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0 15:24:07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0 15:24:0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04)

标题 :
上海科学家揭开生物固氮的世纪谜题,化学氮肥或将被取代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上海科学家揭开生物固氮的世纪谜题,化学氮肥或将被取代

人们未来洒在农田里的肥料,可能不是化肥,而是共生根瘤菌。

12月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王二涛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刻苦攻关八年,揭开已悬了132年的世纪谜题。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有望写进教科书,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方面作出巨大贡献。10日零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的这一最新发现,将为生物固氮研究领域指明新的方向。

上海科学家揭开生物固氮的世纪谜题,化学氮肥或将被取代根瘤

上海科学家揭开生物固氮的世纪谜题,化学氮肥或将被取代根瘤

这是四年内,该研究团队再次取得类似重大突破。2017年6月8日,他们在另一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论文,报道了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根部共生真菌的代谢秘密,颠覆了人们此前的认知。这一发现,有望应用在对抗病原真菌或真菌病害上。

肥料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有机肥和大量使用的、化工厂合成的无机化肥。在各种化肥中,氮肥占了相当大比重。

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2019年,中国农用氮肥施用折纯量达1930.21万吨。这些在工厂里化学合成的氮肥,生产过程耗资巨大,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利用过程大量流失或挥发。

但实际上,一些生物会自己生产氮肥,自然界也存在“自我施肥”(自己给自己施肥)的植物,它们自建“化肥厂”。比如大豆等豆科植物,它们和细菌互利共生固氮,自施氮肥,除了“自给自足”,还有“盈余”。种大豆,相当于肥了田。

人类一直想弄清楚豆科植物能“自建化肥厂”秘密,想提高它们生产氮肥的效率,想让水稻、玉米、小麦也学会“自建化肥厂”的本领。

132年前,1888年,在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德国科学家发表论文,宣布是细菌生产了氮肥,然后送给了大豆。而大豆给这些细菌提供食物。

自然界能够与细菌共生固氮的植物只局限在豆目、蔷薇目、葫芦目和壳斗目中。

但为什么前述过程可以发生,为什么大豆根部可以产生一个个粉红色膨大囊状的瘤状物,细菌在这里生产氮肥?

一个多世纪过去,作为生物固氮领域内研究的焦点问题,无数人想要揭开这一秘密,以便将来开发成施肥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但无果而终。

上海科学家揭开生物固氮的世纪谜题,化学氮肥或将被取代王二涛研究员。受访者供图

王二涛研究团队最新发表的论文打开了一扇门。

人们已经发现很多种能够固氮、生产氮肥的细菌,但只有定植到大豆等作物的根部,并住到膨大的、粉红色的宫殿样的囊状结构——根瘤里,它们才可以高效率地生产氮肥。

什么东西促成了粉红色宫殿的建成?

王二涛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认为,之所以他们团队能率先突破,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既然只有豆科植物等少数几种植物能够天然地与细菌形成粉红色的囊,那么,这些植物根部皮层细胞应该是特化的,换句话说,这些皮层细胞的命运不同于其他植物根部表皮细胞的命运。

他们花费了很大气力,筛选了前述根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转录因子,与非豆科植物根部皮层细胞内同类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经过大量的鉴定和计算,他们在五十多个基因里选定了一个——SCR基因。这给他们带来了好运。

后续研究中,他们发现了与SCR基因配合的另一种关键转录因子SHR。后者居然不是在表皮细胞中表达的,而是别的地方生产出来后,运送过来的。王二涛告诉澎湃新闻,更奇妙的是,他们发现非豆科植物也有SHR,但因为蛋白上有所不同,竟然无法被运送、被移动,进而无法形成根瘤。

无数出人意料的发现,背后是刻苦地努力和不断地尝试。原本在植物干细胞中表达的SHR-SCR模块竟然是建造细菌氮肥工厂的“粉红色厂房”的重要秘密。

这一技术终于可以复制了。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前述基因模块,非豆科植物皮层细胞也可以具有分裂的潜能。

筑巢引凤,厂房已经有了,但生产氮肥的根瘤菌会在这里住得开心吗?会在这里高效地生产氮肥吗?王二涛表示,目前仅建成了“厂房”,未来将着力解决识别等问题,争取让生产氮肥的根瘤菌早日住进去,开始工作,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现在是氮肥,那么,钾肥等其他化肥呢?人们充满想象,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张艳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1 02:15:09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1 02:15:0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09)

标题 :
中国科研团队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传播机理
类别 :
科技
内容 :

科技日报哈尔滨12月10日消息,目前,欧美出现水貂将新冠病毒传播给人类的个案,近2千万只水貂被扑杀。那么,水貂是如何将新冠病毒传播给人类的?近日,《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刊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领衔的研究论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复制、致病及传播能力研究》,阐释了水貂新冠病毒传播给人类背后的机理。

研究者利用分离自人的新冠病毒株鼻腔感染水貂后,发现病毒可在水貂的鼻腔和肺脏高水平复制,并在水貂的上、下呼吸道引发和人感染新冠病毒发病者极为相似的病理损伤,包括肺部的血栓形成。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新冠病毒在水貂之间可通过呼吸道飞沫高效传播。

研究进一步证明,重组SARS-CoV-2 S蛋白疫苗接种水貂可成功预防肺部损伤。该研究认为水貂是最能模拟人感染新冠病毒的动物模型。另外,研究者利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研制了亚单位疫苗,用这种疫苗免疫水貂后,再用新冠病毒进行攻击,未免疫的对照水貂发生严重肺炎病理病变;免疫的水貂受攻击后肺脏没有明显病变,也未检测到病毒抗原,免疫水貂也不能再把病毒传播给与其接触者。

研究结果为水貂新冠病毒防控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证明通过疫苗免疫可阻断新冠病毒的流行传播,为新冠病毒感染和致病机制研究、防治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更加理想的新型动物感染模型,同时为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欧美水貂产业以及我国水貂产业提供重要的防疫科技支撑。

该研究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及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完成。帅磊、钟功勋、温志远、王翀、何希君、袁权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步志高和陈化兰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发项目的资助。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1 08:32:31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1 08:32:3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12)

标题 :
辉瑞mRNA已获批上市,其安全性如何?详解NEJM发表的辉瑞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安全性数据
类别 :
科技
内容 :

辉瑞mRNA已获批上市,其安全性如何?详解NEJM发表的辉瑞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安全性数据

医师报2020-12-11 10:35:47

来源:Hanson临床科研(ID:HClinicalResearch)

作者:王宇歌博士

mRNA疫苗此前从来没有被批准过,除了需要考虑接种疫苗能够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之外,也需要认真考虑mRNA疫苗接种的副作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刚刚发表了辉瑞/BioNTech向FDA提交的BNT162b2最终临床试验数据,包括了近一个多月所有该疫苗的人群保护力数据。这个数据与FDA汇总数据一致。

辉瑞mRNA已获批上市,其安全性如何?详解NEJM发表的辉瑞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安全性数据辉瑞疫苗总览图

预防效果肯定,人群保护力高达95%。


目前共有43,548名受试者进入了该III期临床试验,在随机分组后,43448人接受了接种,其中21,720人接受了BNT162b2接种,21,728接受了和安慰剂注射。 在第二次接种(加强接种)7天及以后,BNT162b2组有8例受试者发生COVID-19(有症状感染);而安慰剂组有162例发生COVID-19。

由此,可以计算出辉瑞BNT162b2有效的人群保护力(评估疫苗效力的金标准)为95%(95% CI:90.3-97.6%)。


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BMI和基础疾病状态的亚组中,疫苗效果稳定,保护力效果一致。

截止到文章发表,在所有受试者中10人出现重症COVID-19,1人在BNT162b2接种组中。这项研究需要补充的是抗体及中和抗体滴度与疫苗保护力的相关性数据。


安全性方面

注射部位局部反应

共有8,183名受试者出现了局部反应,BNT162b2疫苗接种组显著多于安慰剂组。

注射部位疼痛

BNT162b2接种组中,注射后7天内最常见的局部反应是注射部位疼痛,发生比例为66%-83%;安慰剂组为8%-14%(原文图2A左边柱状图)。绝大多数都是轻度至中度疼痛,但有不到1%的受试者报告重度疼痛。

其中,55岁以上的受试者中,71%的人在第一次给药后报告疼痛;66%的人在第二次给药后疼痛;而16-55岁的年轻受试者中,第一次给药后的83%;第二次给药后的78%。

注射部位红肿

受试者中报告注射部位发红或肿胀的比例明显降低。其中疫苗组5-7%出现注射部位发红,安慰剂组为1%(图2A中间柱状图)。

疫苗组6%-7%出现注射部位肿胀,安慰剂组为1%(图2右边柱状图)。

局部反应的严重程度大多为轻度至中度,并在1-2天内缓解

辉瑞mRNA已获批上市,其安全性如何?详解NEJM发表的辉瑞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安全性数据原文图2A,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发生比例,三个柱状图依次为:疼痛、红、肿

全身反应


疲劳和头痛

最常报告的全身事件是疲劳和头痛(年轻疫苗接种者第二次注射后疫苗组分别为疲劳59%和头痛52%;老年疫苗接种者分别为疲劳51%和头痛39%);许多安慰剂接受者也报告疲劳和头痛 (第二次注射后,年轻的疫苗接种者分别为疲劳23%和头痛24%;年长的疫苗接种者分别为疲劳17%和头痛14%)。

首次给药后任何重度全身性不良发生(3级)频率均小于等于0.9%;第二次接种后,除了重度疲劳(3.8%)和重度头痛(2.0%)之外,其他重度不良反应发生(3级)比例均低于2%。


发热

在第二次疫苗接种后,有16%的年轻接种者和11%的老年接种者出现发烧(体温≥38°C)(注:中国通常腋温>37.3℃计为发烧)

第一次注射后只有0.2%的疫苗接种者和0.1%的安慰剂接受者报告发烧(温度为38.9至40°C),而第二次注射后分别为0.8%和0.1%。

疫苗和安慰剂组各有2名参与者报告温度高于40.0°C

辉瑞mRNA已获批上市,其安全性如何?详解NEJM发表的辉瑞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安全性数据

不良事件


BNT162b2接种组和安慰剂组报告任何不良事件分别为27%和12%,相关不良事件则分别为21%和5%;疫苗接种组均多于安慰剂组。

其中64名疫苗接种者(0.3%)和6名安慰剂接受者(<0.1%)报告了淋巴结病


疫苗接种组和安慰剂组均发生了重度不良反应(3级)、严重不良事件(SAE)或导致退出试验的不良事件。


在BNT162b2接受者中报告了4个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依次为与疫苗接种相关的肩部损伤、右腋窝淋巴结肿大、阵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右腿感觉异常)。

2名BNT162b2接受者死亡(一名死于动脉硬化,一名死于心脏骤停);4名安慰剂接受者(2名死于不明原因,1名死于出血性中风,1名死于心肌梗死)。研究者认为没有死亡与疫苗或安慰剂有关。


没有观察到与Covid-19相关的死亡。在本报告所述期间,没有达到停止观察的要求。在接种第二剂疫苗后,安全监控将持续2年。


过敏反应

12月9日,英国报道了两例有过敏病史的人员,在接种辉瑞的mRNA疫苗后出现了过敏。

所以,在接种疫苗前,应该按照接种单仔细核对自己的过敏史及其他病史;疫苗过程及接种后需要有人陪护,接种后,要在诊所观察一些时间。


mRNA疫苗不是“转基因疫苗”


由于mRNA在细胞质中直接翻译成为蛋白质,因此不会进入细胞核,不会整合入宿主基因组,更不会改变宿主遗传特征。

mRNA只是利用宿主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表达工具(核糖体),翻译病毒蛋白,然后让宿主免疫细胞识别。其中肌肉细胞表达的病毒抗原可以直接被B细胞识别;DC细胞摄取mRNA后表达的病毒蛋白经过抗原呈递,可以提呈给CD4和CD8 T细胞,前者中的Tfh进一步帮助B细胞分泌抗体。

所以mRNA疫苗技术不是所谓的“转基因”或“基因重组”,因为它完全不涉及到编辑或修改人体基因

mRNA表达的蛋白质是瞬时和一过性的,因此才需要初免-加强接种,以此增强宿主细胞表达这些病毒蛋白及促进免疫系统识别这些病毒蛋白。

辉瑞mRNA已获批上市,其安全性如何?详解NEJM发表的辉瑞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安全性数据辉瑞/BioNTech的mRNA疫苗模式图

小结:


1)21,720名疫苗接种者中,在接种后注射部位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66%-83%)和红肿(各为5%-7%);

2)身反应包括疲劳(中青年59%、老龄组51%)、头痛(中青年组52%、老龄组39%)和发热(中青年16%和老龄11%);

3)21%的疫苗接种者发生与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不良事件,0.3%的接种者出现了淋巴结病;

4)有4例接种者出现了与接种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分别为肩部损伤、右腋窝淋巴结肿大、阵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右腿感觉异常。

5)应警惕过敏反应,有过敏史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6)疫苗接种期间有受试者死亡,但没有观察到与Covid-19相关的死亡。

7)mRNA疫苗不是转基因疫苗。


总体来说,辉瑞的mRNA疫苗BNT162b2的安全性良好, 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低。

但是,因为观察时间太短和总人数仍然较低,进行全民接种时,有很大可能出现罕见的严重不良事件。

我们会密切关注并及时报道,以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 :

1)21,720名疫苗接种者中,在接种后注射部位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66%-83%)和红肿(各为5%-7%);

2)身反应包括疲劳(中青年59%、老龄组51%)、头痛(中青年组52%、老龄组39%)和发热(中青年16%和老龄11%);

3)21%的疫苗接种者发生与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不良事件,0.3%的接种者出现了淋巴结病;

4)有4例接种者出现了与接种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分别为肩部损伤、右腋窝淋巴结肿大、阵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右腿感觉异常。

5)应警惕过敏反应,有过敏史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6)疫苗接种期间有受试者死亡,但没有观察到与Covid-19相关的死亡。

7)mRNA疫苗不是转基因疫苗。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2 06:43:17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2 06:43:1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17)

标题 :
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实施第一次月地转移入射
类别 :
科技
内容 :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12月12日9时54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经历了约6天的环月等待,实施了第一次月地转移入射,从近圆形轨道变为近月点高度约200公里的椭圆轨道。月地转移入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月球轨道上的轨道机动,使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进入月地转移轨道。

后续,携带月球样品的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择机实施第二次月地转移入射,从而摆脱月球引力,进入月地转移轨道返回地球。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3 08:22:11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3 08:22:1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20)

标题 :
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实施第二次月地转移入射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据“中国的航天”公众号消息,12月13日9时51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实施第二次月地转移入射,在距月面约230公里处成功实施四台150牛发动机点火,约22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顺利摆脱月球引力,成功进入月地转移轨道。

后续,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在月地转移过程中进行中途轨道修正,并择机实施轨道器和返回器的分离。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6 21:30:31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6 21:30:3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35)

标题 :
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据微信公众号“中国探月工程”消息,北京时间12月17日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本文图片均为@央视新闻 截图

凌晨1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规避机动。

凌晨1时33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为11.2千米/秒)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向上跃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随后在预定区域平稳着陆。负责搜索回收任务的测控与回收系统技术人员及时发现目标,有序开展回收工作。

按计划,回收后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处理工作后,将空运至北京开舱,取出样品容器及搭载物。国家航天局将择机举行交接仪式,正式向地面应用系统移交月球样品,我国首次地外天体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也将随之启动。

嫦娥五号探测器于11月24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测器实施2次轨道修正、2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圆轨道。此后,探测器经历组合体分离、环月降轨及动力下降,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于12月1日在月球正面预选区域着陆并开展采样工作。12月3日,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于6日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此后按计划分离并受控落月。12月12日至16日,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在完成2次月地转移入射、2次轨道修正后,返回器于12月17日与轨道器分离并重返地球。

国家航天局专家表示,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我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同时,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6 21:58:49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6 21:58:4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43)

标题 :
中芯国际CEO被曝提交辞呈,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梁孟松典型的技术型人才,并不喜钻研人情世故,也凭借技术打出一片天。还记得有一天在fab很忙,过了中午饭点,坐电梯碰到梁,他为人并没有外界盛传的半导体吕布,技术狂人的样子。

500

很和蔼很儒雅,当时和ee还有pe同事在fab里装机干热了,出来没穿外套,梁问了我们冷不冷,为啥现在才吃饭,还问了你是TF哪个部门的。普通话很标准,不像一些台湾dep的浓浓台湾腔。

出了电梯同事才说你怎么和老板聊起来了,才知道这个老人是梁总,对于基层工程师们,谁技术厉害就崇拜谁这基本是普遍现象了。相对于周等人,梁的形象可能更丰满一些在想象中。

梁在高层和基层工程师眼里形象还是很高大的,有的人说一句话就能让企业少走很多弯路,一条弯路可能就是几亿美金。

梁博士在办公楼有个办公室当成是卧室和家可以证实是真的,三年没请过假也是真的,最早来最晚走听闻也是真的,技术团队里他年纪最大,这么辛苦还是很敬佩的

中国芯片的积弱就是早期的买办思想,觉得很多东西买就行了,现在想赶上要付出当时十几倍的代价。台积电和三星越走越远是因为前期的投入形成了管道效应,为先进制程积累下雄厚基础。就像原神米忽悠要三四百人团队上亿美元资金,大部分都浪费在测试,需求尝试上面了。

外国团队依靠管线,八十来号人,两三千万美元就能完成。打个比方假如iphone11研发花了100亿美元,给你100亿你能干成吗,前十代人家可能每代都花100亿,这叫做技术积累,半导体行业积累更为重要,经验往往比想法重要,因为经验是大把大把钱换来的,想法不会有人愿意花钱为你买单。

所以梁博士作用很大,三星一度赶上台积电的故事,中国芯这几年突飞猛进。离开的话损失一定是很大的

中国迎头赶上少不了很多工程师的默默无闻的辛苦,996跟24小时白夜班比又算得了什么。也有很多台湾同胞的功劳,许多部门老大从联电台积电过来扎根了十几年,大陆赴台的猎头大军更是功不可没 (狗头)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可以讲下大陆猎头是怎么把台积电保安都挖过来的故事。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7 07:39:43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7 07:39:4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47)

标题 :
“嫦娥”太空“打水漂”高速归来,这900秒够惊心动魄吧?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北京时间12月17日1时59分,“采撷月壤”的嫦娥五号荣耀归来,稳稳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与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4位“姐姐”相比,嫦娥“五姑娘”无疑是个幸运儿,因为执行自动采样返回任务而拿到了一张珍贵的地月旅行“往返票”。截至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的航天器以及中国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成功开展了绕月再入返回试验。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消息称,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太空以“打水漂”的形式带样返回地球,就是其中一个重大突破。

嫦娥五号返回器如何回家, “太空水漂”又是如何完成的?记者就此采访了嫦娥五号任务相关专家。

500

(嫦娥五号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示意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在太空“打个水漂”再回来

很多人都试过“打水漂”,找一片薄薄的石头或者瓦片,放低身姿,将石头或者瓦片斜贴着水面掷出,有意思的一幕便会出现:石头或者瓦片扎入水里后又会快速跃出,回到空中,再扎入水里,又回到空中……如此重复多次。

这次,嫦娥五号返回器就是在太空中打了“水漂”之后回来的。

这个“太空水漂”,航天术语叫“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即在返回器第一次进入大气层一定“深度”并滑行一定距离后,调整返回器姿态,使其再次升高,随着返回器的升高,其速度会进一步降底,在降到第一宇宙速度以下时返回器便不再满足成为一颗地球卫星的基本条件,再次开始下落,然后以类似神舟飞船的返回过程返回地球,后面的“回家”方式就轻车熟路了。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打水漂’的形式回家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嫦娥五号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孟占峰告诉记者,嫦娥五号返回器从月球归来的速度是高达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从近地轨道返回的航天器速度大多为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可别小看了这每秒3公里多的差距,航天器如果以过高的速度进入大气层,摩擦产生的剧烈高温将带来极大风险,因此必须解决“减速”问题。

中国航天的轨道设计师们,决定借助地球大气层这个航天器再入返回的天然屏障,让返回器在太空中潇洒地打个“水漂”。

“返回器先是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再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在15分钟内完成。”孟占峰说。

嫦娥五号能否成功打出一个漂亮的“水漂”,关键在于气动技术研究工作的全面性和正确性。

五院总体部设计师李齐在接受科技日报的采访时介绍,相比近地轨道航天器返回,嫦娥五号面临的气动问题更加复杂,再入热环境条件更为严酷,对气动数据的精准度要求更为苛刻。

首先,高速再入会导致复杂流动效应影响增大,各种复杂流动效应将对返回器气动力、热特性产生巨大影响。

其次,由于跳跃式再入,烧蚀、燃料消耗等各种因素,使得二次再入地球大气的外形适应不确定性增加。

第三,由于轻小型化要求,嫦娥五号返回器尺寸比国内外任何一种半弹道式再入飞行器都要小很多。尺寸的减小、质量的降低,可能导致返回器飞行稳定性下降,对气动特性预估准确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相比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返回舱,本次任务中返回器面临的热环境要恶劣得多。由于高温效应,必须要考虑高温辐射加热影响,而这是近地轨道航天器分析再入热环境时不需要考虑的。

面对重重考验,五院总体部气动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从国内外同类返回飞行器的气动研究成果中汲取经验,同时积极向院内外系统专家请教,终于准确把握了返回器气动研究工作难点和关键点,制定了全面详细的气动研究大纲。

要想突破半弹道跳跃式高速再入返回技术,气动设计、分析与验证必须解决外形、质心和数据三大需求。气动团队携手多个国内专业气动单位,开展了30余项研究工作,计算/试验状态超过20000个,逐步确定了返回器气动外形、配平质心盒、气动标称数据库及其偏差范围,为相关分系统设计、仿真和试验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输入。

最终,他们完成了相关研究,提出了适用于轻小型跳跃式高速再入返回器的气动外形设计方法、基于时变估计偏差的配平质心盒设计方法,以及适用于高速再入返回器的气动力偏差计算方法,完成了适用于第二宇宙速度再入的高空跨流域气动特性计算方法研究等;同时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并在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任务中得到了有效验证,为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短短900秒的旅行,凝结了设计师们无数的心血,一次次分析、一次次计算、一次次论证、一次次试验……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最终成就了太空中精彩一跃,为探测器安全顺利返回打牢了基础。

五院502所专家告诉记者,嫦娥五号返回器中的计算机会根据当前的位置和速度信息,结合落点位置进行制导处理,自动规划出一条从返回器当前位置到打开降落伞地点的最佳飞行路径,然后通过向安装在返回器外的发动机发送喷气控制指令,调整返回器姿势,使返回器沿着规划出的轨迹飞行,最终使返回器“条条大路通落区”。

“可以说,在六七千公里的飞行过程中,在允许的偏差范围内,嫦娥五号返回器可以‘自由飞翔’。”五院502所专家说。

回家途中高温“拦路虎”

嫦娥五号返回器回家途中的另一个“拦路虎”就是高温。

见过神舟飞船返回舱的人一定对它乌黑的外表印象深刻。这是返回舱从近地轨道返回地球时,被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烧灼而成的。

“再入的速度提高一倍,再入热量将提高8至9倍!高速进入大气层时摩擦产生剧烈高温,热量急剧提升为航天器返回带来巨大挑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嫦娥五号探测器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董彦芝说,如此高的温度一旦进入返回器内部,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何防热、怎么对抗烧蚀,成为必须攻克的难关。董彦芝告诉记者,因为运载承载能力的约束,嫦娥五号返回器的质量受到严格限制。科研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新型低密度防热材料,还需要对返回器结构本身采用轻量化的设计。

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防热结构设计团队为探测器巧妙设计了一件“贴心防热衣”——

首先,针对月球轨道返回热环境、空间环境和重量的要求,科研人员提出了不同部位耐烧蚀和隔热的具体需求与指标,从33种新研材料中筛选出了7种防热材料,完成了防热材料的布局和局部防热结构设计,实现了我国由近地轨道再入到深空轨道再入的防热结构设计跨越;

其次,科研人员提出了三维传热烧蚀分析方法,采用整体变厚度、变密度,分区域、偏轴设计方案,突破了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并利用一维烧蚀分析和三维温度场分析相结合的数值分析方法,实现了用全面的局部烧蚀试验代替整器烧蚀试验,为试验任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董彦芝告诉记者,从防热结构设计、防热材料成型工艺研究、焊接工艺研究,到工程样机、结构器、热控器、专项试验验证器、正样器……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防热“霓裳羽衣”精心“缝制”而成,成为其安全顺利返回地球家园的生命保证。

在返回大气层对抗烧蚀环境之前,嫦娥五号在飞行过程中还有大热耗散热需求。隔热与散热,听起来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然而五院总体部热控设计师们攻克了异构式环路热管热控技术,相当于给返回器增加了可调节热导的“热开关”,有效解决了返回器再入大气前的大热耗散热、热导调节和再入过程中热阻断的难题。

太空飞行期间,嫦娥五号还面临着温差高达数百度的宇宙环境。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宁献文介绍,为了让嫦娥五号舒适地飞行,热控人员根据受热要求为它设计了薄厚不一的“金衣银饰”,通过寻找最冷最热点,优化热控策略,确保器内温度稳定而平均。

按计划,回收后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处理工作后,将空运至北京开舱,取出样品容器及搭载物。国家航天局将择机举行交接仪式,正式向地面应用系统移交月球样品,中国首次地外天体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也将随之启动。

本文综合自《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17 07:44:46 UTC
更新日期: 2020-12-17 07:44:4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48)

标题 :
国家航天局:未来我国还将实施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2月17日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有关情况。

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介绍,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我的五位同事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电,高度肯定嫦娥五号任务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这是对全体参研参试科技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代表中国航天的各位同仁,感谢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信任厚爱!感谢全国人民对中国探月工程的持续关注和众望期盼!感谢中外媒体和国际各界以及同行的关注!

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之际,嫦娥五号十年磨一剑,载誉归来。这是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回顾过去的23个日日夜夜,我们一道披星戴月、夙夜守望,嫦娥五号完成了一次对接、六次分离,两种方式采样、五次样品转移,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环环相连、丝丝入扣。11月24日长征五号准时并成功发射,之后探测器地月转移、近月制动、两两分离、平稳落月、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今天再入返回、安全着陆,整个工程任务现在转入了科学研究的新阶段。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规划走完美收官,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成功,是中国航天人矢志不移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与奋进缩影,是统筹抗疫防疫和重大工程组织实施,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

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以来,聚焦“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实现了“六战六捷”。探月工程汇聚全国包括港澳地区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团结协作的结果,传承弘扬了中国航天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探月工程建设提升了我国深空探测核心能力,培养造就了一支专业化、年轻化、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完善形成了组织实施复杂航天工程的系统方法,积淀彰显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在嫦娥五号任务实施中,我们与欧空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测控领域的协同合作,邀请多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的官员到文昌现场观摩了发射,一些国家领导人,航天机构和部分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很多国际同行和友人,都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贺和赞誉,期待进一步合作。在此,我代表中国国家航天局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后续,我们将依据月球样品及数据管理办法,广泛征集合作方案,鼓励国内外更多科学家参与科学研究,力争获得更多科学成果。

求索寰宇开新篇。以嫦娥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为起点,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将接续实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正在奔火的征程;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任务也将按计划陆续实施。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航天是自主创新的航天、协同创新的航天、开放创新的航天。我们愿继续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为推进世界航天事业发展、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多体现中国创造、蕴含中国智慧的新贡献!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0 22:22:55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0 22:22:5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82)

标题 :
新突破!中科大学者实现高效的高维量子隐形传态
类别 :
科技
内容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近期利用6光子系统,实现了高效的高维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结果表明,量子干涉可见度在45小时内保持在98%,高维量子隐形传态保真度达59.6%,为构建高效的高维量子网络打下坚实基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隐形传态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技术,借助卫星网络、光纤网络等信道,将量子态所携带的量子信息传输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是建立远距离量子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相比二维系统,高维量子网络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诸多优点。

为了实现高维量子通信,李传锋、柳必恒等人从2016年开始采用光子的路径自由度编码,解决路径比特相干性问题,制备出高保真度的三维纠缠态;解决路径维度扩展问题,实现了32维量子纠缠态;解决路径自由度传输问题,实现了高维量子纠缠态在11公里光纤中的有效传输等。2017年起,他们将目标瞄准高维量子隐形传态。

理论研究表明,在线性光学体系中,必须采用辅助粒子才能实现高维量子隐形传态。该研究组巧妙地提出纠缠辅助方式,利用log2d-1个辅助纠缠光子对,就可高效实现d维量子隐形传态,从而解决了资源消耗问题;利用主动反馈技术实现路径间的相位锁定,干涉可见度在45小时内保持在98%,从而利用6光子系统实现三维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结果表明,量子隐形传态保真度达59.6%,以7个标准差超过了经典极限值1/3,证实了三维量子隐形传态过程的量子特性。(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通讯员 桂运安)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2 07:54:16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2 07:54:1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95)

标题 :
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据微信公众号“中国的航天”消息,12月22日12时37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充分继承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技术成果,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芯一级直径3.35米,芯二级直径3米,整流罩直径4.2米,捆绑2枚直径2.25米助推器,全长约50.3米,起飞质量约356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4.5吨,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吨运载能力空白,对加速推进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将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构成运载能力大、中、小布局合理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

长征八号首飞 图自“中国的航天”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搭载的5颗试验性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相关卫星载荷将对微波成像等技术进行在轨验证,开展空间科学以及遥感、通信技术试验与应用。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17年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研制立项并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运载火箭系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飞行试验组织实施。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56次发射。

揭秘长征八号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介绍,长八火箭于2017年5月正式立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该火箭采用绿色环保液体推进剂,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

长八火箭集继承性、先进性、经济性、适应性于一身。此次发射的长八火箭为“组合型”,后续,研制团队还将进一步提升火箭性能,缩短研制和测发周期,发射更为先进、更加经济的“融合型长八火箭”,充分满足不同用户的发射需求。

长八火箭采用模块化、系列化、组合化的设计思路,一子级状态与长征七号火箭芯一级基本一致,二子级状态与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三级基本一致,以最小代价、最短时间完成型号的集成研制。

此次成功首飞,验证了火箭总体方案设计的正确性,为后续我国航天产业快速形成产品、进一步提升我国运载能力作出重要的科学贡献。

长八火箭主要聚焦于未来太阳同步轨道的高密度发射任务需求,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到4.5吨,同时还兼顾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需求,能为我国后续卫星组网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并具备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

长八火箭还肩负着验证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的重要使命,此次发射的首飞火箭上,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提升了运载火箭任务适应性,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改进型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拟开展芯一级与助推器整体垂直回收(示意图)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2 07:55:28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2 07:55:2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96)

标题 :
长征八号火箭总指挥:未来一年应该不少于20次发射
类别 :
科技
内容 :

12月22日12时37分,长征八号遥一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一箭五星,首飞告捷。这是一款新型中型运载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空白,也在可重复使用技术、智慧火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作为长征家族的新成员,长征八号是怎样诞生的,能力如何,肩负哪些使命和任务?它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火箭回收时代正在到来?首飞前夕,我们前往海南文昌,专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火箭总指挥肖耘。 问:长征八号是一款怎样的火箭?它对完善中国火箭型谱和中国航天发展有何意义,您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吗? 肖耘:长征八号是一款两级半构型火箭,2017年5月正式批复立项。我们用了三年时间,采用借鉴了成熟模块来进行组合化研制,用于填补我国未来在太阳同步领域4.5吨以上的运载能力。 目前我国其他型号运载火箭没有相应的运载能力,比如现役的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和3吨运载能力的长征四号系列,太阳同步轨道4.5吨以上还是一个空档;长征五号等大火箭倒是可以打(卫星),但是它不是很经济,好比“大马拉小车”,性价比低。国家现在对互联网卫星,低轨移动、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需求非常旺盛,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将占到我们国家未来发射卫星的50%到60%,所以急需长征八号这型火箭。 长征八号问世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由于它的大整流罩优势,还可以实现多星发射,比方说几百公斤的卫星,长征八号可以一次打多个,便于多星组网,很适合发射有这样需求的载荷。 问:长征八号能满足我国在太阳同步轨道的发射需求,那太阳同步轨道上的集群卫星对我们的科研和日常生活会有哪些帮助作用呢? 肖耘:在太阳同步轨道的海洋卫星等遥感卫星,它可以用于观测海洋,观测海洋的水色、水温变化、海浪变化等;它每一天经过地球的一个区域,然后把这个区域里面的图像或其他信息收集起来,传达回地球。同时,在这个轨道上的卫星还可以做对地详查,包括国土资源勘察、地质减灾等,当卫星经过一些突发地质灾害的地方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地面图像信息,提供重要参考。 在科研方面,12月10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搭载“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简称GECAM)卫星,将其送入预定轨道。GECAM卫星就在太阳同步轨道,是中科院抓总研制的科技先导卫星,用于观测太阳风暴、黑子等。 问:我们可以把长征八号看作是第一款定位于商业发射的液体火箭吗? 肖耘:其实,中国航天从80、90年代开始就进入了商业航天领域。这次长八首飞任务就搭载了4颗小卫星,都是一些最近兴起的商业卫星伙伴,我们为他们提供发射服务;同时,长征八号是国家项目,既承担国家建设航天强国的任务,也服务于社会需求。 长征八号本身就在商海里,考虑到现在国际形势变化,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瞄准在国际上也有竞争力的一型火箭。 问:长征八号对火箭的可回收重复利用技术有哪些积极探索? 肖耘:长征八号火箭已经开展了可重复和智慧化相关技术的验证,比如火箭返回“收油门”的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长征八号在这方面进行了技术探索,也为未来可重复使用技术积累了经验方法。 比如,我们现在火箭回收回来的重量只有40吨,但是火箭有4台发动机,每台发动机推力120吨,即使关掉3台,1台还有120吨的推力;40吨的质量,120吨的推力,推力大于质量,就会推着火箭往上走,难以实现火箭回收。 那么,发动机推力必须降低,降低后才能使得落地前火箭可控、好控。长征八号探索了让发动机“收油门”的技术,让它通过推力调节技术减小发动机推力,这对未来有非常好的借鉴和应用价值。 问:长征八号的生产模式对未来的火箭生产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肖耘:我们的目标是以后尽可能快速、简洁地发射火箭,甚至“一键发射”。长征八号突破基于模块组合的快速集成设计,是我国首个研制中未开展全箭模态试验的中大型火箭,大幅缩短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费用。当然,航天发射的成败永远是第一位的,可靠性永远是第一位的,由于应用了成熟的模块,长征八号这型火箭可靠性较高。 我们设想未来可能在海南或其他地方布局,把我们的总装厂、生产车间放在一起,总装、测试后直接就到塔架上准备发射,节省一系列测试、检查、转运的步骤。未来,我们的目标是7到10天、40个人左右就能完成一次火箭发射任务,简化方案,提高效率。 问:长征八号圆满发射成功,接下来的一年,我们预计要发射多少发长征八号火箭呢? 肖耘:从需求预计情况看,我们一年应该不少于20次发射,但是这也取决于我们后续生产能力的推进。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承担国家赋予我们的这个职责,为航天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叶源昊 自海南文昌报道)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2 10:07:19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2 10:07:1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97)

标题 :
国家铁路局:“十四五”期间推动时速400公里级高速铁路关键技术研发
类别 :
科技
内容 :

12月22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国家邮政局副局长赵民、国家铁路局总工程师严贺祥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出席发布会,介绍和解读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经济日报记者:铁路是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的总体情况,“十四五”期间铁路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谢谢。

国家铁路局总工程师 严贺祥:我来自与国家铁路局,我来回答您的问题。近年来,铁路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铁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路网建设快速发展,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主骨架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和普速干线铁路加快建设,重点区域城际铁路快速推进。智能京张高铁、北煤南运重载通道浩吉铁路等一大批新线开通运营。路网布局持续优化,路网质量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铁路网不断完善。预计2020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9万公里。铁路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60%和73%。 形成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体系。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系列化产品谱系基本形成。智能型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铁路大功率机车、重载车辆、通信信号等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运输质量显著提高,铁路“走出去”进展顺利。深入推进铁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能力、服务品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旅客出行更加便捷,重点物资运输得到有力保障,运输安全持续稳定,高铁运营安全世界领先。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取得新进展,铁路互联互通取得新突破,技术装备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班列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11月底累计开行超过32000列。

按照国家有关工作部署,国家铁路局正组织开展《“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我们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融合发展、安全发展、创新发展、高效发展、绿色发展原则,努力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一是推动铁路科技创新发展。推动时速400公里级高速铁路关键技术、6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系统技术储备等重大科技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二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融合发展。完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建设,大力推进城际铁路,加快发展市域铁路,完善路网布局,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推动综合交通协调发展,统筹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完善集疏运系统建设,实现信息互联共享。

三是提升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升级完善客货运装备体系,强化养护救援保障装备,提升工程建设装备水平。

四是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构建品质化服务体系,发展快捷化物流服务体系,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平安铁路。

五是持续推动铁路“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施铁路“互联互通”项目,鼓励装备和技术出口,推进中国铁路标准国际化,优化扩大中欧班列开行,树立中国铁路品牌效应。

六是提升铁路治理效能。加强铁路法治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铁路企业股份制改造,优化铁路营商环境,深化投融资改革。谢谢。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2 10:10:03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2 10:10:0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98)

标题 :
加速扩充赛道,华为发布智慧家庭战略
类别 :
科技
内容 :

观察者网·大橘财经讯(文/周昊 编辑/周远方)华为扩充赛道的步伐正在加快。

12月21日,华为在广东东莞召开了2020年最后一场线下发布会,余承东正式公布华为智能家居战略及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同时推出的还有“十年不过时”的智慧屏 S系列以及车载智慧屏新品。

依托自身云、端、边、芯的强大自言能力,华为正在从单品、单系统智能向全屋一体化智能的创新演进。在扩充自己赛道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带来全场景、智慧化、可成长的高品质生活体验。

