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2-02-06 00:36:14 UTC
Updated at: 2022-02-06 00:36:14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517)

标题 :
尼克松冲击2.0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尼克松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打破美中冰封的美国总统,“上海公报”开创了新的时代。但在欧美,“尼克松冲击”是完全不同的含义:解除美元的金本位、冻结工资物价和10%的进口税。对于日本来说,则是双重冲击。


二战末期的1944年,美英等44国在布莱顿森林体系建立了美元的金本位地位,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老少无欺。战后25年里,布莱顿森林体系成为西方金融的基础,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汇率按照各国贸易情况调整,但总的来说长期稳定,美元成为共同的结算货币。金本位使得各国央行可以放心大胆地以美元为主要外汇储备,要是有问题,兑换黄金就是了。这使得美元有了超发权,美元的流通量不再由美国经济总量决定,而是由世界经济总量决定。


这也是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储备过半的时代,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5.74亿盎司黄金储备,约合200亿美元。在1955年,超豪华的奔驰300SL“海鸥翼”的市价是7295美元,即使不算现在的拍卖价可达420万美元以上,现在对标的奔驰S560两门跑车标价也达13万美元。当年的黄金储备在今天的价值可想而知。


金本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美国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能哗哗地印美元(尽管那时还比较节制),各国就要一把汗一把泪地辛苦干出来。法国当年就对这种美国霸权很不满,1965年戴高乐声称要把美元储备统统换成黄金。


金本位也给德国和日本的重建带来稳定的金融基础,战后初期低估的马克和日元成为出口帆船背后的劲风。结果是,在1950-69年间,美国占世界经济产出从35%滑落到27%。越南战争导致的债务和美联储超发(这不是现在才有的新问题)也都导致美元“不值钱”了。


1966年,各国央行拥有140亿美元储备,美联储只有价值132亿美元的黄金了,其中100亿是美国国内压舱底的,只有32亿可以用于外国兑换。也就是说,各国美元储备相当于美国可兑换的黄金价值的4倍以上。显然,要是各国央行挤兑美联储黄金的话,美国根本招架不住。但美元还在继续超发。


1971年,德国不愿意在美国压力下提高德国马克的汇率,退出布莱顿森林体系,美元暴跌,各国开始要求将美元储备兑换成黄金。这是手快有手慢无的时代,瑞士兑换了5000万美元的黄金,法国1.91亿。


外国央行挤兑黄金只是问题的一半。1971年,美国失业率达到6.1%,通胀达到5.84%。美国也从19世纪以来第一次出现贸易赤字。没办法,美元价值虚高,进口便宜,出口疲软,美国制造想不受压抑都不行,进出口贸易想不赤字都不行。


为了阻止黄金挤兑,压低美元价值,控制通胀,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在电视上宣布三条新规定:


1、    中止美元的金本位制度,美元对黄金的价格浮动,美国不再自动接受外国央行用美元对换黄金。

2、    在90天内,冻结工资和物价,抑制通胀势头。这是战后美国第一次。

3、    进口商品普加10%关税,抵消外国恶意压低汇率的影响。


这就是史称的“尼克松冲击”。


工资和物价冻结在3个月后取消了,10%普加进口税在4个月后也取消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汇率完成了再平衡,1973年后汇率彻底浮动。从此,货币发行量与黄金储备(或者黄金等价物)脱钩,各国都进入了“自由超发”时代,汇率也完全浮动了。


开始时,“尼克松冲击”受到美国公众的广泛欢迎,因为这还是美国制造依然强劲的时代,抑制进口的好处显而易见。但美国的经济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速,超发在外的美元依然泛滥,美国在70年代进入滞涨,美元贬值1/3。这也是德国马克猛涨、美元投机盛行的时代。日元也是升值压力强大,日本央行为了保出口,死守360日元对一美元的汇率不升值,几次强力出手,弄得日本的美元储备在一个星期里就暴增27亿美元(30%),下一个星期更是暴增40亿美元。法郎对美元升值,但对黄金保持原价。世界金融市场一片大乱。


美元重回世界货币地位是在石油危机后。美国与沙特联手,中东石油用美元计价,从此美元相当于“油本位”,美元重回强势。


时间快进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在很多方面,美国与50年前“尼克松冲击”的时代惊人地相像:


1、    刚结束一场劳而无功的昂贵的战争(反恐战争vs越南战争)

2、    债台高筑,新冠疫情进一步增加了债务困境

3、    贸易赤字巨大,再工业化无望

4、    通胀飙升(7% vs 5.84%)


美国可能不得不面对第二次“尼克松冲击”的困难选择,但今日美国又与50年前的美国惊人地不同,这决定了“尼克松冲击2.0”将绝然不同。


在尼克松时代,美国依然是制造业强国,这也是全球化程度很低的时代。尼克松取消金本位后,安慰美国金融市场和人民:汇率变动和进口税只影响进口商品,美国制造还是以美元计价,“还是和昨天一样”。


