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08 03:40:30 UTC
更新日期: 2020-11-08 03:40:3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9)

标题 :
台湾往东沙岛部署雷达和防空导弹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台湾《联合报》11月1日报道,台湾军方将一套台湾制造的CS/MPQ-90“蜂眼”机动点防御相控阵雷达部署到东沙岛,搭配海军陆战队加强连的双联装“毒刺”防空导弹,作为反制解放军直升机与无人机之用。


机转电扫的CS/MPQ-90“蜂眼”机动点防御相控阵雷达



“蜂眼”雷达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首个能360度侦搜目标的自产相控阵雷达,采用X波段,具有抗电子干扰的功能,搜索距离为40公里(一说60公里),可同时追踪64个的目标,并控制9个火力通道,机械扫描使得目标更新间隔2-4秒,平均故障时间在300小时以上,从停车到开机不超过15分钟,且具备高度扩充性,可以导引“霍克”、AIM-120地空飞弹与“天剑2”陆射型,但不清楚是否有“霍克”或者“天剑2”随同上岛。“蜂眼”还具有边扫描边追踪(TWS)功能。


据报道,由于局势紧张,东沙岛目前除了增强的台湾海军陆战队加强连之外,台湾海军侦搜大队“锐鸢”无人机也登岛部署,用于巡逻周边海域。


东沙岛也称月牙岛,不难想象如何得名的


东沙岛不大,东西长约2800米,南北宽约700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但战略地位重要,处在汕头以南约150公里的南海北部,扼守台岛和澎湖南翼,并监视巴士海峡和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这里不光是海上交通要道,还成为美国空军干预台海战争的前沿阵地,B-1可以从这里发射LRASM反舰导弹和JASSM-ER巡航导弹,E-8和各种电子侦察飞机可以从这里监视海峡内的军事行动,这里还是深入南海监视中国战略核潜艇的通道。东沙岛上还有一条1500米长的跑道。



这样的弹丸之地上毫无机动空间,部署“霍克”、“天剑2”导弹只能是固定阵地,容易遭到打击,实际作用有限,但是“毒刺”肩射防空导弹实际上对东沙岛防御没有用处,只能打逼近的直升机和低空无人机。


东沙孤悬海外,飞得到东沙的直升机必定是从舰船上起飞的。东沙岛没有什么海防。在可以放飞直升机的距离上,舰船何不索性靠近一点,舰炮轰就是了,为什么要出动直升机呢?无人机也只需要在远距离监视,根本不需要逼近到“毒刺”的射程之内。不过拿下东沙对解放军真是很有诱惑,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蜂眼”雷达的唯一作用是告诫守军:解放军来了,后面怎么办,你看着办吧。


这是台湾自己研制的,当然少不了技术外援。好玩的是研发历史。2011年,中山科学研究院授予神达电子公司7000万新台币(约合222万美元)的合同,委托制造一台车载样机。原计划用悍马搭载,与同为悍马搭载的“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使用“毒刺”防空导弹),号称可用于野战防空、低空预警、区域空管、防空指挥等任务。但系统太重,超过悍马的承载能力,最后换成民用卡车。但雷达模块是装在集装箱内的,与卡车的载货平板用锁扣固定。不需要机动的话,可从载卡车上直接吊下来,安放在平地上。在台军作战序列中,这是军团级防空用的,共制造了17套。



2015年,桃园警方带走3名神达的工作人员和1名中管,罪名是伪造测试数据。设计要求能在40度斜坡上以不低于8公里/小时的速度爬行,事实上只能达到6公里/小时。中山科学研究院方面也有3人因为与神达勾结而被警方带走。



海军侦搜大队的“锐鸢”无人机也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的,原名“中翔2”号。这是战术无人机,便于部署,留空时间较长(12小时),用于光电侦察、电子侦察,共制造了32套。




“锐鸢”无人机的技术水平还不如土耳其的TB25


“锐鸢”的研制是在90年代末期开始的。由于IDF计划结束,中山科学研究院的第一研究所实际上处于闲置状态,于是用无人机来练手。技术水平可想而知,大体属于第一代无人机,还不及土耳其的TB2。

点评 :

瞎折腾,有啥实际意义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1 22:10:17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1 22:10:1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0)

标题 :
中国在西藏使用微波武器
类别 :
军事
内容 :


金灿荣:印度好了伤疤忘了痛

B站的金灿荣频道发的,不知道金政委在哪聊天说嗨了,着急的可以从10分开始看。其中说道:

8月29日,印度抢占了班公湖南岸的2个山头。中央军委很恼火,要求夺回班公湖南岸的山头,但不许开枪。西部军区用了微波武器,把印度人赶跑了。


各位武器界的大拿们,来评论一下


微波武器我不了解,但我跟一个新疆电信的老哥聊天,他跟我吹牛,他在微波通信站值守的时候,这个微波通信的功率就非常大,闲的无聊的时候,就在微波通道中烤鸡,香的很。9x年的事了。

中国的微波武器应该是领先的。

在那种广袤的地区,电信行业大量依靠微波来解决通信问题,有大量的微波站和微波人才。用微波攻击一下,不大会是吹牛胡编,也不一定需要动用真正的军方的微波武器和人才,让微波站的人就可能。这就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力量:大量的工业技术、设备和人才,中国人又极会变通。

金灿荣几乎没有顺嘴胡吹、吹大了的时候。记得不久前 @晨枫 兄也有一个帖子说金灿荣是不是吹大了,我当时回复了,依稀记得 @晨枫 没有回复我。



微波通信的功率在瓦级范围,烤鸡肯定没戏的,那些大功率的要么是低频率的,要么是雷达。


微波传播受地球曲率限制,不是加大功率就可以传更远的。


2-3GHz后面给移动通信用了,7-8GHz可能现在还在用,再往上13GHz以上就受雨雪云雾限制了,频率越高越是直线传播。


金那个我也看了,但我记得其实是警用设备,驱散人群的,会有刺痛恶心呕吐感觉。




百分百吹的。首先民用或军用通信基站上的voc功率才几十瓦,如果是点对点中继那功率也就三百瓦以内,原因大脚丫说的很明白。

如果是雷达或者其他设备采用大功率的发射源那是没问题的,问题是你把鸡放在啥位置上烤呢?因为不管你放在旁瓣还是导波管上做这事都会影响波束形成,从而导致装备设计性能大幅下降乃至失效。这可是要上军事法庭的~

同理 通信基站搞这事一样也会因为上述原因吃瓜落,话说他离开电信是这个原因嘛?




微波对人体伤害最大的就是微波炉那个频段,二点几个G,还要考虑功率,还有距离,抵达功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我曾经在5G频率,1km距离,被二百瓦平均功率照射过几天时间,流了点鼻血,但也可能是干燥导致。如果是2.4G,几百米距离,上千瓦平均功率照射是什么效果,我就不知道了。




「前苏联,俄罗斯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70年代以来高功率微波源已获得迅速发展,小型便携式高功率微波源可产生0.1GW的峰值功率;1979年苏联在捷苏边境的科希城堡进行了动物试验。在2001年宇航展览会上,俄罗斯展出了两种射频武器,一种是射频火炮,输出功率超过500MW,能在60度扇形里使10km范围内的高精度制导武器失效,另一种可以安装在飞机上,对500km范围内实现有效攻击。 在10多年前俄罗斯就拥有微波弹,瑞典和澳大利亚军方都曾买过可发射10GW脉冲的俄制电子炸弹。」---徐长发 理工数学教授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波长范围在1mm-1m之间,频率0.3GHz-300GHz,微波具有电磁波的基本特性;高频率微波可以瞬间加热水,低频率微波可瞬间加热其它介质等等。


当微波束强度达到0.01-1W/cm2时,可使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C3I)系统以及武器系统设备中的电子元器件及小型计算机系统的芯片失效或烧毁。


当达到10-100W/cm2的强微波波束照射目标时,其辐射形成的电磁场可以在金属的表面产生感应电流,,使电子元器件功能紊乱、产生误码、中断数据或中断信息传输,抹掉计算机存储的信息。


当达到103-104W/cm2时,被照射的目标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受高热而破坏,甚至会提前引爆导弹战斗部的炸药。


当达到1-10kW/cm2时,被照射的目标会在瞬间毁灭。」


[img]blob:http://www.aswetalk.net/ed24e504-c243-4cd9-ae44-0924cb481d80[/img]



微波武器有两种:一种是定向发射微波的,可以定向发射脉冲电磁波,也可以连续发射电磁波;另一种是像炸弹一样不定向地爆发微波的。


微波武器的工作机理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基于微波与被照射物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将电磁能转化为热能,不需要传热过程,瞬间就可让被照射材料中的很多分子运动起来,而且内外同时受热,产生极端高温的效果;二是微波束的“穿透力”很强,只要被照射目标的缝隙大于微波的波长,它就可以经过这些缝隙进入目标的内部,还可通过玻璃或纤维等不良导体进入驾驶舱内。


微波作为武器,具有传播速度快、穿透力强、抗干扰性好、能被某些物质吸收,它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辐射去实现攻击的,其威力大、速度高、作用距离远,而且看不见、摸不着,被军事专家誉为高科技战场上的“无形杀手”。微波武器是一种介于常规武器和核武器之间的新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一种相当可怕的武器。




孟词宗 发表于 2020-11-12 02:09

次声波有可能,微波武器就是胡说八道或故意误导。


浙江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对306人受2 000 mW/m2微波辐射作业人员进行调查,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4.1%,对照组11.0%[3]。另有报道33名接触750~1 750 mW/m2的微波作业人员,每月工作15 d,每天工作12 h,接触者有头晕症状出现率为45.5%,头痛24.2%,失眠24.2%,疲乏24.2%,记忆力减退27.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

http://www.cqvip.com/qk/95708a/200102/5129375.html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2 04:27:10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2 04:27:1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74)

标题 :
阿富汗战争对美国空中力量的影响
类别 :
军事
内容 :

2月29日,美国代表与塔利班代表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签署和平协议,规定塔利班实施“限火”(但不是更加严格的停火),美国和北约则在未来14个月内完成从阿富汗撤军。从911事件到美军完全撤出阿富汗,这场已经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争将延续了20年。


美国与塔利班在多哈签署和平协议,阿富汗战争终于要结束了


阿富汗是个饱受苦难的地方。这片严酷的高原并不富饶,但历史上受到西方的波斯帝国和东方的锡克帝国的觊觎,在近代则成为沙俄和大英帝国的争夺对象。在内部,交通不便使得地区和部落之间缺乏文化和经济交流,部落主义盛行,即使在苛政猛于虎的塔利班时代,也不能在部落地区做到令行禁止,这也是如今塔利班也只能承诺“限火”而不能保证停火的原因。长期以来,阿富汗更多地是地理上的松散组合,而不是民族和文化上的密实整体,与巴基斯坦、伊朗、塔吉克甚至印度都有千丝万缕的纠结。


在911攻击后,美国反击,打进阿富汗以扫除基地组织和庇护的塔利班。这是北约历史上第一次在集体防御名义下进行的军事行动,入侵的主体当然还是美军。战争最终从美国对基地组织的战争转化为西方文明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战争,并交织了夹击伊朗、控制中亚和威胁中国西部的因素。这一切使得阿富汗的问题高度复杂。



美国的快刀没有斩断乱麻,反而卷了刀口,连刀背都在连年的磨耗中消瘦了。奥巴马曾经在军方建议下大举增兵,想一举扑灭塔利班,然后轻装走人。但在这个时候,美军面对的已经不是具体的塔利班武装分子,而是反对外国和外来文化侵入的思想了。再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是无法扑灭具有深厚民间土壤的思想的,这或许是20年阿富汗战争对美国和整个西方最大的教训,而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止损走人了。下一步应该是塔利班和阿富汗民选政府谈判和平进程,但塔利班拒绝与阿富汗政府谈判,这就不是美国操心的事了。


阿富汗战争本质上是步兵战争


阿富汗战争基本上是步兵战争,但空中力量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对美国空中力量和航空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成型作用。


在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空中力量基本上是按照海湾战争的延伸来对待的,B-2出动、巡航导弹打击等等,不一而足。在美国空中力量、特种部队与北方联盟的联手打击下,塔利班有组织的大规模军事抵抗很快瓦解,入侵很快转入治安作战,这才是阿富汗战争的真正开始。空中力量在对地火力支援、情报、运输、救援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但常规的空战、电磁压制、战略轰炸等方面则毫无用武之地。


美军很快就从机动出击清剿转入固守-伺机出击了。为了减少兵力负担和尽可能控制最大区域,基地之间的间距较大,伺机出击的距离也较远,超过炮兵支援的射程,但武直并没有发挥出预想的作用。武直的强项是隐蔽在树梢高度,在突然跃起中发射导弹,粉粹敌人的装甲攻势。在支援步兵作战中,也可用航炮和火箭弹打击缺乏防空和重火力的敌人步兵。但在阿富汗,反装甲是不存在的问题,树梢也不好找,大量战斗要么发生在村落,要么发生在高山深谷,都不便出动武直。


美军具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塔利班很少对美军基地攻坚,但会寻机对孤立散落在山头的小分队据点或者对谷地里的过路美军车队聚歼。高山上空气稀薄,深谷里气流复杂,都对直升机运作是很大挑战,武直难以发挥作用,这容易理解。由于美军的情报能力和空中打击能力,塔利班很少在野外大规模聚集、行军,被发现行踪时,经常已经在村落里集结,这就是美军伺机出击的时候了,武直的无奈也是在村落攻坚中发现的。


“阿帕奇”在阿富汗的野战中很有用,但在村落攻坚中也很无奈


在叙利亚内战中,步战的30炮威力不足问题也是频现


徘徊在村落上空的武直还要担心火箭筒,《黑鹰坠落》里倒霉的是“黑鹰”,但“阿帕奇”有一样的问题


武直是在越南战争中开始使用的,机枪与火箭弹对丛林里的暴露步兵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但在村落攻坚作战中,AH-64“阿帕奇”的航炮威力虽然比机枪更大,依然不足以打击据守土墙之后的步兵。在叙利亚内战中,诸多视频也反复证明了同一个事实:步战的30毫米炮对着建筑物反复狂扫,除了在墙上多扎几个洞,武装抵抗不见削弱。连片的土屋和土墙夹道的窄巷还使得武装分子便于隐蔽转移,村民本来就有地窖,有的塔利班经营已久的村落还有大量地道,增加了打击难度。火箭弹的散步太大,不便在村落中使用,也容易很快打光,不适合经常打成胶着的村落攻坚。反坦克导弹不仅成本高,弹药数量更少,战斗部也不适合这种目标。


更大的问题是,村落攻坚常常不能速战速决,需要武直在战场上低空久留,这对武直很危险。塔利班是有肩射防空导弹的。在阿富汗战争期间,大量反苏时代的遗留物资早已过期,想用也打不响了,但有从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流传过来的新导弹。更大的危险在于,塔利班有无穷无尽的RPG-7火箭筒,准头不好,但挡不住突然密集的近距离齐射,被打中了就难逃一死。塔利班还有大量高射机枪,包括12.7毫米和14.5毫米,甚至23毫米小口径高炮。武直虽说有装甲防护,但只是用来抵挡偶然的命中,经常暴露在高机火力下是不可接受的风险。


这不是说武直没用了。武直在常规战争中的作用依然巨大,但已经从单打独斗的空中坦克转为信息化、网络化空地作战体系中占据树梢和楼宇高度的察打合一空中节点,在运直的护航、着陆点火力掩护方面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这一点是与阿富汗战争经验一致的。


A-10也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


大体来说,A-10能干的,F-16也都能干


A-29倒是适用,但在军种政治方面政治不正确,只能作为军援物资给阿富汗空军


人们寄予厚望的A-10则没有发挥出期望的效果。传奇式的30毫米加特林炮对据守在土墙之后或者地道里的塔利班没有奇效,使用炸弹、火箭弹则与战斗机没有区别,抗打击力强依然是一个优点,但代价太大。这一切使A-10乃至强击机作为一个机种的未来更加不定。然而,以螺旋桨飞机为基础的简易强击机反而因为突出的成本优势得到重视。问题是,这样的飞机只有在低烈度、无防空的战场上适用,在任何具有起码防空能力的战场上不具备生存力,所以很难进入大国空军的作战序列。唯一的机会是作为另外组建的专职反恐、反游击的准军事力量的空中力量。美国空军在巴西航空EMB-314“超级巨嘴鸟”和雷西恩T-6“德克萨斯人II”之间反复评估,最后也没有选出个名堂来,不是因为技术上有多么艰难,而是在军种政治上过不了这个坎。不过作为军援物资,美国还是向阿富汗空军提供了从“超级巨嘴鸟”改型而来的A-29。这对以打击塔利班为主的阿富汗空军是合适的,在有美军坐镇的情况下,阿富汗空军本来也没有保卫领空的任务。但美军撤出后,这就不够用了,但那也不是美国的问题了。


战斗机在阿富汗没有敌机可打,但作为高速炸弹卡车还是称职的。塔利班对高速掠过的战斗机没有办法,制导炸弹和小威力弹药也适合在村落攻坚中使用,但这不是越南战争中“鬼怪”式支援步兵排钻丛林的简单重复,那也是对平民伤亡不敏感的年代。在阿富汗,由于塔利班与村民混杂,不分青红皂白的地毯式轰炸是不行了,突发的近距离遭遇战又对及时性和精确性有很高要求,所以友军跟踪和精确指引成为空中火力支援的关键技术。


最初的重点在于精确定位友军,避免误伤,所以“蓝军追踪”(Blue Tracker)成为关键技术,每个士兵都佩戴个人信标,使得空中力量便于辨认、定位。但很快,重点转移到空地火力协调。越南战争期间推崇的前沿空地火力控制(简称FAC)由空中的观察机监视地面态势,引导空中火力,但这还是与地面的近战脱节,也是空军作为单独作战方向的传统空军思维在作怪。但由地面部队直接引导空中火力,不仅有训练和技术问题,也有视角问题。在地面看起来一目了然的“前方山坡上的小屋”在空中看起来完全不是同一回事。这启动了三军联合的数字通信系统的各种尝试,并逐步扩展到现在的全域指挥与控制架构(All Domain C&C)。空地力量达到高度信息共享,地面分队用目标图像和标识直接标定目标,空中力量则标示出投入力量、进入和脱离方向、瞄准点、打击手段等。同样的指挥通信架构还可用于炮兵火力支援或者舰对岸火力支援。


这也是分布式指挥控制架构。上下级之间的通信依然畅通,任务级的横向通信也同样畅通。在得到授权后,不必事无巨细,总是通过上级中转,而是可以直接沟通。这样减少指挥层次,节约时间,减少网络拥堵,增加指挥通信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际上,阿富汗美军等不及正规的全域指挥通讯架构,早就在战斗中用自己的手机组网了。美军有军用级安卓,军内安卓商店还有专用的军用应用,可在班内建群,用于人员定位、弹药存量、行动路线等,在战斗中用短信和图像指挥、标定敌我更是常见。当然,这是在准战争时期有民用手机信号运作的情况下才可能的,军标系统正是要把这样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在高烈度战争条件下可靠复现,并考虑保密和抗干扰的要求。


但B-1作为炸弹卡车在阿富汗大显神威,用得太狠,以至于现在剩余寿命成了问题


另一方面,阿富汗战争中的空中火力的使用也凸显了从以平台为中心向以载荷为中心的转化。对于弹药的投送来说,及时、有效的投送是最重要的,从什么运载平台投送则不重要。这给B-1轰炸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第二春。B-1轰炸机是冷战理念的产物,从高空高速突防的超音速B-1A开始,转向低空突防的高亚音速B-1B,但在B-52适合发射巡航导弹、B-2具有隐身能力的时代,B-1的地位尴尬。但在阿富汗,B-1的大载弹量、高速度(与重载的战斗机速度相当)和很长的留空时间成为很大的优点,可以在战区居中位置长时间待命,随时响应火力要求,比紧急出动战斗机要及时多了,也经济多了。


与制导弹药相结合后,轰炸机的高空轰炸精度与战斗机抵近轰炸没有差别,而且更加安全。轰炸机很大的载弹量还容许携带的弹药多样化,便于适应不同任务的要求。普通炸弹只有极其有限的滑翔能力,基本上只能用于临空轰炸。制导炸弹有一定的滑翔能力,但射程依然有限。滑翔炸弹的射程大大增加,高空投放进一步增加,而精确制导则解决了命中精度问题。远射程滑翔炸弹不仅有利于在防区外投放,也可用于B-1的“消防队”作战中的远程精确吊射。对于一般的战术使用,滑翔制导炸弹也有利于极大增加战术飞机的火力控制范围,迅速向不同方向上的目标投弹,同时打击很大范围内的目标,或者便于轰炸机在一次突防中覆盖很宽的目标地带,意义超过狭隘的防区外突防。


B-52则白发人送黑发人,便于携带大型外挂弹药的优点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在更加广义的层面上,以载荷为中心也给老式重型轰炸机带来了第二次生命,巡航导弹从B-52发射还是从B-1对于命中目标来说没有差别,与B-1相比,更适合挂载巡航导弹甚至高超音速导弹的B-52大概率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甚至有可能在B-2退役后依然在天空活跃。这也是中国轰-6从无奈转为辉煌的道理。


GPS制导则成为新的低成本制导方式


卫星导航制导也是在这个时代中发展起来的。这不仅取消了目标照射要求,也极大增加了战术灵活性。激光照射有简单照射和编码照射。在目标密集的时候,只有编码照射才能区分目标,但这也要求投弹方与照射方紧密协调,避免制导炸弹找不到照射点的情况。卫星导航制导则没有这个问题,目标再多,投弹方也像嘀嘀打车的司机接单一样,在统一的目标分配系统中,各接各单,各砸各门。卫星导航制导最初仅用于固定目标,但只要有不断的目标位置更新,也可以用于打击低速或者规则移动的目标。卫星导航制导与红外光电成像或者毫米波制导相结合的双模甚至三模复合制导有望成为最新标准,用卫星导航进行概略引导,然后用红外光电成像或者毫米波末制导,确保在各种天候条件下的打击精度。末制导可是是自主的,也可以比照侦察方上传的目标图像。在手机摄像和图像识别白菜化的今天,这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方向。


阿富汗战争还是无人机战争


阿富汗战争还是无人机发展进入全新境界的时代。无人机从越南战争时代的战略战术侦察到黎巴嫩战争时代的防空火力压制到海湾战争时代的战场监视,大体还是边缘事物。但在阿富汗战争中,不仅大量用于监视和火力引导,还实现了察打合一。由此引发的无人作战飞机的技术、战术和法律上的研究和思想撞击至今在世界各个角落回荡。



无人机还与巡航导弹相结合,形成巡飞弹,首先成为远程炮兵的察打一体手段,引发炮兵侦察的革命。这也成为步兵班的新式武器,有可能取代传统的迫击炮,成为班排级远程精确重火力。


基地和ISIS武装大量使用民用的玩具级多旋翼无人机,不仅用于侦察,也绑上手榴弹和炸药,直接用于遥控攻击。这使得反无人机成为新的战场挑战。高速机动的装甲力量对这些低速、不易操作的无人机还不太担心,但固定目标就不胜其扰了。除了常规的高机甚至正规的野战防空系统,激光武器成为新军。激光武器不仅有老大难的能量问题,也有大气中因为湿度、尘埃造成的散射、折射问题,还有高能激光引起空气等离子化的畸变问题。从低功率开始,积累经验,这是激光武器实用化的必由之路。


像远方孤立阵地空头遥控无人滑翔机进行补给,也是阿富汗战争中发明的


另一方面,无人机也发现了意外的新用途。由于孤悬远方的小分队基地陆路补给不便,用直升机补给不仅有成本问题,还有增加机组风险的问题,无人滑翔机成为新方向。在有小片平坦场地可用的时候,无人滑翔机可以滑翔着陆;在缺乏这样的场地的时候,则可以在目标上空低空低速打开降落伞,精确空投。滑翔降落可以免去降落伞的重量,增加有效载荷,而且容易精确控制着陆点。伞降不仅占用重量,也容易受到风偏的影响,但对场地无要求。无人滑翔机由运输机从高空在防区外投放,可以滑翔几十到上百公里的距离。成本低,投送量大,投送精确,没有人员伤亡的危险。有条件就回收使用,条件不容许的话,成本也低到能够一次性使用。无人机补给不仅对孤立待援的小分队有很大意义,对大兵团的空中补给也有很大意义,这对空投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无人机用于空运空投也不局限于滑翔机。各种多旋翼无人机方案层出不穷,与固定翼无人机相结合的话,翼下的滑轨起落架同时作为垂直起落的成对升力旋翼的安装点。动力多为电动,也有活塞式甚至涡浆与电动的混动。不过这不是单纯由阿富汗作战需求驱动的,亚马逊、顺丰这样的快递无人机和优步、吉利这样的空中飞行的士是另外的动力。


在高山上,发动机出力下降,“奇努克”只能当作“黑鹰”使用


阿富汗战争的经验促使美军为“黑鹰”和“阿帕奇”全面换装更大功率的T901


但无人机不能代替有人机,有人驾驶的直升机在阿富汗战争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被誉为直升机战争的越南战争。由于山高路险,也由于容易遭受伏击,美军大量依靠直升机作为战场机动和补给的基本交通工具。但阿富汗高山和多沙的环境迅速证明了美国直升机在技术上的不足:高山和高温环境下,动力明显不足,CH-47 “奇努克”只能当UH-60“黑鹰”用,而“黑鹰”只能在平原地区使用。中国对“黑鹰”的高原性能大为赞赏,这一方面是因为“黑鹰”比当时中国所有直升机的高原性能都高了一大截,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黑鹰”是增强功率版。美国陆军的换代“黑鹰”和“阿帕奇”也换用了和中国“黑鹰”一样的增大功率发动机,现在正在推动的下一轮换装将进一步增加功率,这就是阿富汗经验的直接后果。


海军陆战队的MV -22在阿富汗吃了很多多杀环境的苦头,但空军搜救的CV-22反而因为速度和航程大显神威


另一方面,多沙环境使得发动机磨损急速增加,大型空气滤清器则降低发动机的效率。更糟糕的是,MV-22“鱼鹰”的发动机很难安装大型空气滤清器,而工作温度又高于“黑鹰”的T700,使用限制很大。但CV-22则发挥了奇效。这是空军的搜救版“鱼鹰”,在各方面加强了性能,独有的速度、航程和垂直起落能力的组合远远超过常规直升机,成为理想的远程搜救飞机。相比之下,高山、高温和多沙都是可以克服的小问题了。


阿富汗战争也是特种部队的战争。不管是军方的清剿路线,而是政界的定点清除路线,特种部队的作用没变,变的只是常规部队的投入规模和作用。在阿富汗,美军特种部队的行动着重远程渗入,基本上都是用直升机进出。这方面,特种部队的直升机在高温高原条件下的性能限制问题与正规军没有多大的不同。但空军特种部队独特的MH-6“小鸟”很少出动。这也难怪,皮糙肉厚的“阿帕奇”尚且怕吃火箭筒一家伙,身子骨纤弱的“小鸟”更加不经打了。


AC-130在阿富汗的效果不一致,一方面对暴露的有生力量有神威,另一方面被敲下来一架就是损失不得了


有意思的是AC-130U。这是从C-130运输机改装的火力机,武器从高射速的25毫米加特林炮到40毫米博福斯炮到105毫米低后坐力炮,一应俱全。这特别适合对付在开阔地上聚集、暴露、数量众多但缺乏防护的有生力量,用于打退塔利班人海攻击、消灭雪原上的塔利班马队或者沙漠上的骆驼队很有效,也可用于监狱暴乱、街头暴乱。但用于镇暴太过血腥,公关上说不过去,而塔利班也很快学乖了,快聚快散,快打快撤,不再形成密集目标。另一方面,由于任务需要,AC-130需要在低空长时间盘旋,一旦被敲下一架,十来人的机组损失就大了。


最新的AC-130J保留了105毫米炮,25毫米加特林炮和40毫米炮合并成30毫米步战炮,但可携带大量AGM-176“格里芬”小型打击导弹和GBU-44“蛇击”小型制导炸弹,并可挂载AGM-114“地狱火”导弹、SDB和SDB II小直径炸弹。显然,火力重点已经从传统的航炮为主转移了。这也是阿富汗战争经验的后果。


EA-18G在阿富汗有奇效,常用于引爆塔利班的电子控制IED


在特种飞机方面,加油机为作战飞机空中加油,延长留空时间,已经成为例行行动,但预警机、战场监视飞机在阿富汗缺乏用武之地,后者主要针对车队或者兵力集群,对于混杂于村民之中的游击队无能为力。另一方面,电子战飞机有了新的作用,常用于在战斗区域实施电子干扰,阻止手机遥控的路边炸弹引爆,或者阻断游击队利用手机通信来协调作战行动。或者反过来,用电子干扰引爆采用电子控制引信的路边炸弹,或者用强大的电磁能量直接烧毁只能用廉价民用元件组装的脆弱的自制引信电路。美国海军EA-18G就常干这事,在补给车队前方低空掠飞,电子扫雷。有人和无人的侦察机则用图像识别和对比来监视路面变化,并用模式识别来监视村民和行人的行动,判断是否有游击队埋设路边炸弹。这可算人工智能最早的军事应用。


阿富汗战争不是空军的战争,但对空中力量的技术和战术影响远远超过很多人的认知,而且范围远远超过美国。在美军全部撤出阿富汗后,阿富汗的印记依然将在世界各国空中力量中留存很久。

点评 :

武直不适合,轰炸机不错,无人机和AI的新用途。总体是面向治安战,高新武器未必划算。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2 22:33:44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2 22:33:4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75)

标题 :
直升机降错地点 英军高官在视察军队途中“失踪”
类别 :
军事
内容 :

中新网11月12日电 综合报道,日前,英国陆军参谋总长、将军卡尔顿-史密斯赴索尔斯堡平原训练场巡视,但由于所搭乘的直升机“降错地点”,引发乌龙事件。当时,准备接风的部队始终未等到卡尔顿-史密斯一行人,便紧急出动寻找“在任务中失踪”的将军。

图为英国天空电视台社交网站官方账号截图

当地时间10日傍晚,卡尔顿-史密斯乘“野猫”直升机出发,准备赴索尔斯堡平原训练场,提振部队士气,但机长却未在预期地点着陆。当卡尔顿-史密斯走下飞机、直升机也飞走后,他发现没人来迎接,才知道自己“迷路了”。

一位匿名将军表示,这事情“发生的次数比你想象的更频繁”,卡尔顿-史密斯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成员,光靠观星就能判断目标的方向,也精通逃生技能,“我肯定他会发现(该起事故)有趣的一面”。

据报道,当接风部队听到“野猫”直升机飞走,但却始终没看到将军以及随行人员的踪迹时,顿时一阵慌乱,着急想打电话联络相关人员,但不巧该地刚好是信号死角。

一位消息人士强调,卡尔顿-史密斯没有“失踪”太久。最终,卡尔顿-史密斯一行人被一个接风队伍找到。

报道称,军方人员指出,卡尔顿-史密斯“从未失踪”,而是“未出现在预期的地点”,并称直升机在空中盘旋时,机长决定在替代起降场降落,该地在预定降落地点约600米外,“他们从头到尾都知道他在哪”。

点评 :

直升机把将军放下就走了,可能就600米,觉得不是问题?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3 05:27:25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3 05:40:1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78)

标题 :
冷战后半途而废的美国主要作战飞机项目及影响点评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冷战结束是美苏军工科技的巅峰。在今天,除了个别“橱窗展品”,俄罗斯还在吃老本,2020年的红场飞越与1990年看起来没有代差级的差别,只有苏-57编队算一个亮点。美国好一点,但也有大量项目下马和腰斩。这当然是出于美国对冷战后基本形势的判断。美国对俄罗斯滑落到二流强国的判断没有错,但对中国将继续保持落后的判断大错特错,这一错判对现在和可预见将来的美中军事力量对比造成巨大影响。


最早下马的是A-12“复仇者II”


下马的后果是深远的,一来二去,F-18E在近30年后依然是美国海军的主力


最早下马的或许是麦道-通用动力A-12“复仇者II”。这是用于替换格鲁曼A-6“入侵者”的舰载重型攻击机,在已经耗资570亿美元后下马,两架原型机还没有达到试飞阶段就进了博物馆。这是几乎纯三角形的高亚音速无尾飞翼,要求与B-2一样高度隐身,采用两台非加力通用电气F414推进,最大起飞重量36287公斤,机内燃油9700公斤,航程1500公里。机内武器挂载量2300公斤,有意思的是,A-12可携带2枚AIM-120中程空空导弹和2枚AGM-88 HARM反辐射导弹,所以具有自卫空战或者空中偷袭能力,更是具有防空压制能力。


很少有人谈起A-12下马的影响。A-12也确实不争气,超时超支得一塌糊涂,难怪被时任国防部长切尼第一个砍了。但A-12下马对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影响之大,无出其右。A-12下马了,A-6和A-7依然要退役,美国海军只有F-18担任对地打击任务了。在差不多同时代,从F-22发展过来、用于替换F-14的NATF也下马了。美国海军把低速发展的F-18大改推上前台,这就是F-18E,一石二鸟,同时担任舰队防空和反舰对地任务。两代F-18对付伊拉克、塞尔维亚都没有问题,但毕竟是隐身时代了,没有隐身打击飞机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美国海军只有接受F-35C作为下一代舰载打击战斗机,此中曲折这里就不重复了。


如果A-12没有下马,美国海军的纠结就要少很多。A-12作为隐身重攻,担任无护航情况下的远程打击、空战伏击、防空压制任务,其隐身和先进的电子系统也可用作ISR任务。最重要的是,A-12的打击能力绝对强于F-35C,这样美国海军就不必纠结于F-18E和F-35C之间谁掩护谁的问题了。在可预见的将来,隐身能力不足的F-18E担任舰队防空还是没问题的,这样美国海军可以腾出手来专注于理想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


原计划要求海军采购600架A-12,另加238架陆战队的。A-12原本也是供美国空军使用的,需要400架,用于替换F-111。F-15E在载弹量和航程方面或许够用,但毕竟不是隐身的,电磁攻防能力也不足。对美国空军来说,A-12是补充B-2的理想的中程打击飞机。A-12也大大降低了对F-35A的打击能力的要求,可以更多地向与F-22互补的空优方向倾斜。但在1991年,A-12被看作不必要的奢侈,整个F-35家族也没有可预见的空战压力,这个错误要十年后才体会到,但为时已晚。


B-2没有下马,但数量极大地缩减了


由于B-2数量严重不足,B-1和B-52还要充当投放当量的主力


B-2没有下马,但数量从原计划的132架降低到20架。说不上B-2是替换B-52的,还是替换B-1的,因为这三种轰炸机各有特长,不易替换。B-52能在翼下携带超长、超重的先进弹药,B-1具有有限隐身和有限超音速低空突防的能力,B-2的特长当然是高度隐身。


B-2本来是按照高空隐身突防设计的。距离是隐身最大的战友,高空与地面的距离确保了与地面防空雷达的最近距离。无尾飞翼也是气动效率最高的高空飞行构型,B-2的329公斤/平方米的翼载比F-15C还要低,特别适合在空气稀薄的高空产生足够的升力。但在最后关头,美国空军加入了低空突防的要求,所以原本简洁的倒W形后缘增加了一对锯齿,增加了后缘气动控制面的作用力矩,改善了低空抗阵风能力。最新的B-21据说恢复了B-2原始设计的简洁的倒W构型,在B-21预定部署基地的空域环保评审中,也没有低空训练的要求,这成为B-21恢复高空为主定位的例证,不过这扯远了。


B-2要求深入苏联内陆,搜索和猎杀在铁路或者公路上机动的洲际导弹,所以对全向隐身和脱离体系支援的独立作战要求特别高。作为战略轰炸机,B-2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70.6吨,载弹量18吨,航程11000公里。美国空军宣称,3架B-2在一次出动中,可用携带的大量制导炸弹打垮一个进攻中的装甲师。这是夸口,但B-2的突防能力强,可携带大量制导炸弹和空地导弹,能在一次出击中打击大量目标,这是事实。


对于亚太战场设定,B-2的航程尤其重要。美国在亚太只有有限的基地,日本、韩国、菲律宾的基地都在中国的战役导弹和空中力量的打击范围之内,越来越难作为有效的出击基地。关岛是最近便而又处于中国现有主流战役打击武器射程之外的主要基地,但也日益受到威胁,不仅有东风26的直接威胁,还有从轰-6K和各种舰艇、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的威胁。接下来就是夏威夷甚至阿拉斯加了,这些基地连B-2都需要空中加油了,再使用战术飞机已经不现实了。


B-2的突防力和生存力也是战术飞机所不能比拟的。F-35和F-22之间哪个隐身更好还可争论,B-2的隐身远远超过两者,这就不需要争论了。无尾飞翼天生就是全向隐身的。B-1的ALQ-161机载电子战系统在设计时,要求能对所有已知与未知的防空雷达进行探测、识别、分类和定位,并有效压制。由于技术难度太高,最后只做到了前一半,后一半缩水了。B-2的机载电子战系统性能是保密的,但只可能比B-1更上一层楼,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使得B-2适合在高威胁环境里突防攻击和安全返航。


对于轰炸机的使用,人们常有误解。尽管战斗机和防空系统已经高度发展,轰炸机不是只能在低威胁环境下使用的。从二战的B-17开始,美国的轰炸机传统就是要能穿透高烈度的防空和拦截,发动打击,然后安全返航。B-52不再能做到的时候,一方面改用空射巡航导弹从防区外发动打击以延续军事意义上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研发B-1,用低空超音速突防。在B-1也不够劲的时候,接着研发B-2,用隐身突防。已有轰炸机突防不再可靠的时候,从来不是单纯用替代手段(如巡航导弹)消极避险,而是研发全新的突防手段,继续保持突防攻击的能力。B-2的突防能力至今依然足够强大。


美国这种固执的一个原因是出于使用近程打击弹药。突防轰炸机可以突破拦截、抵近打击,这使得打击弹药较轻、较小、成本较低。尽管突防轰炸机的成本高昂,在大量反复出动的情况下,这比大量使用远程的防区外打击弹药的综合成本更低,战争可持续性更高,这是各种计算和战争实践反复证明的。远程弹药也更大更重,同样的起飞重量下能携带的弹药数量更少,同样架次的打击力度相应降低。近程打击弹药还有反应敏捷的优点,在目标富集区隐蔽待命,迅速出手,更加适合打击转瞬即逝的目标。远道而来的远程打击弹药就难以做到这一点。



另一个原因是B-2的核常两用定位。核轰炸机依然是美国核力量三位一体中的一极。核轰炸机在核戒备时可长时间留空,避免在对方第一次打击中损失,这是和核潜艇一样可靠的核反击力量。与核潜艇不同的是,核轰炸机可以在最后投弹前一直保持在最高统帅部的直接指挥之下,可在最后关头改变打击目标和当量,或者召回,这是核潜艇和洲际导弹都无法做到的。


核轰炸机的打击精度也远远超过潜射和陆基洲际导弹,可以抵近核查后再发射,特别适用于敏感目标。与人们的常见认知不同,核大战未必就是互相确保摧毁的大犁地。核弹的威力很大,但依然是有限制的。随着核弹技术的进步,核弹有小型化和战术化的趋势。也就是说,核弹不再只是作为摧毁人口和经济中心的无差别大规模杀伤武器,也不再是地毯式轰炸的简单替代,而是作为超威力攻坚战斗部使用,用于精确打击加固的地下指挥部、山洞机场等特别坚固的点目标。即使用于面目标,也是机场、军港这些需要大量常规战斗部才能摧毁的军事目标。在理论上,任何核打击都可能引起无限升级,导致互相摧毁;在实际上,在确保大规模摧毁的后盾之下,严格控制用于对军事目标的精确核打击是有可能保持在核大战的门槛之下的,至少这是美国新兴的小威力核武器理论。B-2也特别适合这样的战役战术核打击任务。


B-2也是确保最可靠核打击的手段。导弹精密、复杂,不仅有受到拦截的问题,还有自身可靠性的问题。重力核弹是几乎不可能出故障的,所以美国核武库里还保留大量B61核炸弹。但这需要核轰炸机抵近投弹,这是美国和北约具有核能力的战斗轰炸机的任务。在洲际距离上,这就是B-2的任务了。


面对中国崛起,与同样“半途而废”的F-22相比,美国空军实际上对没有132架B-2更痛心。美国空军要求有至少175架轰炸机,但实际上以220架更为理想。为此,美国空军在最终退役所有B-1和B-2之后,只有75架换发延寿的B-52了,所以B-21的100架属于“刚需”。如果今天美国空军有132架B-2,即使F-22依然只有187架,亚太作战计划会完全不一样,或许B-21计划也根本没有必要存在了。现在美国空军对B-21的数量特别强调,宁愿降低起飞重量和性能有所缩水也要保证数量,就是出于对大国对抗条件下远程突防打击力量的最高重视。


这不是说F-22不重要,美国空军对缺少F-22也是痛心的。F-22原计划用来替换F-15,需要采购750架,后来降低到648架,然后是339架,再降低到277架。最后计划提前终止时,数量冻结在187架。750架F-22对美国空军的作战计划影响当然大,但只是在本来派F-15的地方,现在改派F-22。


F-22产量的剧减对美国空军是很大的遗憾,不过航程对亚太战场不够用也是一个遗憾


制空权(air superiority或者air dominance)是空权(air power)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夺取制空权后,很多事都好办了,但B-2的作用就在于不需要夺取制空权就能达到打击的目的。首先夺取制空权,然后发挥空地火力,然后层层推进,这种剥洋葱的空中战略对于大国对抗已经不合时宜了。F-22和B-2的诞生就是为了在美苏战争的设定下在苏联上空“同时开花”,由B-2在不夺取制空权的情况下隐身突防,在第一时间就实施纵深打击;同时由F-22在不压制防空和打退空中护卫的情况下就隐身超巡突入,在第一时间就黑虎掏心地打掉预警机等关键空中节点。所以说,磨耗对方战斗机力量只是F-22的副业,不是主业。在决定F-22计划提前结束的2008年,F-15、F-16还足够先进,F-35将延续美国战斗机力量的碾压性优势,187架F-22“够用”了。


但在歼-20出现后,情况变了。F-22的技术优势不再,一旦歼-20形成足够数量,有限的F-22就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出动F-22,F-35的压力更大,F-15、F-16就更困难了。歼-20使得F-22“沦为”F-15的作用,只能与歼-20“拼消耗”,而不再能专心于黑虎掏心,让F-15、F-16干拆房扒灶的力气活了。


B-2数量不足,B-1和B-52缺乏纵深突防的能力,F-35毕竟只是战术飞机,美国空军要对中国大陆目标大规模打击,只有层层剥洋葱了。更多的F-22能加速剥洋葱,但用战术轰炸干本来应该战略轰炸的活是美国空军最不愿意实行的大国对抗策略。


在技术上,F-22是为欧洲战场设计的,航程并不出众。在亚太战场上,直接部署在嘉手纳是讨打,从关岛出动则过度依赖空中加油。美国朝野要求恢复F-22生产的呼声不小,但美国空军并不是主要推手,而是直接推动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除了要在技术上领先歼-20一代之外,很大的原因就是要极大地提高航程,才能适合亚太战场的需要。三涵道发动机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自适应(过去称为变循环)技术在亚巡和超巡都达到最优油耗,极大地增加航程。随着中国防空、制空技术的迅速发展,B-2甚至B-21执行突防打击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压力,某种护航或者开辟通道可能成为必要,就像二战中P-51为B-17护航一样。这需要远远大于F-22的航程。所以F-22数量不足对美国空军是很大的遗憾,但F-22本身也是有遗憾的。


值得提一句的是,P-51为B-17护航只是一个笼统而且容易引起误解的说法。P-51在开始的时候,确实是贴身护航的。但德国空军改用迎面对冲、高速掠袭战术,无视P-51,对B-17打了就跑,在P-51还来不及进入缠斗之前就脱离,对盟军造成很大的困扰。于是,P-51改用B-17机群前方扫清空中威胁的战术,为B-17开路。这也是攻势制空的开始。美国下一代战斗机不会对B-21贴身护航,配合出动的话,也应该是前方扫清的思路。


KC-46受到冷战结束的影响不是腰斩,更不是下马,而是延迟了15年


相对于F-22、B-2、A-12这些引人注目的遗憾,KC-46容易被忽视。美国空军在2002年已经确定租赁100架KC-767,因为贪污案而被迫推翻。2007年再次竞标时,空客-诺斯罗普A330MRTT入选,定型为KC-45,但因为波音抗辩而再次推翻。2011年第三次竟标时,招标书为KC-767量身打造,以至于诺斯罗普和空客拒绝投标,KC-767“自然”入选,定型为KC-46。KC-767在2005年首飞,当年就开始交付意大利空军和日本空自。以此为基础的KC-46竟然阴沟翻船,屡出状况,2015年首飞后,到2019年才开始有条件交付,期间还一度因为各种性能不达标甚至质量问题而被美国空军拒收。


KC-46计划没有腰斩,更没有下马,但把KC-135替换计划推迟了15年。现有KC-135的机龄基本上都比驾驶这些飞机的飞行员的年龄更大,机体和发动机老旧使得战备率越来越难以维持,已经出现“红旗”军演因为缺乏加油机支持而被迫取消演练项目的事情。KC-135还缺乏雷达告警、导弹告警、数据链、战术态势显示、红外压制和雷达箔条等设备,在亚太战场上“裸奔”的风险已经大到不可接受的程度了,但亚太战场设定比美国空军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依赖加油机。KC-135机队的老化已经严重影响美国空军的作战了。所以美国空军在现有KC-46并没有达标的情况下依然继续接收交付,KC-135实在等不及了。





美国陆军下马的计划更多,如“科曼奇”(上)、“十字军战士”(中)、GCV(下)



冷战后美国下马的军工项目还有很多。美国陆军的RAH-66“科曼奇”轻型武直1996年就首飞了,在2004年下马后,原计划替换的OH-58D“基俄瓦武士”到2017年1月终于拖不下去,全部退役了。在这期间,替换计划几上几下,当前的“未来武装侦察飞机”(简称FARA)计划是最新的一章,在最后成真之前只能用AH-64“阿帕奇”顶着。原本用“基俄瓦武士”为“阿帕奇”探路、放哨,现在“阿帕奇”自己为自己探路、放哨,不仅浪费,而且在有些场合不适合。好在这些年美国陆军仗打了不少,但没有真的硬仗,对付塔利班,有没有探路、放哨都差不多。美国陆军也不期望与中国坦克大打出手,所以影响不算大。美国陆军还有“十字军战士”自行火炮和“地面战斗车”(简称GCV,为“布莱德利”步战换装)计划也下马了,加上半途而废的各种步枪和子弹换装计划。美国海军陆战队则有EFV两栖战斗车计划下马。这些同样由于不期望大国对抗延伸到地面战场而影响不大。



 

海军方面,“海狼”级只造了3艘



“朱姆沃尔特”级也是三艘


濒海战斗舰倒是批量建造了,但同样是个灾难


在海军方面,“海狼”级核动力攻击潜艇只造了3艘就停产了,不过“弗吉尼亚”级足够给力,影响不大。“朱姆沃尔特”级也是只造了3艘就停产了。这东西的大方向出错,停了也就停了,但舰体、动力(尤其是电力)本来可供下一代巡洋舰作为基础,这是大大增强舰队防空反导反舰的需要,现在也一并停下了。“伯克II”级本来在2012年交付DDG112号之后也停产了,为了补缺,重新投产,在穿靴戴帽成“伯克III”级后继续充门面。濒海战斗舰的悲催故事就不用重复了。与美国陆军不同,美国海军在亚太战场设定里是要打主力的,而美国海军对中国海军的相对实力衰落比美国空军要显著得多,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美国海军对中国海军的的相对衰落比美国空军相对于中国空军实际上还要严重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低估严重损害了美国利益,美国经济也在“饱暖思淫欲”中听由实质性竞争力流失而不自省,以至于现在要调动真实实力压制中国崛起都很吃力,竟然要不顾廉耻、自毁规矩地以倾国之力打压华为。这使得美国要补上20年前错判的漏洞愈加艰难。




点评 :

经验和人才都是项目养出来的,不过老是失败的项目很难养出人才。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

“傲慢才是。“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4 06:25:28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4 06:25:2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90)

标题 :
王湘穗:夏天南海演习的DF26B和DF21D准确击中了西沙海域的机动船只目标
类别 :
军事
内容 :


点评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教授,这算是官宣了。他离开军队前是大校,应该还是有内部消息来源,这就相当于官宣了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4 06:34:24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4 06:34:2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91)

标题 :
中国水下发射大型火箭的新绝技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在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获奖团队中,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水下发射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团队。团队主要负责人、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明华说到:


“团队在我国首型、新型和新一代水下发射大型火箭研制中,取得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管理的体系化创新成果。面对水下发射大型火箭研制这一世界性难题, 团队突破了旋成体跨介质多相流控制理论,独创了出水多相流主动控制新原理,使我国具备了大型火箭水下可靠发射能力,部分技术国际领先;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突破系列特有关键技术,首型火箭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亮相70周年国庆阅兵方阵;新型火箭完成工程研制,投送距离世界第一;新一代火箭背景预研立项, 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团队正在超前布局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基础问题研究,着力突破跨介质飞行技术新原理和理论新方法,以支撑后续先进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新发展。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奖-等奖、中央企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奖励。“


最大的看点在于:

1、    投送距离世界第一

2、    旋成体跨介质多相流主动出水控制


水下发射大型火箭无益是指潜射洲际导弹。中国的潜射导弹已经发展了“巨浪1”和“巨浪2”。“巨浪1”的射程只有1700公里,增程的“巨浪1A”也只有2500公里,实在说不上洲际。“巨浪2”加大了,射程增加到8000公里,有用很多,但还是不够。


由于潜艇静音技术的限制,中国核潜艇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突破第一岛链,深入太平洋发射导弹。从东海发射,8000公里也就够勉强打到夏威夷,从黄海可以打到安克雷奇。就从无到有来说,这是巨大的进步,但从中国的战略需要来说,是不够的。


“巨浪2”比“巨浪1”大了一圈,图中长度为13米,一说实际上达到14米3


这使得094具有显眼的龟背


有说法“巨浪3”实际上是“巨浪2”的深度改进型,就像东风31AG改进自东风31A,所以外形尺寸相同。不管是“巨浪2改“还是”巨浪3“,据说已经进行过发射试验了,射程达到12000公里,可以从黄海打到纽约,或者从南海打到凤凰城。美国的“三叉戟II D5”也是12000公里。有可能实际射程比报导的更高,能打到14000公里就很充裕了,可以从南海深处覆盖美国全境。“三叉戟II D5”也说是“至少12000公里”。这些细节不要紧,关键是管用了。


据报道,“巨浪2改”(或者“巨浪3“)射程增加来自更加先进的轻质弹体,采用第四代的碳纤维弹体(前三代为高强度合金钢、纤维缠绕玻璃钢、芳纶-环氧),与美国”三叉戟II D5“的第一、二级(第三级依然为芳纶-环氧)和中国东风26相同。发动机使用先进的N-15固体燃料推进剂,官媒称达到世界最高综合性能,超过美国公布的“三叉戟II D5”使用的NEPE-75的公开数据,甚至有可能采用更高能量的CL-20。在微电子方面,除了重量和体积只有80年代研制的“三叉戟II D5”一个零头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还采用了激光陀螺,重量只有高精度机械陀螺的一个零头。美国“海神C3”演进到“三叉戟I C4”时,导弹的尺寸未变,但惯导和电子系统减重使得电子设备舱的体积和重量大减,有空间安装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加上壳体减重和固体燃料推进剂的改进,使得射程从4600公里猛增到7400公里。但“巨浪2改” (或者“巨浪3“)还采用了更加极端的先进发射技术。



 


鱼雷的雷头形状圆钝,这是为水动力最优化的


 


陆基洲际导弹的弹头就是子弹头一样的圆弧锥形的,要更加尖锐,弹体比较细长这是为气动力最优化的,这是美国“民兵III”陆基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的弹头就要圆钝得多,弹体也很短粗,这是美国“三叉戟II D5”潜射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的运动有水中上升、空气中上升、弹道飞行、再入大气层四个阶段。弹道飞行无所谓气动外形,再入的气动和热力学设计是另外的问题,在空气中上升与陆基导弹是相同的气动问题,但在水中上升是潜射导弹独有的问题,把两个上升段的水动力和空气动力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是潜射导弹的独有挑战。


海水的密度比空气高800倍,高速运动的水动力最优外形是水滴型,比较圆钝、短粗,而且需要像蝌蚪尾巴一样的收尾。事实上,特别细长的物体在水中的摩擦阻力太大,实际上并不利于高速航行。在空气中,导弹的运动速度快得多,在稠密大气层中就达到超音速,最优外形是子弹头一样的圆弧锥形,而且弹体应该比较细长。空气中的摩擦阻力较小,迎风阻力是主要问题。


大直径艇体是导弹潜艇的第一大技术难关,所以潜射弹道导弹难以通过加大长度来增加火箭发动机的燃料量和射程,只能加粗。这决定了较难采用很大尖锐度和较长的圆弧锥形,而只能采用相对圆钝短挫的头锥。圆钝的头锥也上适合将多弹头环形布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钝圆的弹头形状,中间的空间可以容纳额外的火箭发动机。这也是充分利用导弹全长内所有容积的最有效的办法。问题是这样一来,气动阻力就大了。


为了尽可能多带弹头,“三叉戟II D5”的弹头环形布置.


