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01 04:44:06 UTC
更新日期: 2021-10-01 04:44:0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82)

标题 :
精彩的彩虹817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彩虹无人机是航天科技旗下的,这是中国无人机的生力军,很能打。彩虹-4、彩虹-5在中东大出风头,成为第一代中国新质军工产品的佼佼者。在憋了三年之后,彩虹在珠海再次放出大招,彩虹-6和彩虹10很出风头。彩虹-7缺席,但总师说到,一两年内可以看到实机首飞,这是比到珠海刷脸更重要的事情。


彩虹-4已经出口到缅甸、巴基斯坦、埃及、沙特、阿尔及利亚和伊拉克


彩虹-5更大、更猛,留空时间达到60小时,改进型将延长到120小时


彩虹-6速度更快,升限更高,载弹量更大


彩虹-7还只是模型,但展示的潜力更加令人遐想



彩虹-10则是垂直起落的,指向另一个发展方向


但最有意思的彩虹是这个小不点:彩虹817。


 


彩虹817,最小的彩虹可能体现了最天才的设计。本来已经很小巧,不用时旋翼可以折叠起来,进一步减少尺寸


小东西很小,中国乒乓球队的水杯大小,重量约0.8公斤,载荷约0.2公斤,典型的微型无人机的个头



看来彩虹817不是“嫡系”,是“旁系”,否则不会用跳出常规命名序列的817,而不是彩虹-11、彩虹-12什么的。但这个迷你彩虹说不定是最重要的彩虹,形成比什么彩虹都大的影响。


首先,在设计上,这堪称天才,打破了一系列常规。


很多评论都指出,共轴反转双旋翼太复杂,使得这个设计“不必要地高配”,这是完全错失了设计的精妙之处。



直升机用旋翼旋转产生升力,需要一定的手段产生反扭力,最常见的就是用尾桨



也可以用串列双桨,这样前后双桨都用于产生升力和推力



或者并列双桨



当然还有俄罗斯卡莫夫最拿手的共轴反转双桨


直升机用旋翼旋转产生升力,需要一定的措施产生反扭力。最常见的是用尾桨,但还有串列双桨、并列双桨、共轴反转双桨。彩虹817与卡莫夫的共轴反转双桨最相似,但也只是相似。两者实际上是南辕北辙的东西。


用旋翼旋转产生升力,可以垂直地起飞、降落,这个道理很简单,做到也不难。难的是如何使得垂直起飞的直升机向前飞,如何控制俯仰和横摇。光靠旋翼和尾桨是不行的。


* e0 O  W. R! m

主轴(绿色)带动旋翼桨叶(灰色)旋转,飞行员的飞控是的控制连杆(黄色,下)上下偏转“固定滑盘”(蓝色,也叫下滑盘),这里固定只是不随着主轴和旋翼转动,旋转滑盘(红色,也叫上滑盘)随主轴和桨叶转动,但倾转角度通过滚珠由贴住的固定滑盘决定,俯仰控制连杆(黄色)拖动桨叶边旋转边上下挥舞,实现桨盘指向的改变。桨叶本身还可以改变迎角,以控制出力


共轴反转双旋翼就需要上下两套这样的复杂机构,看着就头大,这是卡-26


伊戈尔·西科斯基在30年代发明了这套复杂但有效的机构,至今依然是直升机的基本结构。问题是,一套这样的机构已经够复杂了,卡莫夫这样的需要上下两套。加上轴套轴的驱动机构,机械复杂性确实很高,用于轻巧、廉价的直升机不合适。


但这是在有人直升机年代的限制,全电无人机时代就新时代新招数了。


仔细看看,没有任何控制连杆和滑盘结构


在全电时代,可以用固定在中轴上的盘式电动机驱动旋翼,这个不难想到、做到。上下两个盘式电动机反转,就自然抵消扭力了,而且中轴和机体并不转动,有利于载荷观察。控制上下电动机转速的差异,可以使得机体绕轴转动,这个也不难想到、做到。但如果单是要做到这些,彩虹817只需要“一坨”机体,并不需要哑铃形的上下两坨。垂吊在旋翼下的一坨还有利于自然稳定。为什么要多出来上面这一坨呢?


反常即妖,彩虹817的“妖”正在上面这一坨。


反转双旋翼做到了稳定,接下来就是要有办法改变姿态。气动是一个办法,滑动配重是另一个办法,只是在飞机上很少用而已。其实,在莱特兄弟之前,李连达尔已经用滑翔机飞了好一阵了,就是用改变身体位置控制横滚和改变方向的。弹道导弹再入时,也用这个办法改变姿态,因为再入初期没有气动控制力可用。


下面是educated guess了,因为彩虹并没有说他们是怎么做到姿态控制的。但设想哑铃的上面这一坨里有一个滑轨,用步进电机控制滑块的移动。这样,有上下旋翼差速控制把滑轨对准前进方向,滑块向前滑动,就可控制机体前倾,双旋翼就在产生升力的同时,产生前飞的推力了。


这里有十字形的两根滑轨,倾角控制更加方便,但未必必须,只要一根加上绕轴控制就可以了,当然控制律要复杂一点


这未必是彩虹发明的,其他地方也看到有这样用滑块控制重心移动而改变飞行姿态的。可以用十字形的两个滑轨,两个滑块,控制比较方便;或者将滑块控制与绕轴控制结合起来,节约重量,降低复杂性,但控制律要复杂一点,控制精度也要低一点。看彩虹817上面一坨挺高大,估计是十字轨。


这里是另一个差别:在理论上,在下面这一坨里加上十字轨,也可以做到滑块姿控,就像上图所示。还更加紧凑。但重量垂吊在旋翼下,容易过度稳定,滑块需要移动很大幅度才能起作用。上下平衡的哑铃型降低稳定性(但不是不稳定),滑块移动幅度不需要那么大,就可以达到相同的姿控效果了。


这样的飞行和控制机制在理论上也可以用到大型直升机,但大型直升机的全电驱动问题现在还解决不了,有人的要求和无人的也不一样,所以这是微型无人机独特的机会。


但这样一个微型无人机的用处可太大了。首先,这东西军用的话,除了遥控和载荷要达到军标外,其他民标就可以了。故障了,损失了,换一个再上,反正也没几个钱。丢失了,缴获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东西也不重,无人机加载荷才1公斤,和过去的反坦克手雷差不多,完全在步兵可携带范围里。15分钟的续航时间对步兵班也够用了。如果是机械化步兵班,车上装一箱也没有多重。


但步兵班手里有几个这东西,那就厉害了。带上摄像头,可以飞过去到前面院落或者山坡上的山洞口看个究竟,带上榴弹则是巡飞弹了。估计是遥控的,但要改造成自主制导也没有什么难的。步兵把手里“战略步枪”拍下来的目标图像通过数据链上传到迷你彩虹,然后放飞,接下来就是到敌人面前炸个满脸花了。只要距离在步兵轻武器射程内,遥控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可以飞到半途打开红色闪光灯指示自己的位置,便于遥控,更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和火力。谁都不会看着这么个小东西飞过来而无动于衷的,但这就是步兵班发扬火力和机动的时候了,乘敌人注意力被迷你彩虹吸引过去的时候,摸上去打,或者趁机脱离战斗。


这还可以从飞机上抛下来,用翼伞减速还可以滑翔一段,避免飞机飞越阵地。然后把遥控权交给地面的战友,由他们控制去打击所需的目标。试想:


“喂,小飞哥,抛7个宝葫芦下来呗。”  

“饿了吧忙着呢,我们美团要不要?”

“我们不挑食,谁来都行。

“来啦,接着。”


这等于飞机帮着送弹药了。


彩虹817也有广泛的民用应用。这样的廉价双旋翼比大疆那样的四旋翼的成本还要低,作为玩具或者工具,有广泛的民用前景。


连接翼作为概念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无侦-7是第一个实现的


“神雕”双体无人机是另一个突破常规思维的产物


如果说飞鸿901巡飞弹还能找到外国现有产品的影子



飞鸿97这样就直逼世界领先水平了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航空科技是世界上最活跃的。在常规飞机方面,中国航空还是追赶为主。但在无人机方面,由于门槛低,应用范围大,货架元件齐备,新发明的门槛很低。同时,军民应用的需求旺盛,使得各种新发明都有机会得到检验,优胜劣汰。无侦-7这样的连接翼在航空科技界里讨论了很多年了,但中国直接就做出来了,彩虹-10的带外翼倾转旋翼也是,还有至今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雕”双体无人机。现在又加上彩虹817。几近内卷的激烈竞争也逼迫厂家创新,彩虹817这样的新质无人机会越来越多。好事!


接下来要在小涡扇、小涡桨方面取得突破,还要在飞控、载荷方面更上一层楼。飞得高高的,让美欧担心如何拖住中国的发展步伐吧,中国只需要考虑如何领先。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01 04:51:22 UTC
更新日期: 2021-10-01 04:51:2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83)

标题 :
枭龙不是小龙,是大龙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枭龙”时来运转了。9月头上,阿根廷政府预算里出现6.64亿美元,用于购买12架“枭龙”Block 3。9月底,传说伊拉克也签订了12架“枭龙”Block 3的合同,同样是6.6亿美元。加上此前出口尼日利亚的3架“枭龙”Block 2(可能后续订单35-40架)和缅甸的7架“枭龙”Block 2(5架单座,2架双座,总订单16架),“枭龙”的出口算正式开张了。


“枭龙”的身世是军迷们熟悉的故事,“枭龙”在空战性能上对标F-16也得到巴基斯坦的确认,不过“枭龙”在空战中是否开光,现在还是扑簌迷离。这没有影响“枭龙”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吸引力。“枭龙”Block 3的主动电扫雷达和其他增强进一步吊起胃口,可以使得第三世界国家一步到位进入三代半战斗机,这是离隐身的四代最近的距离了。


“枭龙”常拿来和F-16比,这其实有点关公战秦琼。“枭龙”在能量机动性和载弹、航程方面拼不过F-16,但在雷达、火控和中程空空导弹方面至少碾压早期F-16,甚至不怵后期但还没有主动电扫雷达的F-16。作为中小国家的防空战斗机,“枭龙”的购置和运作成本都低,没有政治条件,还有“新机加成”,确实是很有吸引力。F-16在航程和载弹方面其实超过了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需要。“枭龙”对苏-30MKI更是这样。


米格-21当年也是这样走红的,比纸面性能更强的米格-23还要受欢迎。


“枭龙”Block 3不为人们注意的优点是:中国机载武器的谱系越来越完整,性能越来越强大。在美苏争霸的年代,人们对F-4对米格-23、F-16对米格-29、F-15对苏-27孰优孰劣争论得不可开交,雷达性能也拉出来大比拼,实际上忽视了一点:机载武器和特殊系统。这方面美国是占绝对优势的。

珠海展示的完整的空空导弹系列只是冰山一角


基本的空空导弹差距还不算太大,但各种空地武器的差别就大了。在各种侦察、目标指示、干扰、导航吊舱方面,差距更大。F-15E挂上LANTIRN吊舱,可以夜间贴地飞行,用红外探测和识别目标,用激光指示目标和制导,使得F-15E如虎添翼,打击能力盖过专业的F-111和A-6B。F-14挂上TARPS吊舱,航母就有了自己的专业规格侦察机,尽管实际上是兼职的。


俄罗斯至今依然在这些方面是缺门,欧洲好一点,但也达不到美国的水平。但中国赶上来了。看看珠海,琳琅满目的导弹、吊舱使人感到密集恐惧症。如果说“枭龙”本身性能是躯干的话,记载武器和特种外挂就是四肢。加在一起,“枭龙”就真厉害了。


在系统集成的重要性超过飞机本身气动性能的现在,“枭龙”最大的优点在于在体系上准备好了升级。Block 3有主动电扫雷达,这是很重要的。主动电扫雷达不仅提高探测性能,可以多目标交战,可以空空-空地兼用,还可以作为导航、数据链、电子侦察、电子干扰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航电在架构上的先进性提供了未来整合或者更换更高性能的模块的路线图。这好比电脑采用了PC体系,以后可以用换卡、加内存、加硬盘、换电源、甚至换CPU来按需、按钱升级。更早的Commodore、Atari、Apple II就要拔掉重来了。这正是二手F-16的问题,在架构上对升级不友好。


军售从来都是与政治相连的。据说阿根廷“枭龙”的生意里,包括中国对阿根廷的基建投资。伊拉克“枭龙”估计也会有类似条款。一带一路是经济引导,现在加入军售助推,经济与军售互动,这是一个新生事物。阿根廷、伊拉克本来属于欧美圈子里的,尤其伊拉克已经装备了F-16(全新的,36架F-16 Block 52,不是二手),要是买“枭龙”,这是大事情。


不管西方如何鼓噪,第三世界国家现在是看清楚了:与其等西方迟到的施舍,不如跟着中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北京共识”vs“华盛顿共识”是一个争论了十几年的问题,现在亚非拉国家听烦了喋喋不休,闷头跟着中国干了。这在西方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圈里是看不到的,但已经是fact on the ground了。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赚钱不是万能的,等着撒钱是万万不能的。TG当年不是掌握了话语权才把国民党打出南京的,农村包围城市就是这么厉害,现在这农村扩大到全世界了。呃,这不是TG的阴谋,而是美欧蓄意要围堵闹的。当年老蒋不围剿,TG可能就一直窝在江西了,也就没有延安、东北、出关的事了。人都是逼出来的。所以,别逼中国。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01 05:19:08 UTC
更新日期: 2021-10-01 05:19:0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86)

标题 :
关于攻击-11没有活动翼面、采用流体控制的事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在国庆阅兵上,攻击-11惊艳亮相。但电视里和后来的图片里,对后缘的气动控制面的情况看不真切。能看到几道浅沟形,但不能确认是否有气动控制面的折线。


坊间一直有流传,攻击-11没有活动的气动控制面,采用的是更先进的流体控制。活动翼面是莱特兄弟时代就发明的气动控制方法,当然不是莱特兄弟发明的,是寇蒂斯发明的。两边为此还打了好一段官司,双方的互相“维权”差点扼杀了一战前的美国航空工业。


流体控制是用射流改变固定翼面上的流动走向的新方法,通过引射来实现气动控制。这确实是更先进的方法,还在研究之中,英国BAe已经推出MAGMA无人机,用于研究流体控制问题。


 


BAe的MAGMA是有尾飞翼:


用于研究流体飞控技术


BAe的方法是在“海狸尾”的位置让发动机喷流流过一个向下的弧面,弧面上有一个射流喷嘴。在喷嘴不喷气的时候,喷流按照康达效应,吸附于弧面流动,形成向下的喷流转向,形成抬尾的力;在喷嘴少许喷气的时候,康达效应减弱,喷流转向角度降低,形成水平向后的推离,这是平飞状态;在喷嘴最大喷气的时候,康达效应消失,喷流转向向上,形成压尾的力。MAGMA还有吹气襟翼,用于增升。


流体控制也可以用于发动机的推力转向


BAe的方法是发动机喷流的外流动转向,射流方法也可以用于发动机喷流的内流动转向控制。既可以沿切向注入高速流动,把喷流向壁面吸引(c);也可以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沿轴向注入高压气流,把主喷流向既定的方向推转(d)。(a)为无偏转喷流,(b)为用导管偏转形成的推力转向,这是当前的主流方法,差别只是如何形成导管的偏转。






但攻击-11采用的还是常规的气动控制面,没有采用流体控制。中航大概听到了有关传说,特地在珠海辟谣,把模型上的气动控制面转一个角度,让人们看个真切。一般航展模型还不费这个事,翼面都是在中立位置的。


攻击-11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成就,但不必把没有的说成有的。这不是科学态度。攻击-11采用常规气动控制面,一点也不降低其价值。


倒是起落架舱外有一对隐约的开缝线,这是否意味着机翼可折叠,是否意味着攻击-11是为上舰设计的,很引人遐想。舰载飞机常用的双前轮也是明明白白显示了的,陆地使用不必费这个事,攻击-11的起飞重量并没有那么大,单前轮还简单、轻巧一点。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01 05:32:33 UTC
更新日期: 2021-10-01 05:32:4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87)

标题 :
由彩虹-10看舰载预警机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彩虹-10无人机6


彩虹-10被称为“中国鱼鹰”,其实这要和贝尔MV-22“鱼鹰”挂钩,也应该是第二代“鱼鹰”了。“鱼鹰”无疑是革命性的,但也因为几次恶性事故,差点革了自己的命。鱼鹰最大的特点是翼尖可倾转发动机-旋翼组合,这即是“鱼鹰”的奥妙之所在,也是“鱼鹰”的麻烦之所在。

“鱼鹰”优点和缺点都来自翼尖发动机-旋翼组合


翼尖倾转旋翼使得“鱼鹰”可以在螺旋桨飞机和直升机之间无缝切换,但旋翼尺寸也把飞机的基本设计限制死了。要作为直升机用,旋翼直径应该更大,但这样翼展就太长了,不可能横转过来与机体平行折叠,在舰上占地太大。作为螺旋桨飞机,旋翼尺寸应该更小,降低巡航阻力,但作为直升机使用就不行了。最后是两头不讨好的折中。


另一个问题是沉重的发动机在翼尖,还要倾转,机械上很不友好,而且喷口朝下时,炽热喷流要烧融甲板,或者使得水泥地面烤裂,碎片在气流冲击下四处崩飞,很危险。


 

第二代倾转旋翼用伞齿轮,只倾转旋翼,不倾转发动机,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同时参加竞争的Karem方案则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这也是彩虹-10的方案,只是Karem仅仅是纸面方案,彩虹做出来了


在美国陆军的FVL直升机竞标中,贝尔用倾转旋翼但不倾转发动机的V-280竞标,解决了“鱼鹰”必须连发动机也一起倾转的问题。Karem则在倾转的发动机外再接一段固定翼,与发动机一起倾转,使得旋翼尺寸与翼展“脱钩”,在巡航时可用较大的翼展换取更高的升阻比和航程。这也是彩虹-10的技术路线,只是Karem只有纸面方案,彩虹做出来了。


这样,翼展可以大于旋翼半径,提高巡航升阻比,增加航程,而不影响垂直起落,因为增加的固定翼段在发动机和旋翼倾转的时候不形成遮挡。


这个设计容许旋翼直径缩小,偏向于优化巡航效率,而不是垂直起落,特别有利于只要能垂直-短距起落就行,而不要求悬停和直升机特殊机动的设计。这正好是舰载预警机的定位。



 

空警600在气动布局上与E-2系列高度相像,这只是最优化后趋同的结果,谈不上抄袭


舰载预警机里,最成功的是E-2系列。历史上还有过其他尝试,但最终都向E-2趋同,不是抄袭或者抄近路,而是在相似的要求下,最优化后就是这个趋同的结果。中国的空警600将成为003上最重要的新质舰载机,极大地提升中国航母编队的战斗力。


问题是,这个最优化实际上只是最不坏的。作为预警机,平台需要长航时,高升限,这就需要很大的翼展,但航母上翼展没法大,太大了就要扫过飞行甲板了,如果不是直接撞上舰桥的话。



另一个问题是:E-2、空警600还是“预警机越大越好”的思路。预警机越大,雷达天线越大,探测距离越远,机组人员的空间也越宽松,机载设备也越多、越强大。问题是,成本也越高,也越容易成为敌人的目标,越需要远离战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进三步退两步的游戏,抵消了探测距离的优势。


随着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数据链的发展,用较小的无人机取代大型有人平台,将预警机相对靠前部署,用缩短的距离补偿降低的雷达天线尺寸和功率,用人工智能进行机上数据预处理,提取特征信息后用数据链下传到航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靠前、网络化的若干架无人预警机替换孤零零的有人预警机。



有人预警机是因为空情复杂,而雷达的数据量太大,直接下传到地面站的话,通信负担太大,也太不可靠。另一个问题是,数据下传有视线内通信的问题,预警机和地面站必须互相在视线以内,使用太受局限。通过卫星中继不仅有通信带宽的问题,还有滞后问题。这还只是预警机到地面站,地面站到空中作战机群也有问题,但问题小得多,因为这不需要太大的数据量,只要简洁的作战指令。 


人工智能有能力把雷达数据凝聚为少量有用的关键信息,下传的带宽要求就低多了。视线内的问题可以通过中继解决,空中预警机组网预警恰好可以互相中继。


组网预警的另一个好处是增加部署的灵活性。舰载预警机与航母的相对位置是个麻烦事,太远了,覆盖不利,航母背离预警机一侧的预警范围大幅度缩小;太近了,容易暴露航母位置。组网的话,与航母的相对位置就模糊多了,有利于在战术灵活性和航母保护之间综合平衡。


无人预警机对损失的承受力相对提高。无人预警机也不是没有空中战斗机保护的,网络化的预警机降低被偷袭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预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无人预警机还可通过空中加油而大幅度延长留空时间,而不受飞行员生理极限的限制。较小的无人预警机则是的增加航母搭载数量成为可能。


无人预警机倒是不必垂直起落,但航母上弹射和拦阻索作业花费的时间长,能有垂直起落能力分担出动和回收负担是很大的加成,尤其是在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彩虹-10这样带外翼的倾转旋翼布局恰好提供了一个非但不影响性能而且得到加成的机会。


单纯带外翼加大了翼展,还是不解决甲板上扫过面积太大的问题。但舰载机常用折叠翼,E-2的折叠翼还是很特别的扭转-后折。


常规的折叠翼就是从外向内、从下向上折叠,但E-2由于雷达罩的存在,只能这样拧一下再向后折叠


对于固定翼飞机来说,E-2这样的折叠方式只能缩小甲板上的占地面积,对于飞行性能没有影响,不可能在起飞后再打开。但带外翼的倾转旋翼就不一样了,起飞和着陆并不依赖机翼的气动升力,可以把外翼折叠起来,在空中再打开,然后才转入螺旋桨状态的平飞。这可以大大增加翼展,提高航程和留空时间。在降落时,带转入直升机状态后,先将外翼折叠,然后再垂直降落。


由于外翼的展开和折叠是在直升机状态下进行,外翼垂直向上,不提供升力,所以没有升力机制转换的问题。在展开和转入平飞是,外翼从垂直转向大迎角,最后转向水平。在此过程中提供低速飞行时格外需要的额外升力,帮助在过渡阶段直接转入爬升。在平飞转入折叠过程中,在提供气动减速的同时,提供额外升力,也为旋翼卸载,帮助稳定降落。


更加激进一点,发动机也是固定的,就像贝尔V-280那样,只有旋翼倾转。外翼继续像E-2一样,在舰上扭转、后折,只有在空中才展开和收起。这样在结构上更加接近E-2,只是螺旋桨改成通过之字形伞齿轮带动的倾转旋翼。在旋翼桨叶折叠后,还可把内侧固定翼段向上折叠,降低舰上占地。当然,这对结构的复杂性和刚度的要求更高。


直升机状态下旋翼和雷达罩避免冲突是一个问题,但这是有办法解决的。在极端情况下,起落架重新安排,雷达罩放在机身下都是可以的,还避免了对机翼的气动影响,也简化了垂尾设计,还避免了机体对雷达的遮挡作用。


这也是垂直起落后的特殊加成。对舰载固定翼飞机来说,雷达放在机体之下是不可能的。起落架在舰上高下称率着舰时受到强烈冲击,必须安装在机体最坚固的部位。机体下再弄一个大大的雷达罩,不仅要加长起落架,还占用了结构受力最有利的部位,这是不行的。7 M( u, w+ j& e; t3 j1 n$ ?3 b" U


垂直起落的起落架设计就简单多了,从设计时就考虑的话,甚至用不着像“墨林”AEW或者卡-31那样,需要用机械升降和偏转,那是从有人直升机改装的,起落架和机体都是现成的,要大改不容易。在主动电扫时代,用固定的机腹雷达罩就行了,宽度超过机体也没关系,只要和起落架不冲突就行。

“墨林”AEW这样别扭的设计是受到直升机原设计的限制


 

卡-31这样也不是个事


E-2的双发短舱也是起落架舱

 

带外翼的倾转旋翼也可以把起落架与发动机短舱整合到一起,大大增加机下安装雷达罩的空间。如果发动机固定而只有旋翼倾转,起落架和机腹雷达罩的问题更加容易解决!



