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6-22 18:31:21 UTC
更新日期: 2022-06-22 18:31:2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46)

标题 :
张文木:乌克兰事件的世界意义及其对中国的警示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文木】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暂缓签署旨在强化与欧盟贸易关系的联系国协定,转而寻求同俄罗斯进行更密切的合作。反对派借机掀起抗议浪潮,要求亚努科维奇下台。由此引发乌克兰的政治危机和东部地区要求脱离乌克兰的分离运动及克里米亚宣布加入俄罗斯的事实。2014年危机不仅对乌克兰,而且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一、俄欧战略边界的确立及其对欧洲的意义

乌克兰危机及克里米亚并归俄罗斯,这两起事件意味着一个新的地区性体制的定型,这是什么体制呢?我们不妨称之为“新凡尔赛体制”。有人会说:凡尔赛体制不是已经成为历史了吗?如果我们将今天的欧洲地图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地图作一比较,不难发现二者有惊人的一致。这也没什么奇怪,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今天的历史是对昨天的否定,却是对前天历史的肯定,用黑格尔的思想表述就是“否定的否定”。

历史上曾有1815年在打败拿破仑基础上建立的由英俄合作主导的维也纳体制。当时俄国基本上控制了东欧,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很像。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帝国解体。当时有许多国家联合入侵俄罗斯,迫使俄国陷入为时两年的卫国战争。随后西方建立了排斥苏俄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在这个体制中苏俄受到严重打压,东欧曾因不满沙俄的过度挤压而整体性地倒向西方——这与苏联解体后东欧因不满苏联曾有过的过度挤压而整体性倒向欧洲的情况很像。即使如此,当时乌克兰——至少乌克兰东部地区——也没有脱离苏俄。

但西方不知节制的打压不仅没有将苏俄压倒,反而压出了一个苏联和苏联帝国。要知道,苏联并不是俄国人兼并而来的,它是西方逼压出来的。从奥斯曼帝国解体中独立出来的东欧及中亚国家因不满西方人的剥削和以西方为中心的外交挤压,在一战后纷纷组建苏维埃并积极与俄共领导下的苏维埃联合,在此基础上最终合建了苏联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1]。苏联的建立标志着凡尔赛体制东方边界的稳定。

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在无法征服俄罗斯并与其边界确定后便转向内部挤压。它通过所谓的“道威斯计划”(Dawes Plan)[2]和“洛迦诺公约”(Pact of Locarno)[3]对战败国德国实行超强压榨。1925年12月18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预言说:“道威斯计划本来是为绥靖德国而制定的,但是这个计划必定引起德国革命。”至于洛迦诺公约,“规定把德国的新国界保持下来而使波兰和法国得到利益,德国丧失它的殖民地,这个被绑在普罗克拉斯提斯[4]床上的德国同时还必须采取一切办法来榨取1300万亿金马克。如果认为日益向前发展的德国会容忍这种情况,那就是指望出现奇迹。”斯大林断言:“如果说道威斯计划孕育着德国的革命,那末洛迦诺公约却孕育着欧洲的新战争。”[5]

欧洲对德国的过度压迫最终压出了希特勒的大搅局,这又为苏联的扩张提供了机会。列宁通过强力抵抗与西方确立了凡尔赛边界——这是普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斯大林沿着列宁的路线,又在西方内部危机中实现了扩张:当时东欧受到西欧的过度挤压求援于苏俄,苏俄的边界就在这种一次次“呼救”中向前推进——2008年在格鲁吉亚内战冲突中的南奥塞梯及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中克里米亚与母体分离以及乌东部地区分离运动的兴起似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俄关系的重演。

苏联为什么解体?问题出在哪呢?除了意识形态向西方缴械的原因外,其过度扩张也是重要原因:斯大林时期,力量扩张到东欧,这已达到其力量伸展的合理极限;勃列日涅夫时期,手伸到了印度洋——这不仅越过了苏联的力量极限且触及到当时海权大国美国的核心利益。1973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与基辛格会谈时指出了苏联的短板。毛泽东在回答基辛格“目前中东的问题是防止苏联取得统治地位”的看法时说:

苏联那个野心跟它的能力是矛盾的,它要对付这么多方面,从太平洋讲起,有美国,有日本,有中国,有南亚,往西有中东,有欧洲。统共只有一百多万兵守也不够,何况进攻,除非你们放它进来,把中东、欧洲让给它,它才放心。这样才能把兵力往东调。我们也牵制他们一部分兵力,也有利于你们。欧洲、中东、比如在蒙古,它就驻了兵。我的意见是这个苏联野心很大,就是欧洲、亚洲两个洲都想霸占,甚至非洲北部,但是力量不够,困难很大。[6]

毛泽东的分析有道理且符合历史逻辑。历史上看,俄国的力量边界不能走得太远。但延展至乌克兰东部,一点问题也没有;到东欧,也勉强说得过去——正因此,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达成了关于分割东欧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7]。试想,当年气焰万丈的希特勒都没拿下来乌克兰,遑论今日北约。从1815年迄今欧俄边界进退变动线可以看出,丘吉尔和斯大林划定的这份百分比协定,与欧俄战略力量的平衡点大体相符。(如图1)

1944年10月9日在与斯大林会谈时由丘吉尔手书的划分在巴尔干各国的影响范围的建议[8]

了解国家力量可以达到的极限和可以守住的底线是从事国家管理工作的基本功。斯大林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故此他不仅拒绝了希特勒(还有罗斯福)怂恿他进取印度的建议,而且还对1948年希腊共产党领导的起义功败垂成的结果表示爱莫能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为了拉拢斯大林曾提议将印度及印度洋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遭到斯大林的拒绝[9];希特勒也曾抛出的“波斯湾和印度”的诱饵,也遭到斯大林的冷遇。莫洛托夫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披露出这段史料并讲了斯大林的考虑:

希特勒说:“你们应该有通向温暖海洋的出海口,将来要像伊朗、印度那样。”我对他说:“这可是个有意思的想法。您有什么设想呢?”我引他说,以便让他把想法都讲出来。对我来说,这并非什么严肃的谈话,可他却兴高采烈地论证着,应该如何消灭英国,同时要我们通过伊朗进入印度。这是个毫无远见的人,对苏联的政策缺乏透彻的了解,却要把我们拉去冒险。如果我们在南方陷了进去,他的处境就会轻松得多,一旦英国要和我们作战,我们就得依靠他。如果不理解这一点,那就太天真幼稚了。[10]

1948年2月10日,斯大林在与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代表谈话中表达了对希腊起义的看法。据南共中央书记兼宣传部长米洛凡•杰拉斯回忆:

斯大林接着把话题转到希腊起义问题上,他说:“应该把希腊起义的事收起来。”他就是这样说的“收起来”。又对着南斯拉夫部长会议副主席的卡德尔问:“你们相信希腊起义会成功吗?”

卡德尔回答说:“如果外国干涉不有所加强,如果不犯重大的政治和军事上的错误……”

斯大林根本不理睬卡德尔的话,继续说道:“如果,如果!根本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你们以为,英国和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国——会允许在地中海切断他们的运输命脉吗?简直是胡闹!我们没有海军。希腊起义必须尽快收起来。”

这时有人谈起中国共产党最近取得的成就,斯大林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是的,中国同志取得了成就。但是,希腊的情况完全不同。希腊的地理位置是在西方国家重要的运输线上。美国直接插手这个地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大国。”[11]

斯大林没有选择希腊和地中海也没有选择印度和印度洋,而是在罗斯福的默认下将其扩张的目标定在伸手可触的东欧,斯大林劝说并使罗斯福同意将开辟第二战场的地点选在法国的诺曼底而不是丘吉尔拼命坚持的地中海北岸,则是苏联达此目标的关键步骤。希特勒的失败和苏联帝国而不是其他帝国的建立同时出现,决不是偶然的。苏联帝国建立的法律基础是什么?就是雅尔塔体制;其欧俄边界就确定在丘吉说的“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特里斯特”的所谓“铁幕”一线[12]。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制中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即英美的合作,在雅尔塔体制中,变成了斯拉夫人与部分盎格鲁-撒克逊人即苏美合作——这似乎是凡尔赛-华盛顿体制之前的维也纳体制中俄国人和英国人合作的重演。在这里,欧洲成了牺牲品。

这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博弈,不要说朋友,即使是战略性的盟友,仅靠张伯伦式的努力是不够的。当时天要下雨,欧洲张伯伦和斯大林的差别在于,前者忙着躲雨,而后者在雨前积极“插秧播种”。结果,雨停后,苏联已实现了相当的战略利益,尤其是苏联当时要解决的而且是最紧迫的战略利益;而英国则将老本赔了个精光。

这段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大国博弈,只靠希特勒式的莽撞也是不行了。斯大林是俄罗斯历史上少有的谨慎之人。整个二战期间他的武功作用范围始终不出苏联国境线太远。事实上,整个二战中,他只是对入侵者德国真正用兵(1945年对日作战算不上真正的战争)。战后他对出海口的诉求也只是希望通过南斯拉夫和中国分别在地中海和太平洋间接地获得。尽管没有达到目的,但他即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也始终回避由苏联直接出兵去实现俄国获取出海口的战略目标。斯大林从俄罗斯自彼得大帝之后为出海口搏杀的惨痛经验中认识到,出海口,虽事关俄罗斯的命运,但它们宛如天边的彩虹,处于俄国战略能力极限之外因而是只能看得见却摸不着。斯大林是知道“舍得”的明白人,尽管没有实现进入地中海和太平洋出海口的目标,但在其治下的苏联却得到了波罗的海的入海口。不幸的是,斯大林身后的那些苏联领导人将手越伸越远:为了牵制美国,赫鲁晓夫曾将手伸向古巴。算是幸运,当时苏联尽管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失去了面子却没有失去里子;正是这份近似屈辱性的经验又使赫氏对越南问题采取谨慎的不直接介入政策。为了进入印度洋,勃列日涅夫在将越南、印度及北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拉入“社会主义大家庭”后终于在1979年直接出兵阿富汗,试图以此敲开通往印度洋之门。其结果是,即使在家门口动手,勃列日涅夫也没有得到任何便宜,阿富汗反倒成了另一场“越战”,这最终使苏联国力透支并由此于1991年底全面解体。至此,俄罗斯人再次失去彼得大帝和斯大林曾为俄罗斯争取到的波罗的海出海口遑论克里米亚。对此,著名的美国史学者孔华润(Warren I. Cohen)评价说:

在苏联帝国的根基开始垮塌之前,它几乎感觉不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巨大成就、获得世界上与之相关力量支持的快慰以及在通往世界领导地位的大道上昂首阔步的欣喜。无论苏联军队怎样恪尽职守地凶猛战斗,都不能击败由中美两国支持的阿富汗游击队。苏联经济——即使是最乐观的看法也已经摇摇欲坠——不能再承受对古巴和越南那样的盟国的极为吃惊的援助,而这种援助是作为帝国必须付出的代价。[13]

斯大林在胜利的巅峰时刻在希腊和朝鲜问题保持着相当的克制,而勃列日涅夫则犯了拿破仑、希特勒、东条英机、小布什一样的战略错误,开着战车冲向最能显示中美结盟力量的地区——阿富汗。1979年12月25日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持续9年,使苏联政治和经济背上了最终将苏联拖垮的巨大包袱。

由此反观普京,执政以来,他从未出过远手,而在手可触及的近地,他敢于斗争也敢于胜利。看来今天的俄罗斯政治家已有了列宁和斯大林的哲学。

苏联解体后,东欧哗啦一下又倒向西方,欧洲的边界及其历史又仿佛回到凡尔赛体制。这大大骄纵了西方不知节制的东扩野心,以至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不知深浅地说:“一个扩大和民主的欧洲必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史进程,不应受在政治上任意涂抹的地理的限制。”[14]他书中所表露的那为战略研究者所忌讳的骄横之情跃然纸上。他几乎是用命令、轻蔑和挖苦的口吻教训俄国人说:

俄国唯一真正的地缘战略选择,亦即能使其发挥符合实际的国际作用和能使俄国得到改造自身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最佳机会的选择就是欧洲。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欧洲,而是一个横跨大西洋、扩大的欧盟和北约的欧洲……这样的一个欧洲正在形成,而且这个欧洲也可能仍然与美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俄国要避免在地缘政治上被危险地孤立,这就是俄国必须与之打交道的欧洲。

对美国来说,俄国实在太虚弱了,不配成为伙伴;但如果只是作为美国的病人,俄国又太强壮了。[15]

但当西方的扩张到了乌克兰并将俄罗斯逼到“生存还是毁灭”的底线时,普京在格鲁吉亚、继而克里米亚果断和成功的反击则让布热津斯基大丢其丑。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沙俄战败后欧洲大幅东扩的情形一样,今天的西方又利用苏联解体持续东扩,将俄罗斯人逼到“列宁时期”,这触到了俄罗斯人非强力反弹则要全面崩溃的底线。没有黑海的俄罗斯是不能维持多久的。苏联解体后,布热津斯基终于将话挑明:

从地缘政治上看,丢掉乌克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这使俄国的地缘政治选择受到极大的限制。即使失去了波罗的海诸国和波兰,一个依然控制着乌克兰的俄罗斯仍可争取充当一个自信的欧亚帝国的领袖,主宰前苏联境内南部和东南部的非斯拉夫人。但丢掉了乌克兰及其5 200多万斯拉夫人,莫斯科任何重建欧亚帝国的图谋均有可能使俄国陷入与在民族和宗教方面已经觉悟醒的非斯拉夫人的持久冲突中。与车臣的战争也许仅是第一个例子而已。另外,由于俄国出生率日益下降而中亚人口急剧增加,任何没有乌克兰而仅建立在俄国力量之上的新欧亚帝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欧洲化色彩将不可避免地减弱,而且日趋更加亚洲化。[16]

好在天不亡俄,俄罗斯人这时候推出了普京。反者道之动:普京的出现既是俄罗斯历史的必然,也是西方人送给并用打压的方式逼着俄罗斯人接受的“大礼”。

在危机时刻每一个民族都会推出自己的成熟的政治家。这次在接纳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问题上,包括戈尔巴乔夫认同态度在内的俄罗斯舆论表现出高度一致,如果再考虑到普京得以持续连任的事实,说明誓死抵抗北约东扩的见解在俄罗斯已成全民共识。共识——这在中国正在形成——是内在力量的集中体现。有了普京,又有了全民共识,俄罗斯有了一种向苏联回归的气象。

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对欧洲的意义是确定了欧洲人主导的“新凡尔赛体制”东扩的极限和边界。边界历来都是武力确定的。克里米亚的结局对俄罗斯来说的意义意味着俄罗斯守住了生存底线——底线是俄罗斯未来复兴的基础和前提;对欧洲来说,意味着欧洲东扩已抵极限。原因在于,只要有足够的意志,就俄罗斯的资源来说守住这条底线绰绰有余。当年希特勒入侵苏联主要想控制乌克兰,结果败得老本全输;今天北约在此若发动战争,规模再大也莫过于希特勒的疯狂,俄国人曾在此打败了希特勒,那今天的北约若要动武的结果可想而知。

从北非俯瞰黑海及克里米亚半岛【张文木根据《世界地形》(星球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截选拍摄】

国家边界是国家战略能力底线和极限的历史刻痕。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俄罗斯只是在波罗的海三国与欧洲进行过边界拉锯,而在乌克兰,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和1992年的戈尔巴乔夫有意收缩和放弃外,俄罗斯在乌克兰这个地方基本没有失手。从拿破仑到希特勒的历史经验中,西方人明白,在陆军可以发挥作用的近地,俄国人往往可以完胜。黑海离俄罗斯太近且陆地相联,陆军可以直接进驻;而西方海权国家在此则鞭长莫及。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是生死之地,而对欧洲则是重要利益点,为此,俄罗斯会用全部资源,而西方则不会。希特勒曾用全部资源也没有拼到乌克兰,今天的欧洲根本不会为此舍出希特勒式的老本,如此,乌克兰事件演变的结果大体就可判定。如果清楚乌克兰归属的历史,也就知道乌克兰事件意味着俄国反击欧洲东扩的历史才真正开始。欧洲的影响力将退出乌克兰——至少退出乌克兰东部,继而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将退出波罗的海三国。(参考图3)

从近两百年欧洲版图变化看俄国家战略能力的底线(1815-2014),本文作者张文木编辑整理

那么,乌克兰目前这样的结局对欧洲意味着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看看欧美国家的态度。

可以说,这次对乌克兰事件反应最强烈的是德国和美国。美国对此激动是由于这些年美国“赵括式”的战略家们的无知,他们不清楚当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882~1945年)和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959年)为什么在希特勒即将统一欧洲的时刻,决定出兵对其加以阻止的真正目的[17];更不清楚,美国利用诺曼底登陆将苏联放入东欧并由此挤碎欧州的原因——因为一个破碎分裂的欧洲是保证强大美国的必需环境。[18]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1941年希特勒进攻乌克兰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那里的石油,希特勒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名字命名他的侵苏战争计划(即“巴巴罗萨计划”),说明其真正目的主要是为了欧洲的统一。因为乌克兰是欧洲,特别是东欧的斩腰之地。苏联控制了乌克兰,就控制了黑海东岸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并由此大大减少了这些国家对西欧的向心力。而没有这些国家对西欧的向心力,欧洲的统一是无法完成的。明乎此,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英国人对在摧毁苏联战役中立了头功的撒切尔夫人的逝世反应冷淡,因为打倒苏联的结果是使欧洲大陆有了统一的空间,而与亚洲大陆统一对日本的影响一样,欧洲大陆统一的结果必然造成英国在欧洲从中心转向边缘;明乎此,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为欧洲统一做出重大贡献的德国首相默克尔对俄国在克里米亚的行动如此痛心疾首——因为俄国向乌克兰西方和黑海南方的推进,将使即将完成的欧洲统一进程功败垂成。为此,默克尔在习近平主席访欧期间赠送中国一幅据说“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参阅图4),[19]其意在于将中国注意力引向中国北境,由此减轻俄罗斯在乌克兰对欧洲统一的战略压力——这当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默克尔赠送习近平主席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

苏联解体后,美国人并不知欧洲与俄罗斯的力量失衡对美国将意味着什么,很有些得意忘形,不自觉地为欧洲人干起“战略清道夫”的活儿。这时,美国人对其霸权形成的历史及其地缘政治基础已是完全无知,进一步将本来马歇尔时期的美苏之间“周瑜打黄盖”式的相对对立关系转变为“汉贼不两立”[20]的绝对对立关系。1991和1992年,美国促成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大幅收缩。1999年,美国在推动波兰、匈牙利、捷克加入北约的同年,又领导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将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剥离开来。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决定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7个国家加入北约。这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4年3月,上述7国正式递交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 ,使北约成员国从当时的19个扩大到26个。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个国家正式成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东扩。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15个增加到25个。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通过独立宣言,此后欧盟成员国法国、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四国外长先后宣布承认科索沃独立。美国也在2月18日发表书面声明,宣布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2011年,法英两国又成功出兵并控制利比亚,面对节节退让的俄罗斯,大有一种“我胡汉三又回来”的范儿。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欧盟利用欧洲小国对贷款的需求,逐步回收其主权,这进一步提升了欧洲统一的水平。

如果我们看一眼地图,就会惊讶地发现,科索沃“独立”使丘吉尔1946年所描述的“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特里斯特”的“铁幕”从东欧的西界实实在在地推至俄罗斯家门口。欧洲力量及其依托的地理基础又接近恢复到二战前的“凡尔赛”格局,罗斯福、马歇尔为挤压欧洲而设计出的“小欧洲”(即西欧)的地缘政治布局已经改变。可以说,当年那个“华盛顿体制”没有在远东出现的当下,一个新“凡尔赛体制”在欧洲已经出现。而乌克兰事件的结局无疑是对欧洲即将完成的统一进程的拦腰一击。这对美国甚至对英国来说,真是利好的消息。毛泽东对这个问题好像早就看透了。1975年9月21日,毛泽东在谈到苏联对欧洲的威胁时,对来访的英国前首相希思说:“美国人会怎么样?会保护欧洲吗?我是怀疑。真要打起来,它会要跑,跑回去,不干涉,然后再回来。”[21]毛泽东40年前指出的美国外交的这一特点,仍适用于今天的欧洲——同样也适用于今天在钓鱼岛问题上色厉内荏的日本;如果读读1953年6月22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朝鲜停战致李承晚的信[22],就会知道美国人是不会为它的盟国流更多的血的。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919年,麦金德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的小册子,指出了美国崛起必将依赖的苏联路径,他说“美国最近已成为一个东方强国,它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俄国来影响欧洲的力量对比”[23]。不知是否出于这样的智慧,2014年4月25日,奥巴马在韩举行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如果普京总统溺水,我当然会救他。”此前普京在同俄罗斯民众的“直播连线”中被问及如果他溺水的话,美国总统奥巴马是否会救他。普京回答说:“奥巴马是一个相当正派和勇敢的人,他肯定会这样做。”[24]如果将此对白理解为双方在表达地缘政治依存相关性的暗喻,那就不能不承认奥巴马总统已有了罗斯福联袂斯大林共建压垮欧洲的“雅尔塔体制”的智慧。果如此,奥巴马缺的只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马歇尔式”的参谋班子和拥有与罗斯福同样有力即独立于华尔街垄断资本的权力[25];果如此,等待奥巴马总统的很可能就是尼克松——毛泽东说尼克松下台是因为“他得罪了东部大财团”[26]——式的命运旋转。

奥巴马真是生不逢时:今天的美国已从一个依靠实体生产的国家异化为一个寄生在“石油美元”上的国家,其外交的重点是要保证国际石油采购以美元结算。对于那些不愿以美元而以其他币种进行石油结算的国家,美国不惜用军事手段予以惩罚。这时“美国生产”依靠的不再是国民劳动而是对外战争,“美国制造”的不再是民生产品而是美元和各式有价证券。这时的美国已由华盛顿的美国蜕化为华尔街的美国。华尔街使人民离劳动更远,离战场更近;为华尔街国际资本而不是为美利坚民族利益到世界各地打仗成了美国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美国国民的“生存方式”。今天的白宫已没有独立税权、金融权,遑论国有经济支持,白宫早已为艾森豪威尔所警告的“军工复合体”即华尔街垄断资本所绑架,成为华尔街的附庸。如果说昨天的罗斯福生逢“运来天地皆同力”的辉煌,那奥巴马面临的只能是“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悲怆。

毛泽东同志比较早地看出了这一点,1965年美国记者爱德加·斯诺与毛泽东谈话结束时说:“希望主席向美国人民说几句话,美国人民对中国是有好感的。”毛泽东一针见血地回答说:“美国人民需要再解放,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不是从英国的统治下解放,而是从垄断资本的统治下解放出来。”[27]1960年5月8日,毛泽东提醒拉丁美洲的朋友说:“西方国家和美国同我们的是两套。朋友们,哪个对,将来看吧!总有一天,美国人民不喜欢帝国主义制度。”[28]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美国人民通过“占领华尔街”行动表达他们对美国“帝国主义制度”的不满,“再解放”的任务对美国人民来说显得比以往更加迫切。

1945年2月罗斯福逝世,1945年4月15日,斯大林对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说:“我愿把自己的生命信托马歇尔将军。”[29]其深意在于希望罗斯福和马歇尔制定的联苏共治世界的政策在美国能得到继续。看到美国日益偏离罗斯福联苏政策的变化,斯大林很是失望。当年12月23日,斯大林接见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听罢这位新上任的国务卿为美对华政策那喋喋不休而又不着要领的申辩后感叹道:“马歇尔是仅有的几个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人中的一个。”[30]斯大林明白,将东欧让给苏联并与苏联以一纸“雅尔塔秘密协定”将中国沿长城南北一分为二——它因毛泽东1949年挥师过江而化为泡影,是马歇尔劝说罗斯福为美国制定的大战略;正是这个战略,美国和苏联才能有战后的共治世界的霸主地位。

二、“捡了芝麻丢西瓜”:失去哲学的美国远东外交

现在新凡尔赛体制的确立意味着昨天欧洲的雅尔塔体制的最终解体。但必须说明,雅尔塔体制在远东远没有解体,其标志是台湾是属于中国的;北方四岛现在还在俄罗斯手里;冲绳、关岛及相当一些太平洋岛屿或由美国控制、或归属美国。这些都说明雅尔塔体制在远东还完整地保留着。台湾归属中国的法律地位是雅尔塔体制奠定的。如果远东雅尔塔体制真的象某些人所说的“解体”了,那今天台湾地区甚至美国、俄罗斯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的法律地位就会出现有利于日本右翼的动摇。昨天欧洲的战败国德国已经认罪并为欧洲人所接纳,而远东的战败国日本则在雅尔塔体制下死不悔罪。这说明远东雅尔塔和平仍受到日本法西斯的威胁,太平洋国家和人民针对日本的“太平洋战争”仍未结束。中美有矛盾,但它们与日本的矛盾则是根本性的。

20世纪初凡尔赛体制形成时,在远东还出了个“华盛顿体制”,当时叫“凡尔赛-华盛顿体制”。由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失败,英美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转变为苏美主导的雅尔塔体制。苏联解体后,欧洲新凡尔赛体制取代了1945年建立的雅尔塔体制。此后,美国开始“战略东移”,试图在远东与欧洲并立同建新的可覆盖全球的“凡尔赛-华盛顿体制”。新凡尔赛体制在欧洲的边界在2014年乌克兰事件中已经确定,而建立远东“华盛顿体制”的尝试则刚刚开始,其成败还处未定之数:有可能是华盛顿体制,也可能是中华体制,还有可能是平行并立的中华-华盛顿体制。这不仅要看中国人是否敢于和善于斗争,还要看中美间的博弈是否有哲学。全得的结果多是全输,古罗马是如此,英国是如此,苏联是如此,今天的美国也盖莫能外。世界很大,太平洋也很大,符合中国利益的最好结果并不是独享而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31]

现在普京用强力在西边挡住了北约的东扩,西方人的目光开始瞄向中国,他们一定会问并需中国切实回答:中国的底线何在?对于中国,西方人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轻狂。在台湾问题上,布热津斯基说的话与当年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上对杜鲁门说的[32]话一样轻率,甚至连口气都很像,他说:

如果台湾那时候无力保护自己的话,美国决不能在军事上无所作为。换句话说,美国将不得不进行干预。但那并不是为了一个分离的台湾,而是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这是个重要的区别。[33]

美国在中美博弈中显然失分了。正如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将中国硬推向美国一边的致命后果一样,美国近年外交具有颠覆性的失误就是把中国硬推到俄罗斯一边。小布什、希拉里和安倍晋三差不多,他们只知道空喊而没有战略哲学。美国比较成熟的政治家是基辛格、鲍威尔这些人。美国真正的失败在哪呢?不在于它从中国捞了多少经济利益——那是芝麻小账,而在于它欺人太甚并由此把中国推向俄国——这才是大局。如果没有中俄边界的稳定,俄罗斯这次在克里米亚的得手是不可想象的。

历史上和两个大国同时作对的国家必败无疑,因为没有谁有这样多的资源。拿破仑与英国作战,打得挺顺,1812年又打了俄国,此后三年便败;希特勒与欧洲英法作战,但1941年6月又向俄国开战,此后三年多便败;日本打中国,已是很难了,但又于1941年底去打美国,结果中国和美国联合,日本也是三年多便败。朝鲜战争美国败在什么地方?败在与中苏作对,三年多的劳师征远,结果使美国输得没一点面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最困难的时候,美国、苏联和中国对立,苏联更是大兵压境。那是真正的“三国时代”,不管是中国、苏联,还是美国,都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毛泽东明白,国家外交永远不能和两个大国同时作对,但操作起来却需要高超的外交技巧。毛泽东通过珍宝岛一战,轻轻翻牌,就把美国翻到中国这边了。不打不相识,美国人佩服毛泽东,尼克松来中国,在飞机上说来与毛泽东谈哲学。1972年1月6日,毛泽东同周恩来、叶剑英谈外事工作时说:“其实这个公报[34]没把基本问题写上去。基本问题是,无论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都不能两面作战。口头说两面、三面、四面、五面作战都可以,实际上就不能两面作战。”[35]尼克松走后,7月24日,毛泽东对周恩来、姬鹏飞、乔冠华等再次咛嘱:“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可以利用矛盾,就是我们的政策。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两面作战。”[36]

美国新世纪外交最大的败笔是将中国推向俄罗斯——这是当年尼克松竭力防止的“历史的大悲剧之一”[37]。中俄靠近使美国再次陷入自肯尼迪以来两面作战的窘境。而历史上曾陷入两面作战的帝国,是没有不失败的。美国的朋友是打不败的对手。目前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高度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最重要的保证,当然也是中美关系改善的前提。若用“1-2=-1”这一再简单不过的算式评价美国新世纪外交政策,就不难发现,这些年已失去战略哲学的美国人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它在一大堆蝇头小利的引诱下不知不觉地将中国推向俄罗斯,正如当年苏联勃列日涅夫意气用事将中国推向美国最终导致苏联原用于对付美国一家的外交资源被迫两分,其后果自然是灾难性的。

20世纪50年代,有两个美国人曾把美国忽悠到阴沟里去了。一个是麦卡锡,一个是凯南。麦卡锡当时在美国搞“极右”,谁不“反共”就抓谁,不“反共”就没工作,逼得当时的美国“宁右勿左”,只有一种声音。与此相配合,凯南又给美国设计了一个天大的战车和目标,说要和共产主义作战。这样就把美国忽悠上一个“遏制共产主义”的战车并奔向一个力所不及的目标,接下来就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失败。尼克松之前,美国的国家战略能力已严重衰落。1973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与越南劳动党领导人黎德寿、阮维桢等会谈时道破美国两面作战带来的困境和中国邀请尼克松访华的原因:

至于美国,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个时候,我们有些朋友们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请尼克松到北京来。美国困难大得很,别的地方紧张起来了,它一定要使东方有个缓和的局面才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它的国内,放在欧洲和地中海。他跑到北京的目的就是这个。他们天天讲平衡,而这个世界就是不平衡,整个世界力量就是不平衡。天天讲从实力出发,实际上就是想跑嘛,其所以想跑,是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吃亏,再呆下去不好办,再就是别的地方紧张。[38]

美国进入21世纪后,又有两个人即小布什和赖斯破坏了尼克松与中国结好的政策,以“反恐”划线,忽悠着美国发动了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这场战争过去叫“反共”,这时叫“反恐”,目的就是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小布什比麦卡锡还邪乎,弄出了许多个“邪恶轴心”,这真是“老虎吃天”。小布什上台后靠拳头说话,结果反打得自己遍体鳞伤。至奥巴马时期,美国用“战略东移”来掩饰和弥补其在中东的失败,为此美国试图再次恢复20世纪50年代遏制中国的包围圈,其中对亚洲伤害最深的就是放纵日本军国主义。2014年4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日本明确表示“欢迎并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当日美日还发表联合声明,强调《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及所有处于日本“施政”之下的区域[39]。在美国日益衰落的当下,这些外交举动除了刺激中俄日益加深的战略伙伴关系外,还能有什么呢?而中俄走近对美国而言,除了使美国在自己编制的“1-2=-1”的公式中进一步衰落,还能有什么呢?

1972年毛泽东告诉尼克松,他喜欢右派,这是因为1972年的美国右派尼克松懂哲学,知道美国国力扩张的边界何在。今天美国的右派已不那么令人喜欢,因为他们已失去哲学。稍微读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即使美国在力量达到高峰时也没有在太平洋西岸形成有效的控制,而将制海权伸到太平洋东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而言更是不可思议的。

在远东问题上,今天美国战略思维似乎又回到当年凯南的遏制思路,这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美国来说都无异于二次灾难。令凯南事后后悔不迭的“遏制政策”,将美国逼送上在全球范围围堵苏联的不归路,结果是在打倒苏联并在欧洲推倒雅尔塔体制后,欧盟大获其利,而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倒欧洲世界霸权的国家,则先后崩溃和衰落。今天的美国战略家们应重新认识罗斯福、马歇尔的外交思想对今天美国的价值并对尼克松之后的美国外交进行深刻反思。

1945年2月4日,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曾问斯大林“对作为战略家的希特勒有什么评价”,斯大林回答说“希特勒作为一名战略家已经徒具虚名了”[40]。斯大林对希特勒的这种认识转变时间可能就在1941年6月22日。此前,斯大林高估了希特勒,斯大林从战略家的视角确实没有料到希特勒在没拿下英国的时候会再向苏联宣战。当斯大林看到希特勒入侵苏联并因此将自己推入两面作战的险境时,希特勒在斯大林眼中的“战略家”的地位也就荡然无存,希特勒的败局和在斯大林心目中的政治小丑的角色也就由此铸定。自从美国在21世纪初打下阿富汗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冲进伊拉克,伊拉克失败后又转进中国,这将美国再次置于两面树敌的险境。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今天的美国战略家们也“已徒具虚名了”。

毛泽东算是把美国看透了,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发表声明说:“美帝国主义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其实是纸老虎,正在垂死挣扎。”[41]毛泽东的这个判断在2014年乌克兰事件的美俄较量中再次得到验证。

三、乌克兰事件对中国的警示

俾斯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社会舆论通常只有回顾整整人类一代的历史,才能了解在对外政策中所犯的错误,而Achivi qui plectuntur(应当得到报应的希腊人)不总是错误举动的直接的同时代人。政策的任务就在于尽可能正确地预见到别人在现成的状况下会做些什么。这种远见的能力,很少是生来就能达到这种程度,以至不需要相当的实际经验和个人知识,就能发挥作用。”[84]俾斯麦的这句话是说给德皇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国人听的,但对百年后的中国人也许更有意义。[42]

乌克兰事件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其中如下的一些经验教训对中国而言,是有警示意义的。

第一,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对此有人疑问说只要严格依法行事,一切问题都会顺利解决。但2014年导致国家分裂的乌克兰危机就是亚努科维奇单方面“严格依法行事”[43]的后果。我们知道,法是由自然法和成文法组成的,自然法在相当的时候是力学而不是法学表现,力学的事在人类历史中就是阶级斗争的事,是多数对少数还是少数对多数专政的事。2014年乌克兰事件的前后变局就是阶级斗争的力学证明。毛泽东说得透彻: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44]

阶级斗争的结果确定后——由此形成自然法,“实在法”或“成文法”才能随后产生。资产阶级在上升时还是承认暴力即专政高于法律的天然价值[45],当他们上升为统治者后,为了迷惑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捆绑住无产阶级(比如巴黎公社)的手脚,他们便掩盖了自然法中的暴力原则——尽管他们对待劳动者反抗(比如各式占领华尔街运动)时毫不手软,将自然法归纳为所谓“正义”、“程序”、“理性”等抽象的“普世”原则;为了颠覆无产阶级已经取得胜利的国家,他们便偷梁换柱,将专政的内容用法律悄悄地取而代之,用法律捆绑宪法,将宪法中的无产阶级斗争的成果用“硬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的劲头,虚化为一条条具体的律文,使人在对不同的法律解释及其争论中淡忘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最终达到改变国家的无产阶级属性的目的。为此,列宁针锋相对地提出与“无产阶级专政”紧密结合的“劳动阶级的法权意识”[46]的概念,1906年列宁指出:

专政就是不受限制的、依靠强力而不是依靠法律的政权。[47]

1918年列宁再次坚持并进一步发挥了这个观点,指出:

专政是直接凭借暴力而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是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来获得和维持的政权,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48]

列宁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深刻的,列宁的这个观点之所以为所谓“自由主义”学者憎恨,只不过是因为它将国家问题的实质简单明了和赤裸裸地展示了出来。毛泽东更是直接向“资产阶级法权”挑战,提出将自然法中的革命原则纳入无产阶级法权(亦即列宁所说的“劳动阶级的法权”)“造反有理”[49]的学说。如果我们尤其在国家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刻忘记了阶级斗争,忘记了人民民主专政,忘记了“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50]的道理,那我们就丧失了劳动阶级的法权意识并被资产阶级法权缚住手脚,若真如此,迷信资产阶级法权万能的苏联戈尔巴乔夫、乌克兰亚努科维奇,就是前车之鉴。

仅靠所谓“软实力”就能被人承认的大国,世上尚无先例。有人说,别跟美国斗,美国是老大,跟老大斗是没好结果的。这话不对。当年美国就是跟当时的老大即英国斗的:1812年英国打到美国境内,结果硬是让美国人赶了出来;紧接着美国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联手苏联,挤垮了英国主导下的欧洲霸权,又联手欧洲打垮了苏联霸权,最终争得独霸世界的地位。苏联也是在向欧洲挑战中走出来的。

在今天的“新凡尔赛体制”中俄罗斯失去了东欧——这也是当年苏联对它们过度挤压的结果;现在西欧力量再次扩张到了东欧,逼到乌克兰,直接挑战俄罗斯的生存底线。这使得俄罗斯人抛弃了西方宣扬的“民主”神话,不太相信什么“软实力”了,直接动用坦克解决问题。有意思的是,在俄罗斯坦克进驻克里米亚后,香港所谓的“民主派”也消停了相当一段时间。他们大开眼界,真正看到了什么叫“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51]。这时的他们才可能明白仅靠“公知”们的嘴皮子是不能颠覆历史的,而在昨天他们还真以为手捧几枝“茉莉花”就能搅动这个世界。

书生切莫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52]。在政治,特别是在政权问题上,空谈是要不得的;面对西方的节节进逼,逃避是没有出路的;不反击,西方就会得寸进尺。现在许多人像迷信赛金花[53]一样迷信软实力的功效,其实,过度迷信软实力的结果就是没有或放弃实力。很多人以为历史是在左右逢源中创造的,好像经济发展了,国家政治达到了西方“民主”标准,就能被西方所接纳。当年赫鲁晓夫和后来的戈尔巴乔夫就是这样认为的。1959年12月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赫鲁晓夫“他不是老练的政治家,不大懂马列主义,不讲原则,翻云覆雨。他一怕美国,二怕中国。他的宇宙观是实用主义,这是一种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他缺乏章法,只要有利,随遇而变。迷恋于暂时的利益,丢掉长远的利益。”[54]

基辛格看出了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这两位政治人物的联系,他说:他(赫鲁晓夫)在启动改革过程这方面,可谓是戈尔巴乔夫的祖师;改革的影响他并不了解,改革的方向却叫他追悔莫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共产主义覆亡始于赫鲁晓夫。[55]

今天的乌克兰那个被赶跑至今不见踪影的总统亚努科维齐就是这些“民主”神话的牺牲品:他与反对派玩宪法,以为严格依法办事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结果给国家带来混乱和灾难。当俄罗斯坦克开进克里米亚的时候,乌克兰那个从监狱出来的“女侠”也不吭声了,她看到政治是带血的。

事实上,西方与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矛盾的焦点并不在于生产力的高下而在于中国更具竞争力的政治制度。1991年撒切尔在美国休斯敦说得很明白,她说:

苏联是一个对西方世界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我讲不是军事威胁。从本质上讲,军事上的威胁并不存在。我们这些国家装备精良,包括核武器。我指的是经济上的威胁。借助计划经济,加上与独特的精神和物质刺激手段相结合,苏联的经济发展指标很高。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过去比我们高出一倍。如果我们再考虑到苏联丰厚的自然资源,如果加以合理地运营,那么苏联完全有可能将我们挤出世界市场。因此,我们一直采取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制造其内部问题。[56]

我们的时代仍没有超出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代,共产主义仍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奋斗目标。斯大林说:“天下什么力量都可能消灭,惟有‘民族’的力量是不会消灭的。”[57],因此,我们的主要对手不是分布于北美和欧洲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和人民而是国际垄断资本。我们的历史任务是联合包括英美国家在内的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和民族最终打倒国际垄断资本及其帝国主义势力;又因为国际垄断资本是与世界各国人民和民族为敌的,所以我们的事业并不孤立并且是可以取得更大胜利的。

第二,贸易也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影响力不及的地方,不可能有可持续的营利市场。从伊拉克、利比亚、苏丹、泰国和乌克兰的政治变局看,经济也是政治的继续。事实上经济“胖子”是不能打仗的。经济发展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和军事能力,那这样的“实力”只能说明你臃肿。当年日本跟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之前贸易总量远比中国高,而我们跟美国却没有多少贸易量,最后是日本与美国打起来了,中美反倒成了盟友。如下表所示:

来源: 孔华润著,张静尔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

事实上,政治影响力不及的地方,不可能有可持续的营利市场;没有有效的发言权,与其已签的经济合同是没有保障的。贸易是受政治制约的。与麻将桌上的道理一样,一赢到底的事对弱国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利比亚、苏丹变局,我们的人撤回来,但若要再回去恢复那里丢掉的市场就很难了。国家与孩子成长一样,光靠聪明是不够的,如果不会“打架”,在成人圈里也是混不下去的。历史上还没有离开军事力量就能做生意的事。生意做到最后还是由拳头定局。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58]

乌克兰继先前伊拉克、利比亚、苏丹等出现动荡和裂变,向目前处在大满贯式营利凯旋中的中国人提出了贸易形势[59]将要逆转的预警。我们过去以为只要能为国际社会提供质高价廉的公共产品就能在世界营利并因此站住脚跟,现在看显然不是这回事;赚钱的事怎么可能是纯经济的行为,后边必然要跟政治。贸易也是政治的继续。昨天的利比亚、苏丹和今天的泰国、乌克兰都是这样,其贸易都是有政治倾向的。

福,拜田一口,不求多也。中国不能从世界揽回自己消化不了的利益和自己扛不起的国际责任——这样的国家也会出现“三高”病症。中国真正可持续的市场在亚洲。有人主张搞人民币国际化,这似乎有些轻率。利益即责任,人民币国际化也会使中国的责任国际化、世界化了,中国担不起那样的责任。人民币地区化是可行的,我们手能伸到的地方,其营利才是可以持续的。

我们不能迷信市场万能,以为只要经济搞上去,只要在世界贸易上有利润,万事就可摆平。事实上,利润是要靠力量——其中最基本的是军事力量——保护的,力所不及之处,其利润增长也是有限的。讲政治也是世界贸易的潜规则。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贸易也是政治的继续。经济只是服务于政治的手段。西方曾想用世界贸易组织等经济方式限制中国,迫使我们就范,没成功;如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今后人家就可能“图穷匕首现”,直接来硬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有情却无情。乌克兰事件中,欧俄间的力量边界已尘埃落定,那么远东的格局尚属未定之天。目前看,尽力将对战后雅尔塔和平体制已有异心的美国挽留在中、俄、美共同建立并使远东稳定了半个多世纪的雅尔塔体制之中,最符合中俄两方的战略利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欧洲新凡尔赛体制之外,在远东争取一个“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60]即与华盛顿体制并列的中华体制,也应是我们必要的备案。

第三,在有限守成中确定中国的安全边界。中国要崛起,达到小康规模,要有相应的安全空间。过于扩张是不安全的,但没有自己起码的空间和最基本的安全边界[61],中国也是不安全的。

那么,对于已崛起的中国来说,其最基本的安全边界应当在哪呢?应当在台湾东界一线即东经123°左右。这不仅是因为目前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整个东部沿海经济是拉动全国经济的“黄金地带”,而且还因为这一地带与包括“台独”在内的东海所有重要的冲突热点紧密贴近,这本身就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比如中国的上海、浙江、江苏等经济重心以及新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离东海热点地区如此之近,以至仅靠我们陆基军事力量完成不了其安全保障任务。技术上说,尽管我们有了相当的海洋战略性力量,但如果没有台海统一,中国就不能自由进入遑论控制太平洋深海水域。目前处于中国实际控制的东部海域,尤其是黄海的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62]若没有深海,我们的海洋战略力量的效用及与此相应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必需的制海权就会因此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不管从经济还是政治上说,也不管从主权还是海权上说,台湾问题都成了中国制海权向深海推进最主要的瓶颈因素。换言之,当代中国的安全边界如果不能推至台湾东界,中国甚至称不上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如此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无法实现,即使实现其成果也无法保障。

那么,我们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确定自己的安全边界所依据的并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仅仅是自己的利益需求,而是战后确立的以雅尔塔、波茨坦等会议确立的一系列法律原则。中国实现台海统一,这是雅尔塔法律体制赋予战胜国——中国的权利,而现在这项权利还只落在纸面上,虽然已经过去60多年了,在实际中我们的这项权利并没完全得到落实。因此,将中国的安全边界定在台湾东界既合中国国情也合国际法理。

那么,我们能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呢?当然可以。普京在乌克兰事件中之所以能够将其安全边界推至克里米亚南界而北约却无可奈何,就是因为北约力量在那里鞭长莫及,而且也没有触及北约的核心利益——它的核心利益在地中海。但对俄罗斯来说,克里米亚却是它的核心利益,核心利益可以用无限手段。有钱的要是碰上不要命的,其输赢就没了悬念。现在台海统一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核心利益可以用无限手段。况且台湾就近于中国大陆,中国有的是资源持续投入,也有的是时间以逸待劳;而美国为台湾则要劳师袭远。对美国而言,台湾地区只是用于北御日本和俄罗斯、西阻中国的“虚子”。既然是“虚子”,美国就不会全力以赴。因此说,中国将自己的安全边界确立在台湾东界是可以实现的。

如果中国实现了台海统一的目标,那对中国最大的危险就是冒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古代中华影响力长期以来就在东亚地区,辐射至亚洲,再远就走不动了。故此,毛泽东为中国崛起设计策略是“不称霸”,邓小平给我们设计的目标是小康国家。“小康”实际上是“中等发达国家”概念的另种表述。提出这些概念并不仅仅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出于谦虚,它更蕴藏着“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63]的东方的智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凡是能持续发展的大国外交都是守成的,过于扩张一定是要衰落的。古罗马帝国、大英帝国、苏联帝国和今天的美帝都是在过度扩张中衰落的。毛泽东对此看得明白,1959年3月4日,他在会见美国共产党中央书记杰克逊时以美国为例分析说:

美帝国主义看来好像很强,实际上也是帝国主义中最强的,但也很弱。它的兵力分散得很薄,它在欧洲要驻兵,在亚洲也要驻兵,如此分散,到处都有,结果是到处不顶事。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来看,美国都是扩张得非常大的。它越扩张得大,力量就越分散,反对的人也越多,这样,事情就会向它的意愿的反面发展了。美国就好像一个用双手抱着一堆鸡蛋的人一样,鸡蛋堆的满满的,可是一动都动不得,稍一动鸡蛋就掉下来了。[64]

1972年12月10日,毛泽东所作的一个批示中告诫全党:“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65]毛泽东意在警示未来中国不要重犯美国式的国家目标与国家资源不匹配而导致国家衰落的错误。毛泽东看到的问题,对于今天正在走向世界中心的中国而言,也要严肃对待并引以为戒,不要再重复帝国老路。中国应选择固守并长期经营亚洲,用我们的影响力感染世界的政策。这样就不会透支我们的国力;不透支国力,时间就在我们一边,拥有时间的国家才能拥有光辉的未来。

【注释】

[1] 1917年底东乌克兰地区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至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时期,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波兰占领。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根据波兰和苏联签订的《里加条约》,西乌克兰成为波兰领土,1939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被分割占领,西乌克兰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

[2] “道威斯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处置德国赔款的计划。

[3] 《洛迦诺公约》,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国代表在瑞士洛迦诺举行的会议上通过的8个文件的总称。此公约旨在确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西欧大国与中欧及东欧新兴国家战后领土界线并与战败的德国恢复正常关系。

[4] 普罗克拉斯提斯(Procrustes,又译,普洛克路斯忒斯),希腊神话中的强盗。他开设黑店,拦劫过往旅客。店里有一张铁床,旅客投宿时,他把身体高大的截短,把身体矮小的拉长,使他们的身体和铁床同等长短,由此害死旅客。

[5] 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1925年12月18日),《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25~227页。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03~504页。

[7] “丘吉尔莫斯科访问停留八天。他草拟了一份势力范围图,递给斯大林。他以百分比法划分势力范围,譬如,英国可以获得百分之九十的希腊,苏联可以获得百分之九十的罗马尼亚和百分之七十的保加利亚;至于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则五五对分。斯大林当场二话不说,立即同意——不过莫洛托夫则追着和艾登交涉,削弱英国人的百分比,让苏联在每一个东欧国家所占的百分比都略占上风,只有匈牙利例外。”参见:[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页。另外,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参阅王绳祖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第6卷(1939~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32~333页。

[8] 这份手书影印资料选自[俄]奥·阿·勒热舍夫斯基编,王仲宣、齐仲、高春兴译:《斯大林和丘吉尔(1941~1945)》,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82页。

[9] “斯大林与罗斯福的会谈记录”(1943年11月28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7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2~403页;费·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译:《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25~26页。

[10] 费·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译:《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25~26页。

[11] [南]米洛凡••杰拉斯著,赵洵、林英译:《同斯大林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12]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此演说正式拉开针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序幕。丘吉尔:《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特里斯特》(1946),J•艾捷尔编,赵一凡、郭学良主译:《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Words That Make America Great),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635页。

[13] [美]孔华润主编,王琛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38~439页。

[14]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15] [美]兹比格纽· 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16]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17] 1939年1月3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协商的会议上说美国在欧洲战争中的立场。他告诉同僚:“在大西洋上,我们的第一道防线是一大批国家持续地独立地存在——它们持续、独立地存在。目前,这些是什么呢,请记住这些字眼,具有持续的独立这一内涵的‘持续地独立地存在’。国家的独立意味着‘独立’,并不意味着在军事上或经济上遭受某个其他国家的‘统治’”。接着罗斯福计算了一下目前欧洲还二十几个国家独立国家,说“但如果德国和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再保持下去,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共同的或各自的成功步骤再继续下去,它们将不可能独立。它们会失去独立”。参阅《美国总统罗斯福同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协商的会议记录》(1939年1月31日),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1937.7-1939.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7~450页。)

[18] 参阅张文木著:《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第五节》,中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21~630页。

[19] 《默克尔赠习近平1735年绘制的中国地图》,中新网,http://bbs.chinanews.com/web/mil/65/2014/0331/75602.shtml。登陆时间:2014年4月27日。

[20] 诸葛亮:《后出师表》,载阙勋吾等译注:《古文观止》(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36页。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09页。

[22] 信中说:“团结原则的实现不能没有牺牲。没有人能只做他想做的事。美国的年轻人没有做他们想做的事情。100多万美国孩子离开他们的家庭、亲人和和平事业,奔赴遥远朝鲜。他们去那里的原因是,你在黑暗的时刻提出以自由世界大团结的神圣原则来挽救贵国于巨大的灾难。那100万去贵国的美国孩子中,2.4万名牺牲,11万名受伤。我们在金钱上付出了成百上亿美元。那就是我们为忠诚于你提出的团结原则付出的一部分代价。”“杜勒斯致李承晚(1953年6月22日)”,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947页。

[23] [英]哈·麦金德著,林尔蔚、陈江译:《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9页。

[24] 《奥巴马称愿救“溺水”普京》观察者网,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4_04_26_224692.shtml。登陆时间:2014年4月27日。

[25] 关于华尔街财团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可参见张文木《美国政治结构与外交政策》,载《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第3期。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94页。

[27] 《同斯诺的谈话》(1965年1月9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11、412页。

[2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90页。

[29]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532页。

[30] 转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编第2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29页。

[31]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岷山,长征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作《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对《念奴娇•昆仑》曾作批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参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8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76页。

[32] 1950年10月15日麦克阿瑟与杜鲁门在威克岛进行了一次决定美国在朝战败局的谈话,麦克阿瑟告诉总统说:朝鲜的复兴只有等到军事行动结束后才能开始。我相信对整个南北朝鲜进行的正式援助将在感恩节前结束。北朝鲜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量——只剩下约1.5万人——而那些我们没有消灭的力量将会随着冬季的来临被消灭。在我们的临时集中营里现在约有6万名战俘。十分不幸的是,他们正在北朝鲜追求一个无望的目标。他们有10万人作为补充兵员接受训练,这些人训练无素,领导无方,装备极差,但他们却十分固执,我讨厌去消灭他们。他们只是为了保全面子而战。东方人宁可死也不愿丢面子。我希望能在圣诞节前把第八集团军撤到日本。那将使重组的第五集团军由第二师、第三师和联合国分遣队组成。我希望联合国能在新年第一天组织选举。军事占领一无所获。所有的占领都是失败。(总统点头称是。)大选过后,我希望能撤出一切占领军。参阅《1950年10月15日威克岛会议纪要》,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1卷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87~500页。

[33] [美]兹比格纽· 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246页。.

[34] 指正在拟订中的《中美联合公报》。

[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22页。

[3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41页。

[37] 1975年12月31日,毛泽东收到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托他女儿朱莉转交的一封信,信中说:“如果要使世界得到和平,中美友谊和合作是必不可缺少的,尽管我们在一些问题上可能存在分歧。如果我们变了敌人,或者允许一堵曾经把我们分开了那么多年的墙重新建造起来,那将是历史的大悲剧之一。中美两国人民都会为战争和潜在的破坏付出最后的代价。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让任何在重要的、但基本上是边缘性的问题上的分歧,或潜在的侵略国家的活动,把我们拆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31页。

[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67页。

[39] 《奥巴马称:钓鱼岛适用日美安保条约 主权不持立场》,中新网,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4-24/6102309.shtml。登陆时间:2014年4月27日。

[40] “斯大林和丘吉尔的谈话记录”(1945年2月4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8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87页。

[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99页。

[42] [德]奥托·冯·俾斯麦著,杨德友 同鸿印等译:《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第3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27页。

[43] 2014年2月19日到20日,乌克兰基辅地区的暴动骚乱愈演愈烈。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提出要恢复2004年宪法,遭到议会否决,2月19日亚努科维奇被迫临时与反对派达成“停战”协议,并同意提前举行总统大选。从2月20日夜间到21日上午,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领导人进行了长达8个半小时的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解决国内危机的协议。在协议达成后不久,乌议会通过恢复2004年宪法的法案。至此,乌克兰回归议会总统制。根据2004年宪法,议员获得组建政府的权力,议员的任期从4年延长至5年;总理由议员从总统提名候选人中选举产生;议会根据总统提名任命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和安全局局长;政府其他成员由总理提名候选人。2月21日议会签署命令下令释放乌克兰前总统季莫申科,亚努科维奇宣布无效,但季莫申科已被释放并前往独立广场对支持她的民众发表了演说并表示将参加5月20日的总统大选。与此同时,乌克兰议会投票决定雅努科维奇总统“自动丧失职权”,军方称不卷入国内政治冲突。2月22日,基辅反政府示威者进入被罢免的总统亚努科维奇别墅中。亚努科维奇去向未明,议会对其提起弹劾。2月23日,议会宣布解除亚努科维奇乌克兰总统国家元首的职务。政治危机至此虽然结束,但乌克兰的分裂又真正开始: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根据100%选票的结果表明,96.77%参加投票的选民赞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投票率为83.1%。3月20日,俄罗斯批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5月12日,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投再次公决,九成民众支持两州独立。两州随即都宣布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44] 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1949年8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8页。

[45] “如果危险已到了这种地步,以致法律的尊严竟成为维护法律的一种障碍;这时候,便可以指定一个最高首领,他可以使一切法律都沉默下来,并且暂时中止主权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公意是无可怀疑的;并且很显然,人民首要的意图乃是国家不至于灭亡。”[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0页。

[46] 列宁:《关于和平问题的报告》(1917年10月26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页。

[47] 列宁:“立宪民主党人的胜利和工人政党的任务”,《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8页。

[48]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3页。

[49]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陕甘宁边区党委、陕甘宁边区政府联合举行的庆祝斯大林六十诞辰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几千年来总是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有理。自从马克思主义出来,就把这个旧案翻过来了。这是一个大功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8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2页。

[50]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51]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52] 此借邓拓《过东林书院》的诗句并反其意而用之。1960年5月邓拓参观东林书院时有感而发:“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下间;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参见张帆著:《才子邓拓》,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页。

[53] 赛金花(1870年或1864年—1936年),其初名为赵彩云,又名傅彩云,安徽黟县人。幼年被卖到苏州的所谓“花船”上为妓。庚子年间,天津闹义和团,赛金花逃往北京通州。赛金花因其旅德经历及能说德语,因此与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有过接触。一方面赛金花为联军筹措过军粮,另一方面又劝阻瓦德西不要滥杀无辜,保护了部分北京市民。

[5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47页。

[55] [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71页。

[56] 转引自李慎明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24页。

[57]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58]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版1975年版,第819页。

[59] “美国自19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一直是世界头号经济体,在漫长的岁月里,“睡狮”中国则落寞无名。1948年时,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仅9.07亿美元,远低于美、德、日等贸易大国。到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已上升至41600.09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也从1948年时的0.76%跃升至11.05%,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1948年,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占全世界的17.28%;到了2013年,却已经落后中国近1个百分点。”参阅关哲《中国外贸如何成为世界第一》,http://www.guancha.cn/guan-zhe/2014_05_06_226917_s.shtml。登陆时间:2014年5月8日。

[60]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吕祖荫著:《毛泽东诗词解读》,同心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61] 进入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的安全是 “边界安全”与“安全边界”的统一:前者是主权安全或领土安全,后者是利益安全;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安全边界越远大,边界安全就越有保障。张文木:《论中国海权》,海洋出版社2014年第三版,第68~69页。

[62] 黄海面积约为40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约140米。东海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70米,最大水深在琉球群岛之宫古岛北,为2 719米。南海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 212米,西沙和南沙群岛之间最深达5 559米。张序三主编:《海军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56~1257页。

[63] 1962年12月22日和1964年12月29日,毛泽东两次手录清朝人严成遂《三垂冈》一诗,其意高远,当为今人认真领会,诗曰:“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参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77、458页。

[6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621页。

[65]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点评 :

【导读】 俄罗斯对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令世界舆论一片哗然,已经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俄总统普京在多次讲话中,频繁提及8年前的那场“血腥政变”。

乌克兰何以成为俄美欧的角力之地?本文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认为,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对欧洲的意义是确定了欧洲人主导的“新凡尔赛体制”东扩的极限和边界。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是生死之地,而对欧洲则是重要利益点,为了它俄罗斯会用全部资源,而西方则不会。如果清楚乌克兰归属的历史,也就知道乌克兰事件意味着俄国反击欧洲东扩的历史才真正开始。2014年乌克兰事件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对中国有警示意义。

本文首发于2014年第4期《国际安全研究》,作者授权观察者网重新刊发,供读者参考。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5-30 03:16:52 UTC
更新日期: 2022-05-30 03:17:0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45)

标题 :
在地球深部找铀!我国科学家取得重大突破
类别 :
经济
内容 :

几十年来,我国南方铀矿找矿实现由无到有,但已探明铀资源多为近地表铀矿,勘查深度小于1000米,大多数小于500米。地球深部还有没有铀矿?如果有,怎么找?

近日,中核集团对这一铀矿找矿“瓶颈问题”给出答案。

近日,历时四年,由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项目——“华南热液型铀矿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通过国家验收。该项目通过相山铀矿示范区、诸广铀矿示范区技术示范研究、装备研制,取得了我国南方热液型铀矿深源成矿理论创新、深部盲矿定位技术方法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热液型铀矿科研和找矿上升新的台阶。

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核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铀矿领军人才李子颖研究员介绍,该项目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辟了我国深部第二找矿新空间,这是我国在地球深部铀资源探测的重大突破,也是中核集团立足“三新一高”,胸怀“国之大者”,坚持科技创新,坚持“小核心大协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取得的重要成果。

成果突破,刷新我国工业铀矿化发现最深记录

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上,其实,早在2020年该项目就已在南岭诸广地区实施的长江1号钻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在95米-1550米深度发现了多层工业品位铀矿段,其中在950米深度发现了厚大工业铀矿化,在1550米深度发现了我国目前深度最深的工业铀矿,刷新我国工业铀矿发现的最深记录,为开辟新的找矿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深部铀矿勘查部署提供了依据。新的铀成矿深度的突破达到国际同类水平,与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等相当。

理论突破,突破前人认知!铀成矿深度达3000米

在解决“如何找”的问题上,该项目在南方热液型铀矿深源成矿理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创造性提出热液型铀矿来源于深部,热液型铀矿成矿具有深源性,铀成矿深度可达3000米,突破了前人认为成矿主要在浅部、受一定标高控制的认识,为深部铀矿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在南方热液型铀矿深部盲矿定位技术方法的重大突破。一是优化集成探测技术方法组合,实现最优、最小组合;二是突破探测深度,使探测深度到3000米;三是提高探测精度,大大提高地质体、铀矿化体定位、识别能力。为深部铀资源预测评价、找矿勘查提供技术支撑。

装备突破,关键技术装备全部研制成功

该项目在深部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小口径真空隔热和相变吸热耐高温、耐高压探测技术,首次成功研制了3000米深度的耐高温、耐高压伽马能谱测井系统,为深部铀资源探测提供关键技术装备。

该系统在国防科技工业二级计量站进行了标定、校准,取得了校准证书,通过了行业专家鉴定,成功应用于相山和诸广铀矿深钻测井,为深部探测提供了关键装备。

“华南热液型铀矿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项目,由李子颖负责,该项目联合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东华理工大学、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核工业二七〇研究所、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桂林理工大学等专业院所、高校共十家单位、130多人、协同作战、攻坚克难,高质量、高水平完成。

点评 :

中国在3000米的深层地下发现铀矿藏,超过常见铀矿深度的5倍,使得中国铀储藏量暴增10倍,达到200万吨,与澳大利亚相当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5-27 23:34:59 UTC
更新日期: 2022-05-27 23:36:1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44)

标题 :
英国治安
类别 :
社会
内容 :

不仅是美国,英国治安也堪忧。阳光与罪恶总是并存的,隔空看多了英国的精致,很可能让在国内的朋友忽视了英国社会中低治安状态的另一面。而且,犯罪不只是当你成为受害者的时候才存在。——作者按




个体主观感受和整体宏观统计之间很可能是不一致的。这种感受和统计的区别,在英国的治安这一议题上,也是存在的。






疫情的三年是特殊的三年,一切都有可能与以往不同。英国的治安矛盾在这三年中激化。但为了不以特殊概括普遍,我这篇文章上来先给大家提供2015-2019年的这平常的五年中,中英两国的治安情况对比一组数字。






根据中英两国国家统计部门、司法部门和第三方的国际刑警组织数据,这5年里,刑事犯罪(包括与一般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的抢劫、盗窃等),中国年均发生580万件,英国年均发生570万件;刑事案件年均破案结案率,中国为47%,英国为10%;刑事案件中的命案的年均破案率,中国为99.6%,英国为不足74%。






乍一看年均刑事案件年均发生数总量,两国感觉起来差不多。但是,你要知道,中国国土人口数量是英国的22倍以上,国土面积是英国的39倍以上。当然你可以怀疑,英国刑事犯罪数量多,是不是由于英国警察少的原因。的确,单就警察数量(不计辅警,英国也是有辅警的)来说,英国是16万人,中国是200万人。看似中国警察的总量远高于英国。然而,事实上,每10万人口中,英国警察数量是238人,中国是137人。也就是说,英国的人均警力配额是中国的1.73倍。






说到刑事案件年均发生量上讲,相对中国,英国较高的警力配额并没帮助英国取得比中国更好的治安环境,特别是在破案结案率上。当然,破案结案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包括公检法等多环节的配合,并不能单一依靠警察部门。然而,本文想说的是,刑事犯罪,特别是与百姓生活较近的抢劫治安案件,相较于检察和审判部门,警察更能直接进行干预(后文,我会说到法官,请耐心往下读)。想必写到此处,有些读者已经可以察觉你对英国治安的主观感受和国家层面的宏观统计是不一致的了。






举个具体的感性的例子,我做中英和中欧政策,办公室在曼彻斯特,由于疫情远程办公,平时住在纽卡斯尔。还是为了谈普遍性,只谈疫情前情况。在曼城,就在不到3公里长Oxford road(曼彻斯特大学的主街上),每两周听到一次身边的同学或同事就有手机钱包被抢或偷的,大概率不会是什么新鲜事。其实,据曼城警方统计,在15-19年的五年里,每天发生8起以上的有报案的抢劫或扒窃案件,没有被报案的预计在每天15起以上。


 




光说这条异国的街上发生多少起案件,可能过于抽象。那我举个国内的例子,做个对比,好让国内的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不知道读者里有没有广州的朋友,没有冒犯广州的意思。但你可还记得上个世纪末和这个世纪初的头十年的中山路和火车站前高架桥的摩托车飞车抢劫。从统计上看,曼城抢劫案发生频次就是这个感觉,只是在曼城这条街上的劫匪骑摩托得少,靠两条腿跑得多。






说完具体的案例对比,再说回宏观的感受。有人会有疑问,英国这么高的刑事犯罪率,没看到英国老百姓对生活有太多抱怨。怎么说呢,举个我的例子吧,我出生在80年代末,80年代的严打,我没赶上。但是,96年和01年这两回严打,我已经记事并且可以主动有目的地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了。两次严打,掀出了隐藏在社会灰暗角落中的种种罪恶。但是说,难道,这些罪案在严打前就不存在吗?不,是存在的!只是严打集中地将千万级量级的犯罪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暴露出来。在被暴露之前他们就存在。可是,你很少会听到,老百姓抱怨社会治安差到日子没法过了。个体观察和宏观统计给人的感受往往是不一样的。


 




回到英国视角上来,5年间年均570万的刑事犯罪案件发生,折合英国人口,每12-13个英国人在一年之内就会遇到一件刑事案件。当然,这种折合的算法并不科学,只是想告诉大家,相比国内严打时期,如果你生活在英国,更有可能遇到刑事犯罪。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5-27 23:20:01 UTC
更新日期: 2022-05-27 23:20:0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43)

标题 :
德国援乌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最近传出消息,波兰总统杜达指控德国总理朔尔茨故意违反了之前波德两国协商的坦克交换协议,并表示对德国政府非常失望。

坦克交换协议具体内容为波军将获取德国最新型的豹2A7主战坦克,以换取波军将自己老旧的T-72M1和T-72M1R援助给乌军。波兰方面声称在协议中德国将提供等量的豹2A7(近200辆)主战坦克给波军。

有消息说,波兰对乌援助的T72已超过当初承诺的200辆,实际达到300辆之多。波兰觉得现在是百年难得的机会,异常积极。

现在波兰象牛二一样去找德国兑现支票了,德国却很纠结。

不援乌,美国这边过不了关,三党联合政府分分钟倒台的节奏。

开战时,德国承诺1000亿国防基金和后续2%国防预算。很多分析家说汉斯要乘乱崛起了。但本穷完全不认同,说过这1000亿国防基金和后续2%国防预算帮不到德国太多,因为这些钱是用来(1)买美帝和犹太武器;(2)北约的战费提款机;(3)武装波兰。

200辆豹2A7,1辆1300万欧元,意味着26亿欧元从德国国库划波兰,德国能爽吗?况且,平毒(德国)镇露(俄罗斯)大波波,岂是浪得虚名?镇完露,就要平毒了。豹2A7向西闪击一把,就地解决零配件问题,何其酸爽?

援乌不力,就每天挨地球球长及其驻德大使百般辱骂,甚至骂成烂猪下水。燃鹅,球长背后是美帝和犹太,德国只能低眉顺眼地辩解几句,其实我对援乌很上心,乃的话让我很伤心。结果呢?换来更激烈的辱骂和更长的清单。

德国联邦安全委员会在4月21日就收到了莱茵金属公司向乌克兰出口100辆“黄鼠狼”(Marder)步兵战车的申请。莱茵金属公司计划向乌克兰提供88辆豹式1A5型坦克,以及德国克劳斯-马菲·韦格曼公司向乌克兰提供100门榴弹炮的相关申请。此外还有50门猎豹35毫米自行高炮。

乌克兰国防部长阿列克谢·列兹尼科夫5月1日再次致函德国国防部,并附上一份新的所需武器清单,其中包括豹2型坦克、“鱼叉”反舰导弹、 PzH-2000自行榴弹炮、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无人机和装甲车。

美帝还逼着德国提供眼镜蛇反炮兵雷达及中程防空导弹IRIS-T SLM。这些都是德国最先进的武器,自己装备量都严重不足。德国政府是否批准不知道,但西方媒体已经替德国政府造势搞得全世界都知道了。

但援乌太积极可能导致俄罗斯掐了德国天然气供应,引发德国工业总溃崩。

所以德国纠结的很。到现在为止,只落实了7门PZH2000,一个炮兵连规模而已。估计是想试验一下实战效果。50门猎豹35毫米自行高炮,借口炮弹难以落实,虽未取消,但无限期搁置。这就是笑话。35毫米厄立孔高炮全世界装备几十个国家,弹药到处都有,甚至台海两岸都有。何必盯着中立国瑞士和急需俄罗斯化肥的巴西?

黄鼠狼步战车也未拿到德国政府出口批文。至于豹1,这种故意让乌克兰士兵去送死的爷爷辈装备也未有新消息。

最近,乌克兰军队在马里乌波尔投降,在北顿涅斯克等地被切断补给线,德国更犹豫了。援乌越发不积极。

我们拭目以待,看德国如何应对这种里外不是人的状态吧。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5-26 21:50:53 UTC
更新日期: 2022-05-26 21:50:5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42)

标题 :
分享下我的中美基金经验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我拿过一个NIH的RO1,经费100万美金。我们大学和NIH的间接经费协议比例是51%。也就是说NIH实际拨付给大学的是151万,51万被大学划走,100万在我账户里归我管理;据说哈佛的间接经费比例是80%左右,但是只是听说。我们学校的51%的间接经费结题之后给了我3%做奖励。

这100万里,设备费大概10多万,材料费20多万,杂七杂八的费用10万,剩下的接近60万支付我和CoI的工资,另外资助了0.5个博士生。

美国的基金优势是管理比较灵活,一旦进入学校管理体系,调节容易,出差也爽。只要符合NIH规定就行,我那几年每年跑2回国内,差旅费基本是这个项目出的,来回公务舱加5星酒店。

我在中国也拿过100多万的纵向项目,能做的事情和美国这150万美金的科研经费差不多。

设备费和材料费实际是差不多的。但是化验加工费用便宜非常多,国内不许列支工资收入,劳务费也发不出去。

总之在国内管理基金我最大的抱怨是花钱难。预算调整非常难。学校财务处什么都卡,报销非常讨厌。有好几次开了发票学校不给报销,我只好自己认了。现在开会住宿卡的很严,去北京上海开会经常还得自己添钱。

但是国内的基金真的能干活,一般拿到了纵向项目,从其他途径能要出其他资源来,比如免费的博士生之类的。

国内科研最大的优势是淘宝,只要有设计图,找人定做小设备真是又便宜又快速!

所以说国内基金费效比真的超高,但是拿项目挺没劲的,管理难,花钱难,结题也难。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5-24 22:32:57 UTC
更新日期: 2022-05-24 22:37:1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41)

标题 :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坚持清零政策
类别 :
健康
内容 :

[全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771261963174479)


这是一篇迟到的文章。

在4月初上海疫情闹得最为严重、争论最为激烈的时候我有了一个想法,写一篇文章说说那些在清零共存之争中常被提起的理由里,到底有多少是站得住脚的、正确的。然而没想到一动笔就停不下来,越写越多,中间还因为实验、生病等原因耽搁过一段时间,陆陆续续写到现在才算完成。然而早已离最初吵的最厉害的时候过去很久了。可以说是想蹭个热度结果还没赶上。

但是既然写完了,不发的话也就浪费了。于是,谨以此文,来说说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坚持清零政策吧

(文中有些早期写完的内容是基于4月当时的情况和数据的,懒得一个个去改了。)



目录:

1、奥密克戎危害很轻吗?

  1.1 奥密克戎弱于德尔塔吗?

 1.2 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吗?

2、防疫政策造成了比疫情本身更大的损失吗? 

3、清零政策造成医疗挤兑,共存就好了吗?

4、病亡的都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不是因为新冠吗? 

5、打了疫苗就能高枕无忧吗? 

6、清零无法长期持续吗? 

7、继续清零下去会经济崩溃吗? 

8、病毒是无法战胜的吗? 

9、上海乱象 

10、结语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想先说几个讨论的前提:


1、 上海、包括之前的西安、以及可能没多少人关注的瑞丽等小城在疫情期间可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悲剧,许多都可以说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比起容易大而空的宏大叙事,微观叙事更容易引起共鸣,容易起到更加良好的传播效果。通过恰到好处的利用微观叙事,选择精心挑选的对象,控制好谋篇布局、节奏详略,很容易将读者引向一个特定的预设结论里。 从最近上海经常刷爆朋友圈的各种文章,到之前西安的流产孕妇、以及流调大叔,甚至更早之前的“一粒沙一座山”等等,莫不如是。确实,与同胞的悲惨境遇共情是每个人天生便拥有的、刻在基因里的能力。这就是微观叙事的高明之处。

然而很遗憾的是,这一切恰恰是我们在做公共政策讨论和判断时应当避免的。公共政策,面对的可能是成千上万的人,这远远超出了一个人所能直观感受的范围。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统计数字、图表来去做出判断 。而图表上冷冰冰的数字所带给人的感受和冲击,是远远弱于身边的直观事例的。别的不说,香港这波死了9000多人,美国到现在累计病亡100万人,全世界因新冠而死的人近千万。而有人去关心这些人吗?恐怕这些数字带给我们的冲击远远不如看到一个老人因为心梗没有AED死在救护车边上。然而,那些冷冰冰的病亡数字的背后,难道没有同样藏着许多令人不忍卒读的故事吗?我想不是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机会、没有精力去听、去搜集罢了。这就导致了“一个人的死是个悲剧,一万个人的死只是个统计数字”的情况的出现。而我认为这种情况不应该出现在求是的同学的身上。我们在讨论公共政策的时候,应当能够去排除感情的波动,使用理性思维去做出判断的 。虽然这很残酷,但是这才是正确的路。


2、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是假两难推理,救一个人和救一万个人并不矛盾。然而,“理论上”我们应当能把每个人都安排的很好 ,就像“理论上”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的去打疫苗,平时出门戴口罩,日常自觉做核酸,发现阳性自行在家隔离不出门,轻症患者即使有发烧等症状也不去医院给医生增加负担,疫情下物流依然通畅,全中国的公司都支持居家办公……是啊,“理论上”所有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然而实际上呢?政治上把这种理想中的情形称为乌托邦,物理上称为真空中的球形鸡。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做不到这些“理论上”可以的事情 任何一项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便是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因此,本文讨论的 不是“理论上”的乌托邦的情况,不是“中国政策”vs“乌托邦政策”,而是在这个世界上真实执行着的各种政策,是“中国政策”vs“其他国家政策”


本文中我参考和观察对比的对象主要是英国和美国 。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英国是最早喊出群体免疫的国家,到现在也是执行“共存”路线最坚决的国家之一,而美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体量上和中国接近的国家,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其次英美都是发达国家,有较为完善的医疗、社会记录与统计系统,其数据完善度相比第三世界国家较高,也便于查找。(其实我挺想对比一下印度和越南的数据的,然而一方面他们的数据太难查了,查到了也看不懂,勉强用翻译软件翻译一下又发现数据不全,很多需要的指标都没有,只好放弃了)


3、 承接第一条,在做公共政策讨论时第二个需要避免的便是“我觉得” 。我觉得如何如何,我朋友说如何如何,我认识的人如何如何……一个人再怎么神通广大、朋友众多,他自己和他的社会关系所能直接观察和感受的,相对整个社会也只是很小的一片。而且,不要说还有各种信息茧房、信息壁垒之类的问题。因此,在讨论公共政策、公共议题之时,“我觉得”是很不可靠的,而是要看整体、看统计、看数据 。尽管数据也会有错误、会有遗漏、甚至有造假,但是它依然比“感觉”要靠谱的多。Anyway,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data。


4、有许多人其实是对生活中重要的事物毫无敬畏的 。就像全民核酸,如果筛查结束之后发现没有阳性,总有人跳出来说劳民伤财。而他们往往从不去想,如果不未雨绸缪,真的出了问题怎么办(或者说真出了问题,这批人往往也是第一个跳出来开喷的)。 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这种事情无数次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中国执行动态清零的政策已经快两年了,我们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以至于不少人真的意识不到它的珍贵。


因此,本文我不打算从正面去说明清零政策的必要,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说说那些常被“共存派”提起的理由,是否能够站得住脚;说说那些选择了“共存”的国家,现在是什么样子的


另外,还有许多人认为奥密克戎和之前的新冠病毒不同,因此不能硬套之前的政策。那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尽可能将2022年之前(原始毒株及德尔塔)和之后(奥密克戎)的情况分别都说到 。 


下面是正文。



0 1

奥密克戎危害很轻,真的吗?


许多“共存派”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奥密克戎和原始新冠以及德尔塔不一样,奥密克戎就是个大号流感,没必要对奥密克戎严防死守,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事实是什么呢?


  1.1 奥密克戎弱于德尔塔,真的吗?


2022年4月,英国 研究者对2021年11月29日至2022年1月9日之间英国的超过150万例新冠感染病例进行了研究,其中有100万例为奥密克戎感染病例,约45万例为德尔塔感染病例,这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奥密克戎和德尔塔对比的研究。研究结果发表在Lancet上[1]。

从文中的结论来看,自2021年12月中期开始,英国的新冠病例便主要为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相比之前的德尔塔病例,奥密克戎的住院风险下降了59%,病亡风险下降了69%。


看起来奥密克戎确实比德尔塔要弱。但是,一个传染病的危险程度,并不是致死率,还要考虑它的传播能力。 在这里科普两个数值:一个是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CFR),指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在该病患者中的占比,另一个是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全体人群中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占全体人群中的比例。前文说明的上奥密克戎的病死率(CFR)比德尔塔要弱,然而死亡率呢?我们继续来看英国的数据[2],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的统计,我找到了近一年时间英国新冠确诊及死亡的每日数据。(上图为确诊、下图为死亡。注意下方的时间)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1年内英国迎来了4次新冠病毒爆发的高峰,而无论是爆发期的单日确诊、累计确诊,还是单日死亡、累计死亡数,奥密克戎都是高于德尔塔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奥密克戎的病死率(CFR)低于德尔塔,但是造成的死亡率却是高于德尔塔的。 


再来看美国的数据,根据Johns Hopkins的统计[3],美国每日确诊和死亡数如下(同样注意下方的时间):



可以看到,虽然奥密克戎的病死率低于德尔塔,但是由于其感染人数远超德尔塔,导致最终的死亡数也是奥密克戎大于德尔塔的。 (下面是小学数学时间:请问病死率下降为三分之一,传染人数上升5倍,最后死亡人数是原来的____倍?)


 1.2 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真的吗?


许多人说随着新冠的不断变异,其毒性也在一直下降,而奥密克戎已经和流感差不多/低于流感了,真的是这样吗?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一点:流感的致死率到底有多少?我们来看一份美国疾控中心(CDC)统计的2018-2019年流感的患病、就医及死亡报告[4]。(注:按CDC统计美国流感季一般为每年第40周-次年第17周)


记住这两个数字:出现症状的约2900万人,死亡约2.7万人,可以大概认为流感病亡率(CFR)约为0.093%,略低于0.1%。而新冠的病亡率(同样也是CFR)呢?


可以看到,在疫情爆发初期病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最为夸张的英国一度达到10%以上(这要归功于他们最早提出和实行“群体免疫”的政策)。而随着人类开始逐渐积累应对新冠的经验,病亡率已经大大下降了。然而,截至最新统计,美国的新冠病亡率依然有1.2%,是流感的十倍以上。英国和香港的数据接近,约为流感的8倍左右,而控制疫情做的最好的中国,新冠病亡率依然是流感的5倍左右[5]。


不过,我不太确定这个统计方法是直接按照新冠爆发以来的总病亡/总确诊来计算的,还是区分了不同毒株。而JHU的数据也没有直接说明新冠不同毒株的病亡率,因此,为了弄清Omicron的病亡率,我自己做了个统计。我观察到最近两波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的峰值和病亡人数的峰值之间大概相隔了2周左右,因此计算方法是用每周病亡数字除以两周前的确诊数字,这个计算不算太准确(不一定每个病亡患者都是正好确诊后两周死的,导致计算结果波动幅度会较大),但是可以粗略估计一段时间内病亡率的变化,从2022年以后确诊的新冠基本全部为Omicron毒株,因此可以作为Omicron病亡率的参考。结果如何呢?


最新的病亡率,即Omicron的CFR约为0.9%,依然为流感的9倍以上。不过,然而在查阅资料和统计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我最初使用的流感的患病、病亡数据是来自于疫情前的,那时大家还不习惯戴口罩、没有隔离、居家办公、取消大型聚会等政策。虽说这些政策本身是为了应对新冠而设置的,但是它们同样会减少其他疾病的传播。那么,在当下的政策环境下,流感的流行状况如何呢?


遗憾的是2021和2022的流感年度报告暂时还没有,不过CDC会发布每周的流感监测报告,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究竟[6]。


先来看一个死亡统计数据[7]。


本图列举了2018-2022年的每周数据,橘黄色阴影是流感死亡数据,蓝色阴影是新冠死亡数据。


不难看出,相比新冠死亡,流感死亡数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疫情爆发后的流感死亡,相比疫情前的流感死亡同样又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上几个数据对比:儿童流感病亡数对比:



流感住院数对比:


不同年龄段流感住院数对比:


综上,从图中我们不难得出:疫情前流感的危害是疫情后流感的约5-10倍。


而根据前文得出的结论,新冠的危险是疫情前流感的约10倍,那么,控制变量可知,在同样的条件下,新冠的危害是流感的___倍?最后:来个CDC自己报告里的结论[6]:



CDC估计,本次流感季到目前为止(2021年第40周至2022年第17周),有570万例流感患病,59000例住院治疗和3600例流感死亡。3600例死亡是什么概念呢?作为对比,2022年2月初美国奥密克戎肆虐最严重的时候,平均每天死亡数约为2500人。也就是说,严重时新冠一天半死亡人数超过流感一整个季度。现在,还有人认为新冠是“大号”流感吗?其实在国内,专家也早就强调过了(还是往低里说的)


为什么到现在依然有人在反复念叨,不断暗示,想要让人觉得奥密克戎并不危险呢? 


0 2

防疫政策造成了比疫情本身更大的损失,

真的吗?


许多人希望结束清零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因为清零,导致许多正常的社会活动中断,使得许多人没有死于新冠,却因新冠而死。比如不能及时送医的哮喘病人、突发心梗的患者、常年需要透析的老人等等。之前还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上海逝者》,统计了在上海所有类似的事件,这个名单到现在还在更新。截止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人了。而上海因感染新冠而去世的,到目前为止,一共只有几十人。许多人便因此认为,清零政策造成了比病毒本身更多的死亡。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在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过一份报告[8],统计了在2020年间死于新冠的人数及超额死亡的人数。结果是死于新冠的人数为180万人,而因疫情导致的超额死亡则至少为300万人,是直接死于新冠的1.5倍多。看起来,因新冠而死的人数远超直接死于新冠的说法是正确的。



然而,真的如此吗?讨论因疫情而死的人们时,我们需要对比的死亡数据究竟是什么数据?


疫情之下的死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4类:①新冠直接造成的病亡 ②因疫情及防疫政策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医疗系统崩溃等原因,其他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带来的死亡(比如西安孕妇、上海心梗老人等) ③因疫情造成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出现各种问题,而导致的死亡(比如因疫情导致经济下滑、破产跳楼的,因封城压力大抑郁自杀的,可归于此类) ④即便是不存在疫情的情况下也会发生的死亡(比如正常情况下自然衰老死亡、其他疾病的死亡、车祸触电落水等意外死亡)。①②③都可以说是“因疫情而死的人”。


而有些人所谓“因防疫而死的人比新冠死的人还多”,是将②+③和①进行直接对比,发现②+③>①,从而得出防疫造成更多死亡的错误结论。这里暗含的一个隐藏假设其实是:没有防控,疫情带来的影响就不存在了。


然而正常人应该都明白,疫情可不会因为你不管控了就消失。 所以实际上应该对比的是:“采取清零政策国家的①+②+③” 与 “采取共存政策国家的①+②+③”


而这个①+②+③,在医学上恰好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超额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即因为某些事件(如疫情、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会导致一段时间内人口死亡数超过往年同期的平均值(即④),因为这个数值只统计死亡数,而不区分具体死因,所以一般认为,这个数值可以大致估计因特定事件引起的直接及间接死亡的总和。而2020年至今,全球发生的最重大事件毫无疑问就是新冠疫情了。所以,通过2020年以来的超额死亡数据,我们可以来判断不同国家应对疫情的优劣。


我们来看一下按地区和国别区分的关于超额死亡的数据:2022年3月,来自国际COVID-19协作组的专家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人员收集了7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66个地区的全因死亡率报告,同时通过建模估算,得出全球因疫情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是直接死于新冠的人数的三倍以上,总数可能高达1800万人。研究结果发表在Lancet上[9]。



结果显示:在2020-2021年间,全世界每10万人中因新冠去世的人数为39.2人,而根据模型估计的每10万人超额死亡数则为120.3人,而结合Lancet之前一篇对疫情前其他原因的死亡率和趋势的研究[10],可以认为本次全球极高的超额死亡率就是由于疫情导致的。即,因为疫情,使得全球每10万人比往常年多死了120.3人,是新冠直接病亡的3倍左右。其中,拉美、中亚、中东等地区超额死亡数较多,而西欧则较少。东亚地区为全球最低。



具体到国家来说的话,来列举几个主要国家的数据:


如果中国没有实行清零政策

假如参照世界平均水平,那么中国将出现约14亿x120人/10万人=1680万人的超额死亡

假如参照医疗实力远超中国的美国,那么中国将出现约14亿x179人/10万人=2506万人的超额死亡

假如参照同为亚洲人、医疗实力一样强于中国的日本,那么中国将出现约14亿x44人/10万人=616万人的超额死亡

无论哪个数字,都远远超出中国目前实际的超额死亡数值


我想,从这些数字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放弃清零、选择共存并不能减少因疫情导致的悲剧。相反,随着放开管控,感染和死于新冠的人数增加,医疗系统被击穿,正常的社会秩序、生产生活无法维持,会导致远超正常状态下的死亡率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22年之前的数据了,现在是奥密克戎,和之前不一样。奥密克戎确实相比德尔塔以及原始毒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影响了本质吗?由于奥密克戎是21年底发现的,而这篇文章的研究数据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所以基本反映不了奥密克戎的影响。不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还发现《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杂志同样做了关于超额死亡的模型及统计[11]。不过,由于模型和统计方法的不同[12],经济学人统计的各个国家的超额死亡数字都比Lancet大许多,不过整体的趋势上一致的。


那么这个统计结果如何呢?