弹道导弹在飞出大气层后固然不需要考虑气动阻力问题,但在飞出大气层之前还是对气动阻力很敏感的。但弹道导弹的加速很快,在飞出大气层前就达到超音速。既然如此,就可以利用超音速飞行时的激波现象。


激波是飞行体速度超过音速时对前方空气高度压缩的结果。由于空气中压力波的传播速度为音速,飞行体速度超过音速时,前方空气就被“压到一起”,所以密度急剧升高,好比虚拟的石墙。激波的形状为飞行体尖端向后展开的圆锥体,速度越快,角度越尖锐。圆锥体的角度的正弦与马赫数成反比,M2正好对应于60度,所以第一代M2战斗机(如幻影III、米格-21)采用约60度的机翼后掠角不是偶然的。M4则对应于约75度的后掠角。实际超音速飞机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超音速减阻,还要综合考虑起飞、着陆、中速和高亚音速飞行性能,所以后掠角通常小于马赫角。这是估计无侦8的飞行速度至少达到M4的主要依据。换句话说,潜射弹道导弹的弹头锥应该具有至少75度的锥度,否则在飞出大气层的过程中将面临很大的气动阻力。比照“巨浪1”,弹头锥也确实相当尖锐。但这样的锥度对弹内空间和布置多弹头很不友好。


“三叉戟I C4”,减阻杆已经弹出


“三叉戟II D5”及弹出的激波减阻杆.


但是变一个思路,在钝圆的弹头锥前端弹出一个很长的减阻杆,杆端甚至加一个小帽,在高速飞行时人为制造一个强烈的前置激波锥,形成虚拟的尖锐整流罩,也能起到气动减阻作用。前置激波锥还降低弹头锥整流罩承受的气动压力,降低结构强度要求,减轻结构重量,正好补偿减阻杆和弹出机构的额外重量。形成额外的激波锥是需要消耗火箭发动机的能量的,但这是“吃小亏赚大便宜”的典范,用较小的能量代价换来很大的减阻效果,是值得的。据报道,“三叉戟II D5”的减阻杆能达到减阻50%的效果。


应该指出:减阻杆只有在潜射导弹上使用,陆基导弹上不用。这是因为陆基导弹对长度不那么敏感,用更加尖锐的整流罩可以达到同样的减阻作用,但不需要耗用能量形成前置的激波锥,有利于增加射程或者载荷。另外,减阻杆看似简单,但精密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减阻杆的弹出机构需要高度可靠,弹出后需要在预定位置可靠锁定,减阻杆本身和小帽必须与弹体轴线精密重合,否则变形的激波锥将大大增加阻力,甚至导致飞行的不稳定。


减阻杆激波减阻示意图


美国潜射弹道导弹从“海神C3”开始就采用减阻杆技术,但据说“巨浪2改”采用的是更加复杂但对水动力和空气动力要求兼顾更好的双整流罩,外层整流罩是适合水动力航行的水滴形,出水后抛掉,露出内层的更为尖锐的圆弧锥形整流罩,更加适合空气里的高速飞行。发射重量比减阻杆更大,但出水后抛掉圆钝整流罩后,重量并不更大,弹内空间的损失也较小。


有消息说,“巨浪2改”还采用了尾整流罩,也在出水时抛掉。尾整流罩与首整流罩不同,圆钝的首整流罩可以包覆在尖锐的圆弧锥形的内整流罩之外,并不增加导弹总长。尾整流罩就要显著增加弹尾长度了,这对艇体高度严重受限的潜艇是不能接受的。以某种形式可向后弹出并可抛弃的尾整流罩可解决长度问题,但大大增加复杂性。然而,在弹底套上折叠起来的橡皮套,在发射时用高压气体充气弹起,不仅形成尾整流罩,也在导弹弹出发射筒的时候助推一把,或许是个好办法。在火箭发动机点火时,尾焰的高温和压力加上解锁可自动抛掉橡皮套。现有的“巨浪2”出水的图片上,或者火箭发动机已经点火,或者弹尾笼罩在水雾之众,无法证明这样的尾整流罩的存在,但抛落的硬质整流罩确实没有迹象。


潜射导弹上自带高压气体发生器,这是中国的独创。导弹在阻力很大的水中运动时,既可以有动力,由水下点火的火箭发动机推动出水;也可以无动力,靠高压气体助推发射时的惯性加上浮力出水。动力出水的速度高,稳定性好,但耗用火箭燃料较大,有损射程。法国和俄罗斯的潜射导弹采用这个技术。为了补偿射程损失,部份火箭燃气用于在弹体前方和周围产生气泡,导弹在气泡包裹中上升,只有导弹与气泡的摩擦阻力,而没有导弹与水体的摩擦阻力。气泡层也可看作导弹与水体之间的润滑剂。俄罗斯的“超空泡鱼雷”正是用这样的技术达到200节的超高速的。


超空泡鱼雷在弹体周围包覆一层气泡,既可以把气泡层看作润滑剂,也可以把气泡层看作鱼雷与水体的隔离层,雷体与气泡的摩擦阻力远远低于水体,达到减阻目的


但这依然耗用火箭燃料,缩短射程。“三叉戟II D5”则是无动力出水,在水面点火,所以射程达到最大。但无动力出水的水下弹道不可控,出水姿态需要在跃出水面的瞬间由姿态控制火箭大幅度矫正,不仅技术复杂,这本身也耗用火箭燃料。


“巨浪2改”也采用无动力出水,以达到最大射程,但同时自带高压气体发生器,采用水中主动空泡减阻技术,双管齐下,增加出水稳定性,并保持最大射程。但这只是李明华所说的独创技术的一半,另一半是“出水多相流主动控制”。


包覆式的气泡层不是“实心”的,实际上是气泡与海水的混合,在弹体表面的流动正是气相与液相混合的多相流动。气泡层不仅减阻,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主动控制和形成不对称气泡层就可以控制阻力分布,实现水下的姿态控制。这与火箭的侧推姿态控制是两回事,但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说,在导弹姿态向右倾斜的时候,在左侧减少“冒泡”,缩小气泡层的厚度,就相当于在左侧增加阻力,使得弹体向左倾斜。反之亦然。这样,在无动力出水过程中,导弹也保持姿态控制,使得出水姿态保持最优,大大降低姿态控制火箭的工作量,可以把更多的燃料用于推进而不是姿态矫正上,增加射程。


通过这些先进技术,“巨浪2改”(或者“巨浪3”)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中国水下核力量的中坚。据报道,094及其改进型已经建造了5艘,第6艘 在建。每艘搭载12枚“巨浪2改”,每枚搭载8个分导弹头,那就是576个核弹头。这是强大的威慑力量,远远超过美欧自慰的“中国只有290枚核弹头”。


中国需要歼-20、99A坦、055、航母,但中国也需要足够数量的核武器,这才是中国国家安全的终极保证。“巨浪2改”则是确保这样的终极保证能可靠递送到目的地的主要手段。李明华和他的战友们功莫大焉。

点评 :

有效的核威慑力量成型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4 22:52:24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4 22:52:2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93)

标题 :
拜登国防部长候选鼓吹72小时内击沉南海的全部中国舰船?
类别 :
军事
内容 :

一直有说法拜登有意挑选米雪儿·佛罗诺伊担任国防部长,她是奥巴马时代负责政策的国防部副部长。她在六月《外交政策》上的文章经常被引用为她对中国立场强硬的依据,威胁要“72小时内击沉南海的全部中国舰船”的说法就是从这篇文章里出来的。今天看到原文:


For example, if the US military had the capability to credibly threaten to sink all of China’s military vessels, submarines, and merchant ship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in 72 hours, Chinese leaders might think twice before, say, launching a blockade or invasion of Taiwan; they would have to wonder whether it was worth putting their entire fleet at risk.



翻译过来,就是这样的:


“举例来说,如果美国军事力量有能力在72小时内可靠地击沉南海里的所有中国军舰、潜艇、商船,中国领导人可能就要在发动对台湾的封锁和入侵之前三思了,他们可能必须想一想是否有必要把整个舰队置于风险之中。”


这和媒体引用的她鼓噪美国要具有这样的能力不是一回事,需要大大扭曲才能解读出媒体暗示的她鼓噪要在72小时内击沉南海中国海军的意思。


我的理解:她主张美国需要这样的能力,才能达到战略目的。作为军界人物,鼓噪扩军是天职,但这不等于:


1、美国能达到这样的能力,包括资源和意愿


2、美国会使用这样的能力


这和中国要是有人说“中国需要1000枚核弹才能迫使美国在对华军事冒险时三思”一样,是一种愿望,不是政策陈述,更不是鼓噪要向美国发射1000枚核弹。


从语言上,她的说法是虚拟语气,是假设性的,不是陈述性的。如果是陈述性的,那就是when the US military has the capability ... Chinese leaders will have to think twice ... 了。


这就对了。我一直在怀疑,这个地位的人不应该这么张口就来,拜登不会拉一个口无遮拦的女特朗普来当国防部长。


在战术上,她特指南海,但台湾在东海,这个差别她特意避而不谈,也是骚操作。

点评 :

很多时候是以讹传讹。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5 11:33:20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5 11:33:2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03)

标题 :
签下“丧权辱国”协议,亚美尼亚被谁坑了?
类别 :
军事
内容 :

作者:深眸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持续数十天的纳卡冲突随着近日《和平协议》的签署而告一段落,有人欢喜便有人忧。

阿塞拜疆国内欢声一片,而亚美尼亚民众的抗议正风起云涌:当地时间周三,超两千名示威者在首都埃里温举行抗议活动,高喊总理帕希尼扬为国家叛徒、民族罪人,要求其下台,随后演变为冲入政府大楼、洗劫总理府和暴打政府官员。

这次其实是三方签,还有普大帝(中间人)

(图片:The Presidential Press and Information Office's of Azerbaijan)▼

同样一份《和平协议》,为什么会在两个签署国带来如此不同的后果?这份协议真的对亚美尼亚如此不公平,以至于人们对协议内容不满至此吗?如果知道签署协议会带来这样的后果,亚美尼亚领导人又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带回这令人民难以接受的和平呢?

“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先回顾一下纳卡冲突的发生过程。纳卡地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位于欧亚大陆的交接处,高加索山脉南部,是整个高加索地区的腹地,不仅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也是南北贸易走廊的关键隘口,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

阿塞拜疆边界一侧的“纳卡地区”

居民却以亚美尼亚人为主,独立性相当强▼

1923年7月,苏联决定将纳卡地区划归阿塞拜疆,建立纳卡自治州。尽管该地区80%的居民是亚美尼亚人,但迫于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阿塞拜疆的支持,亚美尼亚只能忍气吞声,当地的亚美尼亚人也心不甘情不愿地加入了阿塞拜疆。

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分布并不与国界完全对应

因此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阿塞拜疆境内的“纳卡地区”

比如格鲁吉亚境内的“南奥塞梯”

(图片:wikipedia@Pmx)▼

但亚美尼亚人对这个安排从未服帖,始终耿耿于怀。

苏联解体后,外部压力消失,亚美尼亚迅速展开收复行动,与当地的亚美尼亚人里应外合,最终在事实上控制了纳卡州及其附近的7个地区。

亚美尼亚人实控的“阿尔察赫共和国”

比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更大

以至于与亚美尼亚本土相连▼

这对亚美尼亚人来说名正言顺的行为,于阿塞拜疆来说就变成了悍然剥夺其对领土的主权,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尽管在事实上失去了对纳卡地区的控制力,阿塞拜疆却多年在地图、国际声明、外交关系上强势声明纳卡地区属于自己,并得到了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道义上的支持。

阿尔察赫共和国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不过国际社会基本上是不认的

(上:亚美尼亚国旗 下:阿尔察赫国旗)▼

阿亚两国的矛盾由此愈演愈烈,多年来一直摩擦不断。

从今年的9月27日开始,阿亚两国在纳卡地区爆发新一轮冲突,刚开始便死伤上百人,并启用了无人机、直升机、防空导弹系统等昂贵的当代军事设备,所费甚巨。

随后,阿方宣布占领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的多个村庄。亚方针锋相对,宣布全国戒严,发布军事总动员。阿塞拜疆总统则立刻宣布国家进入战时状态。

就等阿塞拜疆人来了

结果来的是无人机

(图片:Bumble Dee / shutterstock)▼

阿塞拜疆总统慰问负伤士兵

(图片:Official web-sit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Azerbaijan)▼

随着局势的发展,俄罗斯和土耳其愈发清晰地介入纳卡冲突。交战双方先后四次达成停火协议,但由于矛盾难以调和以及监督停战机制的脆弱,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数十天。

但在不知不觉间,胜利的天平其实始终逐渐在向阿塞拜疆倾斜。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亚国力量的弱小。亚美尼亚的人口(306万)只是阿塞拜疆(1千万)的三分之一,军人数量更是只有阿国的一半。从经济体量上看,亚美尼亚2018年的GDP为124亿美元,仅为阿塞拜疆的1/4。

无论在人力还是经济上

双方都差距巨大

(图片:google.com)▼

所以一旦战争陷入僵持,无论是从军事消耗品补给还是兵员补充上,亚美尼亚都必将陷入劣势。

事实也是如此,在战役后期,亚美尼亚甚至派出了大量女兵,以填补男性兵员的折损,勉强维持着艰难的消耗战。

虽然海外的亚美尼亚人疯狂大规模声援

但无奈母国国力还是不行

(图片:deposit / shutterstock)▼

而阿塞拜疆自身是一个相对富裕的石油国家,后勤补给和战备物资更加丰富。再加上一直敌视亚美尼亚的土耳其倾囊相助,将叙利亚战场上的大量反对派武装力量输送到了纳卡前线,逐渐就对亚美尼亚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历史上亚美尼亚与土耳其可说有不共戴天之仇

不然今天的亚美尼亚国土也不会如此小

这次两面夹击,那更是没法两线硬刚

(历史上曾经的“西亚美尼亚”,如今基本是土耳其领土)▼

于是,战败就成了亚美尼亚难以避免的结局。

达成的协议有两个关键内容,第一是除了阿塞拜疆已经实际控制的区域,亚美尼亚军队也要逐步撤出大部分纳卡地区。

第二便是在纳卡的核心区域部署俄罗斯维和人员。而亚美尼亚只能通过一条走廊通向这一核心区域。

也就是说,亚美尼亚曾经规模相当大的“实控区”

现在完全退缩到纳卡的核心地带

只能靠一条狭窄的通道相连

(图片:wikipedia)▼

对于亚美尼亚政府来说,这份耻辱的《和平协议》无疑是无奈的选择,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也始终在试图宣称“这是和平”。

但亚美尼亚民众却并不相信政府的宣传,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份协议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才有了文首暴民冲击政府机关,攻击执政者的一幕。

亚美尼亚人民非常生气

只想掀桌子,拒绝丧权协议

(图片:Alex Gakos/ shutterstock)▼

美俄对亚美尼亚的“冷漠”

可能有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刚才对战役过程的复盘中,少了一个高加索地缘博弈的老玩家——俄罗斯。

作为亚美尼亚的传统盟友,对高加索局势极为敏感的俄罗斯曾经在历史上多次帮助过亚美尼亚。亚国不仅被俄罗斯认为是盟友,更被纳入了独联体集团安全条约当中。

老朋友的救兵为何迟迟不来

(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与普京)

(图片:wikipedia@俄罗斯联邦总统新闻处)▼

正是因为俄罗斯长期保驾护航,才保证了亚美尼亚在综合国力明显落于下风的情况下,面对阿塞拜疆和其传统盟友土耳其时有一战之力。事实上亚美尼亚对纳卡的长期控制,也可以归功于俄罗斯的支持。

亚美尼亚在中东是比较孤立的

旁边的阿塞拜疆、土耳其又颇为敌视

没有外援的话真是很难

但只依赖一个外援又容易沦为棋子或弃子▼

但2018年,因“亚美尼亚天鹅绒革命”上台的帕西尼扬制定了新政策,改变了这一切。这一届政府倾向于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以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仅美国驻亚使馆的工作人员就追加到了2千人。

2018年走上街头的帕西尼扬

(图片:wikipedia@Yerevantsi)▼

此外在一些敏感议题,如加入北约、减少甚至驱逐俄驻亚军人的问题上,帕希尼杨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与美国展开对话,积极向欧美国家靠拢。

而美国也给予了亚美尼亚丰厚的口头承诺和一些物质回报。一向不喜对外援助的特朗普甚至也宣称,将给予亚美尼亚必要的军事保护和大量经济援助。

此前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态度是维持阿亚均势,以牵制俄罗斯的精力。如果美国真的能倒向亚美尼亚,那对亚美尼亚来说或许不是一个坏选择。

如果几个世界大国都帮着亚美尼亚,那可太好了

然而他们纷纷表示,没听说、不知道、别问我

(图片:Syndi Pilar/ shutterstock)▼

但形势的变化却是难以预料的。

南高加索地区对于美国来说,本来就是全球战略的边缘地带,美国政坛很难像俄罗斯一样长期对这里的局势保持敏感。恰逢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及闹剧般的总统换届选举,纳卡冲突很快就被美国有意无意地遗忘了。

这时候谁还顾得上亚美尼亚呀

(图片:kirkchai benjarusameeros/ shutterstock)▼

曾经信誓旦旦承诺的援助没有到,土耳其对阿塞拜疆的援助却被默许。

这时候亚美尼亚再想求助俄罗斯,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俄罗斯的政策立足点始终是在确保利益的前提下维持纳卡地区的稳定,而亚国的政治环境已经让俄罗斯极度不满,再加上俄土之间在叙利亚问题上需要深度合作,所以俄罗斯只能放弃亚美尼亚。

这或许说明了一个道理

地球另一面的靠山,远不如区域内靠山来得靠谱

(图片:Tverdokhlib/ shutterstock)▼

这最终导致亚国在国际上的孤立无援,失败早已是定局。

土耳其则或成此次冲突的最大赢家。过去多年,土耳其一直将外高加索地区视为其利益触角的重点发力地区,利用与阿塞拜疆的紧密关系向北方渗透。

在此次冲突中,阿塞拜疆深度学习了土耳其的作战技术,并购买了大量土方武器。这不仅有利于恢复土耳其当前脆弱的国内经济,更直接加强了土对阿塞拜疆内政和中亚地区的影响能力。

一不小心就赢了

(埃尔多安与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

(图片:Alex Gakos/ shutterstock)▼

启示与局势未来发展

错误的摇摆性外交政策,和对域外局势的错判,外加国际黑天鹅事件的爆发,最终使当前的纳卡冲突以亚美尼亚的绝对失败而告一段落。

反观阿塞拜疆,从2010年中东剧变开始,就利用整个中东地区的局势变化和大国关注点的转移,在合适时机发动对纳卡地区的小规模袭击,不仅摸清了亚美尼亚的军力部署,也时刻观察着大国关系的微妙变化。

同时,阿塞拜疆还利用国际社会复苏的石油、天然气需求,大力发展经济,养精蓄锐,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战略“小目标”,赢得了阶段性胜利。

至少这次,对于阿塞拜疆来说

相当于“收复失地”▼

展望未来,有以下几个变量可能导致地区局势再次发生变化:

第一,亚美尼亚现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否会改变。出于对美国的失望,和对俄罗斯现实上的依赖,未来亚美尼亚很有可能重新拉近与俄罗斯的距离,而对美国的态度,则会随着美国拜登新政府的上台而谨慎规划。毕竟对于弱国来说,选择一个可靠的老大哥,或者在若干个老大哥之间长袖善舞,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二,土耳其是否能借亚俄关系的僵硬期,继续扩张自己在南高加索地区的势力版图。过去由于土国自身实力受限,以及俄罗斯在当地的常年经营,土耳其的渗透始终束手束脚。如果能利用俄罗斯的冷淡窗口期迅速扩张,或许会令地区局势陷入更大的混乱,而土耳其将从中渔利。

第三,阿塞拜疆是否会选择在短期内采取进一步行动,一口气收复纳卡地区。这项政策的制定,其实并非由阿塞拜疆的意图所主导,而要看亚美尼亚和俄罗斯,以及土耳其的态度。只是无论如何,现有被收复的地区已经足够阿塞拜疆消化一段时间了。

第四,美国大选之后,新政府将会对这个地区采用何种政策。这是一个稍远的影响因素,毕竟拜登政府的中东政策都难以预知,南高加索这样的边远地区更加难以预计。在令亚美尼亚这个小兄弟失望过一次之后,美国将会加码承诺争取盟友,还是继续隔岸观火的既定国策,还是个未知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俄罗斯的态度将会如何?面对不给面子的亚美尼亚现政府,现实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教训,也让地区实力天平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偏向,对俄罗斯的地缘利益也多少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大概率不会再允许土耳其与阿塞拜疆得寸进尺,新的行动或许也正在克里姆林宫的秘密办公室里被策划着……

参考文献:

1.https://abcnews.go.com/International/wireStory/nagorno-karabakh-separatist-govt-confirms-loss-key-city-74107496

2.https://www.msn.com/en-us/news/world/armenia-azerbaijan-and-russia-sign-peace-deal-over-nagorno-karabakh/ar-BB1aQq33

3.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sep/28/why-are-armenia-and-azerbaijan-fighting-what-are-implications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点评 :

错误的摇摆性外交政策,和对域外局势的错判,外加国际黑天鹅事件的爆发,最终使当前的纳卡冲突以亚美尼亚的绝对失败而告一段落。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6 01:40:05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6 01:40:0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04)

标题 :
核潜艇:中国海军大发展的下一个主要目标 [复制链接]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据美国海军学会网站报导,中国专业建造核潜艇的葫芦岛造船厂正在扩建,有可能形成同时建造4-5艘核潜艇的产能。按照大约2年的建造周期推算,这意味着中国在为每年建成2-3艘核潜艇做准备。中国海军在经历防空驱逐舰、航母的大发展之后,核潜艇必然是下一个主要目标。


中国早就有了核潜艇,但由于时代限制,这是有遗憾的


核潜艇包括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和核动力攻击潜艇。中国的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也需要大发展,海基核力量是核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极,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里核潜艇主要指核动力攻击潜艇。


核动力攻击潜艇可以细分为鱼雷攻击潜艇和巡航导弹攻击潜艇,现在有两者合一的趋势,带有大容量垂发系统的鱼雷攻击潜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上专用的巡航导弹攻击潜艇。另一方面,核潜艇的吨位也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美国“海狼”级达到12000吨,俄罗斯的“亚森”级更是达到13800吨,接近传统上只有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才有的吨位,但速度都可高达35节。俄亥俄”级、“前卫”级、“凯旋”级等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最高速度只有25节。相比之下,中国的093级据报道只有7000吨,最大航速30节。095的技术数据不明。


现代核动力攻击潜艇越来越大,这是俄罗斯的“亚森”级。但就这样还不容易看出大小



和海军官兵在一起,就容易看出有多大了


在可预见的将来,海洋是中国受到威胁最大的方向。在海上力量三位一体中,航母与舰载飞机、水面战舰和潜艇各司其职。潜艇是海战攻坚主力,不让敌人通过海洋达到战争目的,包括运输、机动、进攻和防守;舰载飞机是海上控制主力,确保自己能通过海洋达到战争目的;水面战舰则是衔接两者和填空补缺的多面手。



常规动力潜艇的速度、潜航时间有限,只适宜在中近海作战。远洋还是要靠核潜艇。核潜艇不仅可用鱼雷攻击舰船和其他潜艇,也可用巡航导弹攻击舰船和陆上目标,这使得现代核潜艇具有准战略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反舰反潜平台了。这对中国海军特别重要。由于缺乏远程轰炸机,航母力量的发展也还在初级阶段,中国海军缺乏战区级(2500-4500公里级)常规打击力量。东风26当然很有力,但毕竟成本较高,不宜大量使用,即使在精确打击普及化的现在,必要的弹药投放吨位还是必要的。巡航导弹的成本比同等射程的弹道导弹要低至少80%,核潜艇的巡航导弹打击能力对中国格外重要。


反舰导弹也发展到高超音速阶段了。传统潜射反舰导弹可通过鱼雷管发射,弹径和弹长都受到限制。这在高亚音速掠海导弹时代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在高超音速时代可能就是过分的限制。高超音速导弹首先需要较大的助推级,其次乘波体弹头有一定的“翼展”和长细比,这些都使得高超音速导弹的弹长弹径超过传统的反舰巡航导弹,不再适宜从鱼雷管发射,但从大直径垂发发射还是可以的。陆攻巡航导弹也需要一定的数量才能达成效果。反舰和陆攻需求相加,使得新一代核潜艇需要大容量量垂发系统,携带巡航导弹能力从无到有是不够的。



在现代,“大桶垂发“成为潜艇垂发的新技术方向。与水面战舰的方格子垂发不同,潜艇垂发一般采用冷发射,所以垂发是列管式的。但固定直径的列管垂发不仅有最大直径问题,还有不便把若干个垂发管的空间合并使用、以便用于超尺寸载荷的问题,比如搭载潜航器、无人机、特种部队载具等。大桶垂发则可以大桶套小桶,形成通常的列管垂发;也可以把单一大桶用作体积更大的特种载荷,极大地提高核潜艇的携载能力和战术灵活性。


“弗吉尼亚”级Block 5将配备4个大桶




艇体为此插入一段带小龟背的加长段,线形因此走样,吨位也因此增加,反应堆和推进系统还是原来的,但美国海军坚持说对航速和机动性没有影响



与基本设计(上)相比,Block V(第三)明显加长,已经接近“俄亥俄”级(第四)了。第二是训练艇,插入了额外的训练舱段,但这是系留在码头训练用的,不出海


“亚森”级在设计时就有大桶,两排八个


“大桶垂发“最早是从美国”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潜艇改装巡航导弹潜艇时作为权宜之计引入的,但在使用中发现独特的优越性,改进、发展后成为美国”弗吉尼亚“级Block 5的标配了。“弗吉尼亚”级Block 5带有12个专用的垂发管,供标准尺寸的导弹垂直发射之用;另有4个大桶,每个可带有7个小桶垂发管,总共可携带40枚巡航导弹。这与能携带150枚以上的“俄亥俄”级改装巡航导弹潜艇还是不能比,但“佛罗里达”级的潜艇数量多,部署灵活,还是很有用的。俄罗斯的“亚森”级也采用了大桶垂发,8个大桶里,每个可容纳4枚“锆石”反舰导弹或者5枚“克拉布”巡航导弹。



由于大桶原来就来自”三叉戟D5“的发射管,只要长度足够,大桶还可以发射弹道导弹。核动力攻击潜艇的艇体直径不及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大桶的长度不能容纳潜射洲际导弹,也没有必要,但容纳潜射中程导弹还是有可能的。这样的核常两用打击能力也是非常有用的。不过由于成本控制原因,也由于需要全新研发,美国海军并无计划为 “弗吉尼亚”级配备中程弹道导弹,但正在研制的潜射高超音速导弹可能成为未来标配。


“弗吉尼亚”Block 5那样单列4大桶的总长度较大,但对艇体直径的压力较小,有利于在单层壳艇体内实现。“亚森”那样双列8中桶的总长度有所缩短,但对艇体直径的压力较大,用双层壳可以借用一点非压力壳体的空间,实现起来相对容易。但单层壳的排水量和截面积小,对动力要求比较友好;双层壳正好相反,不光对动力要求更高,而且两层壳体之间的流水噪声问题不好解决。单层壳与双层壳的优劣是潜艇界争论了几十年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此优彼劣,但两者的技术特点也确实对潜艇的设计有决定性的影响。



“俄亥俄”级看起来好像没有龟背,实际上还是有的,只是比较低矮



小直径艇体要容纳长大导弹也可以通过“龟背”来实现,094潜艇就有显眼的龟背。这不仅增加阻力,也增加噪声。更好的办法是圆滑的梨形截面,但这对制造要求非常高。大直径耐压筒体的制造难度非常高,核潜艇大多采用中间段为简单筒体的纺锤形而不是全3D曲面但水动力上最优的水滴形,就是为了降低制造难度。为了降低直径而采用梨形截面实际上是舍近求远了,最后只有硬啃大直径筒体。好在大直径筒体有利于安装高度较大反应堆,有利于利用自然循环降低噪声。



这样看来,新一代中国核潜艇需要达到10000吨级,最大速度需要达到30-35节。如果采用单层壳设计,艇体直径需要至少达到“弗吉尼亚”级的10米等级;如果采用双层壳设计,则需要达到“亚森”级的13-14米。需要40000-45000轴马力的单堆推进,应该具有自然循环下实现安静巡航和强制循环下实现最大速度的能力。推进器应该采用比大弯度螺旋桨更先进的泵推,最好是无轴泵推。在声纳方面,需要装备大尺寸的舷侧阵面,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拖曳声纳。在武器方面,除了鱼雷,应该采用大桶垂发。“洛杉矶”级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巡航导弹垂发的问题,垂发模块是后来加的。“弗吉尼亚”级在设计时考虑到巡航导弹垂发问题,所以在基本设计里就有12个垂发管,但没有考虑到大桶垂发的问题,这也是后来加的。中国的新一代核潜艇可以考虑一步到位,并且在容量上要达到至少40发才够用。


罗列新一代中国核潜艇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不难,能做到什么样的能力就是另一回事了。大桶、大长度垂发要求艇体直径较大,大直径厚板精密卷曲和焊接是高难度技术,中国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保密的。但不保密的是反应堆自然循环冷却技术和无轴泵推技术。



核潜艇的动力舱很拥挤,这是法国“可畏”号的反应堆舱




很多潜艇反应堆是强制循环的  



 1 E4 y; |" C/ R! l

自然循环不需要泵机,但需要一定的高度



自然循环反应堆大大降低反应堆的噪声。自然循环没有了泵机的噪声,本身的水流流动也比较舒缓。水壶烧水的时候,只要不是一上来就大火猛烧,在产生气泡、快要烧开之前,基本上是无声的,但水壶里已经由于热水上升和冷水下降而在自然循环了。自然循环噪声低,没有泵机的功率消耗,但传热效率较低。完全自然循环的反应堆会很高大,很笨重。对于核潜艇来说,在中低功率状态下用自然循环,在高功率状态下加入强制循环,可以较好地达到静音和功率密度之间的平衡。


2017年4月21日,中国科技奖励网报道引用核潜艇总师张锦岚的话说,中国已经在实现了核潜艇反应堆的自然循环,这就从反应堆方面解决了噪声问题。


反应堆产生热量,产生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转换为机械能。传统方式是把这机械能直接用于推进。但汽轮机转速大大高于螺旋桨转速,需要大功率减速齿轮箱,这是可观的噪声源。反应堆、汽轮机、齿轮箱重量大,只能布置在艇体中段,保证重心和重量的合理分配,这导致很长的传动轴,不仅制造要求高、重量大、占用宝贵空间,还不可避免地产生振动和轴承噪声,这是另一个可观的噪声源。



通常舰船的沉重的发动机需要安装在船体中段重心附近,驱动船尾的螺旋桨通常需要又长又重的传动轴



但采用全电推进的话,发电机(G1到G4)在理论上可以布置在艇内任何地方


吊舱式电推还可以与转向结合起来,降低尾舵的作用,甚至取消,减少阻力



用电力推进的话,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大功率输配电系统“柔性”地通过电缆传递功率,不仅大大便利艇内的设备布置,而且便于用可变转速电机推动,一举取消了齿轮箱、传动轴的噪声。传统上用励磁电机,现在采用更先进的永磁电机,功率密度更高,噪声更低。


并非巧合的是,大名鼎鼎的马伟明院士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中压交直流系统。中压比低压的功率密度更高,这是现代电推的关键技术,新一代汽车也有向48伏直流转变的趋势,舰船使用的可以更高。直流便于大功率传输和调速,也便于大功率用户在电网中的隔离,适合推进;交流用于一般用户,毕竟绝大部分电器是为交流电设计的。中压系统和永磁电机一起,这又锁上核潜艇动力系统降噪链的又一环。


马伟明的硬气不是吹的


更非巧合的是,在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中,马伟明院士展示了无轴泵推技术。展示的当然是实验室规模的小东西,现在达到什么样的实用化程度是保密的,到底离装艇使用有多少距离,就留给人们想象了。



传统螺旋桨有严重的空泡噪声,叶尖线速度最快,空泡也最严重


 


桨叶背面的低压区造成的空泡的危害也很大




另一个计算流体力学的图示,红色为高压区,蓝色为低压区,低压造成汽化



空泡严重的话,还可能对桨叶造成侵蚀


 

螺旋桨搅动而旋转的推进水柱与环境静止水体的互动也造成流动噪声


传统推进用螺旋桨,倾斜的叶片在旋转中通过对水的斜切的向后分量形成推进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在叶片前后制造一个压力差。压力差越大,推进的力道越大。不过,压力差也是有副作用的,叶片背后的减压会造成汽化,空泡在水压下破灭会产生很大的噪声。由于叶片产生压差的能力与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简单叶片的空泡澡声在叶尖达到最大,而且直接暴露在水中,成为潜艇噪声的最大来源。


为了使得叶片的推进效率在半径方向相对均匀以达到最优,叶片宽度和扭转需要精心设计,这就形成了螺旋桨叶片像现代抽象派雕刻一样的奇特形状。为了加大推力但减小噪声,通常还需要加大直径、降低转速。大直径复杂扭转的螺旋桨制造是技术难关,当年东芝因为私下向苏联出口有关数控机床还遭到美国的严厉制裁。



但螺旋桨的降噪是有极限的,进一步降噪要在螺旋桨以外做文章,这就是泵推。泵推属于涵道螺旋桨,在常见螺旋桨之外围上一圈围壳,对叶片噪声实现屏蔽,只有在尾后很小的锥形区域内才容易探测到螺旋桨的噪声。


泵推不是新概念,在鱼雷上也早就得到应用,但在潜艇上的应用依然属于前沿技术。魔鬼正在细节之中。



有轴泵推,可以看到传动轴从船体内伸出来


 


泵推是保密技术,弗吉尼亚级潜艇进港后,在水里泵推都要蒙起来


吊舱式有轴泵推




基洛级试验过泵推,不过不成功


这是围壳和定子结构


泵推的围壳套在艇艉锥顶端,必然需要支撑结构,这称为定子,通常是顺着流向的固定叶片结构。螺旋桨当然就是转子。在结构上,要么定子在前,转子在后;要么转子在前,定子在后。两者各有好处。


前置定子可以起到整流作用,把进水理顺,有利于转子发挥最大推进效率,常用于追求最大速度的鱼雷。螺旋桨产生的推进水流必然带有转动。转动是不产生推进作用的,但转动又必然与周围的静止水体产生互动,产生紊流和噪声。前置定子有利于转子发力,也导致较大的噪声。



后置定子则相反,把转子的出水理顺,减少水流的转动,减少噪声。后置定子本身对噪声也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进一步降噪,多用于追求最大降噪的潜艇。


围壳体围成的涵道也有讲究,这可以类比于喷气发动机的进气道。从进水口开始逐渐扩大,可以使得进水减速减紊,改善转子工作效率。在转子之后逐渐收小 ,可以使得出水水流进一步加速,提高航速。但这是以额外阻力为代价的。渐扩段相当于倒拖一朵喇叭花,渐缩段则直接增加转子的背压,“憋住”转子的有效出力。世上本无免费的午餐。


有的泵推只有渐缩,渐缩的进水段套在艇艉锥周围,这样有利于与艇艉整合,比较紧凑,但并不利于改善转子工况。进水在又薄又长的渐缩环道里加速,阻力也大,更加适合于现有潜艇的泵推化改装,全新设计一般不这么做。取消渐扩进水段是有的,只有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进水段,但依然用渐缩的出水段对水流加速,提高航速。这样对抑制转子空泡噪声效果要损失一些,但结构重量也要小一些。


不管前置还是后置,定子结构本身都要造成阻力,吃掉一点功率。泵推围壳本身又是一大块重量和阻力,涵道内与水流的互动也导致一点推力损失。泵推吃功率,在很长时间里是妨碍在潜艇上采用的一大障碍,传统潜艇没有多余的功率可以损失。现代核潜艇反应堆出力大大提高了,才有条件推广。



传统泵推可以机械直推,也可以电推,但还是需要传动轴,所以也称有轴泵推。这带来一系列传动轴的固有问题。电推的话可以电机外置,解决传动轴问题,但解决不了泵推的另一顽固问题:外物缠绕。



开放的螺旋桨也有缠绕问题,但一般情况下,外物在叶尖甩出,问题不大。泵推有围壳围着,甩不掉,很容易“吸引”缠绕。增加进水网格可以缓解外物问题,但网格本身也会堵塞,更何况增加阻力。


无轴泵推就不一样了。顾名思义,无轴泵推没有传动轴,环形电机直接整合在泵推围壳内,螺旋桨叶片是直接安装在环形电机的转子上的,与有轴泵推好比是滚筒式洗衣机与波轮式洗衣机的差别。


简单的无轴泵推


更复杂的多级无轴泵推6


 

潜艇无轴泵推示意图.


环形电机在原理上与普通电机相仿,只是转子(电机的转子,在这里也是推进器的转子)直径大大加大,而且是空心的。用于无轴泵推时,叶片像从圆环伸向中央的牙齿。牙尖可以搭接,但通常悬空,所以圆心是空心的。圆形处线速度为零,本来就没有推进作用,没有叶片也不损失推力。外物缠绕通常向中心聚集,空心的圆心正好让外物通过。演示表明,无轴泵推很难发生缠绕问题。这对潜艇在容易发生缠绕危险的浅海行动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无轴泵推没有中心体,因此也没有由此而来的中心体尾后低压区和阻力问题。本来空心的旋转的推进水柱,现在中心被进水通过空心的中央填满了,出水特别平顺,也降低了尾流噪声。无轴泵推也不需要定子,不管用什么方式把围壳固定在艇体上后,围壳内是不需要定子的。相比之下,有轴泵推是必然有定子的。


无轴泵推由于是从轮圈传力,扭力特别大,不需要变距叶片,就可以在一两秒钟内从全速前进转为全速倒退,这是螺旋桨或者有轴泵推难以做到的。


无轴泵推在阿姆斯特丹的全电游船上已经实现了,每天在运河里悄无声息、水波不兴地划过。


叶片的叶根现在扎根在环圈上,受力设计和制造极大简化,容易在推进效率、噪声、重量、成本上优化,比如像现代超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风扇叶片一样,在叶尖反而“铲出”。


只要能解决大尺寸环形电机的制造问题,大直径无轴泵推的叶片制造反而相对简单。当然,这个“只要”可不简单,大直径、大功率、低磨耗、高精度的环形电机是技术难关,这也限制了无轴泵推的功率。


但大直径环形电机的难题可以用化整为零来解决。泵推的推力大体取决于叶片扫过的面积。直径减半的话,需要四个半直径单元才能等效于一个全直径单元。好在无轴泵推的安装灵活,没有常规螺旋桨或者有轴泵推要考虑传动轴从艇体穿出的问题,除了围壳与艇体的连接 ,并不需要定子,只要在艇艉设计时考虑到,多单元的安装是可以解决的。比如说,常规艇艉是水滴形的尾巴,可以近似为圆锥,天然适合单螺旋桨设计。但把艇艉改成扁锲形,水动力特性和制造上依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上下斜面提供了天然的安装多单元无轴泵推的空间。与电传操控和艏侧推相结合的话,还可大大减小常规的尾舵尺寸,降低阻力。多单元还降低对可靠性的要求。



俄罗斯“台风”级潜艇采用扁平的艇尾,上下斜面也是安装多单元无轴电推的理想起点


多单元之间的“抢水”是一个问题,但单元越多,每个单元的功率越低,抢水问题实际上越小,当然保证所有单元均匀出力对水动力设计的要求也越高。在这方面,航空上有很多先例,可以借鉴。随着涡电混动的兴起,新一代飞机沿翼展布满了螺旋桨。大量小功率电驱动螺旋桨的制造成本低,可靠性要求低,与传统设计中追求尽量减少发动机和螺旋桨数量的做法截然相反。这与多单元无轴泵推有异曲同工之处。


多单元除了要在艇体设计时就有所考虑和可靠的中压直流系统的支持,还有较大的重量和阻力。与全直径泵推相比,四个半直径泵推的围壳总周长要加倍,大体上也导致重量和阻力加倍。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免费的午餐。



另一个问题是外置的环形电机不易屏蔽电磁信号,多单元无轴泵推加剧了屏蔽困难。电磁信号在水中衰减很快,所以雷达不能用于探测潜艇,但大电机的电磁信号可能还是足够强,尤其是磁场信号,容易暴露踪迹。外层的固定围壳和内层转动的环形转子之间的减噪也是难题。这些原因使得无轴泵推尚未在潜艇的主要推进上得到应用。法国SMX31那样采用推进涵道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屏蔽电磁和噪声,不过阻力和重量较大。



另一种无轴泵推方案


即使中国尚未突破无轴泵推技术,有轴泵推依然是一个飞跃,这方面已经没有一票否决式的技术障碍了。



据报道,美国海军情报局认为,2000年时,中国海军有5艘核动力攻击潜艇,2020年增加到7艘,增加数量不大,大头还是093替换091。但预计2030年增加到13艘,而且主体是更先进的095和改进的093。这可能是低估了。很奇怪,西方在鼓噪中国威胁和夸大中国军力的时候,经常对中国的核导弹、核潜艇数量和技术水平低估。到中国核动力攻击潜艇达到40-50艘的时候,中美海军力量对比就是全新的局面了。在战时,这是强大的突击力量。在平时,这不仅牵制了美国海军核动力攻击潜艇的主体,还迫使美国海军增加反潜兵力,打乱装备发展和战略构想。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7 01:27:21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7 01:27:2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20)

标题 :
美国会向以色列出售F-22吗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在美国批准向阿联酋出售F-35后,中东和以色列媒体接连爆料:美国批准向以色列出售F-22,以平衡阿联酋的F-35。美国的中东政策一向以确保以色列的军事优势为基点,但美国批准向以色列出售F-22是炒作出来的。


在2011年F-22停产前,以色列和日本都曾强烈要求美国出售F-22。美国为了保密和维持绝对优势,并认为未来的F-35足够满足以色列和日本的空战需求,拒绝出售F-22。在2011年,美国决定F-22停产,自然断绝了任何出售可能。


特朗普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他有100%的动力批准对以色列出售F-22,于是有人为他设身处地了:为什么不把美国空军现有的F-22转手给以色列,同时重开F-22的生产线,美国空军使用新造的F-22呢?


