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27 21:54:41 UTC
Updated at: 2021-03-27 21:54:41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44)

标题 :
外交部宣布对美国、加拿大有关人员和实体实施制裁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近日,欧盟、英国、美国以及加拿大以人权为借口对中国新疆有关人员和机构实施制裁,中方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并逐步公布相应反制措施。在公布对欧盟与英国实施反制措施后,中方3月27日公布对美国和加拿大反制措施。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针对美国、加拿大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于3月22日对中国新疆有关人员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的行径,中方决定对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主席曼钦、副主席伯金斯,加拿大联邦众议员庄文浩、众议院外委会国际人权小组委员会实施制裁,禁止上述人员入境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禁止中国公民及机构同上述人员交易或同上述实体往来。同时,此前中方对美方在涉疆问题上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人员的制裁仍然有效。

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中方敦促有关方面认清形势,纠正错误,停止在涉疆问题上搞政治操弄,停止以任何方式干涉中国内政,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必将玩火自焚。

3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方对欧盟有关机构和人员实施制裁:欧盟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欧方此举罔顾事实、颠倒黑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公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损害中欧关系。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中方决定对欧方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信息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包括: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盖勒、格鲁克斯曼、库楚克、莱克斯曼,荷兰议会议员舍尔茨玛,比利时议会议员科格拉蒂,立陶宛议会议员萨卡利埃内,德国学者郑国恩,瑞典学者叶必扬,欧盟理事会政治与安全委员会,欧洲议会人权分委会,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丹麦民主联盟基金会。相关人员及其家属被禁止入境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他们及其关联企业、机构也已被限制同中国进行往来。

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方对英国有关机构和人员实施制裁:英方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公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严重损害中英关系。外交部负责人已召见英国驻华大使提出严正抗议,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中方决定对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信息的英方9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包括:图根哈特、邓肯—史密斯、奥布莱恩、奥尔顿、劳顿、加尼、肯尼迪、尼斯、芬利以及“中国研究小组”、保守党人权委员会、“维吾尔独立法庭”、埃塞克斯园大律师事务所。自即日起禁止有关人员及其直系家属入境(包括香港、澳门),冻结其在华财产,禁止中国公民及机构同其交易。中方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此外,中国驻多国大使馆分别向驻在国外交部就涉疆问题提出严正交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强调,中方不惹事、不挑事也不怕事,不会被讹诈。

美媒彭博社援引专家评论,面对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正转变外交思路,采取更为自信的应对。

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赖恩·哈斯表示,“中国致力于传递一份信息,那就是他不会在挨打后不敢还手”。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27 21:58:25 UTC
Updated at: 2021-03-27 21:58:25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45)

标题 :
被中方制裁的美国、加拿大有关人员和实体,有过哪些恶劣行径?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童黎】排在欧盟与英国有关人员和实体之后,今天(27日),美国、加拿大有关人员和实体也拿到了中国外交部这波最新制裁的“号码牌”。

针对美国、加拿大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于3月22日对中国新疆有关人员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的行径,中方在制裁中点名了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主席曼钦、副主席伯金斯,加拿大联邦众议员庄文浩、众议院外委会国际人权小组委员会。

上述人员被禁止入境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禁止中国公民及机构同上述人员交易或同上述实体往来。同时,此前中方对美方在涉疆问题上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人员的制裁仍然有效。

而制裁名单新成员在新疆事务中犯下的恶劣行径,都被互联网记录了下来: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USCIRF)主席曼钦、副主席伯金斯

USCIRF成立于1998年,自称是一个独立、跨党派的美国联邦政府委员会,委员由美国总统和国会两党领袖任命。然后,它就这么“自说自话”地当起了海外宗教或信仰自由情况的“监督员”,向美国总统、国务卿和国会提出政策建议。

具体说来,每年5月1日前,USCIRF都会发布一份年度报告,其中会列出所谓从事或容忍“系统性、持续性、严重侵犯宗教自由”的国家,并建议国务卿将它们定性成“特别关注国家”。

当然,USCIRF还会通过和各种人见面来“记录国外宗教自由状况”,配合国会的工作,发布其他报告、新闻稿、专栏等,以及参加联合国、欧盟等层面的多边会议。

观察者网注意到,他们在网站上明确写明盯上了中国,关注所谓“遭迫害的中国维吾尔族穆斯林”。

从2013年至今,USCIRF网站上的中国相关新闻稿搜索结果已经积累了11页之多。

USCIRF网站截图

仅USCIRF网站就陈列了将近30份污蔑中国的报告,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其中有的是中文,有的是英文,有的在扯西藏,有的在造谣新疆。

2020年6月,曼钦(Gayle Manchin)被选为2020-2021年度的USCIRF主席。

图自USCIRF网站

而现在的副主席伯金斯(Tony Perkins),是2019-2020年度的USCIRF主席。

图自USCIRF网站

加拿大联邦众议员庄文浩(Michael Chong)

庄文浩隶是加拿大最大反对党保守党的影子外交部长,父亲来自香港,母亲来自荷兰。2006年,他曾出任枢密院主席、政府间事务兼体育部长,成为哈珀政府中最年轻的阁员。

今年2月,加拿大众议院投票通过一项由保守党提出的不具约束力动议,认定新疆存在所谓“种族灭绝”。当时,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其他自由党内阁成员缺席了投票。

期间,庄文浩发言煽动所有议员支持这项动议,并妄称中国的所谓“犯罪证据”是“压倒性的”。

视频截图

加拿大众议院外委会国际人权小组委员会

去年10月21日,加拿大众议院外交事务与国际发展委员会国际人权小组委就涉疆问题发表所谓声明,诬称中国对维吾尔族穆斯林实施“种族灭绝”,呼吁加政府对中方官员实施所谓“马格尼茨基”式的制裁。

驻加拿大使馆发言人就这一充斥着谬误和谎言,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声明,表示强烈愤慨和坚决反对。

27日,外交部就最新制裁重申,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中方敦促有关方面认清形势,纠正错误,停止在涉疆问题上搞政治操弄,停止以任何方式干涉中国内政,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否则必将玩火自焚。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27 21:59:36 UTC
Updated at: 2021-03-27 21:59:36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46)

标题 :
民进党当局松口:拟承认大陆疫苗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观察者网 讯)曾屡次对大陆疫苗“说不”的民进党当局,如今却变了副面孔。在连续两天时间内,台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卫福部长”陈时中以及台“行政院长”苏贞昌相继表态,拟承认大陆疫苗,不会因为政治对大陆疫苗有任何排斥。

在26日接受台湾《联合报》专访时,陈时中一改过去对大陆疫苗的负面态度,首度谈及了大陆生产的科兴疫苗。他表示台湾正着手放宽边境管制,将承认大陆疫苗作为入境申请条件。

陈时中说,如果台商能够提供科兴疫苗的接种证明,即可将目前隔离天数从14天减少到7天,结束隔离后,倘若PCR核酸检测与中和抗体浓度均达标,就可以结束检疫。

台“联合新闻网”报道:陈时中松口谈大陆疫苗,苏贞昌称不会因为政治有排斥

陈时中称,放宽边境政策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当台湾民众疫苗接种率还不足时,入境者只要接种过包括科兴疫苗在内的新冠疫苗,就可以申请缩短检疫时间。当台湾疫苗接种率超过六成时,将会讨论是否对所有入境者免检疫。

紧随着陈时中,台“行政院长”苏贞昌在一天后(27日)表示,对任何疫苗都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要维护台湾民众的健康。台当局也注意到了大陆生产的疫苗,只要符合标准,不会因为政治对大陆疫苗有任何的排斥。

苏贞昌 图源:台媒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大陆疫苗曾是民进党当局“一碰就炸”的话题。例如,面对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发出“不要马上拒绝”大陆疫苗的呼吁,民进党“立委”陈亭妃第一时间跳出,指责马英九“居心叵测”,“抱大陆大腿”。 此外,陈时中本人也多次为拒用大陆疫苗找借口。

今年2月14日陈时中宣称,大陆疫苗不是我们的候选疫苗,他将原因归咎于“主要是一些相关技术性资料并不完备,科学性资料也没有发表过”。他还说,如果要进口大陆疫苗,得考虑相关法律修订,但如果要引进,“这样的条件是在没有候选疫苗的情况”。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曾在回应相关问题时表示,台防疫部门负责人多次表示“不会使用大陆疫苗”,主要是政治障碍。台湾一些人拒绝大陆疫苗,总要编织各种借口和谎言,为一己政治私利而损害台湾民众生命健康。

陈时中接受台《联合报》专访 图源台媒

如今面对这番“打脸”的言论,陈时中也赶忙给自己“找补”说,台湾方面不会关上两岸交流的大门。由于两岸民众来往频繁,自己是综合考虑政治和台商的因素,才没有将大陆疫苗完全排除在外,在疫苗问题上,自己的态度和倾向就“不用管了”。

陈时中进一步解释称,倘若排除大陆疫苗,反而会引发政治化的解释,被质疑“只要是大陆的我们都不认”。

民进党当局在疫苗问题上态度的转变,也引发了岛内媒体的关注。据台“联合新闻网”27日报道,在当天的记者会上,台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官员罗一钧表示,大陆的疫苗不是只有台商会打,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世界很多国家都采购了大陆疫苗。指挥中心认可大陆疫苗,是为了让打过这些疫苗的人“拥有一条回家的路”。

“为了政治正确,说话颠三倒四,胡说八道,人格破产,信用荡然无存。”对于民进党当局在大陆疫苗问题上自我“打脸”,岛内网友也颇为无奈。

“指挥中心一向鬼话连篇,连自己都不信。面对中国大陆疫苗坚强实力的现实,指挥中心与苏贞昌不得不低头认输,却死要面子。”

还有人直言,“随你们说,(反正)一向是你们说了算,你们高兴就好。”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28 04:10:01 UTC
Updated at: 2021-03-28 04:10:01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49)

标题 :
中国与伊朗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涉政治、战略和经济合作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3月27日消息,当地时间周六,中国和伊朗正式签署一项为期25年的协议,其中包括政治、战略和经济合作。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和伊朗外长扎里夫在德黑兰签署了这份文件。

图自CGTN

外交部网站3月27日消息:当地时间2021年3月27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在德黑兰会见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

王毅向鲁哈尼转达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和新春祝愿,感谢伊方在诺鲁兹节(伊朗新年)期间给予中方热情周到接待。王毅表示,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变化,中方发展中伊关系的意愿都不会改变。今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双方今天签署的全面合作计划将为推进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作出整体规划,不仅将造福两国人民,也将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作出中伊贡献。

王毅说,中方坚定支持伊朗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支持伊朗维护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中方都反对外界对伊朗施加无理单边制裁。任何单边制裁都违反国际法,特别是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出台的制裁更是对人类良知的挑衅,丧失道德,不得人心。中方愿同伊方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反对强权霸凌行径,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共同捍卫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王毅指出,现在是时候认真反思外部干涉给地区形势造成的恶果,携手探寻维护地区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中方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核心是呼吁地区国家秉持主人翁态度,弘扬独立自主精神,摆脱地缘争夺干扰,寻求适合地区国家国情的发展道路,建立符合地区国家利益的安全架构。中方愿同地区国家一道为此努力。

图自外交部网站

鲁哈尼请王毅转达对习近平主席的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鲁哈尼表示,伊各界都视中国为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习近平主席2016年成功访伊,推动伊中关系取得长足发展。两国全面合作计划的签署将进一步明确伊中未来合作的路线图。伊方希与中方加强抗疫合作,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推进反恐合作。伊中两国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伊方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希同中方就维护地区安全进一步加强协作。

鲁哈尼说,伊核全面协议是多边协议,美方恢复履行协议不应有任何前提,并应首先采取行动。伊方赞赏中方为维护全面协议发挥的重要作用,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协调。

王毅表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是经过艰苦努力达成的重要多边主义成果。美国前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开创了不遵守国际协议的恶劣先例,受到国际社会一致谴责。美新政府希望返回全面协议,我们表示欢迎。中方认为维护全面协议就是维护多边主义,就是维护联合国安理会权威。全面协议不是旋转门,不能想离就离、想回就回。美方应反思退出全面协议对地区和平和国际稳定造成的伤害,反思自己对相关国家造成的损失。尽快撤销对伊单边制裁,取消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长臂管辖措施。

同日,王毅还会见了伊朗最高领袖顾问拉里贾尼,并同伊朗外长扎里夫举行会谈。

图自外交部网站

外交部网站同日消息:当地时间2021年3月27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德黑兰同伊朗外长扎里夫举行会谈。

王毅表示,中伊建交50年来,双方保持密切沟通交流,始终相互理解支持,政治互信不断深化。新形势下,双方要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维护各自正当权益,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包括中伊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图自外交部网站

王毅说,中方愿同伊方加强在抗疫和公共卫生领域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双方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推动中伊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要以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中方欢迎伊朗派团参加北京冬奥会。

王毅表示,2016年1月,中国和伊朗就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同意达成一份全面合作计划。经过双方共同努力,我们今天将签署中伊全面合作计划,挖掘两国在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潜力,规划长远合作前景。相信这将进一步推动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提质升级,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扎里夫表示,中伊两国交往源远流长。伊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加强对华合作是伊方作出的战略选择。伊方祝贺中方成功遏制疫情,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感谢中方为伊朗抗击疫情提供的帮助,希同中方继续推进抗疫合作。双方签署全面合作计划将为进一步加强两国互利合作注入新动力。伊方感谢中方坚定支持伊朗反对美国非法单边制裁。伊方同样反对一些西方势力对中国无理施压,将坚决与中国站在一起。伊方期待参加北京冬奥会,将抵制任何破坏冬奥会的图谋。

双方还就伊核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扎里夫表示,美方应先采取实际行动,取消对伊单边制裁,重回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而不是向伊提出无理要求。中方是可以信赖的伙伴,伊方愿同中方密切协作,推动全面协议重回正轨。王毅表示,伊核问题当前局面是美国单方面退群毁约造成的,美方应取消对伊朗的非法制裁,取消对第三方的长臂管辖,全面无条件恢复履行全面协议。各方可考虑按照同步对等思路,形成恢复履约的路线图,同时致力于实现早期收获,为全面协议的重启营造条件。中方愿为此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双方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出席中伊友好交往历史文献展。

会谈后,两国外长共同签署中伊全面合作计划。

图自外交部网站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28 23:55:12 UTC
Updated at: 2021-03-28 23:55:12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50)

标题 :
历时9月,新疆姑娘硬核调研戳破西方涉疆谎言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近段时间以来,一些西方反华势力对于中国新疆的造谣抹黑越来越甚,例如BCI、H&M、耐克等一些国外组织及品牌无理抵制新疆棉花

针对一些“反华学者”、“反华智库”编造的所谓“涉疆报告”,两位新疆姑娘尼罗拜尔·艾尔提和陈宁完成了一项“硬核”调查研究:历时9个月,走访5家广东企业,接触474名新疆少数民族工人,并与访谈70人,最终完成一份1.8万字报告,这份报告用详实准确的内容和数据,有理有据地驳斥并拆穿了西方抹黑造谣新疆的谎言。

调研过程中发现,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出疆务工均是自愿的行为,他们提高了收入并开阔了眼界,各项权利都得到了充分保障。那些所谓的“强制劳动”、“再教育”等荒谬说法,在他们的身上从未发生过。

事实上,劳动力转移是国家扶贫取得巨大成效的方式之一,中国政府和包括新疆群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而与之相反的是,一些打着“人权”旗号的组织及个人,才是真正损害新疆人民生活和发展权利的罪魁祸首。


尼罗拜尔·艾尔提(左)和陈宁

涉疆谎言,让两位新疆姑娘震惊愤慨

去年3月,“反华智库”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发布一份名为《贩卖维吾尔族:疆外的“再教育”、强迫劳动和监控》的“报告”,其中内容污蔑中国政府让新疆少数民族劳动者接受“强迫劳动”,对他们进行“再教育”等。

新疆从来都不存在ASPI所宣称的这些现象,作为当地人的尼罗拜尔和陈宁这两位姑娘最为清楚。她们两位同为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的特约研究员,读到那份“ASPI报告”,感到震惊和愤慨。

此后,依据这份毫无根据的“ASPI报告”,诸如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这样的非政府组织无理打压新疆棉农和棉花产业,H&M等国外品牌也频频发表声明,污蔑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以此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

3月9日,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卫报》和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等西方主流媒体,还大肆报道所谓“首份涉疆独立报告”,扬言中国对待新疆维吾尔族人的方法,违反了《联合国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公约》的每一项条款。同时,反华学者郑国恩(Adrian Zenz)正是参与发行这份“报告”的其中一员。

这一系列事件对尼罗拜尔和陈宁触动极大。从去年4月起,两人就已决定亲自去寻找事情的真相。今年3月23日,暨南大学传播与边疆治理研究院发布了她们的调研报告《“强迫劳动”还是“追求美好生活”?——新疆工人内地务工情况调查》,两位新疆姑娘以丰富、详实的“硬核”证据将西方的反华谎言一一戳破。

研究报告封面

真实调研数据:新疆少数民族从未“被强迫”

“(ASPI)这个报告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卫星影像、中文文献还有媒体报道这一类二手资料进行揣测和臆想,去污蔑(新疆)劳动力转移政策是针对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强迫劳动’。”在尼罗拜尔看来,“强迫劳动”这一指控十分严肃,在我国根本不存在,应该通过扎实的一手资料去描述和还原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务工的真实情况。

而报告的另一位作者陈宁则透露,她和尼罗拜尔从萌生想法到最后完稿,总共花了约9个月的时间,支撑这份1.8万字报告的素材全都是通过实地调研获得。

两人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内5家聘用新疆少数民族工人的企业开展调查,其中2家正是“ASPI报告”中所提及的企业。参与具体访谈的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在内的新疆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共计70人,可谓十分细致全面。

研究报告作者与新疆少数民族工人进行焦点小组访谈 图自报告

ASPI诬称,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务工并非是出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是在被逼迫、受威胁之下进行的“强迫劳动”。可事实却是,根本没有人“被强迫”,他们外出务工全是自愿的。

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工人选择来内地务工的原因有:高收入吸引(36%),家人朋友介绍(24%),自然及社会环境吸引(15%),教育资源吸引(13%),学习语言和技能(8%),期望能够开阔眼界(5%)。

新疆少数民族工人在广东省企业务工各类原因占比

受访新疆工人亲述 截图自报告

“人口学中的推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了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了推力,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于人口迁移。”报告指出,对新疆少数民族务工者来说,高收入是吸引他们到内地企业务工的最主要因素。

外出务工让新疆群众摆脱贫穷,体验美好生活

令人感到愤慨的是,除了凭空捏造“强迫劳动”等谎言之外,诸如BCIBBC等西方组织和媒体,甚至还用此类内容污蔑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

尼罗拜尔和陈宁通过对5家企业的474名新疆少数民族工人调研发现,他们在内地企业的人均年收入为55110元(以11个月计算,新疆籍工人每年有一个月探亲假),即便是工资最低的新疆少数民族厨师的年收入也可达到38500元。

新疆少数民族工人在广东省企业工资收入情况

截图自报告

而根据《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新疆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6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22元。

很明显,通过外出务工,这些在广东的新疆少数民族工人的收入得到了很大地提高,甚至远超家乡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在广东省务工的新疆少数民族工人收入与新疆居民收入对比

“在这些企业务工的少数民族工人告诉我们,出疆务工的经历对他们来说有很多积极的影响,比如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在自己的家乡新疆购置了更好的住房,改变了他们过去贫穷的状态,也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环境。”尼罗拜尔说道。

研究报告作者尼罗拜尔·艾尔提 新华社视频截图

陈宁则用一个新疆小女孩的经历,有力回击了西方势力的谎言。“我碰到一个新疆女孩,差不多20岁出头,她随身都带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的是工作相关的技术技能的一些笔记。”陈宁称,小女孩对工作抱有极大热情,未来还想学习外语等更多知识技能。

研究报告作者陈宁 新华社视频截图

受访新疆工人亲述 截图自报告

这样的工作环境,何来“强迫劳动”?

这样的工作机会,既能提高收入,又能开阔眼界,自然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出疆务工。而除了这些,内地优质的工作环境同样让新疆少数民族工人倍感温馨。

尼罗拜尔和陈宁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内地务工的新疆少数民族工人每天正常的工作时间大多为8个小时(部分技术类岗位工作时间更短),分为白班和夜班两个班次,在企业订单较多时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有额外的加班,除了加班和夜班有额外的工资和补贴,技术类岗位也有绩效工资。

受访新疆工人亲述 截图自报告

调研中涉及的5家企业都为新疆少数民族工人免费提供集体宿舍,一般为2-4人/间,宿舍配有独立卫生间和浴室,也装有空调、全自动洗衣机等常用家电;针对夫妻,企业会优先给新疆少数民族工人提供免费或廉价(100元/月)的夫妻房。也有一些工人选择在工厂附近租房居住(300-400元/月)。

截图自报告

在休假方面,内地企业的政策同样十分人性化。除了享有每周1-2天的休息日和国家法定节假日之外,考虑到新疆少数民族工人返乡路程远,报告调研的5家企业每年还会给他们放30天的探亲假,按期返回的工人可享受由企业提供的全额补贴,其中4家企业报销往返交通中的火车卧铺车票,1家企业可报销机票。

受访新疆工人亲述 截图自报告

由此可以看出,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出疆务工完全是自主选择;平等就业、劳动报酬、节假日休假、休息日休假等劳动权利都得到了充分保障;饮食习惯、子女教育、探亲休假和往返交通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照顾。

研究报告作者与带着一家5口人来广东打工的新疆柯尔克孜族工人(中间男子)在车间访谈 图自报告

因此,两位新疆姑娘的报告得出结论: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企业务工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存在“ASPI报告”中所提出的“再教育“、“强迫劳动”和“监视”。而一些国家以所谓“强迫劳动”为借口对这些雇佣新疆少数民族工人的企业进行制裁,实际上是打着“人权”的旗号损害新疆各族人民正常工作的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尼罗拜尔和陈宁发表报告的同时,正值近期BCI和H&M等品牌“抵制新疆棉花”事件不断发酵之际,这份报告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作为一个新疆人,我从小就知道新疆的重要产业是一‘黑’一‘白’,黑就是石油,白就是棉花。”陈宁表示,棉花对于新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产业,那里的棉花质量很好,如果新疆的棉花产业遭到抵制,是非常不理性的一件事情。

“我看到H&M和像耐克一些其他的(品牌)发出声明的时候,真是气得一晚上没睡着觉。因为我的家乡也是一个产棉花的地方,西方这些媒体、机构或是有这种想法的人,我觉得他们应该到新疆去看看,去看看真实的情况,然后再去做出判断。”尼罗拜尔说道。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28 23:56:58 UTC
Updated at: 2021-03-28 23:56:58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51)

标题 :
路透社报道乌合麒麟《血棉》,他们也注意到棉花秤和耐克logo很像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中国知名CG画师@乌合麒麟 27日再添力作,反击西方抵制新疆棉花事件。

这张作品今天也获得了包括路透社在内的外媒关注,图是看懂了,可脑子依旧不好使。

500

图自@乌合麒麟

名为“血棉行动”《Blood Cotton Initiative》的画作,到处都是“彩蛋”,隐喻和嘲讽令人拍案叫绝,引起中国网友“看图解题”的极大热情。

很多中国网友自发将这张图转发到海外社交媒体上,而且生怕国外网友get不到这张图的精髓,还发布了英文标示版帮助理解。

500

此前@乌合麒麟 反映澳大利亚军人在阿富汗暴行的CG漫画,在世界范围掀起舆论声浪。这回再出新作,自然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

当地时间28日下午,路透社发布了@乌合麒麟 出新作嘲讽西方的报道,文中详细解释了图片的内涵之处。

500

报道称,这幅作品呈现了黑奴采摘棉花的场景。英媒BBC记者和摄影师均头戴白色尖头罩,只露出眼睛,与美国最庞大的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的“标志”穿戴相似。他们询问一名稻草人小姐是否受到不公平对待,对方自然无法回答,但一旁的标语写着“我曾遭受性侵犯和虐待。”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也看出了支撑稻草人并且穿着警察制服的人,是在指代跪压黑人男子致其死亡的美国白人警察。

500

文末还表示,树干上可以看到“H&M”的血色文字,而隐藏在角落里的棉花秤,则与涉事品牌耐克的logo非常相似。

500

这篇报道也提到,画作的缩写正是此次带头抵制新疆棉花的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相同,仅单方面解释称该组织是“出于人权方面的考虑暂停批准从新疆采购棉花”,但对于中国新疆已经公开的真实情况只字不提。而且文中强调了西方社会对中国新疆抹黑污蔑的一系列言论,却轻描淡写中国官方摆事实讲道理的回应与反驳。

报道下的评论自然少不了仍被西方媒体洗脑的奇葩言论,但也有一小部分理智网友在据理力争。

“是的,那是过去几十年来被民主党掩盖的!”

500

“美国有些州的现实就是如此。”

500

“如果美国人知道他们的历史和他们的国家对其他国家做了什么就好了,但不幸的是,他们认为世界基本上就是他们在电影里展示的那样……”

500

“白人殖民者强迫黑奴在北美种植园摘棉花,于是他们散布谣言说中国也是如此。这样的谣言很容易引起白人殖民者和黑人奴隶后代的反应。”

500

“这是事实,但是白人无法接受事实。真为他们感到难过。”

500

至于对@乌合麒麟 的介绍,路透社只是提到了此前他讽刺澳大利亚士兵暴行的作品,激怒了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继续对@乌合麒麟 的创作基于事实闭口不谈。

此前曾用“好斗的民族主义”妖魔化中国人的《纽约时报》的前驻华记者储百亮(Chris Buckley),也在个人推特上转发了这张图,玩得好一手“装聋作哑”,只是称@乌合麒麟 这回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新疆棉花问题。

500

不过他的评论区就没那么客气了,仅有的几条评论也是叫他别那么“玻璃心”,不就是张写实风格的讽刺漫画吗?