这样的带外翼的倾转旋翼大型无人机不仅是舰载预警机的理想构型,也是舰载加油机、反潜机、运输机、侦察巡逻机等的理想构型。在理想情况下,可以共用基本平台,研发出不同的改型。甚至用更换嵌入式任务模块的办法,在出动前挂装相应的任务模块,就可作为预警机、加油机、反潜机或、运输机、侦察巡逻机等出动。


由于垂直起落性能以“能在舰上垂直起落就行”为设计基点,对悬停和直升机特殊机动没有要求,更没有突击机降才有的速降要求(这是使得“鱼鹰”进入涡流环的大问题),旋翼直径可以减小,缩短双发之间的距离,转速也可以加快,降低巡航阻力,也更加便于气动上的优化。


 

任务模块化的设计其实在60年代就有了,西科斯基S-64是按照空中吊车设计的,没有固定的机舱,在使用中吊挂不同的模块或者集装箱,就可以干不同的活,从运输重物到消防,很灵活


现代无人机更是有嵌入式货物模块的做法


无人预警机其实已经有了。俄罗斯在2021年8月的莫斯科军展中,展出了Gelios无人预警机,采用大型刀状机腹天线。这还是固定翼的,需要较大的扫过面积才能上舰使用。刀状天线也只有侧向雷达视界,对飞机的回形针航迹的限制较多,还是不够理想。中国的主动电扫天线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与带折叠外翼的倾转旋翼相结合,可以提供更为理想的舰载无人预警机。

俄罗斯的Gelios无人预警机

 


在某种程度上,设想的无人预警机就是把机背雷达天线翻到机腹,再结合带折叠外翼的倾转旋翼


这样的舰载无人预警机也可供空军和陆军使用,不需要机场跑道而又能实现长航时,对什么军种都是有用的。更是可以在具有足够大直升机甲板的水面战舰上起飞,自带无人预警机的055编队的海上控制能力可以顶半个航母编队了。


中国在赶超中,必须重视外国的先进经验,也切莫忽视新质科技提供的弯道超车的机会。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04 16:33:26 UTC
更新日期: 2021-10-04 16:33:2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88)

标题 :
最给力的国庆检阅
类别 :
军事
内容 :

10月1日,解放军38架作战飞机飞入台湾西南和东南空域,创单日最高纪录。在日间,有18架歼-16、4架苏-30MKK、2架轰-6、1架运-8反潜机进入台湾的“西南防空识别区”,据称航迹接近东沙群岛。夜间,又有10架歼-16、2架轰-6和1架空警-500突入,空警-600主要在东沙群岛附近活动,机群主力则半绕飞到台湾东南,然后原路返回。这是最给力的国庆检阅。


这当然不是解放军飞机的第一次这样的行动。10月2日是39架,10月3日16架,就在美台以为快要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10月4日出动的架次更多:34架歼-16、12架轰-6、2架苏-30MKK、2架空警-500、2架运-8反潜机,共计52架。10月1-4日里累计高达145架次。此前单日最高记录是6月15日,共有28架飞机出动。如果说以前的行动还有海峡内的部份,近期行动集中在台湾东南和西南,这是有突出战术意义的。


台湾岛北部接近大陆,最近距离不到150公里,基本上完全出于解放军的远程火箭炮的覆盖中。也就是说,解放军不需要促动空军和火箭军,就有把握压制和封锁台岛北部的台军行动和海外补给行动。南部的距离较远,高雄到大陆接近400公里,远火封锁有困难。


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美国海军可能从南海方向介入,不仅阻断解放军的渡海作战行动,还掩护向台湾东海岸的增援和补给行动。只要海外增援(不管是只有装备,还是美军直接登陆)和补给不断,台军就有可能继续顽抗。截断海外增援和补给是及早迫使台军投降的重要部份,解放军飞机半绕飞台岛南部的战术意义就很清楚了。


近来的飞机出动以歼-16和轰-6为主,攻击性意味格外加强。歼-16是空空-空地兼优的重型战斗机,雷达上或许能判断出机型,但不可能判断出挂载和任务。台湾空军对于西部基地在开战初期就将不保已经有认识,主力逐渐向东海岸倾斜,也就是花莲的佳山基地和台东的志航基地。由于处在中央山脉的反斜面,从大陆方向发射的导弹较难击中,但对于绕飞到台湾以东的歼-16和轰-6,这两个基地就是“坦诚相见”了。


作为双任务战斗机,歼-16可以挂载很多空空导弹,执行攻势制空任务,压制从志航和佳山基地出动的台湾战斗机,或者为轰-6护航;也可以挂载很多空地导弹和制导炸弹,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捣毁跑道和基地设施。飞机可以两用,但飞行员未必两用,通常还是专业用于空空或者空地任务。但台军是无法判断飞过来的歼-16是什么意图的,也就对出动战斗机拦截还是缩进脑袋用防空导弹硬抗难以下决心。


相比之下,歼-11B是制空主力,在雷达上有可能判别出来,出动决心就以反制空为基础;苏-30MKK是两用的,但海航基本上也是当作制空主力,可以与歼-11B同样处理。唯独歼-16不好办,而且可能空空和空地各半,台湾空军方面出动错了就是大祸。


歼-16和轰-6还担负拦截南海方向的美国海军和关岛方向的美国空军的任务。


台湾海峡像个喇叭形。北端较窄,是喇叭尾;南端较宽,是喇叭口。北端登陆距离较近,但南端海域开阔,便于发挥火力。海峡的这点长度已经对射程没有影响了,导弹从南到北打个对穿没有压力。


美国海军以南海为主要牵制方向,既避开冲绳美国空军的介入路线,尤其是避开直接撞上解放最强大的方向,也不与台岛的台湾空军争夺作战空间。南海还是美国认定的中国软肋。歼-16当然有海上打击能力,还有空战能力,轰-6更是中国的海上打击重磅力量,这将是海上拦截美国舰队的的空中主力。


美国空军以关岛方向为主力则是地理上的必然,冲绳已经在中国的导弹火力覆盖范围之下,任何轻举妄动都立刻招来灭顶之灾,战术作用已经很受局限了。关岛方向的美国空军以轰炸机为主,从巴士海峡进入台湾海峡南方,正好是中国空军近日主要活动区域。或者说,中国空军的近日活动本来就是以堵死关岛方向为目的的。


这样密集的大机群出动还有检验可持续的高强度空中作战的意味。解放军是出动过大机群的,但一次性的大机群出动和大机群连续出动的作战指挥和保障强度是两个层级的事情,需要通过实际运作来检验、优化。这才是实战意味最强的。


美国对近日的大规模出动很紧张,美国国务院在谴责,美国国防部则在说,夏威夷的印太美军司令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监视解放军在台海的动向,因为这是看出来了:这不是示威,这是在备战。


这或许是针对美英日舰队在菲律宾海的联合演习,“卡尔·文森”号、“里根”号、“伊丽莎白女王”号正在举行三航母演习,“伊势”号也在凑热闹,另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的舰船参加演习。演习对台海的针对性很明显,中国大机群的针对性也很明显。“卡尔·文森”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的编队已经穿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实际上就在中国大机群的虎视眈眈之下横穿而过。有意思的是,西方媒体大肆炒作解放军飞机威吓台湾,但不提三航母演习和在中国飞机的“关注”下进入南海。


如果说“国庆大出动”还是有所指的,过去一年里,解放军飞机在台岛西南到东南的训练已经常态化了。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引子,该出动就出动了,就是备战。这是最实实在在的备战信号。


另一个信号是:别玩切香肠。


菲律宾在南海切香肠,丢了黄岩岛;越南在南海切香肠,丢了好几个岛礁;日本在钓鱼岛切香肠,结果中国海监在钓鱼岛常态化了;美国在南海切香肠,结果中国把岛礁堡垒化了;美英在香港切香肠,结果中国直接出台国安法,斩断了美英的黑手;美台在台海切香肠,现在的飞机大举出动就是反应。


另一个信号就是,你敢切香肠,我就敢翻桌子,而且不是你不切香肠了我就住手了。你可以挑起事端,但结束就由不得你了。


中国不搞以牙还牙的对等反击,要出手,就要使对方痛彻心肺。


这代表了实力的深刻变化。武统从来就是选项,也从来就是在万不得已时才动用的选项。在李登辉时代,解放军需要准备付出巨大牺牲,克服巨大的不定性,才能实现武统。今天,武统依然不是轻而易举的,但已经是很确定的了。随着军事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武统轻而易举的那一天并不遥远。


这意味着解放军即将进攻台湾了吗?未必。对于大陆来说,确保而且使得台湾和美国确信台独必打、武统必胜是为了不打,在把台湾关进统一的笼子里之后,继续两岸的和平不仅避免生灵涂炭,也避免大陆的发展进程受到打断,这是最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


中国正在崛起,中国需要的是时间。再给中国10年和平,中国可以跨越人均2万美元的门槛,不仅GDP(不管是名义还是PPP)超过美国,工业和科技发展也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再给中国30年和平,中国经济可能达到美欧的总和,世界就是完全不同的样子了。台独也根本不是问题了,还不用等到那么久。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22 06:58:47 UTC
更新日期: 2021-10-22 06:58:4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94)

标题 :
TG越来越卑劣了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反卫星一直是各国军方秘而不宣的大事之一。2007年,中国的反卫星试验引起轩然大波,西方强烈反弹,理由当然是击碎报废卫星造成的空间垃圾危害空间安全。美苏在60-70年代进行过很多这样的试验,大量空间垃圾就是那时留下的,但80年代以后确实不再进行这样的试验了。一是因为该试验的都试验了,二是空间垃圾害人害己。


但中国还没有试验过啊,不试验一下怎么知道管不管用?怎么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也有这技术了?试验过一次后,就不用再试验了。目的达到了。


不过反卫星技术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不制造大量碎片的反卫星技术。这倒不是空间环保,碎片乱飞对中国自己的卫星、空间站、宇航员也是危险。怎么弄呢?


《南华早报》现在对中国的各种与军工有关的杂志文章盯得很紧,近来又发现一篇在《电子技术和软件工程》上的文章,其中报导中国已经试验成功一种新型反卫星弹药,并完成了地面试验。


卫星都有姿态控制火箭。这是小推力的火箭,用反推力实现姿态控制(对准方向什么的),也用于变轨。火箭发动机产生大量的高压气体,但还是要通过拉瓦尔喷管才能加速到超音速,才能有效产生推力。


拉瓦尔喷管像钟漏一样,两头大,中间细。火箭推进剂的燃烧是亚音速的,燃气在拉瓦尔喷管的逐渐收缩的前段加速,在最细的喉管处达到音速,此后在扩张段加速。


这种新型反卫星弹药用3.5公斤高能成型炸药棒,在空间精确插入目标卫星的拉瓦尔喷管内,往喉部捅。外喇叭口自然地把炸药棒往喉部引,想捅歪都不容易。推送到最细的喉部以内,然后自动张开定位。这样再也掉不出来了。呃,怎么说起来,这有点污啊。


弹药可定时引爆,可遥控爆炸,反正要什么时候爆炸就什么时候爆炸。估计还有热敏引信,万一没想爆炸但姿控火箭启动了,那就只有引爆了。不过也说不准,这么一个东西塞在喷管里,说不定姿控火箭自己就憋炸了?但爆炸后,拉瓦尔喷管的逐渐收缩的前段自然形成药形罩,将大部分爆炸能量向卫星内部聚集,用少量装药就可以摧毁娇嫩的卫星内部设备,使得卫星失能,但不瓦解。


这样卑劣的手段用于死刑犯,肯定要被控为非人道。可卫星不是人啊,非星道就没人管了。真是没有天理!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这东西精确地插进目标卫星的拉瓦尔喷管。轨道上的卫星至少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看轨道高度),也离地球至少一百多公里,一般更高。姿控火箭的拉瓦尔喷管在外喷口处没有多大,可能脸盆大到磨盘大也就差不多了,喉部当然更细。这样毫米级的精确对接和插入肯定是挑战极大的操作。


TG在神舟13号的精确对接中展现了特别优秀的空间精确对接能力,这是中国敢用这样卑劣手法打敌对卫星的底气。当然,神舟对接是合作式的,反卫星是非合作式的。好在卫星还没有导弹接近预警和反制手段,对这样的空间插入毫无所知,也毫无办法抵抗,还没法逃。以后可能会有的,那要增加卫星的负担,降低有效载荷,而且那时又会有新的办法了。


对了,中国这些都是什么杂志啊!怎么《电子技术和软件工程》怎么会说到反卫星武器上去?《南华早报》又是如何从这样的犄角旮旯里找到这样的东西的?


TG越来越卑劣了,不过挺喜欢的。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29 04:16:58 UTC
更新日期: 2021-10-29 04:16:5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97)

标题 :
如果王婆说自己的瓜不熟
类别 :
军事
内容 :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虽然有时有点骗人,但符合王婆的利益,还算合理。要是王婆还是卖瓜,但告诫你这瓜不要买,这就有点意思了。这正在美国发生。雷西恩的总裁海耶斯在10月26日的股东大会上直言,美国空军要把XA101发动机产品化并在2027-28年装上F-35,不是个好主意。


普拉特-惠特尼XA101技术验证发动机


XA101是普拉特-惠特尼的自适应发动机(AETP),具有三涵道,不仅油耗降低,还便于解决F-35的热管理问题。由于隐身设计,F-35机内电子系统的散热无法通过常用的空气换热器解决,只能用燃油作为冷源。燃油量降低到40%以下就无法提供足够的散热,使得F-35的实用航程受到很大的限制。F-22也是隐身战斗机,有可能加莱特进气口的隔道兼做散热空气进口,进气边界层的呆滞只是相对于发动机进气而言的,用作系统散热的冷源还是足够的,F-22主要活动在高空,高空环境空气温度更低,进一步缓解了散热问题。F-35的DSI是无隔道的,没法用同样的办法散热。歼-20有同样的问题,估计在设计时已经注意到F-35有散热问题,在歼-20的设计中已经解决了,但具体方案不清楚。


三涵道发动机的外涵道既可用作低速飞行时的额外旁通气流,作为高涵道比涡扇使用,降低油耗;又可作为系统散热的冷源。这是解决F-35系统散热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难怪美国空军很起劲。


普拉特-惠特尼是F-35的F135发动机制造商。F135和F-35一样多灾多难。由于F-35不断增重,F135只得不断增推。发动机增推没有奥妙,主要是靠提高热工参数,这是以发动机寿命和可靠性为代价的,油耗也有所提高。F-35的航程其实不算短,但对于亚太战场,还是不够用。


F-35竞标时落败的通用电气在F-22时代就力推变循环的YF120发动机,但美国空军认为技术上太过激进,没有选用,而是选用了更加“简单粗暴”的普拉特-惠特尼F119涡扇。F119后来成为F135的基础,两者共享核心发动机。在F-35遇到航程不足和系统散热问题的时候,美国空军转向变循环,但改名为自适应发动机,这就是AETP的前身。


普拉特-惠特尼在开始时并不看好自适应发动机,坚信进一步改进涡扇可以较简单、可靠的技术达到相似的油耗,但系统散热问题还是没法解决。美国空军“勒令”普拉特-惠特尼采用三涵道,否则就要让通用电气和罗尔斯-罗伊斯进入技术验证阶段了。普拉特-惠特尼没有办法,只好从命,这才有了XA101和通用电气的XA100。


通用电气XA100在2020年12月首次试验,2021年5月完成试验;2021年8月26日已经开始第二台发动机的试验。普拉特-惠特尼也在2021年9月完成地面试验,将在2022年初开始高空试验,不过还是在地面模拟高空的设施里进行,不是飞行试验。


有意思的是,海耶斯指出,XA101只能装进空军的F-35A,装不进海军的F-35C和陆战队的F-35B,估计升力风扇作为“外挂模块”的适配不是主要问题,发动机尺寸过大了。


这使得XA101将成为美国空军独家项目,不可能得到海军和陆战队的分摊,也破坏了F-35计划的共用性。最大的问题是全新发动机的可靠性,这对单发的F-35是性命交关的。普拉特-惠特尼认为,下一代战斗机才是三循环适当的平台,而不是急于在F-35上就用,现有F-135的深度改进能满足F-35的推力、油耗和散热要求。


有意思的是,通用电气似乎对这些问题并不在意。


对了,普拉特-惠特尼已经被雷西恩购入,现在是雷西恩集团的成员公司。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30 01:17:17 UTC
更新日期: 2021-10-30 01:17:1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98)

标题 :
歼-20S来了
类别 :
军事
内容 :


近日来,网上盛传歼-20双座型的图片。比照歼-10S和歼-11BS,这应该命名为歼-20S了。应该说,歼-20S的传说已经很久了,各种印象图、设计图也层出不穷,但歼-20为什么需要有双座型,各种分析似乎都指向控制忠诚僚机,但又不全面。歼-20S代表了战斗机思维性的转向。


网传的歼-20双座


战斗机有双座型很久了。二战及之前的例子就不去多说了,战后第一代喷气战斗机的操控与螺旋桨战斗机完全不同,性子也比较暴烈,即使有经验的飞行员也需要同型战斗教练机进行换型训练,才能飞单座。不过这时说是战斗教练机,实际上没有战斗能力,或者只有有限的战斗能力,主要是教练机。


战后第一代的F-86就有同型双座的TF-86


进入70年代,大局面依然如此,著名的“十系列”在设计的时候就有同型战斗教练机,但这时大多有大体相当于同型单座战斗机的战斗能力了,真正是战斗教练机了。



“十系列”里都有双座同型战斗教练机,这是F-16D


歼-10S也是双座同型战斗教练机


例外的是F-14,没有单座机,全部是双座,但后座不是教官座,而是雷达操作员座。这是因为F-14的雷达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操作也最复杂,需要专人操作,才能发挥出全部功能。另外,海军对战斗机以一当十十分强调,后座飞行员加强对后半球的观察,在实战中证明非常有用,所以F-14在一开始就是双座的。