这是不可能的。


F-22确实是很适合以色列的:隐身、超巡、超机动、信息融合。航程不足对以色列不是问题。但F-22采用专用的数据链,只有F-22之间和一些预警机可以互联,其他作战飞机只能通过语音通信联系,这是不行的。


美国空军对这个问题早就知道。当年计划是F-22将全面替换F-15,只能在F-22之间互联的问题不大。但随着计划腰斩,F-22就成孤岛了。尽管如此,美国空军对F-22是有升级计划的,要采用与F-35一样的数据链,曾经因为紧迫性不高而搁置了,现在则是因为经费。为以色列升级后再出售在技术上是可能的,但美国对以色列的军售实际上是美国出钱,美国空军没有这个钱,以色列也就不会有这个钱。


另一个问题就是时间问题。F-22生产线关闭已久。直接重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投资,包括整个供应链重新运转起来。直接复刻也是不可能的。


F-22在20年前是天顶星级的惊艳,但现在除了数据链,还暴露出航程不足的问题。这在F-22作为设计基础的欧洲战场不是问题,但在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的现在,就是大问题了。如果说数据链还是可以通过升级解决的话,航程就难了。有可能通过三涵道发动机达到有效增程,但达到足够的技术成熟度并可以装机试飞就需要至少2025年,达到实战使用大概需要到2030年。这也决定了大体复刻F-22已经不能满足美国空军的需要。


即使不考虑航程,F-22的生产线没有3-5年不可能重新开设起来。有这个时间,美国空军还不如全力研制第六代战斗机。


另一方面,3-5年只是生产线重新运转起来,批量接替现在的F-22至少需要再增加2-3年,以便形成批量和战斗力。这还不够。美国空军要是重新生产F-22,意味着需要更多F-22,所以需要等总数接近要求才可能向以色列释放“剩余物资”F-22。这也意味着现有F-22在美国空军手里还要继续飞至少10-12年才可能移交以色列。到那时,有多少剩余寿命都不好说,不翻修延寿可能以色列都没法要,翻修后以色列也不会要,以色列还没有买美国二手战斗机的先例。



不过特朗普尽管落选了,在2021年1月20日前还是美国总统,依然具有所有权限。他在过渡期间批准平常瞻前顾后的军售是可能的。这不完全是不负责任,其实是为后任解套。拜登既可以否决,也可以前任已经批准所以需要保持美国政策连贯性为由而默认,灵活得很。这样的幺蛾子不仅针对以色列,还可以是台湾,需要警惕。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7 03:44:57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7 03:44:5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23)

标题 :
C919 vs C 929的军事价值
类别 :
军事
内容 :


C 919还在试飞中


更大的CR929还在设计中


C919正在紧锣密鼓地试飞,但还没有投入商业运行。C929尚在研制中,距离首飞还有一段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对C919还是C929的军事价值哪个更高的探讨热情。C919当前还大量采用引进关键系统,军用会有限制,但长远来说,国产替代系统可以解决军用限制的问题。C929也是一样。


C919最大起飞重量72.5吨,最大商载20.4吨,最大航程4075公里(增程型5555公里);C929只有估计数据:最大起飞重量245吨,最大商载50吨,最大航程12000公里。显然,C929要大得多。


作为军用,C919和C929都有几个主要的潜在应用方面:

1、    加油机

2、    预警机

3、    反潜机

4、    电子战飞机


一般来说,加油机需要载重量大、航程远,这样才能在一次出击中,对更多的飞机加油,在更远的地方加油,在待机区具有足够的留空时间等待需要加油的飞机前来汇合。更大的基本机型也使得加油机的客货运输能力较大,可在不作加油机使用的时候,用于运载要员、兵员、伤员、散装器材、航空集装箱等,作为专用运输机的辅助运输力量,或者在转场部署的时候自带人员、器材等。在美国空军的第一次测评中,以空客A330MRTT为基础的KC45比以波音KC767为基础的KC-46胜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加油机较大为宜,但也不是越大越好,这是皇家空军的A330MRTT


过大的加油机占地和调度都有点麻烦


但较大的基本机型也有购置、运作、维修费用较高的缺点。起飞重量越大,起飞、加速和巡航的耗油也越大,这是运作费用居高不下的很大原因。停机坪占地也较大是另一个大缺点,这对于空军运作不是小问题。战时由于战情需要,常会出现关键机场的高峰拥挤问题,加油机占地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波音申诉成功,逆转了美国空军选用KC-45的决定,最后选用KC-46,这里面当然有官场政治和保护美国工业基础的原因,这些技术原因也很关键。


C929比A330MRTT还大。一方面加强了优点,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缺点,未必适合作为下一代加油机的基础。C919的问题正好相反,作为起飞重量与轰-6相当的中型飞机,按照传统的加油机方使运作的话,缺乏足够的可转移燃油量。但现代空中战场的变化可能使得加油机大型化的趋势发生逆转。


加油机最初主要是为给轰炸机空中加油用的 


现在加油机也成为战斗机作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加油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从一开始的专用于为战略轰炸机越洋轰炸和战备留空服务,变为战术飞机增加载弹量和留空时间的关键。加油机的作用已经从早先的辅助飞机变为现在的准作战飞机了。靠前部署的加油机还有望成为前沿通信中继节点,用方向性好、保密性好、不易干扰、数据率高的视线内无线电或者激光通信代替传统通信。视线内通信在地面受到建筑物或者地形遮挡,传输距离有限,但在加油机活动的高空,视距内通信也可达几百公里,就很实用了。这也使得加油机成为打击重点。中国的反制战略中就包括重点打击美国加油机,一旦加油机被打掉,大量前出的美国战术飞机要么被迫提前返航,要么只能坠海。正是这样的威胁使得KC-46的改装远不是波音767加装机腹油箱和空中加油装置那么简单。KC-46具有全套的雷达预警、威胁分析和规避系统,用于避开来袭的威胁;并有与“空军一号”相同的红外和雷达干扰系统,用于压制空空导弹和防空导弹。这些只是开始,未来还可能安装激光反导弹系统。


但只有不容易打的目标,没有打不掉的目标。越来越大的加油机使得目标越来越集中,作战体系的稳定性越来越依赖脆弱的个别节点。一旦关键节点被打掉,体系就可能坍塌。另一方面,空中加油的需求在增加,而不是减少。美国海军的波音MQ-25“黄貂鱼”是另一个思路。


 

MQ-25是加油机的另一个思路


洛克希德也提议研制隐身加油机


美国海军用无人机作为加油机有很多原因,航母上也不可能采用KC-46那样的加油机,但隐身化、中型化、无人化可能是加油机的发展趋势。事实上,洛克希德为美国空军所作的未来加油机研究也是殊途同归。


MQ-25要求在930公里距离上可转移6800公斤燃油。相比之下,KC-46的最大燃油转移量达到94吨,当然这是一起飞后立刻开始空中加油,在1000公里距离上的可转移燃油量要下降很多。作为参照,伊尔-78M在1000公里的可转移燃油量为74吨,2000公里降低到56吨,3000公里进一步下降到40吨。显然,MQ-25的载油量与大型加油机不可相提并论,但隐身化、小型化、无人化的加油机具有大型加油机无法取代的优点。


首先是生存力大大提高,这是显然的。隐身、目标分散都是增加生存力的。另外,避免战斗机集中汇集到同一个地方,也有助于分散被顺藤摸瓜的风险。但这样的分布式空中加油实际上是可以等效为增加可转移燃油量的。


无人机加油与常规的空中加油具有很不相同的要求和作用


波音BWB这样的先进气动构型更是为分布式加油机提供了很多发展空间  


分布式空中加油可以更加接近战斗机的活动空域,减少战斗机往返加油区的燃油消耗,这可以等效为增加了可转移燃油量。无人机只要有足够的燃油,在理论上可实现无限航时的巡航,这是有人驾驶的加油机不可能做到的,飞行员耐久力的生理限制是无法突破的。所以无人加油机可在前沿长时间留空,由其他加油机接力向前传送燃油。接力加油减少了加油机往返基地的时间和燃油消耗,也利用了飞机起飞、爬高油耗与巡航油耗的差别,无人机返航可放宽余油和复飞要求,这些都可以等效为增加的可转移燃油量。MQ-25有航母载机的翼展和起飞重量限制,陆基使用可以大大放宽。换句话说,C919重量级的隐身无人加油机就大有可为了,实际上可能起飞重量都不需要达到那个级别,50吨级就够用了。


中国现在不存在这样的中型隐身无人通用平台,需要全新设计。像波音MQ-25“黄貂鱼”那样达到较高程度的隐身当然好,但内埋式进气口的设计要求较高。如果放宽到通用原子“复仇者-C”那样的机背进气口,设计难度可以大大降低。考虑到较大的起飞重量,需要双发,机背进气口也比较容易相容。反过来,更加前卫的话,也可以考虑像波音BWB那样翼身融合体,在外观上接近飞翼,但在结构上保留了某种筒形中央机体,只是用大面积蒙皮过渡,看起来没有明显的机体和机翼。


在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以C919发展有人-无人双模式的中型加油机就是有效的过渡,除了不能做到隐身,中型加油机的其他优点还是可以做到的。有人-无人双模式还使得部署更加灵活,在需要人类飞行员当机立断的敏感场合采用有人模式,在超长航时和不需要多少当机立断的例行场合则用无人模式。


 

预警机在传统上也采用大型客机为平台


或者用大型运输机为平台


预警机实际上和加油机有类似的问题。一方面,基础机体越大,可以搭载的雷达天线越大,机上可提供电力越充足,探测性能越好。即使作为被动雷达天线,尺寸也是为王的。但也不是机体越大越好。另一方面,预警机作为空中(甚至空地联合)战场的信息节点,一直是重点打击目标。更大的雷达功率和探测距离使得预警机可以在更远的后方保持探测和监视,或者在距离战线同样距离上对更加深远的敌后空域保持探测和监视,但由于永远不嫌安全区太大,所以探测距离越远,实际上往后退得越远,对战线敌方纵深的实际可用探测距离并不显著增加。随着超远程打击手段和隐身的发展,预警机也必须越退越远,以保证基本的生存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C929用作预警机还是太大了,平台性能过剩,运作成本太高。在世界上,也没有预警机进一步加大的趋势,E767只是因为波音707平台已经停产了,于是用波音767直接装上E-3的设备,并无必要增加机体尺寸。作为预警机,C919的大小更加合适,但问题在于预警机的基本理念和运作模式。预警机是依靠主动探测的,不仅在战术上暴露自己,在战略上也暴露意图。根据某一方向预警机运作的密度和信号规律,是可以推测对方关注重点和行动节奏的。另外,预警机从后方的全空域扫描也容易意外照射己方飞机,如果对方有先进的被动雷达,有可能要泄露行踪。


在隐身时代,采用被动探测技术的隐身无人机或许才是预警机的未来



在隐身时代,被动探测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探测技术的基础。一般雷达也称单基雷达,自己发射,自己接收。为了保持连续的探测和监视,必须连续发射、连续接收。连续发射容易暴露自己,连续接收则是对方干扰的“后门”。



另一方面,被动探测不仅可以直接探测目标发射的电磁信号,通过网络化的三角定位还有可能获得火控级的方位、航向、速度数据。不过实际空中战场好比繁忙的十字路口,车辆本身的车灯,各个方向照过来的车灯,还有路灯,网络化三角定位首先需要确定,几架飞机“看到”的是同样的目标。这需要同态技术。


不去纠结技术定义的话,同态信号就是指“同源”信号,一般用电磁波的频率、波形等特征来判断。网络化后,可以“约定”以功率最强或者特征最清晰的作为基准信号,大家都去探测这个信号的反射,而无视杂乱回波,就容易实现三角定位了。


采用同态技术后,还可以实现单基被动探测。被动探测同时接收直接入射的基准信号和从目标过来的反射信号,根据时间差和基准信号源的位置,就可以确定目标的方位和距离。如果几个单基被动探测系统网络化的话,还可以通过数据融合来互相抵消探测误差,提高探测精度,而且根据双曲线导航的原则,基准信号源的位置不管已知还是未知,都能确定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了。


被动同态探测使得无线电静默的目标也难逃探测,是反隐身的利器,也是反电子战的利器,而且很难干扰。传说中的阻塞式干扰好比用地毯式轰炸打游击队,还敌我通杀,还容易招来反辐射攻击,实际上是最低效的电子干扰。瞄准式干扰高效得多,但需要首先发现和辨认对方的雷达,然后对症下药地干扰。但对于被动同态探测,瞄准式干扰无从下手,因为无从知晓对方的基准信号是什么,甚至不可能知道有被动同态探测正在搜索和跟踪。


但主动探测毕竟精度更高。雷达预警一般由大功率、稳定的特定模式(比如低频转入高频)的信号触发,这是雷达锁定的特征和导弹发射的前兆。低截获概率(简称LPI)的雷达只用确保探测的最低所需功率,用貌似随机的频率、波形伪装成“随意扫过”,将发射的雷达信号伪装成“过路”信号,达到信号隐身。如果将网络化、同态化、LPI和多基轮流发射相结合,可以在主动探测的精度和避免惊醒对方之间达成兼顾,这也需要多架中小型预警机在空中协同行动。


同样,以C919为基础更加合适。但能有隐身的专用无人平台的话,可以靠前部署,进一步发挥网络化主被动探测的优势。事实上,在空警2000研制成功时,总设计师王小谟就在访谈中指出,空警2000这样的大型预警机已经是过时的理念了,下一代预警机是分散、小型的无人机,只是在欢庆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型预警机的时候,多数人完全忽略王小谟的远见。



大型客机也是反潜机的基础,这是波音P-8,以波音737-800为基础


 


与小型加油机共用平台可能是最有利的



在反潜机方面,问题有所不同。反潜机的要求比较古怪,既要能在水下线索消失之前高空高速赶赴现场,又要能低空低速在海面搜潜,还需要很小的转弯半径,以便实行尽量绵密的来回梳查。空投鱼雷入水对速度和高度的要求也很苛刻,以确保鱼雷能在精确的位置以正确的姿态入水,既减少入水对鱼雷弹体和弹载电子系统的冲击,又可以尽快开始反潜搜索和攻击。空投声纳浮标也有严格的要求,只是鱼雷要求浅俯角入水,声纳浮标要求深俯角入水。很少有飞机能同时满足这两个互相矛盾的要求,过于笨重庞大的飞机更难做到。与波音P-8具有相似基本性能的C919再次成为比C929更加合适的平台选择。


反潜对于隐身没有特别的要求。但考虑到中国东南沿海的特殊地缘战略现实,航空反潜可能需要在不能确保制空权的情况下进行,那样的话,隐身反潜机还是有利的,这样也可以与加油机、预警机共用基本平台。反潜机也对无人化没有特殊要求,但和加油机一样,如果带有足够的鱼雷和声纳浮标,无人化和空中加油可使得留空时间极大提高,对于航空反潜来说,存在才是第一战斗力。




以波音707为平台的大型电子战飞机是电子技术不够发达时候的必须



现在在很多情况下以公务机为平台就够用了,未来与小型加油机、预警机共用平台更合理



在电子战飞机方面,以波音707/C-135为基础的大型电子战飞机是电子技术不够发达时的必须,未来电子战飞机未必需要那么大。电子战飞机主要从事电子侦察和电子干扰。机体更大,动力更充足,当然可以提供更大的干扰功率或者天线孔径。但对于电子侦察和电子干扰来说,功率未必为王,距离才是为王。和隐身一样,干扰作用随距离的接近而急剧提高。2瓦干扰机在2公里的距离上与1000瓦干扰机在100公里上的功率密度相当。反过来,电子侦察也是一样,抵近侦察可以大大降低对天线尺寸和灵敏度的要求。


在这方面,C919都嫌太大了,而且毫无隐身可言,不存在抵近使用的可能性。还是需要更加小巧而且高度隐身的无人机。


总的来说,作为军用特种飞机平台,C919比C929更加合适。除了不多的伊尔-76,中国现用运8/9作为军用特种飞机的主要平台。有很多用运-20作为加油机、预警机的呼声,即使不考虑产能和需求量,运-20也和C929有一个的问题:太大。最大的好处是具有野战机场起落能力,并且机上航电本来就是按照军用标准设计的,扩充、抗电磁冲击能力都达到军标,改装更加容易。但平衡下来,还是C919更加合适。当然,最合适的还是理想中的中型隐身无人通用平台。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8 10:40:12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8 10:40:1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25)

标题 :
台军停飞全部F-16当天,解放军又去了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王世纯】11月17日,台湾空军第5联队26中队队长蒋正志上校驾驶的F-16战斗机,在17日晚间起飞2分钟后突然失联。台军随后于18日宣布停飞了全部F-16战机,由IDF机队接替任务。

就在台军宣布F-16停飞的同日,台湾媒体11月18日消息称,解放军军机18日早7时许两度进入“台湾西南空域”,台军“广播驱离应对”。

11月17日,台湾军方公布拍摄到的,我军运-8反潜机的照片 图源:台军

昨日失联的6672号F-16A战机 图源:台军

据台湾亲绿媒体《自由时报》18日报道称,根据广播记录,解放军军机今天18日在7时14分、7时52分两度进入台西南空域,高度3600米及3000米,台湾空军“在空警戒”并“广播驱离”。

报道援引“台湾西南空域”粉丝专页统计,共机11月份累计进入台空域15天,“广播驱离”纪录35次,也是自14日起连续5天进入台西南空域。

同日,台军宣布全部F-16A机队停飞,任务交由IDF机队替代。据台湾媒体“联合新闻网”18日报道,18月,在花莲台空军5联队一架F-16疑似坠海后,台军F-16机队全部停飞。有关飞行警戒任务由台南、台中IDF战机联队接替。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1月18日报道,台湾“副防长”张哲平上午在“立法院”表示,台军F-16机队停飞进入“天安特检”状态,特检结束才会复飞。特检期间的飞行警戒任务由台南、台中IDF战机联队接替,战备没有问题。

台 “空军司令部”今天还发出新闻稿,严正驳斥台媒报道的“F-16战机失事分析机械因素可能性很高、地勤勤务过重”。台军称媒体引用所谓专家的论述与事实不符,强调臆测事故发生原因,除践踏专业外,还造成台军心士气的影响及飞行员家属伤害。

台 “空军司令部”强调,此次飞行是例行性训练任务,相关机务工作均正常执行,有关失事原因还待进一步搜整调查,目前以全力搜救协寻失事人员为重点,呼吁请各界勿妄自臆测,扰乱现有搜救的步调。

对于解放军军机出现在台海一事,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春晖空军大校曾就海空兵力战备巡航发表谈话表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军队战备巡航完全正当合法,是针对当前台海安全形势和维护国家主权需要采取的必要行动。战区部队有决心、有能力挫败一切“台独”分裂活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9 11:23:30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9 11:23:3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38)

标题 :
好消息!全军500多个边防哨所连通国家大电网
类别 :
军事
内容 :

近日,记者从军委后勤保障部获悉,通过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努力,历经4年多的奋战,全军500多个边防连队哨所连通大电网,全天候全时段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得到保障,标志着我军边海防部队战备训练水平和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好消息!全军500多个边防哨所连通国家大电网好消息!全军500多个边防哨所连通国家大电网

为彻底解决远离大电网的边防连队哨所用电难题,2016年底,军委后勤保障部会同国家能源局联合启动了边防部队电网建设,将部队电网建设融入国家能源建设“大盘子”,实施国家能源普遍服务的惠军工程、固边工程。

好消息!全军500多个边防哨所连通国家大电网

两部门成立边防部队电网建设军地协调小组,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完善军地协调机制,制定军地联席会商、情况通报、督导检查等制度,形成国家政策支持、军队提出需求、企业组织实施、部队协作配合的建设模式,创新了军地联动、自上而下、统筹规划、统一实施的组织方式,趟出了依托能源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力量培训、技术攻关、维护管理的联合保障路子。

建设中,先后在新疆、西藏等方向召开会议,交流经验、解决问题、推动落实;先后10余次、行程8万多公里、赴50多个高原海岛边防连队哨所调研指导;任务省区能源主管部门会同驻地部队,制定实施计划,细化分工;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多次召开任务推进会,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集中资金、力量进行重点支持;任务部队积极配合,主动做好办理相关手续、提供生活运输服务等保障工作。

好消息!全军500多个边防哨所连通国家大电网

电网连通后,形成了电网为主、柴油机发电为辅的能源保障系统,柴油发电用油消耗平均减少80%,占用兵力和补给频率显著下降,减轻了后勤保障负担,炊事、取暖、制氧、抽水等用电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改善了官兵戍边条件;实现了作战装备全天候全时段安全可靠供电,确保信息化设备24小时运行,管边控边能力大幅跃升;同时,电网建设中统筹考虑边防部队和边民用电需求,同步实施、军地共享,改善了抵边村寨居民用电条件,边民也享受到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有力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

点评 :

这个太牛逼了,西藏那些地方怎么连过去的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19 22:30:21 UTC
更新日期: 2020-11-19 22:30:2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39)

标题 :
亚洲特快:换汤不换药?谈谈美国新坦克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最近美国陆军发布《美国陆军可选有人坦克》设计方案及其简介,公布了他们所设想的三种构型的未来坦克。


这其实不是美军第一次公布所谓的下一代坦克设计方案图像资料。从21世纪初开始,关于替换“艾布拉姆斯”坦克的下一代坦克的设计方案,差不多每隔四五年就要刷新一次版本。

90年代美国推出了40吨重,无人炮塔的FMBT坦克设计方案,这个设计方案将采用隐身外形,电传动力,正面装甲超过1米以上。

500

21世纪初,又提出了21世纪20-30年代服役的FCS远景设计方案,这个方案计划使用混合动力,主炮是两种不同口径的电磁炮,车上还装有可以击落直升机的高能激光,炮塔两侧装有垂直发射的微型导弹……总之是把所有科幻元素往上堆,甚至它车体上面还装了太阳能电池来给电池补电。

500

这个过于不切实际的方案最后发展成了模块化有人地面车辆车族(缩写MGV),这当中计划取代坦克的是直射装甲火炮系统。这套MGV车族的特点是战斗全中都在20吨上下,能够进行空运,

500

其实我们之前也介绍过,MGV项目呢,在持续多年并烧掉上百亿美元后,黯然下马。

这主要是因为美军发现当初的依靠跨军种的联合打击火力,就能严重削弱敌方重型机械化部队,最后只需要用轻型装甲部队进行犁庭扫穴的这种基础设想,和海军的“由海向陆”战略一样,纯粹是建立在自己的主要对手在未来好几十年里面都不会发展现代化军事力量的前提之上,而这样的前提,根本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完全是美国一厢情愿,极度自大的幻想。

随着2010年后,亚洲地区的“潜在对手”的海空实力快速发展,打破了美军“由海向陆”的迷梦。而在欧洲方向,美国的“主要对手”结束了自毁长城式的激进军改,重新恢复了接近冷战末期水平的钢铁洪流,而且还给它罩上了现代化的防空网。对于为了追求灵活性缩小了编制规模的美军来说,这样的“传统对手”更让他们头痛了。

以前美军设想的,未来战争都和海湾战争一样,空军直接炸跨对手,陆军只要占领就行这样的事,也就做梦的时候回味一下了,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开始进行新的陆军军事改革。而新一代的坦克的需求也正是在这个被称为“新世纪六大件”的大项目之下,开展起来的。

目前美国陆军新世纪六大件包括:远程打击系统、新一代战斗车辆、未来垂直起降飞机、未来通信网络、防空反导系统和未来单兵系统。

从这六大项目可以看出,美国陆军对于未来战争的构想,也切切实实回到了高强度、大规模,与拥有对等技术手段对手进行对抗的方向上来了。

从这次美军公布的未来坦克的三种构型来看,这次的设计方案不再像之前FCS啊,MGV啊那样飘在天上,算是落了地了,或者说啊,比较实际。

这三种构型呢,第一种采用120毫米主炮,战斗全重54吨,采用无人炮塔,所有弹药装在炮塔尾舱内。

500

第二种构型采用口径更大的主炮或者电热化学炮之类的新原理火炮,同样采用无人炮塔,不过它的车体内要有6发备弹,因为炮塔内已经容纳不下那么多弹药了。战斗全重方面达到了59吨。

500

第三种构型最为传统,前面两种构型都采用无人炮塔,2乘员或者3乘员全部坐在车体内的设计,而第三种构型采用的是传统的四乘员制,只不过乘员位置从原来的炮塔内三人,车体内一人变成了车体内两人,炮塔内两人。估计是将驾驶员侧面的这个位置作为无人机操作员。

500

这种构型的战斗全重达到了64吨,由于炮塔内有人了,所以炮塔需要使用重型装甲,不能和前面两种构型一样,炮塔只具备防御中口径火炮的能力。此外它也采用大口径主炮或者新原理主炮,因此也需要在车体内储存部分弹药。

这三种构型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甚至一位国内从事坦克行业的朋友看到后第一句评论就是认为,与其说这是下一代坦克,不如说是下一型坦克。

不过他也表示这个论断也适合于包括俄罗斯T-14,甚至是我国正在论证的新坦克。虽然都是全新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概念,有全新的构型,但并没有类似战斗机的隐身技术那样改变游戏规则的设计。它压制前一代坦克靠的,仍然是敌人打不动我,而我能打掉敌人,然后我还开得快。

500

美国陆军此前就搞了一个让美国各研究机构上线“探讨未来坦克设计”的“游戏”,有点类似于之前很流行的《创世战车》,可以让研究人员将各种可能的技术进行组合,尝试各种新概念,并且进行互相对抗,来寻找下一代坦克的最优化方案。也正是这个“游戏”,淘汰了此前美军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诸如超轻型无人战车,可空运轻型战车之类的“革命性”设想。

这次和三个构型概念图一起提出的“新型战斗车辆技术需求”文档中,有不少要求就很有点坦克游戏玩家们熟悉的说法。

比如,新型战车必须具备很大的俯角,或者能用液压装置调节底盘高度,以便利用反斜面阵地掩护自身车体。

比如,新型坦克要具备车长\炮手独立的瞄准观察系统,自动化敌我识别系统能够在火炮瞄准友军的时候发出提示等等。

从乘员组人数来说,建议为2-4人,但如果乘员人数较少,会给日常维护工作带来麻烦。例如炮塔起吊作业现在需要6人参与,如果乘员组减少到3人,那么每个车组实际上需要有1-2人的后备乘员,他们可以乘坐一种“安全保障”型输送车,准备轮换作战。

除此之外,对于新车的信息化方面,保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相当细节的要求。

这些要求有的很细节,比如要求车体摄像头都要有可开合的装甲保护。但应该说,总体来看确实少了点“下一代”的“革命性”。两种无人炮塔方案基本概念和90年代的FMBT相当接近,也和俄罗斯T-14如出一辙。

那么美国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种“下一型”坦克呢?

主要是因为M1坦克已经改到头了,大家知道现在M1A2C坦克的战斗全重已经达到了68吨,甚至搭载全部附加装甲和扫雷滚后可以达到90吨。

500

这样的战斗全重对于动力系统来说是很大的负担,而且更是导致这种坦克的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在M1A2C坦克上进行进一步改装,已经没什么更大余地了。更何况有一些新一代技术,比如植入车体各个关键部位的传感器,自动搜集车上各关键部件的工作情况和剩余寿命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上传,就可以预测哪个部件在下一次维修的时候需要更换,就直接让后勤将这些备件预先送来。这就是所谓的“灵活后勤”,而在“艾布拉姆斯”坦克基础上已经无法添加这个功能了。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国家也差不多,三代坦克现在真的是续不动了。

而美国这次公布的OMV方案,虽然在很多方面可能并不比M1A2C强,但是通过优化的新布局方式,采用最新的信息化技术,最终预期要得到的是一辆战斗全重回到“正常”水平,并且在防护和火力方面不弱于M1A2C的新型坦克。

目前,M1A2C在进行最新的改装后,在火力、装甲正面防护力方面已经相对于我国99A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我国也正在加快新一代坦克的研制进度,其实从我国的文宣报道就可以看出,与新一代火炮、装甲、动力系统有关的新型设备都已经陆续到位,一些子系统也开始露面。可以相信,我国新一代坦克,将会在火力、机动性、装甲防护力、信息化水平等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

在现代坦克技术方面没有类似空军战斗机上使用隐身技术那样的“一招鲜吃遍天”的真正“跨代”技术的前提下,现在看来各国设计师们想的是一种新时代的“主战坦克”,装甲和火力达到或者超过第三代主战坦克后期改进型水平,重量大幅度减轻,同时又一系列信息时代的新能力,更适应未来环境。

没错,这似乎没有太大的跨代进步,但毕竟像隐身技术那样革命性的东西现在坦克领域还没有出现。当年美国推行信息化概念的时候曾经有一句话,或许他们后来自己倒忘了,但其实这话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即使再先进的信息化系统,也挡不住敌人冲上来时候的刺刀。

好了, 这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欢迎大家下次继续收看。

500

免责声明

点评 :

陆军新世纪六大件包括:远程打击系统、新一代战斗车辆、未来垂直起降飞机、未来通信网络、防空反导系统和未来单兵系统。

从这六大项目可以看出,美国陆军对于未来战争的构想,也切切实实回到了高强度、大规模,与拥有对等技术手段对手进行对抗的方向上来了。

从这次美军公布的未来坦克的三种构型来看,这次的设计方案不再像之前FCS啊,MGV啊那样飘在天上,算是落了地了,或者说啊,比较实际。

这三种构型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甚至一位国内从事坦克行业的朋友看到后第一句评论就是认为,与其说这是下一代坦克,不如说是下一型坦克。

那么美国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种“下一型”坦克呢?主要是因为M1坦克已经改到头了,大家知道现在M1A2C坦克的战斗全重已经达到了68吨,甚至搭载全部附加装甲和扫雷滚后可以达到90吨。这样的战斗全重对于动力系统来说是很大的负担,而且更是导致这种坦克的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M1A2C坦克上进行进一步改装,已经没什么更大余地了

更何况有一些新一代技术,比如植入车体各个关键部位的传感器,自动搜集车上各关键部件的工作情况和剩余寿命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将这些信息上传,就可以预测哪个部件在下一次维修的时候需要更换,就直接让后勤将这些备件预先送来。这就是所谓的“灵活后勤”,而在“艾布拉姆斯”坦克基础上已经无法添加这个功能了。

在现代坦克技术方面没有类似空军战斗机上使用隐身技术那样的“一招鲜吃遍天”的真正“跨代”技术的前提下,现在看来各国设计师们想的是一种新时代的“主战坦克”,装甲和火力达到或者超过第三代主战坦克后期改进型水平,重量大幅度减轻,同时又一系列信息时代的新能力,更适应未来环境。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0 04:49:04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0 04:49:0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7)

标题 :
阵风一刮70年
类别 :
军事
内容 :

500

“阵风”会一刮70年吗?

500

要是“阵风”使用70-80年才退役,那就相当于米格-15到现在还在服役了

实际上,从首飞开始算,那是80年了。这里说的是法国达索“阵风”战斗机。据报道,法国空军计划将“阵风”在升级延寿之后一直使用到2070年代。空军型的“阵风C”是1991年首飞的,2001年服役的,所以到2070年代,按照服役或者首飞计算,就是70年或者80年了。即使按短的从服役起算,也相当于米格-15要一直用到现在才退役。够长的。

在米格-15的年代,战斗机根本就没有那么长的设计寿命,也没有多少升级余地,不可能出现服役70年的事情。现代的“阵风”在各种升级、延寿之后,是有可能一直用到2070年代的。几十年里,祖孙三代一起品尝波尔多美酒,交流驾驶“阵风”的各种趣事,可能算很法国的时代轶事了。再深度的升级延寿也不可能根本改变基本的平台技术,法国的计划值得关注,这对中国的歼-10、歼-11/15/16很有借鉴意义,这些飞机数量很大,基本平台技术与“阵风”同时代,还有很长的剩余寿命。

500

要是三代“阵风”飞行员坐在一起喝酒打屁,这大概会是很法国的事情

在11月13日的柏林国际战斗机大会上,法国空军的弗莱德里克·帕里索少将展示了“阵风”战斗机升级路线图。法国空军将从现有的F3R标准(F相当于美国战斗机的Block)逐步升级到F4、F5,然后F6、F7将与下一代战斗机(简称NGF)同步升级,互相铺路,互相借用技术。法国海军的“阵风M”也加入这个升级路线图。NGF是否将发展海军型并不明确,如果NGF最终只发展空军型,“阵风”升级路线图对法国海军的意义不言而喻。

“阵风”的升级路线图对潜在用户也是定心丸。法国已有埃及、卡塔尔和印度三个外销用户,芬兰和瑞士是潜在用户,马来西亚、西班牙、阿联酋也有希望。一般用户不一定有一用70年的要求,但长期可靠的备件、技术服务和升级包的供应依然是基本要求,谁都不想昂贵的战斗机在有效寿命内就遇到备件、技术服务和升级包断流的危险,这也是各国通常坚持出口国首先大量装备的主要原因。法国空军还将在未来10年里继续订购至少60架“阵风”。相比之下,美国的波音F-18E和欧洲“台风”都将服役到至少2040年以后,但到底多久,并无承诺。

500

“流星”中程空空导弹将对“阵风”的战斗力是很大的升级

现有的F3R是F3的小幅升级,使得“阵风”具有发射MBDA“流星”中程空空导弹的能力。“流星”是英法联合研制的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在技术水平上与AIM-120后期型号相当,最大射程150公里,不可逃逸射程60公里以上。“流星”的火箭冲压发动机采用很特别的可调推力涵道火箭技术。主火箭发动机在导弹前部,高温贫氧但依然富含燃料的燃气喷入主燃烧室时,与通过冲压作用进入的空气混合、燃烧,形成更大的推力。冲压发动机的增程作用不可置疑,但冲压发动机对进气条件较敏感,限制了导弹的机动飞行。火箭-冲压从90年代的理想中远程空空导弹动力演变到现在的“过气网红”,使得“流星”的实际性能成疑,但这依然是可预见将来欧洲唯一的中程空空导弹。

500

泰利斯Thalios吊舱与美国“蓝盾”的功能类似,还可用于空战中的红外光电搜索与火控

F3还可与泰利斯Thalios吊舱配合使用。这是类似美国“蓝盾”的红外光电吊舱,但与“蓝盾“需要双吊舱才能完成从探测、导航到瞄准的完整能力不同,Thalios只需要一个吊舱(通常在机腹)就可完成全部功能,还可用于空战中的红外光电搜索(简称IRST)与火控。这是对“阵风”缺乏机内IRST的补充,但比典型机内IRST的功能更加强大。

法国海军的“阵风M”也将在2020年2月开始升级到F3R标准。

F4要求在2023年投入使用。这是为网络化和作战云打基础的,要从硬件和软件环境上提高网络化水平,还将全面升级保密通信和卫星通信系统,升级RBE2主动电扫雷达与Spectre电子战系统。

Spectre继续了法国战斗机机载电子战系统的传统,过去是用电子战弥补雷达性能不足的短板,现在则是用电子战弥补隐身不足的短板,据说在对抗演练中展示出卓有成效。

500

Spectre是“阵风”的秘密武器,用主动电子战弥补隐身的不足

F4还要整合发射“米卡NG”空空导弹的能力。“米卡”是很有法国特色的空空导弹,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近程与中程合一的空空导弹,但作为近程空空导弹,机动性不及AIM-9X、IRIS-T、R72等,作为中程空空导弹,射程又不如AIM-120、R77等,红外和主动雷达制导技术也只有90年代水平。

“米格NG”保留了基本的气动、火箭发动机、尺寸、重量,但更新了导引头。近程的红外导引头换成凝视阵列,中程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换成主动电扫。已经不再是领导潮流的,但至少填平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说起来,“米卡”在中近两用方面先走一步,但超前理念更显落后架构的困扰。下一代中程空空导弹正在转向中近两用,在尺寸和重量上相当于中程弹的一半,比现在的主流近程弹更加轻小,但射程与主流中程弹相仿。美国洛克希德CUDA和雷西恩“游隼”是典型,使得F-22的两侧腹下机内武器舱可挂载12枚导弹。如果两侧近程弹舱改用双联挂架,更是增加到共16枚,达到F-15X的重载模式的载弹量。俄罗斯的新弹也是一样,使得苏-57前后武器舱里可挂载16枚中近两用弹。

500

“米卡NG”是中近两用的,红外导引头换成凝视阵列,主动雷达导引头换成主动电扫

新一代的中近两用弹还采用主动雷达-红外成像双模制导,有利于兼顾远程捕获和反隐身。相比之下,“米卡NG”不但体积和重量较大,还依然分雷达弹和红外弹,前者用于中程,后者用于近程,中近两用只是在制造上的弹体通用和使用上的挂架通用。

计划在2030年服役的F5是已经有明确规划的最后一代“阵风”独有的技术标准,将整合ASN4G空地导弹。这将是替换现有的ASMP-A的具有核打击能力的准战略空地导弹,是法国核三位一体的一极。据报道,这可能成为法国第一代高超音速武器,要求射程达到1000公里,有望达到M7-8的速度,但推进方式尚不确定。从90年代开始,法国就一直在与俄罗斯合作研究超燃冲压动力,还用“逆火”轰炸机发射的AS-4导弹试验过法国的LEA超燃冲压发动机。法国也在研究助推-滑翔弹,一度有过要抢在中国和俄罗斯之前首先实战化的野心。当然,东风-17公开后,“世界第一”是不再可能了,但研究仍然在继续。

500

“阵风”F5将携带ASN4G,这是法国第一代高超音速打击导弹

F5还将在F4的网络化构架基础上,整合有人-无人组队作战能力,无人僚机将首先用于侦察、监视、电子战等空战ISR任务。F5还将具有虚拟辅助认知系统。这是一个拗口的名称,将用主动和被动的人工智能。一方面监视飞机的技术和战损状态,一旦发生故障或者遭到战损,能把剩余系统自动重组,最大限度地恢复飞行和任务能力,努力确保安全返航。人工智能还要像“数字参谋”一样,把来自本机和数据链的各渠道战术数据融合起来,自动提示战术态势,自动建议飞行路径。人工智能还将从心跳、呼吸、眼球运动来实时监视飞行员的生理、心理状态,在飞行员应接不暇或者受伤而无力应付时,首先自动提醒,然后自动筛选和限制显示系统的信息量,直至自动接管部分战斗和飞行功能。这样的逐级、半自动、合作的模式是人工智能融入战斗环境的有效而且稳妥的做法,泰利斯和达索在2018年就开始联合研究人机合作问题。

但这也要求在航电中把飞控与任务控制(探测、决策、火控等)按照模块化原则分离,以便分别更新和扩展。到现在为止,飞火发联控被认为是最高境界,但这样高度交联的系统不仅高度复杂,也使得各大功能线交错交织,牵一发就动全身,使得研发、调试、纠错和升级很困难。未来可能是有分有合,既保持功能上的高速和紧密的交联,又达到结构上的模块化和即插即用。这是很大的挑战,但可能是必须的,萨博“鹰狮NG”的信息架构已经采用了这样的理念。

F5还要求能在飞行中就自动接收和更新最新的海量电子情报信息,而不是只能在起飞前装定。这对网速和保密性的要求很高。但在ISR和ELINT平台分布化、实时化的环境下,这是最有效地利用战斗情报的必须。

作为具有核打击能力的作战飞机,F5也要求能在国家和战术指挥控制体系瘫痪的情况下独立作战,这是机载核打击能力的必须。一般只有在战略轰炸机上有这样的要求,但“阵风”对法国来说是兼职轰炸机。

500

F6、F7将不再是“阵风”独有的,而是与NGF共用和同步的

500

届时,已经老旧的“阵风”将作为NGF的低端,配合使用

在“阵风”的升级路线图上,是有F6和F7的,但这是与下一代战斗机NGF同步的技术升级,并非专门为“阵风”而制定的。F4在硬件软件架构上提供基础,F5已经要求在硬件软件架构上与NGF达到高度相容,事实上是作为NGF的“规模试用”而研制的,就像苏-35与苏-57的关系一样。

“阵风”不仅为NGF的航电和武器系统铺路,还将作为NGF的“低端”补充。法国空军规模不像美苏,没有高低搭配的要求和条件,但一直在用上一代主力作战飞机作为低端,补充成本更高的当前主力。幻影2000对现在的“阵风”就是这样的。换句话说,以昂贵著称的”阵风“在未来将作为低成本战斗机使用,但低成本不是来自于研发和购置,而是得益于沉没成本。

早期幻影2000已经在逐渐退出现役,但核常两用的幻影2000D要到2035年才退役,由“阵风”F5接替,按计划NGF将届时接替“阵风”,负责高端任务。

当然,“阵风“要吹上70年,机体也需要有足够的寿命,才使得这样的长期升级计划有意义。达索正在展开多个项目,要把“阵风”的机体寿命从现在的5000小时延长到7500小时,最终将达到9000小时。发动机也需要增推,在F5配装ASN4G的时候,要求增推的M88涡扇也同时跟上,这也是未来大功率电子战系统、能量束武器的必要条件。

500

500

歼-10(上)和歼-16(下)还有很长的使用寿命,“阵风”的经验值得注意

“阵风”的升级延寿经验很值得中国注意。中国歼-20正在加速生产,但歼-10、歼-11/15/16的机龄尚短,已经入役的飞机还有很长的剩余寿命,全新的飞机还在继续大量生产。即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雄厚,用钱的地方也永远比来钱的地方多,军事开支节俭使用还是必须的,这些还很新的飞机需要使用到至少2040-50年。如果借鉴“阵风”的升级延寿经验,继续使用到2060-70年也不是不可思议的。这不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是利用新技术和作战环境提供的新机会,甚至是打造更均衡、更富弹性的空中力量的需要,避免过度特化带来的关键能力被破解后的被动。

战斗机研发有从过去的“以平台为中心”转入“以载荷为中心”的趋势。在这里,载荷不只是狭义的机载武器,也包括机载任务系统,如雷达、红外光电、导弹预警、电子侦察与对抗、数据链、数据融合、决策辅助等。在基本飞行性能得到保证后,任务系统和载荷的能力决定了空中进攻和防守中的战斗力,毕竟战斗机的速度和占位不再是制胜的必须,探测、火控和导弹才是击落敌机的关键。战后世界各国海军战舰设计首先体现了这一转型,现在轮到战斗机了。另一方面,有人机-无人机组队作战、飞行员-人工智能合作作战、电磁攻防、网络化和信息化提供的是全新的维度,进一步弱化了平台性能的作用,而使得战斗机的战斗力“功夫在诗外”。

超巡和隐身依然是重要的,但“战斗卡车”(包括炸弹卡车和导弹卡车)也是重要的。这两者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关系。用陆战来比喻的话,高性能战斗机好比步兵。传统上,不管是强攻还是坚守,步兵是陆战的主力。但在火力战时代,步兵更像是哨兵、尖兵和特种部队,主要任务转为确保存在,探明敌情,引导火力,只有在战机稍纵即逝或者不便动用重型打击火力(包括炮兵和空中)的时候才短兵相接。

未来空战可能也是这样。具有隐身、超巡但载弹量不足的先进战斗机前出,确保存在,探明敌情,引导火力,只有在战机稍纵即逝或者需要精确确认目标的时候才直接出手。重载的“导弹卡车”则从第二线提供超视距火力支援,这是歼-16一级的重型战斗机尤其擅长的。新一代只有现代主流中程弹一半大小的中近两用弹大大增加了隐身战斗机机内武器舱的挂载量,也同样可用于歼-16,挂载量和超视距战斗力进一步增加。

升级对于舰载的歼-15也特别重要,从攻击-11一级的无人机进一步发展的先进隐身舰载无人机可以前出执行ISR任务,甚至担任空战伏击任务,这样的有人机-无人机组队作战可延长歼-15的战术寿命,为全新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的研制争取时间。

歼-11/15/16的重型身架提供了良好的升级基础,但还要采用开放架构,不仅便于近期的升级和扩展,还需要在远期也在架构上保持不过时,或者有明确、易行的升级-迁徙路线图。在功能上,要极大加强全向感知能力、网络化和信息化的能力,使得若干飞机组队作战时,可通过共享信息达到一定的预警机等效作用。还需要考虑电磁攻防能力,使得这些重型战斗机具有准电战级的进攻性和自卫电子战能力,弥补隐身的不足。

在机体结构方面,需要对疲劳和延寿进行深入研究。机体寿命有限而且不易升级是苏联-俄罗斯战斗机设计的短板,苏-27在设计时就有意识地牺牲一点机体强度和寿命,以降低重量,从苏-27发展而来的歼-11也受到影响。苏-30实际上可算第二代苏-27,在机体强度和寿命方面补回来了,歼-16也有同样的考虑,但依然有延寿余地。

这方面,美国经验值得重视。飞机设计寿命有一定之规,通常是比较保守的,不是“到点下班”。过点多少才下班,这是大学问,但不宜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贸然“飞到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美国在长期使用和翻修经验基础上,根据每一架飞机的实际飞行使用情况和先进预测手段,科学判断主要构件的实际剩余寿命,有针对性地更换和加强,使得F-15的结构寿命从4000小时级延长到8000-10000小时级,甚至有望达到15000小时级。苏-27的设计寿命只有2000-3000小时级,但使用下来也发现实际寿命还留有可观的余地,也有科学延寿的很大空间。歼-16这样已经加强过的结构更有望延寿到美欧水平。中国需要补上这个短板。

更加坚固的机体还应该得到更大推力的发动机的支持,不仅提高起飞重量,也为未来电磁攻防和能量束武器做准备。这方面,歼-20的发动机技术可以向下共享。

500

歼-20当然是未来的主力,但歼-10和歼-16深度升级的意义不小于大力发展歼-20

隐身、超巡的歼-20当然是未来中国空军的主力,但不一定非得是单打一的主力。在“以载荷为中心”的大趋势下,深度升级歼-16的意义不小于大力发展歼-20。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0 04:57:58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0 04:57:5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48)

标题 :
冷战后最高!英国军费飙升1400亿
类别 :
军事
内容 :

(观察者网讯)英国还处于新冠疫情肆虐当中,然而正在进行自我隔离的英国首相约翰逊19日却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议会宣布了一大重要决策:削减国防开支的时代结束了,未来4年增加165亿英镑(约合1438亿元人民币)国防预算。

就在英国增加大幅提高军费之际,法国和德国在欧洲防务问题上的分歧也再次展现。法国总统马克龙认为,欧洲需要自己独立的主权防御战略,而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则坚称欧洲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得不继续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如果欧洲战略自主培养了一种幻想,那就走的太远了。”

约翰逊:冷战以来,英国在国防上的最大投资

这将是“冷战结束以来对英国国防的最大投资,”约翰逊说,他这样做是因为“现在的国际形势比冷战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危险,竞争更加激烈。英国必须正视历史,和盟友站在一起。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全面提高我们的能力。”

约翰逊向议会宣布增加军费 视频截图

法新社20日称,这笔预算让英国成为“全欧洲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重的国家(2.2%),在北约也仅次于美国。”英国《卫报》援引英国皇家国防安全联合军种研究所专家查莫斯的话称,“这是国防预算自撒切尔政府以来的最大增幅,实际增长在10%-15%之间。”

这笔预算部分将被用于成立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新机构、一支国家网络部队,和一个新的太空司令部,并致力于2022年自主发射火箭。《福布斯》新闻网认为,约翰逊这么做是在追随特朗普的脚步,特朗普2019年宣布成美国太空军,该机构在2020年初发射了其第一颗卫星。

约翰逊称,这些新项目将给英国创造多达1万个工作岗位。英国国防大臣本·华莱士对此表示欢迎并称:“国防将站在创造就业岗位和商业机遇前沿,帮助我们从疫情中复苏。”

虽然政府制定的军费增加额度是165亿英镑,但如果加上每年至少0.5%的通胀率,英国在4年后,投入的军费总额至少有241亿英镑。

除此之外,美国海军协会网站(USNI)称,这笔军费预算将让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力量,同时英国可能也希望以此赢得美国的信任。

路透社称,脱欧后英国的国际地位受到质疑。面对疫情下严峻的国际形势,约翰逊迫切希望巩固乃至提升英国的地位。一周前,约翰逊刚刚向美国当选总统拜登承诺,英国将继续充当“美国有价值的军事盟友”。

美国国防部代理部长米勒对英国增加军费表示欢迎,并回应称“英国是美国最坚定,最出色的盟友,本次英国宣布增加军费预算,显示出英国人致力于北约,致力于和美国共同的安全”。

然而,《卫报》称,目前英国的公共财政因为疫情十分紧张,约翰逊在这时候增加军费开支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就在约翰逊宣布增加军费预算之前,政府拒绝为假期学校的免费餐食额外出资;英国的对外援助预算也将被削减数十亿英镑,占比从国民收入的0.7%降至0.5%,已招致一些资深保守党成员反对。

一些援助专家说,政府大涨军费说明,对外援助预算根本不用被“砍”。英国国际开发组织网络“邦德”总监西蒙·斯塔林说:“今天所作的宣布说明,政府想要为特定领域找到钱,就能找到。”

《卫报》报道截图

福布斯新闻网报道截图

CNN报道截图

英国增加军费之际,德法防务分歧再现

据法新社20日消息,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法国《大洲》杂志专访中指出,即使欧洲正在与美国“新政府”打交道,而且“新政府”可能会带来更友好的关系,但欧洲仍然需要自己的独立和主权防御战略。同时,他还反驳了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本月2日在接受美国“政客”新闻网采访时发表的言论。卡伦鲍尔当时表示,欧洲在不久的将来将不得不继续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

“我完全不同意德国国防部长在‘政客’新闻网上发表的观点”。马克龙说,他相信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与他一样。“只有当我们认真对待自己的立场,并对我们的国防拥有主权的时候,美国才会尊重我们作为盟友的地位。”

卡伦鲍尔则称,“如果欧洲战略自主的想法培养了一种幻想,即我们可以在没有北约和美国的情况下确保欧洲的安全、稳定和繁荣,那就走得太远了”。她认为,欧洲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建立其常规和核军事力量。

卡伦鲍尔说,“没有美国的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德国和欧洲无法保护自己。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她说,美国提供了北约70%的关键军事能力,如监视、直升机、空中加油和卫星通信。美国还占据了北约几乎100%的导弹防御系统和绝大多数的核威慑力量。

报道称,法德之间就防卫问题的分歧并不新鲜,这些分歧日前再次出现。这些讨论可能将集中在,欧盟如何向当选总统拜登的新一届美国政府表明,它准备为自己的防务做更多的工作。

点评 :

未来4年增加165亿英镑,预算让英国成为“全欧洲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重的国家(2.2%),在北约也仅次于美国。”这笔预算部分将被用于成立一个研究人工智能的新机构、一支国家网络部队,和一个新的太空司令部,并致力于2022年自主发射火箭。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1 08:43:49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1 08:43:4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0)

标题 :
洞朗样板村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早两天有个印度专家酸土共在边境扶贫建立的小康村威胁到印度国防,他配图的样板村是这样的:


不料土共玩了把“凡尔赛体”,这是洞朗边境庞达村:



具体位置在这儿:

庞达村的地理位置3D地形图,右侧为洞朗高原,远处为印度阿萨姆平原



上海方面出资建设,总投资28460.4万元的小康村将集中安置亚东县北部高海拔乡镇的100户、450人,其中2号安置点规划用地面积25426㎡,总建筑面积6541.6㎡。

王毅8月曾到这里调研。

由中国宝武旗下宝钢工程宝钢建筑负责建设。

宝武炼钢的,那自然每一栋建筑都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咯

房屋外墙用了双层保温材料,内墙则采用了保温隔声棉,而屋顶采用深灰色树脂瓦,即使在高原强烈光照条件下也会持久不褪色。

由于村庄紧邻水流湍急的亚东河,宝钢建筑专门为房屋安装了双层隔音玻璃,推开窗可闻滔滔水声,关上窗室内分外安静。

在河边自然有亲水步道了。




9月,27户、124名农牧民群众,从多情湖畔的亚东县堆纳乡尚堆村(海拔4630米)自愿搬迁至这里(海拔2073米)。


更多内容图片可以看这里https://mp.weixin.qq.com/s/C6-hv7xhTRFHvSZPEb15Bw



点评 :

这地方开民宿,生意不要好到爆!这些藏民也挺会动脑筋的。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1 09:09:00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1 09:09:0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3)

标题 :
开国少将詹大南逝世,抗美援朝中率部全歼美军 “北极熊团”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澎湃新闻记者从詹大南将军亲友处获悉,开国少将、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詹大南将军于2020年11月21日上午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105岁。

公开资料显示,詹大南出生于1915年,安徽金寨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十五军团保卫局科员、第二十八军直属队特派员。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后任八路军一二○师团组织干事,第四纵队独立营教导员,冀热察挺进军大队政委、营长、团长,晋察冀军区分区参谋长、司令员和第二纵队旅长,冀热辽军区师长,冀热察军区代司令员。

詹大南曾参加了百团大战、张家口保卫战和平津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詹大南于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军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詹大南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据《人民政协报》介绍,在长征时期,詹大南曾作为徐海东的保卫干事,辅佐徐海东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并谱写了许多传奇故事,至今仍为人称道。

1931年,16岁的詹大南与16位同乡一起报名参加了红军。1934年4月,鄂豫皖省委召开会议期间,詹大南担任徐海东的保卫干事(当时称保卫员)。当保卫干事不久,詹大南随徐海东回老家看望首长的妈妈。孰料第二天一早,闻讯而至的敌人突然包围了村子,刹那间枪声大作,混战中一枚冒着青烟的手榴弹朝着徐海东滚过来,詹大南飞身将徐海东扑倒在地,一声巨响后徐海东的腿还是被一块弹片炸伤了,顿时血流如注。

情急之下,詹大南背起徐海东便往村外冲,其他警卫战士排成人墙,端起驳壳枪形成一道密集火力网,好不易杀出一条血路突至村外,路上正好遇见和自己同年参军的弟弟詹大海,两人一起轮换背着徐海东,最终摆脱了敌人、送至医院急救。事后,徐海东充满感激地对詹大南说:“小詹,这次要不是你后果不堪设想,你是好样的!”

