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7-27 19:46:17 UTC
更新日期: 2021-07-27 19:46:1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22)

标题 :
中国为什么新建大量地下导弹发射井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华盛顿邮报》6月30日报导,中国正在甘肃玉门附近的沙漠里新建至少119个地下导弹发射井,加上其他地区,中国可能正在新建多达145个地下导弹发射井,以此推断中国正在极大加速核扩军。其他来源的更新报导指出,哈密也发现类似的密集地下导弹发射井群。两地总数大概率超过200。



外媒根据卫星照片判断中国正在建造大批地下导弹发射井


中国官方还没有确认或者否认。这当然可能是又一个“福建土楼”那样的乌龙,但也可能是真实的,尤其是中国对地下的加固导弹发射井确实有需求


中国已经建成一支不大但有效的机动发射弹道导弹力量,中国的潜射导弹力量也在稳步增长之中。这样从核反击出发的有限核力量是与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一致的,也在很长时间内满足中国的核军备需要。但中国的核军备也需要与时俱进。


对于核军备,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

1、核军备没有数量问题,“有”就是“足够”,任何核反击对于对方都是不可承受的,过度杀伤没有意义

2、任何核武器的使用都立刻开启互相毁灭的终极模式


核武器的威力巨大,但依然是有限度的。核武器的威力是否“足够”也是与对手的心理承受极限有关的。来自二流敌对国家的话,较小的损失都是不值得付出的代价。但对于主要对手,较大的代价不仅是可预期的,甚至可能是为了实现最终战略目的而必须接受的。


另一方面,核打击力度的分配也是向主要目标倾斜的,二线目标只有较少的关注。


对美国来说,中国曾经只是遥远的二线目标,苏联才是主要目标。中国“晋升”为主要目标后,美国不仅增加对中国的计划中的核打击力度,对来自中国核反击的心理承受力也相应提高。这使得中国也要相应调整。


另一方面,核武器小型化、低当量化、低残留化使得核武器的使用门槛降低,而且并非一定开启互相毁灭的终极模式。最大威力的温压弹与最小当量的核弹威力相近,并不因为后者踩上核门槛而自动开启全面核升级。但最大威力的温压弹动辄几十吨,需要大型运输机投放,小当量核弹就要轻小多了,可以轻易装在各种战术武器上,战术意义显而易见。


小当量核武器曾经是消灭大型装甲集群的有力武器,这已经是过时的用法了。在现代战场上,坚固的地下指挥中心、军火洞库、机场、军港依然是小当量核武器的理想目标。然而,这毕竟是核武器,要避免“地狱直通车”式的核升级,不能单方面寄希望于敌人的“理智”。只有拥有强大和丰富的战略核力量作为后盾,可以在各个层次上灵活反击,而不是只有无所作为和同归于尽两个极端的选择,才使得降低的核门槛有意义。能战、善战才能避战,这是不变的道理。


但中国的核力量还是围绕着有限核反击打造的,在数量上秘不示人,在部署上神出鬼没,这对核威慑是双刃剑。一方面迫使敌人猜测反击的力度和触发点,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敌人中国是否反击心存侥幸。


中国核力量由机动发射的陆基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构成,由轰炸机发射的空射弹道导弹即将加入。这些手段都以生存力和反击能力见长,不宜用于第一波打击,也不便用于“落地前就发射”的立刻反击。换句话说,“自动反击”是政策性的,而不是技术性的。


由于中国的核政策,第一波打击不是问题,但缺乏“落地前就发射”能力是一个问题。


核力量与常规力量一样,需要公开的威慑和隐蔽的反击相结合。隐蔽、强有力的反击力量对于赢得战斗十分重要,但用于威慑敌人就不太给力。有时候,尤其是具有可靠而强有力的隐蔽反击力量存在的情况下,高可见度的公开军事存在才是最有效的威慑。


海军不能是全潜艇的,空军不能是全隐身飞机的,陆军也不能是全特种部队的,这是一样的道理。边防军的哨所在敌人进攻时是首先陷落的,也不存在牢不可破的筑垒地带,但在和平时代是强大军事存在的最有效提示。中国的核力量也需要这样的公开存在和强力提示,否则敌人永远可能心存侥幸:如果只发动有限的“外科手术”核打击,中国会不会自我约束而不反击呢?如果抢先打掉隐蔽而被发现的中国核力量,加上战略反导弹能力拦截漏网之鱼,是否可能建立单向的核优势呢?


