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28 02:27:52 UTC
更新日期: 2021-01-28 02:27:5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71)

标题 :
气候变化与应对:中美的新战场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拜登上台第一天,就宣布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议。一星期后,签署多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总统行政命令,并高调将气候政策定位为事关国家安全。拜登还有意在4月召开全球气候峰会,将大概率邀请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这或许会成为中美最高领导人在拜登时代的第一次事实峰会,重启在特朗普时代受到严重损坏的中美关系,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拜登无疑会继续美中战略竞争的基本路线,但他也高调宣称将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方面寻求与中国的合作,抗疫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气候变化了。实际上,全球经济恢复和疫后世界金融秩序是更大的合作话题,但政治性太强,不容易入手,可能要先放一放,至少建立一点互信和互动后才谈得上。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第75届联大上宣布,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与特朗普推出巴黎协议相衬托,中国的举动格外引人注目,也引起世界对美国领导权的进一步质疑。


在2018年,中国的碳排放约两倍于美国,三倍于欧盟,按国家来算,确实是世界第一,但按照人均碳排放,中国依然只有美国的一半,也略低于欧盟。考虑到中国才是世界工厂,中国的按实际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强度是显著低于美欧的。


拜登的气候政策还在继续出台,但大目标已经成形:2035年达到“无碳电力”,2050年达到碳中和。欧盟的目标也是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欧盟的碳政策已经公布,具有制约力;美国的碳政策也由拜登亲自宣布,已经不再只是竞选设想,而是成为总统政策,由前国务卿、现气候大使克里操刀。美国已经表明态度,中国的碳承诺是好事,但做得还不够,这是要压中国的目标向美国看齐。这对中国是很大的压力。


在2019年,美国电力62.9%来自化石燃料,其中38.4%来自天然气,23.4%来自煤,其余零头来自石油;19.6%来自核电;17.6%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7.1%来自风电,7.0来自水电,1.7%来自光电,1.4%来自生物质,0.4%来自地热。其余的都是零头,抽水储能还是-0.4%,入不敷出。


在2019年,中国电力有64.6%来自煤,3.3%来自天然气,4.6%来自核电,16.9%来自水电,0.4%来自抽水储能,5.4%来自风电,3.0%来自光电,1.4%来自生物质。其余都是零头。


相比之下,中国更加任重道远。


无碳电力的定义不明确。这可以是指碳中和的电力,也可以指完全无碳排放的电力。如果是指后者,无碳电力只有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美国要在2035年前实现基本上没有可能。但如果是指碳中和,生物质的吸碳能力可以用来对冲化石燃料,但要达到碳中和,大幅度提高生物质的占比很难(占用耕地和与食品生产竞争),最现实的还是大幅度降低化石燃料,至少要降低化石燃料使用中的碳排放。


在化石燃料中,煤电的污染最大,天然气的污染要低得多。中国是产煤大国,油气短缺,在可预见的将来,煤电还要挑重担。中国在煤电减排方面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不管是碳中和还是“真正无碳”,煤电总是个大口子。美国天然气发电的比例大,具有很大优势,但要移除煤电还是很不容易。中国更不容易。


中国的水电、光电已经领先,优势还将继续扩大。风电落后一点,但正在迅速赶上。中国的水电资源世界第一,风电和光电资源至少不亚于美国。中国的水电建设碾压世界,风电、光电建设不仅领先世界,风电和光电设备产能也是碾压世界。


在核电方面,美国的装机容量大大领先于中国,但美国核电建设早就停止,也因为国内反核压力而恢复无望,老堆到期退役还会降低美国核电的装机容量和比重。中国的核电建设则是如火如荼,这将是未来中国电力很大的一块,甚至可能成为在不利天气和昼夜因素而需要调峰电力顶上时的主体。


美国要实现发电无碳化(或者碳中和化),不仅要与中国在竞争中实现目标,还在设备上依赖从中国进口。拜登誓言要在新能源方面投资2万亿美元,其中包括大量来自中国的设备采购。就为这,拜登也得理顺美中贸易关系。


在理论上,这2万亿也可拉动美国的新能源制造业,但要从供应链和技术工人队伍从头打造,殊非易事。美国的电动汽车行业就可以作为比照。说起来,与电力设备相比,美国汽车工业供应链还相对完整,转型都那么艰难,“断线”程度更高的电力设备(尤其是光电和风电)就更艰难了。


但这只是美中气候竞争的复杂性的一半。新能源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美中战略竞争的新战场了。这是重要性不亚于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主战场,实际上重要性更高。


气候变化的起因和趋向作为一个科学议题还继续存在争议,但不争的现实是,气候变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生活甚至生存,人类要确保共同生存,必须一起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尽可能减缓甚至逆转气候变化。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决定性贡献和全球领导作用可能成为全球性政治领导的道德和经济基础。


对于美中来说,战略竞争的重点都在于发扬自己的强项,突出对方的弱项。美国依然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强项越来越少,能做的只有突出中国的弱项,打乱中国的发展步伐,以拖延自己强项消失的时间,气候变化是中国的弱项之一。


在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环境保护问题和碳排放问题,如今中国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和欧盟之和。从人均来说,中国依然只有美国的一半,也不到欧盟的水平,但绝对量依然巨大。这正是欧美通过道德绑架給中国下绊子的机会。