据《解放军报》2014年刊文介绍,詹大南是一代名将。在直罗镇战役中,他率部击毙国民党109师师长牛元峰。参加百团大战,他率1个营全歼日军140余名。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他率部全歼美军1个加强团(号称“北极熊团”),创造了一次战斗全歼美军1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

点评 :

开国将星仅存7颗,今年已有3位名将离去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16311
自1955年至1965年间,我国共授予或晋升1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5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7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和136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这些人一般被统称为“开国将帅”。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1 21:45:46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1 21:45:4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5)

标题 :
深夜,美军战略级无人机去了广东福建近空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智库官方微博11月21日消息,11月20日晚20时许,美海军1架MQ- 4C无人侦察机在非常规时间出动,前往广东、福建近空、台湾海峡南部空域,进行高强度侦察,直至次日凌晨4时许离开。

自11月17日解放军在广东近海的军演开始以来,4天时间内已有13架次侦察机前往南海侦察,针对性不言而喻。

对于美军频繁在我周边活动,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就曾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近期,美方加大对华挑衅施压力度,对此我们的态度清晰明确:一是反对,二是不怕。美方一些政客在大选前为了一己私利,极力破坏中美两国两军关系,甚至妄图制造意外事件和军事冲突,这种行径置双方一线官兵生命安危于不顾,置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于不顾,置世界人民和平诉求于不顾,是极不得人心的。中国军队将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我们奉劝美方一些政客认清现实,保持理性,停止挑衅,推动两国两军关系回到正确的轨道。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2 10:34:34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2 10:34:3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58)

标题 :
运-20与C-17同样先进,但貌合神离
类别 :
军事
内容 :


运-20是先进的四发大型运输机,除了发动机不够给力,在技术水平上与C-17相当

9月11日,中国首批参加俄罗斯“高加索-2020”战略演习部队搭乘2架运-20飞抵俄罗斯,9月14日,第二梯队3架运-20抵达。这是中国首次用运输机向境外点到点空运步兵战斗车等重型机械化设备。

运-20人称“胖妞”,是先进的四发大型运输机,外观上与美国C-17相像,都采用上单翼、翼下发动机、高平尾、腹侧多轮起落架,都具有大型尾门,打开后兼做装卸斜板,便于车辆和人员上下。在空中时,打开的尾门则便于空投作业。

运-20和C-17的设计定位相似,都在载重量和航程方面达到战略空运要求,但能在传统上只能运作战术运输机的跑道上起飞和降落。运-20和C-17这一级先进运输机模糊了战略空运与战术空运的界限,代表军事空运的最高水平。两者相比,运-20稍小,但也足够在战略空运的航程上运载主战坦克,满足中国空军的要求了。C-17更大,战略空运能力更强,不过美军主战坦克本来就比中国的更重。

运-20与C-17在外观上相像,但恶魔就在细节之中

运-20和C-17在外观上相似,实际上貌合神离,在设计上有很多细微但关键的不同。运-20在设计上结合了一些伊尔-76上的有用做法,在使用上与C-17也不同。

运-20的机翼与机身结合部形成明显的隆起,C-17的结合就比较平顺。这不是运-20的设计水平低下,而是对机舱内顶板高度的考虑。C-17没有隆起,但翼盒穿过机体的部位造成机舱顶板降低,形成C-17机舱里前后高、中间低的局面,对长大货物的高度限制较大。运-20的机舱高度在全长里都是一样的,就没有这个问题,代价是隆起增加了一点巡航阻力。

运-20(上)与C-17(下)相比,机背有显著隆起,翼身融合部比较粗大,阻力增加。C-17也有些许隆起,但小得多

但运-20(上)的机舱空间完整,在全长内高度一致;C-17(下)机舱中段的天花板较低,影响长大物资的运输,中段货舱高度(3.76米)还低于运-20(4米),对特别宽大的机舱直径是一个浪费,但对美军还是够用了

运-20也没有采用翼梢小翼。机翼是靠下表面对上表面的压力差实现升力的。气流一定沿最小阻力途径流动,在机翼翼根到接近翼尖的地方都无机可乘,所以上下表面气流在机翼后缘汇合,老老实实产生升力。但在翼尖处,下表面气流可以横向绕到上表面,涡卷的能量带动环境空气,非但不产生升力,还形成阻力。翼梢小翼像挡板一样,阻挡涡卷的形成,降低翼尖阻力,可以等效为更大的翼展,产生更大的升力;或者把降低的阻力等效为推力,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不过翼梢小翼产生升力的效果不如真正的机翼。换句话说,翼梢小翼的“翼展”等效为真正的机翼翼展是要打折扣的。一般只有在翼展受到物理限制而无法增加的时候,才用翼梢小翼。翼展在设计时就已经够用的话,那就没有必要增加翼梢小翼,运-20正是这种情况。

运-20和C-17都是翼下发动机,但运-20的发动机位置更低

C-17的喷气襟翼来自YC-15,注意发动机的推力线和襟翼的位置

运-20和C-17都是翼下发动机,但运-20的发动机位置相对更低,这是因为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增升机制。C-17采用喷气襟翼,发动机的推力线很高,大面积襟翼放下后,直接处于喷流的冲刷之中,产生强大的额外升力,缩短起飞、着陆距离。这是从70年代美国空军“先进中型短距起落运输机”(AMST)项目中麦道YC-15的技术发展而来的。波音YC-14采用的上表面吹气增升技术更加科幻,但发动机喷流对机翼上表面的长期冲刷容易造成结构疲劳,还是麦道的喷气襟翼技术更加可靠。AMST下马了,但喷气襟翼最后用于C-17了。喷气襟翼的缺点是比较“吃”推力,在喷气襟翼将喷流向下偏转产生额外升力的同时,依然需要有足够的向后的推力,才能使得飞机达到足够的加速。

运-20采用的就是类似伊尔-76的常规大面积襟翼,技术上比喷气襟翼更加保守,因此翼载更低(运-20为710公斤/平方米,C-17为730公斤/平方米),巡航效率稍低。

但常规襟翼也适应运-20推力不足的现实。运-20还在用来自俄罗斯的索洛维耶夫D30涡扇,性能可靠,但油耗较高。中国仿制的涡扇18已经研发就绪,可以直接与D30互换。中国商发正在为C919研制CJ1000先进涡扇,技术水平与美国通用电气LEAP相当,但可靠性还没有建立。四发的运-20对发动机可靠性的宽容度更高,中国空军对迅速扩大运-20机队的要求急迫,可以先走一步。CJ1000在批量生产中完善工艺过程和质量管理,在使用中持续改进和提高可靠性,这对空军和民航是双赢的。先军后民也是美国经验,波音、普拉特-惠特尼、通用电气还有早年的洛克希德、道格拉斯都是这样借助军需完善技术、验证可靠性再转移到民用的。CJ1000更大的推力对运-20十分有用,运-20的性能潜力本来就需要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来解锁。为了控制技术风险,也可以逐步解锁,从降低推力的CJ1000开始,放宽工作条件,对冲初始可靠性可能不足的顾虑,在积累使用经验后,逐步解锁发动机的推力潜力。

据说与通用电气CFM56对标的涡扇20也在研制中,但地位比较尴尬。涡扇18更成熟、可靠,CJ1000推力更大、油耗更低。估计只有在CJ1000的研发遇到严重阻碍的时候,涡扇20才会备胎转正。这将依然是对D30/涡扇18的有用升级。

C-17在机侧跳伞时,有扰流板对气流稍作遮挡,便于伞兵跃出;在机翼后的位置也便于下洗气流将伞兵迅速与飞机分离

运-20也是类似的设计,可以看到起落架舱后端上方的离机门。但运-20没有C-17尾锥下的一对腹鳍

作为军用运输机,运-20和C-17都有空投伞兵的任务。两者都可三门四路空投,也就是说,左右侧面加尾门左右侧,可四路离机。左右侧门都在机翼后、主起落架舱后端上方。这个位置便于伞兵离机后,在机翼下洗气流的作用下与飞机迅速分离。C-17的侧门打开时,兼做挡风板,便于伞兵跃出离机。运-20不清楚是否有同样的设计,做到应该不难。有意思的是尾门设计的不同。

运-20尾门的后段采用类似伊尔-76的三片式结构

C-17尾门的后段则是单片式

显然,运20装运高大装备的条件更好

运-20和C-17的尾门都是是两段式,前半可放下兼做装卸斜板,后半打开时增加开度,但两者的做法不同。C-17的后段是单片式,整体向上升起,结构简单、干净、轻巧,但净高限制较大。由于C-17货舱直径很大,这个限制一般来说并不碍事,但还是限制了长大货物的装运。运-20的后段尾门为伊尔-76那样的三片式,结构复杂,重量较大,高空飞行时的密封要求也更高,但中片升高时,吸顶更加紧密,对净高的影响小,有利于充分发挥货舱空间的高度。

图中为伊尔-76的尾门打开时,运-20的尾门设计与此相似

C-17就要“裸露”得多

另一个不同的地方是,在空中打开尾门进行空投作业时,机尾紊乱气流会对伞兵或者空投物资造成危险。C-17在尾锥下有一对固定的腹鳍,用于整流,但在不进行空投作业的时候,增加巡航阻力。运-20在尾门打开时,侧片的长度和面积更大,整流作用比C-17的腹鳍更好,空投作业更加安全,关门收起后则没有额外阻力。三片式后段也有利于尾锥后段截面更加接近圆形,降低后体阻力。C-17那样的单片式后段使得尾锥后段的截面更加接近鸭嘴形,后体阻力较大。

伊尔-76的舱顶有两条导轨,这是给天车用的,运-20也采用了这个设计

这似乎是苏联运输机共有的,这是安-70

伊尔-76的地板上也有滚轮,便于物资移动

C-17只有滚轮,没有天车

大件物资在舱内移动要靠人拉肩扛

欧洲的空客A400M也没有天车,只有滚轮欧洲的空客A400M也没有天车,只有滚轮

舱内的货物移动系统也不同。大家都用固定货物和车辆用的地板挂钩点,都有地板滚轮(在装运车辆的时候可翻转隐藏),但运-20再次借鉴伊尔-76的先进经验,舱顶还有两条导轨,便于运作天车。天车不是用来吊运东西的,主要是帮助在舱内牵引沉重物资的,包括装卸和空投作业。有意思的是,这似乎是苏联运输机特有的,从安-12开始就就有了,现在中国也“拿来”了,但欧美运输机都没有,不管是美国的C-130、C-141、C-5、C-17还是欧洲的“协同”、A400M,这对强调效率、人机和自动化的欧美很不可思议。C-17反正也不能用导轨和天车,中间较低的顶板决定了即使用天车,也得分段,使用会很不方便,索性继续人拉肩扛的老传统了。

运-20是第一种中国独立设计和制造的大型运输机,结合和C-17和伊尔-76的很多特点,在技术水平上超过伊尔-76,与C-17相当。这是巨大的成就。根据公开信息,运-20的最大载重量为66吨,空重100吨,最大起飞重量220吨,机长47米,翼展45米,采用4台索洛维耶夫D-30KP-2涡扇,单台推力117.7kN,最大载重时航程4500公里。相比之下,C-17的最大载重量为77.5吨,空重128吨,最大起飞重量265吨,机长53米,翼展51.7米,采用4台普拉特-惠特尼F117-PW-100涡扇,单台推力179.9kN,载重71.2吨时航程4480公里。

两者大小不一样,单看基本数据不容易判断设计水平,换一个角度就容易些。运-20的翼载为710公斤/平方米,翼展与最大起飞重量之比为0.204,最大起飞重量下的推重比为2.14,空重与最大起飞重量之比为0.45,最大载重量与最大起飞重量之比为0.3。相比之下,C-17的翼载为730公斤/平方米,翼展与最大起飞重量之比为0.195,最大起飞重量下的推重比为2.70,空重与最大起飞重量之比为0.48,最大载重量与最大起飞重量之比为0.29。

对于战斗机来说,低翼载意味着更高的机动性,但这对运输机来说不重要,巡航效率和航程才是最重要的。运-20没有采用喷气襟翼之类的高增升技术,只能用更大的机翼面积(也就是更低的翼载)产生足够的升力,满足野战跑道的起飞距离要求。翼展与最大起飞重量之比不是一个常用的指标,但含义差不多,运-20需要用稍大的翼展才能达到同等的最大起飞重量。这两者都意味着运-20的结构重量和航程方面会稍有损失。

但结构和材料设计可以补偿机翼气动设计的不足,这方面,运-20得益于20年的技术进步,反而技高一筹,空重与最大起飞重量之比低于C-17,最大载重量与最大起飞重量之比则略高于C-17,两个指标上都意味着运-20的结构和材料水平略高于C-17,可以用较轻的机体承载更重的载荷。

但在动力方面,运-20显著落后了,最大起飞重量下的推重比只有2.14,大大落后于C-17的2.70,甚至低于伊尔-76的2.48。这严重影响了运-20的野战机场起飞能力。公开的数据里没有运-20的满载起飞距离,估计会显著落后于C-17和伊尔-76。运-20的最大速度为M0.75,C-17为M0.875,伊尔-76为M0.82,或许可以作为运-20动力不足的间接证据。

动力不足可能在一开始就限制了运-20的设计选择。喷气襟翼不仅在技术上更加激进,也需要更大的发动机推力才玩得动。D30的基本设计是为1963年首飞的图-134设计的,经过不断改进,涵道比也只有2.24,涡轮前温度提高到1427K,都远远落后于现代技术水平了。

中国商发正在研制的CJ1000则是按照现代最高技术水平设计的,涵道比超过9,推力为125-131kN,长度比D30更短,但直径更大,好在运-20的翼下空间足够,换用大直径涡扇没有问题。重要的是,CJ1000的油耗大大降低,从D-30KP-2的0.715公斤燃油/公斤推力/小时降低到0.52。

换用CJ1000的话,推力增加6.2-11.3%,最大起飞重量时的推重比提高到2.27-2.38,依然不够理想,但已经是显著的进步了。考虑到油耗降低28%,同样的载重和航程条件下,容许减少起飞时携带的燃油以降低起飞重量,缩短起飞距离。但在实用中,很少会有人主动降低燃油量,如果能把推力增加到135kN,可将最大起飞重量下的推重比增加到2.45,这就达到野战机场起落能力公认强悍的伊尔-76的水平了。增加到C-17的水平则无必要,毕竟没有使用喷气襟翼技术。改用喷气襟翼不仅涉及气动,还涉及机翼结构,就要推倒重来了。如果需要的话,运-20还可以加装翼尖小翼,增加等效翼展,改善野战机场起落能力和航程。当然,小翼不一定能在现有飞机上直接加装,但运-20还在生产初期,还将生产很长时间,改进型是指日可待的,整合进翼梢小翼并无不可克服的技术困难。

运-20也是良好的加油机平台,伊尔-78加油机就是从伊尔-76运输机改装的

外国航空媒体根据卫星图片,发现在西安的飞机厂和阎良试飞中心曾同时有20架之多的运-20,运-20的实际产量应该大大超过20架。这不仅是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主力,还可能成为加油机的改型基础。西方加油机常用民航客机改型,中国缺乏现成的大型民航客机作为改装平台,而且军用运输机作为加油机的基础还有适合野战机场起落的优点,更加适合高烈度战争,尽管航程方面受一点损失。预警机、电子战飞机也可能采用运-20作为平台,但现在的趋势是分布化、网络化、小型化,运-20反而可能太大了。

运-20到俄罗斯已经不是第一次出国了,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出国。军用运输机是非武装的,政治敏感度低,有利于在各种联合演习、人道救援等使命中把国旗和军旗飘扬到世界各地。胖妞还是个上得厅堂、下得地头的虎妞呢。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2 11:04:05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2 11:04:0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60)

标题 :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疫情一折腾 美国航母又得996
类别 :
军事
内容 :

随着2020年接近尾声,美国海军开始总结本国海上力量在2020年的表现,但在巡航时间扭转过去多年颓势的“繁荣”之下,又要战战兢兢地迎来新一年的巡航压力;而与此同时,围绕欧洲防务的独立与否,三个西欧传统大国——英法德最近做出了不少看起来互相矛盾的表态,也让长期以来就各怀心思的欧洲防务一体化中的矛盾暴露无遗。

本来今年是美军机动部队风调雨顺的一年,愣是让美国海军自己祸祸的“抗压”了 图源;社交媒体

创下纪录的美国航母

上周末,美国海军常驻日本的核动力航母“里根”返回了母港横须贺,完成了其超过5个月的海上巡航任务。与此同时,该舰还创下了20年来美国驻日航空母舰的巡航时长纪录——连续执行巡航任务159天,仅次于1999年美国海军“小鹰”号航空母舰的176天。考虑到那次“小鹰”号的巡航还包括了前往中东水域的巡航任务,而眼下“里根”号的巡航范围仅限于包括南海在内的西太平洋,这次巡航在印太水域里的存在感无疑更高。

“里根”号的船员回横须贺港列队,“抗中”176天,感觉良好,甚至还想加班到年底 图源:美国海军

在“里根”号航母返航之前一周,美国海军研究所发表新闻表示,从1月31日开始计算,今年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在海上参与巡航的时间是855天次,相比2019年全年的巡航时长多了258天次,也就是大约40%的时间,同样创下了2013年以来美国海军海上活动的历史新高。

从对美国海军航母兵力的观察而言,这一情况的出现并不意外:首先,2019年是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活动的低谷年份,由于“福特”号迟迟无法投入部署,现役的“尼米兹”级又有多艘处在维护保养过程中,美国海军航母的巡航时间很难增加;而2020年虽然“福特”号依然无法投入部署,但由于其他多艘美国航母状况的改善,加上新冠病毒疫情后原本进行整合训练任务的“尼米兹”号被紧急投入到巡航任务之中,以填补“罗斯福”号航母靠码头防疫造成的空白,再算上包括“杜鲁门”号和“里根”号航母等几艘航母在疫情前后的“加班”,巡航时间的大幅增加也就毫不奇怪了。

美国海军也是“史无前例”,将几乎所有兵力调拨到了印太水域 图源:USNI

航母巡航绝对时间的延长对美军的国防态势自然是有好处的,2019年本来就是美国海军航母20年以来的活动低谷,最糟糕的时候,缺乏航母的美军甚至被迫让“林肯”号超期执勤,以保证中东水域时刻能有可用航母,这直接导致西太平洋前后出现了近百天的航母空窗期;而2020年,虽然有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还有“罗斯福”号航母感染疫情后停靠关岛的耽搁,但美国海军在全球的“航母空窗”时间反而比2020年减少了。

尽管从结果来看,今年美国海军的高强度前沿部署姿态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国内总统选举上,最终没有在显而易见的军事行动中体现出来,不过在美军自己看来,2020年部署能力的增强“扭转”了自2017年以来逐年下降的航母巡航能力,算是一个不错的兆头。

在动员“尼米兹”号航母以后,美国海军在印太地区保持基本一航母,常态化双航母的兵力部署态势 图源:美国海军

不过另一方面,由于2020年美国海军的部署态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将“尼米兹”号航母“寅吃卯粮”提前投入西太平洋的巡航来实现的,这也某种程度上让外界对于接下来2021年美国海军的战备水平持保留态度。按照目前的情况,“福特”号航空母舰在2021年依然不可能完善到可以执行部署的状态,美国海军在东海岸可以部署的航母就只剩今年8月返回美国本土的“艾森豪威尔”号一艘,按照计划,该舰将在明年年初开始投入部署,承担大西洋以及中东水域的巡航,至于2021年下半年的巡航部署,今年上半年刚刚完成部署的“杜鲁门”号可能就要再度出马。

而在西太平洋水域,在“尼米兹”号提前部署之后,2020年因为新冠病毒疫情被迫中断海上巡航的“罗斯福”号现在已经开始为下一次部署进行隔离准备,算上明年已经基本完成了F-35C战机的改装和训练,可以投入部署的“卡尔·文森”号航母和驻扎日本的“里根”号,只要各艘航母不像今年的“罗斯福”或者“好人理查德”号那样突遭意外,2021年的美国航母巡航情况整体上不会比2020年有太大的下降。

卡尔·文森2021年也能出来 图源:美国海军

然而从长期情况看,美国现役航母们的维护保养情况并不乐观。随着上世纪建造服役的核动力航母的舰龄增长,航母每次进行维护所需要的工作量也逐渐增加,而美国国内用于维护包括航母在内核动力舰船的船坞目前只剩两个,分别位于美国的东西海岸。

但是近年来,由于美国海军的俄亥俄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到了服役周期的后期,同样需要大工作量的维护,加之水下核威慑力量的优先级与航母难分伯仲,这就导致对核潜艇的维护工作要影响到对核航母的正常工期。

正在进行维护的美国海军“布什”号航母就是一个例子,该舰最初计划的维护时间只有10个半月,而目前已经被延长到28个月,比起最初的计划推迟了一年半——这还已经是把航母的优先度提到攻击型核潜艇之前的结果。

诺福克基地停满了动不了的航母

美国海军并非不知道这一切问题,也试图做出一些改变,比如诺福克船坞的指挥官就在今年9月因为在船厂表现不佳而被解职,但对于航母维护而言,想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需要的是整个美国造船工业从基础设施到人员质量的全面提升——可惜美国的造船工业失常多年,在民用造船业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指望全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军船工业能够实现自我升级,显然是太不现实了。

作为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周期又很长的海军竞赛的一部分,造船工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虽然看似并不起眼,但很多时候却是决定性的。从19世纪末开始的几大海军强国竞赛,最后决出胜负的既有真刀真枪的海战战场,也有不露声色的造船大赛。

当英、美两个大国的造舰竞赛时间进入20世纪3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由于英国国内造船厂大型船坞数量和尺寸不足,被迫限制新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主尺度和性能的时候,世界最强海军花落谁家的悬念就已经水落石出了;而曾经达到世界第二大规模的苏联海军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则由于后勤维护能力的缺乏和经费投入的中断,其继承者在几乎没有经历任何战争的情况下,用不到30年的时间将昔日庞大的水面舰队几乎败个精光……在长期的海军军备持久战中,决定胜败的除了舰船装备本身,更重要的是支撑他们的整个国家。

要自主还是要资助?

最近,有关欧洲军事力量的前景问题,几个西欧传统大国都进行了表态:据法新社20日消息,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法国《大洲》杂志专访中指出,即使欧洲正在与美国“新政府”打交道,而且“新政府”可能会带来更友好的关系,但欧洲仍然需要自己的独立和主权防御战略;而在稍早之前的本月2日,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在接受美国“政客”新闻网采访时表示,“如果欧洲战略自主的想法培养了一种幻想,即我们可以在没有北约和美国的情况下确保欧洲的安全、稳定和繁荣,那就走得太远了”;至于在欧洲防务独立上一贯不甚热心的英国,首相鲍里斯则出人意料地宣布了一大重要决策:未来4年增加165亿英镑(约合218亿美元)国防预算,相当于在英国现有的军费水平上增加近10%,并且将这一水平持续稳定四年。

鲍里斯在这个时间点宣布增加军费,综合了各方面的考量 图源:参考消息

对于冷战后整体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西欧国家而言,增长国防预算虽然并不少见,但考虑到军费增加的比例有限、新型武器装备价格的上涨,很多时候军费的实际购买力反而在下降。以英国为例,虽然英国军费在1991年第一次达到了400亿美元的水平,此后也长期保持在340亿以上,但占GDP的比重却从3.5%一路下跌到2%左右。这种长期横盘甚至稳中有降的趋势虽然在2001年后因为英国追随美国参加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得到扭转,但是打仗花的军费那是战费,多数化作燃料、弹药、后勤给养和人员津贴消失于无形,对武装力量硬件上的建设效果反而相当有限。仗一打完再加上全球经济不景气,2008年以后英国的军费便再次波动式减少,各种新的武器装备采购计划也都因此露出穷态。

比如这一次英国媒体纷纷夸耀“英国将建成欧洲最大海军”的报道中的几款作战舰艇,原本也是皇家海军在军费紧张的情况下“识时务”的调整。皇家海军的航母护航舰主力目前包括6艘45型导弹驱逐舰和13艘23型护卫舰,其中舰龄较长的13艘23型护卫舰原定是由全新设计的26型导弹护卫舰对应替换,但由于26型在设计中加入了各种任务需求,导致吨位一路膨胀,造价也超出了原有的估计,以至于采购数量被迫削减了1/3,转而发展价格更低的31型护卫舰来补足数量的缺额——在中美等真正的海军大国在大批量建造高性能的6000吨以上驱护舰的时候,这说衍生型号的方式说好听了叫做“高低搭配”,说难听那就是没钱。

英国海军的航母太多,辅助舰艇太少 图源:英军

不过英国的军费增长和很多时候与欧洲防务关系不大,毕竟欧洲防务的传统对手是俄罗斯,而在苏东剧变以后,北约对于俄罗斯的防御前线已经从当年的两德边境向东推进到了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加上俄罗斯军事力量的显著衰弱,冷战时期北约担忧的苏联坦克一个星期饮马安特卫普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因此英国防务的建设和变化都已经基本无视了与俄罗斯高烈度对抗的的可能性;而作为由日不落帝国发展而来的地区大国,英国对于其全球的影响力以及残存的海外利益依然有相当的追求。加上英美特殊外交关系在军事领域的反映,英国维持一支精干的陆军部队,同时强化其海外投送能力,以便和美军保持密切的合作,是英国强化军事力量的最主要考量。

在冷战后马放南山的一系列菜鸡互啄当中,西部军区勉强压制了北约为数不多的机动力量 图源:社交媒体

相比之下,法国对于强化欧洲军事力量的想法与英国相比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异曲同工。两国加强军事力量的过程中,都对增强海军力量,提升海外投送能力格外在意,只不过英国是为了强化和美军的联系,而法国则是希望在巩固传统的法国在非洲前殖民地影响力之外,借助包括欧洲军团在内的欧洲一体化的武装力量强化欧洲的防务独立和自主。

而德国在欧洲防务上的悲观态度,一方面来自于其在冷战期间和当代的经验:即使在外来敌人空前明确和强大(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事集团和庞大的机械化陆军部队)的情况下,欧洲也没有真正众志成城共同防御的信心。法国在冷战时一度为了自己的独立性退出北约,导致整个西部欧洲的防御作战被迫放弃弹性防御,选择与时代潮流相悖的一线严防死守;而冷战时期驻防在联邦德国境内的多国联军实际上也是从装备思路到作战方式上谁也不服谁,只能简单地按照国别编成军级部队一线摆开分区固守;至于冷战后的各种安全行动中,相比美国所能提供的军事力量规模和巨大的后方支援,所谓欧洲军团虽然在规模上看起来不小,但离开美国和北约的支持,其战斗能力就会直线下降。

苏军的梯次进攻,北约一字排开 图源:社交媒体

另一方面,在两德合并之后,来自东方的威胁虽然没有彻底消失,但一下子从德国的家门口推到了德国的远方,这一变化让德国建设传统的大规模军队失去了意义;而德国由于在一战以后就失去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对于用军事力量维持海外的影响力也没什么兴趣;更重要的,作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和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德国在经济领域对世界的影响力远比在军事领域要强,既然能够“兵不血刃”,那么在安全领域依赖美国,减少本国的军事支出和安全压力,无论从成本和可行性上,都要比依赖欧洲自己的军事力量要强。这种对欧洲安全极为悲观的态度,最终决定了德国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选择。

当然,需要美国和北约也好,不需要也罢,法德两国在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潜台词,依然在于争夺欧洲的“中心之位”或者说对于欧洲未来的主导权。主要的差异,在于为了这个主导权,是将美国这个关键性盟友纳入未来的欧洲治理体系,还是将其彻底排除出去,法德两国基于本国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做出了不同回答。不过眼看中美两国在太平洋两端成为世界的新中心的态势逐渐形成,欧洲人如果再醉心于“圈地自萌”的内卷争夺,只会丧失更多在未来的发展机遇。

欧洲在新一代武器研发部署进度上已经严重落后于中美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3 22:53:42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3 22:53:4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69)

标题 :
美国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俄方回应:哗众取宠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杨子江】美国11月22日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此举当天引起俄罗斯方面激烈批评。该条约旨在冷战后建立互信,降低发生武装冲突的风险,允许开展有条件的空中侦察。俄外交部回应称,美方此举是伪善和哗众取宠。

美国国务院官网声明截图

美国务院11月22日发布声明称,自当日起,美国不再是《开放天空条约》的缔约国。自特朗普今年5月通报退出《开放天空条约》,至今已过去半年。美国务卿蓬佩奥称赞美方此举,认为美国变得更安全了,声称俄罗斯仍没有履行条约的义务。

1992年,23国在芬兰赫尔辛基签订《开放天空条约》,俄罗斯后于2001年5月26日批准该条约。条约建立的初衷,旨在增进成员国间互信,降低发生冲突的风险,有利于限制常规军备。条约允许飞跃指定地区,开展合法、透明、受监督的空中侦察。

根据俄新社报道,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声明表示,俄方对美国退出《开放天空条约》的做法感到遗憾,此举将使该条约失效。俄罗斯外交部对此发布声明称,美国此举既不是欧洲安全的胜利,也不是美国和其盟友的胜利,退出条约的做法是伪善和哗众取宠。俄外交部强调,将要求该条约现有成员国做出硬性保证,使其中的北约国家不向美国移交俄境内侦察资料。

俄联邦委员会(上议院)议员阿列克谢·普什科夫22日在社交网站上称,俄方将得不到任何保证,能让条约成员国获取的情报不落入美国之手。他甚至直接写道:“此后可以很肯定的是,这些侦察资料将立马转交给美方。这一点倒是能保证。”

他强调,无论条约内北约国家如何宣誓履约,都不会改变他们和美国的特殊关系,也没可能追查隐秘的资料转移。普什科夫在俄联邦委员会中负责对公事务,此前他在国家杜马(下议院)国际事务委员会长期工作,拥有丰富的外事经验。

用于《开放天空条约》的图214ON飞机,图源:图波列夫设计局官网

国家杜马议员阿列克谢·切巴当天也批评了美国此举。他认为,美国退出一系列国际条约,是在猛烈撼动现有国际体系,威胁到了世界安全。他指出,如今谁在为地球的自由与和平努力,而谁又是只主导自身利益,一目了然。切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在国家杜马中担任国际事务委副主席。

由于新冠疫情肆虐,《开放天空条约》规定的侦察被迫暂停,直到2020年7月重启。俄方至今已对丹麦、德国和芬兰等国完成了侦察任务。在监督下,俄方侦察了美军在欧洲最大的空军基地——位于德国境内的拉姆施泰因基地。德国、法国和罗马尼亚也对俄罗斯执行了侦察任务。

德国外长海科·马斯当天也紧急表态,称对美国退约感到遗憾,但德国将继续履约,在条约内的角色不变。

马斯指出,德方一直认为该条约是管控武器的重要措施,增进互信,维持北半球从温哥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稳定。

俄新社报道指出,德国联邦政府将继续执行该条约,采用空客A319型飞机就是明示其决心。

法国用于《开放天空条约》的C-130H飞机,图源: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官网

另据塔斯社报道,11月23至27日,法国的C-130H飞机将从莫斯科郊外的库宾卡机场起飞,继续按条约执行俄境内的飞行任务。飞行计划事先由俄方参与拟定,俄方将派专家上机监督其侦察过程。按条约,飞机本身将不携带任何武器,仅靠机上俄方允许的设备收集信息。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5 12:16:43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5 12:16:4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79)

标题 :
细说B-2(1)- 溯源
类别 :
军事
内容 :

今年9月,网络上传出消息美国空军将把B-21的生产数量从80-100架大幅增加到150-180架,不过魔幻的2020热点实在太多,这条消息并没有激起多少涟漪。事实上这个近乎翻倍的数字并不是已经确定的计划,而是退役空军中将David Deptula在一次网上采访中对记者说的,代表的是空军私下的观点或者说是一种愿望。

500

空军物资司令部司令Arnold Bunch上将的说法就含蓄多了,B-21的数量可能超过100架,甚至超过不少。美国《空军杂志》网站上比较正式的表述是美国空军今后需要维持220架战略轰炸机的规模,包括约100架B-21,这个数字并没有落实而是动态变化的,和B-1B妥善率的改善、B-52的换发工程、B-2被替换前的状态都有关系。

500

> 美国空军官方发布的B-2和B-21俯视对比图

最终B-21将首先替换B-2,然后逐步替换机况差的B-1B。目前B-21的首架原型机正在建造中,受疫情影响首飞时间已经推迟到明年12月;在太平洋对岸,我们20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也已经接近了关键节点,世界上即将多出2种隐身战略轰炸机,而后者的影响力将更加显著,因为美国自己将第一次面对隐身轰炸机的挑战,这会对现有的世界战略格局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

500

不过我现在不准备探讨这2种还蒙在厚厚盖布之下的未来战机(因为完全不知道具体情况),而是细品一下它们的前辈:目前世界上唯一服役的隐身战略轰炸机B-2,只有读懂了B-2才能更好地理解下一代隐身轰炸机的设计。

500哈维计划 - “无望钻石”

上世纪6、70年代,美式飞机虽然拥有逼近极限的飞行性能和强大的电子对抗措施,仍然在越南和中东战场上吃尽了萨姆-2、米格-21的苦头。比如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以色列在18天里损失了109架作战飞机。而在冷战最前沿的欧洲战场,拥有萨姆-6、米格-25、自动截击引导系统等先进装备的华约防空体系远不是越南或者埃及可以媲美的,北约常规作战飞机无论是采用高空高速还是低空突防都会面临雷达引导的高炮、导弹和战斗机层层拦截,战场生存能力堪忧。美军作战规划人员相信一旦战争打响,如果战损率达到赎罪日战争的水平,北约的战机将在2周内消耗殆尽。

500

> 1967年8月12日在河内上空被萨姆-2地空导弹击落的一架RF-4C

为此美国航空工业从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一种全新的技术 - 就是今天所称的“隐身”设计,依靠机体的特殊外形偏转或者吸收入射雷达波,尽量降低雷达反射信号的强度,进而大幅降低敌方雷达的截获概率和探测距离,从源头上降低导弹的拦截效能。

197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向航空业界发出垂询文件,重点提了2个问题:

1、可有效实现雷达隐身的最大雷达截面积阈值是多少?

2、美国飞机制造商是否具备设计、制造隐身飞机的能力?

1975年,DARPA启动了“Project Harvey - 哈维计划”,对隐身飞机相关技术进行预研,该计划名称的灵感来自4、50年代的一出舞台剧和同名电影,主角是6尺3寸半高的巨型隐身兔子“哈维”。

500

受到邀请的5家主要飞机制造商中费尔柴尔德和格鲁曼拒绝参与,通用动力坚持采用电子对抗措施也随之出局,剩下的麦道和诺斯罗普各自得到10万美元的合同。

这是一个隐身战斗机项目,因此已经十年没有参与战斗机设计的洛克希德并不在被邀之列。但它下属的“臭鼬工厂”在研制U-2、A-12、D-21和SR-71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隐身设计经验,包括在关键部位使用复合吸波材料、机体表面涂敷雷达吸波涂层等(参见: 西雅图飞行博物馆巡礼(1):细品黑鸟(上)),不过这些都是当时的绝密项目,连DARPA都不知情。

500

> M-21“鹅大妈”背负着D-21

洛克希德领导层从五角大楼探听到隐身计划的消息后正式向DARPA提出要参与项目,中情局也批准“臭鼬工厂”可以和DARPA讨论“黑鸟”项目所涉及的隐身技术。DARPA最初拒绝了洛克希德的请求,因为项目资金不足,在多次交涉后洛克希德终于被批准自费入局。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正在研究隐身设计问题的“臭鼬工厂”数学家和雷达专家Denys Overholser碰巧从资料库中翻出一份被埋没多年的论文 - 莫斯科无线电工程学院首席科学家彼得·乌菲姆采夫于1964年公开发表的《物理衍射理论中的边缘波行为》,当时美国空军外国技术部刚刚把它翻译成英文。该论文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方程式以预测几何形状的雷达反射率,后来被美国人称之为“带来隐身技术突破的魔法石”。

这一系列方程最终被整合为一个专门用于评估雷达反射面积的计算机程序“Echo 1 - 回声1”,将飞机外表面分解为一系列三角形平面,以计算针对任何特定迎角的雷达反射率。受到当时计算机硬件性能的限制,航空工程师们还无法测算出复杂曲线面的雷达反射面积,部分数据还是用计算尺人工计算的,所以第一代隐身飞机只能采用尽可能简单的多面体构型。

Overholser已经提出过一个多面体设计方案,但后续测试显示因为衍射效应他对机体边缘的计算有误。采用了“Echo 1”程序后设计团队很快从20种备选机体设计中选择出了雷达回波最小的方案。

1975年5月,“臭鼬工厂”完成了一份《高隐身性概念研究进展2号报告》的内部文件,阐述了绰号为“Little Harvey - 小哈维”的研究计划,它包含了两种对比方案,A计划是被戏称为“Hopeless Diamond - 无望钻石”的钻石切割多面体设计(这个名字来自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蓝色钻石 “Hope Diamond - 希望钻石”,因为实在不像能飞起来的样子而被说了反话),由“臭鼬工厂”时任董事长本·里奇设计,无尾设计惊世骇俗。

500

B计划是传奇设计师凯利·约翰逊手绘的翼身融合设计,类似于D-21超音速无人侦察机。最终A计划胜出,设计过P-38、F-104、U-2、SR-71等一大票著名战机的凯利·约翰逊失手在“臭鼬工厂”内部是非常罕见的情形。

500

“臭鼬工厂”制造了多个木质模型用于风洞试验,并将其中一个贴上金属膜进行雷达反射面积精确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Echo 1”的计算,并让本·里奇从凯利·约翰逊手中赢得了25美分,因为后者打赌D-21的雷达反射面积会比新机更小。

500XST计划 - “海弗兰”验证机

1975年夏天,DARPA非正式邀请洛克希德、诺斯罗普和麦道参与“试验性生存力试验台 - XST”计划,将上述研究成果转化为真正的飞机。麦道认为自己无法达到隐身飞机的设计要求而退出。1975年11月1日,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各自获得150万美元的第一阶段合同,需在4个月内制造出全尺寸木质模型,然后送往新墨西哥州白沙靶场利用美国空军雷达目标散射仪(RATSCAT)进行评估。

洛克希德的XST方案在“绝望钻石”的基础上加长了机翼并增加了操控性更好的内倾垂尾,采用扁平的口琴式尾喷口。为了在提交给DARPA之前测试它的雷达反射面积,洛克希德不得不借用前竞争对手麦道在莫哈维沙漠中的雷达测试设备,这被本·里奇形容为“别克借用福特的测试卡车”。在测试中麦道的雷达操作员曾一度因为看不到任何回波而让本·里奇去检查一下他的模型是否从测试立柱上掉了下来,直到一只乌鸦停在模型上才被雷达发现。

500

诺斯罗普的设计和洛克希德的方案差不多,进气口位于驾驶舱后面的机背上,尾喷口则藏在两个内倾的垂尾中间,外形科幻得犹如星球大战中的Snowspeeder雪地战机。

500

在白沙靶场,空军原有的测试立柱雷达反射强度甚至超过两个被测的模型,于是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各自出资建造了几根价值18.7万美元的特制支柱,其雷达信号反射强度比模型低10分贝。

500

> 空军雷达测试场原有的立柱

据本·里奇在回忆录中记述,“绝望钻石”的雷达反射面积只有D-21的千分之一,Overholser告诉他即使放大到全尺寸战斗机,雷达反射面积也只有一只老鹰的眼球大小。在白沙的测试中发现模型上的鸟粪能把雷达回波强度提高1.5分贝。

1976年4月洛克希德在对比测试中胜出,原因是设计过程中没有得到计算机建模帮助的诺斯罗普XST方案侧向雷达反射面积要高出10倍!

500

> 白沙靶场中的XST测试模型,左为洛克希德方案,右为诺斯罗普方案,分别安放在新立柱上

独家进入第二阶段后“臭鼬工厂”需要制造2架有人驾驶的验证机,DARPA代号“Have Blue - 海弗蓝”。第二阶段有3个主要目标:降低雷达、红外、可见光和声学的可探测性;可以接受的飞行品质;“能够准确预测飞行中飞机低可探测特性的建模能力”。

“海弗蓝”的机体由众多平面构成,没有任何弧度,机翼后掠角达到72.5°,采用内倾垂尾,机体表面涂敷了洛克希德实验室开发的含铁雷达吸波涂料,驾驶舱风挡喷涂了特殊涂层以具备导电性,位于机翼上部的进气口覆盖了吸波网状格栅。

500

> “海弗蓝”的外表面喷涂了主任工程师阿伦·布朗亲自设计的3色割裂迷彩以掩盖其平面体轮廓特征

此时“海弗蓝”的研发费用已经转由空军投资,而空军只能从机密项目费用中拿出2千万美元,剩下1千万的缺口本·里奇说服了洛克希德自行承担。为了节省经费和开发时间,2架“海弗蓝”大量采用现成设备,发动机来自T-38教练机、主轮来自F-104、弹射座椅来自F-16,工装工具来自C-5计划。

“海弗蓝”的独特气动外形造成它的飞行状态极其不稳定,因此采用了F-16上刚刚研发成功的4余度线传飞控系统而且保留了侧杆设计。但该机为3轴不稳定,而F-16只是俯仰轴不稳定,两者的控制率也完全不同,必须进行大幅改进。作为隐身验证机,“海弗蓝”没有配备武器和传感器,起飞重量只有5.6吨,造价却高达3700万美元。

两架绝密的验证机都没有美国空军序列号,只采用洛克希德内部编号HB1001和HB1002。1977年12月1日,HB1001号机在51区进行了首飞,验证了“海弗蓝”的气动特性和线传飞控系统。

500

> “海弗蓝”仍然采用传统皮托管空速管,在进行雷达测试时收回机体内

涂有灰色吸波涂料的HB1002号机专门用于测试雷达反射面积,2架验证机先后因故障在1978年5月和1979年7月坠毁,其中2号机坠毁时正在和F-15进行对抗,利用F-15强大的机载雷达测试它的隐身性能。仅有的2名项目试飞员均弹射生还,两架飞机的残骸则被秘密埋葬在内利斯空军基地内的沙漠中。

“海弗蓝”的雷达反射面积是绝密信息,至今没有披露过。不过它的传奇之一是在一次测试飞行中由于机体表面三颗固定螺钉没有上紧伸出了3毫米,导致它被93公里外白沙靶场的雷达发现。

虽然2架验证机全部损失,但“海弗蓝”项目仍然非常成功,战术空军司令部受此鼓舞向洛克希德订购了5架全尺寸发展型和20架生产型实用作战飞机,项目代号“Senior Trend - 高级趋势”。这就是后来的F-117A战斗机,1981年6月18日首飞,1982年开始交付,1983年10月形成作战能力,1990年交付最后一架,总产量只有5架YF-117A和59架F-117A。

500

说了这么多似乎跑题很远了,和B-2完全不沾边,倒把F-117的身世说了一半。别急,下面就来了。

500BSAX计划 - “沉默之蓝”验证机

DARPA认识到两家公司在XST研究过程中各自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特别要求诺斯罗普维持隐身设计团队,因为1976年12月美国空军和DARPA就启动了另一项“试验性战场侦察机 - BSAX”计划,希望研制一种能够在前线活动的隐身侦察机。

这是规模更加宏大的“Assault Breaker - 突击破坏者”计划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大规模远程投射智能弹药阻挡华约的滚滚装甲洪流,尤其是在富尔达缺口这种关键地段。该系统由地对地导弹向战线后方的敌坦克集群投放“灵巧”子弹药,攻击装甲目标薄弱的顶部;由机载“Pave Mover - 铺路机”雷达平台提供战场监视和目标指示,这种新型合成孔径雷达具有移动地面目标指示能力。

500

“铺路机”雷达可以由F-111或者KC-135等常规飞行平台携带,在本方防空保护伞范围内监视前沿,这一概念最终发展成为E-8“联合星”空地监视飞机。但是要想进一步深入敌后,在盘旋中持续监控第二梯队的战场态势并实时向地面指挥中心提供目标指示信息,就必须具备全向隐身能力才能生存下来,所配备的雷达也必须具备低截获率,这就是BSAX计划的初衷。

1977年诺斯罗普被独家授予一项合同发展BSAX所需技术,1978年又获得了1.36亿美元的国防投资,开启了漫长的研发之路,新机代号“Tacit Blue - 沉默之蓝”。之所以两个隐身飞机的代号都带有“蓝色”这个词是因为当时主管绝密隐身飞机计划的五角大楼团队就叫“Blue Team - 蓝队”。

除了全向隐身,设计中的另一个挑战是在尽量小的机体内容纳巨大的雷达天线,而且要保证天线的视野,其设计难度比隐身性还要高。为了整合雷达形成了“沉默之蓝”独一无二的盒型机身,剩余的设计工作就是让这个盒子飞起来并且能全向隐身。

500

诺斯罗普团队起初也打算采用多面体结构,但是他们缺乏“Echo 1”那样的软件和精确计算多面体雷达反射面积的能力,因此采用了另外一种思路:采用柔和过渡的高斯曲线表面重新分配雷达入射波的电磁能量,其结果就是一个上下表面平坦、棱线分割的侧面内倾圆滑过渡的长盒子,形如一条带翅膀的鲸鱼,或者更形象一点就像是把两个浴缸倒扣在一起。

500

在诺斯罗普内部“沉默之蓝”的绰号就是“鲸鱼”(有时候还被称为“外星人的校车”),70年代末诺斯罗普先进项目分部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鲸鱼的照片和油画,信纸和各种办公用品上都印着鲸鱼图案,高管的办公桌上放着鲸鱼模型,相关工作人员互称为“鲸人”。但是当访客问起这些鲸鱼的含义时,答案往往是“这不是你该谈论的话题,鲸鱼是种高贵的动物”。

诺斯罗普的策略成功了,“沉默之蓝”的雷达反射面积至少和研制中的“海弗兰”/F-117一样小,“低于一只蝙蝠”。采用高斯曲线是该项目最大的技术突破,也是战后航空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让后世的B-2、F-22等隐身飞机得以在维持低探测性的同时具备更优秀的气动特性。

500

这一突破来之不易,必须精确计算机体表面的弧度。在设计阶段前机身座舱区域就遇到了麻烦,工程师Fred O’Sheara负责的部分产生了不可接受的雷达反射。有一天他坐在迪斯尼乐园的长椅上等候排队坐过山车的孩子们,他口袋里正好装着一块模型粘土,就拿出来放在掌心里把玩消磨时间,并捏出了一个他认为可行的形状。第二天团队中的制模师拿走了这块粘土并雕刻出了机鼻模型,它就是那个特立独行的铲状机鼻,即使在B-2身上仍然能见到这一诞生在迪斯尼的灵感痕迹。“沉默之蓝”团队中的一些老人至今仍然保存着这个粘土模型的塑料翻模作为纪念。

500

和“海弗兰”一样“沉默之蓝”也大量采用了现成的飞机零部件:起落架来自自家的F-5E,弹射座椅采用麦道生产的ACES II型。它是有史以来最不稳定的飞机,比“海弗蓝”还要糟糕,如果把它的模型放置在风洞里,以重心为支撑点,吹风后它会像风向标一样乱转,直到尾翼指向前方。为此采用了F/A-18上的GE全数字化线传操控系统,由精心设计的保形大气数据传感器列阵提供姿态信息。

500

> “沉默之蓝”驾驶舱内景,虽然机体宽度很大,但是单座的驾驶舱空间相当狭小

“沉默之蓝”安装了两台达索“猎鹰 20”公务机上的盖瑞特ATF3涡扇发动机,内埋式进气口位于机背,S型弯曲的进气道完全遮蔽了发动机风扇,圆滑的唇口形如鲸鱼的喷孔。共用进气道的两台发动机距离非常近,它们必须同时启动,如果一台先启动将导致另外一台进气量不足。尾喷管呈压扁的半圆形,大片的平尾和外倾的垂尾遮挡了来自后下方和侧面的雷达照射。平直的机翼面积相当小,简直让人怀疑这个盒子怎么能飞起来。

500

“沉默之蓝”机长17.02米,翼展14.68米,尺寸比F/A-18C略大(后者为机长17.1米,翼展12.3米),起飞重量13.68吨。它是纯粹的侦察机,没有任何携带武器的能力,机身两侧安装了休斯公司研制的地面监视/低截获率侧扫雷达,可以发现战线深远后方的地面移动目标。和E-8“联合星”不同,小尺寸的“沉默之蓝”并没有机载雷达操作员,雷达操作由地面站控制,就像现在的无人机。

500

“沉默之蓝”项目只有5名飞行员,其中肯·戴森是唯一一位同时飞过“沉默之蓝”和“海弗兰”的飞行员。为了掌握“沉默之蓝”超级不稳定的飞行特性,他们除了在飞行模拟器上进行大量训练外还驾驶一架特制的变稳教练机 - 比“沉默之蓝”更加丑陋的康维尔NC-131H TIFS。

500

还在试飞初期,空军就已经发现“沉默之蓝”的一些特性并不适合作为一个实用的武器系统。首先它除了对雷达隐身外还应该避免被目视发现,隐身战斗机和轰炸机可以在夜间行动,但是对于一架侦察机来说必须执行大量日间实时侦察任务。“沉默之蓝”相对庞大的机体在地面很容易被发现,要深入敌后侦察必须召唤战斗机护航,这就失去了隐身的意义。

其次,正在研制中的E-8“联合星”可以利用它7米长的巨大雷达天线获得超远距离的探测能力,在己方空域就可以执行“沉默之蓝”的大部分任务,而且造价更低、续航时间更长还可以接受空中加油。

500

> 2017年2月7日在内利斯基地参加年度“红旗演习”的E-8C,由波音和诺格联合生产

诺斯罗普将其量产的希望最终破灭,“沉默之蓝”只制造了一架和一个备用外壳。虽然外形笨拙,但整个试飞过程非常安全,在1982年到1985年间进行了135次测试飞行,总飞行时数250小时,平均一个架次持续2个半小时。最后一次飞行之后飞机被封存在秘密地点,直到1996年4月30日才被国防部解密公之于众,如今陈列在代顿空军国家博物馆四号馆。

500

“沉默之蓝”被认为是美国空军历史上最成功的技术验证机之一,达到了全部设计要求,它所探索、验证的低可探测性技术对今后的隐身飞机和反隐身雷达设计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00ATB计划 - “高级冰”与“高级钉”

在开始涉及轰炸机之前还有一段插曲,“海弗兰”验证机试验成功后,“臭鼬工厂”根据DARPA的要求一共向空军提交了两款“先进战术飞机 - ATA”方案,ATA-A方案是F-15尺寸的单座双发攻击机,作战半径740公里,载弹量2.2吨;ATA-B则是一种更大型的双座4发战术轰炸机,作战半径1850公里,载弹量4.5吨,造价是A方案的1.5倍,洛克希德提出用它代替F-111战斗轰炸机执行纵深遮断任务。最后美国空军于1978年夏选择了价格更低、风险更小的ATA-A方案,由此催生了F-117A。

充满韧性的“臭鼬工厂”团队又转向战略空军司令部,推出了一个修改过的ATA-B隐身攻击机方案。不过出乎洛克希德的意料,空军想玩把更大的,他们想要的隐身飞机不是用于替换F-111,而是替换在1977年6月被卡特总统取消的B-1A,甚至是B-52。1979年立项的“先进技术轰炸机 - ATB”计划不仅要求航程远、载弹量大,还要拥有“海弗兰”那样的高隐身性。

500

> 命运多舛的B-1A

技术专家出身的卡特总统很早就成为了隐身技术的狂热支持者,他在一片争议声中取消B-1A超音速轰炸机计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已经了解到隐身技术将带来的巨大变革,但是因为高度机密他无法对外界说明这点。

ATB计划推进得非常快,提供秘密黑色经费的项目代号“Aurora - 曙光女神”(也就是传说中莫须有的SR-72)。参加竞标的公司很快就被筛选出最后2家,和XST计划一样,仍然是诺斯罗普和洛克希德这两位对隐身设计最有心得的老对手。美国空军当时计划采购165架隐身战略轰炸机,生产将持续近20年,赢者将通吃这块体量巨大且利润很高的蛋糕,并垄断新世纪的美国重型轰炸机市场。不过因为双方都缺乏大型现代轰炸机的设计经验,产能也不足以满足空军的要求,诺斯罗普和波音(B-52设计者)及LTV、洛克希德和罗克韦尔(B-1设计者)分别组成了竞标团队。

ATB项目的要求非常苛刻,无空中加油航程需达到9600公里,载弹量接近20吨,除了极低的雷达反射面积外,对红外、电磁辐射等其它方面也有严格规定。鉴于当时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基本的航空物理学理论,两个团队都采用了相当冒险的飞翼构型。

500

> 外形科幻的Ho-229双发喷气式飞翼战斗轰炸机

飞翼顾名思义就是没有的突出于机翼前后的常规机身,也没有鸭翼、平尾这些附属气动面,翼身高度融合,是气动布局一体化的极致,具备相当多的优点:

整个机体都产生升力,升阻比高,气动效率是所有飞机构型中最高的,相同体量的飞翼比常规构型的飞机具有更大的航程和载荷能力。

宽厚的翼身融合体提供了巨大的内部容积,可以携带大量燃油、弹药或者货物。

外形光滑平顺,没有突出物,在很多角度上横截面积极小,天生具备良好的雷达隐身外形。美军在战后修复了唯一一架幸存的Ho 229 V3号原型机,经测试发现其外形、涂装和金属/木材混合结构可以把当时英国国土防空雷达的探测距离缩短37%。

但是飞翼横宽纵短的机体结构也带来一个天生的缺陷,就是操纵性和机动性都很差,俯仰和偏航操纵力矩小,飞行极不稳定,配平困难,在没有电传操控系统的年代几乎是无解的。这也限制了飞翼的大规模应用,只出现了德国的Ho-229、美国的XB-35和YB-49等极少数昙花一现的试验性飞翼轰炸机。

500

> 1945年飞行在哥廷根上空的Ho-229 V2,这是该机仅有的两次成功试飞之一

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都意识到只有飞翼构型能够满足ATB的全部要求,事实上两者的设计相当接近,以至于当国防部ATB项目办公室的军官在伯班克“臭鼬工厂”第一次看到洛克希德的概念模型时不禁问了一句“你们怎么用了诺斯罗普的设计?”