“智慧家庭”升级进行时

智能家居产业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主要由水电基础设施和传统家电构成,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传统家居阶段,后来逐渐演变为当下依托数字宽带为家庭基础设施,引入带有远程控制和互联网访问功能的智能家电产品的数字家庭阶段。

随着AI、IoT等技术的升级发展,产业将面向全屋智能体验与智慧场景有机结合的智慧家庭阶段持续演进。

余承东认为,传统的智能家居面临组网复杂、安装调试成本高、维护困难、人员素质要求高等四大困境,可以称之为“伪智能”。而华为将主要通过高集成、模块化、智慧化、可拓展等特点解决上述困扰。

在华为智能家居战略中,华为对未来智慧家庭的四类关键要素进行了详细解读,包括1个运营门户,3类核心产品,4项基础能力和5大智慧场景。

1个运营门户指华为的智慧生活APP,是消费者全局掌控智慧家庭的管理平台、灵活设计各种智慧场景的创作平台。“交互、计算、连接”3类核心产品和“全屋组网、全屋协同、全屋AI、全屋影音”4项基础能力,构成了智慧家庭的核心架构。在此基础上叠加相应的场景化体验,便能实现“影音娱乐、安全看护、居家健康、生活起居、教育办公”等5大智慧场景。

在华为的构想中,四类关键要素有机结合可以将家庭打造成一个超级大终端,用户可以根据需求不断地增加新设备和新功能,灵活设计家庭智慧生活场景。

为了成功实现全屋智能化,华为还推出了ALL IN ONE解决方案,从组网、生态、体验、渠道等四个方面进行生态重构。

其中,重构组网分为网络融合和设备融合。在网络融合方面,华为用PLC-IoT技术把电力网和窄带通讯网合一,将布署成本、管线成本大幅度降低,一位电工就可以完成组网,并能实现对设备的统一管理。

在设备融合方面,华为将传统的光猫、路由器、插线板等设备合一,同时将智能主机嵌在墙内,完全不占用住房面积。

“华为的解决方案只要一根电线便可实现,有电的地方,就能实现全屋智能。”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说。

目前,华为联合了包括行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设备品牌商等42家伙伴,建立了从基础设施、服务商到渠道端到端的生态体系,促进PLC全屋互联的标准化。同时HUAWEI HiLink生态的疾速发展也为全屋智能提供了更多国际大牌选择。

根据华为公布的数据显示,华为智慧生活APP已经拥有4亿APP装机量,活跃用户5400万+,每天智慧生活APP请求数达到10.8亿次。

智慧屏产品“十年不过时”

除了全屋智能外,余承东还在此次大会上发布了全新的智慧屏S系列以及车载智慧屏产品。其中S系列智慧屏是继X与V系列产品后的又一条分支产品线。

在智慧屏产品上,华为分别以X、S、V三个系列瞄准了高端、中端以及年轻化市场,产品矩阵初步成型。

华为方面表示,智慧屏 S系列拥有55/65/75寸三种屏幕尺寸共6款机型,支持120Hz高刷新率(55寸暂不支持),还新增了分布式游戏、智慧屏K歌、可视门铃等创新功能。

同时,基于鸿蒙系统的分布式能力、趋于完备的生态、以及持续更新等属性,华为智慧屏 S系列突破了传统电视的硬软件升级局限,致力于实现智慧交互不过时、跨屏体验不过时、IoT控制不过时和影音娱乐不过时,从而达到“常用常新”的使用体验。

“常用常新”理念的落地,标志着华为持续加码AI、分布式等技术研发已取得有力突破,未来也将在缩短研发周期、提升软件复杂度、降低售后成本等方面为智慧屏产业链提供参考方案。

工信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2020智慧屏白皮书》内容显示,智慧屏将是智能电视的创新演进形态,是AI和IoT等新兴技术推动下的家庭智慧交互终端。

目前,国内已有20多个品牌推出了智慧屏产品,市场上在售产品的型号达到上百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年初曾预测2020年中国智慧屏营收规模将达450亿元人民币,相较于硬件消费的天花板,软件服务也有望带来更大的市场价值。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2 10:48:49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2 10:48:4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399)

标题 :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类别 :
科技
内容 :

2020年12月19日,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在深圳做了一场主题演讲《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陆奇在将近2小时的演讲中,分析了当前世界正在形成的新格局以及正在被历史加速的四大核心趋势;他系统地梳理了创业者所面临的完整的创业机会,包括对当下投资比较热门的数字化、芯片、传感器、生命科学、航天等领域的分析;此外,关于新一代的创业者要如何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他分享了一系列的思考模型,包括创业者能力模型、如何判断时机、如何打造壁垒以及如何思考商业价值等。

如下为演讲文字稿

陆奇: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抽出宝贵的时间。我代表奇绩创坛的整个团队,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创业者见面分享会。

开始之前,我先介绍我们分析问题的思路:任何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先要了解它的驱动力在哪里,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发生,如果发生,未来会朝什么方向走,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因为有了结构很容易看到未来,然后在结构下会形成演变的发展体系。

历史进程加速、世界形成新的格局

1. 新冠疫情和国际环境正在极大地加速四大趋势

首先,历史进程在加速,新冠疫情是现代社会第一次全球规模的疫情。比尔盖茨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他分析了为什么新冠疫情会带来一个全新的格局。文章的核心是参考黑天鹅事件对历史所造成的巨大影响,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对世界影响很大。它的直接影响是,目前已经在发生的几个核心历史潮流都被大幅加速了,原本可能要五年、十年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因为疫情的原因,时间被缩短了,有的现在就开始发生了。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这些被加速的长期核心趋势有四种:

第一是数字化的社会基础。比如远程办公、线上开会、远程教育等,随着疫情的加速,它们已经成为任何现代社会必备的基础设施,就像公路铁路一样。

第二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就像国防工业一样,帮助人防御来自大自然的灾害。今天新冠这样一个病毒,它基本上只有几微米的体积,所存的信息量也很少,可它为什么能对整个地球的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们在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会促进生命科学新前沿的发展,包括测试、疫苗和大量的药物开发,这一系列的投入会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带来很多机会。

第三,可持续的新能源,这背后其实是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是必须要解决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发展经济都是在假设“大自然是免费的”,其实它并不是,所以我们必须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化的、可持续的关系,这将带来大量的产业发展机会。

第四,全球经济发展和创新的重心从西方转移到亚洲。

所有这四个趋势都在被加速,全球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格局。

2. 历史进程的深层长期驱动力

那么我们如何来分析这个新格局,并从中看到创业机会呢?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我们先分析一下人类历史的进程,看看它深层的驱动力是什么?这里我推荐大历史理论,其实也是我在微软工作的收获之一。盖茨先生一直推荐我一系列的书,有位作者叫David Christian,他的大历史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要研究人类历史、判断未来,起步要看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看它们里面的深层结构是什么?它的核心元素是什么?答案是能量和信息。

人类社会发展核心永远是能量和信息的组合,任何一个复杂体系,最终都是能量+信息,产生熵减,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减熵行为,这会给我们一个最底层的原则来判断,某件事情会不会发生,信息是不是错了,能源是不是可以更高效地转化,熵是不是减了,这些是驱动我们最深层的因素。

把它映射到人类社会里面,人类社会永远追求知识和财富,这里财富是大家都接受的一个广义的定义,即财富是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和欲望的通用能力。所以按照大历史理论推演,人类的历史永远在探索科学、开发技术、发展经济。

我简单讲一下科学、技术和经济体系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科学是探索知识的一个体系,是一个知识开发体系(system of inquiry),核心是一组可以被否定的假设(falsifiable hypothesis),它主要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

而技术不同于科学,它是基于科学,但是会不断地自我演化,跟达尔文演化很类似,技术的演化是永远朝着人类需求多的方向去发展。所以技术的核心定义是:技术是基于科学的理论,用来改变自然现象,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能力,这是最为广义的关于技术的定义。

技术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可编程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信息的过程,去改变自然现象;第二它是可执行的,我们必须要有能源,通过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来改变自然现象。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跟技术的本质有关。

前面讲到技术永远朝着人类需求多的地方去不断演化,所以发展技术一定要跟人的需求直接有关,常见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脱离人类需求只看技术,但技术永远是跟着人类需求走,需求越多越深的地方,技术发展越活跃,所以它跟经济体系是完全符合的。

除了科学和技术,我们再看一下市场。人类创造了不同阶段的市场经济,它是创造财富的体系,它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关系是紧密相结合的,三者永远是相互交互,不断朝着人类的需求发展。但是人类社会又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系统,我们对知识的开发是永无止境的,永远在减熵。

3. 信息和能源是历史发展中最深层的结构

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行为其实在过去几千年一直变化较小,直到在过去三、四百年才产生了加速的变化。核心是因为我们发明了新的体系,信息和能源的结构让我们能够更多地满足人类的需求。下面这张图介绍了人类经历的三个体系,我们现在处在第三个体系,即所谓“新经济”。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第一个体系:农业体系,核心是太阳能。从地球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免费的能源,太阳上的核聚变带来了能够产生光合作用的能源。因为农业的能源是太阳,它的信息过程相对来讲很简单,它的产出(农作物)基本上是通过光合作用加上人的劳力和简单的工具来实现的,所以在农业社会,即便人再聪明,产出永远被有多少亩地以及一年能接收多少阳光所决定。回顾过去,农业时代的历史都是控制土地的历史。

第二个体系:工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核心是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的流通,它的能源和信息结构又完全不一样,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一开始是煤炭,通过机械方法转化能量,做有用功,之后是将石油天然气变成电能,通过电机、电子设备来做能量的转化。

信息的过程更复杂,对人的技能要求也更高,因此这一时期诞生了人类社会的一系列机构,包括大学等。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厨师、裁缝、设计师等。对比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两个曲线(红色和绿色曲线)可以发现,农业时代的S曲线非常(红色曲线)扁平,产出有限,工业时代(绿色曲线)就快很多。

第三条蓝色的曲线代表着我们今天所处的、速度最快、最振奋人心的一个时代,可以把它叫做新经济。它是个信息时代,而什么触发了这个时代?答案是在上个世纪中叶我们发明了通用计算机,它可以让我们大规模地获取信息,通过计算来设计、模拟、预测、做自动化等等。所以这个时代创造财富的核心是通过数字化加上新的能源,应用新的技术,来快速地组合资源创造财富。

往后退20年看,当时世界上市值高的的公司都是以制造和能源为主的公司,而当下市值高的公司都是数字化驱动的公司,核心就在于数字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用一部分的能量,通过大规模地资源组合来满足人的需求,从而大大加快创造财富的速度。

任何一个时代它都有一个主流,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是数字化的能力,加上新的能源、新的技术和人的创新能力,这样只凭大学里面学习技能就完全不够了。更核心的是通过对需求的敏感观察,快速重组资源来创造价值,所以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关注的。

4. 以Deepmind、OpenAI为代表的新一代研究型创业企业在涌现

刚才讲到的是历史进程的核心驱动力与深层结构,接下来我讲一下第三层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形成发展体系,它往往是所谓的“形成体系”(emergent)。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1)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首先我讲一下科学是怎么发展的?科学其实很早就开始了,在古希腊就有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人在研究科学,但是没有系统化的发展。

科学真正系统化的发展是在文艺复兴时代,当时在佛罗伦萨有社会的需求,足够的需求造成了足够密度的一群人开始做实验,建立大学,工程师作为一个职业也出现了。

接下来两三百年的历史中,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基础科学,特别是牛顿等科学家建立的基础,使得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在西方开始大规模传播和运用。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当代研究型大学+国家实验室”,由政府支持、科学家自驱动。这种大规模的科技发展模式,它开始于上个世纪二战结束以后的美国。我们推荐一篇历史文献(Science The EndlessFrontier),作者是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当时罗斯福总统曾请他写过一篇计划,内容是二战后美国如何保持领先。他提出的核心概念就是“国家支持研究性大学和国立实验室”,关键是国家投入但让科学家自主驱动,这开启了大规模主流科学技术的推广,尤其是工程技术和人才的开发。

这里强调一点,当初在1944-1945年有很大争议的一点就在于:研究内容是由科学家自己决定,还是政府决定,最终选择是科学家自主驱动。这个体系持续到今天,效果也非常好,但是也需要演进。

今天,除了“国家支持研究性大学和国立实验室”,大企业在做一些弥补,像谷歌、阿里巴巴等大企业,它们也开始做很多科研,但是以应用科研为主。

除此以外,我们会建议大家关注一个点:有一波年轻的长期使命驱动的研究型创业企业在开始成为重要的前沿驱动力,例如DeepMind,OpenAI,SpaceX,这些都是小公司开启的,但是它们有长期的、宏大的使命,它们走得比大公司还快。

所以,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人工智能前沿到底是谁真正在驱动?答案是有一些大公司,也有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但其中跑得最快的却是DeepMind、OpenAI这样的研究型创业公司。

DeepMind可能大家最近都知道,AlphaFold对蛋白质折叠有巨大的突破,OpenAI的GPT3对创新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SpaceX对航天发展的贡献,这些都是新一代的emergent的体系在形成。

同时数字化技术和交叉学科在大大加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比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我们活在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时代,如果观察每个科学领域,它们几乎都在高速发展。

(2)科学技术与市场

这里我再讲一下市场的重要性。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是一个很大的优化器,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市场上可以做,往往可以走得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市场核心的一点是它把每个人出于个人目的做的事情,变成对别人有用的。

市场上往往有非常好的信号来判断某个技术是否有活力,是否能满足很多人的需求。但市场缺了一个环节,它假定了“大自然是免费的”,这是我们全球都需要去做的,包括中国也提出了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很多人预测未来十年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是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比如碳中和与ESG的市场化。

同时,数字化的能力在驱动市场高速发展,比如数据已经被国家列为核心生产要素。数据的资产化有很多创业公司也开始在做,这将会进一步驱动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所以市场是一个非常大的体系,在不断的演变和成长。

(3)开源开发是更优越的开发方式

关于开源开发,我们都认为对于技术而言,开源开发是越来越主流且更为优越的开发方式。过去三四十年,IT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开源软件,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离不开开源的数据。今天中国及全球芯片的发展离不开开源的芯片体系,生命科学也是如此。开源不纯是市场,它更是一个社区和市场相交合的组织形式,我们认为开源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发展体系。

(4)早期创业生态是连接科学技术与市场的纽带

最后是讲一下我们今天交流的主题——早期创业生态。如果要在站在未来回看历史,当下哪个环节是最需要发力的?答案就是早期创业生态。因为早期创业生态是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核心连接。

今天的VC模式只有60多年的历史,需要更进一步的开发,从而能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好创业者。同时我们坚信社区更是重要的一环。

5. 新时代的主旋律:“中国+技术”是最大的市场机会

在历史加速下的新格局里,它的主旋律是什么?我们认为毫无疑问是“中国+技术”。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非常骄傲的成绩,它本质上是“中国+开放市场”,下一阶段是“中国+技术”,在历史上这是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机会。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首先分析一下,我们的创新体系基础基本到位了,我们有足够的人才、资本、技术和足够规模的市场,包括大家都在讲的双循环。但是技术将会成为一个主要的驱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的全球格局下,大规模地自建核心技术以及生态。有些技术和生态需要五年、十年的时间,但有大量的需求。

纵观历史,驱动创新速度的是城市要有足够密集的人才、创业机会和市场机会,以及供应链、流量、设备等配套。在中国,大都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都有机会提供超高密度的创新环境。

同时,中国的宏观因素跟全球所有的市场比是最丰富的,因为中国是结构化因素最多的一个国家。第一个因素是消费升级,一般宏观上能拉动经济的就是消费;另外,中国的城市化还有几十年要走;同时中国的人口还在增加。第四点是多元化的结构。这一点我在美国工作期间体会比较少,只有在中国才能体会到它所孕育的机会。

为什么中国能够长出拼多多和美团,而美国长不出来?目前全球的创新体系基本是以美国为主,但是美国并不是理想的创新目标国家,因为美国都是工业化的,农业也已经工业化,这就导致劳力非常贵,有些创新长出不来。

中国是唯一一个除美国之外拥有有大规模技术、互联网公司、开发人员和设计能力的国家,欧洲以及其他地方都没有。同时,中国有一线二线三线等多个经济形态阶梯。如果把中国高密度的创新能力跟阶梯型的经济形态结合,我们创新长出来的结果会非常丰富,而且非常适合溢出到全球其他国家,因为东南亚和拉丁美洲跟我们的国情更接近,比如他们的农业也没有完全工业化。

我想强调一下,在国际环境上,经济中心向亚洲转移是一个被加速了的历史趋势。创新中心转移,中国+技术所蕴含的机会,毫无疑问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机会。

同时,中国的创业团队在地域和全球性的溢出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是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好的环境里面。关键是在这个格局下,如何抓住具体的创业机会?

新格局带来的创业创新机会

1. 创业的本质是用技术打造产品,用产品试探市场,满足人们需求

在任何一个历史环境下,创业的核心是永远不变的,即优秀的创业者用技术打造产品,用产品试探市场,满足人们需求,从而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创业者需要同时判断好技术、产品、市场三个要素,只有技术上可实现、需求真实存在、市场能形成盈利,这三者同时满足时(即三个圆圈形成交集的地方),创业成功概率才能最高。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首先,第一个圆圈是技术,技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判断,每个核心技术都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趋势,除了少数偶然情况,比如一个神奇的科学家突然发现突破性的东西,在多数情况下,技术基本是稳定地在发展,都是一个长期过程。所以,创业者可以判断某个技术在今天处于什么状态,以及五年后可能的发展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对技术发展拐点的判断,即某样技术从早期探索变成可商业化的时机点,这有一定难度。比如量子计算和脑机接口技术,它们基本还处在早期阶段,但是可能已经接近可实用阶段。

第二个圆圈是需求,需求可能是最难判断的因素,虽然它的基本结构是稳定的,包括群体需求与个人需求,人类需求的结构我们也可以分析。但是最难的地方是判断现在的需求和未来潜在的需求。

比如在2007年第一个苹果手机诞生时,电话都打不通,根本说不清楚它到底满足什么需求?还有特斯拉,它在满足什么新的需求?我们也没法准确地描述。

第三个圆圈是市场,市场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可以参考一些结构化的因素,比如产业链、上下游、资本市场、供给需求、流通端等。我们还要看市场所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等,基于这样大环境的判断,我们可以系统地观察到机会点在什么地方。

接下来,我们更深入地对技术、需求、市场做更深入的剖析。

2. 数字化、新能源、新技术加速发展的前沿

在技术方面,首先我们时代主流的技术驱动因素是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其实是有规可循的,它基本是由平台来驱动,由数字化的深度和广度而延伸,基本上每隔12年左右会有一个新的平台。(下面这张图基本展示了技术驱动创新前沿的大框架)。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我们经历了PC个人电脑时代和PC互联网时代,今天所处的是移动互联网和云的时代,下一阶段将是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及5G时代,之后是AR、VR。脑机接口、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新前沿。

数字化平台本身结构,平台分前台和后台,前台是人和数字化平台交互的能力,后台是整体计算的规模,包括信息的密度、信息总量,以及信息传输能够覆盖的地域等。

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两个最大的历史突破。人工智能它核心是一种新的计算体系,它能把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融合在一起,任何行业都将被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国家都在拼命投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则是更大的计算能力上的突破。

技术驱动的创新是数字化和其它技术发展前沿的组合。

其中第一个技术创新前沿是新能源,我们前面讲了当下的化石能源已经让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接近无法再持续的状态,所以能源的再生是非常核心的。所以新型电池包括下一代的氢能源将是一系列创新的机会点。

大家其实没有意识到特斯拉公司的使命,但它其实写得很清楚,它是一家能源公司,汽车只不过是第一个应用。今天大家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家“能源公司+软件可以更新”的技术驱动设备公司,未来市场空间和市值非常大。中国也有一系列的公司有这样的机会。当然也有新的能源形式,长期来看我们希望能够达到可控核聚变,因为它是效益最高的,科技也在朝这方面走。还有一个核心要做的就是碳捕捉和碳捕捉以后的存储,它的产业化值得每个创业者关注,在全球范围机会也非常大。

新的生命科学也非常振奋人心。因为过去100多年,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对物理世界认识很多,但是对我们自己认识却不够。这一点很快会改观。因为数字化和数据融合,以计算驱动来做合成生物、药物发现和蛋白合成等等在快速地形成,以及我们的数字化观察体系包括感知能力、低温电镜、质谱等在不断发展,它会诞生一系列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再生医学、纳米药物、质子化疗等精准医疗。在接下来的10-20年里,会是非常有潜能的创新和商业化的赛道。

材料科学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材料科学基本上是研究原子、分子的结构,用什么样的工具和工艺,可以让我们建立想要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样的特性可以让我们用于建筑或者穿戴等等,这些也开始高速发展,也会进入长期数据和计算驱动的一个学科。

另外一个非常大的领域是航天,包括星际探索、航天产业、新一代的通讯、地球感知体系、地球环境数字化等。我们对地球和环境的理解还比较有限,不过这些也很快会被改变。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和商业发展,通过创业,在接下来5-20年,让整个地球可计算的能力非常强,很多运用都可以系统化地往前推进。

3. AI商业化落地及创业创新的发展趋势

接下来我们具体这个时代最大的驱动力——数字化前沿:AI的发展。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在历史上永远是依赖路径的,AI将主要是在云和移动生态之上来发展的AI时代。

数字化的进展由平台驱动,任何新的平台一开始起来,早期创业公司和大公司基本都是做基础技术的开发。今天AI很多创业公司都是在开发基础技术,包括芯片、传感器等。

同时有早期应用开发,等到有足够的应用和足够的基础,就会形成爆发,这时候平台就发展起来,生态也发展起来了(商业模式加上平台会形成生态),在生态环境下会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

(1)移动和云的时代

我讲一下云和移动时代,因为这是非常活跃的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前沿,很多创业公司可以在这里做。

首先讲一下云和移动时代的核心点:它的前台和后台,两者组合在一起,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去数字化以前不能被数字化的东西。

移动和云的时代,前台的核心是手指触摸加上相机、定位,我前面说2007年第一个苹果手机出来,我是属于最早一波买的,当时只能AT&T可以用,电话基本打不通,只有6款固定的应用,但大家仍然激动,因为它开启一个新的时代——手指和屏幕的触摸,手指可以真正开始工作,这就是一种定义性的体验。

所以苹果开启了一个时代,我们可以把计算装在口袋里,它可以24小时跟着我们。苹果本质上是一家手指与屏幕交互的公司,就凭这一点可以做到世界最大。因为任何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它的起步是人和数字化世界之间的交互,比如微软本质上是一个鼠标键盘公司,企业信息管理、信息流通、企业的流程都可以做,微软也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

从发展方向上看,增加交互能力是趋向,比如现在苹果把激光雷达都放在口袋了,交互感知能力在手机上一定会延伸,因为激光雷达可以做相机不能做的事情。

再看一下移动和云时代的后台,后台是数据中心。这主要是谷歌驱动的,在历史上也非常了不起,它的定义性能力是把一个大的仓库建立成为一个计算机。今天我们都在朝着云原生方向走,云是一个更优越的计算体系。我前面讲到,每个国家数字化的基础就是云原生的服务,所以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虽然人工智能很火,但移动依然是有大量创新空间的一个生态。

(2)人工智能时代

我们今天看到的人工智能时代,它本质是从2006年Hinton开启深度学习突破开始的。深度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新的计算体系,它可以把物理界和自然界的信息眏射到一个重叠的向量空间里,通过深度学习很快地抽取它的重要特征,用这些特征解决我们想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快速表达、快速获取知识、快速解决人的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人工智能时代,它的前台是所有模态的传感器和传动器都可以被开启,今天的创新目前聚焦在传感器的很多方面,比如摄像头、热成像、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基于此,很多交互的形式都被打开,对话交互、视觉交互、触觉反馈交互,所有人能够做的交互,人工智能时代将完全打开。

回顾一下历史,苹果做的就是把手指交互做好。因此,可以想象,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能够做的事情。现在很多设备,比如说智能音箱、IOT设备、自动驾驶车辆、机器人、嵌入式工业设备都在早期,未来都可以形成很大的产业,需要有耐心的创业者去打磨。

人工智能的后台,开启了智能云、智能边缘计算、5G的智能网络、芯片等,所有这些都要重做一遍。中国自建芯片生态,其实从历史上时间窗口来看正好,X86和ARM这些体系架构本身就需要改变,今天所谓的异构计算才是未来真正的主流计算,所以芯片整个会重做。如果要做芯片,机会有很多,当然中国的芯片机会更多。

除此以外,还有系统底层软件、开发工具、新一代的数据管理体系等,这些非常重要的创新也会发展起来。所以创业公司在这里的机会也非常多。

未来的人工智能生态需要平台,我们需要定义性的体验和定义性的能力,这点还早,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相应的平台,但这只是时间问题。有哪些可能出现的定义性的体验?我们认为,一辆真正可以在路上开的车、一个完全智能化的学校、一个自动化的医院、一个完整的家庭智能机器人、生命科学里面一个完整的可以让药物开发在体外做的流程等,这些都是定义性的体验或能力,因为它们都可以延伸,通过商业模式,都能形成产业生态。所以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可以产生的生态很多,并且都是很大的产业生态。

后台能力方面,目前还在早期发展,前面提到了深度学习、智能云,未来会诞生有延伸能力的平台,比如视频原生平台。或者是大模型加大算力的平台等。

数字化的范围,AI数字化的范围是把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连在一起。大部分的环境可以从数字孪生进入到数字原生,一辆汽车、一个房间本身都可以数字化。当然数字孪生也很重要,可以做模拟分析等等,但是数字原生更是未来的、长期的重要机会。同时,人工智能也在C端有很多应用,比如直播、视频等等。

(3)人工智能之后更前沿的数字化

接下来讲一下人工智能之后我们能看到的更前沿的数字化。交互的方法包括AR、VR,最为重要的是脑机接口,最终人和计算体系的交互可能就是脑机,对方可以直接知道我在想什么。脑机接口技术虽然离商业化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创业公司也不少,能够商业化落地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还有量子计算,量子计算里面定义性的能力,可以说是量子优越、量子霸权。潘建伟团队做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量子计算机,就是做Gaussian boson sampling(高斯玻色采样)这一个物理任务,可以验证比传统计算机有巨大优势。量子计算机,区块链的开发,量子优越、以太坊等,这些都是定义性的能力,可以开启未来非常大的商业化的赛道。

4. AI及前沿数字化创业创新领域

下面具体讲一下AI时代的创业。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目前创业基本上都在第一步——基础前沿技术。比如芯片,芯片里面不光是GPU,FPGA、ASIC等,CPU也有很多,特别是苹果最近做的M1,包括芯片工业存在的所谓chiplet,今天英特尔、Qualcomm、AMD做的基本都不能满足客户需求,越来越多的在用chiplet、common substrate来做,但苹果不等了,自己做M1了。以前大家都说CPU算了,让英特尔做就够了,但是现在CPU也被颠覆性创新了。

GPU、ASIC、FPGA就不深入讨论了,特别是模数一体,硅光组合,这里我们强调一下电子和光子。我们过去的数字化基本上是电子为主,计算都是电子,现在趋势很明显,光子会成为主角,今天好的传感器基本都是以光为主的,硅和光几乎越来越多,底层有一堆开发的创业机会。

这里我讲一下垂直行业。因为创业团队进入的赛道是垂直行业的赛道,所以AI创业者需要关注的点,就是所处的行业生态。

今天AI技术的渗透,还没有足够到可以爆发的时候,还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或更长。回顾一下历史,今天数字化主赛道的爆发是依靠微软和英特尔用三四十年的时间,把PC送到每个家庭,让手机进入每个人的口袋里面。我们让AI进入每一条流水线、每一个厂房,也将需要5年、10年、20年时间,所以现在不是爆发的时候,但是仍然值得我们去撬动。但要做好思想准备,解决开发周期长、销售成本高、风险资本不够耐心等一系列的挑战。

另外人工智能创业比较容易做的是在云和移动的赛道里,因为它的迭代周期非常快,渠道都有,完全是数字化的,用AI做SaaS、产品创新、内容推荐、视频理解、直播、自动化等等,所以这一节基本概括了前面讲的人工智能创业的新领域。

5. 新格局下C端需求分析

我前面讲的都是跟技术有关,技术判断相对容易,需求判断则难一些,但是需求判断也有一些结构化的工作可以做。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首先我们看一下C端,本质上可以把人群和人每天的24小时分一下,你就可以有一张表:老年人、中年人、小孩分别做什么,他们有什么需求,以及如果创业的话,我们可以怎么切入。

这也有一些结构化的规则可循,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里我推荐给大家一个观念——用户永远不满足,这是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写给投资者的话。这也诠释了为什么今天像Zoom这样的公司,可以成功做起来,尤其在已经有很多做视频会议软件的环境下,因为这就是一个没有被满足好的需求。

以前我们在YC投资也会有这个感知,如果一个赛道不断有创业者涌入,很有可能这个需求没有被满足好。不要因为看到某赛道已经有产品就不做了,因为用户永远不满足。

新格局当然有很多加速机会,这里我选几项讲一下。

第一,通讯是人类永远的刚需,视频为先的时代到了,特别是异步实时,过去的视频通讯走不到主流,因为它是同步的,人的协同代价太高了。如果视频可以做到异步通讯,这将是一个了不得的变化。

第二是社交,我们永远看好新一代的社交,因为社交是一代一代的,今天的主流社交,年轻人不会去用,下一代不会去用。此外,内容也在发生迭代,比如从文字图片到视频,社交也会因此而变,所以社交永远有机会。

第三是娱乐,特别是内容推荐、视频、直播、游戏,这是我们长期一直看好的,因为长期来看,人越来越大的刚需是消磨时间,且新一代数字化的工具和流程能更有效地去制作好的娱乐内容,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商机。

第四消费,在中国会带动很多所谓的新消费。

最后还包括教育和医疗。在中国,这两点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机会本身就在,用技术或新的方法,更好地满足教育的需求。所以C端我们会建议创业者用系统方法做类似的分析,然后看新的格局下有哪些是被加速的机会。

6. 新格局下B端需求分析

B端的需求分析不一样,首先大B和小B很不一样,在美国还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同时服务大B和小B。因为产品文化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但是任何企业的核心需求是一样的,即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它需要将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用于生产、销售、客户管理、员工管理、供应链、资金管理等方面。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大B企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更长期是企业的智能化,是一个非常主流的赛道,核心要解决的是销售,这在中国有更多挑战,但需求很明显。

小B最强的刚需永远是获客,对于现金流的需求、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相对来说较少。

企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我们非常看好的,因为数字化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开始做自动化,相当于一楼搭好搭二楼,这需要时间,但是目前自动化的机会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的流通,包括产业互联网、供应链、数字化、管理,都是非常好的机会。

再讲下农业,农业基本上没有被数字化,因为电脑、鼠标、键盘没有办法数字化农业,它只能把办公设备数字化,即使手机也没有办法数字化农业。农业数字化需要更多传感器埋在地里。所以农业很特殊,它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一起做,所以农业类创业公司有创造高价值的机会。

最后,在中国很大的一个需求点,就是企业数字化的基础建设,包括基础云原生的服务和设施、低代码无代码、开源开发等,这是我们在奇绩创坛非常看好的一个长期赛道,特别是在中国的环境下,有大量的需求和机会。

7. 新格局下市场环境变化

讲了技术判断、需求判断,下面简单说一下市场结构如何判断。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市场结构里,需求端其实不用多说,中国的需求一直在往上走,供给方面,服务业、制造业,特别是服务业值得大家关注,流通上物流、人流、信息流会自然加速。

人口方面,二胎政策、老龄化,这些会让中国的人口增长,所以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是不可忽略的驱动因素。

资本方面,全球资本环境短期内会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为疫情造成大量的QE放水,放水完了资本市场需要实体经济来支撑,但是长期我们需要关注中国的资本市场,可以让创业公司在国内退出,有获得更好的资本支持的机会,这个趋向一定会发生。

把握好属于创业者的机会

前面分析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在中国宏观上的创业机会,接下来我们会分享创业者如何把握好这些机会。我们的建议是先要回答五个问题:到底决定做什么(what)?为什么这件事情有价值(why)?为什么现在是进场的好时机(why now)?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好(how)?为什么我们是能够做好这件事的团队(why us)?

