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3-12 22:30:20 UTC
更新日期: 2021-03-12 22:30:2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874)

标题 :
晨枫:中国涨了点军费,美国跳,印度叫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根据今年两会上提交审议的预算草案,2021年中国军费支出为13553.43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6.8%。消息传出,引起各方关注。

中国的军费不包括核计划、空间计划、武警和军民两用设施(如边疆公路)、征兵和动员的开支,但包括军人干休所的开支,还包括军产收入。西方通常认为中国官方军费数据是低估的,但美国军费也不包括能源部、NASA、国土安全部,国防部预算还分基本开支和海外应急作战(OCO)预算,OCO在国会编列预算的时候是单列的。反恐高峰的时候OCO接近2000亿美元/年,在反恐规模大大缩减的2019财年(2020年执行)依然有690亿美元。

中外媒体计算美国军费的时候不一致,有时计入OCO,有时不计入,所以也是一笔糊涂账。与其纠结中外军费是否可比和加上各种“校正因子”,还是以官方数据为依据更加一致。

西方习惯性地把中国军费预算加一个校正因子,但这样的估算既不可靠,也无道理

还是应该以中国的官方数据为准,不过图中的实际数据与增长率并不一致,这些都是公布数据,是可靠的,可能还有其他没有说明的因素在内

13500多亿人民币听起来是很大的数字,但换算成美元,约合2030亿美元,只有美国的27%,不能算多。从人均来说,还不到人均1000元人民币,折算到美元,更是只有美国人均的7%不到。在中国加速向科技要生产力的时代,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军费6.8%的增长更是不多,是十年来第二低的。

这些都是正确的数据,正确的比较,但对西方来说意义不大,西方看到的是中国军费的总值,以及代表的中国军事实力。在战场上,不管是师旅还是舰队、机群,二对一就是优势,三对一、四对一就是围殴,与人均没有多少关系。

中国军费目前已经世界第二,大大落后于美国,但大大领先于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在世界前5里,按瑞典国际和平研究所(也称SIPRI)的数据,中国的军费大于第3、4、5的印度、俄罗斯、沙特之和;按照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简称IISS)的数据,依然超过第3、4、5的印度、英国、俄罗斯之和。SIPRI数据估算的未计入部分,这样中国更是超过加入第6位德国的总和。不管怎么算,中国都超过了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的总和。这才是西方关注的重点。

另一个很难说服西方的是,补上历史欠账的理由也越来越不管用了。在歼-7、051、五对轮当道的20年前,这是很充足的理由。但解放军的装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赶上主流水平了,部分领域还领先了,军人待遇和生活保障也在明显改善。在高原官兵能有无人机送年夜饭的现在,继续复述当年只有馒头和腐乳的历史已经苍白了。

中国不需要辩解,不需要表现成人畜无害的样子,因为中国的军费开支本来就是正当的、合理的。中国的国防政策是维护和平与主权,中国不威胁任何人,但国防就是国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于总是在琢磨从中国利益咬一口下来的人、势力和国家来说,中国的正当防卫能力就是攻击性的,因为他们在做坏事的时候会被斩断黑手。

永远会有人指责中国不透明。中国公布了军费,也公布了国防白皮书,外界该知道的都公开了,没公开的未必都是保密的,有的可能只是因为中国起步晚而还没有成熟、成文的东西,但保密的东西是肯定不会公开的,敢刺探就别让国安抓住。同样,比照美国也没用。美国的军费确实公布了更多细节,但无法独立核查的细节只是单方面的陈述。美国是肯定不会让中国去审查美国军费的,这种透明度只是象征性的,并没有实际意义。

中国的军费增长并不勉为其难,而是与GDP增长相适应的

中国的军费增长也是与国家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近10年来,中国GDP增速缓缓放慢,军费增长也随之放慢。2011年以来,只有2014、2018和2021年增幅增加,其余年份的增幅都在稳步降低的。2014年有可能对应于“山东”号的建设,据报道,“山东”号在2015年开始铺设龙骨。2018年有可能对应于003的建造,江南造船厂开始建造003舰体模块是2019年见诸报导的。2021年则不同,2020年中国遭到新冠疫情的严重打击,军队和地方一样,很多方面为抗疫而推迟了正常开支,2021年需要补偿不奇怪。但近年的增幅微调反映了两点:

1. 急需的补课已经大体完成,进入稳定提高的阶段了。

2. 中国对近期未来的和平主导的判断没有变。

军费的主要去向是人员、训练、装备。在10-20年前,所有方面都是急需、刚需,只有趁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加速补课。人员(包括军饷和军内生活保障)费用补到位后,除了局部调整,如边疆官兵待遇提高,就不再需要大幅度增长了。装备换装基本完成后,也是一样。现在稳步增加的是训练,包括基本的部队训练和大规模、高逼真的合成对抗演练。