“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那么多精彩的细节呼应着历史和现在,对荒诞的现实极具讽刺力,太给力了。”

500

“那么多人气急败坏干嘛?它只是张写实形式的讽刺漫画啊。”

500

据环球时报报道,为何BCI总部对中国新疆如此带有偏见?有知情人士透露,BCI理事会前任主席立场客观中立,“强迫劳动”引发舆论关注后,积极与相关中国企业联系,商讨应对解决办法。然而,2019年5月,美国SUPIMA公司负责人Mark(美国籍)成为BCI


新任主席后,事情发生了变化。与前任主席不同,新任主席高度重视美国公司利益,与BCI客观中立的立场相冲突,由于其强硬的对华态度,使得中国会员受到排挤。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29 20:04:51 UTC
Updated at: 2021-03-29 20:04:51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54)

标题 :
终于,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观察者网 讯)据路透社3月29日援引苏伊士运河管理局(SCA)最新消息称,搁浅货轮已经完全恢复至正常航道,苏伊士运河通航。

稍早前,消息人士称,“长赐号”当天浮起摆正后,在一阵大风中,这艘命运多舛的巨轮又一次被推向岸边。但尽管船首的位置改变了,但它仍浮在水面上,并没有搁浅。

早前报道

堵了苏伊士运河航道近6天,22万吨巨轮“长赐号”(Ever Given)的命运不仅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也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如今,漫长的等待似乎终于迎来了终点。

路透社29日援引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称,经过上周末的进一步疏浚和挖掘,管理局的救援人员协同荷兰斯密特打捞公司(Smit Salvage)已经在当天凌晨将“长赐号”救出,船已部分浮上水面,且已向正确方向调整。但运河可能还需3天多的时间来清理堵塞。

29日,“长赐号”上浮 澎湃影像图

运河的拥堵,也给各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运河方面每天会损失1400万美元左右,而亚欧之间的货物运输损失达到每天近百亿美元。但“长赐号”上浮的消息,还是好好刺激了下全球原油市场和股市。

船讯网示意图显示,“长赐号”已慢慢摆正

管理局29日早些时候透露称,“长赐号”已向“正确的方向调整了80%”,等涨潮时将恢复进一步的拖船作业。若顺利,船只将被引导到运河更宽的区域,而运河的正常交通也将恢复。

另有参与救援的消息人士称,“长赐号”已经恢复正常方向。

“长赐号”恢复方向 视频截图

埃及总统塞西也发表声明:“尽管困难重重,但埃及人已成功让苏伊士搁浅船只危机走到尽头。”

西塞针对苏伊士运河事故的声明 法新社推特截图

但救援方仍对此持相对谨慎的态度。斯密特打捞公司的母公司Boskalis首席执行官贝多斯基(Peter Berdowski)对荷兰公共电台(Dutch public radio)说:“我们有了行动,这是好消息。但我现在不会说这是小菜一碟。”

他进一步解释说,将在船头下注入高压水,以清除沙子和粘土,但如果不成功,可能必须从船上移走集装箱,这将造成相当大的延误。

另一位参与打捞行动的消息人士告诉路透社,他们正在重新装压舱水,若潮水有利救援行动,货物就不需要移走。

船东公司的一名官员表示,虽然“长赐号”已经转向”,但她目前“还没有浮起来”。这艘船一直被困在与运河30度角的地方,但在一队拖船的帮助下,情况有所缓解。而从29日早上开始,共有11艘拖船一直在拖船。被困时,“长赐号”船首有所损坏,但“没有新的损坏报告”。

夜间作业 澎湃影像图

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奥萨马·拉比(Osama Rabie)则表示,如果一切顺利,29日中午以前,航运活动就“有可能恢复”,他们不会“浪费一秒钟”。并且,若运河恢复,管理局将加速船只通过运河。

但他表示,即便船只重新上浮,仍需“3.5天”才能清理完堵塞。

实际上,据拉比估计现在至少有369艘船只等待通过运河,包括数十艘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轮和液化天然气(LNG)或液化石油气(LPG)船。而海运数据公司劳氏船级社(Lloyd's List)说,排在后面的船只达到425艘。

而这也给各方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全球约15%的航运要经过苏伊士运河,而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事故,让运河每天损失1400万到1500万美元。此外,堵塞导致亚洲和欧洲之间每天约损失价值96亿美元的货物。

事故发生后,成品油油轮的运费几乎翻了一番。在新冠疫情已经扰乱全球供应链的情况下,延误的代价更为高昂。一些货运公司不得已改变了货运路线,绕过好望角,增加了大约两周的行程和额外的燃料成本。

路透社看到的一份来自航运公司穆勒马士基(A.P. Moeller Maersk)的报告称,该公司迄今已重新安排了15艘船只绕过好望角,此前它计算出的航程将相当于目前前往苏伊士的航程延误和排队。

无论是就地等待还是绕行非洲好望角,被堵的船舶都将付出额外的成本。而继续走海运,可能会面临4月份没有船期或涨价。受此影响,国内一些国际物流服务平台近日收到关于中欧班列的咨询,较之前多了一倍。虽然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比海运高出50%,但与空运相比还是要低很多。

叙利亚政府表示,危机打击了国家从伊朗的燃料进口,迫使对本已稀缺的燃料供应实行定量配给。

但“长赐号”上浮的消息传出后,原油价格下跌,布伦特原油每桶下跌1美元,至63.67美元。台湾上市的长荣船舶租赁公司股价上涨3.3%。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29 23:01:32 UTC
Updated at: 2021-03-29 23:01:32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55)

标题 :
中国与阿联酋启动合作灌装中国疫苗生产线项目,美媒酸了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密集出访中东六国,又传来好消息——中国和阿联酋两国企业合作推出全新的新冠疫苗工厂,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生产新冠疫苗。

当地时间3月29日,这家合资公司发表了一份声明透露,疫苗工厂拥有3条灌装线和5条自动包装线,疫苗年生产量将达到2亿剂。

路透社称,此举将有助于阿联酋经济由石油生产转为多样化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在海湾地区的一大“外交拓展”。

美媒彭博社也酸溜溜地表示,中阿的“疫苗生产协议”将进一步巩固两国关系,同时加深中国在中东、海湾地区的影响力,而这一区域原本是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

路透社报道截图

当地时间3月28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阿布扎比同阿联酋外长阿卜杜拉举行会谈,并共同出席中阿两国合作灌装中国疫苗生产线项目的“云启动”仪式。

中阿两国疫苗原液灌装生产线项目“云启动”仪式 图自外交部网站

据路透社报道,这家位于阿布扎比的全新疫苗工厂是中国国药集团(Sinopharm)与阿布扎比科技公司“Group 42”(G42)的合资公司,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生产新冠疫苗。

这家合资公司当地时间3月29日发表了一份声明称,工厂正在阿布扎比哈利法工业区(KIZAD)建设,拥有3条灌装线和5条自动包装线,疫苗年生产量将达到2亿剂。

据报道,该款在阿联酋生产的新冠疫苗名为“Hayat-Vax”(Hayat在阿拉伯语中意为“生命”),但实际上与去年12月在阿联酋获批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灭活疫苗相同。

声明还透露,作为合资公司的一部分,“Group 42”已与阿联酋的海湾制药工业(Gul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PSC)达成协议,在哈伊马酋长国(Emirate of Ras Al Khaimah)设立“Hayat-Vax”疫苗的临时生产线,初始产能为每月200万剂,但那里的生产将持续多久,并未有详细说明。

路透社认为,这一疫苗生产项目是中国在海湾地区的一项“外交拓展”,同时有助于阿联酋经济由石油生产转为多样化发展。报道称,这家疫苗合资公司还包括一个专门建立的研发中心,将在哈利法工业区进行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疫苗生产等研究。

“我们的合资公司也积极希望将自身努力带到全球新兴市场。”据报道,“Group 42”CEO彭晓说道。此前,“Group 42”表示,它们与中国国药集团达成了分销和生产协议,希望向阿联酋和该地区其他国家提供疫苗。

“Group 42”CEO彭晓还在接受美媒彭博社采访时说:“我非常确信,目前该地区的(疫苗)需求巨大。我们正与该地区20多个国家洽谈,它们对获取疫苗非常感兴趣。”彭博社介绍称,“Group 42”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公司,去年曾帮助中国国药集团在阿联酋开展疫苗临床试验。

这家美媒还颇为“酸言酸语”地表示,“疫苗生产协议”将进一步巩固中阿两国的的关系。彭博社称,海湾地区长期以来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阿联酋将成为该地区首个建立新冠疫苗生产设施的国家,这将推动该国成为中东及以外地区的“疫苗供应中心”,同时也将加深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彭博社报道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自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暴发以来,中国和阿联酋在疫苗领域合作密切。

去年6月23日,阿联酋阿布扎比卫生局宣布,由中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开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在该地开展国际临床三期试验。

去年9月14日,阿联酋卫生和预防部长奥瓦伊斯(Abdul Rahman Al Owais)宣布该国已紧急批准使用一批中国国药集团的新冠疫苗,接种对象是面临感染风险最大的一线医务人员。

去年12月9日,中国国药集团的新冠疫苗在阿联酋获批上市。同时,阿联酋卫生和预防部通过国营的阿联酋通讯社(WAM)宣布了试验结果:该疫苗对于新冠感染有86%的有效率,中和抗体的血清转换率达99%,并且对于预防中、重症感染的有效率达100%。

此外,作为国际上最早正式批准中国新冠疫苗投入使用的国家,阿联酋目前的疫苗接种率在各国中也处于前列。阿联酋位处中东联结亚欧的地理位置,这里正在成为全球新冠疫苗转运分发的重要仓储物流中心。

据央视记者此前探访得知,在阿布扎比港最新启用的新冠疫苗仓储物流中心,那里的疫苗将覆盖非洲、中东和西亚的一些国家。据当地负责人介绍,目前在这个仓储中心中超过50%的疫苗都是来自中国。

央视视频截图

当地时间3月28日,正在阿联酋访问的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表示,中阿合作开展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三期国际临床试验,创造了多国籍、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全球纪录,推动了中国疫苗的国际认可,也为全球抗疫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毅说:“今天我们在这里见证中国疫苗原液灌装项目的启动,标志着中阿两国抗疫合作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我们期待这一合作能顺利、有效展开,以阿联酋为平台,使中国疫苗惠及更多地区人民,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30 23:12:24 UTC
Updated at: 2021-03-30 23:12:24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56)

标题 :
重振北约:哪个北约?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在特朗普时代,法国总统马克龙宣称北约已经脑死亡;在拜登时代,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宣布要重振北约。北约怎么了?


北约其实是英国发起的。二战后,英国深切感受到需要与法国建立更加可靠的军事联盟,以抵御可能的德国军事复兴和苏联入侵。1947年,英法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敦刻尔克签订了互助与联盟条约(也称敦刻尔克条约),这是北约的前身。1948年,敦刻尔克条约扩大到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合称低地国家或者Benelux国家),条约更新为布鲁塞尔条约,联盟也改称西方联盟(Western Union)或者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获得邀请,条约扩大为北大西洋公约,这是北约组织的正式开始。


在初期,北约一直低调,但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北约开始打造一体化军事体系,强调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在装备和训练上对接和互通,从此成员国之间的全面混编作战能力(interoperability)成为北约的军事原则,比如英国旅下可以编入加强的荷兰步兵营、法国炮兵营、美国装甲营、比利时侦察连并能得到美国空军的空中火力支援,并且在语言、火力配系、条令上融会贯通。


1951年,北约组建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这是北约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第一任司令是艾森豪威尔,李奇微在离开朝鲜后接任第二任,此后司令一直由美国上将担任。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和冰岛也在这时加入北约。


1952年,北约设立秘书长,这是北约的最高政治召集人。同年,希腊和土耳其一起加入北约。1955年,西德被容许重建武装力量,并加入北约。这直接导致了苏联组建华约组织,冷战态势完全建立。1962年柏林危机期间,驻欧美军兵力达到最高峰,达到40万之众。


但法国对美国在北约内部大权独揽不满,对美英特殊关系凌驾于北约其他成员之上不满,对美国的欧洲安全承诺不信任,拒绝把法国军队置于美国指挥之下,坚持主权独立和完全自主的核力量。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的一体化军事架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驻扎在法国的美英驻军和核力量撤出,戴高乐甚至寻求在战争时期与东德单独和谈的权力,不过法国也与北约达成秘密协议,在战争期间法军将加入北约作战。直到2009年,法国才重回北约一体化军事架构。


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约。苏东波之后,前华约和前苏联国家纷纷加入北约,这之后都是人们熟悉的后冷战历史了。


北约是一个军事联盟。除了初期短暂的防止德国重新武装的阶段,共同面临的苏联军事威胁是北约存在的基础。欧洲需要拉上美国才可能抵御苏联入侵,美国、英国、法国需要在西德实行前沿防御才能确保战火不会烧到自己。西德既是防御苏联入侵的最前线,也是欧洲的经济发动机,因此前沿防御也是确保西德忠诚的政治需要。苏联解体后,北约陷入过惶惑和失落,必须给自己“找点事做”才能维持足够的存在感。这也是西方自信爆表的时代,是“历史终结”的时代,肢解前南斯拉夫、干涉利比亚和叙利亚内战就是老欧洲“找点事做”的结果,也是把美国的注意力拉回欧洲的举措。


911之后,美国援引北约集体防御条款,把北约拉入阿富汗战争。这也是北约的第一次远征作战。必须说,北约成员对域外远征作战是有疑虑的,除了英国和加拿大之外,北约远征军在阿富汗也基本上出工不出力,很使美国失望。这是小布什时代单边主义的重要动力。


在克里米亚危机时代,轮到美国使得老欧洲失望了。在特朗普时代,美国对盟国的自私和实用主义使得马克龙发出北约已经脑死亡的悲叹;在拜登时代,布林肯要重振北约,但时代变了。


在21世纪,北约面临两个新的现实:

1、    俄罗斯正在重振,但不足以威胁老北约,而新北约与俄罗斯的紧张是自找的,因此也是可防可控的

2、    中国正在崛起,但与北约毫无军事交集


苏联被肢解后,俄罗斯大出血,奄奄一息,但普京硬是把空城计唱得有声有色。在军事上,今天的俄罗斯还谈不上满血复活,但可圈可点。在车臣时代,俄军达到最低点,在格鲁吉亚和克里米亚事变中,尤其是在东乌克兰,俄军(至少是精锐部队)的表现则令人刮目相看。


北约东扩极大地压缩了俄罗斯的缓冲区。如果二战德军是从顿巴斯和格鲁吉亚发动巴巴罗萨作战,莫斯科之战和斯大林格勒之战就会是完全不同的面貌,苏联红军怕是要退到乌拉尔山才有可能稳定战线,卫国战争的历史要彻底重写。但在现在,俄罗斯的战区打击武器可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战线前推以避免核心区域遭到打击的好处大大减弱了。


在格鲁吉亚、克里米亚、东乌克兰和叙利亚,俄罗斯的出击都是战略守势中的局部反击,俄军没有威胁到老欧洲,只是俄军的行动不把北约的威慑放在眼里,很使得北约不安。北约所谓的俄罗斯威胁和地区紧张局势基本上都是北约东扩、对俄罗斯步步紧逼的结果,这是“帝国过度扩张综合症”和“缓冲区的缓冲区”战略的必然结果。不争的现实是:北约对俄罗斯的压力远远大于俄罗斯对北约的压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俄罗斯不对老北约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作为“缓冲区的缓冲区”的新北约的紧张局势是完全可防可控的。整体而言,今天的北约缺乏可信的共同军事威胁,俄罗斯因素不足以成为北约重振的主要动力,英、法、德等主要北约国家缺乏军备扩张紧迫性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中国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


中国崛起不可阻挡,这将是决定21世纪世界大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崛起应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好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不同估计,即使以名义GDP计算,中国经济超过美国也可能在2030-35年甚至更早实现,此后将稳定地拉开差距。如果中国能持续保持6%的平均增长,而欧美为2%,到20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100周年的时候,中国的名义GDP可能超过美国、欧盟、日本和其余五眼国家之和。当然,未来中国的GDP增速有可能放慢,但2%的持续平均增长对欧美也是高估的。这还没有算入新冠危机后5万亿美元超级大洪水的币值影响。


中国的军费占GDP比例、军费占政府开支比例和人均军费负担都显著低于美国,GDP的含金量更高,军事建设自主,经济和军事现代化的可持续性能力显著更强。可能要不了多久,在中国“现代化”这个词就要淘汰了,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中国的主流军事装备和人员训练方面正在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已经领先世界。但中国也不应该成为北约重振的主要动力,因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与北约没有交集。


北约的重点是欧洲防御。即使在北约的顶峰时代,在美国的指挥系统和后勤支援下,北约远征军也只有搭便车到亚太打酱油的能力,域外作战从来不是北约的重点。在今天,除去美国的话,整个北约统统压到中国战场也不够打的,英国甚至成为五常和核国家里唯一没有任何高超音速计划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与中国打一仗不可能成为北约重振的动力。


但北约秘书长斯道滕伯格指出:“中国离我们越来越近,比如投资我们的关键基础设施”,因此,北约不能不着手应对 “我们地区盟友的安全面临的后果和全球力量对比关系的偏移”这一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不认同我们价值观”的崛起中的大国。北约成员国也需要“在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许多问题上与中国接触”。也就是说,北约重振的动力是政治。


北约固然是在美国领导下的,但北约的主要成员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老牌列强。如今他们只能蹉跎曾经叱咤风云的年代,但Pax Americana(美国治下的世界秩序)是列强时代的延续。如果Pax Sinica(中国治下的世界秩序)成真,那就不是轮流坐庄的问题,而是换局了。


但这群遗老遗少对眼前的落魄也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在中国问题上,这是留头还是留发的问题,可以纠结,但最终没有选择。倒不是中国会到欧洲来要他们的头,而是不搭上中国经济快车,欧洲的头就要在寒风里冻掉了。拜登的“美国回来了”是回到了“美国第一”,只是不像特朗普那么赤裸无耻就是,这一点现在欧洲也明白了。连斯道腾伯格都承认,中国对北约成员国的经济十分重要,而经济正在严厉限制北约成员国的选择。


北约主要成员国里,只有英国军费达到2%的GDP的北约标准,但在新冠疫后的沉重经济压力下,连英国军费也要“量入为出”了。其他国家长期“拖欠”。一方面国内经济社会压力沉重,另一方面也有“搭美国便车”的想法。加入北约本来就是要“多受保护少出力”的。


北约东扩后新加入的前沿国家只是老北约的缓冲区,本身是欧洲经援和政治改造的对象,只有接收流出的落后产能的资格,根本谈不上西德作为欧洲经济发动机那样的重要性,所以今天的北约前沿防御与冷战时代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只是可以牺牲以换取时间的地理空间。这些新北约国家必须要把前苏联时代遗留的装备、训练、规模都提高到北约标准,才谈得上促使老北约国家承担共同防御的义务,这样的双倍负担对这些“穷兄弟”是不可承受之重,老北约也因此并不急于把自己的部队往俄罗斯的虎口里送,同时以此约束前沿国家不至于为了私利把大家都拖下水。


但即使在力不从心的现在,老牌列强依然“以天下为己任”。在重振军事北约缺乏现实紧迫性的现在,借美国之手维护已经习惯并有利于自己的世界秩序才是重振政治北约的意义。为此,需要通过象征性的“南海航行自由”这样的行动表示对美国的拥护,同时刷一把存在感,毕竟在Pax Americana之前,列强的舰队就已经在世界的大洋上争霸和劫掠了。


对于美国来说,重振北约的意义在于仆从军,最好像大英帝国时代的英联邦军队(如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那样,指哪打哪,还要自带干粮。北约国家的军工体系也要作为美国军工的延伸,一方面承接美国不想干或者吃不下的活计,另一方面为美国提供现成的缺门装备,如贝雷塔92手枪(美军型号M9)、FN“米尼米”轻机枪(美军型号M249)、“食人鱼”装甲车(美军型号“斯崔克”)等。所以美国对重振军事北约是有很高期望的。


美国对重振政治北约有更高期望,这是因为北约是美国在政治上控制欧洲的主要途径。欧洲政治是分裂的。欧洲既想要欧洲主权,又摆脱不了对美国的依赖,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的摆布。欧盟代表“欧洲人的欧洲”,北约代表“美国人的欧洲”,所以政治北约与欧盟成为欧洲政治中奇特的双体。


作为政治北约的美国代言人,斯道腾伯格声称北约寻求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太国家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以“应对中国崛起的后果”,就不奇怪了。斯道腾伯格没有直接包括印度,但在未来也包括印度的话,将一点也不奇怪。不过清谈级的伙伴关系只有象征性意义,北约毕竟是以共同防御为主题的军事联盟,新型伙伴关系的军事含义才是值得关注的,但这里有两道难以迈过的坎

1、    日本、韩国、印度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在俄罗斯军事威胁北约的时候驰援欧洲

2、    美国之外的北约盟国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到中国来再打一场八国联军


实际上,在欧洲团结做到之前,都谈不上跨越这些坎,但欧洲正在深刻的分裂中。英国脱欧揭示了欧洲的深层裂痕,美国强迫德国退出“北溪2”和破坏中欧投资协议则反映了美欧矛盾,但疫苗战争才是把体面和文明的脸面都撕破了。美国自私,老欧洲也自私,这提醒了中欧、东欧的“新欧洲”国家,不管是欧盟还是北约,同甘才有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布林肯号称美国不会迫使盟国选边站队((We won’t force allies into “us-or-them” choice on China),实际上不是不想,是做不到。蓬佩奥已经试过了,小布什的“要么站在我们这一边,要么反对我们”(You are either with us or against us)不直接针对中国,但也是迫使盟国选边站队。未来美国还会再试。美国口口声声要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rule based world order),实际上美国就是法官与盗匪合体的破坏规则的罪魁祸首,欧洲在数字税和政府补贴问题上已经吃够了苦头,欧洲不傻。


对于中国来说,可以比照革命战争年代的统一战线做法。美国及五眼国家可比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坚决斗争的对象;欧洲、日本等可比民族资产阶级,属于可以团结但需要在斗争中团结的对象;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才是无产阶级,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在五眼中,可能新西兰可以暂时除外,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除外,毕竟打击面越小越好,团结面越大越好。


北约的老牌列强感到中国的压力是对的,但不是中国的军事压力。中国崛起的核心从来不是军事的,而是经济的,并且从经济和民生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证明了欧美道路之外的发展道路,根本打破了欧美定义下世界秩序的“雁行模式”。再污名化也掩盖不了中国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有用的参照这一事实。近百年来欧美喋喋不休地告诫发展中国家要这么做那么做才能脱离贫困,但发展中国家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不需要多说,榜样的力量就促使很多国家和人民思考:为什么中国做到了,而我们没有做到?


中国经济已经坐二望一,中国从不寻求超越哪个国家,中国只是在超越自己,这个超越永不停步。中国也在超越的过程中,把扶贫从国内做到国外。在这个过程中,老牌列强越来越赶到自己成为历史进程的旁观者,不仅难回过去的扮演上帝的地位,连千岁爷甚至狗头军师都要做不成了。这种失落是可以理解的。


欧洲对美国的盟国路线也在特朗普到拜登的来回震荡中有了清楚的认识:特朗普对盟国是只用不养,拜登对盟国是养为了用,最终盟国只是美国的棋子。欧洲想通过重振北约而跃身为棋手,这是想多了。美国对盟国的三心二意也早有领教,小布什的单边主义和特朗普的唯美国主义不只是出于傲慢,而是要摆脱盟国利益的牵绊,只是单干耗尽国运还一事无成,只好回头再拉上盟国。但美国想通过重振北约而拉上替死的炮灰,也是想多了。


美国要与中国“极限竞争”,欧洲还在踌躇之中,但中国欢迎。美英想抄“一带一路”的作业,这对发展中国家是好事,但首先要跨过投资、效率和效益的坎。中国的崛起不在于中国有钱,而在于建设效率和投资效益持之以恒地极大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因为善渔,所以多鱼。欧美在国内基础建设的投资、效率和效益尚且不堪,欧美盗版一带一路要超过中国原版无疑是痴人说梦,最终变成与中国的造血还是放血的竞赛。这是政治北约再重振也解决不了的,更是军事北约无能为力的。


但历史上的北约代表了Pax Americana和战后欧洲的巅峰,即使为了改善自我感觉,北约也需要重振。北约正在制定“北约2030”的远景,这会是重振北约的基础,但重振北约,重振的是哪个北约?刘伯承说得好:六心不定,输得一干二净。


据说阿兹海默症是不可逆的。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30 23:17:31 UTC
Updated at: 2021-03-30 23:17:31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57)

标题 :
香港选举改革:区议会“退场”,政改“五步曲”不再适用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重新起航!2021年3月30日,香港特区选举制度迎来重要改革。

30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在北京闭幕,新修订的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获得全票通过

这两个附件规定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选举办法,其内容相比之前有了较大的修改,例如选举委员会规模由1200人增至1500人,原有的117个区议会席位全部取消;立法会议员则由70席增至90席,近半数议员由选举委员会选出,分区直选议席大幅下降,两个区议会功能界别也已消失。

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认为,此次亮点之一就是区议会不再纳入选举委员会中,这是根据基本法第九十七条的精神,让区议会“去政治化”,回归到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功能,而不是成为反中乱港分子破坏“一国两制”的平台。

与此同时,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还明确了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并确认选委会委员、行政长官及立法会议员三种候选人的资格

而随着基本法原附件一和附件二以及有关修正案的废止,此前修改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的产生办法的“五步曲”也不再适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30日指出,这些宪制性制度安排,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区高度自治权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这一根本原则,对于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确保香港长治久安和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选举委员会:剔除区议会组别,设内地港人团体代表

行政长官由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实际情况、体现社会整体利益的选举委员会根据本法选出,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根据新修订的基本法附件一,选举委员会委员增至1500人,并扩大至五个界别:

第一界别:工商、金融界 300人
第二界别:专业界 300人
第三界别:基层、劳工和宗教等界 300人
第四界别:立法会议员、地区组织代表等界 300人
第五界别: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和有关全国性团体香港成员的代表界 300人

新修订的基本法附件一还对各界别的划分及名额作出了规定。其中,第三界别原有的社会服务界改为“基层”,同时新增基层社团和同乡社团各60席。

而此前占据了第四界别117个选委名额的区议会已被剔除,新增的是156席分区委员会及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地区防火委员会委员的代表,以及27席内地港人团体的代表。

原属第四界别的港区人大、港区政协等,被列入第五界别,该界别亦新增了110席全国性团体香港成员的代表。

立法会:议席分布“4:3:2”,直选议席降至20个

香港各界关注的立法会议席分布也尘埃落定。根据新修订的基本法附件二,香港立法会议员每届90人,组成如下:

选举委员会选举的议员 40人
功能团体选举的议员 30人
分区直接选举的议员 20人

其中,选举委员会选举的议员候选人须获得不少于10名、不多于20名选举委员会委员的提名,且每个界别参与提名的委员不少于2名、不多于4名。每名选举委员会委员只可提出一名候选人。

与之前的立法会议员构成相比,此次新增了40席经选举委员会选举的议员,而功能团体选举的议员由之前的35席降至30席,分区直选议员由35席降至20席。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功能团体选举的35名议员来自29个功能界别,新修订的基本法附件二中,30名议员将来自28个功能界别,原有的区议会界别被取消,医学界和卫生服务界合并为医疗卫生界,并新增港区人大港区政协及有关全国性团体代表界。

区议会“去政治化”,回归“为社区居民服务”

无论是选举委员会还是立法会,区议会组别/界别均已消失。

对此,人大常委谭耀宗认为,这一次亮点之一就是区议会议员不再纳入选举委员会中,这是根据基本法第九十七条的精神,让区议会“去政治化”,回归到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功能,而不是成为反中乱港分子瘫痪政府,破坏“一国两制”的平台。

根据香港基本法第九十七条,香港特区可设立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有关地区管理和其他事务的咨询,或负责提供文化、康乐、环境卫生等服务。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邓中华30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区议会是香港的区域组织,本应在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履行职责,但近年来,区议会运作已严重偏离了基本法第九十七条。

邓中华认为,之所以如此,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区议会议员大比例成为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的成员,并在立法会中占有较多席位,变相地改变了区议会的性质和定位,使区议会在香港特区政治生活中影响过大,甚至成为一些人从事反中乱港活动的重要平台。要促使区议会回归基本法对它的定位,就必须取消其在选委会和立法会中的席位,削弱它的政治功能。

邓中华表示,中央有关部门在前一阶段听取香港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议时,很多香港人士呼吁取消区议会在选举委员会和立法会中的席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认真研究后采纳了这一意见。作出这一修改,将促使区议会回归原本的职能、定位,做好地区服务工作。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邓中华 新华社视频截图

设立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

新修订的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的另一大亮点是,明确了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并确认选委会委员、行政长官及立法会议员三种候选人的资格

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根据港警国安部门的审查情况,就选举委员会候选人、行政长官候选人、立法会议员候选人,是否符合拥护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区的法定要求和条件作出判断,并就不符合上述法定要求和条件者向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出具审查意见书。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根据意见书作出资格确认的决定,不得提起诉讼。

邓中华表示,作出这一规定,其目的就是既要确保有关候选人符合参选年龄、国籍、居留权、有无犯罪记录等一般性的资格要求,还要符合拥护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要求和条件,以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特首林郑月娥30日下午会见媒体时表示,香港本身已有选举主任的职务制度,鉴于选举主任被质疑如何单独承担,因此现由资格审查委员会替代选举主任的工作。林郑月娥介绍,会控制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人数,将由特区的主要官员担任,中央方面可以充分信任

此外,基本法附件一指出,选举委员会设召集人制度,负责必要时召集选举委员会会议,办理有关事宜。总召集人由担任国家领导职务的选举委员会委员担任,总召集人在选举委员会每个界别各指定若干名召集人。

“五步曲”程序不再适用

根据原有的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及有关修正案,修改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的产生办法依照以下程序:

行政长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报告,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两个选举产生办法是否需要进行修改;
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修改;
特区政府向立法会提出修改议案, 并经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行政长官同意经立法会通过的议案;及
行政长官将有关法案报全国人大常委会,予以通过或备案。

上述程序亦被称为“政制发展五步曲”。

不过,今年3月5日,王晨副委员长在全国人大有关决定的说明中明确表示,修订后的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经依法公布施行后,原附件一和附件二以及有关修正案同时废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勇3月30日接受新华社访问时指出,根据上述规定,基本法原附件所规定的“五步曲”程序不再适用。

张勇表示,新修订的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立法会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的修改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修改前,以适当方式征求香港社会各界意见。据此规定,今后如果需要修改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应当遵循新修订的附件一和附件二所规定的法定程序,不采用“五步曲”程序,也不存在所谓的“双轨并行”

“‘双普选’仍是香港民主发展的既定方向”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勇 新华社视频截图

中央通过“决定+修法”的方式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后,“双普选”目标是否仍然存在?对此张勇指出,所谓的“双普选”目标,概括来说,就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员将根据香港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达至由普选产生的目标。

张勇表示,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是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并没有修改包括上述两个条款在内的基本法正文。“双普选”目标仍然是香港基本法的明文规定,仍然是香港民主发展的既定方向。这一点没有任何改变。

张勇指出,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始终支持并推动香港特区发展民主。早在200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曾作出决定,明确规定2017年行政长官可以由普选产生,其后立法会议员也可以由普选产生。201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再一次作出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实现普选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些年香港民主发展裹足不前,纷争不断,“双普选”目标遥遥无期,完全是反中乱港势力刻意阻挠破坏的结果。在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全面实现“爱国者治港”之后,香港民主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顺,“双普选”目标会更早到来。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30 23:38:12 UTC
Updated at: 2021-03-30 23:38:12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58)

标题 :
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是新冠疫情的最初来源
类别 :
政治
内容 :

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

今年1月14日至2月10日,17名中方专家和17名外方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分为流行病学、分子溯源、动物与环境三个小组,在武汉开展了为期28天的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工作。根据当日发布的联合研究报告,联合专家组评估了关于病毒引入人类的四个路径,认为新冠病毒“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中间宿主传人,“可能至比较可能”直接传人,“可能”通过冷链食品传人,“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报告提出了联合专家组下步研究的建议,包括建立全球统一的数据库,在全球更广范围内继续寻找可能的早期病例,由全球科学家在多国多地寻找可能成为病毒宿主的动物物种,进一步了解冷链以及冷冻食品在病毒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等。

当日举行了世卫组织成员国通报会。据记者了解,联合专家组外方组长彼得·本·安巴雷克介绍了联合专家组在武汉的实地工作以及共同研究情况并感谢中国政府和科学家为此次溯源合作提供的支持。

中方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会议上表示,有关报告是中外专家共同努力产出的结果,凝聚了联合专家组中外专家的共同心血。联合专家组始终秉持科学思维,以证据为基础开展研究合作。此次在中国的新冠病毒溯源是全球溯源的一部分,也是第一步,报告的所有结论和建议都是基于全球视角,未来研究不会仅限于某一区域。

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陈旭大使说,中国和世卫组织国际专家展现了科学、开放精神。中国各级政府为专家组在武汉的顺利工作提供了必要协助,充分体现了中方开放、透明、负责任的态度,也得到了双方专家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溯源问题是科学问题,应由全球科学家合作开展有关工作。将溯源问题政治化的行径只会严重阻碍全球溯源合作,破坏全球抗疫努力,导致更多的生命损失。这同国际社会团结抗疫的愿望背道而驰。溯源也是一项全球性任务,中国—世卫组织这次联合研究将对全球多国多地溯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也为人类更好认识病毒提供了一份科学指南。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疫情的最初来源

据南方日报报道,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的中国部分,即今年1月14日至2月10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在武汉进行的溯源调查报告。报告共120页,包括溯源调查基本结论,在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动物与环境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以及新冠病毒四种传播路径的假设分析。

根据报告显示,联合专家组认为由于部分早期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无关,相当数量的病例与其他市场有关,或有部分病例与市场均无关系,表明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疫情的最初来源。报告指出,关于华南海鲜市场在疫情起源中的作用,或者传染病是如何传入市场的,目前还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报告重申了蝙蝠和穿山甲可能是导致COVID-19的病毒的宿主的观点,同时表示,根据目前研究,上述哺乳动物物种中鉴定出的病毒都与SARS-CoV-2没有足够的相似性,不能作为其直接的祖先。水貂和猫对SARS-CoV-2具有高度易感性。

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可能在2019年12月中旬之前的几个月开始爆发,预计是在9月底到12月初之间,但大多数评估认为是在11月中旬到12月初之间。研究小组综合不同国家发表的表明SARS-CoV-2早期传播的研究数据发现,一些疑似阳性的样本比武汉的第一个病例更早出现,表明在其他国家有可能漏诊。但到目前为止,该项研究的质量是有限的。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研究联合专家组外方组长,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Dr. Peter Ben Embarek

报告提出,专家组在中国31个省共采集野生动物、畜禽标本8万余份中进行检测,在SARS-CoV-2爆发前后均未发现SARS-CoV-2抗体和核酸阳性结果。

报告提到,华南海鲜市场的供应链包括来自20个国家的冷链产品和动物产品。由于在大流行的早期阶段缺乏对冷链在病毒引入和传播中潜在作用的认识,冷链产品没有进行检测。但专家组发现,冷链传播增加了不同潜在引入途径的可能性。根据对2020年期间武汉其他市场和华南海鲜市场上游供应商进行的初步抽样和检测,暂未发现动物体内传播SARS-CoV-2的证据。

报告指出,联合专家组对病毒来源的四种可能性进行评估,认为通过动物直接传给人类、通过中间宿主引入、通过冷链产品引入是一种可能的途径,通过实验室事件引入被认为是极不可能的途径。

报告提到,下一阶段的研究将包括测试野生动物样本中与SARS-CoV-2相关的病毒序列和抗体;继续调查中国南部省份以及东亚、东南亚和任何其他分布有蝙蝠地区的蝙蝠;追踪在2019年底之前初步报告SARS-CoV-2阳性检测的冷链产品供应商国家等。世卫组织将对2019年底前在污水、血清、人或动物组织/拭子和其他SARS-CoV-2检测结果呈阳性的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开展相关可追溯性研究。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3-31 21:34:51 UTC
Updated at: 2021-03-31 21:34:51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59)

标题 :
中国的中东大棋局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下午察:王毅中东行——不只是“敌人的敌人”才是朋友

文 / 刘柳发布 / 2021年3月31日 8:13 PM更新 / 2021年3月31日 10:04 PM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左)上周访问德黑兰时,与伊朗外长扎里夫(Javad Zarif)正式签署了一份为期25年的合作协议。(路透社)

字体大小:


在阿拉斯加中美高层会谈被认为是破局收场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转身就前往了欧盟和北约访问。与此同时,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也从上周三(3月24日)开始对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阿联酋、巴林以及阿曼中东六国分别进行了访问,并于昨天结束了行程。


由于王毅访问的中东六国中,有一半与美国交恶,尤其是一直被美国制裁的伊朗在王毅此行中高调宣布与中国签署了为期25年的合作协议,令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意在借中东之力应对美国,即“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对中国来说,与中东国家搭建朋友圈,不仅可以扩大在中东的地缘影响力,还能推动“一带一路”;但中国此次的策略,似乎是不仅要将美国的“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还同时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传统盟友示好,以显示可以和“任何国家做朋友”。或许,中东这张牌将成为中国在应对中美问题上的关键战术。



伊朗:中东牌的王牌?