1. 创业者如何决定做什么(选择方向)

首先决定创业做什么。我们要从需求、技术、市场三个方面做综合的判断,只有三者有交集的地方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我们建议大家建立一个体系来帮助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首先第一步是观察,通过阅读和交流来实现,比如你对直播感兴趣,那么跟直播相关的所有文章你都可以读,跟直播相关的人,都应该尽量多地去交流,尽可能地获得跟直播相关的信息。第二步就是思考,思考的核心工作是梳理信息,并对未来做出判断,比如两年以后直播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现在的行业还缺什么新的企业,它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怎样的,有了对未来的判断以后,需要设立命题,一般情况下,这个命题大概是”我可以做出XX产品,用XX样的商业模式,建立一个XX样的创业公司“。第三步就是尽快去验证这个命题,去做行业研究,并访谈行业内的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快去验证你的假设,并不断迭代你的想法。

大部分的创业者往往会花半年时间甚至两年时间做这些事情。好的创业者往往想得很深,并看得很远,对未来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在动手之前他就已经做了很多验证。

这里跟大家补充一个要点:创业在早期阶段,我们不可能想得非常清楚。网上有一个视频,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分享了一个观点:做任何一件大的事情,你在早期是没法想得很清楚的,如果你一定要想得非常清楚才起步,极有可能会错失创业机会。因此,关键是要有勇气去迈出第一步。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如何迈出第一步?核心是打造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也就是一个可以让你去试的最小产品。

有了MVP以后,就需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这是唯一可以提高创业成功概率的方法。因为早期创业能见度很低,就像你每天打开大门,能见度只有两米,你朝这个方向走,两米之外是陡坡还是悬崖,是桥还是平路,这些你都无法知道,唯一能提高成功率的方法就是赶快试。

但是,有时候,当你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原来的目的地不适合了,需要改方向。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强烈建议大家:如果你已经有足够的信息验证原来的方向走不通,就没有必要继续去碰壁。也同样需要拿出勇气去改变方向。

很多公司都有改方向的经历,在YC我们见过很多案例,有一些甚至在三个月内多次改方向。所以决定创业做什么,这本身是一个不断迭代的动态过程。

2. 创业者如何明确做的项目具有较高价值

当我们决定创业做什么方向以后,还需要想明白:为什么我们做的事情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我们强烈建议每个创业者一定要投入精力做价值分析,这至少包括如下几个点: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1)分析商业类别。

商业类别分析不是市场分析,市场由需求决定。商业类别是由供给决定的新赛道,叫category(商业类别)。你需要做一个规模和成长速度分析,其中成长速度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叫年复合增长率(CAGR),我们会建议创业者选择的创业赛道年复合增长率至少30%以上,最好能到50%或以上。反过来说,如果你找到的赛道年增长率小于10%,即使你做得再大,估值也不会很高。

除了增长率需要比较高,赛道体量还需要比较大,就像云和电商,它们都是体量巨大的赛道,子赛道里面的企业都可以做得很大,比如拼多多。

(2)分析天花板(TAM)

我们有一个简单公式可以估算天花板:

P (使用价值)X Q(使用规模)

其中,使用规模(Q)是“有多少用户/商家会用你的产品”;使用价值(P)则是“用户用你的产品与不用的情况对比”、“你的产品和替代品对比的价值”,对比结果应该是成本具体降低了多少,或者产出具体提高了多少。计算一下P 和 Q的乘积,就可以估算赛道的总体天花板了。

(3)分析获得价值的可能性

不少创业者可能都没意识到,创造价值和获得价值其实是两件事。历史上很多创业公司创造了价值,客户都愿意用它的产品,但是它收不到钱,公司也没法活下去。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创业者核心需要分析付费模式是什么,销售模式是什么,是否有足够的渠道可以卖给客户。历史上很多公司,他们失败的原因就是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市场的销售成本远高于获得的商业价值。

关于触达用户的渠道分析,举例来说,在美国,创业公司如果是服务中小企业的话,历史上只有4个渠道,分别是电话渠道(电话公司会销售电话小册子)、报纸、谷歌和脸书,前两个渠道今天已经不是主要销售渠道了。

渠道很重要,因为没有渠道的话,产品会卖不出去,如果渠道成本过高,创业公司则会活得很艰难。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有时候可以通过创新或者产品自己做销售,举个例子来说,澳大利亚有家公司叫Atlassian,它是做软件企业的SaaS,他们一开始就意识到 to B公司大部分破产的原因都是因为销售成本太高,所以他们很早就决定必须自己卖产品,永远都不雇佣专职的销售。最后他们也的确做到了,几年前公司也上市了。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就是价值链结构,特别是毛利。因为毛利就是销售减去成本,创业公司只有创新做得好,才能获得较高毛利,而有了较高毛利就有更多预算去做营销和市场推广。

除了上述分析商业类别、天花板和获得价值可能性这三点以外,创业者还需要想清楚公司潜在的商业价值,我们做了一个比喻,用“碗里的”、“锅里的”、“田里的”这一组概念来类比公司在不同阶段的价值,具体如下:

碗里的:就是用今天的产品,按今天市场能够触达的渠道去销售,假设占领市场10%的份额,计算能获得多少收入,以及未来5年能获得多少收入;

锅里的:就是今天的产品可以延伸出来的产品,比如华为做了手机之后延伸做电脑;另一种延伸是用同样的基础产品去占领毗邻市场,比如从印度卖到巴基斯坦,这些方式带来的收入就是“锅里的”价值;

田里的:这往往是基于你长期长出来的核心能力,溢出到新的赛道。谷歌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它的核心能力是大规模的用机器学习驱动的计算系统,它的第一个生意是搜索,第二个生意目前看来是自动驾驶,而自动驾驶本身就是大规模计算系统,用机器学习来驱动。

关于创业者如何明确做项目具有高价值,我们还需要强调一点:如果你的创业是跟信息工业,特别是数字化产业有关,我们会建议你要梳理出一个可信的公司发展路径规划。因为大部分投资机构都会问:五年内能否成为一个独角兽?一般情况下,独角兽简单的实现路径就是年收入达到一亿美元,所以当你对公司的发展路径规划清晰后,也就能确定这件事情的商业价值。

3. 创业者如何判断进场时机

在美国,有一个创业者叫Bill Gross,他做了大量数据分析研究创业成功的要素,结论是创业成功的第一因素是时机,也就是什么时候进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下图,它描述了任何一个技术驱动的创业公司都会经历的曲线。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早期是创新者,他们是尝鲜的人,再差的产品他都会用,所以早期有几个用户,信号价值不一定重要。

第二部分人叫有远见的人,他们往往是企业高管,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找到新的技术能力,帮他实现对未来的愿景。他们对价格不敏感,风险承担能力比较大。这波人比较重要

第三波是早期采纳者,这波人对技术比较开放,永远愿意用新的技术产品,但是他们一般比较务实,在企业里会扛业绩,他们是否采纳新技术产品的核心判断是:竞争对手用不用,同事用不用。所以这波人是一起过去的。他们是技术产品成功的关键。

有远见的人和早期采纳者之间存在裂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鸿沟“,历史上的企业创新,大部分都死在鸿沟里,所以时机很重要。

为了判断时机,另一个参考方法是看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每一代新的技术诞生后,整个社会都会特别地关注,媒体也会大量报道,但是一旦开始使用,大家就会发现体验不合格、价格还很贵。于是社会又会进入一个唱衰期,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领域一样。但是,唱衰的时候往往也是进场的最好时机。

乔布斯曾经有一句话,判断方向其实比较容易,判断时机往往很难。以苹果为例,苹果永远不是第一个做手机、手表、平板电脑,但是苹果选择进场都是泡沫破灭、市场已经被教育后的时间点。

另外,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比如做脑机接口和量子计算的创业公司,他们即使知道现在进场还太早,但是为了避免将来市场进入红海,他们会选择提早进入。需要提醒的是,这类创业者需要打造自身的长期造血能力,尽可能让公司活得更久。

4. 创业者如何打造能力建立壁垒

下面说一下如何打造壁垒。创业者经常被投资人问:你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形成壁垒?大厂进来竞争,你怎么办?每位创业者都需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总结了几种常见壁垒: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网络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用户越多,产品越好用,社交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往往可以形成winner take all(赢家通吃)的市场,长期则是一家独大。

强规模效应:大部分企业都有规模效应,但有的是强规模效应。比如有很多数据累积的企业,他们是可以形成很大壁垒的。

特殊能力,特别是技术驱动型创业者,可以通过专利来形成壁垒。

市场位置优势:特别是2B企业,因为2B销售很难,但是成功销售进去之后出来也很难,因为客户切换成本高,你只要进去就出不来,这就可以成为壁垒。比如客户一旦使用了你的SaaS,他需要把工作流程等很多东西重新改,所以他不会轻易买,但是也不会轻易换。

有时候壁垒是特殊资源和特殊关系,还有的时候是先发优势,特别是需要练内功的企业,即便对手知道如何做,也得至少两年才能做到今天的水平。长期的壁垒是品牌,但是对创业公司这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形成。

5. 创业者如何打造能胜任的团队

在描述清楚了做什么、为什么有价值、为什么现在是进场好时机以及如何打造壁垒后,创业者还经常被投资人问到:为什么你们团队可以做好这件事。早期创业团队一定要会回答这个问题。

下图是一个思维模型。左边的圆圈内核是创始人团队,我们认为一个企业能不能走远,本质上是由创始团队决定的。创始人团队有几个能力特别重要: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第一是判断未来的能力,对未来一定看得远,要有独到的见解。

第二是沟通的能力,早期沟通特别重要,想清楚、讲明白是非常核心的早期能力,因为早期获得资源,比如融资,雇人,战略合作等,都需要靠沟通能力。

第三是行动导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公司每天都在解决新的问题,快速解决是核心,任何问题都不要超过一个礼拜,大的问题永远可以拆成子问题。

第四是长期的内在驱动力,为了获得财富去创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长期还是需要一个内在驱动力,因为有很多时候,创业会艰难到走不下去,或者财富自由后还是需要继续做下去。

创始人团队有了内核能力就可以不断吸收新的人才进来,未来可以满足客户和用户,去触达市场。有内核能力以后也可以按需要建立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以及快速迭代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等,对硬件产品这里包括供应链管理和渠道能力,对在线产品,也就需要相应的运营能力。

此外,还要有触达用户的能力,包括增长、销售、渠道、一切能力最后都是要触达用户,而且光触达还不行,还得收费,能够盈利,拿到高毛利,只有这样才能跑通。

所以创始团队为什么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就是从创始人自身能力开始,判断好未来,不断沟通,引入新人才,打造这些能力,不断地触达碗里的价值、锅里的价值、田里的价值。

为什么创业公司估值会上去?A轮到B轮凭什么涨一倍,就是因为这些能力提高了、风险降低了,等公司上市后进入二级市场,风险就更低了,分析师都可以把下一个季度收入预算出来。

早期创业最重要的两件事:找到产品市场匹配和更久地活下去

下面我介绍一下奇绩创坛,奇绩核心希望通过社区能够跟每个创业团队沟通,帮助创业者把握机会。我们起步是YC中国,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把YC过去15年在美国和全球得到充分验证的、非常独特的早期创业公司加速的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本土化。

我们的使命是在源头最大化地驱动创新,我们现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加速早期创业,特别是技术驱动型创业企业。我们的核心做法就是像联合创始人一样,帮助创业者一起解决问题。我们聚焦两点,加速产品市场匹配和活得更久。我们的价值观是创始人为先,最重要是服务好创始人,我们的愿景是共建繁荣的创业者社区。

我们的创业营是跟创业者一起解决问题,我们团队比较特殊,我们团队基本都是早期做过产品、技术开发、销售的,我们帮助大家一起做,同时我们也请创业成功的人士跟大家做闭门分享,以及早期创业必需内容的培训,比如企业销售、融资、增长等。

我们做的最大的事情之一就是路演日,帮助创业团队融资。每次路演做完了以后,每个创业团队的任务就是当天拿200张投资人名片,聊50到60家,最后选出5到6家。在路演日上每个创业团队讲3分钟,但是三分钟讲清楚很不容易,我们在创业营里面通过高强度的合作解决问题,帮助每个创业团队在三分钟内讲清楚。以后,我们通过社区和服务,长期陪伴每个创业团队,这是我们给创业公司带来的价值。

我们创业营里面做两件核心事情:

1. 创业者如何更快找到产品市场匹配

第一件事情是帮助每个创业团队更快地找到产品市场匹配(PMF),在创业早期,这是非确定性最大、风险最高,但是价值提升最高的一环。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找到产品市场匹配是一个结构性的门槛,且越来越不容易过。因为创业起点是一个好的想法,发明一种技术,用这个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完了就切入市场。但是,随着教育的普及、技术的发展,好的点子越来越多,好的发明越来越多,技术和产品开发也越来越快,可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你就会卡在这里,你要找到产品市场匹配,你要切入的市场是越来越拥挤的赛道。

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每一样都往前移。如果有好的想法不要等产品出来才去验证,要做行业研究,去找人交流。有一个新技术,也不要先急着开发产品,先去看这个技术可以做什么,先找验证,找信息。

核心就是提前用最低的时间和机会成本去验证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真正能提高成功概率的就是迭代,以及降低试错成本。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点跟大家讲一下:

第一,什么是真正的PMF?美国有一个投资人叫Marc Andreessen,他是发明PC互联网的一个主要的人。他说真正的PMF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好的市场、能够赚钱,第二产品开始供不应求,第三竞争者开始冲进来。

所以大家核心做的验证是第一能否赚钱,尽可能找数据、案例验证,第二,开始满足客户的需求,比如原来用户要花一个小时,现在只需要五分钟,以前没有满足的或者以前被满足不好的需求,现在被满足了。第三,一定要看得见增长,如果看不见增长,大概率上是你产品没有做好,或者产品做好市场没切对,或者是伪需求。

所以真正的产品市场匹配一定要关注这些,然后是行动导向,不断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跟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中核心做的事情。

2. 创业者如何更好地活下去

我们在创业营做的第二件事:帮助创业者活得更久。

陆奇最新万字演讲:世界新格局下的创业创新机会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这样,早期要活下来基本靠融资,早期基本是靠人,核心是想明白融资大纲,就是刚才讲的这五点(what/why/how/why us/whynow)加上进展,你想清楚,跟投资者沟通清楚,比如为什么要这笔钱?这笔钱怎么用?有这笔钱公司如何走向下一个阶段。除了融资造血,有时候还要打造造血能力,或者其它的能力。

我们建议财务一定要严谨管控,保持足够长的存活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不确定性。

最后讲一下我们奇绩创坛的使命。我们核心的愿景,不光做好每一期创业营,更重要是做好创业社区,因为创业营只是三个月。我们希望对创业公司能够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创业很难,往往九死一生,需要多维度的长期陪伴,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社区,通过开放的方法和大家一起帮助每个创业团队

我们经常讲“惠人达己,守正出奇”。一个创业项目一定要惠人,对客户有价值他才会用,同时,创业也必须达己,这是自己想追求的梦。好的创业项目必须守正,必须创造真正的长期价值,同时也要出奇,做得跟别人不一样。这句tagline代表我们的精神,希望更多的创业者能够加入我们,一起打造一个繁荣的社区。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3 06:18:01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3 06:18:01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410)

标题 :
马斯克:曾考虑把特斯拉卖给苹果,但库克拒绝会面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龙玥】苹果汽车问世传言再起之际,特斯拉汽车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Elon Musk)爆料,在特斯拉的“至暗时刻”,他考虑过将其卖给苹果公司,但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并不感兴趣。

周二(22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写道,“在特斯拉Model 3项目最黑暗的日子里,我曾联系过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想与他商讨苹果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以当前市值的十分之一)。但他拒绝会面。”

该推文中,马斯克还提到据传苹果正在研发用于电动汽车的磷酸铁锂电池。他说,“如果这是真的,这很奇怪!我们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中档汽车已经使用了磷酸铁电池。”

当天,特斯拉总市值收于6070亿美元,按此估计,马斯克可能曾计划以600亿美元的价值出售特斯拉。

马斯克推特截图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22日表示,特斯拉没有在任何财务文件中提到过出售事宜。马斯克这位首席执行官难得承认,他曾考虑放弃他的公司。现在,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超过前9大汽车制造商的市值总和,包括大众、丰田、日产、现代、通用等。

马斯克并未提及特斯拉“至暗时刻”的具体时间。但在2017年、2018年,特斯拉正在推进Model 3项目及提升该车型产量。当时,该公司长期深陷“生产地狱”、“交付地狱”。

上月,马斯克在推特上透露,特斯拉量产Model 3车型期间,公司一度离破产只差一个月。他提到在2017年中至2019年中那段时间,Model 3项目推进处于极端压力与痛苦之下,简直就是“生产和物流地狱”。为解决生产瓶颈,马斯克还曾在2018年爆料,他有段时间每天都睡工厂。

随着Model 3产量与交付量不断提升及上海超级工厂产能推动等一系列因素,特斯拉公司状况已大有改观。从2019年第三季度扭亏为赢开始,特斯拉已实现连续五季度的持续盈利。特斯拉股价也随之一路飙升。今年年初至今,该公司股价涨超700%。

特斯拉年初至今股价走势

本月21日,特斯拉正式被纳入标普500指数。不过,当天特斯拉股价却跌超6%。22日,特斯拉股价继续下跌5%以上。苹果股票却连续两日连涨,22日收盘涨近3%。

据彭博社22日报道,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师表示,苹果公司进军电动汽车市场的报道,导致特斯拉的“熊市”行情。

尽管特斯拉不断造就股价与市值的巅峰,但其6000亿美元的市值,与苹果的2万多亿美元不可同日而语。

若苹果造车计划实施,特斯拉或将迎来劲敌。早在2014年,苹果便在内部开启了名为“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的汽车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苹果推进该项目过程中,还挖走不少来自特斯拉等汽车企业的工程师。不过,近年来苹果的“泰坦计划”进展十分缓慢。

22日,路透社的一则消息再将“苹果造车”话题引爆。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正在推进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展,并计划在2024年推出并生产一款乘用车,其中可能包括自主研发的突破性电池技术。另据台湾《经济日报》21日报道,苹果近期已向和大、贸联-KY、和勤、富田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出备货要求,将相关企业列入首批供应链。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3 19:57:29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3 19:57:2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414)

标题 :
震惊,月球飙车酿成玉兔机破惨案!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巅峰高地plus

嫦娥五号副总指挥张玉花解密玉兔号月球车趴窝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对月面温度认识的不足,导致电缆绝缘体在月昼环境下比较薄弱。


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当时操控团队太勇猛,就是说直往前走,也不倒,就觉得没问题,然后就钩在了一个石头上,把电缆给拉出来,拉出来以后再经过几次走,然后电缆的表皮就破了,然后就短路了,电就供不上了,但是这个玉兔也非常顽强,还是活了两年多。


吸取玉兔号教训后,玉兔二号在线缆包扎防护,以及在如何开好月球车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复盘改进,以至于玉兔二号成了人类正常运行时间最长的月球车。


至于玉兔二号为什么开得这么慢,因为它是通过避障相机和导航相机识别月面环境,而相机拍摄的照片还要通过鹊桥中继星才能传到地面,传到地面我们要经过判断以后还要做指令,7个小时它才能走一步,一步最多走7米,走长了他(操控团队)也不让走,所以就走得很慢。


但是,实际上我们是设置了自动避障驾驶,但是觉得我们到上面不是去跑步的,主要一个是考核控制技术,还有就是科学探测任务更多。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4 08:12:02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4 08:12:0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428)

标题 :
石豪:长征八号——中国运载火箭换代进行时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北京时间12月22日12时37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自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新技术试验卫星等多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这次发射,不仅象征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全面亮相,也标志着“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航天的新一代火箭发射任务圆满收官。

中国航天2020年的“One more thing”

史蒂夫·乔布斯还在世的时候,不仅苹果手机还附送充电器,他在年度发布会上的“One more thing”(还有一件事),更是被人津津乐道,新一代macbook等众多明星产品都在“One more thing”环节闪亮登场。

“One more thing……” (图/苹果发布会)

长征八号,就是2020年中国航天带来的“One more thing”。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航天是全面发展的,既有探索未知的空间探测器,也有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应用卫星。除去建设周期长的导航星座外,目前大量投入使用的主要是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的通信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的遥感卫星。

地球静止轨道与太阳同步轨道(图/NOAA SciJinks)

地球静止轨道我们很熟悉了,在赤道上空35786千米高度,卫星的轨道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一致,从地面看来卫星是高悬于赤道之上静止不动的。

太阳同步轨道则要复杂一些。卫星在自己的轨道平面上绕地球旋转,而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如果没有扰动的话,卫星的轨道平面在太空中的方向是不会变的——也就是说,卫星的轨道面与日地连线的夹角会随着地球公转而不断改变,就像下图中紫红色的轨道一样:

但对于给地球拍照的遥感卫星来说并不合适,因为轨道面与太阳夹角的改变,意味着拍照时太阳光的方向改变,这给卫星照片的判读处理平添了许多麻烦。

而太阳同步轨道设计的关键,恰恰就在“扰动”上。

如果地球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完美球体,那对于卫星的运行几乎没有扰动,可地球偏偏是一个“扁球体”,赤道直径比南北极直径大一些,这就对卫星的运行增添了一些额外干扰。利用这种干扰,我们可以设计出一种轨道,让卫星每转一圈,轨道面都偏转一点,偏转的速度恰好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角速度:每天0.9856度。

轨道面跟着太阳的方向同步转动,这就是“太阳同步轨道”。

太阳同步轨道 (图/旧金山州立大学)

太阳同步轨道很独特,它的轨道倾角大于90度,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是所谓的“逆行轨道”。因此地球自转速度对于发射非但没有帮助,反而是一种阻碍。

之前,我们都是采用长征二号丙/丁,或者长征四号乙/丙火箭执行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任务,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力可以达到3吨,再大就力不从心了。所以今年12月6日,我们在西昌用运载能力更强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高分十四号卫星,而长三乙一直是用于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临时客串”并不是常态。

长征八号火箭,为改变这种现状而来。

火箭也要“新陈代谢”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航天是由长征二号、三号、四号三个大型号的运载火箭撑起来的。

从主攻低轨的长征二号系列,到包揽地球静止轨道的长征三号系列,再到专注太阳同步轨道的长征四号系列,老一代长征火箭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以极高的可靠性完成了超过300次发射。

“老长征”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与YF-20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密不可分。YF-20采用偏二甲肼燃料,四氧化二氮作为氧化剂,能够产生70吨级的推力。由YF-20演化而来的多型发动机,被长征二号、三号和四号系列火箭所采用,安装在一级、二级和助推器上。

YF-20系列发动机(图/互联网)

可以说,中国航天的发展,乃至我国战略反击力量的担子,都长期压在YF-20肩上,YF-20以一己之力撑起了长征火箭的辉煌历史。

不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YF-20系列发动机在技术上并不先进,甚至还很落后。性能指标无法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提并论不说,采用的偏二甲肼燃料有剧毒,氧化剂四氧化二氮更是有极强的腐蚀性,一旦吸入将对呼吸道和肺部造成极为严重且不可逆的损伤。

新一代发动机的研制迫在眉睫,长征火箭也要推陈出新。

因此,才有了长征五号、六号、七号、八号火箭的腾飞。这四个大型号,编成了新一代液体燃料长征火箭的梯队。

新一代长征火箭(从左依次为长征六号、八号、七号、五号) (图/千龙网)

把这四个型号放在一起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都采用了同一种发动机——YF-100。这是一种分级燃烧循环的液体火箭发动机,采用煤油为燃料,液氧为氧化剂。和YF-20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相比,煤油/液氧无毒,更加安全可靠,发动机性能也更加优秀。

新一代长征火箭在论证之初就把“模块化”作为目标,通过设计不同直径的芯级和助推器模块并加以组合,令运载火箭的设计与生产更加简单就像搭积木一样。

因此长征八号火箭从立项到首飞仅用了三年时间,火箭是全新的,技术是提前规划、业已成熟的。

模块化的新一代长征火箭(图/龙乐豪 等)

从发射微小卫星的长征六号小型火箭,到发射重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长征五号大型火箭,再到专精太阳同步轨道发射的长征八号中型火箭,只要“搭积木”就可以了,省时省力又省心。

这就是“模块化”的好处,也是长征火箭“新陈代谢”的一大动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火箭?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中国航天极速发展的十年。

在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国的应用卫星也开始进入井喷式发射阶段,多年前辛苦种下的种子,都在最近这十年内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长征火箭完成第一个100次发射,用了37年(1970.4.24—2007.6.1)。

第二个100次,用了7年半(2007.6.1—2014.12.7)。

第三个100次,仅用4年零3个月(2014.12.7—2019.3.10)。

最近十年中国航天的发射次数,超过之前四十年发射次数的总和。

不过,巨大且迫切的发射需求,对长征火箭的“新陈代谢”不一定都是利好。

冷战中,美苏太空军备竞赛是一场烧钱的游戏,但血拼过后,这两个超级大国留下的不止有财政赤字,更有领先于时代的航天技术和完备的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换句话说,他们的卫星“打齐了”,后面需要的是维持和换代。

但对我们而言,就是人有我无的困境。因此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我们要补课,也要发射很多卫星,并且进度最好不要拖延。

现在,摆在卫星研发团队面前的有两种火箭,一种是老而弥坚、久经考验的“老长征”,一种是性能先进、刚出襁褓的“新长征”。

巧的是,对于大多数亟待发射的卫星而言,新老长征火箭都能满足任务需求,都能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你研制的卫星对国家很重要,晚一天投入使用,对国家都是一种损失。

然后你惊奇地发现,老长征不仅经过大量飞行验证,还更便宜!

任何一个项目的经费都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发射失败从来不是一个可选项。

那么,是用“老长征”,还是“新长征”呢?

答案不言自明,除非“老长征”实在打不动,否则大家都会自然倾向于“老长征”。

“老长征”的代表:长三乙火箭 (图/中国日报)

所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的职责,是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可靠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可靠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便宜。

技术先进性?只是确保火箭可靠且便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只要能满足航天器的具体需求,把航天器打上去,用户不在乎选用技术多先进的火箭,不在乎火箭是用氢氧发动机还是偏二甲肼加四氧化二氮。

就算您烧豆油,烧无烟煤,用竹竿把卫星捅上天,只要能满足具体需求,就没有问题。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月球探测器、第一名宇航员、第一次太空行走……这些壮举都是由苏联完成。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航天活动都是由衍生自同一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完成的——这就是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导弹R-7。

衍生自R-7导弹的苏联运载火箭系列(图/NASA)

60多年了,R-7该退役了吧?

非但没有,这位功勋火箭反而越活越年轻,甚至与欧洲人合作,不远万里来到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发射。

联盟号运载火箭自库鲁发射(图/arianespace)

仅今年,基于R-7的各型联盟号运载火箭就已经发射了14次,全部取得成功。

R-7系列火箭的超长寿命,固然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天投入下降、后劲不足的原因,但如果不是科罗廖夫天才般的设计,如果没有全系列近2000次发射保底,R-7恐怕很早就会被历史的长河淹没,自然淘汰掉。

但还有一层原因,俄罗斯手握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巅峰之作RD-170系列,坐拥曾经起飞推力世界第一的能源号运载火箭。现在破落了不要紧,关键技术俄罗斯还是掌握的。

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

长征八号也好,新一代长征火箭也好,它们肩负的使命绝不只是“增强运载能力”、“定位于商业发射”,甚至“搞回收复用”这么简单。

它们肩负着中国航天技术改革的重任。

面对复杂局势、复杂环境,更要保持战略定力,潜心深挖中国航天的技术池,咬定青山不放松。

我国火箭专家、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同志曾经这样说过:“我们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重,缩小差距、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在航天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

一切愿意献身中国航天事业的人们,让我们勇敢地挑起这付担子吧。

参考文献

[1]胡其正, 杨芳. 宇航概论[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2]龙乐豪, 李平岐, 秦旭东,等.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60年发展回顾[J]. 宇航总体技术, 2018.

[3]秦旭东, 龙乐豪, 容易. 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成就与展望简[J]. 深空探测学报, 2016(04).

[4]胡海峰, 宋征宇, 孙海峰. 新型中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架构及发展[J].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2019(2).

[5]王永志. 长征运载火箭的系列化和商业化[J]. 中国航天, 1989, 000(009):10-14.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8 01:08:36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8 01:08:3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451)

标题 :
长四丙“一箭双星”发射成功,中国航天2020发射任务收官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众号28日凌晨消息,12月27日23时44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卫星及微纳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圆满成功 (赵聪 摄)

至此,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宇航发射任务全部收官 。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起飞(汪江波 摄)

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均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微纳技术试验卫星以火箭支撑舱侧壁搭载方式发射。

▲ 星罩组合体转运(陈俊 摄)

长征四号丙火箭也由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为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执行一箭多星发射,其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整装待发(陈俊 摄)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 357 次发射。

2020年,航天科技集团一共成功实施了32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 北斗导航、探月三期、高分专项 等重大工程圆满收官, 火星探测 等重大任务顺利实施, 长征五号B、长征八号运载火箭 成功首飞,今年宇航发射的亮点纷呈。

今年,航天科技集团宇航发射任务呈现出 重大任务重、发射密度高 的特点,集团公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压力和巨大挑战,顺利完成了全年宇航发射任务,在航天强国建设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8 01:13:38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8 01:13:3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452)

标题 :
1731克月壤样品怎么用?科学家“一土多吃”榨出最大价值
类别 :
科技
内容 :

12月17日凌晨,赴月“出差”23天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挖土”任务顺利完成。此次任务共带回约1731克月壤样品,之后,这些珍贵的月壤样品将进入科研领域,为人类了解月球、探索更遥远的深空提供重要参考。但是,嫦娥五号千辛万苦带回来的月壤样品为什么一定要保证“原汁原味”,又是怎样做到的?对待这些用一点少一点的样品,科学家们准备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呢?为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分析结果受影响已有前车之鉴

在采样、封装、运输、开舱、移交的整个过程中,如何保证此次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样品不被污染是设计者们极为关注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分析、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月壤样品分析的成果能否取信于人。

“地球大气中存在的氧气、水分,甚至地球环境中的各类微生物等,都有可能对样品造成污染。”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介绍,在阿波罗登月时代的两个案例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在对阿波罗带回的月壤样品进行分析后,曾有科学家宣布月壤中是含水的,但这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因为在阿波罗的样品运输、处理中都无法确保其未接触地球的大气,而根据我们从地球上对于月球的观测,在月球正面的大部分区域是没有水冰的,即便有,在月球真空且直接受到太阳辐射等的环境条件下,也很快就挥发掉了。因此,相关结论并未得到学界的认可。”

“1969年,阿波罗12号登月后,宇航员造访1967年降落在月球上的勘查者3号,从已经着陆两年多的探测器上取回了一些设备,用于研究长期暴露在月球上的设备是否会受到诸如月尘、高低温变化、太空辐射等的影响。但令人惊讶的是,后来有科研人员在设备内部检测出了一种地球上的微生物链球菌,对此科研人员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月球上确实存在这种微生物,二是这种微生物是勘查者3号从地球带去的,在月球上生存了两年,没有被严酷的空间环境杀死。这两种解释,无论取信哪一种,都是令人震惊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后来,直到2000年,一些从事行星保护的研究者分析当时的过程录像,发现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的衣服都是短袖,很可能是他们暴露在外的皮肤上的微生物污染了样品,才得出了这样的错误结论。因此,后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改进了地外天体样品分析的流程,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错误。”彭兢说。

“双保险”保证样品不被污染

此次对月壤样品的保护主要依赖于两层防护。首先是采用漏率极低的密封封装装置。“在月壤样品尚未返回地球时,无论是在月球表面的采样过程,还是在太空中的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过程,都能够保证真空环境,需要担心的是温度变化可能对样品造成的影响。为此,科研人员将返回器中密封封装装置的温度保持在-25℃—55℃,这个温度与月球自身的温度范围(-180℃—130℃)相比变化很小,因此对月壤样品没有影响。特别是在返回器进入地球大气的过程中,尽管返回器表面温度高达2000℃—3000℃,但密封封装装置内的温度依旧能够保持在这个区间范围内。”彭兢说。与此同时,嫦娥五号采用的密封封装装置漏率极低,可以确保回到地球后,即便在地球大气中停留72小时左右,也不会有其他物质进入装置污染月壤样品。

第二层保护是在返回地球后交接、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相关措施。当密封封装装置转交给科学家时,他们会使用一种专门的保护装置来存放密封封装装置,里面充了保护性氮气。“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参考过去的处理经验,科学家认为其与月壤样品间不会发生反应,因此在样品转移、运输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密封封装装置中的月壤样品。后续在地面实验室内打开密封封装装置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也需戴着手套在充氮的特殊装置内处理密封容器和月壤样品,从而尽可能保持月壤样品的原始形态。”彭兢说。

为了保存和处理好月壤样品,地面应用系统的科学家们想尽办法,建设了专门的存放设施和样品处理分析实验室,制定了详尽的操作规程,尽可能保证月壤样品不被污染,从而获得正确可信的科研成果。

“多管齐下”节约珍贵样品

凝聚了无数航天人心血与智慧的1731克珍贵样品该怎么用、在哪些领域使用才能更大地发挥其价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所谓无损分析,即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内部组织的前提下,对被检测对象内部及表面的结构、状态等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样品回来后根据正常程序,要经过一个无损—少损—有损的分析过程,以保证最大的科学产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肖龙说。无损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样品的基本情况。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赵玉岩表示:“目前常见的无损分析比如X射线荧光光谱法,就是利用X射线光管发出的初级X射线激发样品中的原子,通过分析样品中不同元素产生的特征荧光X射线波长(或能量)和强度,获得样品中的元素组成与含量信息。”

为了节约样品,在不得不损害样品时,研究者也倾向于使用微量分析,在这种分析方法中,被测物质的许可量通常仅约为常量的百分之一,重量约为1—15毫克。“比如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该技术是将激光束聚集于样品表面使之融蚀气化,并通过载气将样品微粒载入等离子体中电离,经质谱系统进行质量过滤,最后用接收器分别检测不同质荷比的离子。这种技术直接剥蚀固体样品,避免了试剂污染、样品分解不完全、易挥发元素丢失等问题,而且消除了水和酸造成的多原子离子干扰。此外,微量技术手段还包括纳米离子探针技术、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赵玉岩说,目前的分析技术已经开始向智能化、小型化、在线式及仪器联用方向发展,但针对月壤样品的珍贵性和特殊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分析方法,提高相应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研发新技术新方法。

相关链接——月壤样品能告诉我们这些

通过对月壤样品的分析,可以对研究者建立的用以估算天体表面年龄的数学模型的结果进行校正。肖龙说:“已有的月球年代曲线是用人类现有的月球样品校正过的,基本覆盖从39亿年到30亿年,但从30亿年到十几亿年的数据由于缺乏样品无法校正,此次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刚好弥补了这段时间的空白。”

同时,此次获得的月壤还能够为人们了解月球地质演化提供重要参考。嫦娥五号着陆区是月球上规模最大的晚期玄武岩之一,其获取的玄武岩样品比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月球16号获取的样品都要“年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孟治国说:“玄武岩的年龄越小,意味着其源区越深。以这些采样为代表的深部月幔物质和以阿波罗计划玄武岩为代表的浅部月幔物质,在钛铁含量、矿物成分上必定会存在差异。研究者希望从中获得晚期玄武岩源区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性质及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的新知识;了解放射性元素钍(Th)的富积机制及其在后期火山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对晚期月球内部热演化历史的理解,进而检验和约束月球热演化的模型,解读月球火山活动晚期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孟治国指出:“除了天文学领域,月壤对于微生物领域、资源领域等也有重大意义。对于前者而言,建立永久月球基地是未来行星探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微生物在月表的适宜性、月壤是否适合微生物生长和繁衍,是否适合农业开发都是绕不开的问题;而在月球资源方面,这次采样得到的是钛铁含量最高的月壤物质,其中氦-3的含量也会更高,我们期待这次采样分析能对氦-3的含量、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同时,钛铁矿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月球资源,钛、铁提取的副产品是人类生活必须的水,水电解后的氢和氧也是人类在月球开展科研活动的必需资源。”

(实习记者 娄玉琳)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8 01:22:03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8 01:22:0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455)

标题 :
中国首次在自由空间信道实现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12月25日消息,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张强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等人合作,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基于远距离自由空间信道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MDI-QKD)实验。相关成果于2020年12月23日以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的形式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25, 260503 (2020))。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网站以“量子物理保证无线通信安全 ”(Securing a Wireless Link with Quantum Physics)为题专门对该工作做了报道。这项成果不仅实现了将MDI-QKD从光纤信道拓展到自由空间信道的突破,也开启了在自由空间信道中实现基于远距离量子干涉的更复杂的量子信息处理任务的可能。

远距离自由空间MDI-QKD实验装置图

MDI-QKD协议利用双光子干涉技术消除了探测端的所有安全漏洞,无需对测量端的量子设备进行任何安全性假设,被认为是各种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中的最佳候选协议之一。自2012年首次提出以来,MDI-QKD协议已在光纤信道上得到快速发展,在距离更远、密钥速率更高和网络验证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然而由于光纤存在固有损耗,量子信号又不能像经典通信那样被放大。根据数据测算,通过1200公里的光纤,即使有每秒百亿发射率的单光子源和完美的探测器,也需要数百万年才能建立一个比特的密钥。

对于另一种重要的信道,也就是自由空间信道,由于外太空几乎真空因而光信号损耗非常小,所以通过卫星的辅助可以极大扩展量子通信距离。近年来,随着“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基于卫星平台和地面光纤网相结合的量子通信已成为构建覆盖全球量子通信网络最为可行的手段。尽管MDI-QKD在光纤中得到了成功的实现,但由于大气湍流的存在,如何在如此不稳定的信道中实现量子干涉成为了巨大的挑战,这也使MDI-QKD一直未能在自由空间信道中实现。

由于自由空间信道的大气湍流破坏了空间模式,在进行干涉测量前需要用单模光纤进行空间滤波,由此带来的耦合效率低下和强度涨落是本实验的两大难点。为了解决耦合效率低下的问题,研究团队首先开发了一种基于随机梯度下降算法的具有抵抗强湍流能力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使双链路总信道效率提升约4~10倍。光强的快速涨落使得光纤MDI-QKD系统中的时钟传递、光频比对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自由空间信道中。为此,实验团队在三个实验点分别使用了超稳晶振作为独立时钟源(Allen方差8×10-14),并通过测量脉冲到达时间实时反馈,得到32 ps的独立时钟同步精度;在两个编码端分别使用HCN分子吸收池校准光频,使得干涉光的频率差小于10 MHz,从而实现了远距离独立激光器之间的锁频。

得益于上述一系列技术突破,实验团队利用清华大学王向斌教授的四强度优化协议,最终在上海城市大气信道中实现了第一个自由空间MDI-QKD实验。两个信道长度分别为7.7 km和11.5 km,通信双方Alice和Bob间距离为19.2 km,该距离也远远超过了地球大气的等效厚度,这意味着本工作也向着基于卫星的MDI-QKD迈出坚实一步。此外,在MDI-QKD以外的许多量子信息任务中,实现独立单光子在自由空间信道中长距离传播后的量子干涉是不可避免的。本工作发展的相关技术为在自由空间进行量子干涉的相关量子实验开辟了道路,如量子中继器、量子网络,以及在大空间尺度中探索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融合等基本问题。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29 00:52:44 UTC
更新日期: 2020-12-29 00:52:4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465)

标题 :
和嫦娥五号一起“上天”的水稻种子发芽了!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搭载嫦娥五号在月球遨游23天后,一批约重40克水稻种子顺利返回地球,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2月23日,国家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举行了嫦娥五号搭载种子交接仪式。这批“奔月”的水稻种子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航天育种中心)。28日,记者在航天育种中心看到,有一些“奔月”水稻种子已经发芽,正准备进行后续研究。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左)将搭载种子交付给陈志强(右)主任。受访单位供图

“奔月”为了选育新品种

一听到有机会到月球旅行,水稻种子们沸腾起来了。原来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准备搭载上水稻种子们一起去看看。

不过,水稻种子们可是肩负重任。我国是首创利用航天技术进行作物诱变育种的国家。“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也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 航天育种中心副主任郭涛介绍,“深空极端环境是诱发变异极为独特的因素,理解深空极端环境包含了两个重要科学问题:生命是怎么启动,以及物种如何进化,这对于新品种选育非常重要”。

嫦娥五号搭载的种子。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摄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到2030年,我国稻谷总产量要增加10%左右。郭涛进一步介绍说:“水稻是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模式生物。选择水稻开展深空搭载研究物种进化,不仅有助于理解深空环境的遗传效应,且可将所获得的优良变异应用于水稻品种选育,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在此次备受全球关注的揽月征程上,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获得了极其珍贵的空间诱变试验载荷资源。这就有了开头的一幕。但谁能被光荣选上呢?“所选的种子特性要与科研目标相匹配。”郭涛表示,种子首选应是性能优良、稳定。

经严格科学的“选秀”,最终来自航天育种中心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脱颖而出。这个种子出自“太空世家”,它的“父亲”华航31号和“母亲”航恢1508都去过太空,华航31号是利用空间诱变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培育出的超级稻,而“航聚香丝苗”自身属于香型、多抗、优质、丝苗型水稻新品种。

作为我国航天育种领域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航天育种中心自1996年以来先后进行了24次植物空间诱变试验。但与之前我国航天育种所搭载的返航卫星、神舟飞船相比,这次有所不同。“飞行时间长,遭遇了范艾伦辐射带、太阳黑子爆发两大事件,且首次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的搭载。深空环境更接近真实空间极端环境,预期将产生更强烈的遗传效应,这有助于我们寻找深空与前期近地轨道间的效应差异,为深入研究航天育种变异规律提供重要的实验样本和数据。”郭涛说。

未来将产出100%原始创新成果

如今,搭载嫦娥五号“奔月”归来的种子们静静躺在实验室里。

“搭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会通过一系列的自交或者杂交,从抗病虫害、耐逆性、适应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培育适合未来需求的优良水稻新品种,通过给予多元化的水稻品种服务于国家‘种子安全’大战略。”郭涛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大国,种业市场规模将近千亿,但种业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突破种业卡脖子关键问题,对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安全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郭涛表示,此次深空空间诱变实验,有望帮助人类更深入了解水稻如何响应深空环境的分子及遗传机制;获取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优良新基因,并形成完善的关键基因利用技术体系,服务于水稻品种选育;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绿色的水稻新品种,满足多元化产业需求,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广应用,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这次搭载嫦娥五号进行深空空间诱变试验,属于100%中国原创,将来也将产出100%原始创新的成果。” 航天育种中心主任陈志强认为,应对搭载的材料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研究,规划好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应用研究的整链条路线布局。他表示,希望借此机会,实实在在创建、发现一批好的基因和突变体,培育一批优质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生产,支撑我国粮食安全。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0-12-30 19:58:00 UTC
更新日期: 2020-12-30 19:58:00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476)

标题 :
我国最大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据微信公众号“航天四院”消息,12月30日上午11时30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的“十三五”收官之战在西安白鹿原试验基地打响。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自主研制的 我国直径最大、装药量最大、工作时间最长 的固体分段式助推器——民用航天3.2米3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取得圆满成功。

作为四院“十三五”的标志性成果,本次试验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大型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极大提升了我国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将有力推动我国航天新一代运载火箭能力的提升与拓展。