截止至2022年4月23日,中国的超额死亡数依然是全球最低的一档[13]。(补充:在Lancet和The Economist的统计中部分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的超额死亡均为负值,即疫情期间总死亡率反而下降了,我不是很理解。也没看到文中有很好的解释。所以舍去了负值的国家)具体来说:以2020年1月1日为零点,至2021年12月27日,中国每10万人超额死亡数为30人,而2022年1月3日至2022年4月23日(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每10万人超额死亡数反而下降至25人。作为对比,同样以2020年1月1日为零点,至2021年12月27日,美国每10万人超额死亡数为305人,而2022年1月3日至2022年4月23日(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每10万人超额死亡数上升至358人。




同时,除了全球性的研究,美国疾控中心(CDC)自己也一直有统计美国每周的超额死亡数据[14]


很容易看到,奥密克戎爆发期带来的超额死亡是要高于德尔塔的。我想,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虽然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奥密克戎的毒性在降低,但是其所带来的超额死亡风险依然是不容小觑的。而一直坚持清零政策的中国,也依然是在控制因疫情导致的超额死亡最优秀的国家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清零政策并没有造成了更多的损失,反而是拯救了无数的,本来可能是处于风险中的人


0 3

清零政策造成了医疗挤兑,共存就好了。

真的吗?


从今年以来,西安、上海等地先后爆发疫情,而在应对过程中医疗系统无疑是处于风口浪尖。许多人质疑坚决清零的政策将太多的医疗资源投向了治疗和预防新冠,而忽视了其他疾病,以至于挤占了其他疾病患者的医疗资源。有不少人将此上升为对清零政策的批评,认为如果不是清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2022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疫情期间全球基本卫生服务的报告[15],其中显示,在疫情期间,全球有92%的国家有至少一项基本卫生服务遭到一定程度的干扰,36%的国家救护车服务中断,32%的国家急诊室服务中断,23%的国家急诊手术服务中断,59%的国家择期手术被中断,35%的国家面临医疗人员不足的困境。



总不能说,这些国家都是因为清零而导致医疗资源不足的吧?当然,全球不同国家医疗资源差异极大,有些国家本来就短缺,也不能全怪到新冠头上。那么,我们来看看在发达程度和医疗资源都属于全球前列的英国和美国的医疗体系在面对疫情时应对的如何吧。


首先来看英国。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可以算是英国的一张名片了。2012伦敦奥运开幕式歌舞表演阶段,演出展示的最能代表英国的两项内容:一是J·K·罗琳与她的哈利·波特;二就是NHS[16]。


我们来看最近3个月(2021.12-2022.3)NHS的月度报告[17-19]:首先来看headline(从新到旧):



我挑重点的翻译一下:


- 急诊等待时间是有史以来最长的,28%的病人等待急诊时间超过4小时

- 急诊病床等待时间也创新高,2.2万人从被救护车运到医院开始到实际入院治疗的等候时间超过了12小时,是去年同期的33倍

- 救护车等待时间继续恶化,急诊救护车平均到达时间1小时

- 截至2022.3,近30万患者等待入院治疗的等待时间超过1年,是疫情前的185倍,2.4万人已经等待了超过2年

- 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等待接受治疗的时间超过2个月

- 择期治疗排队人数607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啊这……说好的共存之后医疗资源就不会紧张呢


再来一项一项看:入院等待时间超过12小时人数:一飞冲天



救护车响应时间:1类(致命伤)和2类(紧急状况,比如孕妇待产)无论是平均响应时间还是90%分位时间均超过目标值。1类超的还不太多,2类直接放飞自我,超过目标时间一倍以上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报告也给出了答案:



两波新冠疫情均导致NHS急诊数量大幅下降。这里,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究竟是新冠会以毒攻毒,克死其他疾病,让人们急诊的需求大幅下降呢?还是新冠会挤占大量医疗资源导致影响急诊的需求呢?


继续来看:等待治疗人数:超过610万,有史以来最高(英国一共就6千万人口)



等待时间超过一年的病人,约30万,比2021年最高峰时已经有所下降,但是依然是疫情前的100多倍。



癌症病人等待治疗超过两个月的:最新为38%,有史以来最高。



111电话(类似我国120)在60秒内拨通的概率,只有不到50%,最低时甚至只有20%多。



而接下来这张图大概可以说明以上一切的原因:医护人员请假数量:



可以看到:每一波新冠疫情,都会有大量的医护人员因病请假缺席。这很容易理解,毕竟医护人员也不是超人,也会染病,甚至风险还更大。而因新冠导致增加的额外医疗需求撞上因新冠导致的医护人员数量减少,双向奔赴之下,医疗系统的不堪重负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英国可以说是最早选择“群体免疫”,选择放开、共存的国家了。说好的“共存”之后就不会医疗资源紧张呢?反正我是很难想象,如果“非常遗憾你得了癌症,请回家等两个月再来治疗”这种情况出现在中国,会是什么样的情景。说出这个话的医生恐怕要被患者家属打死吧


说完英国再来看看美国,遗憾的是美国我并没有找到一份专门的报告,所以只能从公开数据中自己分析了。


先来看美国因新冠住院和进ICU的病人数:


可以看到,在疫情爆发高峰期,每100万人中有超过80人因重症住进了ICU,也就是每10万人中8人。


而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ICU病床数量是多少呢?很容易查到:美国每10万人有34.7张ICU床位,而中国只有3.6张。



也就是说,仅新冠一项疾病,在高峰期就会占据美国四分之一的ICU资源。


即使不考虑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放开可能造成更多的患者数量,仅以美国现有的患者数量计算,就已经是中国的医疗系统无法承担的了。而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在面临新冠爆发之时,也会大量挤占其他疾病所需的医疗资源。如图可见,在新冠高峰期其他疾病的ICU占用数有大幅的下降[20]。



此外,即使在美国,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导致的医疗资源不均。比如最富有的加州(类比北上广),即使新冠造成的冲击很大,但是依然可以依靠深厚的底蕴硬抗疫情的压力,或者凭借“钞能力”在短期大幅增加ICU数目应对疫情的冲击。



而最穷的州之一的阿拉巴马(类比中国中西部省份),则可能面临在疫情冲击下,医疗需求超出承载能力,医疗系统被击穿崩溃的局面。



不过,即使看到这里,也不要去嘲笑。毕竟英美两国的医疗系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水平了。连它们都无法应对的情况,其他国家碰上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真要对比的话,“东方爱丁堡”的医疗系统水平搞不好还比不上人家正牌爱丁堡。


更何况,爱丁堡已经是中国顶尖医疗资源的汇集地了,那些中西部省市呢?参考美国阿拉巴马,真的放开的话估计它们面临的局面会更惨。


而爱丁堡在即使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就出现了那么多乱象,是谁给你的勇气让你觉得如果选择放开,选择共存的话,医疗系统反而会好转呢?


这里放一个其他同学简单估算的结果:



0 4

病亡的都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

不是因为新冠。

真的吗?


我们先来看一下4月23日上海发布的数据:



看起来说的有鼻子有眼,患者死亡都是因为基础疾病,好像新冠不背锅。然而,真的是如此吗?


这其实就是一个die with和die from的争议。中国在这方面的区分已经算是比较严格的了,而其他国家(比如英国)的区分则更加模糊。不过说实话,对于那些真的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这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有临床的朋友们,接触过重症医学的话,一定对MODS(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这个词不陌生。不夸张的说,90%以上的ICU患者死亡病历上都会写着这个词。对于一个患者来说,死亡,几乎一定是多个器官多个系统的全面衰竭导致的,因为单个器官的疾病导致死亡,而同时其他器官和系统都正常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来猜测一下一个老年基础病人在感染新冠之后的状况会是什么样的,以图中第一个的支气管哮喘为例:


一位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病人,长期喘息、胸闷,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合并感染的话可能还会有湿罗音),肺通气能力下降,FEV1%约为50-60,无法进行大体力运动和工作。日常治疗为吸入糖皮质激素,β2激动剂等支气管扩张剂,外加吸氧。然后老人因意外感染了新冠,在原本的疾病上又增加了呼吸道感染、肺炎。这时候情况就麻烦了。大概能猜到病人的结局可能有几条路线: 


 -肺部感染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MODS-死亡

 -肺通气能力进一步下降-V/Q降低、血氧下降-呼吸衰竭-MODS-死亡

 -肺部合并细菌性感染严重并扩散-全身多重感染-败血症-MODS-死亡


这时,你说这个病人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是因为新冠吗?可是最后导致他死亡的明明是多重感染。是因为感染吗?可他一开始只是支气管哮喘而已。是因为哮喘吗?哮喘治疗得当的话病人明明还可以再活十几年的。请问这个病人到底是不是因新冠而死的呢?


一位医生朋友曾经说过一个比喻:人体就像一座城池,自身的免疫系统就是守卫的士兵,而各种基础疾病就是来攻城的敌军。靠着外援(各种药物/手术/介入/仪器等等手段)的帮助勉强维持了平衡,没有破城。这时候,敌方突然杀来一群生力军(新冠),战场局势瞬间恶化,最后城破了,请问第一个破门的是不是新冠,对这座城池的主人来说有区别吗?


更加可恨的是,我们本可以将新冠彻底隔绝在这片战场之外的。而偏偏有些人在绞尽脑汁的想要开门揖盗,让它加入进来,还不停的在说:死了是因为基础病,本来就该死了,不要怪新冠。这话你敢去对那些患者家属说吗?


0 5

打了疫苗就能高枕无忧,

真的吗?


尽管去年仅仅是半强制的应打尽打被骂得要死,什么没人权小白鼠之类的都出来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谈到清零的时候,总有许多人跳出来说只要打了疫苗就可以放开。这里,我们暂且不谈中国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实施强制疫苗的政策,不谈中国疫苗接种率也并未达到百分百,也不谈加强针比例并不算很高。我们就单独来说说,仅靠疫苗能够应付得了新冠吗?早在2020年疫情之初,NEJM上就有过关于新冠感染后抗体衰减的研究[21],中国也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发表于Nature medicine上[22]。



结果显示,相比之前的冠状病毒,新冠在感染后抗体衰减的速度是惊人的。SARS(非典)患者感染后体内抗体水平可以持续2年,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则可持续34个月,而新冠患者感染后2-3个月体内抗体水平即开始下降[22]。而NEJM的文章中则显示在患病后90天内,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呈指数下降[21]。



不过由于这两篇文章都是疫情初期的,样本数较少。而2021年的一篇文章则显示,感染新冠后抗体在前70天衰减下降速度较快、随后的下降速度就比较缓慢了。不同的抗体平均半衰期从42天到238天不等[23]。



而另一项针对新冠抗体水平的研究则发现,接种疫苗后与实际感染新冠后的抗体衰减速度很相似[24],两者的半衰期分别为65和58天。(即接种疫苗后65天抗体滴度减半)



而Lancet上一项专门针对疫苗的meta分析则显示,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疫苗6个月后,疫苗有效性水平有了明显的下降。其中预防感染的效力下降21%,预防出现症状的效力则下降了25-35%[25]



尽管不同文章的结果对新冠感染/疫苗接种后抗体衰减的速度和水平结论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新冠抗体是会随着时间慢慢下降的。疫苗并不意味着永久金身。现在想想,其实理解这一点并不需要看那么多论文,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就可以了: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的统计,英国的新冠疫苗接种情况如下[26]



至少接种一针的占92.6%,接种两针以上的占86.6%,接种加强针的占68.4%。平均每人接种疫苗数量为2.47针。


作为对比,中国至少接种一针的占90.47%,接种两针以上的占88.01%,接种加强针的约48%。平均每人接种疫苗数量为2.32针[27]。从数据上来说基本全面落后于英国。


而且,中国接种的主要是灭活疫苗,而英国接种的则是“更好”的mRNA疫苗。为什么在疫苗接种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之下,英国的确诊和病亡数字依然远超中国呢?


建议“共存派”和“mRNA疫苗拥趸”们先打一架分出个胜负来(不过我发现这两波人的重合度意外的高,难道这波是左手打右手,双手互搏?)


回到正题。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好理解:疫苗的保护效力并不是百分百,效力相对较高的也只能达到90%左右。而这个“90%”,并不是说100个人打了疫苗,有90个人就可以完全免疫病毒了。而是每个人在面临病毒传播的风险时,有90%的几率免于被感染。相当于一件闪避90%的神装。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闪避再高,被攻击的多了,也总有中招的时候。90%的10次方就只有34%了,20次方只有12%。即使不考虑随着时间流逝疫苗效力也会慢慢下降,在一个选择了共存的国家里,一个累计确诊人数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的国家里,每天会有多少次面临传染的风险?达到10次、20次传染风险又需要多久?我想这应该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在一个满街都有潜伏期、无症状、轻症的患者的环境下,即使有疫苗的保护,病毒的传播依然是难以控制的。


我甚至还没有说到,新冠的部分株系(比如B.1.351和B.1.1.7)可以造成突破性感染[30,31],或者逃逸体液免疫[28],亦或者是对抗体产生抵抗力[29]……



不过,鉴于这不是目前流行的主要株系,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看这几篇文章。


总而言之,疫苗虽然是应对疫情非常有效的一件武器,但是他不是什么杀手锏,也不是什么“最终兵器”。疫苗只是整个防疫体系中的一环而已。想要单独依靠疫苗来战胜疫情,就好像妄图依靠一件武器来翻盘整个战局一样,这样会死的有多惨,二战日军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注:以上内容只是为了说明,单靠疫苗是不行的,并不是否定疫苗的作用事实上疫苗在预防感染、降低重症率等方面的效果也是得到了充分证明的。该打还是要去打,而且尽量打加强针,三针的效果比两针强很多。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考虑打第四针(目前国内应该还不用,现在离第三针打完的时间还比较短。这条主要是针对在国外、离打完第三针时间比较久的朋友说的。国内的话,我估计下半年可能会考虑开始推广第四针)


0 6

清零无法长期持续,真的吗?


许多人认为,清零是无法长期维持的,因为你不可能一直把人封在家里不让出来。


问题是,我们并没有一直把人封在家里啊!在过去两年间绝大多数时间里、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难道不都是可以自由出行、旅游、出差交流的吗?我还记得2020年夏天,武汉解封后开了个水上乐园party,还在推特上把一堆人整破防了



包括在本校,除了20年春季毕业的一批同学受了很大的影响以外,之后的毕业、开学典礼什么的都是正常的吧?各类学生节、百团什么的基本也都是照常,去年的半夏也顺利举办了,难道这一切不正是得益于动态清零政策所营造的安全环境吗?



2021年半夏音乐节,可见当时许多同学连口罩都懒得戴。作为对比,半夏当天美国新增1万6千例。


当然,管控也是免不了的,不管哪个城市出了病例,都少不了一番折腾。大家记忆最深刻的估计就是21年11月份艺博馆阳性导致全校被封的事件了。因为事出突然,不少跨校区的同学都收到了牵连。校方的一些做法也引起了非常多的不满。但是,单从封控时间来说,最后不也是一个多星期就解封了吗?


的确,进入2022之后,随着Omicron的出现,防疫局势开始更加严峻。从年初的西安到现在的上海,管控时间一再刷新纪录。但是即便是封控时间最长的上海,到现在也就两个多月而已,为什么某些人一说起来,搞的好像已经两年没出过门了似的?这是在塑造某种“正确的历史记忆”吗?


如果上面那句话换成:封城是无法长期维持的。或许还算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问题是,我们也不是要一直封城啊?“动态清零”的精髓不就在于“动态”二字吗?通过短时间的管控,切断传染途径,同时筛查和隔离传染源,达到清零,实现对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保护,然后放开。


就拿今年以来爆发疫情的几个城市来说吧


先来看做得最好的深圳[32]:


今年2月底,深圳的疫情开始增多,于是深圳开始分区管控,减少人员聚集,随后一个星期,新增病例开始下降。然而3月12日、13日连续两天新增超过50(注意,仅仅是50例),于是深圳市政府当机立断决定实行管控(是管控,还不是封城),所有公交地铁停运,小区封闭管理。但是与此同时出租车、私家车等不受影响,外卖快递也还照常运行。同时在几天之内新设了上千个核酸检测点,保障核酸检测需求。靠着这些手段,深圳很快控制住了疫情,3月17日新增病例数达峰、随后开始下降,3月20日降至50例以下。随后在21日宣布解封,4月3日,在连续两天新增为0之后,深圳宣布实现完全清零[33]。从意识到出现可能风险、宣布管控,到疫情达峰、下降、解封,前后一共只有7天。靠着及时果断的决策、坚定有力的执行,深圳以极小的代价从一开始便压制住了疫情扩散的潜在风险。我愿称其为中国一线超大城市应对疫情的典范,教科书般的操作。


再来看做得一般的长春[32]:


3月1日,吉林开始出现疫情。3月10日开始,疫情开始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内大规模爆发传播。3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赴吉林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3月20日,长春宣布封城。经过3个多星期的艰苦奋斗,4月13日,长春宣布实现社会面清零。随后,4月28日,长春宣布解封。从封城到解封,前后历时39天。


再来说做得很不好,一度被人骂的狗血淋头的西安:


2021年12月23日封城,2022年1月10日社会面清零,2022年1月24日解封。前后一共32天。最后来看上海(图太多了,就不一个个贴了,仅列个时间线)


 3月1日,上海出现病例,普陀区某地划为中风险。

 3月11日,华亭宾馆疫情开始扩散。

 3月12日,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3月13日,上海六院暴动。

 3月13日,复旦等高校封闭管理

 3月16日,全市网格化核酸筛查

 3月23日,谢斌:上海之所以叫“魔都”, 是因为它总能在“打怪中升级”

 3月24日,张文宏:疫情拐点尚未出现,但形成拐点的条件已逐步具备[34]

 3月25日,张文宏:传播指数级的上升被打断,我们采取的不是封城策略,最终拐点必定会出现。[35]

 3月26日,上海为何不能封城?吴凡回应: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上海这个城市还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36]

 3月27日,上海宣布“鸳鸯封”。

 3月29日,上海依然没有高风险地区。

 3月31日,上海官方诚恳接受大家批评。[37]

 4月6日,上海母女来到杭州(可以说明此时上海依然有人员流动,仍未完全封城)

 4月7日,上海累计感染9万例,仍未划定高风险地区。

……我已经不想再继续统计下去了。


这中间还夹杂着各种魔幻事件,什么电话录音啦强制征用啦倒卖物资啦,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从最初的爆发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上海还没有从疫情中走出来。搞得怨声载道、天怒人怨。然后,迷幻的事情来了: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封城、清零政策的锅。


拜托,上海要是真的严格执行封城了,会搞成现在这个样子???要是像深圳一样一开始就坚决果断的管控,那么疫情根本不会扩散开。


退一步,如果上海3月底宣布的“封城”,要是能像长春西安一样坚决执行,那么疫情也应该在4月底5月初之时就彻底完结,然后解封了。如果说,一件事,深圳能办的很好,长春西安磕磕绊绊也能办成,而上海办不好。我们会说这是上海的问题,而不是中国的问题。


同样的,一项政策,深圳执行的很完美,长春西安也达成了目标,而上海至今望不到头。我们会说这是上海的问题,而不是政策的问题。上海搞到现在,两个多月了居然还没有彻底平息,正是说明了: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幻想着低成本解决问题,不敢果断下定决心,最后的结果一定是问题越拖越多、危害越拖越大,最后付出加倍的代价,甚至要全国人民一起来填它挖下的大坑。


如果用扁鹊的典故来做个比喻的话[38],深圳就是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的时候治好了病。长春是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的时候治好了。西安是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的时候治好了。而上海,就像那个一直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隨才想起来后悔的蔡桓公。可惜,已经悔之晚矣。



0 7

继续清零下去会经济崩溃,

真的吗?


这也是被共存派常提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条理由了。许多人把“要清零还是要经济”作为一个对立的选项。


问题是,如果共存了,经济真的能好吗?如果是2020或者2021,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不存在的。


2020世界主要国家GDP增长——

(老图了,后来做过修正,数据不完全准确,不过意思是一样的)


如果说2020全世界都受到了疫情的很大冲击,措手不及所以出现衰退,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意义,也说得过去。2021年不出意外全世界都迎来了一波复苏式的增长,不少国家都创了数年甚至数十年来的增长新高,比如美国,5.7%的增长,创下了1984年以来的最高值。那么2020-2021两年世界主要国家GDP平均增长怎么样呢?


中国依然甩开一截。


我想,2020-2021年间,靠着坚决有力的清零政策,中国维持了社会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这一点是所有人都无法否认的。21年由于全球其他国家都深陷疫情困扰,而唯一完成了清零的中国成了仅有的可以保持产业链稳定的国家,还趁此机会还迎来了一波发展,不少做外贸的还小发了笔财。


唯一的问题在于,2022年了,随着Omicron的流行,之前的经验还继续适用吗?


直接来看数据吧。2022年,我国全年GDP目标增速5.5%,一季度4.8%。[39]



作为对比,美国一季度-1.4%……[40]



但是,如果你看到有媒体因此开始渲染美国要完的话,那就是骗小白了。中国和美国的统计方式都不一样,怎么可能直接对比。


那么,我们来将统计方法统一一下:


按照美国的统计方法,季调环比折年率(seasonally adjusted estimates at annual rates),即经过季调后计算相邻两季度的比值再折合年化。那么美国一季度是-1.4%,而中国则是……5.2%怎么好像差距还更大了?


如果按照中国的统计方法就比较简单了,同比(from a year earlier),即同前一年同季度对比。那么美国一季度是3.6%,中国是4.8%。这下看起来差距小多了。


然而问题是,美国的前值是0.5%,而中国的前值是……18.3%[41]



不过中国20年一季度因为疫情导致衰退,所以21年才异常的高,那么我们来算一下三年平均:中国(1-6.9%)(1+18.3%)(1+4.8%)^1/3,年均约4.9%,美国(1+0.6%)(1+0.5%)(1+3.6%)^1/3,年均约1.5%。好像无论这么算都无法说明共存之后的经济会比清零好啊


再来看英国,3月份GDP-0.1%,2月0%,一月0.8%[42]



英国一季度GDP总计增长0.8%,远超美国-1.4%,由此可知,美国的开放程度还是不够,应当继续加大开放力度!


当然,光看GDP不能完整的体现经济状况,还需要观察一些其他的指标。尤其是和个人息息相关的工作、就业、收入等等。


比如说,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虽然美国劳动人口中有超1亿人患有新冠后遗症,因新冠后遗症导致无法工作的达到110万人,目前工作岗位空缺超过1000万人[43]。但是失业率降低了啊,目前只有3.6%[44],是近几年的新低,赢!



再比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虽然从去年以来通货膨胀、物价上涨[45],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46],但是人均名义收入在不断的上升,最近两个月分别上涨高达0.5%和0.7%[47],再赢!



又比如,虽然疫情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飞速扩大[48],但是制造业的库存和订单在不断回暖[49],三赢!赢麻了!



反观中国,虽然一季度出口强劲、贸易顺差大幅扩大,cpi也一直保持在1.5%上下的水平[50],但是失业率上升至5.5%[52],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更是从去年同期的13.7%下降至只有6.3%[51],输麻了!



回到正题。


疫情给全世界的经济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全世界都面临着衰退的风险,这不单单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我们都很难再回到疫情前那“美好”的状态了。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当下的局面中,选择一条最好的道路。然而,即使是从经济方面来说,“共存”依然无法显示出比“清零”有什么优势,相反,因为疫情传播对劳动人口的杀伤、对产业链的影响,“共存”之后的经济状况甚至可能更糟糕。前些天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的时候,在校内论坛上几乎是一片冷嘲热讽,这也很正常,大家都对经济下行心怀着不满。然而,就没有人想过,假如中国没有选择清零,而是采取了和美国类似的政策,那么一季度增长会不会也如美国那样是负增长呢?4.8%尚且被冷嘲热讽,负增长的话,到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呢?


不要觉得这很遥远。一季度的数据只到3月,而4、5月份,由于上海的一系列操作,可以预见二季度的经济数据会极其难看,归零甚至直接变负我都不会奇怪。然而,这一切要怪谁呢?我估计到时候网上又少不了一波对清零政策的阴阳怪气。


再复读一遍前文好了,上海搞到现在,正是说明了: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幻想着低成本解决问题,不敢果断下定决心,最后的结果一定是问题越拖越多、危害越拖越大,最后付出加倍的代价,甚至要全国人民一起来填它挖下的大坑。你不认真对待疫情,疫情就会狠狠的给你一耳光,给你血的教训。从医疗卫生、到社会、到经济,莫不如是。


(由于我不是相关专业的,本节经济方面的内容得到了@磊磊1010与@悠远的苍穹的帮助和指点,在此致谢~)


0 8

病毒是无法战胜的,真的吗?


我在不止一个讨论下见过诸如“人不可能战胜自然,迟早要共存”“反正你也消灭不了病毒,不如早点放开”这种带有极强投降主义的观点。虽然我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有这种躺平摆烂式的想法,但还是来专门说说,病毒是可以战胜的吗?确实啊,即使现代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疾病来说依然很难说得上“治愈”。对于医生来说,依然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而具体到传染病领域,至今为止能够称得上完全被人类消灭的,似乎也只有天花了。然而,“战胜”和“消灭”是一个概念吗?我们来看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53]



这上面不少疾病都堪称鼎鼎大名,比如排在最前面的鼠疫、霍乱,都在历史上带走了无数的生命,然而,现代人却很难直接体会到这些疾病的恐怖之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极少见到这些疾病了。连续十几年中国的鼠疫、霍乱死亡数不是0就是个位数。


然而,这一切并不是轻松得来的。就在一百年前,东北地区还在发生着鼠疫大流行,建国初期,北京城里鼠疫、霍乱、结核、白喉等等都有流行。1961年第七次霍乱全球大流行我国也受到波及,一直到80年代在南方地区还时有发生。


那么我们是怎样战胜这些疾病的呢?靠“共存”吗?


并不是,就是应对传染病的老三样: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你能说我们“消灭”了鼠疫和霍乱吗?似乎并没有,那些病原体依然存活在自然界中,时不时还会发作。然而,如果说我们“战胜”了鼠疫和霍乱,似乎不为过吧?


即使不说那么遥远的,就拿新世纪才发生的,同为冠状病毒的非典来说,我们“消灭”了非典吗?并没有。但是可以说,我们已经“战胜”了非典。那么,新冠究竟有什么特殊性,以至于我们现在想的不是怎么战胜它,而是想怎么与它“共存”呢?因为它死亡率低吗?并不是,第一节就已经说过这个问题了。


ps:霍乱都不用2300美元一盒的paxlovid,只需要补液+抗生素治疗,病亡率就低于1%[54],比新冠还略低,甚至2020年更是0死亡[55],为什么没人想要和霍乱“共存”呢?


pps:同为乙类传染病的梅毒和淋病,我查了下,2020年中国梅毒患者病亡率0.012%,淋病死亡率为0,比新冠低多了[55],有没有人愿意和这俩“共存”一下?



0 9

上海乱象


最后,来说说上海的一系列乱象。


在我看来,上海疫情发展到今天、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出现大量的乱象,根源在于两个维度:政策方向和政策执行;而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蠢和坏



别的不说,上海到目前为止,因防疫中失职失责等原因,累计处分了20多位干部,其中最高为处级[56]。作为对比,湖北当年在疫情中累计处分3千余疫情防控失职干部,含厅局级10多人,县处级100多人[57]。



(而到目前为止,在对病毒已经有充分了解、成熟经验的前提下,上海此轮疫情感染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年的武汉,造成的恶劣影响在我看来更是超过。)就连我个人认为已经做的非常完美的深圳,也有8人因防疫失职被免[58]。


难道上海就真的没有什么问题吗?



在一个月前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想了解一下大家对上海疫情的看法,当时我天真的觉得“幻想共存“精准防控”、没有在一开始及时采取坚决的管控政策清零,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是主要问题。但是现在,从越来越多后续爆出的证据回过头去看,我可能想得简单了。无论是政策方向的决定者中还是实际政策执行者中,坏的人、装成蠢的坏人都有不少。


10

结语


说起来,我自己也算半个医学生,我的一个室友是公卫的,实验室里有师姐是邵逸夫的临床,平时聊的比较多的朋友基本也分布在医学院各个下属学院和医院。说起疫情,大家一致同意的一个观点就是:从医学(或者说科学)的角度来说,清零、防控是应对疫情的不二法门。而且是多防控优于少防控,少防控优于不防控,有一分的防控便能起到一分降低疫情传播和损失的效果。反而是支持放开的理由,基本集中在诸如政策执行力、民众接受程度、防疫成本等等这些“政治”上的理由。而到了网络上,反而变成了“共存派”在大谈尊重科学,不要政治化。这真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同时也哭笑不得。


本文中所有的论文、数据、统计全部来源于公开的资料。其中不少的结论恐怕也早有许多科普向的up主、答主之类说过了。我相信从疾控中心的专家,到做出决策的中央领导人,他们能够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远比我更加丰富,分析的能力和水平也远比我要更高。做出“清零”的决策一定是综合考量了各种信息之后,得出的最优解。毕竟,从目前所有的研究和数据来看,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选择了“放开”、“共存”之后,变得比原来更好了。如果“共存派”能找到一个反例,欢迎不吝回帖赐教。


对于包括浙大同学在内的绝大多数年轻人,新冠的危害确实是非常轻微、病死率很低的。然而,对于全社会来说新冠造成的死亡率又很高。因此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支持共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公共利益出发则应当选择清零。又或者对于一些行业,比如旅游、酒店、餐饮等等出于自身的生意会支持取消管控,而病毒传播、疫情扩散会导致损失大量社会财富又使得从公共利益出发会选择管控。


我认为每个人、每个团体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去摇旗呐喊、为自身争取利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试图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混淆,将自身利益说成是公共利益,甚至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就是应当警惕和抵制的了


如果说像疫情初期那样,清零要钱,放开要命,那么大家都能拎得清轻重。但是如果像现在这样,清零要的是我的钱,放开要的却是别人的命,那么,一些人就开始蠢蠢欲动、频频鼓噪了。


必须要承认,新冠疫情给我们,包括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从医疗卫生系统,还是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这种冲击是剧烈而负面的,因此带来的巨大落差使得许多人都积累着相当多的不满,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我们有多么的怀念疫情前的状态,都要明白一点,世界已经不可能回到疫情前的状态了。即使我们真的取消一切防疫政策,假装它不存在,病毒也不可能凭空消失。因此,去比较“疫情前的中国”和“当下的中国”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是把头埋进沙子里骗自己而已。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当下的局面中,选择一条最好的道路。即使,这条“最好”的道路依然远远不如疫情前,我们也别无选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考虑“理论”中乌托邦的情况,仅针对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国家采取的实际政策来说,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当然,第一名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并不意味着没有错误、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空间。但是,这种改进一定是一种全新的、更好的道路,而不会是连现行的清零政策都不如的“放开”与“共存”。我们应当欢迎所有抱着科学和求是的态度,讨论和设想这条新的道路与政策的尝试。但是,如果仅仅是以“外国爹说清零无法持续”、“爸爸国都已经放开共存了怎么就你还在逆行”之类的理由就要求中国也倒行逆施,选择共存放开的话,就不要怪被别人骂跪久了站不起来,是病毒爱好者,甚至殖人、耗材、50w了。



从最初的武汉,到今年的深圳、长春,甚至包括应对的不怎么好的西安,中国人民已经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过了:面对疫情,我们可能会手足无措、可能会损失惨重、可能会出现乱象,但是,只要我们真的下定决心,真的想要的话,我们是一定最终可以战胜疫情的。 然而,那么为什么疫情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在两年前那个冬天,中国倾尽全国之力将疫情压制下去的时候,如果全世界都能像中国一样万众一心的话,这场疫情本可以、也本应该如非典一般在2020年夏天就迎来终结的。那么,究竟是谁,让我们到现在都还被迫承受着种种的不便?


答案很简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双方,从来都不是“人类”与“病毒”,而是全世界坚持科学抗疫的人们,与全世界的“共存派”“病毒爱好者”们



END

参考文献及资料:

[1] Nyberg T , Ferguson N M , Nash S G ,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isks of hospitalisation and death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omicron (B.1.1.529) and delta (B.1.617.2) variants in England: a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2022, 399(10332):1303-1312.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2)00462-7

[2]https://coronavirus.data.gov.uk/details/deaths

[3]https://coronavirus.jhu.edu/us-map

[4]https://www.cdc.gov/flu/about/burden/2018-2019.html

[5]https://coronavirus.jhu.edu/data/mortality

[6]https://www.cdc.gov/flu/weekly/index.htm

[7]https://gis.cdc.gov/grasp/fluview/mortality.html

[8]https://www.who.int/data/stories/the-true-death-toll-of-covid-19-estimating-global-excess-mortality

[9]COVID-19 Excess Mortality Collaborators. Estimating excess mortality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VID-19-related mortality, 2020-21 .[J]. Lancet. 2022;399(10334):1513-1536.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2796-3

[10]GBD 2019 Diseases and Injuries Collaborators. Global burden of 369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J]. Lancet. 2020;396(10258):1204-122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925-9

[11]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coronavirus-excess-deaths-estimates

[12]https://www.economist.com/graphic-detail/2021/05/13/how-we-estimated-the-true-death-toll-of-the-pandemic

[13]https://ourworldindata.org/grapher/excess-deaths-cumulative-per-100k-economist

[14]https://www.cdc.gov/nchs/nvss/vsrr/covid19/excess_deaths.htm

[15]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2019-nCoV-EHS_continuity-survey-2022.1

[16]https://baike.baidu.com/item/NHS

[17]https://www.nuffieldtrust.org.uk/news-item/nhs-performance-summary-february-march-2022

[18]https://www.nuffieldtrust.org.uk/news-item/nhs-performance-summary-january-february-2022

[19]https://www.nuffieldtrust.org.uk/news-item/nhs-performance-summary-december-2021-january-2022

[20]https://coronavirus.jhu.edu/data/hospitalization-7-day-trend

[21]Ibarrondo F J , Fulcher J A , Goodman-Meza D , et al. Rapid Decay of Anti-SARS-CoV-2 Antibodies in Persons with Mild Covid-19[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3(11):1085-1087.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3.013

[22] Long Q X , Tang X J , Shi Q L , et al.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al assessment of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s[J]. Nature medicine, 26, 1200–1204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0965-6

[23]Wheatley A K , Juno J A , Wang J J , et al. Evolu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 mild-moderate COVID-19[J].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 1162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1444-5

[24] Khoury, D.S., Cromer, D., Reynaldi, A. et al. Neutralizing antibody levels are highly predictive of immune protection from 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 Nat Med 27, 1205–1211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1-01377-8

[25] Feikin DR, Higdon MM, Abu-Raddad LJ, et al. Dur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OVID-19 disease: results of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J]. Lancet. 2022;399(10328):924-94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2)00152-0

[26]https://coronavirus.data.gov.uk/details/vaccinations

[27]http://www.gov.cn/xinwen/2022-03/26/content_5681691.htm

[28]Garcia-Beltran WF, Lam EC, St Denis K, et al. Multiple SARS-CoV-2 variants escape neutralization by vaccine-induced humoral immunity [J]. Cell. 2021;184(9):2372-2383.e9.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3.013

[29] Wang, P., Nair, M.S., Liu, L. et al. Antibody resistance of SARS-CoV-2 variants B.1.351 and B.1.1.7. Nature 593, 130–13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398-2

[30]Bergwerk M, Gonen T, Lustig Y, et al. Covid-19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in Vaccinated Health Care Workers. N Engl J Med. 2021;385(16):1474-1484. https://doi.org/10.1056/NEJMoa2109072

[31]Gupta RK, Topol EJ. COVID-19 vaccine breakthrough infections. Science. 2021 Dec 24;374(6575):1561-156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l8487

[32]https://voice.baidu.com/act/newpneumonia/newpneumonia

[33]https://www.163.com/dy/article/H48UFCRT05158VDP.html

[3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142440170263235

[35]https://m.gmw.cn/2022-03/25/content_1302864963.htm

[3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338809902029342

[3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820125909888908

[38]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3%E7%96%BE%E5%BF%8C%E5%8C%BB/1488506

[39]https://mp.weixin.qq.com/s/6u83dr1_5kCGy1W0MhdLFA

[40]https://www.bea.gov/news/2022/gross-domestic-product-first-quarter-2022-advance-estimate

[41]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4/t20220419_1829785.html

[42]https://www.ons.gov.uk/economy/grossdomesticproductgdp/bulletins/gdpmonthlyestimateuk/march2022#monthly-gdp-data

[43]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jolts.nr0.htm

[44]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empsit.nr0.htm

[45]https://www.bea.gov/data/personal-consumption-expenditures-price-index

[46]https://www.bea.gov/data/income-saving/disposable-personal-income

[47]https://www.bea.gov/data/income-saving/personal-income

[48]https://www.bea.gov/data/intl-trade-investment/international-trade-goods-and-services

[49]https://www.census.gov/manufacturing/m3/prel/pdf/s-i-o.pdf

[50]http://www.gov.cn/shuju/hgjjyxqk/detail.html?q=1

[51]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4/t20220418_1829721.html

[52]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204/t20220419_1829869.html

[53]http://www.npc.gov.cn/npc/c238/202001/099a493d03774811b058f0f0ece38078.shtml

[54]https://m.gmw.cn/baijia/2020-06/19/1301300600.html

[55]http://www.nhc.gov.cn/jkj/s3578/202103/f1a448b7df7d4760976fea6d55834966.shtml

[5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309094364335454

[5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5911223737322812

[5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611275941395028

点评 :

说起来,我自己也算半个医学生,我的一个室友是公卫的,实验室里有师姐是邵逸夫的临床,平时聊的比较多的朋友基本也分布在医学院各个下属学院和医院。说起疫情,大家一致同意的一个观点就是:从医学(或者说科学)的角度来说,清零、防控是应对疫情的不二法门。而且是多防控优于少防控,少防控优于不防控,有一分的防控便能起到一分降低疫情传播和损失的效果。反而是支持放开的理由,基本集中在诸如政策执行力、民众接受程度、防疫成本等等这些“政治”上的理由。而到了网络上,反而变成了“共存派”在大谈尊重科学,不要政治化。这真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同时也哭笑不得。

本文中所有的论文、数据、统计全部来源于公开的资料。其中不少的结论恐怕也早有许多科普向的up主、答主之类说过了。我相信从疾控中心的专家,到做出决策的中央领导人,他们能够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远比我更加丰富,分析的能力和水平也远比我要更高。做出“清零”的决策一定是综合考量了各种信息之后,得出的最优解。毕竟,从目前所有的研究和数据来看,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选择了“放开”、“共存”之后,变得比原来更好了。如果“共存派”能找到一个反例,欢迎不吝回帖赐教。

对于包括浙大同学在内的绝大多数年轻人,新冠的危害确实是非常轻微、病死率很低的。然而,对于全社会来说新冠造成的死亡率又很高。因此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支持共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公共利益出发则应当选择清零。又或者对于一些行业,比如旅游、酒店、餐饮等等出于自身的生意会支持取消管控,而病毒传播、疫情扩散会导致损失大量社会财富又使得从公共利益出发会选择管控。

我认为每个人、每个团体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去摇旗呐喊、为自身争取利益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试图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混淆,将自身利益说成是公共利益,甚至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就是应当警惕和抵制的了。

如果说像疫情初期那样,清零要钱,放开要命,那么大家都能拎得清轻重。但是如果像现在这样,清零要的是我的钱,放开要的却是别人的命,那么,一些人就开始蠢蠢欲动、频频鼓噪了。

必须要承认,新冠疫情给我们,包括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从医疗卫生系统,还是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这种冲击是剧烈而负面的,因此带来的巨大落差使得许多人都积累着相当多的不满,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我们有多么的怀念疫情前的状态,都要明白一点,世界已经不可能回到疫情前的状态了。即使我们真的取消一切防疫政策,假装它不存在,病毒也不可能凭空消失。因此,去比较“疫情前的中国”和“当下的中国”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是把头埋进沙子里骗自己而已。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当下的局面中,选择一条最好的道路。即使,这条“最好”的道路依然远远不如疫情前,我们也别无选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考虑“理论”中乌托邦的情况,仅针对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国家采取的实际政策来说,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当然,第一名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并不意味着没有错误、没有可以继续改进的空间。但是,这种改进一定是一种全新的、更好的道路,而不会是连现行的清零政策都不如的“放开”与“共存”。我们应当欢迎所有抱着科学和求是的态度,讨论和设想这条新的道路与政策的尝试。但是,如果仅仅是以“别人都说清零无法持续”、“别国都已经放开共存了怎么就你还在逆行”之类的理由就要求中国也走回头路,选择共存放开的话,就不要怪被别人骂跪久了站不起来,是病毒爱好者,甚至殖人、耗材、50w了。

从最初的武汉,到今年的深圳、长春,甚至包括应对的不怎么好的西安,中国人民已经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过了:面对疫情,我们可能会手足无措、可能会损失惨重、可能会出现乱象,但是,只要我们真的下定决心,真的想要的话,我们是一定最终可以战胜疫情的。 然而,那么为什么疫情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在两年前那个冬天,中国倾尽全国之力将疫情压制下去的时候,如果全世界都能像中国一样万众一心的话,这场疫情本可以、也本应该如非典一般在2020年夏天就迎来终结的。那么,究竟是谁,让我们到现在都还被迫承受着种种的不便?

答案很简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双方,从来都不是“人类”与“病毒”,而是全世界坚持科学抗疫的人们,与全世界的“病毒爱好者”们。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深井
创建日期: 2022-05-12 03:10:17 UTC
更新日期: 2022-05-12 03:10:1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40)

标题 :
揭秘纽约客记者樊嘉扬精通的权力运作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樊嘉扬,出生在重庆,幼年移居美国,现为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用并不客观中立的“春秋笔法”多次写不实报道抹黑中国。其名言包括“我的中国脸是个累赘”,并曾在对大刘的访谈文章中将中美关系比喻为落后的地球人vs高度发达的三体人的对抗,并揶揄大刘的爱国情怀。

一边对美国白人跪舔,一边暗戳戳诋毁中国人。当疫情来临,警方为防疫考虑强行拖走了母亲的护工,她只能发出母亲悲惨的图片在推特上求助时,没有几个中国人同情也是自作自受。此时,她并不记恨在街头谩骂她的白人,而是专门写了篇文章讨伐中国的网民。她的文章《我和母亲如何成为中国的政治宣传工具》(How My Mother and I Became Chinese Propaganda)讲述了她的成长,从中可以窥视她这种双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是保姆的女儿寄人篱下,她从小就学会了忍让白人的歧视和谩骂。但是又因为逃离了中国这个她眼中落后野蛮的国家而沾沾自喜。在香港,她支持对她施展暴力的暴徒,她迎合美国一些人的观点称中国是导致病毒蔓延的罪魁祸首。她为了让医院优待母亲,利用记者的影响力获得捐赠物资。在推特上发布悲惨图片求助,并成功引起政府官员的注意,她认为,这就是权力的运作方式。

樊嘉扬不愧是一个善于权力运作的利己主义者。她是高华人群的典型代表,以自己身为华人华裔而羞耻,以跪舔为精神生活。试问,就这样的人,谁会尊敬他们呢?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5-02 19:34:29 UTC
更新日期: 2022-05-02 19:34:2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9)

标题 :
[时事热点] (魔都疫情笔记)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小观察
类别 :
社会
内容 :

按:本版面允许谈一点未成型的观察和看法,于是可以在此写一点自己经历的和一些观察;确实还不成型,希望各位坛友多给出建设性改进意见,或者直接给提纲挈领一下,多谢!



魔都这次尚未过去的疫情,暴露了无数问题以及隐患。3月底和朋友交流的时候,朋友乐观的说上海这次没问题,肯定和武汉那次不一样;我比较悲观的说,估计最后都一样。  现在看来当时我还是乐观了,不但不一样,而且问题严重程度超出好多。



阴暗面的各路信息已经很多很多,本文不再涉及;只是想就几个实际的细节,具体谈谈现在社会面流行的观点:上海的问题是不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争?





第一个案例:


时间是4月1日,上海刚推出鸳鸯锅封控措施不久,封控各区域居民足不出户,物资供应由所在社区统一分配保供企业。 我所在小区被分配给了一家大型超市(简称A超市),开始运作几天后出现问题,该超市并未及时供应,小区里部分居民的物资出现第一次紧张状态。


经核实,发现问题:区委划分保供企业对口所辖街道的时候,由于对具体情况不了解,将我小区划给了A超市;实际上由于地理管辖并非豆腐块那么整齐,而是犬牙交错的地理形势;我小区距离B大型超市和C小型超市更近(都不足200米),A超市反倒距离我小区超过2公里;而且封控措施一开始,A超市和我小区之间有2道封控检查关口。  


物资供应不足的时候,街道办致电A超市;对方回应说:

1.我们货源足够但是运力不足。没有足够的车,也没有足够的装运人员;这是事实,当时A超市绝大部分员工也都被封家里了。

2.不能送货到小区,请你们小区自行准备货车来拉; 这其实是因为中间的两道关卡要各种手续,费时费力,到了小区还要卸货,费人。



无钱无权的街道办除了向上反映没有别的办法,而当时上海已经四处火起,上级都自顾不暇了。于是街道办转告居委会;居委会无奈,转而联系距离更近的B大型超市,B反应很快说物资马上送到;可惜运气不好:B超市确实也是人员不足,好几车物资只能由少数几个人板车拉过来,暂时堆放在小区门口;当天晴空烈日,运送来的物资里有一批肉类因为高温出现了少数腐坏。  小区居民收到后众怒,集体投诉B,给出N多差评;  B超市态度不错,收回了肉类并全额退款,承担了全部经济损失。  只是从此之后,对我小区的物资供应开始很不积极,属于屡求不应、置之不理的状态。至于是不是真的不能供应,只有天知道,反正混乱时期,想找理由随手一大堆,其他小区巴不得B专注供应他们呢。



这次风波又耽误3-4天,小区里部分居民物资再次告急。居委会无奈,组织了志愿者团体群策群力。大家说不如联系C超市,但发现两个看起来棘手的问题:

1.C超市不在我小区的保供名单里,按理说无资格向我小区供应物资;

2.我们没有C超市的联系方式,这个很好玩,小区里无数人去过无数次,但不知道联系方式;送货电话没人接,微信号没人知道。


票太和我就在这个群里,于是建议先走通渠道1:紧急联系街道办,先帮助C超市取得保供资格的认可。街道办能联系到的负责人也都表示不知道上级是谁负责此事,多方询问无果。


同时我们开始尝试联系C超市,最后解决方式也很绕路,但不复杂:C超市隶属于国际大型超市集团,总部在欧洲;于是我们从欧洲官网获取中国区域物联系方式,再获取上海、再获取C门店具体负责人电话。  门店负责人表示:有货源,但没有运送货车;因为此时上海所有货车运送都需要有资格审批,C超市没拿到货车资格通行证。  我们电话里直接说:就150米,要啥货车? 对方恍然大悟:对哦!我们可以用三轮车拉过来!  



问及保供资格问题时,C门店负责人表示也不知道上级是谁负责此事,每天电话无数,只是不断接到通知。这也是真实的,平时不联系,根本不记得。我们建议将48小时内她自己接到的所有陌生电话清单全部截图出来发给我们,大约100多个号码;然后小区内志愿者简单一分配,大家分头去打,找到了一个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到电话后对方表示很诧异:“啊? C超市居然不在你们小区保供企业名单里?奇怪啊...好的! 马上研究,尽快给你们答复!”当天晚上得到回复:C超市已经获批进入我小区保供名单。  这个步骤的有趣点,就在于负责人一听说都觉得诧异,然后没有任何阻力就审批通过了。 只是信息不对称,而已。  



当天到现在,物资供应问题解决,全小区居民富足谈不上,温饱没问题。 一周后,C超市门店内某员工阳性,被取消保供资格;于是我们使用老方法搞定了D超市,套路一样不再赘述。 到距今十天前上海物资供应大幅恢复,政府发放物资次数、数量、质量都有明显提升,小区居民的物资略处于丰盈状态。



这个问题的出现和解决,讨论的焦点最后都会落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利弊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一切物资统配统购,属于饿不死但是对质量不满意的状态,也很不利于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时代,任何计划遗漏的市场空白,都会被追逐利润的资本快速弥补。  而我们小区面临的问题,恰恰是两个经济模式的结合点:平时市场经济运转良好,货源充足随时货比三家,小区居民买个鸡蛋也要分出零头和个数,一片欢乐祥和; 一旦进入到灾难时期,人员物资的自由流动被暂时打断,市场经济突然休克,需要计划经济赶紧站出来填补空缺的时候,才发现长久不用的管道不仅是生锈,甚至于都严重堵塞或者废弃了。 于是,一片大乱。


在此大乱之际,以基层人员本就不是很高的素质,需要迅速承担比原有职责大几十倍的工作压力,为数不多的人力资源还不断减员,出现各类差错就是大概率事件了,精神崩溃也是屡见不鲜,由此诞生的怨言牢骚甚至于各类电话录音、视频等等现象,其实都是必然的。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我所在小区物资供应不足,只是中间打通了几个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作为当事人之一,我没看到有任何人贪腐或者故意不作为,只看到了信息不对称,以及疲于奔命带来的各类工作滞后和巨细事务太多带来的抓不住重点。 所以,我对基层各级工作人员没有怨言。


未必能说这件事在上海具有典型性,但感觉应该不在少数。 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贪腐来归因的,换个角度表述,贪腐未必会带来效率低下问题,组织失灵就一定会。  





第二个案例:


街道办下辖小区的组织机构是居委会,小区业主的联合组织叫业委会,小区里平常负责运营基本工作的叫物业(维护保养、清洁卫生、保安等)。  居委会管理物业,业委会可以罢免物业;(物业很可怜,两边都是婆婆,一直受夹板气)    我小区居民4000余人,居委会只有5人,物业20余人,业委会只代表居民向居委会、物业传递意见,没钱也没权,一封控都蹲家里出不来。  平日一切正常,三方互相发发牢骚也都是小事;  灾难时期忽然发现,居委会5人+物业20余人(他们中间也有确诊被隔离或拉走的)根本支撑不了4000多人的服务量。




接下来要谈的是我们居委会主任,一位大妈的事迹。  大妈平日给我小区居民的印象是:没印象, 因为极少和她打交道;大妈不住在本小区,疫情以来一直在物业办公室打地铺;但这次疫情以来,大家伙对她的印象可谓深刻了许多:


比如说,4月5-10日那几天,鸳鸯锅被废止后改成全域静止,但很多人按照上海市政府的通知只存了几天的菜;同时麦德龙等超市已经恢复线下营业,很多居民要求出小区购物,当时如持有单位介绍信或者小区出门条即可出小区。居委会主任有权力给小区居民开出门条,合理事由大约两个:1.治病;2.买药类或急需物资。 这位大妈当时对出门条卡的那叫一个滴水不漏:一张都没有开出。  所有以治病为由的,都需要她亲自审核具体的病历;所有其他事由一律被断然拒绝。  大妈后来在小群里说到:我知道不彻底卡死,本小区就一定不能清零!  假病历逃不过我的眼睛! 上海这帮人做事方式,我不信他们不买物资就能饿死人!


后来知道:大妈当年是某知名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十九年前参加过sars的一线防控工作。  她确实能精准判断出外出就医的真实必要性,也敢于赌一把各家物资的真实储备情况不至于立刻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更勇于承担比政府更严格程度的封控所带来的风险。  她赌赢了,至今为止,本小区无一例因耽误就医导致的严重事故,也无一家饮食难以为继的惨烈事件(当然,邻居们也一直都在互助),目前已经从封控区连降两极变成防范区,在周围小区里算是优秀示范。


同时间段(4月4.5-10)那几天先后出现的,上海普陀麦德龙超市里人山人海的购物人群(购物出门条),浦东某条高架路的堵车现象(医疗出门条),其实多数都是无数小区不负责任的居委会主任滥开出门条的后果。



业委会很多成员在不少事情上对大妈是颇有微词的,比如小区居民自己集资一笔款项,准备用于消杀防疫物资的购买,或者单独聘请消杀队伍来小区消毒,大妈得知后立刻表态:所有款项的支出必须得到居委会的批准。屡次问及缘由,大妈都语焉不详,后来模糊表示:出了问题你们啥事没有,我可以是要吃官司的!  还有其他不少事情,大妈也是先期否决也不回复,信息很不透明。  想加她微信绝不通过,联系她只能打电话,但电话经常占线,发短信也是24小时左右才回复,有些甚至就不回复。



所以对这位大妈,我们真不知道如何评价才好。



如果根本解决问题,我希望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1.居委会主任的工作职责和权力,对于平时和战时状态,要清晰的划分出来;紧急授权的时候就一定要追加权力,并赋予一定的免责幅度。 同理,绩效评估也必须将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划分到准确的比例,并给与清晰的上升通道和激励政策,避免成为养老岗位;


2.疫情常态化防控不能简单依靠居委会和街道办,基层组织的预备役计划要更完善,战时的核酸筛查、封控措施、物资供应和舆论监控四大方向,都要有成熟的征召计划和熟练的预案准备,每个岗位的素质要求和责权利都要形成具体预案,并事先多次演练。



上海具备以上素质的人选,绝对是全国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只是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魔都,这一条渐渐被人淡忘了。 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用一点点市场化的手段,去维持这样的一支预备役部队呢? 只要有机制和演练程序即可,基层人员不必固定,但居委会作为小区该计划的最高领导者,要做到熟练级别。





第三个案例:志愿者


疫情一起,居委会、物业立刻四处火起捉襟见肘,不久后志愿者就迅速站出来承担起很多责任。 作为其中一份子,想谈谈其中具体几件事情:


1.小区内做核酸,早期只通知一个时间段和一个集中地点,到时人山人海,相互传染几率大增:后来改成志愿者大白和医护在各楼栋中移动,到楼下喊每个单元下来做;结果居民们有的早有的晚,还有的迟迟不来;外地医护必须赶时间,因为全套防护服的防护时间有限(6-8小时),当天还要赶回外地,因此到点就不愿意等人。志愿者大白就需要每天催人下楼,挨个按门禁系统,不免语气焦急。 亲眼目睹一次,A楼栋居民大部分做完后还有一家子下不来;B楼栋居民不耐烦等,就开始排队做;A楼栋那几个遗漏下来后,大大咧咧就插队到最前面,B楼栋排队的行列大怒就开始吵架;本地志愿者大白上前劝解,被两边一起骂个狗血喷头,我们只能劝开; 两位被骂的大白眼泪汪汪,面罩里一片雾气。  转头吐槽几句后,赶紧去喊C楼栋的居民下楼。我很想拥抱他们一下,但不能,还要保持两米距离。


2.本单元原来的楼长是一位居委会负责清洁的大妈,文化水平不高,平日做事情也屡有小气抠门。 疫情以来,不少家庭有买药需求,就托付给她带着清单去附近医院(处方药)或药房拿药(OTC)。这个过程里大妈是需要自己先垫付药费的,回来再凭单据在群里找居民们拿钱。大妈文化水平不高,对药名字也记得不是很牢靠,有一次按照某居民要求买回来某处方药,居民一看大怒:“这不是上海本地产的药怎么能吃啊?”  这是原话一字未改。其实是同一款药,只是产地不同,药效是不是有很大区别不知道,只知道医院是不给退钱的。  总价1000多元的药,大妈暗自饮泣,只能自认倒霉。志愿者团体得知后,在小群里一起商议:我们凑钱给大妈补上吧,不能让大妈吃这个亏。这药留着看谁家以后需要,心血管类药物,封控期间救急难免用的上。  




3.还是这位大妈,文化不高但是会开车,以前开自己的小车去医院都装的满满当当还要跑2-3次才行。是的你没看错,单一个小区需要的药量就有这么大;药盒包装都比较空比较大,还有很多老人的护理垫什么的,积累起来不得了。后来小区某业主借了一辆别克商务车给她,每周跑一次就够了。志愿者群体发现大妈确实对药不太熟悉,于是有年轻人站出来说:"大妈你不要跑医院药房了,我替你去吧..."。 大妈果断拒绝:“医院和药房现在是最危险的地方,你们都有家有口的,我一个人在物业办公室打地铺,这么大年纪了还怕啥?"        年轻人再坚持的时候,大妈忽然蹦出来一句:“怎么说我也是个党员,这时候不上算什么? 等我倒下了,你再来!”      今早下楼遇到这位大妈,脸上的笑容包括皱纹都比以前好看了很多。



4.本月上旬的时候,我小区一直封控无人出入,但仍不断有阳性冒出来。志愿者几个中坚商议一致认为:团购是最可能的传染途径。当时有小区集体组织的官团和部分居民自发组织的私团两种,快递员和物资本身都有可能携带病毒。 这几个人一咬牙,决定本小区自行切断全部团购渠道。 马上有居民跳出来大骂:你们志愿者团队有啥权利这么做?  这时候居委会立刻发文,物业立刻行动起来堵住小区门口(官团交货地点)和花园栅栏处(私团交货处)。三方配合是有史以来最快...  有人在群里喊:“饿死了人怎么办?”志愿者某代表直接回答:“谁家快饿死了喊一声! 我把我家冰箱里所有物资拿出来给他!”其他几个志愿者也纷纷效仿如此表态。居民们没了声音...  巧的是,2天后,所在区委直接发红头文件,断绝了所有团购,于是志愿者这次行动,算是有理有据了;随后几天本小区开始逐步清零,直至今日。 官方断团购后不久,加强了外卖骑手的核统一酸检测,再次恢复了团购,目前一切正常。



5.本单元有两位老年居民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团购抢菜的时候就会很吃力;单元里票太负责团菜团物资,于是建议大家每次团购接龙名单让这两位老人自动排列第一名,他们如果不要的话,大家再二次分掉或分给其他单元的人;群里立刻一致同意,于是每次接龙二老都能保证拿到物资;二老知道原由后,几次拿东西来感谢票太;票太一再说不要也无法拒绝,就换其他东西放他家门口,同时在语音里一步步的教他们如何团购抢东西。 前几天大妈敲开门不走,满脸兴奋的对票太说:“哎呀我终于学会自己抢菜了啊! 原以为老糊涂了现在发现脑子还蛮灵个真格好开心啊~~~”



6.本月初小区一位志愿者阳性了,一家五口集体去了方舱;8天后回来时很担心家里没物资,这几天怎么吃饭。到家后发现,门口堆满了各类物资,有米有面有油有菜有肉,足够他们一家吃好几天的......这都是他单元里邻居自发组织,背着他悄悄商议一家一份凑出来的,要知道他们全家返回小区之际,正是上海物资最缺乏的时候。



以上这些事,都是我自己经历或者目睹的。也因为这些小细节,我坚定的相信上海还是会恢复往日的光彩。









最后回到文章主题:市场经济时代,并不意味着就要一切向钱看,一切都是利益导向。  我们原来好的传统就是充分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也许该好好琢磨一下,这个原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法宝,怎么在市场经济时代更好地得到运用。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4-27 08:04:17 UTC
更新日期: 2022-04-27 08:04:1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8)

标题 :
巅峰对决:重返联合国背后的中美政治较量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天”


10月25日

北京,凌晨03:00





联合国大会表决前24小时


1971年。

北半球的深秋,清爽之余,也有凉意习习。

原定昨天回国的基辛格,此刻还和中国外交团队在谈判桌上短兵相接。

不同于三个月前的秘密访问,他这次的行程是公开的。

此行的目的,就是为明年二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提前准备联合公报。

用基辛格的话说:

“如果没有联合公报,美国国内会认为尼克松做了一次失败的访问,那样的话不但对尼克松不利,对中美关系正常化也将不利。”

他把这个底透给周恩来,是因为经过上一次接触,无论从战略意图还是执行能力,他都已经打心眼里信任周恩来。

周恩来也把底透给他:

“毛主席说了,公报发表和不发表都行,如果要搞,就要搞好。”

“不发表”也行的意思是谈不拢也并不可怕,不要畏首畏尾。

也就是说双方这次应该把所有问题都摊开来讲,互相交底。

这样反而更有利于推进谈判。

毛主席用简单一句话就清晰传递出中国的坚定立场和认真态度。

基辛格在回忆录说,这是让他深刻敬佩的地方。

经过两天激烈讨论,双方在反对苏联扩张、政治缓和、台湾地区问题、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

最后,唯一谈不拢的就是:

关于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

基辛格说,美国今年将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这看起来是好事啊,还有什么谈不拢的?

原因很简单:

美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

“两个中国”!

我们先说美国为什么要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已经遏制不住这个趋势了。

从新中国成立第一个月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就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懈奋斗。

而美国出于仇视,屡次动用各种手段对我们极力打压。

1950年,苏联把中国代表权问题提到联合国安理会,被美国操纵和蒋介石集团窃据的安理会以6:3否决。

1950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就会员国代表权问题做出396号决议,此类问题以后将不再由安理会决定,而是由全体大会决定。

此后一直到1960年,有整整十年,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问题在全体大会上甚至连表决环节都没能进入,最多在列入议程的环节就被美国以“暂缓讨论”直接卡掉。

但正义的事业,一定会向前发展。

美国的能力还没强大到能扭转历史规律的程度。

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随着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广大亚非拉国家与一直支持第三世界独立发展的中国自然而然走近,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

历史的天平,开始朝中国有利的方向倾斜。

从1961年开始,美国“暂缓讨论”的把戏逐渐破产,于是又联合澳大利亚、日本等仆从国把中国代表权问题连续操作成“重要问题”,把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门槛从联大简单多数提高到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绝对多数,以此延缓中国重返的步伐。

但这个把戏很快又玩不下去。

到了1965 年的第二十届联合国大会,在表决中国代表权是否为“重要问题”时,反对提高门槛的票数和赞成的票数首次打平。

再到1970年,在联大投票中,已有51票赞成恢复中国合法席位,超过反对的47票,虽未达到三分之二门槛,但却是赞成票数首次超过反对票数。

事情的演变完全符合毛主席所预言,美国越打压就越不得人心。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自然要调整姿态,继续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这是美国态度转变原因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尼克松上台之后,采纳基辛格【联中制苏】的三角战略,开始积极和中国走进。

两个方面一结合,美国决定换一副面孔,开始“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但美国人真的甘心失败,或者真的洗心革面了吗?

当然没有,他们只是想出了一个新的招数:

用支持中国返联为诱饵,诱导中国接受“双重代表权”提议。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代表权,蒋介石集团一个代表权。

本质上,就是阴谋制造“两个中国”。

为了把戏做全,美国甚至拿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作为筹码。

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对这个“策略”颇有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拒绝这么大的“蛋糕”。

于是,就有了开篇的一幕。

由于这个立场严重突破中国底线,双方根本没得谈。

基辛格其实也深知这一点,而且从他构思的联中战略角度出发,其本人更是坚决反对这个战术目光短浅的提案。

但没办法,相关提案的决策权在美国国务院手里。

尽管他出发之前和罗杰斯公开大吵了一架,但来自总统的命令还是得执行。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敢提出这个方案呢?

我们先说此前发生了什么事:

两个多月前的8月2日,罗杰斯代表美国政府正式发表了《关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声明》。

十五天之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乔治·布什——也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老布什——致函联合国秘书长缅甸人吴丹,正式提出美国政府的主张。

为加重施压力度,布什还特地附上一份相关历史的备忘录,想以此提醒联大:

是美国构筑了联合国,美国拥有对历史的解释权。

有些公知拿这个说事,说当年是因为美国支持中国,中国才得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纯粹颠倒黑白,胡说八道!

这些人一贯的问题就是,从来不把事情讲全。

罗杰斯的声明和老布什的信函里关于美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就是“双重代表权”。

美国人美其名曰“两全其美”:

既能在遏制不住的情况下给中国送出顺水人情,又能通过“重要问题”提案和“双重代表权”提案的双保险,让“中华民国”保住在联合国的席位。

这样的“两全其美”,本质上就是美国人的战略美梦:

先从法理上分裂中国,借以在【联中制苏】的同时实现【以台乱华】,让美国长期立于战略上的不败之地!

也就是说,美国所谓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立场,从头到尾都是建立在中方必须接受分裂国家、承认“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基础上的。

什么叫包藏祸心?

这个就是了。

好,说完这个,我们再来说美国人为什么敢这么提。

多数人可能都没想到。

原因是,在台湾的蒋介石同意了!

很多民国或“先总统蒋公”的拥趸对这段历史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根本未曾与闻,这并不可取。

治史,首先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

对历史人物真正的尊重,就是要实事求是,功劳承认功劳,过错承认过错。

这段史实,可以参见台湾地区如下资料: 

  • 《行政院长严家淦上总统蒋中正呈》,附件《外交部长周书楷致驻美大使沈剑虹第797/798号电》(1971年7月23/27日);
  •  《党政军文卷/05国际情势与外交/10联合国案(1)》,《蒋经国总统档案》。《中华民国与联合国史料汇编-中国代表权》,页535-543;
  • 《行政院副院长蒋经国与马康卫大使谈话纪录》(1971年7月23日),《忠勤档案/67中美关系》;
  • 《钱复回忆录、卷一-外交风云动》,页150-151。

这是蒋介石在泰山压顶之际做出的错误行为。

早在4月23日,为增加基辛格首次秘密访华的胜算,尼克松就安排密使墨菲赴台与蒋介石讨论“双重代表权”,蒋介石松口表示在保留“中华民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条件下,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存在”于联合国当中。

7月11日,基辛格访华圆满结束,中美破冰的趋势开始不可逆转,美国政策转向也箭在弦上,只待时机落地。

蒋介石集团自知无力回天,又不甘被扫地出门,遂于7月19日与美在台代表马康卫谈判,最终在美方诱导下,同意接受“双重代表权”方案安排。

只是这回不再提保留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了。

为了避免遭后人唾弃和历史审判,蒋介石亲自电令在美人员对此方案表决时,明面上必须“发言并投票反对”。

后来想想,干脆把“并投票”三字划掉,只发言就行了。

和蒋介石很多口号一样,“汉贼不两立”也只是喊喊而已。

我们尊重蒋介石在抗日战争历史和台海对峙过程上有过的民族大义的表现。

但真正考察一个政治人物的品性,应该看他在最艰难的时候、最难做的选择面前的抉择。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蒋介石最终还是选择了抱紧眼前的利益。

和他在四十多年前,大革命胜利前夜所做的抉择一样。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台湾方面在这个原则问题上的投降退让,美国人为什么敢提出一个两岸都不可能接受的提案?

正是因为两岸的中国人中有一方已经先投降了,美国人作为外人才敢明目张胆、堂而皇之把这个荒谬无耻的分裂阴谋炮制成所谓政府立场,并公诸于世,甚至登堂入室带到中国。

9月22日,布什正式向联大提交美国提案。

一同联署的,有日本等22个国家。

有恃无恐。

这样祸起萧墙的局面,就使得我们的对美谈判变得相当艰难。

因为接受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如果不接受,就只能整体拒绝美国人的提案,则美国的所谓支持也将立刻变成赤裸裸的反对。

也就是说,拒绝的话,中美只能在联合国大会上正面硬刚了。

从以往二十年的投票结果来看,优势在美国方面。

一边是分裂中国的恶性政治历史后果,一边是很可能继续拖延下去的返联事业。

同样面对抉择,中国共产党人给出了明确而响亮的回答。

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答应!

早在8月20日,也就是布什致函秘书长之后第三天,我们外交部就发表了周总理亲自主持拟定的声明,严肃指出:

“美国政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当有代表权’,同时又主张‘应当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这是尼克松政府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的大暴露。对此,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并且坚决反对”。

9月25日,也就是布什提交美国方案之后第三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的评论员文章,全面批判美国政府的野心和阴谋。 

9月26日,针对日本政府的仆从行为,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佐藤反动面目的又一次大暴露》的评论员文章,予以深刻揭露和批判。

这是过去两个月的隔空交火。

谈判桌上,周恩来再次正告基辛格:

“你们要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并且一定给予公开批驳。”

大家要注意周总理这句公开批驳的分量。

因为现在很多国家都在观望,想以基辛格访华的结果作为决策依据,一旦中国在基辛格访华之后仍公开批驳,就相当于把中美仍存在核心矛盾的情况主动暴露在全世界面前,这将使观望的国家再次动摇,对我们的筹备工作十分不利。

目前我们的局面是:

7月15日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联合提交的两阿提案,即同时驱逐蒋介石集团和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及安理会席位的方案,有22个联署国

如果美国今年继续成功把中国返联操纵成“重要问题”,就又是需要超过三分之二同意票数才能通过。

那就是多少票?

联合国当时有131个成员国,需要超过86票才可以。

22个联署国,和86票之间还需要有64个国家站在我们这边。

这个工作外交战线一直在全力以赴,但确实非常艰苦。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总理强调公开批驳,就是在非常严肃地表明:

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中国政府在涉及国家原则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也绝对不会退让。

毛主席在听取汇报后,不但肯定了外交部的工作,而且表态比外交部更加彻底:

“”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不进联合国,中国照样生存,照样发展。我们下定决心,不管是喜鹊叫还是乌鸦叫,今年不进联合国!”

破釜沉舟,绝不妥协!

至此,在返联问题上,中美双方就剩下全面摊牌一条路。

这将是一场已经持续二十年的国际政治斗争的大决战。

新中国在过去二十二年间所有的外交布局和战略储备,将在这一天接受历史的检验。


10月25日

纽约,上午09:00





联合国大会表决前六小时


此时是北京时间25日晚上九点多。

中美双方就联合公报的其他基础文本达成共识。

基辛格看着最后的留白处,知道在联合国代表权这个问题已经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他最后的要求是:

让中方在批驳时“请对我们的总统少用些尖锐的形容词”。

返联问题谈判破裂的消息随即通过其专机传回美国,罗杰斯指示布什:

火力全开。

明白事态重大的布什马上召集联合提案的22个国家的代表举行表决前最后一次战略会议,就战术进行最后一次串联。

他们要围绕9月22日提交的那两项决议草案打两张牌,即: 

(1)重要问题牌:即所谓“是否剥夺中华民国代表权”是宪章所规定的重要问题。这一决议草案的联合提案国是美国、日本等19国,后来增加到22国。

(2)双重代表权牌:即在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权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同时,确认中华民国的普通会员国代表权。这一决议草案的联合提案国是美国、日本等17国,后来增加到19国。

本来这两张牌是合在一个提案里,后来美国人觉得这样不保险,于是又分开成两个提案以增加胜算,编号分别为A/L.632、633。

只有在面对中国的时候,一向豪横的美国才会这么谨小慎微。

布什告诉这些代表,今天必须争取全胜,确保大胜。

大胜是指打成第二张牌,一举做实“两个中国”。

全胜就是指两张牌都打成,除了做实“两个中国”,还要永久性提高今后驱逐蒋介石集团的门槛。

图穷匕见!

无论哪张牌打成了,中国都将遭受后患无穷的政治重创。

到这一步,大家看清楚基辛格带过来的所谓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提案本质上是什么没有?

就是一个战略欺诈!

隐藏在美国政府所谓分阶段解决蒋介石集团问题承诺之下的,是其后面还是完全可以在不出面的情况下推动驱蒋成为重要问题、永久造成“两个中国”甚至“一中一台”法理依据的真实意图。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此前贪图好处同意了在分阶段解决的情况下接受“双重代表权”,后面留给中国的,就是上面这个血腥陷阱。

美国人把实力和战术用到尽,真正的目的就在于此。

同志们,这才是1971年这场较量真正惊心动魄之处!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我们坚持驱蒋和复席必须同时完成的原因了吧。

这就是战略博弈,于无声处听惊雷。

美国不愧为善于制造分裂的国度!

这就是它在全世界屡试不爽的招数!

今天,它诱导不成,决心要强行在中国身上再次施展这套黑暗法术。

它现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

它的这两张大牌,和要求两项工作必须同时完成的两阿提案之间存在根本矛盾。

怎么做才能扼杀两阿提案?

布什和代表们反复商议,决定利用议事规则唱一出空前的大戏。

大决战的调兵遣将开始了。

一通预演之后,布什信心百倍地告诉这些代表:

上任半年多来,他连同国务卿,已经跟100多个国家的代表沟通过不下200次,“提供援助”或“撤销援助”的话该说的都说了。

美国驻各国的使节更是施展浑身解数,没日没夜拉票。

对其中掌握关键票的摇摆国家,尼克松总统甚至还亲自一一写信。

而这一切,中国政府都没有条件做到,甚至连一个在纽约的人都没有!

所以,今天的结果仍将毫无意外地复制过去二十年的胜利。

“没有美国的同意,中国人将一无所获”。

会后,他走出驻所,在蜂拥而上的记者面前微笑着说:

今天,美国政府所作的努力,将会一如既往地成功。

正式宣战。


10月25日

纽约,下午15:00





联合国大会表决前三小时


随着大会主席印尼人马利克一声清锤,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全体会议正式开始。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最激烈、最漫长的会议之一。

按照程序,首先进行的是一般性辩论的最后部分。

为什么说是最后部分?

因为这场一般性辩论,从10月18日上午十点半就开始,持续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周,今天是第十一场全会。

有近80个国家参与辩论,光会议记录就达50万字。

这些原始资料要在联合国历史档案库里找,有一定的专业难度,有兴趣的社友可以在后台留言。

从发言情况看,支持两阿提案和支持美日提案的国家数量大体上旗鼓相当。

可见形势有多胶着。

按照这种情况,我们要占简单多数尚且困难,更别说超过三分之二压倒性多数。

所以每一步都要特别小心。

这就极其考验我们事先谋篇布局和统筹协调的能力了。

大家要记住,我们是在万里之外打这场仗的,和现场的阵营盟友无法实时传送信息。

一切只能靠预判,还要能预判到对手的预判。

历史上从来没有这种规模的仗是这么打的。

在最后的突尼斯和洪都拉斯两国发言完之后,按道理应该到下一环节“解释性发言”了。

解释性发言,就是让各国代表在正式表决前解释他们将怎样投票,为什么要这样投。

在实际操作中,这就相当于是最后一次拉票。

就在马利克准备推进会议流程的时候,第一个意外出现了:

沙特代表巴鲁迪要求临时增加新提案。

按照规则,马利克必须给予巴鲁迪介绍新提案的机会。

巴鲁迪是联合国历史上有名的杯葛专家,只要被他逮住机会,一定会用滔滔不绝的冗长发言和无拘无束的发散性思维干到你崩溃。

这次他的发言就整整六页纸,我数了数,翻译成中文都有将近9000字。

他把提案内容挨个念了出来,整整念了一个多小时。

其间还左右穿插,把威尔逊、劳合·乔治、克雷孟梭,甚至萨拉丁的典故都扯出来了。

他这是在儿戏吗?

不!

此时的沙特和美蒋关系都不错,很多后两者不方便说的话、做的事都由沙特出面。

在这通看似漫无边际的发言中,美国人已经祭出了今天的第一招:

他们支持沙特提出的这个新提案,比自己的提案走得更远:

除了“两个中国”的“双重代表权”,还有所谓将来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监督下“自决”的提法。

赤裸裸地干涉中国内政

这是一招毒辣的进攻型打法,美国人想通过把问题升级到尖锐敏感的“独立”议题,彻底把今天的水搅混,然后再从中渔利。

我之前在《外交战略》一文中讲过,如果新疆和香港这几年没能及时成功拨乱反正,美国现在就不是只能干打人权牌了,而是直接开打“自决”牌,就是因为有前面这样的先例。

巴鲁迪发言结束后,会场一片哗然。

美国阵营是在欢呼,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既定计划。

中国阵营是在抗议,因为这就是明显的搅局行为。

中立阵营是在惊叹,因为从未见如此刁钻的招数。

马利克只能先安定各国代表的情绪,说沙特的新提案将在后面和之前提交的方案按顺序表决。

然后他宣布开始解释性发言环节。

总共有17个国家的代表要求解释性发言,马利克不得不限定每人只有10分钟时间。

又是漫长的三个小时。

前面的发言依旧旗鼓相当。

最后三个发言的人依次是阿尔巴尼亚代表马利列副外长(注意不要和大会主席马利克混淆),蒋介石集团代表刘锴(有些资料说是蒋帮“外交部长”周书楷发言,我查了原始记录,确认这轮是刘楷),美国代表布什

第一次短兵相接,战斗正式打响。

这次正面碰撞的过程十分激烈,引得各国驻联合国的工作人员也不断赶来旁听,到最后金色大会堂挤满了人。

联合国大会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白热化的对决。

马利列一上来就戳穿沙特提案是“美国试图转移辩论的方向,企图把辩论转移到绝对虚假的和不存在的问题上去 ”。

没错,我们准确预判到美国会出这个招数。

一招集中火力,把大会的注意力正确聚焦到美国身上,打退其借他人之手浑水摸鱼的偷袭计划。

然后,他把矛头对准美国的所谓“双重代表权”:

“美国关于所谓“双重代表权”的阴谋活动是想使美国由来已久的所谓“两个中国”的阴谋合法化,这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肢解中国的领土和永久地占领台湾岛。”

“美国政府之所以对创造这样的先例相当有兴趣,是因为它正是这样一个策划计谋、发动军事政变及组织侵略来反对独立国家和人民的政府。”

这句话直接穿透了美国两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然入木三分。

他接着指出美国这样做的目的:

“美国清楚地知道,中国绝对不会接受制造‘两个中国’的‘双重代表权’,因此它的提案的结果就是为了阻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一句话就揭露了美国根本无意解决问题的本质,暴露美国和大会对立的真实立场。

再次集中火力覆盖美国。

再接着,针对美国此前提出的所谓“普遍性”原则,马利列指出:

“台湾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而包括台湾在内的七亿中国人民在联合国没有代表已经有二十二年之久——唯一的原因就是美利坚合众国对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态度。”

“当约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把人类的四分之一拒于联合国之外时,美国的代表谈的究竟是什么普遍性呢?”

这个提问直中要害、振聋发聩!

会场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随后,他把火力覆盖到美国提案的联署国仆从:日本。

“日本代表对大会的发言公开显示出其政府对中国所采取的态度,是不现实的与敌视的,这种态度它时至今日仍然在维持着。”

“日本的军国主义者担心一个事实,即联合国已经开始在纠正它对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不公正作法。”

直接指出日本现在参与对中国的打压和当年奉行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是想通的,直接诛心!

几轮猛烈的火力输出,已经彻底压制住美日的气焰。

批驳完美日提案之后,马利列指出问题的本质:

“目前我们正在讨论的议程,决不是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问题,而是恢复它的合法权利的问题。”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及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根据《联合国宪章》,中国在本组织只有一个席位。既然现在大会已经取得共识——包括美国在内都是持这个观点——即该席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所有认为现在是在讨论是否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看法,就是在否认宪章及整个联合国的基础。”

正本清源!

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这个问题重要在哪?

重要在它准确定性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性质是恢复,而不是加入。

这就可以带来两个推论:

第一,因为是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而这个席位始终只有一个,所以就不是进一个、出一个的法律问题

这就使得美国炒作“两个中国”的图谋失去宪章法理基础。

第二,因为是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只是把被蒋介石集团窃占的代表权恢复给合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不存在驱逐“中华民国”的程序问题

这就使得美蒋希望通过炒作驱逐来把提案变成“重要问题”的计划失去议事规则基础。

美蒋两个要重点出兵的方向,现在先给全堵上。

最后,他再次呼吁中立阵营: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希望,那些仍在犹豫的国家能够投票赞成由我们二十三个国家联合提出的决议草案。”

“希望你们站在正义的一边,与大多数会员国一致行动,在这个大会即将作出历史性决定——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重要时刻,作出你们的贡献!”

“这将是所有会员国及联合国本身的胜利!”

势如破竹,酣畅淋漓!

会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因为,这篇力透纸背的演讲痛快地讲出了第三世界憋了二十年的心声:

这个世界,需要正义!

这个世界,需要一直坚持正义的中国!

据很多当年在场的人回忆,那是他们见过的联合国有史以来反响最热烈的一次演讲,掌声、欢呼声响彻整个大厅,久久未能平静。

在中国阵营凝结成的钢铁长城般的集体意志下,蒋介石集团的刘楷和美国的布什就算是苏秦再世、德摩斯梯尼重生,也很难再有发挥的空间。

他们只能重复之前一般性辩论就讲过的论调,丝毫给不出有力的反驳。

蒋介石集团采用的是哀兵策略,刘楷一上来就引用《宪章》笫六条里关于会员国除名的规定是要“屡次违犯宪章”。

他表示“中华民国”从未做过这样的事,因此不应除名。

先打感情牌。

这一条首先就站不住脚。

因为阿尔巴尼亚的发言已经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谁进谁出的问题,而是这个席位应该属于谁的问题。

既然席位现在公认不属于蒋介石集团,那么这就是一个由新中国合法恢复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除名问题。

不是除名问题,自然也就不能适用除名章程。

刘楷的第二个论点,是打程序牌。

他引用《宪章》第十八条“驱逐会员国属于重要问题,需要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据此认为除名投票应超过三分之二才算。

这个同样站不住脚,因为上面说了不是除名问题,自然也不适用重要问题条款。

刘楷的第三个论点,是打治理牌,他说:

“过去二十五年来,在中华民国政府领导之下,台湾已经在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群众享有亚洲最高生活水平之一,他们中的压倒多数都忠心地拥护中华民国政府 。”

这个逻辑错误在哪里?

错误在台湾的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问题,民众的拥护是一个内政问题,都不是主权问题。

而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是一个主权问题。

把这三者混淆在一起,显然就是立论错误。

这里还有一个重点:

关于民众拥护问题,蒋介石政府是怎样丢掉政权的,他们心里真的没数吗?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专门提这个呢?

原因很简单,如果可以以拥护来论代表权,会出现什么情况?

“两个各自被拥护的中国”,双重代表权!

这才是蒋介石集团在不得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之后希望迂回前进的真正用意。

可谓起笔似小,着墨良深啊。

刘楷讲的第四点,是地区安全牌,他说:

“大会将要作出的决定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点是没错的,可是他竟然是引用日本人的话来作为论据:

”用日本代表团团长的话来说,它会对‘十分敏感的亚洲地区的政治形势不可避免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跟随美国打压中国已经被揭露出军国主义侵略性质之后,这个论据可以说是十分脆弱。

而且更加没有考虑到在不久前的历史刚刚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的感受。

这样打地区安全牌,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挖坑。

这也反映出国民党两个固有的顽疾:

总是眼睛朝上,从未真正关注过占大多数的普通对象;

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强势外部,却没有勇气承认外部只是在利用它的事实。

亚洲太平洋的和平稳定,难道应该寄希望于自身仍被域外的美国驻军的台湾一省?

从朝鲜到越南,美国二十几年来在亚洲破坏的和平稳定还少吗?

谁才是最希望本地区和平稳定的人?

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亚洲人。

因此,只有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才是真正热爱和平、保卫家园的决定。

这一点,连远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国家都懂,蒋介石集团能不懂?

当然也懂,他们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在场所有国家的代表对此也心知肚明。

所以,当刘楷这通弱不禁风的演讲结束之后,不但没能扭转半点会场的气氛,甚至连原先处于摇摆状态的几个国家都开始做出决定。

没错,当天有几个国家确实是得到各自国家政府授权,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做决定。

刘锴下台之后,最后一位发言的布什出场了。

和蒋介石集团不同,他可以明着说“两个中国”。

因此,他一上台就承认了第一点:

“现在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取得席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席位的时候了,就这一点大会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几乎一致的意见。这是联合国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之所以说“几乎一致”,就因为现在只有蒋介石集团嘴上不承认这点。

随后他话锋一转,开始扯“双重代表权”问题。

他给出了他们提案应该成立的几点“理由”:

“一、它反映了谁统治着台湾和谁统治着中国大陆这两个明显的事实”。

又是混淆概念,把治权和主权混为一谈。

按照这个治权可以获得席位的概念,美国应该有50个席位,因为根据其宪法,治权属于州政府。

这么明显的谬误,布什能不知道?

如果以治权来论代表权,美国前面二十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阻挠新中国恢复合法席位?

明显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二、驱逐一个会员国违反了联合国的普遍性原则”。

好家伙,居然还敢提普遍性原则。

别忘了:

“把人类四分之一挡在联合国外二十二年,算什么普遍性原则?”

阿尔巴尼亚代表关于这个问题的提问,美国政府可都还没能回答。

“三、现实的演变要由有关各方来决定,应该把这些事情留给历史去解决,由直接有关的人民来决定”。

再次混淆概念。

席位归属是一个正确性问题,怎么会变成一个时间性问题?

留给历史的东西不应该是正确的吗?

难道要留一个错误给历史?

美国人这种说法,本质上就是想打分裂牌和自决牌,想在中国返联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以拖待变。

至于“由直接有关的人民”来决定,这个倒是说的很对。

按照这一原则,中国的全部领土跟全体中国人民有关,现在中国人民决定不能允许国家分裂,不正是天经地义吗?

恐怕是美国自己才违反了这个原则:

当年屠杀印第安人的时候、吞并夏威夷和关岛的时候,美国政府有问过当地人吗?

他们可是真正的“直接有关的人”!