因为整个ATB项目的内部代号是“Project Senior C.J.”,洛克希德的方案取名“Senior Peg - 高级钉”。它可以看作是将放大版的F-117A融入飞翼构型中:驾驶舱采用平面风挡,前机身上半部也都由平面构成,进气口由防雷达格栅覆盖,机翼构型和今天的大型无人机很接近,后掠角小于前机身。

“高级钉”最特殊的设计是有个小尾巴,从后机身突出的一个尾椎上安装了外倾的V字型双垂尾。这个突出的小尾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隐身性,但可以延长控制力臂,对改善飞翼的操纵性有很大帮助,降低了飞控设计的难度。

它虽然看起来非常怪异,但反映出洛克希德的设计哲学,用最小巧、最便宜的机体设计满足项目的最低要求。这是数年前空军从ATA-A和ATA-B方案中选择前者给洛克希德留下的深刻印象,认为空军更注重数量优势而不是过剩的能力。

500

> “高级钉”和B-2的对比

诺斯罗普的方案代号是“Senior Ice - 高级冰”,他们在“沉默之蓝”问世后的5年来持续改进连续曲率隐身设计,决定打造一架巨大的纯飞翼轰炸机,这也是公司创始人杰克·诺斯罗普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的终极目标。

500

> “高级冰”早期模型,外形比“高级钉”简洁很多,凸起部分全部采用圆滑曲面,边缘严格遵循平行原则

两家公司之间的竞争包括多种形式:阐述设计理论的文件、一系列风洞测试以及1981年5月开始的终极雷达反射面积测试 - 双方的缩比模型被架在高杆上进行多频段全方位的雷达反射测试。有传言至少有一家还进行了验证机飞行测试,但因为极高的密级从来无法证实。

500

> 竖在高杆上进行雷达反射面积测试的“高级钉”模型

1981年10月20日美国空军发布了竞标结果,测试分数比几年前的XST竞标还要接近,只不过笑到最后的是上次的输家诺斯罗普。洛克希德对此感到震惊,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会在雷达测试中胜出,“高级钉”的造价更低,研制风险更小,而且还拥有一个绝对优势,就是具备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隐身飞机大规模生产经验。

诺斯罗普的管理层反驳了这一投诉,他们声称完全取消垂尾的“高级冰”空气动力学性能提高了5-10%,曲面外形对多个波段的雷达都具备更好的隐身效果,而不仅仅是威胁最大的单一波段,这样的宽频隐身设计可以更好地应对将来出现的反隐身雷达。

诺斯罗普同样拥有自己的杀手锏,而且有两个。其一是世界上最丰富的飞翼设计制造经验,从N-1M到XB-35到YB-49;其二是更优秀的传感器集成能力,“沉默之蓝”已经验证了相关技术,不但飞机本身难以探测,它发射的雷达信号也同样具备极低的截获率。ATB将配备高功率目标搜索雷达阵列,如果雷达辐射特征明显,轰炸机本身的隐身性将毫无意义。

500

> 1948年停放在诺斯罗普厂区的未完工YB-35B机体

“高级冰”尺寸更大,在载荷、航程等很多方面大大超过了ATB的最低要求,当然也很贵,极端的昂贵。洛克希德预测“高级钉”投产后的单价将不超过2亿美元,正在生产F-117的“臭鼬工厂”团队对这个成本很有信心;而诺斯罗普的报价整整翻了一倍。不过随着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推行军备竞赛,国防部已经不再对“可负担”的设计方案感兴趣,而是不计代价地追求压倒性的性能优势。这样的局势变迁催生了空前绝后的B-2轰炸机。

500

下一篇将介绍B-2的具体设计,看看它有何德何能配得上21亿美元的单价。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5 12:21:00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5 12:21:0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80)

标题 :
细说B-2(2)- 演进
类别 :
军事
内容 :

从XB-35到B-2

ATB方案既然决定了采用飞翼构型,诺斯罗普可就要大显身手了,因为它是全球最具飞翼研制经验的厂家。这个故事还要从38年前说起 -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陆军航空队委托诺斯罗普和联合伏尔堤(康维尔公司的前身)研制一款大型远程轰炸机,并分别赋予了XB-35和XB-36的编号,设计要求为:携带4.5吨炸弹往返航程1.6万公里,最大速度720公里/时,巡航速度443公里/时,作战升限1.4万米,其用意是万一纳粹德国占领了英国,美国轰炸机可以从本土对德国发起越洋攻击(德国也有类似的方案 - 1942年启动的“美国轰炸机”)。

这些指标每一个都要碾压尚在绘图板上的B-29,也远远超出了当时的飞机设计制造水平。联合伏尔堤的方案仍然采用常规设计,最终催生出世界上最大的量产型活塞式飞机、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体积最大的轰炸机:康维尔B-36。它的实际性能甚至超出了最初的设计要求,无空中加油航程1.6万公里,正常载弹量高达32吨,但是机体尺寸也异乎寻常的庞大,翼展70.1米,机长49.4米,最大起飞重量185.9吨,采用6台活塞螺旋桨发动机加4台J47涡喷发动机。它是如此复杂,而且在二战中联合伏尔堤的首要任务是生产B-24,所以不断拖延的原型机首飞已是战后的1946年8月8日。

500

> 1948年为纪念第一架B-36入役在沃斯堡卡斯威尔空军基地拍摄的一张著名照片,图中从小到大分别为道格拉斯B-18、波音B-17、波音B-29和康维尔B-36

诺斯罗普的创办人杰克·诺斯罗普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一直醉心于飞翼研究,没有机身可以消除不直接产生升力的结构重量并减少寄生阻力,大大提高气动效率。空军的最初合同要求在制造两架XB-35原型机之前先试制2架1:3缩比全木制验证机,用以搜集飞翼的飞行数据并作为教练机让飞行员熟悉飞翼的操纵特性。这两架验证机就是N-9M,它是诺斯罗普一生中设计的第三种飞翼,前两种分别是1929年的X-216H和1940年的N-1M。

500

> X-216H还算不上纯粹的飞翼,有两个尾撑连接伸在后方的平尾和双垂尾

500

> 上图为现收藏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的N-1M4号机,从正面看和半个世纪后出现的麦道A-12隐身舰载攻击机是如此之像。下图展示了N-1M的早期形态,外翼段下反作为安定面,外形更加科幻,但试飞中发现稳定性过高影响飞行性能,后改为平直翼。

N-9M是N-1M的放大型,起飞重量从1.7吨增加到6.3吨,实机采用钢木混合结构,共建造了4架。N-9M于1942年12月27日首飞,虽然试飞过程中饱受机械故障困扰,它仍然验证了大型飞翼的可行性。

500

【 XB-35 】

诺斯罗普还邀请到了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来公司兼职,他评估并同意了诺斯罗普最初的飞翼设计方案,1942年初XB-35的设计工作正式启动。因为飞翼没有控制航行的常规垂尾,诺斯罗普专门设计了开裂式阻力方向舵,它具有3种工作状态,上下两片一体偏转时作为配平襟翼使用;飞行员踩单侧踏板时该侧方向舵上下张开产生偏航力矩作为方向舵使用;同时踩下左右踏板时两侧方向舵一起张开则作为减速板使用。

500

> 从N-9M2号机开始安装的开裂式阻力方向舵

XB-35的设计进展相当顺利,42年7月5日全尺寸模型即通过审批,原型机尚未首飞,陆航就在1943年中授出合同采购200架B-35。它是全尺寸的轰炸机构型,机长只有16.18米,翼展达到52.43米,前缘后掠角27度,最大起飞重量94.8吨,采用4台3千马力的普惠“大黄蜂”星型气冷发动机,外侧的型号是R-4360-45,内侧为R-4360-47,驱动4具直径4.65米的巨型4叶同轴对转推进式螺旋桨。由陆航提供的驱动组合给后来的试飞带来巨大的麻烦,螺旋桨和发动机不匹配产生剧烈共振,极其复杂的变速箱也是故障不断,最后修改为常规的单向旋转螺旋桨。

500

同样受到二战战局的影响,N-9M的试飞和XB-35原型机的工装整备都被严重拖延,陆航判定战争结束前无法服役,于是在1944年5月取消了B-35的合同,只是完成2架XB-35原型机和13架YB-35服役测试机的生产。

XB-35首飞推迟到了1946年6月25日。陆航对飞翼构型的XB-35降低了要求,虽然它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B-36的一半,不过航程仍然能够达到1.2万公里,升限1.2万米,最大飞行速度629公里/时,最大载弹量23.6吨,显示出飞翼优秀的气动效率。XB-35共有9名机组成员,计划配备20挺机枪或机炮的强大自卫火力。

500

> 和B-17编队飞行的YB-35,已经改用常规螺旋桨,后者的最大起飞重量是前者的3倍还多

【 YB-49 】

研制过程中军方和厂方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冲突,比如陆航要求该机具备携带原子弹的能力,但是却拒绝了诺斯罗普修改弹舱以容纳MK.3核航弹的建议;陆航无法提供合同规定的交流发电机,坚持让诺斯罗普采用汽车发动机驱动的辅助动力单元,令XB-35的升限无法超过6千米。而当时更大的背景是喷气时代正快速降临,任何螺旋桨动力的作战飞机都将迅速落伍。

为此陆航于1945年6月1日要求诺斯罗普将两架YB-35改装为喷气式轰炸机,换装8台艾利逊J35-A-5发动机,单台推力只有1.8吨,飞机编号改为YB-35B,之后又改称YB-49。为了补偿取消螺旋桨驱动轴整流罩所损失的航向稳定性,YB-49安装了4具由翼刀延伸到机翼后缘的小型垂尾,它们是固定式的垂直安定面,偏航控制仍然由开裂式阻力方向舵完成。

500

YB-49于1947年10月21日首飞,最大飞行速度提高到837公里/时,但受当时喷气发动机性能和油耗的限制,航程和载弹量都大幅下降。严重的飞行稳定性问题也一直无法解决,平飞时难以保持高度和速度,会不自主地做S型机动,难以进行投弹瞄准,轰炸精度远低于B-29。不过试飞中也有一个意外发现,就是YB-49经常会从地面雷达的屏幕上失去踪影。

2架YB-49共飞行了169架次333小时,1948年6月5日2号机在移交美国空军后不久进行的一次试飞中坠毁,诺斯罗普飞翼测试首席试飞员格伦·爱德华兹上尉和4名机组人员遇难。1949年底,失事地点附近的莫洛克空军基地更名以兹纪念,这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40年代末美国已经涌现出康维尔XB-46、波音XB-47、马丁XB-48等一批常规布局的重型喷气轰炸机项目,XB-52也已经露出雏形,沦为中型轰炸机的YB-49前景日益黯淡。最终美国空军在1949年4月取消了30架改装为RB-49战略侦察机的订单,1950年取消了整个YB-49计划。

500

> 起飞中的YRB-49原型机,安装6台艾利逊J35-A-5喷气发动机,其中2台吊挂在机翼下方

等到B-52在1952横空出世后,无论是庞大的B-36、高速的B-47还是造型前卫的YB-49都迅速成为过眼云烟。

500

30年弹指一挥间,转眼又到了一次历史性的轰炸机竞标时刻,从XB-35到B-2,诺斯罗普的飞翼之梦终于成真。1980年4月,85岁高龄的杰克·诺斯罗普坐在轮椅上被推入一个保密区域,在那里B-2设计团队向他展示了绝密的ATB项目缩比模型,这是一具完美的飞翼。端详着那些熟悉的线条,身患帕金森症已经无法发声的诺斯罗普在一个垫子上写下:“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上帝让我多活了25年。” 十个月后,杰克·诺斯罗普病逝,又过了8年B-2正式服役。

500

500化简为繁

诺斯罗普公司在接手ATB项目后对自己在隐身性方面的研究还是颇有信心的,但是隐身战略轰炸机到底应该走什么路线仍然是一片完全未知的迷雾。1979夏,未来的B-2项目经理Jim Kinnu和团队高层讨论方案时在一块黑板上画了4个象限,分别是高空、低空、亚音速和超音速,B-1已经实现了低超音速,但是并不隐身,从当时的技术水平看最可行的选择是高空亚音速,高空可以获得更大的航程、地面威胁也少得多。

理论上最隐身的飞行器其实是飞碟,没有任何角度或者边沿会产生雷达回波。但是一架包含弹舱、驾驶舱、油箱等各种设备的战略轰炸机显然不可能做成纯粹的飞碟形状,于是隐身设计和空气动力学专家们都把思路集中在所有飞行器中和飞碟的扁平构型最为接近的飞翼上,它不但具有出色的隐身效果,而且更提供高升阻比和高结构效率,实际上在研制“沉默之蓝”时诺斯罗普就曾经考虑过飞翼。

500

> 神秘的60年代美国空军飞碟电脑效果图,据说有人在佛罗里达麦克迪尔空军基地见过已封存的真机

【 总体布局 】

B-2设计的第一步是曲线化,所有不能保持扁平的部位都得改成平滑的曲线。第二步是处理边缘雷达反射回波,多年研究测试积累的数据表明曲线会产生回波,无法消除它们,能做到的是控制回波的方向和强度,把它们集中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这样在敌方的雷达屏幕上即使回波被捕捉到也只是飘忽不定的闪烁信号,无法构成稳定跟踪。

尽管ATB项目到1984年才被正式命名为B-2轰炸机,它的雏形在1979年夏天就已经从主任设计师Irv Waaland手绘的草图上清晰地浮现了出来(下图是仅有的一张尺寸很小的手绘图数字文件),他和设计团队相信可以把雷达反射面积降到比“沉默之蓝”还低,尤其是在早期预警雷达工作的低频波段。

500

诺斯罗普的早期设计方案和今天的B-21相当接近,菱形的翼身融合体插上两截延伸的机翼,前缘后掠,后缘呈W型,轮廓外沿严格采用平行线。设计演化迭代了5次:

500

最初的方案没有垂尾,水泡型驾驶舱尺寸很小,两个发动机进气口及倒V字型尾喷口的间距相当小,翼身融合部分面积很大,外翼长度非常短,机翼后缘安装了8段襟、副翼。鹰嘴型的机头前缘出自设计师迪克·谢勒(Dick Scherer)之手,这样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有利于高亚音速飞行。

第2个方案取消了全部后缘气动面,安装了2个内倾的小型垂尾,尾喷口改为直线开缝式。

500

第3个方案变化很大,尾喷口前掠,取消了垂尾,改为在翼尖段安装类似翼刀的扰流板,并从发动机引气由翼尖向后喷出提供航向控制力矩,和“鹞”式战斗机的翼尖喷嘴差不多。不过“鹞”式是因为垂直起降阶段空速过低气动面失效,ATB则是取消活动部件降低雷达反射信号。翼身融合体面积大为缩小,提高展弦比以增大航程。驾驶舱隆起幅度增大形成背脊,增大了机内容积。

第4个方案又取消了翼尖扰流板,整个机翼一干二净,完全依靠翼尖喷气系统和两侧发动机的推力差控制偏航和滚转。

第5个方案显著增大了整体尺寸,机翼后掠角增大了6度;驾驶舱和背脊加宽,进气道隆起程度更高;恢复了外翼段的3具襟、副翼,其中最外侧是诺斯罗普拿手的开裂式阻力方向舵,同时增强了结构寿命和飞行操控性能。

500

在隐身机设计中动力系统的集成是一大难点,为了彻底阻绝地面雷达对发动机部件的照射,所有方案都把发动机深埋在厚厚的飞翼内部,进气道和排气管呈弯曲的S型,即使从前上方也无法直接照射到风扇。

500

1981年春天,诺斯罗普团队开始和ATB的最终用户 - 战略空军司令部的作战军官接触,战略空军司令部提出了很多轰炸机专业的要求,如无陆地参照系导航和更高的隐身性能。包括反隐身“红队”在内的空军分析师们一直在评估华约防空能力的发展,并将威胁信息反馈在对诺斯罗普的新要求中。

军方的项目总监是空军装备司令部航空系统中心司令迪克·思科菲尔德,他是一位拥有5800小时运输机经验的飞行老鸟,先后负责F-117和B-2两个绝密的隐身计划。早在ATB项目初期他就已经深度参与了B-2的设计过程,亲自在座舱内评估布局效果。他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8年,从1983年直到1991年,从上校一路晋升到中将。

诺斯罗普团队中包括航空巨头波音,它才是轰炸机大家,生产过从B-17、B-29到B-47、B-52的上万架轰炸机,而且过去向来只做主承包商。在波音眼里“弱小的”诺斯罗普唯一的轰炸机经验就是30年前不成功的XB-35和YB-49两种飞翼,但是诺斯罗普掌握着业界领先的隐身技术,所以波音同意放下身段加入团队。事后证明波音的这一决定非常正确,波音从B-2项目中所获良多。

诺斯罗普先进设计团队在大洛杉矶霍桑市Chadron街一栋属于保密范围的红砖建筑内夜以继日地工作,项目经理Kinnu、主任设计师Waaland和航电负责人John Cashen三巨头极力驱动整个团队追赶紧迫的进度,以至被私下里称为“垃圾场的狗”。年轻的航空工程师们每周工作时间长达80-90小时,因为团队不断扩张,经常发生第二天上班时被新人占据了自己办公桌的事情。

500

> 当时的航空工程师们穿白衬衫打领带上班,只有周末加班才不用系领带

在CAD还十分原始的年代,B-2的座舱布局也是土法上马,用纸板剪贴拼装进行规划测试,设计初期采用的是侧杆,后来改为轰炸机飞行员更加偏好的中置驾驶杆。

500

诺斯罗普从航天飞机项目及整个南加州的航空航天行业中大量招聘高级人才。设计团队从几十人迅速扩张到接近一千人,不久他们就搬离了那栋红砖小楼,在西洛杉矶中央大道租了一整座玻璃幕墙大厦。

不同专业的专家在通过漫长严格的安全审查第一次接触到B-2的秘密时,无一例外都感到震惊。1980年7月加入团队的航空工程师道格·伍德回忆道:“让我震惊的是这居然不是一架战斗机”。1982年加入诺斯罗普4人合同小组的纽约律师瓦拉利·刘易斯-科德则震惊于她看到的合同数字,其中一份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90亿美元!她禁不住惊愕地问道“真的有90亿的合同?”一年后她所在的法律团队已经超过了100人。1983年加入的工艺师马克·塔科吃惊于气动设计和隐身性的复杂程度,并立即意识到对雷达吸波材料的结构要求会有多严苛。

【 工程设计 】

在总体布局确定之后,B-2开始进入工程设计阶段,首要任务就是将各类研发风险归零。第一个难题来自复合材料,B-2的翼展达到52.4米,机翼表面积非常大,采用常规的钢、铝、钛材都会过于沉重而失去实用价值。

和很多文章上的说法有些许差别,B-2的翼展和XB-35/YB-49并不完全相同,而是短了152毫米,采用这一长度的翼展只是工程上的巧合而并没有多少技术方面的继承。

500

> 上图的模型尺寸也不完全准确,不过很好地展现了3种飞翼轰炸机的异同

当时复合材料已经在航空工业中得到广泛运用,空客A320率先采用复材主翼,但机翼主体结构还是铝合金的,而B-2的机翼完全由碳-石墨复材构成,这么大的尺度还从未遇到过。

诺斯罗普和空军共同投资开发了很多新型制造技术:LTV公司负责研究在复材中安装紧固件和喷水切割复材的工艺;波音负责拉挤成形、巨型高压釜、复材结构超声波探伤技术以及最核心的大面积复合材料编织成型技术,包括机翼主体部分。这些大型构件制成后又被拆解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它们能够承载设计的结构载荷。

500

> B-2的“首飞”是在C-5A的机腹里完成的,其复合材料的机翼和弹舱总成从西雅图波音军机工厂空运至加州帕姆代尔

空军一度打算让波音另行研制一款全铝制机翼,以便在复材不过关时作为替代方案,不过诺斯罗普团队最终证明他们可以设计制造出合格的大尺寸复材结构件,诺斯罗普通过B-2项目获得了全球航空工业中最强大的高压釜产能。B-2的研制推动着整个美国航空制造业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为今后在波音777、787上大规模应用复合材料以及集成式全数字化设计铺平了道路。

B-2是航空史上最复杂的飞机之一,其复杂程度超过F-117的5-6倍。初代隐身机F-117被赋予的任务相当简单,就是作为“银子弹”穿透东欧前线在目标区投掷2枚激光制导炸弹然后回家;而对B-2的要求则要全面得多,从核威慑值班到常规战术轰炸都有涉及。这也反映在两种飞机的航电系统上,F-117作为战术攻击机隐身性就是它的一切,飞机上甚至没有安装雷达;B-2被塞进了全套的电子对抗和轰炸雷达系统,在机体表面集成了众多小型天线阵列,这些高增益天线本身都是强烈的散射源,如何让它们相互兼容并且具备低探测性充满了挑战。座舱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也远比今天困难得多,80年代初最快的军用计算机处理器只有512K字节,处理速度慢就只能增加并行运算的处理器数量。

500

> 总装线上的B-2,机身上分布了很多嵌入式传感器

在消灭所有设计风险后,下一关是如何从图纸过渡到制造。诺斯罗普必须在最严格的安全保密措施下迅速建立起B-2的生产线。冻结状态后,半个美国航空工业都为B-2运转起来:在西雅图,波音公司为B-2的复合材料机翼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压釜和超声波探伤设备;在德州,LTV正在琢磨如何为巨大的S型发动机进气道开发模具;诺斯罗普买下了福特位于大洛杉矶Pico Rivera的工厂并将它彻底推平,按B-2的生产和保密要求重建了整个厂区,B-2的各个分系统都在这里生产组装。

500

> 注意Pico Rivera工厂园区右下角小公园的形状

最后的总装由位于加州帕姆代尔的空军42号工厂完成,该绝密工厂隶属于空军装备司令部航空系统中心,由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负责管理。

500

> C-5A机组“偷拍”的B-2总装厂房

【 低空突防 】

早在ATB竞标结束前的1981年4月,美国空军就提出要更改任务需求,探索低空突防的可能性。虽然B-2的初始设计一直着眼于高空作业,Waaland还是给它安装了地形回避系统以便进行低空高速巡航飞行。正式得到加入低空突防能力的方案更改需求后,诺斯罗普回到原点从一张白纸开始重新验证飞机的总体布局。

在评估了包括飞翼、三角翼低空突防构型(1979年8月曾向空军提议过)等多种方案之后,团队确信现有的飞翼设计仍然是正确的方向,不过需要修改许多细节,包括加强机翼机构、增加载油量等,这些改动对内部容积很大的飞翼来说相对容易得多。

500

> B-2的低空突防三角翼布局方案

这时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空军分析师不安地发现苏联投入了新型的防空雷达系统,可能具备了引导战斗机在高空拦截B-2的能力。Kinnu认为面对这样的新威胁,只有转向低空突防才能让苏联的米格-25找不到自己并迅速消耗光燃料。第二件是战略空军司令部提出B-2的低空飞行速度需要接近音速,以提高在极高威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在彻底分析了其中的设计风险之后,1983年初诺斯罗普得出了最坏的结论:B-2需要进行一次改动巨大的重新设计。原有的液压控制系统在气流稳定的高空工作正常,但是风洞试验显示在低空强阵风环境中飞控系统将难以胜任,其面对的气动压力达到了超音速战斗机的水平。气动控制面的面积不足,位置也不对,飞行员无法对阵风带来的气流冲击做出迅速而有力的反应。外翼段的气动载荷无法有效地传递给内翼段,在发动机进气道附近会产生多处结构疲劳点。更糟糕的是高攻角状态时飞机很容易失控,因为没有足够的气流让副翼产生舵效。

500> 低空飞行中B-2机翼在气流作用下产生的剧烈晃动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更改后整个后部设计,来自NASA德莱登飞行研究中心(现已更名为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的阿尔伯特·梅耶尔斯率领飞控团队和气动结构团队合作,还邀请了来自霍尼韦尔和NASA兰利中心的各路专家协助建模,分析问题,一起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80年代早期,飞控模型的复杂程度用模型中的层级数标识,常规的飞控设计通常只需第10层,非常复杂的可能达到第12层,而B-2高达110层!

他们将后缘的W型改为锯齿状的双W型,让气动控制面尽量远离气动中心,增大控制力矩。内翼段新增了两块控制面,从机翼折线处(A点)向内一直延伸到后缘末端(B点),并且扩展了每个控制面的面积。为了满足空军提出的低空高亚音速飞行要求,B-2巨大的气动控制面响应速度非常快,F-16的襟副翼转动速度是80度/秒,B-2内侧副翼达到了100度/秒。

500

针对低空阵风扰动这个特定问题,梅耶尔斯设计了一个开创性的“阵风载荷缓解系统”⑤,它还有一个更好理解的俗称 - “海狸尾”,就是在机身末端安装了一块由飞控计算机控制的五边形扁平可动尾锥,对阵风扰动做出自动补偿,向上下偏转产生反作用力抵消气流的颠簸。这个系统效率非常高,常规的阵风补偿系统(如B-1B上的全动小翼)设计标准是降低阵风气动载荷的10%-12%,B-2在采用了该系统后达到了40%。

500

> 起飞时处于放下位置的“海狸尾”,和机身接缝处敷有柔性蒙皮进行遮盖

除了飞控方面的考虑,诺斯罗普的结构工程师们还趁着重新设计的机会弥补了许多原始设计上的不足,包括增强机体结构、改进中央机体的气动外形、驾驶舱前移、将进气口从V型改为W型等。所有这些设计的改动集合在一起,极大地改变了B-2的外观和气动布局,新设计显得复杂而优雅,提升了轰炸机的性能,同时也非常昂贵,设计变更估计耗资高达20亿美元。

500每天一个奇迹

B-2在制造过程中有无数新工艺、新技术有待攻关、发明、验证,整个团队的座右铭就是“每天一个奇迹”。

新飞机设计制造流程中有一个节点叫做CDR - 关键设计评审,此时项目经理需要确认各分系统和所有设计细节都已完成。虽然B-2的重新设计导致项目进度延误了近8个月时间,它的CDR仍然定在了1985年12月没有改变。

为了压缩开发时间,B-2没有原型机,一步到位直接制造预生产型,第一架飞机就集成了全部任务系统,这也让CDR显得尤其重要。不可预知的事项从项目一开始就不断涌现,直到设计后期气动布局重新设计完毕之后,很多关键系统如雷达、导航都仍然在不断修改,甚至包括机组人数:战略空军司令部要求考虑在驾驶舱里增加第三名乘员的工作席位。

500

> 制造中的B-2驾驶舱

【 牙签 】

B-2的机翼前缘形状是全机隐身设计的重中之重,在早期设计中它采用的是刀锋一样尖锐的形状以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但在冷战高峰期,战略空军司令部提出B-2在战时有可能不得不在计划外的机场起降,因此需要具备在任何能起降737的机场部署的能力。为了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从跑道长度不足的机场紧急起飞,机翼前缘必须加厚以增加升力。如果前缘过于尖锐,低速高攻角起飞时机翼上表面的气流将沿展向移动,从而造成流向机翼后部的气流不足,在高温满载条件下机翼很容易失速,后缘的控制面也会丧失舵效。

常规飞机的解决方案因为隐身问题都无法接受,气动专家Sam Craig提出采用变截面方案,将原来厚度恒定的机翼前缘改为中间钝厚、两端尖锐的形态,就像牙签,让更多气流流向翼面关键部位。这也是B-2机翼前缘被称为“Toothpick - 牙签”的原因。

500

【 NCAD 】

作为全向隐身飞机,B-2的机体表面必须保持绝对平整以维持均匀的电导率,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传统的飞机制造工艺都是从内部向外加工的,积累的公差会造成外表面高低不平,需用垫片进行微调,到处都分布着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隆起。但对B-2来说这些都是不可容忍的,因此必须彻底改变制造流程,任何加工工艺都不能穿透外部模具线,由外向内进行,设计、零部件制造和最后总装的全部数据必须完全一致。

500

> 正在人工剪裁复合材料蒙皮的技术员

制造过程中的每一步几乎都在打破常规,诺斯罗普决定将全部设计、加工工作转向计算机化,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创举。Kinnu组织投资由诺斯罗普自己的程序员开发了一套“NCAD - 诺斯罗普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将过去的二维辅助设计扩展到立体的三维设计。

500

和复合材料一样,对CAD系统的投资为B-2项目乃至整个航空工业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不同团队、主要分包商和供应商之间共享机密CAD电子文档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和生产准备的效率。三维CAD的应用让团队可以跳过很多零部件的原型设计制造,直接生产成品,设计、制造、测试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节省了大量时间。B-2也成为第一种主承包商和分包商采用单一CAD系统和数据库设计制造的飞机。在90年代的一项调查中发现,2/3的美国航空航天工程师第一次接受CAD系统培训都是在NCAD上完成的,可以说诺斯罗普将航空工业带入了数字时代。

另外他们还开发了将部件移入、移出高压釜的机械手系统,把Pico Rivera变成一座未来工厂。为了建立B-2生产线,诺斯罗普投资了15亿美元,波音10亿,LTV8亿。

500

> B-2制造分工,波音负责外翼段、后机身、起落架、燃油系统和武器投放系统,LTV负责进气道段和发动机舱,剩余部分由诺斯罗普承包

【 隐身天线 】

B-2配备了2打以上的各种天线阵列,它们必须具备隐身特性以免增加雷达反射面积,但是当时的无线电供应商无法设计生产出“不产生辐射的天线” - 这太自相矛盾了。于是诺斯罗普不得不组建了一个由工程师和物理学家构成的内部团队,专门研究能在隐身环境中工作的雷达天线技术。诺斯罗普当时并不打算进入无线电工业领域,他们只是向供应商教授了如何设计制造低接获率天线的方法。

【 核任务 】

B-2从设计之初就负担有核打击任务,它的核防护措施在航空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作为规划中的主力轰炸机,B-2被要求携带美国空军核武库中所有类型的弹药,从攻击加固地下目标的钻地核弹到9百万吨级的B53核航弹。战略空军司令部希望它能够在低空突防飞越核沾染空域后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也能够抵御自己投放的大当量核弹或者苏联核战斗部防空导弹爆炸产生的剧烈冲击。

B-2依靠自己的隐身特性抵达目标区,但是那些为“沉默之蓝”研制的独特复合材料和雷达吸波材料完全不适合于核作战环境。1984年战略空军司令部对核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航电系统的设备机箱必须进行100%硬化加固。

500

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测试既能保持隐身特性又能抵御核爆冲击波、电磁脉冲和γ中子辐射风暴的隐身涂层。有的材料通过了测试,但是因毒性太大无法大规模应用而不得不放弃。最终诺斯罗普研发出了可以耐受核打击的隐身涂层材料。

B-2可以高效地探测到核爆的闪光,迅速关闭全机的电子系统,这是避免电磁脉冲烧毁电子元件的唯一手段,脉冲风暴过后系统会自动重启。B-2全机核防护能力最强的就是驾驶舱,它拥有一套被动热防护系统,风挡玻璃除了嵌入细金丝编织成的雷达屏蔽层,还具有光致变色功能,可以在遭遇强光辐射的瞬间改变颜色,将光热辐射反射回去,这是一家供应商专门为B-2开发的新技术。

500

比核脉冲风暴更凶狠的是自然界的闪电,B-2的电子元件都进行了特别加固以应对强电流冲击,可以抵御闪电的直接命中,因此B-2是一架十分强壮的飞机,能够使用很长时间。

【 无处隐身的下线仪式 】

1985年10月到12月间,B-2顺利通过了CDR,结构设计绘图已经完成90%,但是只有20%的子系统完成出图,按计划也应该达到90%。任何未完成的部分都可能对系统的其它某个地方带来未知的风险。比如为了按时达到CDR节点,尾喷口热量对后机身影响的附加测试被取消,但数年后在试飞中发现后机身积累的热量出奇的高,问题延续多年之久。

原定于1987年12月进行的首飞被各种工程上的困难拖延了一年半以上,因为数量稀少且身躯庞大的B-2必须在日间进行试飞,像F-117那样进行长期秘密夜间试飞完全不可行,所以美国空军干脆于1988年11月22日为B-2 AV-1号机举行了下线仪式,正式公开了这一绝密黑计划。而“每天一个奇迹”也一直延续到了公开亮相这天。

500

当时受邀嘉宾和媒体被严格限制活动范围,官方发布的照片也只有B-2的正脸,以确保后机身特别是尾喷口等敏感部位不被曝光。此时B-2还未做好首飞准备,国会也坚持在试飞成功之前不会批准任何生产计划。

美国《航空周刊》的编辑迈克尔·多恩海姆发现空军因为疏忽在仪式当天没有关闭帕姆代尔的空域,他驾驶一架租来的塞斯纳172从仪式场地上空掠过,由随机的一位航空摄影师拍摄到了B-2的俯视图,独家揭示出尾部的丰富细节。这一行动完全合法,军方并没有追究。1916年成立的Aviation Week再创奇迹,被称为Aviation Leak - 航空解密。

500

但是事后媒体质疑如此严格的保密措施是否有必要且有效,因为从当天发布的正面官方照片上可以看到,场地前方特别设计喷涂的一颗蓝色五角星正是由B-2的轮廓构成的,尾部双W构型清晰可见。

500

每年年底都是我最忙的时候,这一篇拖了2个星期才写出来,而且又跑歪了。本来这篇准备写的是B-2的具体设计和装备情况,但是查到不少中文网络中从未披露过的研发过程细节,感觉这些幕后的理念、思路比性能数据、制造工艺更吸引人,也更有借鉴意义,所以花了大量篇幅介绍整个B-2计划的演变过程和重大修改的前因后果,探讨了B-2众多先进设计背后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本篇部分内容来自“B-2: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B-2:创新精神)一书,但原书写得相当碎片化,内容不是很连贯,语言也比较晦涩,我根据研发过程进行了整理。

500

 欲先了解更多,可移步公号:温哥华的鱼(ID:van--yu)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6 09:26:12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6 09:26:1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192)

标题 :
国防部:中国海军双轨并行加快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国防部发布”微信公众号11月26日消息:11月26日下午,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会,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大校答记者问。

记者:日前,海军新一批“生长模式”歼-15飞行员完成航母昼间着舰资质认证。请介绍“生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意义。

任国强:近日,海军首批“生长模式”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通过航母昼间着舰资质认证,实现了单批认证人数最多、训练时间最少、认证周期最短等历史性突破,标志着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生长路径、培养链路全面贯通,标志着“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并行培养路径全面走开,标志着海军航母战斗力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从部队选调“改装模式”培养舰载机飞行员相比,“生长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平均年龄小,这批飞行员仅20多岁,均为高中毕业后直接招收;二是培养周期短,在院校阶段即完成基础教育、专业理论、改装训练,熟练掌握舰载飞行理念和操纵技术的能力;三是服役年限长,经过科学评估、着舰考核合格后即取得着舰资质认证,有效延长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服役年限。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是航母作战体系最关键、最核心要素,是制胜海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海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始终把加快舰载战斗机飞行人才培养作为海军转型建设的紧要大事,坚持“改装模式”和“生长模式”双轨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军特色的舰载战斗机飞行人才培养道路,对航母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航母部队舰载机出动效率逐步提升,不断拓展多种样式战术训练,具备昼夜间攻防能力。

点评 :

003快了?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7 03:14:49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7 03:14:4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01)

标题 :
台湾“自造潜艇”刚开工,台船公司就出安全事故致1死1伤
类别 :
军事
内容 :

(观察者网讯)台船公司24日刚刚在高雄造船厂举行了“潜艇自造”开工典礼,不料一天后,该厂就发生一起安全事故,造成一死一伤。对此,台船方面表示,意外无关“自造潜艇”。

台媒“中央社”11月26日报道称,此次事故涉及台船公司为阳明海运打造1艘2800TEU的货柜轮,疑因外包商施工不慎造成火灾,导致焊接工1死1重伤。

据介绍,意外发生在25日下午4时25分许,外包商雇佣的洪姓、陈姓劳工于厂内船舱车间电焊时发生火灾,伤者分别送到小港医院及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救治,但洪姓工人于当晚11时21分不治。

台船强调,船只是受阳明海运委托打建造。在意外发生后,2800TEU的货柜轮已经配合劳检停工及事故调查。

同日,台船还对媒体表示,这起意外无关“自造潜艇”,呼吁外界勿以讹传讹。

图源:台媒

高雄市政府劳工局劳动检查处指出,经派员了解,船体曾在数日前刷过油漆,船舱内含有苯等有机溶剂,相关人员25日进行船体焊接工程时,可能产生火花,进而发生火灾,造成1死1伤,伤者灼伤度约60%。

目前,劳检处已勒令停工,并要求台船撰写职业灾害报告书,将请示“劳动部职业安全署”核备后裁决处置。

高雄市政府劳工局指出,作业车间存在易燃液体蒸汽,有发生爆炸、火灾的隐患。然而,雇主却没有立即令劳工退避到安全区域,也没有要求停止使用烟火及其他点火源,以致造成爆炸。此举违法了职业安全卫生设施规则,最高被处罚30万新台币。

另外,关于高雄市警局小港分局、高雄市消防局、“内政部警政署”高雄港务警察总队26日均表示未接获报案。台船对此回应说,公司内部有消防系统可快速处理,将伤者送医,若有小意外会自行处理。

观察者网此前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自上台以来一直推动的“台湾自造潜艇”。24日,蔡英文在台船公司高雄造船厂主持台湾“自造潜艇”的开工典礼,严德发、美国在台协会官员等人参加。

在蔡英文主持厂房及卷板作业启用仪式后,台湾“自造潜艇”就正式开工,迈入建造阶段。

根据台军的规划,这艘“自造潜艇”预计于2024年下水,2025年可以交付给台湾海军。台湾海军23日证实,美国方面已经同意向台湾出口“数字声呐系统”和“潜艇武器系统”。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28 23:18:41 UTC
更新日期: 2020-11-28 23:18:4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10)

标题 :
印军等不及谈判出结果,自己先从班公湖撤了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印度时报透露,印度已经开始从拉达克东部班公湖撤军,重点是丘舒尔地区。

印度之所以选择在没有达成谈判的情况下单方面退兵,主要原因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以及气候因素。

首先,白等当选对魔笛是一记沉重打击。川王失去了连任机会,印度对中国的战略讹诈也就突然失去了底气。军长级谈判中态度一直强硬的印方,现在连谈判结果都不想等,悄悄就开始撤了。

印度国内舆论在经历了初期的民族情绪亢奋之后,面对比中印边境更让人担忧的新冠疫情,也不能不分个轻重缓急。川王为啥失去选举胜机,不就是抗疫不力,不拿新冠当回事吗?魔笛眼看着偶像翻车,还敢重蹈覆彻?

气候原因不说了,看到印度兵在零下五十度的高原趴冰卧雪,捡人家旧衣服穿,吃冻成石头的食物,还在奇怪:我要的伤亡数字呢?咋还没出来。

印度总理莫迪称,印度撤军只是战术性撤退,明年6月印方人员将重回中印边境。印度参谋长拉瓦特称,“不能让对手利用印军不够强大占便宜”,声称今后还将投入1700亿美元升级武器装备。

信印吹,得永生,自从得知李世民的真实死因之后,咱就再不相信任何印度人的话了。


点评 :
  • 印度已经开始从拉达克东部班公湖撤军,重点是丘舒尔地区
  • 主要原因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以及气候因素
  • 白等当选对魔笛是一记沉重打击
  • 印度兵在零下五十度的高原趴冰卧雪,捡人家旧衣服穿,吃冻成石头的食物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1-30 00:49:27 UTC
更新日期: 2020-11-30 00:49:2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14)

标题 :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刺杀伊朗科学家咋这么容易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本周,伊朗首席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遭遇刺杀,又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事件。这次的刺杀行动有何特点,伊朗的要员安保为何会有这么多问题,后续围绕此事又可能会出现什么变数,本周我们略作分析。

巴基斯坦媒体周末发出歼-10战斗机照片,并表示“敬请期待”,是否表明该国即将购买歼-10战斗机?如果巴基斯坦购买这种战斗机,对于该国空军有何意义,也值得一说。

刺杀伊朗科学家咋这么容易?

据伊朗官方媒体称,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法赫里扎德当时乘车经过德黑兰附近的阿巴萨德,袭击者首先使用一辆运输木材的卡车冲向法赫里扎德的座车,这辆卡车上藏有炸药,最终炸弹在靠近法赫里扎德座车的地方爆炸并炸毁了另一辆车。随后法赫里扎德的保镖与多名枪手进行了交战。最终法赫里扎德及其保镖在汽车后座上中弹,伊朗报道称保镖成功打死了3-4名袭击者,而法赫里扎德的多名家人和保镖也在袭击中受伤。此外伊朗还报道称有一名自杀袭击者死亡。

法赫里扎德稍后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而从伊朗媒体发表的袭击现场照片来看,情况似乎符合他们的描述。

这里面有几点问题,首先法赫里扎德的座车只是一辆普通的日产天籁,显然没有任何防弹能力。

从现场状况来看,这段高速公路两侧是有护栏的,而且这一段公路两边比较宽阔,因此不大可能是在路边设伏。

从照片里能看到道路隔离带的损坏,这可能表明袭击者是乘坐两辆车,一辆是自杀袭击的卡车,同时又安排了一辆载运袭击者的车辆。

刺杀地点卫星照片

刺杀现场照片

可能他们是从对向车道跨过隔离带冲到目标所在车道,这也可能是自杀袭击卡车未能准确命中目标,而与另一辆车发生碰撞后爆炸的原因。

袭击者或许也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因此还安排了枪手,向目标的座车进行扫射。

而从法赫里扎德座车的破坏情况来看,驾驶员座位有多个弹孔,其他地方似乎没有太多破坏痕迹,这表明袭击者人数可能不多,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群人手持突击步枪扫射的样子。

但另一方面,可以看到靠近前风挡中间的地方有一个干净利落的穿孔,后座后面的位置,则可以看到多个较大的弹孔,从其形状来看,似乎是子弹或者破片的出口。

刺杀现场照片,可以看到车后部的大口径子弹出口

从照片中看到的法赫里扎德受伤的状态来看,似乎比较“干净”,人被安全带固定住,头低着,没有看到身体有明显的大伤口或者肢体缺损。

根据这些迹象分析,扫射是存在的,但真正致命的攻击似乎是一种大口径的单发武器,可能是一发全威力步枪弹甚至大口径枪弹,在击穿风挡、前座座位后可能子弹的弹芯发生碎裂,或者车上的金属部件被子弹击中后碎裂,这些碎片在车内反复反弹,导致车内的所有人员受伤。

此外,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车左侧有明显的被炸碎的人体组织和血迹——这可能表明,自杀袭击者也是存在的。

从这些情况来看,第一,袭击者有一种“一帮业余特工当中混入了至少一个高手”的感觉。第二,袭击者非常清楚法赫里扎德的具体行程,包括他在车内乘坐的位置,子弹、自爆袭击者都是冲着他的位置招呼的。第三,袭击者的计划非常周密,通过四重杀招(自爆卡车、人肉炸弹、乱枪扫射、精确狙击)确保杀死目标,而最后奏效的很可能还真就是最后的一击,但最后这一击也需要让目标停车,才能确保成功。

这里面有多种可能,或许袭击者之所以搞了这么多重的手段,是因为对于前面几重手段(自爆卡车、人肉炸弹、乱枪扫射)会被对方“防出去”有一定的预料,所以还专门安排了最后的狙击。而反过来说,如果前面的三招中任何一招成功了,最后一招也就不必出手了。

法赫里扎德的安保方面,应该说是非常松懈的,只是一辆没有防弹能力的汽车,车内可能是4人,已知后座是法赫里扎德和一名保镖,那么前座的驾驶员和副驾驶位置上一个是法赫里扎德的家人,另一个也是保镖。

另一个方向照片,可以看到爆炸留下的车辆碎片,现场没有弹坑,表明爆炸物威力很小

应该说,如果袭击者稍微专业一点,自爆卡车上的炸药量大一点,直接把公路的路基都给你炸成一个大坑,那也就没有必要搞那么多事儿了,而从后面的自爆袭击者的残骸来看,这位用的自爆炸弹也没有什么破片,因为他爆炸的位置距离车已经挺近的了,但车上却没有被破片打出来的痕迹。说明自爆袭击者的炸弹也没什么威力。

三四名枪手居然被保镖直接打死(当然这事儿存疑),也表明不是什么职业高手,显然,这帮人既没有足够的专业素质,也缺乏武器装备。

这个事情里面大概只有那个可能埋伏在路边的狙击手是专业人士,甚至整个事情可能是这位策划和现场指挥的。

那么从这一点来看,这次事件应该说是“内外勾结”的暗杀行动,有伊朗或者其周边地区的“业余特工”,也有至少一名“专业高手”参与,然后还有内部人员提供精确的法赫里扎德的行程信息。

回顾一下伊朗之前发生过的针对核物理学家的刺杀行动,使用的手段也是对汽车动手,具体做法是骑摩托车过去扔磁性炸弹,然后再乱枪扫射。

ISIS分子自制的土制狙击步枪

与此次行动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过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件,伊朗居然并没有真正加强自己的重要科学家的安保措施,法赫里扎德这样的重要专家出游居然只带了两个保镖,甚至都没有一个车队,更不用说没有防弹轿车了。

法赫里扎德是伊朗“国防创新与研究组织”和“扩大先进技术部署领域”机关(伊朗核计划的代号)的主要领导,像这样的重要机构的领导人,如果是在其他国家,他的的安保级别,大家想象一下也应该知道,出去旅游不说封路吧,至少也是前呼后拥,有一个车队,沿途提前一段时间也要做一下安全检查啊。

用这样粗糙的手段也能刺杀一个应该有“国家领导人级安保”的关键人物,而且类似的事情之前就发生过……这真的是让人对伊朗的安保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而且伊朗方面对于自己的相关技术专家的人身安全也感觉确实不怎么注意,其关键人物的名字和大致生活工作范围居然都是有公开报道的,更不用说伊朗的各个大学还热衷于发表一些“敏感”的论文。

在当初英国指责俄罗斯用化学毒剂刺杀叛逃间谍的时候,笔者就发现,关于这种化学毒剂的论文,最“专业”的,包括其制取方法的论文,就是来自于伊朗。

同样,印度也比较热衷于发表这类的公开论文,在网上能搜索到印度发表的不少诸如对于东风-21D导弹的飞行弹道的详细分析、核武器原理的一些详细数据等等。

而这类论文在大部分国家至少都是不会发表,至少不会公开发表,还能在互联网上搜到。

某种角度而言,这可能是这两个国家的一种“威慑”方式——以色列至今也不能确认伊朗是否有制造一些“高级”化学武器的能力,就是因为一方面看到伊朗有发表很靠谱的制造这些化学武器的论文,另一方面没有找到其存在大规模制造这些化学武器的迹象。

如果要给这一方面做一个简单的结论,笔者觉得伊朗的基层治理能力上的短板非常明显。

伊朗和伊拉克打了八年两伊战争,再加上有着组织结构相当复杂的民兵和地方武装,这就导致伊朗民间大量持枪,伊朗政府一方面没有那个行政能力去全面禁枪,另一方面全面禁枪本身就不符合现在中东西亚地区的“政治正确”。这就导致了伊朗国内如果有心思想搞点事,弄到枪不难。

苏莱曼尼被刺现场

再有伊朗国内的政治局面也不是一个“团结一心”的状态,事实上还存在相当的反对势力,在伊朗现在不太强的基层治理环境之下,这些势力和外国进行勾结,是可以搞点事情出来的。

伊朗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在国内建立现代国家的基层治理体系,这和他们的政治理念存在冲突且不去说,更重要的是它也确实没有这个能力。

伊朗长期以来想要“两头吃”,又想要做出“我在搞核武器”的样子,又不敢真的造出核武器,生怕导致它已经被封锁的局面更加恶化,或者说就舍不得它和欧洲国家之间关系那一点坛坛罐罐。

不过我们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只缘身在此山外”,伊朗毕竟和朝鲜还不太一样,“破釜沉舟”的话,是没有“鲜血结成的友谊”给他兜底的……所以他们不得不悠着点。

然而这种悠着点,就导致了他动不动就成为对手羞辱的对象,而他们的对手最希望的说白了也就是伊朗真的“破釜沉舟”一把,从而让他们能够名正言顺的对伊朗努力渗透的“新月地带”的触手进行打击。

伊朗精神领袖今天发表讲话表示一定会为法赫里扎德的死进行报复,但会是在一个“合适的时机”,这是否表明伊朗不会如当初苏莱曼尼袭击之后一样马上进行报复,不得而知。

但是理论上来说,伊朗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报复行动的——如果伊朗对自己的导弹有信心,可以往以色列发射——但他们的信心到底有没有强到相信自己的导弹一定能突破以色列的导弹防御系统,这个不好说,更不用说如果导弹一个偏差落到巴勒斯坦领土上,那就真的成笑话了。

当然,伊朗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报复目标定为沙特等国,这些国家的国内安保也不比伊朗强到哪里去,让“圣城旅”等组织在他们那里搞点事情,那是没问题的。

利比亚折进去一个美国大使,表明要真搞点事的话,美国驻外机构也不是无懈可击

再就是对美国驻外机构进行报复,比如当初利比亚那次,弄死一个美国大使,这个伊朗也是有可能做得到的。

但是这样做的话,无疑等于激化和西方的关系,恢复伊核协议的努力就很可能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了。而且也已经有国际上的分析家们在说,这次刺杀行动是为了让拜登更难以和伊朗进行谈判——所以伊朗的报复确实面临很多困难。

当然,伊朗并不是傻子,当初苏莱曼尼事件后伊朗的报复行动就很有技巧,既进行了报复,又没有杀伤美国人,对内对外都有一个交代。

最主要的是这样的报复行动总归是要有一定的奇袭效果,才能显出自己的手段,就像当初杜立特轰炸东京那样,这就要看伊朗的本事了。

巴基斯坦的歼-10?