王毅上周六(3月27日)访问伊朗期间,与伊朗外长扎里夫(Javad Zarif)共同签署为期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计划协议,内容涵盖政治、战略、经济各方面。


分析指出,这无疑是继中美阿拉斯加对谈后又一重要发展,象征了中国对美国展开长远战略反击。


《纽约时报》此前曾披露这份18页的中伊合作协议草案,内容大体与这次伊朗政府向媒体透露的部分信息相似。主要重点是中国利用人民币交易,甚至是直接以投资换取石油的物易物方式,绕过美国在银行、电信、港口、铁路、医疗保健及资讯科技等数十个领域的制裁,直接对伊朗作等值于4000亿美元(5377亿新元)的投资。


而伊朗则在未来25年承诺向中国提供稳定及经济的能源产品,其着意点明显是削弱美国制裁所造成的影响。


伊朗媒体稍早引述王毅说,“我们和伊朗的关系不会受到当前局势的影响,而将是永久战略性关系”。伊朗媒体引述伊朗总统鲁哈尼的顾问艾希纳(Hesameddin Ashena)表示,这项协定是“外交成功的典范”。


另一边厢,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从2018年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后就日益恶化,美国随后对伊朗采取的极限施压使双方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


拜登政府上任以来虽已表达了调整对伊朗的政策、重回伊朗核协议的意愿,但两国关系至今为止仍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


由于都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中伊关系或是中东牌中最稳定的一张。


沙特:中东牌的核心? 


根据中国外交部发布在网上的声明,在周三(3月24日)与王毅的会晤中,沙特王储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方面的“有益作用”,并承诺加强与北京的反恐和安全合作。


他说:“沙特坚定支持中国在涉疆、涉港问题上的正当立场,反对以任何借口干涉中国内政,反对有关各方在中国和伊斯兰世界之间挑拨离间的企图。”


在中国因新疆议题受到西方国家围剿之时,“伊斯兰世界的心脏”沙特对中国表达的明确支持,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和可贵的。


从历史上来说,尽管沙特是最后一个与北京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但双方在能源、基础设施、技术、安全和人权范围的合作开展得相当迅速。中国是沙特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石油买家。


反观美国和沙特,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办公室今年2月公布了一份解密情报报告,称沙特王储穆罕默德2018年批准了逮捕或杀害被谋杀的《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美国永久居民卡舒吉(Jamal Khashoggi)的行动。


一直否认王储卷入此事的沙特政府发表声明,拒绝接受美国报告的调查结果,并重申其先前的说法,即卡舒吉被杀是流氓集团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尽管沙特皇室也对此矢口否认,拜登随后还是公布了对沙特多名官员的制裁,但并未针对王储本人,以继续维护与沙特的关系。


但拜登也对沙特国王喊话,沙特必须解决侵犯人权的问题,这是与美国打交道的前提。


正如分析人士所指,华盛顿的政策转变,尤其是其孤立强势王储的企图,可能会促使沙特改变对美国的态度,并使中东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土耳其:中东牌的最大变数?


作为美国的盟国、北约的成员国,横跨欧亚的土耳其近年却表现出了“叛逆”的一面。


正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上任之初所说,土耳其的行为不像一个美国的盟友,并扬言美国将重新考虑是否要就土耳其购买俄罗斯防空系统一事,对其进行进一步制裁。


美国政府去年年底以土耳其购买俄制S-400防空系统为由,宣布对土耳其实施制裁。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向该国国防工业局发放美国产品、技术的出口许可和授权,对该局局长德米尔等数名官员实施财产冻结和签证限制等。


土耳其外交部当时谴责并拒绝美国对土耳其实施单边制裁,认为美方制裁将损害双边关系,土方将采取对等制裁手段。


而在王毅此次的访问中,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作出了承诺,即土耳其在未来将会继续坚持“一个中国”这项原则,并且希望土中两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强调,土耳其不会参与到任何形式的反华行动当中去。


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大使华黎明分析说,土耳其跟美国、俄罗斯的关系都非常微妙。


另外,在信仰问题上,土耳其扮演了一个很关键的角色,因为维吾尔语和土耳其语同属突厥语族,土耳其传统上对维吾尔族有一种同情和支持,但是埃尔多安政府在新疆问题上对中国的态度还是比较友好。


美土关系是否会重修于好,不得而知,但对中国来说,至少在这个时刻,不妨碍他们和土耳其交朋友。


战术考量


王毅此次中东之行提出了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倡议,即中方支持地区国家排除外部施压干扰,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支持地区国家摆脱大国地缘争夺阴影,化解地区内矛盾分歧,构建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安全框架。


王毅还强调,中方在中东不谋求私利,不搞地缘争夺,不划分势力范围,秉持平等友善的伙伴精神,尊重地区国家自主选择,愿以真诚合作为中东和平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当代东方一般性问题研究中心专家帕霍莫娃就王毅中东行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说,中国正在努力确保“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和中国商品供应线路安全。


对于王毅试图拉拢敌人的敌人并将其变成朋友的策略,帕霍莫娃说,中国外长访问了主要的关键角色——伊朗、土耳其和海湾阿拉伯国家。这是该地区的三个主要权力中心。此次访问的背景是与美国的对抗正在不断加剧,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发展。它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包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则指出,由于中东地区的和平安全依靠外来强大的力量进行约束,使得美国可以拉一派打一派,包括在制造逊尼派和什叶派矛盾方面。


王义桅说,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也是兄弟关系,和土耳其等其他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也都不错。一直以来中国都强调要交朋友,而不是制造敌人。近年来中国在积极发展与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合作,推动地区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的能源转型。


事实上,过去两年,沙特以及其他在中东拥有美国军事基地的穆斯林国家和美国的传统盟友,基本上对中国在新疆课题上所受到的指控都保持沉默,并在联合国上就新疆和香港问题表态支持中国政府。


换句话说,这些在上述原则性问题上支持中国的国家,中国都愿意与其建立朋友圈,无论它们是“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的朋友”。


微妙平衡:


不过,在这种多角关系下,中国在扩大中东朋友圈的同时需要小心谨慎地处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尤其是中东因宗教问题而深植于各国的派系等内部矛盾。


华黎明说,中国与沙特的主要竞争对手伊朗的密切关系,可能会挑战中国政府吸引沙特和其他阿拉伯国家靠近其轨道的努力。


他说,在中美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中,美国的传统盟友几乎很难作出选边站的决定,但北京方面也需要在促进与伊朗和沙特的关系方面达成微妙的平衡。


他还指出,随着美中关系的深度衰退,中国更有兴趣在传统上被视为华盛顿势力范围的国家中扩大自己的存在,并完全有能力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例如伊朗核问题。


他强调,北京与德黑兰的关系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中关系的未来。与此同时,中国也必须对其他地区大国,特别是沙特和以色列如何看待中伊的密切关系要有很高的敏感度。


两极化的交友狂潮


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学教授、远东政治专家高敬文(Jean- Pierre Cabestan)认为,世界正走向两极秩序,一场所谓“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新冷战。


拜登渴望找到盟友来制衡中国的崛起,这与特朗普时代的单边行动和贸易战不同,人权和民主正成为凝聚盟友的新课题。


高敬文说,在新疆、香港和中国人权问题上,有一个新的民主国家“神圣联盟”已经形成。


从王毅在阿拉斯加会面后的一系列外交行动来看,另一边的北京显然也已经做好了应对西方国家的这种团体战术的准备。


为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提供咨询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亚洲问题高级顾问葛来仪(Bonnie Glaser)表示:“北京(的行动)正在表明,它有朋友和其他选择。”


葛来仪还说,中国表明,它想要一个稳定的美中关系。


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china/story20210331-1135601


===============


中国在大中东三线出击:伊朗、沙特、土耳其,玩好了,可以成为唯一的棋手,玩砸了,当然就统统砸在手上了。


伊朗是大中东唯一具有连贯文明的历史强国,地位好比东亚的中国。伊朗代表的是波斯系,也是什叶派穆斯林的根据地。伊朗与美国交恶已经40多年,这结还解不开。伊朗看不起中国,但在反复被西方抛弃后,中国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这是和俄罗斯差不多。西方会重新成为选择吗?随着中国经济赶超美国甚至美国加欧盟,中国还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沙特是阿拉伯世界的缩写,集中体现了部落性。沙特不仅是石油经济的最大得益国,也是逊尼派穆斯林的精神家园。沙特貌似美国盟国,但911就开始暴露出来的深层矛盾现在表面化了,在世界经济去石油化后,沙特必须重新考虑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抓住中国伸过来的橄榄枝。中国还可能成为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调解人。实力被去石油化而去势的沙特不再可能“解决”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千年争斗,需要考虑共存的问题了。中国作为“敌人的朋友”对沙特是有大用的。


土耳其代表的则是突厥世界,在宗教上是苏菲派,与逊尼派有关系,但并不是一回事。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也使得土耳其在大中东-突厥世界有特殊影响。埃多安领导下的土耳其复兴运动试图在世俗的西方化和宗教的突厥化之间走出中间道路,眼下相对于世俗西方的独立性是主要特色,所以也需要朋友。


这三方势力都会拉中国作为靠山,但中国也会坚持三条单线联系,不介入他们的内斗,只有在涉及方共同要求的情况下才介入调停。这将成为中国外交的特色:不当世界警察,只做世界的居委会。


这也是中国介入以巴调解的基点。中国欢迎以色列、巴基斯坦到中国和谈其实已经很久了。巴勒斯坦欢迎,以色列不吭气。这个情况还会继续,而中国也不会施压。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1 22:43:05 UTC
Updated at: 2021-04-01 22:43:05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66)

标题 :
美国纠集13国质疑世卫报告,新西兰解释为何不跟:希望独立分析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王恺雯】世卫组织3月30日发布新冠溯源报告,驳斥了此前的各种“阴谋论”和“中国施压论”,不死心的美国立刻与其他13国发出联合声明,质疑报告内容。

上述国家中,“五眼联盟”几乎全员到齐,却唯独不见新西兰。

据路透社4月1日报道,新西兰外交部当天解释说,该国希望在作出评判前,先独立分析世卫组织的报告。

与美国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的其他13个国家为: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以色列、日本、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韩国、斯洛文尼亚、英国。

白宫方面30日声称,世卫溯源报告缺乏“关键数据信息与渠道”,美国政府并没有全盘接受这份世卫组织的报告,认为应该采取第二阶段行动,而第二阶段行动应该由所谓“独立的国际专家组成”。

路透社称,新西兰曾受邀与其他国家联署声明,但该国并没有这么做。

在回复路透社的电邮中,新西兰外交部表示,作为“五眼联盟”成员,它理解其他成员国对世卫组织的报告表达了一些质疑,但“新西兰希望在我们发表任何评论之前,先进行独立的分析,以确保我们了解报告的科学性。”

报道称,新西兰外交部没有明确是否会另行就世卫组织报告发布声明,不过其补充说:“我们的科学专家充分参与了更广泛的新冠疫情应对工作,他们正在分析这份报告。完成之后,我们将决定以何种最适当的方法对此(世卫组织)任务发表评论。”

这并非新西兰首次拒绝参与由美国及其盟友主导的反华联合声明。今年1月7日,美澳英加四国外长发声明对香港局势说三道四,新西兰就没有参与其中,气得美国右翼媒体指责新西兰为了“经济好处”摒弃“五眼联盟”。

而此次新西兰的“单独行动”也让一些人感到不满,例如坎特伯雷大学教授玛丽·布雷迪(Anne-Marie Brady)就在推特称:“新西兰在中国问题上的悄然转变,某些程度上更像是胆怯,亦或是绥靖?”

对此,新西兰外交部对路透社表示,并没有受到外界要其“保持沉默”的压力:“新西兰不加入任何声明的决定是独立作出的。

针对一些国家怀疑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报告的真实性,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外方组长彼得·本·安巴雷克在3月30日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联合研究报告的体量和相关材料、分析及数据的数量,都体现了世卫组织与中国的合作进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良好合作,这份报告的体量将会很小,结论和研究的数量也会很少。而现在这份报告体现了此次合作的深度和紧密度,专家组所有成员都支持这份报告。


点评 :

记住这几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以色列、日本、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韩国、斯洛文尼亚、英国。

看来他们连世卫组织的报告都没看,就签名了。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5 06:33:59 UTC
Updated at: 2021-04-05 06:33:59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73)

标题 :
再议王毅中东之行
类别 :
政治
内容 :

王毅中东之行相关报道见这个帖子

王毅去中东那几天,正是西方造谣我新疆棉花甚嚣尘上的时候,不免有人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认为西方试图挑拨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你要说西方一定没有这个意图,那也未必,但事实是,西方这番挑动并未在伊斯兰世界掀起波澜——至少未见公开报道。而王毅的中东之行也早已铺垫,并不是在西方在这个问题上挑起事端之后的见招拆招。

那么这就表明,王毅的中东之行“早有预谋”,是带有明确的目的的,即便算不上“主动出击”,至少也不是“灭火之旅”。那么中国对王毅的这一趟出行,究竟寄予什么样的希望呢?

说说我从中看得到什么希望吧。


两个政治实体交朋友或者做敌人,总要建立在某个基础上,这个基础或者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或是经济,或是安全。自改开以来,我国不扛意识形态的大旗已经很久了,安全关注也仅限于自身周边,与各国打交道时,集中注意力在经济上。于是我们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和安全领域的威胁时,习惯——或者说不得不——用经济手段去化解,比如我们对台湾的让利,比如在面对人权、民主问题的指责时,以民生经济自辨。此所谓力有不逮,守有余而攻不足。最近缅甸事变,中资受损,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这里的矛盾所在。

那么如果我们要拉住穆斯林朋友,反击西方敌对势力,就要树立一面旗帜,寻找几个抓手。既然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跟穆斯林们搞不到一起去,加强经济联系和安全合作那便是应有之义,这就是王毅外长在沙特谈中海自贸区,到土耳其和阿联酋讲“继续推动本币结算”、“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更多使用本币结算”,又与伊朗签署涉及经贸与安全的全面合作协议的原因。这样我们和我们的朋友们就能“一天天好起来”。

可是我们仍然需要在政治上与伊斯兰世界增强团结,弥补意识形态差距太大的不足,这在面对共同敌人的时候尤其重要。伊斯兰世界的几个主要族群各有各的辉煌历史,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的民族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宗教派别与民族政治错综复杂,所以不论从宗教还是民族的角度号召团结实在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是在伊斯兰世界仍然有一面“政治正确”的旗帜,不仅能够凝聚中东伊斯兰世界的意志,也与我们有着道义共识,那就是“巴勒斯坦独立建国”,这叫兴灭继絶,是大义,也是名分。王毅外长在接受伊斯兰媒体采访时放言,欢迎巴以双方谈判代表在华举行直接谈判,表明中国要主动扛起这面道义的大旗,建立自己在伊斯兰世界的话语体系,割裂伊斯兰世界与西方金融资本的联系,建立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和经济体系。

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与阿拉伯世界总体一致,而与以色列的立场相差较大。如果中国主持双方和谈,明显需要以色列从当前立场后退,有利于巴勒斯坦,这就是为什么在王毅外长放话当天,巴勒斯坦政府第一时间通过卫星通讯社表示欢迎。有趣的是,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不失敏感,在第二天通过其常驻联合国代表表示,将恢复其与巴勒斯坦断绝的外交关系。不管巴以双方的谈判会持续多少年,最终是否能谈成,中国作为东道主主持正义的形象已经在伊斯兰世界树立起来了。谈判中暴露出来的巴以矛盾,最终会传导至整个犹太-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而在几个主要的西方国家中,犹太人和穆斯林都是不可忽视的族群,西方无法对此装聋作哑。这是西方内部蕴涵的族群矛盾危机,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像新疆问题这样无中生有,因而无法像中国对新疆棉花问题这样轻易化解。

如果西方不反对中国主持巴以谈判所秉持的立场,则势必引起在西方深耕细作、经营千百年,把持了西方金融界的犹太财团的不满。更重要的是,自韬光养晦以来,这将使中国在世界范围重树空前的威望,这在视中国为对其领导力的威胁的美国眼中是无论如何不可接受的。

而如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国对抗,则会激发全世界穆斯林的不满,在其国内造成族群对立。而我们则能够站在道义的高度敲打西方、揭露西方、嘲弄西方,一如西方拿着人权、民主敲打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便可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而这个话语体系,至少在伊斯兰世界的范围内,是可以期望得到认可的。

在这样的局面下,最糟糕的预期是,以犹太财团为首的西方金融资本对中国将采取敌对态度,配合美国打破一带一路,与中国脱钩。自加入世贸以来,我国经济纳入了西方“全球化”框架下的经济循环,即便是一带一路计划也并未脱离这个框架。而我们的金融系统相对弱小,难以与西方金融资本对抗,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在这一方面,我们与伊斯兰世界可谓同病相怜。

在西方的全球化框架中,中国从事生产,中东的伊斯兰国家提供石油,美元从中上下其手。现如今,美国已经通过页岩油气摆脱了对中东的能源依赖,正试图摆脱对中国的生产依赖,重建一个没有中国的经济循环。这为中国和中东这两个美国试图边缘化的地区建立金融合作提供了基础。多年来,穆斯林一直在寻求建立符合伊斯兰价值观的金融系统,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贸易达到一定的程度,金融合作水到渠成,双方便能够摆脱对西方金融资本的依赖,建立起自己的经济循环,这便是这次王毅外长谈到的中海自贸区和推动双边经贸使用本币结算的意义所在。如果有朝一日,中国建立自己的SWIFT,这些伊斯兰国家有望第一批加入。

这样一来,一个中国主导的,与西方分庭抗礼的国际秩序和经济体系,便在欧亚大陆隐隐成型了。如果美国像瘫痪世贸组织一样瘫痪联合国,中国能为世界提供另一个选择。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5 21:26:30 UTC
Updated at: 2021-04-05 21:26:30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74)

标题 :
气候峰会会成为安克雷奇2.0吗
类别 :
政治
内容 :



白宫在3月26日宣布,拜登已经邀请了40个国家的元首和首脑,在4月22-23日举行线上的气候峰会,其中包括G20成员,包括中国、俄罗斯和沙特,另加尼日利亚、以色列、安提瓜、哥伦比亚、挪威、波兰、新加坡、阿联酋、越南等国家。尚不清楚有多少国家已经确认将参加,但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尚未确认。


此前一星期的3月18-19日,中美刚在安克雷奇激烈交锋,杨洁篪一句“美国有什么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大快人心。安克雷奇会谈也没有悬念地没有达成任何结果。接下来的气候峰会会成为有一个鸿门宴吗?


气候议题是拜登政策的重点。拜登上台第一天,就宣布美国重返巴黎气候协议。一星期后,签署多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总统行政命令,并高调将气候政策定位为事关国家安全。前国务卿克里作为美国气候特使已经在3月25日参加中国轮值的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这是2017年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议》后中国、欧盟和加拿大组织的年度会议,不过在安克雷奇会谈的阴影下,克里与中国代表解振华没有单独会谈。


2020年9月22日,中国领导人在第75届联大上宣布,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拜登上任后,宣布美国将在2035年达到“无碳电力”,2050年达到碳中和。克里3月9日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联合声明中再次确认美国的目标是2050年达到碳中和,并将在气候峰会上公布2030年的更高目标,很可能是要达到从1990年基础上碳减排一定的百分比。欧盟已经宣布将在2030年从1990年基础上碳减排55%。


如果中国最终参加拜登的气候峰会,美国和欧盟大概率将联手压迫中国将碳中和的时间提前到2050年,并明确承诺2030年不光是碳达峰,而是从1990年基础上减排一定的百分比。拜登号称要与中国极限竞争,但在气候问题上合作。实际上,在基建、科技上或许是极限竞争,但气候问题上是极限施压,还要拉上欧盟和其他国家,并借助道德绑架的力量。


在2018年,中国的碳排放约两倍于美国,三倍于欧盟,差距还在继续拉大。按国家来算,中国确实是世界第一,但按照人均碳排放,中国依然只有美国的一半,也略低于欧盟。考虑到中国才是世界工厂,中国的按实际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强度是显著低于美欧的。


但要中国提前达到碳中和,在2030年就相比1990年减排一定的百分比,这对中国的经济和民生将造成严重影响,不久前的南方缺电就是提醒。在近期,煤电依然是中国电力的主力军。仅2020年,中国就新增煤电384亿瓦装机容量,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才119亿瓦,中国的碳减排之路任重道远。


在2019年,中国电力有64.6%来自煤,3.3%来自天然气,4.6%来自核电,16.9%来自水电,0.4%来自抽水储能,5.4%来自风电,3.0%来自光电,1.4%来自生物质。其余都是零头。相比之下,美国电力62.9%来自化石燃料,其中38.4%来自天然气,23.4%来自煤,其余零头来自石油;19.6%来自核电;17.6%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中7.1%来自风电,7.0来自水电,1.7%来自光电,1.4%来自生物质,0.4%来自地热。其余的都是零头,抽水储能还是-0.4%,入不敷出。


美国历年碳排(百万吨)


天然气发电的碳排低于煤电,汽车的小排量化和内燃机效率提高则降低了交通对碳排的贡献,美国在2004-06年已经碳达峰,现在已经大体跌落到1990年水平。按照这个速度,10年后可比1990年减排10%,努把力的话,或许可以达到15-20%。


欧盟历年碳排(百万吨)


欧盟在1979年就碳达峰了。现在与1990年相比,已经下降了25%。按照2005年后的速度,预计到2030年可达到减排40%,提高到55%有点压力,但不是努把力做不到的。


中国的历年碳排(10亿吨)


在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环境保护问题和碳排放问题。中国的人均碳排依然只有美国的一半,也不到欧盟的水平,但绝对量已经超过美国和欧盟之和。这正是欧美通过道德绑架給中国下绊子的机会。但与西方相比,中国只有30年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是不亚于中国GDP超越美国的挑战。如果美国联手欧洲施压中国成功,把碳中和的时间点提前到2050年,这只給中国20年的时间,在极大地扰乱中国发展步骤的同时,还給中国增加巨大的道德压力。即使中国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在西方舆论炒里,中国只是跟从了西方的榜样。


同时,这也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基建带来巨大威胁。西方的蛊惑和煽动无法阻挡一带一路,但以“人类共同威胁“为名,就容易在道义上绑架,在行动上推进。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以低收入、低技术为多,中国援建的煤电厂、内燃机车辆符合目标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也采用了最新的减排技术,对目标国家的发展肯定有极大的助益,是符合发展阶段需要的,但也是容易被污名化为“污染转移”的,不仅受到欧美国家的压力,也容易受到目标国家内受到欧美蛊惑和操纵的环保和政治反对势力的反对。


中国在发展中需要大量进口的资源也会受到压力。比如说,中国转向巴西的大豆、牛肉和铁矿进口普,就很容易被污名化为“消灭亚马逊森林”的行为。以环境、气候为名的压力可能对中国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进口也造成压力。


单纯的防守是很被动的,中国需要改变议题:


1、    碳减排必须考虑历史累积贡献

2、    减排必须从消费端计算

3、    人口控制是减排的关键

4、    美国对碳减排的承诺不可信任


大气中的碳积累是历史形成的,从现状着手减排是必要的,但不顾历史积累有违公平性原则。发达国家的历史累积排放是大气中碳积累的主要来源,逃避历史责任是不行的。减少碳排也是全球的共同义务,简单化地以国家为单位,以1990年为基础减排,既不公平,也不可行。这剥夺了新兴国家发展的权力。


从1990年开始追溯是可以的,到2050年达到全球碳中和也是可以的,但应该首先清算到目前为止的各国碳排,按照逐年全球人均多退少补,累积欠账计入未来减排义务,累积盈余留出发展空间,或者可用于碳市场上的交易。不管怎么说,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碳排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不能一笔勾销,否则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


减排必须从消费端计算,而不能从生产端计算。生产过程是产生排放的,但生产是为消费而存在的。由生产端承受减排义务,而消费端只是享受生产端的产品,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各国碳排应该按照外贸占GDP的份额分摊,出口国的碳排随出口转入进口国的碳排计量,并通过联合国之下的全球碳结算机构最后计算各国实际碳排,以此评估各国减排的目标和进度。这与各国自己的减排计划和目标可以统一起来,各国计划与联合国计算里,取更加严格的一个。


全球碳排(红线)与全球人口增长(蓝线)具有很高的相关度


在所有减排的讨论中,人口控制很少作为主要减排手段提到,但人口增长最终是碳排增长的最大动力。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对人口增长有抑制作用,这是很多国家在发展中都反复验证的事实。发达国家有义务通过教育和经济增长帮助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的无节制增长,合理的碳交易机制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不可持续的人口增长的有效途径。中国的计划生育是对全球减排已经做出的最大贡献。发达国家也应该开放移民,减轻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负担,跳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陷阱。


中国不承认美国在全球气候议题上的领导权,因为美国不可信。在小布什时代,美国拒绝签署《京都协议》;在特朗普时代,美国退出了刚加入不久的《巴黎协议》;在拜登之后,谁也难以担保美国不会再次退出全球气候机制。美国对国际协议的实用主义态度还在各种军控协议上反映出来,中国有什么理由相信美国的气候承诺是可信的呢?美国有什么资格教训中国应该在气候问题上如何如何呢?