“四、在联合国有两个中国政府的代表是个十分切合实际的方案”。

美国人总算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这条甚至连批驳都不值得。

切合实际,是一个现实操作层面问题;

“两个中国”,是一个根本法律层面问题。

以现实操作来替代根本法律,美国人这是在掩耳盗铃!

当年美国自己出现两个政府,北方联邦政府有从“切合实际”的角度出发去承认南方邦联政府吗?

没有,反而毫不犹豫立法、开战。

怎么这个时候就不讲“切合实际”的原则了?

什么叫虚伪?

美国政府这种说一套做一套,就叫虚伪。

“五、合法性问题,中华民国没有触犯《宪章》第六条所说“屡次违犯本宪章”。

这个错误刘楷前面已经犯了一次,布什再次故意装傻。

“六、一个主权下面可以有多个席位和表决权”。

布什举了苏联的例子,说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苏联国土,同样在苏联以外各自享有席位和表决权。

还举了印度在独立前也拥有席位和表决权的例子。

美国政府这个说法就特别让人无语了:

为了编凑借口,竟然可以装疯卖傻到这一步。

苏联是一个由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盟,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本身就是共和国,而且其席位和表决权是在联合国成立之前就确定的!

早在1944年英美苏筹划成立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苏联甚至提出16个加盟共和国都应该各有一席一票。

拥有众多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领的英国,出于和苏联一样多占票数的考虑,自然同意苏联这个观点。

因此,经过讨价还价,最后确定苏联是一国三票、印度等还没有独立的殖民地也同样拥有代表权。

简言之,布什举的例子本身就是三大强权在联合国成立之前做交易的结果,而非《联合国宪章》规定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之后的实例。

这段历史,常年混迹于外交事务的布什不可能不知道。

中国的问题,和这上面所有例子根本没有相似之处。

台湾是中国的加盟共和国,或者是殖民地吗?

不是,它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中国的一个省。

如果一个省可以拥有代表权,那应该先请美国从自己50个州示范起。

布什这个论点,听得在场的代表都纷纷摇头。

“七、驱逐会员国是一个重要问题,要三分之二以上票数才能通过”。

又是扯程序性。

前面已经说了,中国的代表权不是谁进谁出的问题,而是谁才有这个合法性的问题,因此根本不适用驱逐条款。

“八、联合国应采取保证大小国家平等权利的建设性途径 ,而不是采取将会导致以强凌弱法则的古老的、已经声名狼藉的、完全有害的途径”。

这句话本身说得没错。

错在不应该用在中国身上,而应该用在美国身上。

因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关系是同属一个中国,而不是大小国家的关系!

美国故意把这两个关系混为一谈,究竟是何居心?

是故意装蠢还是明着使坏?

而以强凌弱,说的不正是美国自己吗?

是谁在阻挠中国获得应有的合法权利?

是谁在这个问题上故意制造分裂和混乱?

“声名狼藉”和“完全有害”,恰恰就是第三世界对美国的广泛评价。

至此,美国全部的论点没有一个能够成立。

三方的最后发言结束时,道义的天平已经完全向中国倾斜。

接下来,就是双方全面交战的时刻了。

正式表决即将开始。


10月25日

纽约,晚上20:00





联合国大会进入表决阶段


布什讲完之后,马利克宣布进入表决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就程序问题发表意见。

如果没有异议,表决就将正式开始。

按照现在的氛围和形势,马上表决对两阿提案十分有利。

就在这是,一个声音响起来了:

“有意见!”

站起来的,又是沙特代表巴鲁迪。

他站起来说:

我提议把今天全部提案推迟24小时表决。

理由是让代表们有时间审议他上面临时提出的新提案。

另外他还要求优先审议他的提案。

理由是“这个方案是对两阿提案和美日提案的综合和优化”。

横生枝节,而且是节外生节!

会场一片哗然,除美国阵营以外的国家都错愕不已。

已经开了十几场会,今天也搞到这个份上了,还要推迟表决?

这都是些什么狗屁招数!?

怎么可以这么没有底线!?

那么,美国此时为什么要支持沙特这样做?

直接原因是会场的氛围已经对他们相当不利,现在投票肯定吃亏!

此外,美国人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目的:

基辛格此时还在北京,正准备启程回来。

美国人想等他回来之后,炒作一番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强横”立场,制造不利于中国的舆论氛围,然后肆机再拉多几票。

这是美国今天第二次出招!

依旧还是花招!

按照规定,马利克必须征询全体代表的提议。

叙利亚代表图迈赫立刻站出来反对。

叙利亚是两阿提案的联署国。

图迈赫说:

“刚刚沙特代表根据议事规则第八十条要求延期表决,并且优先表决他们的提案。我们根据同样的规则,反对延期表决,并且要求优先表决我们的提案。”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而且根据提案在先原则,叙利亚这个要求比沙特更加充分。

南斯拉夫也挺身而出,反对延期表决和沙特提案优先。

南斯拉夫代表莫伊索夫还从程序上指出沙特提案的荒谬之处说:

“任意地和非法地从一个国家中制造出两个中国,并且把由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强制手段而造成的这种局面合法化,这完全不是我们面前的问题,也 不是大会权限以内的问题。”

巴基斯坦代表夏希随后附议,他说:

“如果沙特代表执意延期表决, 那我们建议将沙特的提案延期到明天表决。”

逻辑满分!

由于沙特提案和两阿提案属于矛盾提案,一旦两阿提案通过,沙特提案和美日提案将自动作废,自然也就不存在表决的可能。

看到反对延期表决的国家连占上风,美国阵营坐不住了。

猜猜谁最先起来为延期表决辩护。

没得说,自然是跳得最高的日本。

日本代表中川说他们确实还没研究沙特提案,所以同意延期表决。

随后利比里亚和菲律宾也附议。

一时间就打成3:3,可以想象战况多激烈。

双方都不肯退让半步。

怎么办?

马利克决定先就沙特的延期和优先两项要求进行表决。

这是一个意外到来的第一战。

由于这个表决是针对临时动议,所以没有采用唱名表决,而是记录表决。

也就是同时投票。

代表们纷纷按下投票键,谁也不知道这首战是什么结果。

统计过程的气氛十分焦灼,几乎没人说话。

过了十来分钟,结果出来了:

56票反对,53票赞成,19票弃权。

沙特动议被否决了。

今天就必须投票表决!

中国阵营拿下首战胜利,虽说是小胜,但对士气却是个极大提升。

美国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过双方仅差3票,中国还是属于险胜。

部分原因就是有些国家虽然不满美国,但更不想得罪沙特。

所以说美国挑沙特出来领衔,还是有战术上的考量的。

首战结束,美国不甘心以微小差距失利,决定再次打沙特牌。

巴鲁迪再次提议:

针对程序性问题的发言,双方人数和顺序要对等。

理由是:

“表决前对投票作解释性发言可能不知不觉地影响那些态度处于两可之间的代表投票赞成那些竭力为他们的投票进行解释的代表。”

这是美国今天的第三招。

说明它已经明显感受到现场氛围对自己非常不利。

马利克没有回应这个要求,而是根据之前登记的次序安排了十三个国家的代表作最后一轮解释性发言。

由于是事先报备,所以双方气势上还是旗鼓相当。

代表们的解释性发言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中间马利克实在憋不住,出去上了一趟洗手间,由副主席委内瑞拉人阿吉拉尔顶着先。

解释性发言结束后,终于来到针对提案内容的表决阶段。

双方要开始见真章了。

首先要确定的是,先表决哪个提案。

本来,根据提交顺序,两阿提案是以A/L.630序号排在美日提案(A/L.632、633)和沙特提案(A/L.638)前的。

但在10月18日第一次开会的时候,美国就蛮横无理要求到了表决阶段必须优先表决它的提案。

这是它提前为今天准备的第四个花招。

没办法,根据议事规则,只要有代表团提出要求优先表决,大会就必须给予这个建议本身一次表决机会,让大家来决定是否同意其优先表决。

投票的结果是61:53,美国要求优先表决的动议获得通过。

因此接下来开始正式表决美日提案。

会场的气氛明显变得紧张凝重起来。

因为一旦美日提案获得通过,与之构成矛盾的两阿提案就没有表决机会。

大家不由得捏了一把汗,担心提案的表决结果和刚刚优先权动议的结果一样。

那样的话,今天就是大好局面下输给了战术性抢先。

一切只能靠人心了。

首先要表决的是美日提案第一张牌,重要问题牌。

一旦这张牌通过,驱逐“中华民国”就需要86票以上才能通过,门槛将大大提高。

而一旦门槛提高,即意味着驱逐难度加大,也就意味着中国由于不接受“两个中国”而主动放弃重返联合国的可能性加大。

基本上就等于堵死了中国今年就重返联合国的道路。

一环扣一环。

对中国阵营来说,哪一环都不容有失。

马利克宣布表决开始。

由于有代表提出要实行唱票表决,因此按规定就采用唱票形式。

抽签抽到加拿大第一个表决。

加拿大代表博尔尼站起来,大声说:

“反对!”

哗的一声,全场轰动!

加拿大作为美国铁杆盟友以及蒋介石集团所谓“友邦”,第一个投票就率先跳船,这完全出乎两个阵营的意料。

尤其是美国,布什当场脸上就剩下一个表情:

震惊!

他做足一切准备,偏偏没有想到总决战会以这种方式开局。

此刻的他,第一次预感到今天可能要出大问题。

果然,连锁反应开始了:

本来美蒋方估算这第一张牌大概率能赢,最多出现平票,结果现在随着唱票的进行,越来越多本以为十拿九稳的票急剧流失。

到最后,欧洲国家居然投出了18张反对票,英国、法国也赫然在列!

亚洲则投出了16张反对票,甚至连刚刚和中国干完仗不久的印度都站在了美国对立面。

美国打了二十年的重要问题牌,今天被撕成了碎片!

这一刻,美国人感受到彻骨的寒冷。

他们突然想起一个数字:

新中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完成了亚非欧拉全方位外交突破,到投票前已经实现了与60多个国家建交!

还有多个国家属于尚未建交但已经拥有实质性外交关系。

比如美国的几个铁杆盟友,英国与中国是1954年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法国是1964年正式建交,加拿大是去年刚刚建交。

美国政府到这一刻才意识到:

这二十年来,中国人硬是凭借零敲牛皮糖的韧劲,在自己眼皮底下一点一滴完成了暗度陈仓!

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印象中,中国人这些年都是被孤立的对象,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内忧外患的状态,怎么能突然之间取得这么大的量变?

而且为什么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此刻几乎都站在中国一边。

这一切都是怎么啦?

很遗憾,美国人没能来得及思考这个问题。

因为第二个提案的表决开始了。

“双重代表权”和一个中国的最终决战拉开序幕。

布什赶紧稳住心神,按照上午的预演启动首战失利之后的B计划。

他随即向马利克提出一个动议:

在表决“双重代表权”提案之前,先单独表决是否删除两阿提案里驱逐中华民国的表述。

这是美国人今天使出的第四个花招。

这种临时修改表决内容的做法,是联合国开会时常见的技术性手段。

问题是,美国人这回提出来的修改别人的提案!

这种钻程序空子的做法就有点不顾吃相了。

他们想干嘛?

就是想在打重要问题牌的希望破灭之际,抢在两阿提案表决前再次强推“两个中国”。

如果能删除所有提案中的驱逐表述,即使自己的提案失败,蒋介石集团也不会被驱逐出联合国,相当于绕了一个弯实现“两个中国”阴谋。

一句话,垂死挣扎。

中国阵营迅速看出美国人这个心思。

伊拉克代表谢比卜申请发言,他指出:

“美国阻挡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阴谋诡计在上一个表决中已经失败,现在它又在继续这个阴谋。”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政府,这是八亿中国人的政府,这个政府已经抵抗了二十多年的进攻、孤立及禁运。现在,它已经表明自己是经得起考验的,它愈来愈受到支持,而全世界正注视着这个大会,希望看到这个大会不受阻挠地不要计谋地打开大门,并欢迎这个政府占有它的合法席位,中国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来代表。”

然后它反将了美国一军:

“假如美国代表团不要蒋介石的代表被驱逐的话,我们很欢迎美国代表团接受他,并把他安在美国代表团的席位上。”

最后,他呼吁所有国家:

“以压倒的优势把美国代表刚才提出的修正动议否决掉。”

随后坦桑尼亚也站出来表示反对。

布什一看形势不对,也申请发言,坚持要求大会单独表决删除表述的动议,理由是规则允许这样

马利克和副主席商议了一阵,决定不接受美国这个要求,他说:

“鉴于提案已经开始表决,你的临时动议不能被接受”。

美国第四招就这样被废掉了。

沙特的巴鲁迪再次站出来替美国说话,认为美国的临时动议没有问题。

他甚至威胁马利克,要运用规则让大会“对我的修正案的每一个字及其附属的决议草案的每一段进行唱名表决”!

会场再次哗然。

叙利亚代表图迈赫再次申请发言,对沙特的目的予以揭露和反驳:

“今天晚上,任何以冗长的发言妨害议事或者想把问题搞乱的企图都不会成功。不管是美国的大使或是沙特的大使,到这个讲坛上来硬要达到其发言的愿望,他们走的都不是正道。”

这个时候,美国阵营的利比里亚代表趁机提出塞内加尔事先也申请了对删除驱逐字样进行表决的修正案,因此美国根本不必要提出单独表决。

他的意思是,本来这个删除驱逐字样的要求就需要表决,所以即便美国刚才同样的动议被马利克拒绝了,马利克也必须再次为塞内加尔举行表决

利比里亚不在马利克拒绝美国之前,而是在之后说,就是为了让美国再次获得一个机会。

不得不说,美国人的战术安排非常细致。

这里要插一句,简单说一下塞内加尔为什么要提出删除驱逐字样。

塞内加尔虽然倾向中国,但它代表了一小部分从感情上希望联合国的决定不要过于生硬或过于强势的国家的想法。

这部分国家认为,他们一定会支持中国恢复席位,而这就意味着蒋介石集团会自动被驱逐,因此无须再单独表述驱逐字样。

这种想法朴实,但不对。

为什么这么说?

道理很简单:

蒋介石代表中华民国政府于1945年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因此必须有正式的文件和明确的表述对这个法理关系予以终结。

明确完全驱逐蒋帮,就是为了断绝日后有人拿这个问题来生事的一切可能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说台湾当局现在“炒作2758号决议存在漏洞”属于肆意抵赖和歪曲的根本原因。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域,战略问题确实容不得半点疏忽。

后面随着中国代表团常驻联合国之后的细致工作,这部分国家也就都明白了这层关系,理解了当初两阿提案为什么坚持这一条。

说回会场。

一番争执之后,马利克只能依据议事规则第九十一条“如有人对分部分表决的请求提出反对,应将主张分部分表决的动议付诸表决”的规定,同意就美国单独表决驱逐字样问题的动议进行表决。

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的绕弯阴谋能不能得逞?

双方再次激战。

这回采用的是记录表决。

大厅里,没有硝烟的激战正在发生。

只有电子投票器的滴答声此起彼伏。

十分钟后,结果出炉:

六十一票反对美国动议,五十一票赞成,十六票弃权。

蒋介石集团必须被驱逐!

美国的最后阴谋被彻底粉碎了!

中国阵营获得了关键性胜利!

“两个中国”的所谓“双重代表权”,从这一刻起灰飞烟灭。

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割裂出去的政治图谋,从一刻起宣告全面破产。

布什面如死灰瘫坐在座位上。

他知道,大势已去。

因为接下来,就轮到正式表决两阿提案了。

一切手段用尽,最终还是没能阻挡这一刻的到来。

按照这两轮投票的情况,两阿提案必然能获得通过,排在后面的美国提案只能沦为废纸。

他已经没有半点胜算。

在布什惊魂未定的眼神中,蒋介石集团的“外交部长”周书楷走上讲台。

他宣称“大会现已背叛了联合国的理想”,然后大声宣布:

“鉴于在这个会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疯狂无理的做法,‘中华民国’代表团现已决定今后不再参加这个大会的任何会议。”

言毕,率团全体退出会场。

至此,“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正式消亡。

一个旧时代结束了。

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时间,终于来到最神圣的一刻:

表决两阿提案。

无人再提程序性问题。

无人再提部分表决动议。

无人再提优先表决修正案。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即使不用表决,结果也已经出来。

随着唱票开始,每一声的“Yes”都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当票数迅速超过66票半数门槛的那一刻,整个大厅沸腾了!

Image

庆祝胜利,历史性的一刻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大门,在这一刻完全打开了!

亚非欧美各国代表,无论肤色,无论国籍,人们尽情地敲打桌子,手舞足蹈。

这是联合国空前绝后的欢乐景象,每个人都为自己参与到这一历史时刻而骄傲。

表决结果最终定格在:

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一边倒的碾压性成果!

正义一方今天三战全胜!

这是一场属于中国人民的胜利!

这是一场属于全世界人民的胜利!

在努力让人们平静下来之后,大会主席马利克宣布:

“决议草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会接到相应的通知。”

两阿提案正式变成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

同时,他宣布:

“由于决议草案A/L.630和Add.1、2都已经通过,大会将不再对决议草案A/L.633和Add.1和进行表决。”

美国剩下的633提案自动作废。

比起一败涂地的结局,最让美国人崩溃的一点是:

作为盟友的“自由世界”阵营,今天的表现分崩离析。

整个欧洲,只有马耳他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

重点做工作的塞浦路斯、希腊、卢森堡、西班牙投了弃权。

剩下23个国家,包括英、法、德、意等,全投了赞成票。

这一切,都随着马利克又一声清锤而尘埃落定。

时针指向纽约时间10月25日晚上11时25分。

后来,当年的亲历者们将这一天成为:

“联合国历史上最长的一天”。

至此,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会议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问题的全部工作圆满结束!

中国人民走完这一天,用了整整二十二年。


后记


多年以后,从总统职位上退休的老布什,仍然在回忆录中对这一天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

他想不通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盟国会在中国问题上背叛美国。

他也想不通为什么中国甚至连人都没有在场,就能打出一场需要精细规划与全局统筹并举的完全的胜仗。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答。

美国人的失败,应该归咎于被其自身的强大实力蒙蔽了双眼,没有看到最简单、也最朴素的道理:

得道多助!

因为拥有道义优势,新生的中国虽然贫穷,但绝不弱小!

在国际事务中,新中国敢于独立自主,敢于主持公道,敢于支持弱小民族谋求解放,敢于向一切不公作斗争,敢于胜利。

他始终一心一意,始终有理有节,始终不卑不亢。

这就是中国能赢得人心的奥秘。

正是因为广大国家是出于对中国的真心拥护,才能在最关键的时候爆发出横扫一切阻碍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这就叫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就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中国的胜利,归根到底是道义对强权、多边主义对霸权主义、国际政治民主对政治专制、和平发展对战争对立的胜利!

如果美国五十年前都无法压垮中国,现在最好想想还要不要重蹈覆辙。

这是我们要对美国说的。

至于能不能悟出其中的真谛,只能看美国自己的修为。

而对于现在穷途末路之际疯狂寻找出路的台独分子,我们要说的是:

他们还能蹦跶的日子已经进入倒计时。

对于这个犯罪团伙在美国怂恿下企图重新挑战2758号决议、甚至妄图加入联合国系统的痴心妄想,我们要正告一句:

美国当时没有能力做到的,现在更没有能力做到!

挟洋自重者必粉身碎骨!

他们现在应该做的,只有一件事:

收起幻想,准备接受历史的审判。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4-21 23:58:16 UTC
更新日期: 2022-04-21 23:58:1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7)

标题 :
某市1072家疫情保供企业大数据分析暨颁奖典礼
类别 :
社会
内容 :

某市商务委员会刚刚发了个网站(阅读原文),一共列出了1072个保供企业,而且只能用手机看,这哪看得过来?作为IT男,我导出了所有保供企业的清单,并且逐一匹配了这些企业的工商信息,给大家做一个大数据分析,并且冒昧的给这些企业颁个奖。

在这1072家企业中,参加社保的总人数为48529人,当然这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大型集团公司的可用人力,会远高于社保参保人数。

在1072个保供企业中,我们发现了非常可喜的现象,某市并不是任由巨型企业垄断的,还有一部分小微企业上榜。其中注册资金小于100万,但实缴资本为0元的企业,一共有57家,其中餐饮企业25家,超市企业15家,电商平台3家(这点钱做不起来电商),副食品7家,药品2家,物流总部3家,外资企业1家。

注册资金、实缴资本均小于100万的企业一共92家,约占某市保供企业总数的9%,他们的注册资金总数为6754万元,实缴资本5724万元,参保人数4456人。

参保人数低于3人的企业,一共130家,占某市保供企业总数的12%,他们的注册资金总数390亿,实缴资本335亿,参保人数40人,也从侧面证明,某市的确是个资本的乐土,130家公司只缴纳了40人的社保,却缴纳了335亿的资本金

蚂蚁奖

蚂蚁是真正的大力士,而某市的保供企业也有这样的大力士,他们以不到10名参保人员、不到100万的实缴资本,成功列入全市1072家的保供企业中!他们的实力不容怀疑

Image

排名第一的是,某市XX贸易经营部!他们以3万元注册资本、0元实缴资本、0参保人数,成功入围某市保供企业,获得蚂蚁奖第一名!大家鼓掌!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赵总实力雄厚,一共持有三家公司,注册资金分别是10万、3万和1万人民币!

特别指出的,是赵总豪掷1万元,开设了某市宝山区XX烟杂店!有效缓解了烟民的焦虑,提出表扬!

Image

排名第二的是,某市XX农副产品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他们以3万元注册资本、3万元实缴资本、0参保人数,获得蚂蚁奖第二名!致敬!

特别指出的是,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为本市场内农副产品经营者提供管理服务,本身并不具备副食品销售的资格;市场内的商户,能否挂靠在该公司名下提供保供服务,组委会无法了解;市场管理公司是否有充足人力核查供应商的健康情况,组委会也无法了解,但是我们相信某市评选出来的保供企业,一定全是有实力的企业!

排名第三的是,广东XX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某市分公司,他们以0元资本,3参保人数,获得蚂蚁奖第三名!而这家公司先后被某市处罚了三次,包括虚假广告和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但是他们能够成功入围,就说明他们改过自新了!

Image

排名第四的是,某市XX物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实缴资本50万,参保人数1人。这家公司的老板名下有两家公司,一家成立于2021年10月19日,注册资金200万;而本次入围的公司,注册资金只有50万,1人参保,想必这个人是个多面手吧,要不然又如何能入围呢?

Image

排名第五的是,某市XX贸易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是一人公司,注册资金20万,实缴资本0元,参保人数0人,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能列入保供企业,想必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最具潜力小新人奖

接下来我们颁布的是最具潜力小新人奖,他们成立不到一年,就能以不到100万的注册资本、0名参保人数,成功在超市商贸、电商平台、餐饮企业、零售药品四大领域,进入某市保供企业名单!他们是:

Image

但排名第一的是,某市XX农特产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4日,注册资金300万,实缴资金0元,参保人数0人,就能成功作为电商平台入围某市保供企业!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家公司并不是背后有大树的公司,而是两个自然人联合成立的小公司!这家公司开业不到4个月,就被澎湃新闻报道,大家请看报道详情《万人团购被指不发货不退款 涉及金额超过300万》:

Image

所以,这家公司被组委会授予最佳新人奖,名至实归。

另外,某市XX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2月27日,注册资金100万,实缴0元,参保0人,便能纳入闵行区的保供企业名单,公司年龄同样不到4个月。

我狠狠批评了一下小奶猫球球,看你3个月大,现在除了吃喝睡加卖萌,别的什么都不会;你看看这些新公司,不到4个月大,都上了某市保供企业的光荣榜了!但球球跟我喵了一声,他敢骂我荒喵

Image

不务正业奖

某市XX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22日,注册资金2000万,实缴资金0元,社保0人,但是这家生物技术公司成功入围了某市保供企业超市商贸组!与他同行的巨无霸相比,这家新生企业毫不逊色。

二等奖,是某市XX茶点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万,实缴资本0元,社保0人,但是这家餐饮管理公司,也成功入围了某市某市保供企业超市商贸组!其实这家公司是一等奖的有力竞争对手,但是餐饮离超市更近,生物技术离超市更远,所以不务正业奖颁发给了某市X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三等奖,是某市金山区的某市XX医疗科技中心,注册资金100万,实缴100万他们纳入了零售药品组,但是他们的经营范围,竟然还有食品经营,而且是某市金山市场监督管理局发证的,所以,他们荣获了第三名!

Image

四等奖,是某市杨浦区XXX智慧助老服务中心,注册资本5000元(没错,0.5万),经营范围是「开展科技助老的咨询及调研,推进科技助老项目的实施及应用;承接政府相关委托项目」,但是也入围了餐饮企业组,完全脱离了经营范围,组委会不知道这个保供企业是如何确定的。但是有一说一,这家企业至少一直在招餐厅厨师,应该至少能满足500人的食品需求吧。

Image

城市特色奖

XX川咖啡(某市)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8月19日,注册资金1000万,实缴资本0元,社保0人,能够作为一个单品,杀入某市保供企业目录,成为六家咖啡保供企业中的一员,跟星巴克、拉比卡、皮氏咖啡并列,这是何等的城市特色!

Image

在六家咖啡企业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城市特色奖。当然,除了XX川咖啡,还有长沙XX半咖啡,都是注册资金不高、实缴资金为零,参保人数为零的企业,所以,长沙XX半咖啡,理所应当获得二等奖。

除了咖啡,还有鞋子。得物作为电商平台上榜,如果我没记错,得物是卖潮鞋的,我还在上面买过AJ,但是现在某市正在封控,万万没想到竟然还有买潮鞋的需求?如果不是穿给大白看,那就是穿给方舱的病友看吧?毕竟有人在方舱开始谈恋爱了。

Image

既往不咎奖

一等奖,某市XXX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在2019年4月26日,被最高人民法院公示为失信公司,而且有200条风险,这样的企业能够入围保供名单,说明某市有关部门本着治病救人,既往不咎的原则选择了保供企业。

Image

二等奖,某市XX副食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公示的老赖,被限制高消费,而且目前尚未执行法院裁定。当然,魔都还是要既往不咎嘛。

Image

节约资金奖

XXX源(某市)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实缴资本1.85万,参保人员两名,入围保供超市商贸组。我注意到这家公司,是因为他在缴纳实缴资本的企业里面,实缴资本是最低,只有1.85万元,额……

某市XX坊餐饮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像是未卜先知一样,在2022年1月24日,完成了注册资本金变更,把原来的100万注册资本,变更到了3800万注册资本;当然实缴资本和参保人数还是0,恩。

Image

组委会没什么好说的。

东西合璧奖

XX商贸(某市)有限公司,入围外资企业保供名单,但是这家公司注册资金用的是人民币,而且只有100万,还是一个自然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不知道某市有关部门是如何认定外资企业的,这种工作细致程度,佩服。

Image

多才多艺奖

某市稷良食品有限公司,即是超市商超类企业,又是外资企业,也是整个1072家保供企业里面的独一份,可能是讨个社稷良心的好彩头吧?

Image

马虎大意奖

这个奖,要颁布给组织保供入围工作的某市商务委员会,因为他们写错了40家入围企业的名字,错误率达到4%,让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矫正数据。

有错别字的,比如某市常林汽车运费有限公司,某市鑫欣源()副食品有限公司,某市长宁唐宫海鲜坊()有限公司,猪和萝卜(某市)餐饮管理~~公司~~有限公司,某市又一村(春)农贸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有缺字的,比如「杭州可靠护理用品」应该是「杭州可靠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有多字的,比如「某市云丰国际物流(某市)有限公司」应该是「云丰国际物流(某市)有限公司」;

还有名字全部搞错的,比如某市七宝商城农产品交易市场、某市江杨农产品批发市场这种,一共24个,全名都应该是XX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

你说如果真的执行了,发现企业公章跟保供企业名单上的名称不符,结果物流车辆/人员又被居委、社区拦住了,这不是耽误事儿么?

错误名单如下,还是友情建议某市商务委员会尽快修改一下,知道大家抢菜很累,但是核心大事不能出错啊!何况还是错了40个企业名字……

超市商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某市分公司超市商贸某市爱婴室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超市商贸某市全球儿童用品有限公司超市商贸某市笑昕食品有限公司超市商贸某市依牛羊食品有限公司超市商贸杭州可靠护理用品电商平台某市悠乐汇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零售药品某市万仕诚国药(药业)制品有限公司外资企业爱德华(某市)医疗用品公司物流总部某市晶粮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物流总部某市鑫欣源副食品有限公司物流总部某市常林汽车运费有限公司物流总部某市云丰国际物流(某市)有限公司餐饮企业某市鑫博海农副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餐饮企业某市龙神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餐饮企业领驰食品发展(某市)有限公司餐饮企业某市长宁唐宫海鲜坊有限公司餐饮企业猪和萝卜(某市)餐饮管理公司有限公司餐饮企业某市煜盐餐饮有限公司副食品中粮家佳康(江苏)公司某市分公司副食品某市江桥批发市场副食品某市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副食品某市拾分味道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食品某市国京农贸综合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食品某市申象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副食品某市又一村农贸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食品某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副食品某市江杨农产品批发市场副食品某市江阳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副食品某市七宝商城农产品交易市场副食品某市浦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副食品某市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市场副食品某市龙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副食品某市辉展果蔬市场副食品某市胜辛集贸市场副食品某市陇南肉类批发市场副食品某市新安农副产品市场副食品某市三林副食品批发交易市场副食品某市军工路国太综合市场副食品某市江杨水产批发交易市场副食品某市青莲上选食品公司

某市商务委员会发布的《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企业查询库》,入口在这里,请感兴趣的同学查收。我的数据时间是4月21日14点,当时还是1072家,目前某市保障企业已经变成1124家了,不过大数据分析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Image

任易

跟理工男一起探索真相。作者任易,南开本科,清华硕士,12年工龄,做过IBM销售、地铁工程、石化项目经理、售前顾问,现在鹅厂做云计算,对销售、施工、人力、组织、项目、造价、IT都略有涉猎,对上述线索非常敏感,我们一起用数据和逻辑还原真相。

698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感觉我每天都在封号的边缘疯狂试探,但我保证,我写的每篇文章,都有国家机关公开信源的数据支持。只要某市不再出新的魔幻事件,我保证我马上就不写某市了。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4-10 03:20:19 UTC
更新日期: 2022-04-10 03:20:1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6)

标题 :
上海防疫,背后的国本之争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壹 华亭宾馆


上海疫情爆发的最初时间,是3月1日。


当天确诊了一位56岁的女患者,住在普陀区甘泉街道,她的主要活动范围是石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舞蹈队的七人相继确诊。


3月2日,松江区九里亭街道的永辉超市发现5例确诊阳性患者,密接里面有一名闵行区男司机被确诊阳性,同时导致嘉定区也出现6例确诊,这6例确诊里又有3名司机,轨迹多次涉及上海大学。


3月6日,上海疫情多点散开,徐汇区、浦东新区、黄浦区、静安区、闵行区都有确诊,当天一共48例。


这就是奥密克戎的传播威力,比初期的新冠传播速度快4倍。


3月8日,上海确诊65例,其中有四例在徐汇区漕溪北路1200号发现。


漕溪北路1200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华亭宾馆。


Image


华亭宾馆始建于1983年,是上海第一批涉外的五星级宾馆,在当时看起来高端大气,如今内部已经非常老旧了,套房里还有充满历史的古董电视。


Image


今年2月16日,华亭宾馆歇业,启动全面装修改造计划,改造工程预计2年。


但因为香港疫情爆发,导致入境旅客激增,在这种防疫压力下,华亭宾馆重新启用,被征用为隔离酒店。


国内绝大部分酒店,包括华亭宾馆的室内通风,都是依靠集中空调系统,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隔离技术处理,不适合作为临时隔离酒店,甚至会导致奥密克戎在酒店内传播,突破隔离闭环向外扩散。


3月11日,上海官方确认:松江、嘉定、闵行、黄浦、徐汇、宝山、浦东新区等疫情感染来源聚焦于中风险地区漕溪北路1200号(华亭宾馆)


虽然查明了传染源是华亭宾馆,但在接下来半个月,上海疫情没有任何止住趋势,反而多点爆发,问题出在了哪里?


Image



贰 上海模式


3月14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给了明确诊疗要求:


只要测核酸时发现阳性,就要立即隔离,进行临床诊断,结合流行病史、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最后划分轻中重型。


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标准做法是,测出来核酸阳性后,哪怕没有肺部阴影,哪怕只是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都一律划分为确诊轻症患者。


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患者的比例应该大致相当。


上海的无症状患者相当多,从比例来看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比如4月8日的最新确诊:新增1015例本土确诊,新增22609例无症状感染者


显然,上海有自己的判断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统计方式,才能造成如此多的无症状感染数量?


目前网上的最主流观点是,可能由于医疗挤兑,导致许多阳性患者无法拍CT,难以获悉肺炎影像,哪怕有咳嗽发热等明显症状,也会被统一划归无症状感染者。


我不清楚这个划分标准究竟是什么,上海官方没有进一步说明。


如此庞大的无症状感染者,按照官媒的报道内容,有上海市某区疾控工作人员提出一个看法:「无症状感染者涉及区域不划定中高风险。


也就是说,目前上海各区的中高风险划分标准,可能是按照「本土确诊病例」来划分,没有将「无症状感染者」算进去。


我很疑惑的是,无症状感染者就没有传播危险了吗?


直到4月9日,上海依然没有一处高风险地区:


Image


是全国各地的高风险划分标准不一吗?确实如此。

北京:14天内新增2起及以上聚集性疫情、或新增超过5例本地确诊病例;

四川:14天内发生2起及以上聚集性疫情、或出现超过10例确诊病例;


绝大部分省市按照四川标准执行,也就是10例确诊病例=高风险区域。


可是,上海累计报告阳性感染者超过15万例,哪怕「无症状感染者」不计算在内,确诊人数仍然有5408例,如此庞大的数字出现在一座大城市里,竟没有一处高风险区域,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吧?


早在2月14日,上海就加强来沪人员的健康管理:

对所有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的来沪返沪人员,一律实施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实行4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第1、4、7、14天)。


这条健康管理,说明上海清楚知道高风险地区的传播危险,而从3月13日开始,上海新增超过100例(确诊+无症状),到3月下旬,上海疫情已经悄无声息外溢各地。


有不少无症状感染者拿着国务院绿码在全国随便跑,而且健康云也显示阴性,可以坐动车,到落地测核酸时就变阳了。


这种情况会造成什么后果?


来自上海的绿码不可信,中低风险区域也不可信,东部一些城市只能采用无差别的管控方式,一视同仁所有上海市民。


注意,上海周边城市的层层加码,严防严控,直接导致了后续更为严重的物资配送紧缺问题。


3月27日,上海日新增3500例,正式进入「全域静态管理」。



叁 封城乱象


距离封城前的十多天,上海依然有充足时间来安排物资调配,毕竟本土一堆赫赫有名的企业,不管国企民企还是外企,都拥有相当强势的供应链,还有高效率的运输系统,在物资供应问题上完成不成问题。


事与愿违,从3月中旬,上海一些区域进入封控管理后,就已经出现物资调配困难、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了,各街道各自为政,绿色通道形成虚设,120热线严重挤兑,被隔离的居民只能通过团购和买菜软件抢购——明明这个阶段的隔离管控不应该出问题。


随着阳性小区越封越多,在3月28日宣布浦东进入「全域静态管理」后,仍然给足市民疯抢物资的时间,导致潜在病例加剧。


这里暴露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地方的物资保障方面没有做到位,让居民出门抢购自救,证明了哪怕有大半个月时间,上海防疫管理的问题仍然无法弥补解决,必须匆忙封城。


第二个是明知道会聚集感染,市民依旧选择抢购,说明已经不对当地抱有太高期望,得按最坏情况做准备,哪怕只是宣布封城4-5天。


事实上,那些真正相信只封控4-5天,而没有提前采购过冬的市民,现在都要去微博求助,并且后悔没有把货架上的老坛酸菜面一起带走。


至今,围绕上海的核心话题还是买菜难,App抢不到,天价团购,地区保供有限。骂居委会的人特别多,一问三不知,组织拉胯,防疫封禁形同虚设,配送物资缓慢,没有紧急预案,无力维护社区秩序,大规模聚集测核酸,各种惹民愤的矛盾事件集中爆发。


但越到后面,开始理解居委会的百姓逐渐变多,他们很快意识到真正的症状在哪里,各街道下发大量任务,层层加码全压在居委会身上,居委除了无法提供医疗服务外,几乎所有大小事情都要处理解决,上面却没有派下来多少人力援助,12345长期忙音,来自基层的一线声音完全无法反馈。


许多居委会依靠社工和志愿者勉强维持秩序,情绪濒临崩溃,却仍然要维持最基本的秩序,否则小区会更乱套。所以如今的局面是,居民买菜看病吃药困难,居委会和社区志愿中心疲于应对,反映无门,而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人在发国难财。


云南捐赠宝山区的蔬菜物资,被68元转卖,有恃无恐,连标签都不撕,然后企业匆忙站出来道歉:


Image


你们应该对宝山区的市民致歉,而不是向上海市宝山区月浦镇人民政府致歉,主体都搞错了。


4月6日,麦德龙上海普陀商场暂停营业,因为当天持证人员大增:


Image


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会有这么多持通行证的人出行采购,这些证是发给谁的,又是从哪里发出去的?


Image


这些通行证纯纸质,说明没有任何电子信息联网,上级部门盖章了事,按量分配给企业和社区,也就无法掌握各地的发放数量。


围绕上海的最核心矛盾,是物资多 ,但没人送。


各大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明明有充足运力,可以从全国各地库房运送米面粮油给上海,却因为库房被封,通往上海的道路被封,无从施展。


京东集团CEO徐雷在微信群的聊天里谈到:

各地政府要求不一样,经常进去十个货车司机吃掉十个货车司机,没有车证进不去也出不来。

地方政府和部位可能对「供应链」的理解不到位,政府一定要知道什么是保民生,不是环卫、卫生、公安这些公共部门才是民生,不是只有国企才是保民生,不是品牌商愿意供货就是保民生,供应链条上的关键点,一旦断掉啥都没有,商品在库房、蔬菜在地里。


全国各地都在接力援助物资,包括收购来的农产品,它们统一运输到上海的各处蔬菜集散中心进行储存,随后根据各区域人口进行分拣,接着货车司机运到各街镇的配送站,再转运到各小区门口,最后让志愿者分到每个人家里。


如此多的层级中转,得依靠大量人力来维持良好运转,现在就是缺人,哪怕抽调再多志愿者都无法填补缺口,每个基层环节都在按规定谨慎行事,能不出错就不出错,宁愿封控,宁愿效率低下。


这种糟糕情况该怎么彻底解决?


让非涉疫原因、被封控在小区的快递小哥等保供人员,全部走出封控区,回到保供岗位;统筹各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补足配送力量,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任务,各环节杜绝任何卡点。


上海封控了如此长时间,终于「领悟」到了症结所在,逐步落实这个政策了,希望能尽快运转起来吧……


Image


其实,让物流和电商平台保持正常运转的做法,一点都不新鲜,这就是深圳模式,半个月前已经完美实践了,值得借鉴


深圳疫情几乎和上海同时爆发,在封城前一天,深圳卫健委发文,强调:

我市米面油、肉蛋禽等食用农产品货源充足、供应通畅,各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批农贸市场、各大商场超市、电商平台已提前备足生活物资货源,各主要农产品保供企业主动作为,与物流企业签订突发情况运输合作协议,与农产品主产区签订保供协议,持续加大生活物资供应。   

在畅通生活物资送达最后1公里上,配送人员、志愿者正全力服务,各区政府为配送人员提供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加强防疫保护,确保生活物资及时送达。市场监管部门已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行为,确保生活物资供应量足价稳,请市民朋友们放心。


我看到上海官方也发表致歉:

面对传染性、隐匿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我们认识不足,准备也不够充分;同时,一些防控措施,也执行或落实得不到位,确实影响到了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对此,我们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正在努力改进。


上海前期的防疫政策,无论是拖延导致的疫情爆发,还是无序管控产生的次生灾害,都让公众怨怒,官方可以站出来致歉,却难以阻挡水面下的暗流涌动。



肆 防疫政治


那篇汪老师不吐不快的文章,似乎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其实非但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进一步刻意误导,致力于毁掉整个上海的防疫政策。


一个主打天文科普的作者,用「几乎百分之一百」的数字,来强调感染者不打针不吃药,会在十天左右痊愈,能说出「只要停止检测,10天后上海的数字马上下降」,却完全忽视了它在国外的病死率和重症率,忽视了奥密克戎流行不到半年时间,医学界甚至无法给出一份完整的奥密克戎后遗症报告。


汪老师在后续的解释里,提到第九版和之前版本有一个巨大真空地带,导致各地卫健委可以按照自己理解自行决定怎么做,才会造成上海如此高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


这个说法相当荒谬无知。


事实上,国家发布《新冠诊疗方案第九版》不存在什么真空地带,也不存在什么自行理解自行判断的空间,在3月17日的上海新闻发布会上,张文宏已经说得很清楚:

我在感染(传染)病领域邀请了五六十位专家在网络上进行了一次线上大讨论,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这次《诊疗方案》是目前所有版本中最科学、最好的,完全基于科学制定的最合理的方案。


3月14日发布的《诊疗方案第九版》,到3月17日,张文宏已经和专家讨论研究完毕,可为什么在大半个月时间里,上海依然坚持自己的标准?


因为无症状感染者不算在确诊里,所以确诊人数低,那上海也就没有高风险区域,这是《诊疗方案第九版》指导你们做的吗?


汪老师文章里采访的陶医生,给的头衔是前上海市疾控中心医生,看上去好像是有专业背书,但这位陶医生既没有疫苗研发经验,也不是一线抗疫医生,曾经造谣国家疫苗计划工程,支持吃狗肉抗疫,疫情期间兜售劣质口罩,因为篡改国歌被拘留15天,还污蔑国产新冠疫苗全球最不安全,被外媒争相报道。


Image


我列出陶医生经历,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汪陶两人的对话出现严重的常识错误,才让我好奇陶医生的经历:

陶: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隔离点情况不太好,你如果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是很轻的类似感冒症状,是不是一定要去隔离点呢?去隔离点可能你折腾一下症状还更重,所以这个必须要理性考虑。

汪:你也是支持,如果一旦被查出阳性,居家隔离是比较好的应对措施?

陶:对,我认为非常好。


不仅是汪陶两人支持居家隔离,上海最大集中隔离点救治组组长也这样表态:「未来如果无症状感染者的量太多的话,不排除实行居家隔离的办法,同时配合严格的居家管控措施,才能有效阻断传播。


更离谱的是,4月2日,上海一些代表关于积极改进防控工作的建议是:向卫健委调整现行防疫政策,把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集中隔离改成居家隔离。


Image


这些浮在水面上的言论,是能让大众看到的部分,那浮在水面下的又有多少?


他们是否知道,上海有多少住房条件符合居家隔离,有多少合租房挤满一家老少,又需要多少人力来维持和处理生活污染垃圾?


他们是否知道,当年武汉疫情为什么会出现气溶胶传播,导致整栋楼感染阳性,是否知道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是原始毒株的4倍,知道华亭宾馆为什么会疫情外溢?


他们是否知道,从3月28日封控至今,五天潜伏期已过,而浦东感染人数依然没有回落,隔离期间一直发生传染事件,出现在核酸检测环节,勾肩搭话,串门聊天,甚至还有一些外交官遛狗。


他们是否知道,方舱医院的真正作用是什么?


是及时隔离轻症,把感染人群和正常人群分离,然后从无症状感染者中,尽快筛选出重症患者送医治疗,减轻救护车和医务人员的重担。


上海方舱医院的前期管理相当混乱,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去改善集中隔离条件,而不是修改防疫政策,用最为下乘的摆烂心态去执行居家隔离。


如果上海真的实行居家隔离,凭借2500万的人口体量,整个中国维持了两年的防疫方针大计将彻底崩溃,他们能负起这个责任吗?


汪老师说:「是时候回归科学了,让专业的事情交给真正懂专业的人去做。」


确实,专业事交给专业人,但如果是关于防疫工作,这个观点就很片面,甚至极为傲慢。


首先从社会分工来看,每个人负责的专业部分可能是很小的一块,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一位临床医生,很可能在公共卫生专业无法给出科学的防控措施;如果你是一位隔离点救治组组长,可以给隔离环境提出优化建议,却难以判断居家隔离的防疫条件有多严苛;如果你是一位科普自媒体,在触及自己的知识盲区时,应该谦虚聆听,而不是默认所有反对者都是键盘侠。


防疫涉及到公共卫生问题,牵一发动全身,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民生、经济和政治,甚至是国际关系,需要全国一盘棋,具备强大的统筹组织能力,需要全民动员配合,全员抗疫才能同舟共济。


可以这么说,上海疫情防控中,有一部分的疾控中心官员和基层工作者不把新冠当回事,只当作流感来处理,甚至会有消极抗疫,敷衍了事的行为。


各种一刀切层层加码的事件,例如隔离孩子、捕杀宠物、累垮志愿者、方舱恶劣、物资调配紊乱等等,他们制造事端裹挟共存民意,对病毒绥靖主义,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更坚决的态度、更彻底的措施、更迅速的行动……防疫前期一条都没有做到。


这就意味着,为了打赢疫情,上海要打消任何新模式探索,这条路在当下已经证明行不通了,必须在全国统一部署下进行,不存在上海自己搞特殊的情况。


上海疫情乱象背后,同样离不开大量的极端共存观点,在背后推波助澜。



伍 共存思潮


现在互联网被划分成两派,要么清零要么共存,但我们能不能坐下来好好想一想,除了那些极端清零或者极端共存,双方两派的核心诉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


清零派和共存派有许多观点相似,我将双方的「最主流」观点整合:


迅速发现病毒后,立即遏制疫情传播,如果有疫情外溢现象,果断封城,同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速战速决,减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封城是最后的王牌,绝不能轻易打出来,同时政府要保障民生就业,减少百姓因为封城而造成的损失。


当这一轮全球疫情逐渐走到尾声,当病毒变异后的毒性越来越弱,当全民疫苗接种率达标,医护床位资源达标,到时再谨慎讨论共存和开放的问题。


4月8日,钟南山院士对目前疫情形势进行了最新研判,他认为:「中国当前形势下,完全开放是不适用的,动态清零是可取的,但要进行逐步开放的政策。」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尊重科学和规律的过程,双方求同存异,通过沟通是可以互相理解的。


反过来,任何操之过急,不管不顾的躺平论,肆意挑拨矛盾,都需要格外警惕,他们弱化新冠危害,故意惹怒民愤,是为了搞臭动态清零的名声。


如果你也碰到下面这类观点,可以照着我的话术反驳。


1、奥密克戎只是大号流感,没什么好怕的


奥密克戎是目前,也是历史上传播速度最强的新冠病毒,比流感快5-10倍;论死亡率,奥密克戎比德尔塔低25%,依然远高于流感,有多高呢?


2021年,中国全年流感患者65.47万例,死亡5人,死亡率0.0007%,而新冠的死亡率比流感要高18倍。


而且因为感染基数大,奥密克戎造成的绝对死亡人数比德尔塔更多。


如果奥密克戎是大号流感,什么治流感的药需要2300元一盒?为什么全世界的主流做法,仍然是公共场合保持距离,戴口罩和消毒防护?流感有这种待遇?


目前全世界的最主流专家,我没有看到有任何人把奥密克戎当成流感,反而是各国政客、新闻媒体宣传机构,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KOL喜欢这种幼稚说法。


如果你依然坚持「大号流感论」,希望你能自然躺平,不要乱跑,不要挤兑医疗资源,不要睡在ICU里面,更不要吃2300元一盒的特效药,给社会减少点麻烦,这才是真正的躺平原教旨主义者。


2、病毒无法被消灭,人类只能选择共存


确实如此,目前这个世界上仍然有许多瘟疫,比如鼠疫、流感、霍乱、疟疾等等,它们很难被消灭,却可以被有效遏制传播。


如果没有国家持之以恒的防控,你能想象自己屋子里全是瘟疫吗?霍乱无法被消灭,那你现在得霍乱了吗?垃圾无法被消灭,你家里就不扫垃圾了?


当前奥密克戎在全球的传播处于壮年期,前后不到半年时间,还没等到病毒危害进一步降低,甚至讨论奥密克戎后遗症的论文都没有多少结论,你就匆忙缴械投降,想着共存躺平了,这是什么操作?


3、全世界都在共存


许多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躺平共存,像欧盟的一系列国家,每次喊完共存后,当出现医疗挤兑时又匆忙宣布封国,出门戴口罩是必备操作。


德国卫生部原本宣布,要在今年5月1日起取消强制隔离10天的政策,并建议人们自愿隔离5天。


到了4月5日,德国卫生部长反悔了,仍然延续强制隔离政策,时长从10天缩减为5天,并且强调「新冠不是感冒」,他只是想减轻各地卫生部门的负担。


然后是英国首相鲍里斯,在4月8日明确表示,他不能排除再次封锁的可能:


Image


他们前后相继表态,发出的信号让人不安,很可能是四月初来自南非的奥密克戎新变体B.4,它不仅传播速度比我们国内的B.2要强,而且带有致病突变L452R,无论传染性还是病毒复制能力都会更厉害,用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它会提高重症率和死亡率。


目前它已经在南非广泛流传开来,基本取代了B.2,有变成下一个毒王的潜质,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受的事实,以色列都开始打第五针了。


我希望每个人都清楚意识到,新冠仍然在加速变异,而且它没有一个特定突变方向,什么毒性越来越弱,传播越来越强,真的不是这样的,它不会老实朝着这个方向安稳进化,而是有无数毒株互相厮杀突变,然后攻城略地。


这些新冠病毒是可以被反复感染的,指望着感染一次终身免疫是美好错觉,你感染了奥密克戎B.2,症状很轻,那接着感染B.4和B.5,又会怎么样?


新冠病毒会在身体内重组,比如奥密克戎BA.1和BA.2的结合体XE,它的传播速度就比BA.2高10%-40%,同样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如果你看到这里依然坚持要躺平,鼓吹大号流感,那已经不是缺乏科学素养的问题了,而是真正的祸国坏种。


许多国家之所以选择共存,是因为他们完全控制不了疫情才被迫开放,是没得选择,走这种群体免疫的最下乘道路。


英国政府也不愿意自己的百姓成为病毒「培养皿」,从最早的变种毒株阿尔法,到现在的重组毒株XE,竟然全都来自英国……


如果有选择,谁不愿意当一个好国呢?


4、上海防疫,证明了动态清零挡不住奥密克戎


恰恰相反,全面学习精准防控的武汉,一开始也是精确到街道,小区和楼栋。


后来发现封控区外出现阳性病例,判断有外溢风险后,立即展开全城核酸普筛,加强区域防控,从2月20日-3月10日,历时20天成功摘星,全域低风险。


另一个正面典型深圳,有2000万人口,而且紧挨香港,疫情防控压力大。


2月下旬疫情传开后,深圳最初也是精准到小区和楼栋,只是后来传播速度太快,便及时调整防疫政策,全市暂停七天,没有任何抢菜现象,物价平稳,还建立宠物驿站托管宠物,盐田港正常运作。


七天后深圳成功摘星,恢复正常生活。


怎么就上海防不住了?


上海真正的失误环节是前期没有应检尽检,在确认华亭宾馆有外溢风险时,也没有【立即】采取大范围封城措施,仍然在修修补补,才导致疫情扩散。


一座城市的疫情能否打赢,关键是看政府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以及愿不愿意承认错误,放下最后的倔强。


事实上,所有沿海大城市,所有边境城市,只要严格执行动态清零方针,内陆的大部分一二三线城市就不会受到任何新冠病毒影响,全中国90%的人可以始终岁月静好下去,并且在关键时刻紧急驰援,这就是全国一盘棋的统筹作用。


5、防疫让中国经济撑不住了


先上一组中国的数据: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9%。


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21.4%。


2022年前2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3%。


现象可以撒谎,贸易额永远道出真相。


事实上,许多国家确实共存躺平了,但因为奥密克戎的后遗症,比如最轻微的头痛发烧和咳嗽,还有疲劳注意力障碍等等,导致工人频繁请假,工厂生产秩序全被打乱,劳动力效率大幅下降,成本急剧上升,在全球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


比如越南,典型的制造业大国。


在2021年上半年,越南还是防疫模范生,自从胡志明市疾控中心主的阮智勇表示,要「考虑与病毒共存」,疫情彻底引爆。


越南有大量工厂和生产线关停,工人不愿上班,产能急剧下降,英特尔、捷普、富士康直接将订单转移到中国与新加坡。


8月底,越南再次实行封城令,试图遏制疫情,可惜大势已去实在没办法了,最终只能放开。


2022年一季度,越南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76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数据看上去挺不错,可要注意,越南第一季度的贸易顺差是8.09亿美元,去年同期是27.6亿美元,利润减少了七成。


越南对华贸易逆差是143亿美元,增长了21%……也就是说,辛苦一个季度,越南的营业额是上去了,利润全被我们吃完。


现状就是,如果当前疫情持续下去,中国的工业强国位置会越来越稳固,制造出的商品无论成本还是质量都直接碾压西方市场,西方市场也越来越无法摆脱中国的商品。


当然,疫情对中国的第三产业冲击很严重,哪怕放开也无法解决。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守住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并通过政策扶持和反哺第三产业,进一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问题,而不是自废武功躺平。


疫情以来,我们不搞大水漫灌、滥发货币的方式,能稳住社会消费物价,是因为动态清零可以完全控制疫情,不至于将大部分财富流到少数精英富豪群体里,被他们推高股市和房价,然后卷款跑路。


6、奥密克戎重症率低,死亡率低,没必要防疫


为什么奥密克戎在中国的重症率极低,我援引国家CDC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教授的话:


我们国家的病死率、重症率低,并不是因为奥密克戎病毒弱,而是我们防疫政策有效,我们检测和干预更加靠前。


奥密克戎的真正危害,是超额死亡。


什么是超额死亡?是指某一时期内的死亡人数比过去五年平均多死了多少人,要么发生战争,要么出现重大社会事件。


如果任由共存躺平,奥密克戎感染者的数量会呈指数爆发,到时候哪怕重症患者再少,都足以轻松击穿我们的医疗系统,具体可以参考一下香港和内地在重症死亡数上的差距。


上海目前零死亡,是因为有全国最优秀最集中的医疗资源,有全国的医护人员支援,才可以扛住医疗底线。


当然我这里保留合理质疑:截至4月8日,上海累计本土15.5万例,确诊5408例,重症1例,死亡为零。


死亡人数为零我是相信的,可这个重症数低得相当夸张,无论对比国内省市,还是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数据,都没有任何可参照性。


就像上海庞大的无症状感染群体,完全走出了独立行情,也可以说是集全国医疗资源创造出来的奇迹,不过这个低重症率它是否可以在全国各个范围内复制?


我保持存疑态度。


当前我们ICU的人均占有率还没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如果全国放开,先不论4700万三岁儿童没有疫苗保护,国内60岁以上老人的三针比例也不到40%,光是有基础疾病的庞大群体,就会因为看病困难而提前死去,后果不堪设想。


韩国的全民疫苗接种率和我们相当,自从放开共存后,因为奥密克戎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每天达到四五百例,连丧葬服务都被挤兑。


韩国政府要求全国火葬场和殡仪馆「扩容」,从每天火化约1000具遗体提高到1400具。


Image


那些因为疫情防控,导致无法及时医治而亡的百姓,我们悲悯难受,却更要优化防控措施,而不是彻底放开,否则整个社会医疗挤兑,死亡人数会更多,也更可怕。



陆 该怎么做


我几乎可以想象,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中国一旦躺平会是怎样的惨状:


首先在极短时间内,奥密克戎传播到全国,日新增可以轻松达到数百万量级,各地医院和方舱人满为患,救护车疲于穿梭全市,无数新冠患者、等待做手术的肿瘤患者、老人小孩、产妇、突发伤者等等,因为无法得到有效救治,要么倒在医院门口,要么连家门都出不去;


恐慌持续蔓延,殡仪馆人满为患,全国棺材紧缺,国内高端医疗市场被欧美完全垄断,2300元一盒的新冠口服药售罄,在经过一系列谈判后没有提价,继续维持原价,并加大供应量;


国内大部分人都没有感染奥密克戎和德尔塔,然后几种病毒轮番而来,死亡人数迅速飙升,还成为庞大的新冠病毒培养皿,变异出一种新病毒,被外媒污名为「中国病毒」,勒令停止进口中国商品。


新闻网站微博知乎抖音,包括国外的社交媒体,全天候轮番播报国内惨状,不仅没有丝毫认可中国的共存策略,还全方位攻击渲染,NGO和1450加大舆论攻势,并且开放人道主义通道,发放绿卡,欢迎富人精英携款移民,国际机票被炒到天价,依然一票难求;


社会生产效率大幅降低,工厂企业成批量倒闭,外贸制造业服务业全面崩溃,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社会失业率和犯罪率上升,生育率持续降低;


中国被迫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开闸放水救市,却无法像美元那样收割全世界,只能造成国内严重通胀,物价大涨,大量热钱流进房产金融行业,房价股价蒸蒸日上;


美联储持续加息缩表,来自中国的热钱全部流出,股价房价暴跌,国内陷入民生凋敝,民意愤懑,社会秩序一团乱,外资进场收购优质资产……


Image


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在危言耸听,上面场景不可能全部发生,但哪怕只有一两项出现,就足以毁掉我们好不容易保留的经济成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的,上海防疫已经成为了国本之争。


Image


有些名言能成为经典,是有道理的:

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线了。

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线,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掀出群众里的真正敌人,严打造谣传谣挑拨矛盾煽动网暴;还要优化防疫政策,减少大部分百姓的顾虑忧虑,恢复信心。


具体要怎么做?


1、总结深圳模式的优劣地方,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清零」模板,并在全国各地严格执行,统一调度,杜绝任何自主操作和独立发挥的空间。


2、全国绿码实时联网,高风险区域由中央统一划定,打通全国防疫数据库,杜绝任何手写通行码,脱离联网监控私自授权的行为。


3、从重从严,处置任何行踪可疑的投毒分子,彻查国内外账户、人际来往和联系方式,并提高处罚力度;越是疫情防控时期,各社交网站都要公布用户IP,杜绝任何网络暴力和煽动地域黑。


4、沿海大城市每十万人口必须配置一个方舱医院,培训和征集一定数量的看护人员,党员全部待命,并且和居委会展开防疫调度培训,考核不及格立即罢免,基层管理者只要敷衍了事一律撤职,禁止尸位素餐。


5、可以给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加油鼓励,但优化流程才是重中之重,减少无谓的人力资源浪费,保障志愿者日常需求,该给补贴就不要吝啬,别抓到一个热心志愿者就往死里薅(我还看到有85岁志愿者提重物的宣传),否则临时抱佛脚的后果就是让所有基层医护人员疲于应对,漏洞百出。


6、各城市物流公司、外卖电商平台必须统一调度,城市之间的供应链必须保持通畅,地方政府不得私自加码封控;非疫情管控区的快递外卖司机随时待命,维持蔬菜粮食的运输供给线,彻查任何倒卖防疫物资的行为。


7、禁止任何抗疫形式主义,比如大规模核酸筛查,不是让你们在最短时间内比拼谁筛查的数量更多,却导致排队聚集时造成大规模传染;比如上面要求落地隔离14天,下面层层加码,隔离时间加倍,然后居委会的隔离时间又超级加倍,好像在玩斗地主一样。


8、目前全国有许多高校也在搞形式主义,明明全市已经清零数月,仍然采取严格封控学生进出的措施,却放任教职工随便进出。这种形式防疫,还出现在许多行业,比如一些地区明明不在疫情防范区内,却要求全市的培训机构一刀切停摆,没有任何分级措施,这种就是懒政行为。


9、只要是非自愿的阳性集中隔离(国外回来主动隔离的不算,居家健康监测也不算),在隔离期间每人每天能领到工资补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来算,比如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590,那么每天隔离能领到86元,如果违反任何隔离要求,取消所有补贴;如果是全市封城,针对所有常住人口制定出一个可持续的平均补贴标准。


10、民生类政策要制定得更加完善,各地可以因地制宜,个人房屋贷款如何顺延,个体工商户的租金和税收如何减免,政府如何补贴房东的房租和贷款利率,可以参考深圳福田区的惠民疏困十条措施,比如根据停业时长,为个体户提供5000到1万元的支持。


11、禁止任何瞒报屏蔽行为,为什么会有人吐槽评论区是管控得最好的区,连抢不到菜的吐槽都不能说?如果你做得好,为什么会害怕民意?如果是担心境外势力误导舆论,请相信群众的火眼金睛可以掀出任何妖魔鬼怪,永远记住,民意宜疏不能堵,全国人民都在盯着。


12、动态清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防止医疗挤兑,因此杜绝任何新冠患者独占医疗资源(宁愿空置浪费)的行为,必须让其它危重急症的普通患者得到及时治疗。防疫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产生次生伤害。


最后我想说。


任何因为运动式防疫造成的乱象,都要接受百姓的批评监督,然后优化流程,让「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发挥出最大效果。


只有解决好隔离、救治和民生问题,让所有百姓都明白防疫政策的良苦用心,那么任何极端共存都会失去市场,任何兴风作浪的妖魔鬼怪都无法翻起任何波浪。


全文完,欢迎保存转发。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3-23 06:11:54 UTC
更新日期: 2022-03-23 06:11:5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5)

标题 :
乌克兰战争中的以色列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在乌克兰战争中,西方国家众口一词谴责俄罗斯、支持乌克兰,以色列是很显眼但又很不显眼的例外。


显眼是因为以色列是重要的西方国家。在地理上,与乌克兰较近,远比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接近,甚至比大部分西欧国家都近。不显眼是因为你不会在西方媒体上看到以色列的“缺席”。西方媒体会喋喋不休中国拒绝谴责俄罗斯,甚至会心酸地提到印度也不肯谴责俄罗斯,但只字不提以色列。


反常既妖!


俄罗斯出兵乌克兰是为了“合理的安全诉求”。当然,俄罗斯认为这合理,中国也同意,但西方不认为这合理,相反,简直大逆不道。以色列是否认为合理,没说,但以色列在历史上经常以类似的理由出兵邻国。除了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称为独立战争),以后的每一次中东战争的具体理由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这个理由。


只要以阿冲突不解决,以后还会继续用这个理由出兵邻国。


以阿冲突是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人类智慧似乎不够用了,70多年来,找不到合理、公正的解决办法。俄乌冲突有向这个方向演变的趋势,或者说印巴的方向。这是很悲哀的。世界不需要更多的死结,但世界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愿望为转移。


以色列不能谴责俄罗斯,要不自己也圆不了自己的“正当防卫”了,这是对以色列是颠覆国本的。


另一方面,乌克兰的新纳粹倾向也触犯了以色列的底线。


西方对反犹主义是矛盾的。一方面,涉及到西方的反犹主义历史的时候,这是西方避尤不及的污点;另一方面,不涉及西方的话,这是无关紧要的历史花絮。在乌克兰就是这样。斯特潘·班杰拉是狂热的纳粹合作者,并积极参加对乌克兰甚至波兰的反犹屠杀,这是一个充满污点的人。不同的是,他也是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更是反苏、反共狂热分子。对于乌克兰民族主义和西方这来说,这才是他的闪光点,甚至是他的全部。班杰拉也因此成为2014年橙色革命中的乌克兰民族英雄,以后每年乌克兰都举行纪念班杰拉诞辰的烛光游行。


以色列对“自由、民主”的乌克兰公开纪念这样一个纳粹分子(尽管是外籍纳粹)非常不满,2020年1月1日,以色列驻乌克兰大使尤埃尔·莱恩和以色列驻波兰大使巴托斯·奇肖基不仅通过外交途径抗议,还发表公开信谴责。这最终引起乌克兰的不满。1月11日,乌克兰驻以色列大使赫纳尔迪·纳多连科公开要以色列闭嘴(butt out),因为这是乌克兰的内政。


这在今天依然是以色列和乌克兰之间关系的症结。以色列驻乌克兰大使馆发表官方声明:以色列谴责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于(2022年) 1 月 1 日在基辅举行的纪念斯捷潘•班杰拉的烛光游行。“赞美支持纳粹意识形态的人是在玷污乌克兰犹太人大屠杀受害者的记忆。”以色列大使馆要求乌克兰当局彻查游行期间的反犹行为,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斯特潘·班杰拉还是乌克兰的民族英雄,反犹与乌克兰民族主义就是合体的,无法分离的,这是乌克兰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但这也是西方执意无视的,只是不是以色列也能无视的。在战前,以色列已经拒绝了乌克兰要求购买“铁穹”系统的请求,尽管这倒是乌克兰真需要的防空系统,比那些老式的苏制防空导弹更加有用,也是没有任何一个其他西方国家能提供的。西方可以责备德国拒绝提供武器装备,但永远不会责备以色列,因为西方不想引起对自己无法圆的谎言的注意。


因此,以色列将永远无法认同乌克兰,而西方将永远无视西方阵营的这一“不和谐”。美国在对印度施加压力,要迫使印度加入谴责和制裁俄罗斯的行列,但以色列永远是例外,不会受到这样的压力,因为这压力必然会像飞去来器,最后飞回来直击西方的脑袋。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3-22 17:46:06 UTC
更新日期: 2022-03-22 17:46:0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4)

标题 :
台海战争中解放军和武警的分工
类别 :
军事
内容 :

乌克兰战争在很多方面对中国是警示,解放军和武警应该有所分工,这是其中之一。


巷战很惨烈,这是马里乌波尔


阿勒颇更惨


解放军和武警早就有分工了。解放军负责作战,武警负责内卫。但乌克兰战争提示了一点:作战要分野战和巷战,野战军两者统包未必合理。


俄军在开始的时候,行动还算迅速,遇到城市绕着走。一到巷战阶段,进展明显放慢。这也不是乌克兰战争才有的新现象,历史上早就是这样了。只是乌克兰战争在众目睽睽之下,人们对战争的速战速决也期望越来越高,这才感觉特别明显。


与环境相对单纯的野战相比,巷战的环境复杂得多。一打到巷战,就没有能速战速决的


巷战与野战有很大的不同。野战可以大幅度穿插,可以迂回,但巷战受到街道和建筑的影响,穿插路线很受限制,迂回也不总是能做到。相反,坚固建筑是守敌的天然工事,走廊、背面街巷成为天然的机动通道,还有地下室和隧涵可以利用;街道则固化了进攻的路线,要么远远地就进入双方的射界,要么建筑遮挡使得双方都无法有效射击,但转过街角的进攻一方需要对态势和目标首先有一个认识,而守敌已经在守株待兔,可能抢占开火先机。


空中优势有帮助,但固定翼飞机一掠而过,很难可靠识别敌我,很难有效攻击。武直要有利得多,但也更容易受到屋顶守敌的伏击。


总的来说,巷战不利于进攻一方,机械化、装甲化和空中优势都不容易发挥出来。


历史上,巷战只有靠坦克和炮兵支援下的步兵硬啃,拼意志,拼消耗。但现在有无人机啊,尤其是价廉量大、操作简便的多旋翼无人机。说白了,军用大疆。


巷战的一大特点是近,战斗的突然性强;另一特点是障碍物多,直射武器常常不大管用。在这样的地方,不摸清敌情就搜索前进,遭遇战是分分钟的事


巷战的一大特点是距离近,另一大特点是障碍多。这使得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不再是大问题,可以不断放飞、回收,玩具级大疆都能派用场,如果不能直接发动攻击,至少可以探明敌情。


农用级多旋翼无人机的载重量大得多,在巷战中也有用得多,把原来装农药的载重量置换为更多的电池,可以从现有的10-15分钟续航时间大大延长,剩下的几公斤载重量足够挂载单发大威力近程榴弹发射器了,最好是无后座力的,减少发射对无人机的飞控影响。


但这样的巷战利器对于野战军用处不大,野战军需要的航程、载重量大得多,火力要求和手头已有的火力也是完全不同的情况。野战军还是应该专注于常规的穿插和突破作战,由武警作为巷战的专业力量。


武警以轻步兵为主,本来就有巷战训练,但重点在反恐,而不是攻坚


武警以轻步兵为主,本来就有巷战训练,但这是以反恐防暴为背景的,在敌对城镇的巷战还是不大一样。武警机动部队有一定的装甲力量,也同样是以反恐防暴为基点的。可能需要指定部份武警机动部队为专业的巷战部队。不需要太多,师级就足够了。


大城市的巷战非常耗费兵力,但大城市的巷战也有静止战的特点。进攻方不易迅速集结和转移兵力,防御方也一样,最多只能在战术地域里转移和集结,尤其在通信和交通阻隔的情况下。这是理想的分割包围的场景,适合一块一块吃掉。反正急不得,那就慢慢地一口一口吃。这样,专业巷战部队并不需要太多,只要够一口用就行了。


无人机必将对城市从保持全时监视


守敌有大规模机动的话,必遭猛烈打击。小股流窜无法避免,但不影响一块一块地吃掉


在台海战争中,野战军应该专注突破和野战,抢占全境和机场等要地。遇到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先绕过去,留下小部队看守守敌。小股守敌胆敢出城,就坚决消灭之;大股守敌蜂拥而出,正好在野战中歼敌。武警在野战军后面跟进,巷战专业部队负责攻坚和突破,一般武警力量跟进肃清和巩固阵地。不要贪多求快,吃下一口,推进一块,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无人机可以“爬”高层检查外表,就可以往里扔炸药包


巷战专业的武警需要装备大量巷战无人机,专用于对付高层上的敌人。还需要大量巷战无人车,用于对付地面层的敌人。还需要一般的MALE无人机,在城区上空全时巡逻,探明和打击屋顶之敌。


还需要专用的重型装甲车,用于城内运兵。可以装备一些火力支援车,还有大口径火箭炮改装的重型攻城火箭炮。


巷战装甲车需要格外加强顶部防护,可以在普通装甲车顶上架设坡顶一样的厚钢板,防止顶攻武器。这使得车顶机枪不再能使用,但这是运兵车,不是突击车。车底也要加强,防地雷。


这也会大大增加重量,增加高度,提高重心,好在巷战装甲车对速度要求不高,也一般在硬地上行动,越野性能不那么讲究,爬越障碍一般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在城内总是有办法解决,实在不行,用架桥车帮忙都是可行的。高大的侧面积在野战里是要命的,在巷战里倒不是那么大的问题。视界、射界窄小对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只有在机动中求生存,静止目标多低矮也难免挨揍。


火力支援车对巷战有用。不是用来猛冲猛打的,而是支援无人机、无人车作战的


火力支援车从坦克改进而来,传统炮塔换成遥控炮塔,装备小口径速射炮、机枪、反坦克导弹等,专用于打巷战。这还不是一头扎进去打冲锋的,无人机和无人车打前锋,这是后面跟进火力支援的,掩护无人机、无人车进攻,用来压制敌人火力的。


重炮是巷战破障利器,用大口径火箭炮发射SDB炸弹是很好的思路,制导炸弹还可以精确规划航迹,利用地形地物接近目标,或者回避障碍,比重炮灵活得多


叙利亚和乌克兰的巷战表明,重炮在攻坚中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重炮太特化,研制和部署成本很高,专门研制划不来。大口径火箭炮本身就口径大、威力大,但巷战不需要多少射程,正好在弹药上做文章,把推进燃料置换为更多的装药,加上末端制导,就是现成的攻坚破障利器。美国用MLRS或者海玛斯发射SDB炸弹,这是很好的思路,中国也可以照此办理。中国也有SDB一类的弹药。


武警不仅在配备巷战专业装备后对巷战有奇效,控制打下来的地区更是本行。武警还对野外搜捕在行,流窜到公园、郊区、山林的武装分子也跑不了。


武警对野外搜捕也有专业训练,将对野战军的后方警卫有很大作用


解放军还是干这个更加在行

点评 :

无人机应该和整个作战系统整合起来,当作“炮灰”级传感器和小型打击平台。可以用AI系统自动识别各区域有地方武装人员的概率,实时更新潜在的打击目标,这样即便无人机被干掉了,后方的数字化火炮/火箭炮/导弹,也能自动攻击最后的打击目标,反应速度在一两分钟之内,甚至秒级。早期可能错误率不低,比如无人机在10层被攻击的,但是人可能在15层。但是心理压制作用是很大的,只要攻击无人机立马被火炮攻击,不打无人机啥都干不了。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3-12 18:10:13 UTC
更新日期: 2022-03-12 18:10:1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3)

标题 :
历史从不重复,但常常惊人地相似
类别 :
政治
内容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历史学界深入、反复研究的题目。战争在英法德奥俄的“死亡螺旋”式的互动中爆发,各国在战前都盲目乐观地认为战争“是好事、容易赢”。战争迅速演变为血腥的绞肉机,但这时各国已经深陷其中,拔不出来了。只有到大家都打得进的气少出的气多的时候,才不得不停战。这时,沙俄、奥匈、奥斯曼三个帝国瓦解了,今日世界政治版图在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乌克兰的独立和民族意识也是在沙俄帝国瓦解后的混乱中首次形成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更是在这时独立的。一战留下太多的未解决问题,所以二战在短短20年后就爆发了。二战后,由于核武器和互相确保摧毁的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直没有打起来,但乌克兰战争有演变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趋势。不同的是,战争已经从战场上的绞杀扩大的经济上的绞杀了。美国和北约坚决避开与俄罗斯在战场上直接对抗,但经济上的绞杀史无前例。这是一场新型的世界大战。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军事上低估了,欧美在经济上也低估了。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但马恩河、索姆河甚至凡尔登时刻正在到来。


在军事上,俄军失去了速战速决的机会,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地打成绞肉战了。哈尔科夫和马里乌波尔很可能要被打成废墟。把这两个乌克兰的东线据点拔掉后,东线乌军就在劫难逃了。在现代战场上,已经不存在可以死守而不被粉碎的目标了。只要俄军坚持得住,固守的乌军死路一条,机动突围更是死路一条。


俄军坚持得住吗?卫国战争初期,红军面临的困难比现在大何止千百倍,红军照样坚持住了,最后还反攻到了柏林。卫国战争是生存之战,但不管乌克兰战争是如何引爆的,现在俄罗斯在打的也是生存之战,失败意味着俄罗斯将不再可能以现在的面目存在。这不是普京的个人政治生命问题,而是俄罗斯作为民族国家的政治生命问题。


在经济上,西方把制裁的弹药一次打光,实际上现在已经没有弹药可打了,差不多是特朗普贸易战中第三波关税后美国的状态。俄罗斯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变后,着手“经济堡垒化”,降低西方经济制裁的影响。现在西方公司、银行大量撤出,影响的不是基本民生需要,而是可有可无的“高端”民生需要。必须说,“精英受苦”是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事情,在哪里都一样。实际上,受到制裁影响最大的也是政治上最亲西方的,制裁俄罗斯寡头收缴他们在西方的财产更是莫名其妙。如果他们是普京的政治盟友,应该人和财产留在俄罗斯才对,哪有根据地的堡垒不呆,脖子伸到对方营盘里听任宰割的?


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体系里地位独特。一方面,俄罗斯的经济活动占世界的比重不高,与美国、欧盟、中国甚至日本不能比,这也意味着俄罗斯经济的内循环成分更大。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油气、小麦等在世界市场上举足轻重。


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都占世界10%左右,但欧盟石油的27%、天然气的40%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制裁俄罗斯油气其实象征性意义更大,两国都不是俄罗斯油气的大买家,两个进口中俄罗斯占比也不高。但欧盟不然,制裁意味着经济和民生立刻停摆。也正因为如此,西方“万众一心”地从SWIFT中把俄罗斯踢出的制裁里,唯独把从事油气贸易的主要银行排除在外。


只要油气出口不断,俄罗斯的出口收入就有了可靠的垫底。欧盟要逐渐削减对俄罗斯的油气依赖,在2022年底前削减1/3,2027年前切断进口。一方面欧盟有是否做得到、能多快做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有俄罗斯是否配合的问题。如果俄罗斯认为欧盟是挽回不了的市场,与其等着欧盟最终把绞索套到自己脖子上,说不定先发制人,主动切断对欧盟的供应,要痛一起痛,要死一起死。


另一方面,如果俄罗斯能在欧盟进口俄罗斯油气决定性地降低到临界以下之前解决乌克兰的战事,即使出口被封死,军事行动的开支也降下来了,继续坚持就有希望了。


俄罗斯和乌克兰加在一起,更是占世界小麦出口30%。美国自己也是小麦出口大国,欧洲小麦可以从美国、加拿大进口,也不会发生饥荒问题,但其他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的国家就惨了。黎巴嫩小麦60%来自乌克兰,据说已经开始面包配给了;埃及86%的小麦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这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开始冲击世界小麦市场,影响可想而知。世界性小麦和谷物价格很快就要像能源一样暴涨,最终也将从经济上、政治上甚至军事上冲击西方,饥荒而不是贪婪才是战争最主要的推动力。


化肥是另一个问题。尿素问题不大,世界产能可以不缺,但钾肥就不一样了。加拿大是世界上钾肥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220万吨。白俄罗斯第二,118万吨,俄罗斯第三,108万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钾肥被禁运,将对世界粮食生产产生巨大的二次影响,加拿大的产量是补不上这个缺口的。


不过俄罗斯还真死不了,因为有中国。欧美对俄罗斯油气的制裁只能是自己不买,也不让用美元甚至欧元买,没有道理也没有办法禁止中国用人民币或者卢布买。实际上,2020年Q4,俄罗斯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的贸易中,只有10%用美元结算,在2013年则是95%。欧美的制裁不是联合国决议,中国没有义务执行。


中国市场虽大,并没有容量可以把俄罗斯的能源、粮食出口都吃下来。但这不妨碍中国用俄罗斯进口置换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比如说,俄罗斯小麦可以置换美国小麦,俄罗斯天然气可以置换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


俄罗斯农业并不发达,但潜力很大,这就是地大的好处。俄罗斯的北方基本上没有开发,但森林线实际上相当靠北,北方并不是荒漠,繁茂的森林和比人还高的草就是证明。北方的夏天实际上温度很高,可以达到30C。加上日照时间长,圣彼得堡的白夜意味着实际上没有黑夜了。这使得北方不长的夏季实际上很适合单季种植。北方草甸还可以养牛,大麦种植跟上了,冬季饲料解决了,俄罗斯还可以成为养牛大国。牛不怕冷,零下在室外没问题,零下30-40C有个挡风的棚子就可以了。


俄罗斯北方没有开发有很多原因,不宜居是很重要的一条。人都是首先在宜居的地方开发,没有人会没事找事往极北苦寒之地蹭。但这不等于北方不能、不宜开发。在现代条件下,居住取暖和农业机械化跟上后,这并不是问题,一家就能耕作很大一片土地。加拿大北方是农业大区,地广人稀正好减少竞争。


俄罗斯拿着大把人民币会没办法用吗?哪有的事!欧美制裁意味着俄罗斯的一般进口只能转向中国,奔驰买不了了,只有买吉利;可口可乐买不了了,只有买娃哈哈;LV、香奈儿、爱马仕买不了了,只有买……换牌A货随便挑。通向中国的输油管一时建不好,那就用火车拉,活人哪能让尿憋死?人民币还能用于与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世界上也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愿意用人民币交易,反正对中国都是逆差。只要中国收人民币(这个容易做到),就不愁人民币砸在手上。


俄罗斯不会好过,但死不了,而且绝对会比卫国战争年代好过。中国也根本不需要“绕过”欧美制裁,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庞大、最完整的制造业和供应链,只有少数行业和产品存在是否需要“绕过”的问题,多数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有说法中国几家大银行已经停止为俄罗斯企业开美元信用证了,反正主要交易转向人民币和卢布了,这种“低成本合规”为什么不做?


