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9-19 07:41:58 UTC
更新日期: 2021-09-19 07:41:5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72)

标题 :
澳大利亚核潜艇的地缘战略影响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澳大利亚将在美英的技术援助下,建造8艘核潜艇。首艇计划2040年完成。这只是莫里森在说。政客的承诺轻于鸿毛,这是常识,2040年只是最好情况。即使兑现,比照英国“机敏”级,大概每两年可以完成下一艘,这样,计划大约在2054年前后完成全部8艘的建造。这是很乐观的估计,实际上首艇大概率推迟完成,间隔也会多于两年,“机敏”级前3艘为一批,间隔2年,4号艇要4年后才完成,6号艇和7号艇之间则间隔5年。这里面有初期磨合的因素,造船厂产能的因素,还有预算的因素。现实一点估计,澳大利亚8艘核潜艇不大可能在2060甚至2070年前完成建造。那是距今快40甚至50年以后了。澳大利亚核潜艇的任何地缘战略影响都必须放到这个时间框架下来看。


从1978年开始算,中国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只有43年。这时间当然不短,也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这一笔还在继续描画更加精彩的图画。在理想情况下,这是澳大利亚核潜艇全部形成战斗力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中国海军在过去10年里爆发性发展。在这10年里,航母从0到2+1,055从0到8(尚未完全服役,但已经全部下水),052D从0到18(全部服役,另有数量不明在建)。遗憾的是,核潜艇拖了后腿,093只有从0到6,好在095已经在路上了。


不管有没有澳大利亚核潜艇这一茬,中国都必须大力发展核潜艇,这是反击美国海军干涉的需要。中国已经在关键的自然循环艇堆、大直径厚板焊接、泵推等方面取得关键进展,不管095是不是“目标核潜艇”,与世界最先进水平齐肩的新一代核潜艇只是时间问题,而且肯定不需要等到2040年,很可能2030年前就能看到。比照055的密集建造,新一代核潜艇的密集建造指日可待。这是对标美国最先进水平的,也是在数量上要对标的,要压制澳大利亚这2040年后才姗姗来迟的8艘,也就是顺手的事。


更重要的是,谁都没法预料,在未来40-50年里,中国会发展到什么高度。瑞银报告预测,在2030年前,以名义汇率计算的中国消费总额可与美国相当,这10年里的增量就是6万亿美元。2030年中国名义GDP超过美国也是大概率的事,即使维持现在的国防开支对GDP的占比为1.3%的状态,考虑到国内军购实际上应该用更加反映国内购买力的GDP PPP来比较,中国可用于砸核潜艇的钱就很可观了。中国根本不需要提高到美国的3.5-4%,只要提高到澳大利亚的2.1%,就直接把这8艘核潜艇砸气化了。


但这只是中国视角,地缘影响要放宽眼界。


澳大利亚政府在招标12艘“攻击”级柴电潜艇的时候,过程是透明的,是得到议会和公众支持的。900亿澳元毕竟是巨大的开支。但现在的8艘核潜艇没有经过议会或者公众意见征询,是莫里森直接与拜登和约翰逊达成的协议。协议最后是否得到执行,并不是莫里森就能说了算的。不说别的,拨款就需要议会批准。这不是把12艘“攻击”级的预算搬过来就可以的,且不说8艘核潜艇的建造和运作开支大概率远远超过12艘柴电潜艇。


核动力和柴电动力是两个层面上的时,就好像需要驾照、上保险、停车位、4S的轿车和“怎么都行”的助动车的差别。造船厂、潜艇基地、艇员训练都需要升级更新,指挥控制也需要适应长时间潜航的特殊需要,动辄潜航一两个月的核潜艇需要建立极长波通信设施。柴电潜艇经常需要上浮充电,正好恢复通信联系,即使AIP也顶多一两个星期,并不需要机场波通信。这一切意味着澳大利亚海军需要全面的体系级更新才能有效使用这8艘核潜艇,这不是原“攻击”级预算里预期的。


在新冠期间,澳大利亚在前期侥幸躲过,但后续波次还是波及了澳大利亚,对经济的最终影响还难以预测。作为支柱的出口经济则受到来自中国的寒流打击,连长盛不衰的铁矿砂出口都受到影响。5月以来价格下滑40%以上,很可能长期化,因为独占世界钢铁半壁江山的中国正在压产能、去碳化。去碳化是世界大潮,在钢铁扩产方面,连欧美也爱莫能助。可以预期的经济压力将迫使议会收紧钱袋子。


另一个巨大的不定因素是民间的反核情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存在强大的反核民意。新西兰走得更远,拒绝任何与核沾边的外国军舰进入新西兰水域。美国军舰因为拒绝确认是否携带核武器而被拒之门外,核动力舰船更是免提,美澳新条约因此事实停摆。


澳大利亚没有那么极端,但反核民意依然阻止了澳大利亚对核电敬而远之,尽管澳大利亚拥有世界33%的铀储藏,也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的第三大铀生产国。莫里森在宣布核潜艇事宜的同时,特意指出澳大利亚依然坚持不发展核武器和民用核电的原则,但核潜艇是否能过民意关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这可能成为下次大选的分筛器。


事实上,在美英澳三方对协议的台词中,也可以看出微妙的差别。拜登和莫里森强调地缘政治因素,但约翰逊意外地没有附和,只是强调英澳传统友谊和对英国的技术出口的拉动。约翰逊为什么刻意回避地缘政治和冲突因素,值得揣摩。