两会期间中国没有细说2021年军费的细则,但2017年国防白皮书给出了2010-2017年间的数据,可以作为参照。

就2017年而言,中国军费里的人员开支占30.8%,训练与维修占28.1%,装备占41.1%。作为比照,在美国的国防基本开支(也就是说,不包括OCO,但包括正常海外部署和演习)里,人员开支约占22%,装备采购(包括研发)约占36%,作战、训练高达42%。这和中国的分配很不相同。随着总兵力人数的稳定和待遇的稳定,而军费还在以6%以上的速度增加,中国军费中的人员开支部分会稳步下降。装备更新还在继续,装备成本还在提高中,装备开支部分不会下降太多,但训练与维修部分会增加。

兵是要练的,而且要用手中的主战装备练,才能做到精益求精、烂熟于心。军改也是需要在实践中才能理顺的。这必然加大弹药和装备损耗,需要投资和维修才能时刻保持顶级战备状态。练还要为战,尽最大可能达到逼真与合成,不仅是编内的合成,还要是跨军种、跨战区的合成。这也是很花钱的。

比照美军,在反恐战争期间,每一个战区官兵的平均开支是100万美元/年。和平期间的训练要低,但扣除战区津贴和弹药消耗,开支并没有比战区部署低那么多。在2010-2017年间,中国军费里实际训练与维修开支部分未必下降了,只是在稳步增加的国防总开支中的比重降低,接下来会成为重点。

但中国对近期未来安全大势的定位没有变这一点更加重要。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依然严峻,中印边界不用多说,美国在南海不断通过“航行自由”行动对中国施加压力,“台独”也总是蠢蠢欲动。

在很长时间里,美国缺乏完整、连贯的对华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美国有“改造”中国的自信,更是出于自诩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根本不屑针对中国的弱点。现在“突然发现”中国根本“不服改造”,而军事优势已然悄悄滑落,策划中的对华战略重点是利用中国海陆复合、两面受敌的地缘战略弱点。美日印澳四国联盟成为从东南海洋方向和西面大陆方向对中国来回推拉的工具,试图使得中国应对失措,自乱阵脚,以此干扰中国崛起。

但中国在高原迅速增兵、台海空中巡逻日常化中举重若轻,在南海也是该围观就围观、该演习就演习,充分显示了中国军事现代化和战备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程度,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多个战略方向的威胁。充足的军费是这样游刃有余的经济基础。

美欧媒体在鼓噪中国海军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用意路人皆知。中国的海陆复合地缘战略环境,决定了中国军事力量需要由三部分构成:

1. 面向大陆的空地合成力量。

2. 面向第一岛链之内的海空岸基合成力量。

3. 面向远洋的海军。

1和2很显然,3则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必须,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尤其对于远方的强敌。这与美国很不相同。美国陆军基本上是远征军,不需要考虑国土防卫问题。美国空军有北美防空问题,但也基本上是远征军。美国海军更是专注远洋。地缘战略环境使得中国军事力量必须更大、更复杂,做不到这一点,就会留有短板,就会鼓励对手利用可乘之机。中国军事力量必须海陆均衡发展,不留短板,这是打破美国对华战略的关键,这也是充足军费才有的特权。

台湾是中国的永远之痛,统一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台海力量平衡早已过了转折点,美国出兵护驾也救不了台独的命,还要搭上被砍断的鹰抓。解放台湾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解放台湾也不是机会问题,而是历史必要性问题。不独不打,“台独”必打。解放军不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而是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这同样是充足的军费才能做到的。

但军费也不是越高越好。对中国来说,可负担性不是问题,而是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大原则的问题。

过去几年里中国军费占政府预算和中央开支的比重

财政部的开支分政府预算和中央开支两部分,后者是直接用于中央部委运作的,军费是其中较大的一部分,前者还包括向地方政府的税入返还和扶贫开支,最终是通过地方政府支出的。在2021年预算里,军费占政府预算的比重从2020年的5.1%增加到5.4%,达到几年来的最高;占中央开支的比重从36.2%增加到38.7%,也高于过去5年34.7%的平均水平。增加的比重不管是因为疫情影响税入低于期望而军费保持稳定增长,还是对美国的“极端竞争”政策有所回应,都只是微调。

中国定下的2021年GDP增长目标“只有”6%以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IMF预期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可望达到8.1%,其他机构也大多在这个数量级。中国没有追求“轻而易举”的8%一级的GDP增长,而是退回到很不抓眼球的6%,令人深思。