攻克4大关键技术 解决10项技术难题

直径3.2米分段式固体助推发动机是四院进军民用商业航天领域的代表性产品,也是四院固体火箭发动机家族中名副其实的“大力士”。

自2018年项目启动以来, 在两年多时间里,研制团队详细比对各种技术方案,攻克了 多项重大关键技术:

大直径分段壳体成型精度控制与可靠连接密封技术

大型燃烧室热防护结构设计与成型技术

分段式发动机燃烧稳定性设计技术

大型喷管RTM扩张段设计与成型技术等

攻克难点:

 解决了技术难点10余项

形成了新设计方法5套、新工艺3套

编制设计规范6篇

创新成果:

首次验证了多分段发动机点火瞬态流场匹配性仿真技术

应用了NBR和CFBR组成的复合绝热结构成型方法

突破了低成本大尺寸喷管结构设计与成型技术

为大型多分段发动机总装与总测技术研究提供了支撑

同时,四院集中力量攻关,克服了直径和规模增大带来的发动机机加、探伤、对接、装配、运输、检测、试验等多项研制和生产难题,终于取得了发动机试车的成功,再一次刷新了我国大型分段式固体发动机的多项纪录。

推进剂研发

通过网络结构调整和集智攻关,显著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裕度,采用固体颗粒的“最优堆积模型”获得了原料匹配性,显著提高推进剂填料自身的流动性。

喷管组件

通过采用中空编织、RTM成型等多项新工艺新技术,满足了大尺寸成型稳定性和指标要求。攻克了大尺寸产品结构设计、结构稳定性控制以及低成本快速致密化等技术瓶颈。

壳体加工

攻克了焊接和热处理变形技术、机加精度控制和对接装配等关键加工技术,提高了大型发动机加工能力。

总装对接

突破了分段对接部位异形绝热结构精准成型技术、分段推进剂性能稳定性控制技术和大吨位分段高精度对接技术。其中三分段推进剂关键性能偏差控制在了2%以内,直径超三米重达近百吨的发动机在对接过程中实现了毫米级的精准对接。

地面试验

采用配重块试吊预演、设计辅助支撑工装、调整传感器标定流程、提前开发新型振动采集设备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发动机装配、传感器校准与安装、200多路参数测试及超大型发动机气密检测几大难题。

为什么要研制分段对接发动机

在运载火箭领域,固体发动机主要作为全固体运载火箭的主发动机、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助推发动机使用。

全固体运载火箭是实现快速进入空间的主要技术手段,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均发展有成熟的全固体运载火箭。

由于固体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和机动性好,易实现大推力,可长时间储存等优势,采用固体助推器与液体芯级发动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固体大推力、液体长时间高比冲的技术优点,从而实现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技术性与经济性的完美结合。

因此,固体助推器加液体芯级成为国外典型运载火箭动力系统的主要组成方式,目前国外捆绑运载火箭中固体助推器占主体地位。

四院生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按照燃烧室结构形式,分为整体式固体发动机和分段式固体发动机。

“固体发动机要真正运用到宇航运载领域,必须要达到更大推力才行。”发动机总师王健儒指出,分段式固体发动机具有推力大、工作时间长,结构尺寸大等特点,是运载火箭实现大起飞推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采用分段技术,可大幅降低发动机技术难度、研制条件难度以及研制成本。

作为实现固体发动机大型化的关键技术,分段对接技术在目前国际上被普遍使用。其主要是将燃烧室分成若干段,每段燃烧室独立绝热、浇注,最终通过模块化组合装配,实现有限直径内大装药、大推力的技术需求。

四院固体运载发动机研制之路

目前,四院提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已先后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以及系列气象卫星发射,及载人航天飞船逃逸救生系统中屡建功勋。 从“十一五”开始,四院就本着“动力先行”的原则,积极拓展固体动力在宇航运载领域的应用,先后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和技术进步:

2009年3月

直径2米/120吨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考核地面热试车在国内率先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大型整体式固体发动机设计制造关键技。

2015年9月

四院提供四级主发动机的我国首枚全固体运载火箭CZ-11号首飞成功,固体动力应用领域实现了历史性拓展,至今该型火箭已经成功创造了9次陆上发射和2次海上发射的全胜佳绩。

2019年3月5日

直径2.65米,采用高性能碳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壳体的200吨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获得圆满成功,综合性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同时,四院按照“直径由小到大、分段数由少到多、先单项后集成”的总体思路,集中力量开展分段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研制团队先后攻克了发动机分段连接与密封技术、分段式发动机流动稳定性技术、大型发动机药柱完整性技术、大流量喷管热结构技术等,全面验证了分段式固体发动机的分段对接技术,掌握了分段式固体发动机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0年4月和2011年7月

四院自主研制的直径1米2分段和直径2米3分段对接固体助推演示验证发动机地面热试车相继取得成功,在国内首次成功验证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分段对接技术;

2016年4月

国内首台直径2米2分段全尺寸工程样机地面热试车再获圆满成功,并应用于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固体助推器;

2016年8月2日

3米2分段大型固体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圆满成功。一系列的试验成功,极大增强了四院研发人员的信心,也让宇航用固体火箭的“心脏”更加强大。

“十三五”以来,四院不断拓展固体动力技术在宇航运载领域的应用,成功解决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和诸多研制技术难题,圆满完成了整体式大推力发动机、两段式和多段式技术验证发动机的研试工作,保障了以长征11为代表的全固体运载火箭的11次成功飞行,推动了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6A固体助推器的立项研制。

未来:瞄准世界一流,研制500吨发动机

后续,四院将在设计源头上采用低成本设计方法、设计思路,简化工艺、提高效率,让固体发动机不仅做到安全可靠而且“质优价廉”、好用耐用。

未来,3.2米发动机可以应用于大型、重型运载火箭固体助推器中,将单段规模进行拓展,发动机推力将大幅提升,可满足我国 空间装备、载人登月、深空探索 的不同发展需求,为建立国内的固体、液体运载火箭相结合的完善的航天运输系统提供更加强大有力的动力支撑。

据悉,四院立足我国运载火箭型谱化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大攻关力度、加快研制步伐,正在开展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500t大推力的整体式固体发动机研究,全力推进固体动力技术在我国未来新型运载火箭中的应用,助力中国人把视野拓展到更为遥远的星宇深空。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06 23:12:32 UTC
更新日期: 2021-01-06 23:12:3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02)

标题 :
美媒:中国政府想要马云交出消费者数据 马云拒绝
类别 :
科技
内容 :

马云行踪成谜,媒体报导又传出中国政府有意迫使马云交出旗下蚂蚁集团搜集到的消费者数据,以打破该公司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垄断。

《华尔街日报》1月5日独家报导,中国监管机构正在试图让马云分享他旗下庞大的金融科技事业所收集到的消费者信用资料。


消息人士表示,当局提出两个选项: 一个是要求蚂蚁集团将资料转移给中国人民银行运营的全国性信用系统,另一个则是要求蚂蚁集团分享数据给央行实际掌控的信用评等公司。


该消息人士表示,虽然蚂蚁集团和中国其他七个数据公司都一样是该信用评等公司的股东,蚂蚁却从未交出数据。


《华尔街日报》报导,监管机构认为蚂蚁金服通过从支付宝等应用程序获取的大量个人数据,对小贷公司甚至大银行拥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在中国,支付宝有10亿名使用者,累积大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借贷行为与贷款记录资料。


凭借这些资料,蚂蚁已经从大约100家商业银行取得大部分资金,也已经向5亿人发放了贷款。这种安排让银行承担了借款人倒账的大部分风险,而作为中间人的蚂蚁集团却将利润收入囊中。


虽然这种商业模式对公司有利,但也已经证实对国家金融系统有害,因此现在中国政府希望扭转这种商业模式。《华尔街日报》引述熟悉监管机构政策的消息人士透露,政府想要限制蚂蚁集团以银行角色放款,也计划打破该公司对消费者数据的垄断。


马云始终拒绝分享数据


多年来,以央行为首的中国金融监管机构一直试图效仿美国Fair Isaac Corp.所创建的FICO评分,在中国建立一个让放款人更能评估借款人信用的评分系统,借此扩大公司和个人的融资渠道。这也是政府近日推动“数字治理”(digital governance)的政策一环-利用数据和科技加强对社会和经济的控制力。


然而,马云多年来却都拒绝配合政府。作为中国“创新”的代名词,马云虽在过去多年利用公司搜集的数据协助当局打击罪犯、让异议者噤声,甚至利用追踪联络人的功能协助当局控制新冠疫情,马云却始终拒绝让监管机构取得更多蚂蚁集团掌握的个人信用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也推出了个人信用评级的公司“百行征信”,控股股东是由央行监管的国家互联网金融协会。该公司还邀请马云的蚂蚁、以及旗下拥有微信的腾讯和其他六家公司成为百行征信的小股东。


当局的最初想法是,让蚂蚁等公司分享他们用户的信用资料,开放给全国的金融机构访问。早在人民银行推出百行征信的三年前,蚂蚁集团就在2015年创建了自己的信用评分系统“芝麻信用”,协助没有在其他地方建立信用资料的个人或小商家进行评级。



但是中国官员们与顾问说他们的计划失败了: 蚂蚁集团以维持市场竞争力为由,拒绝贡献数据。随后芝麻信用的规模又再度扩张,甚至用手机充电器、脚踏车、汽车等物品奖励信用评等优良的使用者。


马云下落不明


据中国知情官员透露,马云去年10月底公开抨击中国金融监管政策一事激怒了领导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甚至亲自出面叫停蚂蚁集团的IPO计划。消息传出马云在事后被监管机构约谈时,提出只要国家需要,“政府可以拿走蚂蚁集团的任何部份”。12月,央行为蚂蚁集团制订了整改计划,当中要求蚂蚁必须获得个人信贷业务的所有牌照。


马云在去年10月底出席论坛痛批监管当局后,就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引起各界怀疑马云“被失踪”。1月5日美国媒体CNBC引述消息人士报导,马云只是保持低调,没有“被失踪”。蚂蚁集团近几周缩减了业务,降低部份借款人的信用额度、也移除了某些监管者不支持的线上商品。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06 23:24:44 UTC
更新日期: 2021-01-06 23:24:4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05)

标题 :
中国“龙芯”即将IPO,国产CPU沉浮二十年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国产CPU第一股要来了。


不久前,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官网披露,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龙芯”)拟于科创板上市。 龙芯是国内最早开始研发国产CPU的公司之一,这也是目前六大国产CPU厂商(天津飞腾、华为鲲鹏、兆芯集成、申威科技及海光信息)中首家科创板上市的公司。


龙芯20年的发展历程并不平坦。国产CPU最初在国内“自主vs引进”的摇摆中艰苦起步,为了突破英特尔的专利高墙,六大国产CPU用了三种不同的路线实现曲折前进。英特尔X86架构已经建立了专利、生态、知识产权的壁垒,这意味着国产CPU厂商需要一一突围。


经过20年的沉浮,国产CPU虽然在某些专用的领域已经到了初步的产品上量阶段,尴尬的是在商用市场还难得一见。在龙芯IPO之后,这也是国产CPU接下来能否真正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决定性挑战。


1


国产CPU在不自信中起步


时间回到2002年8月10日凌晨6点08分。


当“log in”的字样如约出现在搭载着“龙芯1号”的计算机屏幕上,龙芯的创始人胡伟武用英文编辑了第一个文件。他写道,这一片芯片结束了中国的无“芯”历史。


“龙芯”,这个名字看上去就很国家队的芯片公司,其实并不像外界想象一样拿到大额的投入。成立至今20年,龙芯项目组总共只获得5亿元的项目经费,资金主要来自国家“863计划”、“核高基专项”,比不了英特尔每年动辄上亿美元的研发支出。


2001年,龙芯的一切都很寒酸。彼时,胡伟武接下了中科院计算机所的这一课题,拿到了100万元的启动资金。一间不到6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研究员们是东拼西凑来的,其中有70几岁、上世纪就开始研究芯片的老人,也有刚刚毕业的年轻学生。



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因为但凡出现一点疏漏,就会让原本紧巴巴的经费更捉襟见肘。为了更大程度缩短研发周期,研究员们自发拉长了工作时间,累了就看“毛选”。胡伟武后来在一次采访中回忆,有时候清晨六点推开实验室的门,还能发现握着鼠标睡着的研究员们。


条件艰苦尚且可以克服,2000年开始,自主CPU的起步承受了来自国内外的很多舆论压力。


“龙芯1号”并不是国内成功做出来的第一片电脑芯片。曾参与国内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研制的明星科学家倪光南在“倪柳之争”中败退,离开联想后,1999年加入了方舟科技。


随后,第一款搭载国产CPU“方舟1号”的NC(互联网计算机)推出,很快得到各方支持——当时的北京市政府抛弃微软,送上了几万台的电脑订单。但由于操作系统和常见软件不兼容,实用性很差,方舟科技最后淡出了政府采购。再加上,当时方舟的老板只顾大兴土木,研发中断。


当时,倪光南的方舟科技、柳传志的联想,两幅光景对比鲜明,也印证了当时对芯片自主研发的普遍共识:“技工贸”不如“贸工技”,芯片“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在国内计算机元老们的奔走呼吁下,国产CPU的自研之路才得以延续。方舟科技之后,国内三大CPU厂商(龙芯、飞腾、申威)前仆后继顶着舆论压力起步。


“十五”计划初期,国内主流的观点是应该研制专用的嵌入式处理器为主而不是专攻通用CPU;但当通用CPU慢慢出成果起步,行业的疑虑又变成了,国内研制通用CPU的能力够不够;成品造出来之后,质疑又变成了这些自主产品能不能卖出去。胡伟武曾表示,这也是龙芯在创立前十年所面临的舆论困境。


但更多阴影扑面而来。2006年,美国半导体设计公司MIPS称龙芯的指令集中95%与MIPS相似。随后,轰动全国的汉芯造假事件被曝光。同为中国芯的龙芯夹裹其中,“龙芯、汉芯凉了中国心”等质疑铺天盖地而来。


3年后,龙芯和MIPS才谈判成功,拿到了MIPS32、MIPS64的结构授权,但彼时龙芯遭受的口诛笔伐并没有缓解——“汉芯第二”、“伪自主”的质疑劈头盖脸。


对外,国产CPU的发展一直以来承受国外垄断型CPU企业的压力。


胡伟武曾经提到,在世纪初曾有主要国外CPU企业笑道,“中国人自主研发CPU是好事,又帮我们培养了一批人才”。到了2010年左右,这批企业又改变说法,曾寻求通过授权或合资的方式与龙芯合作,表示愿意“把源代码、设计流程开放”。


芯片在内的高科技领域,国外对国内公司自研CPU的应对套路是:在国内自研能力尚浅时实行禁运;一旦有技术突破的苗头,就会通过降价等商业手段防止自研。


在国内舆论的不自信,国外政治和商业的压力之中,龙芯在内的国产CPU厂商在跌跌撞撞中艰难起步。


2


架构路线的代价


2005年,龙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龙芯2号”首次产品发布会。这是当时国产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发布会过后,不少厂商打电话到胡伟武办公室,询问在哪里才能买到龙芯的芯片。


这一问题难以回答——在更早的时候,龙芯曾经尝试过走市场化的路子。但推出的C端的产品“逸珑”笔记本、“福珑”迷你电脑,因为销量不佳在中关村电脑城很快销声匿迹。


这是龙芯架构路线选择的代价。一颗CPU的性能、功耗和安全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微结构,这是对CPU运算进行优化指导的硬程序,也是横在国内芯片行业的一座大山。


在充分市场竞争之下,复杂指令集的英特尔X86架构是目前主流的架构,但由于专利壁垒高筑,英特尔特许经营模式下存在卡脖子的可能。


国产CPU靠精简指令集试图绕路突围。


龙芯、飞腾和申威,这三个更早成立的CPU项目分别选择了MIPS、SPARC、Alpha这些主流以外的基础架构,在这之上增加自研指令。虽然安全和可控有了保证,也是最困难的道路,意味着国产CPU需要在操作系统、外围生态建设上需要付出更多力气——此前的“方舟1号”的失败、2010年以前龙芯市场化的浅尝辄止都是前车之鉴。



国内主要CPU厂商架构&技术对比


有国产CPU厂商抄了近道。上海兆芯和天津海光砸了20亿借助第三方拿下了英特尔X86架构,前者是靠台湾威盛电子(VIA),后者则是通过AMD。走捷径引进技术后的兆芯与海光短期内得以快速量产出货。


不过,因为英特尔和威盛电子之间合作的限制,上海兆芯在专利上有缺陷;海光去年则因为上了禁令名单,不再被授权最新架构。


ARM架构是国产CPU崛起当中的转机。由于聚焦低功耗设计+指令集可以买断,最近几年国产CPU纷纷放弃英特尔等架构,转投ARM架构做自主研发,包括2011年飞腾就放下SPARC架构重新选择了ARM架构,推出了第一台以ARM架构为基础的64位计算机,还有2019年华为鲲鹏发布的ARM架构服务器CPU。


但不管是自研还是迂回引进,还是依托ARM打击英特尔,六大国产CPU厂商的架构路线都是在当下环境下做出的突围尝试,根本目的是为了让CPU更安全、实现国产化替代。这两者其实从本质上很难兼得。安全意味着指令集层面完全可控,但目前垄断地位的X86却商业化最成功的。


3


还需得到商用市场认可


龙芯在内的国产CPU的发展过程,弯路比直路更多。随着“十一五”计划的收尾,补贴的资金收紧,龙芯同期的几大国产CPU厂商们被一一推上了市场化的道路。



2010年,龙芯成立“龙芯中科”,从课题组管理机制慢慢转向公司管理机制。这次转型让龙芯一度资金链断裂。尽管龙芯目前保持每2.33年维持一个微结构的更新,微架构自研有了成效,但和国外公司产品的主频、制程工艺差距还没有抹平。


胡伟武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当时龙芯公司过度追求多核/浮点峰值性能的单一指标,然而设计流程从“作坊式”到“工业化”的转换青黄不接,导致龙芯3B1000等芯片出现严重流片失误,“连操作系统都启动不了”。


市场化之后,国产CPU公司需要拿到更多的订单才能活下去。一直以来,由于党政军及重点行业对安全性和定制化要求更高,产业链更短,国产CPU在这些领域已经成功切入。但消费级市场的规模大得多,采用ARM架构/英特尔X86的飞腾、鲲鹏、海光、申威、兆芯,也在党政军基础上逐渐扩展商用场景。


21世纪以来,前十年是国产CPU基础技术储备阶段,后十年则到了市场化的阶段,需要正刀正枪出产品。


利好消息是,国产CPU的出货量正在缓慢提升。数据显示,龙芯在2019年出货量是50万片,飞腾预计2020年底出货100万片,海光超过了30万片。


龙芯切入的是Wintel生态的薄弱环节——终端和工控领域,因为研发起步的时间最早,龙芯吃下了党政市场的七成份额。但尴尬的是,这一“中国芯”在市场上却难得一见。


上市后的龙芯面临的威胁是,在政府采购和行业市场,将面临来自飞腾、鲲鹏等一系列ARM生态强势对手的竞争。在消费市场,需要进一步扩展品类的龙芯也将正面迎战早已垄断PC、服务器CPU市场的的Intel、AMD。


无论是舆论困境、架构路线的代价还是市场化转型的压力,龙芯的磕磕绊绊也是国产CPU二十年沉浮的缩影。


20年前,如果有人问胡伟武的终极梦想是什么,他的回答毫不犹豫:“建立中国的Wintel联盟”。20年过去了,这一梦想还没实现。


而随着龙芯在科创板的IPO,国产CPU的追赶慢慢有了结果。但只有当龙芯在内的玩家真正有能力闯入消费级市场之时,国产CPU才算是真正崛起。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07 01:58:23 UTC
更新日期: 2021-01-07 01:58:2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08)

标题 :
4600公里!中国构建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消息,北京时间1月7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陈宇翱、彭承志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及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的论文。

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

研究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对接的基础上,构建了世界上首个集成700多条地面光纤量子密钥分发(QKD)链路和两个星地自由空间高速QKD链路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现了地面跨度4600公里的星地一体的大范围、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并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测试、标准化研究以及政务金融电力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示范。论文是对上述成果的一个系统性总结,证明了广域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已初步成熟。我国科研人员通过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按通信信道的不同,量子密钥分发主要有光纤和自由空间两种实现方式。光纤QKD技术的信道稳定性较好,不易受到温度、湿度、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可以实现基本恒定的安全码率,在城域城际范围内可以方便的连接到千家万户,而在超远距离、移动目标、岛屿和驻外机构等光纤资源受限的场景,可以通过卫星中转的自由空间信道连接。将地面光纤和自由空间结合,可以实现大规模、全覆盖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

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总长超过2000公里,覆盖四省三市共32个节点,是目前世界上最远距离的基于可信中继方案的量子安全密钥分发干线,于2017年9月底正式开通。建设过程中,研究团队攻关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监控等系列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建成后,开展了长达两年多的相关技术验证和应用示范以及大量的稳定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及相关标准化研究,通过了光子数分离攻击、致盲攻击、时移攻击、波长依赖攻击和一些潜在的特洛伊木马攻击等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京沪干线”可以抵御目前所有已知的量子黑客攻击方案,同时京沪干线网络的密钥分发量可以支持1.2万以上用户同时使用。

“墨子号”量子卫星于2016年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全部科学目标。在该工作中,研究团队在优化地面站接收光学系统、提高QKD发射系统时钟频率并应用更高效QKD协议的基础上,最终在南山地面站实现了卫星对地面站的高速量子密钥分发,生成速率比之前的工作高出约40倍。研究团队还成功地将卫星与地面的安全成码距离从1200公里拓展到2000公里,相应的地面站俯仰角跨度可达170°(几乎可覆盖整个天空)。

目前该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已经接入包括金融、电力、政务等150多家行业用户。2019年初,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基于该网络,建立了跨越2600公里、从北京总公司至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的量子密钥分发信道,实现了电力通信数据加密传输,首次从工程上检验了星地量子通信开展实际业务的可行性。在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大量测试结果及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全球三大标准化组织之一ISO/IEC正在基于京沪干线的实践编制国际标准《QKD安全要求、测试与评估方法》,另一国际组织ITU也正基于京沪干线的建设模式起草可信中继安全要求、QKD网络功能架构等国际标准。

本工作发展的相关技术也为量子通信系统小型化、低成本、国产化奠定了基础。最近团队成功研制了重量约百公斤的小型地面站,实现了与墨子号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和国际多个地面站的进行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未来有望进一步做到可单人搬运;同时,在保证密钥分发速率的前提下已经成功研制几十公斤的小型化空间量子密钥分发载荷,这些成果也为形成卫星量子通信国际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墨子号”和“京沪干线”等一系列量子通信重要成果的引领下,欧美等国也陆续加快推进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美国发布《量子网络战略愿景》和《量子互联网国家战略蓝图》,其中《量子网络战略愿景》提出,“未来5年,美国将展示实现量子网络的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从量子互连、量子中继器、量子存储器到高通量量子信道,以及洲际天基纠缠分发”;欧盟发布量子旗舰计划《战略研究议程》,提出“3年愿景是利用QKD协议和具有可信中继节点的网络实现全球范围的安全密钥分发,6-10年愿景是使用量子中继器在光纤上实现800公里以上的量子通信”。

目前,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雏形已基本形成,未来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骨干网的扩展,将形成更复杂的拓扑结构,并在基础上构建国家地基授时网络,为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地面网络与量子卫星结合,为超大尺度量子干涉的相关实验提供了有利基础,如探索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融合等问题,为量子引力的基础检验和用于计量应用的大规模干涉测量提供了可能。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山东省、安徽省、上海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和基金委的支持。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08 09:32:53 UTC
更新日期: 2021-01-08 09:32:5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17)

标题 :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据微信公众号“网信中国”1月8日消息,为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我办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起草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电子邮件:law@cac.gov.cn。

2.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1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法治局,邮编:100044。来函请在信封上注明“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1年2月7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2021年1月8日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境内外网络资源向境内用户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遵守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 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范、处置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的危害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侵害中国公民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第四条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第五条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网络安全工作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对全国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监督管理执法。

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依照职责负责全国互联网行业管理,负责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市场准入、市场秩序、网络资源、网络信息安全等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公安部门依照职责负责全国互联网安全监督管理,维护互联网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防范和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国家安全机关依照职责负责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监督管理。

地方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职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第六条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权利,促进网络应用普及,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水平。

国家鼓励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行业自律,依法提供服务,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公众监督互联网信息服务。

第二章 设 立

第七条 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属于经营电信业务的,应当取得电信主管部门电信业务经营许可;不属于经营电信业务的,应当在电信主管部门备案。

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或者未履行备案手续的,不得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

第八条 申请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的,应当通过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向电信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一)主办者真实身份证明和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

(二)拟开展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类型、名称,拟使用的域名、IP地址、服务器等互联网网络资源,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等有关情况;

(三)拟提供的服务项目,需要取得相关主管部门许可的,还应当提供相应的许可文件;

(四)公安机关出具的安全检查意见;

(五)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电信主管部门对第八条规定的材料核实后,应当予以备案并编号。

第十条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使用符合电信主管部门要求的网络资源,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

第十一条 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属于经营电信业务的,应当向电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电信主管部门应当在有关电信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内审查完毕,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再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应主动注销相关许可和备案。

第十二条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应当向网信部门提出申请,网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从业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质,接受相应的培训、考核。

从事文化、出版、视听节目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取得有关部门的许可。

从事教育、医疗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有关决定须经有关部门许可的,应当取得有关部门的许可。

有关部门应当将许可结果报国家网信部门备案。

第三章 运 行

第十三条 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接入服务,应当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相应许可证件或者备案编号;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查验,不得为未取得合法许可证件或者备案编号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

用户利用互联网从事的服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取得相应资质的,应当向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其具有合法资质的证明文件。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查验用户的证明文件,不得为未取得合法资质的用户提供服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已备案的互联网域名如需转让,应提前在电信主管部门变更相关备案信息。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不得帮助域名持有者对已备案域名实施转让。

第十四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时应当明示许可证编号或者备案编号。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许可或者备案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原许可或者备案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的网站、通信群组、网络账号、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不得开办用于实施违法犯罪的互联网服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明知他人利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违法犯罪而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代办网络服务等帮助。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倒卖移动电话卡、上网卡、物联网卡。用户将已依法办理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的移动电话卡、上网卡、物联网卡转让给他人使用的,应当依法办理过户手续。

第十六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信息发布审核制度。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配备符合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要求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人员。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用户信息保护制度,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公共信息巡查。

第十七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要求,建立互联网新业务安全评估制度,对其通过互联网新开展并取得经营许可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进行安全评估,并将有关评估结果向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八条互联网网络接入、互联网信息服务、域名注册和解析等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确保服务对象与身份证件信息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信息等必要的真实身份信息一致,并记录相关信息。查验的真实身份信息应当在提供服务期间同步保存,并在停止服务后保存至少两年以上。

第十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办理、使用互联网网络接入、互联网信息服务、域名注册和解析等互联网服务,应当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不得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真实身份查验要求,实施下列行为:

(一)使用虚假身份信息、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互联网服务;

(二)未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获取、使用他人注册的互联网账号、资源;

(三)为他人规避实施真实身份查验的要求提供技术支持或者帮助。

第二十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其发布的信息和用户发布的信息,并保存不少于6个月。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记录并留存网络日志信息,并保存不少于6个月。网络日志信息的具体要求,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依据各自职责另行制定。

通过网络代理、网络地址转换等方式,与他人共享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资源,还应记录并留存地址转换记录等可确认用户身份的日志信息。

第二十一条互联网网络接入、互联网信息服务、域名注册和解析等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范、发现、制止所提供的服务被用于实施违法犯罪。互联网网络接入、互联网信息服务、域名注册和解析等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发现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报告。

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等有关主管部门发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存在违反真实身份查验要求的行为或者其他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应当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采取消除、制止等处置措施,停止相关服务,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二条互联网网络接入、互联网信息服务、域名注册和解析等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侦查犯罪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技术支持和协助的具体要求,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会同电信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互联网网络接入、互联网信息服务、域名注册和解析等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为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依法履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职责,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相关配合。

第二十三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所收集、使用的身份信息、日志信息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所收集、使用的身份信息、日志信息泄漏、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投诉和举报。

第二十四条 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范、制止和查处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所收集、记录的身份信息、日志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

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互联网信息监督管理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只能用于相关监督管理和执法工作的需要,不得泄露、篡改、非法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二十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或为获取其他非法利益,实施下列行为,扰乱网络秩序:

(一)明知是虚假信息而发布或者有偿提供信息发布服务的;

(二)为他人有偿提供删除、屏蔽、替换、下沉信息服务的;

(三)大量倒卖、注册并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账号,被用于违法犯罪的;

(四)从事虚假点击、投票、评价、交易等活动,破坏互联网诚信体系的。

第二十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或者故意为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提供技术、设备支持或者其他帮助: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泄露国家秘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

(二)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

(三)编造、传播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信息,以及其他扰乱市场秩序、经济秩序的虚假信息;

(四)编造、传播险情、疫情、警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食品药品等产品安全以及其他方面扰乱社会秩序的虚假信息;

(五)仿冒、假借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法人名义散布的信息,或者为实施违法犯罪而冒用他人名义散布的信息;

(六)散布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或者其他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

(七)传播淫秽色情、暴力、赌博、凶杀、恐怖的信息,以及教唆犯罪,传授犯罪手段、方法,制造或者交易违禁物品、管制物品,实施诈骗以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信息;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或者其他合法权益,以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信息;

(九)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信息。

第二十七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发现发布、传输的信息属于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所列内容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报告。

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发现发布、传输的信息属于本办法第二十六条所列内容的,应当依职责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停止传输,采取消除、制止等处置措施,阻断违法信息传播,保存相关记录;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上述信息,由国家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通知有关机构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阻断传播。

国家有关机构依法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阻断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为他人获取、传播前款被依法阻断的信息而提供技术支持或者其他帮助。

第二十八条 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

第二十九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应急机制,并在必要时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许可、备案情况。

第三十一条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互联网信息服务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检查等执法职责,应当由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实施。执法人员应当具有执法资格,执法时应当主动出示执法证件,并记录监督检查等执法情况。

第三十二条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履行监督检查等执法职责时,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三十三条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强沟通和协作配合。

公安机关在依法开展互联网安全监督管理中,发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规定,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的,应当通报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并可建议原许可或者备案机关取消相关许可或者备案。

第三十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有违反本办法行为的,应向有关部门举报、控告。

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收到举报的应当及时依法作出处理,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五条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在行政违法案件受案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和程序要求,可以对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电子设备、存储介质、物品、设施、场所采取查封、扣押强制措施,可以查询与涉嫌违法行为有关的银行账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将在履行互联网信息内容监督管理中获取的信息用于其他用途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收受他人财物,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十条规定的,由电信主管部门责令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停止为其提供接入服务,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50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的,由电信主管部门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吊销其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件或者取消备案编号,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擅自从事相关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由网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停止相关互联网信息服务,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或者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电信主管部门吊销其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件或者取消备案编号。

第三十八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二章规定,以欺骗或者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许可证件或者备案编号的,由原许可、备案机关撤销其相应许可或者取消备案编号,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10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由原许可机关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款、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依据各自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四十二条互联网网络接入、互联网信息服务、域名注册和解析等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依据各自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互联网网络接入、互联网信息服务、域名注册和解析等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

互联网网络接入、互联网信息服务、域名注册和解析等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依据各自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以外的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依据各自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对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未停止传输、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的,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被电信主管部门吊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件、撤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或者取消备案编号的,由电信主管部门通知相关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和域名解析服务提供者停止为其提供服务,通知相关部门取消相关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

第四十八条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违反本办法行为依法给予的行政处罚,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并予以公布。

第四十九条国家设立互联网信息服务黑名单制度,被主管部门吊销许可或取消备案的组织和个人,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相关许可或备案;被主管部门责令注销账号、关停网站的组织和个人,相关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三年内不得为其重新提供同类服务。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用户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对有关部门依据本办法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为用户提供互联网信息发布和应用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搜索引擎、即时通讯、交互式信息服务、网络直播、网络支付、广告推广、网络存储、网络购物、网络预约、应用软件下载等互联网服务。

(二)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是指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网络接入的服务,包括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内容分发网络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等,具体业务形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代理、主机托管、空间租用等。

第五十三条利用互联网专门向电视机终端提供信息服务的,按照国家有关广播电视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管理。

第五十四条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08 22:08:23 UTC
更新日期: 2021-01-08 22:08:2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25)

标题 :
国产EDA,到底能不能打破海外三巨头垄断
类别 :
科技
内容 :

电子设计自动化(以下简称EDA)软件工具行业,正成为中国寻求解决芯片产业链短板问题的重要突围领域。

这个行业全球市场规模不足百亿美元,净利润率低于15%,却能动5000亿美元半导体产业链,被中国的先行者们视为一个重大机遇。

2020年3月,EDA巨头Synopsys(新思科技)中国区担任副总经理的王礼宾,在EDA行业工作20年后决定辞职,创立国产EDA公司“芯华章”,担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他告诉钛媒体App,从Synopsys离职创业有两个原因:

一是看到国家大力支持EDA行业的“国产替代”,他对EDA技术未来前景十分看好;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他认为有过去20年的产业上下游经验和市场关系,对客户的想法、需求有所了解,这些契机都能帮助芯华章实现商业化。

与王礼宾有相似创业经历的还有概伦电子董事长刘志宏,芯禾科技联合创始人代文亮,以及博达微创始人兼CEO李严峰,三人都曾在EDA三巨头之一的Cadence(楷登电子)担任过重要职位,而后辞职创立国产EDA公司。

去年10月16日,在获得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后,王礼宾创立的“芯华章”宣布获亿元Pre-A轮融资;11月9日芯华章再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12月9日完成超2亿元的A轮融资,间隔均不足一个月。三轮共引入云晖、真格、高榕、高瓴、五源资本(原晨兴资本)、中芯聚源、松禾等多个知名基金。

除芯华章外,很多国产EDA公司都已“扎堆”筹集到了资金。2020年4月,概伦电子宣布已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9月,国微集团旗下的“国微思尔芯”宣布完成数亿元融资,投方包括国际大基金下设的芯鑫融资租赁、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机构。

资本升温并非偶然。

时间回溯到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称全面限制华为采购美国软件和技术生产的半导体零部件。受此影响,EDA三巨头与华为的合作先后终止。

海外EDA三巨头指的是Synopsys、Cadence、Mentor(西门子旗下)三家美国公司,他们占据全球超64%的EDA市场份额。

EDA工具是芯片IC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也是集成电路设计最上游、壁垒最高的部分。涵盖了集成电路设计、布线、验证和仿真等所有流程。利用其可连接成极其复杂的电路图,从而制造出强大的CPU、GPU芯片。

在AI、边缘计算等复杂技术不断演进的背景下,百亿规模的EDA行业正成为撬动5000亿美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要“基石”,EDA也被行业内称为“芯片之母”。

因此,华为与三巨头终止合作意味着,芯片将没有与之匹配的先进制程国产EDA软件工具,海思则就造不出下一代“麒麟芯”。东兴证券在报告中形容EDA是“美国限制华为的封喉之剑”,凸显了该技术的重要性。

在中国芯片制造生态急需“补课”的大背景下,一场充满机遇与冒险的游戏已悄然开始。

国产EDA行业现状:技术发展缓慢、人才紧缺、无法形成全链条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EDA市场规模约为5.4亿,仅占全球规模102.5亿美元的5.3%。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元件产销市场,EDA三巨头的产品在国内占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实际接近90%),国产EDA软件产销占比仅不足10%。

目前国内EDA软件公司主要有华大九天、国微集团、芯华章、博达微电子、芯禾科技、概伦电子等,数量和规模都十分稀少。

国产EDA,到底能不能打破海外三巨头垄断?| 钛媒体深度由钛媒体App编辑统计并制表

背后的原因,主要是EDA行业的技术门槛高,成本弹性大,产业高度集中,导致国产技术发展缓慢,人才紧缺,无法形成全链条EDA工具,从而形成如今中国IC设计行业越来越离不开EDA三巨头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从EDA行业发展来看,中国也曾经历过鼎盛时期。

冷战期间,中国EDA软件技术被“巴统”禁运的压力下,1986年成功研制出中国首个自有的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熊猫系统”(熊猫IC CAD系统),并在1993年全面问世。

这标志着中国在研制EDA系统方面实现“零”的突破,打破了外国对中国的EDA工具封锁,并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熊猫系统一经发布,便在市场中引起较大反响。由于价格仅为同类产品的1/10,导致美国芯片厂商也一度选择“熊猫系统”。

不过,随着“巴统”解散、禁运解除,1995年,海外EDA三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便以技术成熟、价格便宜、免费赠送、多方合作等策略,快速收割市场份额。加上中国开始积极推动WTO全球化,“造不如买”的策略使得国产EDA陷入了长达十三年的沉寂。

尽管国家2008年启动“核高基”重大专项计划,华大九天、芯愿景等第一批国产EDA企业相继成立并被重点扶持。但EDA是一个投入周期长、利润率低的高技术型产业,中国缺乏长期资金、人才和产业链支持,国产EDA发展依旧步履艰难。

举个例子,过去十年间,华大九天在研发投入方面所投资金只有不足5亿元人民币。而海外EDA三巨头则高歌猛进,仅2018年Synopsys研发投入高达10.8亿美元,Cadence约为8.7亿美元,两家累计所投研发资金超127亿元人民币,差距十分悬殊。

收购层面,在数字EDA领域三巨头收购上百家公司,获得了SoC设计主流程的数百个EDA工具。

而在中国,由于EDA产业起步晚,“造不如买”理念中错失了在激烈竞争中以战养战的机会。尽管在模拟IC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在数字EDA方面却几乎为零。