中国不会公然挑战西方的禁令。中国不怕,但也没有必要主动碰瓷,尤其是存在畅通的第二渠道的情况下。但在不涉及美元、美国技术的地方,中俄经济往来还将正常进行。俄罗斯倒下对中国不利,俄罗斯的能源和钾肥也是中国需要的,中国制造的消费品则是俄罗斯需要的。这样的互补贸易要不是欧美压迫,本来还得不到这样的加速发展。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是中立的,一直在劝说和谈,从不拱火。但中国也是“有偏心的中立国”,不能坐视俄罗斯倒下。俄罗斯的继续存在和强大对中国不仅是经济利益,更是安全利益。但也不必对中国对俄罗斯输血担忧。俄罗斯不需要输血,中俄的经济互补性超过与大部分国家,这也是中国经济和科技结构“独霸中场”的好处,与两头都是互补的。中俄之间的经济互动圈一旦打通,这是和中国进入世贸架构同等重要的大事件。为此,中俄之间需要大力贯通陆地通道,铁路、管线需要极大地扩建,并纳入沿线的中亚国家和蒙古。如果气候暖化继续,北冰洋海上通道也要加速建设。


俄罗斯的人口、土地、资源是个独特的组合。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没说的,人口教育水平高,数量实际上也不少,但民族性不善经商,教育水平与经济现实脱节,是时候“向中国老弟学习”了。普京打一场乌克兰战争,或许就有逼俄罗斯从向西看转为向东看的用意。这将是彼得大帝一来最深刻的重塑国民性的大动作。


但美欧坚持得住吗?似乎没人问这个问题。美欧好比“有钱人”,中俄好比“打工的”。在歌舞升平的年代,有钱人颐指气使,打工的点头哈腰。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钱人的钱未必好使,因为打工的使唤不动了。在二战时代,不乏有钱的犹太人用金条、名画换一口饭吃、换一个地方睡觉。现在则是国家层面的供应链问题。有说法德国的食用油开始供应紧张了,有可能是依靠来自乌克兰或者俄罗斯的玉米油、葵花籽油?不清楚,但德国是不产食用油的。钱是什么?有的时候真是不好说。


中国是“货本位”经济,发展与繁荣都是与“造东西”相关,通胀有压力,但这个压力可以向消费端转嫁,尤其在新冠后现在实际上货无别家的事实垄断的情况下。俄罗斯只有靠出口的东墙补进口的西墙来维持“浮在水面以上”。欧美呢?继续靠印钞票?要是这管用,为什么不多印一点,直接印出一个繁荣?空心化的经济对通胀尤其敏感,因为本来经济已经在靠钱生钱来运转了。


欧美大公司纷纷撤出俄罗斯,俄罗斯宣称可能对这些公司国有化。公司撤出只是一纸宣言,人员能在一夜之间遣散,但资产不可能一夜之间撤出。这些年来,欧美公司在俄罗斯的投入并不少,国有化等于没收,这个损失可不小。相比之下,俄罗斯因为欧美飞机租赁公司“政治毁约”而扣押飞机不还,这几百、上千亿资产都是小意思了。Visa、Mastercard、SWIFT等停止运作而造成的债务无法追索的影响更大,但什么都顶不上俄罗斯对欧美公司的国有化。美欧扣押俄罗斯寡头的财产,连个零头都抵不上。


在乌克兰战争之前,美欧已经被通胀所困。现在石油价格暴涨,所有能源价格暴涨,接下来粮食价格也要暴涨,导致全面通胀。在全球化的时代,产油国、产量过只能保证不断供,但不能阻止油价、粮价在本国的上涨。欧洲将受到能源、难民(包括乌克兰难民和可能的中东、北非饥民)、投资损失的直接影响,还将受到通胀和供应链的间接影响,可能会遇到严重困难。这对欧洲政治“白左化”的影响将是值得观察的事情。美国受到的直接影响小得多,但间接影响只有和欧洲一起承受。美国的经济利益已经高度全球化了,欧洲的困难不可能不波及美国。高度金融化也使得美国经济缺乏避震机制。


对于欧美来说,更大的焦虑在于:弹药尽出了,俄罗斯还是不肯倒下,美欧倒快要瘫软了。要是这是中国,欧美还有弹药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4年,第一年的攻防最激烈,马恩河、索姆河、加里波利都是这时侯的。第二年已经陷入绞肉机式的堑壕战了,凡尔登就是这时候打的。日德兰海战也是第二年打的。这以后双方就在熬死对方中死磕了。未来的一年将是风云激荡的一年。要是欧美和俄罗斯厮杀得两败俱伤,中国怎么办?你猜?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3-02 06:36:06 UTC
更新日期: 2022-03-02 06:36:0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2)

标题 :
俄军兵临基辅,世界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不管在什么时候,俄罗斯从来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八一九事变时,叶利钦对着白宫的一炮把世界打入了后冷战时代,世界因此急转弯。差不多30年后的今天,普京对着乌克兰的一炮把世界打入了新冷战时代,世界再次急转弯。


俄军在乌克兰的进展和意向是所有人都在猜测的问题。现在看来,最可能的情况还是:俄军意图进占第聂伯河沿线,包围和歼灭东岸乌军,制造事实上的乌克兰非军事化。任务完成后,可能像中越自卫反击战一样,迅速撤军,烂摊子留给乌克兰。乌克兰再次向北约靠拢的时候,就像以色列对待加沙和南黎巴嫩一样,再次清剿实际上解除武装的乌克兰。这肯定不是理想状态,但除了坐视乌克兰加入北约,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美国要切香肠,俄罗斯直接把灶台砸了。


意图是一个问题,现状是另一个问题。俄军进展和乌军状态是个谜。消息很多,准信很少。在西方媒体上,这似乎是乌克兰平民与看不见的俄军之间的战争,唯独乌军不见了。俄乌两军的战报都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战地视频大多来自俄方,较少来自乌方。西方媒体倒是公布当前俄军位置的态势图,但很少乌军与俄军在野外激战的消息,谁也说不上来俄军是突破乌军层层阻截后到达现位置的,还是在空隙中穿插过来的,还是乌军根本没有组织起像样的防御。


俄军依然没有打进基辅,这可能是计划中的,而不是乌军阻击的结果。除了郊外安东诺夫机场,基辅周边并没有爆发激战。基辅是个300万人的大城市,到处是高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强攻必然造成巨大的军人和平民伤亡,政治代价更是不可承受之重。


基辅也跨坐在第聂伯河上,如果只控制河东,河西得到支援,必然成为乌军和北约的反攻基地,打成像二战中列宁格勒那样的拉锯战。在河西外围围而不打,一方面隔绝与乌克兰西部和北约的联系,另一方面调动乌军北线集团回援基辅,在运动中歼敌,或许对乌克兰的非军事化更有用。反过来,攻下基辅,活捉泽连斯基,或许有其政治意义。但真要除掉泽连斯基,导弹袭击更加直接利索。事实上,俄军或许从来就没有“活捉泽连斯基”这样的剧本。到现在,政府大楼、水电通信、交通设施都没有受到攻击。不打算接管乌克兰的话,抓住或者打死泽连斯基没用,让他收拾战后残局反而更有利。


曾经有消息说,俄军在基辅西侧已经完成一半包围,但最新态势上看并没有,可能是在有意放走尽可能多的平民,减少万一需要攻城的困难。一旦西部的增援向基辅汇合,俄军肯定要前出隔离。俄军也在基辅东侧开始前出,可能是要隔离乌军北线集团与基辅之间的联系,将北线集团歼灭在野战中。


在俄军悄悄合围第聂伯河的时候,乌军北线集团和东线集团很少动作。难说是怕在运动中动摇战线、兵败如山倒,还是在静坐待援。乌军北线和东线集团集中了乌军主力,乌军自己是没有增援力量了。北约还在坚持绝不介入,但谁知道呢?德国还坚持过永不向冲突地区提供武器呢。


俄军空中力量较少动用,也有可能是留作预备队,应付北约军事介入的情况。北约要军事介入,必然空中先行。俄军空中拳头早早都伸出去了,或许会被动。


但第聂伯河东岸乌军再不行动,就可能成为十月战争中被渡河以军包抄后路的埃军第三军团,只有坐以待毙了。除非这正是乌军计划:结硬寨、打呆仗,缩成一团刺猬,让俄军不好下手。只是这刺猬的消耗挺大,没有后援的话,要不了多久,就成干尸了。


俄军在战术上和指挥上发挥出现高水平了,但与2022年军事强国的“应有水平”相比,还是有差距: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较少,空中力量发挥较少,电磁和网信作战发挥较少。可说是达到了苏军时代的高水平,但不是2022年的高水平。不过战争不是比宝,关键在于是否达到作战目标。


一般认为,俄军的主要目标是速战速决,这也是俄军行动在坊间最受诟病的一点。俄军的目的是对东线和北线乌军形成合围,只要这个目的达到,到底是几天后才达到的并不重要。迄今并无迹象有乌军向西跳出包围圈。


很多人拿海湾战争中美军100小时搞定萨达姆做对比。这实际上是对比错了。美军发动地面攻势前,已经轰炸了一个多月了,地面攻势只是对烧焦将倾的茅棚踹上一脚。按照这个时间表对照,俄军当前进展反而是神速了。乌克兰战场比科威特-伊拉克南部大得多,俄军出动兵力也远远低于“沙漠风暴”,斯瓦茨科夫手下光美军就有70万(包括空海军、陆战队和支援部队)。


俄军是否达成作战目标也取决于乌军的行动。迄今并无迹象显示出乌军主动积极迎战,用高超的军事艺术挫败俄军的行动。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乌克兰的战争不仅牵涉到俄罗斯的政治转向,还牵涉到后冷战政治格局的本质转向。


俄罗斯肯定知道将面临空前的西方压力。俄军在乌克兰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失败的代价不仅是普京的个人政治生命,也是俄罗斯的政治生命。不管西方对俄罗斯反对派如何赞许,一个重新崛起的俄罗斯注定得不到西方的支持。叶利钦和普京早期认真拥抱过西方,换来的是鄙视和羞辱。现在的俄罗斯反对派也一样,其政治生命到推翻普京为止。


乌克兰战争之后,俄罗斯的向东转走上了不归路。不管是权宜之计,还是长远之计,俄罗斯只有向东看了。


冷战时代的主题是美苏对峙,后冷战的主题是一强独大,这一强当然是美国。过去几年里,世界越来越意识到:一强不强了。崛起的中国无意与美国对峙,但美国不仅坚持对抗,全面无底线冲撞中国,还拉起Quad,压东盟站队,并力图把欧洲绑上美国的反华战车。俄罗斯也在后冷战时期里逐渐“变味”。


刚进入后冷战时,美国兴冲冲地宣布“历史的终结”,俄罗斯也在认真拥抱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甚至认真提出加入北约,但被冷淡地打入另册。最使得俄罗斯寒心的还是北约不顾承诺,一味东扩,危害俄罗斯的根本安全利益。在《威尼斯商人》里,夏洛克一味死抠契约权力,最后被抓住空子,反摆了一道。在现实里,俄罗斯更加简单粗暴,直接用坦克大炮否定了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权力。


美国和欧洲的反应既强烈,又虚弱。貌似大杀器的禁用SWIFT实际上留了大口子:从事主要油气交易的几个俄罗斯银行“恰好”属于例外,而俄罗斯最重要的外贸正是油气。俄罗斯的油气外贸可能都受不了多少打击,正好加速转向出口中国。在2019年,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约581亿美元,占出口的14.3%;进口约471亿美元,占进口的19.8%。俄罗斯顺差。与欧美翻脸后,俄罗斯对中国的进出口都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从中国的进口可能大幅度取代从德国(占12.6%)的进口,以避开禁运和金融壁垒。


这对人民币国际化和CIPS是很大的促进,俄罗斯对越南、中亚甚至印度的贸易结算都可能部份转用人民币结算,反正这些国家与中国也有紧密的贸易联系,握持大量人民币根本不是问题。甚至可能有欧美公司也用人民币结算,避开金融制裁。


北约东欧成员的反应更加实质性,波兰、立陶宛叫嚷要派志愿军进入乌克兰。零星的志愿人员进入乌克兰是无法阻止的。乌克兰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的漫长边界既是难民涌入欧洲的阳关大道,也是反俄志愿人员渗入乌克兰的康庄坦途。不过,志愿军要成建制、带装备才能成事,否则也只是乌合之众,哪怕是具有军事素质的零星人员。战争是有组织的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不是散兵游勇之间的互殴。据说俄罗斯已经下令,战略轰炸机将炸毁运进乌克兰的西方军火,轰炸志愿军人员就不远了。


如果成建制的波兰(或者立陶宛及其他什么国家)志愿军旅进入乌克兰西部,战术核武器伺候并非不可能。可能这才是迫使普京动用核威胁大杀器的原因。这是终极威慑,也具有现实的战术意义。


白俄罗斯本身与波兰接壤,俄军从白俄罗斯出动打击波兰志愿军的政治约束可能较大。俄军在第聂伯河以东战场已经占用了大量机动兵力,再要开辟西部战场,机动兵力并不充裕。波兰是北约成员国,但在乌克兰的波兰志愿军不受北约保护。当然,任何核武器的使用都需要考虑升级的可能,所以俄罗斯必须进入核戒备的最高等级。老欧洲马上看懂了,英国外相特拉斯马上从“支持志愿者到乌克兰作战”改为“不反对志愿者到乌克兰作战”。


实际上,波兰等东欧国家对乌克兰并无好感,乌克兰人在欧美更是粗俗、苦力的印象。笔者在布达佩斯到布拉格的大巴上,亲眼看到突击检查的捷克警察把前排的两个乌克兰女孩粗暴地拉下车。邻座的人说,她俩只是想到德国去打工。


俄罗斯的人均GDP低于中国,2020年为10126美元。但乌克兰的人均GDP只有3727美元,只有俄罗斯的一半不到,实际上更接近1/3。甩背包袱本来就是俄罗斯民众热衷于苏联解体的主要动机,也是顿巴斯民众在橙色革命中不肯与俄罗斯脱钩的主要动机。现在战祸降临,乌克兰难民蜂拥逃亡波兰,但很少逃到实际上距离更近的罗马尼亚。波兰人均GDP比俄罗斯高50%,比乌克兰就高太多了。更重要的是,波兰到德国更近。


欧盟和联合国已经在出台各种乌克兰难民的估计数量,从700万到1800万不等。欧盟和联合国都希望难民主要留在乌克兰国内,但很难想象大量乌克兰人不会以人道理由跨过边境、涌入欧洲。叙利亚人口只有1750万,难民潮已经使得欧洲一筹莫展。乌克兰人口达到4100万人(未计入顿巴斯和克里米亚人口),难民潮一旦兴起,人数多,距离近,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的边境长将近2000公里,不需要横穿土耳其,不需要过海,是比叙利亚大得多的问题。


就像叙利亚难民潮一样,乌克兰难民潮可能很快使得东欧国家对乌克兰的态度急转弯。德国、英国、法国等不可能接受几百万乌克兰难民,大量乌克兰难民积压在东欧国家,必然造成一系列问题。这些是战争难民,但也是经济难民。他们本来就不乏离开乌克兰到欧洲讨生活的想法,好不容易合情合法地进入了,要请回可就难了。在西方媒体的报导里,不少受到采访的乌克兰难民来自西部。俄军还没有全面进抵第聂伯河沿线,除了基辅郊区,西部无战事,但人们已经开始逃难了。未雨绸缪当然是重要的,但至少在西方媒体上,真正来自顿巴斯、哈尔科夫、黑海沿岸等战火已经燃起地区的乌克兰难民反而很少见。


西欧也会急转弯的。罗马尼亚“农民工”是在欧盟框架下合法到西欧找工作的,还是带来太大的就业冲击,成为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乌克兰“农民工”,老欧洲怎么办?罗马尼亚的人均GDP比乌克兰高至少两倍,人口只有乌克兰的一半不到。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乌克兰是我们的一员,我们希望乌克兰加入欧盟,”但她对泽连斯基要求“快速入盟”的呼吁未置可否。俄军都打进乌克兰了,欧盟还在磨叽。2014年橙色革命就是因为乌克兰成为欧盟准成员的事,8年后依然未能加盟,难怪泽连斯基在慕尼黑悲愤地质问:“到底能不能加入?给个准信!”这不仅是对北约,也是对欧盟。现在欧盟想到欢迎乌克兰了,真有用吗?


俄军很可能在歼灭乌军主力、完成事实上的非军事化后撤出,把烂摊子留给乌克兰和欧盟。那时欧盟真是有道义责任帮助乌克兰恢复经济了,但到底有多给力,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乌克兰最大的出口对象是俄罗斯,主要是钢锭、氧化铝等粗金属;第二大出口对象是中国,主要是铁矿砂、玉米;出口到波兰、意大利等也以粗钢制品为主。问题是粗钢来自顿巴斯。要是顿巴斯脱离乌克兰,只靠玉米、油菜、大豆、小麦,乌克兰是很难摆脱人均GDP不到俄罗斯一半的处境的。


在加入欧盟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斯洛伐克事实上去工业化了,经互会时代的工业基础大多荒废了。笔者在途经已经荒废的罗曼卡车厂的时候惊呼,同车的罗马尼亚人大吃一惊,竟然还有这个中国人知道罗马尼亚还曾经有过这个卡车牌子。在70-80年代,“布切奇”和“罗曼”卡车曾经在中国是比“解放”更加“高档”的卡车。乌克兰的未来果真会更好?


但经济上孱弱的乌克兰在军事上也必然孱弱。波兰是北约东欧成员中军事力量最强大的,波兰也恰好是这些国家里经济最发达的。相比之下,罗马尼亚同样是“前线国家”,军事力量弱小得多。在波兰大手笔购买F-35和M1A2的时候,罗马尼亚只有来自葡萄牙的二手F-16A/B和齐奥塞斯库时代从T-55用德国发动机升级的TR-85(还保留着古董级的100毫米线膛炮)。


欧盟或者北约要重新武装乌克兰,负担将大得多,紧迫得多。


乌克兰战争也对世界能源格局造成巨大的影响。短期的能源价格暴涨会过去,欧洲能源“去俄罗斯化”会加速,但这是双刃剑。美国一直在压欧洲能源去俄罗斯化,欧洲一直哼哼哈哈。一方面俄罗斯能源距离近、产量大、供应稳定,另一方面欧洲并不想过度倚赖美国,更何况飘洋过海运过来的油气价格更高。还记得“欧洲战略自主”吗?


但能源去碳化在短期内不可能完成,能源去俄罗斯化倒是紧迫起来,很可能对世界油气投资是新的促动,至少美国页岩油气、加拿大油砂油可能会迎来“第二春”,核能可能也会重新得到重视。作为欧洲的经济发动机,德国电力去核化给自己带来的被动是当前欧洲能源困境的重要原因,但重回碳氢能源投资是对欧洲绿色能源构想的冲击,带来绿色政治和现实经济之间的冲突。


对于欧洲来说,更大的逆转在于再军事化。冷战结束后,老欧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世界上和平红利最显著的地方就是老欧洲。北约东扩是新欧洲自带干粮的,不断升级的俄罗斯威胁由美国顶着,这也是美国对老欧洲“不肯承担应有负担”的不满来由。


但俄罗斯发飙使得老欧洲重新认识欧洲安全态势,北约东扩原来不是免费的医疗保险。现在突然发现欧洲得重病了,只有大家一起涨保费了。


老欧洲属于发达地区,但家大业大开销大,社会福利开支尤其沉重。现在劳动生产率低迷,通货膨胀压力巨大,能源价格上涨更是雪上加霜,增加军事开支实在是不可承受之重。实际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30年后,欧洲的军事工业也严重萎缩了。英国已经失去坦克制造能力,法国的突击步枪需要从德国购买,德国丧失了独立的直升机工业,意大利的战术飞机研发和制造也只有跟着打酱油了。另一方面,欧洲真的重整军备,一方面呼应了美国要求欧洲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另一方面对美国也是压力。


在理想情况下,欧洲没有真正的安全威胁,但“自愿”加强军备,为美国减负,美国只需要担负“领导责任”就行了。为此,美国一直炒作“俄罗斯威胁”。但俄罗斯真的发飙了,欧洲真的需要美国领导和勇挑重担了,美国也无法从欧洲脱身了。美军必须重回欧洲,而不是现在这样,常驻的只有在德国的第二装甲骑兵团(“斯崔克”)和第173空降兵旅两支轻型部队,否则美国领导权就一风吹了。


美国的亚太战略是正视美国国力支持不了同时对抗中国和俄罗斯的现实的结果:弃欧入亚,全力对付中国。但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果断行动凸显了亚太战略的盲点:俄罗斯在欧洲只是虚张声势,不会有实质性大动作。或许也可以说:普京看到了亚太战略的盲点,才敢于赌上国运捡漏。


亚太以海空战为主,美国海军对乌克兰甚至中欧战场的作用不大,但要对战争扩大、北大西洋海路受到威胁的传统想定做准备。俄罗斯潜艇的威胁比中国还大,北大西洋海运被切断是万万不能的,要反制则会大量牵制美国潜艇、航母和两攻(用于远洋反潜)力量。


美国陆军的重点可能回到欧洲,这倒是解套了。近十多年来,美国陆军一直在纠结如何在海空为主的亚太战场上发挥作用,重建中程导弹和战役打击力量都不一定找得到基地,没有多少东道国愿意吸引中国的火力。但欧洲战场“简单”得多,现有力量的构成和装备都适用,中程导弹和战役打击力量的部署和使用也简单得多,冷战末期的方案是现成的。


最吃重的是美国空军。不管在哪里,美军作战都是空中先行。在冷战时代,欧洲是美国空军的当然重点,F-15首先部署的就是在德国的比特堡基地。如果美国陆军重回欧洲,空军不仅要跟上,还要先行。好处是,F-22、F-35的航程不足不成问题了,F-15、F-16都还可以顶一阵子用,A-10都有用武之地了。坏处是:亚太这里的漏洞更大了。


说起来,欧洲的美国陆军和亚太的美国海军都需要美国空军的支援,但陆军要守土,机动性有限,更需要空军。事实上,离开空中优势,美国陆军寸步难行,反恐的困境正是因为空中优势发挥不出来。海军则不同,海军本身就是机动的,航母更是自带空中掩护。只要放下守岛的包袱,美国海军在亚太并不被动。问题是,其他岛还好说,台湾要是失守了,美国的亚太战略就崩盘了,这是对美国二战后亚太乃至世界战略态势的根本性逆转。


在二战中,罗斯福的战略决策是“先欧后亚”,在亚太方向压住日军攻势,首先解决欧洲战场,然后把力量转向亚太战场。今天就难说了。从对美国霸权的颠覆性影响来说,美国需要“先亚后欧”;但从维护美国基本盘和“先易后难”来说,需要“先欧后亚”。


对美国更糟心的是,“先亚后欧”还是“先欧后亚”还可能涉及美国国内党争。俄军进攻乌克兰后,“共和党亲俄”已经成为并不罕见的指控,凸显民主党反俄的坚定。这对共和党的政治信用是极大的损害。共和党必然要推出“民主党亲中”作为反制,指控民主党用反俄为借口,掩盖反中不力的事实。两党恶斗可能使得美国国家战略举棋不定,美国民心也被搅得一团糟。


在二战时代,美国不存在这样党争影响国家安全决策的问题。直到珍珠港,日本从来都轮不上对美国安全的直接威胁。“先欧后亚”得到朝野的明确、一致的支持。今天反华成为美国朝野的政治时尚,反俄依然是传统的政治正确,但谁都知道美国一挑二挑不动,把中俄压缩到背靠背,世界工厂和世界宝藏合体,麦金利最担心的控制世界岛的强权就形成了,怎么办?


冷战后,美国冲昏了头脑,以为真可以横着走了。但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必将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全球战略,同时与中俄为敌是不可承受之重。在冷战时代,苏联GDP在巅峰时也不超过美国的40%,更是只有欧美之和的不到1/4。现在,中国GDP已经超过美国的70%,Quad绑在一起也只勉强超过中国一倍,作为世界工厂,中国GDP的含金量更高。俄罗斯的GDP大约为中国的1/10,但俄罗斯的幅员和资源是无可置疑的,潜力也因此而巨大。


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遇到同样的难题,在与德国展开海军竞赛时,只有收缩战线,集中精力,英国在全球的利益交由盟国“代管”。比如说,美洲利益交给美国,远东利益交给日本,地中海利益交给法国。英国海军则专注于在北海上与德国海军对抗。


在一战中,英国惨胜,海上优势确保英国来自殖民地的输血得以继续。但英国也发现,Pax Britannica一去不返。美国成长为新巨人,而日本在击败沙俄后,已经称霸远东。失去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是大英帝国衰落的开始。二战是一战的继续,二战后,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了。


时间快进到21世纪,历史并不简单重演。美国还是坚信能在与中国的对抗中获胜,但越来越像只可能惨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世界上从来不缺黄雀,这是美国极端不愿意看到的。美国不愿意面对的更大问题是,谁才是螳螂,谁才是蝉?这才是真正的问题。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中国也不称霸,专心自己的国家安全。美国的未来在于重建经济发展基础,但“重建更好”计划不仅一步三回头,还面临天大的通胀压力,再要大幅度扩张军备,力不从心了。


俄罗斯的发飙可能迫使美国头脑清醒下来:一强独大的时代真的过去了,该想想接下去怎么过日子了。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3-02 00:29:39 UTC
更新日期: 2022-03-02 00:29:3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1)

标题 :
乌克兰一战打出各种牛鬼现形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乌克兰的战争打碎了很多人的认知,难怪引起激烈反弹。


第一个认知:"时代不同了,不可能再用战争解决纷争了"。这个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这几十年就战争没有停过,基本上都和美国有关。但那些都是“在别人国土上发生的针对异族人的战争”,不牵涉代表文明和高尚的欧美人。这导致一些人忘记了拳头是干什么的。网上一句话说得好:小国践踏大国的安全感,大国就叫小国知道什么是不安全感。乌克兰战争使得小国明白了一个道理:别管强权是不是真理,强拳挥过来的时候,嘴硬是没有用的。道义也不一定是“你”坚持的。在实力面前,没有生命“你怎敢”的问题。公理和正义也不在于身高,不在于话语权。老实人发飙才是最可怕的。对于小国来说,最可怕的境地是罔顾现实的道义主义政治被根本没有道义的现实主义政治所利用,这正是乌克兰的悲剧。


第二个认知:"美国在什么时候都会保护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的自己"。这“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当然是单方面的,并不“公”。美国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出兵援助乌克兰,现在要在言辞上降调,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英国首相在乌克兰女记者声泪俱下地直面质问为什么不在乌克兰实行禁飞区的时候,只好支支吾吾说不能和俄罗斯打仗。如果说还有大国“承保”的“公理”的话,这“公理”就是大国私利。在美国和欧盟对乌克兰各种援助的现在,唯一不肯提供的就是最管用的援助:直接下场,舍命保卫乌克兰。西方媒体和舆论的各种热烈掩盖不住这一冷冰冰的现实。这不是第一次,1956年在匈牙利,1968年在捷克,1981年在波兰,美国和欧洲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第三个认知:“xx无国界”。各大体育组织纷纷禁止俄罗斯队和选手参赛,尽管这些运动员与战争无关。慕尼黑爱乐乐队指挥是俄裔,慕尼黑市政府要求谴责未果,直接被开了。瑞士放弃传统的中立,冻结俄罗斯高官的私人账号。中国十年前禁止官员亲属在国外定居、学习、开账号,看来正是未雨绸缪。


这一仗,把俄罗斯与欧美彻底打割裂了,比冷战时代还要彻底。普京可能对此有所预计,甚至可能是他的“阴谋”。


普京不是从来就“友华”的,早年安大线拖了那么多年,就是普京不愿意与中国绑得太近。那时江泽民还是总书记呢。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也非一帆风顺,俄罗斯只想钓住中国这条大鱼,“以华养俄”。俄罗斯国内(尤其是精英)对中国具有和欧美一样的文化傲慢,也对“回归欧洲”一直心存幻想。普京和叶利钦都认真提出过加入北约,还真以为北约是保卫人类大同的呢。


即使现在,俄罗斯国内依然对中国不乏戒心。也难怪,中国发展一骑绝尘了,俄罗斯再心高气傲,也无法否认中国在绝大多数方面都发展到俄罗斯前面去了。即使在俄罗斯依然引以为傲的军工和航空航天方面,中国也在大部分方面并跑甚至领跑了。俄军在乌克兰作战中的种种尴尬使得中国瓜众吃惊,也使得俄罗斯人吃惊,但这正是国力差别的真实写照。


但普京是强人,也仅此而已。普京既缺乏强有力的政党,也缺乏强有力的官僚组织,他的统治基础一直有点悬浮。即使他看清了向中国靠拢,也未必带得动整个俄罗斯。现在这样,彻底打断了任何残存的亲近欧美、靠与欧美的关系使得俄罗斯发展的念想,可能这才是俄罗斯向东转的契机。这是背水一战,或者说是炸毁了背后的桥,从此只有往前走了。


俄罗斯的行为不是普京的个人行为,一切把俄罗斯的行为看作普京的个人疯狂都是简单化思维,就像把纳粹看作希特勒的个人行为一样不着调。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推向特定方向的结果。西方舆论里,好像只要俄罗斯有人揭竿而起,把普京推翻,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就和二战中把希特勒干掉就可结束战争一样不可能。美国把基地组织领导人干掉一个又一个,以色列把哈马斯、真主党领导人干掉一个又一个,永远又前面听都没有听说过的人上来。新人和老人在具体风格方面会有不同,但宗旨不变。普京下去了,哪怕是被反对派干下去的,反对派领导人在西方眼里的政治生命也就到那一刻为止,或者在俄罗斯公众眼里社死。因为他只要维护俄罗斯利益,很难不走“没有普京的普京路线”。这一点对中国领导人也一样,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民族意志。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26 18:58:17 UTC
更新日期: 2022-02-26 18:58:1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0)

标题 :
新“友邦惊诧”论,就是要搞你还需要啥理由?
类别 :
政治
内容 :

Image


从昨天到今天,有个舆论新动向,就是说中国网络上对乌克兰的“不理性声音”,搞得乌克兰方面很恼火,人家都发了枪,开始威胁到我们在乌克兰的同胞,而且你们这些“不理性声音”还影响到了“国际观瞻”,我们跟你们都丢了人!


这不就是鲁迅先生当年批判过的“友邦惊诧”论,新时代的“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吗?


说到这里我想一起一桩旧事,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当时中国人民可没有太高的反日情绪,日本发生大地震后,从政府到人民都纷纷表示爱心,政府送粮食给日本,北平、天津、成都等城市成立救灾团体准备赴日帮忙,寺院、道观、清真寺为日本人民祈福,中国老百姓捐款捐物,连平时动辄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青年学生都组织募捐队,为日本灾民募捐……


Image


够不够意思?你能说中国人民招惹日本人了吗?你能说中国人民不顾及“国际观瞻”吗?可结果怎么样呢?


照样拦不住人家在当地屠杀华侨、华工、留学生,连周恩来同志的“老大哥”,在日本华人里威信很高的共济会长王希天都被残忍杀害,更别说后面发生在中国的济南惨案、九一八、一二八、七七、八一三、南京大屠杀……

 

这里要特别讲讲王希天烈士,一名叫久保野茂次的一等兵,在1923年10月里的两天日记中的记述,当时他所在的野战重炮兵第一联队六中队,正在东京的龟户地区驻扎。10月18日这天,他写道:

 

 “当时王希天君来我们中队访问中队官长们,对护送中国人一事,愿为工人们出一些力。他是一个开朗的人。他知道中国同胞正在为送往习志野去而惊慌着,他用中文写了告示,贴在我们中队的接收处。中国人是没有人不知道王希天的。此后,有一天,我们走到税务署卫兵处,听说王希天已被某官长斩了。他骑来的半新旧自行车,被我们六中队作为战利品占用着,那自行车就归六中队所有了。”


Image


次日(10月19日)他继续写道:


“今天报纸上又注销了前途有为,对社会事业鞠躬尽瘁的王希天君的消息。其真相,我听某人详尽地说过。以中队长为首,诱骗王希天,说:‘你的中国同胞在骚动,你去训诫训诫吧!’说着把他带了出去,来到逆井桥旁边的铁桥处,伺候在那边的垣内中尉来了,问六中队的官长们,你们往那儿去,休息一下吧!说时迟,那时快,从(王希天)背后,齐肩一刀斩去,然后把面庞、手、脚都斩碎,烧了衣服,掠走了身上的10元7角钱和自来水笔。这就样,杀人的事,在官长们之间,成了秘密。人们从杀人现场的步哨那里听到了详情。”

 

王希天,牺牲时只有27岁,吉林长春人,1915年留日,在留日和旅日的中国学生、工人中,威信很高,周恩来、李达和许德珩等人都尊他为老学长,不但在生活上,多得其照顾和帮助,在革命事业中,他们大家也情投意合,从拒约运动到五四运动,王希天都是留日学生工人的主心骨,也正因为如此,若干年后,周恩来慨叹,王希天如果不牺牲,一定会成为我党早期领导人。

 

倘如此,后来屡屡打入伪满洲国高层,张景惠和金碧辉身边的那些地下党,很可能就是王希天派遣的,而且这样的抗日中坚分子只会更多。然而这一切,都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后,戛然而止。


Image


王希天成为日本黑白两道的眼中钉肉中刺,从黑龙会到军部,都欲杀之而后快。关东大地震中,日本流氓和黑社会,借机搜杀中国人,据事后的统计,至少有560名死亡、失踪、受伤,其中90%来自当时中国的温州、丽水。

 

当时,关东大地震日本伤亡惨重,中国人民不念旧恶,各种捐款捐粮捐衣捐药等形式帮助日本,日后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不给鬼子演一出戏的梅兰芳大师,也为日本义演,可日本人怎么做的呢?

 

所以我说,坏蛋就是坏蛋,法西斯永远是法西斯,奉劝国内某些人、某些单位,别为乌克兰法西斯暴徒作恶找理由、做开脱!


Image


没有这些所谓网上的“不理性声音”,乌克兰法西斯分子就不威胁在乌克兰同胞了?


你错了,只要你不跟着美欧制裁俄罗斯,不支持北约,甚至反对这些家伙在香港配合帝国主义势力捣乱,你一样招惹它们了。


即便你什么也不做,这帮畜生照样虐你,你是弱鸡就是错。


Image

被乌克兰法西斯残忍杀害的乌克兰共青团员帕普拉


幸好今天中国强大了,不再是有些人幻想的民国和有些国家地区那样的皿煮柿油世界。可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恨啊!你们怎么能不那样啊?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年关东大地震,朝鲜都亡国多少年了,朝鲜人民都成为日帝奴隶了,可是日本人照样在关东大地震后,搜杀朝鲜人,这些无辜朝鲜人招谁惹谁了?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26 18:24:23 UTC
更新日期: 2022-02-26 18:24:2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9)

标题 :
沈逸:乌克兰问题的是非曲直与俄罗斯的绝地反击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2022年2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重点就当前乌克兰局势交换意见。

新闻稿中用了这样的描述:“普京介绍了乌克兰问题的历史经纬以及俄罗斯在乌东部地区采取特别军事行动的情况和立场,表示美国和北约长期无视俄罗斯合理安全关切,一再背弃承诺,不断向东推进军事部署,挑战了俄罗斯战略底线。”

习主席在通话中指出,近期,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急剧变化,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方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方立场。要摒弃冷战思维,重视和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中方支持俄方同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中方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中方愿同国际社会各方一道,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此前,2月21日和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两次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就乌克兰问题的历史轨迹、特别是冷战后以北约东扩为矛盾焦点的发展进程作了全面阐述,向全球系统解释了俄罗斯最高决策者对乌克兰问题的认知框架,以及在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的核心关切。

当地时间2月24日凌晨,俄罗斯总统普京授权在顿巴斯展开军事行动,并发表电视讲话。

2月23日,面对西方媒体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极为经典的无理纠缠,发言人华春莹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述:一些国家应该想一想,在美方违背同俄罗斯的协议,5次将北约东扩到俄罗斯家门口、并部署大量先进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把一个大国逼到绝地的后果?

华春莹的说法,翻译成直白的语言就是,对乌克兰局势的发展以及俄罗斯行动的逻辑,给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答案:把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逼到绝地,或者说,触碰了俄方划定的安全利益的红线,让这个大国的领导人发现自己退无可退,那么你们就不要在局势变化之后,继续用某种拙劣的文字游戏再来碰瓷大国。

其实,美国对此应该非常清楚,冷战时期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是如何看待苏联准备将中程导弹运进古巴、将此作为一种防御美国入侵古巴的威慑性武器的,又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如果有基本的同理心,或者对国际关系的历史有基本认识和理解,就会知道,北约持续不断的东扩对俄罗斯会产生怎样的刺激和影响。

这不是什么大难题,美国那边也不缺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有识之士。2014年,布热津斯基就明确说过,不妨向莫斯科承诺乌克兰会像芬兰那样奉行中立路线。布热津斯基认为,这种模式可能意味着“相互尊重的毗邻,(乌克兰)与俄罗斯和欧盟经济关系的广泛面;不加入任何莫斯科认为旨在反俄的军事联盟”。另一位美国外交资深人士基辛格博士则有更加深邃的观点,他说,西方应当弄明白,“对俄而言,乌克兰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外国(西方确实对这一基本事实理解糟糕)”。当然精于势力均衡之术的基辛格也明确指出,并不希望美国将乌克兰让给莫斯科,他认为,妥协应当是乌克兰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而非这些对手中的一个在对抗另一些时的前哨”。

持中而论,这两位资深人士的构想,虽然不符合任何美西方冷战后流行的“民主vs专制”的分析框架,但确实是从美西方中长期利益出发,在务实地分析和考量美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追求的目标、可供支配的资源以及各选项的成本-收益之后,提出的相当具有政治智慧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当时亦或现在,对美西方来说,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加笃信进攻性现实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华丽辞藻与浮夸框架深恶痛绝、并因此自嘲为“是个19世纪的人”的米尔斯海默教授,六七年前对美国一方面主导北约蛮横推进、另一方面对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深感惊讶”的现象,有过精辟评论,大意是,可能华盛顿这群是21世纪的人类,他们已经忘记了美国自己曾主张并延续至今的门罗主义,核心要点是不允许美国以外的任何“域外”国家在美洲——包括南北美洲,部署军事力量,那么遵循门罗主义的原理,美国丝毫不应该对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抵制)感到惊讶。

米尔斯海默教授的很多论断都有可充分商榷之处,但至少他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一致性,即愿意承认俄罗斯有权拥有与美国同样的对国家安全核心利益的关切,而没有采用在美西方媒体、研究机构以及政客言行中常见的巨婴式的多重标准。

基辛格8年前刊登在《华盛顿邮报》的文章

不过很显然,就现在的情势来看,无论是资深战略研究者对历史的洞察,还是当代美国研究者基于美国战略实践进行的归纳,又或者是潜藏在美国政府外交档案中有过的实践经验,都没有能够克服“赢得冷战”带来的乐观情绪,没有能够阻断“任意享受冷战红利而无需为此承受任何代价”的错误想法。当然,大量已经被全球各方观察到的事实也证明,北约如同一头外表精致实则粗鄙的野兽,张狂地在精细的欧洲地缘政治版图上狂飙突进近30年,在成功地将俄罗斯逼入国家战略选择的墙角之后,最终迎来了可能对华盛顿的决策者有些意料之外,但完全在情理之中的绝地反击。

总体来看,这就是美西方国家恶意消费冷战红利,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于客观与主观两个维度做出了一系列可交叉印证、互动强化的错误决策后,最后迫使俄罗斯陷入“要么爆发,要么缓慢灭亡”的无助境地的前夜。而事态的真实发展,也已经向世界宣告:一个大国被逼入绝地之后,是会采取一切方式反击的,包括使用武力。

从俄罗斯开始在乌克兰实施“特别军事行动”后,美西方的政要和媒体似乎一夜之间都想起了名为“国家主权”的概念,瞬间变身纯洁的和平天使,忘记了冷战结束后美西方国家是如何高举“人权高于主权”“民主和平论”“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打击恐怖主义”等旗号,在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南联盟等地制造诸多灾难,带着对自由、民主、和平真挚感情所驱动的激昂情绪,在各种场合反复讨论算不算“侵略”的重大问题。

实话说,这种套路着实虚伪、尴尬得令人发指,其背后则是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西方国家的政要和媒体,继续固执地沉浸在冷战结束以后“西方胜利,历史终结”的迷梦中,坚定地相信这个世界是根据他们的需要和想象来运转的,什么时候用什么标准讨论什么问题做出什么判断,完全想一出是一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认为是什么就必须得是什么。这种精神状态,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多重标准”,更像是一种具有自我强化特征的精神瘟疫和由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所导致的集体性心理疾病。

而今事态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西方国家在北约东扩上做出的错误决定终究招致了“虽迟但到”的绝地反击,而看似强势的西方精英——无论是政客,还是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在精致到极端的利己主义的驱动下,整齐划一地进入“白莲花”模式,甚至还真的从这种纯属胡搅蛮缠的情绪化行动中寻求到某种心理上的安慰。

这不禁让人在感叹之余,也为在短短三十年前还兴奋于赢得冷战的所谓西方世界感到深深的悲哀。这是何等的悲剧展开,才能以如此高歌猛进之姿态,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将历史给予的战略资产挥霍一空,尚不知自省,还在面有得色的指天怼地,堕落如斯,令人感慨。

就目前为止在乌克兰地区的发展态势,截至行文时间,前方传来的最新消息是,俄罗斯总统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称乌克兰方面表示正在重新考虑与俄罗斯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会谈的想法,选择了波兰首都华沙,然后消失了。对,那个在当上乌克兰总统前以表演为职业的泽连斯基消失了,预期后面的剧本会有这样的展开:用各种方式拖延与俄罗斯的谈判与接触,西方国家密集进行各种具有强烈视觉效果地政治表演,无论是谴责还是制裁;同时,用种种来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让乌克兰持续流血,试图将乌克兰局势中东化、阿富汗化,冷酷地让乌克兰变成“困住”俄罗斯的泥潭,用乌克兰人民的血继续为美欧政客的个人履历写下猩红一笔。

细读普京的两次发言,结合俄罗斯、中国以及诸多国家在冷战后的经历,再加上观察西方国家三十年滥用冷战红利的历史,可以发现,美欧政客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一个基本偏好,就是将个人及其所在政治派别的利益,凌驾于整天挂在嘴边的国家利益之上,可以说是导致当下局面的最至关重要的原因。

如前文提及的,无论是布热津斯基、基辛格,亦或米尔斯海默,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冷战后的欧洲地缘政治安全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洞见;以俄罗斯在此期间的整体表现来看,也不乏解决问题的契机,但最终都被完美错过了。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权力,掌握在美西方国家的政治人物手中。

就冷战后三十年西方各国的战略决策实践的观察,可以获得某种不完全的结论:冷战结束后,美西方国家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是用一种游戏人间的态度去看待和理解对外战略决策,类似北约东扩这种问题的决策考量,更多取决于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国内政治筹码,是否有助于政客赢得选举;至于很难成为选举议题的地缘政治后果,以及涉及西方国家乃至全球中长期战略稳定的严肃思考,这三十年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系统驱逐出思考空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西方国家面临日益明显的由制度和体制做决定的结构性治理乏力,无法面对国内日趋显著的贫富差距、经济结构失衡、增长乏力、族群撕裂等深层问题挑战时,将被其设定为挑战者的国家和领导人进行脸谱式地妖魔化,塑造为具有显著国内政治动员效果、转移矛盾的所谓外部敌人,这几乎成为美西方国家的通则,甚至成为一种新型政治正确。

英国首相约翰逊宣布“史上最严厉”制裁,愿为乌克兰领导人提供庇护。图自RT

不仅对国际局势、对战略对手的认知方面如此,在构建应对能力和体系方面也是如此。以美西方为典型,他们对以经济-金融制裁为核心的所谓“干净”政策工具,有一种病态的执着。所谓“干净”,就是西方具有想象中的优势,在短期内(做出决定的政客的任期内)无需为工具的使用支付成本,且可以在任何问题上所向无敌,以至于连那些按照地缘政治博弈理论、国家在做出某些选择时必须要做的准备都不愿意投入。

由此导致的结果,以这次北约东扩乌克兰极限施压俄罗斯国家安全底线,诱发俄罗斯绝地反击的事情来看,自始至终,美西方同时做着两件截然相反的事情:一方面,极力放大和妖魔化俄罗斯的反应,将俄罗斯应对北约东扩至乌克兰的各种应对措施,妖魔化为“独裁领导人”与“自由世界”的对抗;另一方面,极力放大“自由世界”凭借经济-金融制裁工具“不战而胜”的必然性,全然没有做出任何其他方面的准备。以至于,当乌克兰事件进入发酵阶段后,全球、尤其是那些精神上对美西方的强大崇拜失去了原生政治认同的个体,目瞪口呆地发现,原来他们认识的那个强大美国、那个看上去不可战胜的“西方”,仍然停留在好莱坞作品和他们的想象中。现实世界中出现的,是炮声没响几下,就已经邀请乌克兰最高领导人“流亡海外”的英国首相,以及在白宫声情并茂地祭出远低于市场预期制裁力度、表达坚定情感支持的美国总统。

极其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伴随着一次次国内政治动员的成功实践,美西方的决策者似乎真的形成了某种确定认知:可以用这种不负责任的方式,轻率处理类似北约东扩这样的问题,还能避免陷入需要付出真实代价的风险。

继而,这种错误认知和实践,不仅在西方国家,还在部分处于西方辐射范围内的大大小小的地区扩散,特别是一些类似乌克兰这样身处敏感地缘政治关键点位的国家和地区领导人,也接受了这种极为轻浮且不负责任的认知:可以无条件信任西方,可以无风险挑衅俄罗斯安全红线,来自西方的安全承诺和经济支持是可以无限制挥霍的空白支票,任何言论都是被允许的,任何决策都是可行的,完全无需任何担忧。

电影《无间道》里的那句台词,“出来混的,都是要还的”,在不经意间,给出了极具戏剧张力的答案。俄罗斯下定决心做出的绝地反击,是被美国霸权逼出来的绝地反击,最终在实践层面,给出了答案。

作为战略上被美西方国家在三十年间逼近“不爆发就缓慢灭亡”绝境的俄罗斯,在抽掉整件事情的历史经纬之后,当然很难成为符合西方主导的严苛的道德-理论标准意义上的“完美受害人”。实事求是地讲,完美受害人一般要么躺在尸检台上,要么已经被写入教科书成为经典案例,在美西方霸权笼罩的世界中还能存活在那讲道理的,总得做点什么先活下来才行;而这些,在美西方霸权主导的话语体系中,都被描述为瑕疵、问题、缺陷、不足等。

拿中国来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不平等条约的举措,就毫不留情地被美国贴上了“拒绝履行国际义务”的标签;就北约而言,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在科索沃战争中被炸的那笔血债,还欠着呢。实话实说,真正爱好和平的人,真正能够明辨是非的人,是很难追随并相信以“一炸一路”出名的美西方,在俄罗斯于乌克兰问题绝地反击的事件上,不痛不痒地讨论什么不干涉主权之类的话题的。

直白的说,今天的世界,因为美西方对冷战红利地肆意消费,因为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胡作非为,已经进入俄罗斯必须绝地反击的局面。我们需要做的,首先就是摒弃冷战思维,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在实践中,就欧洲方向而言,就是要重视和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在全球,则是真正遵循和落实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在人类面临复杂挑战的当下,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务实合作,为人类谋求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26 07:17:40 UTC
更新日期: 2022-02-26 07:17:4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8)

标题 :
基辅战至天明,俄军公布战报:总计摧毁821个乌克兰军事基础设施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观察者网 讯)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战斗自当地时间25日夜里打响。目前俄乌双方谈判仍未展开,两军战至天明。

当地时间26日早7时30分左右(北京时间13点30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从基辅发回的消息,乌克兰基辅市中心传来巨大爆炸声。随后,在不到10分钟时间内,基辅市中心再一次传来爆炸声。

央视新闻报道称,当地时间2月26日,一支约有100辆装甲车组成的俄军部队正从乌克兰基辅市正北约30公里的维什戈罗德市向基辅市方向进发。

对于伤亡数字,乌克兰方面早早公布数据称,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乌军击杀俄军3500人,扣押人质约200人。最新消息显示,俄军战报也已经发出。

俄卫星通讯社报道,俄军公布战报:目前总计摧毁821个乌克兰军事基础设施。俄军并未说明这些目标是否均在刚刚过去的一夜之间摧毁。

据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表示,这821个军事设施包括14个军用机场,19个指挥所,24个S-300和 "奥黄蜂 "防空导弹系统以及48个雷达站。此外,俄军共击落7架作战飞机,7架直升机和9架无人机,摧毁87辆坦克和装甲战车,28台多管火箭炮,118辆特种军用车辆以及乌海军的8艘军用船只。

科纳申科夫说,俄罗斯武装部队现在已经完全控制了乌克兰南部城市梅利托波尔。

乌军方首次报告基辅爆炸事件

另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最新消息,乌克兰军方首次报告了26日凌晨发生在基辅西部城区的爆炸事件。乌军方称,他们在基辅布列斯特街区(Beresteiska district)“摧毁了占领者的一列军事设备”,初步判断有 2 辆汽车、2 辆装弹药的卡车以及1辆坦克。

不过,CNN称这一消息没有得到确证。俄军目前尚未公布近几个小时的战况。此前也曾发生乌军误击队友的情况:据塔斯社报道,俄国防部消息人士透露,25日凌晨,乌克兰防空系统误击了一架乌空军苏-27战机。

2月26日早上,基辅城区,天色已亮,远处爆炸现场仍在燃烧。美国广播电台编辑发布视频截图

基辅夜间疑似遭到四面围攻

早前,据英国《卫报》报道,当地时间26日凌晨,基辅东部、西部和南部发生了战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基辅城区的部分区域已经可以看到爆炸或听到爆炸声。CNN记者克拉丽莎·沃德(Clarissa Ward )表示,“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城市范围内”,不过似乎还未到达城市中央。她说,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住宅区成为袭击目标,“但我们听到了来自许多不同方向的大量爆炸声”。

图自社交媒体视频

随后,当地时间上午5点(北京时间11点),CNN报道称在经历了几个小时的爆炸和交火声后,基辅市区出现约45分钟的寂静。之前2点至4点间,基辅城区的西部和南部一直出现爆炸声,据目击者拍摄视频,城区的西北部也出现了爆炸。

基辅当局发布紧急避难提示

北京时间11点20分许,央视新闻援引乌克兰基辅市政府消息,当地政府向市民发布紧急避难提示,公告中说目前基辅市内街道上正在发生战斗,呼吁市民前往就近避难所,或在家中远离窗户和阳台,尽量待在封闭空间内,并利用可防子弹和弹片的物体保护自己。如果听到防空警报须尽快前往就近的避难所。

北京时间11点58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乌克兰基辅站记者在前方发回的消息,记者在基辅市中心听到激烈的枪声。

基辅市区西部胜利大街(图片来源:乌克兰24频道)

当地时间2022年2月26日,乌克兰基辅附近,当地浓烟滚滚。 图自澎湃影像

需要注意的是,与此同时,鲜有俄媒对基辅市区的交火进行报道。俄罗斯RT新闻网报道称基辅的西北部某处靠近军事基地的地铁站发生爆炸,但表示无法证实真假。

早前,据路透社报道,基辅市长称基辅“已进入守卫阶段”。俄罗斯国防部表示,俄罗斯军队已占领基辅郊外具有战略意义的Hostomel机场,并在该地区投放伞兵。乌克兰军队在其脸书认证账号中称,俄方“袭击了基辅胜利大道上的一个军事目标。这次袭击被击退”。

俄军在基辅西南方向城市空降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6日,乌克兰瓦西里科夫市市长巴拉西诺维奇表示,俄军已经在市内空降,大量俄军空降兵在市内开阔地带降落。乌军正与俄军在市区内展开激烈战斗,可以明显听到开火射击和导弹的声音。瓦西里科夫市位于基辅西南方向,距离基辅市中心35公里左右。

之前,央视新闻报道称,俄军部队换装乌克兰国民警察部队的军装并向驻守基辅西南方向的瓦西里科夫检查站的乌军射击,俄军部队乘坐军用卡车随后而来。乌克兰24频道报道称,战斗正在激烈进行中。

法新社则称,基辅西南方向的瓦西里科夫地区正在进行激烈的战斗,俄军意图在这一地区实施空降。

俄罗斯方面:摧毁211处乌军基础设施

当地时间25日,俄罗斯国防部网站发布通报说,俄军已从西侧完成对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封锁。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表示,俄军不会袭击基辅的居民区。

俄罗斯国防部25日宣布,俄军已摧毁211处乌克兰军事基础设施,包括17个指挥所、19台S-300和“奥黄蜂”防空导弹系统、39座雷达站、击毁了67辆坦克和装甲车、16台多管火箭系统和87辆军车。

此外,俄军已控制乌克兰城市梅利托波尔。俄国防部称,俄军于25日晚在梅利托波尔附近海岸登陆后,未遭遇任何抵抗进入该市。

俄罗斯驻欧盟大使弗拉基米尔·奇佐夫在接受欧洲综合新闻网站“欧洲动态”(Euractiv)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军队不会长期驻留乌克兰,“我们的意图不是永远留驻(乌克兰)。俄罗斯军队将完成这次行动,期待着早日离开”。

乌克兰方面:军人工资增加30%,总统上街录视频

乌军方面,据路透社报道,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汉娜·马利亚尔(Hanna

Malyar)25日称,俄罗斯武装已经损失了2800名服役人员和80辆坦克。此外,她还在社交媒体上称,俄罗斯损失了516辆装甲车,10架飞机和7架直升机。此外,乌克兰国防部发布消息表示,从3月1日起,乌克兰武装部队军人的工资将增加30%。

而在昨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政府官员走上基辅街头,表示他们会在这里继续守卫自己的国家。泽连斯基通过社交媒体表示,他已经与美国总统拜登进行通话,双方讨论了乌克兰局势以及双方在国防等领域的合作。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25 19:27:56 UTC
更新日期: 2022-02-25 19:27:5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7)

标题 :
普京:俄罗斯为什么要这么做?
类别 :
政治
内容 :

【翻译/ 党浩楠(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弗拉基米尔·普京:

尊敬的俄罗斯公民们!亲爱的朋友们!

我这次讲话的主题是关于乌克兰发生的事件,以及这个事件为什么对于我们,对于俄罗斯这样重要。当然,我的讲话也同样面向那些身处乌克兰的同胞。

我不得不彻底详细地进行这次讲话,因为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顿巴斯地区的局势再度变得严峻而且尖锐。今天我直接对大家进行讲话,不但是为了评估正在发生的事态,而且也是为了告知大家,我因事态可能进一步恶化而做出的决定。

我再强调一遍,乌克兰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国。乌克兰是我们自己历史,自身文化,是我们精神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我们同事、朋友中的同志和好朋友,更是有血缘的亲人。

很久之前,历史上生活在西南边土地上的古罗斯人就自称为俄罗斯人和东正教信徒。到了17世纪,这些领土的一部分再次并入了俄罗斯国家。

乌克兰的东正教教堂

在我们看来,我们原则上都知道这一点,我们谈论的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为了理解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俄罗斯对此的动机目的,我们至少要简单谈谈这段历史。

所以我从现代乌克兰完完全全是被俄罗斯创造出来——准确来说,被布尔什维克,被共产主义俄罗斯创造出来的时刻——开始讲起。这一进程是在1917年革命之后立即开始的。而且列宁和他的同志用对俄罗斯来说非常粗鲁的方式——分离开,撕毁掉俄罗斯历史领土的一部分。当然,没有人向居住在那里的数百万人询问过任何事情。

之后在伟大卫国战争前夕以及战争结束后,斯大林已经把一些之前属于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的领土并入苏联并移交给了乌克兰。同时,作为一种补偿,斯大林将部分原德国领土划归波兰,在1954年赫鲁晓夫因故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手中夺走,也赠送给乌克兰。实际上,这就是苏维埃乌克兰领土的形成方式。

不过,现在我要请大家特别注意到苏联刚刚成立的历史时期。我认为这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我们不得不再往前延伸一下。

我提醒大家,在1917年十月革命发生后,然后又发生的内战中,布尔什维克开始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但他们中间产生了严重分歧。在1922年,身兼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委员的斯大林,提出以自治原则建立国家,即赋予共和国——未来的行政单位,在加入统一国家时广泛的权力。

列宁批评了这个方案并提议向当时自称为“独立人士”的民族主义者让步。正是这些列宁主义的思想,事实上,就是联邦国家的构建以及民族自决乃至分裂的权力,构成了苏维埃国家的根基:最初在1922年这些被写入了苏联成立宣言,列宁去世之后,又被写入苏联1924年的宪法。

这里立刻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实际上也是最主要的问题:为什么要施舍般地满足民族主义者对前帝国边疆地带毫无限制且日益增长的野心呢?就是说,转移到新成立的,通常是任意成立的行政单位——联盟共和国,而这些往往是与他们毫无关系的巨大领土。我再说一遍,不仅是领土,而是将历史上的俄罗斯人民一起转让出去。

而且,这些行政单位事实上被赋予了成为民族国家的地位和外观。我再问一遍,为什么要送出如此慷慨的礼物,甚至是最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做梦也想不到的礼物?并且还赋予了这些共和国无条件退出统一国家的权力。

乍一看,这是很难理解的,甚至可以说疯狂。不过这毕竟只是第一印象。可以这样解释,革命成功后,布尔什维克们的最重要任务就是不昔任何代价保住政权,即便真的是任何的代价。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做了这些事:在极为屈辱的条件下,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乎已成定局,与已经处于军事经济严重困境下的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友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并且他们还满足了国内民族主义者的任何条件。

从后来俄罗斯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角度来说,列宁主义的国家建构原则不仅仅是个错误,它比错误还要糟糕得多。在苏联解体后的1991年,这一切的后果都暴露无遗。

过去发生的当然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至少要坦诚地不带任何保留、不带任何政治色彩地说出这件事。我只能以我自己的名义说,在特定时期的政治形势下的考量,无论在某个时刻它看起来多么成功和有利,绝不能把它当作国家构建的根基。

现在我不会责备任何人,国家的状况在内战时和内战结束后都极其困难,今天我只想说一切都正是这么发生的。这是历史事实。事实上,正如我刚才说的,由于布尔什维克政策才出现的苏维埃乌克兰,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可以正确地称之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乌克兰”。他是乌克兰国家大厦的创作者和工程师。档案文件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它还告诉我们是列宁的强力命令把顿巴斯硬塞进了乌克兰。而现在,列宁“感恩的后裔”正拆除乌克兰境内的列宁纪念碑,这在他们那被称为“去共产主义化”。

乌克兰多个列宁雕塑被推倒(AP)

你们想要去共产主义化是吗?正好,我们也求之不得。不过可不能半途而废。我们已经准备好展示给大家,对于乌克兰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去共产主义。

回到这个历史问题上,我再重复一遍,1922年的苏联是在前俄罗斯帝国的空间上建立起的。但生存的经验告诉我们,依靠含糊不清的联邦规则,无论是保存下来如此巨大且复杂的领土还是统治这片土地,根本是不可能的。这种构想完全脱离现实以及历史传统。

“红色恐怖”和向斯大林专政快速过渡,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主导,一党专政,国有化,计划经济体系,自然,这一切都变为一纸空谈和不奏效的国家建构方案。实际上,加盟共和国没有任何主权,而在实践中却创造出了一个在各个方面都严格中央集权、绝对单一制的国家。

斯大林事实上施行的不是列宁的、而恰恰是自己的有关国家建构的设想。但是他却没有对基本文件——国家宪法进行相应修改。表面上列宁主义构建国家的原则也没有被修改。的确没有必要这样做,在集权政治的条件下,一切都运转如常。甚至在外表上看光鲜亮丽,充满诱惑,简直是非常民主。

然而,很遗憾,可以说非常遗憾,在我们整个国家建立的基本的、正式的法律基础中,那些可恶的、乌托邦式的、被革命激发出来的,以及对任何一个正常国家来说都绝对具有破坏性的幻想,并没有被及时清除掉。就像我们从前经常做的那样,没有人考虑未来。

共产党的领导人似乎确信他们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坚实的政府体系,他们通过他们的政策最终解决了民族问题。但伪造、替代概念、操纵公众意识和欺骗的代价是高昂的。民族主义野心这种病菌并没有消失,最初埋下的地雷破坏了国家抵抗民族主义的免疫力,它只是伺机而动。我再说一遍,这颗地雷就是脱离苏联的权力。

1980年代中期,在社会经济问题日益突出、计划经济危机明显背景下,民族问题表现出来。究其本质这不是苏联人民的一些期望未能实现,而最主要是各地的地方精英胃口越来越大。

然而,苏共领导层并没有深入分析形势,采取适当措施,主要是在经济方面,对政治体制和国家结构进行渐进的、深思熟虑的转变,而是把自己限制在直截了当的关于恢复列宁主义的民族自决原则。

不仅如此,在共产党内部展开的权力斗争过程中,交战各方为了扩大支持基础,开始不加思索地煽动、鼓动民族主义情绪,玩弄它们,并向潜在的支持者许诺任何事情。在表面谈论民主和建立在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基础上的美好未来的背景下,人民却经受着真正的贫困和完全的物资短缺,当权者甚至没有想到这会不可避免的给国家带来悲惨的后果。

之后他们走上了苏联成立初期的道路上,只为了满足在党内滋生出的民族主义精英的野心。他们已经忘记了苏共已不再掌握在手中。上帝啊,斯大林式的国家恐怖独裁政权还在维持权力和统治国家。而党内那些臭名昭著的主角,也像晨雾一样在他们眼前消散。

1989年9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通过了一个本质上灾难性的文件——即所谓的在现代条件下的党的政策,苏共的纲领。它包含以下条款,我这里加以引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拥有与其作为主权社会主义国家地位相对应的所有权利。”

还有一点:“加盟共和国的最高代表机关可以抵制和停止联盟政府在其领土上的决定和命令。”最后是:“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公民身份,适用于所有居民。”

这样的提法和决定会导致什么,难道不是很明显吗?

现在不是讨论国家或宪法问题,定义公民身份概念的时候。但是,还有个问题仍然存在:在那些已经很困难的情况下,何必以这种方式进一步撼动这个国家?事实仍然是事实。

在苏联解体前两年,她的命运其实已成定局。现如今激进分子和民族主义者,尤其是乌克兰的激进分子和民族主义者,将获得独立的功劳归于自己。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人、苏共领导层在不同时期在国家构建问题上犯下的历史性、战略性错误,导致了我们统一的国家的解体。历史上的俄罗斯被人以苏联的名义瓦解。

尽管俄罗斯遭受了所有这些不公正、欺骗和公然劫掠,但我们的人民——正是这些人民,承认了苏联解体后出现的新地缘政治现实,承认了新的独立国家。他们不仅承认了这一点,当时自己还身处困境中的俄罗斯,帮助了其在独联体的合作伙伴,包括乌克兰的同仁。也是他们独立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提出大量的物质支持请求,我们的国家在尊重乌克兰主权的情况下提供了这种支持。

根据专家估计,通过简单计算我们的能源价格、优惠贷款数量、俄罗斯向乌克兰提供的经济和贸易优惠,乌克兰的预算在1991年至2013年期间的总收益约为2500亿美元。

但这并不是全部。到1991年底,苏联对外国和国际基金的债务总额约为1000亿美元。最初的设想是,这些贷款将由前苏联所有加盟共和国按照其经济潜力的比例统一归还。然而,俄罗斯独自偿还了苏联的全部债务,到2017年才全部还清。

作为回报,在1994年我们同乌克兰达成一致,新独立的乌克兰放弃其在苏联海外资产中占有的份额。然而,基辅却没有最终核准这项协议,之后干脆直接拒绝执行,并对前苏联在国外的钻石基金、黄金储备、财产和其他资产提出索赔。

然而,尽管存在着公开的问题,俄罗斯一直与乌克兰开诚布公地合作,而且,我再强调一遍,是在尊重乌克兰利益的情况下,我们的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因此,2011年俄乌双边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顺便说一下,在2019年乌克兰与欧盟所有国家的贸易额,即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仍低于该指标。

显然,乌克兰政权在和俄罗斯的关系中,想要只占便宜,却不承担任何义务。

2014年颜色革命后,乌克兰人均GDP急剧下跌

当我们的关系由伙伴变为依赖,基辅当局就变得毫不客气,让我们回想一下它在能源运输问题上永久的讹诈和对天然气的盗窃就足够了。

我补充一点,乌克兰试图利用与俄罗斯的对话作为与西方讨价还价的借口,并通过与俄罗斯的和解来勒索他们,从而实现对自己的获利:他们说,如果不这样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影响力就会扩大。

同时,乌克兰当局最初,我想强调这一点——从一开始,他们就靠着否认一切能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东西,来构建自己的国家。他们试图扭曲人民的意识和数百万人的历史记忆,以及整整几代生活在乌克兰的人。乌克兰社会面临着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民族主义表露出来就是极具有侵略性的“恐俄症”和新纳粹主义。因此,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和新纳粹分子参与了北高加索地区的恐怖团伙,他们对俄罗斯领土的侵占叫嚣越来越响。

一些外部势力也利用非营利组织和情报机构借机在乌克兰发展,并在乌克兰政权里扶植代理人。

事实上,乌克兰从未有过作为一个长久稳定国家的传统,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并且从1991年开始,乌克兰不顾自身的历史和现实走上了机械复制别国的道路。政治国家结构不断地被改造,以适应迅速形成的利益集团,即使这与乌克兰人民的利益毫无关系。

乌克兰寡头政权所谓的亲近西方文明的选择,其目的根本不是为人民的福祉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是低三下四地为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手服务。他们把那些从乌克兰人民手中窃取的数十亿美元,隐藏在了他们的西方银行账户中。

一些工业金融集团,被他们用来维护党和政治,这样的政客们一开始就是依靠民族主义者和激进分子。而一些口头上声称希望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促进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人,在真诚支持这种愿望的公民(包括东南部数百万居民的投票)的帮助下上了台。

但是,在盘踞高位后,他们立即背叛了选民,放弃了选举承诺,在激进分子的指挥下进行原形毕露的政治活动,有时还迫害他们曾经的盟友——那些支持俄乌双语并且与俄罗斯合作的社会群体。他们利用了支持他们的人通常守法、观点温和、以及习惯于信任当局的事实。他们与激进分子不同的只是,他们不会表现出侵略性或诉诸非法行为。

而激进分子这边则愈加肆意妄为,他们的要求逐年增加。事实证明,他们很容易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一个软弱的乌克兰政府,而这个政府本身也感染了民族主义和腐败的病毒。他们还巧妙地用各种以民族为由的投机行为和外国民族学的外衣,来代替人民真正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利益以及乌克兰的真正主权。

乌克兰没有被建立为一个稳定的国家,政治选举程序只是一块遮羞布,一块掩盖了权力和财产在各个寡头家族之间重新分配的遮羞布。

毫无疑问,对许多国家包括俄罗斯来说,腐败是一个挑战和问题,不过它在乌克兰已经变成特殊的性质。它实实在在地渗透和腐蚀了乌克兰这个国家和整个体系、所有权力分支。激进分子利用了人民正当的不满,揽过来抗议示威的任务,并利用2014年的亲欧盟示威发动了政变。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外国的直接援助。据报道,美国大使馆对基辅独立广场的所谓抗议者的资助每天高达100万美元。额外的巨额资金被肆无忌惮地转入反对派领导人的银行账户,这大约是数千万美元。而在基辅和其他城市的街道和广场冲突中,真正受伤的、死难的人,其家属最终得到了多少?对于这个问题,最好就别开口。

2014年乌克兰颜色革命后,沦为废墟的独立广场(© Sputnik / Andreу Stenin )

夺取政权的激进分子对那些反对反宪法行动的人进行追杀,这是真正的恐怖。政治家、记者、公众人物被嘲笑和公开羞辱。乌克兰城市被一波屠杀和暴力席卷,堂而皇之犯下一系列谋杀案的人未被惩罚。我不禁不寒而栗地想起在敖德萨发生的可怕悲剧,和平的抗议者被残忍地杀害,他们在工会大楼里被活活烧死。犯下这一暴行的罪犯没有受到惩罚,没有人在寻找他们。但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并将尽一切努力惩罚他们,找到他们并将其绳之以法。

2014年的迈丹抗议没有给乌克兰带来民主进步。民族主义者和支持他们的政治势力在发动完政变后,最终把局面带入到死胡同,也把乌克兰推入内战的深渊。这些事件发生的八年后,这个国家分裂了。现在,乌克兰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据国际组织资料,在2019年,将近600万乌克兰人——我强调,这这不是劳动力人口的15%,而大约是乌克兰全国人口的15%,被迫出国寻找工作。可想而知,通常这些人都是从事的临时性、非技术性的工作。以下的数据最具有代表性:自2020年以来,已有6万多名医生和医务工作者在疫情期间离开了乌克兰。

自2014年以来,乌克兰水费上涨了近三分之一,电费上涨了几倍,家用燃气费上涨了数十倍。许多人根本没有钱来支付公用事业费用,但他们还必须生存下去。

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他们把不仅从苏联时代收到的嫁妆,而且还把从俄罗斯帝国收到的嫁妆都挥霍和贪污了。数万甚至数十万得益于和俄罗斯合作的工作机会丧失掉了,而这些工作机会给人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并将给国库带来税收。机械制造、仪器制造、电子、造船和飞机制造等行业要么停滞不前,要么消耗殆尽,而它们曾经不仅是乌克兰,而且是整个苏联的骄傲。

2021年,位于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被除名,它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建造的。著名的安东诺夫公司自2016年以来就没有生产过一架系列飞机,而专门生产火箭和太空技术的尤兹马什机械厂和克列缅楚克钢铁厂都处于破产的边缘。这些令人悲伤的清单还在继续增长。至于整个在苏联时期建造的天然气运输系统,已经是破败不堪,运行风险和环境成本都很大。

那么问题来了:贫穷、绝望、工业和技术潜力的丧失——这就是多年来,坑蒙拐骗了数百万人、许诺给他们天堂的亲西方的文明选择吗?

事实上,这一切都归结为乌克兰经济的崩溃,与之相伴的是对国公民赤裸裸的抢劫,而乌克兰本身不过是被外部力量所控制、所驱使。乌克兰不仅被西方国家的直接命令控制,而且,正如他们所说,直接被部署在乌克兰的外国顾问、非营利组织和其他机构的整个网络来管理着。这些人对所有乌克兰最重要的人事决策、所有部门和各级政府产生直接影响:从中央到地方,对所有主要国有企业和公司,包括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乌克兰国家能源公司、乌克兰铁路公司、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乌克兰邮政和乌克兰海港管理局。

在乌克兰,根本没有独立的法院。根据西方国家的要求,基辅当局交给了国际组织代表优先选择最高司法机构成员的权力——即司法委员会和法官资格委员会成员的权力。

此外,美国大使馆直接控制着乌克兰国家预防腐败局、国家反腐败局、反腐败专门检察官办公室和最高反腐败法院。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看似合理的借口下进行的,美其名曰提高反腐败斗争的有效性。好吧,但是结果怎样呢?腐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猖狂。

乌克兰人自己知道所有这些管理方法吗?他们是否明白,他们的国家没有政治和经济保护,而是沦为傀儡政权控制的殖民地?国家私有化导致自称为“爱国政权”的政府失去了民族性,并孜孜以求国家的彻底去主权化。

去俄罗斯化和强制同化仍在继续。乌克兰最高议会不断发布新的歧视性文件,一部关于所谓原住人民的法律已经生效。那些认为自己是俄罗斯人并希望保留自己的身份认同、语言、文化的人被明确告知,他们在乌克兰是外人。

根据把乌克兰语作为国家官方语言的法律,俄语被驱逐出学校——驱逐出公共领域,甚至是普通商店。这些所有关于所谓“肃清”权力的法律,使处理持不同意见的公务员成为可能。

越来越多的行为使乌克兰的执法机构有理由去严厉镇压言论自由、异议和迫害反对派。全世界人都知道,单方面对其他国家、外国个人和法人实施非法制裁是很可悲的做法。在乌克兰,他们甚至超过了他们西方的主子,发明了一种工具,用来制裁本国公民、企业、电视频道、其他媒体甚至议会代表。

乌东地区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但在乌克兰从苏联独立出去后逐渐衰败

在基辅,他们继续准备报复莫斯科教区的乌克兰东正教教堂。这可不是顺口而出,而是有具体的决定和文件提到了这一点。乌克兰当局无耻地将教会分裂的悲剧转变为国家政策的工具。乌克兰公民请求废除侵犯信徒权利的法律,但该国现任领导人没有回应这一请求。不仅如此,在拉达备案了用来对付莫斯科教区乌克兰东正教教堂神职人员和数百万教区成员的新法案。

我还要单独谈谈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居民做出了他们的自由选择——与俄罗斯成为一体。基辅政权无法反对人们这种清晰明确的意志,因此他们依靠侵犯性的行动,发动了包括激进伊斯兰组织在内的极端分子组织,依靠破坏组织的渗透,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恐怖袭击,绑架俄罗斯公民。我们有直接证据证明这种侵略行动是在外国情报机构支持下进行的。

2021年3月,乌克兰通过了一项新的军事战略。这份文件几乎完全是关于与俄罗斯的对抗,旨在将外国卷入与我国的冲突中。该战略提议,在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境内成立一个组织,实际上,这会是一个地下恐怖组织。它还阐明了未来战争的轮廓,它应该这样结束,正如今天基辅的战略家所认为的那样:“在国际社会的协助下,以对乌克兰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还有,他们今天在基辅所说,我也在这里引用:“在与俄罗斯联邦的地缘政治对抗中,在国际社会的军事支持下。”事实上,这无非是为对我国——对俄罗斯的战争做准备。

我们也知道,已经有言论称乌克兰将制造自己的核武器,这不是空谈。乌克兰确实仍拥有苏联的核技术和运载此类武器的载具,包括飞机,以及同样由苏联设计的圆点-U战术导弹,其射程超过100公里。但他们会制造得更多,这只是时间问题。他们有苏联时期的技术库存。

因此,乌克兰获得战术核武器将比其他一些国家容易得多,我就不说名字了,这些国家实际上进行了这种开发,特别是在外国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我们也不应排除这种情况。

随着乌克兰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世界局势、欧洲局势,尤其是对我们——对俄罗斯而言,情况将发生剧变。我们不能不对这种真正的危险做出反应,特别是,我再次强调,西方的赞助者可能促进这种武器在乌克兰出现,从而对我们的国家再造成威胁。

我们可以看到,基辅政权的军事配给是如何持续进行的。自2014年以来,仅美国就拨款数十亿美元,包括供应武器、设备和培训专家。近几个月来,西方武器正源源不断、堂而皇之地在全世界人面前被运送往乌克兰。乌克兰武装部队和情报机构正在由外国顾问领导,我们对此一清二楚。

近年来,北约国家以演习为借口,让它们的军事特遣队几乎不断地出现在乌克兰境内。乌克兰军队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已经与北约的系统融合一起。这意味着北约总部可以对乌克兰武装部队每个小队甚至单位行使指挥权。

美国和北约已经无耻地把乌克兰领土开发为潜在军事行动的战场。定期联合演习有明显的反俄属性。仅去年一年,就有超过23000名军人和1000多台武器装备参加了这些演习。

2022年,一项关于允许其他国家武装部队进入乌克兰领土参加多国演习的法律被通过。不难理解,这里的外军主要就是北约军队。他们至少已经计划好在明年进行十几次这样的联合军演。

显然,此类行动为北约军事集团在乌克兰领土上的迅速集结提供了掩护。此外,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他们使机场网络变得现代化——鲍里斯波尔、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楚胡伊夫、敖德萨等等——都能够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部署军事。乌克兰领空对美国战略侦察机和用于监视俄罗斯领土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开放。

补充一点,美国人在奥恰科夫建造的海上作战中心,使北约舰船的活动获得支援。这种行动包括他们对俄罗斯黑海舰队和我们在整个黑海海岸的基础设施使用精确武器进行打击。

美国曾打算在克里米亚建立类似的设施,但克里米亚人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居民挫败了这些计划。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一点。

2021年3月,乌克兰海军与北约常设的海上排雷组舰船在黑海举行了联合演习。图为北约海上演习画面

我再说一遍,今天这样的作战中心,已经被部署在奥恰科夫了。让我提醒你,在十八世纪,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的士兵曾经为这个城市而战。由于他们的勇气,这里成为了俄罗斯的一部分。同时,在十八世纪,由于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而被并入俄罗斯的黑海沿岸土地,被称为新俄罗斯。如今,这些历史上的里程碑正在被遗忘,还有俄罗斯帝国军事家的名字,如果没有他们的功劳,现代的乌克兰就不会有这么多大城市,甚至不会拥有通往黑海的出海口。近来,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的纪念碑在波尔塔瓦被拉倒,你能辩解什么呢?你否认自己的过去?否认来自俄罗斯帝国的所谓“殖民遗产”?好吧,那么就这么保持下去吧。

然后我要指出,乌克兰宪法第17条不允许在其领土上部署外国军事基地。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可以轻易规避的条例,北约国家已经在乌克兰部署了军事训练团队。这事实上,已经是外国的军事基地,只要把这些基地称为“任务”就可以了。

基辅当局长期以来一直宣称其战略就是加入北约。是的,当然,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安全体系和决定与谁缔结军事联盟。看起来确实是这样,不过这里有一个“但是”。国际文件明确规定了安全问题的平等和不可分割原则,众所周知,这个原则包括国家有义务不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安全为代价来加强自身安全。我可以在此参照1999年在伊斯坦布尔通过的欧安组织欧洲安全宪章和2010年的欧安组织阿斯塔纳宣言。

换句话说,对自身安全的选择不能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而乌克兰加入北约——正是对俄罗斯安全的直接威胁。

我提醒一下,早在2008年4月,在北约的布加勒斯特峰会上,美国做出决定推动了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成为北约成员。美国的许多欧洲盟友已经很清楚这种前景的所有风险,但他们不得不屈从他们老大哥的意志。美国人只是利用它们来推行明显的反俄政策。

北约一些成员国甚至现在都对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持非常怀疑的态度。同时,我们从一些欧洲国家得到一些信号,他问我们:“你在担心什么?乌克兰又不是明天就加入北约”。事实上,我们的美国伙伴也在谈论这个问题。“好”,我们说,“明天不加入,那么后天呢。从历史角度看,这有什么区别?本质上讲,没有任何区别。”

此外,我们知道美国领导人的立场和表态,即不会因为乌克兰东部的激烈敌对行动而排除该国加入北约的可能性,只要乌克兰能满足加入北约的标准并战胜腐败。

我们一次次地被劝说相信北约是一个热爱和平的、纯防御性联盟。他们说,这对俄罗斯不构成任何威胁。他们再次试图让我们相信他们。但我们知道这种话的真正代价。1990年,在讨论德国统一问题时,美国向苏联领导人承诺,北约的管辖权或军事存在不会向东延伸一寸。而且,德国的统一不会导致作为军事组织的北约向东延伸。

他们给了口头上的保证,结果一切都落空了。后来我们被要求相信,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会改善他们与莫斯科的关系,解除这些国家对沉重历史遗产的恐惧,甚至可以建立一个对俄友好的国家带。一切结果都恰恰相反,一些东欧国家,用恐俄症做交易,并把对俄罗斯威胁的刻板印象带入了北约,坚持要针对俄罗斯建立集体防御能力。而这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当时由于我们的开放和善意,俄罗斯和西方的关系处于很高水平。

俄罗斯履行了包括从德国东欧国家撤军和解决冷战后遗症在内的所有义务。我们不断提出合作的各种方案,包括建立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和欧安组织-俄罗斯理事会。

此外,我现在要说一些之前从未公开说过的话,这是我头一次说。当时即将离任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2000年访问莫斯科时,我问他:“美国对接纳俄罗斯加入北约有何看法?”

我不会透露那次谈话的所有细节,但从表现出来的内容看,他对我问题的反应应该说是持保留态度的,而美国人对这种可能性的实际反应方式,可以从他们对我国的实际操作步骤中看出。这包括公开支持北高加索地区的恐怖分子,不重视我们在北约扩大问题上的要求和安全关切,退出《反导条约》,等等。可能你想问:为什么,俄罗斯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好吧,你不想把我们看作你的朋友和盟友,但为什么要与我们为敌呢?

答案只有一个:问题不在于我们的政治体制或其他原因,他们只是不想要俄罗斯这样一个独立的大国。这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这就是美国对俄传统政策的根源,从这里衍生出了对我们所有的安全建议的态度。

今天,只要看一眼地图,就足以看出西方国家是如何“履行”其不将北约东扩的承诺。我们明明白白地被欺骗了。我们一次又一次经历了五次北约扩张的浪潮:1999年,波兰、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加入北约;2004年,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2009年,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2017年,黑山;2020年,北马其顿。

其结果就是,北约的军事设施直接被部署在了俄罗斯边界,这也是欧洲安全危机的原因之一。它对整个国际关系产生了最负面的影响,让我们丧失互信。

局势在继续恶化,包括在战略领域。例如,在为美国全球导弹防御项目的框架下,在罗马尼亚和波兰部署了反导系统。众所周知,放置在那里的发射器可用于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这是进攻性打击系统。

此外,美国正在开发一种通用导弹“标准-6”。它除了可以解决防空和导弹防御的问题,还可以被用来打击地面和水面目标。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防御性美国反导系统,它的新的进攻能力性正在显现。

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乌克兰加入北约后,在这里部署北约军事设施已成定局,这不过是时间问题。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俄罗斯的军事威胁程度将成倍地急剧增加。而且请特别注意,对我国进行突然袭击的风险将倍增。

让我解释一下,美国的战略规划中(文件上)明确了可能对敌方导弹系统进行所谓先发制人打击。而且我们也知道美国和北约的主要对手是谁,那就是俄罗斯。在北约文件中,我国被直接宣布为对欧洲-大西洋安全的主要威胁,而乌克兰将成为这种打击的桥头堡。如果我们的祖先听说了这件事,他们可能不会相信。今天我们同样不愿意相信,但这就是事实。我希望俄罗斯和乌克兰都能明白这件事。

乌克兰的许多机场就靠近我们的边界,部署在这里的北约战术空中力量,包括高精度武器载体,将能够打击我国领土,远至伏尔加格勒-喀山-萨马拉-阿斯特拉罕。在乌克兰领土上部署雷达侦察设施,将使北约能够完全控制远至乌拉尔的俄罗斯空域。

最后,在美国打破《中短程导弹条约》之后,五角大楼已经在公开开发一系列地基打击武器,包括能够到达5500公里以外目标的弹道导弹。如果在乌克兰部署这种系统,它们将能够打击俄罗斯整个欧洲部分的领土甚至山脉以外的目标。

战斧式巡航导弹到达莫斯科不到35分钟,从哈尔科夫地区发射弹道导弹需要7-8分钟,超音速打击需要4-5分钟。这就叫,直接把刀架在了喉咙上。而且我毫不怀疑,他们期望实施这些计划,就像他们在前几年反复做的那样,北约东扩,把军事设施和装备推到俄罗斯边境,完全无视我们的关切、抗议和警告。对不起,他们就是不屑一顾,他们还在为所欲为,做他们认为一切有必要的事。

当然,他们也期望继续按照那句俄罗斯名言行事:“狗儿尽管叫,篷车继续开。”我想说,我们没有同意这样做,也永远不会同意。同时,俄罗斯一直并会仍然赞成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在谈判桌上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我们清楚地明白我们对区域和全球稳定肩负巨大责任。早在2008年,俄罗斯就提出了缔结欧洲安全条约的倡议。其本质是,在欧洲大西洋区域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都不能以牺牲他国安全为代价来加强自己的安全。然而,我们的建议从一开始就被拒绝了:我们被告知俄罗斯不得限制北约的活动。

此外,我们被明确告知,只有北约成员才能拥有具有法律上的安全保证。去年12月,我们向我们的西方伙伴转交了俄罗斯联邦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关于安全保障的条约草案,和关于确保俄罗斯联邦和北约成员国安全措施的协议草案。

美国和北约的回应如出一辙。有一些理性的争论,但都是关于次要问题的,看起来像是在试图转移话题。

我们做出了相应的回应,强调我们准备继续谈判,但条件是所有的问题都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一揽子方案,不得把俄方最基本的建议抛开。而这些包含三个关键点:首先是北约不能进一步扩大。第二是北约不得在俄罗斯边境附近部署进攻型武器系统。最后,欧洲的军事能力和基础设施恢复到1997年俄罗斯-北约签署基本法案时的状态。

但我们的这些原则性建议被有意忽略了。我再次强调,我们的西方伙伴再次表达:每个国家都有权自由选择其维护安全的方式,并有权加入任何军事联盟或同盟。换句话说,他们的立场没有任何改变,他们甚至同样提到了北约臭名昭著的“门户开放”政策。此外,他们还试图再次敲诈我们,又一次以制裁相威胁。顺便说一下,即使俄罗斯主权和我们武装部队力量日益巩固,他们仍将实施制裁。而且,无论乌克兰局势如何,总是会找到或简单地编造出另一次制裁攻击的借口。而其目的是一样的——遏制俄罗斯的发展。而且他们会像以前一样,即使没有任何表面的借口,也会这样做,只是因为我们现在和将来将捍卫我们的主权、国家利益和价值观。

我想直白了当地说清楚:在现在的情况下,当我们就原则问题进行平等对话而实际上没有得到美国和北约的回应时,当我国面临的威胁明显上升时,俄罗斯完全有权采取回应措施以确保自己的安全。这就是我们现在即将做的。

至于顿巴斯的局势,我们可以看到,基辅的执政者不断公开宣称不愿意执行解决冲突的明斯克一揽子措施,对和平解决方案不感兴趣。相反,他们再次试图在顿巴斯组织一场闪电战,正如他们在2014年和2015年已经做过的那样。我们记得当年这些军事冒险是如何结束的。

现在,几乎每天顿巴斯的城镇和村庄都在遭受炮击。一大群部队不断使用攻击型无人机、重型装备、火箭、大炮和多管火箭系统,杀害了平民,封锁、虐待人民,包括儿童、妇女和老人,这些犯罪有增无减。正如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这些罪行不知何时才到头。

而所谓的文明世界(我们的西方同事自认为文明世界是唯一代表)宁愿不注意到这一点,好像所有这些恐怖——近400万人面临的种族灭绝并不存在。这只是因为这些人反对2014年西方支持的乌克兰政变,反对走向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和新纳粹主义。他们在为自己的基本权利而斗争——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说自己的语言,保护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这种悲剧还要持续多久?我们还能容忍多久呢?俄罗斯为维护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做了一切该做的,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为执行联合国安理会2015年2月17日第2202号决议而斗争,该决议确立了从2015年2月12日解决顿巴斯局势问题的明斯克一揽子方案。

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乌克兰的总统和议员虽然在变,但靠着基辅政变夺取政权的政府侵略性和民族主义本质没有改变。这完全是2014年政变的产物,那些走上暴力、流血和无法无天道路的人没有也不会承认除了军事手段之外,还有其他解决顿巴斯问题的办法。

有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做出一个早就应该做出的决定——毫不拖延地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

我请求俄罗斯联邦议会支持这一决定,然后批准与这两个共和国的友好互助条约。这两份文件会在不久就被准备好和签署。

而对于那些在基辅夺取政权和并继续掌权的人,我们要求你们立即停止战斗行为。否则,所有可能继续发生流血事件的责任,将完全由控制乌克兰领土的统治者的良心来承担。

我相信所有俄罗斯公民和全国上下所有的爱国力量都将支持我现在做出的决定。

谢谢大家!


点评 :

【导读】 当地时间2月24日凌晨,俄罗斯总统普京授权在顿巴斯展开军事行动,乌克兰局势风云突变。

在行动前的2月21日,普京发表全国电视讲话,从历史上阐述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并且指出,苏联解体后,正是乌克兰的激进分子和民族主义者将西方势力引入乌克兰,以对抗所谓的“俄罗斯威胁”。北约集团也背信弃义,不断压缩俄罗斯的生存空间,对俄罗斯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而这正是俄罗斯采取目前行动的原因。

观察者网翻译全文,供读者参考。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25 19:26:01 UTC
更新日期: 2022-02-25 19:26:1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6)

标题 :
普京:有必要再一次解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全文)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俄总统普京2月24日电视讲话

(全文)

尊敬的全体俄罗斯公民!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认为有必要再次就顿巴斯局势和其他涉及俄安全的问题发表讲话。

我在21日讲话开始时列举了一系列对俄构成致命威胁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一些不负责任的西方政客经年累月奉行错误对俄政策造成的,特别是北约东扩,将军事基础设施部署抵近俄边境。

众所周知,过去30年间,我们一直展现坚持和隐忍,不断尝试同北约主要国家就欧洲的平等和不可分割安全达成共识。但我们等到的回应只有无耻的欺骗、谎言,亦或是施压与恫吓,北约置俄的抗议与关切于不顾,仍然不断继续扩张。北约的军事机器已直抵俄边境。

是谁给了北约底气,让他们如此大言不惭地从自身特殊性、绝对正确和肆意妄为的立场出发同我们打交道?让他们以这种轻视蔑视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利益和合理合法要求与主张?