6%的GDP增长放在任何主要经济体,都是很显眼的成就,但在中国,这是偏低了。中国已经过了不计代价保持高增长的时代了,现在要的是可持续、高质量的增长。“人为”降低的GDP增长目标,可能包括对新冠期间大力投入的补助措施的部分“撤火”,对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严控,对国民经济继续挤水分,提高含金量,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人在拮据的时候,都想往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在殷实的时候,就转向低调奢华有内涵了。充足但适度的军费增长,不仅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也腾出更多的空间给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不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中国崛起的阳谋。

2019年中国与美日印澳和台湾地区军费的比较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发展是硬道理”的最大补充。根据SIPRI和世界银行数据,比较中国与美日印澳加上台湾地区的数据,不难看出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SIPRI把中国军费差不多“放大”了50%,以计入未被计入的武警、核计划、空间计划、军民两用设施等,而没有相应调整美国未被计入的能源部、NASA、国土安全部等开支,世界银行对中国购买力等价GDP的计算也有争议,依然有参考作用。

美国不仅军费最大,人均军费、军费占GDP的比例、军费占政府预算的比例也是最高;中国的要低得多。值得指出的是,人均军费受到币值、消费水平、劳动生产力的影响较大,军费占GDP的比例更好地反映了国家对军费的真实负担水平,在这方面,美国再次遥遥领先。在所有按照名义汇率计价的指标方面,美国的指标都比中国高接近一倍。

2010-2019年间中美军费比较

历史上,美国军费有过大起大落,要么是冷战热战结束、威胁程度降低了,要么是预算实在周转不过来了、必须平推剃头。换句话说,美国是真切体会到军费占GDP高达3.4%(历史上更高)的压力的,一有机会就会削减。当然,军费越削减越高,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中国军费正好相反,不管是两位数还是一位数增长率,绝对增量保持稳定的线性增长,既保持适当的速度,又不挤占经济和社会发展,“象步”前进。按照SIPRI数据,2019年中国军费已达美国的35.7%,用购买力等价因子调整后,就高达58.5%了。按照中国官方数据也分别达到25%和41.4%了。

中美军费差距实质性地缩小对美国是非常忧心的问题。美国习惯于碾压性的军事优势,这是战后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基础。碾压性的军事优势靠碾压性的军费来保障,一旦这种碾压不再存在,美国军费里的水份和臃肿因素就突出了,美国的军事优势就不再可靠,直接动摇美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根基。

由于习惯性的碾压性经济优势,美国政府政策习惯性地以外交和安全为导向,经济和内政在放手和调控之间摇摆,但从来不需要成为重点。中国崛起成为全新的挑战,不仅军费持续逼近,按照名义汇率的GDP也达到70%的水平,按照购买力等价(也称PPP)更是从2014年起就超过了美国。即使把购买力等价乘子打对折,中国的真实经济规模也已经超过美国的90%。

购买力等价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这反映了币值、消费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为了全球可比,用于PPP计算的一揽子商品是全球通用的,然而不一定反映各国不同生活习惯和消费结构、税收,所以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照单全收。“真实”GDP在名义汇率和购买力等价之间,经济发展和货币国际化水平越高,购买力等价因子越接近于一。一般货币对美元都有不同程度的低估,导致购买力等价乘子大于1,只有澳大利亚例外,略微高估,购买力等价乘子略低于1。美元本身是基准,名义汇率与购买力等价是相同的。

数据表明,不管是人民币升值,还是计入购买力等价,中国的国防拨款比美国更加“耐用”,增长更加可持续。新冠在中国是短促而激烈的动荡,在美欧则成为长期而深刻的痛楚了。2020年3月,美国通过第一个22000亿美元的救济法案;12月通过第二个9000亿美元的救济法案;2021年3月通过第三个19000亿美元的救济法案。难说这是不是最后一个救济法案,但累计50000亿美元的新印美元流入市场,对美元信用、美债购买意向、美国政府预算的影响必然巨大。小布什时代的大放水相形见拙,已经迫使奥巴马时代紧缩开支,两党恶斗导致多次政府停摆,最后妥协是所有预算按比例平推剃头。拜登现在还可以用救火的名义大把撒钱,但算账的时候马上就到,因为美债认购的得益率已经提高了,直接推高美国政府举债的成本。

美债得益率与美联储利率不相等,但相关。美债得益率低于美联储利率的话,存银行的收益更高;反过来,美债由政府信用担保的好处就比银行存款更有吸引力。5万亿新增美元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无关,要不导致美元贬值,只有世界各国继续认可美元的价值和信用,使得新增美元继续可以原价从世界购买商品,否则就成美国版的金圆券了。但即使除去政治因素,美元信用已经不再是不用怀疑的事了,美债得益率脱离美联储利率而单独升高,就反映了美国政府信用弱化这一事实。