目前,国内的EDA工具很分散,提供不了全套的工具链,而国际EDA公司提供给芯片企业的一般都是全套工具。

关注半导体行业部分投资人对钛媒体App表示,虽然EDA国产替代这个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在下游芯片制造环节中,先进制程工艺依然是市场和客户关心的主旋律。因此,EDA工具将依然是自给自足、与三巨头点工具混搭的局面。

接受钛媒体App采访的芯片下游厂商负责人称,未来十年内三巨头的EDA工具依然将占据市场主流,国内EDA技术将无法跟上“替代”。

事实上,由于目前国产EDA相比美国EDA整体仍有较大差距,加上新EDA、新IP、新工艺及PDK,互相促进、互为一体,原来的客户很难轻易更换EDA软件。

因此,很多企业家所幻想的国产EDA未来,变成了“泡沫赌注”。

也有业内人士直言,在国际形式波谲云诡、变化莫测下,部分国产EDA企业浑水摸鱼,存在一定的市场泡沫。

2020年5月19日,上交所受理了芯愿景(公司全称为北京芯愿景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上市申请,这标志着国产EDA企业打响了冲锋科创板第一枪。

不过历时227天后,去年12月31日,芯愿景科创板IPO终止审核,背后原因或与其拖欠的557万发票还未完全归还有关。此外,该公司核心技术存在争议,退出参股公司投资后仍参与股东大会的行为,或涉嫌信披违规等问题,都影响了该公司上市进程。

芯愿景董事长丁柯博士对钛媒体独家回应称,在本次终止审核之后,该公司暂时没有计划再重启科创板上市。

“在EDA行业最为核心的就是知识产权,但国内EDA公司都不太注意。如果不注意就会踩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司都会和三巨头来合作,那么,纯国产EDA就无从谈起。”上述业内人士对钛媒体App表示。

此外,在人才方面,中国与三巨头差距悬殊。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约有1500名EDA软件开发工程师,其中约有1200人在国际EDA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工作,真正为本土EDA做研发的人员只有300人左右。相比之下,Synopsys公司一家就有7000多名研发人员,其中有5000多人从事EDA的研发,行业核心人才大都在三巨头处工作。

国微集团联席董事长兼总裁帅红宇指出,中国高校至今几乎没有EDA相关培养方向及开设EDA相关课程,而且2010年后国内几乎完全没有相关领域的论文发表,集成电路行业对口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行业的仅占1/3,对EDA有了解和兴趣者更是寥寥。

他强调,中国EDA人才紧缺背后主要原因是集成电路的“产学研”策略没跟上,这是行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国产EDA的未来机遇:8寸市场需求、国产替代下的弯道超车机会、新思的支持


“尽管EDA市场份额由三巨头占领,但国产EDA必须要有,而且会有所发展。”有多位行业分析师告诉钛媒体App。

事实上,方正证券发布研报指出,尽管在模拟/数模混合/数字芯片EDA领域,以及全流程设计平台上,EDA工具都被国际企业所垄断,但国产EDA机会更多在以点工具为突破口,由点及面逐步发展。

在MEMS(8寸)晶圆短缺、需求旺盛已成行业共识的情况下,国产EDA正面临着新的机遇。

上海国微思尔芯副总裁Ying(陈英仁)告诉钛媒体App,目前汽车电子、FPGA、驱动芯片、指纹辨识、电源管理、MOSFET、微控制器(MCU)等领域的非先进(中低端)芯片需求强劲,下游8寸晶圆制造技术已十分成熟,已呈现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这块市场潜力巨大,是国产EDA工具核心发力点。

“随着AI、5G、工业互联网、汽车电子、区块链等领域的兴旺,提出了很多特色鲜明的、尚未被EDA工具满足的IC设计需求,这恰是国内EDA工具厂商的新机会。”

思尔芯是原型验证及仿真系统领域的本土EDA公司,在2018年10月被国微集团所收购,并将“思尔芯”更名为“国微思尔芯”。

陈英仁强调,尽管在先进制程IC设计方面,依旧是EDA三巨头做主导,但国产EDA势在必行。尤其在40nm、28nm制程工艺上,中国企业也已经或将很快掌握。“思尔芯在做的功能验证是属于前端,相对的与制程工艺独立。尤其在快速原型验证,思尔芯有着17年的积累,媲美EDA三巨头。”

这同样也是国产替代下,中国企业寻求的弯道超车机会。

王礼宾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在人工智能、云技术上,国产EDA可以站在当今科技发展的高技术起点上,对EDA软硬件框架和算法做创新、融合、重构。他认为,三巨头垄断下很难长期创新,而国产EDA企业处于“轻装上阵”状态,超越世界巨头是“完全有可能的”。

为了应对国际形势以及EDA巨头的挑战,国内企业也不断动作频频。

2019年,全球电子设计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DAC大会上,华大九天、广立微、概伦电子、芯禾科技四家中国EDA厂商联袂出场,推出多个EDA产品,向世界展示了EDA领域的中国力量。

同年底,概伦电子则收购博达微,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而蓝海微力求寻找小众客户群体,避开红海,寻找蓝海。

此外,巨头们还在加大对中国的布局,不断推进本土化、“产学研”支持,通过支持国产EDA,形成更多考量。

1994年,Synopsys在人民大会堂向清华大学捐赠了20套Design Compiler软件,总价值约500万美元。随后该公司和清华成立了“清华大学——新思科技高层次电子设计中心”,开始推动中国EDA人才的培养。

2018年和2019年,Synopsys分别成立了芯思原和全芯智造两家合资公司,前者意在加强芯片IP领域的本土合作,助力本土晶圆厂和设计企业实现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后者旨在加强制造类EDA领域的本土合作,带动国内技术能力。

Synopsys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中国董事长葛群告诉钛媒体,无论是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还是资本合作,新思所做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解决中国芯片产业的痛点。这一点,新思和其他国内EDA公司的初心一致。

葛群强调,在中国数字社会转型之际,新思以面向未来的新一代EDA根技术赋能更多科技应用的落地,推动整个芯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EDA行业需要打通内外循环,整个产业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从目前来看,这场EDA“国产替代”之战似乎会一直持续下去。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09 08:33:52 UTC
更新日期: 2021-01-09 08:33:5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27)

标题 :
专业选什么?选计算机呀
类别 :
科技
内容 :

经常看到人们在讨论选什么专业的问题。有的是父母在为孩子选专业焦心,有的是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自己在怀疑专业选错了、是不是应该重选,有的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但对现有工作不满意、自我怀疑是不是该改行。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认定:该学计算机。


计算机(叫电脑也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崛起,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成为灵魂。计算机的作用早就超过计算了,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学计算机对未来的学习、工作确实是很好的切入点。但学计算机有一个学法,更重要的是,学计算机不等于报考计算机系。


早几十年还要科普一下,现在似乎谁都知道,计算机有硬件、软件,尽管软件硬化、硬件软化又能把人绕晕了。这些对于还在选专业阶段的人来说,其实都不重要,不都是计算机吗?


人们一方面一股脑地认定学计算机就是好呀,就是好,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听到计算机专业的人诉苦,在悲叹“逃出xxx”。问题出在哪里呢?


计算机也称电脑,还真是有道理。人类因为这个大脑(而不是四肢)才成为万物之王,否则靠腿脚是跑不赢豺狼虎豹的,靠拳头更是连野猪山羊都打不赢。但靠脑子,以及由此而来的思考、沟通、协调、制造工具的能力,弄得人类现在一不小心可以把什么物种都给灭了,生态保护成了大事。


计算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已经出现。尽管已经称作电脑,但还是与工业革命之前的人脑更加可比,那时很多情况下脑瓜还是不顶拳头和腿脚更重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电脑才是真正的核心。但也和人类的发展一样,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解决了机器代替人力的问题,第三次工业革命解决了电脑与机器(包括通过机器的视听)的沟通的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要解决给电脑装进知识、增长技能和学会协调的问题。硬件依然重要,但关键在于软件,不光是应用软件,更是软件的应用。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来说,造计算机(包括硬件和软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用计算机才是大头,包括直接使用计算机和包括计算机的新工具和产品。


对于软件的应用,存在很多误解,以为这就是熟悉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这只是最初级的应用,好比驾校毕业,可以开车去超市或者上下班了,离有经验的驾车人还有很大距离,离赛车手更是天差地远。对标赛车手才是软件应用的高级境界,但这需要不仅有高超的车技,更需要对车有精到的理解。


以工业控制的DCS和PLC为例,DCS主要用于连续控制,好比汽车的定速巡航,PLC主要用于事件触发的连锁保护和顺序控制,比如火警喷淋。过去这是井水不犯河水,现在的趋势是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CS和PLC最基本的使用包括组态(在PLC里常用阶梯逻辑),差不多就是各种填表和搭接。这用来搭建各种简单和复杂控制回路、各种连锁保护逻辑、顺序控制逻辑,是最基本的软件使用。但要更进一步,就需要超过现有的组态选择,使用程序语言和顺序控制图了。简单地说,这就是编程序了。


写一个小程序,工科学生在学校里基本上都学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要更进一步,就不简单了。比方说,反应器有A、B、C等3个主要进料,但反应条件是通过总进料流量(决定产量)、A的浓度(决定反应产率)、B/A的克分子比(决定产物性质)来决定的,并不是直接的A、B、C的流量,就需要建立三元联立方程,实时解方程。这不是大问题,问题是,有的产品有B成份,有的不用B,那就需要用条件来引导程序走向。这也不是大问题。但要是两个反应器串联,条件的排列组合一下子就多了好多。如果要容许操作工在任何时刻将任意组合的A1/2、B1/2、C1/2置于人工控制之下,比如说是开停车、应对紧急情况、阀门或者变送器维修,排列组合就更多了。这时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多元联立方程改写成矩阵形式,将从自动模式中拉出去的A/B/C/1/2对应的行和列从矩阵中抽出去,重新解算,就可以用简明、统一的方法应对各种组合了,而不是用不胜其烦的IF…THEN来导引各种组合下的程序走向,也便于过程扩展,比如增加了第三个反应器。



但这就比较复杂一点了。首先需要会一点矩阵运算,其次需要在编程中不仅重组矩阵,还要在最后复原的时候找对门户,别串错门。这就是稍高一级的编程能力了。



再进一步,需要做一个工艺过程自动开停车的应用的话,有的步骤是串联的,上一个完成再做下一个;有的是并联的,两个一起做,都做完了再做下一步;还有的是串并联组合的;更有返回的,一路做下来,条件不满足,回到几步之前重做,但又不是完全的重复,而是有分叉的重启。各种不同的路径需要精巧的程序走向管理,还需要考虑执行中操作工的人工打断,恢复后有继续、转向、重复等多种选项。这一切使得这样的大型顺序自动化应用可比照为简化版的操作系统,对编程能力的要求更高。


这些都是厂商带来的组态里不可能有的功能,都需要自编程序实现。但这些都是对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软件的应用,而不是软件开发。一般来说,这不属于“学计算机”的范畴,而属于“用计算机”的范畴,但这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最需要的。这也是应用软件的开始。



在原有应用软件上开发高级应用,在应用中完善化,并发掘共性,提升出新的应用软件,这正是应用软件的成长和发展道路。比如说在上述矩阵控制问题里,人工“抽出”的控制量也可以看作是控制量触限了,动不了了。把这个算法提纯一下,作为新的组态推出,以后处理约束控制问题就有现成工具了,就不需要再重头自编程序了。对工艺开停车的应用也是一样,打造更加通用的架构,就是通用的复杂过程顺序控制的应用软件了。



大名鼎鼎的MATLAB也是这么来的。Cleve Moler是新墨西哥大学的教授,在教学中,发现要学生用FORTRAN编数值分析的程序有很多重复工作,掌握各种编程技巧也不容易,于是自编了MATLAB最初的原型,让学生不用FORTRAN就能运用现成的LINPACK和EISPACK子程序库,并在一些大学里推广开来。但Jack Little发现了这个好东西后,用C语言重新编写,并用矩阵和向量作为一切运算和可视化显示的基础,大大简化了使用环境,成功地推出了商业化的MATLAB,以计算能力强、使用方便迅速获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热烈拥抱。但学术界和工业界在使用中,根据不同需要和学术方向,很快从基本MATLAB功能重组、强化,推出各种“工具箱”,如控制系统设计、信号分析、最优化、神经元网络、统计分析、系统辨识等,还根据不同应用方向推出财务分析、飞行器设计、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电力系统、预防性维修规划等工具箱,大部分都是用户在应用中提炼出共性,草建工具箱,反馈回来,规范化包装后重新推出的。



这和赛车手异曲同工。顶级赛车手不仅对赛车的操控厉害,对车和发动机的理解也是厉害,不少赛车手直接就是机械专家。电影《福特vs法拉利》说的是真实历史,这里面的Carrol Shelby不仅是赛车手,也是赛车改装专家,后来自己开公司,专门干跑车改装,Shelby Cobra成为一代经典,现在还不断有模仿者。Ken Miles对福特历史上最杰出的赛车GT40有决定性的贡献,50年后,福特还特意推出全新GT40,向当年致敬。反过来,机械专家不一定能干赛车手,对赛车操控的极端要求也不理解。



这恰好是“学计算机”和“用计算机”的差别。应用软件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但应用才是引导应用软件的。对于应用软件来说,应用包括具体领域的知识和使用经验,也称domain expertise,这是应用软件的基石。相反,软件工程的一般技巧反而属于“大路技术”。这不是说轻而易举,而是说人才队伍和开发基础更加广泛地存在。最好是应用人才自己也是软件人才,但退而求其次,软件的完善化是可以请“雇佣军”来干的,MATLAB就是例子,当然Jack Little是自带干粮的雇佣军,最后也成了东家了。


那回到前面的问题:选专业,选什么呢?学计算机硬件挺好,但也好硬核;学软件,实际上也是一门大路手艺,求职面可能很广,但还是打工的命,难当主将,好比赛车队里装卸轮胎、加油打气、跑龙套的。


还是学硬核的数学或者工程吧。数学的春天真是来了,大数据、人工智能都需要数学,有了数学的底子,再把计算机抓一抓,就好比有了好厨艺,再练一把刀工,这就好马配好鞍了。反过来,光有一手好刀工,可能就只能在厨房打下手了。中国是制造业超级大国,学工程永远前途广泛。在实践中积极学习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应用技术,主动应用计算机工具,打造优秀的应用环境,甚至迭代出新的应用软件,这不香吗?当然,在数学、工程里能当领军人物也是要有金刚钻的,但毕竟面大啊,切入点多啊,不比计算机硬件软件那里要挤独木桥。而且说得不好听,这是业主与装修队的关系啊,还是值得考虑的。



在选什么专业的问题上,投身造计算机(包括硬件和软件)行业当然是不错的选择,那当然报计算机系。但这个行业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而用计算机的行业就几乎是无限的了。最不幸的或许是学计算机但最后“沦落”到给用计算机的行业当IT保障,这就是IT的机修工了。这活肯定要有人干,瞧不起是肯定不对的,但这也可能不是纠结于选什么专业的学子和家长们的目标职业。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09 20:42:26 UTC
更新日期: 2021-01-09 20:42:2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34)

标题 :
最高续航里程超1000km,蔚来发布首款电动轿车ET7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文/徐喆)全新旗舰轿车ET7;150度电池包,新车续航里程超过1000km;采用全栈自动驾驶技术的自动驾驶技术NAD;服务能力提升三倍的蔚来第二代换电站………每一次的蔚来日(NIO Day)都是信息量爆炸,这一次也不例外。

2021年1月9日,以“Always Forward”为主题的2020蔚来日在成都举行。备受外界期待的蔚来首款智能电动旗舰轿车ET7也在当日正式发布,补贴前起售价人民币44.8万元,BaaS方案补贴前起售价人民币37.8万元。

首款电动轿车ET7亮相

蔚来ET7定位中大型纯电动车,车身尺寸为5098/1987/1505mm,轴距3060mm,车型对标保时捷Panamera、宝马7系及奔驰S级。

ET7搭载前180千瓦永磁电机和后300千瓦感应电机,最大功率480千瓦,峰值扭矩850牛米,零到百公里加速3.9秒,百公里到零制动距离33.5米;风阻系数低至0.23Cd。

与ET7同步亮相的还有150kWh电池包。该电池包采用量产固态电池技术,实现了36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所有蔚来车型均可升级。搭载150kWh电池包,蔚来全系车型获得超长NEDC续航,2018款ES8超730km,全新ES8超850km,ES6和EC6超900km。

至于ET7,搭载70kWh电池包NEDC续航超500公里,100kWh续航超700公里,150kWh续航超1000公里。

蔚来将ET7的内部空间定义成一个“有温度的第二起居室”,其内饰采用特殊的可再生藤木材质,超纤绒顶棚,智能无框电吸门,中控大屏和数字仪表屏的尺寸、分辨率和对比度也作出了大幅度的提升,并标配了23个扬声器,输出功率达1000瓦,打造首个7.1.4车载沉浸声系统。

此外,ET7应用了蔚来第二代数字座舱技术,搭载高通第三代数字座舱计算平台,拥有更强的车载移动互联与通讯能力。新车还搭载了NOMI Mate 2.0,车内采用环绕式光瀑氛围灯,64种颜色可调,前后排加热通风按摩座椅……重点是,这些全部都是标配。

首次公布自动驾驶NAD以及超感系统AQUILA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说,“智能汽车,不仅要拼马力,更要拼算力!”

由此,NIO DAY上,蔚来还首次公布了最新的自动驾驶技术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以及超感系统AQUILA和超算平台Adam。

据介绍,蔚来超感系统AQUILA配备33个高性能感知硬件,其中包括11个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分辨率6倍于特斯拉FSD、1个超远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等效300线激光雷达,120°超广视角, 500米超远探测距离。更具备动态聚焦的凝视功能,更好追踪车辆和行人。

蔚来超算平台Adam搭载四颗英伟达NVIDIA DRIVE Orin芯片,算力高达1016TOPS,7倍于特斯拉FSD,而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量产移动计算平台。

基于此,蔚来建立了包含感知算法、地图定位、控制策略和底层系统在内的全栈自动驾驶技术能力,将逐步实现高速、城区、停车、加电等场景下轻松安全的点到点自动驾驶体验。

二代换电站可实现自动泊入,最多可容纳13块电池

为不断提升换电服务体验,蔚来正式发布第二代换电站。第二代换电站最多可容纳13块电池包,单日服务能力可达312台次,换电能力及效率是现在的4倍。另外,车辆可实现自动泊入,用户无需下车,即可在车内一键启动自助换电。

据了解,蔚来将加快换电站布局,计划在2021年底,全国换电站总数达500座。

截至2020年12月31日,蔚来累计交付量达75641台。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表示:“蔚来社区在不断壮大,用户对蔚来的热爱和信任一直是蔚来不断前行的动力。这次NIO Day发布的ET7是智能电动汽车全新的开始,接下来蔚来将在产品与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并加快服务网络的建设,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智能电动汽车使用体验。”

ET7补贴前起售价44.8万元,BaaS方案补贴前起售价37.8万元;首发版补贴前售价52.6万元,BaaS方案补贴前售价39.8万元,即日起于蔚来App开放预订,预计在2022年一季度开启交付。同时,蔚来自动驾驶技术NAD的完整功能将采用按月订阅模式提供服务,即ADaaS(AD as a Service),服务费为每月680元。

写在最后:

买期房是件多稀松平常的事,但你买过期车吗?ET7它就是了。

提新车需要等上至少一年,车价高达40万+,是什么给了蔚来这样的底气?但就在ET7今天开启预售后的半个小时里,蔚来APP里就被新车订单刷了屏,蔚来用户的粘性着实超乎想象,而他们也正是蔚来的底气。

众所周知,每一年的NIO DAY,蔚来用户都会深度参与其中的各个环节。今年,有多达260多名用户参与了NIO Day的共创,近200名成都用户志愿者热情接待来自全国的车友。而采用申办制、由用户决定举办城市,也再次诠释了用户企业的精神。

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2021可谓是一个拐点之年。传统车企方面,宝马iX已陆续下线,奥迪e-tron即将上市,奔驰EQA也将实现国产。而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新能源产品也将齐齐发力。

造车新势力这一边,除了蔚来ET7的发布,小鹏将在2021年发布一款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P5。威马则将发布至少两款新产品,威马EVOLVE为威马汽车与百度Apollo平台联手打造的SUV新车,而轿车则是威马Maven的量产版车型。

新能源汽车领域百花齐放,消费者也相应的将获得更多选择权,及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由此,摆在新能源企业面前的问题还有很多,造车新势力是如此,传统车企亦然。

这是百年汽车工业迎来的首次巨大转型,但幸好,在这场盛宴上,我们看到了一大批中国企业的身影,他们或许会在将来某一刻离席,但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从追不上到换道跑赢的曙光。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2 20:39:28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2 20:39:2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44)

标题 :
我国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取得新进展
类别 :
科技
内容 :

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取得新进展、空间站核心舱春季发射……记者12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拟服务于重型运载火箭的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已取得积极进展。

据悉,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负责研制,其性能指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更好地满足我国未来火箭和重大航天任务对动力的需求。该型发动机的研制可填补我国氢氧发动机型谱和技术空白,对诸多基础学科和工业领域有巨大的牵引带动作用。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此前披露的信息,我国正在研制中的重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40吨,是实施月球探测、深空探测,开展大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依靠,可极大提升我国开发利用空间和维护太空安全的能力。

与此同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多型火箭发动机也传来了新消息。此前,由该集团六院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大推力氢氧发动机顺利完成了一次型号可靠性试车,进一步验证了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的能力,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执行空间站任务奠定了基础。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执行空间站各舱段的发射任务,其中核心舱将于今年春天率先发射。此次试车是根据工程总体安排的专项工作之一,有利于提高整个空间站任务建设阶段发动机的可靠性。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2 20:43:52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2 20:43:5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45)

标题 :
查了下starlink 的成本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单星成本最终能做到$120K。初期大概$460K。

https://spacenews.com/op-ed-can-spacex-profit-on-certain-starlink-launches


暂且以$280K单星成本估算,955颗星一共需要$267,400,000。$267.4M。

设备499, 月费99,按照两年合约记, $2,876。


不到10万的用户两年就能收回成本。而且这种用户基本上是在传统网络服务提供商(ISP)没法提供服务的地方,用户忠诚度会极高(不高也木办法啊)!


即使按照$450K的单星成本,全球不到20万户的用户数量还是很容易达到的。


又比较了一下国际海事卫星电话的价格 (Canada)。

starlink的优势很明显,我有至少50Mbps的网,那不是想用啥就用啥子喽?VoIP,Video Chat,。。。。



IsatPhone 100 Minute Monthly Plan$89.95$0.65 / each12 monthsAdd to cart IsatPhone Unlimited Monthly Plan (US Customers only)




$399.95$0.00 / each12 months


什么神农校长,都比不过小马哥!


又及, 这事儿基建狂魔是落不下滴。这不,1月10日,我国第一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天通系统正式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  https://news.sina.cn/gn/2020-01-15/detail-iihnzhha2521262.d.html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2 22:27:16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2 22:27:1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53)

标题 :
美国一56岁医生接种辉瑞疫苗16天后死亡,辉瑞:目前不认为死因与疫苗有关
类别 :
科技
内容 :

观察者网讯)据美联社当地时间1月9日报道,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一名56岁医生在接种辉瑞疫苗16天后,死于出血性中风。辉瑞公司则于回应称,目前他们认为此事与疫苗无关。

目前美国卫生部门正在深入调查这名死者的死因,暂无法确定其死亡是否与接种辉瑞疫苗有关。

美联社报道截图

死者名叫格雷戈里·迈克尔(Gregory Michael),是迈阿密一家私人诊所的妇产科医生。根据其妻子海蒂·内克尔曼(Heidi Neckelmann)披露的细节,迈克尔于12月18日接种了第一剂辉瑞疫苗,三天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皮肤上开始出现小的斑点。

迈克尔意识到这些斑点表明可能存在内出血,立即去医院接受了检查,而检查结果表明,他的血细胞数量远低于正常范围,血小板数量异常减少。经过十余天的救治,迈克尔体内的血小板数量始终无法回升,他最终于1月3日(即接种疫苗后的第16天)死于出血性中风。

《今日美国报》援引医学研究结果称,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是由癌症、贫血、酗酒、病毒、某些遗传疾病、有毒化学物质、个别抗生素药物或个别种类疫苗等因素引起的。

但内克尔曼告诉美媒,迈克尔平时身体健康、热爱运动,直到去世的几分钟之前都还精力充沛,但他在接种疫苗时出现过“强烈反应”。因此内克尔曼怀疑她丈夫的死亡与疫苗副作用有关。

格雷戈里·迈克尔生前照片,视频截图

美国卫生部门已开始深入调查迈克尔的具体死因。迈阿密-戴德县法医部门于5日完成了尸检,并将报告及采集到的样本送往美国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将与法医和佛罗里达州卫生部门开展联合调查。

对于这起事件,辉瑞公司很快作出了回应。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迈阿密电视台报道,辉瑞公司在声明中称,他们也在对这起事件进行详细调查,但目前该公司认为这起事件与他们的新冠疫苗无关。

“辉瑞公司和生物新技术公司已得知一名医生在第一剂接种疫苗的16天后死亡。他出现了很不寻常且极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这降低了他体内的凝血和止血能力。”声明称,“我们正在积极调查这起事件,但目前我们不认为这与新冠疫苗有任何直接关联。”

辉瑞在声明中表示,在该公司疫苗的临床试验及上市后的表现中,都没有发现相关的安全风险,已有数百万人接种了瑞辉疫苗,他们正在密切监测所有接种者的不良反应。

美国首名新冠疫苗接种者1月4日完成第二剂接种,图自:澎湃影像平台

美国疾控中心表示,现在他们正在这起事件进行评估,将及时向美国民众通告调查最新进展。目前,尚无法确定迈克尔的死亡是否与接种辉瑞疫苗有关。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最新更新的数据,截至当地时间8日,美国卫生部门及其合作机构共为大约738.1万人完成了疫苗接种,使用的是辉瑞或莫德纳公司出品的疫苗。有疾控中心官员6日称,接种者里只报告了29例严重过敏,暂未发现其他严重副作用。

此前在以色列也曾出现过类似例子,一名75岁男子在接种辉瑞疫苗的两个小时后死于心脏病。不过以色列卫生部门称,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这名老人的死亡与疫苗并无关联。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2 22:48:54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2 22:48:5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54)

标题 :
辉瑞疫苗有效率只有29%?美国实验真的存在造假吗?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如果结论属实,那么绝对是本世纪最大的雷之一。

今天要说的内容信息量巨大,不光是一个载入人类史册的学术造假。而且,还牵连上千万的生命。

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辉瑞疫苗90%有效率这个数据,究竟有没有问题?

这句话不是出自非专业人士,而是来自英国顶级医学期刊副主编彼得·多西撰写的一篇文章。

按照这篇文章的逻辑和最终的计算结果,辉瑞这款新冠疫苗最终的有效率或将只有29%。

此事一出,舆论直接炸了。

这不是妥妥的美国骗局吗?事实真的如此吗?

别着急,先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们看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

要知道,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新冠疫苗的有效率必须达到50%,才可以获准使用。

如果低于这个标准,新冠疫苗是不会被批准上市。

根据WHO在去年11月报告显示,在全球展开临川实验的48款新冠疫苗,有10个已经进入3期临床。

包括,国药灭活疫苗、康希诺和牛津的腺病毒疫苗等。

其中,最受大家瞩目的当属美国辉瑞疫苗。

这款疫苗是全球首个公布的新冠疫苗,共有43538人在全球范围内参与。

辉瑞公布的临床结果达到了95%。

90%是什么概念?

我们可以做一下对比,麻疹疫苗的有效率在90%~93%左右。

流感疫苗的有效率一般在40%~60%。

图源:Getty Images

辉瑞疫苗95%的有效率让科学届和资本市场备受振奋,或可终结病毒传播,让人类重回正常世界。

但是,就在连美国总统都开始接种疫苗的时候,另一种声音出现了。

提出质疑的是英国顶级医学杂志副主编,1月4日,彼得·多西在《英国医学杂志》撰文。

图源:Getty Images

文章认为:

“辉瑞在实验中,将高于2个数量级的疑似病例,全部排除在结果之外。

选择忽视所有疑似病例,疫苗有效率是95%。

选择纳入全部疑似病例,疫苗有效率19~29%。”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辉瑞疫苗在实验中,为什么要将高于确诊病例2个数量级的疑似病例排除在外,导致最终结果高涨。

为什么疑似病例没有纳入到排查中,疑似病例的检测结果全都是阴性吗?

根据FDA关于辉瑞疫苗的报告中显示——

“在所有研究人群中,总共有3410例疑似病例,实验组1594例,对照组1816例”。

这些疑似病例均出现新冠感染症状,但没有核酸确诊。

FDA也没有给出具体原因,为什么这3000多人被排除在最终结果之外。

辉瑞92页的报告中也没有给出理由。

彼得·多西将这些没有确诊的患者全部加入计算,得出29%有效率的结论。

彼得·多西这篇文章尽管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上,但并不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而是以报道的形式。

《英国医学杂志》(BMJ)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综合性医学期刊之一,更是有150年的历史,因此其权威性可想而知。

但他的调查也并非基于严格数据,也仅仅能被称为一种猜测。

彼得·多西并不是一个非专业人士,相反,他是英国医学杂志的副主编,且是马里兰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有专业背景。

他的出发点在于——

瑞辉92页数据以及FDA的报告有很大的局限性。

疑似病例应不应该算作感染者,他们有没有可能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在辉瑞的数据中,疑似病例是确诊病例的20倍之多,且新冠疑似病例本身就存在很多后来确诊的情况。

彼得·多西作为药物评审,在半透明的数据下,做出这种猜测和质疑,并无不妥。

但彼得·多西的算法就是对的了吗?

在辉瑞的报告中,3000多例疑似病例并不是没有做核酸检测。

而是做过检测之后,确诊阴性,但出现了一系列症状。

彼得·多西据此认为既然出现症状,则检测结果可能是(假)阴性,检测不准确。

所以,目前的争论点在于——

3000多疑似病例究竟是不是感染者?

根据中国卫健委第八版诊疗方案,疑似病例除了临床症状,同时要满足影像学特征。

什么意思呢?

就是胸片或者胸部CT表现要像新冠感染的肺炎。

于是,我们把那些疑似病例,哪怕是核酸检测呈阴性,但在影像学上有反映。

我们将其称为“确诊患者”。

彼得·多西的这种质疑大概率也是这种,没有影像学的诊断,仅凭发烧和核酸检测是否会漏掉很多感染者。

疫苗有效率这件事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

各种数据之间应该环环相扣,想要推翻疫苗的有效率需要拿出更多的数据才可以证明。

靠猜测和将疑似病例全都划定为“感染者”过于极端。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辉瑞疫苗原始数据未公开,导致95%的结论不具信服力。

现在最好的方式就是公布原始数据。

既然有人认为,95%的结论很水,那么具体的有效率是多少?

要知道,50%也是可以被批准使用,但和95%还是相差甚远。

如果是为了资本利益买单,95%的有效率的确已经超出了目前所有新冠疫苗的有效率。

其实,自从辉瑞疫苗进行临床测试以来,产生的副作用令人堪忧。

美国加州的护士克莉丝汀·崔(Kristen Choi),自愿参加了疫苗的双盲试验。第一针过后,只是感到轻微的肌肉酸痛,但没有其他任何异常。但打完第二针后,开始打寒战、发烧、恶心,表示“头痛欲裂”,第二天早上更是高烧到40.5度。

克莉丝汀及时反馈了自己的症状,被告知这是正常的,很多志愿者在接受完第二针疫苗后,都会发烧。

所幸第三天后,除了注射处仍有肿块外,其他的症状都消失了。

图源:UCLA

经历了被证明为“自己吓唬自己”反应的克莉丝汀在《 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写道:如果这些不良反应是正常的,临床医生就需要特别注意,跟患者解释清楚,让他们相信疫苗仍在起作用。因为这些不良反应看起来……就很像新冠本身的症状。

另一位辉瑞疫苗的试验者说,接种完第一针的三周后,他接种了第二针。第二针副作用非常明显,他“躺在床上,拽着被单发抖。”巨大的疼痛还让他咬碎了一颗牙。

上周,FDA的一项会议文件显示,在疫苗的后期试验中,出现六例死亡,其中两人注射疫苗后死亡。而这两名死亡患者均大于55岁,其中一人原本已经患有动脉血管硬化,另一人则在注射第二剂疫苗的60天后心脏骤停。

贝尔氏麻痹症图源:每日邮报

而在疫苗注射的第三期志愿者中,有四人出现了贝尔氏麻痹症(Bell's palsy),症状为面部一侧肌肉暂时性无力、瘫痪,下垂的一侧对声音的敏感度明显增加。

至于面瘫的病因,医学上至今也没有统一定论,更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于是给这病起了个不可思议的外号,“可爱的外围神经不明麻痹症。” 呃……

发病蹊跷,但远非绝症。贝尔氏麻痹症会在两三周内自行出现好转,而完全恢复则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

而新冠疫苗试验中的第一个人,三天之内就恢复了正常。其余三个人则在10到21天内康复。

辉瑞疫苗如今被质疑有效率并非95%,加上接种后被媒体爆出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公开原始数据,是解决一切争议的最好办法。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2 22:54:20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2 22:54:4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55)

标题 :
电力烟尘排放量由2010年的160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18万吨
类别 :
科技
内容 :

王志轩:两大电力指标超世界均值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位从业35年之久,在电力企业、事业、政府、协会等多个部门都有工作经历的电力人和电力环保人,小编亲眼目睹并参与了中国电力快速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历史。其中,“十二五”以来的十年,正是电力工业发展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十年。什么是电力发展的“量变到质变”?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需要详细而严密的论证,在这篇回顾文章里,我主要是从几个侧面来做框架性分析,试着回答电力工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一是从人均电力指标变化看,电力十年是腾飞的十年。

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时,人均发电装机容量(以下简称“人均装机”)约1000瓦,所有行业和居民一年的用电量总和平均到每人名下(以下简称人均用电量)约5000千瓦时(度)。这两个指标看似简单,却是中国几代电力人魂牵梦萦、为之奋斗的目标。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电力技术落后、家底薄,两个目标曾一度像天上的星星那样遥远。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底,中国人均装机才60瓦,人均用电量261千瓦时。我1985年进入电力系统,当年底中国人均装机提高到80瓦,人均用电量提高到385千瓦时。1990年我进入能源部工作时,当年底人均装机是120瓦,人均用电量540千瓦时。又过了20年到2010年底,也就是eo创刊前几天,人均装机到了720瓦,人均用电量达到了3140千瓦时。2020年底,eo将满十周岁,人均装机将达1500瓦,人均用电量也将达到5300千瓦时,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电力供需经历了从长期以来的严重短缺、到短缺、再到供需平衡略有富余几个阶段。21世纪初,中国还有近4100万无电人口,到2015年解决了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昔日那个遥远的梦想,在这十年之内变成了现实。人们常说,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晴雨表,电力的次次蜕变,丰碑般地诠释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程。

二是从单位千瓦时电能的生产要素变化看,电力十年是超越均值、跻身世界前列的十年。

衡量发电能力和用电量的物理单位“瓦特”和“千瓦时(度)”不会随时间而变化,但生产单位千瓦时电能的生产要素的变化,却反映出中国电力筚路蓝缕的发展史和辉煌成就。

根据中电联统计分析,2019年中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为306.4克/千瓦时,比2010年下降了26.6克/千瓦时。中电联采用国际能源署(IEA)和中国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得出,中国煤电纯凝机组平均发电热效率在2007年超过美国、2008年超过OECD国家均值、2009年超过韩国、2010年超过德国,2017年与日本持平。从煤电纯凝与热电联产机组综合热效率看,2017年中国、德国、OECD国家、美国和韩国的热效率分别为48.6%、44.3%、39.0%、37.0%和39.6%。

中国每千瓦时火电发电量烟尘排放量(排放绩效)由2010年的0.47克/千瓦时下降至2019年的0.038克/千瓦时,下降了91.9%;二氧化硫排放绩效由2010年的2.71克/千瓦时下降至2019年的0.187克/千瓦时,下降了93.1%;氮氧化物排放绩效由2010年的2.78克/千瓦时下降至2019年的0.195克/千瓦时,下降了93.0%;废水排放绩效量由2010年的320克/千瓦时下降至2019年的54克/千瓦时,下降了83.1%。电力污染控制技术与管理水平在短短十年间,由世界平均水平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从电力总量变化看,电力十年是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的十年。

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由2010年的9.66亿千瓦,提高到2019年底的20.10亿千瓦,增长了108.1%;年发电量由4.23万亿千瓦时提高到7.33万亿千瓦时,增长了73.3%。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约26%,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全国已建成投运13条交流、16直流共29个特高压输电工程,跨区输电能力达到1.6亿千瓦时左右,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75.5万公里,变电容量42.6亿千伏安。

全国电力烟尘排放量由2010年的160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18万吨,下降了88.7%,比1980年的峰值约400万吨下降95.5%;电力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10年的926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89万吨,下降了90.4%,比2006年的峰值约1350万吨下降约93.4%;电力氮氧化物排放量由2010年的950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93万吨,下降了90.2%,比2011年的峰值约1000万吨下降约90.7%。电力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得到了显著减轻,且由于热电联产替代中小锅炉的作用,对改善大气环境污染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从电力结构变化看,电力十年是迈开低碳转型坚实步伐的十年。

截至2019年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8.44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42.0%,比2010年底提高15.5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由2010年的19.4%上升至2019年的32.7%,上升了13.3个百分点。风电及光伏装机容量占比,由2010年的3.06%和0.03%分别提高到各占10%,发电量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煤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由2010年66.9%下降到2019年的51.8%;发电量比重则由81.9%下降到62.2%。纵观中国电力发展史,这十年间煤电比重的下降速度和结果均前所未有。供热机组比例也加快提高,6000千瓦以上供热机组的比例由2010年的23.7%提高至2019年的43.7%,供热量由28.1吉焦提高到49.2吉焦,亦前所未有。