中国应该强调联合国的领导作用,中国只承认联合国对全球事务的领导权。拜登的气候峰会既没有联合国的授权,也不代表全球。以色列、新加坡、安提瓜、马绍尔群岛这样的小国当然在全球气候议题上有发言权,但把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埃及这样人口过亿以及刚果、伊朗这样人口近亿的国家排除在外,如何谈得上全球性?


美国喜欢自封全球领导权,在气候这样的真正全球议题上打掉美国的领导权,并贴上最刺激美国的不可信的标签,对美国的杀伤力比在安克雷奇大吵一架更有用。在人口和移民问题上打掉欧美的道德优越感,也是中国夺取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减排对中国也是有利的,绿色经济更是新的生长点。比照2020年美国的能源消耗,22.1%用于建筑(包括照明和冷暖),18.0%用于商业,33.3%用于工业,26.6%用于交通。中国的能耗结构更加偏重制造业,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能耗结构会向美国靠拢。中国在汽车全电化方面领先了,工业和商业节能方面也在紧锣密鼓,但居民建筑节能方面大大落后了。大量居民建筑的保暖标准很低,导致取暖、空调的能量浪费严重;分布式空调挂机的热效率更是远远比不上中央空调。提高建筑保暖标准,中央空调化,这些都是值得投入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方向,也是中国在气候战场上打胜仗的重要一环。


在美国方面,气候变化也不是美国占尽主动权的仗。美国的起点比中国高,但困难一点不比中国小。拜登或许希望成为“气候总统”,但2020年大选里有将近一半选民投的是特朗普的票,而特朗普是明确反对气候议题的,特朗普主义卷土重来只是时间问题。气候议题已经造成美国很有势力的油气行业的强力反弹,有说法这可能造成100万个高收入工作的流失。拜登承诺新能源行业将制造更多的高收入工作,但画在天上的毕竟不比拿在手里的。


拜登似乎突然拥抱宏大叙事了。在国内,一上台就推出1.9万亿纾困,紧接着推出2.25万亿的基础建设,后面还要推出接近2万亿的教育和医保改革。在国际上,就是气候议题了,气候峰会是拜登是“重建美国领导权”的标志性动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第一大碳排源,没有中国参加的气候峰会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也肯定是鸿门宴。


中国是否会参加拜登的气候峰会现在还不知道。两天的议程,4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一人10分钟发言就是快7个小时去掉了。加上休息时间和拜登作为东道主的开场白,除了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联合声明走过场一下,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真正讨论问题。这也很可能是拜登的算盘:拉圈子,形成群殴压力,不给中国有意义的发言时间,逼迫中国在“自绝于世界”和接受美国的气候框架做两难选择。


习近平如果应邀参加,美方必须确保有意义的发言时间和辩论时间,否则这样的大呼隆是浪费时间。中国也可以派解振华作为国家主席特别代表参加,既体现中国对气候议题的支持,又不接受美国的自封领导地位和围攻。这事关对今后4年中美关系的基本定位,可能也没必要太早对美国亮底牌。峰会是在4月22-23日,到最后一刻通知中国的决定也是可以的嘛,反正连上视频不需要多少准备时间,美国也没有接待准备的问题。


但气候是中国必须打赢的一仗。这一仗甚至比半导体、航空发动机还重要,事关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导权。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5 22:38:07 UTC
Updated at: 2021-04-05 22:38:07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77)

标题 :
王毅同日本外相通电话:对中国内部事务保持起码的尊重,不要把手伸得太长了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外交部网站4月5日消息:2021年4月5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

王毅表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日作为长久的近邻和世界第二、三大经济体,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利合作,共同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发挥积极作用。双方应珍惜和维护中日关系来之不易的改善发展大局,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和菅义伟首相去年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和精神,确保两国关系不折腾、不停滞、不倒退,不卷入所谓大国对抗。中方希望日本作为独立自主国家,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而不是被一些对中国持有偏见的国家“带节奏”。日美有同盟关系,中日也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日本同样有履行条约的义务。中方愿同日方持续推进务实合作,相互支持对方办好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以今明两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促进年和明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契机,努力改善两国国民感情,把一个稳定、健康的中日关系带入下一个50年。

茂木敏充表示,日中互为近邻,日中关系保持稳定发展对两国和地区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要。日美同盟不针对特定第三方,日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确保日中关系稳定发展的态度没有变化。日方愿同中方保持沟通,加强对话,增进互信,妥善管控分歧,为共同庆祝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日方愿同中方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就互相支持办好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保持沟通。

王毅阐述了中方在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反对日方介入涉疆、涉港等中国内政,要求日方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作为近邻对中国的内部事务保持起码的尊重,不要把手伸得太长了

双方还就区域合作、气候变化以及缅甸局势等国际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6 00:39:30 UTC
Updated at: 2021-04-06 00:39:30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78)

标题 :
普京签署法案,可再竞选两任俄罗斯总统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观察者网讯)据“今日俄罗斯”(RT)5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一项法案,该法案允许他在2024年任期结束后,继续竞选总统。当地时间4月5日,俄罗斯政府网站正式对外公布该法案。

“今日俄罗斯”报道截图

俄罗斯宪法此前规定,总统不得连任超过2届。普京自2000年至2008年担任总统,完成2个4年的任期。在担任4年总理后,普京再于2012年和2018年连续两次当选总统,将执政至2024年。(观察者网注:2008年,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宪法修正案,将总统任期由4年延至6年。)

这是普京连续第二次执政,同时意味着他在2024年任期结束后将离开克里姆林宫,无法继续竞选总统。

2020年1月,普京向俄议会两院和俄国家杜马提交宪法修正案草案,其中包括将允许他在任期届满时再寻求两届总统任期。同年7月,经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高票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全民公决,以65%的投票率、78%的支持率获得批准。

现在,在普京签字后,该修正案正式成为俄罗斯联邦法律的一部分。在法案生效后,普京在2024年可以继续竞选总统,如果成功连任两届,他将执政至2036年。届时,普京84岁。

普京(资料图),图自澎湃影像

“今日俄罗斯”还提及,新法案将“连续”一词从宪法中删除。在此之前,俄罗斯宪法对总统任期的表述为,“同一个人不得担任俄罗斯联邦总统职务连续两届以上”。这意味着,除普京外,任何未来的总统只能在两届任期内领导国家,无论这两届任期之间有何差距。

此外,法案还对总统提出了额外的要求:俄罗斯总统必须是年满35周岁、在俄居住至少25年、没有且未曾拥有过外国国籍或外国长期居留权的俄罗斯公民。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7 10:41:47 UTC
Updated at: 2021-04-07 10:41:47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79)

标题 :
伊朗国家电视台证实货船遇袭,美国防部:美军没参与此事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观察者网讯)伊朗船只萨维兹号(Saviz)在红海遇袭的消息一经传出,引发国际多方猜测。据美联社7日报道,伊朗国家电视台和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证实消息真实性,并怀疑以色列是幕后主使。

当天,美国五角大楼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军没有参与此次事件。

美联社报道截图

当地时间4月7日,伊朗国家电视台承认,一艘被认为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所属、停泊在也门附近红海多年的伊朗货船遇袭。美联社称,这是袭击事件发生后,伊朗官方首次就此事做出回应。

随后,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也证实萨维兹号遇袭的消息,并怀疑以色列是此次袭击事件背后的幕后主使。

美联社援引船舶跟踪数据称,萨维兹号于2016年底抵达红海。在那之后的几年里,这艘船只一直停靠在厄立特里亚海岸附近,通过其他伊朗船只获得补给和更换船员。

此外,美国军方中央司令部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美军“知晓媒体对萨维兹号在红海遇袭事件的报道”,并补充称,“没有美国军队参与该事件,且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以提供”。

截至目前,以色列方面仍未对此事置评,且还不清楚船只损失程度或人员伤亡情况。

塔斯尼姆通讯社报道伊朗船只遇袭

当地时间4月6日,驻扎在红海的伊朗船只萨维兹号遇袭。塔斯尼姆(Tasnim)通讯社等伊朗媒体称,该船只属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被以色列的水雷击中。

至于以色列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生事,外媒众说纷纭。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此次袭击是以色列对伊朗此前袭击该国船只的报复。一名美国官员表示,在事发前,以色列方面便提前通知美国,其军队会在当地时间上午7:30左右袭击伊朗船只。

尽管如此,《纽约时报》依旧强调到了一个关键时间点:袭击发生不久前,美国和伊朗在维也纳举行伊核协议间接谈判,并取得“建设性”进展。

此外,“半岛电视台”还注意到,以色列对此次伊核协议联委会会议的举行极为不满。在维也纳会谈后、袭击消息传出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公开表示,恢复“危险的”伊朗核协议,“是不应该”的。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7 22:32:01 UTC
Updated at: 2021-04-07 22:32:01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82)

标题 :
中国驻澳大使现场放视频反击涉疆谣言:若有人挑衅,将以牙还牙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观察者网讯)“我们不会挑衅,但若有人挑衅我们,我们将会以牙还牙。”

据《悉尼先驱晨报》等澳媒4月7日报道,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当天举行记者会,反驳了西方媒体所谓新疆存在“强迫劳动”的虚假报道。中国驻澳大使成竞业在记者会上表示,他希望中澳两国关系能回到正轨,但若有人挑衅中国,中国一定会作出反击。现场还播放了有关新疆的纪录片视频,用事实有力回击了谣言。

成竞业大使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某些西方媒体对新疆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歪曲报道,这些报道基本上都基于虚假信息,“我们拒绝接受这些‘指控’,这些‘指控’实质上是一些反华势力编造的虚假新闻和毫不相干的事。”

成竞业还强调,对于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中国将会作出反击。“任何国家都不要幻想中国只会吞下别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苦果。”他说道,“我们不会挑衅,但若有人挑衅我们,我们将会以牙还牙。”

成竞业大使发表讲话,视频截图

近日,包括欧盟、英国、美国以及加拿大在内的西方国家借口“新疆人权问题”对中方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中方随即反制。作为美国盟友的澳大利亚,在这一问题上选择了保持谨慎。澳媒分析称,成竞业大使是在警告:如果澳大利亚跟风制裁,中国将予以反击。

3月23日,澳大利亚外长曾就涉疆问题发表所谓声明,用西方媒体炒作的各类谣言指责中方“侵犯人权”。对此成竞业指出,澳大利亚的说辞完全是基于虚假报道,希望澳方能够以客观、理性的方式看待涉疆问题,他希望看到澳大利亚与中国朝同一个方向努力,使两国的重要关系重新回到正轨。

在本次记者会上,中国驻澳使馆还播放了一段名为“新疆是个好地方”的纪录片视频。这段视频详细讲述了新疆在中国政府的治理下取得发展成就,展示了各民族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真实景象。

澳媒记者观看纪录片视频,图自:澳媒

记者会现场播放纪录片视频,澳媒视频截图

“新疆是个好地方”纪录片截图

此外,中国驻澳大使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当天还一同举办了“新疆是个好地方”视频交流会。据央视新闻报道,此次交流会在乌鲁木齐举行,中澳两地各界人士通过视频连线交流互动,展示了新疆稳定发展成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在连线中向澳媒介绍了新疆的稳定发展情况。在回答澳媒提问时他强调,西方对中国的这些“指控”极其荒谬,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尽管中方向澳媒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新疆,用事实反驳不实指控,然而澳媒却是铁了心要炒作涉疆谣言,对中方列举的事实不管不顾。

在对于本次记者会的相关报道中,澳大利亚广播公司、SBS广播公司、《悉尼先驱晨报》等多家澳媒,“步调一致”地攻击此次记者会是“中方的宣传噱头”、“精心策划的演讲”,花费大量篇幅引用从未到过新疆的“学者”或所谓“知情人士”的话,千方百计地暗示纪录片视频是“虚假宣传”,中方在“隐瞒真相”。

针对澳大利亚污蔑中国、炒作涉疆议题的做法,中国驻澳大使馆在3月23日的声明中就已明确指出,澳方有关指责罔顾事实,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对中国无端攻击,纯属政治操弄,再次充分暴露了澳方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抹黑中国的可鄙伎俩,这样的图谋注定是徒劳的。

声明表示,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敦促澳政府停止抹黑中国,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停止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在3月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新疆地区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2019年有2亿多人次去新疆参观访问。我们欢迎任何不带偏见的外国人士访疆,但坚决反对任何有罪推定式的所谓“调查”和“问责”,坚决反对任何人政治操弄,向中方施压。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7 22:33:16 UTC
Updated at: 2021-04-07 22:33:16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83)

标题 :
日本急忙澄清:没和美国讨论抵制北京冬奥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观察者网 讯)据路透社7日消息,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加藤胜信(Katsunobu Kato)表示,日本没有与美国讨论可能抵制北京冬奥会一事。

路透社报道:日本政府发言人称,日本未与美国讨论抵制北京冬奥会的可能性

就在日本表态前不久,美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莱斯(Ned Price)在当地时间6日的记者会上暗示说,美国及其盟友正在考虑联合抵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随后多家美媒以此为题进行广泛报道。但会后,普莱斯发布推特暗示说他被误解了,可是也没有直接否认“联合抵制”一事。

对于普莱斯言论引发的混乱局面,美国务院当天又派出一名官员出面澄清说,“美国立场没变,我们没有、也不会与盟友讨论任何联合抵制”。

《日本时报》(Japan Times)7日发文称,美国有关抵制北京冬奥会的言论让日本为难。日本政府一名高级官员也对日本是否应该考虑抵制北京冬奥提出了异议,因为当前中日两国都将举办奥运会,双方也同意在成功举办奥运会一事上进行合作。

历史上,日本曾在1980年参与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理由是“苏联入侵阿富汗”。作为回应,苏联及其盟友抵制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日本时报》:美国主导的抵制北京冬奥的言论让日本陷入困境

目前,受新冠疫情影响,日本东京奥运会仍深陷重重困境,朝鲜更是在6日直接宣布不参加今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日本共同社6日称,在日本疫情蔓延和疫苗接种迟缓之时,朝鲜是首个拒绝参加东京奥运会的国家,此事还可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东京奥委会当日已开始商讨应对方案。

日本共同社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部分美国政客不怀好意地反复借所谓人权问题为由,反复炒作抵制北京冬奥,美国奥委会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抵制北京冬奥会。美国奥委会主席苏珊娜·莱昂斯(Susanne Lyons)3月10日曾向记者表态,反对抵制北京冬奥会,“我们认为像1980年那样的抵制并没有奏效。”苏珊娜说,“那种抵制能够伤害的只有那些将毕生精力用于训练、只求能够为国出战的运动员们。”

3月1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强调,国际奥委会从来就不是“超级政府”,并不是用来玩弄、处理政治议题的地方。

对于美国政客不怀好意炒作北京冬奥一事,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明确指出,中方坚决反对将体育运动政治化,反对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你所说的那些国家出于政治动机,试图干扰、阻碍、破坏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行,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这种做法伤害的是运动员,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是注定不会得逞的。

点评 :

08年就抵制北京奥运,现在又来了。不过现在中国强大了,日本想搞也不能太明显了。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7 23:58:16 UTC
Updated at: 2021-04-07 23:58:16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87)

标题 :
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7日应约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

习近平强调,去年我们多次沟通,为中德、中欧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中德、中欧加强合作,能够办成有意义的大事。希望德方、欧方同中方一道作出积极努力,维护和推动中德、中欧合作健康稳定发展,为这个多变的世界增添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

习近平指出,中德务实合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其他因素干扰,稳中有进,中国连续5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体现了中德合作的韧性和潜力。希望双方本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精神,统筹推进中德各领域合作,这有助于为中欧合作和重振世界经济增添信心和动力。中国正在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中方愿同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共享中国新一轮开放发展带来的机遇。希望德方保持开放,为两国企业扩大互利合作创造更多便利。双方应以明年中德建交50周年和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交流。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欧关系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关键是要从战略高度牢牢把握中欧关系发展大方向和主基调,相互尊重,排除干扰。中国发展对欧盟是机遇,希望欧盟独立作出正确判断,真正实现战略自主。中方愿同欧方一道努力,协商办好下阶段一系列重要政治议程,深化和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上加强沟通,共同践行多边主义。

习近平指出,疫苗是用来防病救人的,中方反对将疫苗政治化或搞“疫苗民族主义”,愿同德方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疫苗,为人类共同早日战胜疫情作出贡献。

默克尔表示,欧方在对外关系方面坚持自主。当今世界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更加需要德中、欧中合作应对。欧中加强对话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对世界有利,德方愿为此发挥积极作用。德方重视中国“十四五”规划,期待这将为德中、欧中合作带来新的重要机遇。德方愿同中方一道筹备好新一轮德中政府磋商,尽快恢复人员往来,加强抗疫、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交流合作,希望就疫苗公平分配、相互认证等问题同中方保持沟通。德方愿为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取得成功作出贡献。

点评 :

希望欧盟独立作出正确判断,真正实现战略自主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9 09:40:49 UTC
Updated at: 2021-04-09 09:40:49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93)

标题 :
美国炒作大陆用台积电代工芯片造导弹,台当局紧急回应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吕栋 编辑/周远方】

北京时间昨晚(4月8日),美国商务部再次以所谓“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将包括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天津飞腾)在内的7家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妄图打压中国超算的正常发展。

观察者网注意到,在美国商务部再度下“黑手”之前,美媒《华盛顿邮报》曾发文炒作,称天津飞腾使用美国软件设计芯片,帮助中国军方研发高超声速导弹,并称这些芯片是由中国台湾的台积电代工。

此报道一出,中国大陆还未回应,蔡英文当局和岛内企业已像“热锅蚂蚁”。台当局经济部门负责人王美花4月8日紧急回应称,台积电很早以前就管控芯片出口对象,目前涉事两家厂商都符合岛内及国际规定。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台媒报道截图

美媒炒作台企为大陆生产军用芯片

当地时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在一篇报道中继续渲染“中国威胁”,称中国大陆正在使用超级计算机研发高超声速导弹,未来可能用于攻击美国航空母舰或解放台湾。

报道称,驱动这些超级计算机的芯片是由大陆的天津飞腾(Phytium Technology)采用美国软件设计,并由台积电以美国设备制造,岛内企业世芯负责芯片最后阶段设计,并代表飞腾直接与台积电交易。

官网介绍,天津飞腾是国内领先的自主核心芯片提供商,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和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于2014年联合支持成立。致力于飞腾系列国产高性能、低功耗通用计算微处理器的设计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同时联合众多国产软硬件生态厂商,提供基于国际主流技术标准、中国自主先进的全国产信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支撑国家信息安全和重要工业安全。

天津飞腾股权信息 天眼查截图

美媒声称,虽然美方早已将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等部门列入所谓“实体清单”,但自称民营企业的天津飞腾与CARDC是合作伙伴关系,天津飞腾采购的芯片既可以商用也可以军用。

这篇报道还称,天津飞腾一事凸显台当局面临的两难,既想要与美国维持关系,但岛内企业又过于依赖大陆市场。在中美关系紧张之际,适当管制美国和岛内企业与大陆企业来往的声音也随之升高。

台当局防务部门的一名研究员欧思福称,台积电在制造“最终被美国和中国大陆用于军事目的”的芯片方面处于特殊地位,该公司还生产用于美国先进武器的芯片,包括洛克希德马丁的F-35战斗机。

“这些私营企业做生意,不考虑国防安全等方面的因素,”欧思福称,蔡英文当局缺乏制定出口禁令的影响力和意愿,而美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出口管制措施和法规,相对来看岛内出口管制漏洞很多。

飞腾高性能服务器芯片,兼容64位ARMV8指令集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对于《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台湾当局经济部门负责人王美花4月8日回应称,台积电很早以前就管控芯片出口对象,岛内也有《战略性高科技货品输出入管理办法》,目前两家厂商都符合岛内及国际规定。

而台积电在给《华盛顿邮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回应称,该公司遵守所有法律和出口管制。另一家台企世芯则表示,被客户告知自身产品是使用在民生用途,包括商用服务器及个人计算机。

据台湾《经济日报》,岛内半导体业界指出,台湾半导体厂商在出口上有完整的法规遵循机制,符合相关战略性高科技产品进出口管理办法,以及遵循美国出口管制条例的军民两用产品系列规范。

然而,美国投行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Bernstein)的分析师马克•李(Mark Li)声称,除非天津飞腾受到制裁,否则台积电无法切断与该公司的联系。“台积电的工作不是为美国做警察,这要由政客来决定。中国大陆是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如果(台积电)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放弃,你就无法向股东解释了。”

在《华盛顿邮报》报道发出后,美国商务部4月8日发布公告称,已将包括天津飞腾在内的7家中国实体列入所谓“实体清单”,实施出口管制,并声称其从事的活动“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

美国商务部官员声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美国的商品和专业知识协助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特别是帮助中国发展包括核武器和高超音速武器在内的先进武器。

台企世芯早盘跌停 台媒报道截图

台湾《经济日报》援引业内人士称,在天津飞腾被列入实体清单后,台积电应会比照“华为模式”,也就是不做“违法生意”,可能停止对飞腾芯片代工。但由于飞腾使用成熟制程,对台积电影响较低。

而《华盛顿邮报》则援引专家称,出口管制将“拖慢”中国大陆发展高超音速等先进武器及监测能力的进展。美企则抱怨这类出口管制会损害自身利益,且会促使中国大陆把生意转移甚至自主研发。

对于美国一再无理攻击中国的军民融合政策,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去年12月曾回应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美国自己的军民融合历史可追溯至一战前,洛克希德·马丁等一些美国跨国公司本身就是“军民融合体”。美方对中方的无理指责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其真实目的无非是为推动对华高新技术封锁制造借口。

妄图打压中国超算发展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都是超算领域的主要竞争者。而近些年,中国在超算领域一直保持着力压美国一头的态势。即便在美国对中国超算领域的企业进行打压之后,中国在超算领域的综合实力仍保持优势。

2013年6月,中国“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成功夺得全球超算TOP 500第一的桂冠,随后多年霸榜。

即便是在2015年4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禁止向中国4家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出售“至强”(XEON)芯片之后,2016年6月,采用中国自主研制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依旧成功接棒基于英特尔芯片的“天河二号”夺下第一(“天河二号”排名第二)。

公开资料显示,“神威·太湖之光”的核心处理器“申威26010”是在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支持下,由国家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研制,实现CPU和操作系统的全部国产化。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来源:视觉中国)

随后在2017年6月和11月,“神威太湖之光”与“天河二号”再度蝉联全球超算TOP500榜单的第一和第二名。直到2018年6月,来自美国的Summit超级计算机才重新夺回世界超级计算机TOP500的榜首,“神威太湖之光”屈居第二,“天河二号”排名第四。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广州超算中心宣布年底前升级“天河二号”超算系统,使用国产芯片Matrix 2000取代原本的英特尔Xeon Phi加速器。这也意味着,全面换装国产处理器之后,“天河二号”的排名并未出现大的波动,依然稳定在前五。

虽然此后的2019年的两次排名中,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超级计算机Summit和Sierra蝉联第一和第二,但是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依然保持在前五。并且在最新一期的TOP500榜单上的超算数量上,中国超级计算机仍保持着绝对的优势。

全球超算TPO 500国家分布图

目前,各国超算正迎来升级换代时期。由于日本比中美更早地投放新一代机型,所以最近两期超算排名,采用ARM架构的日本超算“富岳”均成功登顶,但峰值(44.2亿亿次)仍距每秒百亿亿次有很大差距。

最先进的E级超算(即百亿亿次超算)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追逐的新目标。其中,中国在E级超算领域已超前布局,神威E级原型机、“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和曙光E级原型机三个不同技术路线的原型机系统已全部完成交付,世界第一台E级超算有望在中国最先被制造出来。

在此背景之下,美国再度打击中国超算领域的相关企业,特别是具有自研超算芯片能力的企业,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例如,此次被列入“实体清单”的成都申威科技,目前全球排名第四的超算“神威·太湖之光”所搭载的核心处理器就是国产自研的“申威”处理器。而目前负责申威处理器的实体,就是成都申威科技。

天津飞腾也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家国产处理器厂商,产品目前主要包括高性能服务器CPU(腾云S系列)、高效能桌面CPU(腾锐D系列)和高端嵌入式CPU(腾珑E系列)三大系列,为从端到云的各型设备提供核心算力支撑。

基于飞腾芯片与麒麟操作系统的桌面产品展示

基于飞腾CPU的产品覆盖多种类型的终端(台式机、一体机、便携机、瘦客户机等)、服务器和工业控制嵌入式产品等,在国内政务办公、云计算、大数据以及金融、能源和轨道交通等行业信息系统领域已实现批量应用。

从业内披露的相关资料来看,“实体清单”对于成都申威科技和天津飞腾的影响应该是有限的。申威使用的“Alpha架构”虽然源于美国,但是美国厂商早已放弃Alpha架构,国内很早就拿到授权,并拥有Alpha架构的所有设计资料,申威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持续的自主创新。

同样,飞腾也拿到ARM V8指令集授权,即便是ARM最新推出的V9指令集,根据ARM日前透露的信息,该架构也不受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的约束。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9 09:41:41 UTC
Updated at: 2021-04-09 09:41:41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94)

标题 :
赵立坚:福岛核事故已经产生深远影响,望日方慎重决策
类别 :
政治
内容 :

4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记者提问,据报道,日本政府已基本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并计划于当地时间4月13日召开内阁会议,作出最后决定。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赵立坚表示,日本福岛核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已经产生深远的影响。日本政府应当秉持对本国国民、周边国家以及国际社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深入评估福岛核电站含氚废水处理方案可能带来的影响,主动及时地以严格准确、公开透明的方式披露信息,在与周边国家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慎重决策。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09 18:19:26 UTC
Updated at: 2021-04-09 18:19:26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996)

标题 :
英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去世,享年99岁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观察者网讯)据英国《卫报》4月9日报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英国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于当日去世,享年99岁。

《卫报》称,菲利普亲王的健康状况此前已经处于持续恶化的状态。他最后一次在公共场合露面是2017年在白金汉宫举行的一次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阅兵式上。

菲利普亲王出生于1921年6月10日,父亲安德烈阿斯王子是时任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的第四子,母亲巴滕贝格的爱丽丝公主则是英国前女王维多利亚的后代。他在1946年向时任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发出联姻请求,为此放弃了希腊与丹麦王室的头衔及继承权,并加入了英国国籍。1947年11月,菲利普亲王与伊丽莎白完婚,并获得了爱丁堡公爵等头衔。

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右),图自《卫报》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1 19:41:40 UTC
Updated at: 2021-04-11 19:41:40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03)

标题 :
“美国交通部长不满意中国基建领先”是很糟糕的误译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这两天,一条消息火了:


美国交通部长布蒂吉格:我不满意中国人享有更好的基建,美国应该最好……

当地时间4月9日,美国交通部长布蒂吉格在白宫记者会上回答有关“基建计划”的问题时,酸溜溜地表示,美国基建水平不如其他国家的事实挑战到了美国人的基本观念。他还声称,自己无法满意于中国人能比美国人享受到更好的铁路交通,美国人才应该拥有最好的。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1_04_10_586931.shtml


白宫新闻发布会原文是:


And for my dime, there’s no good reason why we should settle for less, why we should be content that — it’s nothing against Chinese citizens, but I’m not content that a Chinese citizen can count on a dramatically better standard of, let’s say, train travel than a U.S. citizen.  I think Americans should always have the best, and I think that’s the tone that the President sets every day.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 ... igieg-april-9-2021/


在这里,not content是不甘心而不是不满意的意思。这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知道这是谁翻译的,可能是新华社通稿。这应该是翻译错误。但如果能自己读英文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理解错误。即使是新华社通稿,媒体转载的时候也应该与原文核对一下。这是官媒与自媒体的最基本区别。


就这个例子而言,一看到引述布特杰奇(他的名字有点奇怪,但这才是正确读法)这么说,我就赶到奇怪。好事查了一下原文,果然有问题。他对美国的落后不甘是完全正当的,他对中国的领先不满意就是误译了,他也根本没有资格对中国的领先不满意。作为曾经竞选过总统的部长,作为一个不像蓬佩奥那样又愚蠢又傲慢的人,这点道理他不会不懂。


批判甚至蔑视美国是可以的,但有意无意的误译带来的批判是误导的,也是有害的。看看观网下面的跟评就知道了。中国不能搞BBC那种欺负一般读者看不懂外文而移花接木、嫁接私活的令人不齿的勾当。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3 07:19:29 UTC
Updated at: 2021-04-13 07:19:29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07)

标题 :
西方媒体又在带节奏了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南华早报今天报导,老大很可能参加拜登在4月22-23日的气候峰会,消息来源是匿名的知情人士,但没说是美方人士还是中方人士。


前几天,美国也放风,气候特使克里将访华,与中国气候特使解振华会谈。解振华和克里是老对手了,巴黎协议的时候,解振华就是中国的代表,当时的国务卿克里则是美国代表。


作为前国务卿,克里的级别够高,肯定还想能同更高级的官员会谈,或者至少通过解振华传话。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敲定老大参加拜登的气候峰会(视频)。美国在3月底发出邀请后,中国至今没有确认。中国甚至没有确认克里即将访华。


在安克雷奇后一周中国主办的全球气候问题部长级会议上,克里本来有机会与解振华会谈的。他和解振华都参加了,但是没有会外单独会谈。现在又想谈了?中国还不一定为防疫开这个口子呢,呃,视频上谈吧。估计这是美国国务院把克里访华作为“敏感访问”和可能取消的原因:中国根本没有邀请他来。记得在刘鹤赴美签署第一阶段协议前,就没有美国高级官员访华过了。克里要是来,这是一年多来第一个。级别够高,借气候议题,也算是不丢面子。但中国一定要给这个面子吗?