F-14全部是双座的,没有单座。这是在做变后掠翼机构故障后的飞行安全试验


进入90年代,出现了另一个特例:F-15E。对地攻击从来都是双座为主,飞行员专心飞行,不仅确保贴地飞行的安全,也即使闪避地面防空火力的拦截;另有专职的武器系统员,负责观察两侧、掌握态势。武器投放的职责在飞行员和武器员之间变来变去,倒是没有一定之规,也各有好处。飞行员执行武器投放的话,飞行与投放完整结合起来,这对需要人工瞄准的时候是必须的;武器员执行武器投放的话,飞行员更加专心飞行和规避防空火力,武器员专心武器瞄准,这对离轴制导武器时代很实用。但F-15E把战斗机和攻击机整合为一体,真正做到空地兼优。作为空战战斗机时,双座的F-15E相当于双座的F-14,不管是视距外空战还是视距内格斗,都显示出强大实力。作为攻击机时,双座的F-15E完美取代了F-111(说是战斗机,实际上是战斗轰炸机,或者说是勉强有战斗机能力的攻击机)。应该指出的是,F-15E的后座具备操控飞机的能力,在超长航时任务时,前后座飞行员可以轮流操作,但前座飞行员是主要的飞行员,后座武器员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具有飞行员资质,所以双套操纵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摆设。


F-15E是第一种真正的双任务战斗机,将空战战斗机和攻击机完美地整合为一体


F-18D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更多地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原因与F-15E相似,但图中这架是芬兰空军的,还是作为同型战斗教练机使用


俄罗斯也不甘落后,从苏-27研发了双座的苏-30。但苏-30的沿革很复杂,要从苏-27开始。苏-27在研制时,像“十系列”一样,有双座的同型战斗教练机苏-27UB。苏-27是划时代的,但在一开始也是留有遗憾的。由于极端减重,苏-27的结构强度不足;电子技术的限制也使得最初的苏-27S在武器系统方面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F-15C。苏霍伊在苏-27S刚投产时,就转入深度大改的苏-27M的研制,一方面利用从原始设计到投产中新获得的经验,在控制重量的同时大大加强结构,另一方面在电子技术方面赶上时代。但苏-27M生不逢时,碰上苏联解体,夭折了。


由于中国的需求,共青团城大量采用苏-27的经验和技术,推出苏-30MKK,大大提高了结构强度,提高了最大起飞重量,也加强了电子系统,但还没有达到苏-27M的目标水平,属于过渡水平。另一方面,在印度需求的支持下,伊尔库茨克利用苏-33的鸭翼,结合推力转向,用苏-27UB推出苏-30MKI。共青团城本来是苏-27S单座的定点厂,也是苏霍伊设计局的主干厂,伊尔库茨克本来是苏-27UB双座的定点厂,在各谋生路的90年代,这样的分道扬镳有其历史的必然。苏-35S是从MKK的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单座型,整合了更多苏-27M的目标技术,并深度现代化了,可以看作迟到的苏-27M+。由于高度自动化,单座就够了,节约重量和系统复杂性。


苏-27UB是苏-27S的双座战斗教练机


苏-30MKK属于第二代苏-27


苏-30SM是苏-30MKI的俄罗斯空军的全国产化自用版,MKI用了一些欧洲的电子设备


苏-35S是苏-30MKK的深度现代化的单座版


中国对苏-30MKK空地兼优的性能深感满意,但对于已经过时的电子系统不满,也需要与国产数据链、主动电扫雷达等整合。歼-16是从歼-11BS发展过来的,歼-11BS则是从苏-27UB发展过来的,但歼-16在研制时就考虑了苏-30MKK的补强经验,结构加强,起飞重量提高,而且没有了歼-11B用复材机翼但还要加配重才能解决颤振问题的尴尬。歼-16属于第二代歼-11,在结果上对标(但不等同于)苏-30MKK,但在航电和武器系统上对标(但不等同于)苏-35S,正在成为中国空军“新三剑客”中的重磅剑客,在台海威震敌胆。


歼-16已经成为台海的“老面孔


双座战斗机的另一个分支是电子战飞机。电子战飞机的关键在电子战,而不是飞机,飞机只是搭载电子战系统的平台。飞行员还要监管高度复杂的电子战,只是勉为其难了,所以战术电子战飞机都是至少双座的,较早的EA-6B更是四座的。EA-18G以双座的F-18F为基础,具备EA-6B的全套能力甚至更多,但具有战斗机的速度、机动性和生存力,不仅可以深入敌后执行进攻性电子战,还有在遭到敌人战斗机缠斗时候自卫和摆脱的能力。这是空中电子战的划时代之作。电子战飞机除了掩护攻击机群和对敌人防空系统实行区域压制外,还有其他特别的用处,如用电磁干扰压制遥控炸弹,EA-18G在阿富汗经常用于为车队开路;还可用于“区域击落”遥控的蜂群无人机。中国的歼-16D在理念上与EA-18G相似,但飞行性能更加强大,这也是在双座的歼-16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军的歼-15S一直有传说,但歼-15D是确认的,也是双座。




EA-18G在外观上与双座的F-18G差不多,但这是划时代的电子战飞机


理念相似的歼-16D名至实归地成为2021年珠海航展的网红



进入隐身时代后,几个因素使得双座战斗机淡出了:


1、可重编飞控特性的数字电传飞控使得先进教练机可以可靠地复现战斗机的一般飞行性能,换型训练不必用同型双座了

2、高度自动化取代了后座飞行员的大部分功能,甚至可在超长航时飞行中作为“巡航控制”部分代替飞行员执行简单飞行段的一般操控

3、高度自动化也使得雷达、火控、态势监控不再依靠后座飞行员


由于这些原因,F-22、F-35、苏-57都没有双座,歼-20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双座。但时代变了。




F-22(上)、F-35(中)、苏-57(下)都只有单座的


歼-20在很长时间里也只有单座


F-22、F-35、苏-57、歼-20都是为经典意义的战斗机空战而设计的。也就是说,一对一或者多对多的战斗机之间的空战是设计基点。但现代空战已经不再局限于这样的经典空战了。


忠诚僚机的出现,使得战斗机具有“领机”潜质,指挥无人的忠诚僚机对敌机或者地面目标群殴,这需要双座的后座来指挥、协调。但这不是全部。


战斗机空战已经从骑士式的对砍演化到步炮协同的体系作战。比如说,携带大量中远程空空导弹的重型战斗机(如歼-16)就起到炮兵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况下,隐身的歼-20就不一定要冲锋陷阵,而是穿针引线,担任火力引导的角色。这对大批非隐身战斗机、低隐身大中型无人机入侵的情况特别适合,或者用于拦截大量巡航导弹的情况。这也需要双座的后座来指挥、协调。



隐身的双座歼-20还可以担任“隐身歼-16D”的角色,这不会是长时间的扰乱式电磁压制,而是隐蔽接近敌人的防空雷达,突如其来地用大功率电磁攻击实行物理破坏,功率密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近距离是有奇效的;或者直接用反辐射导弹打掉。这既可以是为攻击机群打开通道,也可以是“日常”的扫清电磁战场的作战行动,确保全时、全空域的空中行动自由。大功率的抵近电磁压制也可以用来扰乱空中的敌机机群,为友机争取战机。


这些只是歼-20S的作战使用的粗浅设想,未来还会有更多。



从一对一的独行侠到体系核心,这才是歼-20S的真实意义。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31 06:36:47 UTC
更新日期: 2021-10-31 06:40:3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99)

标题 :
朝鲜与中国的高超弹比较
类别 :
军事
内容 :

9月28日,朝鲜公布了高超音速导弹发射的图片。老实说,看到消息的时候是将信将疑的。但10月11日,朝鲜举办国防展,金正恩参观展品,其中的高超音速导弹不是最显眼的,但确实是最重要的。看到这图,恍然大悟了,不用怀疑,朝鲜的高超弹是真的。



必须说,朝鲜的高超音速导弹和中国的东风17在外观上很想象,远看还真不好分辨。这不等于说朝鲜的高超音速技术来自中国。中国首先在军控方面始终是负责任的国家;其次高超音速技术的敏感度高,中国未必愿意转让。在琳琅满目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展出了高度隐身的无人机,展出了射程达到甚至超过战术地地导弹下界的制导火箭炮弹,但是没有展出高超音速导弹,具有再入-拉起能力的火箭炮弹不算,那更多的是增程技术,与有意义的高超音速技术还有距离。


10月11日,金正恩参观朝鲜国防展,高超音速导弹值得注意


在外观上与中国的东风17很相像


必须说,粗看起来,两者的外观很像。但细节决定水平,两者还是有细微但是重要的差别的。


运载车辆的差别并不与导弹本身相关,这是朝鲜在重型运载车辆技术方面的差距。朝鲜是有更大的运载车的。高超弹用的是5轴车,“超大型武器”用的是8轴车,就够长了,但那成本太高,没必要。


 

朝鲜高超弹的下弹翼很小


东风17的下弹翼和上弹翼一样大、


东风17的侧弹翼的安装位置是在弹体两侧“削平”的部位,也就是说,侧弹翼可有显著的转动范围。这意味着东风17具有强大的俯仰控制力矩。朝鲜高超弹也有这样的结构,所以侧弹翼也可以偏转,控制俯仰。


最大的差别在于底面,朝鲜的高超弹的底面是平直的"


东风17的底面就是饱满的弧线


但朝鲜高超弹的底面是简单的两个平面搭接,下弹翼很小。东风17的底面是饱满的弧面,下弹翼和上弹翼一样大。


有说法东风17采用的是不彻底的乘波体,这是对的。彻底的乘波体是没有弹翼结构的,只有很有特征的箭簇体。东风17的弹翼可能有玄机。一种猜想是:东风17在滑翔的主要飞行段里是以乘波体构型飞行的,侧棱和弹体形成的激波把尾部的弹翼“笼罩”住了,弹翼在乘波体飞行时不起多少作用。在速度降低到乘波体速度下限时,转入依靠弹翼升力的普通超音速滑翔。这不仅增加射程,也容许卫星导航、弹载雷达发挥作用。在高超音速滑翔阶段,卫星导航和弹载雷达受到黑障影响,无法正常工作。


在乘波体向弹翼升力过渡时,气动控制面控制跃升-拉平机动。这时速度尚高,但在乘波体滑翔中,高度已经掉了不少。在跃升中用速度换高度,然后拉平转入超音速滑翔,增加射程。在最后到达目标上空时,转入俯冲,高速冲向目标。


朝鲜高超弹可能也是一样的机制,问题在乘波体这段,东风17采用更加先进的乘波体设计,而朝鲜高超弹还是用简单粗暴的平面激波设计。


压缩升力的原理和滑水很相像


在速度很高的时候,弹翼升力的阻力太大,可以用弹体本身直接产生升力,这时弹体本身就是升力体。简单的升力体与滑水很相像。换句话说,利用前进中对水的压力直接产生升力,在航空上也叫压缩升力。比升力体更进一步就是乘波体。升力体用弹体直接产生升力,但乘波体用弹体产生激波,然后通过激波产生升力,而弹体“坐在”激波上飞行,好像坐在魔毯上一样,故名乘波体。


简单的楔形体用紧贴下斜面的平面激波产生升力,本身骑乘在上


二十年前的X-43就是基于这样的原理的设计


 

朝鲜高超弹也是这样的基本设计,所以不能有太大的下弹翼,会破坏平面激波


最简单粗暴的乘波体用平坦的下弹体产生平面激波,乘波体本身骑乘在上,这就是朝鲜高超弹的基本设计。但平面激波是假定无限宽度乘波体,实际乘波体不仅不会无限宽度,宽度还常常很有限。有限宽度的乘波体不可能产生平面激波,而是锥形激波,截面形状由乘波体和速度决定。为了简化分析和设计,常用简单的圆锥形激波来近似分析,而忽略具体锥形形状的影响。现有工具反正也分析不了太具体的复杂锥形,只能做简化的近似分析。


 

可以看到,X-43的激波也不是平面的,很接近圆锥


锥形速度越低,乘波体的截面形状影响越大,下激波越接近平面;速度越高,乘波体的截面形状越小,锥形越接近圆锥。乘波体本身都坐在锥形的底部。


低马赫时,可用大锥形激波近似分析;高马赫时,可用小锥形激波近似分析


可以看到,速度越低,下激波越接近平面激波,乘波体的底面与下激波的锋面越近;速度越高,下激波越接近锥形激波,乘波体的底面与下激波反而有一点距离。以此推断,朝鲜高超弹的速度相对不高。正巧,X-43的设计速度为M10,一共试飞过三次,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达到在29000米达到M6.83,第三次在33000米达到M9.64。朝鲜高超弹的起滑速度估计不会超过M10-15。相比之下,东风17据说达到M20。


朝鲜高超弹的橙色弹体上有大片黑色,那是帮助散热的防热涂料。高超音速飞行时,气动加热严重,表面对流已经不足以带走足够的热量,需要加强辐射散热。广东老太在夏天爱穿黑绸衫乘凉,一方面是因为绸料透风,另一方面是因为黑色是辐射散热的最好手段。夏天人们爱穿白色,那是因为白色在户外反射太阳的热辐射最好,但在背阴的地方,反而是黑色最有助于散热。SR-71“黑鸟”采用全黑涂装,部份原因就是有助于蒙皮散热。


X-43(前面的小黑东西)是通体漆黑的,后面白色的是助推器


 

X-51技术进步了,就不再通体漆黑了.


东风17不用黑色涂料,因为更好地利用了激波。乘波体的奥妙在于,激波是致密的空气层,不仅提供升力,本身也是良好的导热体。东风17的下激波锋面远离弹体,弹体处在相对凉快的激波尾流里,热管理问题不大。朝鲜高超弹只利用激波的升力,但热管理的作用利用得不好,必须用黑色涂料加强散热。小小的下弹翼也影响末段气动控制能力,可能命中精度方面也差一点。


高超音速飞行体的热管理是中国的独门绝技。美国高超音速导弹试验好几次就栽在热管理不善上,飞到中途就自己烧毁了。朝鲜解决不力是很情有可原的。


说起来,朝鲜很不容易。印度和台湾的资源和技术条件都好得多,要是有朝鲜那样的倔劲,也不至于如今航天和导弹技术这么拉跨。



点评 :

挺让人惊讶的。美军都没搞定的,朝鲜是怎么搞出来的?即便是他的性能不太高,再加上水分,但好赖服役了,可以用了。他一没风洞,二没钱做大量实验,有没有足够算力的计算机都不好说。他究竟是怎么搞出来的?难道这个主要靠数学,他们出了个不长毛的聪明脑袋?就是中国让他们仿,没两把刷子也不行啊。印度攒个航母都还搞不定呢。好奇啊。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31 06:50:37 UTC
更新日期: 2021-10-31 06:50:3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0)

标题 :
晨枫:美军到了台湾,大陆怎么办?
类别 :
军事
内容 :

美国有线电视网(CNN)10月27日消息,蔡英文在专访中首次证实,有美军人员在台湾地区活动。她不愿透露具体人数,但称“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此前的10月7日,《华尔街日报》引述匿名美国官员消息称,20多名美国特种部队成员和海军陆战队一个小分队已经在台湾秘密活动了至少一年,分别训练台军特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白宫和五角大楼当天拒绝就上述报道发表评论。

最近以来,美国爆炒台湾议题,拜登公开声称将“保卫台湾”,布林肯呼吁联合国成员国“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国会里的反华议员更是上蹿下跳,蔡英文对“台独”议题的冥顽不化更是不出意料。

日本、欧盟、澳大利亚也在拱火。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在9月7日表示,台湾若“出事”,日本无法置身事外。10月8日,澳大利亚前总理阿博特在台湾宣称,“要准备打仗”。10月24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要求加强与台湾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合作。

各方打什么“算盘”

在台湾议题上,可谓黑云压城。

中国崛起气势如虹,但谁也叫不醒装睡的人。西方宁愿相信中国崛起只是个虚幻和“理应质疑”的存在,媒体和学界专注于挖掘阴暗面,质疑一切,或者活在过去,有意回避中国的进步,受到影响的不仅是公众,也在于政经军界各个层次。

但中国真的崛起了,这是掩盖不下去的。在最终意识到现实的时候,西方充斥了不安全感、挫折感甚至被欺骗感。然后看来看去,和平演变的路走不通了,无底线经济对抗和科技脱钩把自己也逼死了,香港、新疆、西藏议题也作不了妖了,只有台湾还是可以下手的痛点。西方集中在台湾议题上作妖不是强势的表现,而是无计可施的结果。

日本除了对台湾地区的前殖民地宗主情结外,还对它的地缘战略地位特别敏感。在军事打击远程化的现在,中国控制台湾就意味着实际上控制了日本的咽喉,主要是通向南方(中东、欧洲、非洲)和东方(美国)的海路。但日本只有叫嚣的能力,没有实干的本钱,日本的“便当兵”比台湾的“草莓兵”强不了多少。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中国解决了台湾问题之后,就打开了第一岛链的最后一道锁,接下来就是向南海-印度洋方向扩张势力范围了。这对孤悬一隅的澳大利亚是不可承受之重。实在要有战争,还是在台湾打更好,既消耗中国的实力,又远离澳大利亚。

对于欧洲来说,中国崛起不仅很伤“曾经老大”的自尊,也是制衡美国的机会。欧洲的考虑与澳大利亚有点相似,但又不一样。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一强独大对欧洲都不利。欧洲需要拱火,促使美中两强相争,好渔翁得利,使得欧洲坐上美中跷跷板中间的支点位置,四两拨千斤。欧洲与澳大利亚不同,欧洲是把自己看作世界政治一极的,澳大利亚再渔翁,也只可能跟在美国后面得点小利。

美国则不同,压制住中国崛起事关美国国运,台湾是最后一个可以抓得住的着力点。美国在台湾拱火的基点是:

1、中国还不敢向美国摊牌

2、如果中国现在摊牌,美国依然拥有军事优势,而且可能是可预见的时期里最大的优势,实在要打,早打比晚打好

美国错判了。

中国崛起是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中国不愿向美国摊牌,不等于不敢。从1996年台海危机开始,中国就清楚地认识到美军介入的可能性,一切武力统一的准备都是以美军介入为前提的。如果美军介入,那是牛刀杀牛;如果美军不介入,那就是牛刀杀鸡。

1996年台海危机时,我军演习

中国也在崛起的势头上。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美国。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从第一季度的18.3%和第二季度的7.9%减速到第三季度的4.9%,西方一片欢呼:美国要重新领导世界经济增长了。

然而,美国经济从第二季度的6.7%减速到第三季度的2%,即将爆发的通胀进一步加重美国的困难。中国经济是世界的火车头,火车头减速了,车厢还能反而跑到车头前面不成?

持续高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然后差距将稳定拉开。这意味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也将持续高于美国,存量赶上和超过美国也是可以期待的。

贸易战、科技脱钩都阻挡不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GDP是经济的最主要衡量标准,但制造业比重才是经济健康最主要的衡量标准。

中国名义GDP已经超过美国的70%,购买力平价GDP早在2017年就超过美国。名义GDP受汇率失真的影响,购买力平价受消费结构差别的影响,“真实GDP”在名义GDP和购买力等价GDP之间。越是发达的经济体,“真实GDP”越接近名义GDP;越是欠发达的经济体,“真实GDP”越接近购买力等价GDP。

但中国制造业占名义GDP的比重也已经2.5倍于美国,这才是中美经济真实差别所在。就制造业而言,中国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发展将取决于科技。制造业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英国曾经是科技领头羊,然后是德国,再然后是美国,这不是偶然的。经常有人列举出长长的清单,试图证明中国还有太多的地方受制于人。这没有说错,但也以偏概全了。

供应链的头部位置是令人羡慕的,也是拜过去的发达所赐。但供应链之所以是链,在于还有很大的“身体”和“尾巴”,中国制造的厉害正在于占了“身体”和“尾巴”的主体,并且在向头部延伸。先进芯片和航空发动机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两个被“掐脖子”的地方。航空发动机已经在突破的门槛上了,先进芯片有望在10年内突破到最前沿。这或许不符合性急者的期望,但崛起是一个过程,无视这一点是不对的。

中国名义GDP超过美国大概率在2030年前实现,经济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是中国军事进一步现代化的物质保障。在美消中涨的大趋势下,中国为什么要在力量对比最不利的现在摊牌,而不是等待更加有利的时机?关键在于等待而来的是更有利的时机,还是永远错失的机会。

美国驻军台湾有什么选项?