五是从科技创新来看,电力十年是科技引导、推动电力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世界领先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先进的清洁煤发电技术、水电建设技术、核电技术等开花结果;风电光伏技术、设备制造及产业链日渐成熟并进入第一梯队;风光储一体化区域试点、不同方式的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不同形式的储能项目、生物质能综合发电、分布式微电网、综合能源服务、CCUS实验项目……这些创新性项目绝大部分是这十年间投运和大规模应用的,这些项目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是电力系统的坚强支撑,更为下一步的电力转型积蓄了强大的能量和坚实的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虽然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先进而复杂的全新电力系统,但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的需要,电力系统高碳特性十分明显。习近平主席多次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举措,并在2020年12月12日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了《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讲话,宣布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目标和措施。对中国电力行业来说,“开启新征程”就是号令,就是要在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找准行业定位,以开拓创新、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向低碳电力为特征的新里程碑前进。

面向未来,电力行业在新征程中将有新使命和新蜕变:

——应对气候变化倒逼能源电力低碳转型,进而引导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又将进一步促进能源电力加快低碳转型,使得传统的“能源、环境、经济”平衡系统将向“电力、低碳、经济、社会”平衡系统转变,需要重新认识能源与电力,电力与社会经济、传统电气化及新电气化的关系。

——随着光伏、风能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电能在终端和过程能源中比例会加快提高,从而加速了中国能源由新能源替代煤炭的进程。为解决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以及波动性、随机性、可持续性问题,传统的由一次能源生产电能的路径,有一部分将会反转过来,即由电能生产“电基能源”或“电基材料”,如电能生产氢能或再进一步合成其他燃料、材料等。

——随着电能在终端和过程能源消费中比重持续提高,能源安全内涵会发生新的变化,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前提下,大力、持续提高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体的非化石能源比例,将成为电力行业长期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如何解决好新能源的消纳问题。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是提高系统的灵活性,需要构建以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为主体的能源互联网作为支撑。

——可再生能源资源配置的方式是随着新能源资源分布、综合技术发展、经济承受能力、用电产业转移、电力基础设施、电网安全约束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范围优化配置与就地平衡并举是中国资源环境特点、制度优势的必然选择,但“并举”不是均等,也不是随时都要“并举”,而是依条件时空优化。

——储能决定了能源转型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在充分发挥现有的强大电网和各电源系统加快储能(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开拓新的灵活性电源及电动汽车、电(能、热)用户的储能模式。

我国承诺碳达峰后再到碳中和时间只有30年,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时间60年,我们的时间实在太短。但是,中国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必定会向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3 09:11:28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3 09:11:2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57)

标题 :
“汽车芯片的卡脖子问题,要比手机更加严峻”
类别 :
科技
内容 :

观察者网·大橘财经讯(文/吕栋 编辑/周远方)“作为未来比手机更重要的大型移动智能终端,汽车芯片的‘卡脖子’问题要比手机更加严峻、更加重大。”一位业内人士近日坦言。

一个多月以来,国内外车企纷纷遭遇车载芯片短缺问题,大众、丰田、本田、福特、日产等国外厂商先后传出因芯片供应不足部分产线停产或减产,国内合资车企的部分车型也因芯片问题受到影响。

虽然多家国内车企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纷纷表示,芯片供应短缺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严重,但却足以让汽车行业和半导体行业再次重视起“缺芯”问题。

观察者网梳理发现,疫情是导致此次车载芯片短缺的重要原因。

首先,不少车企去年上半年因疫情削减订单后,汽车芯片企业已将产能挪作他用,待疫情好转后,产能已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其次,车用半导体大多采用8英寸晶圆制造,而近些年主要半导体代工厂商着重发力12英寸晶圆;而且,消费电子芯片需求的大幅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汽车芯片形成挤压;此外,美国对中芯国际的打压更加剧全球芯片产能紧张。

1月13日,中汽协表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未来将有望迎来持续快速增长。但也需要注意,近期出现的芯片供应紧张问题,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全球汽车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我国汽车产业运行的稳定性。

“芯片短缺影响了全球汽车产量”

芯片“卡住”车企脖子

车企的脖子,正被车载芯片扼住。

1月13日,《日经亚洲评论》报道,丰田汽车周二晚间重启在中国广州的一条生产线,这条产线已因芯片短缺停产两天。该产线原计划停产4天,但丰田提前获得芯片供应。

报道指出,广汽丰田2019年共生产67万辆汽车,包括凯美瑞轿车和C-HR运动型多功能车,两款车型产量都有所下降。这家合资企业将继续审查芯片采购量,以获得稳定的零部件供应。

丰田上周曾透露,由于芯片供应不足,该公司正在减少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家工厂的坦途皮卡(Tundra)产量,该集团还在考虑削减RAV4 SUV以及其他受市场欢迎的车型生产。

报道截图

同为日本车企的本田也饱受芯片问题困扰,该公司正在减少北美五家工厂的产量。上周,其英国工厂停产两天,并宣布减少雅阁、思域和Insight轿车以及奥德赛小型货车和讴歌RDX跨界车的生产。

除此之外,本田还计划将日本国内工厂的产量削减约4000辆。

业内相关人士预测,本田今年晚些时候减产的力度会加大,因为从2月份开始,缺少芯片的局势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在一季度就会影响日本国内成千上万辆汽车的制造。

事实上,芯片短缺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早已存在,影响的也并不仅是日企。

央视财经截图

上个月初,一条关于大众汽车停产的消息在国内引发多方关注。当时有传闻称,受芯片供应不足影响,上汽大众从去年12月4日开始停产,一汽大众也从当月初进入停产状态。

随后,大众中国方面回应称,新冠疫情影响到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也进一步推动需求的增长,使得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的风险。

尽管该公司强调车辆交付未受影响,但也未否认芯片供应不足的事实。

上周五,福特汽车和日产汽车也证实,由于汽车芯片短缺,他们正在削减美国和日本工厂的汽车产量。两家公司透露,它们正与供应商密切合作,以解决并监控事态是否会产生额外的影响。

而美国通用和德国宝马方面均表示,尚未被迫减产,但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CNBC报道截图

其他车企的情况也不乐观。观察者网梳理发现,东风本田、广汽本田等合资车企,近期也都曾证实存在芯片供应紧张的情况,但只是部分车型生产受到影响。

不过,上汽通用、一汽丰田、北京奔驰等厂商,以及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均表示影响不大。

面对芯片短缺的窘境,拥有自给能力的车企显得从容不少。比亚迪汽车上个月透露,该公司在芯片方面有一整套产业链,不仅可以自给自足,同时还有余量外供。

“产能紧张到恐慌”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提升,芯片对于车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多媒体娱乐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安全气囊、驾驶辅助系统、空调系统等方面,芯片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汽车芯片为何会在此时如此紧缺?新冠疫情是“罪魁祸首”之一。

1月12日,彭博社援引业内人士报道称,受疫情影响,去年上半年,汽车芯片设计公司大幅削减在中国台湾芯片代工厂的订单,当它们希望在下半年恢复产能时,芯片制造商已将产能分配给其它公司。

“汽车芯片短缺源于去年初对需求的过度保守估计,当时汽车工厂受疫情影响纷纷关闭。工厂复工后,政府出台经济刺激计划、通勤者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后,汽车销量的反弹比预期更为强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Aptiv Plc首席技术官格伦•德沃斯(Glen De Vos)表示。

图片来源:彭博社

观察者网梳理发现,此次缺货最为明显的是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芯片,国内供货主要来自德国博世和大陆集团,两家公司采购芯片再组装成相关模块向车企供应。

上个月,博世方面表示,由于一些半导体元件短缺,导致整个零部件供应链出现瓶颈;大陆集团则透露,市场所需的额外供应量需要6-9个月才能实现,因此潜在的供应瓶颈将会持续到2021年。

目前,在汽车芯片领域,恩智浦、瑞萨电子、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传统汽车芯片厂商,长期占据着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约一半的份额,这些厂商产能不足成为下游车企“缺芯”的根本原因。

彭博社认为,汽车芯片供应不足,主要是由于半导体厂商更“偏向”消费电子。

报道指出,由于政府管控和旅行限制促使消费者抢购更多的手机、游戏机、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而车企对芯片厂商的“重要性下降”,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产能来推动汽车行业复苏。

“芯片制造商之所以青睐消费电子产品客户,是因为他们的订单比汽车制造商多——仅智能手机市场每年的订单就超过10亿部,而汽车的订单不足1亿辆。汽车制造也是一个利润率较低的行业,因此制造商不愿抬高芯片价格,以免危及自己的盈利能力。”

彭博社认为,虽然新型汽车需要更多芯片,但最新的消费电子产品也需要更多芯片,5G手机需要的芯片比4G版本多40%。

除此之外,技术演变也是汽车芯片短缺的原因之一。

目前,功率半导体、电源管理芯片、面板驱动芯片等主要由8英寸晶圆制造,而近些年全球芯片代工厂主要将资金用于12英寸的布局上,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8寸晶圆的产能扩展,且短期不可逆。

其中,台积电、联电、格芯等芯片代工厂负责供应世界上的大部分芯片,并为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等汽车芯片厂商提供服务,8英寸产能不足不仅阻碍汽车芯片供应,也导致消费电子芯片短缺。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政府去年12月将中芯国际列入“实体清单”,促使客户四处寻找替代产品,一些半导体买家也在持续积累库存,以对冲未来的短缺或中断,这进一步限制了全球芯片供应。

“目前晶圆产能已紧张到不可思议,客户对产能的需求已达恐慌程度,预估明年下半年到2022年下半年,逻辑、DRAM市场都会缺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去年12月,台湾芯片代工商力积电董事长黄崇仁的一席话,证实了晶圆产能紧缺的现状。

事实上,黄崇仁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去年10月中旬,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就在微博上发文披露,一个芯片设计公司的老总,竟为拿到产能给代工厂的高管下跪。

微博截图

一个不变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随着产能持续紧缺,去年11月底,恩智浦、瑞萨等均向客户发送提价通知,称面临产品严重紧缺和原料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决定全线调涨产品价格。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尽管芯片涨价给车企带来一些压力,但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之中国又是全球少有的汽车需求有所复苏的市场,预计消费者不会看到明显的车辆涨价现象。

国内车企先后入局

去年12月11日,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4.7万辆和2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2.6%。截至当月,汽车产销已连续8个月增长,其中销量连续7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业内有观点认为,过去中国讨论芯片‘卡脖子’技术,目标都聚焦在手机上,还没有聚焦在智能汽车上,但汽车芯片的‘卡脖子’要比手机更加严峻、更加重大,因为汽车未来是比手机更重要的大型移动智能终端。

目前,中国在车载芯片领域的研发实力仍相对薄弱。

以汽车电子系统内部运算和处理的核心——MCU(微控制单元)为例,一辆汽车中所使用的半导体器件数量中,MCU芯片约占30%,每辆车至少需要使用70颗以上的MCU芯片。

近几十年来,国内MCU多集中在消费类领域。调研机构数据显示,中国车规级MCU市场占全球份额超过30%,但却基本100%依赖于进口,基本为国外厂商垄断,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在汽车领域,车规级芯片存在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和认证周期长等特点。做车规级MCU的难点,在于车载产品要求做到零失效,使用周期15到20年,技术难度远大于消费电子芯片。

因此,只有具备丰富芯片设计经验、全面产品质量管控、充足人力物力的公司,才有可能研发出满足汽车正常运行需求的MCU芯片,这也使得国内很多厂商对车规级MCU望而却步。

(资料图)

而在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领域,目前在中国仅摩托车和一些面包车发动机ECU可以使用国产芯片,其他发动机ECU基本是国外产品,通过国外操作系统运行,由英飞凌、飞思卡尔等主导。

根据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白皮书2020》,在中国每年2800万辆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半导体产值占全球不到5%,部分关键零部件进口量在80%-90%。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汽车芯片市场规模约为3100亿元,国内车规级芯片产业规模不足150亿元,而同期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占全球市场达30%以上。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车企中的比亚迪、上汽以及不少半导体企业已先后入局车规级芯片领域。

去年9月,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牵头7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旨在建立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生态,补齐行业短板,实现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自主安全可控和全面快速发展。

而对于整个半导体行业而言,今年也受到众多关注。工信部日前发布消息称,将5G、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纳入“十四五”国家专项规划,进一步引导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有力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官网截图


点评 :

首先,不少车企去年上半年因疫情削减订单后,汽车芯片企业已将产能挪作他用,待疫情好转后,产能已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其次,车用半导体大多采用8英寸晶圆制造,而近些年主要半导体代工厂商着重发力12英寸晶圆;而且,消费电子芯片需求的大幅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汽车芯片形成挤压;此外,美国对中芯国际的打压更加剧全球芯片产能紧张。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4 04:13:17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4 04:13:1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63)

标题 :
逆势新高!我国2020年外贸同比增长1.9%
类别 :
科技
内容 :

1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通报2020年全年进出口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具体看,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特点:

一是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遭受严重冲击,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快速回稳、持续向好,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综合竞争力。我国外贸进出口从2020年6月份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根据WTO和各国已公布的数据,2020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12.8%、14.2%、11.5%,均创历史新高。

二是外贸主体活力持续增强。2020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53.1万家,增加6.2%。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4.98万亿元,增长11.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6.6%,比2019年提升3.9个百分点,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更加巩固,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44万亿元,占38.7%。国有企业进出口4.61万亿元,占14.3%。

三是贸易伙伴更趋多元。2020年,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对上述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为4.74、4.5、4.06、2.2和1.97万亿元,分别增长7%、5.3%、8.8%、1.2%和0.7%。此外,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7万亿元,增长1%。

四是贸易方式更加优化。2020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9.25万亿元,增长3.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9.9%,比2019年提升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65万亿元,增长6.9%;进口8.6万亿元,下降0.7%。加工贸易进出口7.64万亿元,下降3.9%,占23.8%。

五是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增长。202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66万亿元,增长6%,占出口总值的59.4%,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增长20.4%、24.2%、41.5%。同期,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3.58万亿元,增长6.2%,其中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1.07万亿元,增长30.4%。

六是防疫物资出口有力支持全球抗疫斗争。我国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的作用,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尽己所能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2020年3月至去年年底,全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5亿元,充分展示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全球抗疫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出口笔记本电脑等“宅经济”产品2.51万亿元,增长8.5%,满足疫情期间各国人民居家生活和工作需要。

2020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国外贸进出口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实属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同时充分体现了我国外贸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其中也融入了全国海关的不懈努力。一年来,海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稳增长工作,推出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强化监管优化服务,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有力推动了外贸促稳提质。

2021年,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外贸发展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海关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外贸开好局、起好步作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4 22:35:34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4 22:35:34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68)

标题 :
中国康希诺疫苗在俄三期试验中,92.5%志愿者显示出高水平抗体
类别 :
科技
内容 :

(观察者网讯)近期,中国国产新冠疫苗捷报频传。1月14日,俄罗斯药企Petrovax公司在接受国际文传电讯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康希诺生物的重组新冠疫苗(Ad5-nCov)在俄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期结果显示,有92.5%的俄罗斯志愿者显示出了较高的抗体水平,并且没有产生严重副作用。

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

Petrovax公司新闻处表示,试验结果表明“Ad5-nCov疫苗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据该公司介绍,在三期临床实验中,他们对500名接种疫苗志愿者中200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2.5%的志愿者产生了高水平的新冠病毒抗体

试验期间,有34.2%的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了轻微疲劳、发烧、头痛、肌肉及关节疼痛的症状,但在几天内便消失了。在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有16%的志愿者出现了类似反应。期间没有志愿者因出现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

该公司表示,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将继续接受长达半年的观察,最终的试验结果将在2021年年中公布。

去年8月,康希诺生物与俄罗斯Petrovax公司合作,在俄罗斯开始第一阶段的三期临床试验。自去年9月以来,俄罗斯志愿者在位于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拉罗斯拉夫尔的8个机构接种了这种疫苗。12月,俄罗斯卫生机构批准了该疫苗在俄开展第三阶段的三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总共预计有8000名俄罗斯志愿者参与。

报道指出,一旦这种疫苗通过试验在俄罗斯获批注册,Petrovax公司将准备在莫斯科地区的工厂生产这种疫苗。

根据康希诺生物官网介绍,这款疫苗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康希诺生物联合研发,分别于去年3月16日、4月12日在武汉启动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初步证明该疫苗安全,两次临床试验数据均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8月11日,该疫苗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除了俄罗斯,目前这款疫苗还在巴基斯坦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巴基斯坦超过8000名志愿者已经在伊斯兰堡、拉合尔和卡拉奇的医院中接种这款疫苗。据巴基斯坦的药品监管机构透露,第二轮实验将增加1万名志愿者。

在12月10日,这款疫苗还获得了墨西哥政府3500万剂疫苗的订单。

目前,中国国产新冠疫苗已在世界“多点开花”。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曾评价道,“考虑到全球所需的数十亿剂疫苗剂量,以及使用西方疫苗将面临长时间等待的风险,中国疫苗的吸引力显而易见。”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4 22:39:33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4 22:39:3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69)

标题 :
菲总统向民众传达对中国疫苗信心:中国人聪明,不会冒险生产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鞠峰】“他们又不笨。中国人聪明,他们不会冒险(生产疫苗),如果这事不安全、可靠、万无一失的话。”在国内部分人群对于疫苗的质疑声中,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13日晚的电视讲话向民众传达对于中国疫苗的信心。

杜特尔特电视讲话视频截图

据《马尼拉时报》(The Manila Times)1月14日报道,菲律宾新冠疫情政策与新冠疫苗计划负责人小卡利托·加尔维兹(Carlito Galvez Jr.)此前采购了中国科兴疫苗,引发了国内部分人的质疑,特别是有人担忧中国疫苗的纸面数据——保护率,不如西方竞品,例如辉瑞/BioTech或阿斯利康疫苗。

“杜特尔特对中国疫苗有信心。”《马尼拉时报》截图

“无论他做何选择,他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而且最终无论谁搞砸了,责任都在我,”杜特尔特对这位总管菲律宾抗疫事务的官员购买中国疫苗的决定表达了“完全的信任”,并称“我不会做损害公众的安全和健康的事。”

《马尼拉时报》报道,菲政府已经从科兴订购了2500万剂科兴“克尔来福”疫苗,首批50000剂将于下月送达。政府还订购了印度血清研究所生产的3000万剂Covovax疫苗。同时,与英国阿斯利康公司的2000万剂疫苗的订单将于本周完成。

杜特尔特在讲话中向民众保证:没有人会被强迫着接种疫苗。他称,有拒绝接种的人,就意味着想接种的人有更多疫苗可打。

政府发言人小哈利·洛克(Harry Roque Jr.)呼吁民众不要对免费疫苗太挑剔(choosy)。如果有人拒绝免费疫苗,他/她将会排到“队尾”。

菲律宾政府计划在今年为全国2/3、约7000万人口接种新冠疫苗,医护人员、老年人、贫困人群等将优先接种免费疫苗。

路透社称,菲律宾政府还没有批准任何一款新冠疫苗,但去年12月,菲律宾武装部队和总统护卫队均证实,总统护卫队(PSG)已经接种中国国药集团生产的新冠疫苗。杜特尔特还透露,部分菲律宾士兵已经接种了国药疫苗。

据菲律宾《询问者报》(Inquirer)12日报道,政府发言人哈利·洛克最近因为有关政府疫苗选择的发言,深陷舆论漩涡。

洛克因一句“殖民心态”深陷舆论漩涡,截自《询问者报》推特

在政府向中国科兴下了一笔2500万剂疫苗订单的当口,面对国内的质疑,洛克在11日的记者会上一时失言称,“对于那些想要辉瑞疫苗的‘有殖民心态’的人,你们可以等,但是辉瑞只在大城市供应。”

洛克解释道,美国辉瑞公司开发的疫苗需要的冷链储存设备,只有大城市才有。

《询问者报》称,菲律宾网民纷纷在网上反映数据显示“中国的疫苗有效率相对较低。”,批判政府却在疫苗采购方面倾向中国。

1月13日,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对科兴克尔来福疫苗做了介绍。科兴疫苗分别在巴西、土耳其、印尼以及智利等国开展了III期临床研究。据土耳其的中期分析,保护率能达到91.25%,在印尼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保护率是65.3%。在巴西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分别公布了这样一些数字:疫苗对重症和住院的保护率达到100%,对于就医的保护率达78%。对于高危人群医护人员的保护率,总体上也达到50.3%。

尹卫东表示,这些临床研究的III期结果足以证明,克尔来福新冠灭活疫苗在世界各地的安全有效性是良好的。

此外,科兴也加速了产业化的建设,在科兴中维的生产线,目前一期已经完成了年产5亿只的疫苗建设,并投入了正式的生产。科兴现在在中国等五个国家的GMP检查已完成,能够充分保障疫苗需求。

据菲律宾ABS-CBN新闻网消息,当地时间12日,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哈里·洛克表示,今年6月前,中国科兴生物新冠疫苗将是菲律宾民众接种的唯一选择。

报道称,第一批中国科兴生物新冠疫苗将于2月抵达菲律宾,而西方制药厂的疫苗只能等到6月才能提供。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5 04:02:07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5 04:02:0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77)

标题 :
50.4%与95%,差别不仅仅是疫苗,还有临床试验!
类别 :
科技
内容 :

灭活疫苗作为传统疫苗,有其优势。但我们从“望闻问切” 转向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时,却将这种优势煮成了一锅粥!


Image


01

咸吃萝卜淡吃菜

这几天,中文网络热传辉瑞的mRNA疫苗有效率远远达不到95%,仅有29%。

在看到本文之前,许多人可能都已经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闻!

消息最初来自一位叫彼得·多西(Peter Doshi)的人,他在一家英文论坛上发布了他的 “高见”(Opinion),这已经是去年11月26日的事情

Image

这么重要的消息,为什么在美国没有人关注,却在中文媒体上铺天盖地呢?

就连号称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文化为使命” 的旗舰自媒体 “知识分子” 也发文,虽然 “并不认可多西29%的算法“,但其“专家”推算出”辉瑞疫苗的实际保护率大约在75%和80%之间。“


02

巧合?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吧!国药和科兴的两种疫苗官方发布的有效率正好也是在这个范围内,分别为79.34%和78%!

这厢热闹非凡,那边也没闲着!

连日来,美国的媒体,包括最权威的科学杂志《Science》,都纷纷报道,科兴疫苗在巴西临床试验的有效性不是78%,而是50.4%:

Image

这个表格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

  • 参试人数:疫苗组4653人,对照组4599人;
  • 严重症状者:疫苗组0人,对照组7人;
  • 中度症状者:疫苗组7人,对照组24人;
  • 轻微症状者:疫苗组78人,对照组136人。
  • 总感染人数:疫苗组85人;对照组167人;
  • 总感染率:疫苗组1.83%,对照组3.63%。
  • 疫苗保护效果:50.4%。

巴西的数据如果不考虑 “轻微症状者”,那么疫苗的有效性是77.7%,四舍五入就是78%,与此前公布的结果一致。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媒体说中国疫苗有效性只有50%,中文媒体说美国疫苗实际有效性只有29%!


03

苹果与桔子


要搞清楚疫苗之间的差异,我们先看看疫苗研制的三步曲:

  • 第一步:早期试验,筛择合适的疫苗;

  • 第二步:建立生产程序,生产出疫苗;

  • 第三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临床试验!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从下面这个表格里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临床试验的不同:

Image

迄今为止,国药没有发布具体数据。而科兴的总发病率是2.72%,远高于两款mR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总发病率。

试验背景的差距如此之大,那就相当于拿苹果与桔子作比较。


04

不比不知道


做临床试验的程序非常复杂,而且非常昂贵!西方的大制药公司已经做了很长很长时间的临床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们一直沿用 “望闻问切” 的传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里我们仅就以下的几个方面,比较一下中西临床试验的差异。


参试者


首先看看参试者的选择,辉瑞的临床试验包括了16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

Image


没有看到正式发布的国药和科兴疫苗参试者的构成,但有报道说,没有包括60岁以上的人,大概是担心老年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重症患者比例高的缘故吧。现在开始疫苗接种了,由于当初的决定,没有疫苗对60以上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只好将他们排除在外。而老年人正是最需要保护的,这不得不说这是一大失误。

试验点的选择

中国由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中国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不得不在国外的疫区进行,这给疫苗临床试验带来一定的困难。除了巴西外,科兴还选择在印尼、土耳其、乌克兰、泰国、新加坡等国作为试验点。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加之争分夺秒的压力,对于临床试验的 “新手” 来说,没有意外情况发生没人会相信。

相比之下,辉瑞和阿斯利康都是老牌的制药公司,辉瑞疫苗临床试验是在美国、德国、土耳其、南非、巴西和阿根廷做的,该公司在那些国家早就设立了固定的临床试验机构,全球统一管理。墨德纳虽是临床试验新手,但与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合作,政府提供大量资金,也是万无一失!

试验终点

所谓试验终点,就什么样的人将被认定为 “感染者、患者”。辉瑞、墨德纳和阿斯利康都在申请临床试验时,就明确定义了所谓的 “一级终点” (确诊标准)

Image

(引自“知识分子”)

对于 “二级终点” ,也就是重症,也有严格的标准:

Image

(引自“知识分子”)

我们无从知道国药和科兴是如何定义他们的试验终点的,根据外媒 Bloomberg 的报道,在巴西的临床试验中,感染者被分成了5类:无症状者、非常轻微症状者、轻微症状者、中度症状者,严重症状者。

第一和第二类感染者,不需要医学干预,没有包含在结果中。50.38% 的保护率,是统计了后面3类症状的感染者计算出来的。两组受试者人数接近,疫苗组85人出现了症状,对照组167有症状。如果只统计后2种(中度症状者和严重症状者),那么保护效果就是78%!

试验结果的混乱,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 “试验终点" 定义混乱造成的!

另一个例子是抗新冠药物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瑞德西韦最早由武汉病毒所报道能在体外抑制新冠病毒,并且还在中国申请了应用专利。但在其后的临床试验中,中国的试验组织者以降低死亡率为试验终点,得出的结论是瑞德西韦无效-用药组没有降低死亡率。而在美国,由于选择的试验终点不是死亡率而是住院时间 - 平均住院时间从13天减少到11天,结果被认为是有效的。

志愿者

参加临床试验的志愿者不仅在试验前要经过背景筛选,接种后还要定期跟踪,以采集样品和数据。对于老牌制药公司来说,这些都有固定的程序。公司内参加一个临床试验项目的团队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各个部门分工合作,协作完成。

实施临床试验的医生也并非普通的医生,他们都是行业里的专家,都是非常有经验的临床试验组织者。参与临床试验的医护人员都有固定的方式了解志愿者的意愿和配合度,以保证数据的顺利采集。不适合参加试验的,初选时就踢出去了。

在中国,制药公司精通临床试验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参与临床试验的医生大部分来自三甲医院,这类医生平时的本职工作就很忙,用于志愿者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在中国之外所设立的临床试验,实际情况可能还不如国内。

临床试验数据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是临床试验中的黄金标准。在结束之前,试验的组织者甚至首席调查员都无法访问数据。数据由一个独立的数据安全和监视委员会(DSMB)管理,这是唯一有权访问数据的小组。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临床试验的完整性。一旦试验结束,揭盲后数据是公开的,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看到。

国药、科兴的数据似乎并非统一管理、统一分析,各国有各国的结果,各说各话。

临床试验结果的发布

国药、科兴的疫苗临床结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发布,有效性从86%(国药阿联酋)、79.34%(国药官方发布); 到91.25%(科兴土耳其)、78%(科兴巴西)、65%(科兴印尼)、51%(科兴巴西)等等,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相比之下,辉瑞、墨德纳只有一套上报给FDA的权威结果,阿斯利康的3期临床也能在权威学术杂志《柳叶刀》(The Lacent)上查到,数据非常详细。正是由于数据发布的一致性、完整性和权威性,那种说辉瑞疫苗有效性只有 29%的说法,除了中文自媒体有人传播和跟风外,在美国没有人相信。


05

结语


近几年,随着中国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临床试验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不断提升,但与世界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特别是从抗新冠药物和疫苗的临床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距的存在。

我们当前面对的,不是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文化和信仰不同的民族,而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 新冠病毒!危难之时,互相泼脏水毫无益处。

我们能从月亮上取回样品,能在本土有效控制疫情,也一定能做好临床试验!我们所需要的,是虚心学习的精神!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5 21:25:53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5 21:25:53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583)

标题 :
谷歌承认在澳大利亚“做实验”:特意让人们搜不到某些媒体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各大社交平台对特朗普的“联合压制”之举,引发了人们对“科技公司操控言论自由”的担忧。

事实上,除了删文封号之举,科技公司还有直接让某些内容无法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能力。

近日,谷歌公司明确承认,在澳大利亚用户搜索时屏蔽了一些新闻媒体,这也是他们的一项实验计划。

而在这段期间里,澳大利亚政府正在与谷歌进行一场让“在谷歌上显示澳媒”的费用更加公允的谈判。

500

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当地时间1月13日消息,谷歌公司调整了其在澳大利亚地区的搜索与新闻的算法,为一些用户屏蔽了部分澳大利亚商业媒体的链接,包括《卫报》澳大利亚版、《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和美国新闻集团旗下的一些媒体。

据报道,谷歌的一位发言人证实,谷歌公司“正在进行一些实验,每个实验将覆盖澳大利亚地区1%的谷歌用户”,以衡量谷歌新闻业务与谷歌搜索业务之间的影响力。

这位发言人接受《卫报》采访时称,这些实验将于今年2月初完成。

虽然这种“实验”有限制言论自由之嫌,但谷歌方试图淡化这一举动的重要性,表示公司每年都会进行“数万次谷歌搜索实验”。

这位发言人表示,在2018年,谷歌仅在为媒体出版商们“推流”的业务中就获得了约2.18亿美元收入。

“我们(谷歌)仍然致力于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算法代码,并期待着与参议院委员会、政策制定者以及媒体出版商合作,以实现一个对所有人都公平的结果,从而符合所有澳大利亚人的利益。”

500

据英国《卫报》当地时间1月13日消息,该报澳大利亚读者表示,在自己登录谷歌账户后,搜索“卫报”并不会弹出《卫报》澳大利亚版网站,而是显示《卫报》的Twitter、Facebook和维基百科页面。

《悉尼先驱晨报》、《时代报》和《亚洲新闻报》的出版商Nine娱乐公司(Nine Entertainment Co.)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谷歌实际上是一个垄断机构。”

“通过拒绝用户获取这些及时、准确和重要的信息,他们(谷歌)非常清楚的表明了他们是如何影响澳大利亚人获得这些信息的渠道的。”

“与此同时,谷歌正在证明,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让澳大利亚新闻提供商从互联网上消失——这是它们非凡的市场力量的一个令人心寒的例证。”

500

Nine娱乐公司宣传图

澳大利亚财政部长乔什·弗莱登伯格(Josh Frydenberg)也对谷歌“定向限流”的做法表示反对,称谷歌不应阻止澳大利亚人访问当地新闻。

“数字巨头应该专注于为原创内容付费,而不是阻止它的出现。”

据统计,澳大利亚媒体每100美元的在线广告支出中,谷歌将获得53美元,Facebook将获得28美元,其他所有市场主体只能获得19美元。

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谷歌在澳大利亚的广告收入为43亿美元,Facebook则为7亿美元。

500

澳大利亚财政部长乔什·弗莱登伯格

2020年12月,澳大利亚政府向议会提交了一份管控媒体的法案,试图使谷歌和Facebook在推送新闻和在搜索引擎中使用新闻内容的方面,与新闻媒体协商出一个更为公允的价格。

在这份法案中,新闻媒体可以就谷歌或Facebook使用其内容时进行充分议价,而当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可以通过仲裁的方式敲定最终的定价。

而且,如果谷歌和Facebook试图修改的算法会影响新闻媒体的业务时,需要提前14天告知媒体情况。

同时,为了让小公司的议价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谷歌和Facebook可以提供标准报价,媒体公司也可以进行集体议价。

当地时间1月12日,谷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业务副总裁梅尔•席尔瓦(Mel Silva)表示,虽然愿意接受“价格仲裁”的约束,但这种法案形成的模式存在“缺陷”,因为它只考虑新闻媒体的成本,而不考虑谷歌的成本。

500

谷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业务副总裁梅尔•席尔瓦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9 05:14:38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9 05:14:3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00)

标题 :
挪威23人疑似接种辉瑞疫苗后死亡,到底咋回事?
类别 :
科技
内容 :

(观察者网 讯)近期,挪威老年患者接种辉瑞疫苗后的死亡事件引发外界关注。

当地时间1月18日,挪威药管局(NOMA)官网通报称,截至14日,共有23例接种疫苗后的疑似死亡病例。药管局主任医师表示,对mRNA疫苗的常见不良反应,如发烧和恶心,可能是导致一些衰弱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此前事件曝光后,引发包括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专业人士的担忧,期望寻求更多数据和细节。美国传染病学家福奇则认为,疫苗引起的非特异症状(如疼痛、恶心),会让那些衰弱患者的身体无法承担。

此前,挪威也为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和护理院内的人接种疫苗。辉瑞方面则表示,挪威已经调整辉瑞疫苗的接种策略,考虑排除重度衰弱患者。

挪威药管局18日报告新冠疫苗对衰弱老年人产生的不良反应

挪威药管局在18日的声明中表示,截至14日,已向挪威药品不良反应健康登记处提交了23份疑似死亡报告。药管局和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已评估其中13份报告,同时机构每天还会收到几份疑似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将对此持续进行评估。

药管局公告解释说:“挪威目前正为患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和护理院内的人接种疫苗。因此,出现接近疫苗接种时间的死亡在预期之内。所有关于接种疫苗后可疑不良反应并导致致命后果的报告,都经过了仔细评估。”

药管局主任医师西古尔德·霍特莫(Sigurd Hortemo)补充说:“这些报告表明,对mRNA疫苗的常见不良反应,如发烧和恶心,可能是导致一些衰弱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但这份公告也指出,辉瑞疫苗之前所进行的大型试验,并未包含患有不稳定或急性病的患者。同时,试验内很少有85岁以上的参与者。

针对疑似死亡病例的数量,《纽约时报》18日报道称,至少有33名护理院(nursing house)住户接种辉瑞疫苗后死亡。

挪威方面有关疑似疫苗死亡病例的通告最初来自于1月14日。当时,报告称共有23例死亡病例“与疫苗有关”。随后,疑似死亡病例上升至29人,受影响的年龄段则从80岁下降至75岁以上。

15日,挪威药管局在一份递交给彭博社的书面声明中写道:“辉瑞疫苗是挪威唯一可用的疫苗,因此所有的死亡都与这款疫苗有关。”所有报告的死亡病例,都与“患有严重基本疾病的老年人”有关。“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疫苗预期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发烧、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以及潜在状况的恶化。”

挪威护士为老人接种疫苗 澎湃影像图

药管局18日补充,挪威平均每周有400人死于养老院和长期护理机构。“接种疫苗的头几天内发生的所有死亡,都会经过仔细评估。我们不能排除在接种疫苗后几天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如发烧和恶心)可能导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更严重的病程和致命结果。”

彭博社报道称,除挪威外,包括德国和以色列在内的其他国家也报告了最近接种疫苗的人的死亡,但没有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事件曝光后,引发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等地专家的担忧。澳大利亚卫生部长格雷格·亨特(Greg Hunt)17日在墨尔本告诉记者,澳大利亚已经与辉瑞签订了1000万剂疫苗的协议,因此正向生产商、挪威卫生部门和政府寻求有关该问题的紧急信息。

亨特说,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将要求“公司和挪威医疗监管机构的额外信息”,而澳大利亚外交部也将就此问题与挪威外交部展开联系。

18日,香港政府官方的疫苗顾问小组表示,正在向挪威和德国政府寻求更多有关辉瑞注射疫苗事件的数据。此前,香港已批准辉瑞疫苗的紧急使用,并计划采购750万剂疫苗。

针对此次事件,不同专家也给出了不同说法。挪威药管局的医务主任施泰纳·马蒂森(Steinar Madsen)18日向彭博社说:“显然,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新冠肺炎比接种疫苗危险得多。很难证明疫苗与死亡之间的联系,我们并不担心。”

挪威公共健康研究所负责人卡米拉·斯托尔滕贝格(Camilla Stoltenberg)同天表示:“要记住,挪威护理院内每天死亡人数为45人。所以这并不一定代表有任何超额死亡率,或两者之间有因果联系。”

但其他专家给出了不同看法。福奇18日表示,人们必须考虑到这些死亡事件的背景,即护理院中极其衰弱的人群。接种第二剂疫苗后,人们会出现更多非特异(反应)症状,如疼痛、发烧和不适等。

福奇说:“可以想象,对于一个非常衰弱的人,比如许多住在养老院的人,即便是这种程度的症状,也会让他们身体负担过大。

对于这些争议,辉瑞公司18日表示,挪威方面已经改变辉瑞疫苗的使用策略,考虑排除对绝症患者进行接种。“挪威卫生部门现在已经改变了对重度衰弱(临床衰弱等级8级或更高)患者的疫苗接种建议。”临床衰弱等级(Clinical Frailty Scale)是一种医学界用于老年护理的分类系统,8级患者完全依赖护理且临近生命终点,通常无法从小病中恢复。

目前,辉瑞和拜恩泰克(BioNtech)公司正与挪威合作,调查这些死亡事件。一月底,辉瑞和拜恩泰克就将发放全欧洲第一份疫苗安全报告。

彭博社在17日的报道中评论称,挪威发生的事并不意味着更年轻、更健康的人应该避免接种疫苗。但随着各国开始发布疫苗安全监测报告,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早期迹象。欧洲药品局(EMA)新任局长埃默·库克(Emer Cooke)曾表示,一旦疫苗广泛推广,跟踪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特别是那些依赖mRNA等新技术的疫苗,将是最大的挑战之一。

尽管欧洲迄今批准的辉瑞和莫德纳疫苗,已在数万人身上进行了试验,其中包括80多岁和90多岁的志愿者,但试验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出头。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接种者的年龄都超过了50多岁,因为各国都急于为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这些发现也促使挪威提出,新冠疫苗可能对年长者和绝症患者的风险太大。这是欧洲卫生部门中,迄今为止发表过最谨慎的一份声明。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9 07:07:32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9 07:07:3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09)

标题 :
一天内过敏人数异常高,加州紧急喊停莫德纳特定批次疫苗注射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齐倩】自去年12月起,美国的新冠疫苗接种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但随后各地乱象丛生。从最开始的疫苗分发、接种推进缓慢,到疫苗储备不足,如今又出现了“过敏停用”的情况。

据美国《旧金山纪事报》18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多人在圣迭戈一家诊所接种莫德纳(Moderna)疫苗后,出现过敏反应。加州流行病学家随后表示,当地出现的过敏反应数量“可能高于正常水平”。

加州公共卫生部已于当日发布声明,敦促当地医疗机构停止使用在1月5日至12日运抵加州的一批Moderna疫苗。报道称,这批疫苗中的33万剂此前被送往全州287家机构,目前还不清楚已经注射了多少剂量。

报道截图

上周,圣迭戈县的一名公共卫生官员表示,在当地一家大型疫苗诊所接种疫苗的6名医护人员出现了明显的过敏反应。受影响的人的情况尚未公布,但卫生官员称过敏反应“严重”。

在使用同一批次疫苗的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其他聚集性过敏反应的报告。

加州流行病学家埃里卡·潘(Erica Pan)在17日的一份声明中说,“过敏反应数量可能高于正常水平”,在24小时内,就有不到10人需要医疗救助。《旧金山纪事报》援引数据称,一般来说,疫苗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预计很小,以Moderna疫苗竞品辉瑞所产疫苗数据来说,后者预期的过敏反应率约为10万分之一。

引起过敏反应Moderna疫苗属于同一批次041L20A,于1月5日到1月12日之间运抵加利福尼亚州,其中33万剂(加州已分发剂量的十分之一)已经被陆续分发给全州287个医疗机构。

“出于极度谨慎和对疫苗供应极其有限的考虑,我们建议供应商暂停使用Moderna该批次的疫苗。”潘表示,在疾控中心(CDC)、食品药品管理局(FDA)、Moderna公司和州政府完成调查之前,疫苗供应商应向各机构提供其他可用的疫苗库存。

圣迭戈县流行病学主任麦克唐纳(Eric McDonald)也表示:“这个数字(过敏人数)加在一起,略高于同期的预期。”他认为,“在可能的情况下”,这批疫苗会被换掉。

Moderna疫苗(资料图),图自澎湃影像

当地时间18日,加州政府部门证实,在圣迭戈一家诊所发生了“比平常更多”的疫苗过敏反应。公共卫生部在声明中,建议医疗机构停止使用1月5日至1月12日抵达加州的这批疫苗。

但声明补充称:“在暂停期间,除了等待在未来几天发货的订单之外,没有立即可用的疫苗替代剂量。”此外,目前还不清楚还有哪些其他地方接受了这批疫苗,已经注射了多少剂量,以及暂停使用这批疫苗对全州疫苗接种的影响。

这一暂停正值加利福尼亚州推动新冠疫苗接种之际,新冠疫情仍在威胁当地医院的医疗能力。截至当地时间18日,加州共报告了297万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超过3.3万死亡病例。

Moderna公司18日在一份书面声明中称:“Moderna收到了来自加州公共卫生部的一份报告,称一家疫苗接种中心的多人在接种了一批Moderna的新冠疫苗后,因可能的过敏反应而接受治疗。”

Moderna公司表示,他们正与州卫生部门合作,“全力配合”调查报道中的不良反应。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9 21:17:47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9 21:17:4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11)

标题 :
德国制造
类别 :
科技
内容 :

这就是精益求精的尖端德国制造

@haibaraemily

这几天继续看#洞察号#“鼹鼠”打洞的瓜,万万没想到居然还有连续剧…明天会专门出一篇长文,今天先简单写点。前情提要:Ohaibaraemily 和 Ohaibaraemily


关于“鼹鼠”的打洞失败的原因,洞察号项目组,无论是主办方NASA还是负责“鼹鼠”研制的德宇航(DLR)方,都一直表示:是火星土壤不能为“鼹鼠”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因为这里的土壤和之前火星任务遇到的土壤都不一样(“着陆区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土壤性质”),而“鼹鼠”是基于之前探测器遇到的土壤性质设计的。(图1)


总之,只是【运气不好+对火星的认识还不足】。


但真的是这样吗?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的行星科学家Kevin Cannon对“鼹鼠”的前期设计和论证工作提出了质疑 (O网页链接)。


事实上,“鼹鼠”团队2020年发表的钻孔实验论文(图2)里似乎暴露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鼹鼠”在地面测试时就已经遇到摩擦力不够导致难以打洞的情况了。


地面测试选择了三种不同粘聚力的物质来模拟火星土壤:石英砂WF34、玄武岩模拟物Syar、碾碎的玄武岩砂和粉尘混合物MMS。(图3,三种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照片)


其中石英砂WF34几乎没有粘聚力,而玄武岩模拟物Syar和混合物MMS都是有一定粘聚力的。


结果显示,在有一定粘聚力的玄武岩模拟物Syar土壤环境下,“鼹鼠”的打洞并不顺利:

“在Syar土壤的第一次测试中,“鼹鼠”下钻并不成功。它按预期向下钻,但不久就停止了前进。在同一地点增加了锤击时长后,"鼹鼠"开始慢慢地从土壤中缩回。”(图4)


这正是后来“鼹鼠”在火星上实际遇到的情况!