巴基斯坦媒体PAF falcon网站在其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出了歼-10C的照片并配发文字:“敬请期待”。

这张图片在国内网上被广泛转帖,联系到不久前巴基斯坦媒体报道称计划向中国购买30架歼-10C的传闻,似乎已经是有鼻子有眼。

甚至,11月29日巴基斯坦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说卡拉奇附近听到了音爆声,这是首批交付的歼-10C战斗机正在转场。

当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关于此事的确实消息,所以下面的分析也只能是建立在“假如巴基斯坦获得歼-10C”的基础上。

其实我国之前就曾在珠海航展上展示过歼-10的外销型,最早出现的是代号FC-20的歼-10出口型,后来又推出了歼-10CE。

从珠海展示的模型来看,FC-20可能是以歼-10A为基础,换装国产太行发动机,而歼-10CE也一样使用太行发动机。

那不用说的,大家都知道,使用俄罗斯AL-31FN发动机的歼-10对外出口肯定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

巴基斯坦网站发表社交媒体推文“敬请期待”

而我们知道歼-10A已经停产,用来出口的话,基本也只能是拿解放军使用过的歼-10A去出口,但给歼-10A回厂去换发动机,再出口,这样且不说可能性如何,肯定有很多麻烦的地方。

更主要的是,这就有点让人联想起美国人的F-16/79,当然太行的性能不比AL-31FN差,但是对于用户方面来说,肯定对你这个专门用二手机改的出口版有所担忧。

巴基斯坦之前购买我国054A型护卫舰的时候就强调要求所有设备要和解放军自用型维持相同(除了反舰导弹换成了更先进的CM-302,也就是鹰击-12外贸版),可见这年头除非是没办法,和出口国自用版武器存在明显区别(甚至不一定是削弱)的“猴版”武器,要推销出去总归是比较难的。

从这一点来说,我国从2018年珠海航展开始,很多外贸武器都使用了我国自用武器型号加代表“出口型”的E后缀来命名,而不是再使用FC-20这类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编号,也表明我们对这个事情有了新的概念。

从性能上来说,有不少人,包括巴基斯坦人都在说,提供歼-10C是为了给巴基斯坦对抗印度购买的“阵风”的手段。而且近期印度也确实在巴基斯坦南部方向给巴空军施加了不少的压力,甚至有不少关于印度空军飞越卡拉奇的传说。

当然了,从性能角度来说歼-10C肯定是比印度买的使用无源相控阵雷达的阵风要强,但如果巴基斯坦买了30架歼-10C就为了对付印度的8架“阵风”,就显得有些……过了。

笔者觉得这还得从巴基斯坦空军的基本情况说起,巴基斯坦空军目前的装备包括76架F-16战斗机、107架JF-17“雷电”战斗机、87架“幻影3”、92架“幻影5”和135架歼-7PG战斗机。

这样的一个组成大家都能看出,有很强的战斗机换代需求。

印度方面的261架苏-30MKI战斗机对于巴基斯坦空军的压力依然是最现实和必须首先面对的。

不过,目前从巴基斯坦空军部署情况来看,其在克什米尔等关键方向上,并不算吃大亏,毕竟大批的F-16和JF-17在技术上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在当初印巴克什米尔空中冲突中,巴基斯坦就占了优势。

但在巴基斯坦沿海方向,其情况就反过来,印度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了很大的优势。

携带“飞鱼”的巴基斯坦幻影5战斗机

巴基斯坦近年来在努力加强其海军,包括购买054AP护卫舰,在导弹艇上部署远程巡航导弹,以及购买中国的先进常规动力潜艇,都与印度海军的发展有关。

但是如果说海上空中力量方面,印度是绝对优势的,巴基斯坦在卡拉奇就部署了一个中队的幻影5战斗机,进行了改装能携带“飞鱼”反舰导弹,但不用说,他们面对印度航母战斗群那是处于绝对劣势的。

所以此前有说法称巴基斯坦可能会购买歼轰-7战斗轰炸机,其携带的反舰导弹数量相比幻影5提高了2倍,但是这并没什么意义,歼轰-7要冒着米格-29K的空中拦截去发射导弹这个……还是有点难的。

而且我军自己也尝试过让歼轰-7携带2枚鹰击-12导弹,但这样会导致歼轰-7的飞行性能严重恶化,实际作战就很困难了。

印度海军米格-29K舰载机

但如果把幻影5换成歼-10C多用途战斗机,那么印度海军再要用航母来对付巴基斯坦就……呵呵了。

当然,巴基斯坦要更大规模的换装歼-10C,难度只怕也很大,这个还是要等JF-17 BLOCK 3了。

目前JF-17(FC-1)的总装线已经完全转到巴基斯坦,而它的研制试飞工作也还在持续。但我们可以发现,巴基斯坦的JF-17战斗机大修工作依然需要我国方面提供帮助,这也可以看出巴基斯坦真正掌握完整的制造JF-17也还没这本事。

从这一点上来看,巴基斯坦方面要掌握JF-17 BLOCK 3飞机的总装生产,也还有日子。

也就是说,从JF-17 BLOCK 2停产,到JF-17 BLOCK 3生产,中间是有一段空白期,而巴基斯坦现在又买不到更多的F-16,他们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要继续用“幻影3"和歼-7PG。

在这种情况下,歼-10C也能给巴基斯坦空军“续”一下,免得巴基斯坦空军的换装工作停下来。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也只是说给巴基斯坦歼-10的一种合理性,这件事情究竟是否真的是如此,我们还需要等待更多的消息。

点评 :

本周,伊朗首席核科学家法赫里扎德遭遇刺杀,又一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事件。这次的刺杀行动有何特点,伊朗的要员安保为何会有这么多问题,后续围绕此事又可能会出现什么变数,本周我们略作分析。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1 04:48:28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1 04:48:2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21)

标题 :
美军决定拆解“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王世纯】美国海军“好人理查德” 号两栖攻击舰(LHD-6)今年7月份发生火灾。这场大火持续了4天,烧毁了“好人理查德”号60%的面积。

在经过数月的调查后,美国海军决定拆解报废“好人理查德”号。美国海军认为,修复“好人理查德”号需要5到7年,还要花费数十亿资金,此外还要占用美国造船业本就不富裕的产能,但拆解这艘船只需要3000万美元。

拆解工作不会立刻进行。在拆解“好人理查德”号后,美国海军将在舰船部署上出现“战力缺口”,但美国方面还在讨论是否建造一艘新的两栖攻击舰以弥补缺口。

USNI报道截图

据美国海军协会新闻网(USNI News)11月30日报道,在经过数月的调查后,美国海军决定拆解报废两栖攻击舰“好人理查德”号。调查认为,试图重建和修复这艘船将耗费过多资金,以及占用过多的造船业产能。

海军区域维护中心指挥官、水面舰艇维护和现代化主管、海军少将埃里克·维尔·哈格(Eric Ver Hage)今天在电话中告诉USNI记者,由于火灾和持续数天的灭火行动,这艘两栖攻击舰约有60%的区域被烧毁,必须重建或更换。

哈格少将表示,美国海军部长布雷斯韦特和海军作战部长格雷迪上将上周在感恩节前做出了放弃这艘船的决定,他们今天(30日)通知了海军领导层和国会。

哈格少将说:“经过深思熟虑后,海军部长和海军作战部长决定让‘好人理查德’号退役,因为她在7月的火灾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火灾发生后的几个月里,美国海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我们该如何处置该舰。”

哈格少将透露,美国海军主要考虑了三种选择:修复“好人理查德”号,恢复原来的两栖攻击舰配置,继续为海军陆战队服役;改建为其他舰,如补给舰、潜艇支援船或医院船;退役并拆解。

不过,在经过调查以后,美国海军认为修复或者改造“好人理查德”号,都是性价比不高的行为。哈格少将表示,将这艘两栖攻击舰恢复到原来的舰况需要花费25亿到32亿美元,需要5到7年时间。

改建“好人理查德”号将花费超过10亿美元,而且也需要大约5到7年的时间。哈格少将表示,尽管改建会比修复便宜,但从头设计和建造一艘新船会更便宜。

而让“好人理查德”拆解退役是最便宜的选择。拆解、收集部件、拖曳和船体报废,将只花费大约3000万美元,同时只需要9到12个月。

“好人理查德”号被烧毁了60%的区域 图源:USNI

“在研究了这三个行动步骤后,我们得出结论,我们还是得让这个平台退役。”哈格说。

目前,针对“好人理查德”号火灾的调查仍在进行中。哈格少将表示,一旦调查结束,就可以进行更多实质性的工作,比如回收这艘船上还能重复利用的系统,或者将这艘船拖到墨西哥湾沿岸进行报废处理。如果墨西哥湾沿岸的船厂没有准备就绪,那“好人理查德”号会被拖往太平洋西北地区暂存。

“好人理查德”被烧毁一事也打乱了美国海军的部署计划。美国海军本来计划将包括“好人理查德”号在内的四艘两栖攻击舰改装成“准航母”,以搭载更多的F-35B战机在印太区域值班。按照美国海军的部署规律,美国至少需要4艘能够搭载F-35B的两栖攻击舰——一艘前进部署,一艘处于高度准备状态,以应对紧急情况,一艘进行维护,一艘进行检修——才能保持“随时随地”都有一艘两栖攻击舰处于战备值班状态。

在“好人理查德”号退役以后,美国海军目前能够携带F-35B战机的两栖攻击舰只剩下3艘正在船厂改进的“黄蜂”级和两艘“美国”级。这影响了未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运作部署。

尽管如此,美国海军认为修复这条船依然会占据太多造船产能,得不偿失。哈格少将表示,虽然少了一艘能运作F-35B战机的两栖攻击舰对海军陆战队的部署影响很大,但重建“好人理查德”将会对工业基地和舰队的新造船造成影响。修复工作会占据太多产能,难以证明其合理性。

美国海军正在建造更多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 图源:美国海军

目前,美国方面仍在讨论是要否建造一艘新的两栖攻击舰弥补“好人理查德”号带来的缺口。哈格少将不愿退役“好人理查德”号对未来美国海军采购意愿的影响发表评论,他也不透露美国当局是否试图建造一艘新的两栖攻击舰,以接替“好人理查德”号。

但哈格少将表示,目前“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每艘造价约41亿美元,英格尔斯造船厂目前正在建造几艘新的“美国”级两栖攻击舰,这有利于美国海军新建一艘两栖攻击舰。

目前还不清楚“好人理查德”号的船员该如何处置。不过哈格少将说,太平洋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将与海军人事系统合作,以确保所有水手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当地时间7月12日早上8点(北京时间12日晚11点),美国海军圣迭戈基地停泊的“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LHD-6)发生爆炸后起火,火灾持续了整整4天。

“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是一艘“黄蜂级”级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41000吨,1998年服役,额定舰员多达1200人,可以最多搭载16架F-35B垂直起降隐身战斗机或22架MV-22直升机,以及一支1200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远征单元(MEU)。

根据美国海军的调查表报告,受火灾和消防浸水影响,该舰14层甲板中有11层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舰岛几乎被完全烧毁,舰岛以下几层甲板的部分区域完全损毁,飞行甲板部分区域扭曲变形。

点评 :
  • 今年7月份发生火灾。这场大火持续了4天,烧毁了“好人理查德”号60%的面积。
  • 修复“好人理查德”号需要5到7年,花费25亿到32亿,此外还要占用美国造船业本就不富裕的产能,但拆解这艘船只需要3000万美元。
  • 尽管改建会比修复便宜,但从头设计和建造一艘新船会更便宜。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3 01:39:09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3 01:39:0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29)

标题 :
歼-10C要出口巴基斯坦了吗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法国“阵风”战斗机已经开始交付印度


巴基斯坦方面也传出中国已经批准出售30架歼-10C的传闻


印度“阵风”在陆续到货,已经有10架交付印度,2020年7月交付了第一批5架,12月第二批3架,另有2架留在法国用作印度飞行员的训练。全部36架预计在2021年底前交付完毕。已经到货的“阵风”都部署在印度西北,面向加勒万河谷和克什米尔方向。中国有歼-20,根本不担心印度“阵风”闹妖,但巴基斯坦的压力就大了。近来传言巴基斯坦已经订购了30架歼-10C,这是可以预期的,这也不会是已经传闻多少次的“歼-10出口巴基斯坦”的简单重复。


“阵风”按照中国划代属于三代半。巴基斯坦空军的现有主力是F-16。数量说法不一。最初一批40架A/B型Block 15(28架单座,12架双座)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时期购入的,后来升级到OCU标准,可发射AIM-120中程空空导弹。第二批71架因为巴基斯坦核试验被美国禁运,28架已经下线的计划转给美国海军“入侵者”中队,最后还是继续封存,其余的根本没有上生产线。美国反恐战争后,恢复向巴基斯坦的军售,包括18架C/D Block 52和原封存的28架A/B Block 15(升级倒OCU标准)。巴基斯坦还从约旦买入至少13架F-16A/B Block 15 ADF,已经到货5架,都将升级到OCU标准。按照不同数据来源,扣除失事和报废,巴基斯坦空军现有71-76架现役的F-16。


巴基斯坦是最早的F-16用户之一,在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就开始使用了


这是巴基斯坦空军的主力,但在使用上受到美国的严格限制,在克什米尔空战中,印度声称米格-21是巴基斯坦F-16击落的,巴基斯坦否认,最后还引起美巴之间不大不小的风波。按照协议,巴基斯坦F-16只能境内使用,这使得对印作战很受拘束。美国也对技术外流控制很紧,也严格禁止第三国人员(说白了就是中国人)接触。


在技术上,F-16A/B Block 15 OCU属于升级后的80年代水平,机体寿命、发动机推力、基本航电架构都已经老旧。Block 52在美国空军还是现行主力,但数量太少,推重比靠发动机增推硬撑着没掉,但翼面积没变,起飞重量增加了,翼载还是增加了,影响机动性,总体技术上也是90年代的,比“阵风”要差上一大截了。


另一个问题是:巴基斯坦基本上不大可能再大批购入F-16了,其他国家低价转让的二手除外。


巴基斯坦空军对“枭龙”很满意,但毕竟身板小了点,用于进攻作战有点不够劲


此外就是134架JF-17“雷电”(在中国称为FC-1“枭龙”)了,其中50架Block 1,62架Block 2,12架双座,另有14架Block 2和50架Block 3已经订购。在技术水平和性能上,JF -17至少不亚于F-16A/B Block 15 OCU水平,”枭龙” Block 3换用主动电扫雷达后,在态势感知、电子对抗能力上甚至大大超过F-16C/D Block 52,但身板小,毕竟起飞重量上吃亏,载弹和航程就没法与F-16相比了。



巴基斯坦对于”枭龙”很满意,但由于基本起飞重量局限,只能用于国土防空。空军的生命力在于进攻,不仅要深入对方空域攻势制空,还要以空制地,把敌人消灭在地上。”枭龙”就难以做到了。


幻影3/5都是埃及等国退役后二手买来的,很老旧了



歼-7PG的机龄低一些,但基本技术也同样老旧了


巴基斯坦空军还有一大堆老式战斗机,包括87架“幻影3”、92架“幻影5”、135架歼-7PG,这些飞机各有各的用处,但毕竟难当主力,只能填空补缺为主。


在印度方面,印度自研的“光辉”战斗机不足虑,但不仅有新到的“阵风”,还有261架苏-30MKI,这还没有算入印度海军的米格-29K。印度正在推动MRCA 3.0计划,天知道哪天才能落实200架下一代战斗机,但现有压力已经对巴基斯坦空军是不可承受之重。巴基斯坦急需更加先进的战斗机才能恢复与印度的某种空中均势。


巴基斯坦心仪中国歼-10有很长时间了。在联合演训中,巴基斯坦飞行员也对中国歼-11B赞不绝口。歼-11B的俄罗斯血缘太明显,即使连发动机也全国产化了,出口还是不大方便。不管是购置还是运作,这样的重型战斗机也未必是巴基斯坦能负担的。歼-10就不一样了。



在起飞重量级上,歼-10与F-16相当,巴基斯坦已经有几十年的运作经验,实际上巴基斯坦空军运作中型战斗机(F-16只是相对于F-15算轻型,对于任何其他国家都实在不能算轻型)的经验比中国空军还多得多。


20年前,歼-10对于中国空军是突破性的存在


一转眼,歼-10已经发到C型了


歼-10B已经展示了推力转向,装用到量产型歼-10C上已经没有技术问题



歼-10是作为制空战斗机开始的,在不断改进中,逐渐具备了完备的多用途能力,现行生产标准的歼-10C已经是攻防兼备、游刃有余的多面手了。与歼-10A相比,最大的外观变化是无隔板超音速(简称DSI)进气口和空中加油探管。


歼-10A采用的是相对简单、有效但重量和阻力较大的矩形进气口,特别适合超音速飞行。为了加强进气口上唇,还有两组加强杆,这还刺激得台湾媒体好一阵把无知当有趣。歼-10B开始采用DSI进气口,歼-10C延续使用,取消了前伸的进气口上唇,用复杂3D鼓包完成进气附面层分离,降低了重量和阻力,还改善了前向隐身,不过最大速度因此限制为M1.8。就歼-10C的多用途定位而言,够用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歼-10C是三代半战斗机中具有最高隐身性能的,尽管这也依然只是半隐身,不是真正的隐身。进气口上唇的前缘形成正对着前进方向的直前缘,形成强烈的雷达反射,不利于隐身。进气口上唇与机体下侧之间的空隙形成空腔(这是附面层的泄放流道),形成更加强烈的雷达反射源。由于矩形进气口的气动机制,这些反射源是本质存在的。F-22将侧唇(因为进气口不再处于机腹,而是处在两侧)唇口斜切,空隙底也是倾斜的,缓解了这个问题。F-18E/F也是这样。欧洲“台风”就没有办法了,F-16也是一样。



DSI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F-16也是可以改用DSI的,F-35的DSI就是首先在F-16研究机上试验成功的。但全新制造的F-16只有台湾、巴林还在买,美国空军F-16的平均机龄已经达到29年,最后的也是2005年下线的,已经没有改装必要了。“台风”是双发并排机腹进气,还没有用DSI的先例。除了F-35和歼-20,歼-10C和”枭龙”是世界上采用DSI的最主要的量产战斗机,歼-10B是过渡型,产量不大。



歼-10B还加装了空中加油探管、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简称IRST),并采用了被动电扫(简称PESA)雷达。空中加油大大增加了留空时间和航程,意义不言而喻。IRST是雷达的有力辅佐,可被动探测和跟踪,抗干扰、反隐身能力强。IRST首先在米格-29和苏-27上得到使用,西方对苏联航电基本上是不屑一顾的,但对IRST及配套的头盔瞄准具赞不绝口,马上效法。


PESA雷达是歼-10B的另一个技术突破,通过移相器阵列形成多波束的发射、接收能力。这比机扫雷达进了一大步,极大地增强了边搜索边跟踪和多目标交战能力。但PESA还是采用单一的发射机,移相器也是有功率和信号延迟损失的。



歼-10C采用更加先进的主动电扫(简称AESA)雷达,采用发射-接收模块组成的天线阵列,不仅边搜索边跟踪和多目标交战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还可以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对信号进行更加灵活多变的合成整形,不仅抗干扰、反隐身能力进一步加强,还可共用平台,实现探测、电子战、数据链、目标识别一体化。互相冗余的发射-接收模块也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在个别模块故障的时候,可以做到性能的受控降级。AESA代表了雷达技术的最高水平。


“枭龙” Block 3也采用AESA技术,但天线面积小,电磁功率小,航电数据处理能力小,AESA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枭龙” Block 3到底采用容易换装但潜力较低的气冷AESA,还是换装要求更高但潜力也高的液冷AESA,也还没有定论。歼-10C就没有这些纠结,已经按照最高要求配置齐全了。


歼-10C也换装了涡扇10“太行”发动机,不仅推力有所增加,也彻底摆脱了俄罗斯技术,因此不再有任何出口限制。


歼-10C已经在中国空军批量形成战斗力,还在继续生产,这也是巴基斯坦空军的底线要求之一:避免“出口专用”,确保性能可靠和技术支援的可持续性。”枭龙”和“哈利德”坦克(“出口转内销”后最终改进成为96坦,但这是孤例)有历史必然性,也可能是最后一代“出口专用”的主战装备了。FC-31“鹘鹰”正是因为始终缺乏中国空军的列装而出口受阻,本来是有可能比歼-10C更加适合巴基斯坦的需要的。


“鹘鹰”是双发隐身战斗机,发动机与“枭龙”通用,技术水平和性能比歼-10C还高。由于还没有最后定型和开始制造,巴基斯坦在理论上还有可能参加联合设计和制造。但“鹘鹰”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无数次“获得准生证”的传言后,依然处于“计划外”的状态,这是巴基斯坦空军一票否决的基础。


隐身的“鹘鹰”在理论上更加对巴基斯坦空军的胃口,但中国空军始终没有装备,这就一票否决了



歼-10C、歼-16和歼-20将构成中国空军的“三剑客”,长期担任主力


歼-10C则不同,正与歼-20、歼-16一起,成为中国空军的“三剑客”。在历年“金头盔”演习中,歼-10(包括A与C)与歼-11B厮杀得难解难分,曾经把歼-11B打得灰头土脸,但在航电升级后,歼-11B找回场子,歼-10开始吃苦头了。歼-11B是空战为主的,歼-16和歼-10C都是多用途的。在未来的中国空军作战序列里,歼-10C和歼-16如何定位,可能是一个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最优搭配的问题,不是性能局限的问题。



歼-10出口巴基斯坦的传闻有很长时间了,但始终只是传闻。一方面,中国空军换装压力很大,歼-10A还使用俄罗斯AL31发动机,使得出口巴基斯坦在客观上不可能。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对于军控的理念。在很长时间里,中国军售是有什么卖什么,有时候出口标准甚至略高于国内使用标准。但时代不同了,中国的产品目录壮大很多了,技术水平高多了,中国的军售考虑也复杂了起来。


军售是中国外交的重要部份。中国的基本外交原则是和平与发展。反映在军售上,就是不主动打破地区军事力量均势。歼-10A的技术水平是否高于苏-30MKI不好说,但发动机来自俄罗斯,总是一个麻烦。“枭龙”的RD33也来自俄罗斯,但毕竟“枭龙”-RD33组合的技术水平有限,系统性能以防御为主,敏感性不高。尽管如此,俄罗斯对RD33的供应的确认也不是没有周折的。AL31的技术水平高得多,俄罗斯是否放行就变数多了。



歼-10C不仅没有发动机的禁忌,还是在印度已经引入“阵风”的新现实下,中国没有主动打破军事均势的顾虑。相反,中国必须做点什么,才能使得巴基斯坦能恢复原先的空中力量平衡。这使得歼-10C的出售门槛在现在很容易越过。歼-10C出口也改变中国军火出口只能以价廉取胜的旧形象,这将是中国首次对标欧洲最高水平主战装备,意义重大。


这对成飞也是好事。歼-10C虽然优秀,但现在中国空军作战序列里反而有点尴尬了。作为导弹卡车,歼-10C比不上歼-16;作为制空战斗机,歼-20和歼-11B才是主力。单发的歼-10C的购置和运作费用依然低于双发的歼-11B和歼-16,但已经过了“以量补质”、高低搭配的最优时间段了。另一方面,在型号生产后期用出口订单维持产能和增加盈利是世界军工的通行做法。这时产品的敏感性已经较低,出口订单的利润相对丰厚,研发和生产线投资已经大体回收,正好是盈利的最好时候。这对增加企业实力和为未来研发打下财政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企业自有资金的动用比较灵活,适合投入符合企业强项的探索性预研,与国家主导的项目导向性预研相得益彰。美国作战飞机研发历史上充满了企业为主的探索性预研与军方主导的需求导向相结合的成功例子, F-16、F-18E、F-22、-2、V-22、C-17以及正在研制中的西科斯基SB-1都是这样来的。


苏-30MKI的性能可能还不及歼-11B,可能还不够歼-10C打的,留给F-16刚好


“阵风”就不一样了,与歼-10C棋逢对手


最大的问题还是歼-10C对巴基斯坦的有用性。歼-10C的性能对巴基斯坦是适用的,在各种“金头盔”中屡屡战胜歼-11B就是例证。苏-30MKI的技术水平和性能实际上还不及歼-11B,涡扇10的推力比AL31更大,单座的歼-11B比双座的苏-30MKI更轻,推力转向导致的重量和推力代价对空战是损失而不是加成,PESA雷达与歼-10C的AESA更是不能比。事实上,巴基斯坦的F-16(包括OCU和Block 52)对苏-30MKI不占优势,但已经基本上能顶住了。


问题在于“阵风”,这就需要歼-10C了。歼-10C与“阵风”相当接近,空重为9吨vs9.85吨,正常起飞重量为13.5吨vs15吨,最大起飞重量为23吨vs24.5吨,推重比为1.0vs1.02,翼载为409公斤/平方米vs328公斤/平方米,作战航程为1450公里vs1850公里,载弹量为7吨vs9.5吨。


显然,双发的“阵风”比单发的歼-10在飞行性能上还是要厉害一点,但就巴基斯坦空军的实际需要而言,差别不大。但看雷达,歼-10C的AESA雷达就要领先于“阵风”的PESA了,对巴基斯坦空军最看重的空战要求可以说是一俊遮百丑,何况歼-10C原来也并不丑。歼-10C的前向隐身至少不弱于“阵风”,还有可能好一点。涡扇10本来推力就高于AL31,配用已经在珠海航展演示过的推力转向并采用最新增推的涡扇10的话,机动性方面有望大幅度压倒“阵风”。最高速度同为M1.8。



中国的成套配备武器是另一个有利因素。中国与苏联空军装备发展的一个显著不同是:中国吸取了西方高度重视武器配套而只把战斗机作为武器平台的经验,大力形成配套武器系列,并且依靠供应链优势,形成越来越快的更新升级循环,用武器去制胜,而不是主要依靠平台性能制胜。相比之下,法国虽然有心,但无力,配套武器的品种、性能、更新速度都受到局限。就综合战斗力而言,歼-10C压住“阵风”没有压力。


但歼-10C毕竟是三代半,如果印度空军引入第四代战斗机,具有隐身、超巡能力,歼-10C就又有压力了。好在印度对苏-57灰了心,在短期内无装备计划,印度自主研发的AMCA还要以恒河速度在纸上多倘徉一会儿,肯定不是近虑,说不定远忧都成不了。



换句话说,歼-10C将在很长时间里可以有效压制印度空军的最顶端战斗机。这对巴基斯坦空军是很有吸引力的:即达到足够的技术成熟度和具有可靠、完整的供应链与技术保障链,又能在很长时间里满足空中力量均势的需要。


歼-10C军售符合巴基斯坦的短期和长期需求,符合中国的军售哲学,有利于中国创造走出国门,看来这一次是里应外合,有可能真的能成。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3 07:47:26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3 07:47:2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32)

标题 :
平型关战场寻踪
类别 :
军事
内容 :

10月底偷闲入晋,一路见到的都是古战场。我对逛战场的兴趣浓厚,故而这次借自驾之名,偷空去了趟平型关。中午时分从浑源南下,穿越恒山。茫茫太行,气势万千,想起著名歌曲《太行山上》。

回到历史。我要去的这个当年战场的背景大体如下: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平津。按照其战略,华北日军并分若干路南下。其中一路以东条英机指挥的察哈尔派遣兵团迅速占领大同,向南向山西腹地进攻,兵锋指向内长城要地雁门关。另外一路以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五师团,从张家口向西南出发,经蔚县、广灵南下灵丘,直扑山西北部的东大门平型关。老鬼子板垣在1936年曾应阎锡山之约前往太原访问。这厮不坐火车,而是选择从蔚县-代县公路,经平型关入滹沱河谷,到达忻口,用了一个月时间,把地形看了个遍。

当阎锡山的部队鏖集于内长城雁门关到茹越口一线时,板垣的第五师团终于向平型关进发,准备在国军右翼狠狠地捅开一个缺口。当时的宏观战况大体如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时宏观战略局面。日军进攻太原需要拿下太行山若干关隘,平型关是其中之一。

日军在平型关正面叩关,阎总司令锡山自然赶紧调兵封堵。平型关作为内长城重要关口,周边群山莽莽,地形有利于防守。晋军以84师守平型关各节点,并与八路军商定,由115师从平型关东侧向位于内长城以东的日军第21旅团左侧翼进攻,切断其补给线路,而后双方配合,将该旅团压缩或者击退到团城口以东及以北地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内关于战斗地形的沙盘,国军基本上沿长城一线向东防守,115师从右下角的白崖台一带进至蔡家峪、小寨、乔沟一带袭击日军侧后,得手后朝辛庄一带进攻,将日军向西推到团城口和鹞子涧一带予以消灭或逼退。

如果以战役指挥员的身份——假设你是115师师长林彪——你在面对这一环境时应该将手里的部队置于何处?这是本文想要重点描述的问题。我们先看看林彪手上的部队:

列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15师名册的部队,主要包括两个旅四个主力团,分别是343旅(旅长陈光),下辖685团(团长杨得志)和686团(团长李天佑),344旅(旅长徐海东),下辖687团(团长张绍东)和688团(团长陈锦绣)。实际上在作战过程中,由于旅级指挥部与师级指挥部有功能上的重叠,地位有点尴尬,最终林彪直接从师指挥到团。

上面这四个团,每个团大约有3000人左右。此外,林彪还有骑兵营、随营学校等直属部队。实际上,他手里还掌握着第五个团:杨成武的独立团,兵力约有1700人。独立团没有登记在国军名册中,是个黑户。但是杨成武是何等人也,从大渡河到腊子口都没有落下的红军前锋大将。独立团自然也不是软柿子。后来在晋察冀一分区,杨成武手下这支兵力,前后发展成为两万多人,向八路军各部输送了无数骨干。

1937年9月23日,林彪完成了与友军(国军)的协同联络,在上寨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动员大会。在此前后,林彪亲自三次前往平型关以东查看地形,其中有一次是化装侦察——9月21日日军前锋已控制了灵丘到平型关的公路,向平型关所在内长城正面发动了进攻。林彪的侦察是有危险的。

上寨会议后,在冉庄-上寨一带集结的115师部队开始各自向预定作战方向前进。这里有一个我在走访战场后产生的疑虑:林彪命令四个主力团向西北方向前进,克时到达主战场关沟到蔡家峪一线。但是却命令杨成武的独立团向东北偏北方向前进,扼守河北涞源到山西灵丘之间的重要关隘腰站-驿马岭一线,切断涞源到灵丘之间的交通,如下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问题在于,腰站-驿马岭一线距离平型关主战场直线距离有35公里,即使在当前交通方便的情况下,驾车从平型关到驿马岭大约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即使涞源日军增援,也很难在几个小时内赶到。如果需要阻击日军增援平型关主战场,应该将独立团布置在灵丘县城到平型关主战场的公路之间(当然就地形来看,这段公路并不适合进行阻击战)。事实上,在平型关战斗结束后,首先到达现场的就是来自灵丘的日军部队。

林彪为什么把独立团部署在驿马岭,远离主战场?这个问题就留给专家解释了。我个人倾向于他可能从更大的战略上考虑问题,比如,孤立灵丘的日军,在平型关以东与国军联手沉重打击(或者歼灭)日军第21旅团之后,掉头收复灵丘。但很显然他高估了国军和115师的战斗力,最后战场的变化让他放弃了这一计划。

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第一次与日军进行大规模作战。据考证,在9月25日早上战斗爆发前,115师部队与日军有过小规模接战(有可能是在蔡家峪以东的东河南村发生接触,夜里战斗进入僵持,双方遂撤退)。但是双方对彼此的了解都很有限,这就使各自对战斗发展的格局预判出现了误差。

9月24日夜,115师四个主力团冒着倾盆大雨向主战场关沟-蔡家峪方向出发,占领阵地。9月25日凌晨,第一个意想不到的状况出现了。陈锦绣的688团因大雨阻断道路,无法按时赶到白崖台以西。林彪手上能够使用的部队只有三个团。

9月25日早上,林彪手上的部队部署情况如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蔡家峪到关沟一线,总长13公里,是日军从灵丘运送补给的必经之路,林彪选择在这一带进行伏击。

请注意,尽管林彪选定了主战场是蔡家峪到关沟一线,但是他并不知道,会有多少日军部队和什么兵种的日军部队经过这一条公路,因此,他必须做出留足预备队应对不测。688团未能赶到战场,使他不得不更加小心地使用兵力。

蔡家峪到关沟总长13公里,其中5公里路段经过地形险峻的乔沟。晋东北地形中,两山中间被流水冲刷出一道道深沟,乔沟就是这样的地形。它北起小寨村,南到老爷庙高地以南,沟两侧是十余米高的悬崖,悬崖两侧是坡度较为平缓的山坡,山坡利于部队隐蔽。对于没有重武器的八路军来说,这样的地形便于发挥他们的手榴弹优势。不过,除了没有重武器外,八路军此刻似乎还没有到弹药匮乏的地步。后来的一些回忆录说,当时每个战士大约配了100发子弹和两枚手榴弹,不能算很多,但相比几年后作为正规军的老八路一个人只配发五发到十发子弹,这个100发子弹也算是奢侈了。

乔沟的历史图片和现在图片如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据传是当年的乔沟,两边是光秃秃的山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人拍摄的乔沟中间段,可见沟底两条明显的汽车车辙印。当年的八路军埋伏在沟的左侧发动了对日军的袭击。乔沟公路一直使用到2002年位于半山腰的县道开通为止。

这里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八路军在凌晨进入乔沟阵地后,一直埋伏在沟的左侧(东侧)。没有在西侧设伏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这为后来日军的反击提供了机会,稍后会提到这一反击。李天佑回忆说,当时因为设防时间紧急,未能在西侧设伏。这或许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担心大雨过后部队穿越乔沟到西侧布防可能留下大量脚印,容易泄露行踪。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林彪可能对当时日军活动情况和活动方式不清楚,担心西侧有日军活动而采取相对保险的做法。没有人知道天亮之后乔沟会走过什么样的日军部队,所以阵型上虽然摆出了伏击态势,但是可以随时可以转成防守。

真实的情况是,在9月25日天亮之后,进入伏击圈的有两支日军部队。南边的一支部队是新庄淳中佐带领的两个汽车中队,运送部分伤员以及部分日军人员,人数不详,约有80辆汽车(另一说认为有160辆汽车,但仅有一半进入乔沟伏击圈),从关沟开出进入乔沟。与此几乎同时,从北边灵丘方向进入蔡家峪地段的一支日军辎重部队(大行李队),由第五师团参谋桥本顺正中佐带领,人数大大少于新庄汽车队,仅由一支骑兵小队护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两支日军部队,在两名中佐带领下同时进入蔡家峪到关沟一带的八路军伏击圈。

桥本和新庄两支部队并未会合——如果会合,日军的战斗力可能会更加强大。可能因为这个担心,685团和686团没有等新庄汽车队全部进入乔沟就打响了。关于这场战斗打响的时间,从早上七点到早上十一点的说法都有。八路记不清时间是正常的,因为钟表对于这支部队是稀缺品,杨得志的685团全团甚至一块手表都没有。不过大体上可以确认的是,伏击这两支部队的战斗几乎同时开始。687团相对顺利地解决了桥本大行李部队,桥本被击毙,只有五人受伤未死,逃得一命——据日军材料,桥本本人相当轻敌,遭遇伏击后还拼命地往南面跑,越陷越深。我方材料称,当时守在小寨村的还有一支日军警备队,具体人数不详,总之与桥本君一起“玉碎”了。

桥本部队好解决,因为这里只有桥本一人坐着一辆烧木炭的汽车,其余全是大马车,拉着满满的粮食军服和弹药,遍地泥泞,打响后跑都跑不快。但是换到新庄淳这里,八路军就啃到硬骨头了。

9月25日早上,新庄部队遇到伏击后,迅速做出了反应。一部分士兵钻到汽车底下,手榴弹炸不伤,子弹打不到,一时间八路军对他们还有点没奈何。这时候日军指挥官指挥下,一群士兵占领了乔沟西南侧、八路军没有设防的老爷庙高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乔沟主战场,这里需要注意一下115师的野战指挥部的位置

话说到这里,先分个岔,说一下115师野战指挥部的位置。它设在乔沟东面的石灰岭主峰西南侧。这里的观察位置极佳,在望远镜中,可以一眼看到从关沟到小寨的主战场。转身就能看到白崖台村,可以直接观察到预备队688团是否赶到。反正,除了687团对付桥本的战场受到山岭阻挡没法看到,685团和686团的阵地看得一清二楚,连日军从关沟和辛庄的行动都能看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115师野战指挥部看整个关沟-老爷庙主战场,全景一览无余。9月25日早上,新庄淳的80辆汽车从关沟驶入老爷庙下面的乔沟公路。林彪指挥部距离老爷庙直线距离只有1.3公里。

其实如果把指挥部设到石灰岭主峰,连687团的战斗都可以看到。但是林彪没有选择到主峰上去,一个重要原因是可能石灰岭主峰实在太明显了,对防空不利。在战斗中,日军确实派出了飞机前来,因为双方厮杀混在一起无法支援只好又飞走了,没有发现林彪指挥部。另外一个不利的因素是师指距离战斗最激烈的老爷庙,直线距离只有1.3公里,在流弹范围内,不够安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115师野战指挥部回望石灰岭主峰,现在这里矗立着一座白色石碑,上面有一颗红五星,和“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字样。时间所限,我没有走上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115师野战指挥部向西南看,可以了解到作为预备队的688团能否按时赶到,投入战场。最终688团直到乔沟战斗结束后才赶到,参加了对辛庄和东西跑池的进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老爷庙是一座关帝庙,位于老爷庙高地的半山腰,日军从乔沟沟底爬到此处,一度占据了老爷庙制高点。

日军占据老爷庙高地后,林彪从望远镜里看到了这一切。李天佑后来回忆说,当时林彪命令他从团指挥所立刻赶到师指接受任务。李天佑气喘吁吁地跑了一里多地,林彪立刻命令他派出部队穿过正在撕杀肉搏的乔沟沟底,占领老爷庙制高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处(大约位于李天佑的团指挥所附近)拍到的老爷庙高地。乔沟位于地面以下十几米到几十米的深处。因为几十年来绿化不错,现在除非走近,否则已无法看到老爷庙和乔沟了。日军占据老爷庙后,将抵消八路军的战场高度优势。

686团三营对老爷庙的反攻很不顺利,双方纠缠在了一起,陷入惨烈的肉搏。后来685团二营也投入战斗,从西南侧翼袭击老爷庙的日军,这才将据守老爷庙的日军士兵全部消灭。为此686团付出的损失极大,副团长杨勇负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老爷庙侧后方回望八路军伏击处,可以清楚地看到石灰岭主峰的大捷纪念碑以及115师野战指挥部,反过来也说明,林彪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日军的行动。

夺回老爷庙后,平型关大捷的第一阶段接近结束。在小寨村的桥本大行李队几乎全部被歼灭。从关沟出来的新庄汽车队没有全部进入乔沟伏击圈,80辆汽车里跑掉了5辆,部分新庄部队的日军弃车逃离。新庄本人则被击毙在乔沟。

部分逃离的日军迅速报告战况,位于平型关内长城一线的日军立刻派出四个中队(缺四个小队,实际兵力大约相当于不满编的一个大队,约三四百人),向乔沟发动反击。685团在关沟组织了阻击战,将增援日军挡在此处。随后686团和687团在消灭了乔沟之敌后,向东西跑池一带发动主动进攻。东跑池一带是第21旅团的指挥部所在。在八路军的袭击下,兼粮弹补给未能跟上,日军迅速向西和西北方向,即鹞子涧和团城口方向撤退。

在9月24日晚上,除了大雨影响688团赶到战场这个变数之外,还有第二个变数,那就是晋军高桂滋的84师在平型关内长城一线,经过数日艰苦战斗后发生崩溃。崩溃后高部并未及时向友军通报战况。本该接替高桂滋第84师实施反击的郭宗汾第71师未能及时接防。日军实际上在9月24日晚至次日早上攻占了平型关及内长城各个关隘。这也是日军在9月25日派遣新庄汽车中队开车返回灵丘的原因:运送伤员并进行人员调换,灵丘开过来的大行李队也要进行弹药粮秣补充。在9月25日早上,拿下内长城关口的日军显然打算歇口气,然后再向关内继续进攻。

115师原定与第71师在9月25日当天及之后两面夹击的任务,最后以115师将第21旅团挤压到团城口一带并迫使其后撤而告终,日军遂暂时撤离平型关内长城一线。到9月25日晚,当林彪发现内长城国军未能进攻日军,原定作战计划已无执行可能,便迅速决定与日军脱离接触。至此平型关大捷的第二阶段告结束。9月25日深夜,板垣征四郎才获悉日军辎重部队遭袭,连夜从灵丘派出第21旅团第21联队第三大队前往支援。次日晨,第三大队到达战斗现场时,战斗已经过去将近24个小时,八路军已撤退。

关于平型关大捷究竟歼灭多少日军,这一问题一度成为历史的争议。当年因为军宣需要,先后有过歼灭日军万余人,五千余人和三千余人的说法。后来这一数字降至千余人左右,基本稳定下来。本河大牛萨苏也从史料角度论证过被歼灭日军大约在千余人左右。也有人说过平型关歼灭日军只有两百多人。这主要看怎么计算。一般认为桥本部队约有200-300人(含大行李部队的车夫,以及约60人的骑兵小队,未统计小寨村守备队的人数,结果有人只把骑兵小队被击毙的人数当做桥本部队被歼灭的全部人数)。桥本部队基本被全歼,数字没有疑问。问题只在于是否将小寨村警备队和非战斗人员如车夫统计入内。新庄部队的人数没有明确的统计,主要是因为这支部队没有被全歼,跑掉了一部分。国内就这个问题吵架多年未能厘清。从日军资料看,伤亡数字其实极低,但是日军资料惯于压缩伤亡数字,大抵也是抗战史料研究的共识。

乔沟战斗后,平型关战场的战斗未结束,后来第21旅团又派出几百人前来救援,在关沟被杨得志的685团阻击。加上后来115师向辛庄、东西跑池地区进攻,这里面有多少日军伤亡,也难以统计清楚。最后要不要算上杨成武独立团在腰站-驿马岭的阻击战成果?我方称杨成武独立团歼灭了日军300多人。如果将其纳入整个平型关大捷,115师在这场战斗中歼灭日军千余人的数字已经算是相当保守。

从林彪的指挥看,他的风格还是较为谨慎,例如没有在乔沟西侧设伏,发现国军崩溃后立刻撤出战斗。手下的四个主力团中,685团和686团是红一方面军部队,指挥起来比较顺手。他的指挥部也设在可以观察685团和686团的战场。

687团和688团指挥员以徐海东的红25军将领为主。林彪将688团当做预备队,指挥部也无法直接观察687团作战的情况,也许有指挥上的一些考虑。不久后687团团长张绍东和参谋长兰国清逃到国民党一方,可见这支经历了长征的部队在改编成八路军后不免还是有些思想上的动荡。687团后来的团长田守尧运气也颇为不佳,1943年年底在坐船经海路转移时遇上日军,战斗中壮烈牺牲——后来还引出了一段“真假田守尧”的间谍大案。因687团当时的团长、副团长和参谋长均未能挺过革命时期的风雨,建国后留下的高级指挥员回忆稀少,对当时战斗情景的纪录也相对模糊。同为徐海东手下大将,688团团长陈锦绣在平型关大捷几个月后与日军作战时中炮牺牲,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至于平型关大捷的战果,只维持了几天。日军从平型关关口撤退后,郭宗汾的第71师总算顶上接替了第84师。第五师团后来再度叩关,第71师陷入苦战,9月29日突然传来消息,茹越口被日军突破。日军占领繁峙县城,平型关和雁门关侧背受到威胁,已无坚守的价值。晋军撤退的滚滚车流从被几十个日军侦察兵占领的繁峙县城外走过,奔向太原北部最后一个要塞:忻口。忻口战役就此爆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位于小寨村南面的平型关大捷遗址。这里是乔沟的入口,地形还不甚险峻,但越往南(右侧)走,两边的悬崖就越高。

本文到此基本完成。遗憾的是去平型关战场遗址前功课做得不够好,没有去到关沟、辛庄一带去看,也未能拍到照片。不过总算满足了我多年的心愿,从师级指挥员的角度看如何选择合适的战场和地形展开战斗。平型关大捷是林彪作为一个师长,在情报不足的情况下突破战争迷雾,充分运用手中资源打赢的一场胜仗。它的正面意义在当时来说毋庸置疑。所有为这场战斗,乃至为整场战役、战争付出生命、流过鲜血的战士和指挥员们,将作为民族英雄,永存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当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重复一下当年在西西河看到的名句:中华有不朽之儿女,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 !

尾声:从山西回来三周后,11月21日,得知开国少将詹大南去世,享年105岁。詹大南将军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二级军区中最后一个离世的司令员。当年二级军区司令员牺牲的频率极高,幸存者基本上是开国将军。至此,1955年的开国将军们仅有三人在世(其中杨永松将军是平型关大捷时的115师685团政治部技术书记),一个群星熠熠的团体将在天上重聚了。英雄们,永远怀念你们。愿你们的旗帜能够鼓励这个民族永远奋发图强!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4 23:39:41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4 23:39:4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54)

标题 :
澳国防部回应“假肢当酒杯”:军方正在调查
类别 :
军事
内容 :

(观察者网讯)据《卫报》(The Guardian)12月3日报道,澳大利亚军队将对“把假肢当酒杯”事件展开调查。此前,《卫报》发布的一组照片显示,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士兵用死去的塔利班战士的假肢喝酒,这引发了阿富汗人和人权组织的强烈不满。

12月3日,《卫报》转述澳大利亚国防部的发言:“(澳大利亚)军方正在调查此事。”

前军事律师格伦·科洛米茨(Glenn Kolomeitz)说,根据《英联邦刑法》第268.81条,未经拥有者同意而拿走其拥有物可被列为抢劫战争罪,可判处20年监禁。也就是说,澳大利亚士兵是禁止从战场上拿走战利品的,更不用说将其据为己有。

对于这些照片,前海军潜艇驾驶员、现联邦参议员雷克斯·帕特里克(Rex Patrick)表示:“维持标准和发展良好文化是指挥官的责任。我希望肇事者得到处理,那些对行为视而不见或保持沉默的指挥官也是如此。”。

据特种航空兵团(SASR)消息,高级军官知道这些事。他们不但看到士兵们用假肢喝酒,自己也参与了这一活动。

此前,国防军拒绝透露是否有人因用假肢饮酒受到调查或被调离战场。

澳大利亚前军官、联邦议员卢克·戈斯林(Luke Goslin)批评道:“澳大利亚是一个尊重日内瓦公约、人权和法治的国家,任何人都需要受到法律的约束。我们必须根除这些问题,我们希望继续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和守法的一员。”

《卫报》称,一个特别调查员办公室已经成立,会对报告中的罪行进行起诉。

点评 :

查个十年八年的又不了了之了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4 23:46:44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4 23:46:4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56)

标题 :
“爆轰冲压发动机”的威力何在?
类别 :
军事
内容 :

12月3日,沈逸老师在微博转发的“爆轰冲压发动机”的新闻,突然火了。其实这个事儿吧之前在翻论文的时候就看到过,但是每次都被C-J爆震速度啊,斜爆轰啊,爆轰循环啊……这些需要相当的数理和空气动力学知识才能真正搞明白意思的技术词汇搞晕了。

最近先是《兵工科技》发了新闻,然后南华早报黄小姐(南华早报黄小姐已经是军事新闻界的一个梗了,这位实在是太喜欢发各种不明觉厉又解释不明白的新闻了……)一家伙把这个消息怼到了英文世界,这下这个ODRAMJET(斜板式爆轰冲压发动机)的名词一下子就成了大家关注的重点,黄小姐的“妙笔生花"更是说的好像一夜之间超然冲压技术过时了,当初搞这玩意都干嘛……

当然这个就是咱们搞传播,搞新闻,又对于自己所报道的专业懒得去认真了解的人常见的错误了。

500

“其貌不扬”的高科技,爆轰冲压发动机实验组件

他这个话呢,就好像说涡轮风扇式发动机出来了,涡轮喷气这种技术就没有前途了,就是垃圾一样……其实要是没有涡轮喷气,上哪儿一步到位搞出涡轮风扇呢?涡轮喷气发动机造不明白,怎么可能造出涡轮风扇呢?

那这里列车长首先还是,并不能完全理解我今天说的很多技术名词,但是通过相关论文中的结论和描述,我来“强行”理解一下,在专家眼里难免就和在真正的理论物理专家看那些没有公式的理论物理的科普一样,很可能是充满错误漏洞百出。

但是,大概的“意思”能到,关于这东西的运用范围和前景,也算是一种知识吧……反正咱们看新闻也不是为了造出爆轰冲压发动机是不是?