更值得揣摩的是澳大利亚对于冲在与中国冲突最前沿的民意。核潜艇意味着澳大利亚不仅坚定地站在美国这一边,也坚定地充当新冷战的尖兵。澳大利亚民意对占美国这一边或许没有太大的心理障碍,但对主动卷入新冷战就未必了。


澳大利亚偏居一隅。正是因为天涯海角,当年才成为英国犯人的流放地。但这也使得这片土地久享和平。二战中日本飞机在达尔文港丢下的几颗炸弹是澳大利亚人对战争的唯一体验。作为英联邦军队的一部分,澳大利亚军人一直随英军南征北战,但保卫澳大利亚本土通常不是太大的问题。即使在二战高峰,澳大利亚本土遭到入侵也只是理论上的威胁,离实际发生还有很大距离。


但在导弹与核时代,情况不一样了。如果澳大利亚主动找中国的麻烦,中国是绝对有能力找澳大利亚的麻烦的,而且是大麻烦。澳大利亚公众支持Pax Americana,但未必愿意在中国的枪口根本不对着澳大利亚的时候,一跃而起为美国挡子弹,而核潜艇正是澳大利亚主动赴汤蹈火的标志。


核潜艇对保卫澳大利亚没有多少用。12艘“攻击”级比8艘核潜艇有用,20艘更小、更便宜的德国214型或者瑞典A26型实际上对保卫澳大利亚更加有用。核潜艇对澳大利亚最大的用处在于深入南海,配合美国海军作战,或者独立对中国作战。中国会做什么呀的反应无法预料,但肯定不会被动挨打。澳大利亚只要比照中国对嘉手纳和关岛的美国空军怎么反应,就大致可以推算对澳大利亚会怎么反应了。没错,东风17不能打到澳大利亚,东风26都勉强,但不要忘记现在离2040年还有20年,而20年前解放军的战役导弹火力才够覆盖台湾岛。


“保卫共同价值和利益”,这是美英澳右翼常用的口号,核潜艇也毫无疑义是针对中国的,问题是:

1、    在哪里保卫澳大利亚价值,在澳大利亚,还是在南海?

2、    中国在什么地方威胁了澳大利亚的利益?核潜艇如何保卫?


右翼肯定会用价值的普世性来回避“在哪里保卫澳大利亚价值”的问题,但这一说辞在喀布尔时刻后很苍白。澳大利亚面对只有毛驴和AK47的塔利班都无法保卫澳大利亚价值,到南海又如何可能?


中国的事实上经济制裁弄得澳大利亚很痛。由于先前铁矿砂的价格还飙升了,澳大利亚在进出口金额上还“赚了”,但铁矿砂只惠及一小部分人,农民、酒庄、煤矿工人、教育界、旅游界、房地产界都“受害”了。最后决定澳大利亚民意的是人数,而不是钱数。中国制裁未必赢得朋友,但核潜艇肯定不可能赢回失去的出口,而极大增加的国防开支将由纳税人负担,这也是铁板钉钉的。


但澳大利亚走上核潜艇道路意味着在未来50甚至100年里,澳大利亚实际上失去主权和战略自治。中国是21世纪印太的最大决定因素,核潜艇把澳大利亚逼上了反华的独木桥,很难退下来。问题是,美国对印太和澳大利亚的承诺能维持多久?


在越南战争的高峰,没人对美国的承诺有怀疑;在阿富汗战争的高峰,没人对美国的承诺有怀疑。但美国从越南撤出了,美国也从阿富汗撤出了。美国撤出越南的时候,阮文绍政府很快垮台了;美国撤出阿富汗的时候,还没有撤完,加尼政府就垮台了。美国会有一天甩下澳大利亚吗?现在看不会,但30年后呢?50年后呢?即使是最铁心支持的以色列,老布什也有过因为东耶路撒冷定居点的事情不合,而切断援助。奥巴马也不顾以色列的强烈反对和再三恳求,与伊朗缔结核协议。澳大利亚能承受放弃战略自主和万一美国背叛的代价吗?


在技术上,核潜艇也把澳大利亚绑上了美国的战车,因为澳大利亚没有能自主运作这8艘核潜艇的可能,澳大利亚既没有技术保障的能力,也没有作战控制的能力。8艘澳大利亚核潜艇最后事实上成为8艘澳大利亚自带干粮为美国购置、实际上出于美国控制之下的核潜艇。


现有的6艘“柯林斯”级柴电潜艇肯定在2040-2050年前就要退役了。在莫里森宣布核潜艇的当天。流传出澳大利亚将“邀请”美国海军核潜艇进驻西部基地,事实上填补空缺。这将对澳大利亚的反核民意是第一个面对面的考验。


跳出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已经表示严重关注,但财力所限,作为可能有限;韩国一直在考虑核潜艇的问题,但技术上还有距离,也由刺激朝鲜核升级的顾虑;日本在技术上其实离核潜艇更近,但国内反核民意比澳大利亚还强大。美国向澳大利亚提供技术,但把日本、韩国拒之门外,如果日本、韩国通过自己的力量搞成了,难说对美国的盟国关系是更加凝固,还是更加离心。在盟国中分“内戚”和“外戚”,有可能是拜登最糟糕的战略抉择,赢得一个铁杆跟班,但失去大量一般盟国。这不是“美国回来了”,而是“跟我回美国”。


核潜艇对更加一般的核扩散的影响就更加深远了。如果“核闸门”打开,受害的国家就多了,但这一切起始于美英率先打破防止核扩散的国际共识。


8艘核潜艇将撬动的不只是南海,也将影响澳大利亚未来的走向,甚至可能迫使澳大利亚人民选择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地缘战略影响更是波及全世界。



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