但当时是怎么解决的呢?堪称脑回路清奇。由于发射时间已经临近(洞察号因为火震仪的故障,已经延期发射一次了),项目组来不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改为解决带来问题的土壤——不用玄武岩土壤,只用石英砂,模拟结果不就没问题了嘛。至于火星土壤实际是怎么样的,只要相信“石英砂更能代表火星土壤的特性”就可以了!(图5)


这意味着,“鼹鼠”把一个“在地上没有解决的隐患带到了天上”,而最终,残酷的现实给所有人上了沉重的一课。


------------------------------

PS:简直仿佛能想象这帮不靠谱的欧洲人的心理活动:

“探测器都要发了”“已经延期两年了”“隔壁ExoMars已经延期六次了,我们不能学他们”[二哈][二哈][二哈]


挖坟论文在此:Wippermann, T., Hudson, T. L., Spohn, T., Witte, L., Scharringhausen, M., Tsakyridis, G., ... & Lichtenheldt, R. (2020). Penetration and performance testing of the HP³ Mole for the InSight Mars mission.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181,104780.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19 21:20:41 UTC
更新日期: 2021-01-19 21:23:25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12)

标题 :
從假大空談新時代的學術管理
类别 :
科技
内容 :

两周前我接受《科工力量》的访问(参见中国要和平崛起,基础科研需要“讲实话”,资金要用在刀刃上 | 科工力量 - YouTube),表面上从假大空谈起,但实际上是对新时代的中国学术管理做一些具体的建议。新时代是什么意思?我指的是经过中美贸易战的教训,中国在2020年推出全新的 “双循环” 经济战略之后的时代。


有评论家说,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方早已未雨绸缪,转爲以内需驱动经济成长,以避免过度依赖出口,所以“双循环”是个老战略。我认爲这是彻底的误读。


2008年之后的经济策略修正,是总量上的管理,目的是减低出口佔GDP的百分比,以降低对全球经济的依赖。2020年的“双循环”战略,却是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优先考虑避免在任何关键科技上再受外国限制,以便能在逆境下继续维持经济健康成长,所以它的重点是在个别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少数中国完全没有市场额分的高精尖产业。换句话说,所谓的“内循环”,包括了所有中国经济生产绝对需要的工业产品,例如极紫外光光刻机,中国都必须有若干市场额分,它不必是100%,不必是50%,但必须达到20%左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简单替代外国供应商,那么心怀恶意的外部势力根本就无从出手试图掐脖子。


“双循环”战略的产业管理,自然有中国政府内部的专业人员协调,无需外人置喙。但是它间接地对整个学术界有了全新的要求,却似乎没有受到主管单位同等量级的重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长期问题,因爲随著时间流逝,新科技必然会不断被发明、新产业必然会不断涌现,如果学术管理不做出适当的因应,那么中国在高精尖产业上永远都是被动、追赶的局面。


在实践上,这个在学术管理上“质变”的新局面,可以简单归纳为两个绝对的优先考虑,亦即实用性和独立性。


在实用性方面,被行业利益集团人爲扭曲的投资浪费,从来都不是好事,但在当前局面下,更加不能容忍。


在独立性方面,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历,主要是在落后西方先进技术好几代的背景下做追赶,所以有很多近路可抄,例如研究方向绝对确定,合作、交流、引进也始终是效率最高的手段。但是在“双循环”的新时代,攻关重点都是世界先进的技术,正是外国严密保护的机密,只能由中国科研人员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技术选择没有前例可循,学术管理单位必须将有限的资源,合理、高效地配置到最重要、最有前景的方向上,而这刚好是中国政府最欠缺的经验。


我在《科工力量》的访谈中,给出了简单基本的研究资源配置原则,以及好几个切实的案例,希望中国的学术管理单位能够参考。


访谈的内容,节录在下;因爲口语语法随便,我做了基本的修缮,如果有必要补充词汇,我把它放在括弧里。主持人的问题,则用不同字体表示。


==========================================================


好,王先生您好。今天我们这档节目是有观察者网连线王孟源先生,王先生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在美国已经30多年了,而且他有一个博客叫以事实与逻辑组成,王先生。您这个博客是什麽时候开始写的?


我是80年代从台湾毕业,然后在金门当过两年兵后到美国来求学,到哈佛去唸物理博士。后来一直到现在三十几年,原本我在很少回台湾,除了我祖父母过世,曾经回去参加过丧礼之外,没有回去。然后一直到2013年,我爸妈身体不好了,不能够再来美国跟我住了,所以我带著小孩,利用暑假回去。


那时候看到自由时报,和我的老家在台南县那些亲戚朋友的谈话,我觉得他们的公共论坛的水准非常的低,比美国还要低很多,当时大吃了一惊,回到美国之后就有想要做些贡献的想法。


因为当时我关心台湾新闻主要是看中国时报,所以后来到了2014年初,我就写了一封信,真的是用邮寄的,寄给中国时报的总经理,跟他说我想要帮忙写一些文章,介绍一些国际外交、政治、军事的一些基本的事实,这样子媒体还有大众的讨论,能够至少有一些比较真实的根据,而不是完全在想像的空间裡面完成。


他后来回信说我们刚好要开一个博客栏,你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博客作者,所以后来2014年夏天,他们开始,我就成为他们基本上唯一一个讲政经话题的博客作者。


那个时候一开始是写军事。我之所以一开始写军事,倒不是因为我是什麽军事专家,而是因为我认为台海的情势这个观念,和政治的分析,如果没有对军事态势有正确的理解(,就行不通)。当时台湾的舆论,不分蓝绿,都认为是,都仍然是生活在50、60年代,对不对?美军用过的过期的装备可以轻易的比共军的装备还要先进,这样的习惯。他们还没有理解时代已经变了,所以我在2014年刚开始写的时候,有一半的文章是写军事的,主要是因为台湾的民众要理解怎样好好的分析台湾的未来,第一个必须要先了解这个事情,所以才会从那边开始。


然后后来逐步的开始写其他的方面,就是外交、政治跟科普。科普的话倒是很简单,因为我本身是物理出身,我学物理就是学的高能物理。到了2016年我简单的科普了一下,一些高能物理的事情,结果引发了丘成桐的不满。我批评他当时出版了一本书在推销大对撞机,我批评他这个是完全的空话跟谎言,他对著记者反驳了几句,然后这个争论就升级了,后来杨振宁杨先生也参与。我想公众、华语世界的公众第一次对一个大型的科研计划是否值得投资,有了一次公共论坛上面的示范,我能够参与或者其实是它的始作俑者,我觉得与有荣焉。


我加入高能物理的时候,标准模型其实已经做出来十几年了,高能物理在标准模型完成的1974年之后,到现在46年根本没有任何进步,那也是我后来离开的原因之一。


离开之后做金融。刚好我加入的是一个做程序交易的,当时没有真正的程序交易,这家银行是法国的BNP,他当时是美国半自动程序交易的参与者之一,在90年代刚刚开始有数理的博士去参与这些金融的研究,我是(BNP)第一个过去帮他们做这些金融研究的(博士)。 基本上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大数据分析,把以往交易的结果拿来分析,看看你怎样买卖更赚钱。


到了2000年,我被瑞士联合银行挖角过去,因为他们没有程序交易的经验,所以我被挖过去帮他们做。然后我跟他们说,其实我并没有兴趣複製我以前在法国银行的那些交易程序,我是想要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全自动的程序交易,(用)一个超级电脑。 然后他们也说好,因为我只要了20个人头跟1000万美元的的资金,对他们来说不算什麽大事,(而且)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战略上的投资,所以2001年全世界第一个全自动交易程式在纽约启动,那就是我的成果。我自己僱的人,然后把它做出来。


后来这个美国的程序交易在股票方面被砍了,我一直没有搞清楚是谁在幕后搞的鬼,但是是SEC改变的规定,在2003年改变的规定,把股票(界)的程序交易一天就把它全部打倒。到了2007年,(SEC又准许了,但是)因为有那4年的空白,结果美国的程序交易都是由芝加哥的公司成功(控制),现在美国最大的程序交易公司就是每年几十几十亿的赚,都是芝加哥来的,原因就是2003年SEC把股票公司的程序交易都砍到了,芝加哥是做期货的,期货在美国有一个不同的监管单位叫做CFTC。


CFTC没有砍倒这些程序交易。我的程序交易在2001年成功之后,在2002年跟2003年就有一大堆模仿者,包括芝加哥的模仿者,到2003年SEC把做股票的都砍倒了,就变成只剩下芝加哥这些做期货的人能够继续发展,等到2007年,他们已经是几十亿几十亿地赚,每年的投资额已经涨到1亿美元左右。 那个时候你要再(做爲)一个新的玩家入场,已经有一个不可以跨越的壁垒。


到了2010年,我还记得那些人投资了3亿美元重新挖了一条光缆,从芝加哥连到纽约。以前的光缆因为是绕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会延迟几个微秒,他们觉得那几个微秒值得花3亿美元重新挖一条直线的光缆。后来有人拍了电影,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我不记得电影叫什麽,是过去这两年拍的(The Hummingbird Project)。


我自己成为Billionaire的希望破碎之后,到2010年,我觉得要回去跟这些已经很成功、每年上亿美元科技投资的公司竞争已经是不可能了,所以就退休了。退休以后,有三四年没有做什麽事,就在家带孩子。然后到了2014年开始写博客,过去这6年基本上是专职的博客作家。


我的兴趣很广泛,我在转行做金融之后,经济跟金融的研究自己下了很大的苦功,相信至少达到一般博士学位的阶段。 事实上我能够开发全世界第一个全自动程序交易,就可以告诉你,我在一直到现在,(应该)仍然是世界上对所谓的Market Microstructure,市场微结构的顶尖的几个人之一。


后来我写文章就开始从科普一直(谈)到政治跟外交,不过有一个主轴是对于美国的认识,因为我在美国这三十几年,转行过两三次,也认识了一些政商界的精英,曾经听过一些内幕的消息,所以对他们的真相是了解得比较清楚。后来这也是我博客上常常举的议题,就是美国的实际运行的真相。我想很多读者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文章而被吸引来的。


就是您本来是为台湾读者写的,就是您什麽时候发现大陆很多读者也都在关注你,然后一开始有意识的给他们做一些引导和介绍。


台湾跟大陆的人口比是1:50,我想人才的数目的比例至少也差不多,哈哈哈。因为我写作并不是一般的网红那种随便空口说白话,而其实是在一种网上的函授课,就是不收钱,但其实是大概高年级本科生或者是研究所的程度的一些话题(拿)来谈。


台湾这样的人口当然远远比不上大陆的多,而且大陆的人有狼性,他们比较愿意回馈发言,后来讨论的话就变成都是大陆的读者反应的比较热烈,所以就越谈越偏了。到了2016年之后,我基本上都是从大陆的视角来看事情,就只有头两年才是纯粹爲了台湾的读者来写的。


所以您写对撞机的事情的时候,你心裡其实想的对大陆的项目做一些建议。


最开始时候不是,其实是写给我以前新竹清华的物理系同班同学看的,因为有同班同学问我这些事情。我先(前)写了一篇批评丁肇中的文章,然后他们说哇哦,不知道原来有这麽多黑幕,我就继续写了,那这个批评的矛头也指向了丘成桐,其实这纯粹都是要写给物理系的行内人看的。


对,如果您现在给我们节目裡讲,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麽对撞机它裡面有很多骗局或者说很多问题。


我之所以谈对撞机,一方面是这是我研究最早的本行,但是另外一个原因是我认为假大空,学术界的假大空,对一个现代的先进国家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你现在的国与国的竞争基本上是一个科技上的竞争,组织能力跟科技水准的竞争,科技水准的取决因素就是你的学术界。那学术界要能够吸引人才,要能够让人才发挥作用,它的环境好坏最大的决定因素就在于你怎麽处理假大空,怎麽遏制假大空。


刚好这个我一直认为中国政府是全世界效率最高、最理性的政府,但是仍然有一些小的瑕疵,这个学术界的管理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后来也一直(继续)谈这些假大空的问题。事实上你把假大空三件事情放在一起,就不是一个很精确的说法,假、大、跟空,是三件完全不同的事。


假是绝对不能容许的,如果你作假的话,就应该要驱逐出学术界。


空呢,我刚刚提到现代基本上都是科技立国,所以各个国家都对科技重複投资,竞争非常的激烈。我们现在做科研的人员至少比100年前增加了几十(、几百)倍,可以讨论的有趣话题反而(没有)增加的那麽快,结果你有很多论文越来越细、越来越没有意义。


但这种空是没有办法避免的。 国家为了国家的利益需要,必须继续投资科技。即使是称职、努力、诚实的研究人员,也不能够保证每次或者每年所研究出来的结果都是真实有意义。这时候你仍然要让他们发论文,因为你对科技界、学术界的管理是必须要以论文为准,但花了一年做了一个很困难的实验,(答案)出来没有任何实用的结果,你必须要容许他们发这个论文,所以空不是问题,我觉得空根本就不应该跟假和大放在一起。


那这个“大”是介于假跟空之间,才是一个最微妙、也最複杂、要根据不同的情节来做处理的事情。对撞机刚好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大,而且是大这个类别裡面,夸大其词类别裡面最糟糕的一个。


我刚刚提到,我开始谈(大对撞机)的时候,纯粹只是替我的同学做科普。后来丘成桐他没有想到,这种事情理亏的话就应该避免把事情闹大,结果他把事情閙大了。 闹大以后我们正反两方(有机会)能把我们的论据都解释清楚,我想关心这件事的很多读者是知识分子,华语世界知识分子第一次能够看到这种深入的专业讨论,理性的讨论,至少我们这一边坚持理性的讨论,这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放到我刚刚说的那个框架上,学术界夸大其词,我说大对撞机是最糟糕的,为什麽呢?这不是基础跟应用的问题。


基础科研(这个标签)只不过代表著,你整个计划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扩展这个学术领域内知识的自洽性跟完整性,它一般是没有应用的;应用(科学则在于)最终的目标有一个确定的可应用价值。但是21世纪的科研跟20世纪不一样,跟19世纪又不一样。 21世纪的基础科研可能需要很多模块,每一个模块实际上都有应用,比如说你大对撞机,你还是用得上很多超导磁铁,这个超导磁铁本身是一个应用性质的东西,但是他只是大对撞机中的一个模块。


应用(类)的东西,比如说像核聚变;很明显的,你说可控核聚变来发电,这是一个应用,也就是发电,这绝对是一个应用。但是它裡面有很多模块,其中目前最常常上媒体的是它对等离子体的控制;控制等离子体,这是一个基础科研,物理所裡面有等离子体研究所,这是一个大的应用项目裡面的一个基础科研的模块。


所以我们要讨论基础科研跟应用科学(的分别),其实是很複杂的,而且跟我所说的该不该投资,或者是否(有必)要打击它夸大的趋向,都没有什麽因果关係,这通常是理亏的那一方会拿出来作为烟幕来混淆是非,真正应该用来做衡量标准的,是你所(面临)的时限。


Ok,我说的不是要多久才能够做得出来,而是什麽时候国家社会跟世界人类需要这个东西。我举个例子好了,大对撞机这东西,它的理论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我刚刚提过这个高能物理的标准模型是1974年做出来的,到现在基本上没有超过它的理论。标准模型裡面的所有的粒子,最后一个被发现的是Higgs,也就是2012年被发现的希格斯粒子。你要再建一个新的大对撞机,那很显然的就连理论基础都没有,更不用说它根本就没有应用价值。


对这种事情,我觉得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就是50年之内有没有应用价值,没有的话你这个(等于)是完全没有应用价值,完全没有应用价值的话,不是不能投资,而是你要跟其他完全没有应用价值的基础科研放在一起比较,对不对?


你这个东西要几千亿,别人只需要10万块。张益唐做出10年一次的数学界大突破的时候,他的一年的薪水大概也就是10万(人民币)级别的,他只是一个大一微积分的讲师,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在图书馆裡面做出来一个突破。那你大对撞机的基础科研,有没有张益唐的研究那么重要呢?没有,绝对没有,但是你比他贵一百万倍,怎麽解释?你必须要解释为什麽同样是没有应用价值的东西,人家出的论文就只有你的一百万分之一重要,这是他们必须要(囘答)的问题。但是我每次提出质疑,他们就说我在侮辱基础科研。不是,就是基础科研,仍然也有轻重缓急,仍然也有性价比,要比这些性价比,对不对?


你必须要公平地比性价比,因为事实上像大对撞机这种东西,就是整个行业1000个人合起来,用一般(个别)基础科研人员1000倍的政治能量来骗取10的6次方就是100万倍的资金,但是他所做的研究其实是(同一个级别)的,对不对? 这些论文的重要性,几千亿做出来的论文的重要性跟10万块做出来的论文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这边要花1000倍的人力、要花100万倍的金钱。


你说这样子,他们是在代表基础科研,还是在危害基础科研?我认为是在危害基础科研。因为你金钱投入进去,就是有100万个其他的基础科研没办法拿到钱,你人力投进去,就是有1000个其他的基础科研没有博士没有人才来(做研发)。


所以我认为假大空裡面这个“大”,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它让国家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这种夸大其词,解决的方案就是必须要诚实地(检讨个别科研计划)对国家的需求的重要性(和时限性)。也就是国家需求的体现,第一个关卡是50年,50年之内能不能做(出实际贡献)? 对撞机是1千年、1万年都没有用的,这个我刚刚解释过了。


下一个,我也在我的博客上写了三四篇文章讨论过的,是可控核聚变,我不晓得你有没有兴趣。核聚变这件事情比对撞机好一点:它同样是一整个行业、也就是做等离子体那行的人都想要拿这个钱;不过它的物理理论至少是真的、实在的,这一点比大对撞机要强很多。


但是它的应用前途跟对撞机一样:永远都不会有用。我这样讲出来很多很多不是物理专业的读者不相信,可是事实上道理很简单,他们所谓的好处,推广这些可控核聚变的人所说的好处,讲来讲去就是三件事,无限、清洁、廉价的能源,对不对?


每一个都是谎言。很简单,你只要追根究底问他们到底哪裡是无限、到底哪裡是清洁、到底哪裡是廉价,每一句都很简单就可以决定是谎言。


核裂变所用的燃料是铀,Uranium,它是有点(化学)毒性的,也有一点放射性的。它的年产量是6万吨,所以算是有限的。但是核聚变的燃料是什麽?它是一半Deuterium一半Tritium。 Deuterium是,我想叫做氘吧,就是氢的同位素。 Tritium也是氢的同位素,应该叫做氚,我想。 Deuterium的确是无限的,海水中不知道有多少亿吨,然后分离它也不是特别的贵。 你分离出来大概跟铀矿的价钱差不多,所以的确是无限的,然后说廉价也勉勉强强。


但是Tritium是一个半衰期很短的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很短,代表它很快就衰变,衰变的时候,它会放出Beta辐射,所以它的(放射)毒性非常的高,Tritium是一个很严重的放射性污染源。还好,因为它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地球形成的时候所包含的Tritium早就衰退衰变光了。


全世界估计整个地球的Tritium的含量大概不到100公斤(,主要来自宇宙綫撞击大气层外缘的氢原子)。这不是已经提纯的矿产,而是所有的地球大气层中这样散佈的tritium一共也不到100公斤。放在仓库裡面的,已经被人为地收集起来的,(即使它早已是极爲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也)不到20公斤,这样子的东西怎麽能够叫做无限?你世界上大概只有两三种其他的同位素是比Tritium还要稀缺的,你怎麽能够叫做无限?


生产Tritium不但是非常的昂贵,而且非常的危险。 人类在三里岛之前,最严重的核子事故发生在英国,1957年发生在英国,叫做Windscale,那个发电站叫Windscale。其实它不是真正的发电站,它是专门用来生产Tritium的反应炉。原因是当时的英国急著要部署氢弹,Tritium也有需要,做氢弹也需要Tritium,所以他们就专门做了一个反应炉来生产Tritium,然后洩漏了,起火燃烧洩漏了。


洩漏以后他那个程度有多糟糕,是国际原子能协会规定的第5级。 第5级就是跟三里岛一样,跟三里岛并列。人类史上只有福岛是第6级,然后 Chernobyl是更高一点,这是第一名,第二名福岛, Windscale(和三里岛)并列第三名。像这样子的东西,你怎麽能说它是清洁?你怎麽能说它是廉价?


而且Tritium因为是氢的同位素(,而氢原子直径很小,反应炉的热机又必定是高温),它很容易就渗透到任何容器跟管道(材料)的晶格里面,所以很容易洩漏。英国科学家在去年刚刚做出一个实验,他发现即使在实验室(条件之下),不管你再怎麽小心,用最贵的材料来做管道, Tritium(在被集中回收之前)就会损失(超过)10%。这10%跑到哪裡去了,跑到管道(墙壁)裡面去了,然后从管道的牆壁又可以洩露到外面,就是大气。


那一个高放射性的东西,你用铅用钢,都挡不住,这不是比铀还要更糟糕很多,比Uranium还要更糟糕很多,对不对?


2016年开始,美国的能源部开始投资第4代的核电厂,其中一个投资的方向是所谓的熔盐堆,这个我也写了博文来解释过,中国是在上海有一个研究的团队。


去年我去看看他们这些4年前拿到钱开始加速研究的熔盐堆研究,这些美国的团队(的进度报告),他们说他们设计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尽量减低Tritium的产量,就是不小心产生了一点点Tritium,他们都认为是很大的问题。为什麽?因为Tritium会混到冷却(剂)里面,然后从冷却(剂)在第一个热迴路,渗透到管道裡面,然后从管道渗透到第二迴路的的水里面,然后从第二管道的水再渗透到第三囘路,你这个东西是要去推动蒸汽轮机的,对不对?从蒸汽轮机那边(用过之)后,就要排热排到大气,或者是当废水排除到河水里面,Tritium都会跑到那边去。


你一个高放射性元素,然后又挡不住的,用钢管什麽都挡不住的,这东西危险得不得了,结果他们这些搞核聚变的人,一句话都不提,然后他们居然还有脸说他们做的是无限、廉价、清洁的能源。


其实刚好相反,(核聚变所需的燃料)是人类所知最稀缺的同位素之一,非常的危险,放射性极强,然后价格极为昂贵(,比黄金贵了不知几万倍),就这样的东西,他们敢一天到晚吹牛,而且这些是物理性质,是没有工程上的解决方案的。


除了Tritium燃料的问题之外,还有快中子的问题。快中子会引起所谓的嬗变,就是Nuclear Transmutation:你这些快中子打到了任何一个我们常用的原子核,不管是铝、还是合金钢,它们打进去以后,那些原子核会变成其他的原子核,变成有放射性的同位素;Tritium就是这样子产生的,就是当快中子打到锂Lithium的时候,会产生Tritium。人类的机器总还是要用原子来做的,你这些快中子打到上面,而且聚变堆的快中子比裂变堆的快中子多几百倍,(每个中子的)能量高7倍,等于是高1000倍(以上)的总能量,打到这些发电站的器材上面,这个问题他们也是一句话都不讲,事实上都是无可解决。


从大的观点来看,(核聚变)在50年之内(绝对)不可能有应用,那50年内不可能有应用的话,你这个东西同样应该跟著其他所有纯粹没有应用的基础科研一起排队,你不能够因为你的政治能量大,整个行业几千个人联合起来要霸占那些资金,你就(靠著公关撒谎)插队抢到别人前面去了,对不对?


很多数学、或者生物、或者化学,或者其他的物理(科目),他们只需要10万、百万、千万就可以做出很好的基础研究,你这些要几十亿、几百亿、几千亿的,所产生的论文并没有比人家好几千倍、几百倍,怎麽能够要求几千倍、几万倍的资金呢?所以这是我认为有关科学夸大其词,一个很不好的影响。


再下一个例子,再好一点,量子计算跟AI。我把量子计算跟AI放在一起,因为刚好Google两个都做,而且都在去年跟今年做了很多夸大的宣传。


量子计算这个东西,我去年写了一篇论文详细地解释了,它其实有一个很明确的应用,要破解目前常见的密码。


我们现在的互联网,是社会跟经济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结构)要素,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做的任何通讯,靠的都是加密解密。量子计算原则上可以破解裡面很多重要的加密方法,包括像Bitcoin这种东西,如果量子计算真的做出来了,那麽一夕之间这些密码就被推翻。


但问题是 Google去年出来吹嘘了一阵子,他们有53个位元的量子计算机,事实上距离能够破解这些目前常用的互联网的密码,还有8个数量级。 8个数量级是什麽意思?你记得Moore’s Law,就是摩尔定律,他是每两年密度加倍。基本上是每一个世代,(性能提升)1.5倍。


8个数量级的话,是大概三四十个世代。你在可以实用之前的三四十个世代之前,有没有必要抢占第一名?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从一个世代到一个世代都是超赶的的机会,对不对?你即使是像芯片这样子,每一个世代都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它们的应用不是(像量子计算)到了8个数量级之后才有经济效益,而是从1970年代开始做芯片,马上就有经济效益,而且经济效益越来越大,然后是商业的回馈来反过来投资下一个世代的技术,就是这样子还花了四十几年。


你这个量子计算能不能顺利地(没有利润、纯靠投资)搞四十几年,然后做到8个数量级的进步呢?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基本上应该也当做一个没有(太大)应用价值的基础科研,但是比核聚变好一点,因为它(在50年内)的应用可能性还是存在(一点点)的,而且因为它有战略价值,所以可以(归类为“10年以上”,然后)要求跟上第一梯队,就是你可以留在第一梯队的尾巴,但是绝对没有理由说大幅投资要求超赶所有的竞争对手。


AI刚好相反,相反在什麽地方?2020年1月,Google AI宣布,它能够准确的诊断乳癌。到了11月,他宣布能够准确的预测蛋白质折叠。蛋白质折叠是目前生物学界基础科研,最大的、第一级的问题之一,一旦解决了,在製药还有基因研究上面都(立刻)会有颠覆性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麽我常常在博客好像偏袒生物的理由:因为生物跟物理不一样,生物的基础科研,它的应用期限,Horizon,仍然是只有10年左右,即使是最基础的科研,都是10年之内都可能有应用的。


20年前他们才刚刚对人类基因做全解码,对不对?那是一个完全纯粹的基础科研,但是很快地在10年左右就有了一些应用。 2012年我们有CRISPR、基因剪接的技术,现在也是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出来。这些都是生物界的所谓基础研究,它的应用周期其实就是10年左右,所以它是很值得投资的。 同样是基础科研,生物跟物理就很不一样。


Google AI能够准确的预测蛋白质折叠,这就是我刚才提过,一个基础科研的项目中的一个应用模块,而且这个应用模块本身可以被独立的检讨,看看他是不是说了实话,所以他的夸大其词我觉得完全不是问题:因为你一年之内就会被检验出是不是真的有效,(如果有效)10年之内就有颠覆全世界人类社会的影响,所以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结果你看美国学术界对(Google的)量子计算(论文)没有任何批判,反而是对 Google AI上个月的宣布,(虽然是完全一样标准的公关稿),他的学术界就联名写到学术期刊上面去批评(説它不够严谨,实际)原因是什麽呢?