答案显而易见。苏联自上世纪80年代末不断走向削弱,之后彻底分崩离析。今时今日,俄仍应从中吸取教训,苏联解体证明,权力和国家意志的瘫痪是走向全面倒退和瓦解的开端。我们不知从何时起变得不自信了,从此世界力量对比的平衡也被打破。

曾经的一系列国际条约事实上已不复存在。承诺约定和请求百无一用。所有不为霸权国家满意的执政当局均被贴上过时、没用的标签。相反,一切他们眼中能为己所用的政府则不惜一切代价去扶持,哪怕是用野蛮的手段也在所不惜。任何不与之同流合污的力量则会被敲碎膝盖。

我讲的这些不仅攸关俄罗斯,不仅只是俄罗斯的关切,更关乎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甚至是美国的盟友们。苏联解体后世界版图被重新划分,二战后所形成的国际法准则的核心、基本内容,以及二战胜利成果却成为那些自称为冷战胜利者实现霸权的绊脚石。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在国际关系和国际规则适用过程中,国际形势以及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都是重要考量因素。应该保持专业、平稳和耐心态度,清楚定位自身责任,尊重所有国家的利益。但一些国家不断强调自身的绝对优先,谋求一言堂,仅接受于己有利的方案,在这种下三滥手段不断充斥国际环境的背景下,事态从最开始就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类似的例子信手拈来。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贝尔格莱德进行血腥的军事行动,直接动用飞机和导弹,持续数周对市政设施及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进行轰炸。 但西方国家总是选择遗忘这些事实,当我们提起时,他们不愿谈及国际法准则,反而宣称是形势使然。

之后又轮到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对利比亚非法动武,歪曲联合国安理会涉利比亚问题决议,导致该国彻底被摧毁,沦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陷入人道主义灾难和内战不断的深渊。利比亚数百万人甚至整个地区的人民都深陷灾难,滋生了从北非和中东到欧洲的大规模移民潮。

叙利亚也遭遇同样命运。西方国家未经叙政府同意和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便对该国动武,这是赤裸裸的侵略和干涉。

然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在毫无法理依据的情况下入侵伊拉克。侵略的由头是美国言之凿凿宣称伊境内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了师出有名,美国务卿在全世界面前晃了晃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向世人宣称是伊拉克正在研发的化学武器。然而事实证明,所有的一切都是骗局,是烟雾弹,伊拉克境内根本没有任何化学武器。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事实。这一切都是美国政府在联合国舞台上撒下的谎言,最终导致无数伤亡和破坏性后果,恐怖主义更是趁势做大。

只要是西方试图染指建立所谓“秩序”的地方,就会发生流血和伤痛,就会给国际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以可乘之机。这些例子只是最令人发指的一小部分,西方国家藐视国际法的例证远不止于此。

其中就包括曾向俄罗斯作出的北约绝不东扩承诺。他们欺骗了我们,满嘴跑火车。的确大家常说,政治是肮脏的。也许是吧,但不至于肮脏至此。这种耍滑头的行为违反了国际关系准则,尤其是各国公认的道德和道德规范。正义和真理何在?全是谎言和虚伪。

美政客、政治评论者和记者常说,近年来美内部建立了一个真正的“谎言帝国”。毋庸置疑,事实就是如此。但需要承认的是,美仍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和世界主要大国。其附庸国不仅在所有问题上对其随声附和、言听计从,甚至还效仿其所作所为,欣然接受其制定的规则。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地说,美按照其设想和模式建立的西方集团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帝国”。

苏联解体后,尽管新生的俄罗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同美西方合作意愿,并且几乎是单方面进行裁军,但美西方仍企图压榨,甚至彻底摧毁俄。上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情况就是如此。当时,所谓的集体西方大肆支持俄南部的分裂主义和受雇佣匪徒。我们将永远铭记,为了最终打断高加索地区国际恐怖主义的脊骨,俄付出了多少人员伤亡,蒙受了多大损失,经历了多么艰难的考验。实际上,直至最近,还有国家不断企图利用俄服务自身利益,摧毁俄传统价值观并将自身虚假价值观强加于俄,以此从内部侵蚀我们和我们的人民。他们还企图将其国内方针强加于俄,而这将直接带来衰退和堕落,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任何人的上述图谋永远都不可能得逞。

尽管2021年12月,我们再次试图同美方及其盟友就欧洲安全保障原则和北约不东扩达成共识。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美方固执己见,认为没有必要同俄就俄核心关切达成共识,为达成自身目的,罔顾俄利益。

面对当前局势,我们产生一个疑问:接下来该怎么办?还在等什么?我们清楚地了解1940年和1941年初的历史。当时,苏联曾千方百计试图防止或至少拖延战争爆发。为此,全力避免挑衅潜在的侵略者,放弃实施或推迟为筹备应对侵略所必要的行动。而最终采取行动时已为时已晚。

结果是,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宣布对俄开战,而俄却未做好应对准备。我们成功阻挡并摧毁了敌人,但同时付出了惨痛代价。伟大卫国战争前夕,对侵略者采取绥靖政策大错特错,让我们的人民付出巨大代价。战争伊始,我们丧失了大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土和数百万民众。我们不会也无权重蹈历史的覆辙。

那些谋求霸权的国家公开、毫无成本且毫无根据地将俄罗斯宣称为敌人,这些国家的确在金融、科技和军事领域拥有强大实力,俄方对此有客观认识,这些国家威胁对俄实施经济制裁的声音不绝于耳,俄方对此也进行了客观评估,分析我们对可能的经济制裁拥有哪些应对能力,我们进行的研判非常客观和现实。

在军事领域,尽管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军事实力受到了很大打击,但俄仍是当今世界核武器力量最强的大国之一,且在众多新式武器领域保有一定优势,因此任何试图袭击俄罗斯的潜在入侵者定会招致灾难性后果,国际社会对此拥有共识。国防等领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相应军事技术的领先地位也在不断易主,如军事技术成果应用不断向俄边境逼近,而俄却无动于衷,那么相关军事设施将在几十年后甚至未来永远对俄造成长期增长、完全无法承受的威胁。

即便当前,随着北约不断东扩,俄安全形势也在不断恶化,其危险性与日俱增。不仅如此,北约高层日前直接声称将加快其军事设施向俄边境线推进的进程。换句话说,北约的立场愈发强硬,俄不能再坐以待毙,坐以待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北约进一步东扩,将军事装备部署在乌克兰境内于俄来讲绝不可接受,当然,问题不在于北约本身,北约只是美国的外交工具,在俄罗斯的毗邻地区(这些地区原本历史上是俄罗斯的领土),建立起对俄极具敌意的反俄阵线,且这些国家完全受外国操控,北约国家的军事力量不断在加强,还部署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在美及其盟友口中声称的遏俄政策,所谓的地缘政治红利,对俄而言却是生与死的问题,毫不夸张,这是俄命脉攸关的问题,不仅威胁到俄国家利益,甚至威胁到俄主权,关乎国可为国的问题。这就是我不止一次提到的“红线”,而他们已经踏过了这条红线。

至于说到顿巴斯地区形势。我们看到,2014年策动乌克兰政变的那伙人攫取政权,在外部势力帮助下举行了“作秀般”的选举,彻底放弃和平解决争端。8年间,俄方不断作出一切努力,希望局势能够通过和平政治方式化解。最终看来,一切皆为徒劳。

正如我在上一次电视讲话中所说,我们不能对发生在顿巴斯地区的事漠视旁观。如今,我们不可能再坐视不管了。我们必须立即阻止这样的噩梦继续下去,必须立即阻止乌当局继续屠杀对俄寄予厚望的数百万顿巴斯地区居民。俄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独立的主要原因,就是顿巴斯地区居民的愿望、感受以及他们承受的痛苦。

我还想强调的是,北约主要成员国为了达到其自身目的,对乌极端民族主义者和纳粹主义者予以全面支持,而这些势力永远不会放过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居民,仅仅因为他们行使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回到了俄的怀抱。

毫无疑问,这些势力会像潜入顿巴斯地区一样潜入克里米亚并挑起战争,像打着讨伐旗号的乌民族主义者屠杀手无寸铁的顿巴斯地区居民一样,屠杀克里米亚居民,这些乌民族主义者在二战时曾是希特勒的帮凶。

乌局势发展的整个过程以及对有关信息的分析表明,俄同这些势力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只是时间问题,这些势力一直在积极准备,伺机而动。现在,这些势力还开始要求拥有核武器,俄决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我曾说过,苏联解体后俄已接受了新的地缘政治现实。俄始终尊重在前苏联地区成立的各个国家,始终尊重它们的主权,俄帮助哈萨克斯坦平定乱局、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乌不断对俄安全构成威胁,这让俄充满不安全感并无法正常发展。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2000年至2005年间,俄在高加索地区对恐怖分子进行了军事打击,捍卫了俄领土完整。2014年,俄对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居民予以了支持。2015年,俄出兵叙利亚,有效阻止恐怖分子从叙流入俄。俄已无其他自卫方式。

目前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我们除了采取今天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以外,已经没有其他保家卫国的方法了。形势迫使我们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已向俄求助。

因此,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条第51款和俄联邦委员会今年2月22日批准的俄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友好互助条约,经俄联邦安全会议批准,我已决定采取特别军事行动。

此次军事行动的目标在于保护那些八年来一直遭受基辅当局欺凌乃至种族灭绝的人们。为此,我们将致力于乌克兰的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并将那些对包括俄公民在内的平民犯下无数血腥罪行的分子绳之以法。

但我们不会侵占乌克兰领土,也不会以武力逼迫任何人。此外,我们注意到,近期在西方国家所谓“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成果的相关文件系苏联极权主义政权签署,不应继续履行”的论调甚嚣尘上。下面我将作出回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成果和我国人民为战胜纳粹主义所作出的牺牲都是神圣的。这与基于战后数十年发展得出的崇高价值——人权与自由并不矛盾,也不会抹杀《联合国宪章》第一条所规定的民族自决权。

请注意,无论是在苏联成立时还是在二战后,那些现代乌克兰领土上的居民,他们对生活的想法从来无人问津。 我们政策的核心是自由,包括让所有人自主选择本人和子女未来的自由。我们认为,生活在当今乌克兰领土上的所有民族、全体人民都应享有这种选择权。

在此,我向乌克兰公民发出呼吁。2014年,俄罗斯有义务保护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人民免遭你们口中的“纳粹分子”伤害。(因为)两地人民做出了选择,即与他们历史上的祖国——俄罗斯站在一起,这也得到了俄方的支持。再次强调,除此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此番行动并非意在侵犯乌克兰及其人民的利益,而是为了保卫俄罗斯自身、为了击退那些绑架乌克兰并试图利用其危害我国及我国人民的分子。

再次强调,我方行动是旨在抵御眼下威胁、避免灾难事态扩大的自卫行为。尽管十分困难,但我还是希望广大乌克兰公民能够理解这一点,并(同俄方)开展合作,以便尽快翻过悲惨一页,携手前行,不要再允许任何人对我们两国的内政和彼此关系横加干涉,而应做到独立自主,如此,才能为解决问题创造必要条件,打破国界阻隔,从内部增强彼此凝聚力。我相信这才是我们两国的未来。

我还要向乌克兰武装部队军人发出呼吁。

亲爱的同志们! 你们的父辈、祖辈、曾祖辈同纳粹作战,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不是为了今天的新纳粹分子在乌当政。你们宣誓效忠的是乌克兰人民,而不是掠夺乌克兰、侮辱这些人民的反人民政权。不要执行他们的非法命令。我呼吁你们立即放下武器回家。我明确指出,所有听从这一要求的乌士兵将顺利离开战区,和家人团聚。我想再次强调,可能发生的流血事件的全部责任将完全由乌当局承担。现在我想对那些受外界影响企图干涉当前局势的人说几句:无论是谁想干涉我们,甚至是危及俄国家和人民,他都必须知道,俄罗斯将立刻作出反应,并将让其遭受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后果。俄已做好应对任何事态的准备,也做出了所有必要的决定,希望大家听到我们的声音。

亲爱的俄罗斯公民!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存亡,其成就与活力始终源于其深厚根基,即文化和价值观,先人的经验和传统,也取决于其迅速适应不断变换的外部环境的能力,取决于社会凝聚力与勇往直前的决心。

力量总是必要的,但力量可以有不同的性质。我在讲话开始时提到的“谎言帝国”政治首先就是建立在粗暴、直接的武力之上,俗话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真正的力量在于正义和真理,而正义和真理在我们这边。这样,就没有理由不同意,拥有力量、准备斗争是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基础,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

同胞们!

我相信,忠于祖国的俄军官兵们将专业而勇敢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我毫不怀疑,负责俄经济、金融系统和社会领域稳定发展的各级机关和专家们、企业家以及整个工商界将协调一致,高效工作。我希望议会所有政党和社会力量都能秉持一致的爱国立场。

俄罗斯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可靠的俄各族人民手中。这意味着,我们所做的决定必将得到执行,我们的目标必将能够实现,国家的安全必将得到可靠保障。

我相信你们的支持,相信对祖国的爱能给予我们必胜的力量。


点评 :

【导读】 当地时间2月24日凌晨,俄罗斯总统普京授权在顿巴斯展开军事行动,乌克兰局势风云突变。在24日的电视讲话中,普京再一次强调:过去30年间,我们一直展现坚持和隐忍,不断尝试同北约主要国家就欧洲的平等和不可分割安全达成共识。但我们等到的回应只有无耻的欺骗、谎言,亦或是施压与恫吓,北约置俄的抗议与关切于不顾,仍然不断继续扩张。北约的军事机器已直抵俄边境。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25 04:16:28 UTC
更新日期: 2022-02-25 04:16:2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5)

标题 :
原创 | 普京赌上了国运,谁笑到最后?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这篇文章是我昨天2月23号写好的,今天形势变化很大,但是对文章也没有影响,所以还是和大家说说俄乌这件事。

2月22日爆出了一个大新闻,普京签署总统令,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这个事情说明,普京已经赌上了俄罗斯未来10年以上的国运。

Image(来源:央视网)

看到这个新闻之后,我第一时间将2月4日发布的《中俄联合声明》找出来再仔细读了几遍,现在回头来看,这个《中俄联合声明》已经为2月22日普京破釜沉舟赌上国运做好了前期铺垫。

为什么这个《中俄联合声明》如此重要?

因为,在这份联合声明里,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外交等一系列层面向中方做出了重大让步,他之所以这么干,自然有其深意。

下面我给大家梳理一下《中俄联合声明》的关键内容,看看这个声明里俄罗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获得了什么。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前期关键背景搞清楚,才能准确理解普京破釜沉舟的逻辑。

1 《中俄联合声明》的关键内容

首先就是俄罗斯付出了什么?

准确的说,中方几乎拿到了所需要的一切——也就是说,中方几乎所有在国际外交上的诉求,都获得了俄罗斯的全面支持。

一带一路。

—双方将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深化中国同欧亚经济联盟各领域务实合作。


”一带一路“是中方倡议,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倡议。过去俄罗斯对中方一带一路倡议是颇为忌惮的,特别是中方在中亚、东欧(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时,俄罗斯态度就颇为暧昧。

为了对抗中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俄罗斯也搞出来一个欧亚经济联盟。但是众所周知,俄罗斯除了能源要啥没啥,所以欧亚经济联盟就是一句空话。

现在形势比人强,俄罗斯终于点头要“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这就是俄罗斯做出的重大让步。

病毒溯源问题。

—双方强调,新冠病毒溯源是科学问题,应基于全球视野,由全球科学家合作开展,反对将溯源问题政治化。


病毒溯源是美国搞出来对中国泼脏水的行为,基本与俄罗斯没啥关系。但是现在俄罗斯站出来明确支持中方立场。

台湾问题。

—俄方重申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


俄罗斯这个立场基本与我们外交部立场保持一致,这也是比较难得的。

对于美国“印太战略”以及英美澳搞的针对中国的三国小同盟。

—双方反对在亚太地区构建封闭的结盟体系、制造阵营对抗,高度警惕美国推行的“印太战略”对本地区和平稳定造成的消极影响。

—双方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特别是在核动力潜艇等涉及战略稳定领域开展合作表示严重关切……


不管是印太战略还是美英澳三国小同盟,主要针对的对象都是中国,与俄罗斯关系也不大,但是俄罗斯现在站出来明确力挺中方。

日本福岛核废水。

—双方对日本拟将福岛核电站事故放射性污染水向海洋排放及其潜在环境影响表示严重关切……


日本核废水主要影响是环太平国家,对于俄罗斯影响也不大,所以过去俄罗斯也没对这个事明确表态,但是,这一次俄罗斯却站出来明确谴责日方。

大数据、信息化。

—双方认为由中方提出、俄方原则支持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工作组讨论制定数据安全等国际信息安全威胁的应对措施提供了基础。

—双方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保障国际信息安全领域合作协定》(2015年5月8日签署)为基础,深化保障国际信息安全领域双边合作,并商定近期将通过两国该领域合作计划。

不管是大数据还是信息化,目前全球基本就是中美扳手腕,其它国家都是打酱油的角色,所以,在这个领域上,绝大部分打酱油的国家基本不会明确表态站队。

现在很明显,俄罗斯不仅明确站队中国,而且还表示愿意“深化”两国在信息化的“合作”——其实就是单方面开放俄罗斯信息化市场给中方。

上合组织。

—双方将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经济合作提质升级,继续加强成员国之间贸易、产业、交通、能源、金融、投资、农业、海关、电信、创新等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开展先进、资源节约、节能、绿色技术应用。


上合组织一开始是以反恐为核心的国际组织,但是后来我们也希望将上合组织合作扩大到经贸领域,但是这个事一直推动不了,主要原因就是俄罗斯拉了一个印度加入上合组织。印度颇有英国佬搅屎棍风范,印度参加上合组织之后,这几年上合组织效率就急剧下降。

现在中俄明确表态要让上合组织提质升级,俄罗斯态度转变,印度如果继续充当搅屎棍,未来就会被边缘化。

东盟

—中俄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中心地位,继续就深化同东盟合作加强协调,共同推动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反恐和打击跨国犯罪等方面合作,强化东盟作为构建区域架构关键组成部分的角色。


东盟是与中国关系最好的第三方国际组织,中国也一直在推动东盟在东亚合作的中心地位。

过去俄罗斯一直是与东盟个别国家(比如越南)交好,现在联合声明明确表态,中俄都要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这也是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立场的重大转变。

以上林林总总就是俄罗斯付出的东西。

那么俄罗斯拿到什么东西呢?

主要就是两点。

——双方反对北约继续扩张,呼吁北约摒弃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尊重他国主权、安全、利益及文明多样性、历史文化多样性,客观公正看待他国和平发展。

——中方理解并支持俄方提出的构建有法律约束力的欧洲长期安全保障的相关建议。

这两点是啥意思?

我们对照一下本次乌东危机中俄罗斯对北约开出的两个条件:

其一,北约书面承诺不再东扩(有法律约束力),乌克兰永远不能加入北约;

其二,北约撤出在1997年之后加入北约国家领土上所有军队与装备。

也就是说,中方其实只是支持俄罗斯第一点诉求而已!

说实话,最初看到这个中俄联合声明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俄罗斯对中方做出重大让步,现在仔细阅读之后,越看越是惊心——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国一边倒的支持另一个大国几乎所有的国际外交的诉求,这意味着什么?别急,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来谈。

现在问题来了,俄罗斯付出这么多却只换来这么一点东西,看起来很不划算是不是?普京为啥愿意做这种很不“划算”的买卖?

这个事一直困扰我很多天,直到2月22日新闻出来才恍然大悟——普京已经准备在乌东问题上与西方国家摊牌了!

普京赌上了国运,就不得不做出最坏的准备——与西方国家彻底撕破脸!

Image

一旦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彻底撕破脸,那么中国的支持对于俄罗斯就尤为重要!这差不多就是俄罗斯面临西方国家最严厉制裁下,保证俄罗斯经济不崩盘的唯一希望。

换一个角度来看,既然普京都做好与西方国家彻底撕破脸的准备了,就算是全面支持中国在国际上所有诉求又何妨?

这个逻辑想通了,乌东危机的所有事件就都可以串起来解读了。

2 俄罗斯的隐忍与摊牌

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逐渐形成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畸形经济,俄罗斯这种畸形经济被网友戏称为“大号加油站”,或者是“拥有核弹的沙特”。这些比喻虽然有点刻薄,但是却也很形象。

那么,大家知道一个“大号加油站”的经济意味着什么吗?

加油站经济吸纳的只能是初级劳动力,加油站经济是无法留住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等精英人士的。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最大的问题就是精英人才大量流失。

有一则著名的寓言是这样讲的。

圣西门提出,如果法国失去了几十个第一流的科学家、银行家,几百个最能干的商人、农夫和铁匠——这些“最主要的生产者”,这将会是巨大的不幸和灾难,整个国家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躯体”;如果法国失去了所有的王室成员、元帅、大主教、法官和一万个游手好闲的产业主,“对国家都不会造成任何政治上的损失”。

俄罗斯很不幸就是前者,这个国家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只能靠着祖宗留下的资源遗产混吃度日。

Image

即便如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要步步紧逼。自苏联解体之后,北约历经5次东扩,一大票东欧国家被纳入怀中,兵锋直指莫斯科。

这个过程中,俄罗斯几乎是一直在隐忍退让。

一直到连乌克兰都喊着要加入北约——一旦成功就意味着北约可以在乌克兰直接部署军队与装备,从乌克兰边境坐火车到莫斯科只要13小时,机械化部队一夜之间就可以兵临莫斯科城下,这让俄罗斯如何能够忍受?

我都混吃等死没前途了,你还要拿着匕首顶着我的喉咙——叔叔能忍,婶婶也不能忍啊!

按:以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的动机其实不难理解,简单地说就是当老大也要选边站队。

这个世界是复杂多元的,总有一些国家天生就是不共戴天的死对头,这个时候即使是老大也不得不选边站队。

比如伊朗与以色列、沙特就是生死大敌。如果你是老大,你选择以色列、沙特还是伊朗?

基于这个原因,美国就永远不可能与伊朗有良好关系。

同样,渲染俄罗斯威胁,推动北约东扩是美国拿捏东欧国家的杀手锏,只要美国能拿捏住东欧国家,那么美国就能有效制衡德、法自立的野心。欧盟就永远无法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

站在俄罗斯的立场,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绝对是最后的红线。


Image


乌克兰这个国家都不算是一个正常的国家,本来地理位置位于北约与俄罗斯夹缝间就很敏感,偏偏为了迎合西方一味作死的作——

政变推翻民选总统扶持亲西方总统上台,推动全国去俄罗斯化(禁止讲俄语、俄罗斯民族成为二等公民),年年哭着喊着要加入北约。

俄罗斯能忍乌克兰这么久,我都觉得算是一种奇迹。

这一次,俄罗斯显然准备一劳永逸地解决乌克兰问题,为此与西方摊牌撕破脸也在所不惜,只要有东方某大国(呃,我指的是印度)力挺,俄罗斯经济即便付出很大代价,但是也不可能因为西方的制裁而崩盘。

2月22日普京讲话也非常狠,大致意思有几点:

其一,乌克兰是俄罗斯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二,乌克兰大多数领土历史上都是俄罗斯领土;

其三,现代乌克兰这个国家也是由俄罗斯创造的。

这三点是啥意思呢?

欲灭其国,先亡其史!

也就是说,普京杀气腾腾地摆出了一副要吞并乌克兰的姿态。过去普京发狠话,其它国家可能还觉得这是在讹诈,现在普京发狠话谁还敢说不会变成现实?

Image

俄罗斯强硬,乌克兰那个戏子总统就怂了。我看了一下泽连斯基讲话,虽然还在嘴硬什么“我们谁也不怕”,但是讲话重点却是“我们的目标是和平”以及“埋怨俄罗斯退出明斯克协议”。

我就觉得很搞笑,在乌东地区挑起武装冲突的是乌克兰政府军,不愿执行明斯克协议也是泽连斯。现在俄罗斯直接摊牌了,泽连斯基又开始谈和平与明斯克协议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最为关键的是,乌克兰政府直到国民卫队司令部被摧毁,空军瘫痪才与俄罗斯断绝外交关系。

3 乌东危机后续进展

2月23日,先是俄罗斯联邦委员会批准总统可以在境外使用武装力量,这是亮刀子,然后普京对西方国家开出了条件。

其一,西方承认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理由是克里米亚没有人在枪口与刺刀逼迫下投票支持俄罗斯与克里米亚统一,西方需要尊重这一决定。

按:因为西方不承认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并且切断与该地区所有经济联系,所以克里米亚经济一落千丈,老百姓生活水平很糟糕。


其二,乌克兰当局拒绝加入北约。

这是给西方国家一个下台的台阶,所以普京原话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我们西方国家同事不用丢掉面子,叫基辅当局自己放弃加入北约,并在实质上保持中立。

对于俄罗斯的摊牌行动,现在西方国家又是如何反应的呢?

美国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包括制裁俄罗斯两家金融机构,对俄罗斯主权债务进行制裁,对俄罗斯精英阶层实施制裁,叫停北溪2号项目。

Image(来源:观察者网)

说实话,美国这轮制裁对俄罗斯的影响不算很大,与前期威胁要将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差距很大。很明显,美国还没有与俄罗斯摊牌的打算。

至于欧洲,虽然也宣称要制裁俄罗斯,但是拿出来的制裁措施不过是对俄罗斯杜马成员以及27个实体与个人的制裁,这点力度对于俄罗斯经济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欧盟也很头疼,现在欧盟与俄罗斯的主要贸易往来就是购买价廉物美的俄罗斯能源,真要对这块下刀子,欧盟也会很肉痛。

英国嘴上喊得很凶,制裁对象也不过是5家俄罗斯银行与3个“特别高净值人士”,制裁措施就是冻结上述企业与个人在英国的资产,同时禁止英国所有企业、个人与制裁对象交易。

英国佬这些所谓的制裁措施与其说是制裁,不如说是以制裁为理由,从俄罗斯最富有的银行与个人身上咬下一块肉来。

盘点以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很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很明显,普京的摊牌行动也吓得西方国家不敢真对俄罗斯下狠手。

现在美国对俄罗斯未来会怎么干也有点没底,所以布林肯第一时间找到我们外长通话探探口风。

Image(来源:新华网)


另外,中方代表在联大发言的立场也基本与中俄联合声明保持一致,外交部在面对外媒不怀好意的提问——中方是否会制裁俄罗斯时,我们发言人是这样表态的。

Image(来源:环球网)

大家自行体会一下。

2月24日,俄罗斯官宣俄军开始在顿巴斯地区展开军事行动。

泽连斯基差不多就要跪了,现在泽连斯基已经用俄语向俄罗斯人民喊话——希望俄罗斯人民让普京回到谈判桌。

不管乌东局势未来如何演化,谈谈我的两个基本立场。

第一, 在冬奥会期间,乌克兰政府军不顾国际奥委会、中国关于奥运会期间休战的呼吁,反复在乌东地区拱火,多次肆意挑起武装冲突。

就凭这一点, 未来乌克兰不管落到何种悲惨的的结局,都不能让我有丝毫的同情。 相反,俄罗斯在冬奥会期间一直隐忍乌克兰的各种挑衅,这才是真朋友!

第二,现在在社交媒体上扯什么中俄历史恩怨不是蠢就是坏!现阶段离间中俄关系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 任何时候都不要做敌人希望看到的事情。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做。

4 乌东局势对中国的影响

最关键的有两点。

其一,美国两线作战态势已成定局。

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如果我们把美国比喻成二战中的德国,中国大致就是二战前期的英国。

在1941年6月22日之前,英国基本是独自对抗法西斯德国的全部军事压力,但是美国制造乌东危机逼迫俄罗斯在乌东地区摊牌相当于巴巴罗萨行动,从此乌东问题成为欧洲无解的火药桶。

只要美国还要维持北约的存在,这个火药桶将永久性牵扯美国极大的精力,让美国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战略困境,中国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减轻。

Image


其二,中国崛起之路上解决了一个潜在的障碍。

中国崛起之路有两个障碍:

摆在明面上的威胁是海权国家(以美国为首)的压制,我们一带一路的“一路”就是对抗海权国家遏制的抓手;

另一个潜在的威胁就是陆权国家的遏制,我们一带一路的“一带”就是对抗陆权国家压制的抓手。

这个世界能与我国争夺欧亚大陆板块的只有俄罗斯这个国家,其余的国家譬如法德,国土与人口规模太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过去我们“一带”走到中亚、东欧常常面临极大的外部掣肘。

现在俄罗斯为了与西方摊牌,以《中俄联合声明》的形式官宣彻底放弃对欧亚板块陆权的争夺,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带一路的“一带”已经扫清的障碍。

如果我是“一带”的指挥官,估计现在我抓着步话机向上级汇报时,只会反复大喊一句话:我军前方已经畅通无阻!重复一遍,畅通无阻!

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除了战略层面的收益,经济上的实惠也有。

美国制造乌东危机的主要目的就推动欧洲避险资金为美股接盘。现在有多少欧洲资金流入美国还没有数据统计,但是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欧洲避险资金流向中国。

2月18日,境外离岸人民币汇率突然大涨200个基点,创下2018年以来最高值6.314,是什么资金推高了人民离岸汇率?

是欧洲金融机构的资金。

从2月18日16时欧洲交易时段开始,欧洲金融机构大举买入中国国债避险,带动人民币离岸汇率大幅度上涨。

Image(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还有一个数据。

根据SWIFT数据显示,去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占比还是2.7%,到了1月,这个比例突然飙升到3.2%,创历史新高!相信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占比数据还会进一步提升。

Image(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所以,国际形势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美国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收割到中国,现在只能去收割欧盟,结果美国吃肉我们也意外喝了一大口汤!

如果考虑到《中俄联合声明》带来的巨大战略利益,中国得到的远远超过美国。

这大概就是国运吧!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23 08:55:10 UTC
更新日期: 2022-02-23 08:55:1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4)

标题 :
在乌克兰,谁撕破了谁的脸?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西方一直在鼓噪,俄军将在北京冬奥期间进攻乌克兰。现在冬奥结束了,运动员在闭幕式上乐不思蜀,叫了三遍都舍不得回去落座,而俄军没有进攻。但乌克兰局势正在急剧恶化,事态发展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顿巴斯摩擦激增;2月21日的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上,普京宣布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独立;泽连斯基威胁要放弃《布达佩斯协议》,这为乌克兰重新拥有核武器打开大门;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马上话赶话,认定乌克兰即将拥有战术核武器。


顿巴斯前线的摩擦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当前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摩擦增加几乎是必然的。难说哪一方在挑事,可能都不老实。基辅方面一再强调不挑事,但难以保证前线部队都受到约束,尤其是来自原极端民族主义武装的部份准军事部队。顿巴斯方面也未必老实,有十几万俄军在背后撑腰,现在给对面放一把血,对面都不敢怎么样,这样的好机会舍不得错过。


只要莫斯科和基辅勒住马缰,冲突就打不大。但双方是否还勒得住马缰,就不那么简单了。


普京宣布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独立,这是重大事态。俄罗斯杜马此前就提出过,普京当时没有吱声。但在克里米亚事变时,普京在第一时间就迅速承认克里米亚独立,然后在第一时间就迅速接纳克里米亚作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而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也宣布独立和要求加入俄罗斯时,一直回避,这是有原因的。


在橙色革命之后,乌克兰在整体上滑向西方,这是谁都看得明白的事情。俄罗斯要拉住这个板块滑移,只有通过顿巴斯的持续内战状态。不是通过顿巴斯的内战来争取乌克兰的民心,这是已经泼出去的水了,而是把乌克兰变成一块毒肉,使得西方不能轻松吃下。


西方无意帮乌克兰打内战,顿巴斯紧贴俄罗斯,西方下场也不可能打赢。北约也不可能接纳还在内战状态的乌克兰作为成员,否则意味着立刻与俄罗斯进入战争状态,谁都不傻。


克里米亚另案处理是因为克里米亚在历史上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俄罗斯从奥斯曼帝国抢来的战利品。克里米亚的战略地位也太重要了,控制了克里米亚就控制了黑海。所以一有机会,俄罗斯立刻紧咬不放,西方也就知难而退了。基辅也一样,在顿巴斯前线一直摩擦,但在克里米亚方向不惹事。


但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真的独立了,而且得到西方承认,这反而是给乌克兰解套了。乌克兰大可一面拒绝公开承认,一面压下极端民族主义冲动、事实承认。这反而为乌克兰加入北约扫清了障碍。俄军可以大兵压境,但在法理上没法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主动找北约打一仗更不符合俄罗斯利益。


但8年下来,乌克兰已经不可挽回了。乌克兰vs俄罗斯成为21世纪的巴基斯坦vs印度一样的怨偶,而顿巴斯就是东欧的克什米尔。


现在还不清楚俄罗斯承认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是指实际控制线内的部份,还是包括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全部,基辅方面依然控制着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一半。惊奇的是,这和克什米尔印巴各占一半的情况又很相像。同样不清楚的是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是否会仿照克什米尔的先例,接下来并入俄罗斯。


顿巴斯分裂永久化,意味着乌克兰永远失去东方的工业重镇。泽连斯基要放弃《布达佩斯协议》,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布达佩斯协议》规定,乌克兰放弃核武器,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则保证乌克兰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实际上,《布达佩斯协议》有三份,分别针对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现在一般提到的只是乌克兰这一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美国对前加盟共和国的核武器的想法是一样的:都希望他们放弃。美国不希望世界上多几个核国家,苏联解体后的乱像更难确保核武器和核材料不会落入恐怖分子或者敌对国家手里。俄罗斯也一样,而且绝不希望身边出现新的核国家。英国则是打酱油的。


这也是“和平红利”的时代。华约解体了,北约没有了敌人,俄罗斯也积极拥抱西方,乌克兰实际上没有敌人。俄罗斯和西方转向敌对是《布达佩斯协议》时代没有人预见到的。叶利钦除了不靠谱,并没有西方看不顺眼的地方;普京也被西方认为好朋友,小布什和普京就差称兄道弟了。


这也是俄罗斯和各前加盟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各种惨相就不重复了。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境况都算好的,这本来就是苏联末年俄罗斯人心思散的主要原因:甩掉包袱后,我们会更好。在2014年橙色革命的时候,乌克兰的经济和民生状况决定性地差于俄罗斯,这也是顿巴斯坚决不肯脱离俄罗斯圈子的民意基础。民族感情反而是说不清楚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到底是什么差别,就像谁也说不清楚美国人和加拿大人是什么差别一样。


克里米亚事变后,乌克兰很失望,《布达佩斯协议》没有起到确保乌克兰领土完整的目的。顿巴斯分裂永久化是断臂之后再断腿。橙色革命是以乌克兰是否加入欧盟伙伴关系开始的,但欧盟最后并没有接纳乌克兰,北约也没有接纳乌克兰,乌克兰对于热脸贴上冷屁股深感悲愤,要退出《布达佩斯协议》的心情不难理解,但其中的含义就值得推敲了。


泽连斯基没有明确说不再承认《布达佩斯协议》有效的含义是什么,但这有两层解读:

1、    乌克兰不再指望美国、英国、俄罗斯的保护,这其实是不言自明的,承认不承认《布达佩斯协议》都是这回事了。

2、    乌克兰不再放弃核武器,这就有意思了。


在苏联时代,乌克兰是俄罗斯之外工业体系最全的,但依然不全,尤其是缺乏设计能力,安东诺夫(运输机)和曙光(舰船燃气轮机)是少有的例外。比如说,乌克兰不能设计、制造战斗机和直升机;乌克兰也只有造舰能力,不能设计自己的战舰;哈尔科夫有前苏联最大的坦克厂之一,但也没有独立的坦克设计能力。在导弹、核武器方面也一样,有很强的制造能力(苏联解体时的水平),但缺乏设计和系统整合能力。


今天的乌克兰是否有能力独立设计、制造核武器是有疑问的,当年即使有研究、设计机构在乌克兰,这么多年荒废后,不见得是否还能拾起来。更大的问题是:乌克兰要是重走核武装道路,对美欧是个大难题。


一方面,乌克兰在变成俄罗斯的世仇,乌克兰核武器主要针对俄罗斯,对美欧是力量加成。另一方面,美欧在原则上反对出现新的核国家,这东西毕竟动静太大,炸响了,到底多少人受伤就不是拉弦的人能控制的。乌克兰的核武装化也可能直接成为俄罗斯入侵的理由。美国可以为莫须有的伊拉克核武器而入侵,俄罗斯更有理由为现实的乌克兰核武器而入侵。绍伊古正是在往这个方向话赶话。


乌克兰要是因为重新核武装化而遭到俄罗斯入侵,那不管从地缘战略、人道还是面子上,美欧都输透了。但无核的乌克兰已经不可能保卫自己了,克里米亚和顿巴斯一再说明同样的问题。这样,难题反而转到美欧那里:是默认乌克兰重新核武装化,还是由北约为乌克兰提供切实的军事保护?


美欧实在不愿意在军事上防御乌克兰。不算白俄罗斯这一段,俄乌边境就长达2300多公里,比纽约到迈阿密的距离还长,或者说比北京到香港的距离还长,美欧没有胃口守卫这样漫长而且无险可守的防线。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边境还有1200公里长。而冷战时代东西德之间的防线只有1400公里长。


就算俄军见到美军望风而逃,防守乌克兰也是不可承受之重。美国战略智库CSIS计算过,如果采取最低限度的“消息树”态势,俄军一旦进攻就立刻后撤,能多远撤多远,等候增援到达后再集结力量反攻,北约的“消息树”也需要8.5亿美元的初始投资、9.9亿美元的逐年维持开支和1.5亿美元的年度轮训开支,这只包括训练、联合演习和一个教导旅(SFAB)的驻军。SFAB是近年新组建的,只有600人左右,但都是军官和有经验的士官。这不是常规意义的作战部队,没有重装备,主要担任外军训练和顾问。


但要是采取“坚守待援”态势的话,则暴涨到269亿美元的初始投资、110亿美元的美军年度开支和75亿美元的北约欧洲盟军年度开支。兵力当然相应增加,达到美军1个战斗旅、1个防空旅、一个SFAB旅、2个F-35中队、前沿预置装备(供1个火力旅、1个斯崔克旅、2个重装旅使用)和北约2个混编旅、1个战斗机中队。这是在北约每年资助乌克兰至少3.8亿美元帮助军事现代化的基础上的,乌军现有的战斗力和与北约配合作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这是不可能的。


但默认乌克兰核武装化不仅有一般的核军控问题,还有具体的白俄罗斯问题。白俄罗斯也是《布达佩斯协议》国之一。如果乌克兰退出《布达佩斯协议》,白俄罗斯大概率也会退出。白俄罗斯已经公开表示,可能邀请俄罗斯核武器进驻,那对波兰和立陶宛就意味着顶着额头的核威胁了,德国也在不远处。虽然加里宁格勒是否驻有核武器是一个暧昧不清的问题,白俄罗斯重新核武装化无疑对北约东线是一个坏消息,美国和欧洲未必愿意打开这个核潘多拉盒子。


在乌克兰问题上,欧盟(其实就是德法)在克里米亚事变和顿巴斯内战初期获得主导,《明斯克协议》是德法与俄乌达成的,没有美国什么事。这一次,美国先声夺人,全力争夺话语权,但口惠而实不至。普京再次出人意料,狠人话不多。欧盟和英国除了口头谴责,没有实际行动。白宫说“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事”,但具体行动只有禁止美国人与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有任何新的生意往来。就这?


在乌克兰,普京和泽连斯基都伸出了手,撕破了脸。倒不是他们之间,他们之间从来就谁都不给谁脸。那到底是撕破了谁的脸?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21 18:59:05 UTC
更新日期: 2022-02-21 18:59:0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3)

标题 :
猛龙过山啦
类别 :
军事
内容 :

猛龙终于过江了,哦不,猛龙过山了。猛龙自然是歼-10的正式名称,山则是喜马拉雅山。

歼-10出口巴基斯坦的消息已经流传很多年了,现在靴子终于落地了。坊间流传巴基斯坦空军涂装的歼-10C已经在中国某地机场飞行,可能是交付前的试飞,也可能是巴基斯坦飞行员在中国训练。

歼-10C是歼-10的第三代。第一代的歼-10A是中国战斗机科技的里程碑,这是中国航空第一次走完战斗机设计的全过程,歼-5、歼-6、歼-7都是引进仿制的,歼-8是从歼-7放大、单发改双发开始的,“枭龙”也是从歼-7魔改开始的。

据说巴基斯坦早就心仪歼-10了。但歼-10A还比较粗糙,电子系统未必比得上当时巴基斯坦已经到手的F-16 Block 52,俄罗斯进口的AL-31发动机也是一个掣肘。歼-10B是短暂的过渡,歼-10C才是真正的终极版,主动电扫雷达、先进数据链和涡扇10发动机使得歼-10C实际性能比歼-10A先进一代。

歼-10C到巴基斯坦后,人们最关心的肯定是与“阵风”的性能对比。必须说,“阵风”的推重比更高,机动性可能更好,但差别不大,在实际空战中,飞行员的素质和战场的特定情况可能影响更大。巴基斯坦飞行员和印度飞行员是同源的,但巴基斯坦的生存压力更大,反映到飞行员就是斗志更强。以色列飞行员也是因为生存压力而斗志强悍的,战绩使得信心更强,形成正反馈。

歼-10C与“阵风”更有意义的对比可能是雷达和数据链。歼-10C的机头直径更大,能容纳更大的雷达天线。雷达是“一大抵三俏”的,在电子技术相当的情况下,这是更大的天线是无法抵消的优势。但歼-10C的雷达技术有不小可能超过“阵风”。

法国的雷达技术是发达的,但在主动电扫时代,并无突出建树,最初的“阵风”只装备泰利斯RBE2被动电扫雷达,最新的“阵风”才升级为RBE2 AA主动电扫雷达,这是被动电扫版的升级,探测距离提高到200公里,可靠性和维修性也提高了。值得指出的是,这是法国第一台、也是唯一一台主动电扫雷达,法国技术水平再高,也不可避免地有初生儿的阵痛。

歼-10C说不上来是中国第几台主动电扫雷达了。如果从歼-20算起,至少还有歼-16、“枭龙” Block 3。歼-20的雷达可能最早,后面的在时间上互相重叠,相信互相吸取营养,歼-10C其实挺晚的。如果从空警-2000算起,那就更多、更早了,还有空警-200、-500、-600。

工程技术是实干出来的,在短时间内快速迭代导致最快的技术进步,歼-10C的主动电扫雷达在技术上比“阵风”的RBE2 AA更加先进,将不意外。

歼-10C还有与ZDK-03预警机无缝对接的优势。现代空战早就过了战斗机单打独斗的时代了,预警机和战斗机组网作战,极大地提高空战效率,这是“阵风”和“费尔康”或者Netra预警机没法比的。数据链要解锁全部潜力,还非原汤化原食才好,“阵风”和“费尔康”或者Netra的配合只能是表层的,达到最低要求而已。

歼-10C的雷达、数据链也是与先进的PL-10、PL-15空空导弹最优配合的,全系统战斗力大概率超过“阵风”。

歼-10C采用国产的涡扇10发动机,没有了俄罗斯AL-31的顾虑。另外,一直有说法AL-31为了减重,轴系“较软”,不适合大过载横滚使用。这在苏-27上问题不大,宽间距双发本来就转动惯量大,主要靠强劲的垂直机动,大过载横滚性能不太重要。但在轻小、单发的歼-10上,这就是一个限制。涡扇10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个问题,加上涡扇-10的推力比AL-31更大,有可能歼-10C的机动性比歼-10A更好。

最重要的其实很少有人提到。据说巴基斯坦的32架歼-10C只有15亿美元。15亿美元当然不是小数字,但单价不到5000万美元,这是不讲武德地低了,只有印度尼西亚“阵风”的1/4。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很好,但既然是军售,最优惠也就是中国空军的自用价了,不可能贴钱的,否则直接赠送还赚一个人情,这样拖泥带水的反而没劲。

要是中国空军歼-10C只有5000万美元的单价,这意味着中国新一代装备依然成本远远低于美欧,意味着中国可以低得多的投入建设强大的空军。这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可持续性极端重要,也对中美竞争的未来极端重要。

中国新一代装备的低成本不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低了,在高技术领域里,很多关键技术和子系统更是从来都不便宜,但中国工程技术队伍和供应链在高密度实践中,已经像润滑顺畅、调试完好的机器,轻车熟路了。研发时间短,成功率高,产品磨合期短,这一切都是降低研发成本的,也最终反映到较低的产品成本。

回到巴基斯坦,这32架歼-10C将构成高端,与同样装备主动电扫雷达和数据链的“枭龙”Block 3高低搭配,对印度是很强悍的对手。印度苏-30MKI很可能压不住歼-10C,这样还把印度“阵风”吸引到巴基斯坦方向,降低中国的压力。中国根本不怕印度“阵风”的压力,但有巴基斯坦分担压力,总是好的。中巴还可以在三个方向(巴基斯坦、中国西线、中国东线)来回抽拉,迫使印度空军分散兵力、疲于奔命。

巴基斯坦空军的成体系的中国空战装备也是外销的最好促销,但这是后话了,现在中国根本忙不过来。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11 19:43:53 UTC
更新日期: 2022-02-11 19:43:5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2)

标题 :
[时事热点] 香港醒了吗?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在武汉疫情爆发两年后,香港疫情爆发,港人蜂拥到深圳,人见人咒的隔离酒店竟然一房难求。有人说,这可以帮港人清醒一下。香港醒了吗?


疫情和国安法给香港的邪火浇上一桶冰水,近几年越演越烈的反北京躁动终于消停下来了。不少港人离港,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移民去了。各种香港将成死城的预言落空,香港马上欣欣向荣的预言也落空。香港好像在不死不活中继续,港人也好像在昏昏沉沉中继续。


2019年的黑衣人暴乱对香港经济和社会的打击是沉重的,但港人的自我认知和对一国两制的认知并没有本质改变。国安法强力镇压了乱港叛国的行为,但并不增加港人的向心力。法律本来就不是用来培养亲情的。


在黑衣人暴乱期间,“拦抄”是热门的话题,好像香港玉石俱焚可以给大陆造成多大威胁似的。几个月的自残之后,这个迷思大概不再继续了。香港没那么重要,港人实在要自残,谁也拦不住,谁也不会帮香港兜底。但港人的文化傲慢并没有消失。在疫期,港人对大陆城市的严格清零更多的是质疑、嘲笑和不屑,并以香港的防疫成绩作为骄傲的本钱。直到现在。


奥密克隆传染到香港以来,疫情一波高过一波,现在已经日增过千,还有继续指数上涨的势头。


在抗疫方面,香港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一方面,民间对严格清零像欧美民众一样抵触,商界更是反复对港府施加压力,要求在抗疫方面与西方接轨,便利旅行进出;另一方面,港人对疫苗并不踊跃,第一针虽然高达82.4%,第二针就降低到73.7%,第三针只有17.5%。对于香港这样居住密集、人口流动性大的地方,要想像欧美那样躺平,只有疫苗接种率更高才不至于出乱子。奥密克隆穿透疫苗屏障的能力很强,但接种后,重病率和致死率还是大大下降,疫苗还是有用的。


在整个2021年里,香港抗疫最大的话题就是:与大陆接轨还是与欧美接轨。干什么事都举棋不定的港府不出意外地拿不定主意,中央也不逼港府拿主意,反正不与大陆接轨就继续封闭过境,大陆并不在乎港陆交通是畅通还是受阻。大部分港人也不在乎,直到奥密克隆席卷港九。


这个时候,港人想起来是中国人了,急着要过罗湖桥,哪怕在深圳的隔离酒店住21天也不在乎。


奥密克隆是会过去的。香港还将继续面临抗疫难题。在更大的层面上,香港更要理清一国还是两制的问题。继续“吊”在那里,只是香港的损失。


疫期发生世界性的海运瓶颈,中国各大港口繁忙无比,春节、局部疫情都牵动世界各国的心,生怕中国哪个港口停摆,给世界性的海运瓶颈再勒紧一圈。但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并没有这样的火爆,港深货运也受到防疫影响,美国也从香港过境计入中国出口,并香港过境再无帮助。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费那个事呢?


疫情总是要结束的,但疫后的世界会面目全非,中国、欧美和夹在中间的香港都会重新定位,而洗牌的结果几乎肯定要迫使香港回味过去的好时光,可能香港要到那时才能真醒。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10 23:03:39 UTC
更新日期: 2022-02-10 23:03:3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1)

标题 :
时来运转的阵风战斗机
类别 :
军事
内容 :

2月10日,印度尼西亚宣布,将购买42架法国“阵风”战斗机,先行购买6架,其余36架随后下单。这是“阵风”的第7个外销用户,已经累计284架外销订单。法国已经订购180架,计划总数286架。这样,“阵风”到目前位置的总计产量至少570架,正在逼近幻影2000的601架。“阵风”是2001年开始投入使用的,但第一个外销订单直到2015年才落实,埃及的54架“阵风”订单(已有24架交付)来之不易。短短10年前,“阵风”被认为是外销上的失败,总产量将惨不忍睹。如今,“阵风”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欧洲“台风”的总产量现在也是571架,最终可望达到681架,但到目前为止,外销只有151架。


“阵风”的时来运转不是因为技术上的特点突然重受重视,而是因为国际政治。


“阵风”和“台风”是一蔓两瓜,起源于欧洲国家共同的下一代战斗机要求。但英法争夺项目领导权和两家的定位差异导致分道扬便,英德意西最终推出“台风”,法国独立推出“阵风”。


英国的定位是以联合研制的成员国要求为主导,以防空制空为主导,研制重型防空战斗机,兼有一定的多用途能力,可算是欧洲F-15。法国的定位是着重考虑外销潜力,强调空地兼优,着重轻型(实际上是中型)多用途战斗机,可算是欧洲F-18。都采用双发和鸭翼,这是技术上的不约而同。


“阵风”在设计上是达到要求的,技术上也有特色,半隐身设计兼顾了有限隐身和高机动气动的要求,雷达、武器方面也对标三代半应有的水平,机载自卫电子战系统更是保持了法国特色。作为战斗机,“阵风”也达到了老达索的要求:这是一架漂亮的战斗机。


但“阵风”生不逢时。“阵风A”技术验证机在1986年就收费了,量产型的“阵风C”也在1991年就首飞了。“阵风”的研制并没有遇到严重的技术困难,困难来自于冷战后巨变的军备投资环境。


欧洲的苏军压力突然消失了,“和平红利”甚嚣尘上,苏联时代的米格-29和苏-27可能成为绝响,欧洲是否还需要继续投入巨资研制下一代战斗机成为巨大的争议,英德意西那边的“台风”受到同样的拨款压力,德国为此取消了原来标配的意见自卫电子战吊舱,大大影响了“台风”的整体性能。"


“阵风C”在首飞后低速研发,拖到2001年才投入使用,就是为了拉长研发时间,分摊投资压力,但丑媳妇是终究要见公婆的。与往常最新战斗机投入使用后引起的狂欢和赞美不同,“阵风”从一开始就是灰头土脸的,长期得不到外销订单更是伤口撒盐。相比之下,“台风”成员国的订单早早保底,英国还利用老关系,早早得到了沙特的订单,一开始的势头比“阵风”好得多。


冷战结束还带来了美国一强独大的新环境,向美国靠拢成为政治正确,而美国和北约大量的二手F-16进一步增加了战斗机市场上的压力。


但美国的霸权行径和动辄制裁终于激起了世界的反弹,埃及首先“破局”。在穆巴拉克时代,埃及是因为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而受到美国“重点嘉奖”的国家,埃及成为仅次于美国、以色列、土耳其之后世界第四大F-16用户。但颜色革命之后,穆巴拉克下台,利比亚动乱,埃及受到很大的压力,与美国的关系也急剧冷却,俄罗斯装备在政治上和性能上都不符合要求,埃及军购转向法国就顺理成章了。"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阵风”用户,这是共同的主题。卡塔尔在中东以“亲伊朗”著称。实际上卡塔尔不是亲伊朗,只是没有和沙特、欧美一样反伊朗而已。卡塔尔也因此需要四面下注,“阵风”、“台风”、F-15QA买了各遍。阿联酋则不同,是在仔细权衡后决定顶住美国逼迫站队的要求,不惜以放弃F-35为代价,拒绝远离中国。印度尼西亚的处境类似。本来想订购俄罗斯的苏-35,但在美国压力下放弃,又不愿意进一步受制于美国(现有的F-16曾深受制裁之苦),也转向中立的法国。就是Quad成员印度,也避开了美国的压力和利诱,拒绝了量身订造的F-16IN和适合上舰的F-18E,而选择了“阵风”。


美国的政治压力越大,转向“阵风”的国家会越多,夹在中美之间的亚太国家可能成为“阵风”的热土。反之,政治压力宽松的欧洲国家基本上都没有选择“阵风”,几次竞标中,煮熟的鸭子都飞了。克罗地亚和希腊是例外,前者有压制塞尔维亚米格-29的需求,后者有压制土耳其F-16的需求,米格-29和F-16都是三代,“阵风“这样的三代半正好。希腊的“阵风”也是新造和二手的混合,以减轻经济负担,法国空军也趁机将现有“阵风”置换到最新标准,延长下一代战斗机投入使用前的“有效期”。


但“阵风”的时来运转对法国也是一个警醒。从历代幻影式战斗机到现在,法国战斗机一向重视外销,这也是当年与英国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阵风”可能是最后一架法国单干的战斗机了,经济负担实在太重。


下一代战斗机已经决定法德合作,西班牙可能加盟。法国是自然的技术领导,但德国的态度举足轻重。由于历史包袱,德国对于军备出口十分慎重,一般回避向冲突地区和争议国家出口军备,近些年来这个立场越来越坚决。法国军备出口则相反,特长就是向美英眼里的“问题国家”出口军备。如果法德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在出口方面受到强烈限制,这对法国是不能接受。但法国也实在单干不动了,与德国一拍两散更是背离欧洲团结和战略自主的法国基本国策。


法国将长期在两难中纠结。在此期间,法国会尽量享受“阵风”的时来运转,这样的好时光可能不多了。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10 18:32:27 UTC
更新日期: 2022-02-10 18:32:2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20)

标题 :
中国现在妖术连连啊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南华早报报导,在北京冬奥上,清华-上海交大-联通团队测试了涡旋的毫米波(vortex millimeter wave),在1公里距离上达到1TB/秒的超高数据率,可以同时传输10000个高清视频。这是6G技术的一个路线。


清华-上海交大-联通团队在北京冬奥场地测试涡旋毫米波通信技术,在1公里距离上实现1TB/秒的超高速数据通信-


涡旋波因为带有“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不再是二维的平面波动,而是三维的螺旋形波动。因此除了常规的强度、相位、频率、极化等自由度外,在多了轨道角动量这个新的自由度,可携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在理论上,在任何平路下都有无穷多互不干扰的正交模态,近年来在雷达成像、无线电通信等方面得到重视。


 

涡旋波在轴线上其实是互相对消的,所以涡旋光波投影在与轴线成直角的平面上,中心是一个黑洞,但涡旋本身还可以正着转、反着转,既不正、也不反是一个奇点


 


涡旋波的幅度、相位与平面波不同,看起来奇奇怪怪的,也正因为这些“奇怪”的性质,加上正交性,可以携带多得多的信息


但涡旋波有越转越发散的趋势,给实用化带来很大的困难


涡旋波在1909年就被英国物理学家约翰·亨利·波因廷发现了,但很长时间里,谁也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等到想到了,涡旋波的产生和操作又是个问题,与平常的平面波很不相同。一个问题是涡旋波有“越转越大”的趋势,使得长距离传输时,功率密度降低太多,接收困难。


欧洲在90年代就开始研究涡旋波,2020年时,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的团队在10米距离上实现了200GB/秒的通信速度。清华-上海交大-联通团队的突破来自于实现了更加窄的波束,使得在通信距离延长到1公里的同时,达到1TB/秒的数据率。在2018年,团队就实现了长达172公里的涡旋波传输,这个世界记录至今没有打破,但那只是能接收到信号而已,谈不上通信速度。


据说涡旋波用于雷达的话,有望对隐身目标有效探测。现有隐身理论都是基于平面波的。但当前重点还是在通信。


中国在6G方面再次领跑了。不久前,天津大学团队用太赫兹技术也测试了6G技术,这是另一条技术路线。


据报道,中国的6G专利超过世界总数的40%,美国35%,日本10%,欧洲9%,韩国4%。 


美国和日本在2021年4月宣布,联合投资45亿美元,与中国6G竞争。


这是好事。中国欢迎竞争,中国也不怕背后打黑枪。中国科研也以“企业队”为主,国家的科研补贴和抵税拉动了大约6倍的企业投资。


据认为,6G在2030年左右有望实用化。华为5G由于芯片被美国打了黑枪。中国能不能在6G时代实现“芯片自由”是中国6G成功的关键。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09 06:36:48 UTC
更新日期: 2022-02-09 06:36:4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9)

标题 :
让美好的事情成为“标配”
类别 :
教育
内容 :

我曾经和一个叫Kristi的加拿大教练学过滑雪,她拿过世界锦标赛的自由式滑雪冠军,多次进入冬奥会前三名。除了授课(学费“只是”普通教练的两倍),她还开餐厅。

相识时,大火刚刚烧掉她此前在惠斯勒经营了数年的餐厅,保险公司没赔多少。数年心血毁于一旦。

Kristi又去一个更远的小镇,在某农场商店的角落开了间小小的甜点咖啡铺,依然信心澎湃,对生活充满期待。

我问她:你生意的愿景是什么?她说,自己学的是营养学,对于健康生活甚有心得,希望能通过自己的餐厅及服务,建立起与人们的联系,将其分享给社区。

那年,我请Kristi以世界滑雪冠军的身份为自己刚创立的一家公司做代言人,她的开价是:一年一万加币。约合五万人民币。

有人说谷爱凌的妈妈是“双向套利”,回黄庄补奥数,然后去考斯坦福;在米国学滑雪,然后去中国拿冠军当明星。这是高级了好几层的“跨省高考”。

此说法不对。取长补短,开放合作,其实对大家都有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富人也许有更多选择权,但不代表普通人要放弃选择权。家长有规划,孩子有未来。

谷爱凌说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够让更多人喜欢冰雪运动,她不惧失败大胆挑战,她在夺冠后去安慰哭泣的对手,如此阳光的一面格外真实。

这才是“如何培养谷爱凌”的目的所在,而非去拉高海淀妈妈们的内卷天花板。

要培养这样的孩子,并不需要因为那些“被迅速扒出的谷爱凌父母扎眼的背景”而被吓到。对父母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并不受所谓“财富、身份、地位”限制,那就是:

  •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Ta敢于尝试,不在乎失败;
  •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乐于并享受挑战的人,都是充分被爱和信任的;
  • 让Ta懂得关爱他人,关爱周围,关爱这个世界;
  • 父母自己保持好奇心与激情,才能激发孩子乐观向上的自驱力。

滑雪很贵,滑雪也很平凡。滑雪的基本元素,山,雪(水),重力,都是大自然赐予的美好事物。用一个纸板在有雪的斜坡上滑下,是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的乐趣。

让美好的事情成为“标配”,并非是要所有人都能够轻松参加冰雪运动。而是令我们可以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拼搏的自由,胜负的挑战,让孩子们爱上这个世界丰富的可能性,选择自己的世界。

对平凡的恐惧,对赢家的崇拜,对弱者的遗忘,都可能阻碍“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分享美好事物”的愿望。

平凡,可以是一种选择。

世界冠军Kristi在小镇上开一间小小的糕点铺,并不影响她对滑雪的持续热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也许我们该以“无用”的思维,来看待体育,看待教育。

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没有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

所谓的无目的,是指不因“养成实用目的之效率”,而抹杀儿童青年的天性和当前生活,以致沦为过于现实之目的的附属物。

他由此提出两个教育思想:连续性以及实践中学习(或称为“从做中学”)。其中,连续性指的就是终身教育。

踢足球,滑雪,学奥数,美好事物的目的就是其本身,就是因为“好玩儿”。觉得有趣的人多了,顶尖高手自然会涌现出来。

把孩子的爱好分为有用还是没用,将兴趣分为高低贵贱,这才是贫穷的后遗症,会将孩子的未来囚禁在“稀缺”之中。

有些实用主义是追求有用的;

而有些实用主义是放弃无用的。

后者可能同时失去“有用”和“无用”。

以“实用”著称的斯坦福大学,追求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其本科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规划。

该校2012年改革后的分类必修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划分为四个领域:

  • 写作与修辞项目;
  • 口语交流项目;
  • 思维与行事方法项目;
  • 问题思考项目。

所谓通识教育,和“实用”教育(有时是应试教育),并非二元对立。

在“双减”政策之后的中国,同样如此。

更加实用的马斯克,干脆给孩子建学校,采用“项目式学习”。他们推行的个性化学习项目,正是全球教育领域正在积极探索的主题。

也许我们不能像马斯克的学校那样,有条件让每个孩子都可以自己动手拆发动机,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去拆废旧的收音机。

好的教育理念、资源、工具,不该是稀缺的,仅限于条件优越的孩子,而应是可以被复制,触达每一个家庭和孩子。

让美好的事情成为“标配”,就教育而言,如同造车:

也许车分豪华和普通,但是那些基本的配置,尤其是基本的安全配置,应该成为标配,不会因为是入门款车型就取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商业的进化,将有越来越多的“美好事物”变成“标配”。

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反之,一个思考海德格尔的人,去做农民工,也再正常不过了。

就像磨镜片的斯宾诺莎,或是编草鞋的庄子。

“成功”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成功”的目标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也因此可以是“无用”的。

何谓美好的教育?除了教育的美好之本身,我脑海中会浮现出如下场景:

你旅行至祖国的某个小镇。晚上,你随便走进一家小酒馆,随便喝酒,随便和老板聊天。

你们聊了苏东坡,聊了康德,聊了足球,聊了滑雪。你说“江上之清风”,他应“山间之明月”;你唱“位我上者,灿烂星空”,他和“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你俩月下花前醉,诗酒趁年华。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07 19:02:35 UTC
更新日期: 2022-02-07 19:02:3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8)

标题 :
美国科技发展中了什么魔
类别 :
科技
内容 :

美国科技水平依然世界第一,这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但美国科技中了魔怔了,近些年接连翻车,问题出在片面追求一步到位。


美国科技实力强劲,财力更强劲。既有本钱追求一步到位,也有本钱承担失败的代价。阶跃性发展的好处是拉开质的差距,然后可以坐吃“高地红利”很长时间,等到别人追上来的时候,美国已经准备好下一次阶跃了。这是实力者的特权。



实力者也可以走渐进路线,技术风险更低,但差距拉不大,竞争对手马上追上来的风险也更大,出于“永恒的飞奔”之中。美国宁愿间隙性地一鼓作气,一步到位,直冲下一个很高的高度。技术落差也是威慑,不坚定的竞争者直接就吓退了。


然而,这也比较冒险,阶跃性发展不是每次都能成的。


美国在5G上落后了,但曾经是领先的。美国的错误在于想一步到位,直接开发毫米波的5G。毫米波的频率更高,带宽更大,通信的容量和速度都更大。问题是,毫米波在空气中的传输损耗大,需要高度密集的基站才行,功率要求很高,而且穿透力太差,墙体、树林都使得信号严重衰减,使得商业应用价值成问题。中国走厘米波路线,技术指标没有毫米波高,但实现的门槛低很多,率先搞成了。


指标定得较低也有天花板太低的问题,但厘米波5G依然比4G是很大的飞跃,可以受惠于5G的大部分好处,而不受制于毫米波的局限。5G也不是终极,6G跳入太赫兹,就是毫米波甚至更短的波长,超越了绊住美国的毫米波5G。


美国在高超音速方面也是曾经领先的。航天飞机就是高超音速的,返回中的热管理是工程设计中的杰作。美国也早就与澳大利亚合作研究超燃冲压,NASA的X-51曾经代表了高超音速和超燃冲压的最高水平。美国再次犯了一步到位的错误,要直接研制超燃冲压动力的高超音速导弹,结果遇到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半途而废了。



高超音速的动力当然是重要的,但高超音速的热管理和气动同样重要。航天飞机的热管理虽然精妙,但高度特化,无法推广到一般的高超音速飞行。高超音速的气动也有与低超音速有完全不同的挑战。中国分两步走,从“低技术”的助推-滑翔入手,先解决高超音速的气动和热管理问题,同时展开超燃冲压的研究,一旦成熟,可以平顺地过渡到超燃冲压动力的高超音速飞行器。



中国的两步走不仅在助推-滑翔高超音速飞行器方面领先了,还在超燃冲压方面也领先了。



高超音速与激波是是紧密交织的,超燃冲压也与激波高度相关,但激波就是激波,激波的驾驭是相通的,点穿这层纸后,一通百通了。美国想先解决超燃冲压的动力后,再攻高超音速气动和热管理,反而吭哧吭哧了。


美国海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失败不仅有战略指导思想错误,也有技术上不切实际的一步到位的因素。“伯克”级在设计上是阶跃性的进步,在90年代初服役时,甩了世界各国海军几条街。“朱姆沃尔特”级应该下一个阶跃,全电综合推进(IEP)提供充足的电力,便于适配双波段雷达甚至激光武器,电磁炮射程更远,火力密度更大,携弹量更大,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陆攻巡航导弹,更是由海到陆的利器。


问题是,“伯克”级的战斗系统大体来自“提康德罗加”级,有所简化还已经成熟;动力系统也是来自“提康德罗加”级。只有短宽型简体是全新的,这是理念上跳跃、技术上渐进的成功范例,但“朱姆沃尔特”级从理念到技术都全面跳跃了,容易技术风险控制失败,而这一次是真失败了。


“朱姆沃尔特”级采用内倾式舰体,理论上可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便于采用增加抗沉性的双层壳,但造成横摇稳定性问题,也不易靠泊。原计划采用电磁炮,可携弹750枚,大大超过垂发的巡航导弹数量,极大地增强对地轰击能力。但步子太大,退回到常规装药火炮,但还是要配备射程160公里的超远程炮弹,命中误差不超过50米。两门155毫米舰炮采用高低弹道同时命中的单炮齐射技术后,火力密度相当于两个155毫米榴弹炮连。结果炮弹是造出来了,但单价80-100万美元,下马了。更加可悲的是,155毫米舰炮和陆军的155毫米榴弹炮的炮弹不通用,改造6门现有舰炮需要耗资2.5亿美元,这事只得搁下了。


IEP也掉链子了,可靠性达不到要求,而且一旦出故障,就是全舰停电,动力用电、系统用电一起停。在战时,这就是死路一条了。


其实在全电推进和主流的柴燃交替(CODOG)之间,还有柴燃电(CODLAG和CODLOG)。柴燃交替是用过柴油机做巡航动力、燃气轮机做加速动力,另有专用的柴油发电机供电,这是最常见的军舰动力形式。全电推进则是在舰上用燃气轮机或者柴油机发电站向舰上电网供电,动力用电和系统用电都来自电网。这样系统效率最高,但可靠性危害也最高,一损俱损。


CODLOG用柴油发电机通过电动机提供巡航动力,燃气轮机提供加速动力,系统用电与动力用电分享。CODLAG也用柴油发电机通过电动机提供巡航动力,但燃气轮机通过离合器和齿轮箱,与柴油发电机-电动力一起提供加速动力。


CODLAG与IEP只差一步,燃气轮机也发电、并网就是IEP了。但没有单点故障的风险,在任何时候至少保证驱动动力,可以使得舰艇返港检修。英国在多型CODLAG和CODLOG舰船使用经验上,在45型驱逐舰上使用IEP,还是翻船。美国一步到位,跳过CODLAG和CODLOG,直奔IEP,也翻船了。法国和意大利没有大跃进,在FREMM护卫舰上分别用CODLOG和CODLAG。美国“星座”级护卫舰基于意大利FREMM,估计也是CODLAG。


“朱姆沃尔特”级还启用全新的Mk57垂发,口径更大,便于搭载更加大型的舰载武器。Mk57也一反垂发中线安装的传统,采用舷侧分散安装,被敌人导弹击中时,可向外爆炸,降低破坏力,和坦克炮塔弹舱的泄压板原理一样,也不至于因为被一发敌人导弹击中而使得整个垂发都可能被破坏。舷侧垂发本身还是水密的内层壳体外的额外保护,增加对掠海攻击反舰导弹的抗打击力。


但Mk57还是不够大,不能发射高超音速导弹。美国海军现有和计划中的导弹都与现有的Mk41垂发相容,Mk57的增大并无意义。美国海军正在研发APM,可在抽出部份Mk41垂发模块之后插入,用于发射高超音速导弹。


这些是人们熟知的事例,战斗机飞行员的头盔显示系统的黑历史就不一定熟知了。还在二战时代,英国就发现夜间战斗机飞行员与雷达控制员之间光用口头指令很难协调,开始试验将雷达显像管和轰炸机导航瞄准具相结合的技术,为飞行员指引目标。但平视显示器最终要到60年代英国的“海盗”式轻型轰炸机上才实现,在透明板上投射飞行数据和目标数据。平显迅速成为战斗机标配,飞行员可以在平视中就获取关键信息和得到目标引导,不再需要经常在抬头观察外界和低头读取显示信息之间切换,省却了视力调整时间。


在60年代,美国海军一方面迅速普及平显,另一方面着手更进一步的发展:直接将平显装到飞行员头盔上,计划用于F-4“鬼怪”式战斗机。这样飞行员的头在转向任何方向的时候都能看到平显信息,而且可以提示飞行员威胁方向。这是数字技术和CRT显示技术大发展的年代,盔显看起来是个好主意。但技术太超前了,进行不下去,放弃了,回到平显。


但苏联没有放弃,而是大大简化了技术,不用盔显,而是在头盔的视野边缘处设置一圈LED指示灯,在火控系统的控制下,提示飞行员威胁方向。这是很简单的工程实现,但是有奇效,与机动性超强的R-72近程空空导弹相结合,真是指哪打哪。东西德合并后,美国接触到前东德空军的一批米格-29,在空战演习中,屡屡把F-16打得找不到北。


指示灯是很简单的技术,很快,头盔指示系统成为90年代的热潮,西方战斗机也真相装备。问题是,随着计算机、显示尤其是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盔显似乎终于可以成为现实了。F-35采用盔显,并作为主要显示系统,座舱仪表板上的大屏显示只是辅助。


但盔显再次成为巨大的头痛。首先是重量。显示技术再发达,盔显的重量还是对飞行员的脖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弹射的时候更是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显示技术本身也有本质滞后,固定位置的飞行数据没问题,随着头部转动而移动的目标指示光标就麻烦了。盔显首先要测定头部转动的角度和速度,然后计算光标移动的方向和速度,最后形成光标。计算机速度再快,依然是有限的,人眼和大脑能感知到滞后,很容易产生晕眩感。测量-计算-显示也是一个反馈系统,具有本质的动态响应,光标会有一定的晃动,就像电梯到了楼层会有一点晃动才停稳一样,这进一步增加了晕眩感。


光标、符号和数据的亮度还需要针对环境迅速调整,但亮度调整速度远远不及人类的肉眼和大脑,再次影响使用。


最初设计是要把雷达、红外夜视、移动地图等统统整合到盔显。在静态下没有问题,但一动起来,问题太大。后来换了简化设计,重量控制住了,显示符号也极大简化,回到传统平显的格局,不玩实景图像了,滞后也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但维修问题出来了。


每个人的脑袋大小、形状、瞳距、视线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带盔显的头盔每一个都是因人定制的,据说一个头盔就是40多万美元,顶4辆保时捷911。问题是还需要在日常维修中保持调校准确。F-35没有平显,只有盔显,所以这是事关飞行安全的主要显示系统。但在2020年5月19日的F-35A坠机中,盔显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在这次夜间着陆时,地平线与跑道指向错位,地平线标志明显低于实际,跑道中线的指向也歪了。这个问题在起飞前发现不了,但这时出问题就要命了。飞行员发现了问题,凭经验补偿,但错误的图标越来越分散注意力,而且越接近跑道图标越明亮,弄得飞行员心烦意乱,动作变形,着陆时的迎角只有5.2度,而正常的着陆迎角应该13-14度。接地速度高达202节(约374公里/小时),比规定速度高了50节(约93公里/小时),最后动作变形,不是主起落架先接地,而是差不多三点同时接地,接地后造成弹跳,复飞失败,最后飞行员弹射逃生,飞机冲出跑道后、翻滚烧毁。



历史上,美国领先太多了,哪怕有几次不能成,也不碍事,不影响美国的总体领先。但坐吃的话,山总是要空的,科技领先也是一样。美国面临的正是这个问题。不过,美国近几十年因为一步到位而出的问题大多在军工领域,民用科技方面倒是渐进得很,如波音737MAX、波音777X,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中国还在追赶的路上,技术积累不够,国家实力也有差距,没有选择,只有小步快跑地渐进,力争快速缩小差距。但中国与美国并跑之后,也会遇到渐进还是阶跃的问题的。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06 00:36:14 UTC
更新日期: 2022-02-06 00:36:1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7)

标题 :
尼克松冲击2.0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尼克松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打破美中冰封的美国总统,“上海公报”开创了新的时代。但在欧美,“尼克松冲击”是完全不同的含义:解除美元的金本位、冻结工资物价和10%的进口税。对于日本来说,则是双重冲击。


二战末期的1944年,美英等44国在布莱顿森林体系建立了美元的金本位地位,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老少无欺。战后25年里,布莱顿森林体系成为西方金融的基础,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汇率按照各国贸易情况调整,但总的来说长期稳定,美元成为共同的结算货币。金本位使得各国央行可以放心大胆地以美元为主要外汇储备,要是有问题,兑换黄金就是了。这使得美元有了超发权,美元的流通量不再由美国经济总量决定,而是由世界经济总量决定。


这也是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储备过半的时代,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5.74亿盎司黄金储备,约合200亿美元。在1955年,超豪华的奔驰300SL“海鸥翼”的市价是7295美元,即使不算现在的拍卖价可达420万美元以上,现在对标的奔驰S560两门跑车标价也达13万美元。当年的黄金储备在今天的价值可想而知。


金本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美国只要开动印钞机就能哗哗地印美元(尽管那时还比较节制),各国就要一把汗一把泪地辛苦干出来。法国当年就对这种美国霸权很不满,1965年戴高乐声称要把美元储备统统换成黄金。


金本位也给德国和日本的重建带来稳定的金融基础,战后初期低估的马克和日元成为出口帆船背后的劲风。结果是,在1950-69年间,美国占世界经济产出从35%滑落到27%。越南战争导致的债务和美联储超发(这不是现在才有的新问题)也都导致美元“不值钱”了。


1966年,各国央行拥有140亿美元储备,美联储只有价值132亿美元的黄金了,其中100亿是美国国内压舱底的,只有32亿可以用于外国兑换。也就是说,各国美元储备相当于美国可兑换的黄金价值的4倍以上。显然,要是各国央行挤兑美联储黄金的话,美国根本招架不住。但美元还在继续超发。


1971年,德国不愿意在美国压力下提高德国马克的汇率,退出布莱顿森林体系,美元暴跌,各国开始要求将美元储备兑换成黄金。这是手快有手慢无的时代,瑞士兑换了5000万美元的黄金,法国1.91亿。


外国央行挤兑黄金只是问题的一半。1971年,美国失业率达到6.1%,通胀达到5.84%。美国也从19世纪以来第一次出现贸易赤字。没办法,美元价值虚高,进口便宜,出口疲软,美国制造想不受压抑都不行,进出口贸易想不赤字都不行。


为了阻止黄金挤兑,压低美元价值,控制通胀,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在电视上宣布三条新规定:


1、    中止美元的金本位制度,美元对黄金的价格浮动,美国不再自动接受外国央行用美元对换黄金。

2、    在90天内,冻结工资和物价,抑制通胀势头。这是战后美国第一次。

3、    进口商品普加10%关税,抵消外国恶意压低汇率的影响。


这就是史称的“尼克松冲击”。


工资和物价冻结在3个月后取消了,10%普加进口税在4个月后也取消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汇率完成了再平衡,1973年后汇率彻底浮动。从此,货币发行量与黄金储备(或者黄金等价物)脱钩,各国都进入了“自由超发”时代,汇率也完全浮动了。


开始时,“尼克松冲击”受到美国公众的广泛欢迎,因为这还是美国制造依然强劲的时代,抑制进口的好处显而易见。但美国的经济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速,超发在外的美元依然泛滥,美国在70年代进入滞涨,美元贬值1/3。这也是德国马克猛涨、美元投机盛行的时代。日元也是升值压力强大,日本央行为了保出口,死守360日元对一美元的汇率不升值,几次强力出手,弄得日本的美元储备在一个星期里就暴增27亿美元(30%),下一个星期更是暴增40亿美元。法郎对美元升值,但对黄金保持原价。世界金融市场一片大乱。


美元重回世界货币地位是在石油危机后。美国与沙特联手,中东石油用美元计价,从此美元相当于“油本位”,美元重回强势。


时间快进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在很多方面,美国与50年前“尼克松冲击”的时代惊人地相像:


1、    刚结束一场劳而无功的昂贵的战争(反恐战争vs越南战争)

2、    债台高筑,新冠疫情进一步增加了债务困境

3、    贸易赤字巨大,再工业化无望

4、    通胀飙升(7% vs 5.84%)


美国可能不得不面对第二次“尼克松冲击”的困难选择,但今日美国又与50年前的美国惊人地不同,这决定了“尼克松冲击2.0”将绝然不同。


在尼克松时代,美国依然是制造业强国,这也是全球化程度很低的时代。尼克松取消金本位后,安慰美国金融市场和人民:汇率变动和进口税只影响进口商品,美国制造还是以美元计价,“还是和昨天一样”。


另一方面,美国依然是世界经济的绝对龙头,美国有单方面行动的特权,西方主要经济没有选择,只有跟着美国走。美国的独断专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止了金本位崩溃前的金融市场乱象,好像一家之主发脾气、拍桌子了,争吵不休的家人突然安静下来,反而乖乖地听吩咐、各尽其职了。尼克松在做决定前,只找了美联储主席伯恩斯、财政部长康纳利、财政部国际货币事务副部长沃尔克,没有找外交口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正在巴黎与越南谈判越战和平事宜)或国务卿罗杰斯(不受尼克松信任),就是因为美国根本不担心德日英法“反了天”,美元依然是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


现在不同了。


美国制造业早已空心化,加关税只能加剧通胀,既不能抑制进口,更不能刺激美国制造业,特朗普的贸易战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冻结工资和物价也不解决问题。中产阶级的工资根本就不是问题;穷人领取的补贴是个问题,但喂奶容易断奶难,用切断疫期补贴来控制通胀,难说是通胀对美国的危害大,还是穷人断顿造成维稳问题的危害更大。


冻结物价则是不可能的。如今美国市场上,进口消费品的比例太大了,原产地价格、海运价格都只能打入物价,在中国拒绝吸收世界性通胀的现在,涨价转嫁到出口,极大增加美国控制通胀的困难。政府强制的物价冻结只能造成罢市了。


金本位早就没了,那“尼克松冲击2.0”还能有什么脱钩呢?会是美债只支付利息,不再保证兑付本金吗?到期债券当然不会蒸发了,只是“自动转入购买新的美债”,原来的持有者依然持有,只是不能兑付本金。


这离特朗普时代一直盛传的“如果美国赖债不还”只差一步了。但这将是比取消金本位更大的冲击,也是对美国更具危害的冲击。取消金本位影响美元信用,但取消美债兑付不仅影响美元信用,还要危害美国进一步举债。美国不能举债意味着立刻财政破产。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但除了美债,美国还有什么能废除脱钩的呢?