美台之间一直保持军事联系。台军飞行员一直在美国受训,美国“文职专家”一直在台湾帮助维修战斗机、运作导弹预警雷达。派遣几十甚至几百现役官兵到台湾帮助训练台军,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但并不实质性改变美台军事联系。

台湾乐山雷达基地的铺路爪雷达,图片来源:台媒

美国特种部队(包括游骑兵)本来就负有训练外军的任务。美国陆军还特意抽调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官,组建了6个教导旅(全称为安全力量辅助旅,简称SFAB),编制只有600多人,没有重装备,不负有作战任务,专门负责外军训练任务。在未来某个时候,美军某个SFAB的全部或者一部出现在台湾,或许也不应该太意外。

但美军训练出来的外军在战场上都很拉胯。如果说美国手把手训练出来、出大钱装备起来的南越、阿富汗军队崩盘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上的,前南越、阿富汗军人在雇佣军世界里也很罕见,或许可以说明其军事素质也不受待见。相比之下,前南非、罗德西亚、英国、以色列、美国军人甚至俄罗斯军人在雇佣军里就很受欢迎。但这是题外话了。

重要的是,台湾方面自己都跳出来澄清:这是军事交流,不是驻军。这不是玩弄辞藻,这确实是有很大差别的。

军事交流只是交流而已,可以参加训练,可以对军备发展甚至作战计划提供咨询,但不承担防务。驻军就不一样了,驻军是承担防务的。

在美台断交、中美建交之前,美国是在台湾有驻军的,美台之间有共同防御条约。现在,至少就公开信息而言,美军没有在台湾的驻军,也没有固定担任协防台湾职责的军事单位。

美国的《台湾关系法》规定,美国将对武力统一“严重关切”,但只规定美国有帮助台湾自卫的义务,并没有提及协防台湾的义务,这正是“战略模糊”的根源。

这不等于美国不会驻军。只要政治上有需要,军事上有作用,美国就会从“工具箱”里翻出什么东西来,“证明”美军有义务进驻台湾。

美国驻军可以有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动用陆军、海军、空军等不同选项。这首先要考虑台海战争的可能形式。台海战争有4个最可能的形式:

1、禁飞区、禁航区

2、夺取外岛

3、打而不登

4、直接登陆

第一个选项指以禁飞区、禁航区为主要形式,通过围困来迫使台湾放弃“台独”。禁飞区、禁航区需要时间,更需要严密,漏风漏水的禁飞区、禁航区带来的只有被动。解放军已经接近有能力实行禁飞区、禁航区作战了,只是这太不可靠,只可能成为打而不登或者直接登陆的辅助手段,而不可能成为主要选项。

反过来,台湾空军、海军要挑战禁飞区、禁航区,必然导致战争行动扩大到台湾本岛,实际上迅速升级到打而不登或者直接登陆了。

第二个选项指以夺取金门、马祖、东沙、太平岛等外岛为警告,迫使台湾放弃“台独”。金门早就成为军事上的死地了,也是台湾当局控制下最人心思统的地方,不需要打。马祖也差不多。

东沙对控制巴士海峡、台湾南方战场和南海十分重要,太平岛则是南海上少有的有淡水的岛屿,本身更是坐镇南海中央,都需要拿回来。但拿下这些外岛都不足以可靠地制止“台独”,只能是补充打而不登或者直接登陆的辅助手段,而不可能成为主要选项。

对于台湾来说,最坏情况是索性放弃外岛,反正守不住,丢了对本岛的防卫态势也没有根本改变。除非解放军夺取外岛的行动也包括澎湖,那样台湾就不能随便放弃了。但解放军如果登陆澎湖了,就不会停留在这里,而是会再接再厉,直接登陆台湾本岛。

第三个选项指以导弹和海空打击为主,但不登陆,通过有效地杀伤台军兵力和有系统地摧毁台军防御体系,迫使台湾当局投降。解放军已经有能力在第一时间用远程火力和海空打击拆解台军防御体系,但这只有通过直接登陆跟进,才能确保对手投降。如果到了使用远程火力和海空火力拆解台军防御体系的时候,必定只是直接登陆的火力准备,所以也不可能成为单独的选项。

所有直接登陆之外的选项都以降低直接登陆可能造成的伤亡代价为主要考虑,如果能够成功,也确实避免了直接登陆的伤亡代价。但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已经能确保直接登陆的伤亡代价最小化,而所有非直接登陆的选项都不能保证台湾投降。因此,直接登陆实际上是唯一选项,任何其他选项都只是直接登陆的一部分,而不能代替直接登陆。美军如果进驻台湾,必须以此为基本考虑。

台海战争首先是空海战,包括导弹战,但还是会有地面战环节的。

美军向台湾派驻战斗机中队有直接作用。问题是,台湾离大陆太近了,岛上只有这么几个机场,不管美国进驻什么样的先进战斗机,都不具备最起码的生存能力。但如果退到嘉手纳、关岛、克拉克,那本来就没有必要进驻台湾。

F-35B号称可以从公路或者小片硬地起飞,但只要不打算一次性使用后就放弃,对地面的要求相当高,还有燃油、弹药、维修、指挥控制、警卫、防空的问题。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实际经验表明,化整为零是个梦,散兵游勇地零星出动还有可能,集零为整的大规模出动实际上不可能。对于台海防空制空来说,这样的“存在空军”是没用的。

台湾与大陆隔着海峡,这是海军发挥作用的天然战场。但同样的道理,距离大陆太近了,美国海军即使要在海峡里维持存在,也没有理由驻扎在左营、基隆、苏澳、马公。老老实实地从横须贺、关岛、达尔文出动才是正道。

唯一可能是弄几艘濒海战斗舰来充数,但这只有象征性作用,在实战中连充当敢死队都没有资格。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台湾只能当作轻步兵使用,所以与陆军一起考虑。增援外岛是送死,登陆大陆更是想都不要想。

作为协防台湾、增强“台独”信心的最直接手段,美国陆军驻军才是最有意义的。在全域战时代,美国陆军极力以“天然的抗打击力”为由,强调以地制海、以地制空、战役打击能力,力图恢复在空海一体战时代失去的军种政治地盘,驻军台湾是陆军最好的表现机会。但问题一点不比空军和海军小。

雷声公司对全域战的介绍之一

小规模驻军的话,规模在营级,几百人的样子。这是象征性的绊马索,真正的实力来自增援。问题是,台湾是个美国太远、离大陆太近的岛,离日本都有一段距离。到战争爆发时再增援,不仅大概率赶不上趟,更是大概率还没有上岛就喂了鱼。

在岛上预存物资和装备可以加速增援。这有平时的保养和管理问题,定时的装备和物资换新也肯定遇到中国的强大压力,不容易保证,但这些都不是不可克服的问题。这样的话,派驻一个实际兵力相当于加强营级的教导旅,平时担任训练,战时作为种子部队与预存装备和物资汇合,同时接应空运增援进岛的官兵,利用教导旅熟悉战场和与台军配合熟练的优点,可以较快形成战斗力,这是值得注意的可能性。

不过这些装备和物资的存放地点很难保密和做到有效防护,战时被解放军远程打击抢先摧毁的可能性不小。

中规模驻军的话,规模在旅级,几千人的样子,这就有点战斗力了,但对于台海这样的战争规模,还是杯水车薪,还是需要增援,与小规模驻军是一样的问题。

大规模驻军的话,规模在师级,大约2-3万人级,与驻韩美军的规模相当,这是实质性保卫台湾的最低限度,也是美军撤台前的兵力规模。台湾本岛比韩国小,但海峡对面的是规模、装备、训练和指挥都远远超过朝鲜人民军的解放军,这点兵力都只够顶第一波,需要战时增援。

台湾不需要轻步兵,台湾不需要美军退到城市里拼巷战,而是美军在野战中挡住“神挡杀神鬼挡杀鬼”的重装登陆解放军,所以驻台美军需要重装才行。为了确保基本的生存力,重装的美军师还需要大量防空和远程火力的支援,如“爱国者”防空导弹和“海玛斯”火箭炮。理论上应该还要有空军的紧密支援,但空军进驻在战时反而自顾不暇,前面已经提到了。

问题是,海岛防御是个矛盾的问题。在陆基火力达不到海岛的时候,大海的阻隔是天险,攻岛一方兵力火力再强,要能渡海上岛才有用,半渡而击是攻岛一方最脆弱的时候。但在陆基火力覆盖海岛的时候,大海的围困就捆住了守岛一方的手脚,岛上缺乏机动空间、摆不开火力阵地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了。当然,如果守岛一方拥有优势海军,周围的大海相当于额外的陆地;但要是攻岛一方拥有优势海军,周围的大海就相当于宽阔的陆桥了。

台湾现在的态势正是这样。解放军拥有世界最强的陆基战役火力,也拥有优势的可投入台海战场的空中火力,可以从宽大的沿海对台湾集中火力打击;解放军拥有台海周边的海军优势,曾经是天险的海峡已经是宽阔的陆桥。优势的扇形火力对着圆心的弹丸之地猛打,就没有扛得住的,这是什么美国驻军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还白白损兵折将。

美军是否进驻台湾,这是美国才能决定的。台湾是否愿意其实无关紧要,如果美国认为必要,台湾当局即使不愿意,美国的“工具箱”里也有足够的工具,确保台湾“愿意”。美国驻军台湾的目的是威慑,确保解放军不敢进攻台湾。如果达不到威慑的目的,还确定会赔进美军力量,最后是否驻军,依然只有美国才能决定。

美国或许认为,驻台美军被消灭等于战争无限升级,这是终极威慑。中国则认为,美军驻台就意味着美国准备战争无限升级,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对等升级,但依然不会改变武力统一祖国的决心,这是终极反威慑。

所以,与其纠结美军是否会驻台,不如脚踏实地地做好准备:即使美军进驻台湾,不管以什么形式,进驻多少力量,都确保消灭。但在什么时候消灭,以什么方式消灭,这就只有中国才能决定了。

中国的发展速度更快,更可持续。在经济和军力存量已经有相当高度的现在,立刻摊牌是中国的选项,不急于摊牌也是选项。美国走向战略清晰正好给中国在军事上更多的选项,便于在最有利于中国的时候,以最有利于中国的方式,把象征性行动转化实质性行动。雷霆一击是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但不管夜多长,都要是清醒地猫玩老鼠,温柔地收紧“台独”的绞索也是选项。

美国也不想主动挑起与中国的战争,在道义和法理上毫无依据,在经济上不可承受,在军事上既没有做好准备,更无法确保胜利。美国感受到“中国挑战”带来的长期生存性危机,但眼下和可预见的将来并没有到保卫生存的地步,跨不过这个门槛。尽管从拜登到布林肯到其他高级官员不断就台湾议题发表挑衅性的言论,美国军方从国防部长到参联会主席到国防部发言人都拒绝评论,恰成有意思的对照。

不管美台如何叫嚣,在现实中,美国和台湾当局都试图在不突破“战略模糊”的最后界限的情况下,制造“战略清晰”的印象,用最后的努力“震慑”中国的统一意志。中国在做的则是:不管“战略模糊”还是“战略清晰”,都确保粉碎美台永远锁住第一岛链的企图。

有意思的是,在大陆为只有1.7的低出生率而焦心的时候,台湾的出生率竟然只有1.15,预计2050年前后,台湾的老年率可高达80%。那时可能草莓兵都算精锐,只有冰淇淋兵可用了。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01 13:59:01 UTC
更新日期: 2021-11-01 13:59:0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1)

标题 :
印军要冒险,中国怎么办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加勒万河谷大打架后,中印双方都有意降温。但军长级会谈十三轮了,进展越来越少。最近的第十三轮由于印度“坚持不合理也不切实际的要求”,竟然不欢而散了。个人理解就是拍案而起、拂袖而去了。估计是印度又拿出50年代末就惯用的谈判要求:中印双方同时退出有争议地区,不进入有争议地区巡逻、设立哨所。


这要求貌似合理,但关键在于哪里是这个“有争议地区”。在印度的立场上,阿克赛钦是有争议地区,但藏南不是。也就是说,印度控制的就是没有争议的,中国控制的就是有争议的。这是中国不可能接受的立场。


但光是不接受是不够的,要准备打仗。印度很特别,不打一仗不会老实,但打了一仗也不见得就老实了。这不,印度在叫嚣:“如果说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很脆弱,那么中国的春丕(亚东)河谷也是如此”;“印方不仅能够防御拉达克地区,还具有进攻能力”;“在东北和西北两线同时作战。”


印度还部署了3个M777炮团,还有“苍鹭”无人机,“阵风”战斗机也集中部署到中国方向。不管印度是否有意和平解决边境争端,印度肯定是在动“从实力出发”的脑筋。中国当然也只能回敬。


中国人常说,我们有5000年历史,我们对待历史问题看得更长,有耐心。其实印度人也一样,尽管现代印度的历史实际上从英属印度开始。在英国的缓冲区战略里,昆仑山是英国与沙俄的势力范围分界线,所以把阿克赛钦划入英属印度的约翰逊线是“国防必须”。实际上,整个西藏都是英属印度认定的缓冲区,只是“看在清廷的面子上”才没有把边界直接划到西康、青海。


在军事上,西藏在高,印度在低,喜马拉雅山好像海滩上的崖壁,中国在崖顶,印度在沙滩上。看过《拯救大兵瑞恩》的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印度敢作妖,估计依据有几个:

1、    兵力占优:

2、    只要不翻上高原,还在山里,中国就无法发挥机动优势!

3、    中国的主力“陷在”东南,无暇西顾

4、    高原机场对中国空军不友好,印度空军则可以从平原起飞,有优势


所以在战术上,印军应该是突然袭击,然后抱团固守,通过谈判固化“收益”,在某种意义上,和十月战争里埃军战术差不多。


在技术上,印军已经修建了一些前线公路。战时这些公路靠不住,解放军不需要花大力气就能切断,所以印军应该在战前在前线已经囤积大量弹药和物资,准备就地坚守。


在火力上,由“阵风”提供基本空中掩护,用无人机监视战场,而M777轻型榴弹炮则成为主要战地火力,用CH-47机动。


必须说,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冒险。希望印军只是在咋呼。


印军兵力占优不假。解放军早就过了拼兵力的年代了,机动、火力、通信上去后,也不用拼兵力了,那是轻步兵时代的做法。对于印军来说,在喜马拉雅山里还真是轻步兵为主,只是不再徒步,有卡车机动。


这样的轻步兵像水银泻地一样散开机动攻击,要是不怕伤亡,还真不好打。但要是停下来了,抱团固守,那就坏事了。


要是分散,很容易被解放军摸上来,分隔包围歼灭。要是紧密抱团,就要看解放军是不是舍得下杀手了。各种榴弹炮、火箭炮招呼上来,那就惨了。M777在印军进攻阶段可能还能用得上,到固守的时候没用。反炮兵射程不够,M777还是38倍口径。CH-47上高原更是要看天气、看制空权,未必指望得上。


“阵风”要是跟歼-11B打,还能打得上,但中国为什么要留着歼-20不用呢?东南沿海当然也需要,但这样的重型战斗机是可以在短时间里转移的,这个星期收拾印度,下个星期专场台海,都在国内,一点压力也没有。


倒是印度空军不知道怎么想的,以为靠近前线的机场多,所以可以靠前部署的飞机多,有优势。还以为空战就只能在天上一对一打啊。没想过中国不会用导弹和远火把机场端掉吗?印度机场基本上都是露天的,没有加固机堡,这是怕中国打不过瘾吗?边境500-1000公里以内的机场都在东风15、东风16的射程内,300公里以内都在远火射程内,慢说列城、提斯普尔(都只有100来公里),孟买到维沙卡帕特南一线都不安全,这是印度次大陆一半的深度了。不要怀疑解放军打机场的力度,解放军是打机场专业户了,本来是为从台湾、冲绳准备的,打印度一样顺手。到时候,“阵风”有没有升空的机会都难说。


至于“苍鹭”无人机,解放军也有100种办法收拾,这里可不是亚美尼亚。中空长航时无人机(MALE)实际上只适合低烈度战场,对方有正规防空或者战斗机的话,MALE是没有生存力的。战斗机打MALE,那是打航靶了。中程防空导弹打MALE,也是一打一个准。不过这两个打法的成本都有点高。"


还有一个办法是用MALE打MALE。偷懒一点,用现成MALE改装。原来挂导弹的地方,现在留出一个来,挂雷达-红外吊舱,传感器就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和先进红外凝视制导空空导弹的制导头改装,最好是雷达-红外双模,探测距离够用了,其他挂架挂小型空空导弹,国内现在大把这样的东西。以MALE反MALE的好处是留空时间长,运作成本低,可以广泛撒出去,巡逻前线,兼职监视底面。


如果用无侦-7那样高空长航时(HALE)无人机作为基础,改装反无人机的无人战斗机,那就是降维打击了,“苍鹭”那样的根本没有生路,而印军除了冒被中国击落的风险出动战斗机,基本上没有办法对付,把S400拉上高原好像不现实。在低平的平原打,射程好像够,但视界不一定够,要看无侦-7前出多远了。另外,印度机场是中国导弹的目标,印度S400何尝不是?敢开雷达,就没有捕捉不住的,S400的导弹先打中无侦-7,还是东风15先打中S400,还不好说呢。


印军想在东西两线同时进攻,使得中国两顾不暇,哪有的事。高原公路已经修通,中国在内线机动作战,倒是印军要从山下绕过尼泊尔才能连接东西两线。压住印度空军后,中国歼-16和歼轰-7在有利的时候就出击,在不利的时候就押后,灵活得很。甚至老轰-6用铁炸弹都可能有发挥作用的地方。


在战术上,中国不必硬顶,可以实行弹性防御。由于高原顶上较平,中国掌握空中优势,至少不给印军空中优势,便于发挥火力和机动,只需要较小的部队就能控制前线。相对于印军的20万大军,中国留5万足够,可能都不需要。


印军要是敢爬上高原顶,更好,内线机动的中国装甲部队和炮兵正好大打出手,15轻坦和181榴正好砍瓜切菜。印军要是据守山区,就用小股步兵收拾脱单的印军小单位,抱团的大单位则用炮火招呼。不必急于一顿消灭,慢慢熬着就行。


印军有发动战争的主动权,但想占领前进阵地后就停战、谈判,这可不由印度说了算。印度可以发动战争,但战争的结束只有在中国同意的时候和条件下才能实现。印军的战略主动在于兵力雄厚,战略被动在于只可能用最笨的抱团滚动前进的战术,而且不可能在突破山脊线后进入高原平坦地区的机动穿插。印军是从平原仰攻世界最高高原,山高路险,补给困难,根本不可能组织大规模装甲进攻,印军的装备也不容许,能用步兵爬上中国一侧的阵地已经不容易了。


在十月战争时期,埃军也是这样的抱团滚动前进,突破苏伊士运河后马上转入就地固守。埃军没有继续长驱直入打出以军意料,也使得庆幸的以军有时间调兵上来,最后反攻。如果说埃军是出于战略选择而在最初突破成功后按兵不动,印军就是出于技术困难而不得不按兵不动了,如果能取得最初突破的话。


渡河埃军不是不知道以军会反攻,但一是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反攻,二是最后知道了也没法做出有效反应,一字长蛇的战线牵一发动全身,弄不好连环阵松动了,不仅以军渡河点没有堵住,埃及在运河东岸的战线也要被以军反冲锋割裂、打垮。就这样,东岸埃军在与以军的拉锯、拼消耗中逐渐损失,以军最后渡河反攻的时候,东岸埃军成为彻底的死棋。


这就迫使印军也将陷入同样的困境:既不能前进,又无法后退,还不能死守。还没有渡河埃军的坚强工事。以军炮兵一般般,空军因为忌惮埃军防空导弹而不敢大举出动。但印军爬上山脊后,就要每天面对中国钢雨的洗礼了。印军不怕伤亡,就一直打到它怕。


最重要的是:静态的轻步兵重兵集团在现代火力打击下是白送。


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高原上的解放军机动兵力不需要优势兵力,都可能在伤亡严重、无法机动、后援不继、补给被毁的印军中穿插分割,动摇战线支点,造成战线崩溃。由于特别有利的地形和地缘战略环境,西线一旦打起来,没有必要被速战速决所束缚,尽可以拖着印军放血。


最主要的是:中国解决了后勤问题后,这一次拿下的地方,就不会再主动撤回去了。印度可要想好了。


印度方面,机场和空运力量被压制住后,高山上的公路、桥梁靠不住,后勤才是大问题。印军要是把坦克、步战压上来更好,自己背上更大的后勤负担,而印军的苏制坦克和步战根本不适合高原使用,勉强爬上高原也只能作为半固定的火力平台,解放军有100种办法敲掉。


印军果真想冒这个险吗?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09 03:42:13 UTC
更新日期: 2021-11-09 03:42:1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6)

标题 :
高超音速导弹的防御问题
类别 :
军事
内容 :

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方面领先,但科技不是巫术,假以时日,其他国家也会赶上来的。中国也会面临高超音速导弹的防御问题,只是眼下高超音速导弹防御压力最大的是美国。


高超音速比超音速快得多,但有比弹道导弹慢。高超音速最大的特点是:飞得更快的没法机动,机动性更好的不可能飞到那么快。这个独特的空隙使得高超音速导弹的防御很难。


导弹防御有两个关键:

1、    探测

2、    拦截


由于高超音速导弹的弹道比弹道导弹低,地球曲率使得陆基远程雷达的探测盲区增大,等到截获的时候,导弹已经很近了,拦截窗口太小。预警机可以增加探测距离,但最重要的还是空间预警。



在弹道导弹时代,空间预警卫星以红外探测为主,捕捉导弹发射时巨大的尾焰特征,并以此推断初始弹道、判明弹着点。导弹一旦进入惯性飞行,红外预警卫星就失去跟踪能力了。接下来就要靠陆基预警雷达及早捕获了。


这个预警模式在高超音速时代不管用了。高超音速导弹有助推-滑翔弹和巡航弹两种,助推-滑翔弹的发射方式和弹道导弹相同,也产生巨大尾焰。不过一旦进入滑翔,就偏离抛物线弹道了,依据初始弹道的弹道推算就完全失效了。事实上,高超音速导弹甚至可能在大气层内就转入水平推进,然后直接起滑,降低再入-拉起的弹体过载和过热问题,也便于向滑翔顺利过渡,代价是速度和射程要降低一点,热管理问题也更大,因为大气层内累计高超音速飞行时间更长。