中国的碳排放量还在继续增加,已经从2000年的约35亿吨上升到2018年的约100亿吨,趋势是还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已经在放慢。中国的承诺是到2030年达到顶点,然后开始下降。美国碳排放量在2005-7年期间达到顶峰,约60亿吨二氧化碳,以后的大趋势是稳定下降,2019年约51.3亿吨。欧盟的碳排放量在1979年就达到顶点的47亿吨二氧化碳,这一水平大体维持到1990年,以后的大趋势也是稳定下降,2019年约33亿吨。


中国在环保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在碳强度、非化石能源占比、森林蓄积量、风电光电装机容量都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碳排放绝对数量方面是美国可以着力的软肋。在达到碳排放量顶点之前,这会不断成为西方抨击中国的重点;达到之后,依然会成为西方不断加码要求的重点。


但与西方相比,中国只有30年时间实现从碳排放顶达到碳中和,这是不亚于中国GDP超越美国的挑战。美国一定会联手欧洲,施压中国把碳中和的时间点提前到2050年,向欧美看齐。这只給中国20年的时间,在极大地扰乱中国发展步骤的同时,还給中国增加巨大的道德压力。更不利的是,即使中国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西方在舆论炒作上依然处于不败之地,因为中国只是跟从了西方的榜样。


气候变化一直是欧盟的政策重点,曾经一直苦于得不到美国的呼应,在拜登时代,这也是美欧可以联手对付中国的着力点。用勒杀中国经济发展的减排压力减缓中国的发展,或许是阻止中国崛起的最后希望。2020年冬天南方出现缺电,部份原因来自限排压力,可以想象,在核电、水电和可再生能源跟上来之前,在电动汽车进一步普及的时代,中国的用电压力会进一步快速增加。中国可以置之不理,但对背上的道义压力要有所准备。


美国的“气候攻势“已经开始了。除了克里已经在扬言 “中国做得不够”,美国舆论也在其他方向上发力了,比如在吃肉的问题上。中国消费了全球约28%的肉类以及一半的猪肉。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所有人为温室气体的20%至50%,从制造话题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着力点,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低于欧美国家这一事实则肯定会被欧美媒体有意漠视。


但另一个方向更加值得注意。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西方的蛊惑和煽动都无法阻挡,但以“人类共同威胁“为名,就容易在道义上绑架,在行动上推进。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以低收入、低技术为多,中国的合作项目与投资也以适用技术为主。中国经验是从基本建设入手,尤其是能源和交通,然后才谈得上发展制造业。中国援建的煤电厂、内燃机车辆符合目标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也采用了最新的减排技术,对目标国家的发展肯定有极大的助益,是符合发展阶段的,但也是容易被污名化为“污染转移”的,不仅受到欧美国家的压力,也容易受到目标国家内受到欧美蛊惑和操纵的势力的反对。


中国在发展中需要大量进口的资源也会受到压力。比如说,中国转向巴西的大豆、牛肉和铁矿,就很容易被污名化为“消灭亚马逊森林”的行为。以环境、气候为名的压力可能对中国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进口也造成压力。中国必须有所准备。


在去工业化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欧美成为“污染转移”的受益者,这是欧美碳排放转向降低的基本原因。对此,中国应该领导一带一路的不发达国家,甚至在很多议题上有分歧的印度,一起驳斥欧美的虚伪和道德绑架,把气候变化从对中国的道德绑架转化为对欧美原罪的审判,把碳排议题从集体生存权导向发展权作为基本人权来谈,打破道德绑架的阴谋。


与此同时,中国在绿色经济方面大有可为。比照2020年美国的能源消耗,22.1%用于建筑(包括照明和冷暖),18.0%用于商业,33.3%用于工业,26.6%用于交通。中国在交通方面已经在汽车全电化方面领先了,工业和商业节能方面也在紧锣密鼓,但建筑节能方面大大落后了。大量居民建筑的保暖标准很低,导致取暖、空调的能量浪费严重;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分布式空调挂机的热效率更是远远比不上中央空调。提高建筑保暖标准,中央空调化,这些都是值得投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方向,也是中国在气候战场上打胜仗的重要一环。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不是美国占尽主动权的仗。美国的起点比中国高,但困难一点不比中国小。拜登或许希望成为“气候总统”,但美国有将近一半选民投的是特朗普的票,而特朗普是明确反对气候议题的。气候议题已经造成美国很有势力的油气行业的强力反弹,有说法这可能造成100万高收入工作的流失,尽管拜登承诺新能源行业将制造更多的高收入工作。且不说新能源制造业的大头实际上已经被中国占了,在美国新能源行业成气候之前,要油气行业失去工作的人心平气和地接受是不可能的。


影响还不止油气行业,汽车工业也将受到沉重打击。美国汽车向全电甚至混动的转化举步维艰,部份原因在于美国已经有庞大、健全的内燃机汽车的支援体系,包括加油站、维修等,更有植根于内燃机汽车的深厚汽车文化。汽车向全电的转化会比要美国人放弃独立屋、搬进小区屋还要艰难。


拜登的任期只有四年,这四年最多只够推动气候议题的“破”的部份,肯定来不及“立”。当务之急是疫情控制,接下来就是疫后经济恢复,在美元疯狂超发的现在,很可能引起美元信用危机,再受到气候议题的挤压,四年后民意发生反弹,特朗普2.0重新执政是不小的概率。气候议题本来就不是拜登当选的支柱,拜登甚至在大选中对气候议题有意疏远了一点,避免影响选情。在接下来的四年,国会共和党肯定强力反对气候议题,国会民主党也未必坚定支持,拜登到底能走多远,


但从长远来看,气候议题是回避不了的,气候变化是中国必须打赢的一仗。

点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