那么首先这里就要先说一下爆轰发动机的概念。

根据这次爆轰冲压发动机项目主要科学家,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博士生导师,研究院姜宗林几年前发表在《科技前沿与学术评论》杂志上的文章,他是这样解释的:“关于爆轰现象的研究起始于一百多年前人们对煤矿爆炸起因的探索,而化学工业中频繁发生的爆炸事故更加引起了人们对爆轰研究的重视。当时,人们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可燃气的燃烧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力。为什么伴随爆轰的冲击波竞能以五、六倍的声速在可燃气中传播,且不随传播距离而衰减 ?上世纪初,C—J爆轰理论 的提出揭开了爆轰现象的抻密面纱。C—J理论假设无限大的化学反应速率,把爆轰波简化为一道激渡并带有瞬时的能量添加。应用传统的 Ranking—Hugoniot理论分析,c—J理论指出爆轰是一个自相似过程,可用于预测爆轰波前后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普遍认为爆轰波是一种带有激渡/旋涡相互作用的激波诱导的超声速湍流燃烧现象。爆轰的化学反应机理和波相互作用机制一直是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

每个字都认识吧?意思你理解了吗?……

反正我小朋友是有了很多的小问号……

这还只是一个开始,下面……

500

……

看懂的朋友……你们肯定都比我懂

那么我以我的“强行理解”,给各位没看懂的朋友说一下。

大致而言,这个意思就是,科学家们在研究爆轰现象的时候发现,爆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燃烧,其热效率要比普通的燃烧或者爆燃(内燃机里面的那个就是爆燃现象)高得多。而根据上世纪初到40年代提出的理论,人们逐渐发现了爆轰的本质,并提出可以利用让爆轰从一个瞬间的过程变成一个可以持续的过程——一个极度拉长的爆炸过程。

当然了,要利用这个“持续的爆炸”过程,并不容易。

500

脉冲爆轰发动机原理图

从上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最早提出了“脉冲爆轰发动机”的概念,其实你可以把这种发动机想象成一个汽车的气缸,空气进入其中,和燃料混合爆炸,区别不过是这个“气缸”里没有活塞,爆炸产生的高温气体直接向后面喷出产生推力,就可以推动飞行器前进。纳粹德国时期他们还真的就首次进行了相关的实验。

当然这个其实并不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持续的爆炸”的概念,它其实应该说是对爆轰能量的最粗浅的利用。

当然,这种发动机至今也没有真正投入实用,因为这个爆炸的能量如果太高,就会把发动机炸烂,而发动机能够承受的爆炸能量,远不足以产生人们期望中的推进效果……

不过随着人们对爆震原理的研究深入,脉冲爆震发动机也可以在一些形式的组合式动力系统中发挥作用,比如脉冲爆震混合涡扇发动机,就是在涡扇发动机的外涵道里面布置一圈的爆震管,虽然产生的推力小了点,但是可以带来提高发动机整体的推力,降低油耗,减少为其中氮氧化物排放等等好处。

当然目前这种发动机也还停留在理论概念阶段。

500

回过来说“主流”的发展方向,60年代开始,“可持续爆炸”的理论研究逐渐完善起来,新的爆震发动机原理也开始被提出来了。

这就是连续爆震发动机概念(CDWRE),这种发动机利用的是爆震燃烧的另一种形式,“螺旋爆震”,它的原理实际上就是在发动机燃烧室里面产生一个螺旋形的爆轰冲击波。

咱们之前介绍中科院力学所研制新原理发动机的时候就提到过他们可能在新原理发动机上运用了“超音速燃烧室”,就是气流进入燃烧室的时候是超音速的,而超音速就有激波,很可能就涉及到运用螺旋爆震的概念。(当然具体究竟是不是就是CDWRE,列车长是不太清楚的)

不过连续波爆震发动机其实还是主要用来作为提高传统的涡轮发动机效率的一个技术,用于推进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还不是它。

500

真正把爆震原理推进到接近实际运用的,就是爆轰冲压发动机的概念了。(DRAMJET)

它的原理和近年来大家经常听到的超燃冲压发动机相当接近(SCRAMJET),这种发动机也是没有运动部件,在使用其他手段将飞行器加速到启动速度后,进入进气口的空气在进气道内形成多个激波,最终进入扩散段燃烧室与燃料反应产生推力。它的最大优点就是没有运动部件,而且能在5-8马赫的速度区间提供可靠的动力。

不过,根据国内2018年的相关论文指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技术难度还是很高的,虽然2004年X-43A在7马赫速度下(使用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测试中测到了加速度,但超燃冲压发动机真正在超燃模式下工作的时间只有11秒。但不论如何这证明超燃冲压发动机概念确实可行。

此后进行的9.8马赫的飞行中,X-43A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没有产生正推力,没有加速度。

此后空军的X-51A的测试,计划速度是6.1马赫,但实际上测试速度为5.1马赫,飞行速度6分钟。但是至今关于它的燃烧室内究竟是否实现超声速燃烧,还没有明确定论。

超声速燃烧是目前空气动力理论界的主要难题之一,这也意味着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制试验过程实际上是一边进行理论上的摸索一边进行实用化的探索,可以说是非常难。

例如,燃烧不稳定问题,至今对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不稳定,“机理尚不清楚,没有明确定论,也没有从理论上给出解释”而不稳定的燃烧就会导致推力的不稳定,在实验中就会导致推力急剧下降。这一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同样,其机理尚不清楚。

当然,关于这些问题,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对其进行改进。

此前已经有报道提到国内的RBCC(火箭基冲压)等动力试验都取得了成功,这表明我国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在大量实验基础的前提下已经走到了世界前沿。

500

RBCC发动机

而在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形成爆轰波,因为C-J爆轰是最高效的燃烧形式,所以这种发动机理论上比常规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更加理想。

和常规超燃冲压发动机相比,它的优势主要是两点,燃烧室可以设计的很短,而且燃烧热效率高,就可以大大减轻发动机的热负荷和冷却需求,从而大大减轻了结构重量。

这种发动机之中,最接近于实用化的,也就是这次我国取得成果的这种“斜震爆发动机”(ODWE)也叫作“斜爆轰推进激波系统”,这个“斜”的意思,不是因为它是由一系列斜板构成,而是因为它所利用的激波,是一个斜的形状——相比之下,传统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激波是近乎于垂直的。

500

500

斜爆震冲压发动机的燃烧,或者说爆轰过程是出现在激波的后面,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可以说是在“发动机外面”,高温高压气体从尾喷口排出产生推进力。

根据姜宗林教授的论文,“ODWE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空气\燃料的迅速混合和爆轰过程的确立。已有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激波诱导燃烧并不一定过渡到爆轰。”

这也就是这种发动机研究中主要的难题了。(其实还有很多别的难题,比如如何起爆,发动机使用的耐高温材料,当然还有激波位置和形状如何控制……等等等等都是问题,论文这里说的应该是相比于此前我国在超燃冲压发动机研制中已经解决的问题,研制爆轰发动机研制要面临的新问题……)

同样在这篇论文里,姜教授写了这么一句话“ODWE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军事应用背景,是一个很敏感的研究课题”……这话大致意思就是“更多的不能告诉你们,呵呵”。

500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南华早报黄小姐”报道里表达的“超燃冲压难度太高搞不定,所以我们干脆用震爆解决问题了”的这种感觉,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震爆冲压是比超燃冲压技术难度更高的东西,没有搞明白超燃冲压的技术,是不可能搞出震爆冲压的……震爆冲压的结构简单,重量轻等方面的优势是在运用层面,而不是研制难度层面的好处。

在其他一些论文里提到,震爆冲压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相比,除了效率更高,重量更轻,结构更简单,还有其他的好处。

比如,它可以完美在火箭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之间转换,作为组合动力中的一个部分,更加合适。其次是它的工作速度的上限要大大超过超燃冲压发动机。超燃冲压发动机一般认为速度上限是8马赫,而震爆冲压可以达到15-16马赫的速度。

如果作为空天飞机的发动机,震爆冲压发动机能够以吸气式发动机的状态工作更久再转为火箭发动机工作模式,这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氧化剂(因为直接用空气里的氧气),从而可以降低飞行器总体的重量。

而如果作为全程在大气层内工作的飞行器的动力,那么它的各方面性能,燃油经济性(或者说同等尺寸下的飞行距离),最大飞行速度等都会超燃冲压发动机取得很大的优势。

可以这么说,震爆冲压发动机其实是“完美状态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再次证实我们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又进一步得到加强了。

按照几年前国内的论文认为,日本、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斜震爆发动机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开始进行试飞——当然了这个事儿吧,看来咱们又料敌从宽了……(顺便从这些国家也在积极研究的这个事情也可以感受到姜宗林教授论文里这个“这是个很敏感的研究课题”的含义)

震爆冲压发动机如果能够投入实用,理论上首先可以用于导弹和无人机,以类似现有战术导弹的尺寸,实现中远程导弹甚至洲际的射程,这都是说超燃冲压发动机时候的老生常谈了,而同时它的飞行速度还能从之前的8马赫,提高到15马赫甚至更高,也就是速度翻倍,从发射到命中的时间减半。

500

虽然是日本的想象,但是这个图的大概意思也是差不多的,当然有了爆震发动机的话,整个下面的动力系统要比图中更短更小——呵,也算是你们YY,我来实现了吧……

这意味着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之间的差别更小了(洲际弹道导弹的速度会在25马赫左右),拦截难度更高了……

之前在了解国内的高超声速武器系统发展的时候,经常听到的一个感慨就是,“你们这是冲着对手下一代的拦截技术去的啊”——没错,当年咱们搞鹰击-12、东风-100、东风-21D这些导弹的时候,还是冲着美国海军当时现役的拦截系统的包线,然后我们突防阶段的飞行性能包线,就在对手拦截包线外面一点点。到了东风-17的时候,对手的拦截系统已经没办法,开始要研制下一代拦截系统了,而我们对于他们可能研制的下一代拦截系统也多少有点估计,所以在东风-17上就已经考虑了让他的下一代拦截系统也难以拦截。

而到了使用震爆冲压嘛……(相关论文里面提到项目参与方还有航天科工集团某院,航天科工么大家都懂的,主业是送人上西天),我们瞄准的已经是对手的下两代拦截技术了……

呵呵

点评 :

看不懂的NB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5 04:00:31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5 04:00:3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57)

标题 :
高超音速导弹为什么难以防御
类别 :
军事
内容 :

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方面世界领先,这使得美国很焦虑,也使得很多人很不解:速度更快的弹道导弹都能拦截,高度更高的卫星都能击落,为什么高超音速飞行器就那么难打呢?


GBI相当于用洲际导弹打洲际导弹




海基的SM3有一定的中段拦截能力,甚至有用于洲际导弹中段拦截的成功试验


 


萨德介于中段拦截与末段拦截之间



爱国者PAC3只有末段拦截能力.



防空导弹用来拦截飞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飞机的典型飞行高度在3万米以下,速度在M3以下。巡航导弹的飞行特征与飞机相似。除非飞机对防空导弹的拦截没有任何反应,保持航速、航向和高度,反飞机的防空导弹哪怕从前向来接,也需要在速度和机动性方面超过飞机,才能在拦击不成时转入有效追击。


弹道导弹的速度更高,但弹道呆板。不算对防空导弹拦截意义不大的上升段,弹道导弹的弹道也分大气层内的中段和大气层外的末段。这对弹道导弹只是气动加热的差别,但对防空导弹就是拦截机制的差别了。



在三万米以下的高度,空气稠密,防空导弹的气动舵很有效,达到20g以上的高机动过载没有问题,火箭推进更是给力,速度超过M4-5没有问题。在探测方面,稠密空气和超高速使得防空导弹本身的气动加热严重,红外制导难以正常工作,只能以雷达制导为主,最好还是主动雷达制导,随着距离的接近而精度迅速提高。



问题是,短程弹道导弹再入也至少是M4-5,中程以上的更高,只给防空导弹极短的拦截窗口,通常不到5秒钟,因为在较低高度上,即使拦截成功,也难以保证弹道导弹被击碎成无害碎片,否则高速残骸落到目标上依然造成损害。据计算,300公斤重的实心物体以M8速度击中地面,向前方锥形内释放的动能达到2吨TNT当量,依然相当可观。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PAC-2多次击中伊拉克“飞毛腿”导弹,但只是把“飞毛腿”推离预定目标,依然造成不小的附加损害。



由于防空导弹没有速度优势,不可能追击,所以只能逆向拦截,只能用于目标区的点防御,保护半径很小。这与防空导弹本身的射程无关,不可能及时赶到转入逆向拦截的弹道,再大的射程也没用,就像海巡船对远方海岸的走私大飞无能为力一样。


在四万米以上的高度,空气稀薄,气动舵已经无效了,这不仅对拦截导弹如此,对来袭的导弹也如此,一般都是弹道飞行为主,顶多加上有限的变轨。换句话说,谁都没有多少机动余地,拦截的关键在于对于来袭导弹弹道的精确预测和拦截导弹弹道的精确汇合。



但高超音速导弹不一样。高超音速飞行分大气层内的飞行(包括滑翔和动力飞行)和大气层边缘的水漂,前者在3-4万米高度,利用空气密度低、阻力小的特点,后者高度更高,利用大气层边缘空气密度跳变的特点,用受控水漂控制弹跳的跃起角和偏转角,前者控制下一次水漂的“触水点”,后者使得水漂在横向上有所转向,增加弹道的不可测性。如果有火箭补速的话,水漂可以大大增程,而较少受到每一次“触水”都要减速的限制。不过在跃起到下一次水漂之间,导弹还是大体按照弹道飞行的。



这两种方式都使得拦截十分困难。在3-4万米的高度,气动舵的舵效已经显著降低,但高超音速导弹不是弹道导弹,还有足够的机动能力,加上扁平弹道,使得传统的弹道计算为基础的拦截已经无效了。这使得常用的拦截方式两头不靠。



在大气层边缘的转向水漂更难拦截,只有跃起后很小的窗口能做一点弹道预测,但根本不可能有足够时间发射导弹、进入汇合弹道,而且来袭导弹可能马上就要“触水”,进行下一次转弯水漂,使得弹道和方向完全不可预测。


即使是简单的助推-滑翔,弹头进入高超音速滑翔阶段时,分离高度和姿态由射程要求决定。射程包括前向和侧向,侧向可达上千公里。换句话说,HGV可以向目标大角度包抄攻击,这样的指东打西能力是弹道导弹难以做到的。HGV也可以在远近方向大幅度调整命中点,不管是在滑翔初段还是末段,只要在射程之内,可以在任一点俯冲攻击,全然不受抛物线弹道的限制。比较之下,弹道导弹只能向目标方向发射,即使是机动再入弹头,弹道的主体依然是抛物线弹道,在远近上还有一定的调整命中点的能力,在侧向只有有限的机动能力。HGV的迂回攻击能力极大地降低了高度依赖来袭导弹弹道特性的传统导弹防御的有效性。


除了再入后的大气层内机动段,弹道导弹的弹迹高度可预测;但HGV就难以预测了


HGV只有助推段还与弹道导弹相似,分离后的弹迹不管在横向还是纵向都高度不可预测


如果缺乏天基预警的话,HGV相对较低的弹道也使得地面雷达预警距离大大缩短


高超音速武器即使没有装药,但靠质量和动能也有很大威力



导弹防御的第一环是预警,传统上这主要由红外预警卫星构成,从空间凝视地面,在第一时间捕捉导弹发射时尾焰的强大红外特征,并根据初始弹道推算全弹道和命中点(对机动再入弹头则是命中区域),同时启动拦截准备。在导弹进入地基或者海基的雷达或者红外的视界之后,精确测定实际弹道并校正先前的弹道计算,然后才谈得上下令发射和实际拦截。但HGV使得弹道计算和以此为基础的中段拦截变得徒劳。


进入高超音速滑翔后,HGV由于蒙皮气动加热而具有显著红外特征,但依然比发射时的火箭尾焰要弱得多,给天基跟踪带来困难。地基雷达或者红外探测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只有等到HGV进入直视视界后才可能捕捉到,大大缩小了探测窗口,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拦截难度。对于缺乏天基预警能力的国家来说,HGV在实际上是无法预警的,因为地基探测手段很可能无法提供有意义的预警时间。



HCM的航迹比HGV更加不定。HGV除了初始弹道与弹道导弹相近,发射场也只有有限的选择。HCM则不然,不仅无法预测最可能的发射场,也不可能从发射时的指向确定目标,预警和拦截更加困难。另外,HCM的发射方式非常灵活,进一步增加了拦截的困难。不过典型HCM的射程在1000多公里级,更远射程所需要的超燃冲压在可预见的将来还难以实现。


另外,由于弹道导弹的横向机动能力基本不存在,弹道导弹预警雷达只要观察潜在导弹发射方向就足够了,可以“目不斜视”,大大提高搜索和跟踪效率。但高超音速导弹动辄上千公里的横向机动能力首先就迫使预警雷达必须极大地增加搜索范围,大大增加系统负担。


用导弹拦截的话,速度上还有可能用蛮力追上高超音速导弹,但高超音速导弹本来就是极限机动,机动性更好的速度不够,速度更高的机动性不给力,再次陷入两难境地。但作为拦截导弹,必须速度和机动性大大超过被拦截目标,这也是防空导弹打飞机的必要条件,但打高超音速导弹就难以做到。


实用级的激光反导则还有距离 


激光武器在理论上可以避开很多反导弹的技术困难,但在实用上并不乐观。高能激光具有能量集中、传播速度大、命中精度高、转移火力快、抗电磁干扰、能多次重复使用的特点,作战效费比高。高能激光主要通过直接加热来造成破坏,需要保证激光束在同一点上稳定照射足够长的时间,才能积聚足够的能量,技术难度很高。如果目标在机动中,距离又远,光斑本来就大,能量密度不足,跟踪误差导致光斑在目标上反复“涂抹”,进一步耗散能量,降低杀伤力。


另一方面,高超音速导弹为了承受气动加热产生的高温,本身就在耐热方面下足功夫,在客观上起到“热装甲”的作用,也削弱高能激光的效果。另外,高能激光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距离越远,光斑越大,能量密度越低,还可能由于激光加热大气而造成光束抖晃、折射。激光武器的功率越高,大气影响越严重。其他粒子束武器也有类似的问题,尽管机制不同。


假以时日,高超音速导弹也会有办法防御的,但现在不行。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6 09:02:08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6 09:02:0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61)

标题 :
澳军士兵自杀事件频发,澳媒:战争罪行调查是“关键压力源”之一
类别 :
军事
内容 :

【编译/观察者网 郭涵】中澳因“漫画事件”产生的外交风波,在掀起全球舆论声浪的同时,也引发对澳大利亚国防军士兵精神状态的关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6日报道,自美国入侵阿富汗近20年来,至少500名澳军士兵自杀,是澳军在阿富汗阵亡人数的10倍以上。

过去2个月,澳军自杀事件频发,包括至少10名退役士兵。文章认为,除了补贴金发放的官僚主义拖延外,澳军在阿富汗虐杀平民的调查及后续处理曝光,也是“关键压力源”之一。

报道截图:退役军人自杀事件引发进一步担忧,支援团体寻找答案

文章称,今年10月至11月,澳军已发生至少10起退役军人自杀事件,8月份还有2起。死者包括海军、空军各1人,宪兵1人,澳大利亚皇家步兵团3人、皇家炮兵团1人。

一名澳大利亚国防军发言人同时透露,自8月以来,“怀疑3名现役全职士兵死于自杀”,并称自杀“通常来说不是由单一原因或事件所导致”。

据统计,自2001年澳大利亚参加美国为首的入侵阿富汗军事行动至今,已有至少500名澳军士兵自杀。相较而言,仅有41人在阿富汗战场上阵亡。

一项统计到2017年的调查发现,女性士兵自杀的概率是同龄人群的两倍以上。

塔斯马尼亚州参议员杰奎·兰比形容,退役军人自杀已经成为“澳大利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

阿富汗战争罪报告成“关键压力源”

文章称,澳军退役军人群体今年面临两个重大挑战:除了疫情拖延补贴金发放外,关于驻阿澳军犯下战争罪行的布雷列顿报告曝光,也是自杀事件背后的“关键压力源”(stressor)之一。

报道截图

上月19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最高上诉法院法官保罗·布雷列顿,发布了一份有关澳军在阿富汗犯下战争罪行的报告,揭露高层默许下,25名澳军特种部队士兵参与残忍杀害39名无辜平民及战俘,其中包括“割喉”小孩等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

报告引发舆论一片哗然。迫于压力,澳大利亚国防军司令坎贝尔承认有关罪行并公开道歉。他原本计划收回授予全部3000名驻阿特种部队人员的勋章。不过在退役军人及政客施压后,坎贝尔暂时屈服。

在昆士兰州东北部汤斯维尔运营一家退役军人互助团体的克里斯·米尔斯称,所有人对于布雷列顿报告都“吓坏了”。“我了解的所有(老兵互助)团体都意识到,这(报告)会让一些阿富汗老兵难以承受。”

值得一提,2019年12月,为驻阿澳军战争罪行“吹哨”的前特种部队中士凯文·弗洛斯特,被发现离开家后自杀。他2016年公开承认自己参与掩盖谋杀塔利班战俘一事,并还向调查人员提交图片证据,称“愿意为此坐牢”,并鼓励更多人站出来揭露真相。

弗洛斯特4年前“吹哨”澳军在阿富汗的战争罪行,但去年年底自杀 视频截图

而曾指挥澳大利亚国防军第3旅的退役中将卡里加利(John Caligari)形容,退役军人群体对于布雷列顿报告的处理很不满,认为“高级军官免于受罚”,普通士兵被却收走勋章。

官僚主义拖延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而另一个影响因素,则是澳大利亚退伍军人事务局(DVA)发放补贴时的官僚主义拖延。文章称,这与自杀事件频发直接相关。

比如今年4月,维多利亚州一名验尸官就在报告中建议,应对退伍军人事务局发放补贴的工作开展独立审查。报告称,2年前,一名派驻阿富汗老兵的补贴申请被拒绝,令他“大受打击”并为此自杀,而该机构的处理“缺乏同情心”。

除了战争罪行报告外,官僚主义、军队文化也可能是影响自杀事件的因素。

米尔斯称,在新冠疫情暴发前,退伍军人事务局发放补贴的速度已经够慢了。今年以来,官僚机构的拖延更是“荒谬的令人难以置信”。这令许多退伍军人感到沮丧,“他们觉得没人在乎他们的死活。”

卡里加利形容,对许多老兵来说,补贴金拖延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0年(疫情下的)情况绝对变得更糟糕了。”

点评 :

刽子手杀人可以,你们调查就不对了。这不,都自杀了,都是你们的错。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7 03:24:34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7 03:24:3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74)

标题 :
耗子尾汁!台八艘潜艇就能挡住解放军的千军万马?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台湾终于要开造“自制潜艇”了,计划装备美制Mk48鱼雷和“鱼叉”反舰导弹。首艇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下水,2025年底交船,预计建造8艘,共耗资约160亿美元。这消息弄得台湾各界很激动,美国也跟着起劲了。以不靠谱出名的《福布斯》军事记者大卫·艾克斯宣称,台湾靠八艘潜艇就可阻挡渡海的解放军,因为解放军的70艘潜艇和几十架反潜机、反潜舰无法打破这些台湾潜艇的拦截。麻省理工学院的潜艇专家寇特也认为,解放军舰艇还没有探测到台湾潜艇就会遭到攻击,比起海空防御,台湾海峡更适合用潜艇防御。“2049计划研究所”执行主任石明凯也认为,台湾的八艘潜艇就足以抵挡渡海的解放军。


用潜艇拦截渡海解放军的念头不是现在才有的。在1996年导弹危机期间,以写作《追踪叛艇红十月》出名的汤姆·克兰西就得意洋洋地指出:“看见台湾和大陆之间的那一片蓝色吗?那是海。只要出动两艘‘洛杉矶’级潜艇,就可以击沉整个渡海舰队。”


25年后,潜艇好歹从2艘增加到8艘了,不过也从核潜艇降级到常规潜艇了。不变的是同样一个不靠谱。


台湾海峡为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70公里,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公里,南口宽约410公里,平均宽度180公里。最窄处在台湾的白沙岬与福建的平潭岛之间,约130公里。台湾海峡的海床以大陆架为主,平均水深不到50米,南段沙质浅海还不到30米,最大水深也不过约70米,尽管台湾以东的海域深度急剧增加,迅速达到1000米甚至更深。


台湾与大陆之间固然是海,但主要是浅海



红色为浅海,蓝色为深海。如果渡海舰队要绕道台湾东海岸,还真有深海适合潜艇活动的问题。但在台湾西海岸,没有这个问题,只有澎湖和台湾本岛之间还有可能达到100米的水深。大片海域不超过30-40米,其余海域也大多不过70米


潜艇具有天然隐身的优点,但这是有条件的。第一需要有足够的水深。浅海(尤其是盐度较低、透明度较高、没有携带大量泥沙流入的大江大河的情况)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目视就能看到水下30-40米深的潜艇,尤其是在浅色海底的衬托下。除非直接坐底,航行中的潜艇必定要留出与不平的海底的足够距离,使得安全潜航的深度更浅,更容易被发现。浅海也使得磁探的工作条件改善,便于从空中捕捉到水下的钢制潜艇。浅海的声学环境复杂,反潜更常用的水声探测的工作条件反而相对不利,但也不是没有办法的。


这是传说中的卫星上观察到的水下潜艇,但不排除是合成的


但在潜望镜甚至更深的深度可以目视观察到潜艇,这是肯定的。在30-40米深的浅海里,潜艇的安全潜航深度比潜望镜深度也深不了多少


第二就是需要有足够开阔的海域了。如果只有很小的深水“口袋”,躲藏在这里的潜艇也无异于瓮中之鳖,很容易被抓出来。但看看台湾海峡的水下地形,容易发现,水深一点的海域也恰好像这些口袋,潜艇要在口袋之间穿梭的话,在越过浅水“门槛”的时候容易被发现,在口袋里更是容易被锁定。从来就不存在密切监视和搜索下还能保持隐身的潜艇。

台湾潜艇将装备的Mk48鱼雷在55节高速模式下具有38公里的最大射程,在40节低速模式下具有50公里的最大射程。在实战中,除非迎头拦截,实际射程要有所下降,这决定了发射阵位与目标的距离实际上不能超过30-40公里。另一方面,鱼雷管在注水、准备发射时需要排出空气,不可能是无声的;鱼雷自航推进时噪声更大;用压缩空气发射鱼雷则好比水下开炮的噪声。总之,潜艇在发射鱼雷是要暴露位置的。在近距离的海空火力下,暴露位置的潜艇很难逃脱。换句话说,台湾潜艇在海峡内即使得手,也将成为一次性使用的武器平台,基本上注定被马上击沉。


台湾潜艇也将装备“鱼叉”反舰导弹,射程接近300公里,对潜艇的生存力就友好多了。台湾以东大洋的水深急剧增加,海域也非常开阔,对于隐蔽生存十分有利。但这也根本改变了潜艇在台湾海峡防御作战中的作用,不再作为自主探测、抵近攻击的近战平台,而是依靠其他平台探测、跟踪,潜艇本身只是作为远程的水下发射平台。这不解决台湾的反登陆问题。要是其他手段能有效探测和跟踪,岸基反舰导弹的成本更低,分布更大,生存力更好,小型导弹艇是另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并无必要依靠载弹量有限而成本高昂的潜艇。


解放军海军已经在中国周边的海底布设类似美国SOSUS的水声探测跟踪网络,用坐底但联网的被动水声传感器交叉定位各种水下和水面目标。浅海是最适合SOSUS部署的地方,获得信息通过网络汇总,正好互相抵消环境噪声,增加探测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很难想象台湾海峡会不是重点监控的海区,更难想象在左营、基隆外海没有监视网络,永久性地监视台湾舰船(包括潜艇)进出活动情况。在精准引导下,解放军的反潜机、反潜舰、潜艇在海峡里保持全时可靠跟踪是不难想象的。


不管“美国专家”如何打气,必然遭到密切围观的台湾潜艇在海峡内外缺乏生存力。在战斗爆发时还没有出动的潜艇就不用指望了,在战斗爆发前出动的不仅要看在海上的自持力,更要看围观群众的心情,发射第一条鱼雷、第一枚导弹后更是进入倒计时状态。8艘潜艇想挡住解放军渡海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何况解放军除了千军万船过海峡还有太多的办法。


即使如此,台湾还是必须自造潜艇了。民进党要继续推动台独议题,必须在抵抗武统方面有所动作,继续完全依赖美国是不行了。即使在“友台”方面走得最远的特朗普也远远没有达到让台独放心的程度,而且台独需要的已经不只是能从美国买到一些先进装备,需要的是美日安保条约一级的安全承诺。这是美国无法給的。在军事上,台湾已成死地,美国的安全承诺是自己送上人质了。但台独议题是民进党的生命线,只有用自造潜艇的心理安慰来保持台独的希望之火。


台湾寻求潜艇很久了。台湾海军现有2艘“剑龙”级潜艇,另有两艘无武装、勉强具有出海能力、只能做训练用的二战古董。“剑龙”级是荷兰“旗鱼”级融入一些“海象”级的技术而成的,“旗鱼”级本身则是从美国最后一代常规动力潜艇“长颌须鱼”级发展而来的。台湾在1981年制定计划时,希望能订购6艘,但因为预算不足,只订购了2艘,首艇“海龙”号在1987年交付,二号艇“海虎”号在1988年交付。中国立刻将与荷兰的外交关系降级到代办级,迫使荷兰对后续追购打退堂鼓。


在1986年,荷兰RDM造船厂要求荷兰政府批准再出售四艘,扬言否则就要裁员了。荷兰政府拒绝,RDM被迫裁员。1995年,台湾开始研究潜艇自造事宜,但没有进展。1996年,荷兰海军的2艘“旗鱼”级退役,台湾有意购买,再次受阻。2001年,小布什批准向台湾出售8艘常规动力潜艇,但美国已经没有常规动力潜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荷兰的先例,盟国不愿意趟浑水,最后不了了之。2003年,台湾试制一段“潜艇压力壳”,但完整潜艇所需的上亿件设备只有不到1000项有可能自制,而引进根本没有可能。2007年,台湾有意购买日本退役的“春潮”级潜艇,由美国升级,但日本宪法尚且不准出售武器,日本也不敢迈出这一步,再次不了了之。2014年,台湾准备通过对二战古董的彻底翻修来掌握压力壳、作战系统、主机的技术,以此作为潜艇自造的基础。2015年,潜艇自造项目再次启动。2016年,高雄国际海事及国防展上,自造潜艇模型亮相。2020年11月24日,蔡英文在高雄主持“潜艇自造”的开工。


尽管细节时有变动,舷号1168的新潜艇长约70米,宽约8米,高约18米,排水量约2500-3000吨,航速20-25节,尺度略大于“剑龙”级,速度也要快一些。不过20-25节航速可能乐观了。常规动力潜艇一般最大速度限制在20节,真能达到25节,那是大跃进了。将首先替换舰龄已经80年而且无作战能力的“海狮”级,以后逐步替换“剑龙”级,最终把台湾海军的潜艇实力扩充到8艘。




台湾新艇模型在外观上不乏先进技术特点


在技术路线上与日本“亲潮”级很想象,X形舵甚至比“亲潮”级更先进


在设计上,新艇采用流行的雪茄形艇体,梯形带填角的围壳相对低矮,采用X形舵和围壳舵,装备有舷侧阵列声纳。除了采用X形舵而不是十字舵,在设计上受日本“亲潮”级影响较大。


雪茄形艇体并不独特,现代潜艇基本上都是这个大格局。这与飞机不同,潜艇的速度慢,水洞的建造和使用比风洞要简单,从水动力角度来说,优化相对简单,关键在于如何与其他要求相匹配。最理想的潜艇艇型是水滴形,但连续变化的曲率和较大的最大直径使得制造难度很高,一般都是改进的水滴形,也称纺锤形。换句话说,艏段和艉段符合水滴形,但中段是简单的圆筒形。


但3000吨以下的潜艇通常还不是单纯的纺锤形,而是侧面相当于纺锤形,但正面截面是下半圆形、上半梯形的拼接。这是因为耐压壳体是潜艇建造的难度所在,小直径圆筒的制造难度较低,但可用空间太小,只能用这样的拼接折中。吨位越小,偏离简单圆截面越大。这对西方流行的单层壳体尤其如此,双层壳体反而由于外层壳体主要考虑对于水动力优化,内层壳体才是耐压的。


小吨位潜艇的截面通常不是简单圆形,而是下半圆形与上半梯形的某种拼接


但台湾新艇采用接近于圆角六边形截面,直径较大,制造要求较高,但这也是舷侧阵列声纳的必须,声纳阵面需要安装在平直的平面上。


水滴形的艇艏也有奥妙。采用艇艏球面声纳的话,一般艇体不收缩过渡,直接对接到球形艇艏,使得艇艏直径最大。这样水动力阻力也较大。当然也可以增加艇体直径,使得收缩过渡后依然能保证足够的球面声纳面积,代价是吨位的增加。采用舷侧阵列声纳的话,艇体到艇艏收缩过渡不影响声纳阵面面积,水动力阻力降低,水动力噪声也随之降低,而更大面积的舷侧阵列声纳的探测能力还提高了,不过也要求只有大得多的吨位才能提供的更大的舷侧平直平面,否则就需要六边形那样的措施。反正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梯形还是矩形围壳方面,各有优缺点,中国的039B就是矩形的


美国的“弗吉尼亚”级也是矩形的


但英国“机敏”级和德国214型又是梯形的


梯形围壳的阻力小,但内部容积也小,只有增加底座,才能获得足够的内部容积和顶部面积。围壳顶部是通气管、潜望镜、出入口的位置,这些刚需决定了顶部面积不能小,但梯形又决定了底部面积要相应增大。为了简化制造,也降低表面积和阻力,很多潜艇经常采用简单矩形投影的形状,包括美国的“弗吉尼亚”级、“海狼”级和“洛杉矶”级、中国的095、039/41。


X形舵技术先进,荷兰“海象”级属于较早采用的


艏舵的作用力臂长,只需要较小的舵面积,但对艇艏声纳的水声影响较大,也可能干扰围绕艇体的水流流动,增加水动力噪声。围壳舵远离艇艏,对声纳的水声干扰较小,但作用力臂较短,舵面积需要相应增大,阻力也相应增加。围壳舵还利于破冰而出,不过这应该不是台湾潜艇的考虑,一般常规动力潜艇都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只有核潜艇考虑破冰而出的问题。

X形舵的高度较低,通常不突出到艇体圆周之外。由于在操艇中水平和垂直方向四个舵面都能发挥作用,在有效舵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实际舵面积可以缩小30%,降低重量和阻力。在水面航行时,浸入水中的有效舵面积较高,有利于水面操控,艇底减少突出则有利于在浅水活动。但X形舵的操控复杂,转舵需要同时对俯仰进行补偿,在手动直接操纵的时候很别扭,但在电传操纵的时候不难解决,所以现在开始流行了。当然,前提是不需要回到手动备份操作模式。


必须说,就模型而言,台湾新艇的设计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模型是容易的,难的是制造水平和系统综合水平。首先就是动力。


为了控制技术风险,新艇不采用AIP。有说法可能采用锂电池增加潜航时间,这其实是增加技术风险了。锂电池的容量大,充放电快,但本质上容易自燃,在潜艇上使用尤其危险。日本“亲潮”级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设计时就采用锂电池的常规动力潜艇,但这是在日本具有长期的锂电池设计、制造和使用经验基础上的。台湾没有这样的经验,难说日本是否会暗中相助,但公开的技术援助应该不敢。这也使得台湾使用现成的日本锂电池组件有困难。最大的可能还是传统的铅酸电池。有意思的是,螺旋桨这样的关键部件也是进口的,尽管来源不明。可能会囤积足够的存货,以防北京施压后断货。来自美国的数字化声纳、作战系统和Mk48鱼雷、“鱼叉”导弹倒是问题小一点,美国抵抗北京压力的能力比欧洲国家更强,与北京对抗的愿望也更强。


但这不解决台湾的设计和制造水平问题。不说更加复杂的系统综合,艇体和一般系统就不简单。瑞典的考库姆是潜艇设计和制造的老字号了,但在把“哥特兰”级放大到澳大利亚的“科林斯”级时,问题百出,甚至在交货后也出动率长期低下。


不具备潜艇设计、制造能力的海军要独立研发全新的潜艇,哪怕依托老字号,澳大利亚是一个悲惨的先例,“科林斯”级从襁褓到棺材,就没有过消停的时候


加拿大的“维多利亚”级是原英国“支持者”级,竟然会因为水密和电气设计不当,在风浪中水面航行的时候,被打进来了海浪引发大火


澳大利亚海军在监造过程中,也因为要求不明确,导致产品与期望不符。比如说,澳大利亚以为艇壳必然会采用强度更高的全熔深焊接,所以没有指明,结果考库姆采用了成本更低的深熔焊接,但不是全熔深焊接,导致壳体强度不足。大轴的密封的设计要求是漏水不超过10升/小时,但实际上可以严重到1000升/小时。动力系与机械降噪因为采用了浮筏安装而比期望更好,但水动力噪声因为在水洞设计验证后艇体还做了一些局部修改(这种修改在建造中几乎不可能避免)而超过预期,围壳形状不合理导致绕流在围壳后汇合时形成强烈涡流,遇到螺旋桨时产生强烈的空泡噪声。柴油油箱按照设计就需要在柴油用完后注入海水,保持浮力不变,但设计细节的粗糙和容易造成操作错误,使得实用中经常发生海水与柴油一起进入柴油机的事故,熄火不说,海水与微生物还导致严重的油箱和柴油机内部锈蚀问题。潜望镜在升起时,水动力阻力导致强烈振动,严重时整个潜艇都振动起来。更纠结的是眼不见耳不闻的作战系统,因为硬件和软件版本、知识产权和制造商的转手、兼并而长期处于无法使用的状态,直到搭上了美国“弗吉尼亚”级的快车,整体更换作战系统,才理顺了问题。


这些只是苦难深重的“科林斯”级问题的冰山一角,但也说明了潜艇建造的复杂性,即使傍上老店也不保险。台湾海军的潜艇使用经验实际上很有限,设计和建造经验更是零,这限制了监造中的想象力。想不到的自然做不到。台湾中船未必想偷工减料,但制造方永远是按照工艺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法去制造,尤其在监造方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这和家居装修请施工队一样,业主不懂,就只有靠有经验的包工头监工了。但台湾不仅没有懂行的业主,也没有有经验的监工。这还不是请几个有经验的人来就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整个设计建造供应链上都由有经验、配合娴熟的完整团队监工,不能假设任何环节会按照设想地想当然完成。任何做过大一点的装修的人对此都有经验。


另一个问题是大量关键子系统来自不同的来源,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整合机制。这些子系统都是符合行业标准的,但这不等于规格和接口上没有“合理松动”。不管是在机械上、结构上、电磁上、数据上,在任何对接出问题的时候,互相推诿是所有人的天性,而且到底是子系统的问题,还是系统综合层面上的问题,本来就不一定是清晰的。这时就看是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了。美国海军为“弗吉尼亚”级研发作战系统,有经验,与厂商有长期合作关系,订购批量大,尚且能做到店大欺客,但也并非永远如此,美国空军与洛克希德在F-35问题上、美国海军与格鲁曼在F-14问题上就差点被客大欺店了。澳大利亚就被客大欺店了,所以在“科林斯”级下一代的“攻击”级问题上,坚决要求厂商提供货架设计,不再搞原型放大改进的名堂,通过出口国海军自用(是法国海军“梭鱼”级的常规动力版,最后还是没有做到完全的货架,但在设计时就考虑核常两用的),确保把设计、质量问题理顺。台湾的条件比澳大利亚差多了,不客大欺店还真是没有天理了。


甚至不说复杂的,在最基本的适航性和损管上,老店都可能阴沟翻船。加拿大的“维多利亚”级是原英国的“支持者”级,这是按照最高规格的常规动力潜艇设计的,差不多就是常规动力的核潜艇的意思。而且不是出口型,是英国海军自用的,裁军、潜艇全核化后还差不多是全新的时候就裁撤下来的。但英国这样的适航性和海战损管老店也会犯初级错误。“奇库特米”号在航行回加拿大的途中,水面大浪溅入围壳,在抢修水密阀的时候,一来二去,大量海水灌入舱内,引起电气大火。启动电动排烟设备的时候,反而再次引发大火。


毫无设计、制造经验的台湾如果首艇不出大乱子,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台湾新艇到底是不是真开工了不说,现在开工,2024年下水,2025年交付使用,这是成熟设计的建造周期。德国214型的成批建造周期就是大约4-5年。澳大利亚“科林斯”级首艇倒是快,3年就下水了,但到第6年才交付。二号艇老实了,4年才下水,同样第6年才交付。三号艇更加老实,5年才下水,7年才交付。台湾要是历史上首次造艇,设计、工艺、设施统统是全新的,要是能如期如质完成,并完全达到设计要求,那可是奇迹了。


台湾倒是说了,首艇交付后,要由海军在使用中评估一段时间,作为后续建造中修改的依据。这还比较实事求是。这样估计下来,全部8艘完成至少要到2035年了,离现在15年。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现在5年已经是一个大变化了,15年那是星辰大海了。15年前,第一个歼-10A飞行团还在组建,第一艘054A还没有下水,如今都是过气网红了。台湾新艇现在勉强与039B对标,还差一个AIP推进,15年后要找对标都不容易了。


这个阵势不是給台海战事用的,但需要的话,用用也无妨。几艘潜艇就能阻挡?骗鬼呢


至于8艘台湾潜艇要挡住解放军渡海,有没有凑得齐的那一天都不好说。这才是台湾最需要实事求是的地方。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7 10:19:31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7 10:19:3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76)

标题 :
五角大楼称在2020财年美国军火出口达1750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张轩豪】美国国防部12月4日发布报告称,在2020财年间,美国对外输出武器总金额高达1750亿美元(约合11400亿人民币),相比2019财年同比增长2.8%。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多种兵器获得出口到国外的许可,武器出口成为其关键的经济增长点。

特朗普执政期间,军火出口成为美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在2020财年中,以“获取许可证(Export License)后直接销售并对外销售(Direct Commercial Sale)”的模式为美国政府获利高达1243亿美元,相比2019财年提高96亿美元。而以“对外军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主要是大型军售合同)模式销售的武器总金额为508亿美元,相比2019财年降低46亿美元。

尽管对外军售合同额相对降低,但是五角大楼对未来美国的军售前景依然乐观,在国防部的报告终显示,“对外军售”模式的滑动平均值从2017-2019年的510亿美元上涨到2018-2020年的54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会今年批准的“对外军售”项目合约高达835亿美元,但是由于军售合作伙伴对于预期购买数量的下调的原因,这一数字几乎腰斩。

在2020年期间,美国国会批准了68项大型军售合约,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亚太地区是军备需求最高的地区,有25个国家和地区向美国提出了军购请求,其次是欧洲和中东地区。

美国所出售的武器当中,最成功的武器当属新时代的“世界战斗机”F-35,在2020财年中,美国批准了向波兰、希腊、瑞士、阿联酋、日本出口超过200架F-35战斗机。目前可以确定在未来将有至少17个国家装备F-35战斗机。

F-35是目前美国军售中拳头产品

在美国所有的军售对象中,日本是最大的单一客户,其向美国提出了279亿美元的军购请求。有意思的是日本已经自己建设好了一条F-35生产线,但是仍然向美国购买了105架F-35战斗机。另外,美国今年还与我国台湾地区达成了一系列军售合同,包括M1A2T坦克、爱国者-3防空系统升级、MQ-9B死神无人机、“海马斯”火箭炮系统以及AGM-84“鱼叉”反舰导弹。

近年来美国试图通过武装台湾以制衡中国,图为今年美国批准向台湾出售的“海马斯”火箭系统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8 20:04:13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8 20:04:1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86)

标题 :
英航母又漏了:“搁浅”半年,赴美演习推迟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鞠峰】英国第二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因机舱(引擎室)进水,将在港口停泊6个月进行维修,前往美国参加演习的行程也被推迟。

今年早前,“威尔士亲王”号也发生了发生漏水事故。

英国《太阳报》12月7日报道,今年10月16日,“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发生严重漏水事故,电路系统损坏,最早到明年春季才能执行任务。该媒体报道称,“数千加仑的海水,灌进了机舱,整整24小时,电器柜都被水淹没。”

截自 太阳报视频

据报道,漏水影响了该船的高压电气推进系统,包括两台劳斯莱斯船用燃气涡轮发电机,和四台柴油发动机,总功率约为110兆瓦。

英国皇家海军随后证实了漏水事故,但并未透露维修所需的时间。

根据皇家海军的声明,由于机舱遭水淹,“威尔士亲王”号直到明年春季,都将“趴窝”在其母港朴茨茅斯港。

这艘航母原计划将前往美国,参加与F-35战斗机的协同演习,但这一安排不得不推后。

“这很尴尬,”消息人士对《太阳报》表示,“这场演习花了好几年来筹备,现在我们不得不跟他们说,去不了了。”此外,受访人士还透露,维修工作预计持续数月,维修成本在数百万英镑。

这不是“威尔士亲王”号第一次发生漏水事故。

今年5月,一则据称是船员拍摄的视频显示,“威尔士亲王”号航母住舱的天花板出现漏水。当时英皇家海军称,这是一个“小问题”(a minor issue)。

截自 社交媒体

据美“TheDrive”网12月7日报道,“威尔士亲王”号的漏水事故,原定于明年5月的“韦斯特兰德2021演练部署”(Westlant 2021 Deployment)将被推迟,在这场演习上,该航母将首次与F-35战斗机进行协同训练,但尚不清楚会被推迟多久。

“威尔士亲王”号造价32亿英镑,与其姊妹舰“伊丽莎白女王”号(HMS Queen Elizabeth)均可装载北约下一代F-35战斗机,并能在1万海里的射程范围内作战。

此外,“伊丽莎白女王”号也多次发生漏水等问题。2017年底,该舰两个螺旋桨中的一个的传动轴橡胶密封圈密封不严,导致海水流入舰内,每小时漏水量为200升,英皇家海军称是“严重问题”;2019年7月航母再次发生“内部系统泄漏”,提前结束海上训练,返回基地。

而这次“威尔士亲王”号漏水事件,恰好发生在英国近期“叫嚣向中国周边派航母”之际。据日本媒体本月报道,英国海军最快将于明年初,以最尖端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为核心,在西太平洋长期派遣航母打击群。相关人士透露,届时,“伊丽莎白女王”号和打击群的舰艇、飞机预计将与日本自卫队、美军实施联合演习。在12月5日,英国国内一位右翼专栏作者还刊文,声称英国政府应该为了新冠疫情给该国造成的损失而找中国索赔,并表示必要时可以向中国派出“炮舰”。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9 20:56:18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9 20:56:1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92)

标题 :
新利器!西藏边防战士穿单兵外骨骼送货
类别 :
军事
内容 :

(观察者网讯)@央视军事 12月9日发布消息称,海拔5000米,西藏阿里,山高坡陡,边防战士送物资有了新利器——单兵外骨骼。它可以帮助战士背起一个成年人体重的物资,还能有效避免腰部和腿部损伤。使用外骨骼的战士称,在背上20公斤左右物资情况下,重量全部在外骨骼上,不会下到人身上。


我军在单兵机械外骨骼研究和开发方面近些年取得不少突破。2019年10月,由陆军装备部举办、陆军研究院某研究所承办的“超能勇士—2019”单兵外骨骼系统挑战赛在京举行。挑战赛经过北京、深圳、西安三个方向分区路演,共吸引了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机构、院校、企业等近百支队伍参赛。

2019年的比赛是在总结“助力无限2015”首届外骨骼助力装备挑战赛的基础上,举办的新一届赛事。围绕外骨骼系统在单兵负重、机动、生存、防护方面的能力需求,设置了轻装机动、负重行军、物资搬运、弹药装填等7个比赛项目,还安排了防护集成、嵌入融合、意图感知、单兵飞行等5个创新演示类样机展示,比赛内容和科目设置更加完善科学。

从比赛科目来看,基本上可以看出我军目前对于外骨骼技术运用的看法——需要具备足够的机动能力,强调负重和搬运重物两类主要任务。

在今年8月陆军组织的军、旅、营三级卫勤集训上,一名看起来“身体瘦弱”的解放军女护士,可以在穿戴外骨骼后,轻松背起140斤重的伤员跑动。

据这款外骨骼的研发方——重庆牛迪科技公司介绍,卫生员单兵外骨骼是提供给卫生员在战场一线区域救护伤员的时候使用的,这款外骨骼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卫生员承重的程度,穿上后力量倍增,可背起伤员飞奔。

先进技术可以使两个人抬着伤员走变成一个人背着伤员跑

从@央视军事 的视频来看,此次阿里边防官兵装备的单兵外骨骼与解放军女护士使用的因该是类似装备。

牛迪科技的资料显示,他们研制的普力外骨骼为纯机械式助力,系统总重小于5kg,穿戴后人体最大承重可达70kg,行走时肩部减重30%,站立时肩部减重50%,快速穿戴时间小于2min,快速解脱小于30秒。

该外骨骼由上肢机构和下肢机构两部分组成。在人体背负重物时,上肢机构将重物压力分布在肩、背、腰等部位,同时将部分压力传递至下肢机构。下肢机构与人体关节运动高度匹配,将上肢机构的压力传递至腿部和地面,并对膝关节具有10NM强度的助力,还能吸收运动时的部分冲击动能,起到保护膝关节的作用。

普力负重外骨骼的机构设计高度匹配人体关节运动。用户在穿戴该外骨骼后,对人体运动没有干涉,同时能适应室内、户外、高原、涉水等各种复杂环境。

牛迪科技普力外骨骼参数 牛迪科技网站截图

牛迪科技发布的外骨骼使用场景图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评 :

都在实验阶段,还有墨脱3800米海拔哨所用无人机运物资的。都在实验阶段。但也是世界领先水平了。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9 21:05:08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9 21:05:0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296)

标题 :
高雄一兵工厂发生爆炸 “铝粉闪燃”炸伤3官兵
类别 :
军事
内容 :

快讯!台媒:高雄205兵工厂发生爆炸,“铝粉闪燃”炸伤3官兵

【环球网快讯】多家台媒刚刚消息称,高雄205兵工厂今天上午9时30分发生闪燃意外,造成现场3名操作人员被炸伤,目前已送往医院抢救。

台湾“联合新闻网”“三立新闻网”等台媒称,位于高雄市大树区的军备局205厂光复营区,执行“天弓二型”导弹发动机延寿定更作业,在铝粉秤装时发生闪燃意外,造成3名人员受伤。

报道称,对于意外如何发生等过程,台军备局对此事相当低调,只是强调爆炸意外刚发生,当前以抢救伤者为重,闪燃事件原因及任正调查中。据初步了解,现场操作的卢姓士官长、王姓中士及洪姓员工等3人受伤,烧烫伤面积约40至60%。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09 21:27:13 UTC
更新日期: 2020-12-09 21:27:1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01)

标题 :
马克龙宣布启动法国新核航母计划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张轩豪】法国总统马克龙于12月8日正式批准建造新的核动力航母,这是法国PANG(Porte Avion Nouvelle Generation即下一代航空母舰的法语缩写)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将在2038年左右替换现有的“戴高乐”号航母。

路透社12月8日报道称,在马克龙访问法国核电科技公司法马通(Framatome)时宣布,该公司将会为法国的下一代航空母舰提供核动力系统。马克龙表示,目前预计戴高乐号航空母舰将会在2038年寿终正寝,而法国的下一代航空母舰预计将会在2038年之前服役。法马通此前一直在为法国军队核设施提供服务。

法国下一代航母想象图

法国参议院今年6月发布了的下一代航空母舰信息报告。该报告中显示,法国下一代航空母舰将会采用FCAS计划的成果作为舰载机,欧洲的下一代舰载机和未来空战系统将会和PANG同时投入使用。FCAS将会包括下一代战斗机(NGF)和远程运载工具(UCAV或者蜂群无人机)。而PANG的大小也将取决于FCAS最后的机翼宽度。

FCAS战斗机想象图

而根据目前的的规划来看,PANG计划最后将会在280米到300米长,排水量超过70000吨,略大于英国的“伊丽莎白”级但是相对小于美国“福特”级航空母舰。根据美国海军协会的推测,PANG最后将会携带32架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和2-3架E-2D舰载预警机。

同时,该报告还特别强调了美国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似乎非常合适”,该报道指出EMALS在面对重型战机到轻型无人机之间具有更强的灵活性,而且在与美国友军进行联合军演的时候具备更强的兼容性。

法国航母弹射FCAS想象图

至于PANG的甲板布局方面,该报告中称PANG很可能采用三组弹射器,其中两个为专门为战斗机和重型舰载机准备的全尺寸弹射器,还有一具缩短的弹射器专门为无人机设计。由于PANG计划庞大的排水量,其很可能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艘能够同时进行起降作业的航空母舰。

在动力选择上,PANG选用了法马通最新型的K22型舰载反应堆。在2018年,K22的原型堆RES已经进行过第一次反应。K22是法国最新的舰载反应堆,其单台输出功率高达220兆焦。预计在PANG上将会携带两台K22核反应堆。K22的强大的能量输出使PANG将不会出现前型“戴高乐”航母动力不足的窘境。

PANG计划中的动力系统

根据目前媒体和法国官方透露出的情报,美国海军学会对PANG的具体配置做出了预测,该预测可以总结出来如下的标准。

·两个K22核动力反应堆的(CVN)(2 x 220兆瓦热量)

·290米到300米之间的长度

·满载排量约70,000 – 75,000吨

·最高速度:26至27节(类似于戴高乐)

·未来的舰载机联队:32架下一代战斗机,配备两到三架E-2D舰载预警机和数量尚待确定的无人驾驶飞机

·两台提升能力为40吨的侧面电梯

·通用公司的的三具电磁弹射器(EMALS)