高超音速飞行是产生高热的。在理论上,传统红外预警卫星可以捕捉飞行中的炽热导弹,东乌马航17事件后,美国提供的防空导弹发射和飞行热像就是SBIRS导弹预警卫星上来的。这是新一代导弹预警卫星,红外灵敏度大大提高,但还是为导弹预警而设计的。


导弹尾焰的温度高,非常明亮,而且巨大,很容易捕获。这也意味着SBIRS的灵敏度只要能捕获这么大的尾焰就够用了,降低的灵敏度可以换来更大的视场和更大范围的监视。地球表面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只凝视几个主要发射场已经不够用了。


高超弹的红外特征虽然大,但在飞行中,还是没有导弹发射尾焰那么大。靠现有的导弹预警卫星是捕捉不到的。提高灵敏度是可能的,但需要缩小视场,有限的几颗卫星还要广域预警,那就做不到了。在进一步提高灵敏度的同时保持视场,在理论上是做得到的,但还有一个分辨率的问题。这些都是高轨道卫星。


但小卫星已经发展起来了。SAR雷达小卫星的公开分辨率达到0.5米,重量只有100公斤级,可以在近地轨道上撒豆成兵。SAR雷达是不能用于导弹预警的,这是用反复对固定目标从多角度扫描以提高分辨率的方法,在原理上就不可能跟踪快速目标。但低轨道雷达预警卫星确实是美国空军正在预研的项目。


在低轨道上,雷达和红外都是选项,关键是要与地面动目标显示(GMTI)结合起来。从地面往空间看,除了目标,都是虚空;从卫星上往下看,不仅有目标,还有结结实实的大地、海洋、山峦、城镇。好处是,那些都是固定不动的。如果把紧接着相邻的两幅图像相减,固定的物体就隐去了,运动的目标就显示出来了,这就是地面动目标显示,最早在预警机上使用。


真实实现起来没有那么简单。飞机和卫星本身也在移动,两幅图像里理论上不动的大地、建筑等会有所移动,增加地物移动的容差则降低了对真实移动目标的分辨率,不过目标速度足够快的话,这点容差还是不影响探测。要是与高精度地貌数据库结合起来,可以实时补偿,恢复分辨率。在这里,高超音速的速度反而成了暴露行踪的敌人。


航天科技已经使得小卫星群成为可能。马斯克能打上千颗小卫星,组成星链,美国空军也能做到。在180-200公里的极低轨道可以用较小的传感器就达到很高的分辨率,但卫星本身的移动使得GMTI反而降低分辨率。在500公里的低轨道上,可以减少卫星的数量,但传感器需要加大。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对于传感器来说,尺寸为王。然后在星上实现GMTI,把监测数据通过中继卫星发回地面站,是可以做到全球监控的。


如果数据处理足够快,可以把GMTI的速度下限降低,连飞机也一起探测。不管隐身飞机多隐身,在地球背景下,一个黑洞反而是显眼的。要实时地与地球背景的反射特征相同或者透明,还是做不到。


探测问题解决了,还是需要解决拦截问题。探测问题解决了,还是需要解决拦截问题。要说明的是:高超弹有“等离子鞘体”围护,和飞船再入是的黑障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黑障可以完全屏蔽无线电通信和雷达跟踪,实际上也屏蔽激光,因为光波在本质上还是电磁波,只是波长短。所以即使激光武器的功率、大气层耗散等问题都解决了,等离子体的穿透可能还是问题。激光武器反高超弹也靠不住。就现在来看,还是要靠动能的反高超弹。


现有反导弹能拦截速度更高的弹道导弹,S500号称能来接射程3500-4000公里、飞行速度5000-7000米/秒的弹道导弹,但这都是基于逆弹道原理的,在对敌人弹道导弹的飞行弹道精确计算的基础上,逆弹道而行,本身的机动性只是用于补偿探测和计算误差,这才能实现相对可靠的拦截。这对拦截没有固定弹道的高超弹是不管用的。所以美国萨德和俄罗斯S500能拦截高超弹都是在夸口。


防空导弹拦截来袭导弹的关键在于速度和机动性都要比目标更高。乌龟抓乌龟是永远抓不住的,兔子抓乌龟才行。问题是,高超弹处于“比它快的打不上、打得上的没它快”的独特空挡,而高超音速飞行本身又是极限技术,很难做到比高超弹更快、机动性更强的拦截器。怎么办?


或许需要另辟思路,从比高超弹更快、机动性更好的路线分段走。


首先,需要在很长的距离上达到很高的速度,不能及时赶到需要拦截的高超弹之前是没用的。高超弹瞬息之间就能飞好远,所以反导弹的射程也需要特别大,遍地开花地设置点防空的反导弹是不现实的。


高超弹在速度和机动性方面都达到极限,反高超弹要达到更高的速度和机动性非常艰难,如果不是彻底不可能的话。但快出飞出大气层,在大气层外加速的技术是现成的。只要不怕很高的燃料消耗代价,在大气层外机动飞行也是可能的。反高超弹有希望在大气层外抢先达到有利拦截位置,然后再入为滑翔弹,这是比一味追赶或者逆弹道更加有希望的路线,因为高超弹没有弹道可以逆循,在大气层内追赶更是追不上。


弹道导弹飞出大气层后,一般就转入惯性的弹道飞行了。作为反高超弹,不应该转入以最大射程为目的的高抛弹道,而是应该转入以最快到达目标区的压低弹道,并根据预警和指挥系统的引导,机动到达指定的再入位置,利用刚开始滑翔的速度和能量优势,截获目标高超弹。


这样的方式用于拦截助推-滑翔弹和巡航弹都可以。助推-滑翔弹的起滑速度高,但在长途滑翔后,速度、高度和动能都有明显损失。巡航弹的速度和高度比助推-滑翔弹更低,优点是发动机利用空气中的氧,能量效率高,能以较小的重量和足够高的速度达到较大的射程。反高超弹在进入拦截阶段时,还在再入初期,速度和动能都很高,有利于在与目标高超弹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依然能成功地追击和拦截。


这只是个猜想,会成为现实吗?不知道。但真是看不出来高超弹还能用别的办法拦截,“比它快的打不上、打得上的没它快”,这真是难以逾越的难关。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28 08:22:01 UTC
更新日期: 2021-11-28 08:22:0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7)

标题 :
旱地行舟的奥秘
类别 :
军事
内容 :

美国海军协会网站(USNI)11月9日援引商业卫星公司MAXAR的图像称,在新疆发现了第二个形状疑似美国航母的导弹目标,距离已经报导的“旱地行舟”的航母靶标约500公里。新靶标是缩比的,长度约为173米,是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一半。它由带有小型雷达反射器或仪器的直立杆勾勒出来,舰岛更为清晰,似乎有更大的雷达反射面。此前USNI已经报导的“旱地行舟”的航母靶标更小,只有75米长。有意思的是,靶标可在约100公里长、轨距6米的铁轨上机动,轨道还带有一段约50公里长的S形弯道。靶标上安装了各种仪器,用于模拟航母电磁和红外信号,并且记录打击效果。附近还有驱逐舰尺寸的固定靶标。* E$ d6 Z) c2 O1 J3 W

2 n* U: f" K8 Q$ t

 : a1 p: P2 r) ^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西部沙漠里有多个航母形状的靶标,而且铁轨在下半有很大一道S形弯道

# S/ d/ S2 n% C7 T- t

 ! V2 G7 V  `* A

较大的航母靶标是固定的


75米靶可在铁轨上机动

- H. s" {. d$ K5 q: K1 K! w- c

铁轨附近还有形似“伯克”级驱逐舰的靶标,但是固定的


珠海航展上也展出了相关的模型

, ]7 Z# n# w* V0 @! Y3 P

在珠海航展上,中国也展示了与沙漠中“旱地行舟”相似的轨道上机动的缩比模型。当时,这一展品的标签是“陆上体系化综合电子蓝军系统”。这显然是用于模拟机动中的美国航母编队的。9 @# W( G( z9 [* Z


有分析说,将靶标设置在沙漠里,可以确保测试信息和残骸不会落到对方手里,但这只是非常小的附带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大大降低测试成本,不需要用海上机动的万吨舰船作为靶船。


航母的尺寸很大,用小船模拟是不妥的。航母也有30节的高航速,中国海军并没有这么大还能达到这么高航速的退役舰船。用低速船模拟和固定靶也差不多了。万吨舰船要开动起来不容易,万吨级的无人船还没有人玩得转。但作为机动靶标,船上还有人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无动力漂浮了,又回到固定靶了。中国需要的是机动靶。轨道上的“旱地行舟”正好解决靶标的问题。. x: S& i5 U' n; U1 `


 ' P& U1 ~2 e1 d8 t0 Y6 C

中国没有报废的“美国”号可以做靶舰那样的奢侈


中国连“远望4”号这样的靶船机会都不多0 j# Y9 F7 z( ?% o

8 q  B  y+ ^$ \* |

实际上,打航母有两大问题:6 j' r  W' N/ A7 F

1、探测

2、打击1 V4 F# C$ _6 M& w& g9 z' o7 q

$ E& Z$ f9 m! u

探测实际上有两个子问题,一是捕获目标,二是持续监视。不能捕获目标,一切都是白搭。捕获目标后,不能在发射准备期间一直到命中前保持监视,很可能被目标甩掉,还是白搭。' b2 a$ v( m8 \2 H. o


航母很大,光学、红外、雷达特征都很明显,但并不容易捕获. R' i% e. {" y/ f! t. u

9 N) A0 m* R" F2 T3 Q3 Q9 t

卫星可以明察秋毫,但不在轨道阴影区的目标是看不见的,但卫星变轨很费事


航母很大,红外、光学、电磁特征明显,但并不容易捕获。不管是卫星还是飞机,只要到了视线内,发现航母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恰好在于“到了视线内”。卫星的轨道参数不是想变就可以随时变的。航母按照已知卫星过顶时间及时躲避是航母编队指挥的基本功。即使被卫星捕捉一次,下一次过顶之前机动躲避,也是做得到的。. x% y- @5 u" i+ s: o9 Y. @& t

. [0 C, h5 b/ o

典型卫星的轨迹,每一圈都偏移一点,N圈后回到最初的地方


高分辨率光学侦察卫星的分辨率高,不仅能捕获目标,还能识别是航母还是油轮,但视界窄小,在地球表面的扫描带很窄,只有几公里宽,任一地点的重访间隔就是以天计算。在这段时间里,航母编队早跑没影了。光学侦察卫星还受气候影响很大,云雾都影响捕获,夜间的红外成像的分辨率则大大低于日间的光学成像。' f, d2 [  y* H3 b$ a0 Y. z9 S1 A

( d8 I9 }2 o% }" j

雷达侦察卫星的扫描带可达上百公里,也较少受到气候影响,重访间隔以小时计,依然不够用于目标瞄准。更恼人的是,雷达卫星的分辨率不够识别目标到底是航母还是油轮,需要临时调动光学侦察卫星核实,又是需要时间。

0 k! ?, [$ Y, L. E0 @/ K

多发射几颗卫星可以缩小重访间隔,但数量还是有限的,不够用于目标瞄准。

4 R+ r9 }/ h& l. Y: h9 r

侦察机则要突破舰载战斗机防御圈进入视线内不简单,而且在茫茫大海上漫无边际地搜索是很低效的,只要比照海上搜索失联船只就知道了。苏联海军用一批图-142(专职改装的图-95)在和平时期就保持连续跟踪,在战争爆发时发出最后的目标方位信息,然后就等着什么时候被击落和准备跳伞逃生了。这也是不行的。' O( t2 V8 h- h8 M. P' t* N( ~$ y

, |: ^, K2 h& Z/ j& S

新闻里常把图-95轰炸机和图-142海上侦察机混为一谈,后者其实主要任务就是在世界的大洋上跟踪美国航母编队,也有一点反潜巡逻的任务; |, R+ Z( R0 Z' C8 Z

: Y- k, S/ p4 M. ?% w7 p; \

 ' r5 L& K; O, R- C1 i

无人机没有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但击落的门槛也低得多! p8 n% ]9 [$ f! v" `! A


无侦-8应该能达到高超音速,不易拦截,但留空时间太短,无法保持跟踪

7 H5 U- S% `9 I2 X6 g

长航时无人机没有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危问题,但生存力比有人机更低,因为在局势紧张时期,击落的门槛也低多了。高超音速飞机能突破舰载战斗机和防空导弹的拦截,但很难在航母上方徘徊。( z3 O! _" C# p' M4 Q5 o. s

; f/ \+ y7 X! w8 i2 N

岸基超地平线(简称OTH)雷达是另一个反航母探测手段。OTH雷达利用电离层反射,极大地增加探测距离,但发射和接收天线都十分庞大,工作受到电离层扰动的影响太大,距离误差可达10-40公里,角度误差1-5度。OTH雷达的分辨率也很低,相距几公里的舰船就无法区分,做侦察机的概率引导够用了,但直接用作目标瞄准还远远不够。中国在2007年在襄樊建造OTH雷达,可以覆盖从菲律宾到日本九州的巨大扇形,最小探测距离落在东南沿海以内的苏州-金华-龙岩-梅州一线,最大探测距离覆盖日本以东约1000公里到菲律宾棉兰老岛。

0 t* k- n3 Z% m: J8 c. B( X

 $ p" D" `5 \! M! Q) F  \; E

中国OTH雷达的探测范围% U8 Y, k- g/ S6 ]# ?


但小卫星是革命性的改变。重型光学侦察卫星的尺寸可比大巴,重量也差不多。小卫星则只有100来公斤,体积还不及冰箱大,甚至只有鞋盒的大小。小卫星可以是可见光、多光谱、雷达的,采用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AR)的小卫星尤其引人注目。+ b$ B  K% z" a) Y0 R2 ~7 ^

: U! r* E7 D& }' A* e& ?

传统侦察卫星又大又重,大小和重量都和大巴差不多,这是美国KH-9/ S9 |' _. {& M1 w: x% y+ l

; `. o: K- {6 x8 H9 V. n% B$ y7 ?

 ( K3 }7 U- K) w: u

但小卫星就不一样,可能才100多公斤  |1 R' A( x: C) U" V# U* \% x8 {8 L


中国在小卫星方面方面是领先的。10月26日多家媒体报导,电子科技集团三十八所将与天仪研究院合作,建造“天仙”星座。这是由96颗小卫星组成低轨道卫星群,采用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天仪星座包含19度、28度、40度、52度、97.4度五个倾角,覆盖整个地球表面,一期规划56颗,二期规划40颗。+ Y- g  [  f9 L! C- d, M

( _' T5 Z! |" n' y

 , V. F0 D" W8 l2 E& u

天仪星座包含19度、28度、40度、52度、97.4度五个倾角,覆盖整个地球表面,一期规划56颗,二期规划40颗% T- ]# O6 A5 I9 A& Y  h


天仪的小卫星用合成孔径(SAR)雷达,可在反复扫描中获得非常搞的精度,在公开的信息中,天仪的C波段SAR卫星已经提供0.5米级分辨率的商业图像,新发射的X波段的商业图像依然是0.5米级,但大概率有更高分辨率的能力。& C+ L) ?/ u) d5 a

7 S* |+ a. S$ m) |+ G! z1 k* ^+ P

天仪的星座没有说是否达到全球实时监视的能力,但通过轨道倾角的合理设计,在重点海区达到准实时毫无压力。


在技术上,反卫星是可能的。但小卫星数量很大,反不过来,而且小卫星补射很快捷。中国的“快舟”从中程导弹发展而来,已经成功地投入使用了。这还是机动发射的,对发射场的要求很低,也可以灵活部署,在有利于入轨的地点发射。


 ; W9 i: |1 p7 ?4 D$ E

小卫星不仅可以常规发射,也可以用“快舟”迅速补射


SAR卫星群不仅对反航母有用,还对打击其他大型舰船有用,尤其是两栖攻击舰、舰队油船、大型综合补给舰等。更可还可用于对地面目标(机场、公路、港口、铁路、有生力量)保持监视。美国战斗机进驻日本或者菲律宾机场后,中国几乎实时掌握情况,并辨识机型、确认数量。在理论上,有可能美国战斗机滑行到停机位的时候,也是中国导弹呼啸而至的时候。

) P4 m6 m9 w% P' r6 Q0 L

不过SAR的高分辨率是有条件的:目标需要是固定的。好在固定与否是相对的。航母的30节速度很高,但相当于低轨道小卫星掠过的速度,可以近似为固定的。这就需要大量实测,精确确认实际的误差影响和补偿参数。用美国航母实测实际上不可行。实测需要首先精确掌握美国航母的位置,这本来就是难题。( r: f- J8 s7 a( r


沙漠里的靶标可以用于测试SAR技术。从卫星的高度来看,海面是平坦和光滑的,波浪可以忽略不计。海面也是“实心”的。沙漠是最接近海面的地貌。固定和移动的靶标可以在各种速度、角度条件下实测SAR的性能,如果能在沙漠里可靠地探测75米长的机动目标,大海上300米长的真实航母就不在话下了。

& e/ m. W9 O" ?( R" X9 d$ z

美国也在大力发展SAR小卫星,Capella、BlackStar等商用SAR小卫星,主要用户是美国陆军,估计是美国海军还不认为打航母是多迫切的问题,也有条件用真实航母配合测试,不需要用靶标。


探测问题解决后,就是打击问题了。8 A7 n. k) r0 y& L) A

/ c9 t4 t* j1 }

反舰弹道导弹是革命性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q- g5 W1 E) s  V

1、射程改变战场$ Q2 _; t1 W0 j; h: _4 A0 a

2、航母不再是不可战胜的

3、舰队防空样式必须改变

: x% n; X$ J& }0 U0 ]5 D

射程从来是战场上优势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剑不够长,就跨前一步”,但跨前一步不仅使得你的剑可以刺到对方,也使得对方的剑可以刺到你。航母之所以改变战场,是因为航母的打击距离与航母本身脱钩,而飞机的航程显著大于任何火炮的射程。  W& l' R/ s6 D$ z4 {0 q


在导弹时代,飞机可以携带导弹,航母的“射程”是飞机航程加空射导弹射程。但航母的强项在于可以抵近目标,由舰载机投放效费比大大高于远程导弹的制导炸弹和近程导弹,可以打击的目标数量大大提高,维持持续打击的能力大大提高,这是航母威力大大高于可以发射巡航导弹的巡洋舰、驱逐舰的主要原因。9 y) J/ Q& E" I5 T5 d1 J

" J( q% k" O4 E( ^2 O% F+ ^

 ' Y# }9 P" x5 m1 V. t

在导弹时代,航母的威力不在于武器射程更大,而是在于维持持续打击的能力更大

( h/ E! z, X3 \  o' e/ |0 Z! ]

但反舰弹道导弹使得航母的“射程优势”不再。即使有加油机和空射导弹加成,在“发现即对攻”的场景中,反舰弹道导弹只要20-30分钟就可以抵达目标,舰载机加巡航导弹的反击至少要2-3小时才能,这显然是吃亏的,那时机动发射的反舰弹道导弹早就撤收转移了。在持续监视、待机攻击的场景下,反舰弹道导弹的待命时间几乎是无限的,但飞行员的生理耐力是有限的,极大增加的出击距离也大大降低了载弹量。增加飞机轮班是可行的,但航母空中力量就只能用于自保了,除了倔犟一把、显示存在,没有太大实战意义了。5 Y9 a5 g4 B; n' n7 H5 j" Q1 K+ F$ b

, p4 A( b2 l3 z0 w/ j

美国海军的水面舰队是围绕航母打造的,巡洋舰、驱逐舰是以其在航母编队中的作用作为设计基点的,独立作战只是次要使命。如果航母被迫远离战场,作为攻势海军,美国海军就被废了一半。4 H/ z* ]$ ^6 m- B; q6 t: T$ T9 ~

% _( F3 H+ n# d2 C

航母作为最大的战舰,本身就有抗沉性优势。但以M8+速度砸下来的一吨重的铁坨子就有接近1吨TNT当量的动能,慢说穿透甲板后在舰体深处爆炸带来的危害了。什么航母都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6 L  U% a( L/ g

7 Z' ~% Y# a- a. y+ g% l

关键在于要能够精确击中舰体。


航母甲板有很大的外飘。如果落下来的导弹击中外飘部分,可以在甲板上钻一个大洞,然后钻入水里,在舷外炸一个大水花。只有在水线以内的部位击中,才能造成足够大的损害。弹道导弹的再入速度极快,精确气动控制困难,再入中气动加热造成的等离子鞘体(黑障)也使得制导问题复杂化了。0 [) \  {2 v, i

  A! k3 Q& G/ x4 `7 R" k6 ]

中国从来没有公开过反舰弹道导弹的工作机制,外界在很长时间里只有望文生义,揣摩反舰弹道导弹的工作机制。反舰弹道导弹在再入前有指挥中心通过数据链的中继制导问题还不大,关键在再入后,弹载雷达、红外都因为等离子鞘体(“黑障”)而不管用了。而且气动压力太大,常规的气动控制难度极大。减速后再入则丧失了难以拦截的好处。


反舰高超弹的战术优越性更大,从发射到中段都更加神出鬼没,容易避开目标航母的警觉,末段拦截比反舰弹道导弹还要困难,但技术上的问题也更大。在高超音速的滑翔段或者巡航段已经有等离子鞘体的问题,使得中继制导都不容易,只能依赖惯导。惯导有本质漂移,时间和飞行路径越长,累积漂移越大,漂移特性也是由具体的惯导装置和发射时的状态而定的,并不能一概而论地预设补偿。《系统工程和电子》杂志报导,中国用人工智能的自适应方法,根据上升段的飞行情况,实际测定漂移特性,然后在转入黑障期,以实际漂移特性加以补偿,惯导精度可以提高10倍。


转入俯冲后,反舰导弹导弹和反舰高超弹的挑战就很相像了。

+ p) _+ G8 {$ v2 ?