说起来,美国在找还可以脱钩减负的地方,这本身就是美元霸权衰落的表现。美元霸权的根基在于全世界的金融都必须与美元挂钩,脱钩了,美元就有霸无权了,而且是自说自话的霸。


都说美元霸权的根基在于美国的超级军力,这是简单化了。美元的实力在本质上来自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美元所代表的购买力。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第一强大的,美元依然在世界上几乎任何地方都有与币值相对应的购买力,至少可以容易地兑换成本币,兑换回美元则不总是那么容易。没有多少货币能做到这一点。


美元说起来是没有实物兑现的法定保证的,但在实际上能做到,这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根本原因。然而,美元实际上是以石油作为间接的实物保证的,从70年代到现在,世界经济总量大体与世界石油产量同步增长,“油本位”的美元如鱼得水。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去碳化,石油产量与世界经济总量有脱钩的危险,油本位有出故障的危险。


数字货币则从另一个方向挑战美元霸权。美元的超发权来自美元作为世界贸易结算货币的特权地位,但数字货币的结算不必途经美元,哪怕不用中介结算货币而是直接兑换,也可以交易时的汇率方便地进行。但美元一旦退出结算货币,超发的美元只能回流美国,将极大地增加美国的通胀压力。


另外一个问题是:美国提高利率能抑制国内的投机,如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但未必能抑制通胀,因为供应链的大头不在美国。这是美联储磨磨唧唧不肯加息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美联储加息减息的循环失去了过去的“双赢”效果。


投资流动有两个动力:避险和增长。在过去,美联储一升息,世界热钱为了避险,都奔美国去了。各国央行被迫跟着升息,压抑自己的经济热度,投资进一步流向美国。美国双赢,还真是赢两次,一面压制美国通胀,一面收割各国热钱,加强美元在海外的购买力。国内利率提高造成的投资下降受到热钱流入的对冲,升息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都减轻了。


现在美联储一再放风要加息,中国央行反而双降:降准后再降息。中国央行的着眼点当然在于中国的增长。这意味着各国游资有选择了,可以走老路,被美国收割两次;也可以跟着中国,追随增长,尤其是本国经济本来没有大问题的话。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也是保持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是世界经济的主要拉动力。只有避险一个选择的时候,选择是容易的;有增长和避险两个选择的时候,增长是更有吸引力的选择。这样,美国升息就裸奔了,只有自己扛着升息的所有坏处了,尤其是经济滞涨的风险。


美国怎么办?小修小补不管用了,老路走不下去了。种种迹象表明,“尼克松冲击2.0”可能在路上了,这可能是比1.0更大的冲击,但谁也不知道这是怎样的冲击。由于美元对世界经济的决定性影响,“尼克松冲击2.0”只能是海啸级的冲击。不确定的只是海啸将席卷到哪一片不幸的海滩。世界正在等着靴子落地。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05 22:35:22 UTC
更新日期: 2022-02-05 22:35:2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6)

标题 :
北京冬奥的历史意义
类别 :
体育
内容 :

北京冬奥才开幕,现在谈历史意义似乎有点早。但北京冬奥能成功开幕,这已经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了。


不管夏奥、冬奥,在中国举行,就难免被政治化。北京冬奥举行的时候,正值中美全方位强力冲撞的时候,政治化达到空前的高度。但这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


2008年到2022年可能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里程碑时代。这14年里发生的事情太多了。


在2008年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现在看来,还只是初见成效。这也是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到世界的时候,其实美国至今没有走出影响,现在的超低利率是那时一直延续下来的,中间只有过微小幅度的回升。中国也深受其害,4万亿的影响同样还在回荡。


但中国不仅走出来了,还在这14年里走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坐二望一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还在继续深刻改变。等到中国“消停”的时候,世界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世界的另一边,美国的相对衰落不仅在继续深化,而且已经表面化了。这正是令已经习惯于主导世界的西方最为惊恐的地方。


西方当然不愿意袖手旁观,想尽办法阻挠。贸易战、科技战、台湾、新疆、南海,凡是能给中国施压的地方,统统压上。冬奥是另一个施压点。


一年前,西方就有呼声要剥夺北京举办冬奥的权力,当然不可能得逞。接下来不断的抵制呼声也受到冷淡。西方商界在赛前受到强大的压力,要求撤回冬奥赞助,但没人撤出。这不仅是面向世界的商机,更是面向中国的商机。跨国公司的转角大玻璃办公室里,算盘打得哗哗的,怎么算都是一个结果:中国是最大、最有活力的市场,谁都不傻。


西方还动过脑筋,不给中国曝光度,不给中国商机。在想什么呢?中国早就不需要通过奥运来宣传中国了。中国出口在没日没夜地赶工,再多商机就要招架不住了。中国需要的是双循环,冬奥是在国内推广冰雪运动的好机会,新疆、内蒙、东北的冬天能开发成商业性冰雪休闲的胜地,对这些地方的经济是极大的拉动。


美欧并不是没有想过像抵制1984年莫斯科奥运那样抵制北京冬奥,但最终没有走出这一步。美国的外交抵制只得到五眼和少数其他国家的响应,连欧盟也借口“由成员国决定”而推脱了,成为近几十年美国外交领导力最大的失败之一。


普京会来,这不奇怪;还有30多各国和国际组织领导人也来,这就不简单了。有意思的是,政治上紧跟美国的波兰来了总统,老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卢森堡来了大公,美国在东南也最贴心的盟友新加坡来了总统,这些都是在西方高度政治不正确的,也是西方媒体刻意回避不提的。


新冠疫情差点把东京奥运搞个人仰马翻,一推再推后,总算举行了。中国能否在疫中举行北京冬奥,一直是世界的关注点。在武汉疫情后,中国尽管时有反复,但以欧美标准来说,比清零还清零了,每一次反复都在短时间、低病例数后就扑灭了。在西方谈虎色变的德尔塔在中国的严防死守中没有折腾出大波浪,西方已经麻木的奥密克戎也没有在中国肆虐起来。中国不仅不推迟,还有序、安全地举行了。不以零感染为目标,但到目前为止做到了零传染,也没有理由怀疑中国是不是有能力一直坚持到底。台湾有人在疫情中大言不惭地自称“只演示一次”,中国才在世界面前不动声色地演示了一次又一次。


有消息说,反华势力想在开幕式上搞事,并许诺“失事运动员”会帮他们兜底,但到了最后,反倒是美国众议院议长佩罗西自己出来说了,别搞事,别自找麻烦,大概是看到了即将砸在自己脚上的大石头了。


北京冬奥开幕式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原则下进行。这是一场美的盛会,也是奥运精神的盛会。张艺谋真是搞盛会的好手,下一次值得他出动搞盛会大概要等中国男足冲出亚洲了。


在开幕式上,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赵嘉文在一起,点燃了奥运主火炬。其实没有西方用新疆话题搞事,也可能是她,在重大场合突出民族团结主题是新中国的传统,中国少数民族的冰雪运动员不多,她是自然的候选。在西方搞事的现在,当然更是要启用她了。西方舆论一致认为,这是在正面硬刚西方的压力,就差没有直说“中国反手甩了西方一个大嘴巴子”了。


中国确实在释放强烈的信息:西方想动动嘴皮子就把中国指挥得疲于奔命的时代过去了。中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干扰是徒劳的,阻挡则必然遭到粉碎。


西方在冬奥开幕式前已经悟到这个信息了,能做的只有尽量不在媒体上给开幕式曝光时间,2分钟新闻,然后10分钟“维吾尔问题专家”的喋喋不休,然后就转到“更加重要”的欧美新闻了。


可巧,这几天欧美重大新闻还真不少,还都是糟心事。美国前副总统彭斯首次公开驳斥特朗普说他有权推翻大选结果的说法,严词厉色史无前例,此前他从来都是对特朗普忠心耿耿的。国会山暴乱的调查还在继续,这对特朗普再次参选投下浓重阴影,甚至对高调支持特朗普的候选人都是达摩克里斯之剑。英国的烂事更多,约翰逊的“派对门”越演越连,一天内4名内层亲信辞职,“泰坦尼克”号开始倾翻了。这不仅是约翰逊的个人政治失败,也是脱欧的政治失败,不管谁继续坐在唐宁街10号,北爱尔兰的“关税边界”问题重新激化,把整个英国脱欧重新丢入大火油锅里。加拿大的卡车司机示威还在继续,已经从渥太华和阿尔伯塔的美加边境蔓延到多伦多和其他地方了。卡车司机得到民众中保守势力的支持,这不仅是对防疫抗疫和疫苗政策的反弹,也是对特鲁多的自由党政府的反弹。有意思的是,保守党内部也打起来了,“反华大嘴”奥图尔自己也被党内的黑枪干下去了。澳大利亚则是爆出副总理暗地斥责莫里森是个“撒谎者和骗子”的消息,相比下来,这只是不该说出来的大实话而已,与其他三眼相比是毛毛雨了。五眼中只有新西兰,除了逐步开放旅行,没有大事,只是电视里的奥克兰机场到处是中文的“国际到达”、“国际出发”、“检票入口”等标志。


西方还在有人鼓噪抵制冬奥,现在转到“不看电视”了。当然,冰雪运动在西方和夏季运动一样流行,不为自己的国家队鼓与呼是不可能的,加拿大的CBC一天都没有坚持到,就大张旗鼓报导加拿大运动员的战绩了。这本来就是冬奥期间各国媒体该干的正事。


不过除了指责中国用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政治化”冬奥之外,西方媒体还是刻意回避一切不直接与赛事有关的冬奥话题,比如在美军增援波兰、“抵抗俄罗斯威胁”的同时,波兰总统正在北京参加冬奥开幕式。


除了在古代,现代中国不大有“成人礼”的事情,但2008年奥运可看作中国的成人礼,要大操大办。但在2022年,北京冬奥只是个大生日,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小酌一杯,笙歌一曲,不用那么兴师动众,挺好。中国早就成人了,现在是村里一方贤绅了,要低调。


至于西方媒体刻意不给北京冬奥曝光度,这没有什么。现在早过了主流媒体垄断舆论的时代了。想看到的人,自有办法看到;不想看到的人,塞给他们看也没用。对于“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当文化傲慢从主流思维中退出,才能正确看待中国,才能正确看待中华文明和中国崛起。在此之前,不必性急。


坊间一直有“文科生vs理科生”的调侃。这只是调侃,对真文科生不公平。“文科生思维”是指只顾自洽、不顾客观现实的思维方式,这是因为文科确实有很多问题不易与客观现实核实,只能做到自洽思维。理科毕竟有物理世界可以参照,只能自洽、不能核实的思维是才出门就要被嘲回来的。


在“中国挑战”问题上,西方从政府到公众都陷入了“文科生思维”的陷阱,一厢情愿地构造出一个想象中的中国,然后自己竖一个靶子打着过瘾,完全不顾中国发展其实不受影响的现实,只有在无端挑衅受到中国强力反弹的时候才“又大吃一惊”。


现在只有西方的商界看到了现实,但在“占领运动”和全球化之后,西方商界在西方公众中成了唯利是图的代言人,公众影响越来越小,尽管人们还是要从商界讨生活。在“价值观”(说白了是文化傲慢)受到挑战的时候,人们也可能做出反经济规律的事情的。问题是,经济规律之所以是经济规律,是因为世界从根本上来说是按照经济规律运转的。如果冷战时代的美苏经济对换,谁赢得冷战就不好说了。


当然,有人会说,正是因为西方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所以经济更好。那这就没法解释现在中国经济决定性地好于西方的现实了,只有祭出“文科生思维”的大法,“宁要西方的草,不要中国的苗”了。


冬奥是一个迫使西方打开窗口看中国的时刻。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对西方运动员和媒体人员的冲击,必然会渗入西方的认知,就像当年邓丽君最终响彻大街小巷一样。中国制造更是在每时每刻提醒,连西方头牌制造业王国德国都与中国有大额贸易逆差,这些中国制造最终都是要走入德国乃至欧洲的千家万户的。


如果说2008年奥运呈现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拥抱世界的形象,2022年冬奥呈现的中国则是一个充满沉着自信、欢迎世界前来拥抱的新形象。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2-02-04 18:19:16 UTC
更新日期: 2022-02-04 18:20:3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5)

标题 :
评北大的中美科技竞争报告
类别 :
科技
内容 :

中国经济坐二望一,中国科技也在总体上坐二望一。然而,这“二”和“一”之间还是有显著的差距,美国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不是吹出来的。中国正在重要经济转型阶段,转型成功是中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转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其中,科技是决定性的杠杆。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能否赶超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科技。1月30日,北大国际战略研究院发表题为《技术领域的中美战略竞争:分析与展望》的报告。


报告原文在此:http://www.iiss.pku.edu.cn/research/bulletin/4746.html

在爱坛里重贴于此:http://www.aswetalk.net/bbs/foru ... read&tid=154389

报告的重点研究领域为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人工智能,但也扩大到一般工业技术。报告认为:


1.    以美国为对标,中国在技术上形成了多数领域“跟跑”,少数领域“并跑”,极少数领域“领跑”的基本态势。

2.    美方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些中国急需却又无法实现自给的核心技术上坚决脱钩;在两国水平相当的技术领域放松出口管制,因为脱钩“甚至可能使中国企业转向国内供应商,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    技术脱钩的动力已经从单向发展成双向。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层面,中美双方都面临“脱钩”带来的损失,而目前来看中国的损失可能更大。

4.    中方应以开放的学术交流机制、持续的研发投入、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扎实的人才体系建设、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坚定的自主创新决心,力争稳住优势领域,保持落后领域的差距不被进一步拉大并尽可能缩小,在竞争激烈的新兴领域积极争夺优势地位。这可以成为当前中国应对“科技战”的一种战略思路。


报告是中肯的,但不尽准确,最大的问题是纠结于传统理解的马太效应。


简单化地说,马太效应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可以扩大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聪明的孩子得到越来越多的鼓励,更加优秀,笨拙的孩子越来越得不到鼓励,愈加失落;有名望的学者更加容易得到拨款、更容易出成果,新出道的学者得不到拨款、更加不容易出头。说到底,这是起点高、累积优势的结果。


对于国家层面的科技竞赛来说,领先者不仅成果、资金、人才的存量大,体系完备,出成果的路径短,而且吸引的人才和投资也多,存量加借力,容易加速发展;落后者正好相反,而且投资和人才中很多耗散在填空补缺上,在刀把、刀柄上用的力气多了,真正能用到刀刃上的就少了。与先进的距离越远,这个问题越大。


马太效应是有道理的,但马太效应不是绝对的,否则就不存在后来居上、大国更替了。


赶超的关键在于及早跨越临界点,从“吸热”循环转入“放热”循环。这当然不容易,否则就没有先进、落后之分了。但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在历史书上写下了大大的“可能”二字。


这是因为差距不仅是现存的,更是动态的。如果现状是存量的话,未来就是存量加增量。后来者常常增量更大,这不仅存在于中国。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反马太效应的。


中国与美国还存在很多差距,这是显而易见的现实;但中国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有比美国更快的发展速度,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实。另一个现实是:发展速度不是静态的,未来不是现状加当前速度的线性外推,而是复杂得多。换句话说,发展有加速,有减速,真正的恒速发展反而是少见的,这是因为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


在有利条件下,发展导致更多的积累,积累导致更快的发展,最终引向加速发展。在不利条件下,内耗导致发展的产出低于消耗,不发展不行,但继续勉强发展只是在坐吃山空,最终引向减速发展。有利条件的形成和失去(约等于不利条件的形成)都是马太效应的临界质量。在中美科技和综合国力竞赛中,不能不考虑这个因素。


有利条件的形成和失去还有时间因素。长期连续的高强度投资、高速迭代发展有利于促成有利条件,经验迅速积累,前面的教训由于项目冻结而无法实施时,可以马上在后续的项目上体现。相反,长期低速发展的话,已经积累的经验会流失,同样的错误会重犯。这是无法避免的。经验之所以是经验而不是知识,就在于难于固化、系统化、规整化。在师傅宝刀尚热的时候传授徒弟还好些,师傅自己也陌生了,传给徒弟只能是夹生的。


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也与具体产业的性质有关,新质产业的门槛低,大家都是新入行的,强者不强,弱者不弱。大家的存量也都低,就看发展增量了。成熟产业的存量影响大,门槛高,马太效应较为明显。门槛产业兼有新质产业和成熟产业的特点,动态更加明显。


就北大报告重点关注的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人工智能而言,恰好分属门槛、成熟和新质产业。


人工智能作为新质产业,中美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美国的起跑更早,但就人工智能发展的迅猛期而言,中国起跑并不晚。不同的研究都指出,美国在人工智能的硬件和算法方面占优势,中国在应用和产业化方面占优势。在表面上,美国的优势在更加基础的层面,本来起步就高,发展后劲也更大,但这是误导的。只有形成产业化了,才能自投资,才能可持续发展。


另外,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是像数学、力学那样,具有完整、严格的理论框架和基础,而是更像早期化学,有很多发现和方法,但缺乏系统的框架。确实有说法认为,人工智能还处在炼金术向化学转化的阶段。到底转化到什么程度了,现在是只缘身在庐山中,要日后才能看清。从这一点来说,更加大量的应用才是算法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大量的应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完善化。工程技术的发展从来不是靠灵机一动,而是在反复实践中精益求精。也只有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而不是在象牙塔里的空想中,才能发现现有算法的不足,才有新算法的灵感。因此,中国的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头至少不亚于美国,有可能比美国更有后劲。


在人工智能的硬件方面,中国确实落后了。但这是新质领域,在短期内,硬件并不是最主要的瓶颈。这个瓶颈最终需要和信息技术一同解决。


在航空航天方面,其实同时存在新质、门槛和传统领域,需要分别讨论。


航天属于门槛领域,中美已经各有千秋了,尤其在具有产业化和较高实用价值的方面,如空间站、小卫星等。这是重要的,理由也是自投资。高超音速是新质领域,中国决定性地领先了。


军事航空也是门槛领域,中国已经在主要方面极大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歼-20、运-20、直-20、歼-16D、无人机等都是例子。差距依然存在,主要还是在航空发动机。军航发动机已经极大缩小了与美国现有技术水平的差距,但以三涵道为代表的先进战斗机发动机、以T901为代表的先进涡轴发动机依然是值得羡慕和追赶的目标,当然这对美国也是在研发中的。换句话说,即使在老大难的军航发动机方面,美国在从起跑线往前跑的时候,中国至少站到起跑线上了,而不是以前连起跑线都摸不着的状态。在直升机方面,以FLRAA和FARA为代表的先进直升机技术也是中国追赶的目标。


在航空电子方面,具体技术水平在中美都是保密的,无从评论。但就硬件而言,中美都做到了主动电扫雷达、全数字化座舱的白菜化,至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层面并跑了。


民航则是传统领域,中国的差距还较大,军航走过的路民航才走了一半,而民航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门槛更高。如果美国不禁运,其实中国要缩小差距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美国禁运反而可能把中国逼出来了。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信息技术,但问题更大。 


信息技术包括通信、芯片(包括芯片制造设备和技术)、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中国实际上在通信方面是领先的,如果不遭到美国的芯片和软件封锁,中国领先的幅度还在继续拉大。



中国在芯片方面是落后的,在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方面也一样,这是熟知的问题。中国的落后来自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路线。


在很长时间里,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依靠美国拐杖走路。并不一定都是直接的美国产品,但都使用了美国的关键技术,所以美国实施“零美国”禁运的时候,华为、中芯等就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中国ICT的发展可谓宝塔形:高度可观,但底座很小。


中国也在发展自主可控的芯片工业,ICT产业结构正在向埃菲尔铁塔形转化,基础加大,但依然不够稳固,也影响进一步的增高。


由于美国封锁的全面性,中国被迫从制造设备和技术开始,重塑完整的芯片工业基础。这是漫长和耗时费力的过程,也是违反全球化和比较经济原则的过程。但在美国泛政治化的大背景下,在芯片发展涉及中国的发展甚至生存权的大背景下,这也是不得已的一步。然而,这一步一旦走通,中国的ICT产业结构就转向金字塔形了。基础宽厚,发展稳健,后劲无穷。


问题是,这一步是否走得通。中国信息产业“借外国拐杖学跑步”的路线是否错误,也在本质上是相关的问题。


没有人怀疑中国有能力集举国之力而发展杀手锏的能力。在两弹一星的时代,中国做到了;在考克斯报告和沃尔夫法案时代,中国航天再次做到了。但也没人应该对举国体制能解决一切发展问题抱幻想。


举国体制之所以能管用,是因为只攻一点、不及其余。落后国家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到处都有落后的方面。撒胡椒面的话,只能一事无成。这是马太效应里穷者愈穷的体现。


但中国已经过了临界点了。中国是怎么跨过临界点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也是世界上无数人都在关注的话题。有人希望摹仿,有人希望逆转,更有人至今拒绝承认这已经发生了。但不争的事实是,40年前,中国连电冰箱、彩电都是搞不定的高技术,航空航天工业也只是在解决有无。现在,一般工业技术不在话下了,高铁、桥梁、超重型机械、通信、新能源等更是领先。需要攻关的领域少了,即使在芯片方面,中国缺门的是先进芯片,尤其是以EUV光刻机为代表的顶级制造设备,中低档芯片并无问题;在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方面,中国缺乏的不是可用的替代品,而是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并跑品。另一方面,支持攻关的基底大了,在大部分制造业领域,中国都有足够的竞争力,都自我造血有余,有些甚至在世界上成为碾压性的主导力量。这是新时代攻关的物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攻关不仅有国家安全因素,更是全产业链升级、发展的催化剂。先进芯片突破后,马上就可以解放出来被美国禁运锁住手脚的中国ICT制造潜能,并带动全方位、全层次的智能制造。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也是类似的威力。民航发动机和其他特设的突破在先进材料和制造方面有类似的功效。这些都是在急等启动的“放热”循环,一旦启动,投料越多,产热越大,回馈也越大,推动进一步发展。这是与临界点以下的攻关截然不同的。


剩下的山头越来越高,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但山头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孤立。必须说,不断有人列出中国的卡脖子清单。看似很长,实际上放到哪里都是小众的东西。中国永远不可能独揽世界所有高科技,也永远需要国际经济科技合作,这本来就是改革开放中最大的法宝之一,没有理由因为美国作梗就放弃。美国不等于世界,而且美国也是会变的,从“全面脱钩”到“部份脱钩”到“精准脱钩”就是例子。“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中国发展自主可控的科技,目的不是与美国脱钩,而是逼迫美国讲理。


具体到芯片,美国眼下的封锁确实暂时给中国制造了困难,这是先发者的红利。但红利是要吃完的,丧失的盈利也给美国的头部地位失血和难以为继。中国的困难是眼前可见的,但也是暂时的;美国的困难眼前或许不明显,但长期会明显,要不然也没有“精准脱钩”的问题了。事实是,“精准”的面必然越来越小,因为美国的ICT供应链的头部位置是靠中国的中段和下段“养起来”的,失去了“血源”,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自杀并不符合美国利益。


美国当然可以重建ICT制造业,但ICT制造业的重建不仅是ICT,实际上最终蔓延到整体的再工业化。美国为什么再工业化举步维艰是很大的话题,但不争的事实是,从奥巴马到特朗普,都在大声疾呼要再工业化,都不了了之,这还不是国会拨款就解决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又是马太效应在作怪,只是就制造业而言,美国已经跌落到临界点之下了,重建制造业的大量投资都进了填平补缺这个“无底洞”,这对已经从即刻欢愉中拔不出来的美国是不可接受的,美国无法走过中国过去40年那样的死地后生、砥砺前行的历程。现在还没必要,到有必要的时候早已为时太晚。


这恰好是中国最终可以做到逼迫美国讲道理的原因。


同时,中国科技攻坚的本钱越来越雄厚,攻坚成功的汇报更加丰厚。有利可图的攻坚是最可持续的攻坚。


当然,攻坚不是光砸钱就行的。光刻机、航空发动机这些都是高科技攻坚,涉及理论研究,但更多的是工程研发,需要产学研一体攻坚。


产学研一体化不是想象的那样,界限还是很清楚的。产、学、研三家加入攻坚共同体的动机也不一样,谁都不是雷锋,没兴趣给他人做嫁衣裳。“产”是出钱的大头,更是最终产品化的主体,是攻坚的司政后,但对知识产权的公开化、透明化有天然的抵触;“研”是攻坚的突击队,但需要“产”的大部队跟进才能完成产品化和商业化,形成正反馈,也需要在公开学术交流中得到新的启示,争取到新的投资;“学”的目的是在干中学到本事,天然要求对从事的工作高度透明化、公开化,这是毕业后找工作的关键。


纯基础理论总是以“研”为主的,也总是远离产品化和商业化的。这不是中美科技竞争的重点,能迅速转化为产品的应用理论研究实际上是由“产”推动的,最具有活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则是由应用理论研究推动的。事实上,中国科技投资的来源和流向都是产业为主,不是政府为主。这可能是很多误解的根源。


 

中国科技投资的主体是产业(红线),不是政府(黄线)。事实上,中国科技投资来自产业的比例比美国(蓝线)还高,政府科技投资比例比美国(浅蓝线)还低

 


在科技投资的流向方面,产业(红色)也是占绝对大头,高校(绿色)只是小头,政府(浅蓝,包括中科院和军工)比高校大,但政府加高校才刚过产业的1/4


这样的层层细化决定了“研”只能拿到碎片化的具体问题,“学”只是“研”的廉价劳动力。“研”在“学”的支持下,钻研一个碎片,有的时候成果整合到“产”的项目中,有的时候直接把这个碎片产业化了,把这个碎片做大了,但这依然是碎片,比如特种用途的特学仪器和工业软件,最终还是为光刻机、航空发动机、化工过程、冶金过程、机械制造等服务的,是附在“皮”上的“毛”。


就现阶段而言,中国科研还在很多方面填平补缺,使得体系完备程度(存量)达到欧美先进水平,所以很多精力还用在各种实验方面。这是长期工作,但不是无尽头的,而且在积累的同时,已经在开始登山了,不是必须等积累完了才开始登山。


中国(蓝色)科研投资用于实验的比例大大高于美国(绿色)、日本(紫色),这是在填平补齐科研基础,包括材料、数据、方法、仪器、设施等。这是在磨刀,砍柴马上就要开始了


北大报告对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受到限制深感忧虑,把这作为中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曾经有一个时候,归国留学生是中国引智的重要途经,现在则经常有“发达国家真的会教留学生核心技术吗”这样的问题。必须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开发是不同的路数。留学生可以到大学、研究所去学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但工程研发只有到工业实践中才能接触到,大学、研究所是接触不到的。


工业实践不是学习的地方,是出活的地方。要在工业实践中接触到关键技术,必须在这一行扎得深、干得好,产出足够的成果。到接触到关键技术的时候,早就不是留学生了。这就像“哪里可以学到顶级大厨的手艺”一样,烹饪学校到处有,但顶级大厨不是学校教出来的,也没有大厨会教你,除非你真的是他的核心伙伴、准备一直干下去的。


事业有成的海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们已经是大厨了,但海归的动力归根到底不在于爱国和亲情,而在于事业和发展。在技术引导型行业,美国的存量优势本身就是强大的吸引力,这是蓝筹股思维,人才也难免俗。只有中国的活力和成功机会才能吸引事业有成的海归。


但归根到底,中国发展的人才大头要来自中国国内的教育才对。美国教育质量高,但也不是所有大学、所有学科都高。真正高质量的也是少数。这些地方进去难,出来时在美国就地工作的吸引力大,即使没有限制,对中国也是“大把撒出去、小把收回来”,反而中了马太效应的套。



科学和技术是实干出来的,不是冥想出来的。大量的科研实践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产学研的一体才是工程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依托中国发展、植根于中国的高质量教育才是解决中国发展人才瓶颈的根本出路。


中国的产学研实际上才刚刚走到需要一体化的程度。在粗放耕作的时代,“产”就是开足马力生产,以量取胜,规模为王,根本不需要“研”,“学”也是可有可无。都说77级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毕业时工作随便挑。这说来没错,但77级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到工厂的,如果不是提干了,基本上都作为高级仪表工使用,因为生产过程根本没有到需要自动化的地步。不是不重视人才,而是人才与现实需要脱节。给《山海情》的村子里配一个营养师,他能干什么?


后来有过政绩时代的产学研,依然不是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只是政绩。现在不同了,产学研就是生产力,需要产品和技术开路了,有了内生的发展动力,这就有了接地气的“研”,最终带动接地气的“学”。


中国的产学研一体化还在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已经很强大了。华为的研发投入强度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并带动了“学”。中国需要更多的华为,更多的华为也在涌现。这是中国工程教育大发展的真实动力,海归只是调味品,别把食材和调味品的位置搞反了。


事实上,中国发展的人才来源和资金来源问题很相似。曾经有一个时候,外资是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经,现在则经常有“外资只是把在中国赚到的钱回馈到自己的国家”的说法。外国吸引中国留学生除了有影响中国年轻人思想的动机,更加现实的动机是吸收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才。毕竟通常人们都是往更先进的地方去留学的。这也是一个马太效应的问题。


现在,外资依然是重要的,值得引进的,但内资不仅充足,也占主导了。中国的产学研与中国的工程教育也会这样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说到底,美国工程教育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北大报告是有价值的,值得研究,值得深思,但也要注意不要被报告的局限限制了自己。



-------------------------------------------------------------------------------------------------------------------------------------------------------------------------------------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课题组


(本文是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中美经贸科技竞争研究》中期报告的精简版,注释省略。本报告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策划,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赵建伟撰写第一节和第五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胡然撰写第三节,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助理张诚杨、张亦珂分别撰写第四节和第二节。全文由赵建伟统稿。)


自2017年底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贸易摩擦和技术竞争逐渐成为两国关系的焦点。中国力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做创新型大国。美国则以“中方强制美企技术转让,盗窃美方知识产权”等为由,对中国进行压制。先进技术成为中美之间竞争和较量的主要舞台。


一、中美技术力量对比的总体分析


近些年来,中国的整体技术实力逐步增强,成为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然而,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从横向范围还是纵向差距看,美国技术实力依然全球领先。一些关键性基础指标反映了中美技术实力对比的基本态势:


(一)知识创造是衡量科技实力的基础指标,直观体现为科学技术论文发文量和引用量。包括自然指数在内的多项权威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从会议论文、同行评议期刊文章的数量来看,中国持续快速增长,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在一些排名中已经超越美国。然而,在高被引论文数量和原创性上,中国仍较大幅度落后于美国。


(二)财力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在研发支出总额上,美国长期处于世界首位。2008年以来中国的研发支出迅速增加,年均增长幅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大有追平甚至超过美国的态势。中国的研发强度快速加大,但与美国相比,尚存一定差距。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金额和比例仍远低于美国。


(三)技术竞争的核心在于人才,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环境优劣是考验国家能否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目前,中国在研发人员和潜在研发人员数量上取得领先。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STEM博士毕业生人数将接近美国的两倍。然而,美国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具有相当程度的质量优势。在各类排名中,美国高等教育具有压倒性优势。受美国政府禁令和新冠疫情的影响,近两年在美学习的国际学生数量总体有所下降,但美国仍是国际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地。其相对宽松和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也为科技人才所青睐,相当数量的海外学生在美国高校获得STEM专业博士学位后选择留美发展。


(四)专利申请与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的技术产出规模。中国在年度专利申请量(包括“申请人为本国国籍的专利申请量”和反映专利质量的“PCT专利申请量”)上已经超过美国,在专利有效量上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然而,美国的专利技术领域分布较为全面、质量高,中国的专利结构则较为单一、质量较低。在专利转化率和转化效率方面,中国与美国尚存显著差距,但逐步缩小的趋势渐显。


(五)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程度是国家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体现。美国主导了近几十年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且在市场上形成体系优势,具有很大的话语权。随着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中国加快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步伐,在某些工业领域实现了“点的突破”。


总体而言,中国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取得革命性突破,中美总体差距不断缩小,但美国仍保持着全局性和关键性优势。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关键指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美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一般态势,无法全面准确地展示中美技术力量对比的现状与未来。由于技术力量的增减与创新能力直接相关,而创新具有非线性特征,任何一项指标都可能在创新过程中产生偏差。因此,哪怕对所有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仍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技术力量的真实体现。国家创新是一项动态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产学研用”各个层次的发展。在现代复杂的工业体系里,创新往往既非单个主体能够完成,也非单次能够实现。除上述指标外,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战略决策等都深刻影响着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是当前中美技术竞争的三大代表性领域。这三个领域不仅具有科技与经贸层面的重要性,而且直接关系到中美在国家安全与战略层面的互动。下文将分别对这三个领域进行重点分析。


二、信息技术领域


(一)中美技术实力对比


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这三大领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也是中美在信息技术领域竞争的焦点。其中,集成电路为绝大多数信息技术提供硬件基础;通信设备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媒介,也是集成电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则是构建各类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态的重要软件保障。三大领域连接紧密,相互影响。


集成电路产业具有全球高度分工、相互依赖的特点。美国虽在晶圆制造等环节依赖于外国企业,但依然具有整体技术优势;而美国政府也在试图通过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来保持领先地位。相比之下,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已基本实现产品领域全覆盖,但也存在企业多而不强、产业领域同质化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核心设备及零部件进口依赖度高等问题。


在信息通信领域,中美技术实力差距相对较小。其中,中国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上具有一定的专利优势,并已开始布局和探索下一代技术;但近年来,美国也开始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与盟友合作等方式进行追赶。同时,中国企业虽然在各通信模块的设计上已具有业内顶尖水平,但在射频前端芯片等一些关键零部件上还受制于美日企业,自主可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各类操作系统上,美国都具有明显优势,并掌握内核等核心技术。相比之下,中国国内的自主操作系统虽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但整体缺乏核心竞争力。美国企业在多数工业软件分类中也保持领先地位。中国企业在经济管理等具有数据敏感性的软件上占据一定的国内市场份额,但在全球高端市场上始终难以突破;而在对信息技术发展较为关键的研发设计和通用工具类软件(如EDA软件)方面,中国与美国尚有较大差距。


(二)安全议题


近年来,中美之间因网络与数据安全发生的摩擦渐多,而这也使得信息技术议题日趋安全化。面对网络攻击,中美在近年来都遭受了许多损失;但考虑到潜在的技术封锁与安全产业成熟度,中国在大部分民用领域的网络与数据安全方面都需要做出更大努力。此外,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以网络与数据安全为由打压华为等中国企业、渲染中国威胁,使得相关国际合作愈发困难,政治化、阵营化趋势显露。鉴于双边关系态势与两国的国内政治环境,中美对网络与数据安全的担忧及互信缺失在短期内将难以改善,技术竞争中的政治色彩也有可能随着双方加大投入而进一步加剧。


(三)技术人才培养与竞争


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上,中国存在着高端人才紧缺、复合型人才缺失的现象。虽然近来中国有多所大学成立了相关学院或专业、各级政府也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但在相关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科研、创业生态等方面,与美国的差距依然较大。在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中国高校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关排名屡创新高,但美国高校在部分尖端技术领域依然具有一定的人才培养优势。


(四)技术标准与规范竞争


信息技术领域的标准与规范主要指由相关国际行业协会或机制商议制定的指导性标准与规范。近年来,中国企业虽然在5G通信技术标准等较为重要且覆盖面广的领域实现了集中突破,但在存储器、车规级芯片等诸多细分领域的技术及产品标准上的国际话语权依然有限。此外,由于不具备先发优势,在由核心技术优势、市场普及度和用户接受度等因素构成的“软标准”方面,中国也相对落后于美国。


(五)“技术脱钩”的现状与挑战


中美“技术脱钩”对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巨大。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实体受到美国制裁、华为等中企在国际市场频频受到美国打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乃至技术发展都出现了“双轨化”的趋势。受制裁中国企业、机构的日常研发、经营都受到了限制,部分受制裁高校学生也难以赴美求学。在此背景下,一些未受制裁的中国实体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正常商业行为与合作交流也受到了阻碍。相比之下,“技术脱钩”在现阶段对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直接影响还不明显。


三、人工智能领域


(一)中美技术实力对比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美国的科学技术实力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掌握着算力和算法上的优势,中国得益于国内庞大多样的大数据。当前中美人工智能实力可从三个方面来对比衡量。


在基础科研方面,中美人工智能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被引用量旗鼓相当,但美国在原创性、开创性研究上优势明显。


在产业技术方面,美国是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机器学习等核心技术的原创方,至今仍大幅领先于进步快速的中国。得益于科学界开放的知识分享,中美在软件、模型、算法方面的差距有限。


在应用技术方面,中美各有千秋。中国基于海量数据积累和用户体验的优势,在产品带动研发的技术领域(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影像诊断技术)领先于美国。美国在生物合成、药物研发中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也领先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军事应用。


(二)安全议题


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的安全问题愈发突显,甚至有过度安全化、政治化的趋势。在国家层面,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直接关乎国家的防务安全和军事力量,其商业应用则关系到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都把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将中国视为对美国长期技术优势的迫在眉睫的威胁。


在国内政治层面,由于一些机构和人士宣称2016年美国大选受到外国势力虚假信息和情报活动的干扰,人工智能首次与美国国内政治安全联系在一起,引起美国社会警觉。人工智能监控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也引发美国对中国的人权状况、隐私安全、“数字威权”的批评。这些因素加重了中美人工智能技术竞争的意识形态色彩,也使得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跨境传输、信息传播和舆论监管等议题的政治敏感度上升。


(三)技术人才培养与竞争


美国是全球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接受高等教育和选择就业的首选地。在人才教育和培养上,美国高校更早建立了全套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体系和实验室。中国在近三年才开始全力追赶,但仍差距甚远。


中国的人工智能从业群体的总数增长迅速,但是目前高端研发人才的数量远不及美国。中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本科储备人才的主要来源地,但并不是受欢迎的就业地。中国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中,有34%在国内就业,约56%在美国就业。去美国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的中国人中,有88%毕业后在美国就业,只有10%回国就业。


尽管中美总体科技人才交流因特朗普政府的“政治化”处理而势头减弱,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界依旧乐于开放共享科学成果。在人工智能领域,似乎没有因中美关系恶化而出现明显的华人科学家回国潮。


(四)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竞争


人工智能为各国带来了共同的治理挑战,但围绕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治理规范的国际探讨彰显大国间的权力博弈和政治理念分歧。虽然在美国国内推进相关监管立法颇有难度,但美国积极参与有关技术治理和标准的国际讨论,强烈反对中方的任何提议。美国也寻求打造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民主技术联盟”,与所谓“志同道合”的国家在监管法规和标准制定上开展合作,来限制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其国际推广。


中国在越发积极地开展科技外交,参与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和技术标准的国际对话。但由于缺少中央相关部委间的统筹协调,中方代表在不同国际平台上的声音和参与度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五)“技术脱钩”的现状与挑战


拜登政府依旧将人工智能视为对华战略竞争的核心技术领域之一,基本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脱钩”措施。然而,在美国政府的技术出口管制、投资审核等限制措施之外,中美企业和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交流始终没有中断。2021年3月美国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布《最终报告》,建议采取“有针对性的隔离”措施来保障美国国家安全、开源技术生态和知识产权。可选措施无外乎更有针对性的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核,降低对中国的技术依赖,推进符合美国价值观的国际技术标准和规范。这或许代表了当前美国政府的主流思路。


四、航空航天领域


(一)中美技术实力对比


当前,国际航空航天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在航天领域的航天运输、载人航天、卫星导航与通信、深空探测等方面,美国绝对领先,中国则拥有独立的技术和装备体系,与欧、俄同为第二梯队。在航空领域的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航空材料等关键环节上,美国整体上保持领先,中国则发展迅速,与俄、英、法同为第二梯队。中美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相互依赖关系相对薄弱,技术与安全竞争逐渐升温,但是产业竞争关系高度不对称。


(二)安全议题


空天安全是领空安全与太空安全的复合体。中美两国均出台将二者视为统一整体的“空天战略”。空天安全竞争集中于两大方面:其一是军用航空,以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导弹与导弹防御、高超音速武器为重点;其二是太空安全,以太空运输和态势感知能力为基础,以反卫星能力为热点。目前,美国在这两方面遥遥领先,中国在军用航空领域发展迅速,与俄罗斯、英国、法国同为第二梯队;在太空安全领域,中国可以和美、俄形成“准三极格局”。


太空安全和核安全紧密勾连,高度复杂敏感。美国在占有明显空天军力优势的情况下,长期奉行“太空控制”学说,令中国感到威胁。美国还加速推动外空军事化。特朗普政府正式建立太空军,推出新版《防务太空战略》(Defense Space Strategy),明确将中国视为太空安全领域的假想敌。中国积极推进“空天一体”的防务能力建设,并与俄罗斯加强空天安全合作,共同提出反对外空军事化的行为规范,在联合国裁军会议上与美国频频交锋。


(三)技术人才培养与研发体制对比


长远来看,人才和研发体制是决定中美航空航天领域竞争力的基础因素。从人才培养机构的实力来看,美国大学占据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物理、大气科学等学科的全球前列,中国顶尖高校仅达到第二、三梯队的水准。在工程类学科上,中国高校则拥有一定优势。不过在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方面,美国远高于中国。在研发主体上,中国以“国家队”为主力,资金和技术资源集中。美国则是政府与民间主体并举,通过项目采购实现政企协同,同时由企业间竞争提供创新动力,近年来尤以SpaceX等新兴公司为翘楚。在研发过程上,中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借鉴西方科研管理体制,逐渐探索出比较成熟的“预研-试制-量产”机制,与美国同行已无本质区别。


(四)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竞争


中美两国都是全球商业航天和民用航空产业的参与者,但是双方所占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悬殊。在商业航天方面,美国商业火箭发射能力独步全球,GPS占据全球卫星导航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因而在这两个产业拥有最大话语权。在民用航空产业标准上,美国拥有世界最多的航空技术专利,中国虽然迅速缩小与美差距,但是核心专利有限,市场转化率不高,并且在民航客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仍依赖进口。美国还对制定全球民用航空标准的国际民航组织拥有巨大影响力。不过,近年来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和民用无人机取得长足进步,国际市场份额迅速增加,中企大疆甚至成为全球头号民用无人机制造商,有望成为全球行业规则塑造者。


(五)“技术脱钩”的现状与挑战


由于《沃尔夫修正案》和瓦森纳机制的钳制,航空航天长期是中美两国合作基础最薄弱、相互依赖程度最低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在航天技术和军用航空领域,中国能在与美国接近“技术脱钩”的条件下独立发展出大而全的技术体系,虽然与美国相比存在时间滞后和质量差距,但是在大部分技术上没有“代差”,甚至在个别项目上可以等量齐观。


然而,在依靠市场主体和服从商业逻辑的民用航空产业中,中国的劣势极为明显。中国基本依赖从美国等西方国家购买整机或核心部件,本国主要生产周边零部件,并且由于美国的投资审查、贸易限制和中国自身在产业链所处的位置,中国企业难以通过收购获取核心技术。


五、中美技术竞争展望


(一)技术力量对比的走向


关于中美技术力量“比拼”存在两类代表性观点。一类认为,中国即将在各项关键技术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另一类认为,中国的科技实力被(严重)夸大,中国的创新环境尚不足以支撑持续的进步。上述三个领域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在多项细分技术领域发展迅猛,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在部分细分领域取得领先优势。然而,中国在一些细分领域的劣势仍十分明显,存在技术空白和“卡脖子”的现象。相对而言,美国领先的领域则比较全面,技术积淀深厚。本文认为,这基本上是中美在整体技术力量对比走向上的反映。以美国为对标,中国在技术上形成了多数领域“跟跑”,少数领域“并跑”,极少数领域“领跑”的基本态势。


美国在长期竞争和演进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创新体系。虽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一段时期内美国仍将维持世界第一的科技强国地位。“摸着美国过河”是过去几十年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条重要经验。一旦失去美国这个目标,中国能否全方位持续引领科技创新是中国科学界一些学者的担忧。这种担忧并非源于对中国科学界与产业界自主创新能力的否定,而是来自于对美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长期观察和理性认识。


未来,中国可能在更多技术领域缩小与美国的代差,并在部分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但实现全面超越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且面临艰巨挑战。实际上,“中国超越美国”“中国持续落后于美国”“中美齐头并进”的局面在各个(细分)领域可能同时存在。目前,中国可能主要在通信技术、港口机械和轨道交通等领域领先于美国;在生物技术、农牧育种、精细化工、工业软件、芯片制造、医疗设备、民用航空发动机等(细分)领域,中国和美国的差距较大;在脑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包括中美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调动资源,以竞争领先优势。


(二)“技术脱钩”的前景


“中美关系进入长期竞争共存的阶段,竞争为主,合作为辅。” 在这一背景下,未来美国极可能采取“精准脱钩”和“精准挂钩”的策略,即选出特定的战略技术领域,增强脱钩和挂钩的精准度,力争在国家安全、经济收益和技术优势上取得平衡。美方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些中国急需却又无法实现自给的核心技术上坚决脱钩;在两国水平相当的技术领域放松出口管制,因为脱钩“甚至可能使中国企业转向国内供应商,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本届美国政府尚未完全确定“脱钩”的边界,但在芯片及其制造设备、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识。“挂钩”的领域基本上限定在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产业。美国的“脱钩”战略还将伴随“民主国家科技联盟”的组建,试图将中国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种与国家实力和国际秩序密切相关的政治领导力竞争,很大程度上深刻影响着中美技术力量对比的走向,大大增加了中国从第三国购买关键产品、获得先进技术和引进高端人才的难度。


技术脱钩的动力已经从单向发展成双向。中美双方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走向了共同的目标,在客观上促成了“双向脱钩”的趋势。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层面,中美双方都面临“脱钩”带来的损失,而目前来看中国的损失可能更大。


在“技术危机感”蔓延于美国政界及美国严格实行对华技术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中方应以开放的学术交流机制、持续的研发投入、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扎实的人才体系建设、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坚定的自主创新决心,力争稳住优势领域,保持落后领域的差距不被进一步拉大并尽可能缩小,在竞争激烈的新兴领域积极争夺优势地位。这可以成为当前中国应对“科技战”的一种战略思路。


编辑:崔志楠  审核:王缉思

地址:北京 北京大学北阁

邮编:100871

网址:www.iiss.pku.edu.cn

电话:+86-10-62756376

传真:+86-10-62753063

邮件地址:iiss@pku.edu.cn


原文网址:http://www.iiss.pku.edu.cn/research/bulletin/4746.html


================================


必须说,很清醒、全面的分析,值得细读。


缺点是:假定美国的发展势头在脱钩后能保持。航天和军航方面,中国已经脱钩并且自由了;民航方面还要10年。人工智能方面大体并跑。ICT基础技术是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但必须考虑到美国后续发展受到失血的影响。现在对中国的影响更大没错,但只要中国没有被打趴下,形成自主生态,美国生态的就要成为无源之水了。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2-10 07:34:38 UTC
更新日期: 2021-12-10 07:34:3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4)

标题 :
美国收水,中国放水
类别 :
经济
内容 :

美国终于顶不住了,要收水了。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美国就一直在金融大放水。由于危机的深重,美联储基本上弹药打光,利率接近零。还在耶伦时代,美联储战战兢兢地有所收水,但每一次悸动都引来一波飓风。特朗普强烈反对美联储的任何收水,鲍威尔没有闻鸡起舞,但新冠疫情一来,还是一次性把弹药打光。与此同时,美国国债跳上了新台阶。


美国通胀也跳上了新台阶。一年前,通胀已经开始露出苗头了,但鲍威尔顶住加息压力,否决了美联储传统的“逢2升息”的规矩,把“动态触2”的升息条件改为“平均过2”,不过没有说明平均是多长时间窗口的移动平均。既然有这样的灵活性,只要看上去还能坚持住,还有动态过2的通胀率回跌的可能,就可以说平均还是不过2,因为按趋势,时间窗口再延长一点,平均又可望跌落到2以下了。


美国12个月通胀率


但现在这个文字游戏也玩不下去了。美国的12个月通胀率(同比CPI增长率)已经6.2%了,为1990年11月以来最高位。这轮通胀也是全面的,尤其是能源领域,汽油达到49.6%,住房达到3.5%,食品5.3%,汽车9.8%,二手车26.4%,交通4.5%,衣服4.3%,药品1.7%。而且通胀居高不下的趋势很顽固,仅9月到10月,又是0.9%的CPI环比增长。


在耶伦时代,美联储渴望通胀率涨到2%,好升息。通胀率是个微妙的事情。过高当然不好,货币的购买力贬值,消费能力随时间萎缩,但这也迫使人们适度扩大消费,别存钱。过低更不好,通缩的时候,消费者持币观望,消费萎缩,经济可能进入死亡螺旋。


在2008年大放水后,美国经济迟迟活不过来。市面上流动的钱很多,普通消费者得益较少,实质性经济的恢复缓慢,所以通胀率低迷。这是“用钱赚钱”的天堂时刻,借贷的成本很低,投机的门槛很低,其结果是美国的经济泡沫化跳上了新的高度,结构性经济困境加深了。


适当提高利率可以抑制泡沫化,更是为美联储攒一点弹药,未雨绸缪。下一轮经济危机不是会不会来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来的问题。但这也是抑制经济增长的,所以耶伦不敢轻举妄动,最后“把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了。


现在的问题反过来了。通胀率结结实实地升上去了,利率依然接近于零,经济泡沫化的问题没变,但实质性经济增长依然无望。已经注入美国经济的大量超发货币造成流动性泛滥,拜登重建美国的BBB计划新增的3.5万亿投资在见效前还将继续增加流动性的增加。继续听人通胀持续下去,美国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都将实质性下降,这是要影响基本社会稳定的。


鲍威尔已经用上了“通胀压力不再是过渡性的”这样的说法,明确发信号:只有升息了。这将能立竿见影地抑制房地产、汽车和投资市场,但对于食品、衣服、交通等一般消费的作用就比较间接,对能源价格的抑制更加间接。


能源价格为什么能居高不下是一个谜。页岩油气的最大缺点是生产成本较高,但最大优点是启动和增长容易。然而,容易也只是相对的,如果大量公司退出行业,就更没有容易一说了。前几年油价低迷,把一大批坚持不到油价回升那一天的公司逼出了市场。谷贱伤农,油贱也是要伤石油公司的,尤其是页岩油气行业里的中小公司。一直有说法前几年中东和俄罗斯顶着低油价也不肯减产,一方面有贱卖也比没有收入强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把美国页岩油气挤出主流市场的因素。如果真是这样,这是战后油气行业头一次美国被别人摆了一道。世道真是变了。


但现实是,美国对油价已经失控了。OPEC不理美国增产的呼吁,美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也不顶用,因为这只能顶一时,根本长不了。实际上,这好比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各受害国央行用外汇储备硬顶金融大鳄一样,底牌被人一眼就看穿了。欧洲和日本对美国的呼吁响应了,但行动不积极。中国根本就是口头上“考虑考虑”,实际上按兵不动,一滴战略石油储备都没有释放,尽管此前中国已经释放过一些,一直国内油价飙升的问题。现在不同了,“没心情”响应美国呼吁,美国要是能把油价压下来,中国搭便车收益,要是不能,反正中国的境遇不是最差的,天塌下来有美国顶着。


中国也对国际市场原料和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制造成本上涨该方针了,不再努力在国内吸收,维持出口,而是把涨价转嫁到下游,也就是欧美的消费者。中国不怕出口受到挤压,海运和需求都使得中国制造供不应求,而且这趋势还要维持比预料更长的时间,何苦自己都担着?


疫情是一匹大黑马。现在回过头来看,说疫情是中国的阴谋恐怕都有人信,否则为什么中国能独善其身呢?当然,这不是阴谋,中国是第一个受害者,但中国的抗疫比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成功,而且成功得多。很多受到诟病得措施现在在实践中都证明是最可靠、最有效得,最后的代价反而比各种“聪明”的办法低得多。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也没有大放水,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更是使得中国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的经济增长继续大幅度领先所有主要经济体。这使得中国央行有足够的弹药,应对美国的潮汐式金融操纵。


如果说美国例外,潮汐式金融操纵还真是美国的特权。如果是在过去,美联储放水,美元流向海外,换回代表真实价值的货物,并不造成美国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加息,各国游资被吸引回美国,先前大放水流向世界各地的流动性在世界各地“镀金”后,从白开水变成营养水了,回流到美国不仅不引起通胀,还把财富从世界各地带回美国。美国的印钞权使得印钞不导致直接的通胀危险,通胀最后姗姗来迟的时候,又可以通过加息、流动性回流而从世界各地收割一把。这样的潮汐式金融操纵成为美国几次化险为夷的法宝。


但现在不一样了:中国!


中国经济底数大,发展快,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在美联储加息的时候,中国没有降息,但人民币账户降准,立刻释放了各银行的12000亿人民币的流动性,外汇账户升准,避免外汇大量流失。一进一出,不仅锁定在中国的外汇,还大量吸引在犹豫不定中是否要回流美国的国际游资。


美联储再升息,基准利率依然低于中国。在通胀压力下,美国的长期经济前景并不明朗。中国还有经济发展强劲和降准助推得加成。中国有望把原来回流美国的国际游资吸引走很多。


这样的反循环操作不是新伎俩,投资者的抄底就是反循环操作,制造业也有在循环底部大举投资的做法。但反循环操作是要有本钱的。循环之所以是循环,就是因为高潮的时候大家都有钱,现在不跟风赚钱,低潮的时候就没钱可赚了,必须赶紧贴膘。低潮的时候大家手头都紧,看到机会也有心无力,或者根本贷不出钱。但有钱就不一样了,高潮的时候照常贴膘,但低潮的时候还有现金可以抄底,这就是双赢了。


中国的反循环操作还体现在“天晴的时候修屋顶”。在经济强势增长的时候,“莫名其妙”收紧房地产的三条红线,过度杠杆化的恒大到现在还没有走出危机,但房地产经济的水份被扎扎实实地挤出来了,而且这条渠道的入口建立了大坝,不准水往那里流。互联网经济的笼头收紧了,避免野蛮生长和“大到不能倒”,这里也建立了大坝。补课经济和游戏经济要小得多,也更多涉及社会公正和风气,但依然是不管不行的行业。


这些重手措施在出台的时候,不乏质疑和忧虑,也确实造成短期的经济增长减速。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这些措施对长期经济健康的影响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来。现在美联储加息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浪来了,反而能提前看到这些措施的及时性了。


美国对北京冬奥搞外交抵制,中国明言将有后果。美国需要中国合作的地方远不止气候、抗疫、军备竞赛,最重要的其实是经贸。特朗普时代的第一阶段协议在12月底就要到期了,还没有任何迹象协议会延展,或者中美将谈判新的协议。


第一阶段规定中国将要购买2000亿美元的额外美国产品,由于疫情,中国无法兑现,这属于“不可抗拒外力”。美国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都是一样。中国会增加购买中国需要的产品,如大豆、液化气,美国休想强迫中国购买中国现在不需要的产品,包括波音客机。


第一阶段也规定美国不对部分中国出口征收额外关税。但两年下来,事实很清楚,关税负担绝大部分落到美国消费者,美国爱收不收。耶伦一再放风,降低关税有利于抑制通胀,做不做就是美国自己的事了。降低很好,美中都收益;不降低也很好,美国自己担着助长通胀和抑制消费的负担,中国出口反而还在增加。


美国收水,中国放水,凸显各国央行留有弹药的重要性,和“晴天修屋顶”的重要性。美联储的弹药在疫期已经一次性打光了,晴天的时候不修屋顶,现在到处漏水只能扛着,只能被形势推着走。不过美国这二十年真晴天的时候还真不多,但多云的时候也可以修屋顶啊。美国倒好,总想着到世界什么地方去,打出一片晴天,就是不肯收收心,修修屋顶。


这次加息真不是美联储有意收割,而是不得已。但中国的反循环操作是有意为之,为什么不呢?即使不考虑经贸武器化的问题,在商言商,有钱人反循环操作,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悄悄说一句:都在骂犹太人奸商,反循环操作真是犹太商人常用的伎俩。这是合法敛财哦,何奸之有?


这次会不会美国承担放水的通胀风险,但中国坐收美元流经各国吸金之利?如果玩成了,这是比什么高超音速导弹、航母、轰-20都厉害的武器。比中微电子EUV和中芯国际5nm还厉害。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2-06 02:33:52 UTC
更新日期: 2021-12-06 02:33:5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3)

标题 :
美国想回来,但不知道回到哪里来
类别 :
经济
内容 :

拜登一上台,就高唱:“美国回来了”。盟国也是一片欢欣:欢迎回来。拜登政府的第一年差不多要过去了,现在谁都在犯糊涂:美国回来了吗?这是在回到哪里?


美国也一样迷糊:我们这是要回到哪里?


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必然的异数”,因为美国的路越走越窄了,越来越觉得老路走不下去了,只有在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方向上试试了,结果试出更多的问题来。原因不复杂:另辟蹊径是对的,但特朗普这种跟着感觉走的业余路数是肯定要出乱子的。以前觉得不可思议,不是因为没人想到过,而是左思右想,实在是走不得。凭着感觉硬闯只是验证了以前的想法而已。


拜登说:“美国回来了”,其实他也没有想好到底是回到哪里。都说中美关系回不到以前了,其实美国也回不到以前了。眼下就有两个两个互相矛盾的问题:美国的全电车优惠vs民主国家供应链。


美国的崛起离不开汽车,美国的重建也离不开汽车,只是这一次要以电动车为重点了。拜登新签署的《重建美国法案》里,到2026年为止,电动车的税收返还可高达7500美元,但必须是美国制造的,如果是工会化的美国汽车厂制造的,还有4500美元的额外返还,加起来有12000美元。这引起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强烈反对。


汽车工业不仅是美国制造业的支柱,也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支柱。除了轻化工业,北美制造业只有汽车、飞机、电子了,其中汽车涉及的范围最大,从业人员最多,上游有钢铁、塑料、机械装备、炼油,下游有销售、修理、加油站、保险。


美国和加拿大的工业一体化也是从汽车开始的,底特律和温莎一河之隔,五大湖、圣劳伦斯河成为天然的水运通道,把美国和加拿大的汽车工业连在一起,两边的工厂运作都是全面对接打通的,连美加汽车工人工会都是一体的。安大略、魁北克成为加拿大制造业最发达地区,靠的就是与美国高度一体化的汽车制造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之前,美加已经有《汽车协定》(Auto Pact)几十年了。


现在是汽车工业转型的关键时刻,内燃机汽车正在向全电汽车转型,加拿大也在紧锣密鼓地努力跟上时代。在这个当口,要是美国把加拿大制造的全电汽车排挤出去,这对加拿大的经济和就业是致命打击,难怪小土豆急了。


墨西哥也急了。NAFTA之后,墨西哥承接了大量美国汽车制造,大众索性直接在墨西哥落地,根本没进美国。如果说美国汽车制造向加拿大延伸是相似的文化、工业发展程度和共享的水运便利促成的,向墨西哥转移就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决定的。但墨西哥的劳动法规比美国松得多,工会力量不强,墨西哥制造的质量也确实有点问题,一直是美国汽车工会敲打的重点对象。


但工会在美国国内也是个问题,只有通用、福特、斯特兰迪斯(原克莱斯勒)是工会化的,丰田、本田、奔驰、宝马和特斯拉并不是工会化的,所以拜登的新法律也受到丰田、特斯拉的强烈反对,本田、奔驰、宝马暂时还保持低调。


美国的工会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历史上,工会为工人争取权益,要求提高工资,要求改善工作条件,要求加强安全保护,要求提高福利,这些都有积极作用。工会还提供互助,为病老成员提供补助,为成员子女的教育提供补助,统一行业的就业准入标准。


但工会的特点也要求垄断。如果工会决定以罢工形式施压,而一个工厂里只有一半是工会成员,另一半非工会成员不参加,那这样的罢工就注定要流产。所以工会一方面大力争取所有人参加工会,另一方面也受到《工会法》保护,可以规定工会化工厂的所有工人都必须参加工会。工会是北美唯一可以合法垄断的组织。


工会也是分行业的。金工有金工工会,电工有电工工会,水管工也有水管工工会。一旦工会化,工厂里所有工人(小时制或者计件制工资)都必须参加各自的工会,所有在工会岗位工作的人员也都必须是工会成员。在招工时,工会成员优先;在辞退时,工会有权参与决定谁走谁留,一般是老成员留下,新成员出去。过失开除时,则需要得到工会的同意。


工会分行业的结果是,电工只能干电工的活,机修工只能干机修工的活,操作工只能干操作工的活。这样,在有些显然可以一个人轻松干完的活就必须三个人来干,否则就是侵犯其他工会的权益,这是有大麻烦的,和环保、安全、财务违规同级的大麻烦。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汽车工会的势力非常大,动辄罢工,逼迫提高工资。这使得汽车公司更加坚定信念,把产能转移到墨西哥去。于是工会进一步罢工,不许产能转移,汽车公司索性整个工厂一起关闭,产能整体转移,形成恶性循环。汽车公司不能因为罢工解雇个别工人,但因为经营不下去而关闭整个工厂还是可以的。


几轮下来,剩下的工厂里,工会工人最高可以拿到每小时36美元的工薪,尽管已经年老体衰,玩不转新型数控生产线,只是在车间搞点清洁什么的。生产线主力的年轻人反而只有一半到2/3这么多。在90年代,安大略实际上已经脱离生产第一线的汽车老工人的收入可以比新入职的工科助理教授高30%,外加各种工会福利。这是持续不下去的。


工会福利太离谱,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救援的条件之一就是工会改革。工会最后同意,现有的高福利进入“日落过程”,老人退休完毕后,新人实行新规则,最高工薪大幅度下降到现行主力收入水平。也就是说,本来生产线主力工人再“熬日子”可以期望更高的收入,现在封顶了。


工会在工人中也不是普遍受到欢迎的。工会是要交会费的,在工会化工厂里,工会成员资格也是强制的。在关系到自己小命而且两针就完事的新冠疫苗问题上,都有那么多人以“个人自由”为名拒绝,要栓一辈子的工会受到的抵制就可想而知了。工会的低效、官僚、裙带主义更是闻名的,有些工会的黑社会化也是公开的秘密。


另外,工会决定全行业、全国罢工的时候,所有地方的成员工会都必须参加,不管本地是否有同样需要罢工才能解决的问题。结果常有“他们有问题,我们又没有问题,为什么要罢工”的情况。罢工毕竟是没有工资的,工会的罢工补贴只能补一点缺。一旦罢工,只有工会能决定什么时候复工,工人是没有权力决定的,要通过组织程序改变工会决定,那就不知道是猴年马月的事了。


在北美,组织工会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如果工厂里有人要兜售组织工会,资方可以反兜售,但绝对不能用调职、降薪、开除等来干涉,那是违法的。但要是工会没有拉起来,资方要找茬开人,这就听任宰割了。所以号召组织工会通常是摊牌时刻,不成功便成仁。


另外,资方也学乖了。现在不是狄更斯时代了,善待工人是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经,人才的重要性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高,大部分岗位都不是街上拉个人来就能干了。北美制造业里已经很少传统蓝领了,生产线上技术工人为主,大多是受过职校教育的,大公司更是主招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有熟人担保。这倒不完全是关系和后门,熟人担保是把自己在公司的前程做抵押的,乱担保是要把自己赔进去的,没有多少人赔得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工厂资方经常和工人积极沟通,形成“没有工会的工会环境”,在待遇、福利上向工会化工厂看齐,但避免了强制性罢工,也因为减少了工会问题而提高了效率。公司盈利最终下溢到员工,把公司作死了,自己也是也丢饭碗的。


因此,在90年代后,工会力量越来越不行了。日本、德国和特斯拉在美国开设的汽车厂都是非工会的,但美国大三还是,哪怕新厂也自动工会化。一般来说,非工会化汽车厂的效率、盈利和工作氛围都比工会化的要好。


另有公司则坚决抵制工会化,任何有工会苗头的地方,不惜关厂、关店,也要掐灭工会苗头,沃尔玛就是这样死顶的典型。反过来,美国大三这样全工会化的公司,不能一面在国内关工会化工厂,一面新建非工会化工厂,这是要踩法律地雷的,还是核地雷。


工会依然是强大的政治力量,更是民主党的主要政治支持。拜登和民主党都太需要抓住所有能抓住的政治支持了。拜登的新法案明显是在讨好工会,但也引起了非工会的丰田、特斯拉的反弹,本田、宝马、奔驰只是还没有弹起来而已。


拜登的新法案似乎一箭双雕,既讨好工会,也扶持“纯美国”的通用、福特、斯特兰迪斯,但政策的有效性在于效果,而不是一时的选票。通用、福特、斯特兰迪斯的全电车型、产能是不是能担重任,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但三家的历年表现使人很不看好,划地为牢、保护工会化也没有了过去40年“美产日车”的竞争压力,使得质量、价格、服务都可能滑回到“过去的坏时光”。


最大的问题则在于彻底践踏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利益,以及日本、德国的利益,在美国最需要盟国的时候,捅了盟国心窝子一刀。这一刀比特朗普的钢铝税还狠。


同时,全电要电池,宁德和比亚迪可能由于政治原因而难以打入,但LG、松下可能必须工会化,这未必符合公司利益。整个供应链都有同样的问题。


在重建美国和再工业化过程里,工会是绕不过去的关卡。不仅汽车工业有工会问题,芯片工业也一样。曾经有一个时候,美国市场主导世界,美国出口碾压世界,美国工会可以对美国公司“关门打狗”。但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在,工会的逆全球化只能损害美国的竞争力,打狗狠了,狗不是跑了,就是死了,而外国的虎则在摇摇欲坠的围栏外到处扑食。


美国政府帮着工会一起“关门打狗”的话,还活着的狗,尤其是还在美国之外的狗,不跑还等什么?逆全球化的美国还是美国吗?


回来首先需要看清楚回到哪里,然后是找到路,然后是脚下要稳,这才回得来。拜登真能把美国领回来吗?看来不行。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2-05 05:25:29 UTC
更新日期: 2021-12-05 05:25:2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2)

标题 :
外交部中英文发布《美国民主情况》报告:美国民主的异化及三重弊害
类别 :
政治
内容 :

12月9日、10日,以民主“教师爷”自居的美国政府,将纠集110个国家与地区在华盛顿举办所谓全球“民主峰会”(Summit for Democracy),被认为是明显针对中国和俄罗斯。

中国外交部网站今天(5日)发布《美国民主情况》报告直接“开火”指出,美国的民主制度逐渐异化和蜕变,已经越来越背离民主制度的内核和制度设计的初衷。

报告通过列举事实、数字和各国相关机构、人士及专家观点,梳理美国民主制度的弊端,分析美国国内民主实践的乱象和对外输出民主的危害,以期美国完善自身民主制度和实践,对外改弦易辙。

观察者网注意到,外交部同步发布了报告的英文版《The State of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此前,在北京举办的“中外学者谈民主”高端对话会上,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民主国家,个别国家以“民主领袖”自居,召集什么“民主峰会”,人为把世界各国分成三六九等,贴上“民主”和“非民主”标签,对各国民主制度说三道四,指手画脚,这是假民主之名、行反民主之实,对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没有任何好处,对世界发展也不会有任何裨益。

《美国民主情况》报告全文:

序言

一、何为民主

二、美国民主的异化及三重弊害

(一)制度痼疾积重难返

1、美式民主沦为“金钱政治”

2、名为“一人一票”,实为“少数精英统治”

3、权力制衡变成“否决政治”

4、选举规则缺陷损害公平正义

5、民主制度失灵引发信任危机

(二)民主实践乱象丛生

1、国会暴乱震惊全球

2、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3、疫情失控酿成惨剧

4、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5、“言论自由”名不副实

(三)输出所谓民主产生恶果

1、“颜色革命”危害地区和国家稳定

2、强推所谓民主造成人道悲剧

3、滥用制裁破坏国际规则

4、“民主灯塔”招致全球批评

结束语

序言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用单一的标尺衡量世界丰富多彩的政治制度,用单调的眼光审视人类五彩缤纷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主决定。

美国民主制度是美国一国实践的结果,具有独特性,不具普遍性,更远非尽善尽美。但长期以来,美国无视自身民主制度的结构性缺陷与国内民主实践的不足,自诩为“民主样板”,频频打着民主的旗号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发动对外战争,引发地区动荡和人道主义灾难。

本报告旨在通过列举事实和专家观点,梳理美国民主制度的弊端,分析美国国内民主实践的乱象和对外输出民主的危害,希望美国完善自身民主制度和实践,对外改弦易辙。这既有利于美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人民。如果没有哪个国家试图垄断民主标准,没有哪个国家试图把本国政治制度强加于人,没有哪个国家试图把民主当作工具打压别国,各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个世界会更美好。

一、何为民主

民主一词源自古希腊语,本意是“人民统治”、“主权在民”。作为一种政体形式,民主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涵盖了从古代雅典公民直接民主政府到现代代议制政府等多种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果。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宣传品,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做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

一个行之有效的民主制度不仅要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要有完整的参与实践,能够做到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相统一。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只有竞选时聆听天花乱坠的口号、竞选后就毫无发言权,只有拉票时受宠、选举后就被冷落,这样的民主绝不是真正的民主。

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是由外部少数人来指手画脚。

世界上没有哪一套民主制度是完美的,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民主进程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性和民族性,都有自身独特价值。国际社会应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基础上就民主问题进行交流对话,共同为全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美国民主的异化及三重弊害

历史上,美国民主的发展有其进步性,政党制、代议制、一人一票、三权分立等是对欧洲封建专制的否定和革新。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在其《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也对此予以积极评价。《独立宣言》、“权利法案”、废奴运动、民权运动、平权运动等成为了美国民主进程中的亮点。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原则更是脍炙人口。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民主制度逐渐异化和蜕变,已经越来越背离民主制度的内核和制度设计的初衷。金钱政治、身份政治、政党对立、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种族矛盾、贫富分化等问题愈演愈烈,民主制度的功能出现衰退。

美国还以民主为名频频干涉他国内政,引发地区国家政局动荡和民不聊生,破坏世界和平稳定和各国社会安定。美国和世界上的许多人都在问,美国还是一个“民主国家”吗?世界需要对美国的民主情况作深入检视,美国自己也需要好好反躬自省。

(一)制度痼疾积重难返

美国一贯以“山巅之城”、“民主灯塔”自称,标榜其自诞生之初就设计了一套为保障民主自由而生的政治体制。然而,民主这一理念同今天的美国已经貌合神离。从金钱政治到精英统治,从政治极化到制度失灵,美式民主已身染沉疴。

1、美式民主沦为“金钱政治”

美式民主是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富人游戏”,与人民民主有着本质区别。

100多年前,美国俄亥俄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马克·汉纳这样形容美国政治:“在政界,有两样东西很重要,第一是金钱,第二个我就不记得了。”100多年后再看,金钱依旧是美国政治的“硬通货”,而且作用更无可替代。以2020年美国总统和国会选举为例,此次选举总支出高达140亿美元,是2016年的2倍和2008年的3倍,被称为“史上最烧钱的大选”。其中,总统选举花费再创历史纪录,达到66亿美元;国会选举花销超过70亿美元。

美国民众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金钱政治贯穿美国选举、立法、施政的所有环节,实际上限制了民众的参政权利,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已经转变为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只有口袋里有足够多资本的人才能享受宪法规定的民主权利。金钱政治越来越成为美国社会难以根除的一颗“毒瘤”,成为美国民主的莫大讽刺。

一位美国联邦参议员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人认为美国国会控制着华尔街,然而真相是华尔街控制着美国国会”。据统计,91%的美国国会选举都是由获得最多资金支持的候选人赢得,而大企业、少数富人以及利益集团出手更加阔绰,成为选举资金的主要来源。这些所谓“民意代表”成功当选后,往往为其背后的金主服务,化身既得利益的代言人,而不是为普通民众发声。

2011年10月5日,“占领华尔街”运动示威者在纽约举行游行抗议。(图自盖蒂图片社)

2020年3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莱克出版《系统:谁操纵它,我们如何修复它》一书。该书认为,过去40多年,美国的政治系统被极少一部分人操控。政治献金几乎被视为“合法的贿赂”,让富人拥有了更强大的政治影响力。2018年中期选举中,巨额政治献金占到了竞选资金的40%以上,这些巨额资金主要来自占美国总人口0.01%的富豪。金钱政治和游说团体正在扭曲美国普通民众发声的渠道,绝大多数人表达真实意愿的声音都被少数利益集团盖过了。这些寡头又用手中的权力来充实自己的财富,而普通民众的利益则被抛诸脑后。

2020年9月23日,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马修·史蒂芬森在接受“今日哈佛法律”采访时表示,美国在廉政方面绝不是世界领袖,游说、政治献金等做法在其他国家被认为是腐败,但在美国不仅被允许,还受宪法法律保护。

2、名为“一人一票”,实为“少数精英统治”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由精英阶层主导的国家,“多元政治”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精英们把持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地位,操控国家机器,制定规章制度,把握舆论风向,主导商业公司,行使各种特权,等等。特别是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民主、共和两党轮流“坐庄”分享国家权力,多党制名存实亡。普通选民把选票投给第三党或独立候选人等于浪费投票机会,只能在两党推出的候选人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在“驴象之争”背景下,两党始终将大众政治参与限定在狭小范围。对于普通选民而言,选举时召之即来,选举后挥之即去,大多数人都只是选举游戏的“群众演员”,“民治”在美国政治实践中很难有所体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评论家与社会活动家诺姆·乔姆斯基指出,美国是“真实存在的资本主义民主”,美国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与他们的财富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约70%的美国人对政策制定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在收入水平、财富等方面处于劣势,相当于被剥夺了参政权利。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教授贾拉拉贾在《大西洋月刊》发表文章表示,美国目前的民主只是形式上的民主,而不是实质民主。总统选举的全国范围初选完全受富人、名人、媒体和利益集团的操纵,民众投票支持的总统参选人往往不真正代表民意。

3、权力制衡变成“否决政治”

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其专著《政治秩序与政治衰退》中指出,美国存在根深蒂固的政治瘫痪现象,美国的政治体制中有太多的制衡,以致集体行动的成本大大增加,有时甚至寸步难行。这是一种可被称为“否决制”的体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否决制”变成了通往政治僵局的“灵丹妙药”。

美国民主程序分散、冗长,存在大量否决点,个别否决行为即可影响体系行动,所谓“相互制衡蕴涵纠偏能力”的预设在实际操作中日益走样。美国政治极化加剧,两党诉求大相径庭,共识不断压缩,甚至出现“最自由的共和党人也比最保守的民主党人大大右倾”的极端状况,对立制约已成家常便饭,“否决政治”成为政治生态,“我办不成事也不能让你办成”蔚然成风。

华盛顿的政客关注的是保住党派利益,国家发展的宏图伟略早已抛诸脑后。否决对手会加强自身阵营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的加强又迅速巩固自身阵营支持力量,美国两党痴迷于“否决”,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其结果必然是政府效能被弱化、公正法治被践踏、发展进步被迟滞、社会分裂被放大。当今美国,“我是美国人”正渐次被“我是共和党人”“我是民主党人”所替代,“身份政治”“部落政治”向美社会各层面恶性传导加剧“否决政治”。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由于美国国会迟迟未能通过特朗普政府的拨款法案,多个美国政府部门被迫关门。(图为旧金山金门大桥的堡垒岬堡景点,来源Wikipedia)

2021年10月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对美国、德国、韩国等17个发达经济体所做调查结果显示,美国被视为政治极化最严重国家,90%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不同党派的支持者之间存在严重分歧,近六成美国受访者认为民众不仅在政策领域意见相左,在基本事实方面也难以达成共识。

韩国庆熙大学政治学教授徐正健指出,美国政治两极化愈演愈烈,依靠选举推进改革的民主主义自净程序无法正常运行。美国国会参议院陷入“冗长辩论”议事程序陷阱,不能发挥立法应对社会变化的代议机构作用。

4、选举规则缺陷损害公平正义

美国总统选举遵循古老的选举人团制度,总统和副总统并非由选民直接选出,而是由选举人团投票决定。美国现有选举人票538张,赢得超过一半选举人票(270张)的候选人即当选总统。这种选举制度弊端十分明显:一是当选总统可能无法赢得多数普选票,代表性不足;二是具体选举规则由各州自行决定,易发生乱象;三是“赢者通吃”制度加剧各州地位不平等、各党地位不平等,造成巨大选票浪费并抑制投票率,深蓝州、深红州选民往往遭忽视,摇摆州获得相对非对称重要性,成为两党竞相拉拢的对象。

美国历史上出现过5次赢得了全国普选票却输掉总统选举的情况。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大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获得6298万多张普选票,得票率45.9%。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获得6585万多张普选票,得票率48%。特朗普虽然输掉普选票,但赢得304张选举人票,希拉里仅获得227张选举人票,特朗普以选举人票数优势当选总统。

美国民众公认的选举制度另一大弊病是“杰利蝾螈”。1812年,马萨诸塞州州长杰利为谋求本党利益,签署法案将州内一个选区划成类似蝾螈的极不规则形状。这种做法后被称为“杰利蝾螈”,即指通过不公平的选区划分,帮助本党赢得尽可能多的议席,巩固优势地位。美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然后按“各选区人口大致相等”原则并结合人口变化情况重新划分选区。美国宪法将划分选区的权力赋予各州立法机构,为州议会多数党“杰利蝾螈”提供操作空间。“杰利蝾螈”主要靠两种操作,一是“集中”,即尽可能将反对党选民集中划入少数特定选区,牺牲这些选区以换取其他选区绝对安全;二是“打散”,即将反对党选民相对集中的地区拆分划入周边不同选区,从而稀释反对党选票。

马里兰州第三国会选区(绿色区域),一个为集中民主党选票而划出的典型“杰利蝾螈”。

民主党主政的俄勒冈州于2021年9月27日在全美率先完成选区重新划分,民主党牢牢控制的选区由原来的2个增至4个,“摇摆选区”由2个减至1个,这意味着该党可凭借57%的实际选民占比,控制该州83%的国会选区。反之,共和党控制的得克萨斯州于今年10月25日确定新的选区划分,牢牢控制的选区由原来的22个增至24个,“摇摆选区”由原来的6个减为1个,共和党可凭借52.1%的实际选民占比,占据该州65%的国会众议院席位。

2021年8月YouGov舆观调查网民调显示,仅16%选民认为本州能够公平划分选区,44%认为不能,其余40%表示不确定。随着美政治极化加剧,两党均竭力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杰利蝾螈”成为不二选择。

民主党的“超级代表”制度也阻碍选举公平。“超级代表”由民主党主要领袖、全国委员会成员、参议院和众议院所有民主党议员、民主党现任州长组成,提前“内定”产生,其投票意向完全根据个人喜好和党内高层意志,无法反映民意。《国会山报》政治专家马克·普洛特金撰文表示,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党内初选中的“超级代表”制度既不公正也非民主。这样的“精英做法”应该立即被废除。

5、民主制度失灵引发信任危机

美式民主如同好莱坞刻意布置的场景,展现的都是精心打造的人设,台前大喊人民、背后大搞交易,党同伐异、金钱政治、否决政治根本不能带来民众所希望的高质量治理。美国民众对美国政治愈发反感,对美式民主愈发消极。

2020年10月,美国盖洛普民调公司调查显示,对总统选举非常有信心的美国受访者比例仅有19%,创下自2004年以来该调查的最低纪录。11月,《华尔街日报》网站指出,在2020年大选中,人们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下降到20年来最低点。

根据美联社—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只有16%的美国人表示民主运作良好或非常好,45%的美国人认为民主运作不正常,而另外38%的美国人认为民主运作得不太良好。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仅有20%的美国人一直或多数时候都信任联邦政府。

2021年5月,布鲁金斯学会网站撰文指出,在2020年大选结束后,美国全部50个州认证选举结果,但仍有77%的共和党选民以选票欺诈为由质疑拜登当选总统的合法性。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第一次。9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民调显示,56%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民主“正在遭受攻击”,52%认为选举没有或很少反映民意,51%认为未来几年美国官员可能因本党败选而推翻选举结果。

2021年,皮尤对16个发达经济体的1.6万人和2500名美国人的调查结果显示,57%的国际受访者和72%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已经不是可供他国效仿的“民主典范”。

(二)民主实践乱象丛生

美国民主的异化不仅表现在制度设计等结构性层面,更体现在其实践中。美国不是民主的优等生,更遑论“民主典范”。国会山的枪声与闹剧彻底揭开美式民主的华丽外衣。黑人弗洛伊德之死揭露了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系统性种族歧视,激起全美乃至全世界此起彼伏的抗议浪潮。新冠疫情持续失控,是否戴口罩、打疫苗成为社会分裂和对立的新导火索。经济发展红利分配不均,普通民众收入长期停滞。美式民主难以有效维护公序良俗,无法充分提供公共福祉。

1、国会暴乱震惊全球

2021年1月6日下午,数千名美国民众聚集在华盛顿国会山并强行闯入国会大厦,以阻止美国国会联席会议确认美国新当选总统。事件导致美总统权力过渡进程中断并造成5人死亡,140多人受伤。此次事件是自1814年白宫遭英军纵火焚烧以来华盛顿最严重的暴力事件,200余年来国会大厦首次被占领。美国国会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将这一事件称为“失败的叛乱”。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学者惊呼,美国不像许多美国人想的那样与众不同,国会暴乱事件应给“美国例外论”和“山巅之城”的说法画上句号。

冲闯国会事件动摇了美式民主制度三大基石。一是所谓“民主”并不民主。美国一些政客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其支持者暴力冲闯国会大厦,重挫美国民主“公信力”。二是所谓“自由”并不自由。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冻结美国一些政客的个人账号,宣布其“社交性死亡”,戳破美“言论自由”的假象。三是所谓“法治”并不法治。美执法部门对待“黑人的命也是命”示威抗议和冲闯国会事件态度一严一宽,不同执法尺度再次暴露美“法治”的双标本性。

冲闯国会事件震惊了国际社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英国首相约翰逊发推特表示,美国国会发生的事件非常可耻。法国总统马克龙讲话称,在世界最古老民主国家之一的美国,“一人一票”的普世价值正遭受重创。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表示,这动摇了美国民主的基础。印尼前总统苏西洛发推特表示,美国政治闹剧值得深思,没有完美的民主制度,民主实践更不完美。

2、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种族主义问题是美国民主无法磨灭的耻辱烙印。美国的开国元勋一边说着“人人生而平等”,一边却在1789年施行的宪法中保留了蓄奴制度。时至今日,美国虽然表面上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但白人至上主义甚嚣尘上,对黑人等少数族裔的歧视依然系统性存在。

美国的种族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复发”。2020年5月25日,明尼苏达州警察暴力执法导致黑人弗洛伊德不治身亡。弗洛伊德死前“我无法呼吸”的绝望哀求点燃了汹涌民愤,全美50个州上百个城市随后爆发游行示威,为弗洛伊德伸张正义,抗议种族歧视问题。直到事件发生百余天后,有关游行仍在持续。

2021年5月25日,美国纽约民众走上街头参加悼念弗洛伊德的集会。(视觉中国)

弗洛伊德的遭遇只是美国黑人百年来悲惨境遇的缩影。正如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舒尔曼所说,美国始终处于一场种族主义的大流行病中,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至今并未实现。印度主流媒体《印度快报》发表社论称,美国的种族主义颠覆了美民主制度。

2021年2月,斯坦福大学新闻网发表文章检视美各领域系统性种族歧视:在教育领域,有色人种儿童在学校受到更为密切的监视;在司法领域,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更容易成为被针对的目标;在经济和就业领域,从应聘职位到获取贷款,黑人等其他少数族裔群体在职场和整体经济环境中受到歧视。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报告显示,1980年至2018年间,美国约有30800人因警察暴力死亡,这一数字比官方公布的人数多出约17100人,其中非洲裔因警察暴力死亡的可能性是白人的3.5倍。

美各地爆发的愤怒不只来自黑人,已跨越种族界限。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网站刊文指出,美国犹太人对白人至上主义团体驱动的右翼反犹主义和暴力行为感到担忧。美国犹太人委员会年度民调显示,2020年43%的在美犹太人认为其安全感比上一年更低,2017年有41%的人认为反犹主义在美国是一个严重问题,该比率远高于2016年的21%、2015年的21%和2013年的14%。

2017年,白人至上主义者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的集会上打出美利坚邦联与纳粹德国的旗帜。(图自社交媒体)

美国国内对亚裔群体的欺凌也在不断加剧。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亚裔美国人在公共场合遭受羞辱甚至攻击的事件此起彼伏。美国联邦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美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案件数量上升76%。从2020年3月到2021年6月,“停止仇恨亚裔美国人”组织接到了9000多起投诉报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网站一项针对美国亚裔年轻人的调查显示,在过去1年中,四分之一的美国亚裔年轻人成为种族欺凌目标,近一半受访者对自身所处境遇表示悲观,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对自己及家人所处的境遇表示恐惧。

2020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讲话稿中将“冠状病毒”涂改成“中国(人)病毒”,被视为针对亚裔仇恨的“狗哨政治”。(图自盖蒂图片社)

3、疫情失控酿成惨剧

美国号称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医疗资源,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却一片混乱,成为世界上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截至2021年11月底,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美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4800万例,累计死亡逾77万例,两项数据均名列世界第一。今年1月8日,美国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00777例,达到疫情在美暴发以来最高;1月13日,4170名美国人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远超“9·11”恐怖袭击事件丧生人数。11月末,美国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数量超过7万例,新增死亡病例逾700例,美国平均每500人就有1人死于新冠肺炎。截至目前,美国新冠病亡人数已超越1919年大流感病亡人数,也超过美在一战、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死亡人数之和。如果美国能够科学应对,很多人不必付出生命代价。美国流行病学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原负责人威廉·福格认为“这是一场屠杀”。

2020年4月,美国在纽约哈特岛上集中掩埋无人认领的新冠死者遗体。(视频截图)

疫情重创美国经济。美国企业倒闭和失业潮发生速度及规模超乎想象,大量民众长期失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加剧了美国人的焦虑感和无力感。美国预算与政策优先事项中心2021年7月29日的《新冠困境报告》显示,尽管情况比2020年12月有所改善,但2021年上半年美国人生活困难情况依旧十分普遍,仍有2000万成年人所在家庭没有足够食物,1140万成年租房者无法按时交纳房租,面临被赶出租屋的风险。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5日,有未成年人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失去收入来源的比例仍高达22%。美民众消费信心大幅下滑,就业市场复苏放缓。高盛、摩根士丹利、牛津经济研究院等机构纷纷显著下调美经济增长预期。同时,疫情、三轮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等因素叠加导致美港口拥堵和供应短缺,进而推升美通货膨胀率。今年10月,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2%,连续6个月同比上涨幅度达到或超过5%,创2008年来最大涨幅。

疫情在美延宕,症结并非在于美国没有科学,而是不信科学、不用科学。美国一些政客为了选举,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将抗疫问题政治化,一门心思对外“甩锅”推责。美联邦与各州一盘散沙,不仅形不成合力,反而彼此争斗。在这个大背景下,抗疫举措已被严重政治化,疫苗打与不打、口罩戴与不戴都成为了政党、民众争执的焦点,反智主义甚嚣尘上。

法国《世界报》报道指出,新冠疫情危机揭示了美国民主制度的脆弱性。美国把昂贵的医疗卫生体系留给富人,放任贫穷者被剥夺社会保障,使美国这一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因社会不公而变得落伍,这是民主偏差导致无法有效管控疫情的经典案例。斯坦福大学新闻网指出,在医疗卫生领域,新冠疫情对有色人种造成了更严重的影响,凸显了白人和有色人种之间健康水平差距。

4、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美国是贫富分化最严重的西方国家。2021年美国基尼系数升至0.48,几乎是半个世纪以来的新高。美国智库政策研究院报告称,1990年至2021年,美国亿万富翁的总体财富增长了19倍,而同期美国中位数财富只增加了5.37%。这揭示了美国“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残酷现实。

美联储2021年10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美国收入在中间60%的“中产阶级”拥有的财富在国家总财富中占比已经跌至26.6%,创过去30年来新低,而收入前1%的富人却拥有27%的国家财富,超过了“中产阶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伊曼努尔·萨兹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前10%富人人均年收入是后90%人口的9倍多,前1%富人人均年收入是后90%人口的40倍,而前0.1%富人人均年收入是后90%人口的196倍之多。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实施“大水漫灌”政策,在推高股市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美国亿万富翁拥有的总资产增加了1.763万亿美元,涨幅高达59.8%。排名前10%的美国富人持有89%的美国股票,创下历史新高。

美国的贫富分化是由美国政治制度及其政府所代表的资本利益所决定的。从“占领华尔街”运动,到近期的“大猩猩”对视华尔街铜牛事件,美国民众对贫富分化的声讨从未停止,但现状毫无改变。美国治理者放任贫富差距扩大,疫情之下,资本优先、富人先行的社会规则更加横行。

5、“言论自由”名不副实

在美国,媒体被称为与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并立的“第四权力”,记者更是被誉为“无冕之王”。美国媒体虽然标榜独立于政治、为自由和真相服务,但早已服务于金钱和党派政治。

少数传媒集团垄断美国新闻业,成为一手遮天的政治力量。1996年美国颁布了《电信法》,要求联邦政府放松媒体所有权监管,由此掀起史无前例的兼并狂潮,对美国媒体的多样性和独立性造成毁灭性打击。随着美国媒体数量锐减,少数几家公司不断做大,形成垄断巨头。今天的美国,少数几家企业控制90%以上的媒体,年收益甚至超过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这些媒体“巨无霸”一边大肆扩张商业版图,一边将触手伸向美国政坛,通过游说公关和竞选献金左右政治进程。

被垄断的美国媒体成为公民政治权利的“隐形杀手”。美国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授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在《富媒体穷民主》一书中指出,出于追逐利润的本性,媒体公司将民众封锁在娱乐节目的世界中,使民众失去获取多元化信息的渠道、关心公共问题的兴趣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逐渐失声。民主政治文化在媒体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变得极度萎缩,“政治疏离”导致民主成为一种“没有公民”的政治游戏。迈阿密《新先驱报》报道称,在精英和财团控制的媒体诱导下,民众已无法辨别哪些是事实真相,哪些是政治宣传。

美国媒体不再是民主的“守门员”。媒体行业的“左右之争”无形中加深了美国两党之间、精英与平民之间的隔阂与分歧,造成“左的更左”、“右的更右”,并导致极端思想和民粹主义在美国登堂入室。

韩国智库世宗研究所刊文指出,超过80%的美国保守派选民将《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视为虚假消息,对媒体的信任呈偏向性。选民只听信特定媒体,无视国家层面沟通,大喊大叫、消极党争代替了冷静讨论和共识。牛津大学—路透社新闻研究所发布《2021全球数字新闻洞察报告》指出,在对46个国家的92000名新闻消费者调查后发现,美国民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排名垫底,受调查人群中仅有29%的民众信任媒体。

在传统媒体衰落的信息时代,社交媒体一跃成为公众“新宠”,但也免不了复制传统媒体被大资本和利益集团控制的老路。社交媒体公司为了赚取流量,利用算法为用户编织起“信息茧房”,对提供的极端内容不加管控,从而导致使用者日益自我固化,身份政治和民意撕裂更加严重。

2021年10月,前脸书公司员工豪根公布了数万份关于脸书公司内部运作的爆炸性文件。豪根向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透露,脸书公司为了保持用户粘度,不惜牺牲公众利益而攫取利润。脸书平台是社会极端分子的主要阵地,充斥着仇恨言论、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而只有3%至5%的仇恨以及约0.6%的暴力和煽动性言论得到管控。

(三)输出所谓民主产生恶果

美国政府不顾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强加于人,推行“民主改造”,策划“颜色革命”,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甚至颠覆他国政权,造成灾难性后果。美国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其他国家、“输出民主”的行为本身就不民主,从根本上违背了民主的核心价值理念。美式民主嫁接之地,不但没有产生“化学反应”,反而引发“水土不服”,导致许多地区和国家深陷动荡、冲突和战争泥潭。

1、“颜色革命”危害地区和国家稳定

美国惯于打着所谓“民主价值”的旗号,大肆干涉别国内政、甚至策动政权更迭、扶持亲美政府。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高官曾宣称“把人们塑造成为我们需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们相信一种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曾公开表示:“我曾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

美国已形成了一整套实施“和平演变”的套路:首先借所谓“文化交流”、经济援助、控制舆论等方式,为发动“颜色革命”制造舆论氛围,尽量夸大现政权的错误、弊端,以激起群众的不满和反政府情绪;同时,向民众灌输美国的价值观,使人们认同美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培养大量非政府组织,全方位培训反对派领导人,抓住重要选举或突发事件的时机,通过各种街头政治活动,推翻当地政权。

历史上,美国借“推广民主”之名在拉美推行“新门罗主义”,在欧亚地区煽动“颜色革命”,在西亚北非国家遥控“阿拉伯之春”,给多国带来混乱和灾难,严重损害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

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美式民主”的美颜滤镜早已破碎,美国“民主典范”的自我表演充满了尴尬。1823年,美国发表“门罗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鼓噪“泛美主义”。此后,美国无数次打着“传播民主”的旗号,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进行政治干涉、军事介入和政权颠覆。无论是敌视封锁社会主义古巴近60年,还是颠覆智利阿连德政府等,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权行径。

2003年起,东欧、中亚地区接连发生格鲁吉亚“玫瑰革命”、乌克兰“橙色革命”和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美国国务院公开承认在这些“政权更迭”中发挥了“中心作用”。2020年10月,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披露美国计划在摩尔多瓦掀起“颜色革命”。

始于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造成整个中东地区的强烈震荡,而美国在其中扮演着幕后“操盘手”的重要角色。2011年《纽约时报》披露,少数由美国政府资助的核心组织正在“专制的”阿拉伯国家推广民主。参与“阿拉伯之春”的若干组织和个人曾从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国际事务民主协会”和“自由之家”获得培训和资助。埃塞俄比亚非洲和国际事务专家穆斯塔法·阿哈马迪在“金字塔在线”网站发表文章《应许之地》指出,埃及人民在奥巴马“现在就意味着现在”的口号煽动下推翻了穆巴拉克,但埃及人民也因政局变动付出了沉重代价。美国的所作所为使阿拉伯人民认识到,美国希望将一种刻板的民主模式强加于阿拉伯人,而不管他们的意愿如何。