拜登的气候峰会是重现美国领导地位的关键。中国至今没有确认是否参加气候峰会。除非美国在外交和经济上做出实质性让步,中国是越来越像是不想参加了。本来也就是鸿门宴,要打乱中国的碳中和进程,没门!美国在2007年前后已经达到碳顶点了,欧盟在1979年前后就达到碳顶点了。美欧都计划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而中国是2060年。气候峰会上肯定要压中国提前倒2050年。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正在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对世界环保做出最大贡献,按照人均和历史贡献,中国也远低于美国,轮不到美国来教训中国。但要是中国不参加,气候峰会就一点没有意义了。


拜登要搞极限竞争,这是中国阻止不了的。但对抗由美国,合作就由中国了,不是拜登想的“我愿合作的地方就合作,我要对抗的地方就对抗”的。


眼看气候峰会要黄了,美国急了,抛出“中国已经同意参加气候峰会”来制造压力。这是老伎俩了,在特朗普时代,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到底最后会不会签,真是悬念。美国早早制造舆论,甚至抛出“中国已经同意的协议内容”,当然最后证明这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根本不是中国同意的内容。超级大国美国如今只能玩这样的下三滥,真是给吃瓜群众开眼了。


中国会邀请克里来吗?中国会同意参加气候峰会吗?


急什么,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好玩的是,美国参议院本来周三(4月14日)审议与中国的战略对抗法案,现在决定推迟一周。说这是纯属巧合,你信吗?你信吗?呵呵。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3 07:20:07 UTC
Updated at: 2021-04-13 07:20:07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08)

标题 :
中国共产党同叙利亚复兴党举行干部网络研修班
类别 :
政治
内容 :

4月7日,中国共产党同叙利亚执政党复兴党以“中共扶贫经验”为主题,举行两党首次中高级干部网络研修班。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叙利亚复兴党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培训、文化与新闻部部长达哈莱出席开班式并致辞,复兴党近30名中高级干部参加。

宋涛表示,今年是两国建交65周年和两党建立党际关系35周年。近年来,在两党领导人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两国两党关系稳步发展,政治互信和人民友谊进一步增强。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影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愿同叙利亚复兴党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互鉴,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人文等多领域合作取得新成果,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促进国际公平正义,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达哈莱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盛赞中华民族为人类进步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和中华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达哈莱表示,中国共产党为全球发展事业提供了充满创新精神的中国方案,叙复兴党高度重视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友好关系,将以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达成的共识为指引,同中方强化政治互信和各领域务实合作,包括减贫脱贫等经验做法交流,推动叙中关系实现更大发展。叙方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个别国家以人权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愿继续同中方加强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开班仪式结束后,达哈莱接受了包括观察者网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

达哈莱表示,“我访问过中国五次。可以说从这五次访问当中,我亲眼见证了中国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每一次访问都是非常成功的。我第一次访问是在八十年代末期,访问的是广州。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起点。中国的发展是以南方为开端的。从那时开始我就知道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巨大的变化也是清晰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能力。”

“我在此前的访问当中,不仅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印象深刻。同时,党员具备的极高的素质,严明的纪律以及与人民群众之间紧密的关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我们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永远和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从未与人民群众分离。”达哈莱说,“我也非常赞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也是叙利亚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都致力于要建立一个基于独立自主、和平以及共同未来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来共同对抗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的霸权主义、种族主义、帝国主义。”

谈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达哈莱说:“我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的思想和理念,是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的,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以及以人民满不满意为国家是否实现发展的主要标准和评价指标。同时,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思想的指引之下也是始终致力于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与叙利亚复兴党的理念是一致的、契合的。我们叙利亚复兴党也是致力于走符合叙利亚特色、阿拉伯国家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走我们自身的发展道路。”

在有关美西方制造涉疆世纪谎言的问题上,作为美式谣言和霸权主义的受害方,达哈莱仗义执言。他认为:“可以说,这都是美帝国主义对中国施加的压力。我们所知道的是,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美国却不是这么认为的,这与美国在叙利亚的行径也是如出一辙的。我本人访问过中国所有的地区,在15年前我在访问中国的时候,我就看到了在中国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都享有完全的平等,不管他们信仰什么宗教。”

达哈莱表示:“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美西方只能通过制造谣言、虚假信息以及谎言这样的方式来攻击中国。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制造谣言来攻击中国。他们以人权为幌子,来攻击中国,实际上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中国人权的侵犯。他们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中国制造不同民族之间的争端来引发恐怖主义问题,让恐怖分子屠杀中国的平民,而他们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因此,美西方这些行径的背后,是有非常明确的政治目的的,就是搞垮、搞弱中国,这是非常清晰的。”

最后,达哈莱谈到了我国脱贫攻坚胜利和有效抗击新冠疫情的具体经验。“我们关注到不久前,中国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的问题。我们要相信中国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在过去的几年中,有几千万中国人成功地脱贫,这也是叙利亚需要学习的经验。叙利亚在战前并没有绝对的贫困,但在叙利亚战争结束之后,叙利亚将面临较为严重的贫困问题,我们也希望向中国学习充分的经验。而关于中国成功地战胜疫情,我们也看到中国迅速地在本土消灭(控制)了疫情,这与部分西方国家的抗疫表现形成了鲜明地对比。他们是所谓的‘先进国家’,当前还挣扎在疫情的海洋之中,尚未从这一危机中走出来。正是因为西方的一些政党,他们只为了党派利益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主要是像美国、英国这样的国家,他们看上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实际上仅仅局限于某些社会阶层,局限于少数人从国家的发展中获利,大部分的民众却没有从国家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也就是中国能够取得脱贫攻坚胜利,能够成功战疫的秘诀。”

达哈莱最后说:“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即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执政并且长时间执政的最大的秘诀。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了某一个阶层、特定阶层服务的政党。她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政党。而反观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党,他们仅仅为了某个特定的阶层,不是服务全体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了世界上的先进政党,也领导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先进国家。”

(作者:查希;编辑:朱新伟)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3 07:29:13 UTC
Updated at: 2021-04-13 07:29:13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14)

标题 :
晨枫:哈里斯不必那么绕,美国只为一件事打仗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在美国政治版图里,副总统基本上是个政治花瓶,唯一真正的职责就是等总统“驾崩”的时候接班。一般来说,少说话、少做事、少闯祸就是副总统该做的事情。不过4月6日,美国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说了一句大实话:“我参加过很多关于外交政策的会议。过去很多年,好几代人为了石油而战。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为水而战。”

哈里斯的“为水而战”可以有不同解读,从克服党争和低效以解决美国的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到像争夺石油资源和流动一样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都有道理。不过哈里斯关于美国几代人都在为石油而战是说对了,只是还不完整。

二战结束以来,单纯军事顾问团的小规模卷入不算,CIA策动内乱(如尼加拉瓜)和军事抵抗(如反对苏军入侵阿富汗的圣战者组织)也不算,美军卷入的作战行动主要有:

总结起来,战后美国发动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三个原因:

1、反共

2、控制石油

3、控制关键航道

与这三个原因无关的地缘政治控制原因只有多米尼加和海地内战,是为了控制美国视为后院的加勒比海地区。与朝鲜、越南、伊拉克、阿富汗相比,这也根本不算个事。

反共是出于意识形态和全球政治控制的需要;石油是世界经济命脉里的血液;关键航道则是世界经济命脉的另一半。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格林纳达战争、前南斯拉夫战争(包括波斯尼亚和科索沃)的反共色彩浓重,不须多说。巴拿马运河联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是世界航运的咽喉之一。黎巴嫩地处苏伊士运河通向地中海的出口附近,也是世界航运咽喉之一。索马里则在非洲之角,控制苏伊士运河通向印度洋的出口,并控制绕经好望角的欧亚航线,战略地位重要。

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的石油色彩不用多说;ISIS活动的地区骑跨在中东石油区周边,否则美国才不操这个心呢。菲律宾的向ISIS效忠的阿布-沙耶夫组织美国就不上心,尽管菲律宾还是美国的条约盟国。阿富汗战争是由反恐开始的,但这里不仅控制中亚和伊朗石油,也是从西域威胁中国的要地,因此具有石油和反共的双重色彩。

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石油就是工业世界的血液。二战德国的失败原因很多,石油困局是其中之一。如果德国有充足的石油供应,侵苏德军就不必急于南下高加索,战局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阿登反攻中,如果油料不成问题,强弩之末的德军可能满血复活,长驱直入冲到安特卫普,并切断美英军团的联系。

中东一直是欧亚之间的交通要道,海运使得中东的重要性降低。石油使得中东重新成为世界的战略要地。美国与伊朗、沙特等地区强权的互动无不反映了石油视角。所谓美国为石油而战,主要是为中东石油而战。

美国从控制中东石油中获得大量经济利益。中东石油受到美国公司的直接和间接控制,除了美资石油公司直接出马,沙特阿美等地区内石油公司大量购买美国制造(或者采用美国技术的盟国制造)的石油和化工设备,并雇请美国机构和人员帮助运作从管理到设备操纵的所有事务,包括安保工作。美国公司还提供大量技术服务,从石油勘探到设备维修,基本上全程包办。

理论上,沙特阿美等不是美国公司,但不说技术和设备脱钩,就是美籍和外籍人员大批离职,也将导致全面瘫痪。

美国也从控制中东石油中得到对世界的战略控制权。战后很长时间里,美国、苏联、北海石油的产量不小,但主体都在本经济圈内消耗,出口较少。相比之下,中东的石油储藏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产量占1/3,而且主要供出口,所以对世界石油供应的影响举足轻重。

另一个就是石油美元。在威逼利诱之下,美元成为世界石油交易的主导货币。作为世界大宗交易中很大的一块。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建立了美元霸权。英镑、马克、法郎、日元、加元、澳元在80年代还是硬通货,但在石油美元的重压下,地位锐减。马克、法郎等欧洲货币只有抱团取暖,作为欧元卷土重来;英镑、日元继续独立,但受到美元和欧元的双重挤压;加元、澳元则边缘化了。

美元霸权使得美国获得了几乎不受限制的超发权。美元的流通数量不再由美国经济总量和增长决定,而由世界上美元圈的经济总量和增长决定。随着美元圈(尤其是以美元为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的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元发行量迅速膨胀,美国在此过程中获得“印纸换货”的点纸成金特权。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大水漫灌就是这样被世界经济恢复化解掉的。在美国的盘算里,新冠疫情以来已经发放的5万亿美元超级漫灌也要这样被世界所吸收,否则后面的2+2万亿重建计划就没人买单了。

随着美元的武器化,美元具有了新的重要性。它不光是美国从全球经济获益的手段,也是美国对全球经济控制的手段。

但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美国(黑线)与俄罗斯(蓝线)、沙特(绿线)及其他主要国家的石油产量比较

美国的石油进口不少,但除了1995-2010年这一段,国内产量(棕线)一直高于进口(绿线)

美国石油进口(蓝线)中,中东石油(绿线)一直不到1/3,OPEC石油(棕线)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委内瑞拉,加拿大石油(黄线)也一直在稳步增加

直到70年代之前,美国的石油产量在世界上一直是最高的。沙特石油要在70年代后期才开始真正发力。

就美国国内石油情况来说,在1995年之前,国内石油产量一直高于进口。2010年后页岩油气开始发力,国内石油产量再次高于进口,并开始大量出口。在进口中,中东石油也一直不到1/3,近些年甚至只有1/5,因为美国的OPEC石油进口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委内瑞拉,至今依然如此。另外,加拿大一直是重要产油国,80年代之后,油砂油的开采成本稳步降低,来自加拿大的石油进口也稳步增加。

2019年的美国石油制品及原油(上)及只算原油(下)的五个最大出口目的地

总的来说,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并不高,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2010年以后,炼制油和液化气开始出口,原油进口也减少了

由于地理上的近便,加拿大西部的原油和炼制油大量向美国西部出口,加拿大东部的原油和炼制油则大量从美国东部进口,东西向的运输因为要长途跨越消耗较少的中部反而不经济。美国对墨西哥则进口原油,出口炼制油。

美国对盟国实际上是“信任但要有把柄捏在手里”,石油就是重要的把柄。欧洲缺乏石油,进口依赖度很高。作为欧洲的经济发动机,战后德国依然不能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主要来自俄罗斯和中东。日本也是如此,只是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更高。

欧洲各国能源进口依赖度(注意:这是所有能源,包括煤、核电、风电和光电等)

欧洲能源进口情况。以具体国家计算,俄罗斯在原油、天然气与化石燃料上均榜列第一

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在主要经济体里是最高的,长期超过85%

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也很高。尽管正在大力推进新能源,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石油依然在中国能源结构里依然举足轻重。中国从委内瑞拉进口原油不多,还在因为委内瑞拉国内政治动荡和石油生产的滑坡而减少;中东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的比重至少达半。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正在增加,还有巴西、安哥拉等新来源;国内的页岩油、海洋石油也在加速开发,但还是难以取代中东石油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至少在2018-19年间,中国从伊朗的原油进口大幅度降低,可能是与伊朗核问题有关。中伊25年战略合作协议可能会改变这一趋势,但变数还是很多。

中国的石油进口已经超过美国

其中OPEC石油过半

除了从美国、伊朗和委内瑞拉的进口减少外,中国从各国的石油进口都在增加,增幅最大的为沙特,其次为俄罗斯、巴西

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使得控制中东石油对美中战略竞争有特殊意义,中国经济的去碳化和俄罗斯石油的填补使得控制中东石油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中东石油依然远未到不重要的程度。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还将继续为中东石油而战,哈里斯的时态用错了。

不过哈里斯说对了另一半:水正在成为石油之后的关键紧缺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命乃至人类的存在是与水分不开的。在新能源时代,石油的重要性或许下降了,无碳经济甚至可能有朝一日成为主体。但水对饮用、日用和农用的重要性不仅继续存在,还随着全球人口增加而成为紧缺资源。新能源在很多方面也需要水,除了水电和抽水蓄能,水还是制氢的关键。工业用水也将继续增加,台湾缺水对芯片产业的影响就是例子。

水资源与石油有所不同。水不是纯消耗性的,会随着蒸发、降水的循环而保持守恒。但这守恒是全球的。对于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来说,会有干旱,会有洪涝,淡水流入海洋与海水蒸发而形成大陆降雨也不总是平衡的。南北极冰川和大陆上的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水淡化,水的总量没有变,但人类可用水的资源还是下降了。这一切使得水资源的问题很严峻。

世界上的水资源分布和石油一样,很不均匀。在可再生(通过降雨、地下水增补、从邻国流入)的淡水资源方面,世界前10位是:

巴西得益于亚马逊河和热带雨林,水资源遥遥领先于所有国家。亚马逊河的水量实在太大了,竟然是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加起来的四倍。以入海流量或者汇合口流量计算的世界河流水量前10中有4条与亚马逊河有关,居首就是亚马逊河本身,另有第5(马代拉河)、7(内格罗河)和10(雅普拉河)都流入亚马逊河。相比之下,长江的水量居世界第6。加拿大得益于冰川时期冰川退缩后形成的大量湖沼和河流,也有丰富的水资源。俄罗斯的情况和加拿大相似。美国和加拿大瓜分五大湖,这一点就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占便宜。哥伦比亚得益于太平洋、加勒比海和亚马逊河上游的环抱,雨量丰富。欧盟打包计算也挤进前10。秘鲁得益于安第斯山冰川和亚马逊河上游。刚果则有水量世界第二的刚果河。

印度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印度洋环抱,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山挡住,主要降雨都落在印度次大陆。另一方面,主要河流很多发源于喜马拉雅山中国一侧,中国的水利项目可以实质性地控制水量,影响印度,尤其是丰饶的阿萨姆。

中国的水资源在世界名列第5,算丰富的。有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有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珠江,更是有湄公河(世界第17)的上游澜沧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入世界第3的恒河,单算世界第9)的上游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世界第19)的上游独龙江、萨尔温江(世界第55)的上游怒江等。可中国的水资源还是老问题:一人均,又不够用了,但比印度还是有利很多。

与石油不一样的是,水资源较难通过控制产地和航道来控制,更多需要依赖当地的水利工程和节水。作为“基建狂魔”,中国的水利工程在规模和速度上都居世界前列,还有一些超级工程在规划中。滴灌等先进节水农业也在中国得到大规模应用。

在工业用水方面,水处理和循环使用已经在抓了;在城市用水方面,也要抓起来。饮用水和灰水要分别对待,像欧美那样自来水全面达到直饮标准没有必要,也很浪费。欧美的自来水是直饮的,但洗汽车、浇草地、冲车库、冲厕所都是同样的直饮标准的自来水,很浪费。灰水是指净化处理过、但达不到直饮标准的功能用水。需要对灰水另外建立一套供水系统是很大的开支,但考虑到水资源的珍贵,这开支并不过分。

水资源是下一个全球争夺的战略资源。中国在水资源上比石油资源要有利一点,但依然需要十分警惕。美国是必然会为水打仗的。怎么打,现在还不清楚,但这是维持霸权的需要。

至于美国为民主和人权而战,别想多了,没有的事,这些只是反共、石油和世界控制的好看标签。

哈里斯其实不必这么绕,只要说明一点就够了。美国只为一件事打仗:霸权。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3 07:56:42 UTC
Updated at: 2021-04-13 07:56:42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15)

标题 :
趁火打劫:霸权永不眠!
类别 :
政治
内容 :

500

巴西卫生部1月23日发布公告,公开批评美国辉瑞公司(Pfizer)提出的疫苗协议,称剂量不足以满足巴西人的需求,同时存在霸王条款,“会让所有巴西人失望”。

综合巴西国家通讯社、《圣保罗页报》报道,巴西卫生部表示,辉瑞的初步预测是前两批分别提供50万剂疫苗,第三批提供100万剂,也就是总共200万剂,“这一数量对巴西来说不够”。“这会使所有巴西人失望,因为在拥有很少剂量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在一个人口超过2.12亿的国家中,选择接种疫苗的人”。卫生部在公告中称。

巴西卫生部还指出:“不公平的、侮辱性的条款也为谈判和采购设置了障碍。”据悉,辉瑞的条款包括将巴西的海外资产主权作为付款担保;如果延迟交付疫苗,不应被处罚;疫苗出现严重副作用时免责等。

巴西卫生部还表示:“除了已经提到的方面,需要指出,这是唯一需要在-70°C至-80°C之间储存和运输的疫苗,接种第一剂和第二剂疫苗之间的间隔是三个星期。此外,辉瑞也不提供疫苗的稀释剂,将由买方承担。”

此外公告中还提到,辉瑞没有按照要求提供合同,也没有针对何时申请紧急使用的预期。

500

目前巴西的新冠死亡数据排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已有超过21万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在去年的第一波疫情中超过2/3人口感染过新冠而被认为将成为全球第一实现“群体免疫”的巴西亚马逊州首府马瑙斯,在近期由巴西变异病毒引发的的新一波疫情中仍旧伤亡惨重。当地公共卫生系统已告崩溃,医院人满为患,医用氧气供应已经完全跟不上需求,大量病患因缺氧窒息而亡,甚至连下葬都找不着足够的人手抬棺。导致巴西政府急需疫苗缓解疫情和民众急剧不满的情绪。

500

500

目前巴西政府只能寄希望于新冠疫苗。原本巴西政府属意美国辉瑞疫苗,不过辉瑞疫苗要价高昂,运输和保存成本也很高,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拿到订单。俄罗斯的疫苗则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最后巴西政府只能向印度和中国求助。

巴西原计划于1月13日派专机飞往印度,运输巴西向印度购买的200万剂新冠疫苗,随后传出航班推迟的消息。巴西国防部在一份声明中补充,该专机将推迟至当地时间1月15日11时起飞,但该起飞计划再次被取消。巴西卫生部透露,该架专机原定于1月16日运输200万剂新冠疫苗返回巴西,但由于“国际物流许可”问题被推迟。

此前印度宣布了“印度优先”计划,对国产及代工疫苗在2月底前实施暂时出口禁令以保证国内疫苗优先供应。

迫不得已之下,当地时间1月25日长期以来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博索纳罗感谢中国迅速批准了用于巴西的中国科兴疫苗生产的活性成分出口,之前博索纳罗一直因政治动机抨击中国科兴疫苗。

虽然博索纳罗感谢中国对巴西的帮助,但他仍称将中国视作竞争对手,而印度才是合作伙伴。

500

而在去年底,阿根廷政府也曾在与美国辉瑞公司谈判购买该公司疫苗时,因被要求在协议上加上“不平等”条款而引起极大不满和愤怒。阿根廷卫生部长多次表示,该公司提出一些“过分要求”导致无法最终签署协议。

据阿根廷媒体报道,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政府健康顾问豪尔赫•拉希德(Jorge Rachid)透露,在进行疫苗谈判时,辉瑞公示要求阿根廷政府通过一项新法律,要求以包括冰川和捕鱼许可证等国家资源作为担保条件。由于阿根廷政府表示反对“将阿根廷拥有的自然资产”作为谈判条件,导致双方无法达成最终协议。

拉希德质疑道:“辉瑞竟然要求阿根廷政府提供自然资源作为担保。他们把阿根廷当做他们的的一个殖民地一样。”他表示,辉瑞“要求阿根廷提供特定的可抵押资产作为担保条件,令阿根廷人对自由号护卫舰和秃鹫基金记忆犹新。当他们提到冰川时,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两周前开始在华尔街已经开始出现了淡水期货交易。别忘了辉瑞公司的大股东就是贝莱德基金(BlackRock),该基金曾试图阻止阿根廷债务重组。”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4 20:25:06 UTC
Updated at: 2021-04-14 20:25:13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19)

标题 :
中国要踢开BCI了,力推“未来棉花”
类别 :
政治
内容 :

瑞士的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和中国闹掰了,现在中国要力推中国的“未来棉花”了。


BCI自己现在也焦头烂额。BCI总部声称新疆棉花有强迫劳动,但BCI的上海办事处说没有。西方媒体和公司自然相信瑞士总部,但上海办事处毕竟在中国。总部绕过中国的办事处而独立调查没有道理,这是自己人都不相信,还有谁能相信?但不绕过,又自己打自己的脸。BCI这次是妥妥地踩进雷区了,还不知道怎么全身而退呢。


估计各大服装公司也在对BCI施加压力:你要么拿出实锤,要么我们大家都要跳槽了。我们支持你搞政治正确可以,但你这样砸我们大家的饭碗,我们就只有掀你的桌子了。


BCI已经撤下了新疆棉花的有关公告。


“未来棉花”是中农国际两年前搞的,一直没多少动静,直到年初中国时装协会和现在种子发展基金加入后才有点活气。他们的话是:瑞士都不种棉花,凭什么要以瑞士为标准?


BCI也是。2020年1月还说新疆没有强迫劳动的问题,3月就说问题大到已经要暂停发许可证了,10月就彻底断绝合作了。这翻脸也太快了,自己拆自己的台。上海办事处的公开唱反调更是把BCI至于难堪境地。他们至今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上海办事处和瑞士总部如此南辕北辙。或许可以说上海办事处是受北京压力,但瑞士总部根本没人到新疆实地来过啊。


“未来棉花”已经有32个新疆成员和一些中国时装品牌,目标是提高新疆棉花品质,产品QR标签显示整个供应链,从棉花产地到最终成衣厂。据说新疆棉花的质量还是不如美国和澳大利亚棉花,存疑。安踏、李宁和Fila China计划退出BCI。要是新疆打BCI一个官司,中国法院判决BCI赔偿,拒赔则勒令所有与BCI合作的中国厂商停止合作,各国品牌会跳脚吗?


现在就看中国市场的磁力大,还是欧美市场的磁力大了。在过去,这根本不是问题。现在嘛,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了。

点评 :

推自己的标准,是必须要做的。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5 07:11:16 UTC
Updated at: 2021-04-15 07:11:16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22)

标题 :
西方的新三权分立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在西方政治中,传统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其实行政和立法不是完全分立的。在英国体制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是这样,多数欧洲国家也是这样),议会里的多数党是执政党,多数党领袖担任政府首脑,所以行政和议会是一伙儿的,谈不上分立。如果没有党派过半,那就要在议会里拉帮结派,过半了就组成联合政府,行政和立法还是不分立。


在美国体制里,行政的选举和国会的选举是分开的,总统所在党派与国会内是否多数无关,比英国体制分立一点。但国会要是和总统拧着,总统就很难干成任何事,只有国会党派与总统是一致的时候,政策才推得动,所以也不怎么分立。


司法的分立是指法院。检察院和警察属于行政系统,那和行政只有有限分立,实际上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独立没有本质区别。


这三权分立现在依然是西方政治的基本架构,管不管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不是这里要讨论的。


但西方正在形成新三权分立:政府、商界、民众。这对未来西方政治走势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可能有重大影响。


与传统三权分立一样,两权实际上不怎么分立:政府和民众。政府是民选的,政府同时领导人民。比如说,特朗普是美国人选出来的,特朗普也毫无疑问地煽动起美国人中的仇华情绪。但政府和民众依然是两极。


影响集团(媒体、知识分子等)是比较独特的群体。他们既不独立于政府,也不独立于民众,实际上两边攀附,又两边诱导。他们不大好划分。


但有意思的是商界,这正在形成相对独立的第三极,而且相当于政府和民众的独立性越来越大。


过去这不是这样的。


过去,商界与政府和民众也是两边攀附,两边影响。商界对政府的影响不用多说,商界也通过就业、媒体和公益影响民众。那还是商业立足于本土的时代。


现在,商业已经游离于本土了,越大的公司越是跨国化。大量小公司还是本土的,但也是为大公司打工的,真正独立的小公司只有些修水电的、开小饭馆的这些小生意,专业维修特种设备、专业制造特种器材的小公司实际上都依附于大公司了,只是可能同时为几家大公司打工,而不是专一的。


这就奥妙了,尤其是中国崛起使得世界经济版图整个重画了。


中国是美国乃至西方最大的威胁。中国努力表现的人畜无害,努力不成为威胁,但瓷器店长出一个大象,谁都胆战心惊的,不由大象乖巧温驯了。问题是,中国是通过经济高速发展、市场高速膨胀来长成大象的。换句话说,中国在所有主要市场如果不是已经世界最大,就是在往世界最大奔,而且增长最快。这对超级大公司是巨大的难题:


1、中国市场是增长之所在,这个用膝盖都能想明白。公司的盈利是重要的,但增长更重要

2、中国市场又是政治上敏感的,可能因为新疆棉花或者台湾标签这样的问题在西方和中国同时受到围攻

3、脱钩中国是短平快的自杀

4、资本的存在就是为了赚钱,爱国、就业只是副产品。资本无祖国,但资本家(或者公司)是有祖国的


中国经济赶超美国已经不是IF的问题,而是WHEN的问题,而且将继续增长。即使中国的人均GDP只达到韩国的水平就封顶了,总GDP也将两倍于美国,或者说超过美国与欧盟之和。这是欧洲在战后仰望美国市场的场景,而美国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欧美政府在力图减慢中国崛起的势头,什么烂招都使上了,不过他们对如何加速自己增长更加缺招,顶多只能延长中国赶超,但无法逆转中国的势头。欧盟民众则在力图保持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优越感,他们除了通过媒体发泄恶意,其实没招,只能指望政府有好招,还要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招。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与本土栓在一起。


但资本不同,资本是可以跑路的。即使总部留在一个地方,“屁股”还是可以坐到另一个地方去的。现在已经如此,不过是通过避税天堂体现出来的。当中国市场决定性地成为世界主导的时候,不难想象欧美公司的“屁股”会坐到哪里。


这对欧美政府和民众是比想象出来的中国威胁更加现实的威胁,这才是“中国抢走了我们的工作”的真正含义。


另一方面,资本家还是有祖国的。彼得·泰尔、科赫兄弟、埃里克·施密特、乔治·索罗斯等,都是坚定的反华反共分子,只是这不妨碍他们代表的公司的“屁股”继续往中国这边挪。受到资本赞助的欧美主流媒体更是坚决反华反共。


在欧美,通过中国赚钱vs政治正确正在成为对资本的“良心拷问”,其结果难以预测。“要钱还是要良心”本来就不是资本愿意回答的问题。现在更大的问题是:即使欧美资本齐心“要良心”,只是白白把中国乃至一带一路的市场让给了中国资本。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鼻子下的现实。最主要的是:资本放弃了赚钱,那就不是资本了。那资本会索性一走了之吗?天生色狼被关进院里,被一群黄脸婆看着,但窗外有一个大美女晃来晃去,还有意无意往这里瞟一眼,你说色狼怎么办呢?跳墙呗。


资本与政府、民众离心离德,这是欧美政治有趣的现象,值得观察。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5 07:19:34 UTC
Updated at: 2021-04-15 07:19:34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23)

标题 :
日本排放核废水的原因及应对日本排放核废水的原因及应对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本周一个让大家揪心的新闻,就是日本政府确定要以海洋排放的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十年来,关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后续污染问题一直牵动着东亚人民的神经。尤其是几个月前可能会排放废水的消息放出后,很多人已经开始担心这个事情了。


这两天日本政府的决定被确认之后,更是引发了国际间的抗议,我国外交部用“极其不负责任”的强烈措辞表达了自己的态度,韩国民众开始示威。日本民众自己也在东京等地集会抗议。


那这次的事件会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要怎样去看待和理解此次排放决策的前因后果呢?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有些人看到新闻之后就已经恐慌了,比如不敢吃鱼。但现在还不是马上开始排放核废水,而是日本政府决定将要排放。具体开始排放的日期还未确定,可能会在约2年后开始。因此还不需要现在就开始担心自己今天晚饭菜单。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用关注和了解这个事情,而是说我们依然有一点时间可以去阻止或解决排放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否则2年后,就真的要纠结了。


说起来,我们和福岛核污染的话题也打了不少交道。前几年澳洲谣言号们曾经批量炒作过很多关于核辐射的谣言,引发了社会上的恐慌,甚至有读者跟我们说,去一趟大阪回来发现怀孕,家人就转发了一堆谣言过来,建议放弃这个宝宝......