·飞机机库:面积5000平方米

·泰雷兹海火雷达

目前看来,法国的PANG计划除了K22反应堆比较靠谱以外,其他全部的国产系统基本都处于想象状态,现阶段只能通过此前法国参议院的报告来对PANG计划进行性能上的推测。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法国的这一款航母一定是要在各个方面上优于英国的“伊丽莎白”级航母,不然比英舰晚二十年服役性能还比不过英国航母,这对于骄傲的法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点评 :

动力还是不够啊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1 03:44:42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1 04:19:3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11)

标题 :
厉害了我的国,中国斜爆震发动机
类别 :
军事
内容 :

近来一条本来很偏门的消息弄得关心军事和航空的人们很激动。中科院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实验室的姜宗林团队在《航空学报》上发表文章,宣布已经在M9风洞里进行氢燃料的斜爆震发动机的成功测试。


喷气发动机是飞行速度跨过音速的关键。但喷气发动机的基础是亚音速燃烧,换句话说,与其燃烧机制与篝火在基本原理上是一样的。篝火燃烧时,火焰的扩散速度较低,压力波以音速传递,所以火焰速度永远不会超过扩散速度。这使得温度一高,膨胀马上有效地降低了压力,形成等压燃烧。在喷气发动机里也是一样,燃烧室的压力是压气机产生的,不是燃烧升温产生的,升温导致的升压马上就通过气流向后流动而降低,依然是等压燃烧。


Image

常见的开放的燃烧是等压燃烧


Image

涡喷和涡扇的差别在于风扇和外涵道,但对于超音速推进来说,进气段都需要对来流减速到亚音速,同时增压,以确保在燃烧室里的亚音速燃烧


Image

需要通过收敛-扩散喷管才能加速到超音速喷流,也就是说,在收敛段加速,在喉道达到音速,然后在扩散段加速到超音速


与等压燃烧对应的是等容燃烧。这是在封闭环境里的燃烧,温度压力都要升高。等容燃烧可以是亚音速燃烧,也可以是超音速燃烧。当燃烧速度大大超过音速时,即使在开放环境,压力波的传递依然以音速进行,与燃烧速度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使得压力波的锋面相当于固定不动的壁面,因此超音速燃烧可以看作等容燃烧。另一方面,固定不动的壁面内持续升温和升压的话,最终必将导致爆炸。所以超音速燃烧通常可以等同为爆炸。


由于亚音速燃烧的限制,超音速飞行时,进气道必须把来流减速,通常降低到M0.5-0.6一级。减速的过程本身也增压,可以想象为减速过程中的积聚导致增压。压气机进一步把气流增压到燃烧室的压力,燃烧膨胀后,气流推动涡轮并驱动压气机,在通过收敛-扩散喷管时,在收敛段加速到音速,在扩散段继续加速到超音速,最后喷出,完成热力学循环。


Image

非加力涡扇的速度极限约M2,在实用中大概能达到M1.5;加力涡扇的速度极限大约M3.5,在实用中大概能达到M2.8-3.0;亚燃冲压也是一样,实际上M4-5就差不多到头了,尽管理论上可达差不多M6;超燃冲压可达M10


由于这个减速、加速过程,涡轮类喷气发动机在速度超过M3一级后,阻力上升快于推力上升,在理论上就不可能实现高超音速。


常规的冲压发动机不用压气机,来流在进气道里通过动压直接完成减速增压,燃烧膨胀后喷气做功,同样通过收敛-扩散喷管达到超音速推进。在这里,燃烧依然是亚音速的,所以也称亚燃冲压,速度极限比涡轮类发动机更高,可到M4-5一级,理论上能达到M6,但那很勉强了。



Image

亚燃冲压发动机没有活动部件,但还是等压燃烧,依然不适合高超音速推进


Image

超燃冲压虽然也需要减速增压,但是超音速燃烧,减速幅度小,阻力小,更加适合高超音速飞行,但燃烧控制的难度极大


超燃冲压把燃烧速度提高到超音速,与亚燃冲压实际上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机理了。超燃冲压的进气道也要减速增压,但最终速度还是超音速的。超燃冲压要做到“受控爆炸”,关键在于用气流流动帮压力波的传递加速到超音速,这是通过超音速进气做到的。问题在于燃速和压力波速度需要精确匹配。如果燃速还是高于压力波速度,那就要爆炸了;如果燃速低于压力波速度,则可能熄火。


常有人把超燃冲压比作在12级台风天里点燃火柴,这不尽准确,或许在12级台风天里被吹上天时,在被风卷走的同时点燃火柴,更加贴近一点。不消说,难度是巨大的。这也是超燃冲压始终难以做到长时间稳定工作的原因,西方超燃冲压还在尽量延长稳定工作时间的阶段,很少有形成正推力的。这方面中国又领先了,但离实用也还是有距离。另外,超燃冲压还是从等压燃烧的理念延伸过来的。能降低高超音速飞行的阻力,但还是“带着镣铐前行”。


亚燃冲压和超燃冲压都需要启动速度才能开始工作。在导弹上,一般用火箭助推达到启动速度,超燃冲压则要直接用火箭助推到高超音速才能启动。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超燃冲压能工作200秒以上但依然还没有产生正推力的原因,实际上是在“有动力滑翔”中苟延残喘,并不是真的动力推进。


但是换一个思路,可以用爆炸产生推力,燃烧在瞬间完成,具有自增压特点,这也是内燃机比蒸汽机具有更高热效率的关键。这样的受控爆炸一般称为爆震或者爆轰(detonation),爆炸(explosion)常用于特指不受控制的情况。


蒸汽机内是等压燃烧,但内燃机在气缸里产生爆震,压力大大超过蒸汽机,效率也更高。在理论上,把内燃机的排气形成喷气,这也是一种喷气发动机。这恰好就是脉冲爆震发动机(简称PDE)的基本原理。


Image

爆震的难点在于火焰扩散的控制,在封闭的气缸里已经不容易,在开放的燃烧室里,还有激波控制的问题,这是形成等压燃烧的关键


PDE与二战时代的脉冲喷气发动机有传承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德国V-1导弹是首先使用脉冲喷气发动机的飞行器,有进气阀,但排气端是直通环境大气的。在工作时,进气阀周期性打开,进气在冲压和排气的抽吸作用下进入燃烧室,在与燃料混合的同时进气阀关闭,油气混合体点燃后燃烧膨胀,从尾部喷出,同时打开进气阀,开始下一个循环。这样的间隙工作形成独特的“啪啪”声,伦敦人民一听到这声音,就必须赶紧跑防空了。脉动喷气发动机的结构比涡轮喷气发动机简单得多,但在燃烧膨胀的同时已经开始喷气,漏气损失可观,油耗很大,限制了进一步发展。


V-1可算最早的巡航导弹。使用脉冲喷气发动机


脉冲喷气发动机有进气阀,但排气端是开放的,所以有漏气问题


要是在脉冲喷气发动机的排气端也加上排气阀,与进气阀交替开关,在两头关闭期间进行封闭的爆震燃烧,就避免了的漏气问题,不仅大大提高排气压力,热效率还显著高于涡轮类喷气发动机。当然,实际PDE并没有排气阀,而是通过爆震燃烧近似等容燃烧的性质“自然封闭”,也就是说,利用燃烧速度大大高于压力波速度的特点,把慢吞吞的压力波锋面当作近似固定的虚拟容器壁了。这就是爆震冲压发动机了。与涡喷适合高速、涡扇适合中低速不同,PDE对飞行速度较不敏感,在理论上可以从零到M4以上的全范围工作。PDE与脉冲喷气发动机的区别则像内燃机与蒸汽机的区别,前者是等容燃烧,后者是等压燃烧。PDE是未来航空动力的重要研究方向。


脉冲爆震发动机也是间隙工作,但是超音速燃烧与亚音速燃烧的本质不同使得脉冲爆震发动机与脉冲喷气发动机有本质不同


PDE的速度极限比涡轮类喷气发动机更高,但低于冲压发动机。采用氢燃料(红色)的话,速度极限比用碳氢燃料(蓝色)更高


如果能做到精确控制时序的话,PDE的进气端都不需要机械的阀门闭锁。俄罗斯发明的超音速爆震发动机用周期性地改变预混合气体浓度的方法,使得燃烧模式在爆震和燃烧之间交替,周期性地将爆震波的锋面扩张、收缩,形成PDE循环。这是很精妙的设计,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PDE还是间隙工作的。实际PDE的工作频率较高,可能高达每秒100次,与连续推力实际上无差别,间隙推力并无大碍,但回旋爆震发动机(简称RDE)就是连续推力。RDE把PDE的轴向爆震改成连续旋转的径向爆震,连续的爆震在形成和扩散中后波推前波,使得爆震波在环形燃烧室里在像螺旋线一样斜向向后扩散中,一边回转,一边向后运动,在喷出的时候产生轴向的连续推力,而且避免了PDE间隙推力的缺点。


回转爆震发动机(RDE)的推力是连续的。蓝色为未燃的预混合气体,红蓝界面是爆震波位置,蓝线是爆震波沿管壁的运动轨迹,绿线是爆震产生的激波在管壁上的轨迹,管内红色由深变浅显示温度逐渐降低和压力释放的过程,每一个圆孔都是“进气口”,所有进气口同时工作,各自形成爆震波


左为另一个视角,右为沿圆周展开后其中一个爆震波和激波的分布


Image

RDE是环管结构,爆震波在环管内回旋扩散,这样的三维爆震波的形成和扩散不是光有理论就能解决的,需要复杂、昂贵的实验来验证


RDE是当前研发比较活跃的方面,中国自然不会落后。国防科技大学从2009年就开始研究RDE,在2017年的厦门高超音速国际大会上展示了660毫米直径的试验性样机,采用液氢或者乙烯燃料,在M4.5和18500米的台架和飞行条件下产生了静推力。


PDE和RDE都适合M5-6以下的准高超飞行,更高速度还是需要斜爆震发动机(简称ODE),也称驻定斜爆震冲压发动机(简称SODRAMJET)或者斜爆震波发动机(简称ODWE)。ODE利用一道或者多道斜激波对气流进行压缩,激波后的流动混合作用正好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均匀,下一道激波的高温高压正好点燃,然后在稍后的一个极薄锋面上产生爆震,形成推力。为了改善和在更大范围内可靠诱燃和起爆,也有用激光、热射流、磁流体点燃的。





Image

ODE结构十分简单,设计十分复杂,照猫别说画虎,连骆驼都不像


ODE的基本概念早就成型了,但工程实现还在摸索中,所以有多种构型不奇怪


但ODE也是最难工程实现的,斜激波的起爆和激波、爆震波的驻定(维持在特定位置和角度)都高度依赖超音速条件,而且推进系统与飞行器设计高度整合。首先是理论上还有很多未知,难以精确分析和设计;其次是高超音速风洞是与高超音速推进同等级的世界难题,难以实验研究和具体测试。现在常用子弹模拟。这倒是成本低,容易实现,但子弹只能产生圆锥激波,与斜爆震的平面激波不是一回事,再近似、再等效总是不够给力。还有实际流动中的边界层和湍流问题,激波和爆震波在壁面的反射问题和动态稳定性问题。


姜宗林团队最厉害的地方是把斜爆震发动机做出来了,还实际测试了


斜爆震的原理不能说多复杂


但在实际测试中检验斜爆震的特点,实际解决难点,其意义是怎么说也不过分的


姜宗林团队在实验中观察到了白热的激波层,这是诱燃和起爆的关键


这一切离不开高超音速风洞


工程实现有多少难题谁都知道,可贵的是工程样机做出来了,还在高超音速条件下测试成功了。这才是姜宗林团队的厉害之处。斜激波在理论上可以达到M16以上,但当前世界最高水平的高超音速风洞在中国,还只能达到M9,现阶段的实验只能到M9为止。中国已经在建M16一级的风洞,预计将继续推动高超音速推进的研究。


姜宗林团队的成果有两个世界第一:

  1. 斜爆震发动机试验成功,
  2. 中国能提供必要的高超音速风洞給斜爆震发动机测试


这两个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值得在世界上吼一嗓子:“厉害了,中国!”一定会有人说,ODE的基本概念“人家外国人”早就发明了,现在不过是做出来了,没什么稀奇的。这是不对的。爱因斯坦发明了相对论,奠定了原子弹的理论基础,但直到费米建立了可控的核反应,才有曼哈顿计划才做出了原子弹的事情。每一步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不存在理论发明在先所以工程实现就不值一提的事情。姜宗林团队还没有到发明原子弹的地步,但相当于费米在芝加哥大学运动场看台下的第一台反应堆。

斜爆震发动机最终会用于高超音速飞机和空天飞机,极大地缩短世界上任何两地之间的距离,同时军事应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短期内,最可能的应用是高超音速无人侦察机,无侦-8采用火箭动力达到了初步要求,但是有缺憾的。采用超燃冲压或者斜爆震发动机可以大大增加续航时间,增加侦察范围,达到“大气层内无限变轨卫星”的作用。


“嫦娥5”返回时,采用水漂技术,这在探月和轨道航天器中是首创的。“阿波罗”和“联盟”飞船都是弹道式再入,用降落伞着陆。航天飞机是简单滑翔再入,以便水平着陆。“嫦娥5”依然是降落伞着陆,但采用水漂技术,或许是为了在水漂中降低再入速度,并更加精确地控制着陆点。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中国对水漂技术已经玩熟了,不管是不是绝对必要,都可以玩一把,反正风险已经足够低。在这种情况下,空天飞机或者军事航天器可以在水漂中用斜爆震发动机加一把速就有特殊意义了,可以长时间无限制变轨,比现有的侦察卫星有用多了。前一段时间神秘的“中国X37”的意义似乎清晰了一点。


用于高超音速洲际导弹的话,可以用小得多的助推火箭升空,然后在亚轨道高空转入水平飞行。不仅弹道更飘忽,还因为助推火箭的尾焰比洲际弹道导弹小得多,与战术弹道导弹的尾焰特征相似,而增加判别困难。如果用包括斜爆震的组合发动机起飞,那就像飞机一样,基本无法用红外预警卫星预警了,将彻底打破美国的反导弹体系。而且速度达到M15-16的话,差不多达到M25一级的洲际弹道导弹速度的2/3,比不超过M8的超燃冲压导弹快了一倍,M2-3一级的超音速巡航导弹就根本不可比了。


说到火箭,爆震发动机(不管是脉冲爆震、回旋爆震还是斜爆震)也是可以用于火箭发动机的,与大气层内使用相比,空气进气改成氧化剂进气而已。不过斜爆震需要进气就是超音速的,比较起来,脉冲爆震或者回旋爆震的火箭发动机可能更易实现一点。现有火箭发动机实际上还是等压燃烧,爆震的压力和比冲更高,用于火箭发动机可以把比冲至少提高30%。


爆震发动机另一个有意思的应用是炮弹增程。RDE比较容易与炮弹的形状相整合,由于只需要携带燃料,不需要携带氧化剂,与火箭增程相比,可以增加射程,或者增加装药。


至于斜爆震发动机与超燃冲压哪个更先进的问题,应该说各有有点,互相补充。等容燃烧的内燃机取代了等压燃烧的蒸汽机,但等压燃烧的燃气轮机重回江山了,所以不是等容燃烧必定比等压燃烧更先进那么简单。另一方面,等容燃烧的PDE和RDE或许有朝一日会补充等压燃烧的燃气轮机,在航空世界里各霸江山,而结合爆震燃烧的超燃冲压也在研究中。


中国的人们在继续为大推力涡扇而焦虑,但高超音速和各式爆震发动机才是航空航天技术的前沿。超燃冲压、PDE、RDE、ODE……这是百花齐放的年代,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程上,姜宗林及其团队还会再立新功,而这只是中国众多团队之一。

点评 :

超音速燃烧通常可以等同为爆炸。常有人把超燃冲压比作在12级台风天里点燃火柴,这不尽准确,或许在12级台风天里被吹上天时,在被风卷走的同时点燃火柴,更加贴近一点。

超燃冲压要做到“受控爆炸”,关键在于用气流流动帮压力波的传递加速到超音速,这是通过超音速进气做到的。问题在于燃速和压力波速度需要精确匹配。如果燃速还是高于压力波速度,那就要爆炸了;如果燃速低于压力波速度,则可能熄火。

但是换一个思路,可以用爆炸产生推力,燃烧在瞬间完成,具有自增压特点,这也是内燃机比蒸汽机具有更高热效率的关键。这样的受控爆炸一般称为爆震或者爆轰(detonation),爆炸(explosion)常用于特指不受控制的情况。

蒸汽机内是等压燃烧,但内燃机在气缸里产生爆震,压力大大超过蒸汽机,效率也更高。在理论上,把内燃机的排气形成喷气,这也是一种喷气发动机。这恰好就是脉冲爆震发动机(简称PDE)的基本原理。

与涡喷适合高速、涡扇适合中低速不同,PDE对飞行速度较不敏感,在理论上可以从零到M4以上的全范围工作。PDE与脉冲喷气发动机的区别则像内燃机与蒸汽机的区别,前者是等容燃烧,后者是等压燃烧。

PDE还是间隙工作的。实际PDE的工作频率较高,可能高达每秒100次,与连续推力实际上无差别,间隙推力并无大碍,但回旋爆震发动机(简称RDE)就是连续推力。

PDE和RDE都适合M5-6以下的准高超飞行,更高速度还是需要斜爆震发动机(简称ODE),也称驻定斜爆震冲压发动机(简称SODRAMJET)或者斜爆震波发动机(简称ODWE)。ODE利用一道或者多道斜激波对气流进行压缩,激波后的流动混合作用正好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均匀,下一道激波的高温高压正好点燃,然后在稍后的一个极薄锋面上产生爆震,形成推力。为了改善和在更大范围内可靠诱燃和起爆,也有用激光、热射流、磁流体点燃的。

姜宗林团队的成果有两个世界第一:
斜爆震发动机试验成功,
中国能提供必要的高超音速风洞給斜爆震发动机测试

斜爆震发动机最终会用于高超音速飞机和空天飞机,极大地缩短世界上任何两地之间的距离,同时军事应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短期内,最可能的应用是高超音速无人侦察机,
用于高超音速洲际导弹的话,可以用小得多的助推火箭升空,然后在亚轨道高空转入水平飞行。

说到火箭,爆震发动机(不管是脉冲爆震、回旋爆震还是斜爆震)也是可以用于火箭发动机的,与大气层内使用相比,空气进气改成氧化剂进气而已。

爆震发动机另一个有意思的应用是炮弹增程。RDE比较容易与炮弹的形状相整合,由于只需要携带燃料,不需要携带氧化剂,与火箭增程相比,可以增加射程,或者增加装药。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3 08:39:42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3 08:39:4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21)

标题 :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髪国人的大航母梦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本周,有关海军的各种新闻可谓是纷至沓来:美国海军的“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在经过半个月的码头隔离之后,正式出发开始进行2020年内的第二次巡航部署;美国海军开始考虑在以澳大利亚为核心的海域里设置第1舰队的新编制;美国媒体曝出了美军官方认可中国反舰弹道导弹成功试射的说法;法国和中国的新一代航母建造也都取得了各自的进步。在2020年即将过去的时代,围绕大国竞争时代的世界海上力量比拼,几个大国都在进行自己的紧张准备。

法国人新航母的PPT,舰岛前面两部升降机是特色

美国海军西太再布局

12月7日,以“罗斯福”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航母打击大队离开圣迭戈港,开始进行其海外巡航部署。作为一艘母港设在美国西海岸的航空母舰,这次部署从周期上看显得颇不寻常——在冷战后的核航母时代,美国航母在完成巡航部署任务返回本土后,通常需要进行至少为其10个月的增量维修工程,再加上后续的舰员重新训练工作,往往要超过1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恢复可部署状态。也正因此,除了母港设在日本横须贺的航母每年进行一次部署之外,东西海岸的美国航母一般都是隔年部署。但“罗斯福”号在今年7月才刚刚返回美国本土,距离这次新的部署还不到半年。

“罗斯福”号刚出门,就丢了个水兵

这其中一方面的因素固然是与“罗斯福”号的上一次巡航部署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有关。上次部署的“罗斯福”在1月从美国本土出发后,在3月份就在航母上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感染和传播,并一度导致超过1/5的航母舰员确诊阳性,尽管美军高层希望该舰能够克服疫情继续执行部署任务,但时任该舰舰长的海军上校布雷特·克罗泽尔却对外透露了航母上的疫情,迫使美国海军命令该舰在3月31日停靠关岛,并将舰上的感染人员进行隔离治疗。

虽然5月21日重回海上的“罗斯福”号随后还进行了一部分巡航任务,累计在海外的时间也有半年多,但该舰实际只在海上部署了前后分隔的四个半月左右的时间,无论从舰船的损耗还是舰员实际驻舰时间看都不需要10个月的增量维修。考虑到原本可以在2021年部署的“尼米兹”号航母已经在2020年提前部署,让“罗斯福”号在稍事休整后再进行一次巡航,确实是为其2020年突然缺勤“赎罪”的一种办法。

虽然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生理上美国水兵并不疲劳

在这种“背靠背”的部署形态中,前置航母母港,或者说具有一定能力的后勤保障基地的价值尤为明显。同样是进行半年左右的修整维护就投入巡航,母港位于横须贺的“里根”号航母目前在西太平洋的行动一般就是半年海上巡航,半年在港内进行维护,由于母港本身位于西太水域,航母几乎是一离港就进入了任务水域;而“罗斯福”号这样母港设在美国西海岸的航母,则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航渡到西太水域,并在超过半年的巡航任务后再花至少半个月以上的时间返回母港。

虽然这些时间里航母舰员以及打击大队本身都不会闲着,会进行一系列的训练和演习活动,但从机械的角度来看,将接近两个月时间的机械寿命用在航母的航渡期间,对于眼下可用航母捉襟见肘的美国海军而言,如果不是必须返回本土进行更换核燃料这样的重大活动,多少都显得有些浪费。

横须贺港对于美国在东北亚常态化保留一艘航母至关重要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美军在最近发声考虑的另一件事情才更加值得关注。

12月4日,多家媒体报道了美国海军部长的发言人证实,为了满足美国政府高层对于应对中国快速增长军事实力的应对要求,美国海军正在考虑重新组建第一舰队,并称这一决策已经到了最终阶段,暗示不久以后这一舰队的编制也许就要变为现实。按照美军的表述,第一舰队应该要负责印度洋与太平洋交界的水域,再考虑到第七舰队目前的管辖范围,第一舰队很可能以新加坡为其重要的活动基地,同时负责指挥美军在印度洋上的海军力量。

新加坡的美军力量只有较为快速的LCS,在南海可以打小摩擦,打不了大仗

历史上的美国海军第一舰队时间并不算长,它在1947年建立,负责太平洋水域的一部分,并在1973年的舰队调整中被撤编,其任务也被交给了现在的第三舰队。在美国海军中,舰队主要负责指挥和作战,而造舰的规划发展则由海军部来负责。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组建第一舰队意味着美国海军对于中国毫无疑问的关注和针对性力量的加强,这种指挥编制的调整也会增加包括一个中将司令在内的职务空缺,让美国海军的中高级军官多一条职业方向,但并不会凭空变出更多的水面舰艇。

目前美国海军已经将其六成的海军力量部署到太平洋方向,进一步向太平洋倾斜海上力量自然需要拆东墙补西墙,考虑到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上目前已经常年处于缺少随时可用的航母的状态,加上包括地中海、欧洲和非洲的地缘政治格局眼下同样处于多变状态,美国海军进一步增强在亚太的力量虽然还有可操作性,但从现有的舰队规模来看空间已经不大。

第一舰队是一个非常有太平洋战争色彩的编制

而在针对现有力量挖潜方向上,随着F-35B战机近年来逐渐成建制地加入美国海军两栖戒备大队,并伴随两栖攻击舰开展巡航部署,美国海军将两栖攻击舰作为辅助航母加入巡航的做法也已经逐渐成型。

相比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军将两栖攻击舰作为“鹞式母舰”承担近距离对地支援任务,F-35B与两栖攻击舰的搭配由于战机性能的跨越性提升,无论是其防空拦截能力还是攻击能力都相当强大,从舰载战斗机性能来看,甚至要强于包括中国、俄罗斯、法国等几个海军强国现役的舰载机。虽然今年美国海军失去了“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而且其造舰计划看起来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缺失,但F-35B的批量入列却能让其两栖攻击舰队的攻击能力放大了。

虽然相比正规航母,两栖攻击舰存在诸如指挥控制能力相对不足、缺乏专用预警机等缺点,但美军可以动用包括战区其他预警机和指挥力量对其进行支援,虽然这样的支援很难保证全天候全时段,但对于在亚太地区经营多年的美军而言,让两栖攻击舰在这一区域巡航时充当一艘轻型航母显然并不困难。当然多带F-35B就意味着要少带直升机和MV-22,其执行传统两栖作战的能力自然会受到影响,但对于西太平洋的美军而言,如果连海上制空权都无法确保,两栖登陆作战能力原本也不重要。

驻日美军的F-22,美军驻日航空兵很难支援作战半径以外的地区

作为在世界海军技术领域里至今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美国在海军力量部署上的调整更多强调的是作战力量的位置和规模,而对于很多其他国家,在技术上更进一步,有时候才是更加重要的内容。

七万多吨的大航母

本周,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法国将设计建造一艘新型核动力航母,用于在法国现役唯一的航母“夏尔·戴高乐”号退役的2038年前后将其替代。而根据目前透露出来的消息,这艘新型航母的排水量将远超现役的“戴高乐”号,达到70000吨以上,配备两台升降机和三台电磁弹射器,并且搭载法国下一代战斗机和无人机。这一项目就是2018年开始上马的PANG航母项目。

法国人野心勃勃的新航母计划,PPT基本上透露了设计理念

这一消息在背后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潜台词,多数报道它的媒体都没有太注意到,那就是法国正式彻底放弃了要拥有两艘航空母舰的“野望”,开始以单艘航母作为法国海军核心的设定,规划法国下一代的海上力量。

法国虽然早在二战前就拥有了航空母舰,但其以航母为核心的海军力量构建要到二战末期才开始,依靠从英国和美国租借的航母,法国一度同时保有三艘航空母舰,但其中两艘都无法搭载喷气式舰载机;在法国自行建造了两艘“克莱蒙梭”级航母后,法国海军完全进入了喷气式时代,但在租借来的航母退役后,法国海军的航母数量就下降到了两艘。

在整个冷战时期,法国曾经至少两次计划建造额外的航母,将法国海军的航母数量增加到三艘以上,但因为预算问题最终都未实现。“戴高乐”号航母原本也不止计划建造一艘,而是建造两艘,对等替换掉两艘“克莱蒙梭”级。但由于前者高昂的造价,最终法国海军决定只建造一艘。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法国仍然在试图再造一艘航母,将法国海军的航母规模恢复到两艘,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在英国研制伊丽莎白女王级前后,法国海军大量吸取英国航母方案的“灵感”提出的PA2航母计划,采用常规动力以试图降低造价,同时放大吨位试图改善性能。

当然最后的结果依然是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法国海军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为建造第二艘航母拨付足够的资金,而随着“戴高乐”号航母的服役时间越来越长,法国的第二艘航母计划现在也就变成了法国的下一艘航母计划。

“戴高乐”计划就是妥协的产物,妥协之下甲板设计也有不少缺点

从新航母的设计来看,法国海军对于“戴高乐”号的使用心得与教训都体现在其整体布局上。“戴高乐”作为上世纪末全球唯一新建的传统中型航母,其总体布局在当时显得相当不“平衡”,但又被认为有法国海军的独到考虑。在整体看来中规中矩的斜角甲板布局之下,“戴高乐”的舰岛位置相当靠前,目的是用高大的舰岛来遮挡前方的风浪,以方便后面的两个升降机进行舰载机提升作业,同时改善航母在航行中的前向视野;而其付出的代价就是航母舰岛前方的停机区面积几乎清零,以至于回收舰载机后所有飞机都要挪到前部飞行甲板,彻底断绝航母同时进行起降作业的可能性。

而新航母的舰岛则类似于美国海军“福特”级,非常靠近舰尾,将两台升降机留在舰岛之前,以削弱航海观测为代价,增加了前甲板的停机面积,以便停放尺寸更大的法国下一代舰载机,而将抵抗风浪的职责交给更高的甲板位置,从而增加了一次回收舰载机的数量,同时让航母能够同时进行舰载机的起降作业,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法国基于“戴高乐”不甚成功的运用史总结出来的一个简单而朴素的教训:大吨位航母有大的好处。

在2011年利比亚打击行动中,尽管法国海军不需要组成大的机队,但“戴高乐”号的甲板运作效率低下还是让法国海军有些手忙脚乱

对于航母设计而言,控制吨位可以有效控制航母所需的动力系统规模,减少对舰上相关设施数量的要求,从而在降低设计复杂程度和建造难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压缩航母的建造成本。但随着当代舰载机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运作舰载机,特别是常规方式起降的舰载机所需要的“底线尺寸”也水涨船高:“克莱蒙梭”设计所在的上世纪50年代末,中型航母只需要能起飞不到15吨的舰载机;而到了设计“戴高乐”号的时候,即使是自我克制的“中型战斗机”的起飞重量也到了25吨级;至于下一代舰载机,单发动机的F-35C都已经达到了30吨以上,双发重型战斗机的尺寸和起飞重量显然只大不小。

加上舰载机在航母上的有效调度需要大尺寸的飞行甲板和机库,而持久的支援战机行动所需要的海量油料、弹药和零部件同样需要更大的舰体来承载……把航母造大固然要多花钱,但如果只考虑建造成本而忽略了航母需要执行任务的想定,那么最终要付出的将不仅是更多的钱那么简单。

下一代欧洲自研战机平台,现在所有的预案都很“大”,这意味着基于该机的新平台都不会小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几个海军强国的新一代航母的设计上。英国的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虽然还使用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舰载机,但在吨位上已经全面增大,通过接近7万吨的大型舰体,在英国造船工业所能容纳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提升航母执行各方面任务的能力。

中国虽然刚刚加入建造航母的国家行列中没有几年,首艘航母和首艘国产航母的吨位也都达到了5万吨级,但由于中国海军使用的歼-15重型舰载战斗机在起飞重量和占据的甲板面积上都更大,让中国的下一代航母也已经迅速地走上了进一步扩大航母尺度和吨位的道路上。从互联网上流传的中国海军下一艘航母的图像来判断,虽然我们无法准确推测出这艘航母的排水量,但仅从其超出现有两艘中国航母的舰体水线长度来判断,该舰在主尺度上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在搭载多套电磁弹射器的同时,能够加大飞行甲板和机库的面积,优化舰载机的调度,同时配合新一代舰载战斗机,增加航母的载机量和作战能力。

新航母要承载歼-15,所以也小不了。图源见水印

当然更大的航母同时意味着更高的建造难度和成本,而对于军费和海军规模本来就有限的法国而言,这自然意味着多年以来法国海军追求的双航母海军的目标更加不可能实现了。虽然随着新型航母的入役,法国海军的作战能力肯定会得到加强,但单航母这一情势的无法改变则令困扰法国当下进行军事外交的难题仍然无法解决:如何处理法国的对外政策,才能让法国在唯一的航母可以执行任务与不能执行任务时,都能同等有效的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9 23:23:38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9 23:23:3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70)

标题 :
美“马斯廷”号驱逐舰穿航台湾海峡,东部战区:全程跟踪监视,时刻瞰视台海风云
类别 :
军事
内容 :

12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官方微博@东部战区 发布消息,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春晖大校就美“马斯廷”号驱逐舰穿航台湾海峡发表谈话:

12月18日夜间,美“马斯廷”号驱逐舰穿航台湾海峡,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全程对美舰进行跟踪监视。近一个时期,美舰不时穿航台湾海峡,并炒作渲染,刻意抬升台海问题热度,唯恐台海风平浪静,向“台独”势力“明送秋波”,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美方有关行为实质是军事炫武加舆论误导的“混合操控”,是以台为棋、以台做局的战略自私,我们对此表示坚决反对。战区部队将时刻瞰视台海风云,坚决履行职责使命。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0 22:07:42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0 22:07:4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78)

标题 :
台军:解放军航母“山东舰”今日穿越台湾海峡南下
类别 :
军事
内容 :

(观察者网讯)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2月20日报道,台军今日证实,解放军“山东号”航母及所属护卫舰艇4艘,本月17日自辽宁大连港启航南驶,20日航经台湾海峡后,续向南航行。报道称,这是“山东舰”于去年12月26日第二次穿越台湾海峡,当时是由南向北航经台湾海峡北驶。

停泊在三亚某军港的“山东舰”资料图 图自新华网

台军表示,“山东舰”编队穿越台湾海峡期间,台军除运用联合情监侦系统“全程掌握”外,还派遣各型舰船6艘、各型飞机8架次,担任警戒、监控任务。台军舰艇全程尾随“山东舰”编队。另外,台湾当局“防长”严德发与“参谋总长”黄曙今日都在“衡山指挥所”坐镇。

今日早些时候,台媒报道曾出现“乌龙”,将“辽宁舰”误当成“山东舰”报道。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3 00:32:20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3 00:32:2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404)

标题 :
标6有那么神吗?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标准6(简称标6)是美国海军“标准”系列防空导弹里的最新一代,在标2 Block IV弹体基础上采用AIM-120的主动雷达引导头,射程达到240公里(一说400公里),并具有拦截飞机、巡航导弹和进行反舰攻击的能力。这与60-70年代的标准1、标准2导弹只有名字上的血缘了,就像AIM-9X和50-60年代的“响尾蛇”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一样。

标6在海军一体化防空和火力体系(简称NIFC-CA)指挥下,可以A射B导,所以具有超视距的防空反导和反舰能力,这也是标6神话的来源。

顾名思义,A射B导是在网络体系下作战,发射平台与火控平台互相独立。标6保留了以前“标准”系列防空导弹的“视线内”能力,增加了有效的攻击超视距、地形障碍背后的“视线外”目标的能力,包括空中的飞机、导弹和海上的舰船。据报道,标6还有一定的反导能力。换句话说,标6几乎是“全能导弹”。

标6固然是先进的,NIFC-CA更是令人羡慕的,但不必将NIFC-CA和标6神化。NIFC-CA和标6并没有颠覆物理规律。

对典型战斗机目标,AIM-120的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有效距离约20公里,对更小的或者隐身的目标,或者在杂波强烈的掠海环境里,有效距离相应缩短。标6容许采用比AIM-120更大的天线,有效距离可以相应增加,但依然是有限的。主动雷达制导只有在弹外平台的中段引导下足够逼近目标时才开机,实行末端拦截或者追击,这与空空作战是一样的。

在视线内,由于地球曲率的限制,舰载雷达对海平面目标只有不超过40公里的探测能力。但有预警机接管发射后的火控的话,就可以有效地探测240公里以外的掠海飞行目标。这是距离预警机的距离,而不是距离发射舰的距离。预警机的作用也可以由与目标保持视线接触的友舰担任。这意味着更大的战术灵活性,发射舰和预警机(或者其他具有NIFC-CA制导能力的飞机、战舰)可以分别部署,增加打击的突然性和反击的难度。

NIFC-CA还能将不同平台(海面上散布的战舰、空中散布的战机)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精确的战术场景。不同位置的平台有不同的视界,也可能遭受不同的电子干扰。每个平台的探测数据也不是一个精确的点数据,而是带误差的“云团”,云团的尺度和密度由平台本身的技术能力和目标所处环境、对抗性干扰的情况而定。所有云团之间应该有交集,交集代表了比单个云团更精确的合成目标数据,这是数据融合的基本道理。在实际使用中,各数据云团不一定是等权的,可以适当加权以取得更加合理的合成数据。云团也可能出现没有交集的情况,这说明的是探测误差太大,各探测系统都不能“聚焦”了,这时需要加以战术判断,才能合理推测目标的真实方位。

但不管千变万化,整个NIFC-CA体系里至少要有一个平台与目标保持视线接触,超视距或者视线外只是对发射舰而言,并非对体系而言。所以常规的用于视线内的一切反制措施依然成立,只是反制的对象不再是发射舰,而是实施中段引导的机舰。

NIFC-CA的真正价值在于大大增加了拦截的窗口。这是量变,不是质变。用空中平台中继制导以引导反舰导弹超视距攻击的技术在70年代就成熟了,NIFC-CA把中继制导延申到防空反导了。这把以前只有40公里左右的冲刺段才能做到的反制措施扩展到240公里了,对于大部分反舰导弹,这差不多相当于射程的全部了。不过这是中继制导飞机到目标舰的距离,并非发射舰到目标舰的距离,实际射程要看各自的相对位置,要是中继制导飞机位于弹道中点,理论上480公里都是可能的。

这增加了反舰导弹的突防困难,但反舰导弹不是就此没有机会了。标6通过高抛弹道的中段大大增加射程,这是准弹道飞行,是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的。换句话说,标6的飞行和反舰导弹一样,也有“懒散”的、只有概略制导的中段和高机动的、精确制导的末段之分。反舰导弹采用更加多变的中段弹道,可以增加标6的跟踪难度,迫使标6提前消耗能量,缩减有效射程。

在感知对方已经进入导弹发射程序时,在中段就启动电子干扰措施和释放诱饵,可有效破坏标6的制导。在感知到标6进入最后追击阶段时,启动突防冲刺模式,也可增加标6的命中难度。当然,这要求把现有的末段冲刺改为二次冲刺甚至多次冲刺,对反舰导弹技术是一个挑战,但并非不可克服。标6由来自于AIM-120的主动雷达制导,但依然是有可能摆脱的。如果AIM-120的主动雷达制导绝对可靠,那就根本不必拘泥于超视距拦截了,守株待兔地末段拦截同样百无一失,导弹重量和成本还大大降低。近程防空导弹,AIM-120制导头,这实际上就是ESSM Block2了。事实上,确实有人推崇这样的拦截,可以大大降低系统成本和增加弹舱容量,但美国海军显然对单纯依赖“百发百中”的末段拦截不放心。把射程延长,只是使得不放心从远方开始,增加多次拦截的机会,以勤补拙。

对于把标6用作反舰导弹的情况,由于制导平台依然在视线内,目标舰的远程防空导弹可有效迫使标6的制导平台放弃制导,同样破坏标6的超视距制导。这样的战术也可用于掩护反舰导弹,用逼退空中的中继制导平台的方法,突破标6的超视距拦截屏障。这和舰载战斗机使得用直升机担任反舰导弹中继制导难以实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道理。

标6是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但标6不是战无不胜的,标6并不颠覆。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30 20:02:14 UTC
更新日期: 2020-12-30 20:02:1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477)

标题 :
晨枫:2020年台军伤亡惨重,千万不要“害人不成自损三千”
类别 :
军事
内容 :

2020年是个多灾多难的年头。尽管质疑不断,台湾至少在表面上没有受到新冠疫情太大的打击。但台军伤亡惨重,计有15人死亡,1人失踪。这对只有29万总兵力的台军来说是很高的数字了,也是蔡英文上台后台军人员死亡最多的一年。

据报道,台军今年已有6起重大事故,其中1月2日一架S-70“黑鹰”直升机坠机,造成包括参谋总长沈一鸣上将在内8人死亡,也是今年最严重的一次事故,同机死亡的还有副官黄圣航少校、总士官长韩正宏士官长、政战局副局长于亲文少将、情报处长洪鸿钧少将、正驾驶叶建仪中校、副驾驶刘镇富上尉、机组长许鸿彬士官长,另有作战处长刘孝堂少将、后勤处长黄佑民中将、通信处长曹进平中将、作战参谋周欣颐中校、新闻记者陈映竹受伤。可谓损失惨重。

“黑鹰”直升机坠落现场。图片来源:央视

除了上述“黑鹰”坠毁,重大事故还有:

10月8日,台军一辆M41坦克在金门翻车,林楷强中士丧生,士兵刘禹宏受伤;

10月29日,台东志航基地的一架F-5E在演习中坠毁,朱冠甍上尉丧生;

11月17日夜间,台东花莲基地的一架F-16在夜航训练中坠毁,蒋正志上校丧生。

台军每年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死几个人,但往年加起来只有个位数。曾任台湾“国防部长”不过上任六天就请辞的杨念祖,把台军的伤亡归罪于解放军频繁演习、绕岛和越过中线,迫使台军频繁出动,人员疲惫不堪,装备缺乏维修,造成频繁事故。

解放军加强穿越海峡的航行和绕岛飞行不假,作战飞机逼近海峡中线甚至越线也频繁发生。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存在侵犯领空、领海或者威胁主权的问题。这不仅是宣示主权的行动,也是对“台独”的震慑。

蔡英文上台后,“台独”加剧小动作,特朗普也屡屡打台湾牌,“台独”则起劲地配合,以为这是对“台独”诉求的推动。9月17日美国副国务卿克拉奇突然窜访台湾,9月18日上午开始,解放军在东海举行大规模实战演习,当天有18架解放军作战飞机分多批次进入台湾的西南和西部方向,包括2架轰-6K战机、8架歼-16战机、4架歼-11战机、4架歼-10战机。

对此,台湾方面也是高度紧张。仅18日上午7-11点,台湾战斗机已经带实弹紧急出动17次,花莲基地的F-16在7-11点内三次双机带弹紧急起飞,每架挂载2枚AIM-120中程空空导弹和2枚AIM-9近程空空导弹,值班战斗机和预备值班战斗机全部升空,创花莲的最高纪录。更多F-16转入待命位置,防空导弹也转入密集跟踪状态。

9月19日,清泉岗基地的2架IDF战斗机升空,反而被6架解放军歼-16包抄,两架IDF最后仓惶逃脱。

解放军飞机每次进入台海,台湾战斗机都必须起飞拦截,试图伴飞驱离。不难看出,解放军这是跟台军耗上了。解放军飞机的大部分出动都在日间中空,如果增加夜间和低空出动,那台军就更折腾了。

在机型上,9月18日的出动以战斗机为主,还有两架轰-6,这显示了战备值班出动能力。之后以不同的运-8和运-9为主,包括反潜机、电子侦察机、通信对抗机和运输机。前期以反潜机和电子侦察机为主,间或夹杂一些通信对抗机,当然是在航测台海海情。可能正好因为紧张局势,台湾潜艇出航,趁机检测一下搜潜、跟踪的能力。后来出动电子侦察机则是在火力侦察台湾的雷达、通信和其他电子设施。再以后就经常是运输机出动,主要是在折腾台湾空军了。

而用运作成本、维修要求相对较低、出动率较高、适航性好的运-8、运-9,更加折腾台军。运输机是少有的在设计时就专门为在空中主动减速飞行而考虑的,空投作业需要减速,以降低气流对空投伞兵和物资的影响,空投开伞也有速度限制。反潜巡逻、电子侦察也要求降低速度,因此运输机的低速操控和失速速度显著优于为高速而设计的战斗机,所以用运-8、运-9折腾台湾战斗机特别合适,运-8、运-9在空中主动减速的话,台湾战斗机就必须用大迎角、大推力的别扭姿态伴飞,大大增加飞行员的疲劳和发动机的磨损。这是和平时代折腾对方的特有机会,战时当然不会这么玩。

台湾空军也确实被折腾得够呛。传统上,台湾战斗机元旦时会在基地作低空通场飞行,增加一点喜庆,美其名曰“冲场”。但12月19日,台湾空军宣布,今年不“冲场”了。原因不言自明,飞行员和战斗机都已经高度疲惫,没力气装喜庆了。台湾媒体对战斗机损耗急剧增加也时有报导。

到9月为止台湾空军的飞行时数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20%,考虑到10-12月解放军飞机在台海的活动极大增加,到年底的同期飞行时数必将急剧增加。

隶属于东部战区某旅的歼-11B战机和歼-11BS战机,实弹参与2月9日绕台护航 图源:空军发布

在海上,解放军的舰艇也频繁进入台海。台湾海军参谋长敖以智11月4日表示,至11月3日为止,台湾海军2020年出海拦截、伴航解放军舰艇已达1223艘次,较去年增加406艘次,增加幅度为46.9%。

在陆地上,解放军倒是还没有进入台湾,否则也没有“台独”什么事情了。不过东部战区的第72集团军举行了巷战演习,出动了96A坦克和04步战,目标明显是针对台湾的,自然也引起岛上的巨大震动。

解放军是战斗队,所以出入台海倒也不全是政治驱动,也是军事训练的需要,远航训练、海上训练是刚需,带着任务训练更是倍效。对于运输机来说,在统一祖国的战斗中,飞越海峡空投伞兵和物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更需要带着任务训练。反潜机、电子侦察机、通信对抗机出入台海更是训练和任务兼顾了。这样的紧急出动必然伴随着大量的雷达照射和无线电通信,正是截获各种电磁特征和充实数据库的好时机。

解放军作战飞机的远程化、舰艇的远洋化使得战斗力大大提升,但装备只是一半,训练是另一半。进入太平洋的训练是一个方面,在东海、黄海和南海之间的远程调动和长途奔袭训练是另一个方面。可巧台湾岛在路线中央,即使不针对台湾,绕岛和穿越海峡的训练也只可能大大增强,航母和其他大型战舰在海峡和台湾以东海面的南北穿梭会成为常态。

12月20日,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顺利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相关海域开展训练。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在地理上,台湾海峡北段较窄,解放军完全控制没有太大压力;南段较宽,不仅控制难度增加,也是从澎湖跳岛攻击的主要通道,台湾西南海空就是海峡南段的主要侧翼。先打澎湖、再登台岛未必是最终选择,但依然是重要选择。军事优势的含义本来就在于尽可能多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能战而胜之。

另一方面,美国军事干预的选择越来越少,留存的最主要战术选择之一是通过从关岛方向过来的B-1、B-52大量发射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阻挠解放军的渡海作战和在东南沿海的作战行动。但美国最可能的战略切入点是南海,用围魏救赵帮助台湾。这样,台湾西南海空就是连接南海与台海的关键节点。

在可能的台海战争中,控制台湾西南海空越来越重要。熟悉战场,这也是带着任务训练的一部分。

至于台湾方面很介意的海峡中线,这本来就是虚构的。在50、60年代,台湾从来没有在意过海峡中线,连大陆的海岸线都没有在意,现在倒忸怩起海峡中线了。需要理睬吗?不需要。

台湾对解放军迫使台军疲于奔命的抱怨是荒唐的。“台独”必打,而人们对于“台独”的贼心和贼胆总是争论不绝。“台独”势力总是在吹嘘武装保卫“台独”的决心和实力,但解放军这里小指头刚动一下,台军就叫苦不迭,这算是有贼心缺贼胆但其实根本没贼了吗?

台海状态是解放战争未竟所致,统一祖国是中国人民不变的愿望。中国永远不放弃和平统一,解放军也对于“台独”必打从来没有幻想,从来就是在准备战斗。应该丢掉幻想的是美国和“台独”势力,幻想中国会让“台独”坐大,中国会对美台勾结无可奈何,没有的事!应该准备战斗的是台军和美军,解放军不是在玩狼来了,“台独”必打,早就说得清清楚楚的。《反分裂法》第8条明确规定:

如果: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

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

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

三个条件中任一条件满足,国家就要启动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分裂法》是2005年3月14日通过、公布和开始执行的,勿谓言之而不预。

“台独”害人害己。现在“台独”搞小动作闹妖,还只是一年死亡15人,谈不上自损三千;但如果“台独”越过红线,那三千就连起跳线都压不住了。解放军飞机是否会长期每天或者每一两天进入台海还不好说,但进出台海的训练肯定会成为常态。现在还是东部战区的部队为主,假以时日,各战区的部队都有到台海轮训的要求。全区全训是新时代解放军的基本作训要求,台军就别指望东部战区也疲惫了、玩不动了,后面还排着长队呢。

和平崛起、共同发展是中国的既定国策,中国从来不寻求主动改变现状,但任何势力要主动改变现状,试图制造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中国肯定反其道而行之,制造新常态,把对方搬起的石头砸到对方的脚上。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06 23:06:46 UTC
更新日期: 2021-01-06 23:06:4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01)

标题 :
罗尔斯-罗伊斯暂停Ultrafan研发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晨枫: 罗尔斯-罗伊斯(航发)大事不好,暂停Ultrafan研发,尽管技术验证机还是预期在2022年结束。本来要2025年推出量产发动机的


这是罗尔斯-罗伊斯在60年代推出三转子后的里程碑,要与GE LEAP和PW GTF竞争的,也是三转子之后的转向之作,现在完了


说是要等市场恢复,我看悬。正确的剧本应该是在低潮的时候加紧投资布线,在市场恢复的时候正好开足马力赚钱 


现在连寻找国际合作伙伴都停下了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07 04:05:30 UTC
更新日期: 2021-01-07 04:05:3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09)

标题 :
国产发动机版本歼-20加入人民空军序列
类别 :
军事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王世纯】进入2021年,很多大家期待已久的新装备加入人民军队序列并得以亮相。

空军在线1月5日发布的宣传视频上,展示了一架装备了隐身构型WS-10“太行”发动机的歼-20战机起飞的镜头。这架空军隶属空军综合试验训练基地某旅,这是空军首次证实有装备国产发动机的歼-20加入空军部队序列。

未来,我国制造的歼-20战机将全部换装国产发动机,并将加入作战部队序列。

注意锯齿状发动机,这是俄制发动机没有的标志 图源:空军在线视频

本次曝光的这架飞机隶属于空军某训练基地某旅,该旅负责撰写作战训练大纲任务,也负责担负战备值班。该旅也是空军第一批装备歼-20的部队,此前曝光列装了4架装备俄制AL-31发动机的歼-20。而这架装备太行发动机的歼-20A则可能是该单位第5架歼-20战机。

福布斯新闻网8月18日报道称,有商业卫星拍摄到中国空军在新疆和田机场部署歼-20战机,这是外国卫星首次拍摄到我国在南疆地区部署歼-20。

 2019年10月24日,空军航空兵某旅歼-20战机进行飞行训练。图源:新华社

图源:社交媒体

此前,采用俄制发动机的歼-20已经列装我军作战部队。2019年7月份,空军官方微信号正式,我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已经换装歼-20,成为是我军第一个整建制换装五代机的作战单位。该旅前身是抗美援朝战场上英雄的王海大队所在部队。去年12月,《解放军报》报道称,“王海大队”所在空军旅在演训中以“零损伤”的代价一举“击落敌机”17架的战果。

“王海大队”的歼-20战斗机 图源:空军发布微信号

采用锯齿构型的WS-10C发动机推力相比此前几个型号的WS-10有所增加,当然也比此前装备歼-20上的俄制发动机要大。WS-10C发动机采用了全权限数字控制(FADEC)技术,改进了加力燃烧室,最大推力可以达到130千牛以上,可以满足歼-20A的立项时制定的部分飞行指标。

国产发动机和俄制发动机区别明显 图源:社交媒体

此次空军公开装备国产发动机歼-20的意义重大,这证明我军的五代机,已经初步解决了“心脏病”,也为歼-20后续型号换装更加先进的大推重比国产发动机打好了基础。未来会有更多装备国产发动机的歼-20入列作战部队。

未来不久,我们就能看见加入作战部队的太行版本歼-20 图源:微博@机外停车Rabbit


点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