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8-09 11:02:12 UTC
Updated at: 2021-08-09 11:02:12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440)

标题 :
关于35岁现象
类别 :
社会
内容 :

据说中国现在有35岁现象。很多地方的招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35岁俨然成为职场生死线。必须说,年龄歧视应该立法禁止,这是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一样不应该存在的东西。但应该注意到的是,35岁生死线主要对求职的人存在,只是因为到了35岁就被辞退的情况比较少见。


35岁属于年轻力壮的后期,但离体力不济还差得远。35岁一般已经成家了,可能孩子还小,父母差不多在退休年龄了,家庭负担开始加重。这些都不能成为站得住脚的歧视理由。35岁也是职业上已经完成一般的入职培训,开始在专业上渐入佳境的时候。怎么就成了生死线了呢?


大学毕业的典型年龄约22岁,在35岁的时候,本科毕业有13年工作经验,这正好应该是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刚开始从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关头。


大学毕业时都有一个专业背景,但在专业方面入行不深,工作的前几年不仅在专业方面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通常还要经过一些专业培训,更需要在公司制度、工作流程、人际关系方面快速学习。但到了35岁的时候,已经过了初步的融入阶段,也过了在老员工带领下工作的阶段。开始独当一面了。


硕士一般2-3年,毕业到35岁一般也有10年工作经验了。硕士在专业方面更加深入,一般要求在专业课方面全面加深加固,还需要做一个论文,有原创要求,但侧重现有理论的延伸和应用。不做论文的专业硕士可以减少一年学制。硕士说起来是研究生,实际上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只够跑腿了,生路在于工业界(包括商界)。到工业界里,硕士是当作强化版的本科毕业生使用的。在入职时,敲门砖的重量稍大一点,但入职后,并不一定在岗位和晋升方面能有特殊待遇,工作的前几年的专业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同样需要在公司制度、工作流程、人际关系方面快速学习。


博士比硕士再加4年,实际上很多要5年才能完成,最多不超过8年。厉害点的,可以硕博连读,本科毕业后5年左右完成。除非神童,博士毕业到35岁可能都不超过5-8年,还在工作经验积累的阶段。不过博士的工作较多为高校和研究机构,与博士期间的环境近似,直接进入工商第一线较少,衔接期因此缩短,而且较少与研究方向大幅度偏离,所以博士期间的研究经验可以折算成一定的工作经验。博士论文是需要具有原创性和领域的突破性的,在35岁的当口,正好有时间和经验在原来论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也是出成果的时候。


不管是什么情况,35岁都应该是“入轨”点,但这是以事业轨迹处于上升阶段而言的。从“非升即走”角度来说,这还真是生死线了。要在过这条生死线时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在撞线时,确保自己的事业是在入轨,而不是脱轨。


也就是说,在35岁时,要么以业务主力得到单位的重用,要么以强势履历但事业之外的原因(比如家庭、健康)而寻求新职,最不能做的则是撞到事业天花板了而希望以跳槽来打开新局面。年轻人初入行,还没有对准切入点,跳槽一下还情有可原。到35岁入轨点跳槽,这是很犯忌的。


从用单位的人角度来说,招人是希望能干事的,最好是少拿钱多出活的,而且有足够的忠诚度。这就把两类人拦在外面了:


1、35岁的年资但只有30岁甚至25岁的出活能力

2、像小鸟一样喜欢不断跳槽的人


第一种情况说明应聘者的事业线已经过拐点了,没有发展潜力了。也可能是入错了行,现在亡羊补牢,重新开始,有35岁的负担,但只有25岁的实际资历。前一种情况属于不堪大用,后一种情况属于用人单位自揽负担,都不会是人事的首选,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被排除在生死线之外就不难想象了。


第二种情况实际上更是大忌。这说明了应聘者对雇主缺乏起码的忠诚度,才35岁,已经跳了几次槽了,甚至换过不同的工作。这还说明应聘者心思太活络,根本沉不下心来,很难堪大用。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次改行、跳槽都是浅尝辄止,毫无经验积累可言。除非用人单位需要的就是老油条、万金油,否则这样的人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有时会看到感慨“应聘时面试,相谈甚欢,但一谈到已经35岁了,马上就变味了”,这是很令人遗憾的。35岁是初步具有有用经验的时候,但不是所有工作年限都是有用的工作经验。


有些人具有良好的起点,但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后劲,甚至有入错行的感觉,在勉强自己继续干下去。有些人在一开始就是勉为其难的,其实从来就不适合干这一行。这样都是不可能把工作年限转化为有用经验的。如果都是当作25岁的在用,在996的现实下,35岁是不占优势 、只有劣势的。


另一个问题是,多年如一日的重复劳动对应的不是多年的经验,而是从不熟悉到熟悉的“一日”的经验。有些人兢兢业业,多年来一直以为把重复劳动重复地做好就是努力了,但这只是重复劳动。不是说不努力,但这样的年资是肯定不能与真正的经验等价的。


有些人把学习看作纯粹是学校里的事。选的专业是因为“容易录取”、“工作好找”、“赚钱多”、“有面子”等理由,本来对专业就没有什么激情,入行后就只有吃学校里学习的本来就不丰厚的老本,实际上已经进入专业上的下行道了,已经转入时间只是时间而不是经验的阶段了。


但在有些地方,工作年限确实是转化为有用经验的。有的工作学习曲线很长,需要足够的在岗时间才可能达到足够的熟悉程度,才能真正独当一面,但这样的岗位是不可能通过频繁跳槽获得的,跳槽本身就破坏了积累的过程。


经验和资格之所以有用,是在于有经验、老资格的人能做到经验不足、资格不足的人做不到的事。经验可以看到貌似平坦的前路上的隐患,经验可以在横生枝节的时候稳住阵脚,经验可以在一片黑暗中看到光明,经验的用处在于不人云亦云。做事都是需要团队的。不光是自己的小团队,还有松散协作的大团队。资格之所以有用,是在于能凝聚小团队的战斗力,能赢得大团队的协作。


但要是做不到这些,徒有年龄和工龄,那是不顶用的,还不如经验和资格不足的人有冲劲,有可能突破老套。


要在事业上有发展,不受35岁线的限制,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差异化。年龄总是要增长的。年龄大是不利差异,经验和能力丰富是有利差异,只有在有利差异压倒不利差异的时候才能使得35岁不是生死线,而是起飞线。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者本田忠一郎的,但每个人都有可能精益求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达到杰出。你不需要比所有人都跑得更快,只需要比下一个人跑得更快。这就是差异化。


最重要的是“沉入”事业里。你把事业当成赚钱的机器,事业就把你当成干活的枪手。事业更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才能精进的。不存在可以一辈子受用不尽的知识和技能,都是要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的,领先时代更是要首先认识时代。


学习不等于文凭,学习甚至不必通过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学位、名师、名校不一定代表更多的知识,而是代表更强的学习能力,而且是自主学习能力。这正是授人以渔的道理。但这不是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唯一途径,而自主学习和自主成长才是突破35岁生死线的关键。


学习也不只是个记性的问题。学习最终需要的是理解和消化,经验是有助于理解和消化的,很多年轻时候感觉莫名其妙、只能死记硬背的东西,有经验后发现这东西时候很有线索可循的,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这就是悟性到了。


35岁是事业的关键时刻。这是初步生根、正要穿条的时刻。这也是树挪死、人挪更死的时刻。在35岁的时候,最要紧的是确保自己能比25岁的人更能学习,只有更能学习才更能打,这样自己才能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骨干。

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