所以4年前,福岛核事故爆发6周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去日本,从东京开始,去千叶、茨城、栃木、福岛、宫城,包括到福岛核电站周边走了一圈,实地测量这些曾经在核事故中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地区,6年后的剩余污染情况。


我们这么做,是希望能拿到第一手的真实资料,了解日本当地的辐射情况,确认中国游客去了日本的主要城市和景点,是否会有被辐射的风险。


当时实地测量的结果是,辐射较高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深山和福岛核电站附近一些区域,如果游客只是去市中心商业区、热门景点、交通枢纽则无需担心。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避免前往深山,尤其避免在福岛县内攀爬野山。另一方面是在福岛核电站附近,仍然很多地区有核辐射超标或者严重超标的情况,如需要前往这些地区,请遵守当地政府的要求,不要步行进入,驾车也不要试图进入禁止进入的地区。


一晃几年过去了,又再次爆发了和福岛核泄漏相关的新闻,不过这次并不能仅仅靠科学检测分析就可以回答大家的问题,因为背后涉及到的因素更为复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几个容易混淆的科学概念。在此次相关的新闻中,尤其是日本的一些相关新闻中,常会混淆一些概念,声称核电厂的日常排放也会排放大量废水,所以日本这次排放并没有什么问题。


实际上,建设在海边的核电站日常的确会向附近海域排放“核废水”,但这种所谓的核废水只是核电站的冷却水,这些水并不会接触到核反应堆内部,也不会含有核辐射物质。这种核废水的直接排放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风险,但并不是因为核污染,而是因为水温升高会伤害附近海域的生态。


核电站运行过程中只会产生极少量可能含有辐射物质的废水,也会经过过滤、蒸发等方式去除其中的放射性物质,在达标后进行排放。


但此次日本计划排放的120多万吨“核废水”,本质上是“核污水”,也就是被核反应堆污染过,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这跟传统意义上核电厂的冷却水是两回事,完全不能放在一起讨论。数量上达到惊人的百万吨量级,因此才会引发日本国内和国际的强烈反对。


那日本的核污水中有什么污染物呢?


核污水在处理前,主要含有氚(氢3)、碳14、钴60和锶90等几种放射性物质。日本政府说明会将要排放的废水用ALPS(多核素去除设备)进行处理,只剩下很难去除的氚。在最终排放前会进行稀释,稀释到世卫组织饮用水标准的1/7,“喝都没问题”。


当然,如果只看“氚浓度会稀释到WHO标准的1/7”这一点,似乎的确很安全,也很符合“脱离剂量谈危害就是耍流氓”的科普党模式。但真的这样去理解,就会忽略一个重点,那就是向海洋排放有核污染的废水并不是简单的科学议题。


1,日本是否有尽到全力处理核污染废水的义务,是否是无处可走只能排放到海洋中,还是仅仅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而这么做。根据目前日本媒体给出的理由,日本选择向海中排放核废水,其核心原因是这样最经济省钱,而不是最环保或者没有其他选项。


2,不管稀释多少,污染物的总排放量都不会有区别。并不是稀释100倍,污染就减少100倍。不然任何一个污染企业将污水倒进几百倍的干净水里稀释一下再排放,就能宣称自己环保了?


3,如何证明日本排放的核废水真的达到了自己宣称的无害水平?是否有能让各国信任的国际监管机构,日常监控和公开日本排放的核废水是否真的经过完整的ALPS二次处理,是否达到了所宣传的标准。毕竟在福岛核事故的过程中,东电和日本政府的表现并不及格,现在仅仅用一句“请相信我们”是无法得到信任的。


4,更重要的是,不管怎样稀释,都不代表日本有权力向人类公有的海洋中排放核污染物。在核能开发的过程中,有一个道德准则是各国都需要坚守的,那就是自己的核废料、核污染物需要自己处理。如果不坚守这个准则,那大家就都可以往海洋里扔东西,或者发达国家在自己享用核能便利后,就把贫穷国家当做核垃圾场。


做个类比,如果小区里有人因为自己瞎折腾,家里放了太多垃圾,现在觉得垃圾回收费太贵,于是就决定往公共绿地上扔。这行为的对错,和垃圾到底有没有毒,垃圾里到底有什么并没有相关性。并且如果有一家乱扔垃圾还不被惩处之后,公共绿地很快就会被越来越多人的垃圾填满。


同样的,日本向海洋中大量排放含污染的核废水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违背国际道德的,这和排放是否稀释达标了并没有关系。如果随意任由日本这么做,之后很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效仿的骨牌效应。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如果排放的污水真的能达到“WHO饮用水辐射标准的1/7”,那的确是安全的,但这只是理想的情况。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要明白 —— 不能仅靠日本自己的声明,就相信排放的核废水达标无害;同时,是否达标,稀释多少,都不能代表日本在有其他方法可选的时候,有权向海洋中大量排放核废水。


如果日本在福岛附近排放核废水的话,首先遭殃的是日本自己的渔民,这也是为什么此次日本国内的渔民、农民会猛烈抗议政府的决定。


北太平洋洋流是顺时针流动的,福岛在日本太平洋一侧,就像311核事故时的影响一样,核废水中的污染物,大部分会先随着太平洋暖流前往北美,到达加拿大、美国西海岸,然后随着赤道暖流回到东南亚,之后再回到东北亚。在这个过程中,中韩的近海反而会因为军迷们痛恨的第一岛链的存在而相对安全一点。


但令人诧异的是,此次中、韩两国是反对声音最强烈的,而可能第一波被影响的美国,则不疼不痒的出来表示可以理解日本政府的决定。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天有些国内媒体自媒体说美国虽然口头支持,但实际却对日本食品下了禁令,还有截图,但这是个误传。所谓的美国FDA99-33禁令是从2011年开始就有的,并不是刚出来,10年来这个禁令不断更新,今年唯一的更新是上个月将岩手县的鲑鱼从禁令中去除了。


在日本刚开始公布排放决定之后,美国政府第一时间出来用“公开透明”来赞扬日本,这说明日本此次决定之前,虽然瞒着中韩等邻国,但肯定和美国是私下“公开透明”的沟通过。美国的这种态度,也说明了此次日本核废水排放新闻背后更深一层的问题 —— 这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和环保的议题,也是新一轮的国际政治斗争的表现。(毕竟日本整个核能工业的背后都是美国)


而且今天菅义伟就要动身去美国面圣,和拜登会面。想必美国可以用这一句“公开透明”的空话,从日本身上扒下来很多实惠,不管是逼日本站队反中,还是逼日本吐血支持美国印钞,日本为了这句夸奖八成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那为什么日本政府会冒着国内强烈反对,国际声望暴跌的风险,依然决定公布排放废水呢。菅义伟肯定知道决定向海中排放大量核废水,会导致社会内部以及周边国家的强烈抗议,但却依旧决定这么做,这是让很多人看不懂的无逻辑操作。


如果要了解这一点,需要从菅义伟内阁的窘境,以及过去的1年多,日本政府经历了怎样生不如死的日子说起。


2020年的跌宕起伏,大家可能想到更多的是美国的疫情、暴乱、选举,但在我们的近邻日本,2020过的一样苦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2020年初,日本还是在安倍晋三内阁的“长治久安”之下,人民盼望在新的“令和”时代中,日本可以摆脱“平成”30年下滑,甚至可以完成安倍的修宪梦,让日本恢复“正常国家”。而即将召开的2020东京奥运会似乎就是这样的转机,也许可以和1964年东京奥运会一样,成为日本再一次崛起的契机。


但新冠疫情的爆发,让2020东京奥运会没有复制1964版,却差点复制了因为战争取消的1940版东京奥运会。虽然最终推迟到2021年进行,也已经取消了海外游客入境,只开放运动员参赛,但依旧有很多人不看好能如期举行。绝大多数日本民众也对奥运会失去信心,认为办不办都没什么区别,坚持办奥运只是为了面子,浪费金钱。目前在日本的民意调查中,大部分民众认为应该再推迟甚至取消。


在2020年同样消失的不仅仅是奥运会,也有日本政坛上难得的常青树总理,安倍晋三。在2020年9月,因为疫情、奥运、自己身体等原因,安倍在支持度跌破50%之后黯然辞职,将总理宝座交给了继任者菅义伟。


而新的内阁菅义伟上台之初,的确背负了日本民主的高度期盼,但随之而来的各种混乱和无序,日本疫情的持续上升,让菅义伟内阁的支持率迅速下跌,几个月后,就快速下跌到30%。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的疫情并没有随着疫苗接种而被控制,而是再次严峻。目前来看,菅义伟内阁将很难坚持度过2021年,很可能在9月选举后下台。


那为什么已经焦头烂额、时日无多的菅义伟内阁,还要惹事决定排放核废水呢?


因为正是由于菅义伟内阁的无力化,才导致了此次排放核废水的决定。


按常理来说,日本作为议会制国家,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并集中到首相手中。那除了不掌实权的国家名义最高统治者天皇,首相应该是日本最有权力的人。


但是实际上,在当代日本政府中,最有实质权力的,往往不是首相领导的内阁,而是另外一个庞大的群体 —— 官僚,也就是公务员。


中国人可能会对这个有点晕,因为我们的公务员和官员是一体的,但在日本,公务员系统和我们不太一样。既有经过议会选举和政府认命出任的“特殊职”公务员,也有通过考试等选拔方式,掌握各专业部门实权的一般公务员,这就是官僚。而这些不同行业的官僚在和相关财阀公司的利益捆绑后,成为日本政坛一股巨大的力量。


日本的现代史,也是这两派的斗争史,在日本经济最辉煌的年代,官僚公务员们甚至曾经喊出“我们为国家服务,而不是为内阁服务”的口号。而在日本历史上各个短命内阁倒台的背后,往往也有官僚体系黑手的阴影。


但近几十年来,随着日本社会、政治体系的变化,经济不景气,公务员的人数和权力缩减,在和内阁大臣们的斗争中逐渐落于下风,尤其是强势首相安倍的长期执政期间,公务员官僚更是被打压。


但日本各个行政体系的基石毕竟是控制在官僚体系的手中,在安倍去年黯然下台之后,被压制多年的官僚体系马上开始反击。最明显的,是用“赏樱会案”(认为安倍的后援会有账目不清等问题)来羞辱刚刚病退的安倍。


早在几年前,日本核能行业的官僚,以及背后的核能产业巨头们,为了能尽快止损,用最简单省钱的方式处理存放的巨量核废水,就已经要求当时的安倍内阁,准许将核废水排放到海洋中。但因为这个决定一定会得罪农业、渔业,以及引发国际争端,所以被安倍一直拖着没有处理。


但现在时过境迁,安倍黯然归隐,菅义伟上台后支持率迅速暴跌,这种无力的内阁,肯定无法抵挡住核能官僚以及核能巨头公司的压力。甚至我们可以怀疑,已经看到终点的菅义伟内阁,说不定也有了破罐破摔,或者自我牺牲的心态。


所以结果就是,日本政府在内部没有做好和农业、渔业、环保等部门、团体的沟通,在外部没有获得周边其他国家的谅解,就莫名其妙的自己宣布决定排放核废水了。


我们看这次日本政府的决定,其实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点,就是并没有立即排放,而是选择了2年之后再开始。如果按照日本现在的说明,排放的核废水环保安全,那直接开始做才是最合理的。包括日本副首相、财务大臣麻生太郎,也是主张马上就开始向海洋排放。


所以,再等两年的背后,也能看出菅义伟内阁的一些想法:一方面2年之后储存罐放满了,可以有更多的理由排放。另一方面,也就是说还有2年的时间,可以改变目前的这个决定。如果国内农渔业、环保团体,或者国际压力太大,也有时间反过来去后悔,跟官僚和财阀说:不是我们不想,是反对的人太多。


那是否会发生这样的逆转,就要看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有没有足够大,足够久,多到日本政府认为排放到海里省下的这点钱得不偿失。


最后,需要再说明一点,反对此次随意排放核废水,并不等同于反对核能。核能在安全认真的管理下,是人类目前能获得的最低碳、环保、高效、廉价和稳定的能量来源。但前提必须是有绝对严格和认真的监管。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核事故的原因,面对核事故带来的环境、经济损失,这是进一步安全发展核能的基础。


我们支持日本民众对此事的抗议,也希望国际社会能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出来反对日本政府缺乏国际责任和道德的行为。即便2年后无法阻止排放,也必须要求能让排放的废水情况100%公开,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监控。


4年前我们去福岛测试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当地民众聊天交流过。其中有在自己教堂中改造出公益检测机构的牧师;有因为核事故不得不远离家乡的年轻妈妈;有自己送米来检测核辐射,希望有朝一日摆脱辐射阴影的农民;也有热爱当地农作物,认为福岛农渔业一定会再度复兴的小餐馆主人......这些人和我们一样,都只是努力工作,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变得更好的普通人。


但即便在核事故过去10年后的今天,日本的渔业,福岛及附近几个县的农业,依旧远没能恢复元气。如果日本政府真的开始连续排放几十年的核废水,无论如何宣传无害,对全球消费者信心的冲击,将很可能彻底毁灭日本这些地区的农渔业,毁灭我们见过的那些普通日本人民的梦想。而这么做的原因,可能只是为了帮官僚和财阀们省点钱。


反对日本排放核废水,和反日无关,和反核无关,而是对道德良知、和责任的坚持。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6 03:53:13 UTC
Updated at: 2021-04-16 03:53:13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25)

标题 :
石油vs水,美国为何而战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在美国政治版图里,副总统基本上是个政治花瓶,唯一真正的职责就是等总统驾崩的时候接班。一般来说,少说话,少做事,少闯祸,就是副总统该做的事情。不过4月6日,美国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说了一句大实话:“我参加过很多关于外交政策的会议,过去很多年,好几代人为了石油而战。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为水而战”。


哈里斯的为水而战可以有不同解读,从克服党争和低效以解决美国的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到像争夺石油资源和流动一样上升到国家安全高度,都有道理。不过哈里斯关于美国几代人都在为石油而战是说对了,只是还不完整。


二战结束以来,单纯军事顾问团的小规模卷入不算,CIA策动内乱(如尼加拉瓜)和军事抵抗(如反对苏军入侵阿富汗的圣战者组织)也不算,美军卷入的作战行动主要有:



总结起来,战后美国发动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三个原因:


1、    反共

2、    控制石油

3、    控制关键航道


与这三个原因无关的地缘政治控制原因只有多米尼加和海地内战了,那是为了控制美国视为后院的加勒比海地区。与朝鲜、越南、伊拉克、阿富汗相比,这也根本不算个事。


反共是出于意识形态和全球政治控制的需要,石油是世界经济命脉里的血液,关键航道则是世界经济命脉的另一半。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格林纳达战争、前南斯拉夫战争(包括波斯尼亚和科索沃)的反共色彩浓重,不须多说。巴拿马运河联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是世界航运的咽喉之一。黎巴嫩地处苏伊士运河通向地中海的出口,也是世界航运咽喉之一。索马里则在非洲之角,控制苏伊士运河通向印度洋的出口,并控制绕经好望角的欧亚航线,战略地位重要。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的石油色彩不用多说,ISIS活动的地区骑跨在中东石油区周边,否则美国才不操这个心呢,菲律宾的向ISIS效忠的阿布-沙耶夫组织美国就不上心,尽管菲律宾还是美国的条约盟国。阿富汗战争是由反恐开始的,但这里不仅控制中亚和伊朗石油,也是从西域威胁中国的要地,因此具有石油和反共的双重色彩。


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石油就是工业世界的血液。二战德国的失败原因很多,石油困局是其中之一。如果德国有充足的石油供应,侵苏德军就不必急于南下高加索,战局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阿登反攻中,如果油料不成问题,强弩之末的德军可能满血复活,长驱直入冲到安特卫普,并切断美英军团的联系。


中东一直是欧亚之间的交通要道,海运使得中东的重要性降低,石油重新使得中东成为世界的战略要地。美国与伊朗、沙特等地区强权的互动无不反映了石油视角。所谓美国为石油二战,主要是为中东石油二战。


美国从控制中东石油中获得大量经济利益。中东石油受到美国公司的直接和间接控制,除了美资石油公司直接出马,沙特阿美等地区内石油公司大量购买美国制造(或者采用美国技术的盟国制造)的石油和化工设备,并雇请美国机构和人员帮助运作从管理到设备操纵的所有事务,甚至设施保安。美国公司还提供大量技术服务,从石油勘探到设备维修,基本上全程包办。在理论上,沙特阿美等不是美国公司,但慢说技术和设备脱钩,就是美籍和外籍人员大批离职,也将导致全面瘫痪。


美国也从控制中东石油中得到对世界的战略控制权。战后很长时间里,美国、苏联、北海石油的产量不小,但主体都在本经济圈内消耗,出口较少。相比之下,中东的石油储藏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产量占1/3,而且主要供出口,所以对世界石油供应的影响举足轻重。


另一个就是石油美元。在威逼利诱之下,美元成为世界石油交易的主导货币。作为世界大宗交易中很大的一块,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建立了美元霸权,英镑、马克、法郎、日元、加元、澳元在80年代还是硬通货,但在石油美元的重压下,地位锐减。马克、法郎等欧洲货币只有抱团取暖,作为欧元卷土重来。英镑、日元继续独立,但受到美元和欧元的双重挤压。加元、澳元则边缘化了。


美元霸权使得美国获得了几乎不受限制的超发权。美元的流通数量不再由美国经济总量和增长决定,而由世界上美元圈的经济总量和增长决定。随着美元圈(尤其是以美元为主要贸易结算货币的中国)的经济发展,美元发行量迅速膨胀,美国在此过程中获得“印纸换货”的点纸成金特权。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大水漫灌就是这样被世界经济恢复化解掉的。在美国的算盘里,新冠疫情以来已经发放的5万亿美元超级漫灌也要这样被世界所吸收,否则后面的2+2万亿重建计划就没人买单了。


随着美元的武器化,美元具有了新的重要性,美元不光是美国从全球经济获益的手段,也是美国对全球经济控制的手段。


但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美国(黑线)与俄罗斯(蓝线)、沙特(绿线)及其他主要国家的石油产量比较


美国的石油进口不少,但除了1995-2010年这一段,国内产量(棕线)一直高于进口(绿线)


美国石油进口(蓝线)中,中东石油(绿线)一直不到1/3,OPEC石油(棕线)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委内瑞拉,加拿大石油(黄线)也一直在稳步增加


直到70年代之前,美国的石油产量在世界上一直是最高的,沙特石油要在70年代后期才开始真正发力。就美国国内石油情况来说,在1995年之前,国内石油产量一直高于进口。2010年后页岩油气开始发力,国内石油产量再次高于进口,并开始大量出口。在进口中,中东石油也一直不到1/3,近些年甚至只有1/5,因为美国的OPEC石油进口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委内瑞拉,至今依然如此。另外,加拿大一直是重要产油国,80年代之后,油砂油的开采成本稳步降低,来自加拿大的石油进口也稳步增加。


2019年美国石油制品及原油(上)及只算原油(下)的进口来源:


2019年的美国石油制品及原油(上)及只算原油(下)的出口目的地


总的来说,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并不高,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2010年以后,炼制油和液化气开始出口,原因进口也减少了


由于地理上的近便,加拿大西部的原油和炼制油大量向美国西部出口,加拿大东部的原油和炼制油则大量从美国东部进口,东西向的运输因为要长途跨越消耗较少的中部反而不经济,造成这样的奇特现象。美国对墨西哥则进口原油,出口炼制油。


美国对盟国实际上是“信任但要有把柄捏在手里”,石油是重要的把柄。欧洲缺乏石油,进口依赖度很高。作为欧洲的经济发动机,战后德国依然不能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主要来自俄罗斯和中东。日本也是如此,只是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更高。


欧洲各国能源进口依赖度,注意:这是所有能源,包括煤、核电、风电和光电等


欧洲能源进口情况,以具体国家计算,俄罗斯榜列第一


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在主要经济体里是最高的,长期超过85%


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也很高。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新能源,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石油依然在中国能源结构里依然是举足轻重的。中国从委内瑞拉进口原油不多,还因为委内瑞拉国内政治动荡和石油生产的滑坡而减少,中东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的比重至少达半。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正在增加,还有巴西、安哥拉等新来源,国内的页岩油、海洋石油也在加速开发,但还是难以取代中东石油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至少在2018-19年间,中国从伊朗的原油进口大幅度降低,可能是与伊朗核问题有关。中伊25年战略合作协议可能会改变这一趋势,但变数还是很多。


中国的石油进口已经超过美国


其中OPEC石油过半


除了从美国、伊朗和委内瑞拉的进口减少外,中国从各国的石油进口都在增加,增幅最大的为沙特,其次为俄罗斯、巴西


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使得控制中东石油对美中战略竞争有特殊意义,中国经济的去碳化和俄罗斯石油的填补使得控制中东石油的重要性有所降低,但中东石油依然远未到不重要的程度。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还将继续为中东石油而战,哈里斯的时态用错了。


不过哈里斯说对了另一半:水正在成为石油之后的关键紧缺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命乃至人类的存在是与水分不开的。在新能源时代,石油的重要性或许下降了,无碳经济甚至可能有朝一日成为主体,但水对饮用、日用和农用的重要性不仅继续存在,还随着全球人口增加而成为紧缺资源。新能源在很多方面也需要水,除了水电和抽水蓄能,水还是制氢的关键。工业用水也将继续增加,台湾缺水对芯片产业的影响就是例子。


水资源与石油有所不同。水不是纯消耗性的,会随着蒸发、降水的循环而保持守恒。但这守恒是全球的。对于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来说,会有干旱,会有洪涝,淡水流入海洋与海水蒸发而形成大陆降雨也不总是平衡的。南北极冰川和大陆上的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水淡化,水的总量没有变,但人类可用水的资源还是下降了。这一切使得水资源的问题很严峻。


世界上的水资源分布和石油一样,很不均匀。在可再生(通过降雨、地下水增补、从邻国流入)的淡水资源方面,世界前10位是:


各国水资源


巴西得益于亚马逊河和热带雨林,水资源遥遥领先于所有国家。亚马逊河的水量实在太大了,竟然是尼罗河、长江、密西西比河加起来的四倍,以入海流量或者汇合口流量计算的世界河流水量前10中有4条与亚马逊河有关,居首就是亚马逊河本身,另有第5(马代拉河)、7(内格罗河)和10(雅普拉河)都流入亚马逊河。相比之下,长江的水量居世界第6。加拿大得益于冰川时期冰川退缩后形成的大量湖沼和河流,也有丰富的水资源。俄罗斯的情况和加拿大相似。美国和加拿大瓜分五大湖,这一点就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占便宜。哥伦比亚得益于太平洋、加勒比海和亚马逊河上游的环抱,雨量丰富。欧盟打包计算也挤进前10。秘鲁得益于安第斯山冰川和亚马逊河上游。刚果则有水量世界第二的刚果河。


印度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方面印度洋环抱,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山挡住,主要降雨都落在印度次大陆。另一方面,主要河流很多发源于喜马拉雅山中国一侧,中国的水利项目可以实质性地控制水量,影响印度,尤其是丰饶的阿萨姆。


中国的水资源在世界强名列第5,算丰富的。有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有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珠江,更是有湄公河(世界第17)的上游澜沧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入世界第3的恒河,单算世界第9)的上游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世界第19)的上游独龙江、萨尔温江(世界第55)的上游怒江等。中国的水资源是老问题:一人均,又不够用了,但比印度还是有利很多。


与石油不一样的是,水资源较难通过控制产地和航道来控制,更多需要依赖当地的水利工程和节水。作为基建狂魔,中国的水利工程在规模和速度上都居世界前列,还有一些超级工程在规划中。滴灌等先进节水农业也在中国得到大规模应用。


在工业用水方面,水处理和循环使用已经在抓了。在城市用水方面,也要抓起来。饮用水和灰水要分别对待,像欧美那样自来水全面达到直饮标准没有必要,也很浪费。欧美的自来水是直饮的,但洗汽车、浇草地、冲车库、冲厕所都是同样的直饮标准的自来水,很浪费。灰水是指净化处理过、但达不到直饮标准的功能用水。需要对灰水另外建立一套供水系统是很大的开支,但考虑到水资源的珍贵,并非过分的开支。


水资源是下一个全球争夺的战略资源。中国在水资源上比石油资源要有利一点,但依然需要十分警惕。美国是必然会为水打仗的。怎么打,现在还不清楚,但这是维持霸权的需要。


至于美国为民主和人权而战,别想多了,没有的事,这些只是反共、石油和世界控制的好看标签。


哈里斯其实不必这么绕,只要说明一点就够了。美国只为一件事打仗:霸权。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6 21:51:50 UTC
Updated at: 2021-04-16 21:51:50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26)

标题 :
我认为老习已经下定决心彻底撕下大漂亮世界老大的面纱了
类别 :
政治
内容 :

赵立坚谈气候峰会时说:

「美国回归根本不是什么“王者归来”,而是“跳课学生返校”。美方至今仍未提出“国家自主贡献”,没有就如何弥补四年行动空白给个说法,没有把久拖绿色气候基金的欠账补上。」


“战狼外交”的代表人物赵立坚的“绝非王者归来,实乃返校翘课生”的说法,在我听来有点耳目一新、振聋发聩。

稍微仔细思量,我认为这一发言实际上代表了土共对大漂亮未来地位的定性和实现中国定位的决心,绝非一时之言,可以随便论之。


依稀记得,当年赵立坚就任新闻发言人时,不乏各种聒噪、非议和不认同。而我认定赵立坚的就任代表着土共外交风格的转变,正是因为赵立坚的风格代表了土共新外交风格的需要,才有了赵立坚就任发言人,而不是什么鬼扯胡掰的用错人。


2021年3月的冰天雪地会谈,我当时的看法是「打今儿起,土共的外交风格彻底变了」[url]http://www.aswetalk.net/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2125&extra=[/quote],但结合这次赵立坚的发言来看,上次的「外交风格彻底变了」已经不够了,应该调整为:土共已经下定决心彻底撕下大漂亮世界老大的面纱了。


不久的将来,这个地球上就不会有多少国家把大漂亮当世界老大了,估计耗时2-3年。当然,我的这个话不是说再也没有国家听从大漂亮,绝对不是。真正的老大什么样的、大漂亮之前的老大形象是什么样的,大家回顾回顾,我的意思是那样的日子不再有。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7 18:57:10 UTC
Updated at: 2021-04-17 18:57:23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34)

标题 :
克里上海行
类别 :
政治
内容 :

“4月14日晚22时45分左右,载有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的车队抵达上海东郊宾馆。访华期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将同克里举行会谈。”

现在04-17 9:30了,中国国内只看见一条:


>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16日在北京通过视频方式会见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


克里到了上海,居然是韩正远程视频会见。解振华呢?他应该在上海见过面了啊,没看到新闻。


用百度搜索解振华,新闻都是2、3天前的,基本上是:解振华将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在上海举行会谈


用google分别搜索John Kerry  Shanghai,xie zhen hua John Kerry,出来的新闻也都是2、3天前的


搜索han zheng John Kerry,有3、4小时以前的新闻,最早的是新华网英文网站9小时前的


我有点迷糊了,难道解振华在上海就没见克里?

点评 :

法乎其上

plus的关系啊,解振华肯定是见了,加上韩正的视频见面。
因为解振华的见面是早就安排好的,没有必要再强调。

而需要思考的是:会谈的结果没有任何消息。这个需要解读。
估计是大漂亮没什么收获。

可能啊,预约的时候就约定大漂亮特使要和盘托出它们在峰会上的计划,答应了这些才有了见面的机会;而见面了以后,土共不满意它们的计划;特使要求更高级别的沟通,韩正视频;同样没法让步,over。

我估计可能是老大可不想跟上次冰天雪地那样因为受压而玩互怼,有失颜面,所以没有答应白等的与会要求;白等自然不满意「世界老大」叫不动中国老大,故派特使,希望老习与会;但特使带来的大漂亮会议上的计划很可能有如 @晨枫 文章中的施压部分,这就出现了上面的状况。

我的估计合理的话,那么结果就是老大不会与会。
另外一个迹象就是老大跟法德玩的多干脆利落啊,跟『世界老大』就磨磨唧唧不给结果,特使也不给结果。估计老习是不会去的,直接打脸『世界老大』。
会不会派个哑巴过去,没法猜了。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7 19:07:57 UTC
Updated at: 2021-04-17 19:07:57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36)

标题 :
美日联合声明1969年以来首提台湾,我驻美使馆回应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鞠峰 郭光昊】

美国东部时间4月16日下午,拜登在白宫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菅义伟。会后,日美发表联合声明。

两国在联合声明中提及台湾——这是自1969年尼克松与佐藤荣作会谈以来,日美首脑会谈联合声明中首次写入有关台湾的内容。不仅如此,声明还再次干涉中国香港和新疆事务。

二人结束会谈,出席共同记者会 (图源:澎湃影像)

拜登政府近期密集联合盟友意欲“围堵”中国,日本亦步亦趋,在中日关系上大开历史倒车。上月,日美2+2会谈后的联合声明悍然污蔑中国、妄议中国内政。中方当时严厉批评日方这是“仰人鼻息”,与美“狼狈为奸”。

一段时间以来,美日间的相互勾连变本加厉,日本的外交政策展现出全面倒向美国,配合美方向中国展现对抗姿态的危险趋势。日本媒体担忧,此举必将遭到中方反击。要紧随美国,日本做好准备了吗?