美国政府已经在琢磨政府预算平衡以美债利息支付为参照,而不是偿还美债本身为考虑。这种击鼓传花的名堂,在美联储继续维持低利率的时候玩得下去,一旦美元信用滑落,通胀开始,美联储将被迫提高利率,那时击鼓传花是否还玩的下去就是个问题了。奥巴马时代正是看到这样的危险,才强行推出两党都强烈反对的《预算控制法案》。新冠疫后的经济、社会、公共卫生后遗症,对美国军费的压力可想而知。

美国最大的问题不是金融游戏,而是缺乏实质性的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已经高度空心化了,美国科技的问题则在于高度杠杆化、代工化。重建完整的制造业和供应链事实上不可能,就和城里人在后院开自留地和小作坊,以摆脱对农村和大制造业的供应链依赖一样。美国军费的含金量褪色还在继续。

2010-19年间中美军费占政府开支的比重

在2000年前后,中国军费占政府开支的比重很高,甚至有高过美国的时候,但现在已经降低到约为美国的一半。这是在中国军费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做到的,因为税入馅饼做大的速度高于军费增加的速度。换句话说,中国在大手笔推动军事现代化的同时,实际上在以更大的手笔推动民生和经济现代化,这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子。这也是美国压力激增下,中国依然保持定力的自信源泉。相比之下,美国军费占政府开支的比重也比反恐高峰有所降低,但只是维持在和平时代的一般水平。美国现在增加军费、对抗中国的呼声一片,只怕是在画饼充饥。

在战术上,中国也在撬动美国的焦虑和增加美国的军费负担。兰德的最新研究报告研究空军基地抗打击问题,其中特地研究了战后到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力度。50-60年代主要是核条件和常规大战中的基地生存问题;70-80年代的重点是中欧战场;90-10年代最为宽松,只有非对称地面威胁;但过去10年里,中国的反介入/拒止手段对亚太基地的生存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基地防空、反特种部队、分布式运作都成为热门研究课题,美军被迫牺牲效率,放弃高度结点化的基地体系,同时极大加强基地防御。印太美军希望打造第二岛链防空体系就是反映,但这不仅被动,也极大增加美军成本。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不仅是战术上的,也是经济上的。

GDP增长率的差别决定了美国军费增长不可能跟上中国,而不显著挤占其他政府开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不容许美国实行“先军主义”。特朗普压盟国提高军费,是为美国减负;拜登拉盟国提高军费,是为美国帮忙。两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美国指望盟国和反华伙伴增加在反华联合战线里的出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压日印澳和台湾地区大力增加军费开支。

日本已经宣布了2021年的军费预算,达到创纪绿的516以美元,增加了0.5%;台湾地区达到132亿美元,大手笔地增加了4%;印度也增加了3.4%,并要把军费的19%用于装备购买。由于GDP增长率的差别,这样的增加只可能是一次性的,或者偶尔为之,是不可持续的。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基本自主的军工生产,没有军备“进口溢价”的问题,但美国盟国和伙伴的问题就大了,“进口溢价”使得盟国和伙伴的军费购买力实质性缩水。

在美国盟国中,印度是个值得关注的例子。印度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快,美国也一心想把印度打造成冷战时代中国对苏联的牵制角色。但印度的地缘战略和政治传统方面的考虑且不说,中国军事实力早已远超印度,发展速度更快,有更充足的军费保障,在经济上印度就无法支持与中国拼消耗。

中国与印度的历年军费对比(SIPRI)

中国与印度的军费在GDP里的占比

军费占政府开支的占比

人均军费方面

由于数据来源不同,数值与前述表格不尽一致,但趋势还是看得出来的。印度的军费看似大手笔,实际增加也不少,但与中国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在军费对GDP的占比、军费占政府开支的占比方面,印度远远高于中国,无力扩张。印度的人均军费倒是只有中国的1/3,但印度的人均收入也远远低于中国,只有中国的1/5,所以实际上的人均军费负担更高,根本没有增长空间。印度的数据只有购买力等价的好看一点,但购买力等价乘子高大3.3,说明的不是印度制造价廉物美,而是技术低下、质量粗劣,缺乏国际市场认可。反映在军备上,就是印军必须依赖大量进口和引进制造,使得印度军费受到“进口溢价”的影响特别大。

日本、澳大利亚的情况不同,但同样受到GDP增长率低下的限制,与中国军备竞赛同样不可行。台湾地区就更不用说了。

假以时日,继续稳定增长的中国军费将保障愈发强大的中国军事力量。打造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为了不战,不需要打仗就能确保实现国家利益的军队,才是最神勇的军队。中国的根本国策是和平崛起,崛起的中国必然重塑世界秩序,刺激一些人、势力和国家的零和思维。中国外交需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强大军事力量的两手,这才是13500亿人民币的外交意义。

点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