环顾被美国强行“推销”价值观的国家,真正的民主、自由、人权不见踪迹,持久混乱、发展停滞和人道主义灾难却随处可见。美国对多国的价值观输出,阻断了这些国家正常的发展进程,阻碍了这些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给当地带来政治、经济、社会的强烈动荡,毁灭了一个个曾经美好的家园,滋生恐怖主义等长期后患,威胁和破坏地区乃至全球安全。正如法国《大晚报》所指出的,“民主”在美国手中早已成为对异见国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在评价国内外民主方面秉持不同标准,是褒是贬由美国自说自话、随心所欲。2021年1月6日,美国发生冲闯国会山事件后,有位美国政客将其比作“9·11”恐怖袭击,声称这是对美国国会、宪法和民主“可耻的攻击”。但讽刺的是,2019年6月,此人却将发生在香港立法会的暴力示威活动描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并对暴徒展现出的“勇气”大加赞赏,暴露出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2、强推所谓民主造成人道悲剧

美国强制输出所谓民主,酿成多国人道灾难。美国发动长达20年的阿富汗战争让阿富汗满目疮痍,民生凋敝。据统计,总共47245名阿富汗平民以及6.6万至6.9万名与“9·11”事件无关的阿富汗军人和警察在美军行动中丧生,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阿富汗战争毁坏阿经济发展基础,让阿富汗人民一贫如洗。

2003年,美国以所谓伊拉克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战争导致的平民死亡人数有20万至25万人,其中美军直接致死的超过16000人,并造成100多万人无家可归。美军还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原则,频频制造“虐囚”事件。时至今日,美国也拿不出所谓“伊拉克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2016年至2019年,叙利亚有记载死于战乱的平民达33584人。其中,美国领导的联军轰炸直接致死3833人,有半数是妇女和儿童。美国公共电视网2018年11月9日报道,仅美军对拉卡市发动的所谓“史上最精确的空袭”,就导致1600名叙平民被炸死。

2018年,美国以“阻止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为由,再次对叙展开空中打击。但后来所谓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被证明只不过是美国等国情报部门资助的“白头盔”组织自编自演的摆拍视频而已。

3、滥用制裁破坏国际规则

单边制裁是美国的对外大棒。长期以来,美国滥用自身金融霸权和技术优势,频频采取单边霸凌行径。美国制订了《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等国内恶法并炮制了一系列行政令直接对特定国家、组织或个人进行制裁,以“最低联系原则”“效果原则”等模棱两可的规则任意扩大美国内法管辖范围,还滥用国内司法诉讼渠道对其他国家实体和个人搞“长臂管辖”,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尔斯通案”和“孟晚舟案”。据统计,特朗普政府累计实施逾3900项制裁措施,相当于平均每天挥舞3次“制裁大棒”。截至2021财年,美净制裁实体和个人高达9421个,较2000财年增长933%。美实施非法单边制裁与“长臂管辖”,严重损害他国主权安全,严重影响有关国家国计民生,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2021年以来,美对外制裁没有收手。美国政府联合欧洲盟国加大对俄罗斯遏制打压,以纳瓦尔内事件、俄对美网络攻击、干预美大选等为由对俄实施全面制裁,并发动外交战,驱逐俄外交人员。在“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和数字税等问题上,美国制裁欧洲盟友也毫不客气。自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生效以来,美国不断对华采取打压遏制措施,将940多个中国实体和个人列入各类限制清单。根据美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数据,截至10月19日,美制裁含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实体和个人数量达391个。

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丹尼尔·德雷兹纳今年9月在《外交》杂志发表文章,批评美国历届政府将制裁作为解决外交问题的首选方案,非但起不到效果,还造成人道主义灾难,称“美利坚合众国”已成为“制裁合众国”。

美国实施单方面制裁,持续严重侵犯本国及他国人民的人权。其中最恶劣的例子就是对古巴持续实施封锁。60多年来,美国罔顾联合国大会的多项决议,基于通过禁运政策和《托里切利法》《赫尔姆斯-伯顿法》等国内法构筑起针对古巴的全面封锁体系,实施了现代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严厉的系统性贸易禁运、经济封锁和金融制裁,严重损害古经济社会发展,令古蒙受直接经济损失逾千亿美元。

自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对伊朗开始了长期封锁和制裁。40多年来,美单边制裁力度和频度不断加大,逐步形成以金融、贸易、能源和实体个人等多领域制裁为主要手段的严密体系,对伊朗施加全方位、多管齐下的制裁压力。2018年5月,美国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随后重启并新增一系列对伊制裁。许多国家和相关实体被迫放弃与伊合作,大批国外石油企业陆续撤出伊,伊制造业难以正常运行,经济增速下滑,同时造成通胀高企、货币大幅贬值。

美国还对白俄罗斯、叙利亚、津巴布韦等国实施多年制裁,加大对朝鲜、委内瑞拉等国“极限施压”。

4、“民主灯塔”招致全球批评

全球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美国民主存在的种种缺陷、美国输出“民主价值观”的虚伪性以及美借民主之名在全球横行霸道看得一清二楚。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指出,美国早已习惯于自诩为“世界民主灯塔”,要求别国人道对待和平请愿,但在自己国内却采取截然相反的做法,美国根本不是照亮民主的灯塔。美国政府首先应倾听本国民众呼声,不要一边在国内搞“猎巫行动”,一边还道貌岸然地大谈别国人权问题。美国在人权和公民自由问题上根本没资格对别国指手画脚。

2021年5月,德国民调机构拉塔纳和由北约前秘书长、丹麦前首相拉斯穆森创建的民主国家联盟基金会在53个国家对5万多人进行的“2021年民主认知指数”调查结果显示,44%的受访者担心美国对本国民主构成威胁,50%的美国受访者担心美国是非民主国家,59%的美国受访者认为美国政府只代表少数集团利益。

2021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克拉斯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美国民主失灵令世界震惊》。文章援引的皮尤民调显示,美国不再是“山巅之城”,美多数盟友将美国民主视为“破碎的过往”,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荷兰和英国分别有69%、65%、60%、59%、56%和53%的民众认为美国政治体制运行得不太好或者很不好。法国、德国、新西兰、希腊、比利时、瑞典等国均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民众认为“美国从来都不是民主典范”。

民调机构“欧盟观点”发布的报告显示,欧盟对美国制度的信心下滑,52%的人认为美国民主制度无效,这一比例在法国和德国分别为65%和61%。

2021年9月,英国知名学者马丁·沃尔夫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美国民主的奇异消亡》指出,美国的政治环境已走到快无法挽回的程度,民主共和国进一步向专制主义转变。

2021年11月,瑞典智库“国际民主及选举协助研究所”发布年度报告《2021年全球民主现状》,将美国首次列入“退步的民主国家名单”。该组织秘书长表示,美国民主状况明显恶化,体现为对可信的选举结果提出质疑的趋势愈发明显、对参与选举的压制以及日益严重的极化现象。

印度政治活动家亚达夫指出,美国并非“民主典范”,世界认识到美式民主急需自我反思,美国需向其他民主国家学习。墨西哥《进程》杂志评论称,在看似民主自由的表象下,美国民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政治学系高级讲师姆贝特在《邮卫报》上撰文称,自由和公平选举的许多标志,比如普遍的选民名册、集中的选举管理、统一的规则和条例,其实在美国系统中是缺失的。非洲人所接受民主培训中的良好选举行为在美国从未存在。

结束语

山巅之城的美国,灯塔效应不再。

——《以色列时报》

当下的美国,对内应切实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完善自身民主制度,对外应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而不是对内只讲程序民主、形式民主而忽视实质民主和结果民主,对外将美式民主强加于人,以价值观为手段划分阵营,打着民主的旗号行干涉、颠覆、侵略之实。

当前,国际社会正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增长放缓、气候变化危机等全球性紧迫挑战。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把民主一元化、绝对化、工具化、武器化,人为制造集团政治和阵营对立,这与同舟共济的精神背道而驰。

各国应该超越不同制度分歧,摒弃零和博弈思维,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2-05 04:17:01 UTC
更新日期: 2021-12-05 04:17:0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1)

标题 :
SSNX:美国核潜艇回归正道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战时美国潜艇技术只是一般,谈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糟。战绩主要在太平洋,针对缺乏反潜能力的日本。说战绩辉煌或者胜之不武都没错。战后潜艇是以核动力为分界线的,美国跨过了核动力的门槛后,就一骑绝尘,一直领先了。苏联潜艇技术一路猛追,但冷战结束的时候,“塞拉”级(945型)和“阿库拉”级(971型)已经很接近美国核潜艇了,但苏联追不动了,垮了。这里的核潜艇指攻击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另外一个问题。


“洛杉矶”级是美国最成功的一级核潜艇,一气建造了62艘,这是早期型,后期改为艏舵


  

“阿库拉”级的静音和性能已经很接近同时代的“改进型洛杉矶”级了


这时美国核潜艇的主流是“洛杉矶”级,这是美国对核潜艇“速度vs安静”之争后,以速度为主、兼顾安静的产物。实际上,“洛杉矶”级的安静也足够出色,是70年代最先进的核潜艇设计。


“洛杉矶”级出现的时候也是“鱼叉”反舰导弹初出茅庐的时候。在苏联大力研发反舰导弹的60年代,美国是不屑的,舰载飞机的航程更远,突防能力更强,炸弹威力更大、更精准。但在1967年“埃拉特”事件后,欧洲和美国都被迫重视反舰导弹,法国的“飞鱼”和美国的“鱼叉”就是产物,两者也都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潜射的问题。“洛杉矶”级可以用鱼雷管发射“鱼叉”反舰导弹。


这也是“战斧”巡航导弹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这使得核潜艇第一次具有对地攻击能力,从单纯的制海利器变为准战略平台。最初“战斧”也是像“鱼叉”一样,通过鱼雷管发射的。但“洛杉矶”级只有4个鱼雷管,在反舰和反潜的鱼雷、反舰的“鱼叉”、对地攻击的“战斧”之间换来换去匆忙不得,很费时间。通常为了基本的反潜和自卫,必须留2个鱼雷管装填鱼雷,所以可用于“鱼叉”和“战斧”的鱼雷管更少了,火力密度较低。后期的“洛杉矶”级加装固定用于“战斧”的垂发管,鱼雷舱容量腾出来,全部可用于鱼雷和“鱼叉”,反舰、反潜火力和密度都增加了,对地攻击的火力和密度则是飞跃式增加了。

加装垂发管后,对地攻击火力大大加强了,使得核潜艇首次成为有意义的准战略打击平台


第一批31艘“洛杉矶”级(SSN688-718)为基本型。第二批8艘(SSN719-750)小改,增加了12个垂发管,用于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最后23艘(SSN751-773)是大改,连围壳舵都改成艏舵了,便于在北冰洋穿冰上浮。这是美苏在北冰洋争霸的高峰。


“洛杉矶”级非常成功,建造一直延续了20年,直到90年代中,计划建造66艘,实际建造62艘。只有当前的“弗吉尼亚”级计划建造66艘(已建成19艘,在建11艘,订购8艘),大大超过“鲟鱼”级的37艘和“长尾鲨”级的14艘,其他都是个位数。


但在“洛杉矶”级建造的后期,苏联“塞拉”级和“阿库拉”级已经和“洛杉矶”级的静音很接近了,苏联核潜艇的速度从来都很高。在80年代,美国海军决定建造“海狼”级,一号艇“海狼”号在1989年开始建造,但要到1995年才下水,1997年服役。


“洛杉矶”级在潜航中可达30节以上的航速,有说法可以达到33节。“海狼”级达到35节以上。尤其惊人的是,“海狼”级的安静航速就达到20节。早期核潜艇的安静航速不超过8节。换句话说,“海狼”级的20节安静航速好比F-22战斗机的超巡,可以在不动声色中机动到有利位置,赢得极大的战术主动性。


为了达到20节安静航速,“海狼”级采用12米直径的艇体,以容纳高度更大的大功率反应堆。反应堆要降低噪声,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循环,那就需要高度,别无他路。全自然循环的反应堆安静是安静了,但功率密度低。“海狼”级的12米艇体比“洛杉矶”级的10米艇体粗大很多,吨位从“洛杉矶”级的6927吨急剧增加到9138吨,造价因此急剧增加。“洛杉矶”级后期型的造价在1990年尾9亿美元,折合2019年15.9亿美元。“海狼”级在1989年就是30亿美元,折合2018年50亿美元。“海狼”级计划建造29艘,但冷战结束,只建造了2艘。1998年追加了一艘“卡特”号,插入了一段30米上的艇体,用于特种部队输送,水下排水量增加到12139吨。


“海狼”级速度和静音都优于“洛杉矶”级,这也是核潜艇上首次采用围壳填角


 

3号艇“卡特”增加了30米插入段,吨位超过12000吨


如果说“洛杉矶”级好比美国空军的F-15,专心反潜反舰, “改进型洛杉矶”就好比F-15E,反潜反潜和对地攻击兼顾。“海狼”则好比F-22,回到专心反潜反舰了。由于艇体直径增大,鱼雷管从“洛杉矶”级的4个增加到8个,而且口径从533毫米(21英寸)增加到673毫米(26.5英寸),一边发射更大口径的下一代鱼雷。


这是苏联核潜艇用极限速度和深度补偿静音不足的年代,“阿尔法”级的速度超过40节,P级更是达到45节,“麦克”级的潜深则达到惊人的1250米。主流的Mk48鱼雷已经在速度和深度上都无法确保击毁这样的潜艇了,美国海军计划发展更大口径的新一代鱼雷。苏联海军也在发展650毫米鱼雷,并在“库尔斯克”级潜艇上装备了。


在新一代鱼雷还没有服役前,“海狼”级用Mk48鱼雷套上适配套筒过渡,使得533毫米鱼雷可在673毫米的鱼雷管里发射。但苏联解体后,极限速度和潜深的潜艇没有进一步发展,兼顾速度和静音的“阿库拉”级成为主流,新一代的“亚森”级继承了这个技术路线,所以美国海军最终没有研发更大口径的鱼雷,“海狼”级就一直“鱼雷带套”到现在。


由于鱼雷管数量大大增加,鱼雷舱的载弹量也从“洛杉矶”级的37条鱼雷(或者与“鱼叉”混装)增加到50条,弹舱容量够用了。不管是从“纯反潜反舰”出发,还是从缩短长度、降低吨位、降低造价出发,都不宜再像“改进型洛杉矶”级那样增加一段垂发管舱,专用于“战斧”巡航导弹。“海狼”也因此成为“改进型洛杉矶”级之后唯一没有专用垂发管的核潜艇。


在某种意义上,“海狼”级的早早停产和F-22的早早停产一样,是美国对战略大势的误判所致。美国空军决定用“廉价”的F-35作为下一代战斗机的主体,美国海军则决定用“廉价”的“弗吉尼亚”级作为下一代核潜艇的主体。类似地,F-35是可以作为战斗机使用的战斗轰炸机,“70%为对地攻击设计”,“弗吉尼亚”级是可以执行反潜反潜任务的濒海作战平台,侧重对地攻击、情报收集、特种部队投放等“副业”。


 

“弗吉尼亚“级是当前正在批量建造的核潜艇!


 

“弗吉尼亚“级Block V将增加25米长的VPM插入段,进一步加强多用途能力,由于艇体直径不足,4个大桶只能一字排开


降低造价的主要途径是缩小艇体直径,“弗吉尼亚”级回到“洛杉矶”级的10米艇体。反应堆当然是新一代,功率增加了,更主要的是,自然循环状态的静音功率增加了,但最大速度降低到25节以上。尽管艇体回到10米,“弗吉尼亚”级的吨位还是增加了,基本型达到7900吨,Block V增加25米的插入段(用于大桶垂发的VPM),吨位增加到10200吨。但由于增加的艇内设备,与“洛杉矶”级同样的艇体直径,更大的吨位,同样4个鱼雷管,但只携带25条鱼雷(及混装的“鱼叉”)。


就技术而言,“弗吉尼亚”级无疑是先进的,就像F-35无疑是先进的一样。但先进不等于够用,先进要先进得对地方。“弗吉尼亚”级和F-35一样,是美国对中国崛起战略误判后的一段弯路。



美国海军不愿犯美国空军同样的错误,被中国的突破性技术发展弄得手忙脚乱.


中国核潜艇的现有技术水平还落后于美国,但中国的发展势头太快。这好比中国空军还没有歼-20而美国空军的F-22已经停产的状态。问题是中国空军有歼-20了,美国空军不仅感到F-22的数量不够用,在性能上对标F-22、在技术上对标F-35的歼-20更是使得美国空军有点手忙脚乱。美国海军不愿意重复这样的窘境,在“中国人只要存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哪怕很遥远,也会突如其来地突然给你实现了”的思维指导下,在11月18日,未雨绸缪地推出SSNX下一代核潜艇。必须说,美国海军不是在瞎操心,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方面使得美国一惊再惊,美国海军不想在核潜艇上犯同样的错误,继续碾压要从现在做起。


美国海军的说法是,SSNX要重回蓝水作战,速度要快,维修要低,静音要好,还要带上大量鱼雷。换句话说,需要“海狼2.0”,当然不等于直接把“海狼”级拉出来接着造。



据说有4种方案:


1、“海狼”级改进型

2、“弗吉尼亚”级改进型

3、“哥伦比亚”级改进型

4、全新研制


“海狼”级的基本性能至今依然是碾压级地领先,但在系统方面需要全面更新了。还需要增加一段插入段,使得SSNX具有大桶垂发能力。尽管SSNX不再以对地攻击作为主要任务,哪怕是反舰,高超弹也是必须的,而高超弹大概率不可能通过鱼雷管发射了。大桶还可以灵活地在导弹和UUV之间换装。垂发导弹不是“散装”在大桶内,而是装在集束多管的“芯子”里整体装填进大桶的,所以“战斧”、“鱼叉”、高超弹、UUV只是“芯子”的不同。大桶还可以发射特种部队使用的潜航器,特种部队人员则从鱼雷管“游出”,与潜航器会合后出击。


更加要命的是反应堆需要换成新的全寿命不需更换燃料的类型,既降低维修工作量,也避免动辄几年的中期更换燃料的不在线时间。这就需要很大幅度的改动了,还不如全新设计。这和美国空军的F-22一样,依然是顶级战斗机,但要升级、恢复制造,改动工作量太大,实际上只能全新设计。


“弗吉尼亚”级已经成熟了,成本也较低,基本型造价28亿美元,加长、带VPM的Block V已经增加到32亿美元,但还是低于“海狼”级的50亿美元(估计的现价)。问题是10米艇体的限制使得“弗吉尼亚2.0”级不可能达到“海狼”级那样的高速和静音,鱼雷携带量对于蓝水作战也太少。


蓝水作战主要是反潜和反舰,都需要鱼雷。鱼雷不是百发百中,不仅有自身可靠性问题,还有对方反鱼雷的问题。核潜艇一次出航只有带足鱼雷,海上补给靠不住,回港补给太费时费事。“弗吉尼亚”级是因为设计基础就是不认为有太多的反潜反潜任务,所以可以托大,鱼雷只有25条。SSNX不能这么干了。


“弗吉尼亚”级改进型路线获得选用的可能性比重新建造“海狼”级还低。

“哥伦比亚“级是下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已经完成90%,建造即将开始


“哥伦比亚”级是“俄亥俄”级的下一代。这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核潜艇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哥伦比亚”级的艇体直径13米,比“海狼”级还大。这是搭载潜射洲际导弹的需要,但也为大桶垂发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最早的大桶垂发就是从“俄亥俄”级前4艘改装开始的,那是START II条约合规的需要,“俄亥俄”级数量超标了。


“哥伦比亚”级采用全寿命不需更换燃料的新型反应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静音要求更高,所以反应堆未必可以直接用于SSNX,但基本技术可以借用,而且更大的艇体直径有利于更大的自然循环状态下的功率,还是有利的。不过“哥伦比亚”级的全电泵推是可以照搬的。


“哥伦比亚”级的建造预计在2040年前完成,造价高达91亿美元一艘,直接搬过来的话,对数量更大的SSNX是不可接受的。但沿用同样的13米直径艇体的话,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SSNX的建造成本,与造价的增加相对冲。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估价是55亿美元一艘,但这还是基于“海狼”级9100吨级的造价,采用13米艇体很可能更高。


SSNX现在还只是构想,但大概率是某种形式的采用部份“哥伦比亚“级技术的“海狼2.0“


全新设计的自由度就大了。很可能采用基于“海狼”级的12米艇体,基于“哥伦比亚”级基本技术的新反应堆和全电泵推,采用2x2的大桶垂发(与VPM一样数量,但比一字排开的VPM要短一半,VPM由于10米艇体没法2x2),8个鱼雷管,50条鱼雷,另加大桶垂发的载弹量。


这就有可能控制在60-70亿美元的造价了。


应该说,全新设计的可能性最大,“哥伦比亚”路线第二,“海狼”路线第三,“弗吉尼亚”路线的可能性最低。


美国海军已经启动预研,准备在“哥伦比亚”级建造完成的时候,接上SSNX的建造,计划在2044年一号艇服役。但计划可能没有变化快。


“弗吉尼亚”级的计划建造数量是66艘,但有可能在Block V/VI/VII后不再建造,总数停留在48艘,时间大概是30年代中期。Block V(10艘)是大改,增加了VPM,VI(5艘)和VII(5艘)是Block V基础上的小改。


中国海军的095状态不明,技术水平不明。要是像歼-20那样出乎美国意料,继续大造Block V/VI/VII就不合时宜了,产能转到及早建成SSNX才是正理。考虑到中国核潜艇还在小步快跑阶段,每一级的技术进步是一个跳跃,但批量并不大,因为都还没有达到目标状态。但中国的国力和技术都在以美国没有意料到的速度发展,目标状态的达到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095,各种猜测都有,但097呢?


中国不是苏联。苏联在冷战后期,核潜艇几乎达到了目标状态,但国家的财力崩溃了,社会也崩溃了。中国的起飞才刚刚开始。在上升阶段,快速迭代的发展速度是超常的。难说095能达到什么技术水平,但097的目标明确了:SSNX。就看美国先造出SSNX,还是中国先造出097了。


根据公开报导,中国在自然循环反应堆、全电和无轴泵推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大直径厚板筒体成型和焊接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的094已经达到12.5米艇体直径。这是双层壳,与同直径的单层壳不能直接相比,但至少说明095或者097采用相当于12米单层壳已经没有不可克服的技术困难了。美国海军的未雨绸缪是对的,因为大雨很快就要来了。


美国海军终于想起来,海军以海战为主,别样只能是兼顾的。美国核潜艇发展回到正路了。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2-04 12:56:26 UTC
更新日期: 2021-12-04 12:56:2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10)

标题 :
弹道导弹能打飞机吗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反舰弹道导弹中国是头一家,也是世界上的独家。不好说这个独家还能维持多久,但弹道导弹的“大户”至今都缺乏合适的起点。美国、俄罗斯在技术上可能都有这样的能力,但由于《中导条约》,中程导弹长期停顿,现在要重新启动,需要时间。两家也都缺乏动力。由于核潜艇和航母优势,美国不需要反舰弹道导弹;俄罗斯只有北冰洋方向有航母威胁,但随着美国海军的重点转向亚太,俄罗斯并没有多少压力。太平洋方向在理论上有美国航母压力,实际上这是次要战略方向,有没有压力都差不多,无所谓。英国、法国既没有中导基础,又没有需求,不会去费这个事。有这个需要的伊朗、朝鲜可能没有这个能力。


既然弹道导弹可以打航母,弹道导弹可以打飞机吗?


从道理上讲,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从技术上讲,飞机的目标大大小于航母,速度和机动性大大高于航母,弹道导弹打飞机的难度要高得多。但反过来说,航母有强大的护卫舰队,飞机(尤其是大飞机)除了电子对抗,对导弹基本上是裸奔的,并无实质性的自卫能力。防空弹道导弹的主要目标将是预警机、加油机、反潜机、运输机等大飞机,如果能及时发现和可靠跟踪,轰炸机也算一个,防空弹道导弹是个值得考虑的事情。


反舰弹道导弹用高空高速突防,这是考虑到护卫舰队的强大防空反导能力。防空弹道导弹的目标主要是高亚音速大型飞机,其实不必过于拘泥于高速,以正常空空导弹的M3-4速度交战就足够了,M2其实都够用了。


这就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也根本改变了防空弹道导弹的工作方式。首先,不必用高抛的助推-滑翔弹道,避免再入-拉起的问题。


在垂直发射后,在高空飞出大气层前就关机,依靠重力自然转向水平,然后二次开机,水平推进。速度不需要多高,M4-5就够了,但火箭推进时间需要长一点,以保证足够的射程。由于是在大气层内超音速(但还不到高超音速)飞行,所有气动控制都可用。正常的数据链中继制导可能都能继续工作,帮助导弹飞翔目标、在最终进入交战状态时容易捕获目标。火箭推动关机后,进入超音速滑翔,只要终端速度在M3一级就够用了。这是很成熟的气动控制和制导技术。


进入交战状态后,简单一点,可以抛掉整流罩,直接发射中程空空导弹,最好是雷达-红外双模制导的,这是下一代标准中程空空导弹,并不需要特别研制。弹道导弹的弹头可能需要加长才能容纳典型中程空空导弹,但直径大大超过需要,装2-3枚像霰弹枪一样发射出去,增加命中概率,也是可以的。


由于导弹是水平姿态飞向目标的,空空导弹处于自然的发射状态,在最后的数据链更新目标信息后,不需要太特殊的技术就能点火、发射、分离,然后自主飞向目标,截获目标和进入末段跟踪、攻击。


由于全程没有进入弹道飞行,这样的防空弹道导弹是否还能成为弹道导弹成问题,不过这只是名称问题,实质上就是用高超滑翔弹的技术和中程空空导弹结合起来,形成超级防空导弹。


不过光有超远射程的防空弹道导弹是不够的。和弹道导弹打航母一样,第一步是要找到目标。


好在预警机、反潜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需要大开雷达,自我暴露,有条件在远距离上就探测到目标的实时位置。只要不惊动目标,有可能在被动状态下全程保持跟踪。


在大量海上的波浪滑翔机的配合下,还可以在远海被动监测空情。波浪滑翔机是新型无人长航时航行器,水面上的筏子随波浪上下,在牵动水下的“百足虫”潜航器上下的同时,两侧的排桨像摇橹一样,将上下的运动转化维前进运动。


波浪滑翔机的速度很慢,只有3-5节,但动力完全来自自然界,具有无限航程。但这东西造价很低,而且不到鼻子底下很难发现,可以大量部署。在平时或者战时,在海面上被动监听,对海上的预警机和反潜机等主动发出电磁信号的大型飞机用类似GPS的原理探测同态信号的相位差来定位,不需要庞大复杂的定向天线。


这也能用于定位加油机。加油机为了便于受油机会合,需要打开无线电信标,这也是被动定位的机会。信标的功率较低,远程定位有困难,海上定位就可靠得多了。不过运输机和轰炸机通常不主动发射电磁信号,就需要另外的技术手段才能定位,比如低轨道的预警小卫星星群。


同样的原理也可以用于潜艇与反潜机的对抗。潜艇在发现有反潜机的时候,释放电子侦察浮标,抢先标定反潜机的位置。如果潜艇不盲目乱跑,发出过度噪声,反潜机没有几小时没法标定潜艇位置,但防空弹道弹道只要10分钟就招呼过来了。当然,释放浮标也是有噪声的,但是一次性的,而且噪声很小。


在中国沿海1000-1500公里里扫清预警机、反潜机甚至加油机的存在,美国、日本干涉台海的作战行动基本上就没法进行了。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2-01 16:23:15 UTC
更新日期: 2021-12-01 16:23:1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9)

标题 :
运油-20还能载货吗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1-11-30 14:01 编辑


# T( C1 t! g* |2 A


 * f/ m* x  b' D7 u. R; j" D

运-20是中国空军第一种自主研制的重型运输机,用作加油机平台水到渠成

) m3 f$ V' P" @

11月28日,解放军作战飞机例行巡逻台湾西南空域,其中有运油-20。这是从运-20改型的加油机。中国空军缺加油机是老问题了,运油-20的加盟无疑对战斗力提升有巨大意义。但也带出一个问题:运油-20还能当运输机使用吗?: ^  F9 F& v- l$ q" S9 p


从KC-135到KC-46,加油机从来都是运油两用的,只是对运输功能有多强调而已。这不奇怪。这些加油机都是从民航客机改型而来的(严格来说,KC-135先于波音707,但这比较特别,也是细节了),民航客机对地板适当加强就是民航货机,加装滑轮便于货物移动,加装挂钩点便于货物固定,这些都是不难的事情。

/ I$ u. x# }5 U! v

 - Z" R5 a- m8 c, S5 y% N3 j

KC-135的机舱可以载人或者载货,不过不是很多而已,机侧的大型货门在靠驾驶舱的位置,地板上有便于固定货物的挂钩点

3 q- A. N7 Y9 x

KC-46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可观的载人和载货能力# A; I; V/ \& g: w

, s* ~* q* Z3 b3 y4 o) }

 " B* u  E& ~8 [& d

地板上还有滑轮,便于货物移动


 % ?2 W6 i# A0 M

A330MRTT的载货能力更大3 H( n8 }4 k# J1 g

( J7 O1 Z1 D2 O9 p

这是装担架、后送伤员的情况2 E; F9 W7 [8 t6 D% l4 b# `" q


重要的是,这些加油机在作为加油机使用的时候,不需要在舱内搭载额外油箱,因为机内油箱已经足够了。客机的油箱主要在机翼内,然后是机体中段中央翼盒位置的机舱地板下。民航客机是通过多载客来盈利的,要载客就要留有座位的位置,而中线的水平直径是最大地板宽度位置。只要可能,民航客机的地板都在中线附近,只有在天花高度不够的时候,才会降低。如果天花高度过高(如大型宽体客机),宁愿把“天花板以上”的“阁楼”(正式说法是“冠顶”,crown)里作为机组休息空间,或者索性开“二层楼”(如波音747和A380),也不会提高地板。- R+ _; K9 w- C6 o


地板下大段是用于行李或者载货空间的。旅客行李通常占用不了全部地板下空间,所以搭载标准的航空集装箱就成为民航客机设计的重要依据。波音737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到MAX也依然没法解决这个问题(增大机体直径就要完全推倒重来了,违反MAX的渐改初衷),A320就占了这个便宜,C919同样如此。- {4 f3 M$ ~, `) t4 S


这个空间也是改装加油机所需要的额外油箱的天然空间,在结构上只需要很少的改动。但民航客机通常不会不会把整个地板下空间改作额外油箱。首先这挤占了行李空间,也挤占了盈利的货运空间。其次民航客机的航程是按照市场需要划分的,过大的航程并无必要,只是增加起飞时的负担。第三是全部用作额外油箱的话,加上载客和随身行李的重量,就超过最大起飞重量了。8 o$ C$ x6 [$ R7 }1 l9 K- w


但对于加油机来说,没有行李空间的需求,载客和载货本来就是副业,而且军事载客和载货没有那么多讲究,客货混装都可以,所以可以在当作兼职运输机使用而减油起飞和当作加油机使用而不载人载货起飞之间灵活选择。

7 Z& M( r6 g8 t

 . z, w( {, e( a/ U: z

民航客机的地板较高,接近中线位置,地板下有很大的空间,这是额外燃油舱的理想空间,这是A330的机身截面8 H- E5 O( w6 f" U6 D& Y  j4 j


地板下空间总是有的,只是大小问题,这是波音737,行李只能人工装卸,是个大问题3 e2 A* I. L* @% p' @, H

, Y: [: |. L- n3 M3 n; O! y

另一方面,A321XLR加大地板下油箱,提高最大起飞重量,可以做到准洲际飞行,成为碾压波音的大卖点$ K. L3 D7 h/ x6 B% j7 u$ S0 p


以民航客机为平台,改装加油机,具有平台成本低的优点,因为民航客机有很大的用户圈,便于分摊基本研发和制造成本。民航客机改装加油机还有油耗低、技术支援开支低的特点。民航客机对油耗是变态地挑剔,民航客机有巨大的用户圈,共享备件和供应链可以大幅度降低技术支援开支,还可以比较直接地借鉴各种升级套件。


不过从民航客机改装也有显眼的缺点。

. `# [/ C# {1 S* q( V5 P

民机就是民机,改装军标的加油机需要加装与加油有关的一切设备,加装军标通信和导航设备。在加油机越来越可能受到远程空空导弹袭击的现在,还需要加装自卫干扰,甚至有想法要加装自卫空空导弹。加油机在战场边缘长时间徘徊,这也使得加油机成为网络中心战的天然节点,需要加装数据链中继能力,甚至具有某种指挥控制能力。


有些新要求与民机的基本设计并不相容,但又是现代加油机不可或缺的,所以从民机改装成本低的优点都没有了。


最大的缺点则是依赖大型机场和很长的硬质跑道。民航客机是不考虑野战机场起飞、着陆的,但大型机场和长跑道也是战时最容易受到打击的。不能起飞的加油机是最无用的加油机。

1 W  @4 ]' k  E8 X

另一方面,民航机改装的加油机有“伪民航机”的身份,不容易引起政治问题,容易在海外部署。美国空军在嘉手纳基地的战斗机是否会介入台海的空战是一个战略模糊的问题,但美国空军从日本(都不必是空军基地,任何一个民用机场都行)出动加油机,支援战区战斗机作战,就从来不是战略模糊的问题,基本上是肯定的。


另一个思路是从运输机改装。运输机本身就是军机,通信、导航都是军标的,加装干扰和自卫也容易,较新的运输机本来已经考虑了这些新要求。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简易跑道上起飞、着陆,有利于战时生存力和出动率。


美国和欧洲的加油机以民航客机改装为主力,但也有从运输机改装的,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的KC-130和欧洲的A400M加油机。2 P/ b5 I+ s- K% R" k& ]! f


 # H3 F# N! s  D0 s$ R) Q8 f; E2 t* f

美国海军陆战队有KC-130加油机% |( i2 _9 `( @8 x" I. V" U

- Z% q1 S) a' f: ]

 . i' [5 t% d0 b) {" a4 H

由于低速性好,这也是唯一能给直升机加油的加油机- F3 D5 Y+ y9 ~5 h, H8 u: n# Y


 ! {+ S6 Z* ^/ a

欧洲有A400M的加油机型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KC-130从C-130运输机改装而来,这是陆战队运作的最大的飞机,改装为加油机顺理成章。由于低速性好,这也是唯一能为直升机空中加油的加油机。这对高度依赖直升机的陆战队十分重要。; o2 S8 v' K3 h: {


空客A400M加油机则是“顺便”的事。这需要在翼下加装加油吊舱,并在地板上加装临时的额外油罐。这样的兼职加油机只是聊胜于无,作为加油机的效率不高。翼下加装加油吊舱在设计时可以考虑预留位置,还需要对机翼结构额外加强。对机翼内的燃油输送系统也需要预留空间,保证额外的燃油流量。但作为运输机,这样的额外设计就是死重和不必要的负担。而且燃油输送率依然太低,两个加油吊舱加起来只能达到每分钟2640磅。KC-46的软管加油装置有一个固定的中线装置和两个可拆卸的翼下装置,每个都达到每分钟4000磅。A400M作为加油机只是进行过技术验证,并没有作为日常操作。


苏联出于大战恶战的考虑,走的是运输机路线,用伊尔76改装。伊尔76说起来对标C-141,但实际上是为取代安-12设计的,安-12在中国就是运-8,与C-130对标,典型的战术运输机,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求具有简易跑道起飞、着陆的能力。改装过来的加油机保持了这个能力。


伊尔76在草地上起飞


 & V# o. R2 I% z) }* o

在土跑道上起飞* l% |/ w, O; k5 \

# w/ z' c) y& w3 _% a7 W

草地上降落?没问题4 F. ]) |2 o; T- a

0 I; w0 \- W2 j  v$ ?0 _/ ]6 j. p$ q

最初的伊尔78加油机采用近似A400M的思路,直接在货舱地板上加额外油罐,但翼下和机尾侧的加油吊舱是固定的,翼内燃油系统也特意放大了燃油输送流量,满足加油需要。但这是可以直接转用做运输机的,把地板上的额外油罐拆了就行。

6 l5 k: K, P# s; ~) x

伊尔78加油机从伊尔76改装而来- s2 r% }' q3 d# E* K; d


额外油罐就这么简单粗暴地放在机舱地板上


伊尔78没有使用地板下的空间作为额外油箱,是因为运输机的地板下基本上没有空间了。运输机为了便于装卸,不仅地板尽可能低,连起落架都尽可能低,所以采用沉重的多轮起落架,而不是客机的支柱式起落架。多轮起落架还有降低对地面压力的好处,便于在简易跑道上起飞、着陆。

  \! r# u, c0 \2 j! A

 8 m  ]8 k6 h; C1 V: _7 v" I

运输机地板下没有空间了,没地方弄额外油箱4 m( [" r  B$ k1 A


在货舱里加装额外油罐不仅是权宜之计,也是运输机的天然局限。这不是伊尔76独有的,所有从运输机改装的加油机都有这个问题。


运输机地板需要额外加强,才能承载沉重的装备,这个代价对于运输机是必要的代价,但对于加油机就是不必要的浪费。因此,苏联在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把伊尔78改进为伊尔78M,将舱内油罐直接整合到机体结构上,取消厚重的地板,另外取消了装卸尾门,用更轻的固定结构代替,又节约了很多重量。最大起飞重量增加了15吨,最终结果是把最大输送燃油重量从基型的85.7吨提高到105.7吨,这是很有用的增加。轰油-6的可输送燃油量一共只有18吨。4 R9 r; A$ H6 E. ^

! g4 d1 f( n# ]& G3 b) H

伊尔78M还“顺手”在机尾左侧增加了第三个固定的加油吊舱,可以同时为三架飞机加油。伊尔78要继续作为运输机使用,尾门结构使得这第三个加油吊舱无法安装。9 E' M) a' l+ }8 D/ i1 T+ A/ V- s


 2 T$ J' Z1 c& j- ]0 K

伊尔78M在外观上和伊尔78不易区别,最大的外观特点就是取消尾门和增加了尾侧加油吊舱

6 T& a* c3 r# \3 L

运-20改装加油机可以走伊尔78基型路线,也可以走伊尔78M路线。到底是不是能载货,只有等官宣。但从中国空军的需要来说,从运-20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加油机这一点来说,应该走伊尔78M的路线。

& A8 S3 B$ t0 j5 J; f# R

中国空军缺加油机,也缺运输机,都是一架要当两架用的情况,串角兼职使用的情况很少。这和美国空军不一样。美国空军有大量的加油机,现有396架KC-135R/T,59架KC-10,23架KC-46。运输机方面有52架C-5M,222架C-17。

; o# Y4 d5 B, K: K7 E# G

在反恐战争期间,美国空军的运输机也是不够用,但加油机的压力反而没有那么大。训练是刚需,但作战有就近基地,加油机不是必须。反过来,加油机作为兼职运输机使用,有油耗和备件损耗较低的好处,毕竟是民航客机的底子,所以KC-46在招标的时候对货运比较强调。但货运要是真那么重要,A330MRTT更应该中标,因为货运能力更大。" t0 y0 [+ N5 q( A* k6 Q- D& i

# n, G: G0 _% r/ A- P& c- R% t

美国空军考虑过用C-17作为兼职轰炸机使用。不是去丢炸弹,而是像空头大件货物一样,把巡航导弹用托盘拉出来,再点火发射。在技术上,这很容易做到,但计划被否决了,因为战时没有运输机可以腾出来,作为兼职轰炸机使用。新造巡航导弹载机的话,不如直接新造正规的轰炸机。+ U0 N" e9 ]3 B# R# ?

: b( ?6 O- E# A" `. D" l+ h2 |

对于中国来说,加油机和运输机之间的兼职也一样。有那个功夫,不如多造一点专用的加油机和运输机,中国空军对两者的数量都是刚需。


 + e$ \3 ^+ g0 A7 q  R: u* V

运油-20的相像图,呃,必须说,这里有很多想像' Y2 d: Q# Y( ?& b/ @' P


由于运-20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加油机问题,翼内燃油系统的改装很容易,舱内固定油箱的改装也很容易,尾门用更轻的整体结构封住更是很容易,原来尾门的位置加装第三加油站,还降低阻力,改善操作。


这一切都是增加可输送燃油量的。对于加油机来说,没有什么比更大的可输送燃油量更重要的了。


运油-20只是第一步。中国空军在瞄准敌对力量的加油机,敌对力量也在瞄准中国的加油机。大型加油机再增加自卫能力,依然是软目标。如何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提高加油机的生存力是世界性的难题,较小、分布式、无人、有限隐身的加油系统或许是发展方向,美国空军已经在进行探索,这是摸着鹰酱尾巴过河的另一个机会。但运油-20对中国依然是里程碑,这块短板终于补上了。# N) W5 V$ s/ [

1 d/ _5 q2 I, f# f. z: Q

至于运油-20到台海的意义,那只是向世界公示运油-20的存在,台海作战根本用不上运油-20。中国空军的眼光在更远的地方。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28 08:33:32 UTC
更新日期: 2021-11-28 08:33:3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8)

标题 :
美国(缺乏)的底气
类别 :
经济
内容 :

11月25日是美国的感恩节,拜登照例要在节前“赦免”一只火鸡,还要发表对全国的讲话。今年的讲话里,谈到很多美国的经济。说到底,拜登成天呱唧“中国,中国”,美国老百姓要听的是美国的经济。克林顿的名言一点没错:It’s the economy, stupid。


拜登:“我们正在经历世界上最强劲的经济恢复。”


 ) I' H4 G7 e+ h* ~% f: [5 p) w) ]8 u


就单季经济增长而言,2020年Q3最高,但那是从Q1、Q2的惨跌的基础上的,底数超低,增长自然好看。恢复到疫前水平后,“疫情红利”迅速消失,增长迅速下降,2021年的Q3增长年化后已经跌倒2%,只有Q1、Q2的1/3。高油价、高通胀压力是强大的下行压力,新爆出来的新冠欧米克隆变异的影响还不清楚,只有更糟。


未来一年里,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减速是大概率的事情,唯一不确定的是减速多少。据认为,欧米克隆变异的传染力有可能4倍于德尔塔变异,但重病率、致死率还不清楚,现有疫苗的有效性也不清楚。如果最坏情况发生,美国经济再次受到2020年Q1、Q2一样的打击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i: h. d9 y! L3 A

" |( E, b: n5 s, F% _1 @9 T4 D% K

 # q" j( H- k( ?; @+ n

; l9 s# T2 q0 Y! P7 J. o* l, r) V

美国经济增长放在世界上,也远远谈不上最强劲的增长,纸面上都低于印度、中国、英国。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印度和英国的2020年GDP和除中国之外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样,受到沉重打击,现在的高增长也是疫后反弹。中国的2020年GDP下跌了,但还是保持了2.3%的正增长。一进一出,中国GDP增长的含金量就与美英印天差地远了。5 L3 S, F3 \7 V3 O


拜登:“从我当总统以来,我们的经济创造了创纪录的560万个工作。”

) l* [. |+ z; g2 i5 Z/ a* D) d) F

8 F: x2 ~) U  ^$ u$ e

美国劳工局数据表明,2021年1-10月,美国工作岗位增加了558.3万,拜登基本上没有虚报。这是1939年以来任何一年前10个月的工作岗位增加的最高纪录。不过这也GDP增长数据一样,是从疫期的超低位起算的,2020年4月,由于疫情因素,美国失业率达到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水平。当前的经济恢复是就业增加的一半原因,另一半是很多疫期补助停止后“被迫”回到工作岗位。

* p- x  L; ^( c

尽管如此,美国的就业还没有恢复到疫前水平,在疫情高峰的2020年3、4月,美国丧失了2200万个工作岗位。


拜登:“工薪在增长。”


 7 N: w$ J$ E9 j+ n

) |4 k* _2 ~3 ^4 t- m2 v* j. d

与2020年10月相比,2021年10月美国工人平均工薪增长了4.9%,但生活开支也上涨了,美国同期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6.2%。根据美国劳工局的数据,扣除通胀因素后,2021年10月与2020年10月相比,美国工人平均工薪收入实际上下降了1.2%。进一步的通胀压力肯定使得这个趋势继续强化。

5 d) X# }/ ~$ ^2 v  b" A$ A

拜登:“美国的(10月)平均汽油价格是3.4美元/加仑”,比法国的7美元还是低。, p' d+ H& k! z$ j

6 ^: W+ |" T8 @& A  t# W

这倒是不错。美国的汽油价格从来都比欧洲国家低。汽油价格里的税收是欧洲税入的重要部份,美国汽油价格里,税收部份大约只有欧洲的5%。不过欧洲的社保福利高得多。所以简单对比汽油价格的意义不大。

* G6 v/ K7 F; g" m" @+ I0 t. u

美国的能源价格在很多方面既是美国的优势,也是美国的劣势。能源价格低,生产和生活的费用都低,但浪费也大,最终走向碳中和的生产和生活代价也大。当然,拜登现在焦虑的是2022年的中期大选,这些都是顾不上的事。


拜登:“在过去三周里,港口里积压的集装箱数量家乡了33%。”9 A2 r* b( x0 L+ Q" M; r


11月22日,洛杉矶港务当局宣布,这是因为港方警告货主,如果在指定之间里不移走集装箱,将处以重罚。与此同时,截至11月6日,洛杉矶港外有创纪录的84艘集装箱船等待进港卸货,另外,空箱增加了18%。


拜登的远虑是中国,近忧是中期大选,其实两者都离不开经济。拜登是以纸片一样薄的微弱优势当选的,一点风吹草动,共和党就能翻盘。一年下来,不说惊涛骇浪,但风浪还是不小的。传统蓝州的弗吉尼亚在州长大选中转红了,共和党当选州长。新泽西州长大选勉强保住了民主党州长。这对2022年的中期大选是绝对糟糕的预兆。

2 t2 w, o( B. U9 L

在拜登当选的时候,美国通胀的苗头已经很明显了,但人们还是侥幸心理:“这只是暂时的”。美联储为了避免加息,特意把 “通胀率触2.0%就加息”的“铁定准则”改了,改成“平均通胀率超过2.0%”才加息,但在平均的数据窗口是多长,则语焉不详。大半年下来,再怎么平均,美国通胀率都早就超过2.0%,而且在4、5月跃升之后,一直居高不下,毫无跌意。) T% F' P9 Z9 R; @


 0 H5 I6 h/ n$ }: q

2021年美国12个月平均CPI趋势4 j0 `8 m% S8 Q( v$ ~% Y2 c( N


通胀的原因有短期和长期的。, I+ T! o- d: h, Z% j' W, a


短期原因有供应链、油价和疫后需求上涨。美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是否能压抑油价是有很大疑问的,盟国跟进都不解决问题,释放的这些数量杯水车薪,只能管几天的消耗量,OPEC当然不为所动,原油供应紧俏格局基本没有改变。页岩油的成本偏高,在理论上,油价一涨,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产量,抑制油价的进一步上涨。在实际上,所谓可以短时间增加产量,是指在产能转入低潮但没有退出的情况。这也和去工业化一样,过去几年里低油价迫使大量页岩油产能退出,要恢复没有那么容易。

- }# S$ k# @- ^# v/ l$ G  d

由于疫情时断时续,疫后需求上涨拖泥带水。糟糕的是,由于去工业化,需求上涨基本上都反映在进口增加,对美国制造业就业恢复没有对称的影响。零售就业恢复可以大量降低失业人口数量,但对就业质量毫无帮助。, V" K) n3 H2 {6 @


供应量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制造业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不愿意在消化掉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升的成本了,转嫁到出口的直接结果是美国市场相关销售价格上涨。市场是高度相关、互动的整体,消费者本身又是生产者,部份市场价格上涨最终转化为整体生活开支上涨,然后返回为整体市场价格上涨,所以中国制造的价格上涨最终也带动美国本土制造的价格上涨。


二就是海运瓶颈。码头空间紧张、港口工人短缺、卡车司机短缺等都是原因,这些是动态的。唯一奇怪的是:美国怎么那么长时间还没有解决问题。( u; i' `5 c( J" y


另一个短期和动态因素是疫期的撒钱补助,这对维持社会稳定十分重要,但也是直接推动通胀的。好在现在已经逐步停止,所以这个因素是动态的。/ p% O) \9 J& e& U


长期因素则是新近通过的1.2万亿和1.8万亿重建投资。这是两党恶斗后的产物,来之不易,但太少太迟。


美国确实需要重建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基建投资绝对碾压世界,仅2008年后就是4万亿基建投资。成果也是显著的。现在的经济坚实发展离不开基建改善的经济环境。美国要重回发展道路,也离不开新基建。( j* Z0 s( h( B2 t

# g6 k% ^# n6 z; N( L0 u. h

重建比新建更费事,尤其是道路、桥梁、电网等,一边要保持继续畅通使用,一边要大拆大建,通常还不能易地新建,时间和投资都是挑战。美国的3万亿(1.2万亿加1.8万亿)是美元,中国的4万亿是人民币。但美国的3万亿里有很多是本来就有的年度拨款,还有教育、社保、医卫和科技、再工业化等开支,实际能用于基建的并不多。


美国基建还有启动问题,人才、机制、供应链的启动都需要时间,这段时间是缺乏经济拉动效益的。教育、科技、再工业化的经济拉动效应更加滞后。社保、医卫的经济效益更加遥远。7 ?( q  d2 s$ @

# I6 m# L, n2 ^% W$ q

在这段时间里,又是几万亿注入经济,但缺乏产出,对通胀的压力可想而知。( Y2 @" c& o! S1 _& ]. E1 k


还有一个人们似乎淡忘、或者说虱子多了不痒的原因是美国国债。



两党重建法案的拨款只有40%可望由增加的税入和减少的政府开支里支付,其他的都需要通过赤字财政。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赤字在2026年达到高峰,然后逐年降低。注意:途中的蓝色是赤字减少,并不是财政盈余。



假定美国的疫情不再恶化,未来10年的赤字依然居高不下,预计稳定逼近甚至超过2008年后几年的赤字水平,只有2020-21年的赤字更高。


, h) C" \- A* P; ~% R$ }, c- e

以GDP占比来计算,当前赤字水平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只有二战时代超过现在的水平。- B. M6 H/ B7 j6 t$ b% s( R6 l

) A  y$ r3 N, Q8 v6 T

! v- c! s8 T: H1 e- r7 Y" l( t8 R

赤字当然是由持续的政府收支不平衡造成的。2020-21年情况特殊,有疫情,但按照现在的趋势,2050年前这将成为稳定的赤字水平。当然,这是假定美国能卖出那么多国债,有那么多国家愿意接盘。" `) S& d4 I/ u4 p9 }; u" k! V) G

) F) j8 T! X* |/ v

 $ a8 x, v0 V& t' E0 e. R, h  N$ q0 S

" z! d1 G. _% f. `9 X

格外危险的是,现在由于史无前例的低利率,美国国债的利息支出并不大,国债支出主要是本金。但利率是要逐步恢复正常的。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2035年前后,国债利息支出可能超过赤字。换句话说。现在的赤字财政还可以寅吃卯粮,那是这都不行了,因为赤字都拿去填补国债利息支出了。这对美国的政府开支是天大的压力。

3 T, ]7 @, D+ T5 a! T2 N

 ( W( i+ e3 t3 k6 P6 Q3 G: `


美国的债务是个老大难问题。两党对解决债务难题有南辕北辙的想法,互相顶牛,常常造成预算停摆。过去25年里,已经有25次因为国会不能通过预算,而被迫通过临时性的过渡拨款法案。过渡拨款时维持性的,已经开始支付的项目可以继续支付,任何新项目都暂停,包括分阶段支付的下一个阶段。这对依靠政府拨款的军事、科技项目非常痛苦,在过渡期间都实质性停摆。但这又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两党谁坚信已经退到红线,不能再让步。当然,每一次都只有从红线再退一步。


0 ?) f5 t3 f9 D

从1959年到现在,美国国会已经88次提高国债上限。克林顿时代以来,每一次也越来越艰难,因为小打小闹地提高已经没用了,大手笔地提升则谁都不愿意当这个历史的罪人。但不提高又是不行的。估计很快就要到第89次了,因为再不提高,就要揭不开锅了。5 p3 x/ L6 ]5 L* E8 L

6 B4 }' _1 f/ g# C8 B* R  n

 ! Q( w9 }' a! n


那么多年举债的结果,是现在国债的GDP占比已经危险地接近二战水平了,而且还将继续增加。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美国参战的时候,美国国力如日中天。二战的胜利对美国来说也是来之不易,但最终的胜利则是无疑的,而且并不遥远。战后美国政府开支迅速下降,经济再一次起飞,国债水平一路下降,直到里根时代开始再次上升。小布什时代由于政府减支,国债水平实际上是下降的,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此后就成顽疾了。不过顽疾指不容易好,但恶化还是轻而易举的,疫期美国国债水平再次跃升,而且这一次看来下不来了。7 I, j) Z; G! ~5 h8 I2 `

' k) Z- M/ ^( s: u9 H9 y

美国不断有人叫嚣与中国一战。比较一下二战时代与30年代美国国债占GDP的升幅,那还是美国经济从大萧条后强劲复苏、美国才是世界工厂的时代。今天美国要与中国大打出手,自己病怏怏的,对手反而是世界工厂,美国确信真有这个实力?


美中竞争是长期性的。美国的竞争底气不是越来越足,而是越来越不足。没办法,经济代表的是国家的基本健康,病人怎么竞争,何况拜登想要的极端竞争?


与美国相比,中国通胀压力没有那么大。英文里有一句话:Shit flows downwards。中文里也有一句话: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两句话不完全一样,但大意是差不多的:只要在shit开流的时候,站在较高的位置;或者在天塌下来的时候,站在较低的位置,就没有太大的问题。这正是中国的位置。& V7 R2 A+ ]8 e* A& K- e( q


中国也怕通胀,但中国的双循环经济决定了内循环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外循环部份一手进一手出,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可以转嫁给下家,美国是其中很大的一个。. A! {6 O- R8 m

. C- m( T" y6 l. [1 O


通胀最大的特点就是:“钱不值钱了。”在高速通胀年代,货物为王,而不是现金为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制造业超级大国,人民币成为事实上的“货本位”货币,继续坚挺是可以预期的。80年代德国马克和日元坚挺,法郎、英镑疲软,正是因为德国马克、日元的“货本位”特质。


中国的国债水平较低,疫期没有大撒钱,利率也接近正常水平。坊间常用的超过国债200%的GDP是指各级政府统统加起来,不是中央政府,不能与美国的国债水平直接相比。

0 D% F+ j2 b" _3 r: z+ f1 B

中国不仅在从过去几十年的基建中获利,还在投资新基建,以5G、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交、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新能源为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新基建已经启动了。也就是说,与美国还在纸面上的重建相比,获利的时间更早。


拜登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从实力出发”(from the position of strength),拜登要与中国极端竞争,拜登真知道他在说什么吗?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28 08:22:01 UTC
更新日期: 2021-11-28 08:22:0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7)

标题 :
旱地行舟的奥秘
类别 :
军事
内容 :

美国海军协会网站(USNI)11月9日援引商业卫星公司MAXAR的图像称,在新疆发现了第二个形状疑似美国航母的导弹目标,距离已经报导的“旱地行舟”的航母靶标约500公里。新靶标是缩比的,长度约为173米,是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一半。它由带有小型雷达反射器或仪器的直立杆勾勒出来,舰岛更为清晰,似乎有更大的雷达反射面。此前USNI已经报导的“旱地行舟”的航母靶标更小,只有75米长。有意思的是,靶标可在约100公里长、轨距6米的铁轨上机动,轨道还带有一段约50公里长的S形弯道。靶标上安装了各种仪器,用于模拟航母电磁和红外信号,并且记录打击效果。附近还有驱逐舰尺寸的固定靶标。* E$ d6 Z) c2 O1 J3 W

2 n* U: f" K8 Q$ t

 : a1 p: P2 r) ^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西部沙漠里有多个航母形状的靶标,而且铁轨在下半有很大一道S形弯道

# S/ d/ S2 n% C7 T- t

 ! V2 G7 V  `* A

较大的航母靶标是固定的


75米靶可在铁轨上机动

- H. s" {. d$ K5 q: K1 K! w- c

铁轨附近还有形似“伯克”级驱逐舰的靶标,但是固定的


珠海航展上也展出了相关的模型

, ]7 Z# n# w* V0 @! Y3 P

在珠海航展上,中国也展示了与沙漠中“旱地行舟”相似的轨道上机动的缩比模型。当时,这一展品的标签是“陆上体系化综合电子蓝军系统”。这显然是用于模拟机动中的美国航母编队的。9 @# W( G( z9 [* Z


有分析说,将靶标设置在沙漠里,可以确保测试信息和残骸不会落到对方手里,但这只是非常小的附带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大大降低测试成本,不需要用海上机动的万吨舰船作为靶船。


航母的尺寸很大,用小船模拟是不妥的。航母也有30节的高航速,中国海军并没有这么大还能达到这么高航速的退役舰船。用低速船模拟和固定靶也差不多了。万吨舰船要开动起来不容易,万吨级的无人船还没有人玩得转。但作为机动靶标,船上还有人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无动力漂浮了,又回到固定靶了。中国需要的是机动靶。轨道上的“旱地行舟”正好解决靶标的问题。. x: S& i5 U' n; U1 `


 ' P& U1 ~2 e1 d8 t0 Y6 C

中国没有报废的“美国”号可以做靶舰那样的奢侈


中国连“远望4”号这样的靶船机会都不多0 j# Y9 F7 z( ?% o

8 q  B  y+ ^$ \* |

实际上,打航母有两大问题:6 j' r  W' N/ A7 F

1、探测

2、打击1 V4 F# C$ _6 M& w& g9 z' o7 q

$ E& Z$ f9 m! u

探测实际上有两个子问题,一是捕获目标,二是持续监视。不能捕获目标,一切都是白搭。捕获目标后,不能在发射准备期间一直到命中前保持监视,很可能被目标甩掉,还是白搭。' b2 a$ v( m8 \2 H. o


航母很大,光学、红外、雷达特征都很明显,但并不容易捕获. R' i% e. {" y/ f! t. u

9 N) A0 m* R" F2 T3 Q3 Q9 t

卫星可以明察秋毫,但不在轨道阴影区的目标是看不见的,但卫星变轨很费事


航母很大,红外、光学、电磁特征明显,但并不容易捕获。不管是卫星还是飞机,只要到了视线内,发现航母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恰好在于“到了视线内”。卫星的轨道参数不是想变就可以随时变的。航母按照已知卫星过顶时间及时躲避是航母编队指挥的基本功。即使被卫星捕捉一次,下一次过顶之前机动躲避,也是做得到的。. x% y- @5 u" i+ s: o9 Y. @& t

. [0 C, h5 b/ o

典型卫星的轨迹,每一圈都偏移一点,N圈后回到最初的地方


高分辨率光学侦察卫星的分辨率高,不仅能捕获目标,还能识别是航母还是油轮,但视界窄小,在地球表面的扫描带很窄,只有几公里宽,任一地点的重访间隔就是以天计算。在这段时间里,航母编队早跑没影了。光学侦察卫星还受气候影响很大,云雾都影响捕获,夜间的红外成像的分辨率则大大低于日间的光学成像。' f, d2 [  y* H3 b$ a0 Y. z9 S1 A

( d8 I9 }2 o% }" j

雷达侦察卫星的扫描带可达上百公里,也较少受到气候影响,重访间隔以小时计,依然不够用于目标瞄准。更恼人的是,雷达卫星的分辨率不够识别目标到底是航母还是油轮,需要临时调动光学侦察卫星核实,又是需要时间。

0 k! ?, [$ Y, L. E0 @/ K

多发射几颗卫星可以缩小重访间隔,但数量还是有限的,不够用于目标瞄准。

4 R+ r9 }/ h& l. Y: h9 r

侦察机则要突破舰载战斗机防御圈进入视线内不简单,而且在茫茫大海上漫无边际地搜索是很低效的,只要比照海上搜索失联船只就知道了。苏联海军用一批图-142(专职改装的图-95)在和平时期就保持连续跟踪,在战争爆发时发出最后的目标方位信息,然后就等着什么时候被击落和准备跳伞逃生了。这也是不行的。' O( t2 V8 h- h8 M. P' t* N( ~$ y

, |: ^, K2 h& Z/ j& S

新闻里常把图-95轰炸机和图-142海上侦察机混为一谈,后者其实主要任务就是在世界的大洋上跟踪美国航母编队,也有一点反潜巡逻的任务; |, R+ Z( R0 Z' C8 Z

: Y- k, S/ p4 M. ?% w7 p; \

 ' r5 L& K; O, R- C1 i

无人机没有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问题,但击落的门槛也低得多! p8 n% ]9 [$ f! v" `! A


无侦-8应该能达到高超音速,不易拦截,但留空时间太短,无法保持跟踪

7 H5 U- S% `9 I2 X6 g

长航时无人机没有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危问题,但生存力比有人机更低,因为在局势紧张时期,击落的门槛也低多了。高超音速飞机能突破舰载战斗机和防空导弹的拦截,但很难在航母上方徘徊。( z3 O! _" C# p' M4 Q5 o. s

; f/ \+ y7 X! w8 i2 N

岸基超地平线(简称OTH)雷达是另一个反航母探测手段。OTH雷达利用电离层反射,极大地增加探测距离,但发射和接收天线都十分庞大,工作受到电离层扰动的影响太大,距离误差可达10-40公里,角度误差1-5度。OTH雷达的分辨率也很低,相距几公里的舰船就无法区分,做侦察机的概率引导够用了,但直接用作目标瞄准还远远不够。中国在2007年在襄樊建造OTH雷达,可以覆盖从菲律宾到日本九州的巨大扇形,最小探测距离落在东南沿海以内的苏州-金华-龙岩-梅州一线,最大探测距离覆盖日本以东约1000公里到菲律宾棉兰老岛。

0 t* k- n3 Z% m: J8 c. B( X

 $ p" D" `5 \! M! Q) F  \; E

中国OTH雷达的探测范围% U8 Y, k- g/ S6 ]# ?


但小卫星是革命性的改变。重型光学侦察卫星的尺寸可比大巴,重量也差不多。小卫星则只有100来公斤,体积还不及冰箱大,甚至只有鞋盒的大小。小卫星可以是可见光、多光谱、雷达的,采用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AR)的小卫星尤其引人注目。+ b$ B  K% z" a) Y0 R2 ~7 ^

: U! r* E7 D& }' A* e& ?

传统侦察卫星又大又重,大小和重量都和大巴差不多,这是美国KH-9/ S9 |' _. {& M1 w: x% y+ l

; `. o: K- {6 x8 H9 V. n% B$ y7 ?

 ( K3 }7 U- K) w: u

但小卫星就不一样,可能才100多公斤  |1 R' A( x: C) U" V# U* \% x8 {8 L


中国在小卫星方面方面是领先的。10月26日多家媒体报导,电子科技集团三十八所将与天仪研究院合作,建造“天仙”星座。这是由96颗小卫星组成低轨道卫星群,采用X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天仪星座包含19度、28度、40度、52度、97.4度五个倾角,覆盖整个地球表面,一期规划56颗,二期规划40颗。+ Y- g  [  f9 L! C- d, M

( _' T5 Z! |" n' y

 , V. F0 D" W8 l2 E& u

天仪星座包含19度、28度、40度、52度、97.4度五个倾角,覆盖整个地球表面,一期规划56颗,二期规划40颗% T- ]# O6 A5 I9 A& Y  h


天仪的小卫星用合成孔径(SAR)雷达,可在反复扫描中获得非常搞的精度,在公开的信息中,天仪的C波段SAR卫星已经提供0.5米级分辨率的商业图像,新发射的X波段的商业图像依然是0.5米级,但大概率有更高分辨率的能力。& C+ L) ?/ u) d5 a

7 S* |+ a. S$ m) |+ G! z1 k* ^+ P

天仪的星座没有说是否达到全球实时监视的能力,但通过轨道倾角的合理设计,在重点海区达到准实时毫无压力。


在技术上,反卫星是可能的。但小卫星数量很大,反不过来,而且小卫星补射很快捷。中国的“快舟”从中程导弹发展而来,已经成功地投入使用了。这还是机动发射的,对发射场的要求很低,也可以灵活部署,在有利于入轨的地点发射。


 ; W9 i: |1 p7 ?4 D$ E

小卫星不仅可以常规发射,也可以用“快舟”迅速补射


SAR卫星群不仅对反航母有用,还对打击其他大型舰船有用,尤其是两栖攻击舰、舰队油船、大型综合补给舰等。更可还可用于对地面目标(机场、公路、港口、铁路、有生力量)保持监视。美国战斗机进驻日本或者菲律宾机场后,中国几乎实时掌握情况,并辨识机型、确认数量。在理论上,有可能美国战斗机滑行到停机位的时候,也是中国导弹呼啸而至的时候。

) P4 m6 m9 w% P' r6 Q0 L

不过SAR的高分辨率是有条件的:目标需要是固定的。好在固定与否是相对的。航母的30节速度很高,但相当于低轨道小卫星掠过的速度,可以近似为固定的。这就需要大量实测,精确确认实际的误差影响和补偿参数。用美国航母实测实际上不可行。实测需要首先精确掌握美国航母的位置,这本来就是难题。( r: f- J8 s7 a( r


沙漠里的靶标可以用于测试SAR技术。从卫星的高度来看,海面是平坦和光滑的,波浪可以忽略不计。海面也是“实心”的。沙漠是最接近海面的地貌。固定和移动的靶标可以在各种速度、角度条件下实测SAR的性能,如果能在沙漠里可靠地探测75米长的机动目标,大海上300米长的真实航母就不在话下了。

& e/ m. W9 O" ?( R" X9 d$ z

美国也在大力发展SAR小卫星,Capella、BlackStar等商用SAR小卫星,主要用户是美国陆军,估计是美国海军还不认为打航母是多迫切的问题,也有条件用真实航母配合测试,不需要用靶标。


探测问题解决后,就是打击问题了。8 A7 n. k) r0 y& L) A

/ c9 t4 t* j1 }

反舰弹道导弹是革命性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q- g5 W1 E) s  V

1、射程改变战场$ Q2 _; t1 W0 j; h: _4 A0 a

2、航母不再是不可战胜的

3、舰队防空样式必须改变

: x% n; X$ J& }0 U0 ]5 D

射程从来是战场上优势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剑不够长,就跨前一步”,但跨前一步不仅使得你的剑可以刺到对方,也使得对方的剑可以刺到你。航母之所以改变战场,是因为航母的打击距离与航母本身脱钩,而飞机的航程显著大于任何火炮的射程。  W& l' R/ s6 D$ z4 {0 q


在导弹时代,飞机可以携带导弹,航母的“射程”是飞机航程加空射导弹射程。但航母的强项在于可以抵近目标,由舰载机投放效费比大大高于远程导弹的制导炸弹和近程导弹,可以打击的目标数量大大提高,维持持续打击的能力大大提高,这是航母威力大大高于可以发射巡航导弹的巡洋舰、驱逐舰的主要原因。9 y) J/ Q& E" I5 T5 d1 J

" J( q% k" O4 E( ^2 O% F+ ^

 ' Y# }9 P" x5 m1 V. t

在导弹时代,航母的威力不在于武器射程更大,而是在于维持持续打击的能力更大

( h/ E! z, X3 \  o' e/ |0 Z! ]

但反舰弹道导弹使得航母的“射程优势”不再。即使有加油机和空射导弹加成,在“发现即对攻”的场景中,反舰弹道导弹只要20-30分钟就可以抵达目标,舰载机加巡航导弹的反击至少要2-3小时才能,这显然是吃亏的,那时机动发射的反舰弹道导弹早就撤收转移了。在持续监视、待机攻击的场景下,反舰弹道导弹的待命时间几乎是无限的,但飞行员的生理耐力是有限的,极大增加的出击距离也大大降低了载弹量。增加飞机轮班是可行的,但航母空中力量就只能用于自保了,除了倔犟一把、显示存在,没有太大实战意义了。5 Y9 a5 g4 B; n' n7 H5 j" Q1 K+ F$ b

, p4 A( b2 l3 z0 w/ j

美国海军的水面舰队是围绕航母打造的,巡洋舰、驱逐舰是以其在航母编队中的作用作为设计基点的,独立作战只是次要使命。如果航母被迫远离战场,作为攻势海军,美国海军就被废了一半。4 H/ z* ]$ ^6 m- B; q6 t: T$ T9 ~

% _( F3 H+ n# d2 C

航母作为最大的战舰,本身就有抗沉性优势。但以M8+速度砸下来的一吨重的铁坨子就有接近1吨TNT当量的动能,慢说穿透甲板后在舰体深处爆炸带来的危害了。什么航母都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6 L  U% a( L/ g

7 Z' ~% Y# a- a. y+ g% l

关键在于要能够精确击中舰体。


航母甲板有很大的外飘。如果落下来的导弹击中外飘部分,可以在甲板上钻一个大洞,然后钻入水里,在舷外炸一个大水花。只有在水线以内的部位击中,才能造成足够大的损害。弹道导弹的再入速度极快,精确气动控制困难,再入中气动加热造成的等离子鞘体(黑障)也使得制导问题复杂化了。0 [) \  {2 v, i

  A! k3 Q& G/ x4 `7 R" k6 ]

中国从来没有公开过反舰弹道导弹的工作机制,外界在很长时间里只有望文生义,揣摩反舰弹道导弹的工作机制。反舰弹道导弹在再入前有指挥中心通过数据链的中继制导问题还不大,关键在再入后,弹载雷达、红外都因为等离子鞘体(“黑障”)而不管用了。而且气动压力太大,常规的气动控制难度极大。减速后再入则丧失了难以拦截的好处。


反舰高超弹的战术优越性更大,从发射到中段都更加神出鬼没,容易避开目标航母的警觉,末段拦截比反舰弹道导弹还要困难,但技术上的问题也更大。在高超音速的滑翔段或者巡航段已经有等离子鞘体的问题,使得中继制导都不容易,只能依赖惯导。惯导有本质漂移,时间和飞行路径越长,累积漂移越大,漂移特性也是由具体的惯导装置和发射时的状态而定的,并不能一概而论地预设补偿。《系统工程和电子》杂志报导,中国用人工智能的自适应方法,根据上升段的飞行情况,实际测定漂移特性,然后在转入黑障期,以实际漂移特性加以补偿,惯导精度可以提高10倍。


转入俯冲后,反舰导弹导弹和反舰高超弹的挑战就很相像了。

+ p) _+ G8 {$ v2 ?

最早的“主流”猜测是霰弹枪式。也就是说,反舰弹道导弹只有粗略的制导能力,然后弹头在一定高度释放出成千上万个小型梭镖,用一定的散布弥补命中精度的不足,将甲板表面一切无防护的人员、飞机和设备扎它个七窍流血。如果航母的舰桥上的雷达、甲板上的飞机和各种设备都失能了,航母也就失去战斗能力(mission kill)了。但航母本身的浮力、动力基本不受损害。从政治上说,使得航母失能而不是击沉,在政治上也留有谈判的余地。

3 E( I8 o) b& X0 H

 0 |, K& C& G7 p: h  }

对于反舰弹道导弹的命中机制,最初的设想是霰弹枪式,密如雨下的小型梭镖造成壮观的损坏,但不足以击沉航母


 8 ^$ g; h3 z% K  E# F( O5 i6 B( \

子母弹的话,可能破坏力就足够击沉护航舰艇和编队内的辅助舰艇了,但还是不足以击沉航母1 c/ r) @5 k* O/ f

: g. c% P. k% T4 n* }3 T9 g

然后是子母弹模式,与霰弹枪相似,但不再是简单的动能杀伤,而是用大量和多样的子弹头,杀伤甲板人员,摧毁甲板上的飞机和设备,甚至有一定的穿透轻装甲舰桥结构的能力,制造更大的破坏,但对航母本身的浮力和动力依然没有多大影响。


但中国靶标显示,反舰弹道导弹的意图不是这样的“表皮伤”,而是直接命中和致命伤。缩小的靶标显示,目标不是大得多的甲板,而是甲板下的舰体,还是舰体的关键部分。不要命的部分不打。中国如何实现这样的精度是保密的,但实现的能力由靶标间接证明。

8 V( s3 L, Z4 d- w2 H: @4 T

中国沙漠里固定的水泥靶标的存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是与实际“尼米兹”级的比较,弹着点清晰可见3 m# e& q4 c" V1 G# V. ]' X


航母不是打中什么地方都能击沉的,最致命的部份其实集中在中段1 Z6 P1 k$ {2 q2 N7 N$ t) t


“尼米兹”级航母的甲板长度达到332.8米,宽度达到76.8米,水线长只有317米,水线宽度只有40.8米,但机库只有约34x209米,动力段更短,差不多也就75样子。弹头击穿甲板后,击中机库爆炸,或者弹药库、动力舱,都可造成致命的破坏。这就不是甲板上“大扫除”那么简单了。- }2 X& n) M( J; e; b1 f# `' P8 w

1 E/ y. A( h* a  u! |

战争中的关键一击不能放出去后碰运气,必须是一击夺命的。沙漠里的机动靶标就是用来反复测试和验证的,而且需要在目标航母的各种速度、机动组合下。

2 n& k, K5 {) d$ w! M

值得注意的是,这比真的用万吨轮测试便宜多了。即使是报废的万吨轮,要保持足够的适航状态以达到测试目的,也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而且测试完毕,靶船就沉了,即使没有击沉,也应该很不安全,不宜航行或者拖行了,半道上翻沉、堵塞航道就更麻烦。反过来,万吨轮不用作靶船,拆废钢铁,那也值不少钱了。


沙漠靶标就不一样了。击中后可以再修,只要外观足够想象,费不了太大的事。铁轨打坏了也能修。抢修的话,几天、一个星期就能恢复;气定神闲慢慢修,也就个把月的功夫,然后又可以用于下一次试验了。$ p" h' p" l2 p, ~5 X- j. V) E


中国反舰弹道导弹正在精确击中沙漠中的航母靶标$ J2 v' `1 G+ i* A8 z* m


靶标的运作也费不了多少钱,电动机车驱动靶标就是花点电费,模拟航母红外和电磁特征的设备也不需要什么高精尖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不仅可以作为一次性的技术验证使用,还可作为反复经常性的实战训练使用。甚至比把“辽宁”号、“山东”号开出去作为演习目标还要逼真,毕竟不可能对着“辽宁”、“山东”来一发。1 \6 b& V8 K# [0 F3 L. n0 R


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只有中国在做呢?因为这样的靶标只能供过顶侦察和高空俯冲攻击导弹攻击用。卫星侦察并不独特,但反舰弹道导弹是中国的独家,反舰高超音速导弹也是中国独家,别人想测试都谈不上。常规的地平线侦察和攻击是完全不同的角度。


 $ Z8 e; J  i* e! V0 q

常规的反舰导弹攻主要是掠海方式,罕有顶攻的,中国式的沙漠靶标想用还用不上% }0 Q: T; v. j: b' w) |' F


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高超弹给舰队防空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在二战时代,打航母主要靠舰载机临空轰炸或者抵近投射鱼雷,护航舰队紧密围护在航母周围,用密集火网拦截是正道。随着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的发展,护航舰队散出去了,在互相用远程火力结网拦截的同时,力争在最大距离上击落来袭导弹。& L0 y1 Q0 z& o" s$ L2 l  }( {


终极远程防空火力则是舰载战斗机,饱受追捧的F-14就是远程截击机,专职拦截轰炸机和反舰导弹,像电影《壮志凌云》里那样与敌人战斗机空战其实是副业。但在拦截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高超弹方面,舰载战斗机基本上无所作为,好比战列舰时代的巨炮对敌人飞机束手无策一样。

7 F" A: ~8 v  v

但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高超弹使得散开防御不再可靠。即使假定反导探测和跟踪问题解决,弹道导弹和高超弹的速度和高度都太大,中段拦截的斜距稍大,拦截可靠性急剧下降。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高超弹都是机动再入的,但以逆弹道为基础加追踪修正还是最靠谱的拦截方式。在这里,航母作为目标反而有独特的好处,因为弹道的终点已知,再机动的俯冲弹道都只有有限的机动空间,越接近目标,机动的空间越小,否则就要错失目标了。在末段反导中,当前弹头位置到航母之间可以近似为“固定”弹道,极大地便利反导计算。. |; w/ q% i6 G& ~7 l' K

' q* D1 x7 ~- b2 ?9 _

但这要求护航舰队在此紧密围护在航母周围,火力朝天。问题是,常规的空射、舰射、潜射、岸射反舰导弹威胁依然存在,威胁依然巨大,需要外层防空。用加倍的护航舰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舰队建设和运作成本急剧增加。围绕航母紧密编队在航行控制上也难度更大,在最后的紧急规避机动中,难说是不是会发生互相碰撞。但看来这可能是美国海军不得不做的,否则航母的生存力就成大问题了。; B8 m& W8 \9 f( |

; b) Z! g' _7 s$ Y; }7 _) {

 ; z* z- B# U! x* H% @; p' Z0 ^

航母周围这样的紧密队形通常是作秀、拍公关照时才有的,正常战斗队形应该散得很开。但在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高超弹时代,这样的内圈防御可能是必须

: L. i. y, q  t, b2 z( `- K8 A7 S' L

沙漠里的航母机动靶标大有深意,这表明了中国超远程反航母体系已经实战化了,甚至超过技术验证阶段,已经作为实战训练和演习的一部分。美国海军早就睡不着了,现在连习惯于自己吹夜哨壮胆的人也不能装睡了。8 [http://www.aswetalk.net/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3943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09 03:42:13 UTC
更新日期: 2021-11-09 03:42:1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6)

标题 :
高超音速导弹的防御问题
类别 :
军事
内容 :

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方面领先,但科技不是巫术,假以时日,其他国家也会赶上来的。中国也会面临高超音速导弹的防御问题,只是眼下高超音速导弹防御压力最大的是美国。


高超音速比超音速快得多,但有比弹道导弹慢。高超音速最大的特点是:飞得更快的没法机动,机动性更好的不可能飞到那么快。这个独特的空隙使得高超音速导弹的防御很难。


导弹防御有两个关键:

1、    探测

2、    拦截


由于高超音速导弹的弹道比弹道导弹低,地球曲率使得陆基远程雷达的探测盲区增大,等到截获的时候,导弹已经很近了,拦截窗口太小。预警机可以增加探测距离,但最重要的还是空间预警。



在弹道导弹时代,空间预警卫星以红外探测为主,捕捉导弹发射时巨大的尾焰特征,并以此推断初始弹道、判明弹着点。导弹一旦进入惯性飞行,红外预警卫星就失去跟踪能力了。接下来就要靠陆基预警雷达及早捕获了。


这个预警模式在高超音速时代不管用了。高超音速导弹有助推-滑翔弹和巡航弹两种,助推-滑翔弹的发射方式和弹道导弹相同,也产生巨大尾焰。不过一旦进入滑翔,就偏离抛物线弹道了,依据初始弹道的弹道推算就完全失效了。事实上,高超音速导弹甚至可能在大气层内就转入水平推进,然后直接起滑,降低再入-拉起的弹体过载和过热问题,也便于向滑翔顺利过渡,代价是速度和射程要降低一点,热管理问题也更大,因为大气层内累计高超音速飞行时间更长。


高超音速飞行是产生高热的。在理论上,传统红外预警卫星可以捕捉飞行中的炽热导弹,东乌马航17事件后,美国提供的防空导弹发射和飞行热像就是SBIRS导弹预警卫星上来的。这是新一代导弹预警卫星,红外灵敏度大大提高,但还是为导弹预警而设计的。


导弹尾焰的温度高,非常明亮,而且巨大,很容易捕获。这也意味着SBIRS的灵敏度只要能捕获这么大的尾焰就够用了,降低的灵敏度可以换来更大的视场和更大范围的监视。地球表面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只凝视几个主要发射场已经不够用了。


高超弹的红外特征虽然大,但在飞行中,还是没有导弹发射尾焰那么大。靠现有的导弹预警卫星是捕捉不到的。提高灵敏度是可能的,但需要缩小视场,有限的几颗卫星还要广域预警,那就做不到了。在进一步提高灵敏度的同时保持视场,在理论上是做得到的,但还有一个分辨率的问题。这些都是高轨道卫星。


但小卫星已经发展起来了。SAR雷达小卫星的公开分辨率达到0.5米,重量只有100公斤级,可以在近地轨道上撒豆成兵。SAR雷达是不能用于导弹预警的,这是用反复对固定目标从多角度扫描以提高分辨率的方法,在原理上就不可能跟踪快速目标。但低轨道雷达预警卫星确实是美国空军正在预研的项目。


在低轨道上,雷达和红外都是选项,关键是要与地面动目标显示(GMTI)结合起来。从地面往空间看,除了目标,都是虚空;从卫星上往下看,不仅有目标,还有结结实实的大地、海洋、山峦、城镇。好处是,那些都是固定不动的。如果把紧接着相邻的两幅图像相减,固定的物体就隐去了,运动的目标就显示出来了,这就是地面动目标显示,最早在预警机上使用。


真实实现起来没有那么简单。飞机和卫星本身也在移动,两幅图像里理论上不动的大地、建筑等会有所移动,增加地物移动的容差则降低了对真实移动目标的分辨率,不过目标速度足够快的话,这点容差还是不影响探测。要是与高精度地貌数据库结合起来,可以实时补偿,恢复分辨率。在这里,高超音速的速度反而成了暴露行踪的敌人。


航天科技已经使得小卫星群成为可能。马斯克能打上千颗小卫星,组成星链,美国空军也能做到。在180-200公里的极低轨道可以用较小的传感器就达到很高的分辨率,但卫星本身的移动使得GMTI反而降低分辨率。在500公里的低轨道上,可以减少卫星的数量,但传感器需要加大。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对于传感器来说,尺寸为王。然后在星上实现GMTI,把监测数据通过中继卫星发回地面站,是可以做到全球监控的。


如果数据处理足够快,可以把GMTI的速度下限降低,连飞机也一起探测。不管隐身飞机多隐身,在地球背景下,一个黑洞反而是显眼的。要实时地与地球背景的反射特征相同或者透明,还是做不到。


探测问题解决了,还是需要解决拦截问题。探测问题解决了,还是需要解决拦截问题。要说明的是:高超弹有“等离子鞘体”围护,和飞船再入是的黑障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黑障可以完全屏蔽无线电通信和雷达跟踪,实际上也屏蔽激光,因为光波在本质上还是电磁波,只是波长短。所以即使激光武器的功率、大气层耗散等问题都解决了,等离子体的穿透可能还是问题。激光武器反高超弹也靠不住。就现在来看,还是要靠动能的反高超弹。


现有反导弹能拦截速度更高的弹道导弹,S500号称能来接射程3500-4000公里、飞行速度5000-7000米/秒的弹道导弹,但这都是基于逆弹道原理的,在对敌人弹道导弹的飞行弹道精确计算的基础上,逆弹道而行,本身的机动性只是用于补偿探测和计算误差,这才能实现相对可靠的拦截。这对拦截没有固定弹道的高超弹是不管用的。所以美国萨德和俄罗斯S500能拦截高超弹都是在夸口。


防空导弹拦截来袭导弹的关键在于速度和机动性都要比目标更高。乌龟抓乌龟是永远抓不住的,兔子抓乌龟才行。问题是,高超弹处于“比它快的打不上、打得上的没它快”的独特空挡,而高超音速飞行本身又是极限技术,很难做到比高超弹更快、机动性更强的拦截器。怎么办?