据最新消息,中国驻美大使馆就美日领导人联合声明涉华内容回应称:台湾、香港和涉疆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东海、南海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这些问题关乎中国的根本利益,不容干涉。我们对美日领导人联合声明相关言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中方必将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美日上述言论已经完全超出正常发展双边关系的范畴,损害第三方利益,损害地区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损害亚太和平与稳定。明明是企图在亚太地区搞分裂、搞针对别国的“小圈子”,却冠之以“自由开放”,实在是莫大的讽刺。美日这种图谋逆时代潮流而动,拂地区国家民心而行,势必以损人的目的出发,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1969年之后,重提台湾

美国白宫在当地时间16日下午首先发布联合声明英文版,题为《美日领导人联合声明:新时代美日国际伙伴关系》。

白宫发布的《美日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在综述之后,将“(美日)同盟:打造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放在首要位置。两国领导人同意继续加强美日联盟。

日本决心加强其防卫能力,进一步巩固同盟和区域安全。美国则重申其对于日本防务提供“坚定不移的支持”,承诺会动用各种能力,包括核能力。美国再次重申承认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5条。

声明称,拜登和菅义伟在中国的行动对亚太和世界产生的影响交换了意见,并对中国所谓“与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不一致的”行为表示共同担忧。其中“重申对于中国在南海违法的主张和行动的反对,重申两国对于国际法规定的自由开放的中国南海拥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包括航行和飞越自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声明直接提及台湾问题:“我们强调台海和平和稳定的重要性,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We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peace and stability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encourage the peaceful resolution of cross-Strait issues.)

而这是自1969年以来,日美首脑会谈联合声明中首次写入有关台湾的内容。

NHK立刻以速报形式报道了这一消息

1969年,时任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和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会晤后发表联合声明,当时对于台湾问题的表述为“首相表示,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对日本的和平与安全同样重要。”(The Prime Minister said that the maintenance of peace and security in the Taiwan area was also important for peace and security of Japan. )

而随着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世界形势为之大变。同年6月,日本政府在回复在野党议员质询时表示“对于支撑台湾条款存在的地域形势的认识已经改变”。同年9月,中日发表共同声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此后52年,美日首脑联合声明中都不再直接提及台湾问题。

插手香港及新疆事务

不仅如此,声明又拿中国所谓的人权问题说事,声称“我们对于香港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权现状表示严重担忧。”

此前外媒认为,即使日方同意在联合声明中提及台湾,可能也不会对涉疆议题展露明确态度。路透社在联合声明发布前预测,菅义伟可能不会完全响应白宫的期待,因为他继承了前任的对华战略,即在安保因素和经济关系之间取得平衡。

在声明发布前的共同记者会上,菅义伟并没有直接表露对新疆的态度,而是称已经“向拜登说明了日本对于新疆状况持有的立场,并得到了理解。”可终日方还是跟随美国,表明了对新疆的态度。

当地时间16日下午1点左右,菅义伟进入白宫 (截自日本首相官邸推特)

紧紧追随美国,日本有相应觉悟吗?

早在会谈前,外媒就广泛报道美方不断向日方施压,要求在联合声明中提及台湾及人权问题。知情人士当时对《金融时报》透露:部分日本人士认为,东京近期发表的声明(2+2会谈)已向中国大陆传递了一个“信号”,如果在日美首脑层面再重复这些言论只会激怒北京。但另一部分人认为,日本必须坚定地与美国站在一起。

而此前日本国内舆论普遍认为菅义伟与前任安倍晋三不同,极少涉及外交领域,也没有自己的外交战略。不少刻薄的媒体将其揶揄为“外交音痴”(外交愚钝)。自民党内的极端保守势力也趁机活跃起来。

《朝日新闻》编辑委员佐藤武嗣17日表示,访美自然可以起到消除他“外交门外汉”的形象,通过树立美日一致的形象,在表面上展现自己的“外交成功”。

但佐藤不禁发问:追求美日一致,日本做好了相应的觉悟吗?此前日本外交呈现出很鲜明的“安保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形象。为了顾及中日经贸关系,通常避免就台湾和人权问题发表高调表态。本次的联合声明必将遭到中方的强烈反对。

佐藤认为,就算是盟国美国,与日本的国家利益也不完全一致。中日在地理和经济上紧密相连,中日关系的安定对日本安保也有积极作用。日本政府内部此前曾认为,必须赶在美国之前,制定自己的外交策略。但从结果来看,美国终究还是快日本一步。如果日本不摆脱被动者的地位,从外交、经济、安保多层次综合制定战略,今后的外交之路将越走越窄。

《每日新闻》专门编辑委员坂东贤治稍早前也发表过相同担忧:日本做足了对外交形势的分析判断吗?仅靠口头上说些鼓舞人心的话不足以守护国家利益。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评价,台湾问题是中国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核心问题上向中国提出挑战,必然会拉退中日关系。中日经济上的脱钩,符合美国的对日要求,也能了却自民党、日本保守势力常年来敌视中国的旧梦,但唯一不能了却日本走出失落的愿望,而且这一愿望将变得更加无期。

新时代的美日同盟关系

除了涉华议题外,今天的日美联合声明对于日美关系下了新的定义。声明称这是“新时代的同盟关系”。

声明称,两国领导人决定开始新的“有竞争力和弹性的伙伴关系”(Competitiveness and Resilience Partnership);简称则玩了个文字游戏,取两个关键词的头两个字母组成“CoRe”(核心),很有可能在彰显美日关系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

顺便一提,拜登在当地时间16日下午的共同记者会上,在关键时刻又嘴瓢,将“弹性”(Resilience)说成了“依赖”(Reliance)。

声明表示,美日伙伴关系将确保全球经济以一种可持续、包容、健康、绿色的方式复苏。以开放、民主的原则创造经济增长点,用透明的贸易规则、高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标准做支撑,并与低碳的未来保持一致。

新的伙伴关系有3个重点:1. 竞争与创新 2. 新冠疫情和全球卫生安全 3. 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绿色增长和恢复。

双方表示,要加强在生命科学、生物科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和宇宙空间的科研合作。双方承诺保持和进一步加强牢固的双边贸易关系,扩大共同利益。日美还对气候问题、新冠疫情做了声明。

声明最后,拜登表示支持菅义伟举办确保奥运会安全举办。

日美首脑会谈:大谈中国

当地时间4月16日下午的日美首脑会谈,和多家媒体之前预测的一样,中国成为二人的首要议题(top agenda)。

图源:澎湃影像,下同

观察者网注意到,菅义伟在会面后的共同记者会上,一个字没提最近引起国际愤怒的福岛核废水排海有关问题,也没有记者向他询问有关问题。拜登也与日本保持默契,没提福岛

据共同社报道,两人在共同记者会强调,日美同盟“不动摇”(揺るぎない),“共同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

据美国白宫发布的讲话实录,拜登期间多次将菅义伟亲切地称呼为“Yoshi”(小义)。拜登强调,两人谈话是“有成效的”(productive)。“今天我和菅义伟首相都坚定地支持美日同盟。”

“我们将携手应对中国在东海、南海议题上带来的挑战,还有朝鲜,确保未来‘自由和开放的印太’。”拜登在讲话的重要位置提到中国。

菅义伟在讲话开头客套一番后,就直奔主题称,“我和拜登总统再次确认上个月日美2+2会谈上达成一致的东西,讨论了‘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

菅义伟宣称,“日美两国均认为,为了确保(亚太)地域的和平和繁荣,日美将主导实现这个目标,并与东盟、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合作推进。”

紧接着,菅义伟就开始谈中国。“(我和拜登)认真讨论(真剣に議論)了中国对于亚太和世界和平与繁荣产生的影响,”菅义伟说,“两国一致反对在东海、南海试图通过实力改变现状、威压他国的行为。”菅义伟称,两国同意,日本和美国各自都有必要与中国坦率对话。

在会谈后的记者会上,关于台湾问题,菅义伟回应称两国“一致确认台湾海峡和平与安定的重要性”。关于新疆,菅义伟称“向拜登总统说明了日本对于新疆地区状况持有的立场,并得到了理解——我认为是这样的。”

中国驻美大使馆回应:中国根本利益不容干涉

日美首脑会谈后不久,中国驻美大使馆就美日领导人联合声明涉华内容答记者问。

中方表示:台湾、香港和涉疆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东海、南海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这些问题关乎中国的根本利益,不容干涉。我们对美日领导人联合声明相关言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中方必将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美日上述言论已经完全超出正常发展双边关系的范畴,损害第三方利益,损害地区国家相互理解与信任,损害亚太和平与稳定。明明是企图在亚太地区搞分裂、搞针对别国的“小圈子”,却冠之以“自由开放”,实在是莫大的讽刺。美日这种图谋逆时代潮流而动,拂地区国家民心而行,势必以损人的目的出发,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点评 :

日本战队太明显了,觉得有点意外。不过也符合日本的德行,他自己的选择权也不多。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7 19:10:22 UTC
Updated at: 2021-04-17 19:10:22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37)

标题 :
巴拉圭急需中国疫苗,美媒:民进党当局恐失南美唯一“邦交国”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台民进党当局不断吹嘘“Taiwan Can Help”(台湾可以伸出援手)这一口号,妄图在国际社会拉抬自己的“存在感”。然而,遇上疫苗等重大问题时,民进党当局又开始“拉胯”了。

目前,台当局所谓的“邦交国”仅剩15个,巴拉圭则是其在南美洲仅存的“邦交国”。据《纽约时报》当地时间4月16日报道,由于巴拉圭目前疫情严重,急需大量疫苗,而台湾地区又不出口疫苗,因此该国各政治派别人士均认为,是时候考虑和民进党当局“断交”,并与大陆建立外交关系了。

事实上,疫情期间,由于急需中国疫苗,早前就已多次传出巴拉圭希望建交的消息。为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急忙致电巴拉圭总统,以“盟友”之说予以劝阻。然而,巴拉圭外长事后则在采访中用“情侣恋爱”作比喻讽刺道:“盟友好歹要证明他们的‘爱’,牵手前,至少带我们去看场电影啊!”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自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近5年内台湾遭遇“雪崩式断交潮”,连续丢掉7个“邦交国”,目前仅剩的所谓“邦交国”只有15个,在南美洲的“邦交国”更是仅存一个巴拉圭而已。

据《纽约时报》报道,一直以来,台当局都在试图“讨好”巴拉圭这个国家,为该国建造住房,升级医疗体系等,可以说是在斥巨资维系双方所谓的“外交关系”。

然而,目前巴拉圭的疫情形势严峻,疫苗也极度短缺,国内的社会气氛正变得越来越绝望。可在此时,民进党当局却不出口疫苗,而且也无疫苗可出口,这让双方的关系面临到了威胁和挑战。

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疫情实时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17日上午8时20分,巴拉圭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4528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110例。

报道指出,如今在巴拉圭政坛,无论是何种政治主张的人士都表示,现在是时候和台当局“断交”,并同大陆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了,因为巴拉圭需要中国的疫苗。

3月底,曾有消息称,台当局可能将转让一批阿斯利康疫苗给巴拉圭救急,但随后台外事部门有关人士澄清了这一传闻,称台湾只是给了巴拉圭一笔购买疫苗的经费,并无转让疫苗一事。台“卫福部长”陈时中也强调,台湾目前没有本钱转让疫苗,至少要到今年年底以后才可以进行疫苗援助。

此外,《纽约时报》称,西方制药公司的疫苗几乎都优先发往了提前下订单的富裕国家,这使得拉丁美洲国家根本得不到疫苗,中国疫苗才是它们能够真正依赖的。

报道还提到,近几年来,拉美地区多个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例如巴拿马、多米尼加和萨尔瓦多。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后,不仅在贸易上获得了增长,同时也成为了早期接收到中国疫苗的国家。

事实上,美国政府也注意到了巴拉圭政府的这一思想变化。据彭博社4月1日的报道称,为挽救台当局和巴拉圭之间岌岌可危的“邦交国关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当时还给巴拉圭总统马里奥·阿夫多·贝尼特斯(Mario Abdo Benítez)打了电话,希望他不要转变立场。

彭博社4月1日报道截图

不过,这一通电话却引来了巴拉圭外长欧克利德斯·阿塞韦多(Euclides Acevedo)的“埋怨”,他在一场电视访谈中直言道:“布林肯先生非常坚定地告诉阿夫多总统,巴拉圭的‘盟友’是台湾和美国。但我们要求这些‘战略盟友’好歹证明下他们的‘爱意’吧,在牵手之前,至少得带我们去看场电影啊!

彭博社称,巴拉圭下议院领袖贾兹明·纳瓦兹(Jazmin Narvaez)表示,疫情以来,中国对盟友的援助让她印象深刻,虽然党内没有热烈的讨论,但有几名同僚质疑,什么样的联盟符合巴拉圭的最佳利益,这是必须研究的情况。

《纽约时报》则在报道中提及,目前尚不清楚巴拉圭是否已采取正式行动来探索这一转变,但近期的一件事情十分微妙。

本周,总部设在巴拉圭的南美洲足联宣布,它们将收到5万剂捐赠而来的克尔来福(CoronaVac)疫苗,而克尔来福疫苗正是由中国科兴公司所研制生产。根据双方协议,科兴将作为2021年美洲杯官方医疗健康合作伙伴捐赠5万剂新冠疫苗。报道称,这一事件会加深外界对于中国将在巴拉圭“有所行动”的猜测。

3月14日,人们在位于亚松森的巴拉圭卫生部外点燃蜡烛悼念新冠逝者。图自新华社

据报道,巴拉圭中国商会在巴国内一直被视为是与中国政府沟通的主要对话者,会长唐凯千(Charles Tang)表示,他已就如何填写文件以申请购买中国疫苗,向卫生部官员提供了咨询建议。

唐凯千还明确表示,即使还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中国的疫苗制造商也还是会向巴拉圭出售疫苗,但巴拉圭的官员有责任率先采取第一步行动。“如果巴拉圭政府愿意同中方对话,那就可以对话。很简单,中国就在那里,对方没有向巴拉圭施压,没有威胁巴拉圭。”

然而,近期台当局还是有一些人无端指责中国政府利用“疫苗外交”向巴拉圭施压,要求其与台当局“断交”。这些人宣称,中国政府称如巴拉圭与台“断交”,将获得中方的疫苗援助。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以己度人”是台湾当局的一贯伎俩。疫情没有国界,大爱没有国别。中方应一些国家要求,提供疫苗方面的帮助,是我们积极投入国际抗疫合作努力的一部分,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这同台湾当局用金钱谋求所谓“国际空间”的拙劣手法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要正告台湾当局,疫苗是用来抗击疫情、拯救生命的良药,不是搞政治操弄的工具。无论是‘以疫谋独’,还是‘金钱外交’,都没有出路。”赵立坚强调。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7 19:25:26 UTC
Updated at: 2021-04-17 19:25:26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40)

标题 :
中国驻冰岛大使馆:中方决定对冰岛有关人员实施制裁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据中国驻冰岛大使馆网站消息,日前,冰岛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跟随欧盟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冰方此举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损害中冰关系。中方已召见冰岛驻华大使提出严正抗议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中方已决定对冰方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消息的有关人员实施同等制裁。

中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我们要求冰方尊重中方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停止借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7 19:31:32 UTC
Updated at: 2021-04-17 19:31:32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44)

标题 :
古共八大开幕,劳尔·卡斯特罗宣布不再担任古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当地时间4月16日,古巴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哈瓦那会议宫开幕。古共中央第一书记劳尔·卡斯特罗和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出席会议。

劳尔·卡斯特罗在代表古共中央作工作报告时,正式宣布不再接受继续担任党内最高领导职务的提议,他表示:“我将以一名革命战士的身份继续在党员队伍中奋斗,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为捍卫社会主义奋斗终身。”按照古共八大议程,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将在19日闭幕当天选举产生。

劳尔·卡斯特罗

今年6月将年满90岁的劳尔·卡斯特罗,于2011年古共六大上接替菲德尔·卡斯特罗,出任古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并于2016年召开古共七大时再次当选该职务。劳尔·卡斯特罗担任党内最高领导职务以来,古巴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推动古巴各项改革特别是经济社会模式更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多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古共八大上卸任古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意味着劳尔·卡斯特罗继2018年卸任国家元首后,也正式退出了古巴执政党领导集体。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9 01:33:43 UTC
Updated at: 2021-04-19 01:40:45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51)

标题 :
中国外交为什么“战狼”了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对中国“战狼外交”的指责不断。在西方主导话语权的国际语境里,中国受到无端指责的时候,中国外交官奋起捍卫国家利益,一点错也没有。具体做法可以商榷,但原则上说,外交官本来就是不拿枪的战士。如果对方找茬、要对抗的话。


中国不是不想韬光养晦,但已经过了韬光养晦的时候了,再韬光养晦就是装了。奔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是在美国市场的三倍,中国的钢产量是世界的一半,你说怎么韬光养晦法?


在特朗普时代,美国无底线冲撞,欺负中国不敢掀桌子,结果在贸易战问题上一脚踢到铁板上,在疫情问题上搬起石头砸到了自己的脚,在台湾问题上最后还是没敢迈出公开支持台独这一步。


特朗普是美国政治的异数。拜登上台时,人们是有“正常化”的期望的。但特朗普的乱拳中是有路数的,这就是中国已经成为Pax Americana的实质性威胁。特朗普或许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将决定性地超过美国的政客,而不只是把中国威胁当作竞选语言。拜登在很多议题上“逢特必反”,但在中国议题上,他只有萧规曹随。


持续20年的阿富汗战争终于要结束了。在阿富汗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国还雄心勃勃,要改造世界,按照美国的设计重塑伊斯兰世界只是一部分,重塑中国则是另一部分,所以围堵还是交往都是美国的选项。


20年后,美国重塑世界的时代是决定性地过去了,现在美国是在手忙脚乱中维持Pax Americana,并且在忧虑如何制止和逆转Pax Americana不再的未来。越南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也一样狼狈,但凭借尚存的经济强势迎来了“里根盛世”。阿富汗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经济已经空心化了,世界经济也进入了双中心时代,特朗普想再现一把“里根盛世”,结果一事无成。拜登想通过基建拉动美国,可美国不是罗斯福时代了。不说别的,基建的钢材和水泥从哪里来?美国的钢产量和水泥产量已经不能支持拜登基建了,迅速恢复产能已经没有可能。从中国进口吗?美国想要多大的逆差?再何况中国还不一定愿意平价出口呢,中国自己也在减产能、减排,自己增排了,肥了美国,凭什么?高价?好吧,那可以商量。


拜登的算盘正如布林肯在安克雷奇所说:在需要竞争的地方竞争,在可以合作的地方合作,在必须对抗的地方对抗(competitive where it should be, collaborative where it can be, adversarial where it must be)。


经济、科技是需要竞争的地方,气候是可以合作的地方,政治、舆论、安全则是需要对抗的地方。


这将不仅是拜登的中国政策,也将是可预见未来美国的中国政策,差别只是竞争-合作-对抗的比重微调。


美国已经没有选项了。


中国的经济总量紧逼美国,中国的科技发展紧逼美国,中国的文化自信紧逼美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则显著领先于美国。美国再不竞争,就只有坐以待毙了。


美国在政治上改造中国已经失败了。中国不仅“不服改造”,还用实践证明了“以发展带公平则公平存”的新发展道路,在意识形态上对西方的“以民主带经济则经济兴”的“训导”形成事实否定。Pax Americana首先是一种政治宗教,如果基本教义被否定了,Pax Americana也就难以为继了。所以中国崛起成为对美国的“生存威胁”。对于习惯于霸主的美国来说,在思想上被否定比在肉体上被否定还要难受。


至于舆论和安全,那只是政治的工具。


美国已经没有选项了。这意味着中国也没有选项了,也只有在需要竞争的地方竞争,在可以合作的地方合作,在必须对抗的地方对抗。同样,经济、科技是需要竞争的地方,气候是可以合作的地方,政治、舆论、安全则是需要对抗的地方。


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宽广、扎实,但在很多方面依然离顶峰还有距离,中国的竞争是要攻克“最后一公里”。中国的安全环境依然险恶,美国要用台湾问题制约中国崛起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如何使得石头精准地砸在美国的脚上,而不是到处乱砸,还是需要对抗艺术的。


但中国已经不能再被动地针对美国的中国政策见招拆招了。就像道路交通一样,小车让大车,轻车让重车,但大车和大车之间就不只是个让的问题。大家都遵守规则,很好,那就该谁走就谁走。要是有人刻意不遵守交通规则,危险驾驶,那就只有在不撞车的情况下抢道甚至别车了,否则被恶霸大车霸住道路就意味着自己无路可走了。


这也意味着在可以合作的地方也要以我为主。比如说,在气候问题上,中国明白自己的责任和应该对世界做出的贡献,中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并秉承一贯的少说多做的传统,已经扎实地在路上了。但美国要干扰中国的碳减排进程,这是办不到的。在气候问题上,美国愿意相向而行,这很好;美国要使坏,中国就只有抢道、别车了,中国这辆大车还是走自己的道;美国要抓领导权,那就领导美国自己吧,中国走自己的路。


更加具体到下周的拜登气候峰会,中国依然没有确认习近平是否会参加,只在联合公报里提到:“两国均期待4月22/23日美国主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双方认同峰会的目标,即在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前提高包括减缓、适应和支持的全球气候雄心。”习近平参加当然是支持峰会,派解振华作为国家主席特别代表参加也是支持,尤其是在习近平已经通过与马克龙和默克尔的三边峰会向世界说明了中国立场的情况,再参加拜登峰会也就这么多可说的了。


另一方面,气候议题一直是欧洲主导的议题,习近平与马克龙和默克尔协调立场是对欧洲的气候领导权的支持,在战术上这也淡化了美国的领导权。


至于中国外交为什么“战狼”多了,正如刚离任的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所说,战狼多了,是因为狼太多。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9 01:46:05 UTC
Updated at: 2021-04-19 01:46:05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52)

标题 :
气候议题:阴谋还是阳谋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地球的气候在变化,极端气候更多了。这到底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循环,还有争议。不过人类应该减排,努力还生态以原生面目,这是没有争议的。因此,需要碳减排。


欧洲早就在推动碳减排了,奥巴马时代的美国也跟进了。除了台面上的正面意义,也有台下减慢中国经济崛起的因素。这是阴谋。但中国的碳排已经达到美欧的总和,不减确实不行了,害人害己。这也与可持续能源和能源安全紧密相连,必须做。


中国已经宣布了碳减排计划: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欧美都计划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但欧洲早就去工业化了,1979年就碳达峰了;美国现在也去工业化了,在2006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对欧洲是可以达到的目标,对美国艰难一点,但也是可能的。对中国,这就不可能了,2030年碳达峰已经是雄心勃勃的目标,然后30年碳中和是主要经济体里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幅度,提前到2050年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可承受之重击。中国不能接受。从公平合理原则出发,中国也有足够理由不接受,坊间多有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中国崛起证明了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不放空炮,说到做到。中国已经在行动了,年初的华南大停电就直接间接与碳减排有关,更加严苛的碳减排要求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远远超过对气候议题的应有贡献和全球公益,因为中国是在世界工厂的同时做到的。


早就有三个世界的说法。在碳减排议题上,可能可以重新划分三个世界:


1、    尚未工业化的第三世界

2、    已经去工业化的欧美

3、    工业化的中国


一旦实现全球性的碳减排,这三个世界的状态是很不相同的。


工业化需要电力、钢、水泥。低碳的电里、钢、水泥的技术和投资门槛高,实际上把发展中国家锁在工业化的大门之外了。这对越南、印度这样的后起国家尤其不利。手机组装、服装这些行业的能源、原材料、基建要求相对较低,发展的天花板也较低。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基建、教育和完整的供应链建设。这些都需要大手笔投资。外资是不会投向长线投资的,内资只有这么点,撒胡椒面将一事无成,重点投资则拆东墙补西墙,最怕的就是投资门槛太高、收益周期太长。中国如果不是不惜环境代价强行发展低成本、高污染的钢、水泥、煤电,是没有现在的,但这个窗口对越南、印度等可能关闭了。越南、印度也没有中国那样的抗压能力,顶风发展。无碳电力、储能、特高压是可能的,但只有在中国出手援助下才可能,加入一带一路吧。


欧美是发达国家,但也是去工业化的国家。欧美生活水平依然世界最高,人均碳排强度很高,但有足够的资源推动碳减排。问题是,欧美也有基建和再工业化问题,即使在目标状态,无碳电力也只够维持现状,顶多有选择的再工业化,要推动基建和全面再工业化,还是要找中国。脱钩就别想了。


中国迎难而上,但中国也有有利条件。碳减排需要新基建,中国现有的工业基础正好借机完成自我升级,无碳电力、储能、特高压、全电车、节能建筑、节能农业……,一旦完成,这就是中国在基础层面就领先世界了。


这是阳谋。阳谋靠的是硬实力,是最难打败的。


在某种程度上,新基建的know-how可能形成工业革命壁垒一样。在那个时代,炼铁、机器制造是壁垒,把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截然分割开来。英国为首的部份西欧国家在壁垒以内,中国、印度、大中东等传统经济国家因为技术落后而被隔绝在壁垒以外,更多国家则是“你们在说啥”。


真是朝代轮换的时候要到了吗?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19 07:38:59 UTC
Updated at: 2021-04-19 07:38:59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56)

标题 :
台湾:美国的抓手还是负担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台湾:美国的抓手还是负担


台湾是美国肯定不愿放弃的。台湾是第一岛链的钥匙,台湾回到中国手里,第一岛链就瓦解了。第二岛链很脆弱,下一道防线实际上要一路退到阿留申群岛、夏威夷一线。


但台湾也是守不住的。对于现代军事技术来说,台湾离大陆太近,美中军事力量对比在台海正在迅速逆转,美军已经没有优势了。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在3月3日举行听证会,前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中将作证时指出,美国不宜改变“战略模糊”政策和公开承认台湾独立,但应该加强在亚太的军事力量。这反映了美国的战略困局。


尽管美中建交时有三个公报,美国从来就没有放弃台湾。在里根时代,美国国会通过和“台湾关系法”,里根政府的“六个保证”也在特朗普时代公开了。特朗普时代不断冲击公开支持台独的底线,但最终还是没有冲破红线。从国会听证到智库建议,美国国内公开突破红线的压力政治越来越大,为什么?


从里根时代开始,美国不断援引“台湾关系法”中“任何企图以非和平方式来决定台湾的前途之举 – 包括使用经济抵制及禁运手段在内,将被视为对西太平洋地区和平及安定的威胁,而为美国所严重关切”的条文,暗示美国可能出兵干涉中国的武装收回台湾的行动。但“台湾关系法”并非“美台协防条约”,并不规定美国有义务出兵。这当然不等于美国不会出兵,但至少在法理上,美国总统为保卫台湾而与中国交战,需要得到国会的战争授权,“台湾关系法”并不自动授权。反过来,美国总统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也不违反任何法律。这就是台湾问题的“战略模糊”的由来。 


直到21世纪初,美国对绝对军事优势有信心,认定“战略模糊”就足够通过威慑来阻止中国的武装统一企图。如果中国执意发动台海战争,美国也能轻易打败中国。台海战争将是决定中国国运的战争,可以轻易打败中国这一点就足以迫使中国不敢发动战争,至少美国是这么认为的。在这一阶段,“战略模糊”概念的有效性在美国不受怀疑。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近10年尤其如此。在空中,一线主力战斗机在数量、质量上全面逼近美国空军,训练时数和强度也达到世界前列;在海上,新一代舰船也在数量和质量上全面逼近美国海军,055甚至成为美国海军的嫉妒;在陆地,导弹优势得到强化,远火也成为攻台新军,使得跨海攻台火力发生质变。如果台海战争在今天爆发,如果没有美军的立刻和强力的支援,解放军将在短时间里就取得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并打垮台军的有组织抵抗,这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但在美国方面,对美军在第一时间的存在是否能反制解放军的火力优势,甚至通过威慑迫使解放军不敢进攻,还心存幻想。


美国有四个选项:

1、    继续保持“战略模糊”,继续以军火支援为主,美军置身事外

2、    继续保持“战略模糊”,但明确规定在解放军主动攻台时,美军必然出动

3、    明确承认台湾独立,在台湾轮训但不驻军,只在解放军主动攻台时,美军再出动

4、    明确承认台湾独立,在台湾驻军,平时作为威慑,战时直接参加保卫台湾


第一个选项基本上肯定导致丢失台湾。两岸军力的差距太大,什么军火都救不了台湾。美国对台湾没有明确的安全承诺,但在很多盟国眼里,是有事实承诺的。美军根本不参战就丢了台湾,将使美国对盟国的安全承诺全面破产,导致盟国体系瓦解。只有在美军即使参战也不能改变台海局势,而美军战败对美国信誉的影响更大时,这才会成为选项。也因为这一点,中国军事现代化还需要加速,使得这成为美国的唯一选项。


第二个选项基本上比美国政府现在的做法更进一步,但在军事上有困难。到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军再行调动,物资再开始运输,很可能为时太晚。这里还分两个情况:


1.    美军只从在第一岛链台湾以外的基地出动,当然还有海上的海空力量

2.    美军紧急增援台湾


第一种情况基本上是各种军演的基本设定,这也一再被证明杯水车薪,越来越不可行。第二种情况的问题更大,在战斗条件下向台湾增兵,在运作上难度太大,这将不是在后方阵地上集结然后成建制投入战斗的增援,而是直接向前沿阵地添油。台海不是海湾战争的情况了,中国不可能坐以待毙。


更大的问题是,明确规定出兵台海可能直接越过了中国《反分裂法》的红线,不等美军开始增援,台海已经打响了;不等美军到达,台湾已经大局已定了。


第三个选项肯定触发《反分裂法》,唯一的不确定之处是在轮训美军轮训空窗期发动进攻,趁虚而入;还是在驻台期间,以儆效尤。如果确认美军必定参战,在第一波突然袭击中就打掉美军锐气很有用;否则以空窗期为好。


第四个选项同样肯定触发《反分裂法》,而且会在美军驻台之前就抢先攻台。


攻台是朝鲜战争之后解放军最大的作战行动。在兵力人数上未必,但在战争的规模、复杂性和涉及影响上,无出其右。解放军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不管是千军万马过海峡,还是高科技银弹飞舞,目标都是一样的,决心更是一样的。


在政治上,台海战争是最后选择,不得不打才会启动这一选项。长期以来,解放军的现代化程度不足,台海战争也是不得不打才会启动的选项。现在不同了。政治上,台海战争依然是不得不打才会启动的选项,但军事上已经是要打就可以随时启动的选项了。


对于台湾来说,要保持台海和平,必须做的不是切香肠,试图推动大陆的底线,而是离大陆底线远远的。以前大陆对台湾是:“别作了,别逼着我打你。”现在可能变为:“就怕你不作,你敢做我就敢打,一作就打,你倒是试试看。”


美国战略思维的一贯问题是只想着“我要什么”,而不想着“要不到怎么办”。谁都可以启动战争,但结束战争往往不由启动者决定。对于中国,只有台湾彻底回归祖国才是台海战争的终点,为了这个终点,中国愿意付出一切代价,花一切所需要的时间。美国呢?