最早的“主流”猜测是霰弹枪式。也就是说,反舰弹道导弹只有粗略的制导能力,然后弹头在一定高度释放出成千上万个小型梭镖,用一定的散布弥补命中精度的不足,将甲板表面一切无防护的人员、飞机和设备扎它个七窍流血。如果航母的舰桥上的雷达、甲板上的飞机和各种设备都失能了,航母也就失去战斗能力(mission kill)了。但航母本身的浮力、动力基本不受损害。从政治上说,使得航母失能而不是击沉,在政治上也留有谈判的余地。

3 E( I8 o) b& X0 H

 0 |, K& C& G7 p: h  }

对于反舰弹道导弹的命中机制,最初的设想是霰弹枪式,密如雨下的小型梭镖造成壮观的损坏,但不足以击沉航母


 8 ^$ g; h3 z% K  E# F( O5 i6 B( \

子母弹的话,可能破坏力就足够击沉护航舰艇和编队内的辅助舰艇了,但还是不足以击沉航母1 c/ r) @5 k* O/ f

: g. c% P. k% T4 n* }3 T9 g

然后是子母弹模式,与霰弹枪相似,但不再是简单的动能杀伤,而是用大量和多样的子弹头,杀伤甲板人员,摧毁甲板上的飞机和设备,甚至有一定的穿透轻装甲舰桥结构的能力,制造更大的破坏,但对航母本身的浮力和动力依然没有多大影响。


但中国靶标显示,反舰弹道导弹的意图不是这样的“表皮伤”,而是直接命中和致命伤。缩小的靶标显示,目标不是大得多的甲板,而是甲板下的舰体,还是舰体的关键部分。不要命的部分不打。中国如何实现这样的精度是保密的,但实现的能力由靶标间接证明。

8 V( s3 L, Z4 d- w2 H: @4 T

中国沙漠里固定的水泥靶标的存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是与实际“尼米兹”级的比较,弹着点清晰可见3 m# e& q4 c" V1 G# V. ]' X


航母不是打中什么地方都能击沉的,最致命的部份其实集中在中段1 Z6 P1 k$ {2 q2 N7 N$ t) t


“尼米兹”级航母的甲板长度达到332.8米,宽度达到76.8米,水线长只有317米,水线宽度只有40.8米,但机库只有约34x209米,动力段更短,差不多也就75样子。弹头击穿甲板后,击中机库爆炸,或者弹药库、动力舱,都可造成致命的破坏。这就不是甲板上“大扫除”那么简单了。- }2 X& n) M( J; e; b1 f# `' P8 w

1 E/ y. A( h* a  u! |

战争中的关键一击不能放出去后碰运气,必须是一击夺命的。沙漠里的机动靶标就是用来反复测试和验证的,而且需要在目标航母的各种速度、机动组合下。

2 n& k, K5 {) d$ w! M

值得注意的是,这比真的用万吨轮测试便宜多了。即使是报废的万吨轮,要保持足够的适航状态以达到测试目的,也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而且测试完毕,靶船就沉了,即使没有击沉,也应该很不安全,不宜航行或者拖行了,半道上翻沉、堵塞航道就更麻烦。反过来,万吨轮不用作靶船,拆废钢铁,那也值不少钱了。


沙漠靶标就不一样了。击中后可以再修,只要外观足够想象,费不了太大的事。铁轨打坏了也能修。抢修的话,几天、一个星期就能恢复;气定神闲慢慢修,也就个把月的功夫,然后又可以用于下一次试验了。$ p" h' p" l2 p, ~5 X- j. V) E


中国反舰弹道导弹正在精确击中沙漠中的航母靶标$ J2 v' `1 G+ i* A8 z* m


靶标的运作也费不了多少钱,电动机车驱动靶标就是花点电费,模拟航母红外和电磁特征的设备也不需要什么高精尖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不仅可以作为一次性的技术验证使用,还可作为反复经常性的实战训练使用。甚至比把“辽宁”号、“山东”号开出去作为演习目标还要逼真,毕竟不可能对着“辽宁”、“山东”来一发。1 \6 b& V8 K# [0 F3 L. n0 R


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只有中国在做呢?因为这样的靶标只能供过顶侦察和高空俯冲攻击导弹攻击用。卫星侦察并不独特,但反舰弹道导弹是中国的独家,反舰高超音速导弹也是中国独家,别人想测试都谈不上。常规的地平线侦察和攻击是完全不同的角度。


 $ Z8 e; J  i* e! V0 q

常规的反舰导弹攻主要是掠海方式,罕有顶攻的,中国式的沙漠靶标想用还用不上% }0 Q: T; v. j: b' w) |' F


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高超弹给舰队防空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在二战时代,打航母主要靠舰载机临空轰炸或者抵近投射鱼雷,护航舰队紧密围护在航母周围,用密集火网拦截是正道。随着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的发展,护航舰队散出去了,在互相用远程火力结网拦截的同时,力争在最大距离上击落来袭导弹。& L0 y1 Q0 z& o" s$ L2 l  }( {


终极远程防空火力则是舰载战斗机,饱受追捧的F-14就是远程截击机,专职拦截轰炸机和反舰导弹,像电影《壮志凌云》里那样与敌人战斗机空战其实是副业。但在拦截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高超弹方面,舰载战斗机基本上无所作为,好比战列舰时代的巨炮对敌人飞机束手无策一样。

7 F" A: ~8 v  v

但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高超弹使得散开防御不再可靠。即使假定反导探测和跟踪问题解决,弹道导弹和高超弹的速度和高度都太大,中段拦截的斜距稍大,拦截可靠性急剧下降。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高超弹都是机动再入的,但以逆弹道为基础加追踪修正还是最靠谱的拦截方式。在这里,航母作为目标反而有独特的好处,因为弹道的终点已知,再机动的俯冲弹道都只有有限的机动空间,越接近目标,机动的空间越小,否则就要错失目标了。在末段反导中,当前弹头位置到航母之间可以近似为“固定”弹道,极大地便利反导计算。. |; w/ q% i6 G& ~7 l' K

' q* D1 x7 ~- b2 ?9 _

但这要求护航舰队在此紧密围护在航母周围,火力朝天。问题是,常规的空射、舰射、潜射、岸射反舰导弹威胁依然存在,威胁依然巨大,需要外层防空。用加倍的护航舰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舰队建设和运作成本急剧增加。围绕航母紧密编队在航行控制上也难度更大,在最后的紧急规避机动中,难说是不是会发生互相碰撞。但看来这可能是美国海军不得不做的,否则航母的生存力就成大问题了。; B8 m& W8 \9 f( |

; b) Z! g' _7 s$ Y; }7 _) {

 ; z* z- B# U! x* H% @; p' Z0 ^

航母周围这样的紧密队形通常是作秀、拍公关照时才有的,正常战斗队形应该散得很开。但在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高超弹时代,这样的内圈防御可能是必须

: L. i. y, q  t, b2 z( `- K8 A7 S' L

沙漠里的航母机动靶标大有深意,这表明了中国超远程反航母体系已经实战化了,甚至超过技术验证阶段,已经作为实战训练和演习的一部分。美国海军早就睡不着了,现在连习惯于自己吹夜哨壮胆的人也不能装睡了。8 [http://www.aswetalk.net/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3943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2-01 16:23:15 UTC
更新日期: 2021-12-01 16:23:1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9)

标题 :
运油-20还能载货吗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1-11-30 14:01 编辑


# T( C1 t! g* |2 A


 * f/ m* x  b' D7 u. R; j" D

运-20是中国空军第一种自主研制的重型运输机,用作加油机平台水到渠成

) m3 f$ V' P" @

11月28日,解放军作战飞机例行巡逻台湾西南空域,其中有运油-20。这是从运-20改型的加油机。中国空军缺加油机是老问题了,运油-20的加盟无疑对战斗力提升有巨大意义。但也带出一个问题:运油-20还能当运输机使用吗?: ^  F9 F& v- l$ q" S9 p


从KC-135到KC-46,加油机从来都是运油两用的,只是对运输功能有多强调而已。这不奇怪。这些加油机都是从民航客机改型而来的(严格来说,KC-135先于波音707,但这比较特别,也是细节了),民航客机对地板适当加强就是民航货机,加装滑轮便于货物移动,加装挂钩点便于货物固定,这些都是不难的事情。

/ I$ u. x# }5 U! v

 - Z" R5 a- m8 c, S5 y% N3 j

KC-135的机舱可以载人或者载货,不过不是很多而已,机侧的大型货门在靠驾驶舱的位置,地板上有便于固定货物的挂钩点

3 q- A. N7 Y9 x

KC-46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可观的载人和载货能力# A; I; V/ \& g: w

, s* ~* q* Z3 b3 y4 o) }

 " B* u  E& ~8 [& d

地板上还有滑轮,便于货物移动


 % ?2 W6 i# A0 M

A330MRTT的载货能力更大3 H( n8 }4 k# J1 g

( J7 O1 Z1 D2 O9 p

这是装担架、后送伤员的情况2 E; F9 W7 [8 t6 D% l4 b# `" q


重要的是,这些加油机在作为加油机使用的时候,不需要在舱内搭载额外油箱,因为机内油箱已经足够了。客机的油箱主要在机翼内,然后是机体中段中央翼盒位置的机舱地板下。民航客机是通过多载客来盈利的,要载客就要留有座位的位置,而中线的水平直径是最大地板宽度位置。只要可能,民航客机的地板都在中线附近,只有在天花高度不够的时候,才会降低。如果天花高度过高(如大型宽体客机),宁愿把“天花板以上”的“阁楼”(正式说法是“冠顶”,crown)里作为机组休息空间,或者索性开“二层楼”(如波音747和A380),也不会提高地板。- R+ _; K9 w- C6 o


地板下大段是用于行李或者载货空间的。旅客行李通常占用不了全部地板下空间,所以搭载标准的航空集装箱就成为民航客机设计的重要依据。波音737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到MAX也依然没法解决这个问题(增大机体直径就要完全推倒重来了,违反MAX的渐改初衷),A320就占了这个便宜,C919同样如此。- {4 f3 M$ ~, `) t4 S


这个空间也是改装加油机所需要的额外油箱的天然空间,在结构上只需要很少的改动。但民航客机通常不会不会把整个地板下空间改作额外油箱。首先这挤占了行李空间,也挤占了盈利的货运空间。其次民航客机的航程是按照市场需要划分的,过大的航程并无必要,只是增加起飞时的负担。第三是全部用作额外油箱的话,加上载客和随身行李的重量,就超过最大起飞重量了。8 o$ C$ x6 [$ R7 }1 l9 K- w


但对于加油机来说,没有行李空间的需求,载客和载货本来就是副业,而且军事载客和载货没有那么多讲究,客货混装都可以,所以可以在当作兼职运输机使用而减油起飞和当作加油机使用而不载人载货起飞之间灵活选择。

7 Z& M( r6 g8 t

 . z, w( {, e( a/ U: z

民航客机的地板较高,接近中线位置,地板下有很大的空间,这是额外燃油舱的理想空间,这是A330的机身截面8 H- E5 O( w6 f" U6 D& Y  j4 j


地板下空间总是有的,只是大小问题,这是波音737,行李只能人工装卸,是个大问题3 e2 A* I. L* @% p' @, H

, Y: [: |. L- n3 M3 n; O! y

另一方面,A321XLR加大地板下油箱,提高最大起飞重量,可以做到准洲际飞行,成为碾压波音的大卖点$ K. L3 D7 h/ x6 B% j7 u$ S0 p


以民航客机为平台,改装加油机,具有平台成本低的优点,因为民航客机有很大的用户圈,便于分摊基本研发和制造成本。民航客机改装加油机还有油耗低、技术支援开支低的特点。民航客机对油耗是变态地挑剔,民航客机有巨大的用户圈,共享备件和供应链可以大幅度降低技术支援开支,还可以比较直接地借鉴各种升级套件。


不过从民航客机改装也有显眼的缺点。

. `# [/ C# {1 S* q( V5 P

民机就是民机,改装军标的加油机需要加装与加油有关的一切设备,加装军标通信和导航设备。在加油机越来越可能受到远程空空导弹袭击的现在,还需要加装自卫干扰,甚至有想法要加装自卫空空导弹。加油机在战场边缘长时间徘徊,这也使得加油机成为网络中心战的天然节点,需要加装数据链中继能力,甚至具有某种指挥控制能力。


有些新要求与民机的基本设计并不相容,但又是现代加油机不可或缺的,所以从民机改装成本低的优点都没有了。


最大的缺点则是依赖大型机场和很长的硬质跑道。民航客机是不考虑野战机场起飞、着陆的,但大型机场和长跑道也是战时最容易受到打击的。不能起飞的加油机是最无用的加油机。

1 W  @4 ]' k  E8 X

另一方面,民航机改装的加油机有“伪民航机”的身份,不容易引起政治问题,容易在海外部署。美国空军在嘉手纳基地的战斗机是否会介入台海的空战是一个战略模糊的问题,但美国空军从日本(都不必是空军基地,任何一个民用机场都行)出动加油机,支援战区战斗机作战,就从来不是战略模糊的问题,基本上是肯定的。


另一个思路是从运输机改装。运输机本身就是军机,通信、导航都是军标的,加装干扰和自卫也容易,较新的运输机本来已经考虑了这些新要求。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简易跑道上起飞、着陆,有利于战时生存力和出动率。


美国和欧洲的加油机以民航客机改装为主力,但也有从运输机改装的,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的KC-130和欧洲的A400M加油机。2 P/ b5 I+ s- K% R" k& ]! f


 # H3 F# N! s  D0 s$ R) Q8 f; E2 t* f

美国海军陆战队有KC-130加油机% |( i2 _9 `( @8 x" I. V" U

- Z% q1 S) a' f: ]

 . i' [5 t% d0 b) {" a4 H

由于低速性好,这也是唯一能给直升机加油的加油机- F3 D5 Y+ y9 ~5 h, H8 u: n# Y


 ! {+ S6 Z* ^/ a

欧洲有A400M的加油机型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KC-130从C-130运输机改装而来,这是陆战队运作的最大的飞机,改装为加油机顺理成章。由于低速性好,这也是唯一能为直升机空中加油的加油机。这对高度依赖直升机的陆战队十分重要。; o2 S8 v' K3 h: {


空客A400M加油机则是“顺便”的事。这需要在翼下加装加油吊舱,并在地板上加装临时的额外油罐。这样的兼职加油机只是聊胜于无,作为加油机的效率不高。翼下加装加油吊舱在设计时可以考虑预留位置,还需要对机翼结构额外加强。对机翼内的燃油输送系统也需要预留空间,保证额外的燃油流量。但作为运输机,这样的额外设计就是死重和不必要的负担。而且燃油输送率依然太低,两个加油吊舱加起来只能达到每分钟2640磅。KC-46的软管加油装置有一个固定的中线装置和两个可拆卸的翼下装置,每个都达到每分钟4000磅。A400M作为加油机只是进行过技术验证,并没有作为日常操作。


苏联出于大战恶战的考虑,走的是运输机路线,用伊尔76改装。伊尔76说起来对标C-141,但实际上是为取代安-12设计的,安-12在中国就是运-8,与C-130对标,典型的战术运输机,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求具有简易跑道起飞、着陆的能力。改装过来的加油机保持了这个能力。


伊尔76在草地上起飞


 & V# o. R2 I% z) }* o

在土跑道上起飞* l% |/ w, O; k5 \

# w/ z' c) y& w3 _% a7 W

草地上降落?没问题4 F. ]) |2 o; T- a

0 I; w0 \- W2 j  v$ ?0 _/ ]6 j. p$ q

最初的伊尔78加油机采用近似A400M的思路,直接在货舱地板上加额外油罐,但翼下和机尾侧的加油吊舱是固定的,翼内燃油系统也特意放大了燃油输送流量,满足加油需要。但这是可以直接转用做运输机的,把地板上的额外油罐拆了就行。

6 l5 k: K, P# s; ~) x

伊尔78加油机从伊尔76改装而来- s2 r% }' q3 d# E* K; d


额外油罐就这么简单粗暴地放在机舱地板上


伊尔78没有使用地板下的空间作为额外油箱,是因为运输机的地板下基本上没有空间了。运输机为了便于装卸,不仅地板尽可能低,连起落架都尽可能低,所以采用沉重的多轮起落架,而不是客机的支柱式起落架。多轮起落架还有降低对地面压力的好处,便于在简易跑道上起飞、着陆。

  \! r# u, c0 \2 j! A

 8 m  ]8 k6 h; C1 V: _7 v" I

运输机地板下没有空间了,没地方弄额外油箱4 m( [" r  B$ k1 A


在货舱里加装额外油罐不仅是权宜之计,也是运输机的天然局限。这不是伊尔76独有的,所有从运输机改装的加油机都有这个问题。


运输机地板需要额外加强,才能承载沉重的装备,这个代价对于运输机是必要的代价,但对于加油机就是不必要的浪费。因此,苏联在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把伊尔78改进为伊尔78M,将舱内油罐直接整合到机体结构上,取消厚重的地板,另外取消了装卸尾门,用更轻的固定结构代替,又节约了很多重量。最大起飞重量增加了15吨,最终结果是把最大输送燃油重量从基型的85.7吨提高到105.7吨,这是很有用的增加。轰油-6的可输送燃油量一共只有18吨。4 R9 r; A$ H6 E. ^

! g4 d1 f( n# ]& G3 b) H

伊尔78M还“顺手”在机尾左侧增加了第三个固定的加油吊舱,可以同时为三架飞机加油。伊尔78要继续作为运输机使用,尾门结构使得这第三个加油吊舱无法安装。9 E' M) a' l+ }8 D/ i1 T+ A/ V- s


 2 T$ J' Z1 c& j- ]0 K

伊尔78M在外观上和伊尔78不易区别,最大的外观特点就是取消尾门和增加了尾侧加油吊舱

6 T& a* c3 r# \3 L

运-20改装加油机可以走伊尔78基型路线,也可以走伊尔78M路线。到底是不是能载货,只有等官宣。但从中国空军的需要来说,从运-20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加油机这一点来说,应该走伊尔78M的路线。

& A8 S3 B$ t0 j5 J; f# R

中国空军缺加油机,也缺运输机,都是一架要当两架用的情况,串角兼职使用的情况很少。这和美国空军不一样。美国空军有大量的加油机,现有396架KC-135R/T,59架KC-10,23架KC-46。运输机方面有52架C-5M,222架C-17。

; o# Y4 d5 B, K: K7 E# G

在反恐战争期间,美国空军的运输机也是不够用,但加油机的压力反而没有那么大。训练是刚需,但作战有就近基地,加油机不是必须。反过来,加油机作为兼职运输机使用,有油耗和备件损耗较低的好处,毕竟是民航客机的底子,所以KC-46在招标的时候对货运比较强调。但货运要是真那么重要,A330MRTT更应该中标,因为货运能力更大。" t0 y0 [+ N5 q( A* k6 Q- D& i

# n, G: G0 _% r/ A- P& c- R% t

美国空军考虑过用C-17作为兼职轰炸机使用。不是去丢炸弹,而是像空头大件货物一样,把巡航导弹用托盘拉出来,再点火发射。在技术上,这很容易做到,但计划被否决了,因为战时没有运输机可以腾出来,作为兼职轰炸机使用。新造巡航导弹载机的话,不如直接新造正规的轰炸机。+ U0 N" e9 ]3 B# R# ?