另一方面,美国依然是世界经济的绝对龙头,美国有单方面行动的特权,西方主要经济没有选择,只有跟着美国走。美国的独断专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止了金本位崩溃前的金融市场乱象,好像一家之主发脾气、拍桌子了,争吵不休的家人突然安静下来,反而乖乖地听吩咐、各尽其职了。尼克松在做决定前,只找了美联储主席伯恩斯、财政部长康纳利、财政部国际货币事务副部长沃尔克,没有找外交口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正在巴黎与越南谈判越战和平事宜)或国务卿罗杰斯(不受尼克松信任),就是因为美国根本不担心德日英法“反了天”,美元依然是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


现在不同了。


美国制造业早已空心化,加关税只能加剧通胀,既不能抑制进口,更不能刺激美国制造业,特朗普的贸易战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冻结工资和物价也不解决问题。中产阶级的工资根本就不是问题;穷人领取的补贴是个问题,但喂奶容易断奶难,用切断疫期补贴来控制通胀,难说是通胀对美国的危害大,还是穷人断顿造成维稳问题的危害更大。


冻结物价则是不可能的。如今美国市场上,进口消费品的比例太大了,原产地价格、海运价格都只能打入物价,在中国拒绝吸收世界性通胀的现在,涨价转嫁到出口,极大增加美国控制通胀的困难。政府强制的物价冻结只能造成罢市了。


金本位早就没了,那“尼克松冲击2.0”还能有什么脱钩呢?会是美债只支付利息,不再保证兑付本金吗?到期债券当然不会蒸发了,只是“自动转入购买新的美债”,原来的持有者依然持有,只是不能兑付本金。


这离特朗普时代一直盛传的“如果美国赖债不还”只差一步了。但这将是比取消金本位更大的冲击,也是对美国更具危害的冲击。取消金本位影响美元信用,但取消美债兑付不仅影响美元信用,还要危害美国进一步举债。美国不能举债意味着立刻财政破产。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但除了美债,美国还有什么能废除脱钩的呢?


说起来,美国在找还可以脱钩减负的地方,这本身就是美元霸权衰落的表现。美元霸权的根基在于全世界的金融都必须与美元挂钩,脱钩了,美元就有霸无权了,而且是自说自话的霸。


都说美元霸权的根基在于美国的超级军力,这是简单化了。美元的实力在本质上来自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美元所代表的购买力。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第一强大的,美元依然在世界上几乎任何地方都有与币值相对应的购买力,至少可以容易地兑换成本币,兑换回美元则不总是那么容易。没有多少货币能做到这一点。


美元说起来是没有实物兑现的法定保证的,但在实际上能做到,这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根本原因。然而,美元实际上是以石油作为间接的实物保证的,从70年代到现在,世界经济总量大体与世界石油产量同步增长,“油本位”的美元如鱼得水。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去碳化,石油产量与世界经济总量有脱钩的危险,油本位有出故障的危险。


数字货币则从另一个方向挑战美元霸权。美元的超发权来自美元作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的特权地位,但数字货币的结算不必途经美元,哪怕不用中介结算货币而是直接兑换,也可以交易时的汇率方便地进行。但美元一旦退出结算货币,超发的美元只能回流美国,将极大地增加美国的通胀压力。


另外一个问题是:美国提高利率能抑制国内的投机,如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但未必能抑制通胀,因为供应链的大头不在美国。这是美联储磨磨唧唧不肯加息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美联储加息减息的循环失去了过去的“双赢”效果。


投资流动有两个动力:避险和增长。在过去,美联储一升息,世界热钱为了避险,都奔美国去了。各国央行被迫跟着升息,压抑自己的经济热度,投资进一步流向美国。美国双赢,还真是赢两次,一面压制美国通胀,一面收割各国热钱,加强美元在海外的购买力。国内利率提高造成的投资下降受到热钱流入的对冲,升息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都减轻了。


现在美联储一再放风要加息,中国央行反而双降:降准后再降息。中国央行的着眼点当然在于中国的增长。这意味着各国游资有选择了,可以走老路,被美国收割两次;也可以跟着中国,追随增长,尤其是本国经济本来没有大问题的话。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也是保持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拉动力。只有避险一个选择的时候,选择是容易的;有增长和避险两个选择的时候,增长是更有吸引力的选择。这样,美国升息就裸奔了,只有自己扛着升息的所有坏处了,尤其是经济滞涨的风险。


美国怎么办?小修小补不管用了,老路走不下去了。种种迹象表明,“尼克松冲击2.0”可能在路上了,这可能是比1.0更大的冲击,但谁也不知道这是怎样的冲击。由于美元对世界经济的决定性影响,“尼克松冲击2.0”只能是海啸级的冲击。不确定的只是海啸将席卷到哪一片不幸的海滩。世界正在等着靴子落地。

点评 :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