如果卫星图片显示的玉门和哈密地区的不明设施果真是导弹发射井的话,这些就是核战场的边防哨所和筑垒地带。而且不只是哨所和堡垒,还是悬挂在敌人脑袋上方、随时可以落下来的重剑。在核战争中,这些设施的存在迫使敌人必须消耗核火力,首先打击这些目标。更重要的是,井射导弹的技术状态容易保持,战备程度高,发射准备时间短,是“落地前就发射”的最主要手段。


“落地前就发射”不仅明确显示了中国核反击的决心和力度,也明确表现了最低反击力度。换句话说,别管中国有多少隐蔽的机动发射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谁敢对中国发动战略核打击,首先要准备应付这200多枚核导弹。这些只是第一波反击,后续的还在路上。


在卫星侦察的时代,地下导弹发射井是显而易见的目标,但不是不堪一击的目标。地下目标本来抗打击能力就高,用高标准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地下导弹发射井是为抗打击特别加强的,像建造大坝一样,要求水泥灌注不仅控制凝固温度和速度,还要一气呵成。除非核弹头直接命中,或者只有足够小的误差,否则很难摧毁。洲际导弹很高的命中精度要求就是针对打击地下导弹发射井而提出的,针对人口中心和工业区的核打击根本不需要多少命中精度。


空爆不可能摧毁一片地下导弹发射井,地爆更是不可能。空爆有可能造成强大的电磁脉冲攻击,但每一个地下导弹发射井的控制中心是独立的,传递发射指令的国家指挥系统是高度抗电磁脉冲攻击的,空爆还是奈何不了。密集的地下导弹发射井还迫使来袭导弹必须依次落地,避免来袭弹头之间的核爆互相摧毁。


由于目标明显,井射导弹需要完整、有效的导弹预警和自动化指挥系统的配合才有意义。由于严格的保密,西方一直对中国的核指挥控制机制不明所以,也对中国核弹头的数量多有猜测。西方的猜测长期受到中国网民的嘲笑,建造大量的导弹发射井变相地告诉西方:别猜了,中国已经具有完整、有效、迅捷的核指挥控制机制,也别瞎猜中国核弹头的数量了,这里就是底数。中国玩神秘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怕吓着你。


这肯定引起美国要求中国参加美俄核军控机制。中国依然有参加或者不参加的选择,但只有“有料”,才有参加的意义。


这也是国力的显示。核军备是很费钱的。核材料的制备,弹道导弹的制造,发射井的建造,都是很费钱的事。中国从60年代就开始积累核材料,有积累。弹道导弹的制造也一条龙了,有说法将使用东风41。东风41当然是为车载机动发射设计的,直接用于固定的地下发射井有点浪费,但扩大的产量还有利于与机动发射的东风41分享供应链和降低单位成本,改型加大还有助于避免车载的重量和尺度限制带来的遗憾。固体弹的发射准备时间短,便于常年处于待发状态,美国的“民兵III”就是固体弹,俄罗斯是因为早期固体弹达不到投掷重量和射程要求,才采用液体弹的。


另一方面,液体弹也在发展,可以加注燃料后不必马上发射,而是转入一定的待命期。地下导弹发射井对导弹的尺度、重量限制小,适合东风5C那样的液体弹,投掷重量更大,携带突防辅助手段(假目标、干扰)的能力更大,甚至可携带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绕开阿拉斯加的拦截弹基地。


东风5C因为尺度、重量太大,发射前在地下坑道里机动到位也不现实,只能井射,而地下导弹发射井是无法隐蔽的。中国曾经只有个位数的地下导弹发射井,这是西方长期低估中国核能力的基础。在历次阅兵中,机动发射的东风31、东风41相继出现,貌似过时的东风5系列依然高调展示,这或许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是在隐晦地暗示中国发展井射能力的决心。