: b( ?6 O- E# A" `. D" l+ h2 |

对于中国来说,加油机和运输机之间的兼职也一样。有那个功夫,不如多造一点专用的加油机和运输机,中国空军对两者的数量都是刚需。


 + e$ \3 ^+ g0 A7 q  R: u* V

运油-20的相像图,呃,必须说,这里有很多想像' Y2 d: Q# Y( ?& b/ @' P


由于运-20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加油机问题,翼内燃油系统的改装很容易,舱内固定油箱的改装也很容易,尾门用更轻的整体结构封住更是很容易,原来尾门的位置加装第三加油站,还降低阻力,改善操作。


这一切都是增加可输送燃油量的。对于加油机来说,没有什么比更大的可输送燃油量更重要的了。


运油-20只是第一步。中国空军在瞄准敌对力量的加油机,敌对力量也在瞄准中国的加油机。大型加油机再增加自卫能力,依然是软目标。如何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提高加油机的生存力是世界性的难题,较小、分布式、无人、有限隐身的加油系统或许是发展方向,美国空军已经在进行探索,这是摸着鹰酱尾巴过河的另一个机会。但运油-20对中国依然是里程碑,这块短板终于补上了。# N) W5 V$ s/ [

1 d/ _5 q2 I, f# f. z: Q

至于运油-20到台海的意义,那只是向世界公示运油-20的存在,台海作战根本用不上运油-20。中国空军的眼光在更远的地方。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2-04 12:56:26 UTC
更新日期: 2021-12-04 12:56:2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0)

标题 :
弹道导弹能打飞机吗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反舰弹道导弹中国是头一家,也是世界上的独家。不好说这个独家还能维持多久,但弹道导弹的“大户”至今都缺乏合适的起点。美国、俄罗斯在技术上可能都有这样的能力,但由于《中导条约》,中程导弹长期停顿,现在要重新启动,需要时间。两家也都缺乏动力。由于核潜艇和航母优势,美国不需要反舰弹道导弹;俄罗斯只有北冰洋方向有航母威胁,但随着美国海军的重点转向亚太,俄罗斯并没有多少压力。太平洋方向在理论上有美国航母压力,实际上这是次要战略方向,有没有压力都差不多,无所谓。英国、法国既没有中导基础,又没有需求,不会去费这个事。有这个需要的伊朗、朝鲜可能没有这个能力。


既然弹道导弹可以打航母,弹道导弹可以打飞机吗?


从道理上讲,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从技术上讲,飞机的目标大大小于航母,速度和机动性大大高于航母,弹道导弹打飞机的难度要高得多。但反过来说,航母有强大的护卫舰队,飞机(尤其是大飞机)除了电子对抗,对导弹基本上是裸奔的,并无实质性的自卫能力。防空弹道导弹的主要目标将是预警机、加油机、反潜机、运输机等大飞机,如果能及时发现和可靠跟踪,轰炸机也算一个,防空弹道导弹是个值得考虑的事情。


反舰弹道导弹用高空高速突防,这是考虑到护卫舰队的强大防空反导能力。防空弹道导弹的目标主要是高亚音速大型飞机,其实不必过于拘泥于高速,以正常空空导弹的M3-4速度交战就足够了,M2其实都够用了。


这就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也根本改变了防空弹道导弹的工作方式。首先,不必用高抛的助推-滑翔弹道,避免再入-拉起的问题。


在垂直发射后,在高空飞出大气层前就关机,依靠重力自然转向水平,然后二次开机,水平推进。速度不需要多高,M4-5就够了,但火箭推进时间需要长一点,以保证足够的射程。由于是在大气层内超音速(但还不到高超音速)飞行,所有气动控制都可用。正常的数据链中继制导可能都能继续工作,帮助导弹飞翔目标、在最终进入交战状态时容易捕获目标。火箭推动关机后,进入超音速滑翔,只要终端速度在M3一级就够用了。这是很成熟的气动控制和制导技术。


进入交战状态后,简单一点,可以抛掉整流罩,直接发射中程空空导弹,最好是雷达-红外双模制导的,这是下一代标准中程空空导弹,并不需要特别研制。弹道导弹的弹头可能需要加长才能容纳典型中程空空导弹,但直径大大超过需要,装2-3枚像霰弹枪一样发射出去,增加命中概率,也是可以的。


由于导弹是水平姿态飞向目标的,空空导弹处于自然的发射状态,在最后的数据链更新目标信息后,不需要太特殊的技术就能点火、发射、分离,然后自主飞向目标,截获目标和进入末段跟踪、攻击。


由于全程没有进入弹道飞行,这样的防空弹道导弹是否还能成为弹道导弹成问题,不过这只是名称问题,实质上就是用高超滑翔弹的技术和中程空空导弹结合起来,形成超级防空导弹。


不过光有超远射程的防空弹道导弹是不够的。和弹道导弹打航母一样,第一步是要找到目标。


好在预警机、反潜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需要大开雷达,自我暴露,有条件在远距离上就探测到目标的实时位置。只要不惊动目标,有可能在被动状态下全程保持跟踪。


在大量海上的波浪滑翔机的配合下,还可以在远海被动监测空情。波浪滑翔机是新型无人长航时航行器,水面上的筏子随波浪上下,在牵动水下的“百足虫”潜航器上下的同时,两侧的排桨像摇橹一样,将上下的运动转化维前进运动。


波浪滑翔机的速度很慢,只有3-5节,但动力完全来自自然界,具有无限航程。但这东西造价很低,而且不到鼻子底下很难发现,可以大量部署。在平时或者战时,在海面上被动监听,对海上的预警机和反潜机等主动发出电磁信号的大型飞机用类似GPS的原理探测同态信号的相位差来定位,不需要庞大复杂的定向天线。


这也能用于定位加油机。加油机为了便于受油机会合,需要打开无线电信标,这也是被动定位的机会。信标的功率较低,远程定位有困难,海上定位就可靠得多了。不过运输机和轰炸机通常不主动发射电磁信号,就需要另外的技术手段才能定位,比如低轨道的预警小卫星星群。


同样的原理也可以用于潜艇与反潜机的对抗。潜艇在发现有反潜机的时候,释放电子侦察浮标,抢先标定反潜机的位置。如果潜艇不盲目乱跑,发出过度噪声,反潜机没有几小时没法标定潜艇位置,但防空弹道弹道只要10分钟就招呼过来了。当然,释放浮标也是有噪声的,但是一次性的,而且噪声很小。


在中国沿海1000-1500公里里扫清预警机、反潜机甚至加油机的存在,美国、日本干涉台海的作战行动基本上就没法进行了。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2-05 04:17:01 UTC
更新日期: 2021-12-05 04:17:0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1)

标题 :
SSNX:美国核潜艇回归正道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战时美国潜艇技术只是一般,谈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糟。战绩主要在太平洋,针对缺乏反潜能力的日本。说战绩辉煌或者胜之不武都没错。战后潜艇是以核动力为分界线的,美国跨过了核动力的门槛后,就一骑绝尘,一直领先了。苏联潜艇技术一路猛追,但冷战结束的时候,“塞拉”级(945型)和“阿库拉”级(971型)已经很接近美国核潜艇了,但苏联追不动了,垮了。这里的核潜艇指攻击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另外一个问题。


“洛杉矶”级是美国最成功的一级核潜艇,一气建造了62艘,这是早期型,后期改为艏舵


  

“阿库拉”级的静音和性能已经很接近同时代的“改进型洛杉矶”级了


这时美国核潜艇的主流是“洛杉矶”级,这是美国对核潜艇“速度vs安静”之争后,以速度为主、兼顾安静的产物。实际上,“洛杉矶”级的安静也足够出色,是70年代最先进的核潜艇设计。


“洛杉矶”级出现的时候也是“鱼叉”反舰导弹初出茅庐的时候。在苏联大力研发反舰导弹的60年代,美国是不屑的,舰载飞机的航程更远,突防能力更强,炸弹威力更大、更精准。但在1967年“埃拉特”事件后,欧洲和美国都被迫重视反舰导弹,法国的“飞鱼”和美国的“鱼叉”就是产物,两者也都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潜射的问题。“洛杉矶”级可以用鱼雷管发射“鱼叉”反舰导弹。


这也是“战斧”巡航导弹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这使得核潜艇第一次具有对地攻击能力,从单纯的制海利器变为准战略平台。最初“战斧”也是像“鱼叉”一样,通过鱼雷管发射的。但“洛杉矶”级只有4个鱼雷管,在反舰和反潜的鱼雷、反舰的“鱼叉”、对地攻击的“战斧”之间换来换去匆忙不得,很费时间。通常为了基本的反潜和自卫,必须留2个鱼雷管装填鱼雷,所以可用于“鱼叉”和“战斧”的鱼雷管更少了,火力密度较低。后期的“洛杉矶”级加装固定用于“战斧”的垂发管,鱼雷舱容量腾出来,全部可用于鱼雷和“鱼叉”,反舰、反潜火力和密度都增加了,对地攻击的火力和密度则是飞跃式增加了。

加装垂发管后,对地攻击火力大大加强了,使得核潜艇首次成为有意义的准战略打击平台


第一批31艘“洛杉矶”级(SSN688-718)为基本型。第二批8艘(SSN719-750)小改,增加了12个垂发管,用于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最后23艘(SSN751-773)是大改,连围壳舵都改成艏舵了,便于在北冰洋穿冰上浮。这是美苏在北冰洋争霸的高峰。


“洛杉矶”级非常成功,建造一直延续了20年,直到90年代中,计划建造66艘,实际建造62艘。只有当前的“弗吉尼亚”级计划建造66艘(已建成19艘,在建11艘,订购8艘),大大超过“鲟鱼”级的37艘和“长尾鲨”级的14艘,其他都是个位数。


但在“洛杉矶”级建造的后期,苏联“塞拉”级和“阿库拉”级已经和“洛杉矶”级的静音很接近了,苏联核潜艇的速度从来都很高。在80年代,美国海军决定建造“海狼”级,一号艇“海狼”号在1989年开始建造,但要到1995年才下水,1997年服役。


“洛杉矶”级在潜航中可达30节以上的航速,有说法可以达到33节。“海狼”级达到35节以上。尤其惊人的是,“海狼”级的安静航速就达到20节。早期核潜艇的安静航速不超过8节。换句话说,“海狼”级的20节安静航速好比F-22战斗机的超巡,可以在不动声色中机动到有利位置,赢得极大的战术主动性。


为了达到20节安静航速,“海狼”级采用12米直径的艇体,以容纳高度更大的大功率反应堆。反应堆要降低噪声,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循环,那就需要高度,别无他路。全自然循环的反应堆安静是安静了,但功率密度低。“海狼”级的12米艇体比“洛杉矶”级的10米艇体粗大很多,吨位从“洛杉矶”级的6927吨急剧增加到9138吨,造价因此急剧增加。“洛杉矶”级后期型的造价在1990年尾9亿美元,折合2019年15.9亿美元。“海狼”级在1989年就是30亿美元,折合2018年50亿美元。“海狼”级计划建造29艘,但冷战结束,只建造了2艘。1998年追加了一艘“卡特”号,插入了一段30米上的艇体,用于特种部队输送,水下排水量增加到12139吨。


“海狼”级速度和静音都优于“洛杉矶”级,这也是核潜艇上首次采用围壳填角


 

3号艇“卡特”增加了30米插入段,吨位超过12000吨


如果说“洛杉矶”级好比美国空军的F-15,专心反潜反舰, “改进型洛杉矶”就好比F-15E,反潜反潜和对地攻击兼顾。“海狼”则好比F-22,回到专心反潜反舰了。由于艇体直径增大,鱼雷管从“洛杉矶”级的4个增加到8个,而且口径从533毫米(21英寸)增加到673毫米(26.5英寸),一边发射更大口径的下一代鱼雷。


这是苏联核潜艇用极限速度和深度补偿静音不足的年代,“阿尔法”级的速度超过40节,P级更是达到45节,“麦克”级的潜深则达到惊人的1250米。主流的Mk48鱼雷已经在速度和深度上都无法确保击毁这样的潜艇了,美国海军计划发展更大口径的新一代鱼雷。苏联海军也在发展650毫米鱼雷,并在“库尔斯克”级潜艇上装备了。


在新一代鱼雷还没有服役前,“海狼”级用Mk48鱼雷套上适配套筒过渡,使得533毫米鱼雷可在673毫米的鱼雷管里发射。但苏联解体后,极限速度和潜深的潜艇没有进一步发展,兼顾速度和静音的“阿库拉”级成为主流,新一代的“亚森”级继承了这个技术路线,所以美国海军最终没有研发更大口径的鱼雷,“海狼”级就一直“鱼雷带套”到现在。


由于鱼雷管数量大大增加,鱼雷舱的载弹量也从“洛杉矶”级的37条鱼雷(或者与“鱼叉”混装)增加到50条,弹舱容量够用了。不管是从“纯反潜反舰”出发,还是从缩短长度、降低吨位、降低造价出发,都不宜再像“改进型洛杉矶”级那样增加一段垂发管舱,专用于“战斧”巡航导弹。“海狼”也因此成为“改进型洛杉矶”级之后唯一没有专用垂发管的核潜艇。


在某种意义上,“海狼”级的早早停产和F-22的早早停产一样,是美国对战略大势的误判所致。美国空军决定用“廉价”的F-35作为下一代战斗机的主体,美国海军则决定用“廉价”的“弗吉尼亚”级作为下一代核潜艇的主体。类似地,F-35是可以作为战斗机使用的战斗轰炸机,“70%为对地攻击设计”,“弗吉尼亚”级是可以执行反潜反潜任务的濒海作战平台,侧重对地攻击、情报收集、特种部队投放等“副业”。


 

“弗吉尼亚“级是当前正在批量建造的核潜艇!


 

“弗吉尼亚“级Block V将增加25米长的VPM插入段,进一步加强多用途能力,由于艇体直径不足,4个大桶只能一字排开


降低造价的主要途径是缩小艇体直径,“弗吉尼亚”级回到“洛杉矶”级的10米艇体。反应堆当然是新一代,功率增加了,更主要的是,自然循环状态的静音功率增加了,但最大速度降低到25节以上。尽管艇体回到10米,“弗吉尼亚”级的吨位还是增加了,基本型达到7900吨,Block V增加25米的插入段(用于大桶垂发的VPM),吨位增加到10200吨。但由于增加的艇内设备,与“洛杉矶”级同样的艇体直径,更大的吨位,同样4个鱼雷管,但只携带25条鱼雷(及混装的“鱼叉”)。


就技术而言,“弗吉尼亚”级无疑是先进的,就像F-35无疑是先进的一样。但先进不等于够用,先进要先进得对地方。“弗吉尼亚”级和F-35一样,是美国对中国崛起战略误判后的一段弯路。



美国海军不愿犯美国空军同样的错误,被中国的突破性技术发展弄得手忙脚乱.


中国核潜艇的现有技术水平还落后于美国,但中国的发展势头太快。这好比中国空军还没有歼-20而美国空军的F-22已经停产的状态。问题是中国空军有歼-20了,美国空军不仅感到F-22的数量不够用,在性能上对标F-22、在技术上对标F-35的歼-20更是使得美国空军有点手忙脚乱。美国海军不愿意重复这样的窘境,在“中国人只要存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哪怕很遥远,也会突如其来地突然给你实现了”的思维指导下,在11月18日,未雨绸缪地推出SSNX下一代核潜艇。必须说,美国海军不是在瞎操心,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方面使得美国一惊再惊,美国海军不想在核潜艇上犯同样的错误,继续碾压要从现在做起。


美国海军的说法是,SSNX要重回蓝水作战,速度要快,维修要低,静音要好,还要带上大量鱼雷。换句话说,需要“海狼2.0”,当然不等于直接把“海狼”级拉出来接着造。



据说有4种方案:


1、“海狼”级改进型

2、“弗吉尼亚”级改进型

3、“哥伦比亚”级改进型

4、全新研制


“海狼”级的基本性能至今依然是碾压级地领先,但在系统方面需要全面更新了。还需要增加一段插入段,使得SSNX具有大桶垂发能力。尽管SSNX不再以对地攻击作为主要任务,哪怕是反舰,高超弹也是必须的,而高超弹大概率不可能通过鱼雷管发射了。大桶还可以灵活地在导弹和UUV之间换装。垂发导弹不是“散装”在大桶内,而是装在集束多管的“芯子”里整体装填进大桶的,所以“战斧”、“鱼叉”、高超弹、UUV只是“芯子”的不同。大桶还可以发射特种部队使用的潜航器,特种部队人员则从鱼雷管“游出”,与潜航器会合后出击。


更加要命的是反应堆需要换成新的全寿命不需更换燃料的类型,既降低维修工作量,也避免动辄几年的中期更换燃料的不在线时间。这就需要很大幅度的改动了,还不如全新设计。这和美国空军的F-22一样,依然是顶级战斗机,但要升级、恢复制造,改动工作量太大,实际上只能全新设计。


“弗吉尼亚”级已经成熟了,成本也较低,基本型造价28亿美元,加长、带VPM的Block V已经增加到32亿美元,但还是低于“海狼”级的50亿美元(估计的现价)。问题是10米艇体的限制使得“弗吉尼亚2.0”级不可能达到“海狼”级那样的高速和静音,鱼雷携带量对于蓝水作战也太少。


蓝水作战主要是反潜和反舰,都需要鱼雷。鱼雷不是百发百中,不仅有自身可靠性问题,还有对方反鱼雷的问题。核潜艇一次出航只有带足鱼雷,海上补给靠不住,回港补给太费时费事。“弗吉尼亚”级是因为设计基础就是不认为有太多的反潜反潜任务,所以可以托大,鱼雷只有25条。SSNX不能这么干了。


“弗吉尼亚”级改进型路线获得选用的可能性比重新建造“海狼”级还低。

“哥伦比亚“级是下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已经完成90%,建造即将开始


“哥伦比亚”级是“俄亥俄”级的下一代。这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核潜艇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哥伦比亚”级的艇体直径13米,比“海狼”级还大。这是搭载潜射洲际导弹的需要,但也为大桶垂发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最早的大桶垂发就是从“俄亥俄”级前4艘改装开始的,那是START II条约合规的需要,“俄亥俄”级数量超标了。


“哥伦比亚”级采用全寿命不需更换燃料的新型反应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静音要求更高,所以反应堆未必可以直接用于SSNX,但基本技术可以借用,而且更大的艇体直径有利于更大的自然循环状态下的功率,还是有利的。不过“哥伦比亚”级的全电泵推是可以照搬的。


“哥伦比亚”级的建造预计在2040年前完成,造价高达91亿美元一艘,直接搬过来的话,对数量更大的SSNX是不可接受的。但沿用同样的13米直径艇体的话,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SSNX的建造成本,与造价的增加相对冲。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估价是55亿美元一艘,但这还是基于“海狼”级9100吨级的造价,采用13米艇体很可能更高。


SSNX现在还只是构想,但大概率是某种形式的采用部份“哥伦比亚“级技术的“海狼2.0“


全新设计的自由度就大了。很可能采用基于“海狼”级的12米艇体,基于“哥伦比亚”级基本技术的新反应堆和全电泵推,采用2x2的大桶垂发(与VPM一样数量,但比一字排开的VPM要短一半,VPM由于10米艇体没法2x2),8个鱼雷管,50条鱼雷,另加大桶垂发的载弹量。


这就有可能控制在60-70亿美元的造价了。


应该说,全新设计的可能性最大,“哥伦比亚”路线第二,“海狼”路线第三,“弗吉尼亚”路线的可能性最低。


美国海军已经启动预研,准备在“哥伦比亚”级建造完成的时候,接上SSNX的建造,计划在2044年一号艇服役。但计划可能没有变化快。


“弗吉尼亚”级的计划建造数量是66艘,但有可能在Block V/VI/VII后不再建造,总数停留在48艘,时间大概是30年代中期。Block V(10艘)是大改,增加了VPM,VI(5艘)和VII(5艘)是Block V基础上的小改。


中国海军的095状态不明,技术水平不明。要是像歼-20那样出乎美国意料,继续大造Block V/VI/VII就不合时宜了,产能转到及早建成SSNX才是正理。考虑到中国核潜艇还在小步快跑阶段,每一级的技术进步是一个跳跃,但批量并不大,因为都还没有达到目标状态。但中国的国力和技术都在以美国没有意料到的速度发展,目标状态的达到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095,各种猜测都有,但097呢?