原因是这些行内人在乎的只是他们自己的经费。


Google AI如果成功的话,现在在做蛋白质折叠的几千个团队,他们的经费都会有问题。但是量子计算正因为它没有什麽实际的应用,所以做量子计算的学术界其实都是跟Google合作的,他的人数很少,而且资金基本上都是来自Google的资助。在一个(行业)是竞争对手,在另一个是金主,所以(虽然)Google AI的成就反而是远为重要,而且中国(真正)应该想办法跟他竞争(,也就是必须争取第一梯队前列)的;但是你如果只看美国行内人的评价的话,会得到相反的结论。


然后再看下一个阶段,就是(不到)10年就可以做出来的东西,这像什么?我在我的博客上也提过,真正要解决目前人类(寻求)清洁能源、也就是碳排放的问题,最重要的技术其实是能量的储藏,能源能量的储藏就是电能的储藏,这裡面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液流电池。那么这种东西,中国就应该追求(不只)是在第一梯队的前列,(而)是完全领先,就是我们一家独大。


的确是这样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8 MWh的液流电池就是在中国建设,(但这和锂电池储能厰已经做到300MWh相比,显然是投资不足,所以)我认为投资还可以再提升(一级)。对,目前中国是在第一梯队的前列,但是我认为像这麽这种10年(不到)就有很重要应用的东西,应该要加大投资变成完全领先。


至于像是飞机的发动机、大飞机、半导体製造或者是像华为这样子被人家掐脖子的事情,这种国家的需要,它的应用,甚至不是在未来,而是在过去,你可以说在30年前就需要的东西,到现在还没有赶上第一梯队。这种东西,它的经费该不该被浪费在其他方面?完全不应该,这种事连提都不用提的。


我们现在在还债,还过去就需要的东西,而且大家要考虑,我刚刚其实也提到了,我们现在讨论的资源不只是金钱,而且也是人才,真正第一流的人才是很稀缺、很重要的,他们必须要用在刀口上。如果他们都被送进去做对撞机,比如说像欧洲的对撞机LHC,有6000个博士,其中大部分是欧洲人,那这些人才(的错误配置)对欧洲的损害有多大?可能是他所花的那200多亿欧元,比起来, 6000个人才的浪费是更严重的。


我知道很多人认为,反正国家有的是钱,就把钱到处乱投就好了。事情不是这样的,美国在50、60年代,一家独大的时候,曾经占到世界R&D(总投资额)的70%,但是不到10几年到了80年代,他们就四面楚歌,(像是)他们的半导体(工业)被日本打的灰头土脸,反而是到了90年代,他们开始检讨以前投资浪费,就是没有用我刚刚说的那个好的标准来检视投资方向的时候,就把他们的大对撞机砍掉,1993年,我离开高能物理界就是因为它被砍掉,所以我自己是切身之痛。


而且当时我在Weinberg温伯格的团队裡面,温伯格是当时(美国大对撞机SSC)最重要的推手,所以它的内幕我全都知道。他每个礼拜两次跟我们汇报进度,我是真正在内部听到他怎麽样想要忽悠国家。那时候心裡就觉得很奇怪,你这种完全是为了行业山头小集团的利益,来浪费国家跟人类世界的财富,你怎麽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后来美国就是有其他的诺贝尔奖得主出面,为了公益而得罪人。中国的文化上比较更加不喜欢得罪人,更加不喜欢说实话,对不对?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对不对?马保囯的态度,在学术界就是和稀泥的态度非常的普遍,这会是中国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大国的一个掣肘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应该摊出来跟大家讨论。因为我认为所谓民族性优越与否,就在于这个国家民族,是不是一般的公民都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看到公益受损就愿意站出来说实话,这才是(判断)所谓民族性优劣的标准。我们如果容许这些做没有应用价值的研究的大团队,利用他们的政治能量,来佔据公关跟媒体的频道,夸大或甚至无中生有,(凭空製造出)所谓的应用价值跟对国家的贡献。那麽你投资就会错误,那麽你就会复制美国在60年代跟70年代的错误。


美国在90年代做了检讨之后,把大对撞机砍掉省了200亿美元,(把核聚变发电也都砍了,在同一个时段)他把钱放哪裡?他只放了几(亿),成立了一个针对半导体製造业的半官方组织,那个半官方组织在5年之内就对(美国)半导体工业止损,然后(进一步)确立了其后二十几年美国在半导体製造器材上的独霸,这也才能给他过去两年对中国做掐脖子的本钱。(其中用在製造器材上的,大约只有)几千万啊。


他如果把那几百亿、几千亿都浪费到其他方面的话,美国(科技业)现在老早就完全垮了。当初靠的,就是有能力、有意愿(的人),愿意为国家做事,即使钱没有很多,他仍然愿意(殚精竭智)为国家做出长期贡献;另外一方面有人愿意出面得罪人,跟国家说你不能够把钱浪费到这些方面。有这两种人合作,美国才在90年代有那个转折,有了一点点中兴、挽救自己经济前途的作为。


中国还远远没有到全球领先的科技地位。如果想要有那个地位,你不能够靠美国当初在二战(后)是因为所有其它的先进工业国家把自己都打残了,对不对?我们现在是一个长期和平的环境,中国要和平崛起,必须靠的是比人家优越,优越在哪裡?优越在你的科技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靠的是什麽?学术界。学术界靠的是什麽?人力和财力和物力的投资。这些投资必须要用在刀口上,你不用在刀口上,后果之严重是非常明显的。


好的。今天节目王先生通过4个例子,对撞机、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和AI来检讨了学术界假大空的现象。因为时间关係我们今天就先聊到这裡,谢谢王先生。


谢谢你。很高兴,能够和大家聊。


再接著聊,再见。


【后注】有人质疑,我在访谈中擧美国支持半导体製造业的正面例子,说花了几千万,但那个半官方组织(Sematech)实际上在1986年成立之后,总共拿了五亿的公款。这里的出入,来自Sematech原本试图重建美国的芯片工业,也就是晶圆厂,这并没有长久的成功;到了1990年代,它把努力的重点转向製造器材,才真正留下工业霸权,亦即过去两年,掐华爲和中芯脖子的工具。我在访谈中所指的是第二代的Sematech,但这其中资金的分配很难确定,我个人估计后者的耗费反而只占一小部分,所以是几千万级别的。因爲是口语,表达得不够精确;如果依照原本的字面意义,算入第一代Sematech的花费,那么全部应该是五亿,所以我还是做了修订。请注意,这并不影响文章整体的逻辑论述,因爲它依旧是以远低于对撞机的价格,达成远远更高效的贡献。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20 00:13:52 UTC
更新日期: 2021-01-20 00:13:52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15)

标题 :
俄罗斯政府:第二款国产新冠疫苗“EpiVacCorona”有效率100%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鞠峰】俄罗斯研发的“卫星-V”(Sputnik-V)新冠疫苗正在拓宽海外市场时,俄政府宣布,该国研发的第二款新冠疫苗“EpiVacCorona”的有效率达100%,将于2月开始量产。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月19日报道,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监管和人类福祉服务部(Rospotrebnadzor)宣布,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EpiVacCorona”疫苗的“免疫效率”达到100%。

“一款疫苗的总体效果,包括免疫效果和预防效果,”俄新闻部门在声明中称。

俄罗斯“EpiVacCorona”疫苗

另据俄塔社同日报道,俄罗斯副总理塔季扬娜·格利科娃(Tatyana Golikova)称,将从2月开始量产“EpiVacCorona”疫苗。

但是路透社查阅俄罗斯疫苗临床试验登记系统发现,在该疫苗的第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有100名18岁至60岁志愿者参与,研发团队检验了疫苗的安全性、副作用和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通常来说,Ⅲ期临床试验需要数千名受试者,还要设置安慰剂组,”路透社称,“一般,疫苗的早期试验结果,基于对没有接触过病毒的受试者进行血液分析,评估人体接种后的免疫反应。更大规模的后期临床试验,则要依据受试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感染情况。”

“EpiVacCorona”疫苗由俄罗斯“矢量”国家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下简称矢量所)研发。矢量所位于新西伯利亚地区的科利佐沃(Koltsovo)。

卫星社介绍,与以腺病毒为载体的“卫星-V”疫苗不同的是,“EpiVacCorona”疫苗属于合成肽疫苗。它由人工合成的病毒蛋白质片段,也就是肽组成。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合成肽,学习如何识别并中和病毒。

据俄塔社整理,去年7月24日,矢量所获得俄罗斯卫生部门的批准,在志愿者身上开展疫苗的临床试验。首位志愿者于7月27日接受注射。

去年10月1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EpiVacCorona”疫苗在国内通过并完成注册。

俄罗斯副总理塔季扬娜·格利科娃也于去年10月表示,“不得不说,该疫苗(“EpiVacCorona”)的特点是没有抗原性,以及足够安全。”当时,矢量所在俄罗斯各地启动了注册后临床试验。

去年11月16日,俄卫生部门批准了该疫苗在60岁以上老人身上进行注册后临床试验。两天后(18日),3000名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的志愿者被批准接受试验。

俄罗斯首席公共卫生官员安娜·波波娃(Anna Popova)表示,与“EpiVacCorona”有关的文件已于12月8日提交世界卫生组织,“我们正在等待世卫组织的决定”。

根据俄罗斯国家药品注册局发布的疫苗注册证书,“EpiVacCorona”有望于2021年1月进入民用流通领域。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20 09:40:38 UTC
更新日期: 2021-01-20 09:40:38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23)

标题 :
C919大型客机高寒试飞成功
类别 :
科技
内容 :

1月16日9:53分,伴随着清脆的发动机轰鸣声,B-001F号国产C919型飞机呼伦贝尔机场起飞转场至东营,标志着呼伦贝尔机场圆满完成了为期23天的中国商飞C919型飞机的高寒试验保障任务。

C919飞机高寒试验试飞是民用飞机必须通过的一项极端气候试验,以验证飞机在极寒气象条件下各系统和设备的功能和性能。C919飞机将在-35℃左右的低温条件下执行10项飞行试验和4项机上地面试验。主要涉及环控专业、动力专业、燃油专业、液压起落架刹车专业、总体专业、舱门专业。

C919大型客机试验试飞工作人员合影 图自“呼伦贝尔发布”

为了协助中国商飞顺利开展高寒试验任务,试验前期,呼伦贝尔机场协调机场各保障部门、呼伦贝尔空管站、中航油等多家单位召开C919飞机高寒试验试飞保障协调会,研讨制定试验飞行保障方案。在机场现有站坪资源的前提下,为C919试验飞行划定专用机位,使其顺利开展机上地面测试。为保证C919飞机按计划完成试验飞行任务,并对机场的正常运行影响降至最低,呼伦贝尔机场组织开展了C919高寒试验飞行的安全评估工作。并协调特种车辆保障人员、机务、中国商飞机务对C919飞机牵引、除防冰等保障工作进行桌面推演,确保试验飞行顺利完成。同时呼伦贝尔机场分两次对C919飞机高寒试验试飞保障人员开展机坪运行管理规定培训,确保试验保障阶段机坪运行安全。

试验期间,为确保试验飞行气象数据准确,呼伦贝尔机场配合呼伦贝尔气象局在控制区内安放了5处气象监测设备。同时在冬季本场保障设备库房紧张的条件下,呼伦贝尔机场克服困难,为中国商飞提供试验设备保障库房及办公室7间。由于试验飞行需在早上六七点钟进行,工作人员需在凌晨三点左右就进入控制区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呼伦贝尔机场为此专门安排保障人员对C919试验飞行工作提供相关保障,在保障期间共出动保障人员近400人次,相关保障车辆80余次。机场公司各部门及驻场单位积极配合C919国产大飞机的试验工作,认真按照预案开展C919高寒试验飞行的保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为中国商飞C919高寒试验飞行提供最大的便利及最优质的服务保障。

C919机型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客机,同时也是我国重大的战略工程,C919目前正处于试飞定型关键时期,各项试飞科目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关乎着该机型的未来。参与此次试飞任务的保障工作,是呼伦贝尔机场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的具体举措之一,呼伦贝尔机场也将持续为国之重器保驾护航,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贡献力量。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21 09:41:57 UTC
更新日期: 2021-01-21 09:41:57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34)

标题 :
以色列超1.2万人接种辉瑞疫苗后新冠阳性 有69人注射了第二剂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海外网1月21日电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20日报道称,以色列卫生部部长表示,超过1.24万以色列人在接种辉瑞疫苗后,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其中69人已接种了第二剂疫苗。

根据以色列卫生部数据,约18.9万人在接种疫苗后接受了新冠病毒检测,其中超过1.24万人的检测结果呈阳性,占总人数的6.6%。大多数人是在接种了第一剂疫苗不久后被感染的,这段时间内疫苗尚未生效。然而,接种两周后仍有1410人的检测结果呈阳性,按照预期结果,此时部分免疫应该已经生效。

此外,卫生部表示,有69名患者接种两剂疫苗后仍感染新冠病毒。以色列的第二剂疫苗接种已于两周前启动,总理内塔尼亚胡率先接种。过去几个月里,大约有215万人接种了辉瑞疫苗,其中有30万人已接种了两剂疫苗。

辉瑞公司曾表示,接种第一剂疫苗后的第15天到第21天内,接种者的免疫能力会激增,这时疫苗的有效性会由52%增至89%。根据早期试验,第二剂疫苗的保护作用在注射一周后将达到95%。然而,实际免疫结果可能与临床试验出现偏差,因为实际接种的人数要多得多。

曾为内塔尼亚胡接种疫苗的示巴医学中心的感染科主任告诉以色列媒体,辉瑞公司的两剂疫苗 “效果非常好”。该中心的102名医务人员在接种完疫苗一周后接受了检测,其中100人的抗体水平都比7天前高出6到20倍。

然而,据以色列陆军电台报道,该国新冠项目负责人纳赫曼·阿什 (Nachman Ash) 曾于19日向以色列官员们抱怨,美国的第一剂疫苗提供的保护不够 ,称其效果“不如预想的有效”,“比辉瑞公司提出的要低”。(海外网/张琪 实习编译/李江珊)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22 00:01:36 UTC
更新日期: 2021-01-22 00:01:36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40)

标题 :
字节跳动的野心扩张到金融,抖音向支付宝与微信宣战
类别 :
科技
内容 :

有人说,没有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会拒绝金融

抖音也不例外。

1月19日,抖音App内正式上线支付功能,用户在抖音App内购物结算时,除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外,可使用“抖音支付”入口,绑定银行卡后即可实现支付。

字节跳动的野心扩张到金融,抖音向支付宝与微信宣战

目前,抖音支付共支持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十家银行卡绑定。用户在使用抖音支付付款时,需要先进行实名认证,输入姓名及身份证号等信息,再进行绑卡操作,可绑定储蓄卡和信用卡,完成绑卡后用户即可通过抖音支付完成付款。

查看抖音支付的账户服务协议中,抖音支付功能主要包括充值、提现、转账及查询等,由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服务,用户同意开通抖音支付后,将由武汉合众易宝代收款或付款。

服务费用方面,现在抖音支付实行的是免费政策,当用户通过抖音支付账户充值、提现和转账时,都免收手续费。但抖音支付服务协议也提到,不排除以后调整服务手续费收费标准的可能。

字节的金融野心

近几年,互联网行业刮起了移动支付大风,滴滴、唯品会、美团、携程、快手等企业均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

作为一个手握巨量流量的巨头,日活已经突破6亿的抖音,想要变现也必须靠近金融。

事实上,抖音对此也早已布局。

早在2019年,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就已申请过“抖音支付”的商标。天眼查APP显示,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申请“抖音支付”相关商标,分类涉及金融物管、社会服务、通信服务,商标状态为“商标已注册”与“商标申请中”。

字节跳动的野心扩张到金融,抖音向支付宝与微信宣战

时间来到2020年8月,字节跳动完成对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的收购,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并申请并拿下 “doupay”和“抖音支付”商标。在获得该牌照之前,字节跳动还获得了小贷牌照、保险经纪牌照和证券投顾三张金融牌照。

在此期间,字节跳动开始试水“放心花”、“放心借”、“备用金”等小贷产品,近期抖音再次上线信用分期产品“DOU 分期”。据悉,“DOU 分期”的模式比“放心花”更加接近花呗,它不仅支持免息期、分期还款等功能,更重要的是,Dou分期可用在抖音直播和抖音小店中购买商品。

而抖音支付的上线,让字节跳动完成了布局互联网金融最关键的环节,放心借+放心花+Dou分期+抖音支付,可以看作是对标支付宝及其借呗、花呗的组合,而这也是互联网巨头布局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

有媒体评论说,手握四张金融牌照的字节跳动,金融版图已初步成型。

抖音为什么要做支付?

有评论称,抖音支付开通,应是想做自身App的延伸,瞄准电商带货和直播服务。毕竟在目前的短视频领域,抖音、快手、B站已经开启了在支付业务上的新较量。

公开资料显示,快手在2020年11月收购持牌支付机构易联支付,从而间接获得支付牌照。据天眼查显现,快手经过旗下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8月31日申请了“老铁支付”商标。相较之下,B站的“支付”动作较慢。今年1月份,哔哩哔哩关联公司上海幻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对“bilibilipay.com”“bilibilipay.cn”等域名备案,在其官网以及多家招聘网站上开始招募支付业务相关的岗位,行业人士分析称,这是B站入局支付领域的信号。

字节跳动的野心扩张到金融,抖音向支付宝与微信宣战

字节跳动的野心扩张到金融,抖音向支付宝与微信宣战

仅从直播带货来看,快手的招股书显示,它在2020年前九个月的GMV达2041亿人民币,已经是淘宝、京东、拼多多之后的电商第四极;某份流传的文档显示,抖音的电商年GMV也在千亿级。

GMV越高,产生的手续费也越高。此前有数据显示,2017-2019年,拼多多付给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相关费用分别为5.4亿元、6.4亿元和3.4亿元。

看着收入这么轻松地流向了支付宝、微信支付手里,这些互联网企业岂能甘心?做移动支付,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第三方平台收取的支付手续费就可以节约下来。

此外,短视频平台作为天然的流量池打造自己的支付平台不仅可以更好让流量变现,还可以实现业务上的闭环:用户观看内容——种草消费——平台交易—金融服务。

预借春晚东风,抢滩支付

日前,有消息称抖音替代拼多多,成为2021年春晚独家红包互动伙伴。这也成为抖音支付的大好东风。原本拼多多的新业务“多多钱包”计划通过春晚活动来推广其支付系统,目前这个绝佳的曝光机会被抖音支付“抢了便宜”。

字节跳动的野心扩张到金融,抖音向支付宝与微信宣战

毕竟春晚红包力量大家都看在眼里。2015年,微信发放5亿元红包推广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的绑卡用户由此前的不到800万人暴涨至2亿,短短一个春节,微信追上了支付宝此前8年的积累,成功拿下支付领域的半壁江山。此后,互联网巨头开启了春晚红包大战。

在春晚红包互动的过程中,用户在抖音的直播、电商业务将产生海量的支付行为,对抖音支付来说,这是建立品牌的绝佳时机,还能最短时间内让广大用户完成绑卡等步骤。


点评 :
标签:
表单: news
用户: dreamable
创建日期: 2021-01-25 23:47:49 UTC
更新日期: 2021-01-25 23:47:49 UTC
引用:(Table ID 4, Record ID 658)

标题 :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类别 :
科技
内容 :

刷屏整个2020年的特斯拉,在2021年初因为Model Y继续在中国媒体上刷屏。但在热闹中人们似乎忘记一个事实:特斯拉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核心研发团队。


这家曾被中国制造业工人和消费者拉出泥潭的公司,仍然把几乎所有的研发力量都布局在美国加州。比如连线杂志就曾报道过特斯拉在加州的“神秘二楼”——特斯拉以电池、传动、动力电子等先进制造技术全部孕育于此,催生了特斯拉最多每周50次的工艺改进[3]。


而在中国,特斯拉不仅没有独立研发团队,其网站上面向中国大陆招聘的1831个职位中,大多数都属于生产、交付、销售、客户支持等岗位,制造技术的研发岗位极少,软件和人工智能的更是几乎没有。换句话说,特斯拉的核心秘密,仍然在千里之外的加州。


以Model Y为例,这辆刷屏车之所以能顺利国产化,上海临港超级工厂里的工人不分昼夜的三班倒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还是特斯拉对自动化设备的研发。


比如在去年12月,一家外媒就通过航拍捕捉到了临港工厂里一台长19.5米、高5.3米、篮球场大的巨型机器。这是特斯拉与意大利工业机械巨头意德拉(IDRA)联合研发的铝铸工艺压铸机。这台压铸机几个月前才刚刚抵达上海,在调试完成后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运行[1]。


这台机器名为GigaPress,重量高达410吨,相当于5架航天飞机之和。它可以将传统车架中的需要加工再组装70个零件,焊接1000至1500次的复杂生产过程,变成一次简单压铸加工,让焊接两小时变成压铸两分钟,同时也为Model Y省下了20%的成本[2]。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GigaPress压铸机,Fremont, California


为了让这台压铸机能够有用武之地,特斯拉甚至还挖来了苹果合金专家查尔斯·柯伊曼研发相应的铝合金材料。苹果合金团队的成名作是MAC电脑的一体化铝合金机身,在同等密度下,材料强度比标准铝合金高60%。这意味着,即使别的厂商买到特斯拉的压铸机,也没有好材料来加工。


压铸机和铝合金只是特斯拉在制造技术方面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宣称要实现100%国产化的特斯拉,制造设备、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系统、高精度传感器、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依旧由美国研发中心牢牢把握,给到中国的,依旧是组装厂、配件厂以及售后中心。


上一个产品在中国疯卖,但在中国却一个研发中心都没有的企业是谁?没错,是苹果。


苹果每年销售的2亿部手机中90%以上都在中国生产,但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到最新的产品规划,设计图纸,全部在位于加州的苹果总部中完成。苹果的心法一直都清晰地印在它家产品的背后:Design by Apple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加州设计,中国组装)。


而这种“中国只有供应链,没有创新研发的”产业分工,也就造成了一个关于中美制造业的特殊现象:论产业链体量、就业人数、,美国的企业在远远落后于中国,但在产品终端,苹果的净利润相当于A股最大的12家苹果概念股利润之和的20倍。


远在大洋彼岸,库克只需一通电话,就能够让十几万中国的流水线工人连夜爬起,为苹果的万亿市值增砖添瓦。而每当他们在富士康的工厂里组装好一部最新的iPhone,库比蒂诺小镇苹果总部里库克的电脑上,不断跳跃着的数据就会被再一次刷新。


这背后既是一场渗透产业链的权力游戏,更是一场事关国家竞争力的危险分工。核心问题在于:美国的制造能力到底是如何控制大洋彼岸的每一环节的?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一个行业内众所周知的秘密是:一般的手机厂商对于供应商来说最多被尊称一声爸爸,但苹果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它的身份更像是:“慈父”


比如你翻开苹果的研报,就会发现苹果连续十几年,每年都有百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其中75%以上开支用于设备和软件购买[4]。然而早在90年代末,苹果就已经甩卖掉了自己几乎全部的工厂。那么一个几乎没有工厂的企业,买这么多设备到底给谁用?


答案是:供应链企业。


在富士康的各条苹果产线中,有20%-50%不等的设备,由苹果提供。而在一些小型的苹果代工厂中,几乎每一千台设备里,就有500台是由苹果承担的。


比如,2012年,为了力推全金属机身,苹果将CNC(数控机床)变成了手机产业链的当红炸子鸡,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垄断了市场上全部的高端设备。而这些设备的售价,单台就高达100万美金。苹果采购之后,尽数配送给相关供应商[5]。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数控机床在加工金属机身


当然,苹果也不是无私奉献。供应商用了苹果提供的机器之后,那么这条产线就会被单独划给苹果,不能用于生产其他厂家的产品。这就能够保障即使同行想来“抄作业”,也找不到产能,从而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苹果硬件的特色吸引力。


而在新品投产前,苹果也都会派出资深工程师,入驻代工厂来帮助解决问题。比如产业内流传的一个经典故事是:


苹果的某家南方代工厂的仓库里,经常出现老鼠啃食双面胶的问题。苹果总部知道后,直接派人从美国过来,制定了一套仓库养猫方案,包括猫的品种、年龄、数量、采购预算、采购途径、工作福利,甚至于猫的绩效考核与猫的心态保持,以确保猫能按照纪律打工。


不过,“慈父”会无微不至,“慈父”也会无比严谨。


比如曾经有一家机床供应商在苹果工程师面前王婆卖瓜,夸自己产品的加工效果可以像镜子一样亮。结果被苹果工程师连续追问:像镜子一样亮到底如何量化?最终,这家企业花了100多万元,从美国采购回了阿美特克的白光干涉仪,这才回答出了这个灵魂之问[6]。


除了教工厂生产,苹果给供应商撒起钱来也毫不手软:2019年9月库克宣布从苹果公司的“现金制造基金”中拿出2.5亿美元,用于奖励康宁公司,后者曾帮助过苹果公司研发出大猩猩玻璃。这基本与康宁半个季度的利润相当了。


与苹果的深度绑定,为这些企业带来了丰厚的资本市场回报:2019年以来,苹果产业链A股三大龙头:立讯精密、歌尔声学、蓝思科技,平均涨幅高达5倍,同期,大盘上涨不到40%。所以有人戏谑:只有苹果的上游才配叫产业链,国产机的上游,只能叫概念股。


但对于挤破头想进入苹果产业链的公司,最终会发现:苹果的馈赠,既是他们十年增长十倍的蜜糖,更是让他们逃不出苹果掌心的索套,这个索套的根,则在大洋彼岸加州的一座办公室中。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苹果产业链上,有来自49个国家与地区的1142家供应商,超过200万工人在三班倒的不停生产,有500多家遍及全球的苹果商店和数以千计的渠道在不间断的营业,每小时卖出2万部苹果手机。他们塑造了人类历史上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是新时代的日不落帝国——苹果。


这个庞大帝国的首都,是耸立在加州小镇库珀蒂诺上的苹果总部(Space Ship),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办公楼,汇集着苹果从全球招揽的1.2万名精英,占地超过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也如同国防部一般指挥着全球各个为苹果征战的军团。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傍晚的苹果总部


而帝国的心脏,则是一个摆放着U2主唱波诺(Bono)创立的慈善基金会海报与一台iMac的办公室。每天清晨,当库克沉思着面对这台iMac上不断变化数字时,就如同一位帝王,在俯视着他的江山。


苹果则通过安插在供应链的两套系统,监视着帝国诸侯的一举一动,来给他们拨调资源、预留利润、规划产能。


第一套是掌握了全球情况的疆域图,苹果重金投资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


在这套系统里苹果从零部件供应商到组装厂,最后到渠道的数据全部被打通。库克的电脑中,可以呈现苹果全球供应商当天的运转情况:从每个零部件的产量,到每个产线的开工情况,甚至具体到每家工厂的生产良率[7]。


每当富士康几十万流水线女工组装完一部iPhone,大洋彼岸库克电脑中,就会出现一个更新跳跃的数字。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库克与富士康女工,2014年


另一个案例是,作为苹果的重量级声学器件供应商,瑞声的苹果产线上,控制软件、电脑以及ERP系统全部来自苹果,相关的产线负责人经常会收到苹果的远程邮件,指出某一条生产线上的问题。重点是,指出问题后,只有苹果开权限后,相关负责人才能去现场查看[8]。


也就是说,在这一条产线上,除了厂房、工人,以及部分设备是瑞声的,剩下的都由苹果控制[8]。


当然,支撑一个帝国对各个军区的管控,不会只有无形的手。帝国系统的第二套:是由人组成的密布整个帝国版图的钦差系统巅峰时期,仅仅在富士康这一家代工厂,苹果就投入了2000多位“钦差”。


在这套钦差系统里,有EPM(工程专案经理)、GSM(全球供应链经理)以及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各种角色,有的负责提供技术支持;有的负责沟通协作帮助上达天听;有的则负责监督企业一举一动,上到人事任免,下到一台机器的摆放位置。


2009年8月,因为在一个小零件的成本控制上没能达到苹果的要求,苹果相关负责人一通电话打到了郭台铭处问责,让直接负责此事的郭台铭钦定接班人蒋浩良,一夜之间被贬成了数码相框等新产品的董事长室特助。


通过这两套系统,苹果与供应链形成了半监督半合作的关系,所有供应链在苹果面前都是透明的:


一位台湾的光学企业高层清晰的记得自己多年前初次与苹果GSM见面的震撼。在去往美国的飞机上,这位高管与业务骨干们经历了一路沙盘推演,终于算出了公司一颗镜头0.99美元的成本价。


却没想到见面后,苹果GSM直接拿出了一叠评估报告上面清晰的写着这家企业的产品良率、镜头产品射出成型状态、产线规模、物料进口甚至加工成本,然后不由分说的给出了10%~15%利润空间,售价1.1美元的决定。高管当场目瞪口呆[9]。


在两套监视之下,苹果产业链玩家的底牌和底裤,都被清清楚楚的亮在苹果的后台,而迎接他们的,是苹果馈赠之外的另一面。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苹果产业链光鲜的另一面是:替苹果研发试错、为苹果扛库存压力。简单的说就是,拿了大哥的好处,那为大哥挡枪流血、为大哥打架坐牢,也是应该的。


2013年,为了用蓝宝石替代康宁的玻璃屏幕,在苹果支持下,美国一家叫做极特先进(GT Advanced Technologies)的企业花了整整9亿美金在在亚利桑那州盖蓝宝石工厂。按照合约,苹果会预付5.78亿美金的预购款给极特先进,用于扩产以及相关的设备投入。


也正是由于苹果的支持,那一年的极特先进,即使财务亏损,股价却走出了一个漂亮的大涨曲线。


相似的温情开头,却迎来了不一样的结局:仅仅一年后,苹果就就因为蓝宝石成本高且易碎,重回了康宁怀抱并“含泪”增长一整年,再一次创下成立以来的历史股价新高。而激进扩产的极特先进,为了偿还债务,甚至沦落到了卖熔炉还债、裁员破产的故事收尾。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蓝宝石玻璃最终只被用在了苹果手表之上


绕过了研发的坎,还有库存的沟:众所周知,苹果凭着“零库存”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在Gartner推出的全球前25大供应链厂商的排名中,曾连续七年稳坐第一。后来甚至倒逼Gartner在2015年于正常排名之外又推出了“供应链大师”称号,苹果再次蝉联大师之位5年。


然而苹果的“零库存”背后,却是供应链的一把血泪。近十年来,苹果的平均库存往往不到营收的2%,但苹果的供应商们的库存占比却是苹果的十倍之多,大陆的果链三剑客,旺季前的库存平均,则足足达到了收入的1/4以上。


即便强如富士康,面对苹果的“甩锅”也依旧毫无还手之力。


2018年,苹果的iPhone X与XR系列销售不及预期,连带全产业链在2018年全年遭遇大跌,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的股价也从年初的118元跌到的年末的70元,而原本给苹果准备的60条生产线直接荒废了12条不论,苹果还直接提出了砍单的要求,扬言如果富士康讨价还价,就把订单交给竞争对手。


说白了,这种前期高成本投入+后期高库存的财务状态就像在钢丝上行走:将企业的财务安全牢牢与苹果的订单量绑定在了一起,订单好的时候,跟着苹果吃肉喝汤,订单不好的时候,替苹果坐牢挡枪。


但供应链付出了这么多,却不能换来苹果真正的信任,苹果对于供应链的态度,依旧是冷酷的帝王术:即利用二号打一号,三号制衡二号。


一个关于苹果供应链的名场面是:2007年乔布斯手里拿着没有物理键盘、没有手写笔的初代iPhone发布时激情演讲“它将改变一切”,台下镜头一扫而过,两个华人模样的中年男子,正激动的失声痛哭。这两人,正是台湾触摸屏生产商TPK的老板江朝瑞与孙大明。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为了这块苹果的屏幕,TPK在6年里烧光了代工赚的12亿新台币,其中仅仅与苹果的联合研发周期就有足足两年。在苹果几乎变态的苛刻要求下,TPK的技术长一度被折磨到九次找老板痛诉要撂挑子放弃,产线爬坡阶段,更是每天与苹果开会到凌晨一点后,又继续与主管开会到凌晨4点半[7]。


业内流传:一方苹果屏,几万青年肝。


如此劳苦功高,遗憾的是,TPK激动的泪水挂在嘴角还没干,苹果的劈腿就来了:2010年,苹果以供应链安全为由,迫使TPK将技术专利对外授权。一年之内,仅仅大陆,就冒出了不下五家竞争对手。


那么TPK们就没想过反抗吗?当然想过。但对于订单在人家手里,核心技术也在人家手里的供应商来说,反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苹果的把戏是全球通用的,但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受伤的角色在中国大陆格外的多。


2017年,立讯精密抢单瑞声科技的声学器件以及触控马达业务,让瑞声稳定了多年的41%毛利率压到了次年的37%;而两年后风水轮流转,立讯的AirPods订单被歌尔股份分掉一杯羹,新品AirPods Max更是交给歌尔独家代工,让歌尔的股价两年涨了接近5倍。


不过早在歌尔抢单AirPods之前,2018年主营玻璃盖板的蓝思科技就通过投资豪恩声学,杀入了歌尔的势力范围……


苹果的几个大陆供应链商,不但接受苹果监视、替苹果背锅,而且在苹果的制衡术游戏里玩的不亦乐乎,杀伐不断,利润率却往往越杀越低。相比之下,苹果几次对高通、三星、台积电的制衡术,却最后都悻悻而归。


这背后是苹果产业链赛道的不同。


一部手机,可以分解为核心芯片、高价值元器件、精密件、模组、组装代工五大环节。将这五大环节上的企业与其地域分布结合,又可以看到一个现象,产业链诞生之初,苹果就在全球范围内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赛道分布:


美国,牢牢把控了价值最高的手机芯片,这是美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苹果自己研发处理器,基带芯片由高通提供,Wi-Fi芯片由博通,射频芯片由思家讯、Qorvo提供,这几家基本上都是美国本土企业。


次一级的是存储、面板灯高价值、但是价格波动剧烈的大宗元器件,在美国的一手主导下,由日本转移到韩国,苹果入局后则将这一产业格局进一步稳定:存储是三星、SK海力士的天下;面板由三星、LG共同供应,中国企业在最近几年才逐渐开始切入。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打压后的日本,则主动据守在了市场虽小但格外稳定的精密元件生产:比如村田、太阳诱电的MLCC,AKM的电子指南针,TDK的电池。


在今年的iPhone12 Pro 的拆解中,这三大家占据了62%的零组件价值,也是最稳定的赛道。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相对底端的,是大陆和台湾的公司。


相较而言,中国台湾厂商所把控的系统组装,利润低但体量大,需求稳定,富士康、和硕、纬创基本上成了苹果的御用代工厂和采购大管家。而大陆的产业链公司,则密集的集中在两大赛道,即模组与精密件。


模组,可以理解为把数十个细小的零件拼装成一个可以即插即用的小模块,这个模块的核心往往是来自欧美日韩的芯片,不严谨的说,可以理解为电子产业链中的乐高。这条线上的代表企业,有做摄像头、指纹识别等模组的欧菲光、马达模组的金龙机电、电池模组的欣旺达、微型麦克风的歌尔声学。


精密件则是另一条战线,主要包括了构成机身和机身外观的各种外观件、结构件、功能件。具体来说,就是老板们凭着几台CNC(数控机床)起家,为苹果组织工人,就能搭起产线开工的零部件:其中代表有蓝思科技的玻璃盖板、长盈精密的机壳、科森科技的金属中框、立讯精密的连接器。


简单来说,大陆的两个赛道就是苹果的“芯片打包店”和“五金加工店”。


但这两个店,生意却并不怎么稳定。芯片打包店模组不必多说,门槛低,利润更低,随时都有被半路杀来的对手打到家门口的风险。毕竟干打包细小零件的活,门槛并不高,总会有手脚更勤快的对手。进而给了苹果利用二号打一号,三号制衡二号,不断压低毛利的机会。


相比之下,精密件被人打到家门口的概率小了,但却面临着在苹果的不断升级改版中,将整个技术路线都踢出局的尴尬:


单就精密件中的外观件来说,从iPhone 3G的塑料、到iPhone 4 的双层玻璃、到iPhone 5的全金属机身,到iPhone X对玻璃机身的回归。可以说,每次果粉们惊呼苹果带来的外观大变样,往往就意味着一家精密加工企业出局,和另一家的升起。


比如2017年,苹果将金属机身改为玻璃机身,主营玻璃盖板的蓝思科技当年完成了股价的底部反弹;而供应金属机壳的长盈精密当年股价应声暴跌,虽然早在一年前,长盈精密就从陶瓷材料到汽车零件一路并购,但也没有阻止公司一年后利润跌到1/20。


而在苹果反复横跳中被玻璃-金属机身周期困扰的蓝思科技,也今年8月抛出了对苹果金属机身壳供应商可成科技的泰州工厂的收购,完成金属玻璃两头下注。


蓝思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一条道有风险,那就把规模越做越大,品类越扩越多,多踩几条道。


不过,扩张真的能够治百病吗?


这是几家代表性苹果产业链企业的业务版图,纵向看,每个企业都是四面开花的全能选手,从而避免了单一赛道被淘汰的噩梦;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但横向看,多者如天线、声学,少者如射频,几乎每一个苹果的产业链赛道上,都至少有两到三家企业竞争[10]。


也就是说,有限的市场里,每一个供应链企业手里的筹码越多,苹果用二号打压一号,用三号威胁二号的筹码,压低整个产业利润的筹码也就越多。这一场四面突围,迟早会变成一轮轮内部对决。


走入苹果产业链,难;跳出苹果给予的宿命安排,更难。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总结来说,苹果的手段其实很简单:


慈父的馈赠:给设备、给软件、给资金、给技术支持,悉心带领供应链企业做大做强,最后让供应链离不开自己;


帝国的监视:软件附带监视功能;技术支援深入企业运营与机密,通过紧密的合作让供应链企业的最后底牌无可藏匿;


围城的苦果:用订单将供应链企业变成苹果的库存、创新的风险转移器;挑动供应链的竞争,压低他们的毛利;


宿命的抗争:在赛道划分之初,就将竞争最大、门槛最低的模组、精密件留给中国,利用人口红利加剧内卷。


而这种苹果陷阱的本质正是在于,用二十分之一的利润,吸引到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让他们组织最优秀的工程师和的年轻的劳动力为它服务;用顶尖的软件监控他们,用深入到企业生产管理方方面面的锦衣卫系统盯着他们的底牌,再将风险、内斗加在他们头上。


最终将中国走向老龄化前最珍贵的劳动者红利、工程师红利,变成源源不断输送给华尔街股东们的分红。


如今,接着苹果而来的特斯拉,也正在续写苹果的模式。可叹的是,眼下我们还沉浸在特斯拉的中国效率以及特斯拉承诺的100%国产中沾沾自喜,却忘了我们正在从一个苹果陷阱走到另一个特斯拉陷阱之中。想要脱离陷阱,首先就得正视中美两国的制造业关系。


在中文自媒体上,美国制造业衰落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比如苹果手机靠中国造、特斯拉汽车靠中国造、通用跌落神坛、波音马上完蛋,美国没有生产能力,唯一的制造业就是印钱。以至于有人会发帖求问:美国什么制造能力都没有,具体到哪天会崩溃?


在数据上,这个观点也并非没有例证,联合国统计司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28%,比美国领先了10个百分点。

危险的分工: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美国的制造业规模早在2010年就已经被中国反超。在2000年到2010年间,美国大约有六万家工厂倒闭;制造业在职人员数量从1730万减少到1150万,骤降35%,此后十年间,数量常年固定在1200万,大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就业机会,已经美国永久流失。


但是,美国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


近些年来,美国的制造业产值在美国GDP总占比常年稳定在11%上下,但是美国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中,制造业企业占比却高达68%之多。如果真的在不断走弱,为何制造的研发费用却在不断的提升呢?


或许,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是,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就业确实流失了,一个以美国为总部,生产基地遍布全球的组织化网络,却在不断放大。


因此,位于这个网络核心的美国制造企业,反而加大了研发支出。这种强势也反映在了资本市场:美国制造业的市值,占据了全球制造业市值的一半。毕竟海外的收益,还是会体现在本国的股票上。新时代的产业链殖民,正在一轮轮的上演。


这也无怪乎,相比网络上的沸腾,决策层却异常冷静,2020年9月,发改委产业司原司长年勇就在一场峰会上表示:美国其实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美国也没有放弃制造业,如果把美国服务业中为制造业服务的部分和制造业合并的话,美国围绕制造业产生的经济总量超过60%。


同样,在2020年底中国工程院出版了一份报告《2020年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用制造业产值、劳动生产率、研发强度等18个指标对世界制造业强国进行打分,结果是美国以169分遥遥领先于三个制造业立国的强国:德国(126)、日本(117)和中国(111)。


细看分数,原因一目了然,除了制造规模类的指标,中国对美国的大幅领先。在制造业品牌、装备制造、研发投入强度等领域,近7年分数差距仅仅缩小了3分,2019年与美国差距甚至还有微小扩大。


这显然就是特斯拉与苹果等跨国巨头布局的结果:在加州,他们研究材料、设备和系统,在中国,他们运来加工设备、装上管理软件、然后叫来中国的供应商,要求不分昼夜的批量交付。


大规模制造能力,是过去几十年用血汗换来的一张牌,但这绝不是中国制造的终点。如果我们沾沾自喜这一点,认为特斯拉实现国产化就万事大吉了,那么就会像苹果90%在中国生产一样,最后只成就一个传奇的商业帝国,和一众围绕着它争风争宠的供应链厂家。


不要让苹果的陷阱,变成特斯拉的幻觉。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的制造业,还有最艰难的一段路要走。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参考资料:

[1]. TeslaModel Y Single-Piece Casts Spotted in Giga Shanghai with NewActivity,Torque News,2020年

[2]. 从70个零件减到1个,特斯拉ModelY车身将改为整体铸件-第一压铸

[3]. Tesla'sSecret Second Floor-wired

[4]. Thecost of building Galaxies (and iPhones)-Horace Dediu

[5]. 苹果产业链与CNC机床产业发展-数途信息

[6]. 向苹果学习制造美国制造体系从未外包-林雪萍

[7]. 《苹果内幕》-亚当.蓝辛斯基

[8]. 新零售终局拼的到底是什么?-峰瑞资本李丰

[9]. 苹概股之王!苹果恶劣砍价和两手策略,为何碰上大立光就没辙?-天下杂志

[10]. 11月电子产业趋势观点-申万宏源骆思远


感谢申万宏源的骆思远先生对本文的支持。骆思远,台湾大学硕士(台湾、香港、大陆三地20年从业经验),电子产业出身,主要跟踪半导体、光电族群、电子关键零组件等领域,在国内首创拆机路演,现场讲述iPhone & iPad 内部零件,并以半导体晶圆Wafer实品及封装载板样品,直观介绍电子零组件及半导体。


主要的特色在于,可从细微的蛛丝马迹嗅出行业趋势全局,并且在多数人尚未形成共识之前,即提早数个月前将观点呈现给客户,也会在行业即将出现利空之前,即明确提示风险疑虑。

点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