或许需要另辟思路,从比高超弹更快、机动性更好的路线分段走。


首先,需要在很长的距离上达到很高的速度,不能及时赶到需要拦截的高超弹之前是没用的。高超弹瞬息之间就能飞好远,所以反导弹的射程也需要特别大,遍地开花地设置点防空的反导弹是不现实的。


高超弹在速度和机动性方面都达到极限,反高超弹要达到更高的速度和机动性非常艰难,如果不是彻底不可能的话。但快出飞出大气层,在大气层外加速的技术是现成的。只要不怕很高的燃料消耗代价,在大气层外机动飞行也是可能的。反高超弹有希望在大气层外抢先达到有利拦截位置,然后再入为滑翔弹,这是比一味追赶或者逆弹道更加有希望的路线,因为高超弹没有弹道可以逆循,在大气层内追赶更是追不上。


弹道导弹飞出大气层后,一般就转入惯性的弹道飞行了。作为反高超弹,不应该转入以最大射程为目的的高抛弹道,而是应该转入以最快到达目标区的压低弹道,并根据预警和指挥系统的引导,机动到达指定的再入位置,利用刚开始滑翔的速度和能量优势,截获目标高超弹。


这样的方式用于拦截助推-滑翔弹和巡航弹都可以。助推-滑翔弹的起滑速度高,但在长途滑翔后,速度、高度和动能都有明显损失。巡航弹的速度和高度比助推-滑翔弹更低,优点是发动机利用空气中的氧,能量效率高,能以较小的重量和足够高的速度达到较大的射程。反高超弹在进入拦截阶段时,还在再入初期,速度和动能都很高,有利于在与目标高超弹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依然能成功地追击和拦截。


这只是个猜想,会成为现实吗?不知道。但真是看不出来高超弹还能用别的办法拦截,“比它快的打不上、打得上的没它快”,这真是难以逾越的难关。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07 09:58:03 UTC
更新日期: 2021-11-07 09:58:0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5)

标题 :
中国为什么不加入美欧的甲烷减排呼吁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二氧化碳并不是气候暖化的唯一因素,甲烷对气候暖化的威力是二氧化碳的80倍。美欧也在格拉斯哥COP26上号召,与2020年排放量相比,全球到2030年甲烷减排30%,中国、印度、俄罗斯都没有参加。


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碳氢燃料的燃烧,这还相对好估算和控制,甲烷就不好办了。甲烷是最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所有动植物说到底都是碳氢化合物,所以动植物死亡后,腐烂分解,首先释放的就是甲烷。这是自然过程。


2008-17年间的甲烷排放和吸收


碳氢燃料的生产和消费中,有甲烷释放。天然气的主要成份就是甲烷,开采、运输和使用中难免有泄露。页岩气是通过对地层压裂释放出来的,通过各种微裂缝的泄露更大。煤矿有瓦斯气,这就是甲烷,矿井通风对安全至关重要,但这也是直接把瓦斯气排放到大气中去了。油田开采也有甲烷释放,点天灯在事实上减少了甲烷释放,但本意是避免易燃气体在井口的聚集。这部分还相对好检测和控制。


大头实际上来自农业。饲养的牲畜打嗝放屁是很大的甲烷来源,实际上人类也一样,只是没人说这事而已。另一个就是动植物腐烂分解的过程也释放甲烷,所以森林既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又有腐叶枯枝释放甲烷的问题。沼泽地是另一个“重灾区”,水稻田也是。还有就是垃圾场,各种生活垃圾在腐烂分解中也释放大量甲烷,包括生活废水和废物处理,说白了,就是沼气。


美欧的“认购”是否包括自然释放的甲烷并不明确,那部分是没法控制的,应该不包括。在人类可控的范围里,碳氢燃料的生产和消费部份还可控一点,农业部份就难了。


对于中国来说,煤矿还在很长时间里无法取缔,2030年前肯定不可能。收集瓦斯气作为可燃气是可行的,但成本很高。要真是富含甲烷,那就直接可作为燃料气了。要是甲烷含量不高,收集后还要提纯,成本很高。愤怒小公主一听到环保谈成本肯定又要眉毛倒竖了,但不谈成本的环保都是耍流氓。沼气也应该收集起来,一样的问题,浓度不够直接使用,提纯本身就是耗能过程,与环保背道而驰了。


更大的问题在于农业。中国不可能缩减水稻田的种植面积,也不可能缩小畜牧业规模。工厂化的畜牧也有一丁点可能控制甲烷的释放,但放养的就不可能了。


减碳和减甲烷在很多方面也是互相矛盾的。扩大植树造林是有利于减碳的,但是增加甲烷。保护湿地和水域是有利于减碳的,也增加甲烷。减少吃肉降低碳排,但需要增加种植面积,是和森林争土地的,种植面积比森林的甲烷排放更大。减少塑料、化纤的使用是一样的问题。


说到底,人类从树上爬下来之后,就在改变生态,而且这个趋势一直在加速。要回到原生态,只有回到树上去了。这恐怕做不到。


中国不做做不到的承诺。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06 13:55:53 UTC
更新日期: 2021-11-06 13:55:5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4)

标题 :
拳打南山脚踢北海,中国会把波音空客一锅端吗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多少年来,波音和空客是世界民机的阴阳两界,没得选,要么阴界,要么阳界,反正得选一个。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与美国闹掰了,空客就高兴;中国与欧洲闹别扭,波音就搓手。现在中国看到美欧都有气,波音已经好几年没有中国订单了,现在空客也发愁了,因为中国两边都不下订单,但倒不完全是因为闹脾气。


波音、空客每年都要发布民机销售预测,不管欧美市场如何,中国市场总是能救一把。中国近些年的旅游热也使得中国的民航市场火爆,连国内民航市场都炙手可热。在10年代,波音和空客都差不多有20%的产量卖到中国,但新冠疫期嘎然而止了。波音是在特朗普大打贸易战的时候就开始了,波音737MAX空难正好和贸易战时间上撞车,把波音的中国订单和交付撞翻了。空客开始没有这个问题,但新冠疫情一来,全世界航司都突然调入深冷冰箱,要求暂停交付,所以空客也遭殃了。


波音和空客倒是都能配合客户要求推迟交货,但对取消预订单很能拖就拖、能顶就顶。飞机公司积压的预订单很重要,这是保证未来生产连贯性的必须,飞机生产不像小轿车,一拧钥匙就发动,再一拧就熄火,要启动、停止生产线是大事。大量预订单也意味着公司未来的业绩,对股价影响太大了。


但中国不一样,中国航司不大早早下单,都是要的时候才买。民机市场不是菜市场,随到随买,生产线上的都早有买家了,现买要等交货。一般航司都是根据需求预期提前下单,但中国航司对等待并不在乎,经常是需要的时候才下单。航司因为各种原因要求推迟交付或者退单的事情不少,中国航司真有急需,也常常能够捡漏,所以一般并不碍事。总的来说,中国航司的预订单不算多,根据10月18日数据,空客这边有266架,波音这边483架(含未交付的超过100架波音737MAX),而空客总预订单有6893架,波音有5964架。


 

波音的MAX麻烦还没有过去


但新冠疫情到来后,世界性民航停摆,现在勉强恢复交付,但向中国的交付还是剧减。空客预计2022年交付77架,到2024年,降低到只有38架。波音也惨,2022年预计141架,2024年下降到44架,这都是包括恢复交付的MAX,如果中国民航在2021年底前批准复飞的话。


未来10年里,中国市场预计占世界民航市场增量的25%,要是少了这一块,亏就大了。


中国航司倒是一点不急。国际航线恢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预计即使国门打开,恢复也是逐渐的。出国旅游的恢复更慢,留学生也可能因为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日益敌对的气氛和海龟褪色而减少,商务旅行则因为疫情打通了电子商务和远程商务的渠道,旅行和面对面的需求降低了。


国内旅行则遇到高铁的强力竞争,高铁沿线的中短途民航是生意难做了。国际航线停摆而闲置的宽体客机也可转用于国内航线,尤其是长途短途皆宜的A330,可以在较长时间里推迟新机需求。何况还有88架停飞的MAX,一旦复飞,就是现成的新增运力。推迟现有机队的退役,从租赁公司租赁闲置的飞机,也都是万一飞机不够用的补救办法。


说起来,中国民航迟迟不批准MAX复飞,可能也有帮中国航司的私心。只要中国民航不批准复飞,停飞的MAX可以向波音索赔,未交付的MAX则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迟付款。在中国航司并不缺运能的现在,这是曲线减负。


在中美对立的现在,中国航司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不定购或者少订购波音,空客乘机下功夫,已经决定在天津组装厂增加A321NEO,这是继汉堡、图卢兹、莫比尔之后第四个组装A321NEO的工厂。A321是加长版,载客量方面正好填补单通道上端和双通道下端,是空客最畅销的机型。NEO当然是换用更加省油的新发动机,增加油箱还可成为具有越洋飞行能力的A321XLR。


波音在逐步恢复MAX的生产,现在已经恢复到每月19架的产量,2022年初将达到每月31架。MAX空难前曾达到每月52架的高速度。2023年底前,希望能把未能交付的370架MAX交付完毕,比原计划要晚,但总比一直积压好。推迟的原因主要是部份取消的订单找到新的下家了,但需要按照新客户的要求重新改装。每一个客户的要求都有细微的不同,比如座位的面料质地、颜色、图案和布置密度,洗手间的设计和规格等。


空客天津总装厂将开始总装A321NEO  


空客的产量也在缓慢恢复中。9月里,空客只交付了30架A320NEO和4架A220-300,计划是超过40架,年底前达到45架。8月还有33架。供应链问题也蔓延到空客了。不过空客还是计划2021年完成交付600架的任务,2023年夏达到每月65架A320NEO,另有3架A330NEO和6架A350,2025年A220达到每月14架。


但空客估计,远程航线的恢复要到2023-25年才可能,宽体客机的产量要到那时才能真正恢复。


波音这里,787在5月因为质量问题停产整顿,现在技术问题解决了,但要走完内部和FAA流程还需要时间。现有105架待交付,每月维持2架的低速产量,年初还有每月5架。现在还需要集中精力改装未交付的飞机,达到合规,产量恢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


但未来几年里,波音和空客都指望不上中国。


中国的C919即将投产,但随时有被美国禁运而生产和交付被打断的危险。与在技术上与CFM56后期对标但在推力上达到LEAP水平的WS20已经在运-20上装用,万一LEAP断供,可以先顶上用起来。目标发动机CJ1000也在紧锣密鼓研制中,但估计第一批C919可能赶不及了。本来也是计划用在第二批C919的。


C919可能被断供的还不止发动机,国产备胎顶上都有一点距离,但发动机关突破了,别的困难也都能克服,包括从欧洲引进代用系统。


C919的产量和用户接受接受程度需要时间才能提高,这一段民航低潮正好成为成长的窗口。C919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但C919不是一个人在战斗,ARJ21已经在一起战斗了,CR929也在路上。


民机的门槛很高,但不是高不可攀的。军机的门槛也很高,中国一步一步攀上来了。科技是干出来的,捅破了第一层纸,后面的路走起来就有章法了。等走上路了,波音和空客在中国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也好,他们的好日子过得太久了。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06 09:54:35 UTC
更新日期: 2021-11-06 09:54:3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3)

标题 :
如果印度的气候承诺跳票
类别 :
健康
内容 :

500

印度无碳电力的真正动力可能是来自减污,而不是减碳

在格拉斯哥的COP26大会上,莫迪承诺印度将在2070年达到碳中和。此后,印度环境部长古普塔表示,营地将在2040-45年间达到碳达峰。美欧表示太迟,但标题其实应该改一下:“当印度气候承诺跳票时”,因为印度坚守承诺的历史纪录实在惨不忍睹,跳票的可能性很大。

500

减碳是世界性的议题,如果无所作为,到2100年,预测全球升温可达4.1-4.8C

减碳是世界性的议题,如果无所作为,到2100年,预测全球升温可达4.1-4.8C,大量海岛和沿海地区可能被上涨的海水淹没,浅近沿海地区盐碱化,海水盐度降低,海洋生态破坏,气候波动加剧。

气候在变化,但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是人类行为并非毫无疑义的。已知在恐龙时代,地球比现在炎热得多;在冰川时代,地球比现在寒冷得多。从恐龙时代到冰川时代的变冷,和冰川时代到现在的暖化,都不可能是人类行为的影响。现在的地球暖化到底是人类行为的影响,还是自然循环,并不像环保人士所说的那样确定。然而,降低碳排,尽可能地延缓气候变化,这依然是人类应该做的。这也应该是人类全体的共同努力,共同而有区别,不等于只有发达国家有减排的责任。不管是幸运还是不幸,中国在减排问题上是被划入发达国家的,而印度也被列入碳排最多的国家之一。

500

中国碳排最多,印度排在中美欧之后,位居第四,超过俄罗斯

印度的工业化程度远远不及中美欧,但碳排位居第四,自然也成为COP26上的众矢之的。长期以来,印度迟迟不肯承诺减碳目标,但在COP26上,莫迪承诺在2070年达到碳中和,并在2030年就达到500吉瓦无碳电力。到2020年11月30日为止,印度总装机发电能力才374吉瓦,其中火电(主要是煤电,天然气发电略超过火电的10%)231吉瓦,核电6.78吉瓦,水电45.7吉瓦,风电光电90吉瓦。换句话说,在不到10年时间里,印度要再造相当于两个目前火电加目前水电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能力。

这大概率是印度式大跃进,还是口头的。

500

印度的碳排主要来自煤炭,碳排最低的天然气只占很低的比例

印度的电力主要还是煤电,天然气发电的比重很低。石油主要用于汽车动力,全电的比重很低。印度还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电力化还没有完成。前些年中国大力投资印度煤电,现在即使没有中印关系紧张,中国也不会继续投资印度煤电了。

但煤电之所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爱,是因为便宜、可靠。风电、光电都有靠天吃饭的问题,靠地理上的分散也需要过量建造,才能弥补各地风力、光照不均的问题,所以风电、光电替换火电还不能一比一。加上更加强大的电网和储能系统,印度的碳中和之路挺艰难的。

好在莫迪在讲话中,已经留有余地了。他要求发达国家提供1万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包括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碳中和。发达国家基本上是不可能提供1万亿美元援助的,这样印度也就能理直气壮地不达标了。

500

印度电力的能源来源,火电急剧攀升

500

印度发电能源来源的另一个视点

其实,印度电力曾经是很环保的。在1980年,火电没有比水电多多少。但此后,火电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水电,原因很简单,火电容易上马、见效快,也不受丰水、枯水的影响。以印度的电力管理水平,间隙性较强、受天气影响较大的无碳电力比重达半的话,缺电、断电还不知道会出多大的乱子呢。火电作为基准负荷的作用将长期保存。

印度对减碳承诺的迟疑还有另外的理由。中美欧印是当前世界碳排的大头,但中美欧印人口只占世界的一半,如果不算日本、俄罗斯,世界上人口过亿的不发达大国还有很多:

• 印度尼西亚(2.74亿)

• 巴基斯坦(2.2亿)

• 巴西(2.13亿)

• 尼日利亚(2.06亿)

• 孟加拉(1.65亿)

• 俄罗斯(1.46亿)

• 墨西哥(1.29亿)

• 埃塞俄比亚(1.15亿)

• 菲律宾(1.1亿)

• 埃及(1.02亿)

人口近亿的还有:

• 越南(9734万)

• 刚果(8956万)

• 土耳其(8434万)

• 伊朗(8399万)

这些国家都在某种程度的工业化门槛上,煤电是入门的必要拐杖。尽管其中很多国家都承诺中止煤电,但这向义卖认购一样,离兑现还远着呢。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则是没有任何国家或者团体可以拒绝的。

美欧口头承诺了千亿级的援助,从来口惠而实不至。且不说疫期补助和疫后恢复需要的资金,就是没有,哪个地主也没有那么多的余粮。亚洲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也在搅混水,但这些银行的本钱也是有限的,也是需要回本的,而印度和广大不发达国家的期望是“捐助”,因为这是发达国家的“赎罪金”。

不断有说法,光电和风电的发电成本已经降低到煤电水平,这当然不是假新闻,但也没有计入电网升级、储能系统和额外的调峰发电能力的投资。发展中国家无力负担这些额外投资,发达国家则无意也无力做大规模的纯公益投资。各国政府可以立法禁止向境外投资煤电,但还有国际私人资本,还有国内集资。无碳电力可作为新经济生长点是对发达国家而言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煤电才是有利可图的,尽管这都是微利,电力建设(以及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来不是赚钱的生意。

格拉斯哥COP26后,有人计算,如果所有承诺都兑现,或许能在2100年实现1.8C,超过了1.5C,但低于巴黎协议的2C。问题是,算入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很可能突破2C。对于印度来说,既然干什么都要突破2C,为什么要折腾自己呢?印度甚至不需要公然顶风作案,只需要把目标定得晚一点,然后只要发挥传统特技:拖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理由也是现成的:美欧的经济援助从来没有到位,其他不发达国家“都这么干”。

印度的抵触也不是没有道理。减碳的公平性和经济可行性是关键。印度的人均碳排只有美国的1/8,中国的1/4,欧盟的1/3,要印度勇挑重担,印度不干。

500

500

从社会公正来说,富人和富国具有更大的减碳道德义务

500

各种食品的碳排

印度人吃素,还是各种食品中碳排最低的。这也是美欧在减碳高谈阔论中不提的。

气候是美欧所剩不多的能抓住主动权而撬动全世界的议题。在理论上,这可以道貌岸然地压制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碳排国家的崛起,还能拉动美欧的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站点。但这和“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冲突了。

美欧的问题出在去工业化和经济空心化,一切问题都成了投资问题,而实现全要靠别人去干。美欧还真是“穷得只有钱”了。这好比城里人炒股炒房赚得钵满盆溢,但连饭都不会做了,全靠叫外卖,家务也不会做了,全靠雇钟点工,修修补补更不会做了,全靠叫施工队,还动不动要跟外卖小哥、钟点工、施工队吹胡子瞪眼、威胁要翻桌子。但现在外卖小哥、钟点工、施工队还全是一个村的,把“他”炒了,就傻眼了。在气候问题上,别村还跟着跑了。

对于中国来说,印度的碳中和过程也是发展成本提高的过程,或许还是无碳电力设备依靠某种形式的中国供应链的过程。考虑到印度的敌对,加大一点差距有好处。在西方的热点话题中,有印度挡在前面,也是不错的

但印度会(尽可能地)认真实行无碳电力的,原因无他:空气污染已经成灾了。说起来,中国最早走上无碳道路也是从空气污染治理开始的。民主的印度又从不民主的中国学了一招。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01 14:36:20 UTC
更新日期: 2021-11-01 14:36:3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2)

标题 :
聊点有建设性的东西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因为要贴一些图片,所以我还是开一贴来写吧。


首先,是生物学的就业。我这里说的,是专指博士的就业流向。关于本科生和硕士生,我会在后面另行讨论。


这个是以美国为例,每年16000名学生开始他们的博士学习。其中37%会退学,好一些的,会拿一个硕士学位。差一点的,就直接放弃。这个37%是个平均数。比如我的同年级同学只有58%坚持了下来拿到了学位。但我前面几届学生留下来的比例要比我们高得多,但每年都不同。之所以退出,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从本科教育到博士教育的转变太大了。压力也是非常大,你要想到你的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手里拿着几个一流学校的录取,他们代表了几乎是全世界今年最好的一批学生(学生物的)。另外一个就是很多人直到自己真正的开始了博士学习,开始了在实验间轮转,才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或者是适合学习生物这门实验学科。他们的绝大多数都曾在本科期间有过各种层次的科研经历。但业余的和专业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在这里,我要多说几句。不管将来的道路是要走学术路线还是去工业界,基本上所有的好位子都被排名在前的几十所学校所垄断了。剩下的学校毕业的学生,除非个人非常优秀,能够拿到非终身教职,就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你或许在杂志或者报纸上看到几位这种凤毛麟角的人物。但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之所以能够被报道,就是因为他们太特殊了。所以,就国内而言,如果你本科进不了211,那么至少还有点盼头。但如果研究生还考不进985,那么走学术路线的梦想就直接放弃吧。当然,家里有背景的人另说。


先写到这。回头再补充。



接下来谈谈硕士和本科的情况。这两类都是制药公司的真正搬砖的人员。很多博士在初创公司里面,也会稍微累一些。但90%以上的基础操作都是这两类人来干的。他们就像是钟表的秒针,时刻不停,但基本没人注意到。


就美国的生物制药界来说,硕士学位还算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以前比较少见。大多数人呢,都会读个大学。但大学毕业之后,要么去读博士了,要么就直接工作了。本科就稍微凄惨一点。因为生物类毕业的学生太多了。所以直接毕业后就能进公司的,一般都是靠关系。否则需要在某个学校或者研究所的实验室,在本科期间就开始当免费劳力攒经验。然后毕业后能够找个实验室磨练技术,这个时候,工资是非常低的。虽然说学校里面,博士生是五等公民,上面分别是实验员(本科生),博士后,助理教授,行政人员和PI,也就是教授大老板。但博士生的待遇至少比实验员要高。等攒了几年经验和人品,这才开始找工业界的工作。


我来说一下生物制药行业的一般工资情况吧。本科毕业,基本上3万多起薪,然后做下去,4-5万是很容易达到的。但到了6万多,基本上就有个天花板了。多数公司是直接拿学位当天花板。只有极少数的可以靠资历冲破这个限制。


硕士呢,这几年的起薪增加比较多。已经到了6、7万了。已经不比不是那么对口的博士低多少了。硕士的薪资天花板依公司而已。一般说,12万大概就是硕士学位的顶了。但这个还是依公司而异。大公司里面至少要20年以上的经验才行。因为这个职位已经是比较高了。大多数的硕士都能拿到7-8万。


但是比较尴尬的是,美国,欧洲的硕士,都没有毕业论文的要求。也就是实际的操作训练,还是非常少。而硕士的工作职位一般要求都比较高的工作经验。所以美国这边通常的情况是,本科毕业以后,工作一段时间,一是攒钱,二是攒经验。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两年。拿个硕士学位。这样,要学历有学历,要经验有经验。直接的硕士毕业,还是很难一下子找到职位。


国内目前的情况,我不了解。尤其是外国文凭的硕士待遇。所以不敢瞎评论。


回过头来再接着说博士。我读硕士期间听过一个寓言笑话。说是某只学术兔子给一只学术狼说,我比你强。狼不服气,说你傻了么?兔子就写了篇毕业论文,题目《论兔子比狼强的理论依据》。狼气疯了。跑去找兔子。要给他点颜色看看。结果进去了就没出来。兔子趾高气昂的出来拿出论文,上面写着导师:狮子。


在美国你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一般都会只介绍自己的名,因为要么是无名小卒,没必要知道你姓啥。要么是大牛,根本没必要介绍你姓什么。然后,最重要的就是问一下彼此导师的名字。如果没听说过,那么就问你哪个学校的,还没听说过的话,估计你就没人会搭理了。


这两件事情只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你的学术血统才是你未来职业道路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把学术界的教授们分为几个档次。

首先是超品的。他们的声誉和权力让他们能够操纵整个生物制药的主流方向。你要是他们的学生,那么恭喜了,你已经预定了一半的一个发考题的职位了。另外一半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努力的。除了少数极端没有出息的,一般人都会拿到一个教职的。我所知道的几位这样的人,都是一个个的传奇人物。比如说某位英年早逝的,去世之前带了14个学生,23个博士后,这37个人后来出了35个正教授,剩下的两个都在世界知名的生物制药大公司里面做到了CSO。 然后他们捐钱,专门给当年的导师建了一个基金,这个基金当年每年评选一次的生物界博士优秀毕业生,曾经是全美未来的主流人物荟萃的一个盛会。

如果你跟他们没有接触的话,你很能想想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可以掌控庞大的美国生物医药学界未来的方向。但如果你在美国的生物界混过,那么你不可能没听说过Thomas Cech。当他执掌HHMI的时候,根本性的改变了美国前端科研的主要方向。等他退下来以后,他去了Merck,当了董事会主席。继续在制药界发挥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可以说,过去30年中,很少有美国的科学界中的人物可以像他一样如此深远的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科研方向。

很多人会认为,他们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再举一个例子,我的一位老师。不是炸药奖。但他曾是Cell 的副主编。我在上他的课的时候,他布置的一个课题就是联合班上20几个同学,合写了一个类似于NIH的联合基金申请的任务。这个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出奇的是,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几乎所有人的设想,都在一两年内都被各大实验室实现了,并且发表在了自然,科学和细胞CNS这些顶尖的杂志上。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那些一流杂志的文章,实际上在几年前,已经被若干位掌握了未来潮流的人所预定了。只要我们能够加入他们的实验室,并且保持住这种蓝血的联系,那么我们自己的实验室也会源源不断的发表这些顶尖的文章。


但科学发展的规律,真的就可以这么简单的被几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所掌握么?我不评说。


下面是一流的教授们。他们一个个都是非常敏锐的,也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是各自领域里面的专家和权威。他们跟超品的这些人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他们更喜欢用合作来跟这些新潮流接轨,而不是全面的投入其中。所以,他们发表的东西,并不总是在最顶尖的杂志里面。


一流教授的境况,是跟自己所在研究领域荣辱与共的。举一个例子,1990年前后,糖生物学大行其道。所以PS 和 RH等人陆续都发了一批CNS文章。但过后就沉寂下来,实验室只能在生化这种老牌杂志上发几篇。而生化杂志,也跟其它一些老牌杂志一样,影响因子的排名持续下跌。到了2010年前后,以化学生物学为代表的新技术横空出世,直接给糖生物学带来了一股新鲜活力。所以借这个东风,糖生物学联合了几百名知名教授,大搞宣传和舆论工作,想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呼吁NIH大力增加投入。奈何美利坚的钱都投进了反恐战争,所以这个轰轰烈烈的自发运动就无疾而终。几个大牛的实验室稍微的文章稍微起色了一阵子,又回复到老样子了。


再举一个例子,当年某个大牛的实验室里面,研究某类转录因子。所以他的弟子和博士后们都是捡一个自己喜欢的,然后开实验室。最红火的时候,号称12门徒,人人都是HHMI。但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那个转录因子系列的研究便逐步边缘化。这些人一个个的退出了HHMI。只有一个人非常幸运,发现了自己研究方向跟发育以及癌症的关联,及时转型,然后逐步脱颖而出,成为了业界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对了,我划分一流以及超品的标准很简单,就是HHMI。超品能够一直保持住,一流的潮流来了就进去。潮流走了就退出。如果说院士和炸药奖是对研究者以前工作的肯定和认可。HHMI就是业界对于研究者现在研究的方向和能力的认可。


接下来说一说二流和三流的博士导师们。二流的可以说是活得最辛苦的一批人。因为他们自身的能力不能够保证他们能在学术界很好地活下去,所以一方面他们努力跟一流和超品搞好关系,频繁参加各种会议,以了解业界动向;另一方面压榨自己学生和博士后。他们发表的文章不能算差的,但大多数都是有一个或者若干个合作者。你或许不时能看到一些发表在一流刊物上的大文章,在那长长的作者名单里面,你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研究方向,会紧跟潮流。当一个新潮流到来的时候,第一批文章发在最好的CNS类刊物上,然后是各个专业领域的顶级刊物。他们就是这类刊物的最受欢迎的投稿人。这类人,其实占据了学术圈的主流。


三流的博士导师们,是连专业类顶级刊物都要靠运气才能进得去的这批人。他们是各自领域内的活跃者。二流和三流的人,大多数都已经奋斗到了正教授或者副教授。他们基本上都是一流和超品的学生或者博士后。受过最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因为个人能力,运气或者没有及时赶上潮流,所以没能进入到一流的境界。实际上,我们中的大多数,能够奋斗到他们的位子,就已经是我们一生的梦想了。


当然,还有不入流的。因为他们的能力或者性格,所以他们连博士生都招不到。


无论你想在学术界还是在工业界占据一个好位子,那么一流科学家的导师是你成功的最低保证。为什么呢,因为资源。


超品大概能占业界的1%不到,一流大概是3%左右。但这两类加在一起,能够占用业界50%以上的资源。二流和三流能够占据30%的人数和大概相仿的资源。最凄惨的不入流的剩下的接近三分之二的发考题们,去竞争不到10%的资源。


这里所说的资源,一个是对于潮流的把握,一个是能够争取到的科研资金。举一个例子,NIH的R01基金是一个实验室独立的标志。一般一个新人能够拿到一个R01,就可以申请终身职位了。当然绝大多数学校只给副教授。能够连续两次续约,那么恭喜你,正教授基本到手了。一个新手拿到的R01目前平均是能够供养2-3个人。基本配置是一个实验员,一个博士生和一个博士后。或者两个博士后加一个实验员。。。以前还稍微多一些。平均起来,每年是30万左右。但一个一流的科学家的R01基本都是每年1-200万。能够供养5-6个人。HHMI每年的基金都是按照百万算的。仪器经费是另外给的。所以,HHMI的实验室,绝对不会缺钱。妖道当年做学生的时候实验室每年春天必定会开一个会,讨论如何烧钱,啊,不,是合理花钱的问题。而大多数实验室只要超过100块钱的花销,都需要老板签字同意。这就是区别。



这里所说的科研基金,还包括学生和博士,以及博后的各类奖学金和研究基金。一般一流的实验室都直接要求博士学生、博士后必须申请到奖学金才会要你。而他们实验室的名声就已经保证了一半的成功率。以Helen Hay Whitney Scholarship为例,翻开历年的获得者,95%以上的都是来自于一流和超品的实验室。可以说你进不了一流实验室,你就根本拿不到。而科研基金的申请,都是看持续性。你拿到过Helen Hay Whitney Scholarship,那么你申请R03/R21,甚至申请K系列的时候,他们会优先考虑。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是给新进的研究者设定的这些基金,大部分都会落进了根本不缺钱的大牛实验室里面。


更重要的是,这个持续的资助记录,是你将来独立之后申请R01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你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拿NIH的奖学金,那么博后的时候拿到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博士后有没有拿过会直接影响你申请R03/R21的得奖几率。你如果啥都没有拿过,那么拿R01就纯粹是痴心妄想了。



说完了导师,再来说个人发展。如果你想将来在生物界当教授,或者进制药公司能够占据一个好的位子,那么请仔细阅读。我把这个归纳为一句话,步步惊心,而且你一步也不能走错。


首先,你需要申请进一所足够优秀的学校。为此,本科期间,你需要保持刻苦努力,保证自己的GPA不能低于3.7.或者你学校特别苛刻,那么你不能低于你们系的前10,最好是前五。另一方面需要你能说会道,能够蛊惑人心, 啊错了,是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最好能够在某篇文章中挂个名。没有学校真正喜欢一个对于实验操作一无所知的小白的,哪怕你从来都是年级第一。高分低能的对他们已经见多了。最后,你需要几篇真心实意的来自于大牛小牛的推荐信。无名氏的就不要了。


如果你被某所知名学校录取了,先不要高兴。赶紧去查一下HHMI在他们学校有多少人,找内部人士打听一下这几位这两年招不招博士生。如果说没有,那么赶紧换地方吧。你要是真心喜欢这个学校,或者,压根没有别的选择。那么你也可以去赌一把年轻的来自HHMI的徒子徒孙们有可能出息那么一两个。或者,你可以从某人那里毕业,然后回到他/她的博士/博后导师那里去做博士后。所以,这个时候,预定一位有前途的导师是首选。我个人的推荐如下:

1,找一个HHMI,或者常年实验室里CNS不断的牛人(其实都是一类人)。

2,如果没有,那么找新招的助理教授。这批人都有在几年内发几篇CNS的要求,而且现在正好是他们手下没人没钱的时候,你可以比较容易就混进去。

3,如果也没有,那么去请教一下你的师兄师姐,他们里面总会有些大嘴巴的。啊,是乐于助人的。最招人喜欢的老板一般都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都是会有好文章发表。很多二流博导在人生中都会有一些高光时刻。你就需要抓住机会,把自己的名字放进这些高光的发表文章的作者列表中去。

4,即使矬子里面怎么也挑不出一个来,那么就找一个脾气特别好的。准备将来转学。为此,你还是需要刻苦用功。每年积极参加会议,然后去跟大小牛老板们去套磁。这个就看大家的口才了。我知道的有从无名的学校跳到行业前三学校的成功案例。当然,老板是没那么牛。但可以认识大小人物。为博后的去处打好基础。


博士生期间你需要做到的:

1,找一个至少一流的老板;

2,有一篇CNS级别的,或者特别有轰动性的文章发表;

3,积极参加各种会议,跟行业内的大牛小牛混个脸熟;

4,  到了临毕业前两年,开始联系博士后.很多大牛的实验室极其难进,哪怕你一切都极其优秀,也需要排队的. 一般的话,你这种小萝卜头是没有任何面子的,还需要你老板出马才行. 所以这个时候你已经有一篇文章在手了.然后第二篇已经进展到顺利,过了一大半了.

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人出来才会有空位子. 很多时候,你需要联系若干个,才能找到一个符合档期的.因为你老板如果也很牛的话,他/她的实验室外面排队等着进来的,也是大长队.

5, 然后临毕业前一年, 跟博士后老板开始正式联系.准备申请各类基金和奖学金.博后老板一般会给你发个大方向.你需要认真写好了,先让自己老板以及学术委员会的或者交情好的大小牛们给你把把关.基本成了,再发过去.

有些实验室不会给你提供任何工资的,你的研究要全靠自己申请基金来养活.所以多申请几个没坏处.但一定要保证你能都完成.一旦你给一个或几个放了鸽子,留下污点.你一辈子都别想在那个机构再申请到钱.


如果你的博后导师马失前蹄,看走了眼,你一不小心把自己好端端的课题申请给作死了.那么也不要惊慌,争取延期毕业.再来一篇.如果实在没有时间了,那么很遗憾,你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祖宗保佑和八字够硬了.你的博后导师是绝对不会妥协买个便宜货,啊,是收个不合格的博后的.


如果你的确限于运气,或者时局,或者天气,就是发不了特别牛的文章.那么还有一个法子,就是质量不够,数量来凑.比如说我某位同学一发狠,发了15篇第一作者的生化文章.最后成功的加入某位大牛当博后了.当然,这属于剑走偏锋,能够不这么干,还是不要这么干.你这么滥发,实际上是消耗你老板的声誉.绝大多数的一流老板对于发表的杂志有极其严格的要求.我那位同学的博士导师是癌症晚期,非常佛系了.所以才任他这么胡干.结果后来竟然抗癌成功.后面他的学弟学妹们就没这种好事了.


呼唤土鳖。。。



进了大牛实验室做博后,只是你万里长征的一小步.你还需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刻苦努力.我先在这里歪一下楼,讲点题外话,就是为什么生物学的博士需要那么累。


答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竞争。


任何一篇发在CNS上的文章,不夸张的讲,背后都有若干个做同样的课题和实验,只是晚了一点的博士、博后。当超品们讨论过后,他们手下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以及二流三流的博导如果有这个机会及早得知的话,那么大家开始动手的时间其实相差也就是几天而已。人人都知道会有很多的竞争者,因为当大家经过非常类似的博士培训之后,大家的思维方式也差不多,能够接触到的文献,可以说可以看的,都也看到了,那么也就非常不意外,大家能够得出的实验方案也差不多。然后抛弃掉那些特别花费时间的,大家能够选择的,基本上也是一样的。


而很不幸的,学术界就是成王败寇,第一个投稿者,几乎可以通吃。谁会在乎第二个呢。除非你足够幸运,在第一名投稿的同一天,或者两天之内也碰巧投稿了。那么,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双黄蛋。如果两个都是足够的严谨和优秀的话。但更多的时候,是第二名不得不降级发表。甚至根本就发不出去。


任何一个博士生的噩梦,就是某一天,一位老板的好朋友打过电话来说,我看到一篇投稿跟你那里的谁谁做的东西差不多。我一师姐就是遇到了这种事情。做了两年半,然后冷不丁的来个电话,整个人都懵了。最后好在另外一篇做得非常差,被拒稿了。我老板人好,主动联系他们,商量了一下,两篇合一篇,又重新投了了一下,中了。


我呢,是博士文章要发表的时候,出去做了一个讲座。然后老板的一个好朋友,打过电话来,说她手下一个博后也在做类似的东西。然后老板就派我去跟那个博士后聊了聊。他给我看了看他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刚刚起步。好在我们两个的侧重点是根本不同的。但我老板想了想,还是要了他几张图片,然后在作者里面加上他了。这样以后他想发表的话,就不会有问题了。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种好运气的。我见过太多的同学因为做的东西被人抢发,然后无奈重新选课题,从头开始的。


所以,只要文章没有被接收,整个人都是处于一种非常不安的阶段。现在的学术界,因为抢发而翻脸的实验室不计其数。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一般等到一审拿到手,都是正面意见,才能放下心来。因为这个刊物基本已经接受了,剩下的就是早晚的问题了。


所以,我们每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实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早一天,也是好的。很多时候,一天定生死啊。


另外,博士生是一个培养的过程。别的学校不知道,我学校要求每个星期保证20个学分的学习时间。但这20个学分里面,会有6-8个小时是给你导师实验室里面做实验用的。另外还有4个学分是我们系里面老师教授基金申请啊,实验室管理啊,等将来自己开实验室需要用到的东西。一开始还有如何阅读,如何做讲座等知识。上课时间在8-12学分。美国这边一个学分就是一个钟头的课。而这边讲课一个钟头,布置的预先阅读和作业,一般是一比六。这是对于英语是母语的人来说。我一开始需要用8-10个小时。也就是光课程准备就需要100个钟头。我基本上都是利用实验间隙来做准备工作的。就是定下闹表,到时候就去做实验。做完了回来就读文献,做作业。所以,在实验室里面,基本是完全没有空闲的。


后来等阅读速度上去了,就需要自己积累自己实验方向的知识了。我导师的要求很低,说,只要你文献覆盖完全超过我,你就能毕业了。我后来发现这纯粹就是忽悠人。我把自己专业的文献追溯到了1980年。简单说,就是把我这个行业内所有发表的文章,只要我能看到全文的,都精读过。其实也没有那么多,4000来篇而已。总算是追平了我导师。

毕业的时候,我清理自己精读过的文献。就是至少读过3遍,几乎里面所有的背景知识和实验手段都完全了然于心的。不是简单看看做什么那种。整整5箱。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一张张纸摞起来有10米高。应该有20箱以上的打印纸。这还只是精读过的。粗略看过的文章,很多都是在网上看的,打印出来的应该是精读过的两倍以上。


网上说一万小时定律。我觉得不那么准确。但8000个小时是有的。


而我们需要阅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方向内的东西。所有的生物大类的重要突破和新进展,甚至来自于物理化学纳米材料等与生物有关的,我们都需要读。我们还需要了解其它生物方向大概的发展。其他方向的热点问题。。。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的职位面试。

正儿八经学校的教职面试,基本需要2-3天。你需要跟不同的专业,甚至是不同的科系的教授们吃饭,会谈。所有的谈话都没有预设范围,也就是说,什么都有可能聊。做完讲座,各种问题会扑面而来。他们不仅仅局限于你熟悉的领域,而是别的领域内的,甚至是跨学科的被激发的思想。你最起码要听懂别人在说什么,最好能够迅速地作出反应,提出建议。即使你不能具体化,但大方向上是不能错的。


要记住每一个位子,都有几个跟你水准非常接近的竞争者。每个人都有令人艳羡的文章发表,都有足够强大的学术血统,都有敏锐的反应力。你只有做的比他们更好,才能得到这个位子。而你读的每一篇文章,都只是在成功的天平上面,添加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就这么一点点,一点点,几个月,几年的积淀累加起来,成为了压倒竞争对手的些许优势。


任何成功,没有侥幸在里面。只有你功夫下到了,然后运气好足够好,才有可能。妄想一切凭运气的,我只能说呵呵,你是网络小说看多了。



信心都是一点点养成的。当初在高中里面,算是学霸,等上了大学,才发现人人都是自己学校的学霸。但大学时候,凑在一起,高下就比出来了。等到了研究生,都是大学里面的学霸。。。

你如果想进985,想进大牛的实验室。可以说你是举世为敌。一个人干翻了几乎整个同龄人,才能杀出一条血路,获得这个位子。等到后来申请职位了,你不仅仅是在跟你的同龄人竞争,你还在跟你的师兄师姐,跟前后十年内最出类拔萃的,最优秀的人才在竞争。如果你失败了,那么以前几十年所作的努力,所受的苦,都付诸东流。。。你能受得了么?


如果没有这个勇气,那么退一步,乖乖做一个普通人,其实也挺好的。


生物学其实是一个很适合刻苦的人的学科。不像是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类,那些,的确需要天赋。我就是上大学的时候发现,自己辛苦了一晚上,比不过人家三分钟。但生物类不一样,就是天才,也需要走一样的路,学同样的东西,都一样的文章,同样需要去自己慢慢分析,慢慢总结。无非,就是他们理解的,掌握得快一点快一点。。。


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任何能够站在自己专业金字塔顶端的人,都会占据远超其他人的资源,权力,并获得别人无法想象的利益和荣誉。但要想站在那里,你需要跟无数的人去竞争。去一一打败他们。可以说,在生活中,你所想要的任何一个位子,都不可能不劳而获的。都需要去竞争,无非就是争夺 多少的问题。能够上一所不错的大学,这本身已经是打败了很多人的成果。所以,你可以有一个选择,就是当一个实验员,而不是一个刷瓶子的或者打扫卫生的。所以你可以拿超过他们几倍的工资。但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那么你需要一个硕士学历。越好的学校,就需要打败越多的竞争者。如果你想更高一点,那么需要一个博士,需要打败更多的人。那么为何不试一把,看看自己究竟能够做到什么地步,究竟能够走到多高?


这就是我当初下定决心留学攻读生物的原因。


而努力,就是你唯一的手段。这很公平。不是么?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1-01 13:59:01 UTC
更新日期: 2021-11-01 13:59:0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1)

标题 :
印军要冒险,中国怎么办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加勒万河谷大打架后,中印双方都有意降温。但军长级会谈十三轮了,进展越来越少。最近的第十三轮由于印度“坚持不合理也不切实际的要求”,竟然不欢而散了。个人理解就是拍案而起、拂袖而去了。估计是印度又拿出50年代末就惯用的谈判要求:中印双方同时退出有争议地区,不进入有争议地区巡逻、设立哨所。


这要求貌似合理,但关键在于哪里是这个“有争议地区”。在印度的立场上,阿克赛钦是有争议地区,但藏南不是。也就是说,印度控制的就是没有争议的,中国控制的就是有争议的。这是中国不可能接受的立场。


但光是不接受是不够的,要准备打仗。印度很特别,不打一仗不会老实,但打了一仗也不见得就老实了。这不,印度在叫嚣:“如果说印度的西里古里走廊很脆弱,那么中国的春丕(亚东)河谷也是如此”;“印方不仅能够防御拉达克地区,还具有进攻能力”;“在东北和西北两线同时作战。”


印度还部署了3个M777炮团,还有“苍鹭”无人机,“阵风”战斗机也集中部署到中国方向。不管印度是否有意和平解决边境争端,印度肯定是在动“从实力出发”的脑筋。中国当然也只能回敬。


中国人常说,我们有5000年历史,我们对待历史问题看得更长,有耐心。其实印度人也一样,尽管现代印度的历史实际上从英属印度开始。在英国的缓冲区战略里,昆仑山是英国与沙俄的势力范围分界线,所以把阿克赛钦划入英属印度的约翰逊线是“国防必须”。实际上,整个西藏都是英属印度认定的缓冲区,只是“看在清廷的面子上”才没有把边界直接划到西康、青海。


在军事上,西藏在高,印度在低,喜马拉雅山好像海滩上的崖壁,中国在崖顶,印度在沙滩上。看过《拯救大兵瑞恩》的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印度敢作妖,估计依据有几个:

1、    兵力占优:

2、    只要不翻上高原,还在山里,中国就无法发挥机动优势!

3、    中国的主力“陷在”东南,无暇西顾

4、    高原机场对中国空军不友好,印度空军则可以从平原起飞,有优势


所以在战术上,印军应该是突然袭击,然后抱团固守,通过谈判固化“收益”,在某种意义上,和十月战争里埃军战术差不多。


在技术上,印军已经修建了一些前线公路。战时这些公路靠不住,解放军不需要花大力气就能切断,所以印军应该在战前在前线已经囤积大量弹药和物资,准备就地坚守。


在火力上,由“阵风”提供基本空中掩护,用无人机监视战场,而M777轻型榴弹炮则成为主要战地火力,用CH-47机动。


必须说,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冒险。希望印军只是在咋呼。


印军兵力占优不假。解放军早就过了拼兵力的年代了,机动、火力、通信上去后,也不用拼兵力了,那是轻步兵时代的做法。对于印军来说,在喜马拉雅山里还真是轻步兵为主,只是不再徒步,有卡车机动。


这样的轻步兵像水银泻地一样散开机动攻击,要是不怕伤亡,还真不好打。但要是停下来了,抱团固守,那就坏事了。


要是分散,很容易被解放军摸上来,分隔包围歼灭。要是紧密抱团,就要看解放军是不是舍得下杀手了。各种榴弹炮、火箭炮招呼上来,那就惨了。M777在印军进攻阶段可能还能用得上,到固守的时候没用。反炮兵射程不够,M777还是38倍口径。CH-47上高原更是要看天气、看制空权,未必指望得上。


“阵风”要是跟歼-11B打,还能打得上,但中国为什么要留着歼-20不用呢?东南沿海当然也需要,但这样的重型战斗机是可以在短时间里转移的,这个星期收拾印度,下个星期专场台海,都在国内,一点压力也没有。


倒是印度空军不知道怎么想的,以为靠近前线的机场多,所以可以靠前部署的飞机多,有优势。还以为空战就只能在天上一对一打啊。没想过中国不会用导弹和远火把机场端掉吗?印度机场基本上都是露天的,没有加固机堡,这是怕中国打不过瘾吗?边境500-1000公里以内的机场都在东风15、东风16的射程内,300公里以内都在远火射程内,慢说列城、提斯普尔(都只有100来公里),孟买到维沙卡帕特南一线都不安全,这是印度次大陆一半的深度了。不要怀疑解放军打机场的力度,解放军是打机场专业户了,本来是为从台湾、冲绳准备的,打印度一样顺手。到时候,“阵风”有没有升空的机会都难说。


至于“苍鹭”无人机,解放军也有100种办法收拾,这里可不是亚美尼亚。中空长航时无人机(MALE)实际上只适合低烈度战场,对方有正规防空或者战斗机的话,MALE是没有生存力的。战斗机打MALE,那是打航靶了。中程防空导弹打MALE,也是一打一个准。不过这两个打法的成本都有点高。"


还有一个办法是用MALE打MALE。偷懒一点,用现成MALE改装。原来挂导弹的地方,现在留出一个来,挂雷达-红外吊舱,传感器就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和先进红外凝视制导空空导弹的制导头改装,最好是雷达-红外双模,探测距离够用了,其他挂架挂小型空空导弹,国内现在大把这样的东西。以MALE反MALE的好处是留空时间长,运作成本低,可以广泛撒出去,巡逻前线,兼职监视底面。


如果用无侦-7那样高空长航时(HALE)无人机作为基础,改装反无人机的无人战斗机,那就是降维打击了,“苍鹭”那样的根本没有生路,而印军除了冒被中国击落的风险出动战斗机,基本上没有办法对付,把S400拉上高原好像不现实。在低平的平原打,射程好像够,但视界不一定够,要看无侦-7前出多远了。另外,印度机场是中国导弹的目标,印度S400何尝不是?敢开雷达,就没有捕捉不住的,S400的导弹先打中无侦-7,还是东风15先打中S400,还不好说呢。


印军想在东西两线同时进攻,使得中国两顾不暇,哪有的事。高原公路已经修通,中国在内线机动作战,倒是印军要从山下绕过尼泊尔才能连接东西两线。压住印度空军后,中国歼-16和歼轰-7在有利的时候就出击,在不利的时候就押后,灵活得很。甚至老轰-6用铁炸弹都可能有发挥作用的地方。


在战术上,中国不必硬顶,可以实行弹性防御。由于高原顶上较平,中国掌握空中优势,至少不给印军空中优势,便于发挥火力和机动,只需要较小的部队就能控制前线。相对于印军的20万大军,中国留5万足够,可能都不需要。


印军要是敢爬上高原顶,更好,内线机动的中国装甲部队和炮兵正好大打出手,15轻坦和181榴正好砍瓜切菜。印军要是据守山区,就用小股步兵收拾脱单的印军小单位,抱团的大单位则用炮火招呼。不必急于一顿消灭,慢慢熬着就行。


印军有发动战争的主动权,但想占领前进阵地后就停战、谈判,这可不由印度说了算。印度可以发动战争,但战争的结束只有在中国同意的时候和条件下才能实现。印军的战略主动在于兵力雄厚,战略被动在于只可能用最笨的抱团滚动前进的战术,而且不可能在突破山脊线后进入高原平坦地区的机动穿插。印军是从平原仰攻世界最高高原,山高路险,补给困难,根本不可能组织大规模装甲进攻,印军的装备也不容许,能用步兵爬上中国一侧的阵地已经不容易了。


在十月战争时期,埃军也是这样的抱团滚动前进,突破苏伊士运河后马上转入就地固守。埃军没有继续长驱直入打出以军意料,也使得庆幸的以军有时间调兵上来,最后反攻。如果说埃军是出于战略选择而在最初突破成功后按兵不动,印军就是出于技术困难而不得不按兵不动了,如果能取得最初突破的话。


渡河埃军不是不知道以军会反攻,但一是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反攻,二是最后知道了也没法做出有效反应,一字长蛇的战线牵一发动全身,弄不好连环阵松动了,不仅以军渡河点没有堵住,埃及在运河东岸的战线也要被以军反冲锋割裂、打垮。就这样,东岸埃军在与以军的拉锯、拼消耗中逐渐损失,以军最后渡河反攻的时候,东岸埃军成为彻底的死棋。


这就迫使印军也将陷入同样的困境:既不能前进,又无法后退,还不能死守。还没有渡河埃军的坚强工事。以军炮兵一般般,空军因为忌惮埃军防空导弹而不敢大举出动。但印军爬上山脊后,就要每天面对中国钢雨的洗礼了。印军不怕伤亡,就一直打到它怕。


最重要的是:静态的轻步兵重兵集团在现代火力打击下是白送。


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高原上的解放军机动兵力不需要优势兵力,都可能在伤亡严重、无法机动、后援不继、补给被毁的印军中穿插分割,动摇战线支点,造成战线崩溃。由于特别有利的地形和地缘战略环境,西线一旦打起来,没有必要被速战速决所束缚,尽可以拖着印军放血。


最主要的是:中国解决了后勤问题后,这一次拿下的地方,就不会再主动撤回去了。印度可要想好了。


印度方面,机场和空运力量被压制住后,高山上的公路、桥梁靠不住,后勤才是大问题。印军要是把坦克、步战压上来更好,自己背上更大的后勤负担,而印军的苏制坦克和步战根本不适合高原使用,勉强爬上高原也只能作为半固定的火力平台,解放军有100种办法敲掉。


印军果真想冒这个险吗?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31 06:50:37 UTC
更新日期: 2021-10-31 06:50:3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0)

标题 :
晨枫:美军到了台湾,大陆怎么办?
类别 :
军事
内容 :

美国有线电视网(CNN)10月27日消息,蔡英文在专访中首次证实,有美军人员在台湾地区活动。她不愿透露具体人数,但称“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此前的10月7日,《华尔街日报》引述匿名美国官员消息称,20多名美国特种部队成员和海军陆战队一个小分队已经在台湾秘密活动了至少一年,分别训练台军特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白宫和五角大楼当天拒绝就上述报道发表评论。

最近以来,美国爆炒台湾议题,拜登公开声称将“保卫台湾”,布林肯呼吁联合国成员国“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国会里的反华议员更是上蹿下跳,蔡英文对“台独”议题的冥顽不化更是不出意料。

日本、欧盟、澳大利亚也在拱火。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在9月7日表示,台湾若“出事”,日本无法置身事外。10月8日,澳大利亚前总理阿博特在台湾宣称,“要准备打仗”。10月24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要求加强与台湾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合作。

各方打什么“算盘”

在台湾议题上,可谓黑云压城。

中国崛起气势如虹,但谁也叫不醒装睡的人。西方宁愿相信中国崛起只是个虚幻和“理应质疑”的存在,媒体和学界专注于挖掘阴暗面,质疑一切,或者活在过去,有意回避中国的进步,受到影响的不仅是公众,也在于政经军界各个层次。

但中国真的崛起了,这是掩盖不下去的。在最终意识到现实的时候,西方充斥了不安全感、挫折感甚至被欺骗感。然后看来看去,和平演变的路走不通了,无底线经济对抗和科技脱钩把自己也逼死了,香港、新疆、西藏议题也作不了妖了,只有台湾还是可以下手的痛点。西方集中在台湾议题上作妖不是强势的表现,而是无计可施的结果。

日本除了对台湾地区的前殖民地宗主情结外,还对它的地缘战略地位特别敏感。在军事打击远程化的现在,中国控制台湾就意味着实际上控制了日本的咽喉,主要是通向南方(中东、欧洲、非洲)和东方(美国)的海路。但日本只有叫嚣的能力,没有实干的本钱,日本的“便当兵”比台湾的“草莓兵”强不了多少。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中国解决了台湾问题之后,就打开了第一岛链的最后一道锁,接下来就是向南海-印度洋方向扩张势力范围了。这对孤悬一隅的澳大利亚是不可承受之重。实在要有战争,还是在台湾打更好,既消耗中国的实力,又远离澳大利亚。

对于欧洲来说,中国崛起不仅很伤“曾经老大”的自尊,也是制衡美国的机会。欧洲的考虑与澳大利亚有点相似,但又不一样。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一强独大对欧洲都不利。欧洲需要拱火,促使美中两强相争,好渔翁得利,使得欧洲坐上美中跷跷板中间的支点位置,四两拨千斤。欧洲与澳大利亚不同,欧洲是把自己看作世界政治一极的,澳大利亚再渔翁,也只可能跟在美国后面得点小利。

美国则不同,压制住中国崛起事关美国国运,台湾是最后一个可以抓得住的着力点。美国在台湾拱火的基点是:

1、中国还不敢向美国摊牌

2、如果中国现在摊牌,美国依然拥有军事优势,而且可能是可预见的时期里最大的优势,实在要打,早打比晚打好

美国错判了。

中国崛起是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中国不愿向美国摊牌,不等于不敢。从1996年台海危机开始,中国就清楚地认识到美军介入的可能性,一切武力统一的准备都是以美军介入为前提的。如果美军介入,那是牛刀杀牛;如果美军不介入,那就是牛刀杀鸡。

1996年台海危机时,我军演习

中国也在崛起的势头上。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美国。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从第一季度的18.3%和第二季度的7.9%减速到第三季度的4.9%,西方一片欢呼:美国要重新领导世界经济增长了。

然而,美国经济从第二季度的6.7%减速到第三季度的2%,即将爆发的通胀进一步加重美国的困难。中国经济是世界的火车头,火车头减速了,车厢还能反而跑到车头前面不成?

持续高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然后差距将稳定拉开。这意味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发展速度也将持续高于美国,存量赶上和超过美国也是可以期待的。

贸易战、科技脱钩都阻挡不了中国的进一步发展。GDP是经济的最主要衡量标准,但制造业比重才是经济健康最主要的衡量标准。

中国名义GDP已经超过美国的70%,购买力平价GDP早在2017年就超过美国。名义GDP受汇率失真的影响,购买力平价受消费结构差别的影响,“真实GDP”在名义GDP和购买力等价GDP之间。越是发达的经济体,“真实GDP”越接近名义GDP;越是欠发达的经济体,“真实GDP”越接近购买力等价GDP。

但中国制造业占名义GDP的比重也已经2.5倍于美国,这才是中美经济真实差别所在。就制造业而言,中国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发展将取决于科技。制造业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英国曾经是科技领头羊,然后是德国,再然后是美国,这不是偶然的。经常有人列举出长长的清单,试图证明中国还有太多的地方受制于人。这没有说错,但也以偏概全了。

供应链的头部位置是令人羡慕的,也是拜过去的发达所赐。但供应链之所以是链,在于还有很大的“身体”和“尾巴”,中国制造的厉害正在于占了“身体”和“尾巴”的主体,并且在向头部延伸。先进芯片和航空发动机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两个被“掐脖子”的地方。航空发动机已经在突破的门槛上了,先进芯片有望在10年内突破到最前沿。这或许不符合性急者的期望,但崛起是一个过程,无视这一点是不对的。

中国名义GDP超过美国大概率在2030年前实现,经济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是中国军事进一步现代化的物质保障。在美消中涨的大趋势下,中国为什么要在力量对比最不利的现在摊牌,而不是等待更加有利的时机?关键在于等待而来的是更有利的时机,还是永远错失的机会。

美国驻军台湾有什么选项?

美台之间一直保持军事联系。台军飞行员一直在美国受训,美国“文职专家”一直在台湾帮助维修战斗机、运作导弹预警雷达。派遣几十甚至几百现役官兵到台湾帮助训练台军,象征意义不言而喻,但并不实质性改变美台军事联系。

台湾乐山雷达基地的铺路爪雷达,图片来源:台媒

美国特种部队(包括游骑兵)本来就负有训练外军的任务。美国陆军还特意抽调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官,组建了6个教导旅(全称为安全力量辅助旅,简称SFAB),编制只有600多人,没有重装备,不负有作战任务,专门负责外军训练任务。在未来某个时候,美军某个SFAB的全部或者一部出现在台湾,或许也不应该太意外。

但美军训练出来的外军在战场上都很拉胯。如果说美国手把手训练出来、出大钱装备起来的南越、阿富汗军队崩盘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上的,前南越、阿富汗军人在雇佣军世界里也很罕见,或许可以说明其军事素质也不受待见。相比之下,前南非、罗德西亚、英国、以色列、美国军人甚至俄罗斯军人在雇佣军里就很受欢迎。但这是题外话了。

重要的是,台湾方面自己都跳出来澄清:这是军事交流,不是驻军。这不是玩弄辞藻,这确实是有很大差别的。

军事交流只是交流而已,可以参加训练,可以对军备发展甚至作战计划提供咨询,但不承担防务。驻军就不一样了,驻军是承担防务的。

在美台断交、中美建交之前,美国是在台湾有驻军的,美台之间有共同防御条约。现在,至少就公开信息而言,美军没有在台湾的驻军,也没有固定担任协防台湾职责的军事单位。

美国的《台湾关系法》规定,美国将对武力统一“严重关切”,但只规定美国有帮助台湾自卫的义务,并没有提及协防台湾的义务,这正是“战略模糊”的根源。

这不等于美国不会驻军。只要政治上有需要,军事上有作用,美国就会从“工具箱”里翻出什么东西来,“证明”美军有义务进驻台湾。

美国驻军可以有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动用陆军、海军、空军等不同选项。这首先要考虑台海战争的可能形式。台海战争有4个最可能的形式:

1、禁飞区、禁航区

2、夺取外岛

3、打而不登

4、直接登陆

第一个选项指以禁飞区、禁航区为主要形式,通过围困来迫使台湾放弃“台独”。禁飞区、禁航区需要时间,更需要严密,漏风漏水的禁飞区、禁航区带来的只有被动。解放军已经接近有能力实行禁飞区、禁航区作战了,只是这太不可靠,只可能成为打而不登或者直接登陆的辅助手段,而不可能成为主要选项。

反过来,台湾空军、海军要挑战禁飞区、禁航区,必然导致战争行动扩大到台湾本岛,实际上迅速升级到打而不登或者直接登陆了。

第二个选项指以夺取金门、马祖、东沙、太平岛等外岛为警告,迫使台湾放弃“台独”。金门早就成为军事上的死地了,也是台湾当局控制下最人心思统的地方,不需要打。马祖也差不多。

东沙对控制巴士海峡、台湾南方战场和南海十分重要,太平岛则是南海上少有的有淡水的岛屿,本身更是坐镇南海中央,都需要拿回来。但拿下这些外岛都不足以可靠地制止“台独”,只能是补充打而不登或者直接登陆的辅助手段,而不可能成为主要选项。

对于台湾来说,最坏情况是索性放弃外岛,反正守不住,丢了对本岛的防卫态势也没有根本改变。除非解放军夺取外岛的行动也包括澎湖,那样台湾就不能随便放弃了。但解放军如果登陆澎湖了,就不会停留在这里,而是会再接再厉,直接登陆台湾本岛。

第三个选项指以导弹和海空打击为主,但不登陆,通过有效地杀伤台军兵力和有系统地摧毁台军防御体系,迫使台湾当局投降。解放军已经有能力在第一时间用远程火力和海空打击拆解台军防御体系,但这只有通过直接登陆跟进,才能确保对手投降。如果到了使用远程火力和海空火力拆解台军防御体系的时候,必定只是直接登陆的火力准备,所以也不可能成为单独的选项。

所有直接登陆之外的选项都以降低直接登陆可能造成的伤亡代价为主要考虑,如果能够成功,也确实避免了直接登陆的伤亡代价。但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已经能确保直接登陆的伤亡代价最小化,而所有非直接登陆的选项都不能保证台湾投降。因此,直接登陆实际上是唯一选项,任何其他选项都只是直接登陆的一部分,而不能代替直接登陆。美军如果进驻台湾,必须以此为基本考虑。

台海战争首先是空海战,包括导弹战,但还是会有地面战环节的。

美军向台湾派驻战斗机中队有直接作用。问题是,台湾离大陆太近了,岛上只有这么几个机场,不管美国进驻什么样的先进战斗机,都不具备最起码的生存能力。但如果退到嘉手纳、关岛、克拉克,那本来就没有必要进驻台湾。

F-35B号称可以从公路或者小片硬地起飞,但只要不打算一次性使用后就放弃,对地面的要求相当高,还有燃油、弹药、维修、指挥控制、警卫、防空的问题。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实际经验表明,化整为零是个梦,散兵游勇地零星出动还有可能,集零为整的大规模出动实际上不可能。对于台海防空制空来说,这样的“存在空军”是没用的。

台湾与大陆隔着海峡,这是海军发挥作用的天然战场。但同样的道理,距离大陆太近了,美国海军即使要在海峡里维持存在,也没有理由驻扎在左营、基隆、苏澳、马公。老老实实地从横须贺、关岛、达尔文出动才是正道。

唯一可能是弄几艘濒海战斗舰来充数,但这只有象征性作用,在实战中连充当敢死队都没有资格。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台湾只能当作轻步兵使用,所以与陆军一起考虑。增援外岛是送死,登陆大陆更是想都不要想。

作为协防台湾、增强“台独”信心的最直接手段,美国陆军驻军才是最有意义的。在全域战时代,美国陆军极力以“天然的抗打击力”为由,强调以地制海、以地制空、战役打击能力,力图恢复在空海一体战时代失去的军种政治地盘,驻军台湾是陆军最好的表现机会。但问题一点不比空军和海军小。

雷声公司对全域战的介绍之一

小规模驻军的话,规模在营级,几百人的样子。这是象征性的绊马索,真正的实力来自增援。问题是,台湾是个美国太远、离大陆太近的岛,离日本都有一段距离。到战争爆发时再增援,不仅大概率赶不上趟,更是大概率还没有上岛就喂了鱼。

在岛上预存物资和装备可以加速增援。这有平时的保养和管理问题,定时的装备和物资换新也肯定遇到中国的强大压力,不容易保证,但这些都不是不可克服的问题。这样的话,派驻一个实际兵力相当于加强营级的教导旅,平时担任训练,战时作为种子部队与预存装备和物资汇合,同时接应空运增援进岛的官兵,利用教导旅熟悉战场和与台军配合熟练的优点,可以较快形成战斗力,这是值得注意的可能性。

不过这些装备和物资的存放地点很难保密和做到有效防护,战时被解放军远程打击抢先摧毁的可能性不小。

中规模驻军的话,规模在旅级,几千人的样子,这就有点战斗力了,但对于台海这样的战争规模,还是杯水车薪,还是需要增援,与小规模驻军是一样的问题。

大规模驻军的话,规模在师级,大约2-3万人级,与驻韩美军的规模相当,这是实质性保卫台湾的最低限度,也是美军撤台前的兵力规模。台湾本岛比韩国小,但海峡对面的是规模、装备、训练和指挥都远远超过朝鲜人民军的解放军,这点兵力都只够顶第一波,需要战时增援。

台湾不需要轻步兵,台湾不需要美军退到城市里拼巷战,而是美军在野战中挡住“神挡杀神鬼挡杀鬼”的重装登陆解放军,所以驻台美军需要重装才行。为了确保基本的生存力,重装的美军师还需要大量防空和远程火力的支援,如“爱国者”防空导弹和“海玛斯”火箭炮。理论上应该还要有空军的紧密支援,但空军进驻在战时反而自顾不暇,前面已经提到了。

问题是,海岛防御是个矛盾的问题。在陆基火力达不到海岛的时候,大海的阻隔是天险,攻岛一方兵力火力再强,要能渡海上岛才有用,半渡而击是攻岛一方最脆弱的时候。但在陆基火力覆盖海岛的时候,大海的围困就捆住了守岛一方的手脚,岛上缺乏机动空间、摆不开火力阵地的问题就难以解决了。当然,如果守岛一方拥有优势海军,周围的大海相当于额外的陆地;但要是攻岛一方拥有优势海军,周围的大海就相当于宽阔的陆桥了。

台湾现在的态势正是这样。解放军拥有世界最强的陆基战役火力,也拥有优势的可投入台海战场的空中火力,可以从宽大的沿海对台湾集中火力打击;解放军拥有台海周边的海军优势,曾经是天险的海峡已经是宽阔的陆桥。优势的扇形火力对着圆心的弹丸之地猛打,就没有扛得住的,这是什么美国驻军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还白白损兵折将。

美军是否进驻台湾,这是美国才能决定的。台湾是否愿意其实无关紧要,如果美国认为必要,台湾当局即使不愿意,美国的“工具箱”里也有足够的工具,确保台湾“愿意”。美国驻军台湾的目的是威慑,确保解放军不敢进攻台湾。如果达不到威慑的目的,还确定会赔进美军力量,最后是否驻军,依然只有美国才能决定。

美国或许认为,驻台美军被消灭等于战争无限升级,这是终极威慑。中国则认为,美军驻台就意味着美国准备战争无限升级,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对等升级,但依然不会改变武力统一祖国的决心,这是终极反威慑。

所以,与其纠结美军是否会驻台,不如脚踏实地地做好准备:即使美军进驻台湾,不管以什么形式,进驻多少力量,都确保消灭。但在什么时候消灭,以什么方式消灭,这就只有中国才能决定了。

中国的发展速度更快,更可持续。在经济和军力存量已经有相当高度的现在,立刻摊牌是中国的选项,不急于摊牌也是选项。美国走向战略清晰正好给中国在军事上更多的选项,便于在最有利于中国的时候,以最有利于中国的方式,把象征性行动转化实质性行动。雷霆一击是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但不管夜多长,都要是清醒地猫玩老鼠,温柔地收紧“台独”的绞索也是选项。

美国也不想主动挑起与中国的战争,在道义和法理上毫无依据,在经济上不可承受,在军事上既没有做好准备,更无法确保胜利。美国感受到“中国挑战”带来的长期生存性危机,但眼下和可预见的将来并没有到保卫生存的地步,跨不过这个门槛。尽管从拜登到布林肯到其他高级官员不断就台湾议题发表挑衅性的言论,美国军方从国防部长到参联会主席到国防部发言人都拒绝评论,恰成有意思的对照。

不管美台如何叫嚣,在现实中,美国和台湾当局都试图在不突破“战略模糊”的最后界限的情况下,制造“战略清晰”的印象,用最后的努力“震慑”中国的统一意志。中国在做的则是:不管“战略模糊”还是“战略清晰”,都确保粉碎美台永远锁住第一岛链的企图。

有意思的是,在大陆为只有1.7的低出生率而焦心的时候,台湾的出生率竟然只有1.15,预计2050年前后,台湾的老年率可高达80%。那时可能草莓兵都算精锐,只有冰淇淋兵可用了。

点评 :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31 06:36:47 UTC
更新日期: 2021-10-31 06:40:3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99)

标题 :
朝鲜与中国的高超弹比较
类别 :
军事
内容 :

9月28日,朝鲜公布了高超音速导弹发射的图片。老实说,看到消息的时候是将信将疑的。但10月11日,朝鲜举办国防展,金正恩参观展品,其中的高超音速导弹不是最显眼的,但确实是最重要的。看到这图,恍然大悟了,不用怀疑,朝鲜的高超弹是真的。



必须说,朝鲜的高超音速导弹和中国的东风17在外观上很想象,远看还真不好分辨。这不等于说朝鲜的高超音速技术来自中国。中国首先在军控方面始终是负责任的国家;其次高超音速技术的敏感度高,中国未必愿意转让。在琳琅满目的珠海航展上,中国展出了高度隐身的无人机,展出了射程达到甚至超过战术地地导弹下界的制导火箭炮弹,但是没有展出高超音速导弹,具有再入-拉起能力的火箭炮弹不算,那更多的是增程技术,与有意义的高超音速技术还有距离。


10月11日,金正恩参观朝鲜国防展,高超音速导弹值得注意


在外观上与中国的东风17很相像


必须说,粗看起来,两者的外观很像。但细节决定水平,两者还是有细微但是重要的差别的。


运载车辆的差别并不与导弹本身相关,这是朝鲜在重型运载车辆技术方面的差距。朝鲜是有更大的运载车的。高超弹用的是5轴车,“超大型武器”用的是8轴车,就够长了,但那成本太高,没必要。


 

朝鲜高超弹的下弹翼很小


东风17的下弹翼和上弹翼一样大、


东风17的侧弹翼的安装位置是在弹体两侧“削平”的部位,也就是说,侧弹翼可有显著的转动范围。这意味着东风17具有强大的俯仰控制力矩。朝鲜高超弹也有这样的结构,所以侧弹翼也可以偏转,控制俯仰。


最大的差别在于底面,朝鲜的高超弹的底面是平直的"


东风17的底面就是饱满的弧线


但朝鲜高超弹的底面是简单的两个平面搭接,下弹翼很小。东风17的底面是饱满的弧面,下弹翼和上弹翼一样大。


有说法东风17采用的是不彻底的乘波体,这是对的。彻底的乘波体是没有弹翼结构的,只有很有特征的箭簇体。东风17的弹翼可能有玄机。一种猜想是:东风17在滑翔的主要飞行段里是以乘波体构型飞行的,侧棱和弹体形成的激波把尾部的弹翼“笼罩”住了,弹翼在乘波体飞行时不起多少作用。在速度降低到乘波体速度下限时,转入依靠弹翼升力的普通超音速滑翔。这不仅增加射程,也容许卫星导航、弹载雷达发挥作用。在高超音速滑翔阶段,卫星导航和弹载雷达受到黑障影响,无法正常工作。


在乘波体向弹翼升力过渡时,气动控制面控制跃升-拉平机动。这时速度尚高,但在乘波体滑翔中,高度已经掉了不少。在跃升中用速度换高度,然后拉平转入超音速滑翔,增加射程。在最后到达目标上空时,转入俯冲,高速冲向目标。


朝鲜高超弹可能也是一样的机制,问题在乘波体这段,东风17采用更加先进的乘波体设计,而朝鲜高超弹还是用简单粗暴的平面激波设计。


压缩升力的原理和滑水很相像


在速度很高的时候,弹翼升力的阻力太大,可以用弹体本身直接产生升力,这时弹体本身就是升力体。简单的升力体与滑水很相像。换句话说,利用前进中对水的压力直接产生升力,在航空上也叫压缩升力。比升力体更进一步就是乘波体。升力体用弹体直接产生升力,但乘波体用弹体产生激波,然后通过激波产生升力,而弹体“坐在”激波上飞行,好像坐在魔毯上一样,故名乘波体。


简单的楔形体用紧贴下斜面的平面激波产生升力,本身骑乘在上


二十年前的X-43就是基于这样的原理的设计


 

朝鲜高超弹也是这样的基本设计,所以不能有太大的下弹翼,会破坏平面激波


最简单粗暴的乘波体用平坦的下弹体产生平面激波,乘波体本身骑乘在上,这就是朝鲜高超弹的基本设计。但平面激波是假定无限宽度乘波体,实际乘波体不仅不会无限宽度,宽度还常常很有限。有限宽度的乘波体不可能产生平面激波,而是锥形激波,截面形状由乘波体和速度决定。为了简化分析和设计,常用简单的圆锥形激波来近似分析,而忽略具体锥形形状的影响。现有工具反正也分析不了太具体的复杂锥形,只能做简化的近似分析。


 

可以看到,X-43的激波也不是平面的,很接近圆锥


锥形速度越低,乘波体的截面形状影响越大,下激波越接近平面;速度越高,乘波体的截面形状越小,锥形越接近圆锥。乘波体本身都坐在锥形的底部。


低马赫时,可用大锥形激波近似分析;高马赫时,可用小锥形激波近似分析


可以看到,速度越低,下激波越接近平面激波,乘波体的底面与下激波的锋面越近;速度越高,下激波越接近锥形激波,乘波体的底面与下激波反而有一点距离。以此推断,朝鲜高超弹的速度相对不高。正巧,X-43的设计速度为M10,一共试飞过三次,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达到在29000米达到M6.83,第三次在33000米达到M9.64。朝鲜高超弹的起滑速度估计不会超过M10-15。相比之下,东风17据说达到M20。


朝鲜高超弹的橙色弹体上有大片黑色,那是帮助散热的防热涂料。高超音速飞行时,气动加热严重,表面对流已经不足以带走足够的热量,需要加强辐射散热。广东老太在夏天爱穿黑绸衫乘凉,一方面是因为绸料透风,另一方面是因为黑色是辐射散热的最好手段。夏天人们爱穿白色,那是因为白色在户外反射太阳的热辐射最好,但在背阴的地方,反而是黑色最有助于散热。SR-71“黑鸟”采用全黑涂装,部份原因就是有助于蒙皮散热。


X-43(前面的小黑东西)是通体漆黑的,后面白色的是助推器


 

X-51技术进步了,就不再通体漆黑了.


东风17不用黑色涂料,因为更好地利用了激波。乘波体的奥妙在于,激波是致密的空气层,不仅提供升力,本身也是良好的导热体。东风17的下激波锋面远离弹体,弹体处在相对凉快的激波尾流里,热管理问题不大。朝鲜高超弹只利用激波的升力,但热管理的作用利用得不好,必须用黑色涂料加强散热。小小的下弹翼也影响末段气动控制能力,可能命中精度方面也差一点。


高超音速飞行体的热管理是中国的独门绝技。美国高超音速导弹试验好几次就栽在热管理不善上,飞到中途就自己烧毁了。朝鲜解决不力是很情有可原的。


说起来,朝鲜很不容易。印度和台湾的资源和技术条件都好得多,要是有朝鲜那样的倔劲,也不至于如今航天和导弹技术这么拉跨。



点评 :

挺让人惊讶的。美军都没搞定的,朝鲜是怎么搞出来的?即便是他的性能不太高,再加上水分,但好赖服役了,可以用了。他一没风洞,二没钱做大量实验,有没有足够算力的计算机都不好说。他究竟是怎么搞出来的?难道这个主要靠数学,他们出了个不长毛的聪明脑袋?就是中国让他们仿,没两把刷子也不行啊。印度攒个航母都还搞不定呢。好奇啊。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30 01:17:17 UTC
更新日期: 2021-10-30 01:17:1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98)

标题 :
歼-20S来了
类别 :
军事
内容 :


近日来,网上盛传歼-20双座型的图片。比照歼-10S和歼-11BS,这应该命名为歼-20S了。应该说,歼-20S的传说已经很久了,各种印象图、设计图也层出不穷,但歼-20为什么需要有双座型,各种分析似乎都指向控制忠诚僚机,但又不全面。歼-20S代表了战斗机思维性的转向。


网传的歼-20双座


战斗机有双座型很久了。二战及之前的例子就不去多说了,战后第一代喷气战斗机的操控与螺旋桨战斗机完全不同,性子也比较暴烈,即使有经验的飞行员也需要同型战斗教练机进行换型训练,才能飞单座。不过这时说是战斗教练机,实际上没有战斗能力,或者只有有限的战斗能力,主要是教练机。


战后第一代的F-86就有同型双座的TF-86


进入70年代,大局面依然如此,著名的“十系列”在设计的时候就有同型战斗教练机,但这时大多有大体相当于同型单座战斗机的战斗能力了,真正是战斗教练机了。



“十系列”里都有双座同型战斗教练机,这是F-16D


歼-10S也是双座同型战斗教练机


例外的是F-14,没有单座机,全部是双座,但后座不是教官座,而是雷达操作员座。这是因为F-14的雷达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但操作也最复杂,需要专人操作,才能发挥出全部功能。另外,海军对战斗机以一当十十分强调,后座飞行员加强对后半球的观察,在实战中证明非常有用,所以F-14在一开始就是双座的。


F-14全部是双座的,没有单座。这是在做变后掠翼机构故障后的飞行安全试验


进入90年代,出现了另一个特例:F-15E。对地攻击从来都是双座为主,飞行员专心飞行,不仅确保贴地飞行的安全,也即使闪避地面防空火力的拦截;另有专职的武器系统员,负责观察两侧、掌握态势。武器投放的职责在飞行员和武器员之间变来变去,倒是没有一定之规,也各有好处。飞行员执行武器投放的话,飞行与投放完整结合起来,这对需要人工瞄准的时候是必须的;武器员执行武器投放的话,飞行员更加专心飞行和规避防空火力,武器员专心武器瞄准,这对离轴制导武器时代很实用。但F-15E把战斗机和攻击机整合为一体,真正做到空地兼优。作为空战战斗机时,双座的F-15E相当于双座的F-14,不管是视距外空战还是视距内格斗,都显示出强大实力。作为攻击机时,双座的F-15E完美取代了F-111(说是战斗机,实际上是战斗轰炸机,或者说是勉强有战斗机能力的攻击机)。应该指出的是,F-15E的后座具备操控飞机的能力,在超长航时任务时,前后座飞行员可以轮流操作,但前座飞行员是主要的飞行员,后座武器员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具有飞行员资质,所以双套操纵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摆设。


F-15E是第一种真正的双任务战斗机,将空战战斗机和攻击机完美地整合为一体


F-18D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更多地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原因与F-15E相似,但图中这架是芬兰空军的,还是作为同型战斗教练机使用


俄罗斯也不甘落后,从苏-27研发了双座的苏-30。但苏-30的沿革很复杂,要从苏-27开始。苏-27在研制时,像“十系列”一样,有双座的同型战斗教练机苏-27UB。苏-27是划时代的,但在一开始也是留有遗憾的。由于极端减重,苏-27的结构强度不足;电子技术的限制也使得最初的苏-27S在武器系统方面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F-15C。苏霍伊在苏-27S刚投产时,就转入深度大改的苏-27M的研制,一方面利用从原始设计到投产中新获得的经验,在控制重量的同时大大加强结构,另一方面在电子技术方面赶上时代。但苏-27M生不逢时,碰上苏联解体,夭折了。


由于中国的需求,共青团城大量采用苏-27的经验和技术,推出苏-30MKK,大大提高了结构强度,提高了最大起飞重量,也加强了电子系统,但还没有达到苏-27M的目标水平,属于过渡水平。另一方面,在印度需求的支持下,伊尔库茨克利用苏-33的鸭翼,结合推力转向,用苏-27UB推出苏-30MKI。共青团城本来是苏-27S单座的定点厂,也是苏霍伊设计局的主干厂,伊尔库茨克本来是苏-27UB双座的定点厂,在各谋生路的90年代,这样的分道扬镳有其历史的必然。苏-35S是从MKK的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单座型,整合了更多苏-27M的目标技术,并深度现代化了,可以看作迟到的苏-27M+。由于高度自动化,单座就够了,节约重量和系统复杂性。


苏-27UB是苏-27S的双座战斗教练机


苏-30MKK属于第二代苏-27


苏-30SM是苏-30MKI的俄罗斯空军的全国产化自用版,MKI用了一些欧洲的电子设备


苏-35S是苏-30MKK的深度现代化的单座版


中国对苏-30MKK空地兼优的性能深感满意,但对于已经过时的电子系统不满,也需要与国产数据链、主动电扫雷达等整合。歼-16是从歼-11BS发展过来的,歼-11BS则是从苏-27UB发展过来的,但歼-16在研制时就考虑了苏-30MKK的补强经验,结构加强,起飞重量提高,而且没有了歼-11B用复材机翼但还要加配重才能解决颤振问题的尴尬。歼-16属于第二代歼-11,在结果上对标(但不等同于)苏-30MKK,但在航电和武器系统上对标(但不等同于)苏-35S,正在成为中国空军“新三剑客”中的重磅剑客,在台海威震敌胆。


歼-16已经成为台海的“老面孔


双座战斗机的另一个分支是电子战飞机。电子战飞机的关键在电子战,而不是飞机,飞机只是搭载电子战系统的平台。飞行员还要监管高度复杂的电子战,只是勉为其难了,所以战术电子战飞机都是至少双座的,较早的EA-6B更是四座的。EA-18G以双座的F-18F为基础,具备EA-6B的全套能力甚至更多,但具有战斗机的速度、机动性和生存力,不仅可以深入敌后执行进攻性电子战,还有在遭到敌人战斗机缠斗时候自卫和摆脱的能力。这是空中电子战的划时代之作。电子战飞机除了掩护攻击机群和对敌人防空系统实行区域压制外,还有其他特别的用处,如用电磁干扰压制遥控炸弹,EA-18G在阿富汗经常用于为车队开路;还可用于“区域击落”遥控的蜂群无人机。中国的歼-16D在理念上与EA-18G相似,但飞行性能更加强大,这也是在双座的歼-16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军的歼-15S一直有传说,但歼-15D是确认的,也是双座。




EA-18G在外观上与双座的F-18G差不多,但这是划时代的电子战飞机


理念相似的歼-16D名至实归地成为2021年珠海航展的网红



进入隐身时代后,几个因素使得双座战斗机淡出了:


1、可重编飞控特性的数字电传飞控使得先进教练机可以可靠地复现战斗机的一般飞行性能,换型训练不必用同型双座了

2、高度自动化取代了后座飞行员的大部分功能,甚至可在超长航时飞行中作为“巡航控制”部分代替飞行员执行简单飞行段的一般操控

3、高度自动化也使得雷达、火控、态势监控不再依靠后座飞行员


由于这些原因,F-22、F-35、苏-57都没有双座,歼-20在很长时间里也没有双座。但时代变了。




F-22(上)、F-35(中)、苏-57(下)都只有单座的


歼-20在很长时间里也只有单座


F-22、F-35、苏-57、歼-20都是为经典意义的战斗机空战而设计的。也就是说,一对一或者多对多的战斗机之间的空战是设计基点。但现代空战已经不再局限于这样的经典空战了。


忠诚僚机的出现,使得战斗机具有“领机”潜质,指挥无人的忠诚僚机对敌机或者地面目标群殴,这需要双座的后座来指挥、协调。但这不是全部。


战斗机空战已经从骑士式的对砍演化到步炮协同的体系作战。比如说,携带大量中远程空空导弹的重型战斗机(如歼-16)就起到炮兵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况下,隐身的歼-20就不一定要冲锋陷阵,而是穿针引线,担任火力引导的角色。这对大批非隐身战斗机、低隐身大中型无人机入侵的情况特别适合,或者用于拦截大量巡航导弹的情况。这也需要双座的后座来指挥、协调。



隐身的双座歼-20还可以担任“隐身歼-16D”的角色,这不会是长时间的扰乱式电磁压制,而是隐蔽接近敌人的防空雷达,突如其来地用大功率电磁攻击实行物理破坏,功率密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近距离是有奇效的;或者直接用反辐射导弹打掉。这既可以是为攻击机群打开通道,也可以是“日常”的扫清电磁战场的作战行动,确保全时、全空域的空中行动自由。大功率的抵近电磁压制也可以用来扰乱空中的敌机机群,为友机争取战机。


这些只是歼-20S的作战使用的粗浅设想,未来还会有更多。



从一对一的独行侠到体系核心,这才是歼-20S的真实意义。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10-29 04:16:58 UTC
更新日期: 2021-10-29 04:16:5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97)

标题 :
如果王婆说自己的瓜不熟
类别 :
军事
内容 :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虽然有时有点骗人,但符合王婆的利益,还算合理。要是王婆还是卖瓜,但告诫你这瓜不要买,这就有点意思了。这正在美国发生。雷西恩的总裁海耶斯在10月26日的股东大会上直言,美国空军要把XA101发动机产品化并在2027-28年装上F-35,不是个好主意。


普拉特-惠特尼XA101技术验证发动机


XA101是普拉特-惠特尼的自适应发动机(AETP),具有三涵道,不仅油耗降低,还便于解决F-35的热管理问题。由于隐身设计,F-35机内电子系统的散热无法通过常用的空气换热器解决,只能用燃油作为冷源。燃油量降低到40%以下就无法提供足够的散热,使得F-35的实用航程受到很大的限制。F-22也是隐身战斗机,有可能加莱特进气口的隔道兼做散热空气进口,进气边界层的呆滞只是相对于发动机进气而言的,用作系统散热的冷源还是足够的,F-22主要活动在高空,高空环境空气温度更低,进一步缓解了散热问题。F-35的DSI是无隔道的,没法用同样的办法散热。歼-20有同样的问题,估计在设计时已经注意到F-35有散热问题,在歼-20的设计中已经解决了,但具体方案不清楚。


三涵道发动机的外涵道既可用作低速飞行时的额外旁通气流,作为高涵道比涡扇使用,降低油耗;又可作为系统散热的冷源。这是解决F-35系统散热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难怪美国空军很起劲。


普拉特-惠特尼是F-35的F135发动机制造商。F135和F-35一样多灾多难。由于F-35不断增重,F135只得不断增推。发动机增推没有奥妙,主要是靠提高热工参数,这是以发动机寿命和可靠性为代价的,油耗也有所提高。F-35的航程其实不算短,但对于亚太战场,还是不够用。


F-35竞标时落败的通用电气在F-22时代就力推变循环的YF120发动机,但美国空军认为技术上太过激进,没有选用,而是选用了更加“简单粗暴”的普拉特-惠特尼F119涡扇。F119后来成为F135的基础,两者共享核心发动机。在F-35遇到航程不足和系统散热问题的时候,美国空军转向变循环,但改名为自适应发动机,这就是AETP的前身。


普拉特-惠特尼在开始时并不看好自适应发动机,坚信进一步改进涡扇可以较简单、可靠的技术达到相似的油耗,但系统散热问题还是没法解决。美国空军“勒令”普拉特-惠特尼采用三涵道,否则就要让通用电气和罗尔斯-罗伊斯进入技术验证阶段了。普拉特-惠特尼没有办法,只好从命,这才有了XA101和通用电气的XA100。


通用电气XA100在2020年12月首次试验,2021年5月完成试验;2021年8月26日已经开始第二台发动机的试验。普拉特-惠特尼也在2021年9月完成地面试验,将在2022年初开始高空试验,不过还是在地面模拟高空的设施里进行,不是飞行试验。


有意思的是,海耶斯指出,XA101只能装进空军的F-35A,装不进海军的F-35C和陆战队的F-35B,估计升力风扇作为“外挂模块”的适配不是主要问题,发动机尺寸过大了。


这使得XA101将成为美国空军独家项目,不可能得到海军和陆战队的分摊,也破坏了F-35计划的共用性。最大的问题是全新发动机的可靠性,这对单发的F-35是性命交关的。普拉特-惠特尼认为,下一代战斗机才是三循环适当的平台,而不是急于在F-35上就用,现有F-135的深度改进能满足F-35的推力、油耗和散热要求。


有意思的是,通用电气似乎对这些问题并不在意。


对了,普拉特-惠特尼已经被雷西恩购入,现在是雷西恩集团的成员公司。

点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