中国不是苏联。苏联在冷战后期,核潜艇几乎达到了目标状态,但国家的财力崩溃了,社会也崩溃了。中国的起飞才刚刚开始。在上升阶段,快速迭代的发展速度是超常的。难说095能达到什么技术水平,但097的目标明确了:SSNX。就看美国先造出SSNX,还是中国先造出097了。


根据公开报导,中国在自然循环反应堆、全电和无轴泵推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大直径厚板筒体成型和焊接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的094已经达到12.5米艇体直径。这是双层壳,与同直径的单层壳不能直接相比,但至少说明095或者097采用相当于12米单层壳已经没有不可克服的技术困难了。美国海军的未雨绸缪是对的,因为大雨很快就要来了。


美国海军终于想起来,海军以海战为主,别样只能是兼顾的。美国核潜艇发展回到正路了。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10 23:03:39 UTC
更新日期: 2022-02-10 23:03:3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1)

标题 :
时来运转的阵风战斗机
类别 :
军事
内容 :

2月10日,印度尼西亚宣布,将购买42架法国“阵风”战斗机,先行购买6架,其余36架随后下单。这是“阵风”的第7个外销用户,已经累计284架外销订单。法国已经订购180架,计划总数286架。这样,“阵风”到目前位置的总计产量至少570架,正在逼近幻影2000的601架。“阵风”是200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但第一个外销订单直到2015年才落实,埃及的54架“阵风”订单(已有24架交付)来之不易。短短10年前,“阵风”被认为是外销上的失败,总产量将惨不忍睹。如今,“阵风”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欧洲“台风”的总产量现在也是571架,最终可望达到681架,但到目前为止,外销只有151架。


“阵风”的时来运转不是因为技术上的特点突然重受重视,而是因为国际政治。


“阵风”和“台风”是一蔓两瓜,起源于欧洲国家共同的下一代战斗机要求。但英法争夺项目领导权和两家的定位差异导致分道扬便,英德意西最终推出“台风”,法国独立推出“阵风”。


英国的定位是以联合研制的成员国要求为主导,以防空制空为主导,研制重型防空战斗机,兼有一定的多用途能力,可算是欧洲F-15。法国的定位是着重考虑外销潜力,强调空地兼优,着重轻型(实际上是中型)多用途战斗机,可算是欧洲F-18。都采用双发和鸭翼,这是技术上的不约而同。


“阵风”在设计上是达到要求的,技术上也有特色,半隐身设计兼顾了有限隐身和高机动气动的要求,雷达、武器方面也对标三代半应有的水平,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更是保持了法国特色。作为战斗机,“阵风”也达到了老达索的要求:这是一架漂亮的战斗机。


但“阵风”生不逢时。“阵风A”技术验证机在1986年就收费了,量产型的“阵风C”也在1991年就首飞了。“阵风”的研制并没有遇到严重的技术困难,困难来自于冷战后巨变的军备投资环境。


欧洲的苏军压力突然消失了,“和平红利”甚嚣尘上,苏联时代的米格-29和苏-27可能成为绝响,欧洲是否还需要继续投入巨资研制下一代战斗机成为巨大的争议,英德意西那边的“台风”受到同样的拨款压力,德国为此取消了原来标配的意见自卫电子战吊舱,大大影响了“台风”的整体性能。"


“阵风C”在首飞后低速研发,拖到2001年才投入使用,就是为了拉长研发时间,分摊投资压力,但丑媳妇是终究要见公婆的。与往常最新战斗机投入使用后引起的狂欢和赞美不同,“阵风”从一开始就是灰头土脸的,长期得不到外销订单更是伤口撒盐。相比之下,“台风”成员国的订单早早保底,英国还利用老关系,早早得到了沙特的订单,一开始的势头比“阵风”好得多。


冷战结束还带来了美国一强独大的新环境,向美国靠拢成为政治正确,而美国和北约大量的二手F-16进一步增加了战斗机市场上的压力。


但美国的霸权行径和动辄制裁终于激起了世界的反弹,埃及首先“破局”。在穆巴拉克时代,埃及是因为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而受到美国“重点嘉奖”的国家,埃及成为仅次于美国、以色列、土耳其之后世界第四大F-16用户。但颜色革命之后,穆巴拉克下台,利比亚动乱,埃及受到很大的压力,与美国的关系也急剧冷却,俄罗斯装备在政治上和性能上都不符合要求,埃及军购转向法国就顺理成章了。"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阵风”用户,这是共同的主题。卡塔尔在中东以“亲伊朗”著称。实际上卡塔尔不是亲伊朗,只是没有和沙特、欧美一样反伊朗而已。卡塔尔也因此需要四面下注,“阵风”、“台风”、F-15QA买了各遍。阿联酋则不同,是在仔细权衡后决定顶住美国逼迫站队的要求,不惜以放弃F-35为代价,拒绝远离中国。印度尼西亚的处境类似。本来想订购俄罗斯的苏-35,但在美国压力下放弃,又不愿意进一步受制于美国(现有的F-16曾深受制裁之苦),也转向中立的法国。就是Quad成员印度,也避开了美国的压力和利诱,拒绝了量身订造的F-16IN和适合上舰的F-18E,而选择了“阵风”。


美国的政治压力越大,转向“阵风”的国家会越多,夹在中美之间的亚太国家可能成为“阵风”的热土。反之,政治压力宽松的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没有选择“阵风”,几次竞标中,煮熟的鸭子都飞了。克罗地亚和希腊是例外,前者有压制塞尔维亚米格-29的需求,后者有压制土耳其F-16的需求,米格-29和F-16都是三代,“阵风“这样的三代半正好。希腊的“阵风”也是新造和二手的混合,以减轻经济负担,法国空军也趁机将现有“阵风”置换到最新标准,延长下一代战斗机投入使用前的“有效期”。


但“阵风”的时来运转对法国也是一个警醒。从历代幻影式战斗机到现在,法国战斗机一向重视外销,这也是当年与英国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阵风”可能是最后一架法国单干的战斗机了,经济负担实在太重。


下一代战斗机已经决定法德合作,西班牙可能加盟。法国是自然的技术领导,但德国的态度举足轻重。由于历史包袱,德国对于军备出口十分慎重,一般回避向冲突地区和争议国家出口军备,近些年来这个立场越来越坚决。法国军备出口则相反,特长就是向美英眼里的“问题国家”出口军备。如果法德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在出口方面受到强烈限制,这对法国是不能接受。但法国也实在单干不动了,与德国一拍两散更是背离欧洲团结和战略自主的法国基本国策。


法国将长期在两难中纠结。在此期间,法国会尽量享受“阵风”的时来运转,这样的好时光可能不多了。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21 18:59:05 UTC
更新日期: 2022-02-21 18:59:0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3)

标题 :
猛龙过山啦
类别 :
军事
内容 :

猛龙终于过江了,哦不,猛龙过山了。猛龙自然是歼-10的正式名称,山则是喜马拉雅山。

歼-10出口巴基斯坦的消息已经流传很多年了,现在靴子终于落地了。坊间流传巴基斯坦空军涂装的歼-10C已经在中国某地机场飞行,可能是交付前的试飞,也可能是巴基斯坦飞行员在中国训练。

歼-10C是歼-10的第三代。第一代的歼-10A是中国战斗机科技的里程碑,这是中国航空第一次走完战斗机设计的全过程,歼-5、歼-6、歼-7都是引进仿制的,歼-8是从歼-7放大、单发改双发开始的,“枭龙”也是从歼-7魔改开始的。

据说巴基斯坦早就心仪歼-10了。但歼-10A还比较粗糙,电子系统未必比得上当时巴基斯坦已经到手的F-16 Block 52,俄罗斯进口的AL-31发动机也是一个掣肘。歼-10B是短暂的过渡,歼-10C才是真正的终极版,主动电扫雷达、先进数据链和涡扇10发动机使得歼-10C实际性能比歼-10A先进一代。

歼-10C到巴基斯坦后,人们最关心的肯定是与“阵风”的性能对比。必须说,“阵风”的推重比更高,机动性可能更好,但差别不大,在实际空战中,飞行员的素质和战场的特定情况可能影响更大。巴基斯坦飞行员和印度飞行员是同源的,但巴基斯坦的生存压力更大,反映到飞行员就是斗志更强。以色列飞行员也是因为生存压力而斗志强悍的,战绩使得信心更强,形成正反馈。

歼-10C与“阵风”更有意义的对比可能是雷达和数据链。歼-10C的机头直径更大,能容纳更大的雷达天线。雷达是“一大抵三俏”的,在电子技术相当的情况下,这是更大的天线是无法抵消的优势。但歼-10C的雷达技术有不小可能超过“阵风”。

法国的雷达技术是发达的,但在主动电扫时代,并无突出建树,最初的“阵风”只装备泰利斯RBE2被动电扫雷达,最新的“阵风”才升级为RBE2 AA主动电扫雷达,这是被动电扫版的升级,探测距离提高到200公里,可靠性和维修性也提高了。值得指出的是,这是法国第一台、也是唯一一台主动电扫雷达,法国技术水平再高,也不可避免地有初生儿的阵痛。

歼-10C说不上来是中国第几台主动电扫雷达了。如果从歼-20算起,至少还有歼-16、“枭龙” Block 3。歼-20的雷达可能最早,后面的在时间上互相重叠,相信互相吸取营养,歼-10C其实挺晚的。如果从空警-2000算起,那就更多、更早了,还有空警-200、-500、-600。

工程技术是实干出来的,在短时间内快速迭代导致最快的技术进步,歼-10C的主动电扫雷达在技术上比“阵风”的RBE2 AA更加先进,将不意外。

歼-10C还有与ZDK-03预警机无缝对接的优势。现代空战早就过了战斗机单打独斗的时代了,预警机和战斗机组网作战,极大地提高空战效率,这是“阵风”和“费尔康”或者Netra预警机没法比的。数据链要解锁全部潜力,还非原汤化原食才好,“阵风”和“费尔康”或者Netra的配合只能是表层的,达到最低要求而已。

歼-10C的雷达、数据链也是与先进的PL-10、PL-15空空导弹最优配合的,全系统战斗力大概率超过“阵风”。

歼-10C采用国产的涡扇10发动机,没有了俄罗斯AL-31的顾虑。另外,一直有说法AL-31为了减重,轴系“较软”,不适合大过载横滚使用。这在苏-27上问题不大,宽间距双发本来就转动惯量大,主要靠强劲的垂直机动,大过载横滚性能不太重要。但在轻小、单发的歼-10上,这就是一个限制。涡扇10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个问题,加上涡扇-10的推力比AL-31更大,有可能歼-10C的机动性比歼-10A更好。

最重要的其实很少有人提到。据说巴基斯坦的32架歼-10C只有15亿美元。15亿美元当然不是小数字,但单价不到5000万美元,这是不讲武德地低了,只有印度尼西亚“阵风”的1/4。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很好,但既然是军售,最优惠也就是中国空军的自用价了,不可能贴钱的,否则直接赠送还赚一个人情,这样拖泥带水的反而没劲。

要是中国空军歼-10C只有5000万美元的单价,这意味着中国新一代装备依然成本远远低于美欧,意味着中国可以低得多的投入建设强大的空军。这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可持续性极端重要,也对中美竞争的未来极端重要。

中国新一代装备的低成本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低了,在高技术领域里,很多关键技术和子系统更是从来都不便宜,但中国工程技术队伍和供应链在高密度实践中,已经像润滑顺畅、调试完好的机器,轻车熟路了。研发时间短,成功率高,产品磨合期短,这一切都是降低研发成本的,也最终反映到较低的产品成本。

回到巴基斯坦,这32架歼-10C将构成高端,与同样装备主动电扫雷达和数据链的“枭龙”Block 3高低搭配,对印度是很强悍的对手。印度苏-30MKI很可能压不住歼-10C,这样还把印度“阵风”吸引到巴基斯坦方向,降低中国的压力。中国根本不怕印度“阵风”的压力,但有巴基斯坦分担压力,总是好的。中巴还可以在三个方向(巴基斯坦、中国西线、中国东线)来回抽拉,迫使印度空军分散兵力、疲于奔命。

巴基斯坦空军的成体系的中国空战装备也是外销的最好促销,但这是后话了,现在中国根本忙不过来。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3-22 17:46:06 UTC
更新日期: 2022-03-22 17:46:0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4)

标题 :
台海战争中解放军和武警的分工
类别 :
军事
内容 :

乌克兰战争在很多方面对中国是警示,解放军和武警应该有所分工,这是其中之一。


巷战很惨烈,这是马里乌波尔


阿勒颇更惨


解放军和武警早就有分工了。解放军负责作战,武警负责内卫。但乌克兰战争提示了一点:作战要分野战和巷战,野战军两者统包未必合理。


俄军在开始的时候,行动还算迅速,遇到城市绕着走。一到巷战阶段,进展明显放慢。这也不是乌克兰战争才有的新现象,历史上早就是这样了。只是乌克兰战争在众目睽睽之下,人们对战争的速战速决也期望越来越高,这才感觉特别明显。


与环境相对单纯的野战相比,巷战的环境复杂得多。一打到巷战,就没有能速战速决的


巷战与野战有很大的不同。野战可以大幅度穿插,可以迂回,但巷战受到街道和建筑的影响,穿插路线很受限制,迂回也不总是能做到。相反,坚固建筑是守敌的天然工事,走廊、背面街巷成为天然的机动通道,还有地下室和隧涵可以利用;街道则固化了进攻的路线,要么远远地就进入双方的射界,要么建筑遮挡使得双方都无法有效射击,但转过街角的进攻一方需要对态势和目标首先有一个认识,而守敌已经在守株待兔,可能抢占开火先机。


空中优势有帮助,但固定翼飞机一掠而过,很难可靠识别敌我,很难有效攻击。武直要有利得多,但也更容易受到屋顶守敌的伏击。


总的来说,巷战不利于进攻一方,机械化、装甲化和空中优势都不容易发挥出来。


历史上,巷战只有靠坦克和炮兵支援下的步兵硬啃,拼意志,拼消耗。但现在有无人机啊,尤其是价廉量大、操作简便的多旋翼无人机。说白了,军用大疆。


巷战的一大特点是近,战斗的突然性强;另一特点是障碍物多,直射武器常常不大管用。在这样的地方,不摸清敌情就搜索前进,遭遇战是分分钟的事


巷战的一大特点是距离近,另一大特点是障碍多。这使得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不再是大问题,可以不断放飞、回收,玩具级大疆都能派用场,如果不能直接发动攻击,至少可以探明敌情。


农用级多旋翼无人机的载重量大得多,在巷战中也有用得多,把原来装农药的载重量置换为更多的电池,可以从现有的10-15分钟续航时间大大延长,剩下的几公斤载重量足够挂载单发大威力近程榴弹发射器了,最好是无后座力的,减少发射对无人机的飞控影响。


但这样的巷战利器对于野战军用处不大,野战军需要的航程、载重量大得多,火力要求和手头已有的火力也是完全不同的情况。野战军还是应该专注于常规的穿插和突破作战,由武警作为巷战的专业力量。


武警以轻步兵为主,本来就有巷战训练,但重点在反恐,而不是攻坚


武警以轻步兵为主,本来就有巷战训练,但这是以反恐防暴为背景的,在敌对城镇的巷战还是不大一样。武警机动部队有一定的装甲力量,也同样是以反恐防暴为基点的。可能需要指定部份武警机动部队为专业的巷战部队。不需要太多,师级就足够了。


大城市的巷战非常耗费兵力,但大城市的巷战也有静止战的特点。进攻方不易迅速集结和转移兵力,防御方也一样,最多只能在战术地域里转移和集结,尤其在通信和交通阻隔的情况下。这是理想的分割包围的场景,适合一块一块吃掉。反正急不得,那就慢慢地一口一口吃。这样,专业巷战部队并不需要太多,只要够一口用就行了。


无人机必将对城市从保持全时监视


守敌有大规模机动的话,必遭猛烈打击。小股流窜无法避免,但不影响一块一块地吃掉


在台海战争中,野战军应该专注突破和野战,抢占全境和机场等要地。遇到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先绕过去,留下小部队看守守敌。小股守敌胆敢出城,就坚决消灭之;大股守敌蜂拥而出,正好在野战中歼敌。武警在野战军后面跟进,巷战专业部队负责攻坚和突破,一般武警力量跟进肃清和巩固阵地。不要贪多求快,吃下一口,推进一块,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无人机可以“爬”高层检查外表,就可以往里扔炸药包


巷战专业的武警需要装备大量巷战无人机,专用于对付高层上的敌人。还需要大量巷战无人车,用于对付地面层的敌人。还需要一般的MALE无人机,在城区上空全时巡逻,探明和打击屋顶之敌。


还需要专用的重型装甲车,用于城内运兵。可以装备一些火力支援车,还有大口径火箭炮改装的重型攻城火箭炮。


巷战装甲车需要格外加强顶部防护,可以在普通装甲车顶上架设坡顶一样的厚钢板,防止顶攻武器。这使得车顶机枪不再能使用,但这是运兵车,不是突击车。车底也要加强,防地雷。


这也会大大增加重量,增加高度,提高重心,好在巷战装甲车对速度要求不高,也一般在硬地上行动,越野性能不那么讲究,爬越障碍一般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在城内总是有办法解决,实在不行,用架桥车帮忙都是可行的。高大的侧面积在野战里是要命的,在巷战里倒不是那么大的问题。视界、射界窄小对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只有在机动中求生存,静止目标多低矮也难免挨揍。


火力支援车对巷战有用。不是用来猛冲猛打的,而是支援无人机、无人车作战的


火力支援车从坦克改进而来,传统炮塔换成遥控炮塔,装备小口径速射炮、机枪、反坦克导弹等,专用于打巷战。这还不是一头扎进去打冲锋的,无人机和无人车打前锋,这是后面跟进火力支援的,掩护无人机、无人车进攻,用来压制敌人火力的。


重炮是巷战破障利器,用大口径火箭炮发射SDB炸弹是很好的思路,制导炸弹还可以精确规划航迹,利用地形地物接近目标,或者回避障碍,比重炮灵活得多


叙利亚和乌克兰的巷战表明,重炮在攻坚中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重炮太特化,研制和部署成本很高,专门研制划不来。大口径火箭炮本身就口径大、威力大,但巷战不需要多少射程,正好在弹药上做文章,把推进燃料置换为更多的装药,加上末端制导,就是现成的攻坚破障利器。美国用MLRS或者海玛斯发射SDB炸弹,这是很好的思路,中国也可以照此办理。中国也有SDB一类的弹药。


武警不仅在配备巷战专业装备后对巷战有奇效,控制打下来的地区更是本行。武警还对野外搜捕在行,流窜到公园、郊区、山林的武装分子也跑不了。


武警对野外搜捕也有专业训练,将对野战军的后方警卫有很大作用


解放军还是干这个更加在行

点评 :

无人机应该和整个作战系统整合起来,当作“炮灰”级传感器和小型打击平台。可以用AI系统自动识别各区域有地方武装人员的概率,实时更新潜在的打击目标,这样即便无人机被干掉了,后方的数字化火炮/火箭炮/导弹,也能自动攻击最后的打击目标,反应速度在一两分钟之内,甚至秒级。早期可能错误率不低,比如无人机在10层被攻击的,但是人可能在15层。但是心理压制作用是很大的,只要攻击无人机立马被火炮攻击,不打无人机啥都干不了。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5-27 23:20:01 UTC
更新日期: 2022-05-27 23:20:0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43)

标题 :
德国援乌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最近传出消息,波兰总统杜达指控德国总理朔尔茨故意违反了之前波德两国协商的坦克交换协议,并表示对德国政府非常失望。

坦克交换协议具体内容为波军将获取德国最新型的豹2A7主战坦克,以换取波军将自己老旧的T-72M1和T-72M1R援助给乌军。波兰方面声称在协议中德国将提供等量的豹2A7(近200辆)主战坦克给波军。

有消息说,波兰对乌援助的T72已超过当初承诺的200辆,实际达到300辆之多。波兰觉得现在是百年难得的机会,异常积极。

现在波兰象牛二一样去找德国兑现支票了,德国却很纠结。

不援乌,美国这边过不了关,三党联合政府分分钟倒台的节奏。

开战时,德国承诺1000亿国防基金和后续2%国防预算。很多分析家说汉斯要乘乱崛起了。但本穷完全不认同,说过这1000亿国防基金和后续2%国防预算帮不到德国太多,因为这些钱是用来(1)买美帝和犹太武器;(2)北约的战费提款机;(3)武装波兰。

200辆豹2A7,1辆1300万欧元,意味着26亿欧元从德国国库划波兰,德国能爽吗?况且,平毒(德国)镇露(俄罗斯)大波波,岂是浪得虚名?镇完露,就要平毒了。豹2A7向西闪击一把,就地解决零配件问题,何其酸爽?

援乌不力,就每天挨地球球长及其驻德大使百般辱骂,甚至骂成烂猪下水。燃鹅,球长背后是美帝和犹太,德国只能低眉顺眼地辩解几句,其实我对援乌很上心,乃的话让我很伤心。结果呢?换来更激烈的辱骂和更长的清单。

德国联邦安全委员会在4月21日就收到了莱茵金属公司向乌克兰出口100辆“黄鼠狼”(Marder)步兵战车的申请。莱茵金属公司计划向乌克兰提供88辆豹式1A5型坦克,以及德国克劳斯-马菲·韦格曼公司向乌克兰提供100门榴弹炮的相关申请。此外还有50门猎豹35毫米自行高炮。

乌克兰国防部长阿列克谢·列兹尼科夫5月1日再次致函德国国防部,并附上一份新的所需武器清单,其中包括豹2型坦克、“鱼叉”反舰导弹、 PzH-2000自行榴弹炮、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无人机和装甲车。

美帝还逼着德国提供眼镜蛇反炮兵雷达及中程防空导弹IRIS-T SLM。这些都是德国最先进的武器,自己装备量都严重不足。德国政府是否批准不知道,但西方媒体已经替德国政府造势搞得全世界都知道了。

但援乌太积极可能导致俄罗斯掐了德国天然气供应,引发德国工业总溃崩。

所以德国纠结的很。到现在为止,只落实了7门PZH2000,一个炮兵连规模而已。估计是想试验一下实战效果。50门猎豹35毫米自行高炮,借口炮弹难以落实,虽未取消,但无限期搁置。这就是笑话。35毫米厄立孔高炮全世界装备几十个国家,弹药到处都有,甚至台海两岸都有。何必盯着中立国瑞士和急需俄罗斯化肥的巴西?

黄鼠狼步战车也未拿到德国政府出口批文。至于豹1,这种故意让乌克兰士兵去送死的爷爷辈装备也未有新消息。

最近,乌克兰军队在马里乌波尔投降,在北顿涅斯克等地被切断补给线,德国更犹豫了。援乌越发不积极。

我们拭目以待,看德国如何应对这种里外不是人的状态吧。

点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