发射井的建造更不是问题,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不是白拿的。


典型地下导弹发射井,左为控制中心,中为出入井,又为导弹,每没导弹都需要单独拥有这样一套完整的设施,有十多人的控制组定期轮班,每班人员进入设施后,从内部锁闭,断绝出入,好比“陆地核潜艇”一样,完全依靠自带的食品、水生存,直到换班


 

值班的地下导弹发射井是秘不示人的,退役了则可能转为博物馆,这是美国的“泰坦”导弹博物馆,可以窥见内中面貌


导弹发射后,发射井理论上还可以再装填,实际上战争打到这个时候,双方都差不多是焦土了,再装填没有多少意义。正因为如此,美国最新的“哥伦比亚”级核潜艇连鱼雷都不要求再装填,只需要考虑自卫,艇上发射管内的鱼雷打完算数,连打光导弹后作为攻击核潜艇使用的要求都取消了.


这些发射井建成和投入使用后,将对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形成巨大影响:


1、在台海战争期间,美国对中国大陆目标的常规打击就必须更多地考虑核升级的问题。中国的问题相对较小,打击美国海外基地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2、美国的核导弹目标必须重新分配,现有数量是否“够用”也需要重新考虑。美国的核武库更新也必须加速,必将极大地挤占常规军备的更新

3、美国在核对抗方面正式进入“一对二”时代。美俄之间依然大体对等,但中俄一起,就对美国形成核优势了

4、美国要对新疆和甘肃的中国核基地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会很别扭,除了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基发射,从北美和大西洋方向发射都要穿越俄罗斯,弹着点也接近俄罗斯,很难不触发俄罗斯的自动反击。主动招惹中俄同时核反击是肯定不符合美国利益的。中俄之间一方面可以由协议沟通,另一方面从导弹的初始弹道也容易判断,中国导弹的目标是美国而不是俄罗斯


除了建国后的最初日子,美国在历史上没有遇到过在战略层面上处于劣势的情况。即使在美苏冷战的高峰,美苏也是处于核均势,事实上还由于核轰炸机与核潜艇的数量质量优势和生存力优势而略占上风。但时代变了,美国人的心态会随之而变吗?


如果不变,美国就必须穷尽国本而与中俄两家进行核军备竞赛,同时与中国进行常规军备竞赛,这是比重走冷战苏联还要艰难的道路。退出美俄导弹军控的START条约不是问题,美国不是第一次毁约了。但现在与60-70年代大不一样了,美国面临核常军备更新、供应链缺失和经济滑落的完美风暴。


美国的常规军备优势已经极大减弱,在关键的西太平洋上甚至有在可预见的将来被中国逆转的势头。核军备的更新更是刻不容缓,否则很快就要出现不可接受的空档期。“哥伦比亚”级核潜艇、B-21轰炸机、“民兵III”陆基导弹的替换、核巡航导弹、核高超音速导弹,这些吞金兽正排着队要瓜分本来已经不够用的美国军费。


更大的问题是,美国经济已经从60-70年代的一强独大滑落到勉强保持第一了。制造业衰退,债台高筑,通胀威胁黑云压城,基础建设和社会开支压力再也无法回避,一对二的军备竞赛超出了美国的负担能力。


特朗普的“重建美军”只持续了一年,就开始悄悄地“剃头”了,使得美军重回战备vs装备的困境。得到两党和军内外一致支持的国防部长马蒂斯实际上是以辞职为抗议的,他不愿当无米之炊的受气媳妇。拜登的军费政策还不明确,但不管是从民主党政纲还是从美国经济现实出发,军费大幅度增长的空间已经没有了。


但如果美国改变思维,放弃全球霸权思维,专注美国的本土防御,是没有多少国防压力的。这将使得中国赢得更多的战略空间,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对中国更加有利,而美国则是走战后英国“优雅衰落”的道路了。


美国向何处去?这只有美国能决定,但中国新建的导弹发射井或许能帮助美国人加速思考。林毅夫提出,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一半的时候,GDP总值将超过美国至少一倍,那才是中美关系走向稳定、世界秩序区域新的和平的时刻。或许在核军备方面,也是一样。

点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