美国不愿意放弃台湾,但也不愿意把国运葬送在台湾。在特朗普执政初期,他愿意拿台湾作为“大交易”的一部分,当然中国没有接这个茬,因为台湾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交易的筹码。在拜登时代,台湾政策去模糊化的压力越来越大,鼓吹者基本都还在幻想能对中国起威慑作用。这可能是朝鲜战争以来最大的误判。拜登还拿不定主意,就看他是不是想得清楚了。


在盟国方面,台湾也是两难。不占到美国一边,甚至迫使美国放弃援台军事行动,结果肯定是美国退出亚太,中国取而代之,未必符合盟国利益。支持美国,不仅有直接的中国报复问题,还有美国的战略目标问题。如果美国只是想打退解放军的第一轮进攻,那盟国还是要与中国长期相处的,与中国交恶的后果承担不起。但美国直接把中国打趴下,这断然是世界大战的节奏,不仅美中两败俱伤,盟国也肯定锅碗瓢盆统统砸碎,如果不是彻底断了香火,也不符合盟国利益。最符合盟国利益的是维持现状。


最符合美国利益的也是维持现状,只是现状越来越维持不下去了。


解放军的一切攻台准备都已经把美国介入考虑进去了,北京是否启动《反分裂法》更是考虑了美国介入和盟国态度的因素,美国对台政策去模糊化既达不到威慑中国的作用,也在美台并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平白按动战争的启动开关


然而,在解放军对台湾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美国不做点什么,也是丧失“可信度和可靠度”的。对于美国来说,台湾到底是对付中国的抓手,还是烂在手里的负担?


对中国来说,去模糊化帮中国解决了一个难题:启动《反分裂法》的理由送上门来了。继续模糊化?那就轮到解放军切香肠了。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20 00:27:07 UTC
Updated at: 2021-04-20 00:27:23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65)

标题 :
墙内文章:为何地铁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读毛选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最近,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了一种新风潮,让中年父辈们直呼看不懂,那就是,在地铁、公交车上看《毛选》。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书在手,读着走。他们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工作多年的公司职员、也有自由职业者。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在地铁里、在公交车里,在其他公共场合,他们手捧一本《毛选》,汲取一天的能量。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他们或者阅读电子书,更多的是阅读纸质书,并认真做了标注。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在电商平台,《毛选》旧书也已悄然成为热销商品。一向追新的年轻人,对这些封面陈旧纸张泛黄,甚至别人读过的《毛选》表现出浓厚兴趣,“我喜欢这种岁月的气息”,“读着上个主人标注过的书,我能感觉到他曾经热过的心”。甚至,1977年版的毛选第5卷,很多店家卖到脱销。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据某出版社统计数据,自2015年起,5年间《毛选》销量逐年递增,2020年销量更比去年翻了一倍。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拥有一套8成新的《毛选》,是一件能让朋友圈称羡的事。也有人晒出了自己辛苦搜集、由三个版本拼起来的《毛选》。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在这件事上,还有人“求人不如求老”。有网友晒出来姥爷的毛选,在姥爷当年的勾划总结里,时隔40多年,他看到那个曾经的年轻人对《毛选》的热爱(电视剧)。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甚至一向喜欢自嘲为“学渣”的他们,开始借用工具或者手画《毛选》的思维导图,来加深自己对书本内容的认识。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他们也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引用《毛选》语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观点,来为自己打气。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年轻人们甚至为《毛选》制作了表情包,“正告”身边那些“沉迷游戏”的朋友,“少冲塔,多读书”。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在微博上,#毛选共读小组#、#重读毛选#已经有100多万的参与度,有的人每天坚持分享毛选心得,有的人在阅读中,对“教员”的文字开始感同身受。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在以二次元文化著称的B站上,朗读毛选的视频上过推荐首页。有的视频播放量轻松突破百万。而更让网友惊喜的是,这样的视频,弹幕没有关,评论没有关。听毛选,刷弹幕,成为他们读毛选的新姿势。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在朗读开始前的国际歌声中,满屏弹幕随之刷起。追求“个性”与“独立”的年轻人,在这样的“集体”氛围里,聆听“教员”的教诲。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教员”,是年轻人们对毛泽东的亲切代称。一方面源于青年毛泽东确实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员工作,另一方面源于年轻人自觉在他面前,是一个小学生。在网络,一声“教员”,就把那个身居高堂、正襟危坐的形象,变得像身边谆谆教诲的老师。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读起了毛选?

年轻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归根结底,是他们开始认真了。有人直言,“因为他是对的。他当年说的很多话,在近二三十年里,我们很多人都淡忘了,甚至怀疑了。如今回想他的话,发现又是正确的。他早就给人民指明了方向,只是我们自己迷失了。”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更多的人是在这个年纪,面对纷繁的社会变化,陷入迷茫,这种迷茫进而带来无力感。而毛选,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逐渐被他们发现,被他们视为宝藏,成为他们重新审视世界的标尺,和思想武器。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让国家陷于危难,除了众志成城艰难抗疫,还要面对国外泼来的污水。一直关注疫情动态的小刘坦承,当时的心情是疑惑的、灰暗的、悲观的。他说,偶然一次在B站刷到“教员”的一段讲话,让他的心一下定了下来。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吧!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也就是在那时,他产生了读毛选的想法。他说,他要让《毛选》里的思想,成为自己的思想。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毛选》的普适性一直被年轻人们津津乐道,诸如: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曾带着5本《毛泽东选集》进入丛林发动群众,5年后建立新政权就任总统;刚当选的美国总统拜登(专题)曾引用教员的“妇女能顶半边天”;英国财政大臣引用《毛主席语录》反驳对方观点;法国总统马克龙自称“我是毛主义者”......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有趣的是,被多元文化浸染的他们读了《毛选》之后,有人读出了“奋斗”,有人读出了“团结”,还有人读出了“佛系解决方案”。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我不买房, 不消费,不借贷,不结婚不生孩子,不给他培养下一代劳动力,他还怎么剥削?我就是要从我这一代,葬送资本主义的未来。 ”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曾经,物欲横流,风口飞猪。这些即将进入社会,或者已经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发现,马列书里一天劳作15小时的无产者,在现代已经变成了焦虑的程序员,变成了奔波的业务员,变成了坐出腰椎病的编辑,变成了被公知轮番洗脑的受众,变成被灌输“996”福报论却不敢辞职的打工者。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清醒过来,并重新读起毛选,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始自己思考。

在《知乎》,有一个拥有18854730 浏览量。在这个回答下打开心扉,自省自己: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年少时,自以为看了几本书,听了几句其他人的评价,便自以为是事。那时的自己,总以为喜欢他的人,都是可笑的,被洗脑的。然而随着自己慢慢踏入社会,慢慢被社会毒打,慢慢看了更多的历史资料。才发现,那个可笑又愚蠢的人,是自己。”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在诸多自责幼稚、深情缅怀教员的回答里,有一个2.6万赞的回答,贴了教员各个时期的照片,最后一段话让很多人情绪失控(电视剧),瞬间泪奔。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几十年前,他曾经饱含期望地写道,“六亿神州尽舜尧”,“遍地英雄下夕烟”。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几十年前,他对年轻人充满信心与期望:“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几十年后,万千青年重读毛选,追怀教员音容,人潮之中有一个声音响起,代他回应,引发网络上山呼海啸般的转发分享。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不必时时怀念我,也不要指望我回来,我离开以后,你们就是我。人民万岁!”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年轻人们说,他走了很久,可他终究要回家。

年轻人们说,他一直记得我们,正如我们记得他。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20 00:50:16 UTC
Updated at: 2021-04-20 00:50:16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67)

标题 :
迪亚斯·卡内尔当选古共中央第一书记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当地时间4月19日,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在古巴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接替劳尔·卡斯特罗,当选古共中央第一书记。

劳尔·卡斯特罗表示,迪亚斯·卡内尔是一名具备条件的年轻革命者,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他强调,在过去三年中,迪亚斯·卡内尔被证明有能力组建队伍,并增进党、国家和政府领导机构的凝聚力。劳尔·卡斯特罗在开幕当天已表示,新一批党的领导集体反映了古巴革命的延续,自己对国家未来充满信心。

迪亚斯·卡内尔出生于1960年4月20日,曾担任古共比亚克拉拉省委第一书记和奥尔金省委第一书记,2003年当选古共中央政治局委员。2009年出任古巴高等教育部部长,2013年当选古巴国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兼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2018年4月19日,迪亚斯·卡内尔接替劳尔·卡斯特罗当选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2019年10月10日当选古巴国家主席。

当天,古共八大还宣布了新一届古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

(总台记者 侯佳琦)

点评 :
Tag: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20 09:40:33 UTC
Updated at: 2021-04-20 09:40:33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69)

标题 :
布林肯呼吁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追赶中国:我们已经落后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刘程辉】“如果我们不能领导可再生能源革命,美国恐怕不能在和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中获胜。现在,我们落后了。”在基建上誓言赶超中国的拜登政府,现在又打算在新能源领域“对标”中国。

当地时间19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马里兰州发表了关于气候问题的首次演讲。布林肯声称,应对气候变化的“乏力”将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他发出警告说,美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经落后中国,美国必须在气候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并在这一领域投入更多资源。

“如果美国不能领导世界解决气候危机,我们的世界将所剩无几。”布林肯说。

布林肯19日在马里兰州讲话现场

值得注意的是,布林肯发表此番讲话正值美国主办全球气候峰会前夕,就在几天前,拜登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也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今日美国”形容,拜登政府已将气候变化问题视作美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最大机遇。美媒分析称,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碳排放国家,中美保持沟通非常重要,而双方的合作也不会削弱美国在其他关键事项上的立场。


“如果成功了,我们将为几代人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综合美媒报道,在19日的讲话中,布林肯先是描绘了一番世界气候面临的严峻态势,摆出一副美国要身先士卒引领世界解决气候问题的姿态。布林肯表示,美国人口只占世界的4%,但贡献了15%的全球碳排放量,美国可以在这场危机中作出“重大贡献”。

布林肯不断强调发展新能源为美国带来的机遇,“到202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达到2.15万亿美元,太阳能和风能技术会成为美国工作岗位增长最快的领域。”布林肯称,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必须做两件事——减少排放和为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做好准备。到2040年,世界在这一领域将面临4.6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缺口。

布林肯总结道,在外交政策方面,美国国务院将从六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将气候危机置于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的核心位置;第二是动用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各级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第三是援助受气候问题影响严重的国家;第四,美国驻外使馆将为其他国家提供帮助;第五是增强美国清洁能源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第六美国将继续加强与盟友伙伴和以及多边机构的合作。

“如果美国不能领导世界解决气候危机,我们的世界将所剩无几。”布林肯说,“但如果我们成功了,我们将充分利用机会为几代人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我们将建立一个更公平、健康和可持续的社会;我们将保护这个伟大的星球。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考验。”

“我们落后中国了”

不过,美国此举并不是单纯为了解决气候问题,布林肯的讲话中多处透露着美国地缘政治的企图。比如,他指出气候变化不仅会加剧世界现有冲突,还会导致新的冲突,加大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布林肯在这里扯上中俄两国渲染称,随着气温上升,俄罗斯正利用冰冻期越来越短的北极航道加强对北极地区的控制,包括在那里建设新的基地,而中国同样加强了在北极地区的存在。

尽管布林肯表示美国将联合盟友和伙伴共同应对气候危机,还计划为受影响严重的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但同时也试图向其他国家施压。布林肯一方面说,气候问题不是用来交易的,而是我们的未来,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动,可以成为世界其他国家“遵循的示范”;另一方面他又警告称,其他国家不能将此当作筹码,去从事对美国国家安全领域构成威胁的不良行为,美国外交官将对在气候问题上不作为的国家和行为发起挑战。

在谈及中国时,布林肯显得十分焦虑。他警告称:“中国是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电池和电动汽车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拥有世界上近三分之一可再生能源专利”,“如果我们不迎头赶上,美国将无法以反映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的方式去塑造世界气候的未来,还将丢掉无数美国民众的就业机会。”

“如果我们不能领导可再生能源革命,美国恐怕不能在和中国的长期战略竞争中获胜。现在,我们落后了。”布林肯说。

实际上,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的确亮眼。

彭博社4月5日称,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总署(IRENA)的数据,去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再创纪录,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增长量都在亚洲,而作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市场的中国表现尤其瞩目。该组织报告4月5日的报告显示,在风能方面,中国去年新增装机7200万千瓦,在太阳能方面页新增了4900万千瓦。相比之下,尽管美国去年可再生能源新增容量比2019年增加了近80%,但新增容量仅为2900万千瓦。

彭博社报道截图

除了拥有巨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中国在供应链上也毫不逊色。《华尔街日报》在本月11日的报道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开始主导作为太阳能电池板关键材料的多晶硅市场,如今全球有约一半的多晶硅由中国供应。不仅如此,中国企业在硅片生产和面板组装等太阳能供应链的其他部分也牢牢占据着优势,总共控制全球太阳能供应链的80%左右。

《国会山报》认为,布林肯的讲话符合拜登政府拓展多边关系的努力。今年3月底,拜登宣布已邀请全球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参加4月22日至23日举办的全球气候峰会,中国和俄罗斯也在邀请名单中。“今日美国”指出,在特朗普政府任内,美国一直在淡化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这场峰会表明美国试图再次主导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拜登可能会在峰会之前宣布新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目标。

美媒分析称,中美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碳排放国家,双方保持沟通至关重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们需要大国的团结,而不是大国的竞争和冲突,”美国军备控制协会董事会秘书迈克尔·克拉尔(Michael Klare)说,“我们需要中国的帮助,以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技术转型。”

虽然布林肯不停鼓吹美国清洁能源发展计划,但美媒指出,拜登政府的这项计划已经引发共和党人的反弹。在共和党人看来,放弃化石燃料将损害美国的竞争力,减少美国的就业机会,还会进一步推高能源使用成本。共和党人还担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还会分散美国在技术领域对抗中国的注意力。共和党联邦参议员托德·扬(Todd Young)表示,“我们需要对关键国家安全领域进行投资,21世纪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机器人研发等领域才是未来竞争的重点。”

在布林肯发表此番讲话前不久,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在上海举行会谈,讨论了气候危机所涉问题。双方在联合声明中表示,中美致力于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气候危机,按其严峻性、紧迫性所要求加以应对。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9日在回应克里访华时表示,中美双方强调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生存发展严峻而紧迫的威胁。中美两国将加强合作,与其他各方一道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危机,全面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原则和规定,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双方将继续保持沟通对话,在强化政策措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低碳发展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20 09:41:56 UTC
Updated at: 2021-04-20 09:41:56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70)

标题 :
拜登问:人人都说要搞基建,问题是哪里搞钱?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人人都说要搞基建,问题是哪里搞钱呢(这钱谁出)?”(Everybody is for infrastructure. The question is: Who's going to pay for it?)拜登问到点上了。

“这也是我们今天开会想解决的问题”——据美国白宫网站19日公告,当天,拜登在白宫会见两党代表,商讨“美国就业计划”(American Jobs Plan)事宜,即价值2.3万亿美元的历史性基建计划。

请来共和党建制派“大佬”罗姆尼等共同商议,再把媒体长枪短炮架在白宫,这显示出拜登的合作姿态,也体现在政治极化的美国国会两院,民主党推进任何一个法案的不易。

白宫跨党派“美国就业计划”讨论会 (图源:澎湃影像)

在会前的媒体吹风会上,拜登公开发表演讲,不仅问出了上面那个问题,还公开表示“我已做好准备妥协(I am prepared to compromise),我已准备好看看我们能达成什么。这是一份巨大的法案,但各方面需求很多。”

“谁出钱呢?” 拜登会前讲话文字实录 (截自白宫网站)

《华盛顿邮报》注意到,这次参加会议的10名议员,全部都曾担任过州长或者市长,因此或多或少都有搞基建的经验此外,坐在拜登旁边的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也做过市长,他最近为了拜登的2.3万亿计划在两院到处游说。

果不其然,在两党代表开会讨论后,《华尔街日报》19日传出消息,2.3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中,“企业所得税21%提至28%”的争议条款可能做出修改,增税幅度或将调低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拜登原计划通过提高企业纳税的方式填补2.3万亿这个“天文数字”,但由于共和党普遍反对这一条款,分析人士之前表示,这样的法案可能很难通过参议院。

报道称,拜登和两党议员讨论了支付基建花费的替代方式,包括更小幅度的增税,还有拆分法案等方法。

“你可以提个2%、3%,把企业税提到25%——而不是28%,”资深民主党众议员、前佛州州长查理·克里斯特(Charlie Crist)在会上建议拜登。

另一名与会的民主党参议员珍妮·沙欣(Jeanne Shaheen)称,小组同样提出了建立国家基建银行的可能性,以填补收税上的缺口。

白宫在此次会议后,发布公告又拿中国说事,称基建计划创造数百万工作,还能为美国“击败中国”(out-compete China)做好准备。白宫强调“拜登要求与会人员之后给予反馈和跟进,强调绝对不可以不作为。”

白宫会后发公告,又拿中国说事

可问题在于,在“和中国竞争”之前,美国两党为了任何一个法案都能在两院激烈搏杀。分析人士称,拜登一心想达成的基建计划,在通过两院时,可能要经过妥协和交易,共和党届时也将准备各种修正案,最终可能“面目全非”。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些抨击增税和基建计划的共和党参议员,已经开始讨论如何和民主党“讨价还价”。拜登在白宫召集两党代表的同时,他们也开会提出6000亿至8000亿美元的基建计划,或将在近日发布。

“共和党版本”的基建计划与拜登的大差不差——专注于投入建设道路、桥梁、互联网宽带,但不带增税、养老等内容。

罗姆尼出席跨党派基建讨论会 (图源:澎湃影像)

必须指出,目前在参众两院,民主党都占有微弱优势。如果启用和解程序(reconciliation),可以绕开参议院60票的通过门槛,在不获得共和党支持的情况下,让议案通过两院来到拜登桌上。

不过作为参院“核武器”,和解程序每年只能启用两次,拜登上次在达成1.9万亿的新冠纾困法案时已经用过一次。

所以目前,民主党的姿态还是尽力追求共和党的配合。拜登不惜表示“我已经做好准备妥协。”

对于加税,美国最大企业之一亚马逊(Amazon)立刻于4月7日出面支持。亚马逊CEO贝索斯发声明称,支持拜登的基建计划,为了基建投资,“双方都需要做出让步”。

不过拜登在公开宣布2.3万亿的基建计划时,曾经点名亚马逊公司。当时拜登称,亚马逊就是一个“交(税)太少的企业典型”;这家公司“利用各种漏洞,没有给联邦税收贡献过哪怕一个子(pay not a single solitary penny)。”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4月6日统计称,亚马逊一度利用漏洞不用上缴任何税金。2017、2018年,亚马逊缴纳联邦收入税0美元;2019年缴纳联邦收入税1.62亿美元;但2020年缴税是去年的10倍还多,超过18亿美元。

《纽约时报》为拜登的野心献计献策——该报4月17日发表社论称,“应该让那些避税的公司,为拜登的基建计划埋单。”

《纽约时报》社论截图

现在看,很大概率民主党要在增税条款上做出妥协。投资基建“与中国竞争”需要不小费用,那么这个空要怎么补呢?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21 21:27:50 UTC
Updated at: 2021-04-21 21:27:50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79)

标题 :
澳大利亚宣布撕毁中国与维多利亚州签订的“一带一路”协议,我使馆表态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网站4月21日发文:我们对澳大利亚外长4月21日宣布撕毁中方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签订的“一带一路”备忘录和框架协议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一带一路”是一个经济合作倡议,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开放、包容、透明的精神,已经为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方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有利于深化双方经贸关系,有利于促进维州经济发展,增进维州人民福祉。

澳方此举是针对中方的又一无理挑衅行径。它再次表明澳方对改善中澳关系毫无诚意,势必对双边关系造成进一步损害,也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点评 :

互惠的协议,撕毁了对谁伤害更大还不好说呢。纯粹政治表演,澳大利亚还没被打疼。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22 00:28:23 UTC
Updated at: 2021-04-22 00:28:37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82)

标题 :
习近平对拜登的气候峰会邀请说“Yes”
类别 :
政治
内容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四将出席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并主持的全球线上气候峰会。上周末,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访问上海。外界猜测克里此行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游说中国领导人参与这场峰会。这场峰会可能成为拜登上任以来,美中两国领导人首次公开“过招”的场域。

    

Kombobild Biden und Jinping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周三(4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宣布: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4月22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今年3月26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称,拜登总统已邀请40位世界各国领导人出席4月22日至23日的全球气候峰会。声明还表示,俄罗斯与中国领导人均收到了邀请,会议将向公众直播。

声明指出,“气候领导人峰会将强调更大力度气候行动的紧迫性及其带来的经济利益,这将会是今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COP26)之前一个重要的裡程碑。”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拜登选取这一天召集全球气候变化虚拟峰会,其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

2017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国际上一片哗然。2019年11月4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国务卿蓬佩奥声明,美国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的程序,并通知联合国启动程序;根据规定,退出过程需一年时间。2020年11月4日,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于2012年在推特上表示,全球变暖是中国人制造的骗局。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于2012年在推特上表示,全球变暖是中国人制造的骗局。

现任美国总统拜登在竞选期间就将气候变化作为中心议题之一,设定了确保美国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 他就职第一天就采取行动,宣布美国重返《巴黎协定》。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总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2018年中国排放量增长幅度为1.6%,达到了1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4以上。美国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但是,2018年的排放量增加了2.5%。但是按照人均碳排放量计算,美国则居世界之首,中国排名第四,低于俄罗斯和日本。

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报告,20国集团成员国中多数国家已经设定了具体的净零排放目标。例如法国和英国已在法律上规定了2050年净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欧盟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宣布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计划等等。但是美国并未对是否在2050年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过承诺。

美国《华盛顿邮报》4月20日援引匿名白宫官员的话称,美国总统拜登计划承诺到2030年末减少至少50%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有报道称,拜登政府计划在4月22日举办的40国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宣布这一决定。《华盛顿邮报》引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的消息称,拜登政府可能会先提供一个大致的计划,而不是详细说明如何实现这一宏大目标。拜登政府也不会提供一个明确的减排指标,白宫官员们正在考虑一个目标范围,这个范围可能是“未来美国碳排放减排超过50%”。

在斗争中合作

今年3月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上任以来首次重大外交演说。他提出,中国是唯一有实力对美国塑造“规则、价值和关系”全球体系能力构成严重挑战的国家。

布林肯说:“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在‘应该’的时候,是竞争关系;在‘可能’的时候,是合作关系;在‘必须’的时候,是对抗关系。”

这句话被外界解读为,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斗争中有合作”。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美中之间能进行合作的少数领域之一。

此次访华,克里及其团队的行程非常低调而神秘。

此次访华,克里及其团队的行程非常低调而神秘。

3月底,拜登向40位全球领导人发出参与线上气候峰会的邀请之后,中国方面迟迟未做出答复。 上周末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访问上海。外界猜测他此行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游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气候峰会。

自4月14日深夜抵达上海后,克里及其团队的行程非常低调而神秘。克里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上海进行两天的闭门会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16日在北京通过视频方式会见了他。直到克里结束访问离开中国,没有安排任何媒体活动。

克里结束中国之行的第二天,4月18日, 中美就应对气候危机发表联合声明。声明表示,两国致力于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气候危机,按其严峻性、紧迫性所要求加以应对。 声明中还提到,“两国均期待4月22至23日美国主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但当时未确定习近平是否与会。

有媒体分析指出,在各种防疫措施限制的背景下,美国仍最终促成克里访华,显然是“拜登希望恢复美国在全球环境议题上的领导地位,因此急需中国的支持”。

而上周五(4月16日),中国在尚未对外宣布是否参加拜登主持的全球气候峰会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期与法德两国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 新华社报道称,中德法三国领导人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习近平在这场峰会上再次重申,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报道,受邀参加峰会的将近40名国家领导人几乎已全部确认将会出席。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22 06:07:29 UTC
Updated at: 2021-04-22 06:07:29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85)

标题 :
巴基斯坦酒店爆炸致4死,事发时中国大使外出
类别 :
政治
内容 :

【文/观察者网 鞠峰】

当地时间21日晚10时30分左右,巴基斯坦奎达市的塞伦纳酒店(Serena Hotel)停车场发生爆炸,造成至少4人死亡,12人受伤。路透社消息称,在巴塔利班组织宣称对事件负责。

爆炸发生在酒店停车场(图源:巴媒《黎明报》)

据巴基斯坦媒体DunyaNews报道,爆炸发生当日,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农融,率团在当地访问,在这座宾馆下榻。巴内政部长谢赫·拉希德·艾哈迈德(Sheikh Rashid Ahmad)称,事发时中国大使已经外出参加活动

艾哈迈德在当地电视台表示,“一辆满载炸药的车在酒店爆炸”。

奎达市是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首府。据《纽约时报》介绍,塞伦纳酒店经常接待重要来宾。

炸弹袭击发生时中国大使外出 DunyaNews报道截图

《纽约时报》透露,不止一名巴基斯坦官员称,中国代表团是安全的,所有死伤者均为巴基斯坦公民。

《纽约时报》还援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情报部门官员称,当天中国大使与巴方官员在外参加活动,正在回去的路上。爆炸发生时,他们“只差几分钟”(only minutes away)就回到酒店。

据路透社报道,在巴基斯坦的塔利班组织宣称对事件负责

军事集团“巴基斯坦塔利班”(Tehreek-e-Taliban Pakistan,简称TTP)的一位发言人发短信给路透社记者表示,“这是一场自杀式袭击,是我们的自杀炸弹杀手使用装满炸药的车辆在酒店发起的。”

艾哈迈德称,此前曾有恐怖分子威胁称,有可能在白沙瓦、奎达、卡拉奇,伊斯兰堡和拉瓦尔品第等重要城市发动恐袭。

俾路支省政府发言人称,这场事件是不幸的,正在调查当中,恐怖主义或参与其中。

该发言人澄清,爆炸并不发生在酒店内部,而是在停车场,与主楼有距离;贵宾和外国使节确实出入该宾馆,但他们在酒店内部。只有工作人员、安保在停车场。

爆炸发生后停车场上几辆车起火 消防人员灭火

俾路支省警察厅监察长表示,该酒店已被警戒线封锁,并已部署反恐部门调查该事件。

截至北京时间22日上午10时,中国驻巴大使馆尚未在官方网站上对事件做出回应。

点评 :
Table: news
User: dreamable
Created at: 2021-04-22 19:59:42 UTC
Updated at: 2021-04-22 19:59:42 UTC
Reference:(Table ID 4, Record ID 1087)

标题 :
习近平: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承诺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需要艰苦努力
类别 :
政治
内容 :

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

(2021年4月22日,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拜登总统,

尊敬的各位同事:

很高兴在“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感谢拜登总统的邀请。借此机会,我愿同大家就气候变化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雪上加霜。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尊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只会遭到自然报复。自然遭到系统性破坏,人类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朴素的真理。我们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坚持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多边主义。我们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实现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要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要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

中方欢迎美方重返多边气候治理进程。中美刚刚共同发布了《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中方期待同包括美方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共同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而努力。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展中国家面临抗击疫情、发展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我们要充分肯定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作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避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各位同事!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去年,我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此外,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央视时政视频截图)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方将在今年10月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方秉持“授人以渔”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中方还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发起了系列绿色行动倡议,采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一系列举措,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

各位同事!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但是,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谢谢大家。

点评 :

去年,我正式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